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3: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破天惊话红楼:癸酉本石头记与红楼梦探究



玄奘

玄奘



公共号复联,老虎爸是也




十几年前,俗称癸酉本的《红楼梦》古抄本《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现世。一气读完,茅塞顿开,其中故事之离奇、之曲折、之合理,堪称非凡。癸酉本为我们重审《红楼梦》带来了许多思路和视角。




癸酉本脉络与前八十回高度契合,几百号有名姓的人物百无一疏,皆有着落,批语中诸如“林黛玉闷作十独吟、甄宝玉送玉、卫若兰射圃、妙玉瓜州渡口屈从、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等重要引线在癸酉本也都有交待。

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其实都十分直接的预言了结局。“玉带林中挂”应对林黛玉吊亡,薜宝钗最后葬身雪里则应了“金簪雪里埋”。


宝玉

史太君临终,将宝黛二人叫到身边交代后事,遗憾没能见到他们成婚。 宝钗知情后,不动声色,请做法事的道士张半仙试探贾府态度。 做法后,张半仙说公子衔玉而生,玉为土,与金相生,又名宝玉,必须与相生之金相配。贾政问详情,张半仙说,公子名中有玉,不可与名字中有木的相配,只能和名字中带金的相配,土生金。贾政说,不可,因为土生金,找带金的相配更要吃亏,不如找名字中带玉的配,都是土,谁也克不了谁。

当时大家没意识到,贾政提的带玉女子其实是妙玉,他认为妙玉大气得体,家世又好,是门好婚事。宝钗哥哥混账,嫂子无良,家是让人顾虑。黛玉的身板和性格也难令贾政宽心。

后来紫鹃试玉,宝玉差点疯癫,妙玉犯难,便偷偷离开了栊翠庵。

结果妙玉离开,贾政只能为宝玉娶黛玉。

宝玉和黛玉大婚之日,贾家被抄,贾赦、贾珍、尤氏、贾琏被带走,元春也死了。

很快,皇帝驾崩,内部流寇四起、外部戎羌进犯,天下大乱。贾环一伙冲击荣国府,杀死贾政,掳走宝玉羁押在狱神庙。宝玉虽然逃得出来却被宝钗骗困在紫檀堡。

时局稳定后,宝玉葬了黛玉白骨,又与宝钗婚配。

之后,宝钗苦心劝读,宝玉度日如年。这时已是戎羌异族人的天下,宝玉因为自己是汉人,决不应试。宝钗劝说,不管谁坐江山,大丈夫都要取功名。彼此承托不起,“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宝玉终于逃走。

心生高傲又没有谋生手段,宝玉沦为乞丐,漂泊几十年后,万念俱灰的宝玉投水自尽,却被天神救起接引到太虚幻境。

看看宝玉沉水的文字何其浑然:

宝玉把湘云葬在江边,挥泪离了此地,往东路走来。又走了几个月,在海边停住了,身子越发沉重,觉得自己也要不久人世,连个葬他的人皆无,不如投奔大海,也省却了一座坟丘。宝玉见海畔停一架孤船,踏脚进去,任船儿顺水漂流。他则卧在舟中睡着了,却被晨风吹醒,睁眼一看,只见船儿载着自己在海中漫行,周遭一片茫茫,一轮红日从残夜里生出,又大又圆,越发显得俗世空静,不染半点尘埃。宝玉不觉看的呆了,眼泪溢了出来,觉的自己也融化了,望海中纵身一跳,咕咚一声沉入海底。宝玉迷迷糊糊中,被几双手拽出海面,脸上犹有泪痕,被带至空中,却见挽着他的是两个金刚大士,对他道:“汝命本不该绝,故警幻仙子令我等前来救你,带你到太虚幻境走上一遭。”宝玉不解,也不吭一声,任他们把自己带至天界。远远的望见一座牌楼,好象曾到过的。

黛玉

“轻轻下得炕来,走到窗边,打开窗子,只见银河耿耿,明月清朗,秋气日深,顿觉浑身发凉,望着迢迢银河,模糊几颗星儿,心内愈发感伤。”这是描写病中黛玉的文字,寥寥数语其景其情其意何其幽深。

紫鹃试玉,让所有人都害怕失去黛玉后宝玉会疯狂。从此,宁荣二府,都将黛玉看成宝玉的未过门媳妇。



贾家变故后,黛玉帮着管理家务,家里人开始叫她宝二奶奶。天下大乱,流寇群起,大观园也不是清净地,开始还有冯紫英、卫若兰带人帮忙守护,后来冯紫英受伤而死,卫若兰抵不过撤退。岌岌可危之时,小红和贾芸来了,告知宝玉被人从狱神庙救走了,黛玉总算安心下来。小红还自告奋勇,帮着黛玉带小厮抵挡流寇,果然有成效。但几天后,鸳鸯送来一块腰牌,说是小红遗失的。黛玉一看,竟然是龙禁尉的腰牌,这是贾蓉在秦可卿死后花钱买的官职。黛玉以为小红是贾蓉派来的细作,让小厮吊打小红,直到小红被打死也直喊冤枉。黛玉开始悔悟,小红怎么会把腰牌这么重要的东西弄丢?去找鸳鸯,鸳鸯已经逃跑了。而小红死后,贾芸自杀了,林之孝家的大骂了黛玉一顿,带着一班家人离开了,其他小厮也纷纷逃命。

黛玉知道中了离间,却没想到,想出离间计的正是宝钗。这时,雪雁告诉她,贾环和赵姨娘都商量好,等攻破大观园,就将黛玉赏给钱槐。黛玉万念俱灰,让紫鹃找来一根绳子,说是将诗稿捆起来逃命,让雪雁带着细软到蘅芜苑山洞等着。黛玉拿着绳子到大观园柳叶渚的槐树下,对着远方连呼三声宝玉,挂绳上吊了。

紫鹃晚上一直喊着黛玉找黛玉,直到口角流血死去。紫鹃紫鹃,杜鹃啼血猿哀鸣!
戎羌入主,到第二年天下逐渐太平。宝玉从紫檀堡回到大观园,以前的潇湘馆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如今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只有那只鹦鹉还在吟诵葬花词。

宝玉听两个小孩说槐树下有一堆白骨,宝玉赶去,发现了自己送黛玉的旧手帕在旁边,才知道这是黛玉尸骨,为黛玉做了一篇长长的诔文。开头就是:“维干戈寥落之年,霜期风紧之地,悲艳伤红之日,怡红院落魄公子含悲洒泪,唏嘘考答苍茫高天,感怀触绪,长歌当哭,嗟悼亡妻。”

《葬花吟》中“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竟然一语成谶;“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都是真写照。

林黛玉自杀回目是“鸳鸯女僭语泄天机,绛珠仙泪尽抛全生”。回前批语是“此回只叫人哭也不是,不哭也不是。情愿没有此回,批书人也少些泪。”

警幻仙女公布情榜,林黛玉不仅是“金陵十二正钗”之首,还是红楼梦九个情榜之首,她是“情情”。对黛玉的考语就是:既为情情,则痴情甚而托付此生,固有还泪之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下英雄豪杰齐来一哭。

宝钗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掩埋黛玉尸骨后,金玉缘成,宝钗与宝玉在红纱帐里成了好事。

不久,宝玉经不起宝钗厚望,宝钗也受不下宝玉放浪,到底两无可忍“意难平”,宝玉出走了之。


在新朝,贾雨村先买官做了金陵知县,又投靠北静王水溶官升京兆尹。贾雨村为租房遇到宝钗,宝钗见他气宇轩昂,又做了大官,动了心思。趁着好春光打秋千,宝钗故意露衣,随秋千飘动,雪白的膀子忽隐忽现,让贾雨村神魂颠倒。两人借口谈租铺子聚在一起,贾雨村送一支金簪求宝钗作诗,宝钗以表达爱慕的情诗回应。一个晚上,贾雨村用轿子将宝钗抬回家,做了妾。后来娇杏去世,宝钗被扶正。


脂批“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是“二宝合传”,至此才明白:前一句是宝钗强求宝玉读书,希望讨个好功名,后一句暗示宝钗嫁给贾雨村。

两情相悦,贾雨村仕途也一路兴隆。十几年后,贾雨村有机会升官,跑去一看,主官是当年自己判罪打发走的葫芦庙沙弥。贾雨村心惊,想回老家,宝钗却让他多送银子试试。谁知沙弥要报流放之仇,“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贾雨村一家被流放到北边寒苦之地。

接着就是“金簪雪里埋”:在流放之地,宝钗旧疾发作,无药医治而一命呜呼,最后被大雪掩埋葬身荒郊!

元春

贾政在梦中听人说“猿”出事了,他追着人问:“是什么猿?还是袁?”别人说“是你家元春。”果然,元春被诬陷与敌勾结,凌迟处死。真是“虎兕相逢大梦归”、“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第五十四回王熙凤讲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笑话:“再说一个过正月节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捍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湘云道:“难道本人没听见?”凤姐儿道:“本人原是个聋子。”众人听说,想了一回,不觉失声都大笑起来。

而在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的谜底正是凤姐说的炮竹。也就是说,王熙凤那个不好笑的笑话,实际伏线元春结局:受冤而死,其他人却如聋子一般,装聋作哑。

湘云

癸酉本里,湘云出场十分生动,比如“摇着黛玉手臂笑道”,还有她和宝玉两次提到“猴子”、“孙悟空”,都是对前八十回灯谜的呼应。

湘云是十二金钗里最有生命力的奇女子:父母早亡,湘云却不似黛玉般顾影自怜,偏生就一副男儿似的爽气;同样家计艰难,却不似惜春般淡漠情冷,自有一股豪气干云的热情。


有年春日,吃醉了图凉快,居然在青板石凳上睡着了。众人赶去一看,湘云睡得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还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睡梦里口中仍然念念有词的说酒令“……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性情开朗毫不伪善,喝醉了睡在石凳上也不见感恙,闲来无事穿着男儿衣服扮宝玉的女子,嫁得如意郎君,琴瑟和弦,但幸福却很短暂,没多久就痛失夫婿。时局动荡,带麒麟的湘云流落到乞讨为生,后来与同样落魄的宝玉相遇,最终病死于湘江之畔,“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悬案终于有了着落。

看看湘云与宝玉的凄凉晚景:

宝玉、湘云一路漂泊流离,展眼又是中秋之夜,两个在街上踱步,见街上家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小孩子嬉笑着奔跑,燃放爆竹,户户轩窗把盏行令,吆喝之声传遍街巷。宝玉边走,边望月叹道:“人家都骨肉团圆,独咱们凄凉惨淡,可是老天不公,捉弄你我。”湘云叹道:“自古月神掌管人间之兴衰浮沉,月之旨意,要你死,你就得死,要你败落,你就不得荣盛。那月宫里有蟾蜍、有桂花、有嫦娥、有捣药的玉兔、有负罪砍树的吴刚,可可比得你我。只是因何你我也似嫦娥如此凄冷,似吴刚如此内疚,皆是咱们未听得父母教诲,故而辜负了一生。”宝玉不觉落泪道:“直到今日,才知我此生大谬矣,然悔已晚矣。想当初,只图一时之快,误结了不良子弟,把父母之劝当作混帐道理,弄的家败人亡。如今再找慈母严父,告罪求恕,又到哪里寻去?” 湘云不禁泪落如雨。两个见几处府里开启轩敞,饮酒赋诗,不觉含泪,每人赋吟月诗一首,以抒心怀。

两个吟罢,坐在路边石墩上,望月谈叙多时,有些乏了,才起身转回古庙来。

谁知湘云回去得了一病,躺在柴草上茶饭不思,宝玉急的没法,又没有银钱给她疗治,只是不停啼哭,两个都流了一夜的泪。第二日宝玉起来, 却不见了湘云,慌忙到街上寻找,直把各处逛了个遍,仍然没有湘云影迹。 宝玉找到黄昏,才在江畔看见湘云斜卧岸上,匆忙哭喊道:“云妹妹,你快回来。”湘云强挣扎着回身一望,见宝玉跌跌撞撞赶来,含泪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二哥哥别管我了,让我安静着去吧。”宝玉踉跄着过来坐在身旁,哭道:“别说傻话,你会好的。”湘云苦笑着摇摇头,望着满江斜晖,喘道:“夕阳西沉,年寿将尽,美韶光早已是昨宵陈梦,忍见家破人亡,空熬一生,亦于事无补。这世道岂容得你我,让我走吧,也早些脱离这污浊尘世。”宝玉悲愤盈怀,抽泣不已。湘云道:“人世消长起落,皆是命数常事,二哥哥何必枉自悲伤。”宝玉把她搂在怀里,却见她呼吸越发急促,眼望着斜阳落下,竟是含笑而去。

神采飞扬、疏朗旷达的史大姑娘,性情直爽、体健貌端、善良豁达、才思敏捷,也终究逃不出命运的牵绊。

王熙凤

大字不识的女子掌管着上千人的大户人家开支用度,不仅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还能顺手挪着公款放贷。不光是行政能力强,“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佯装贤良软硬兼施撒泼打滚无所不为,直把尤二姐治死了也不知死于谁手。

贾母、王夫人死后,凤姐失势。邢夫人素日对凤姐不满,此时执意挑动贾琏查尤二姐自尽之事。贾琏得知真相后,愤怒休妻报官。张金哥家人听得王熙凤入狱,也来伸冤状告,又抖出放贷的旧事。凤姐时乖命蹇,因本来有病,狱中又加一重,病痛难忍,在牢狱里上吊而死。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从二令三人木”。最终是“人木喻休”,困死牢狱。

凤姐的魂魄还是真凤姐,知道贾家事故,如摘去心肺一般痛咒:“去他娘的戎羌,害得我家破人亡,这国仇血恨我二百年也忘不了。”然后“知命强英雄”,还魂显灵,杀鸳鸯、王仁,为贾家寻仇时被天将捉拿方才告终。


凤姐虽然下场凄惨,“别人没见的也见了,没吃的也吃了”,也算不枉一生。

妙玉

妙玉有心成全黛玉与宝玉,偷偷离开栊翠庵,到常熟去修行。

在常熟,很多纨绔子弟都爱慕带发修行的妙玉,但妙玉一身傲骨,弄得“过洁世同嫌”,连庵里修行的尼姑都讨厌她。世家公子陈也俊,慕名而来,写了三首诗让妙玉斧正,妙玉被他的才华深深吸引,但因为孤傲,居然未应陈也俊,又离开常熟到了瓜州。

瓜州有座寺庙住着一班淫僧,寺庙的住持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僧,他们强抢民女藏于寺庙,先满足自己的淫欲,再让她们做暗娼。主持见到妙玉一众动了心思,便让小僧追随。

妙玉三人在一家庵中住下,当天晚上,几个和尚翻墙而来,用迷药将妙玉迷倒,将她们主仆三人用袋子装走。

妙玉先被和尚奸淫,然后和两个侍女被迫卖淫接客。开始妙玉寻死反抗不成反更糟屈辱,后来渐渐麻木,变得放浪形骸。直到老僧去世,妙玉渐渐老去,才逃离寺庙,找了一家尼庵修行。这时候她才后悔错过了宝玉和陈也俊。本来想一生清洁,“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枯骨”是老僧,和靖藏本批语正相吻合。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如此下场,直让人叹无可叹!

