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魂黛为晴影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16: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连环是谁发明的
tums2014.05.01浏览770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ujxt3209
2014.05.02
满意答案
   
九连环是西汉才女、辞赋家司马相如之妻卓文君发明的。

1、西汉才女、辞赋家司马相如之妻卓文君曾提及九连环:……,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怀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卓文君生于西汉,诸葛亮生于东汉末年,其时汉室江山已分崩离析。二人相差几百年。也就是说,在诸葛亮之前几百年的西汉,九连环已经存在。故“九连环由诸葛亮发明”之说并不正确,可能系后世误传。也有人认为卓文君作词的故事似元朝杜撰,因为词风明显不是汉朝时所有。



2、传说九连环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民间,一说发明于战国时代,另一说发明于三国时期,但能确认就是九连环的记载是明代杨慎(1488-1559,号升庵)的《丹铅总录》(见《升庵集》卷六十八),并不早于欧洲。



在中国,战国时代名家惠施曾著立《连环可解》的立论。惠施所说连环是指《战国策》卷第十三中提到的玉连环,南宋鲍彪注称这种玉连环是“两环相贯”,显然不是这里所说的九连环。据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常带兵打仗,为排遣妻子寂寞而发明。于明代普及,明代中期时,流传更是极广。清代上至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个个爱玩“九连环”。《红楼梦》中曾有描写在深闺中玩九连环的细节。

3、在西方,16世纪前,欧洲有了九连环的记载。1550年,巴黎刊行的数学文献,清楚地讨论过这“中国难题”。著名意大利数学家卡当的著作中将之称为“中国九连环”。1685年,英国数学家瓦里斯对此作了详细的数学说明。19世纪,格罗斯用二进位数给了它一个十分优美的解答。

总之,九连环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有着聪明的象征。在古代,对于人们来说,九连环不算是一种玩具,而是代表智慧的象征。电视剧看多的人应该会有这样一个印象:出使天朝的外邦,有些比较嚣张的,都会拿出九连环来刁难朝中大臣。在大家都束手无策,外邦使官洋洋得意的时候,总会有一个比较聪明的人出来解出九连环,挽回天朝的颜面。因此,九连环总是会被赋予聪明,有智慧的帽子。

扩展资料:

1、九连环是中国传统民间智力玩具,以金属丝制成9个圆环,将圆环套装在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并贯以环柄。

把玩时,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复操作,可使9个圆环分别解开,或合二为一。

2、九连环是一种流传于山西省的传统民间的智力玩具。它用九个圆环相连成串,以解开为胜。据明代杨慎《丹铅总录》记载,曾以玉石为材料制成两个互贯的圆环,“两环互相贯为一,得其关捩,解之为二,又合而为一”。后来,以铜或铁代替玉石,成为妇女儿童的玩具。它在中国差不多有二千年的历史,卓文君在给司马相如的信中有“九连环从中折断”的句子。清代,《红楼梦》中也有林黛玉巧解九连环的记载。周邦彦也留下关于九连环的名句“纵妙手、能解连环。”

3、九连环构造:

连环流行极广,形式多样,规格不一。其制作,用金属丝制成圆形小环九枚,九环相连,套在条形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其框柄有剑形、如意形、蝴蝶形、梅花形等,各环均以铜杆与之相接。玩时,依法使九环全部联贯子铜圈上,或经过穿套全部解下。其解法多样,可分可合,变化多端。得法者需经过81次上下才能将相连的九个环套入一柱,再用341 次才能将九个环全部解下。此外,也可套成花篮、绣球、宫灯等状。

同时,九连环也是按照一种顺序来解的。解九连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这也可以训练人的耐心。不仅 如此,九连环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增加环数提高难度,但环数增加将使解开步骤呈几何级数递增,且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解环方法,因此通常所见仍是九环为主。

3、破解原理:

解开九连环共需要256步,只要上或下一个环,就算一步,不是在框架上滑动。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九连环的解下和套上是一对逆过程。解法跟计算机的格雷码是同一原理。

九连环的每个环互相制约,只有第一环能够自由上下。要想下/上第n个环,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环除外)。一、第n-1个环在架上;二、第n-1个环前面的环全部不在架上。玩九连环就是要努力满足上面的两个条件。解下九连环本质上要从后面的环开始下,而先下前面的环,是为了下后面的环,前面的环还要装上,不算是真正地取下来。