妙玉悲剧根源不是贾家家败,而是她的孤傲个性。如果躲开宝玉是理智选择,那嫁给陈也俊仍是天作之合,可她竟然傲气难脱本能拒绝。真出家,就不要带发;真修行,就别惹满城公子仰慕,“僧不僧,俗不俗”成为“冶容诲淫”的人物。妙玉的性格带着致命缺陷,稍稍正常点沦落不到这地步。


李纨
山中茅舍教子,督促学业,后贾兰高中并平叛有功,母随子贵,风光无限。只可惜好景不长,享福一个月后身亡,“枉与他人作笑谈”。

探春

探春本来许给戚建辉,凤姐和贾琏让探春与他见过面,双方都满意。结果赵姨娘要看姑爷,说探春是她所生,戚建辉嫌弃探春庶出而悔婚,探春只好作为南安郡王的义女远嫁。

巧姐

探春作郡王义女远嫁后,贾政害怕再发生此类事,催贾琏赶紧为巧姐找人家。但贾琏一直要找世家,遂将巧姐的婚事搁浅。

贾家落难,平儿送巧姐出去躲避,被贾环抓住。贾环杀死了平儿,“家亡莫论亲”,巧姐被贾蓉、贾蔷、王仁卖了。巧姐的“狠舅奸兄”中的“奸兄”,不是贾芸,也不是贾兰,而是蓉、蔷二人。

贾琏指望巧姐嫁世家子却被兄舅卖入妓馆,正是“择膏粱,不承望流落烟花巷”!“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被刘姥姥赎身,嫁板儿为妻,恰如正册画册“荒村野店,美人纺绩”,成了一名纺绩的村妇。


秦可卿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出自畸笏叟朱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通行本第十回,除了说秦可卿的病情,没什么重要情节。而癸酉本第十回回目是“金寡妇嗔姤凝曦轩,秦可卿淫上天香楼”。

大致情节为:

一日,贾蓉不在家,秦可卿约贾蔷,沐浴梳妆时,贾珍透过帘子看到了秦可卿的美态,顿时起了淫心,进去拉拉扯扯。秦可卿几番挣挫,还是让贾珍得手了。云雨时分,忽然瑞珠隔着帘子说:“有人登访了!”惊得二人赶紧穿衣服。原来是贾蔷赴约而来,进门看到贾珍,非常尴尬。贾珍说自己有事溜了,贾蔷也借机走了。贾珍觉得在秦可卿房中偷情不安全,于是跟秦可卿说以后二人去天香楼幽会,因为那里平时人少。安全起见,每次在天香楼都让瑞珠在门外把风。焦大在宁府负责干杂活,多次窥视到秦可卿与贾珍、贾蔷等人的丑事,心里很是厌恶。

有天,另一丫鬟宝珠在天香楼拾到了一个簪子,发现是秦可卿经常戴的,心想人人都知道是秦可卿的,自己不好独吞,不然以后被人发现,说不清是自己偷的还是捡的,不如讨好主子,得个好名声。于是她急忙兴冲冲地去找秦可卿,却遇见了尤氏,尤氏问她怎么回事,于是她说明实情,把簪子交给了尤氏。尤氏之前就听到一些奴才偷偷议论关于秦可卿的风言风语,一直不信,现在看到秦可卿的簪子,得知是在天香楼捡到的,心内也有些信了,于是派人秘密跟踪贾珍,并且和贾蓉商议找机会捉奸。这一天,秦可卿又去天香楼与贾珍幽会,尤氏、贾蓉获悉之后快步往天香楼赶来。负责在门外望风的瑞珠,由于瞌睡在打盹,直到二人上楼来了才惊醒。贾蓉尤氏闯了进去,当时场面很是狼狈。贾珍恼羞成怒,一番争吵之后,各人回房了。秦可卿又羞又愧,很快就病倒了。

秦可卿和贾珍的丑事很快就在贾府传开了。大家都很震惊,贾母非常生气,完全改变了对秦可卿的态度。宁府为贾敬排家宴庆寿辰时,秦可卿不敢违背礼法,抱病前来参加,邢夫人和尤氏等人却冷言冷语劝她回去,说她不配来。这让秦可卿再受打击,心情极为沉重,病情更重了。

癸酉本第十三回中也另有天地:

贾蓉、尤氏、邢夫人、贾赦以及贾珍等聚在一起,商讨秦可卿的事情,认为她的丑行败露,越传越广,不能再在贾府呆下去,最后大家认为只有牺牲她才能为贾府挽回颜面,于是命她自尽。贾珍不同意这个决定,一番哭闹无用,被邢夫人等人劝了回去。秦可卿自知难逃一死,只得在天香楼上吊自尽。瑞珠一直为自己坏了贾珍和秦氏的好事深感内疚,现在秦可卿死了,知道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是撞柱子死了。而宝珠觉得因为自己送簪子引出两条人命,心中愧疚之极,所以也甘心为秦可卿守灵。贾珍为了丧事能体面而风光地进行,花一千二百两银子为贾蓉谋取了个龙禁尉的职位,为秦可卿隆重地举行了葬礼。



《红楼梦》初稿曰《风月宝鉴》,另有《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红楼梦》等题名。通行本《红楼梦》开篇说: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最后一回有条批语:“本书至此告终,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从而得知此书的定稿时间为癸酉年,所以把《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命称为“癸酉本”。

癸酉本另题说:“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风月宝鉴》,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

吴梅村,字骏公,号梅村,又号梅村居士、梅村叟、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旧史氏等。

吴梅村二十三岁参加会试,被诬陷作弊,崇祯皇帝亲自调阅查卷为他正名,并钦点为“榜眼”。吴梅村深感隆恩,得知崇祯吊死于煤山,在老家的吴梅村也准备自缢,被家人救下。清朝建立后,吴梅村长期隐居,迫于各方压力出仕,三年后就彻底隐居。他认为自己无力补天,死后在自己墓前树立一块大石头为碑。他还有一首诗“一掷南唐恨,抛残剩石头。江山影半截,宝玉气全收。”这首诗以及他墓前的石头,和小说中说的“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许多年”相吻合,也和作者无力补天,又被迫出仕清朝的心情一致。

按《红楼梦》首回介绍,故事最早是道人从石头上抄来的自述史,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而吴氏名号又“道人”又“史氏”,也许不是巧合。

吴梅村离世后数十年,由曹雪芹的叔叔畸笏叟曹頫组织曹雪芹等人对《红楼梦》稿本进行批注与润色,使故事情节与脉络结构变得完整丰满,编辑成为《金陵十二钗》,也就是癸酉本《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

畸笏对《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仍不满意,又请晚辈曹芹溪再度润色,同时由脂砚斋作批辅助改动,这才有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红楼梦》通行本前八十回是由曹芹溪在曹雪芹《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基础上润色的,可惜“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氏的二度修缮只润色了前八十回,甚至前八十回中的部分章节,如六十四回、六十七回也基本沿用了《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内容。

脂批一直提“雪芹”、“芹溪”。许多人认为芹溪是曹雪芹的别号,曹芹溪实际应是曹雪芹晚辈。

一百零八回《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到八十回的半部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分别是试评和重评,二者一脉相传。

芹溪的反复润色和胭脂斋点评修改令《红楼梦》文采和立意都有了新的高度。

也或许因为后二十八回的内容过于写实,影射了太多明末清初时期的真实事件,不利于本子的传播,芹溪砍掉后二十八回,通过一喉二歌、一击二鸣的创作手法来反复润色完善前八十回,并以批语来暗示故事结局。经胭脂斋点评定稿后,题目回归为《石头记》,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八十回“脂本”。

最早公开流通的便是没有结局的八十回《石头记》。几十年后,书商程伟元邀友人高鹗“在京花数年之功,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形成通行本《红楼梦》。该版本后四十回即以脂本为依据,为使后文章衔接自然,高鹗对前八十回做了大量删减和改动,一些情节已经面目全非。

自此,《红楼梦》分为百二十回“程本”和八十回“脂本”两大系统。

清代宗室爱新觉罗·裕瑞对《 红楼梦》 研究和考证后在专论《红楼梦》 的《枣窗闲笔》记述:“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叙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书删改至五次......”。这记述是《红楼梦》渊源之佐证。

曹雪芹对《红楼梦》的贡献是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优化了《风月宝鉴》的结构和情节后更名为《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具有完整的故事脉络。该版抄录若干份交给文学名流点评以便继续完善,所以《金陵十二钗》又名《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


“癸酉本”的出现为我们揭开了《红楼梦》几百年的历史疑团,《红楼梦》其实是几代人百余年薪火相继的鼎力之作:

吴梅村初稿

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

曹雪芹再稿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曹芹溪终稿

后二十八回的内容过于写实,影射了太多明末清初时期的真实事件,不利于本子的传播,芹溪砍掉后二十八回,通过一喉二歌、一击二鸣的创作手法来反复润色完善前八十回,并以批语来暗示故事结局。经胭脂斋点评定稿后,题目回归为《石头记》,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八十回“脂本”。

从初稿到再稿间隔几十载,中间“空空道人从石头抄录后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道士抄、情僧录,也许并非空传,几经转折落到曹家才有了后面的红楼故事。



《红楼梦》的根本立意是“毁清悼明,伤时骂世”,其中人物都有很强寓意:

宝玉是传国玉玺,喜欢红色喜欢吃胭脂,也就是离不开那红色的印泥。“通灵宝玉”上镂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类于“传国玉玺”上篆刻的“受命于天,即寿永昌”。

黛玉则是崇祯帝的象征,爱哭、小性儿、多疑、率真。一番折腾,周围人物离心离德,无力支撑局面的情况下,以死来保持尊严。“玉带林中挂”恰恰影射崇祯之死,黛玉仙逝亦与崇祯同法同日:崇祯自缢煤山古槐,黛玉亦在柳叶渚边的槐树上吊亡,都是阴历三月十九。

贾政在抄家时哭道:“所有罪孽让我一人承担,求饶恕我家子孙。怜我虔诚,早早赐我一死,宽免诸辈之罪。”旁边批语是:“每读此处令人哽咽不能做批。”因为这句话和崇祯临死前遗言“朕凉躬圣意,有伤天德,死去无颜见祖宗。故去面冠,以发覆面,任贼分割,无伤百姓一人”高度相似。

贾母是老太太、老祖宗、老太君,影射朱元璋。

王夫人影射明熹宗朱由校,意外落水成疾。朱由校临终前把皇权交给了兄弟朱由检,即崇祯帝。而王夫人最后把她的“命根子”宝玉托付给了黛玉。

宝钗名字里带“金”,这是满清的象征。带金的多代表满清,像鸳鸯姓金、玉钏、金荣等,后来都成了反面人物。还有带水的,后来都倒向满清,例如北静王水溶、贾雨村等。

夏金桂的名字很有寓意:夏代表华夏正统大明,金则暗语大清,夏金桂就是吴三桂,从明降清、狡诈尚气、出尔反尔,对社稷怀觊觎之心,且付诸行动,最后不得善终。

“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这像极了嘉靖皇帝。贾敬之死用的是“老爷宾天了”,而“宾天”特指帝王之死。

贾环就是“家患”,喻指闯王李自成。

贾府晚一辈的有的象征满清,如贾蓉、贾蔷谐音指戎羌(异族),柳湘莲是“和流寇相连”等。

北静王在前八十回一直是正面形象,实在没想到他会抄贾家,又在新朝混得风生水起。北静王的服饰是明朝戏曲里面的装扮,这是一种暗示:“你方唱罢我登场”才是北静王角色的寓意。




“凡鸟偏从末世来”,只有看了后二十八回才明白:《红楼梦》写的是末世,一个国家、一个王朝的末世。

原稿中,吴梅村对李闯、张献忠等流寇深恶痛绝,对满清又极尽讽刺挖苦。曹雪芹重修时继承了吴梅村这一骂清悼明的基调。芹溪下笔时,剑拔弩张的民族情感、惊心动魄对立情绪渐趋缓和淡化,而以风花雪月的场景,明褒实贬的含蓄委婉笔调对故事作了深度美化。

有必要突出的是《红楼梦》的最终思想:初稿本意可能是民族大义与家族兴衰,几经修缮后,主旨不再反清复明,而是人性自然的悲剧归宿,即便没有战争人间也是地狱。这种思想,近似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末世”,没人能独善其身;这种思想跟“无材补天”的无奈感一脉相承的。反了清、复了明,天下也没太平。事实上,吴梅村、曹雪芹描述黛玉冤杀小红以及元春无辜凌迟而体现出的悲愤,更加直接,那股透纸而出的原始宣泄甚至强于对外族势力的批判。

《红楼梦》前八十回拉弓,后二十八回放箭,通过强烈的对比来突出创作主题。开局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美好的世界,年轻富贵的男孩和女孩们无拘无束的在大观园里嬉戏打闹,宛如天上人物。收尾时,家破人亡,主要人物全无好着落,令人痛心难安。癸酉本结局实在是黯淡到了极点,美好的生活撕碎了给人看,更显惨烈。作者打碎的不是美丽的大观园,而是不堪一击的现实和人性。

不懂风情者读的是满纸荒唐言,能解其味者品的才是一把辛酸泪!



癸酉本后二十八回精彩转折,我们用后回梗概来与大家分享:

第81回

避祸念旧凭带为媒 承辱怀怨蓄恶结党

话说邢夫人敷衍塞责迎春,宝玉上前为迎春鸣不平,更要去孙绍祖家责问孙绍祖,被王夫人喝止,命其回去读书。宝玉郁闷返回怡红院,却见葵官、豆官、艾官等几个戏子在院里闹嚷嚷的。原来76回王夫人查出诸多丫鬟戏子当初的言行,单独没有查出袭人的错,众戏子甚是愤怒,设法从后角门潜回园中,到怡红院找袭人算账。她们向宝玉哭诉是袭人向王夫人告的密,要向王夫人报告袭人与宝玉的私情。宝玉痛心不已,又怕其他丫鬟遭殃,只好将大观园的许多丫鬟诸如春燕等遣散。宝玉念及袭人旧日之情,决定将她说与蒋玉函为妻。又禀告王夫人说家里日渐穷蹇,放走人可以节省开支,自己从此安心读书,不再与女孩子嬉闹。又说要将袭人放出,王夫人应允了。袭人临走劝宝玉好歹留下麝月服侍,宝玉照办。司棋前回出了园子后,被交与邢夫人。邢夫人面上无光,严厉审罚司棋,并将其遣出贾门。司棋含恨回家,后来与潘又安复合。二人承辱怀怨,因遭逢荒年,外面开始出现流寇。二人加入其中,并发誓回贾家报仇。香菱病入膏肓,临死时父亲托梦告诉她的身世。她望月悲伤而死,香魂返故乡,看见家乡的一切及母亲和封肃。香菱至死始悟己之直心痴呆,故与封氏有自悔之泣。

82回

贾宝玉佯捧万章经,林黛玉闷作十独吟

王夫人和贾政谈及这几日的抄检之事,对贾政说曾经听袭人说过黛玉以前曾和宝玉嘻闹,很不象话。如今宝玉答应要好好读书,丫鬟俱已经放出,而宝黛二人将来成婚,黛玉又不劝宝玉好好读书,怎么办。贾政并不中意黛玉,但也不喜欢宝钗。他说妙玉不错,以前两家也是旧交,且妙玉也出身不凡,人品各方面比黛玉强。王夫人推说以后再考虑。王夫人请黛玉说话,批评她不但不劝宝玉好生读书,还同他一起贪玩,又说家里上下都认定她与宝玉合的来,不可以再如此了。黛玉便劝宝玉收心,宝玉装样重拿书本,读孟子万章经,但是不久还是又被父亲拉进私塾学习。贾赦、贾政让蓉、蔷、环、宝玉进私塾上学,还禁止金荣等人进去。金荣愤而到外头习学,后来学成。蓉、蔷、环在学习时不用功,与奴才结党。妒妇主谋、愚夫听命、恶仆殷勤、淫词胎邪,已经露出帮派痞子作风。黛玉无聊无寄,闷作十独吟,以卓文君、李清照、薛涛、崔莺莺、朝云、冯小青、霍小玉、杨太真、杜丽娘、朱淑真十人为题材。

83回

史太君临终念子孙,王夫人膏肓托儿女

宝玉所带之玉因见贾家贫穷下去,逃至甄宝玉家欲享富贵,却见甄宝玉家一片萧条。甄宝玉在祭奠死去的红颜知己时发现了通灵玉,在它央求下将其揣入怀里,自己则出家为僧。贾宝玉因为玉的出走而昏迷病倒,吃药无效,家里乱了套,都快急死了。后来已经是和尚的甄宝玉将它送回贾家,告诉他们自己家破人亡,很是凄凉,之后便离去。家人又托僧道给宝玉系了个护身符,以后再丢失也不会昏迷了。贾母年高病亡,贾家隆重置办丧事。谁知几个月后王夫人也一病而亡,出人意料。宝玉年轻丧母,更是伤悲。贾赦买官升迁,家人都兴高采烈,表示庆祝,可鸳鸯却十分不乐。贾母虽死,但贾赦已经无暇顾及鸳鸯,可鸳鸯却诅咒贾家大家族早些毁灭,心生厌恶。贾赦买官升迁,却不知埋下祸根。

84回

薛宝钗弥望雾烟缘,史湘云喜得如意郎

过了二三年,孝期已过。贾家又开始关心众小姐婚事,官媒婆纷纷来提亲。宝钗母女见贾家上下都认定宝黛是一对,施计也无效,只得无功而返。贾家众人出现染病,贾政想起当年有个六安道士多次帮贾府占卜,有一次贾母梦见蜻蜓飞满府内,曾经叫他解过梦,后来才知道其人华而不实,弃之而请妙玉占卜家族未来,妙玉人才出众,摇卦后大惊失色,搪塞而去。史湘云与卫若兰成婚,来贾家游玩。宝玉与卫若兰一见如故。谁知国家连年天灾,又有流寇造反,戎羌民族入侵,举国都是饥民,盗贼蜂起,形势不妙,贾家也越发贫穷。邢岫烟与薛蝌成婚,却是贫贱夫妻百事哀。

85回

痴王孙传信牵奇缘,惭妙尼避情乘游槎

贾母王夫人病故后,家里很萧条冷清,黛玉弹琴,妙玉知音,二人首次细谈,都仰慕对方不已。贾政当家,他喜欢妙玉,早有将妙玉配与宝玉之心,强求宝玉娶妙玉为妻,黛玉为妾,还派人向妙玉求亲。宝玉先是竭力反抗,怎奈贾政严令喝斥,最终无可奈何接受。宝玉很敬重妙玉,怕失礼冷落了妙玉,主动向妙玉传信牵奇缘。宝玉怅惘中与妙玉不期而遇,妙玉掉头避而回到庵中。妙玉夹在宝玉与黛玉之间很尴尬,不愿破坏二人婚事,离开贾家,去往别处,乘船云游,去往常熟。

86回

挑正庶风月断佳偶,祭祖祠清明泣远嫁

官媒婆纷纷来提亲,引戚建辉公子与探春见面,戚建辉公子看中探春人材出众,喜出望外,两人情投意合,可赵姨娘却透露了探春是她所生,戚建辉因嫌弃她是庶出而回绝婚事,留下遗憾。国之东北三千里外有一岛国,皇家打了败仗,南安太妃认探春为义女,替自己女儿和亲,远嫁海隅。清明时探春穿新娘服装喝个大醉,祭祀祖先时泪如雨下,痛诉一番,在路上又被一群小孩拍手笑话她头上戴花醉薰薰的。探春终坐船远嫁而去。贾家个个心情悲伤,却不敢言出,赵姨娘也伤心泣送。

87回

花柳质命断无情兽,绣户女自绝美韶华

孙绍祖家也升迁,地位超过贾家,因见贾家日渐贫穷,更加虐待迎春。迎春终被折磨而死。宝玉在紫菱洲伤心徘徊,见墙上挂着迎春幼年时画像,乃惜春早年为迎春所画,嗟悼迎春不已。官媒婆也为惜春说好人家,可惜春见天下大乱,连年灾荒,贾家贫困不济,皇宫又传来元春的不好消息,终于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逃离贾家出家为尼。

88回

邢夫人执意寻舛错,王熙凤聪明误此生

贾家越发贫穷,园中众奴才婆子和赵姨娘、贾环吵闹说月钱被王熙凤克扣,家里经济帐目有问题。贾母王夫人死后,凤姐失势。邢夫人素日对凤姐不满,此时执意挑动贾琏查尤二姐自尽之事。贾琏得知真相后,愤怒报官。督察院押走凤姐,又在人海里找到张华佐证。昔日张金哥案家人打听得王熙凤入狱,也来伸冤状告。王熙凤害死三条人命被查清楚,最终入狱,小红亲到狱中探望。凤姐时乖命蹇,因本来有病,狱中又加一重,病痛难忍,在牢狱里上吊而死。贾琏将平儿扶了正,还操心女儿巧姐的婚事,正在寻找好的人家。

89回

有情人欣遇赏心事,不良妾专煞良辰景

春天,贾政当家,开始为宝玉筹备婚事。赵姨娘不怀好,提议将马道婆亲戚的女儿说给宝玉,遭贾政拒绝。宝黛即将成为一对,家里都祝贺二人。宝玉欣喜若狂,到园中看风景。不觉又来到黛玉当年葬桃花的所在,宝玉折了一枝桃花,笑着来到潇湘馆,不顾门前的小丫头劝阻,进去将桃花送给黛玉,向其诉说痴情,喜不自胜。赵姨娘见黛玉讨厌她又小性,自己本来又是个妒妇,想在贾家称王,恨不得宝玉死,大力干涉宝黛婚事无效,怒而离开贾家,暂时不知去向。

90回

林黛玉嬉春待好音,贾元春托梦警天伦

春天三月,贾家欢天喜地为宝黛置办婚事,林黛玉做为新娘,暂时回避宝玉,由侍女服侍。林黛玉欣喜嬉春等待佳期的到来。元春忽然托梦给贾政说自己被奸臣陷害,被皇帝处死,要家人赶快抽身逃命。贾政吓出一身汗,通灵玉忽然避祸躲了起来。

元春临刑之喝骂,看之催人泪下。元春冤死,旁观者如同聋哑一般,叹叹!

91回

锦衣卫查抄荣宁府,御林军戒严大观园

元春有功劳却被奸臣陷害被皇帝处死,皇帝抄了贾家家产,又开始找茬。因为贾赦在第八十三回买官加升,后来被查出,加上鸳鸯偷告诉的贾赦霸占石呆子古扇子一事,贾赦入狱。贾琏国孝一层罪,家孝一层罪,背着父母私娶一层罪,停妻再娶一层罪,以及受凤姐连累的在外重利盘剥诸事,也被押走,后来被处死。锦衣卫查抄荣宁府家产,御林军戒严大观园,各处查抄家产。贾政一房因为没有过错未被抓。贾家全被销掉官职,沦为平民,而四大家族全都连带抄没家产。幸亏薛家获悉消息,提前带家私全部逃到蒋玉菡山庄安家。宝黛置办婚事还没有成功,贾门竟遭此大祸,真是“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92回

山雨近阊阖笼霭晦,风云喧末世漫尘烟

抄家之后,贾珍、尤氏被圣上愤怒处死。贾赦、邢德全被发配,一个病亡,一个自杀途中;贾家上下心思大乱,一些刁奴、媳妇婆子乱嚼,被贾政处罚。而贾环、司棋、十二戏子、蓉蔷都兴冲冲的各自拉帮结派,意图不良。

93回

家宅乱恶子通强梁,世道艰道人连流寇

因为家里从此贫穷,林黛玉要振兴贾家,学探春兴利除弊。贾蓉贾蔷开始结党闹乱子抢夺剩余利益。由于时值改朝换代,天下大乱,治安混乱,盗寇横行,连县级官员也一哄而散。赵姨娘、贾环勾结钱槐一伙强盗闯入大观园,又抢又杀。贾环骂贾政对待他不公,杀死父亲,掠走宝玉。柳湘莲与拜把子兄弟薛蟠也和众道士加入冷子兴的强盗队伍中。而周瑞家的是把门的,与外界勾通,放强盗进门。贾门家反宅乱,自杀自灭,黛玉心急如焚。

94回

大厦倾公府逐末路,权势败豪门沦草芥

赵姨娘、贾环勾结钱槐一伙强盗多次闯入大观园,又抢又杀。冷子兴和柳湘莲带一伙人也来入侵。贾家子弟死亡甚众,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黛玉与平儿独撑局面,带领众奴才抵抗强盗。众奴才懦弱不敢抵抗强盗。黛玉又刻薄小性,容不了下人,不得人心。司棋、十二个戏子也在贾府造反。 冯紫英率领众朋友为救贾家子弟立下功劳而受伤,散去不知去向。

95回

醉金刚风雨行侠义,痴丫鬟危难献忠贞

赵姨娘、贾环钱槐一伙强盗掠走宝玉,关在岳神庙。小红、贾芸受黛玉之命,各处寻找宝玉。他们顺着芳官等几个戏子的行迹找到水月庵。蓉蔷一伙和十二个戏子正是屯聚在此。小红贾芸假言投靠,混入庵中探访。贾蔷终究是薄情人,龄官一番痴情守候,却终遭抛弃。她趁贾蔷不备,忿怨的用树枝敲挞贾蔷。其他戏子也来帮忙。小红从众戏子议论之中,终于打听到宝玉下落,立即和贾芸逃离水月庵,并与王短腿和瘦子等人商议救出宝玉,却被卑鄙的卜世仁发觉。由于他泄密,强盗们提前知觉。风雨惊魂夜,醉金刚倪二、茜雪、贾芸拼命在岳神庙与贾环等强盗搏斗,救出宝玉。茜雪(欠血)牺牲。

96回

贾宝玉参无知无识,花袭人信有始有终

宝玉恨自己无知无识,后悔当初撵走茜雪。醉金刚倪二将宝玉带至山庄紫檀堡与蒋玉函、袭人、宝钗母女会面,原来是宝钗母女托醉金刚倪二救的宝玉。宝玉十分感激宝钗,更赞叹袭人对他的有始有终。刚离了虎狼窝,宝玉就惦念着黛玉生死未卜,几次急着要回园中找寻。宝钗情急之下,说黛玉已经跳井死了。宝玉顿时昏死过去。众人竭力救醒宝玉。宝钗百般劝慰,终于稳住宝玉。平儿带了巧姐逃走,去找一个姓周的地主托嫁,谁知在路上遇见贾环的队伍。贾环抓走巧姐和平儿在岳神庙。平儿受尽虐待,惨遭杀害,巧姐也危在旦夕。正是巧的很,刘姥姥忽然出现,在路途遇见蓉蔷、王仁的队伍,央求他们将巧姐救出。正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儿来”。蓉蔷、王仁救出巧姐后,刘姥姥把巧姐托付给他们后离去,但这起狠舅奸兄目中只有钱财,将巧姐卖入妓院。

97回

鸳鸯女谮语泄天机,绛珠仙泪尽抛全生

百十个家奴携了包裹趁夜要离开贾家逃命。林之孝家的及时发现并报告给黛玉。黛玉急忙前去制止,那些家奴却仍喧哗着要走。小红站出来,终于劝住那些家奴。黛玉见小红人才出众,决定将众家仆都交与她带领。小红想起当初晴雯等嘲笑他好爬高枝,怕自己揽了差事,受众人诟病,仍是推辞不已。怎奈黛玉已起身走了,只得暗自应了。贾蓉、贾蔷与冷子兴、柳湘莲、薛蟠的队伍合为一党,齐来侵犯贾家。小红奋起带众家仆拼死抵御,三番五次都把贼兵击溃。鸳鸯在一个月明之夜准备只身逃离,却在山石旁再次遇见早已埋伏在那的司棋和潘又安。司棋和潘又安早已加入蓉蔷一伙。二人软硬兼施,胁迫鸳鸯诬告小红与蓉蔷等有勾结,所以才能这么顺利击败他们 ,其实是串通好了的,并把贾蓉的龙禁卫令牌交给她作为诬告证据,并为其精心编好骗局。黛玉本来没有心计,又小性多疑,一番犹疑后,还是相信了鸳鸯,令奴才将小红吊起毒打至死。贾芸激愤埋葬小红后自杀。鸳鸯突然离去,黛玉这才醒悟自己冤枉了小红,中了贼人的反间计。黛玉悔恨已晚,几次要撞墙都被丫鬟们拦住了。赵姨娘、贾环钱槐一伙强盗又闯入,众奴才一哄而散,再没有人肯为黛玉效命。紫鹃在一边唠叨,说这样下去会被强盗侮辱;贾菖、贾菱之前因为受了黛玉的刻薄对待,怀恨在心,在为黛玉配的药中加了虎狼药;黛玉已为羁留在外的宝玉流尽眼泪,加之本来肺病不轻,老是咳嗽,吃了药病情更重;见大势已去,又恐被贼人污了清白,最终在柳叶渚边上吊而亡。紫鹃找来时已经晚了。紫鹃疯了,哀号不止,口中出血,最终死去。

98回

系新绦嗟慰失意人,拾旧帕悲悼寂寞骨

赵姨娘、贾环一伙人终于霸占下园子,在荣禧堂摆开宴席,庆功贺喜。赵姨娘又命人把园里遍地堆的尸骨用车拉往城外白杨村青枫林里去。正在豪饮,蓉蔷一伙又想来霸占园子。两帮人死命拼杀,最终赵姨娘一伙败下阵来,蒙羞而去。宝玉从山庄偷回贾家时候,已经过了一年。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旧手绢,忽然在树洞里发现两个旧手绢,帕上字迹虽然湘江旧迹已模糊,不识香痕渍也无,但仍然认出是当初自己送黛玉的,又见一白骨,便知道是黛玉。宝玉痛哭失声,对景悼黛玉。他在地上插了几根树枝,又找了一根木棍,边哭边念,写下长篇诔文。

99回

林黛玉还魂证前缘,贾宝玉展裘触旧情

宝玉刚念完诔文,黛玉魂归,两人依依难舍,伤感诉尽心中情,空忆紫鹃不见,甚是凄凉。黛玉向他证了前缘。多时又归去。天忽然下雨,宝钗终于赶来,找到宝玉。二人收拾起白骨,送往城外贾家祖茔,埋在黄土垄头。宝钗凄凉诉说与黛玉情谊。两人没有立即回山庄,而是再回大观园凭吊一番。宝玉本来失意无依,得到宝钗一番尽心安慰照顾,心中感激不已。第二天晚上,宝钗找来酒菜,宝玉借酒消愁,诉说心中愁怨。宝钗不胜酒力,生出一身汗来,因把外衣脱了,又把袖子挽了,露出一段雪白酥臂。宝玉呆呆的瞅着他的胳膊发怔,不觉浑身燥热,凑近了细看那胳膊。宝钗拿手推他,却被他一把抓住了手。宝钗严词喝醒宝玉,宝玉自打耳光,自责轻薄了宝钗。宝钗劝住宝玉,不忍见他孤身无依,表示他若是真心的,自己愿意以身相许并扶持他。宝玉听了,不容宝钗多说,二人兴起意浓,在怡红院红绡帐里成就鸳鸯。(昨日黄土垄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里卧鸳鸯。)天亮,二人回到山庄。薛姨妈得知二人之事,为他们举办婚礼。蒋玉菡忙里忙外,袭人的几个表妹也来凑兴,包括红衣女。宝钗出嫁时穿的是那件雀金裘,晴雯补裘却枉为他人做嫁衣裳。

100回

邢岫烟魂断大庾岭,赵姨娘命丧平安州

天下被新朝占有,又恢复安宁。袭人表妹红衣女勾引宝玉被袭人劝走。冷子兴当了官,和薛蟠、薛蝌、邢岫烟外出做生意,又参与贩卖官盐(邢岫烟并不知道情况,只是跟从)。薛蟠、薛蝌一段石火光阴,悲喜不了。风露草霜,富贵嗜欲,贪婪不了。薛蟠因在旅途调戏美少年,引起口舌,一时冲动又杀了人,被抓。薛蝌为了积累钱财救他,又偷卖私盐,结果被抓,连累邢岫烟一同发配大庾岭。邢岫烟发配途中,于夏天闻腐臭柿子染病,十月月在大庾岭看见岭上梅花绽放,更加思念故乡 。邢岫烟受奔波之苦,最终病死。薛蟠连及旧时做的孽,被贾雨村判死罪。赵姨娘、贾环被地主武装清剿,匆忙逃命中,在平安州被和地主武装勾结的十二个戏子碰了个正着。赵姨娘、贾环双双丧命,十二个戏子终于一雪前耻。

101回

时艰年荒骨肉漂泊,运蹇命薄裙钗流离

薛宝琴和梅翰林的儿子成婚数月,因正逢末世,梅家在宫里被皇上寻了错,阖府被抄。宝琴见机识时,趁人不备,带着幼子逃出梅府,赶来紫檀堡投奔宝钗。宝钗将他安置下来,和自己同住。薛姨妈见宝琴母子孤儿寡母,想把宝琴说给贾蓉为妻。宝琴发誓一生不再嫁,不肯继续淹留山庄,告别薛姨妈宝钗母女四处漂泊,过着“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的生活。宝琴中年亡故,其子亲自将其埋葬,独自承家。小鹊在抄家后逃出贾家,后来流浪南方。在一个月明之夏夜,吃惊看见贾家几个子弟(有个贾萍)在乡间路途与几个逃难的官府子弟道别,哭诉贾家亡散。李纹、李绮被新朝以扫清前朝余党为名抓走,发配东北宁古塔,终身未婚。金桂独居不安,勾引宝玉无效。又暗害宝钗母女,没有得手。史湘云的丈夫一家与梅翰林家相似,史湘云到处流浪。

102回

冷惜春甘伴青灯佛,洁妙玉泥陷瓜洲渡

惜春在瓜洲渡口遇见刘姥姥,竟视而不见。妙玉在常熟被当地一个公子陈也俊和许多子弟追求,又躲到瓜洲渡口,结果被一个糟老和尚霸占,关进庙宇,不能自由行动,时时有人看护,几次自杀都被和尚们破坏。此庙宇竟是个变相妓院,可怜妙玉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这都是她的孤僻所致。

103回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贾巧姐二哭大观园

刘姥姥在旅途中打听贾家一败涂地,万分悲痛。她在烟花巷赎出巧姐。此时的刘姥姥已经不是当年的穷婆子,因为受凤姐的20两银子和妙玉的杯子发家,已经是富农。巧姐要回贾家一探,二人同去,却见家破人亡,一片荒凉,巧姐痛哭不已。后来巧姐嫁给了板儿。

104回

毒中毒薛姨妈添病,计上计夏金桂焚身

宝蟾开始欺负金桂,与宝钗母女一心起来。金桂下毒毒宝钗,却毒倒薛姨妈。薛姨妈虽被救活,但已经受害不轻,不久病亡。夏金桂母亲来探望女儿。金桂听从其母意见,假意收敛一阵,却暗自在房中收敛财物,想卷回娘家。宝蟾名如其人,异常狠毒,心如蛇蝎,识破金桂计谋,使出计上计,找准时机放火烧屋子,金桂被焚身。

105回

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宝钗苦心劝宝玉读书,宝玉却认为考取功名也是为戎羌新朝卖命,嘲讽宝钗是国贼禄蠹。宝钗通过写词劝谏宝玉,宝玉仍是无动于衷。宝钗终于心生绝望。王熙凤的魂偷回贾家,却见家破人亡,大哭一场。她穿着戏彩斑衣的乞丐服扮乞丐在雪地里扫雪,发现躲藏的通灵玉。通灵玉向其说了贾家败落的经过,又见新朝很平安,不再躲藏,逃离熙凤,过着自来自去的日子。王熙凤找到鸳鸯报仇,鸳鸯已经当了尼姑,夜里被她吓个半死。她痛骂鸳鸯,鸳鸯上吊自杀。王熙凤明知自己是鬼的命,还强英雄为贾家报仇复兴,终被小鬼带回。

106回

孤倔王孙悬崖撒手,凄惶红袖秋千传情

宝玉任性弃宝钗麝月出家为僧。宝钗独居寂寞,红袖楼头夜倚栏,作诗词寄托心中苦闷,还经常坐在青石上吹碧玉萧,苦苦等待宝玉未果。一日,凄惶无比的宝钗身着薄衣服荡秋千,引得墙外正在和贾蓉商议生意的贾雨村注意。后来做了他的妾,娇杏是正妻。宝玉与和尚合不来,终被赶出寺庙。宝玉做乞丐生活穷困潦倒,仍牵挂着宝钗,还曾绿蓑江上秋闻笛,凄凉无比。

107回

史湘云诉前尘旧梦,贾宝玉淡后事今生

老年妇女僵卧雪中,而此时已经年老的宝玉救了她,发现她戴金麒麟,认出她是史湘云。二人晚年于清贫中不期而遇,悲喜交加。湘云诉说过往四处流浪要饭的坎坷遭遇。宝玉早已看破人生,今生已是如此,将来不过一死,也看的淡了。史湘云的丈夫卫若兰在抄家时与官方对抗时被抓,一直没有消息。从此史湘云和宝玉相依为命。

108回

情不情僧遭逢穷途,幻中幻境展演情榜

李纨之子贾兰考取功名,李纨老来富贵,却又悠忽死去,枉与他人作笑谈。贾菌也考取功名。雨村获罪被发迹的门子充军东北,宝钗一同被发配。这日终到了冰冷之异疆,宝钗病死,被就地埋在雪中。又不知过去多少年,宝玉湘云一路漂泊流离。

脂批第一回所云“以中秋诗起,以中秋诗收”。展眼又是中秋之夜,两个在街上踱步,见街上家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心中越发感伤,二人各赋吟月诗一首。

史湘云终久死去,宝玉继续向东路漂泊,最终走投无路,投海自尽,却被天神救起带回天上。

警幻仙姑为宝玉展演情榜,有108人在榜,宝玉为情不情、黛玉为情情、宝钗为无情……

发布于 2019-06-10 14:44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3: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吴玉峰===林如海影射徐乾学】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林如海===1631年徐乾学?