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一连环开始。解一连环需要1步:一下。解二连环需要2步:二下,一下。那解三连环呢?需要5步:一下,三下,一上,二下,一下。也就是解一个连环,再把最后一个环解下,再上一个一环,再解一个二连环。那解一个四连环,需要10步:二下,一下,四下,一上,二上,一下,三下,一上,二下,一下。也就是解一个二连环,再解最后一个环,再上一个二连环,再解一个三连环。

也就是说,解N连环,就是先解一个N-2连环,再解最后一个环,再上N-2连环,再解N-1连环。

解一连环需要1步,解二连环需要1步,由此可知,解三连环需要4步,解四连环需要7步,解五连环需要16步,解六连环需要31步,解七连环需要64步,解八需要127步,解九连环需要256步,解十连环需要682步……以后的类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九连环

百度百科 - 卓文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16: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晴雯死了,宝玉一病不起,黛玉为啥毫不悲伤?潇湘馆早已风声鹤唳

安阳源易缘

2024-08-20 07:41河南

晴雯死了,黛玉为啥满面含笑?检抄这劫她没逃过,潇湘馆风声鹤唳

红楼界流传一句话:“晴为黛影”、“袭为钗副”。

晴雯死了,宝玉用冰鲛之帕、群花之蕊,为她作诔文;为她中了情伤,大病卧床一月有余,3月之后出门,还得拄拐杖。

“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
贾宝玉是绛洞花王,他对黛玉的誓言,应验在晴雯身上,晴雯一死,他就病倒了。


死亡是衡量情感的最佳砝码。

晴雯是黛玉的影子,她们犹如一体双生。但就是这样的命运牵手,晴雯死了,黛玉却没有一丝悲伤。

面对晴雯的死亡,原文说黛玉的反应是——“满面含笑”。

黛玉平时是很丧的一个人,却在晴雯亡故后,笑得很开怀,大家不觉得很奇怪吗?

难道黛晴二人,也是塑料姐妹情?

不是!黛玉此时的喜,藏着最深的悲剧。

因为检抄大观园这劫,林黛玉根本没有逃过,潇湘馆里是一片风声鹤唳!

卿何薄命

天将黄昏,宝玉沉浸式诵念《芙蓉女儿诔》,悼念亡人,突然一个女子从芙蓉花丛中走出来。

绝不绝啊?


读这段时,真的精神恍惚,以为蒲松龄笔下的人物出来了?

难怪旁边陪侍的丫头吓得失声大喊:“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

结果,走出来的是黛玉!还是满面含笑!

这个场景,每次想到都感觉很怪,这特殊的氛围,配上黛玉的笑,总感觉不像人间。

接下来,两人的谈话,更加不妙了。

《芙蓉女儿诔》中有一句:“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陇中,女儿薄命。”

黛玉提议改成:“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陇中,女儿薄命。”

两个都是诗翁子,推敲了几个来回,宝玉改成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

“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笑着点头,称说:‘果然改得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去吧……’”
【忡然变色】

成人的世界,不愿感情外露。


黛玉听到这句,外面还装没事人,但是脸色已经变了。像一记闷雷,受的都是内伤。

为啥黛玉对一句话这么敏感?

【无限狐疑乱拟】

人只有自身有事,才会胡思乱想。

黛玉狐疑乱拟,因为她的处境非常糟,就是像晴雯一样,有性命之忧。

晴雯死于大观园检抄,其实黛玉的潇湘馆根本没有幸免,只是曹翁没明写!

【脂批: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用此事更妙,盖又欲瞒观者。】
黛玉:走不出的大观园

大观园是什么地方?

地球人都知道,是元春的省亲别墅,是皇家产业。


但其实不是,它是林家的产业。

元春省亲是闹剧

袭人回家省亲,其实是元春省亲的影射。

袭人是在什么情况下省亲的?她获得了正式身份了吗?

没有!