夏曰瑚,淮安府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明崇祯辛未年(1631 年),夏曰瑚以第三名及第,得中探花,任翰林院编修。崇祯七年(1634年)9 月30 日,明思宗朱由检以京甲一号、京甲二号诰封夏曰瑚之父夏德为文林郎,封夏曰瑚嫡母景氏为“孺人”,生母聂氏为“太孺人”,封其妻黄氏为“孺人”。诰封中曰:“尔翰林编修夏曰瑚,器姿弘达,蕴藉深醇,专经之名,冠绝乡国,万言之对,鼎荐轩墀尔乃。”崇祯十年(1637 年)会试,夏曰瑚担任房师,因患恶性痢疾卒于考场。夏曰瑚探花公朝笏及京甲一号、二号诰封遗物,由张集彭庄其后人夏文友收藏,1987 年被淮安市博物馆征集收藏。

徐乾学播报讨论[url=]上传视频[/url]

清代学者、藏书家





收藏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
0









徐乾学(1631年11月24日—1694年9月6日 [24]),字原一、幼慧,号健庵 [1]、玉峰先生,清代大臣、学者、藏书家。清江南(明朝为南直隶)昆山人,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外甥,与弟徐元文徐秉义皆官贵文名,人称“昆山三徐”。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一甲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编修。康熙十一年(1672年),任顺天乡试副主考官,因选人不当,降级调用。后升左赞善,充日讲起居注官。母丧归家,著《读礼通考》120卷,丧满任《明史》总裁官,升侍讲学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廷试第一,入南书房,教习皇子,升内阁学士,任《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副总裁,教习庶吉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 [21]高士奇王鸿绪等互相标榜。 [19]其家人门客子侄亦受贿营私,横行乡里,因而屡遭劾奏。然罢官之后,康熙帝仍命将书局自随。 [21]
著有《读礼通考》《通志堂经解》《传是楼书目》《澹园集》等。 [19]家有藏书楼“传是楼”,乃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藏书甚富,辑有《传是楼书目》。 [21]
徐乾学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第一辑,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22]











































本    名徐乾学
字原一、幼慧
号健庵、玉峰先生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
出生日期1631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1694年9月6日
主要作品憺园集、读礼通考
主要成就嘉兴组织十郡大社,被任命为《明史》总裁官
官    职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

目录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科场顺达
徐乾学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十一月二日(11月24日),自幼聪明,8岁能文。顺治七年(1650)与吴伟业尤侗朱彝尊等在嘉兴组织十郡大社。
顺治十一年(1654年)徐乾学进入太学。康熙九年(1670年)徐乾学参加殿试,御赐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2]
徐乾学是顺治十六年(1659年)状元徐元文,康熙十二年(1673年)探花徐秉义的大哥。人们称徐氏三兄弟为“昆山三徐”。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是他们的舅父,三兄弟都曾得到顾炎武的捐助。

仕宦著学
徐乾学半身像 [4]
康熙十一年(1672年),徐乾学作为副考官,与蔡启観一起典考顺天府乡试。他从已被放弃的试卷中挑出了韩菼,可以说慧眼识才,最终韩菼夺魁,成为状元。而由于他的此举,使文体发生了古朴而清新文雅的变化。后来,由于副榜遗漏汉军卷未取,遭给事中杨雍建弹劾,徐乾学、蔡启観二考官被降一级调用。
康熙十四年(1675年),徐乾学捐复原官,后升为左春坊左赞善,充任日讲起居注官。不久,他的父母先后去世,丁忧回老家。 [3]
康熙十五年(1676年),徐乾学在别人帮助下,开始编纂一部关于丧礼的重要著作《读礼通考》,计一百二十卷,他博采诸家之说,剖析义理十分透彻。后来经多次校订,在他去世两年后,由他的儿子开始刊行。应当指出,用于编纂此书的某些资料,乃抄袭万斯同
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为纳兰性德搜集唐、宋、元、明学者的解经之书,纂辑成《通志堂九经解》一千七百九十五卷。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徐乾学被任命为《明史》总裁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翰林院侍讲。后来徐乾学升为侍讲学士。

翰林升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徐乾学的儿子徐树屏、侄子徐树声等都考中顺天乡试。康熙帝一看所中大都是江南浙江籍,在来自南方的应试者中,居然有文理悖谬,文体不正的也中了举,康熙帝命令再勘察考卷。结果将原来典考的官员革职严办,徐家两名子弟也双双落第。年底,徐乾学迁任詹事府詹事。 [5]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大考翰林詹事于保和殿,徐乾学列为一等,徐乾学和韩菼、孙岳颁归允肃等获皇帝褒奖赏赐,随即升徐乾学为内阁学士、在南书房值班。徐乾学出任《大清会典》《一统志》副总裁,教习庶吉士,为庶吉士编纂一部《教习堂条约》,此书后来收入《学海类编》。同年,由他主持诠释康熙帝钦定的《古文渊鉴》脱稿,全书六十四卷。这一年,户部郎中色楞额疏请禁用明代旧钱,户部尚书官科尔坤、余国柱等随声附和。徐乾学上奏,认为新、旧钱应兼行并用。指出如果设立严禁旧例,恐怕会无端产生麻烦和骚扰。最后,康熙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6]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徐乾学授任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次年,升左都御史,并兼任《一统志》编纂局总裁。与明珠亲信佛伦、余国柱结怨。后来徐乾学又与索额图熊赐履勾结,反击明珠。徐乾学利用其门生郭琇弹劾明珠,明珠、余国柱遂罢相。 [7]李光地说徐乾学“谲诡奸诈”。当时的民谣说:“九天供赋归东海(徐乾学),万国金珠献澹人(高士奇)。”
同年,擢升刑部尚书。任上,他整肃台纲,劾罢甘肃、山东两总兵。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徐乾学任会试主考官, [8]

乞归被劾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湖广巡抚张汧爆发贪污案,张汧被逮捕问罪时,供出曾向徐乾学行贿,并涉及高士奇和陈廷敬。后为康熙所庇,事遂不了了之。后又被许三礼劾“既无好事业,焉有好文章,应逐出史馆,以示远奸”,徐乾学上疏请“放归田里”,五月,康熙准徐乾学罢官,携书局即家编辑,随行有阎若璩顾祖禹胡渭黄虞稷,致力于《大清一统志》编修,又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与万斯同、阎若璩、胡渭等排比正史、参考诸书,纂成《资治通鉴后编》—百八十四卷。
康熙三十年(1691年),徐乾学因曾写信给前任山东巡抚钱钰,包庇朱敦厚,事发后,徐乾学、钱钰均遭到革职。其子徐树敏亦被举发私收馈金。 [9]康熙三十年(1691年)江南江西总督傅拉塔(《清史稿》作傅腊塔,明珠的外甥)弹劾徐乾学及其弟徐元文不法之事“招摇纳贿,争利害民”共十五款,闰七月二七日徐元文“惊悸呕血而死”。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三十一年(1692年)间,徐乾学一家被控不法事有二十多起。
康熙三十三年七月十七日(1694年9月6日)去世,墓在苏州吴县光福青芝山。 [24]康熙下谕大学士推举文章学问超卓的人上来,王熙、张玉书等举荐了徐乾学与王鸿绪、高士奇,康熙帝命他们来京修书。徐乾学在之前已经逝世,遗疏将自己编著的《一统志》进与康熙帝,康熙帝下诏恢复他之前的官职。 [10]

主要影响
播报编辑


编纂文献
徐乾学著作等身。康熙朝钦定官书,十之八九都是他监修总裁的,被世人看重。死后遗疏,呈进其所纂的《一统志》,可谓撰写终生,死而后已。徐乾学回南方编纂《大清一统志》时,邀请一些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到苏州西南太湖的洞庭湖别墅中参与编纂。这些学者中有阎若璩顾祖禹胡渭黄虞稷。徐乾学与这些学者不辞辛劳编纂《大清一统志》。所据资料主要取自徐乾学著名的藏书室“传是楼”。
[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




徐乾学部分印鉴





藏书成就

徐乾学部分藏书印(4张)


徐乾学是个大藏书家。他私家藏书于“传是楼”,有藏书楼七楹,藏书甲于康熙一朝,“一时通经学古之士,如阎若璩等亦多集其门” [11],先收购季振宜“静思堂”大部分精品藏书,后李中麓藏书也尽归麾下。藏书印有10余方,主要有“玉峰徐氏家藏”、“冠山堂”、“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昆山徐氏乾学健庵藏书”、“东海”、“嶦园”、“健庵考藏图书”、“昆山徐氏家藏”等。此楼藏书目录《传是楼书目》4卷,以千字文为编号,不按四部分类。一字为一橱,凡56橱;收书3 900余种。每书上记卷数,下记册数。另编有《传是楼宋原本书目》,则专记所藏宋元精椠。,初印于民国四年(1915),并附有徐秉义的藏书目录《培林堂书目》。
次子徐炯,字章仲,号自强,官至刑部贵州司员外郎、直隶寻道、提学使等。继承其父藏书,有藏书印“徐仲子”、“徐章仲所读书”、“徐炯收藏秘籍”、“彭城仲子审定”等多枚,徐炯著有《五代史记补考》。第五子徐骏,亦继承传是楼藏书,有藏书楼为“清景山楼”。 [12]

历史评价
播报编辑

  • 《清史稿》:儒臣直内廷,谓之“书房”,存未入关前旧名也。上书房授诸皇子读,尊为师傅;南书房以诗文书画供御,地分清切,参与密勿。乾学、士奇先后入直,鸿绪亦以文学进。乃凭藉权势,互结党援,纳贿营私,致屡遭弹劾,圣祖曲予保全。乾学、鸿绪犹得以书局自随,竟编纂之业,士奇亦以恩礼终,不其幸欤! [13]
  • 许三礼:“既无好事业,焉有好文章,应逐出史馆,以示远奸”。
  • 万斯同《传是楼藏书歌》云:“东海先生性爱书,胸中已贮万卷馀,更向人间搜遗籍,真穷四库盈其庐。”
  • 黄宗羲在《传是楼藏书记》中赞扬他说:“世之藏书家未必能读,读者未必能文章,而先生并是三者而能之,非近代藏书家所及。”
  • 汪琬撰《传是楼记》,其中说徐氏藏书“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烂然”。
  • 乾隆帝:徐乾学阿附权门,成德滥窃文誉,二人品行,本无足取。但不以人废言,故补刊齐全,订正讹谬,以臻完善。
  •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其纯然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恶风,而流毒及于今日者,莫如徐乾学、汤斌、李光地、毛奇龄。”

轶事典故
播报编辑


传是楼名
南北藏家之书,尽归其门下,有“传是楼藏书名甲天下”之称。江钝翁的“传是楼记”记载:徐先生召集他的子孙们上楼,对他们说:“我拿什么传给你们呢。曾经感慨为人长辈的,每每想传他们后代田地钱财,而子孙未必能累世富有;想要传给金玉珍玩宝贝而子孙们又未必能保住这些宝物;想要传给他们后代园池台榭,歌舞车马的用具而其子孙未必能世世享受娱乐;鉴于以上所言,那么我把什么传给你们呢?”徐乾学用手指着这些书而高高兴兴地笑着说:“所传者唯是矣!”立即命名藏书楼为“传是楼”。

迎奉取宠
徐乾学当时深受康熙皇帝宠爱,专以奖拔读书人,发现人才为己邀名。因此常有人投其所好,在他住的绳匠胡同里租房居住,每待五更时,故意大声读书给他听,以至于当时绳匠胡同的房价高出他处几倍。徐乾学权势极大,虽不亲自主试,但评考官对他言听计从。游说到他门下的人,无不登得科第。一年,有个姓杨的翰林主管顺天乡试,试前,徐乾学让人送去一个名单,指令揭榜之时名单上的“名士数人不可失也”。杨某一数,名单上的人数已尽将榜额占满。榜一发出来,京师大哗,街上到处张贴出匿名揭帖。康熙帝闻知,亲自过问此事,徐乾学派人曲意逢迎康熙帝说:“大清国初年,将美官授汉人,都不肯接受。如今汉人苦苦营求登科,足见人心归附,应该为此而庆贺。”康熙帝默然,此事竟然平息了。

谄附明珠
徐乾学先是依附宰相明珠,反对索额图派。脱离明珠之后,他自成一个派系,与明珠的北党相抗衡。据李光地说,徐乾学谲诡奸诈,是朝中的危险人物。索额图丧失权势后,徐乾学又与索额图、熊赐履勾结,反对明珠。
徐乾学人品欠佳,觊觎禄位,阿谀权贵明珠,史载其“登高而呼,衡文者类无不从而附之”,“游其门者无不得科第”。明珠长子纳兰容若是乾学门生,康熙十一年进士,曾为徐印行《通志堂经解》,又“获巨额赂遗”。周寿昌在《思益堂日札》卷五《窃袭前人书》中说:“徐既爱其才华,复逢迎权贵……其心术行事为儒林轻蔑久矣。”又说:“窃他人书以为他人之作,斯又添一书林掌故,可哂也。”乾隆帝在《通志堂经解》补刻本的自序中说:“徐乾学阿附权门,成德滥窃文誉,二人品行,本无足取。但不以人废言,故补刊齐全,订正讹谬,以臻完善”。

遭受弹劾
徐乾学遭弹劾,说他收受湖广巡抚张湃贿赂,被解除官职,但是仍然留京,主持修书总裁事。诏令采购遗书,徐乾学汇集宋、元两朝经解,李焘的《续通鉴长编》,以及唐朝《开元礼》等书,或者缮写或者用古本,综合这些书籍体要、条例奏进。康熙帝称善,夸奖他。他与学士张英每日侍候左右,凡有著作就是他俩的。康熙帝认为他二人学问渊博、通达,侍从称帝心意,特谕令遇到巡抚空缺,勿予推辞。不久,徐乾学迁任礼部侍郎、值讲经筵。朝鲜使臣郑载嵩诉他的国王受枉,言语悖妄不羁。徐乾学上疏说:他恐怕长处外藩,跋扈惯了,弹劾他言语失辞,不顺从才诉责他们国王。康熙帝看过疏奏,夸奖徐乾学所说有关国体,不久,朝鲜国王上疏谢罪。

登高盼官
徐乾学晚年,因事罢职,退居家中,本可息影林下,怎奈他不忘欲求,多方活动,居然有效,只等诏命下达,即可赴京就任。本定重阳节前数日,诏命必到。中间由于出点小岔子,所以延迟时日。乾学情不可耐,在重阳节前,每日带着门客数人,登洞庭东山,一面饮酒,一面盼着诏命。时而登高望远,看不见一丝烟尘,内心焦急,忧思重重,没有几天就忧虑成疾,不数日即长逝。而诏命即到。徐乾学觊觎禄位,急切丑态,固令人作呕,但他贪心未酬身先死,致使九泉蒙羞耻,而为后世所讪笑。

主要作品
播报编辑


编纂
《明史》 (奉诏)
大清会典》 (奉诏)
大清一统志》(奉诏)
《世祖章皇帝圣训》 (奉诏) 1687年
《太宗文皇帝圣训》(奉诏) 1687年
《通志堂经解》 1680年
《鉴古辑览》
古文渊鉴》 64卷徐乾学撰《读礼通考》一百二十卷


著述
《澹园集》30卷、《憺园集》 36卷、《读礼通考》120卷、《文集》24卷、《外集》4卷、《虞浦集》、《词馆集》、《碧山集》、《历代宗庙考》、《舆地备考》、《舆地纪要》、《舆地志》、《资治通鉴后编》184卷、《传是楼宋元板书目》1卷、《传是楼书目》8卷、《教习堂条约》1卷

诗作
  • 《博兴》 [14]
  • 宿迁 [15]
  • 《赠友》 [16]
  • 《怀汉槎在狱》 [17]
  • 《送待御念东先生》 [18]

人际关系
播报编辑

关系
姓名
备注
祖父
徐永美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副贡,后以徐乾学赠刑部尚书
父亲
徐开法
字兹念,号坦斋。十五岁中秀才,尽交东南名士,清军入关后隐居,后以子徐乾学赠翰林院修撰
母亲
顾氏
昆山顾同应之女,顾炎武第五妹
弟弟
徐秉义
康熙十二年(1673年)探花,官至吏部侍郎、内阁学士
徐元文
顺治十六年(1659)状元,官至刑部、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
徐亮采
徐开法之妾程氏所生
妻子
金氏
监生金允洽之女
妾室
张氏
生徐骏
儿子
徐树谷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
徐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进士,官至山东提学
徐树敏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官至安阳知县
徐树屏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官至广西提学
徐骏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进士,雍正时死于文字狱
女儿
徐氏
嫁张介眉
徐氏
嫁李邦靖
徐氏
嫁葛世隆
以上参考资料 [23]