袭人是贾母的人,是被卖到贾府的。

古人的身份,有严格规定。像袭人这样的奴籍,是有卖身契的。

卖身契,在主人手里——贾母手里。

一个被卖的人,她的婚事,从法律范畴,就该归主人。凡是违背,如同犯罪。

此处可参照知否里的小桃。


但袭人呢?她的姨娘身份,是王夫人私赏给她的。

袭人是以这个非正式的姨娘身份,回娘家奔丧,顺便省亲的。

直到第78回,王夫人向贾母摊牌,希望贾母交出袭人的手续,给她名分。

但贾母最后给袭人的命运审判是什么?

“你这不与宝玉的主意便好,且大家别提这事,只是心里知道罢了。”
心里知道是什么意思?

袭人永远只是一个暗地里的姨娘!身份永远是贾母的。丫头

元春也是一样!

大观园,皇家既没有出钱,也没有承认它是妃子的省亲园林。产业不属皇家。

林家的产业

皇家没有出钱,大观园的巨大花费是谁出的?贾家吗?


不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介绍贾家,已经是消疏了。

盖大观园的钱,是林家的绝户产业!

贾蔷道:“才也议到这里。赖爷爷说,不用从京里带下去,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先支三万,下剩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的使处! 贾琏点头道:这个主意好。
贾家两府的活动区域在京中,为啥却在江南存银子?

因为这五万两银子,是林如海死后,林家的绝户产业。

因为是贾琏帮着黛玉奔丧、处置的,所以贾琏听到后的反应是【点头】!

这也是为啥大观园建成后,贾政带领清客们题匾额,说随后让贾雨村再定夺的原因,因为大观园用的是林家的钱盖的。


所以,大观园落成后,黛玉才能率先挑房子住,因为这本就是林家的产业!

大观园是是非地

到了后期,元春贵妃的身份得不到册封(如袭人一样),大观园就不能称为皇家园林,它的主人,只能是黛玉!

检抄大观园后,大观园就是是非之地,哪个女孩沾上大观园,就有名节被污的风险。

薛家姊妹,不就赶紧溜了吗?

80回后,更多千金将离开大观园。

但黛玉不能!这是林家的产业,她能走到哪去?

走到哪,也是林家的园子出了有伤风化的事,这污名是粘到黛玉身上,扣不下来的!

宝钗的毒计

“所以今日不但我执意辞去,此外,还要劝姨娘,如今该省俭的就省俭,也不为失了大家的体统。据我看,园里这一项费用也竟可以免得。”
宝钗离开大观园后,建议王夫人把大观园这项费用停掉,居心叵测啊!停掉费用,等于废掉大观园!

大观园废弃,其他人各有归处,但黛玉呢?她去哪?


她能重新搬回贾母的碧纱橱吗?

很难!

不是贾母屋里没有她的位置,是她没有合适的身份。

1、嫁给宝玉。

黛玉搬回贾家,以什么身份呢?林家之所以在贾家地面上盖园子,得有理由。

当初,贾母一定和林家有约定,黛玉就是宝玉的嫡妻。养在贾家的。

所以大观园是宝玉和黛玉的产业。

但是检抄过后,王夫人能让宝玉娶她吗?

不能!王夫人势力膨胀到贾母必须服软,王夫人就不会让她进门。

2、以妾身份出嫁。

检抄事件,对女孩的名誉打击极大。

名誉这种事,是一阵风,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对于贾家来说,女孩们是一种资源,检抄事件一出,贾家的这项资源会迅速贬值。

贾家必须在这股风还没扩散的时候,尽早把女孩们嫁出去。这叫止损。

迎春不是迅速嫁给孙绍祖了吗?

探春、惜春等,也将迅速定下去向。

黛玉呢?她嫁不给宝玉,必定会被安排出路。

彼时,黛玉的名节已毁,只能以美妾的身份被嫁出。

宝玉给死去的金钏祭奠,找的托词就是北静王的小妾死了,去吊唁。


北静王给宝玉的鹡鸰香念珠,宝玉曾转赠给黛玉哦!

不过黛玉根本没接而已。

她不接北静王的婚约,只剩死路一条……

和晴雯一样……

检抄过后,黛玉可以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但她听到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反应是满面含笑。

晴雯没有白死,宝玉懂她。

黛玉死后,宝玉也必然懂黛玉。这就是黛玉,脂砚斋所谓的“情情”,虽死尤情……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16: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出自唐代韩愈的《湘中》
译文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水波翻滚,这里自古流传着汨罗江屈原的故事。

赏析诗人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着笔描绘江上景色,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无穷感慨,溢于言外。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原文
韩愈韩愈《湘中》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水波翻滚,这里自古流传着汨罗江(屈原)的故事。
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

注释
猿愁:猿哀鸣。
踊:往上跳。
汨罗江:汨(mì),汨罗江在湖南岳阳,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苹藻:苹泛指没有根的浮水植物;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鉴赏

  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以屈原自喻、借凭吊屈原寄托失意之感便成了诗歌中常见的手法。韩愈此诗别具匠心,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此诗的大意是:汨罗江畔山猿愁啼,汨罗江上鱼跃浪翻,这里自古就流传着屈原的故事。如今我空有满盘的频草,却找不到地方把屈原祭奠,只听到渔夫击舷歌唱的声音。

  贞元(785-805)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在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诗中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语调拗折,句法奇崛。这里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因而,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后两句,韩愈借屈原跟渔父相遇有感而歌的故事,感慨自己就像当年的屈原,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贞元(785-805)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唐德宗贬到偏远的广东阳山县当县令。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就是在这里也得不到感情上的慰藉。因此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简析
  《湘中》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诗人在政治上突如其来遭受的打击,在他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后两句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感慨自己就像当年的屈原一样痴愚。这首诗借屈原的故事,烘托出诗人心头的迷惘惆怅,情景交融、寂寞悲凉,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他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1abe13750637.aspx
韩愈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455篇诗文 ► 1756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07: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论琴”解
辞达而咏
辞达而咏
2013-12-01 21:16:36