史籍记载
播报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3: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乾学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徐乾学(1631—1694年),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清代大臣、学者、藏书家。江苏昆山人,清初大儒顾炎武外甥,与弟元文、秉义皆官贵文名,人称“昆山三徐”。

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编修,先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明史》总裁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曾主持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读礼通考》等书籍,著《憺园文集》三十六卷。家有藏书楼“传是楼”,乃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徐乾学


原一、幼慧


健庵、玉峰先生

所处时代
清朝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631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
1694年9月6日

主要作品
憺园集、读礼通考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轶事典故
4人物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时期
徐乾学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十一月二日(11月24日),自幼聪明,8岁能文。顺治七年(1650)与吴伟业、尤侗、朱彝尊等在嘉兴组织十郡大社。

顺治十一年(1654年)徐乾学进入太学。康熙九年(1670)徐乾学参加殿试,御赐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徐乾学是顺治十六年(1659年)状元徐元文、康熙十二年(1673年)探花徐秉义的大哥。人们称徐氏三兄弟为“昆山三徐”。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是他们的舅父,三兄弟都曾得到顾炎武的捐助。

折叠仕宦著学
康熙十一年(1672年),徐乾学作为副考官,与蔡启観一起典考顺天府乡试。他从已被放弃的试卷中挑出了韩菼,可以说慧眼识才,最终韩菼夺魁,成为状元。而由于他的此举,使文体发生了古朴而清新文雅的变化。后来,由于副榜遗漏汉军卷未取,遭给事中杨雍建弹劾,徐乾学、蔡启観二考官被降一级调用。

康熙十四年(1675年),徐乾学捐复原官,后升为左春坊左赞善,充任日讲起居注官。不久,他的父母先后去世,丁忧回老家。

康熙十五年(1676年),徐乾学在别人帮助下,开始编纂一部关于丧礼的重要著作《读礼通考》,计一百二十卷,他博采诸家之说,剖析义理十分透彻。后来经多次校订,在他去世两年后,由他的儿子开始刊行。应当指出,用于编纂此书的某些资料,乃抄袭万斯同。

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为纳兰性德搜集唐、宋、元、明学者的解经之书,纂辑成《通志堂九经解》一千七百九十五卷。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徐乾学被任命为《明史》总裁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翰林院侍讲。后来徐乾学升为侍讲学士。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徐乾学的儿子徐树屏、侄子徐树声等都考中顺天乡试。康熙帝一看所中大都是江南浙江籍,在来自南方的应试者中,居然有文理悖谬,文体不正的也中了举,康熙帝命令再勘察考卷。结果将原来典考的官员革职严办,徐家两名子弟也双双落第。年底,徐乾学迁任詹事府詹事。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大考翰林詹事于保和殿,徐乾学列为一等,徐乾学和韩菼、孙岳颁、归允肃等获皇帝褒奖赏赐,随即升徐乾学为内阁学士、在南书房值班。徐乾学出任《大清会典》、《一统志》副总裁,教习庶吉士,为庶吉士编纂一部《教习堂条约》,此书后来收入《学海类编》。同年,由他主持诠释康熙帝钦定的《古文渊鉴》脱稿,全书六十四卷。这一年,户部郎中色楞额疏请禁用明代旧钱,户部尚书官科尔坤、全国柱等随声附和。徐乾学上奏,认为新、旧钱应兼行并用。指出如果设立严禁旧例,恐怕会无端产生麻烦和骚扰。最后,康熙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徐乾学授任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次年,升左都御史,并兼任《一统志》编纂局总裁。与明珠亲信佛伦、余国柱结怨。后来徐乾学又与索额图、熊赐履勾结,反击明珠。徐乾学利用其门生郭琇弹劾明珠,明珠、余国柱遂罢相。李光地说徐乾学“谲诡奸诈”。当时的民谣说:“九天供赋归东海(徐乾学),万国金珠献澹人(高士奇)。”

同年,擢升刑部尚书。任上,他整肃台纲,劾罢甘肃、山东两总兵。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徐乾学任会试主考官。

折叠乞归被劾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湖广巡抚张汧爆发贪污案,张汧被逮捕问罪时,供出曾向徐乾学行贿,并涉及高士奇和陈廷敬。后为康熙所庇,事遂不了了之。后又被许三礼劾“既无好事业,焉有好文章,应逐出史馆,以示远奸”,徐乾学上疏请“放归田里”,五月,康熙准徐乾学罢官,携书局即家编辑,随行有阎若璩、顾祖禹、胡渭与黄虞稷,致力于《大清一统志》编修,又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与万斯同、阎若璩、胡渭等排比正史、参考诸书,纂成《资治通鉴后编》—百八十四卷。

康熙三十年(1691年),徐乾学因曾写信给前任山东巡抚钱钰,包庇朱敦厚,事发后,徐乾学、钱钰均遭到革职。其子徐树敏亦被举发私收馈金。

康熙三十年(1691年)江南江西总督傅拉塔(《清史稿》作傅腊塔,明珠的外甥)弹劾徐乾学及其弟徐元文不法之事“招摇纳贿,争利害民”共十五款,闰七月二七日徐元文“惊悸呕血而死”。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三十一年(1692年)间,徐乾学一家被控不法事有二十多起。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下谕大学士推举文章学问超卓的人上来,王熙、张玉书等举荐了徐乾学与王鸿绪、高士奇,康熙帝命他们来京修书。徐乾学在之前已经逝世,遗疏将自己编著的《一统志》进与康熙帝,康熙帝下诏恢复他之前的官职。[1]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编纂文献
徐乾学著作等身。康熙朝钦定官书,十之八九都是他监修总裁的,被世人看重。死后遗疏,呈进其所纂的《一统志》,可谓撰写终生,死而后已。徐乾学回南方编纂《大清一统志》时,邀请一些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到苏州西南太湖的洞庭湖别墅中参与编纂。这些学者中有阎若璩、顾祖禹、胡渭与黄虞稷。徐乾学与这些学者不辞辛劳编纂《大清一统志》。所据资料主要取自徐乾学著名的藏书室“传是楼”。

折叠藏书成就
徐乾学是个大藏书家。他私家藏书于“传是楼”,有藏书楼七楹,藏书甲于康熙一朝,“一时通经学古之士,如阎若璩等亦多集其门” ,先收购季振宜“静思堂”大部分精品藏书,后李中麓藏书也尽归麾下。藏书印有10余方,主要有“玉峰徐氏家藏”、“冠山堂”、“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昆山徐氏乾学健庵藏书”、“东海”、“嶦园”、“健庵考藏图书”、“昆山徐氏家藏”等。此楼藏书目录《传是楼书目》4卷,以千字文为编号,不按四部分类。一字为一橱,凡56橱;收书3 900余种。每书上记卷数,下记册数。另编有《传是楼宋原本书目》,则专记所藏宋元精椠。,初印于民国四年(1915),并附有徐秉义的藏书目录《培林堂书目》。

次子徐炯,字章仲,号自强,官至刑部贵州司员外郎、直隶寻道、提学使等。继承其父藏书,有藏书印“徐仲子”、“徐章仲所读书”、“徐炯收藏秘籍”、“彭城仲子审定”等多枚,徐炯著有《五代史记补考》。第五子徐骏,亦继承传是楼藏书,有藏书楼为“清景山楼”。[1]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传是楼名
南北藏家之书,尽归其门下,有“传是楼藏书名甲天下”之称。江钝翁的“传是楼记”记载:徐先生召集他的子孙们上楼,对他们说:“我拿什么传给你们呢。曾经感慨为人长辈的,每每想传他们后代田地钱财,而子孙未必能累世富有;想要传给金玉珍玩宝贝而子孙们又未必能保住这些宝物;想要传给他们后代园池台榭,歌舞车马的用具而其子孙未必能世世享受娱乐;鉴于以上所言,那么我把什么传给你们呢?”徐乾学用手指着这些书而高高兴兴地笑着说:“所传者唯是矣!”立即命名藏书楼为“传是楼”。

折叠曲意迎奉
徐乾学当时深受康熙皇帝宠爱,专以奖拔读书人,发现人才为己邀名。因此常有人投其所好,在他住的绳匠胡同里租房居住,每待五更时,故意大声读书给他听,以至于当时绳匠胡同的房价高出他处几倍。徐乾学权势极大,虽不亲自主试,但评考官对他言听计从。游说到他门下的人,无不登得科第。一年,有个姓杨的翰林主管顺天乡试,试前,徐乾学让人送去一个名单,指令揭榜之时名单上的“名士数人不可失也”。杨某一数,名单上的人数已尽将榜额占满。榜一发出来,京师大哗,街上到处张贴出匿名揭帖。康熙闻知,亲自过问此事,徐乾学派人曲意逢迎康熙帝说:“大清国初年,将美官授汉人,都不肯接受。如今汉人苦苦营求登科,足见人心归附,应该为此而庆贺。”康熙帝默然,此事竟然平息了。

折叠人品有亏
徐乾学是十七世纪末期朋党之争中的知名人物。他先是依附宰相明珠,反对索额图派。脱离明珠之后,他自成一个派系,与明珠的北党相抗衡。据李光地说,徐乾学谲诡奸诈,是朝中的危险人物。索额图丧失权势后,徐乾学又与索额图、熊赐履勾结,反对明珠。

徐乾学人品欠佳,觊觎禄位,阿谀权贵明珠,史载其“登高而呼,衡文者类无不从而附之”,“游其门者无不得科第”。明珠长子纳兰容若是乾学门生,康熙十一年进士,曾为徐印行《通志堂经解》,又“获巨额赂遗”。周寿昌在《思益堂日札》卷五《窃袭前人书》中说:“徐既爱其才华,复逢迎权贵……其心术行事为儒林轻蔑久矣。”又说:“窃他人书以为他人之作,斯又添一书林掌故,可哂也。”乾隆帝在《通志堂经解》补刻本的自序中说:“徐乾学阿附权门,成德滥窃文誉,二人品行,本无足取。但不以人废言,故补刊齐全,订正讹谬,以臻完善”。

折叠遭受弹劾
徐乾学遭弹劾,说他收受湖广巡抚张湃贿赂,被解除官职,但是仍然留京,主持修书总裁事。诏令采购遗书,徐乾学汇集宋、元两朝经解,李焘的《续通鉴长编》,以及唐朝《开元礼》等书,或者缮写或者用古本,综合这些书籍体要、条例奏进。康熙帝称善,夸奖他。他与学士张英每日侍候左右,凡有著作就是他俩的。康熙帝认为他二人学问渊博、通达,侍从称帝心意,特谕令遇到巡抚空缺,勿予推辞。不久,徐乾学迁任礼部侍郎、值讲经筵。朝鲜使臣郑载嵩诉他的国王受枉,言语悖妄不羁。徐乾学上疏说:他恐怕长处外藩,跋扈惯了,弹劾他言语失辞,不顺从才诉责他们国王。康熙帝看过疏奏,夸奖徐乾学所说有关国体,不久,朝鲜国王上疏谢罪。[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清史稿》:儒臣直内廷,谓之“书房”,存未入关前旧名也。上书房授诸皇子读,尊为师傅;南书房以诗文书画供御,地分清切,参与密勿。乾学、士奇先后入直,鸿绪亦以文学进。乃凭藉权势,互结党援,纳贿营私,致屡遭弹劾,圣祖曲予保全。乾学、鸿绪犹得以书局自随,竟编纂之业,士奇亦以恩礼终,不其幸欤!

许三礼:“既无好事业,焉有好文章,应逐出史馆,以示远奸”。

万斯同《传是楼藏书歌》云:“东海先生性爱书,胸中已贮万卷馀,更向人间搜遗籍,真穷四库盈其庐。”

黄宗羲在《传是楼藏书记》中赞扬他说:“世之藏书家未必能读,读者未必能文章,而先生并是三者而能之,非近代藏书家所及。”

汪琬撰《传是楼记》,其中说徐氏藏书“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烂然”。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其纯然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恶风,而流毒及于今日者,莫如徐乾学、汤斌、李光地、毛奇龄。”

参考资料
1.徐乾学  . [2023-12-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3: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徐乾学一生坏事做尽,为何康熙偏偏对他情有独钟?
播报文章

左都御史
关注
2023-05-17 20:00

儿子从倒数第一到 高考全市前三,附近爸爸的做法效果绝啦!

孩子上课听不懂,长期以往产生厌学情绪,益阳这位妈妈的做法值得学习

她把三个儿子送进985.211,学霸妈妈的忠告: 教育的关键在父母!
清代有许多著名的科举世家,如果单以名气而言,昆山徐家若自认第二,那么就没人敢说第一。他们家三兄弟出了一个状元,两个探花,被时人誉为“昆山三徐”。


老大徐乾学、老二徐秉义分别是康熙九年、十二年的探花郎;他们的弟弟徐元文出名更早,早在顺治十六年名列一甲一名,被顺治帝称为“佳状元”。

徐家三兄弟不仅在考场上获得了名誉,而且他们还都成了康熙皇帝看重的大臣,尤其是老大徐乾学,他虽然没有像老三那样官至大学士,但却最得圣心。

如果看过《天下长河》的读者,想必对徐乾学其人会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该剧中很客观地描述了徐乾学的为人和作风。不过在正史中,徐乾学更是一个让人作呕的无耻小人。

毫无人格可言的徐乾学
徐乾学的科举之路十分顺利,中探花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一年顺天会试,徐乾学出任副主考,正是他从弃卷中挑出了韩菼,使之有机会参加会试,并在殿试中独占鳌头。


该科会试,徐乾学也犯了很严重的政治错误,他破坏科场条例在副榜中遗取汉军卷,后被都察院举报,被处于降一级调用。

三年后,康熙皇帝为了解决平藩所带来的巨大财政亏空,出台了一个“捐纳”制度,说白了就是让那些有钱人花银子买官。徐乾学家底深厚,他也出了一大笔钱,被吏部官复原职。

回到翰林院后,徐乾学又重新进入康熙帝的视线,一年后被改为左春坊赞善兼日讲起居注官。品级尽管不高,但却因职务之便随时可以接近皇帝。

徐乾学很会钻营,也擅于溜须拍马,不久他被破格提拔为《明史》总裁官,升侍讲学士。

康熙一朝最重大的政治任务,就是为了满清入主中原正名,为他最大的政治理想“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铺路,修《明史》就是带着这种特殊使命的。

徐乾学为了康熙帝的政治需要和统治需要,不遗余力地制造各种舆论和理论服务,康熙帝对他的工作很满意,即便后来屡屡违法乱纪,康熙帝都没有加以深究。


徐乾学作为臣子,对皇权心存敬畏而一味逢迎康熙帝这都可以理解。但是他在官场上的所作所为,就让人嗤之以鼻了。

康熙前中期,朝中最大的两个势力就是索额图与明珠,徐乾学为人为官毫无底线,一心只想攀附权贵,是一个十足的投机分子。

起初的时候,他先投向索额图,被拒之后又投向明珠。到了索额图失势的时候,他极力打击报复索额图。在各种政治投机中,徐乾学自身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在朝中自成一派。

待明珠受到弹劾后,徐乾学倒戈相向把矛头指向明珠,在索党与明党的争夺中,徐乾学游刃有余,成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然而这一场朋党之战中,康熙帝才是真正的裁判员,徐乾学充其量不过是一个马前卒,尽管赢得了圣心,可也招来了朝臣的不满。李光地就曾评价徐乾学,说他诡异奸诈,是朝中最危险的人物。


康熙二十七年,湖广巡抚张汧贪腐案发,此案牵扯到很多朝中重臣,包括陈廷敬、徐乾学、高士奇。

根据后来的调查,张汧曾给徐乾学、高士奇送过银子,但他们两人都是人精,在证据不足的情况把脏水泼到了陈廷敬的身上。

陈廷敬与张汧是儿女亲家,他自己从未收过张汧一两银子,张汧与徐乾学、高士奇之间那些见不得人的事,他是看在眼里的。

陈廷敬是老实人,又碍于与张汧的关系,最后受到了严厉的处分。徐乾学自然也受到了牵连,他上疏辞职请放故里。康熙准了他的请求,但还是给了他“修书总裁”的头衔,让他在家继续修史。


坏事做尽却能安享晚年
徐乾学罢官后仍居住在京城,康熙二十八年,一个叫许三礼的御史上疏弹劾徐乾学。说他结党营私,争权夺利,与高士奇互为表里、招摇受贿,并纵容子侄贪赃受贿,广占田产。

许三礼这些指证基本上都是客观事实,可是康熙帝却有意袒护徐乾学,因为徐乾学正在为康熙帝的“满清正统”卖力的宣传,所以康熙想不了了之,同时还警告许三礼不要没事找事。

没想到许三礼是个驴脾气,他经过调查,居然拿出了徐乾学的诸多证据,比如主持乡试、会试给亲戚门生开后门;与盐商合作,在扬州牟取暴利,同时投资布商、开设银号;多次通过管家收受不同名目的贿赂,等等。


铁证之下徐乾学无法反驳,为了躲避风头,他请假回老家扫墓。康熙帝也给了他台阶下,说他学问渊博,修史有功,准假回家继续编书。

徐乾学离京时,康熙帝还亲笔书写了“光焰万丈”的匾额赐给他,这块匾额也就成了徐乾学的保护伞。

徐乾学回籍后不到三个月,两江总督傅腊塔又给康熙上了奏报,指控徐乾学家族多年来横行乡里,多有不法,还列出了徐家做下的二十多件坏事。

康熙接到奏报后,仍然是置之不理,并在两年后准备重新启用徐乾学。只不过徐乾学此时病重,并在不久后去世。


徐乾学去世后,康熙帝下旨恢复他之前的官职,但是没有按照惯例给予祭葬,也没有赐给谥号。或许在康熙眼中,徐乾学也是一个无耻之辈,只不过他生前尚有利用价值,而人死了也就没必要给他盖棺定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4: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奇龄
播报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清初经学家、文学家


【秒懂少儿】一分钟了解毛奇龄
00:47
收藏
143
8
毛奇龄(1623年-1716年),原名毛甡,字大可,一字于一,又字齐于,别号河右,又号西河,又有僧弥、僧开、初晴、秋晴、晚晴、春庄、春迟诸号。浙江萧山(今属杭州)人。中国清代学者、诗人、文学家。 [6] [7]
毛奇龄少年颖悟,明末躲避战火,于县城南山中筑土室读书。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廪监生荐举博学鸿辞科试,列二等,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充会试同考官。不久乞假归,得痹疾。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圣祖南巡,毛奇龄迎驾于嘉兴,以《乐本解说》进,谕旨奖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毛奇龄卒于家中。 [6]
毛奇龄论诗以“涵蕴”为尚。诗学唐人,但能自成一格。作词拘守传统,有香艳之气。而骈文、散文则纵横恣肆。尤长经学,并以此傲睨当世。作《四书改错》,抨击朱熹《四书集注》,喜标新立异。毛奇龄一生著述宏富,有《西河合集》400余卷,《西河诗话》《西河词话》《放偷记》《买家记》等。 [7]
人物关系
毛奇龄的人物关系
共1个词条
1024阅读

毛万龄
哥哥
毛万龄,字大千,号东壶,浙江萧山人。清代文学家,毛奇龄之兄。顺治七年贡生,仁和县儒学教谕。与比他小19岁的弟弟毛奇龄并称“大小毛生”、“江东二毛”。 毛万龄善画山水,画风颇似董其昌,著名画作《看竹图》。并著有《采衣堂集》。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毛奇龄的诗文作品
共3个词条1131阅读

赠柳生
《赠柳生》是清代的一首诗,作者毛奇龄。

荷叶杯·五月南塘水满
《荷叶杯·五月南塘水满》是清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词。

相见欢·花前顾影粼
《相见欢·花前顾影粼》是清代词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词。
浙中三毛
共3个词条1466阅读

毛奇龄
毛奇龄(1623年-1716年),原名毛甡,字大可,一字于一,又字齐于,别号河右,又号西河,又有僧弥、僧开、初晴、秋晴、晚晴、春庄、春迟诸号。浙江萧山(今属杭州)人。中国清代学者、诗人、文学家。毛奇龄少年颖悟,明末躲避战火,于县城南山中筑土室读书。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廪监生荐举博学鸿辞科试,列二等,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充会试同考官。不久乞假归,得痹疾。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圣祖南巡,毛奇龄迎驾于嘉兴,以《乐本解说》进,谕旨奖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毛奇龄卒于家中。毛奇龄论诗以“涵蕴”为尚。诗学唐人,但能自成一格。作词拘守传统,有香艳之气。而骈文、散文则纵横恣肆。尤长经学,并以此傲睨当世。作《四书改错》,抨击朱熹《四书集注》,喜标新立异。毛奇龄一生著述宏富,有《西河合集》400余卷,《西河诗话》《西河词话》《放偷记》《买家记》等。

毛先舒
毛先舒(1620年—1688年)明末清初文学家,西泠十子之一。原名骙,字驰黄,后改名先舒,字稚黄,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末诸生。入清,不求仕进,从事音韵学研究,也能诗文,其诗音节浏亮,有七子余风。毛先舒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

毛际可
毛际可(1633年-1708年),字会侯,号鹤舫,晚号松皋老人。浙江遂安(今属杭州淳安)人。中国清代文学家。毛际可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官授河南彰德府推官,后改陕西城固知县,调河南祥符。康熙十七年(1678年),荐举博学鸿词科,试罢赐袍服回任,后以事去官,归里读书著述。卒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毛际可与萧山毛奇龄、钱塘毛先舒同时,名望亦相埒,号为“三毛”,古文学曾巩,有声于世,而尤善填词。今存其词有180多首,其中应酬赠答一类,多写离愁别情,另一类词则在旅次、交游、吊古之中有所寄托,皆寓盛衰兴亡之感。毛际可著有《会侯先生文钞》20卷、《安序堂文钞》20卷、《松皋文集》14卷,另有《松皋诗选》2卷、《拾余诗稿》4卷等。
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
号秋晴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浙江萧山城厢镇
出生日期1623年(癸亥年)
逝世日期1716年(丙申年)
主要作品《西河合集》
本    名毛奇龄
原    名甡,又名初晴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著作
3人物评价
4人物成就
▪诗词
▪书法
5个人诗作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毛奇龄像 [1]
毛奇龄四岁识字,由其母口授《大学》,即能琅琅成诵。少时聪颖过人,以诗名扬乡里,十三岁应童子试,名列第一,被视为“神童”。当时主考官陈子龙见他年幼,玩笑说:“黄毛未退,亦来应试?”毛奇龄答道:“鹄飞有待,此振先声。”众人皆惊。
明亡,哭于学宫三日。后曾参与南明鲁王军事,鲁王败后,化名王彦,亡命江湖十余年。明亡,清兵南下,他与沈禹锡、蔡仲光、包秉德避兵于县之南乡深山,筑土室读书。毛奇龄生性倔强而恃才傲物,曾谓:“元明以来无学人,学人之绝于斯三百年矣。”评判言词过激,得罪人多,因此仇家罗织罪名,遭几度诬陷。后辗转江淮,遍历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赖友人集资向国子监捐得廪监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等职,参与纂修《明史》。其间以《古今通韵》1卷进呈,得到赞赏,诏付史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会试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两膝肿胀,关节僵硬,辞职归隐,居杭州竹竿巷兄长万龄家,专心著述。曾结识汤斌,与阎若璩等多有辨难。从学者甚多,著名的有李塨、邵廷采等。
毛奇龄70岁时,自撰墓志铭,提出死后“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吊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家病逝,葬于萧山北干后浦滩。
主要著作
播报
编辑
毛奇龄的学识渊博,能治经、史和音韵学,亦工词,擅长骈文、散文、诗词,都自成家数。精通音律,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他在书法艺术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毛奇龄的书法,骨力骏健、笔势挺拔,儒雅清奇、个性强烈,是文人书法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毛奇龄博览群书,经学词章,各擅胜场。遇有异说,必“搜讨源头”、“字字质正”,好持自己独特见解。其所撰《四书改错》是针对朱熹《四书集注》之抨击。毛奇龄一生以辩定诸经为己任,力主治经以原文为主,不掺杂别家述说。他在少林寺写的《大学知本图说》,为其得意之作。以及其他众多著作,均阐明他的治经思想。除潜心经学外,对地方志也有研究,著有《湘湖水利志》3卷、《萧山县志刊误》3卷等。此外,毛对文学、音乐颇有造诣,好诗词歌赋,著有《西河诗话》、《西河词话》多卷;又曾教授乐律,著有《竟山乐录》4卷、《乐本解说》2卷等。近人邵瑞彭评其词“雅近齐、梁以后乐府,风格在晚唐之上”。

毛奇龄立像
(2张)
毛奇龄以经学傲睨一世,挟博纵辩,务欲胜人,抨击朱熹《四书集注》,撰《四书改错》,阮元尝推他对乾嘉学术有开山之功。他亦好为诗。初受知于陈子龙;反复变化,由三唐而上窥齐梁。其论诗,主张以“涵蕴”、不着□际“见难”,以“能尽其才”为妙;大抵尊唐抑宋,甚至痛诋苏轼。所作亦颇博丽窈渺,声名甚著。曾有琉球使者过杭州拜访他,并觅买其诗集。但毛奇龄自谓其诗“酬应者十九,宴游者十一,登临感寄无闻焉”,张维屏也说:“名家古诗多存寿诗者,殆无过毛西河。”(《国朝诗人征略》)可见其内容比较狭窄和贫乏。他还写了一部《仲氏易》,把宋人讲的《易经》推倒了。毛奇龄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是来自道佛的文献。
博览群籍,蓄书甚富,藏宋元版古籍几十种,每日归来摩挲不忍释手。建藏书楼为“冰香楼”、“友汉居”等。其夫人悍强,夫人有病,而他仍然藏书、校勘不辍。一天,趁他外出之时,夫人说他整天搬弄花花绿绿古书,而不助于米盐生计,一气之下,竟将西河所藏古书付之一炬。藏书印有“西河毛氏藏书之印”、“史官”、“太史氏”、“大可氏”、“文学侍从之臣”、“友汉居藏”、“冰香楼”、“毛甡之印”、“西河季子之印”、“东吴毛子图书”、“简香图书”等。工诗文,善书法。著有《毛诗续传》《古今通韵》《春秋毛氏传》《经集》《竟山乐录》《西河诗话》《词话》《四书改错》《河图洛书原舛编》《太极图说遗议》等数十种,诗赋杂著230余卷,后人编为《西河合集》。《四库全书》收有其著述40余种,是《四库全书》收录个人著述最多的人。 [2]
毛奇龄著述甚富,仅《四库全书》收录他的著录者就有52种。他的遗著由学生编为《西河全集》,共493卷,系诸子及门人所著的文章编辑成集,分为《经集》和《文集》二部。其当归于集部者,文119卷,诗50卷,词7卷。另有《诗话》8卷,《词话》2卷。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3卷:“其纯然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恶风,而流毒及于今日者,莫如徐乾学、汤斌、李光地、毛奇龄。……汤斌、李光地,皆以大儒闻于清初,而斌以计斩明旧将李玉廷,光地卖其友陈梦雷,而主谋灭耿、郑,皆坐是贵显。然斌之欺君,圣祖察之,光地之忘亲贪位,彭鹏闽人,给事中,与光地同乡。劾之,即微论大节,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而皆窃附程朱、陆王,以一代儒宗相扇耀,天下莫或非之。质而言之,彼二氏者,学术之醇,不及许衡,而隳弃名节与之相类;阶进之正,不及公孙弘,而作伪日拙与之相类。程朱、陆王之学统,不幸而见纂于竖子,自兹以往,而宋明理学之末日至矣。”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3卷 新民说: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11页)
人物成就
播报
编辑
诗词

毛奇龄像 [4]
清初诗界名家中,毛奇龄正是在诗歌创作中有所追求、有所创新的诸多大家之一。著名词学专家、已故龙榆生教授在其编选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中评日:“奇龄小令学《花间》,兼有南朝乐府风味,在清初诸作者,又为生面独开也。”晚清词人陈廷焯(字亦峰)对己作自视过高,爱以个人偏见讥评前辈词家的词没他写的好,说毛奇龄词“造境未深,运思多巧。”现代作家、著名教授施蛰存不以为然,在他选定的《花间新集》中选人毛奇龄词12首,他说:“右毛检讨词十二阕,可与李波斯比美。而取境之高,直是南朝清商曲辞。陈亦峰乃讥其‘造境未深,运思多巧’,殆不知词之本源者。”施老在集中的陈廷焯词后则评之日“白雨斋(按:廷焯之号)论词主沉郁,谓‘沉则不浮,郁则不薄’,论小令主唐五代,谓‘晏欧已落下乘’。持论甚高。其自作词,亦刻意揣摩温、韦,用功于文字声色之间,但得貌似耳。”的确,对毛奇龄词(特别是小令),采取武断否定,只能说明否定者本人“殆不知词之本源者”;对清初生面独开、自成一格的毛奇龄词,简单地斥之为“造境未深”,不仅不公允,而且不符事实。总之,毛奇龄在诗文词曲方面的成就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奇龄善诗歌乐府填词,所为大率托之美人香草,缠绵绮丽,按节而歌,使人凄怆,又能吹箫度曲。”他的《西河词话》,对词曲的发展演变“缕陈始末,亦极赅悉”(《总目》卷一九九,《词话》条)。决不能因为他没有“大江东去”式豪放词赋而对其妄加菲薄。毛奇龄和清初的钱谦益、王士桢、吴伟业、朱彝尊、陈维崧等等大家一样,在诗文词曲上的成就是不容抹杀的。

毛奇龄朱彝尊合像(清朱鹤年绘,故宫藏)
毛奇龄的诗作,体式多样,不乏佳作。如五绝《览镜词》:“渐觉铅华尽,谁怜憔悴新。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寥寥20字,托出了咏叹年华易逝和自己早年坎坷中的落寞心情。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评点此诗谓:“其实无一同心人也,然道来曲而有味。”又如七绝《除夕作》:“旅馆椒花红欲燃,椒盘愁向客中传。 如何才听金鸡唱,便唤今宵是客年。”沈又评述“人人能道者,却未有人道及,新故之感,凡事类然,不独除夕也。”再如七绝《秦淮老人》:“秦淮高阁拟临春,中有仙翁鬓似银。话到陪京行乐处,尚疑身是太平人。”沈评述甚高:“明处离乱之后,偏云尚疑身际太平,词弥曲意弥悲矣!”的确,毛奇龄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擅长在寻常的景物情事上力创新境,别出新意。如七律《少年》《朔方》《钱唐逢故人》《送人之耒阳》等等,都无不“自我胸中出”,“妙语出平淡”。毛奇龄有不少七言古诗,写得非常凝炼,栩栩如生,堪称清代叙事诗中的上乘之作。像收录在《清诗别裁集》里的《杨将军美人试马请歌》、《钱编修所藏司马相如玉印歌》、《诏观西洋国所进狮子……》诸篇,入神之笔屡见,其中尤以《打虎儿行》为最佳。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卷十一》中选毛奇龄诗16首,高度评价毛之诗“学唐而自出新意”,并把此诗列在卷首,评之日:“正说小儿之忘身救父,易乎平直,得‘假虎隐幔恐小儿’一衬,则小儿之至性愈出,见此时小儿知有父不知有虎也。”并说此诗是毛奇龄的“拔萃之作”。在毛奇龄所作众多诗篇中,诗中点明有关吟咏故乡景物情事的不下20首,这些篇什,“情之所发,根于至性”,诗韵优雅,读之琅琅上口,其中五绝如《苎萝村(二首)》,五律如《山行过美施闸(二首)》,七绝如《湘湖采莼歌(二首)》,七律如《江令宅》《重阳日同姚监郡张广文徐征君城山晚眺》等,不仅有相当的文学价值,而且有很高的地方文献价值。
书法
毛奇龄的书法处处都能使人体味到一种纯情,一种超逸的格调,通篇洋溢着诗的纯情,纯得醇厚高古,出尘超迈,具有饱学之士的风雅。纯中孕有无限的意趣与生机,雅拙中藏有万般轻灵,纯而不弱,其行笔结体有魏碑的支撑,有铮铮铁骨之感,拙中富巧,巧中含拙。毛奇龄以行书笔意入魏楷,任笔结体,丝毫没有夹生感、造作感、局促感,也着实难能可贵。其楷中的行意,点画潇洒,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流畅有序,没有无病呻吟的媚态,没有故作多情。在用笔上不浮不躁,不激不厉,舒展自如,一笔一画急缓徐驰,节奏铿锵,依法而又不为法度所拘束。全幅格局疏朗宕润,气度轩昂,情调统一而和谐,意态紧密相联,没有经营的辛苦,而更多是自作诗的纯情,学富五车者的恬淡,一切也都不遮不掩,情真而率直。犹如古诗歌中的那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空灵淡远的意境之美,欲辨已忘言,可谓入神入理。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似漫不经意,但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实为千耕万耘,千锤万炼后成果而决非一朝一夕之事。