                  文/建明
    林黛玉不仅精通吟诗作画,对抚奏古琴也颇有造诣,在《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就有宝玉请教黛玉抚琴方面的对话,黛玉对古琴的记谱法、琴的传承、抚琴的讲究作了生动的讲述。宝玉对黛玉看的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有的像‘芍’字,有的像‘茫’字,也有一个‘大’字,旁边‘九’字加上一勾,中间又添个‘五’字,也有上头‘五’字,‘六’字又添一个‘木’字,底下又是一个‘五’字,看了又奇怪,又纳闷,便说:‘妹妹近日愈发进了,看起天书来。”宝玉所说的“天书”就是古琴的记谱法——减字谱记谱法,不了解的人看后都会有如看“天书”一般。唐代以前,古琴的乐谱是用文字记载的,称为文字谱,及其繁琐,如目前所知的我国最古老的古琴曲《碣石调.幽兰》的谱子,是流传至今唯一的文字谱,原件现存于日本东京博物馆。晚唐以后名叫曹柔的人发明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将一句话中的关键字摘出,每字各取最简洁的一部分,再将这几部分拼为一个“字”。字谱从上至下,从左至右来识读,上半部分表左手,下半部分表右手,还分别表示左右手指法和徽位。减字记谱法直观、易学,正如林黛玉所说“不用教的,一说便可以知道的。”“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钩五弦。并不是一个字,乃是一声,是极容易的。还有吟、猱、绰、注、撞、走、飞、推等法,是讲究手法的。”黛玉讲的吟、猱等法是古琴指法中其中的几个名称,中国音乐研究所曾编辑一部《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有、无名称的指法共有一千零七十个,常用的也有一百余个,这在中西所有乐器中,是最为繁复多样的。如单一个“吟”,是左手小幅度揉弦,就有细、长、上、绰、少、略、大、急、缓、定、飞、游、定指吟等指法。“猱”,是左手大幅度揉弦,也分细、长、上、绰、少、略、大、急、缓、定、飞、游、定指猱等指法。“绰”是上滑音,“注”是下滑音,“撞”是音效有撞击感等指法不一而足。
    林黛玉还饶有情趣地讲了上古先贤们抚琴的典故,“书上说的师旷鼓琴能来风雷龙凤;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这三个典故都发生于春秋时期,师旷和师襄分别是晋国、卫国著名的音乐家及琴师。
   “师旷鼓(弹)琴”出自《韩非子.十过第十》:(晋平)公曰:“清徵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古之听清徵者,皆有德义之君也。今吾君德薄,不足以听。”平公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愿试听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境;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平公大说,坐者皆喜。平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反而问曰:“音莫悲于清徵乎?”师旷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昔者皇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神鬼在后,腾蛇伏地,风黄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今主君德薄,不足听之。听之将恐有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听之。”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而有玄云从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风至,大于随之,裂帷幕,破俎(zu)豆,隳(hui)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孔子学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有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高山流水,得遇知音”出自《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大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大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接下来,林黛玉就弹琴的讲究对宝玉讲了一番话:“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拟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平和,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着琴。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塌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
    黛玉这番话,并不是《红楼梦》作者借黛玉之口首创的,而是源自明万历年间杨表正《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中的一段表述,文字要比黛玉那番话的文字多不少,内容是一致的,论述的十分详尽,只不过黛玉在此基础上精炼化了,如开头“琴者,禁邪归正、以和人心。是故圣人之制,将以治身,育其情性,和矣。拟乎淫荡,去乎奢侈,以抱圣人之乐。……”                    
    弹琴在古代是一件雅事,不单是闲情逸致,经历代文人雅士对琴的崇敬和感悟,形成了繁复的清规戒律。黛玉所说的就是弹琴的讲究,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与琴合,人之为体,琴之为用,慎独自重,乃为佳境。2、要选择适合的环境,如雅室高堂之内焚香静室,或在大自然之中清爽怡人之地。3、在好的天气和时候弹,天高气爽之时,明月清风之夜。4、对知音者弹奏,如若没有知音,可对美妙的大自然中景色弹。5、仪表要庄重、衣着要古朴雅致整洁。6、良好的姿态,方法得当,要正坐在心对着五徽的位置,指法要从容简静。