毛奇龄作品
(4张)
毛奇龄有五言诗吟道:“四海既统一,六国威归秦。不虞汉代儒,犹自著美新。草泽甫窃发,郡国先埃尘。三川即沦亡,轵道气不伸,人生有义分,各自为君臣。季布思项羽,五烛一齐涽,乌鹊自有侣,毛(*)亦有伦。不观山谷间,尚有秦遗民。”其书轻松自如,其诗朗朗上口,如春风拂衣,似疏林摇曳,那里有林塘曲园的幽雅,有清流泛舟、花开见佛的虚灵,有先秦遣民的风范。这是毛奇龄这位书法家、诗人的诗书化一,韵余笔外的超逸的艺术天才,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究其形迹,笔致凝练而秀逸,结字大小一任自然,意态松秀而天真,翩翩欲倾;章法最有意趣,风致散洒疏宕,其潇洒而漫不经意的韵度恰似瑶岛散仙,而通幅又意连势重,浑然为一体,如此这般意韵高超而又能超乎于形迹之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确实是不多见的。也正如前贤所说:书者,抒也。当今书坛又有众多的“著名书家”无物可抒,无言可抒,只争抄录唐诗宋词。书法美的本质在于书者将心灵以点线的形式外化,借文字为载体(最好是自己的诗文),去表现自己的性情。所赏这幅作品,感到毛奇龄的心境是那么的恬淡和清静,一枝毛笔信手拈来,笔尖触纸即收,点到为止,所以点画的方圆,粗细,轻重长短,随意而安。如仰碧空纤云轻缭,清虚浩杳,确乎笔未到而意到,笔虽短而意长,笔虽短而神远。虽然从清劲洒脱的笔画中不难看到深厚的碑帖功底,但是产生强大诱惑力的还是那笔势中飘飘的一种仙气,字态如白云初晴、幽鸟相逐般的典雅和晴雪满竹、泉流石上般的清奇,其意境甚为清淡空灵,观之甚感静寂、疏远。字里行间如遥望缓步徐行的长老项背,一副超然物外的风采;亦仿佛精钢百炼,去尽渣滓,进入了至高境界。正谓前贤所指:“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柔非弱,刚极乃柔。”用此语来说毛奇龄的书法,当受之无愧。
个人诗作
播报
编辑
【览镜词】
渐觉铅华尽,谁怜憔悴新。
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
【过采石有怀李白】
李白扬帆出,曾披宫锦袍。
我来寻旧迹,空见水滔滔。
坠石分风急,清江蹙浪高。
绿萝寒月下,一咏醉睷睻 。
【赠柳生】
流落人间柳敬亭,消除豪气鬓星星。
江南前朝多少事,说与人间不忍听。
【除夕作】
旅馆椒花红欲燃,椒盘愁向客中传。
如何才听金鸡唱,便唤今宵是客年。
【秦淮老人】
秦淮高阁拟临春,中有仙翁鬓似银。
话到陪京行乐处,尚疑身是太平人。
【长相思】
长相思,在春晚。朝日瞳瞳熨花暖。黄鸟飞,绿波满。
雀粟衔素珰,蛛丝断金剪。欲着别时衣,开箱自展转。
【江城子二首】
日出江城鸡子黄。照红妆。动江光。采莲江畔,锦缆藕丝长。欲问小姑愁隔浦,长独处,久无耶。
赭门东上海潮青。古西陵。雨冥冥。越王宫女,着屐在樟亭。亭下教兵遗竹矢,秋日晚,堕鸦翎。
【颍州道中谢野人献菊】
晨发颍州路,朝光启城闉。修涂接林端,遥见菊蕊新。微霜逗寒馥,宿露滋清神。驻马一回眄,驾言逾前津。野人折相赠,顿使幽意亲。菉苞含紫贝,琢玉规芳鳞。佳色满辔繘,流芬袭衣巾。故园有遗侣,高兴发上辰。东篱坐相待,西苑归何因。餐英解颔顑,酿酒酬苦辛。眷言谢修涂,雅意长相伸。 [5]
词条图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4: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清修明史+甄士隐=真实隐//真事隐//真石隐=真史隐,顽石=亡史。】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清朝修的《明史》,到底有没有篡改历史贬低明朝?
宋安之
2020-06-17 17:26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记载了明朝276年的历史,以明朝十六帝为叙事主线,详细而全面的介绍了明朝各方面的历史。在二十四史中,《明史》的卷数仅次于《宋史》,可以说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被人称赞是编纂得体、叙事稳妥、材料翔实等等。
但是现在有不少人认为清朝修的《明史》篡改了历史,贬低甚至是抹黑了明朝皇帝及其明朝,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清朝到底有没有篡改、贬低甚至是抹黑明朝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一、《明史》最大不足之处不是“篡改”而是“删除”
近代著名的清史学家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中特意说过《明史》的不足之处,可谓是一针见血。
《明史》有两个不足之处,①、偶有疏漏,间有重复。
当然这个不足之处属于正常情况,在各部史书之中,这种情况很是常见。而且相对来说《明史》这个问题不算严重,并非经常性的疏漏、重复。
②、《明史》中对于清朝还没有崛起时的建州女真部落与明朝的关系,是没有记载的,并且选择性删除掉相关历史,总之关于建州女真的历史是一律删除,是一片空白,至于原因很简单,毕竟建真女真曾臣服于明朝二百多年。

诸如王翱、李秉、赵辅、彭谊、程信诸传,这些明朝官员,都曾对建州女真有着抚治或者征讨之过绩,但都被略去这段历史,或有寥寥几笔记载,也是语焉不详,使人辨之不明。
所以总结来说,《明史》最大的不足之处并不是篡改历史,而是有选择性的不记载相关历史,有选择性的删除历史。
二、关于人们对于《明史》误解的解惑
很多人认为《明史》不客观,甚至是认为清朝在修《明史》过程中篡改历史,抹黑明朝。大概有3大原因:
①、清修《明史》时间过长,前后历时长达94年之久。虽然《明史》在二十四史之中规模仅次于《宋史》,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所以有人以此认为清朝在如此长的时间之内,是反复修改历史,贬低甚至抹黑明朝。
其实《明史》修纂的时间很长,还是可以理解的。
顺治二年,也就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年即1645年,设立明史馆,《明史》由此开始修纂。众所周知清朝在入关以后,并不等于统一中国,大规模的战争并没有停止,它还要面对李自成之大顺政权、张献忠之大西政权、南明小朝廷三大敌手,尤其是与南明的拉锯战长达十几年,才将南明最后一帝永历帝朱由榔赶至缅甸。

既然当时战事延绵,清朝肯定无暇修史,为何还要开修《明史》呢,因为按照传统,一般是前朝亡国以后,下一个朝代为其修史,证明前朝政权的合法性,意思是自己取而代之也具有合法性,是顺应天意,清朝是以此表示自己是继承了明朝的政权合法性,同时又宣告了明朝的灭亡,等于是不承认当时南明政权的存在。
所以说清朝在刚刚入关,立足未稳之际,过早的修《明史》,并非是真的要修《明史》,而是以此表明自己的政权合法性。
我们再来看看因为战乱耽误的时间,顺治一朝,清朝的大规模战事不停,到了康熙帝时期,先是苦于权臣鳌拜擅权,所以智擒鳌拜,不久又是三藩之乱,当时战火波及了大半个中国,所以这前30多年时间,实际上是根本没有修纂《明史》,也就是挂个名,达到实现自己政权合法性的政治目的即可。
因此应该以康熙十八年正式组织班子修纂为开始,再以乾隆四年正式完成来看,一共有着60年时间,虽然即使以这个标准来看,时间也足够长,但作为24史之中仅次于《宋史》的大作,这个时间也算合理。
而且如果真想通过修史来贬低甚至抹黑一个朝代,时间的长短其实并不重要。如果真想要贬低,组织庞大的人力物力也同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不是说时间长了就一定等于有什么猫腻存在。

②、《明史》中一些记载被很多人诟病,进而认为是清朝修史过程中,对于明朝的抹黑。关于这点,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的应州大捷,应该是目前来说,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认为是清朝抹黑明朝的明显记载之一。
在正德十二年明武宗朱厚照在应州御驾亲征,与蒙古鞑靼部小王子激战一天,双方大约有十万军队,结果却记载双方只有几十个人战死。
对于这个战死人数明显不合逻辑之处,很多人以此认为是在抹黑明武宗,抹黑明朝。
其实关于这点,《明史》记载已经很厚道了,在武宗本纪之中是这样记载的:“冬十月癸卯,驻跸顺圣川。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并没有记载战死人数。
而在关于江彬的记载中,对于这场战事是这样记载的:“未几,幸阳和。迤北五万骑入寇,诸将王勋等力战。至应州,寇引去。斩首十六级,官军死数百人,以捷闻京师”。详细记载是斩首十六级,这里的明朝“军官军死数百人”,应该是“官军死伤数百人”。
因为《明史》中这个记载是援引的《明武宗实录》,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者(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舆几陷”。

而《明武宗实录》是由明朝官方修纂的,与清朝并没有关系,所以战死人数这个不合逻辑之处,不能归之为清朝抹黑明朝,是明显不对的。
所以说有些记载,如果有着明显不合逻辑之处,不必过分激动,要考证之后再下定义。
③、就事论事来说《明史》是客观的,除去删除掉不少关于建州女真历史这个不足之处,整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但除去《明史》以外,清朝其他书籍并非这么客观。诸如清高宗乾隆帝借着修纂《明通鉴纲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钦定历代职官表》等,就极力推崇清朝的“功德”,把明朝有着显著成绩之处进行了抹杀。
还有乾隆时期修纂的《四库全书》,就借着修书名义,下令将有“抵触本朝之语”的书籍都进行销毁,毁灭了与《四库全书》所收书籍种类几乎相同的三千余种书籍。其中销毁了很多天启、崇祯二朝的档案,造成了明史史料的大量缺失,很多重要的历史细节难以还原,因此很多历史难以考证,基本上成为清朝的一家之言。
再加之清朝入关,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六年颁布的“面谕”中自诩“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意思是得天下之正,清朝是盖过汉、明,而且还超过三代,虽说朝代更替,每个朝代都为自己的政权合法性加以赞美,但是像康熙帝这样如此自夸,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史料被选择性删去不少,加之康熙帝为了政权合法性说出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观点,是极力抬高先祖业绩,当时对于晚明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贬低。
因此虽然《明史》客观,但是清朝修的其他史书,因为政权合法性原因,是抬高先祖,贬低晚明,并且选择性销毁不利于自己的书籍,留下一家之言,所以很多人自然对明朝有着偏见,同样也有很多不太了解历史的人,简单认为《明史》贬低甚至抹黑了明朝。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清朝,明朝亡国以后,那些思念故国的遗民们,对于明朝的灭亡进行多层次的分析,虽然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观点,但是重点在于总结明亡的教训,自然是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肯定,这也是很多人为之诟病明朝的一个原因所在。
三、《明史》中对明朝皇帝的记载,及其清朝皇帝对明朝皇帝评价
正所谓要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要对这个人或事物进行足够了解,才可以评价,不然不了解,又何以评价呢?
其实《明史》对于明朝皇帝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可以说是不奢赞美之词的。

《明史》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是这般评价:“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意思朱元璋雄才大略,是汉朝、唐朝、宋朝这些朝代皇帝所不及的,可谓是评价相当之高!
对于明成祖朱棣是这般评价的:“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可以说很不错了,并没有重点批评明成祖的篡位历史,而是主要在于夸赞。
我们再来看看对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的评价:“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这段评价可以说是相当客观,对于崇祯帝的勤政和节俭,还有风骨大加赞美,虽然也说了崇祯帝的错误地方,但是对于明朝的亡国,认为不能归之于崇祯帝一人身上,而是因为积重难返的原因,可以说很不错的。

再来说说清朝皇帝对于明朝皇帝的态度:
顾诚先生曾在“南明史”中说过:“康熙皇帝在审阅明史稿以后,发现其中对于明朝皇帝和某些大臣的指责过多,很不满意,指示纂修大臣应严格把握好分寸;后来修成的《钦定明史》显然体现了康熙帝的意图,删改之处多是掩饰明朝统治者的阴暗面”。
康熙帝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治隆唐宋”。
清世祖顺治帝是这般评价明太祖朱元璋:“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
顺治三年三月,清廷翻译明《洪武宝训》成,清顺治帝制序颁行天下,直接自认为继明朝统治,与天下共遵明之祖训。
可以说顺治帝和康熙帝这父子俩,可谓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铁杆粉丝,对于朱元璋一向是不奢夸奖的。
综上来说,就《明史》而言,清朝对于明朝皇帝的评价可谓是很高,是相当客观的。最大问题在于隐去关于建州女真的历史,但这并不妨碍清朝对于明朝皇帝的不错评价,所以《明史》并没有贬低,乃至是抹黑明朝皇帝及其明朝的。
参考书籍:明史、明实录、清史稿、南明史、明史讲义、清史讲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4: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作者早年皆为抗清义士?
分类:有感  投稿:语海  2021-06-23

  惊破红楼梦里心(三)

  红学研究

  曹寅与《红楼梦》

  该书成书及传承,涉及人物众多、史实复杂,另文专论。本文简要叙述。

  作者吴乔与该书的众多参与者,早年皆为抗清义士。晚年隐居浙江天目山玉柱峰。写作记录平生亲历亲闻的野史、隐事。〈红楼梦〉成书于1681——1690年。期间,诗人学者年年会聚于山上,分韵作诗、联句。成一时佳话。1694年由吴乔、王士祯(宝琴及怀古诗之五谜底所指)、朱彝尊(怀古诗之三谜底所指)等人批注的甲戌本完成。

  1695年,吴乔病逝。该书经徐乾学(北静王及怀古诗之四谜底所指)、朱彝尊,1702年转交洪升(怀古诗之二谜底所指)。洪升为此书的回前、后诗及〈红楼梦〉曲十二支作者。1704年受曹寅之邀,前往江宁。开长宴,聚演〈长生殿〉。返程行经乌镇,不慎堕水身亡。于是,该书(稗畦行卷)落在曹府。

  曹寅以时局不宜该书传世,既未将书献给康熙,也没物归原主(曹:《白杜鹃意谓声似鹧鸪(俗称行不得也哥哥)复题二诗正之》有:窗外催归第几声)。而是出资刊刻朱彝尊〈曝书亭集〉80卷,将书留在曹府(曹:频伽队里修长命)。期间,朱彝尊等于乙酉(1705)、丁亥(1707)年两次往还江宁,再加批注(曹:华阳有笔记朱提)。

  曹寅〈题玉峰相国感蝗赋后〉有“阴阳消长随时变迁,有识者能无慨乎?今岁,江浙间多蝗不食稼而小民惊叱日甚。使公在,不知更当何如?丁亥九月十五仪真县西轩敬读拜手题”。

  按:“玉峰相国”指徐乾学(曹寅乡试座师)。徐与吴乔父子相称。徐罢官后亦隐居天目山玉柱峰(此又是该书所隐一段史实)。吴乔身后,书归徐乾学传是楼;“今岁”即康熙于四十六年丁亥,第六次南巡。故曰“江浙多蝗(皇)”。该年徐已身故,因有“使公在,不知更当何如?”

  1709年〈曝书亭集〉开刻。1712年〈楝亭集〉成,曹寅病故。“书”留曹府。

  这段史实,除〈楝亭集〉,剧作《续琵琶》“使曹操仗义,文姬归来”也暗隐此事。曹操隐指曹寅,文姬隐指该书。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4: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徐乾学
百城主人
2014-11-16   |  2255阅读  |  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徐乾学徐乾学徐乾学(1631--1694),字原一,号建庵,居江苏昆山。八岁能文。康熙九年(1670)探花,授编修。康熙十一年,任顺天乡试副主考官,因选人不当,降级调用。后升左赞善,充日讲起居注官。母丧归家,著《读礼通考》120卷。丧满任《明史》总裁官,升侍讲学士。康熙二十三年,取中南皿卷的举人多江、浙人,而湖广、江西却未取一人,乾学子树屏与侄树声皆是年举人,康熙帝令九卿科道检查复核,树屏等被罢除举人。是年冬,进詹事。康熙二十四年廷试得第一,入南书房,教习皇子,升内阁学士,任《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副总裁,教习庶吉士。康熙二十六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不避权贵,劾罢江西巡抚安世鼎。后屡遭权贵攻击,上疏求免职。诏许以原官解任,专任修书总裁官。乾学推崇程,朱理学,训诂推崇古注而不废宋、元经说。搜集唐、宋、元、明学者解经之书,编成《通志堂经解》。著有《读礼通考》、《檐园集》等。家有“传是楼”,藏书甚富,辑有《传是楼书目》。[1]
生平经历 编辑本段
蟾宫折桂
徐乾学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自幼聪明,8岁能文。顺治七年(1650)与吴伟业、尤侗、朱彝尊等在嘉兴组织十郡大社。顺治十一年(1654)进入太学。康熙九年(1670)徐乾学参加殿试,御赐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徐乾学是顺治十六年状元徐元文、康熙十二年探花徐秉义的大哥。人们称徐氏三兄弟为“昆山三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传世的爱国学者顾炎武是他们的舅父,三兄弟都曾得到顾炎武的捐助。

仕宦著学
徐乾学徐乾学康熙十一年,徐乾学作为副考官,与蔡启観一起典考顺天府乡试。他从已被放弃的试卷中挑出了韩菼,可以说慧眼识才,最终韩菼夺魁,成为状元。而由于他的此举,使文体发生了古朴而清新文雅的变化。后来,由于副榜遗漏汉军卷未取,遭给事中杨雍建弹劾,徐乾学、蔡启観二考官被降一级调用。康熙十四年,徐乾学捐复原官,后升为左春坊左赞善,充任日讲起居注官。不久,他的父母先后去世,丁忧回老家。康熙十五年,徐乾学在别人帮助下,开始编纂一部关于丧礼的重要著作《读礼通考》,计一百二十卷,他博采诸家之说,剖析义理十分透彻。后来经多次校订,在他去世两年后,由他的儿子开始刊行。应当指出,用于编纂此书的某些资料,原属万斯同。康熙十九年,他为纳兰性德搜集唐、宋、元、明学者的解经之书,纂辑成《通志堂九经解》一千七百九十五卷。康熙二十一年,徐乾学被任命为《明史》总裁官。康熙二十二年,为翰林院侍讲。后来,徐乾学升为侍讲学士。康熙二十三年,徐乾学的儿子徐树屏、侄子徐树声等都考中顺天乡试。康熙帝一看所中大都是江南浙江籍,在来自南方的应试者中,居然有文理悖谬,文体不正的也中了举,康熙帝命令再勘察考卷。结果将原来典考的官员革职严办,徐家两名子弟也双双落第。年底,徐乾学迁任詹事府詹事。康熙二十四年,大考翰林詹事于保和殿,徐乾学列为一等,徐乾学和韩菼、孙岳颁、归允肃等获皇帝褒奖赏赐,随即升徐乾学为内阁学士、在南书房值班。徐乾学出任《大清会典》、《一统志》副总裁,教习庶吉士,为庶吉士编纂一部《教习堂条约》,此书后来收入《学海类编》。同年,由他主持诠释康熙帝钦定的《古文渊鉴》脱稿,全书六十四卷。这一年,户部郎中色楞额疏请禁用明代旧钱,户部尚书官科尔坤、全国柱等随声附和。徐乾学上奏,认为新、旧钱应兼行并用。指出如果设立严禁旧例,恐怕会无端产生麻烦和骚扰。最后,康熙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康熙二十五年,徐乾学授任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次年,升左都御史,并兼任《一统志》编纂局总裁。一年后,徐乾学任会试主考官,不久,擢升刑部尚书。徐乾学是十七世纪末期朋党之争中的知名人物。他先是依附宰相明珠,反对索额图派。脱离明珠之后,他自成一个派系,与明珠的北党相抗衡。据李光地说,徐乾学谲诡奸诈,是朝中的危险人物。索额图丧失权势后,徐乾学又与索额图、熊赐履勾结,反对明珠。徐乾学遭弹劾,说他收受湖广巡抚张湃贿赂,被解除官职,但是仍然留京,主持修书总裁事。诏令采购遗书,徐乾学汇集宋、元两朝经解,李焘的《续通鉴长编》,以及唐朝《开元礼》等书,或者缮写或者用古本,综合这些书籍体要、条例奏进。康熙帝称善,夸奖他。他与学士张英每日侍候左右,凡有著作就是他俩的。康熙帝认为他二人学问渊博、通达,侍从称帝心意,特谕令遇到巡抚空缺,勿予推辞。不久,徐乾学迁任礼部侍郎、值讲经筵。朝鲜使臣郑载嵩诉他的国王受枉,言语悖妄不羁。徐乾学上疏说:他恐怕长处外藩,跋扈惯了,弹劾他言语失辞,不顺从才诉责他们国王。康熙帝看过疏奏,夸奖徐乾学所说有关国体,不久,朝鲜国王上疏谢罪。康熙二十六年,徐乾学迁任左都御史,复劾罢擢升刑部尚书。任上,他整肃台纲,劾罢甘肃、山东两总兵。康熙二十七年,出任典考会试。康熙二十八年,副都御史许三礼上疏,弹劾徐乾学“既无好事业,焉有好文章,应逐出史馆,以示远奸”。徐乾学自辩说平时好讲忠孝大义,招致不满,上书申明态度。康熙帝命部议,否定了许副都御史的弹劾,并将许三礼降职调用。许三礼又上书弹劾徐乾学安插心腹、横行聚敛、权倾内外等。康熙帝又令许三礼留任,免调用。徐乾学被对手所劾,说他儿子行为不端,并且在康熙二十三年曾诈取进士功名。徐乾学请求解除在京修书的官职,获得批准。此后,徐乾学又告假回乡。

乞归被劾
康熙二十九年,徐乾学上书以病乞归。康熙帝给假回籍,褒奖他,命携书回家编辑。赐徐乾学匾额,御书“光焰万丈”。康熙三十年,因徐乾学曾给前任山东巡抚钱钰写信,包庇因加收火耗而处死的罪臣朱敦厚,结果将徐徐乾学石刻像

[3]乾学、钱钰一并革职。又因嘉定知县被县民告发,按察使高承诘问出徐乾学的儿子徐树敏私收馈金,罪当论绞刑。康熙帝诏令:戒除以私怨相互报复。他的儿子得以赎罪。又经过二年,徐乾学还有未解决的问题被官员弹劾。交部议,徐乾学已革职,不再议处。这一时期,徐乾学返回家乡,继续编纂《一统志》及《资治通鉴后编》。在他退休后,仍然不断有人控告他收受贿赂、欺压百姓,他儿子及奴仆有不法行为。由于这些指控,他被夺了爵禄及官衔。康熙三十三年,皇帝传谕大学士们:在翰林中选学问超众、卓著而擅长文章的人荐举。大学士王熙、张玉书等举荐徐乾学等人。康熙帝下旨召徐乾学还京修书。徐乾学没等圣旨送到,就已因病去世了。遗疏及所纂《一统志》呈进,诏下有关部门,恢复原有官衔。徐乾学著作等身。康熙朝钦定官书,十之八、九都是他监修总裁的,被世人看重。死后遗疏,呈进其所纂的《一统志》,可谓撰写终生,死而后已。徐乾学回南方编纂《大清一统志》时,邀请一些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到苏州西南太湖的洞庭湖别墅中参与编纂。这些学者中有阎若璩、顾祖禹、胡渭与黄虞稷。徐乾学与这些学者不辞辛劳编纂《大清一统志》。所据资料主要取自徐乾学著名的藏书室“传是楼”。

藏书贻后
徐乾学徐乾学徐乾学还是个大藏书家。他私家藏书于“传是楼”。此楼藏书甲于康熙一朝,“一时通经学古之士,如阎若璩传是楼藏书印 等亦多集其门”(《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度礼统考》),万斯同《传是楼藏书歌》云:“东海先生性爱书,胸中已贮万卷馀,更向人间搜遗籍,真穷四库盈其庐。”黄宗羲在《传是楼藏书记》中赞扬他说:“世之藏书家未必能读,读者未必能文章,而先生并是三者而能之,非近代藏书家所及。”[4]汪琬撰《传是楼记》,其中说徐氏藏书“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烂然”。江钝翁的“传是楼记”记载:徐先生召集他的子孙们上楼,对他们说:“我拿什么传给你们呢。曾经感慨为人长辈的,每每想传他们后代田地钱财,而子孙未必能累世富有;想要传给金玉珍玩宝贝而子孙们又未必能保住这些宝物;想要传给他们后代园池台榭,歌舞车马的用具而其子孙未必能世世享受娱乐;鉴于以上所言,那么我把什么传给你们呢?”徐乾学用手指着这些书而高高兴兴地笑着说:“所传者唯是矣!”立即命名藏书楼为“传是楼”。此楼藏书目录《传是楼书目》,初印于民国四年(1915),并附有徐秉义的藏书目录《培林堂书目》。据记载到了徐乾学五世孙,已经隐姓埋名,家败人亡。这位五世孙,13岁就靠受雇抄书,奉养老人。他父亲每餐必喝三盅酒,欠债又怕人骂,就说书狂唱,讨得市人喜欢而不再追索欠钱。父亲死后,母亲有病而这位五世孙自己又瞎了,靠在城隍庙前唱盲词歌,养母糊口。有人问家世,这位五世孙憨笑装聋,惟恐辱没先人。等到他母亲一死,这位五世孙遂投河自尽。

编辑本段

人物轶事 编辑本段
徐乾学当时深受康熙皇帝宠爱,专以奖拔读书人,发现人才为己邀名。因此常有人投其所好,在他住的绳匠胡同里租房居住,每待五更时,故意大声读书给他听,以至于当时绳匠胡同的房价高出他处几倍。徐乾学权势极大,虽不亲自主试,但评考官对他言听计从。游说到他门下的人,无不登得科第。一年,有个姓杨的翰林主管顺天乡试,试前,徐乾学让人送去一个名单,指令揭榜之时名单上的“名士数人不可失也”。杨某一数,名单上的人数已尽将榜额占满。榜一发出来,京师大哗,街上到处张贴出匿名揭帖。康熙闻知,亲自过问此事,徐乾学派人曲意逢迎康熙帝说:“大清国初年,将美官授汉人,都不肯接受。如今汉人苦苦营求登科,足见人心归附,应该为此而庆贺。”康熙帝默然,此事竟然平息了。

编辑本段

作品名录 编辑本段
编纂

《明史》(奉诏)徐乾学撰《读礼通考》一百二十卷

《大清会典》(奉诏)《大清一统志》(奉诏)《世祖章皇帝圣训》(奉诏)1687年《太宗文皇帝圣训》(奉诏)1687年《通志堂经解》1680年《鉴古辑览》《古文渊鉴》64卷

著述

《澹园集》30卷、《憺园集》36卷、《读礼通考》120卷、《文集》24卷、《外集》4卷、《虞浦集》《词馆集》、《碧山集》、《历代宗庙考》、《舆地备考》、《舆地纪要》、《舆地志》、《资治通鉴后编》184卷、《传是楼宋元板书目》1卷、《传是楼书目》8卷、《教习堂条约》1卷

编辑本段

清史文载 编辑本段
徐乾学,字原一,江南昆山人。幼慧,八岁能文。康熙九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十一年,副蔡启僔主顺天乡试,拔韩菼於遗卷中,明年魁天下,文体一变。坐副榜未取汉军卷,与启僔并镌秩调用。寻复故官,迁左赞善,充日讲起居注官。丁母忧归,乾学父先卒,哀毁三年,丧葬一以礼;及母卒,如之。为读礼通考百二十卷,博采众说,剖析其义。服阕,起故官。充明史总裁官,累迁侍讲学士。二十三年,乾学弟元文以左都御史降调,其子树声与乾学子树屏并举顺天乡试。上以是科取中南皿卷皆江、浙人,而湖广、江西、福建无一与者,下九卿科道磨勘。树屏等坐斥举人。是年冬,乾学徐乾学书法对联

进詹事。二十四年,召试翰詹诸臣,擢乾学第一,与侍读韩菼、编修孙岳颁、侍讲归允肃、编修乔莱等四人并降敕褒奖赏赉。寻直南书房,擢内阁学士,充大清会典、一统志副总裁,教习庶吉士。时户部郎中色楞额往福建稽察鼓铸,请禁用明代旧钱,尚书科尔坤、余国柱等议如所请。乾学言:“自古皆新旧兼行,以从民便。若设厉禁,恐滋纷扰。”因考自汉至明故事,为议以献。上然之,事遂寝。诏采购遗书,乾学以宋、元经解、李焘续通鉴长编及唐开元礼,或缮写,或仍古本,综其体要,条列奏进,上称善。时乾学与学士张英日侍左右,凡著作之任,皆以属之。学士例推巡抚,上以二人学问淹通,宜侍从,特谕吏部,遇巡抚缺勿预推。未几,迁礼部侍郎,直讲经筵。朝鲜使臣郑载嵩诉其国王受枉,语悖妄。乾学谓恐长外藩跋扈,劾其使臣失辞不敬,宜责以大义。上见疏,奖,谓有关国体。已而王上疏谢罪。二十六年,迁左都御史,擢刑部尚书。二十七年,典会试。初,明珠当国,势张甚,其党布中外,乾学不能立异同。至是,明珠渐失帝眷,而乾学骤拜左都御史,即劾罢江西巡抚安世鼎,讽诸御史风闻言事,台谏多所**,不避权贵。明珠竟罢相,众皆谓乾学主之。时有南、北党之目,互相抨击。尚书科尔坤、佛伦,明珠党也,乾学遇会议会推,辄与龃龉。总河靳辅奏下河屯田,下九卿会议,乾学偕尚书张玉书言屯田所占民地应归旧业,科尔坤、佛伦勿从。御史陆祖修因劾科尔坤等偏袒河臣,不顾公议,御史郭琇亦劾辅兴屯累民,诏罢辅任。湖广巡抚张汧亦明珠私人,先是命色楞额往谳上荆南道祖泽深婪赃各款,并察汧有无秽迹,色楞额悉为庇隐。御史陈紫芝劾汧贪黩,命副都御史开音布会巡抚于成龙、马齐覆讯,汧、泽深事俱实,复得泽深交结大学士余国柱为嘱色楞额徇庇及汧遣人赴京行贿状,下法司严议。时国柱已为琇劾罢,法司请檄追质讯,并诘汧行贿何人,汧指乾学。上闻,命免国柱质讯,戒勿株连。於是但论汧、泽深、色楞额如律,事遂寝。乾学寻乞罢,疏言:“臣蒙特达之知,感激矢报,苞苴餽遗,一切禁绝。前任湖北巡抚张汧横肆污蔑,缘臣为宪长,拒其币问,是以衔憾诬攀。非圣明在上,是非几至混淆。臣备位卿僚,乃为贪吏诬构,皇上覆载之仁,不加谴责,臣复何颜出入禁廷,有玷清班?伏冀圣慈放归田里。”诏许以原官解任,仍领修书总裁事。二十八年,元文拜大学士,乾学子树谷考选御史。副都御史许三礼劾乾学:“律身不严,为张汧所引。皇上宽仁,不加谴责,即宜引咎自退,乞命归里。又复优柔系恋,潜住长安。乘修史为名,出入禁廷,与高士奇相为表里。物议沸腾,招摇纳贿。其子树谷不遵成例,朦胧考选御史,明有所恃。独其弟秉义文行兼优,原任礼部尚书熊赐履理学醇儒,乞立即召用,以佐盛治。乾学当逐出史馆,树谷应调部属,以遵成例。”诏乾学复奏,乾学疏辨,乞罢斥归田,并免树谷职。疏皆下部议,坐三礼所劾无实,应镌秩调用。三礼益恚,复列款讦乾学赃罪,帝严斥之,免降调,仍留任。是年冬,乾学复上疏言:“臣年六十,精神衰耗,祗以受恩深重,依恋徘徊。三礼私怨逞忿,幸圣主洞烛幽隐。臣方寸靡宁,不能复事铅椠。且恐因循居此,更有无端弹射。乞恩终始矜全,俾得保其衰病之身,归省先臣丘陇,庶身心闲暇。原比古人书局自随之义,屏迹编摩,少报万一。”乃许给假回籍,降旨褒嘉,命携书籍即家编辑。二十九年春,陛辞,赐御书“光焰万丈”榜额。未几,两江总督傅腊塔疏劾乾学嘱讬苏州府贡监等请建生祠,复纵其子侄交结巡抚洪之杰,倚势竞利,请敕部严议。语具元文传。上置弗问,而予元文休致。三十年,山东巡抚佛伦劾潍县知县朱敦厚加收火耗论死,并及乾学尝致书前任巡抚钱鎯庇敦厚。乾学与鎯俱坐是夺职。自是齮龁者不已。嘉定知县闻在上为县民讦告私派,逮狱,阅二年未定谳。按察使高承爵穷诘,在上自承尝餽乾学子树敏金,至事发后追还,因坐树敏罪论绞。会诏戒内外各官私怨报复,树敏得赎罪。三十三年,谕大学士举长於文章学问超卓者,王熙、张玉书等荐乾学与王鸿绪、高士奇,命来京修书。乾学已前卒,遗疏以所纂一统志进,诏下所司,复故官。

【博兴】我行适青齐,秣马博兴城。城门昼常闭,亭午无人行。土室筑道周,云是锦秋亭。昔时游赏地,零落存两楹。潴泽荒蒲稗,严冬结层冰。狐狸窜荆棘,鸱鸦群悲鸣。入城问父老,叹息谓苦兵。博兴数十户,庐舍悉已倾。今兹二三载,大守多横征。府帖昨夜下,搜括诸穷氓。睅目一吼怒,如闻虓虎声。苛政不一端,有土不得耕。县令贤且惠,蹔乃安其生。不然为盗贼,死重名正轻。听此策马去,恻怆难为情。【宿迁】槲叶从风满路吹,暮秋景色更凄其。残阳城角锺吾国,细雨河边项羽祠。驻马呼童沽浊酒,下阶携客觅残碑。浮云西北连丰沛,不尽英雄万古思。【赠友】十载江湖稳钓矶,跨鞍绝塞欲何依。草荒白帝家难问,瓜熟青门事更非。述作千秋身未老,悲歌万里客将归。并州风劲霜如雪,送尔离亭泪满衣。【怀汉槎在狱】吴郎才笔胜诸昆,多难方知狱吏尊。谁为解骖存国士,可怜一饭困王孙。蝉吟织室秋声静,剑没丰城夜色昏。闻道龙沙方议谴,圣朝解网有新恩。【送待御念东先生】徵书昨岁遣蒲轮,一载君恩许乞身。万里晴空余老鹤,五湖浩荡有潜鳞。同时祖饯倾名士,到处溪山访异人。却笑汉廷疏广去,赐金夸耀里闾频。年光日晚客情多,白首尊前发浩歌。天上岁星知曼倩,人闲居士问维摩。久期汗漫游溟渤,乍喜飞腾谢罻罗。疲马萧条灞陵路,任他醉尉夜相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4: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曰瑚,淮安府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明崇祯辛未年(1631 年),夏曰瑚以第三名及第,得中探花,任翰林院编修。崇祯七年(1634年)9 月30 日,明思宗朱由检以京甲一号、京甲二号诰封夏曰瑚之父夏德为文林郎,封夏曰瑚嫡母景氏为“孺人”,生母聂氏为“太孺人”,封其妻黄氏为“孺人”。诰封中曰:“尔翰林编修夏曰瑚,器姿弘达,蕴藉深醇,专经之名,冠绝乡国,万言之对,鼎荐轩墀尔乃。”崇祯十年(1637 年)会试,夏曰瑚担任房师,因患恶性痢疾卒于考场。夏曰瑚探花公朝笏及京甲一号、二号诰封遗物,由张集彭庄其后人夏文友收藏,1987 年被淮安市博物馆征集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4: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徐骏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清康熙朝庶吉士








收藏



0


0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徐骏,字冠卿,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进士 [1]。江苏昆山人,康熙朝刑部侍郎徐乾学之子,顾炎武的甥孙。












































别    名药师佛
字冠卿
所处时代清
民族族群汉
出生地江苏昆山
本    名徐骏


目录

1人物经历
2人物作品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少聪慧,师从周云陔,恃才狂放。同居京邸试礼部,周云陔督责严厉,竟被他以巴豆煮汤毒死,遂得“药师佛”之号 [2]。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雍正八年(1730年),他被怨家揭发其诗集中有“讥讪悖乱之言”。是年十月四日,由于当时盛行文字狱,经刑部等衙门议奏,被处死 [3-4]。




人物作品

播报
编辑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出自:清·徐骏,雍正时期“庶吉士”(翰林院学士)

背景:故友重逢,对月畅饮之后即将分别,其时恰逢月朗风清,被送者感激万分,便对送行者吟了一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字面意:

1·反讽句“明月有情还顾我”,就是“假如明月有情还会顾我”

2·反义句“清风无意不留人”,就是“如若清风有意自会留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07:19 , Processed in 0.0976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