    古人十分看重弹琴的环境,讲究在大自然中景色优美的地方弹琴,我们可以在许多传世国画中看到琴者孤坐在高山峻岭间、奇石孤松中,清风朗月下抚琴,与大自然和谐融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古人对琴的音色更为讲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明代的冷谦作出的著名的“九德”说: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明末的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对弹琴技法音色提出了“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在《文会堂琴谱》(明代胡文焕)中将弹琴的讲究归纳为“五不弹”、“十四不弹”和“十四宜弹”。“五不弹”为: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十四不弹”为:风雷阴雨,日月交蚀,在司法中,在市廛(chan),对夷狄,对俗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夜事后,毁形异服,腋气臊臭,鼓动喧嚷,不盥手漱口。“十四宜弹”为: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bu),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
    这么繁琐的规矩讲究,令人望而却步,甚至敬而远之,难怪宝玉说:“我们学着顽,若这么讲究起来,那就难了。”在今天看来有些讲究过于拘泥形式,经不住推敲。其实这些讲究归结起来就是要以静雅、洁净为基本条件,方能达到良好的心境,而拥有清静平和的心态是弹好琴的关键。讲究中还包含对听琴者的要求,这不难理解,有一定道理,好的听者才能真正理会琴曲的内涵,否则就如黛玉所说对牛弹琴了。
    黛玉还善于将自己作的诗词合入琴曲中,在第八十七回中,面对深秋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应和宝钗送来的诗赋,赋诗四章,“借他《猗兰》《思贤》两操,合成音韵”,“可歌可弹”。《 猗兰》琴曲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见兰花为杂草埋没,感叹而作。《思贤》琴曲相传是表现孔子悼念得意弟子颜回而作。黛玉选这两首伤感的古曲,借此抒发自己此时悲秋忧伤的心情。从琴的演变过程看,最初琴、瑟和歌咏经常配合在一起来唱奏的,后被称为琴歌,《尚书》中讲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如《诗经》三百多篇,在当时都是用琴瑟伴奏演唱的。后历代都留存了许多琴歌,如:《秋风辞》、《关山月》、《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等经典作品。黛玉所作的这四叠诗赋忧思悲切,合着忧伤的曲调黛玉唱的哀婉情切,抒发了她悲秋思乡寄人篱下难以排遣的思虑情怀,正如妙玉所言:“何忧思之深也!”,当时妙玉和宝玉在屋外静听,在听了第四叠后妙玉说:“君弦太高了,与无射律只怕不配呢。”哑然失声道:“如何忽作变徽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黛玉所弹的“无射律”,也称“黄钟宫调”、“无射调”,是古琴定调的一种,要在正调(F调)的基础上,将五弦升高一个小二度成为降B调定弦后,再将一弦降低一个大二度,两弦形成八度关系。妙玉所指此调不适于演唱哀婉之声,担心“变徽之声”也就是升高琴弦恐有不测。黛玉在琴曲转为“无射律”,是受情绪所致,将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全部倾注到辞曲中,“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一颗孤寂的心灵在寻求着慰藉和寄托,此时“听到君弦蹦的一声断了”,妙玉的担心得以印证,盈满则溢,琴弦崩断,暗示着黛玉红颜薄命的命运归宿。
    宝玉对黛玉琴曲意念不甚理解,宝玉是个随性不羁的人,尽管他趣味不低,但对颇具讲究繁琐的琴曲还是惘然无措。在第八十九回中,宝玉请教黛玉:“我正要问你:前路是平韵,到末了儿忽转了仄韵,是个什么意思?”黛玉回道:“这是自然之音,做到那里就那里,原没有一定的。”古时的琴乐主要是表现人的精神气韵,琴人在抚琴时处于且行且吟的自由状态,这与西方音乐围绕主题呈示、展开、再现的结构不同,而是靠琴人与琴曲合二为一的精神气质,追求的是一种自我表白,这就不难理解黛玉的“自然之声,做到那里就那里”,不受固定的曲调模式的约束。这些宝玉当然不会知道,为此黛玉不无感叹地说:“古来知音人能有几个?”倒把宝玉挖苦了一番。
    在第八十九回中黛玉还谈到了自己的琴,“这琴不是短,因小时学抚的时候别的琴都够不着,因此特地做起来的。虽不是焦尾枯桐,这鹤山凤尾还配得齐整,龙池雁足高下还相宜。你看这断纹不是牛旄似的么,所以音韵也还清越。”历代琴的长度都有些差别,但大体都在三尺六寸左右,不过并没有严格的限制,琴是长短可各随其人。这样看来黛玉的琴肯定比平时所见到的琴的长度短不少,连宝玉都看出这琴“怎么这么短”了。古人斫(zhuo)琴十分讲究良材,素以干透的桐木居多。黛玉所讲的“焦尾枯桐”出自《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cuan)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载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这就是被称为古代的“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另三个为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黛玉的琴虽不是上等的琴材,但按她所讲制作还算精良,鹤山即岳山,琴面的前端部位,相当于提琴的琴桥,须用上等的紫檀等硬木制作,对音质起到重要作用,岳山的高低关系到左手按弦的松紧度;凤尾即焦尾(冠角),琴面的尾端;龙池即琴底的出音孔;雁足即支撑起整个琴体与栓弦之用,高矮要适度。黛玉还称赞此琴有“断纹”,一张琴,经历时光岁月,加之琴人的弹奏振动,漆面就会出现裂纹,称为“断纹”,断纹须经至少一百年以上才会出现。《洞天清录》中说:“古琴以断纹为证,不历五百年不断,愈久则断愈多。”琴有了断纹,会给人一种古老的岁月感和自然形成的天然质感美,更重要的是断纹琴通透松沉,运指时会有贴切的亲和感。断纹的形式不一,有蛇腹断、流水断、梅花断、冰裂断及黛玉的琴牛旄断等。不过,对黛玉这张琴的断纹却有些不解,不知是如何形成的,如按她小时“特地做起来的”,推算不过一二十年的光景,怎会出现断纹呢?不知是谁搞错了。

师襄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人物相关




师襄,亦称师襄子,我国春秋时期音乐大师,圣人孔子的老师,擅击,也称磬襄。鲁国宫廷乐官,也有一说是卫国乐官。







基本信息
  • 本名

    师襄


  • 别名

    师襄子


  • 所处时代

    春秋



  • 出生地

    鲁国


  • 身份

    乐官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 《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

,然能于琴",师文曾从他学琴,《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也都说孔子曾从他学琴。



折叠编辑本段具体内容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说起

孔子家语》: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今子琴己习,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己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己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孔子有所谬然思焉,有所睾

然高望而远眺。曰:"丘迨得其为人矣。近黮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师襄子避席叶拱而对曰:"君子圣人也,其传曰《文王操》。"[选自《孔子家语·辨乐》(《四部丛刊》本)]



折叠编辑本段翻译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08: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牛之叹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司马牛之叹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意思是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司马牛之叹

拼音
sī mǎ niú zhī tàn


释义
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出处
《论语·颜渊》

目录
1解释
2出处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示例:《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抚慰黛玉"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 司马牛之叹'?" 意思指自己是孤独的,无父母亲戚的人。林黛玉正是这样,而宝钗认为自己也是没有父亲的孤儿,而哥哥薛蟠向来不上进,因此也这样感叹。

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08: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牛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司马牛,孔子的弟子,春秋时宋国人。子姓,司马氏,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提到过他,说他"多言而躁"。

基本信息
本名
司马牛

字号
子牛


所处时代
宋国

复姓
司马,

目录
1简介
2原文
3译文
4争议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孔子的弟子。

复姓司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宋国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提到过他,说他"多言而躁"。

相传为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

传说他的哥哥桓魋,参与宋国叛乱,失败后逃跑,司马牛也被迫离宋逃亡到鲁。故《论语》中有"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无)。'"言有兄犹无。而他的同学子夏则回答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述而》中有"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①。"子夏(注:卜商,字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②,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①亡:无。

②敬而无失:在《公冶长》一篇里,孔子曾经赞扬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里的敬而无失就是久而敬之的意思。

折叠编辑本段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人家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生死命中注定,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要)认真谨慎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呀。君子何必忧愁没有兄弟呢?"

折叠编辑本段争议
有争议认为司马牛其实有两人,一名犁,一名耕。

论语译注中「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和宋国桓魋的弟弟司马牛可能是两个不同的人,难于混为一谈。第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既不说这一个司马牛是宋人,更没有把《左传》上司马牛的事情记载上去,太史公如果看到了这类史料而不采取,可见他是把两个司马牛作不同的人看待的。

第二,说《论语》的司马牛就是《左传》的司马牛者始于孔安国。孔安国又说司马牛名犁,又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名耕的不同。如果孔安国之言有所本,那么,原本就有两个司马牛,一个名耕,孔子弟子;一个名犁,恒魋之弟。但自孔安国以后的若干人却误把名犁的也当作孔子学生了。姑识于此,以供参考。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13: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诗圣杜甫还有点“关系”
笔下农村
2019-05-08 20:29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诗圣杜甫还有点“关系”。
诸君请先别笑。唐代活生生的一个诗史杜甫,和清朝《红楼梦》这部小说里女主人公有啥关系?要知道,一个是传唱千古的诗中泰斗,一个是太虚幻境里的镜花水月。他们之间很笨风牛马不相及,有啥关系?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撇开虚拟与现实的差异,这两个人身上,其实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写诗。
其次,两人最后的结局,虽然展现形式有所不同,但都逃不了两个字:悲剧。杜甫以垂老之年,诗名天下,最后垂老之年,竟然活活饿死(也有说是吃了牛肉撑死的);黛玉却蕙质兰心,冰肌玉骨,分明就是诗词中的仙子形象,只是体弱多病,不正是杜甫笔下的“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吗?所以说,两人在艺术上是完全没有鸿沟的。

我们设想一下,千载之前的唐朝,安史之乱劫后余生的杜甫,写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么,千载之后的大观园里,见落花而垂泪,哀叹“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林黛玉,两人的悲苦,有什么不同吗?易地而处,似乎两人的身份都很适合彼此的境况。
杜甫的“恨别鸟惊心”,是伤于家国离乱的大处;黛玉的“感时花溅泪”,只是感伤身世飘零,以及与贾宝玉之间爱情的艰难。虽然境界悬殊,但于“情”是没有区别的。

最后,当林黛玉以妙龄之年香消玉殒之际,正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曾有任何的玷污;而杜甫曾被叛军羁押,却九死一生逃脱之后,千里入蜀追随玄宗,不也正是“”“强于污淖陷渠沟”么?
杜甫笔下的美人,是“日暮倚修竹”的寂寞出尘,而林黛玉自号潇湘妃子,正是以斑竹有痕而来。潇湘馆里,那一丛丛翠竹,相信每一个落日之下,只要身体允许,黛玉是否也依竹凝视?是杜甫为林黛玉专门写的诗吗?还是林黛玉仰慕杜甫诗中的境界而为之?如果一定要说,或者两样都行吧。

或者我们可以寻找一个比两人更早的参照。王昭君,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很巧合地,同时出现在现实的杜甫、和虚拟的黛玉笔下诗中。
杜甫笔下的王昭君,是“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更是自己生不逢时的叹息;黛玉笔下的明妃,则是“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不也正是字上怀抱的写照吗?诗词文学之美,是善于记录下每一个时间点的美,并使其成为隽永。杜甫与黛玉,不正是“心有灵犀”般的笔调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现实世界里的诗史诗圣,与虚拟世界里的花神花魁,他们的情怀,其实是相通的。所以,说《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唐代杜甫有点“关系”,也就是指他们之间在文学和诗歌写作上的传承关系而已。

佳人
[ 唐 ] 杜甫

原文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译文

有位举世无双的美人,隐居在空旷的山谷中。

她说自己是高门府第的女子,飘零沦落到与草木相依。

过去关中一带遭遇战乱,家里的兄弟全被乱军杀戮。

官居高位又有什么用?自己兄弟的尸骨都无法收埋。

世俗人情都厌恶衰败的人家,万事就像随风而转的烛火。

丈夫是个轻薄子弟,抛弃了我又娶了个美丽如玉的新人。

合欢花尚且知道朝开夜合,鸳鸯鸟成双成对从不独宿。

丈夫只看见新人欢笑,哪里听得到旧人哭泣?

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浑浊了。

让侍女典卖珠宝维持生计,牵把青萝修补茅屋。

摘下来的花不愿插在头上,喜欢采折满把的柏枝。

天气寒冷,衣衫显得分外单薄,黄昏时分,独自倚在修长的竹子上。



注释

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佳人:貌美的女子。

幽居:静处闺室,恬淡自守。

零落:飘零沦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丧乱:死亡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

官高:指娘家官阶高。

骨肉:指遭难的兄弟。

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夫婿:丈夫。

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

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

旧人:佳人自称。

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

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

采柏:采摘柏树叶。动:往往。

修竹:高高的竹子。比喻佳人高尚的节操。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


【{老明公山子野,王昭君。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春望【黛玉更衣&宝钗遗簪】
[ 唐 ] 杜甫

原文
译文对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玉带林中挂}】【{黛玉更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绛珠还泪桃花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金簪雪里埋}】【{宝钗遗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首双星女儿悲}】



译文

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黛玉更衣,宝钗遗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14: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 - 中国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人物关系
杜嗣业孙子 杜嗣业杜并叔叔 杜并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杜甫

别称
杜少陵,杜工部等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所处时代
唐代

出生地
巩县(今河南巩义)

出生日期
712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
770年


主要作品
《三吏》

《三别》

《杜工部集》

主要成就
作诗三千多首

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世界文化名人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历史评价
4亲属成员
5主要作品
6人物争议
7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折叠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3]。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4]。

折叠仕途不顺
杜甫
杜甫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5]。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6] 。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折叠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折叠为官时期
杜工部像
杜工部像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折叠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折叠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人。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杜工部诗话选》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藤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藤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隘,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中其节,凡字皆可用也[7]。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七言难于气象雄伟,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悲声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尝恨无复继者[8]。

宋叶少蕴《石林诗话》
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波浪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乾坤句,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为随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门回,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众流句。若有解者,当与渠同参[9]。

宋司马温公《续诗话》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7]。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孟嘉帽落,前世以为胜绝,杜子美九日诗云:“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谓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中度世尔[7]。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
余顷年游蒋山,夜上宝公塔,时天已昏黑,而月犹未出,前临大江,下视佛屋峥嵘,时闻风铃铿然有声,忽记少陵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铛。”恍然如己语也。又尝独行山谷间,古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又暑中濒溪与客纳凉,时夕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者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妙。作诗正要写所见耳,不必过为奇险也[7]。

凡诗人作语,要令事在语中而人不知。余读太史公天官书“天一枪培(注:改为木字旁)矛盾动摇角大兵起〔注:不知在哪断句,存疑〕”,杜少陵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盖暗用迁语,而语中乃有用兵之意,诗至于此,可以为工也[7]。

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
古之作者,初无意于造语,所谓因事以陈词。如杜子美北征一篇,直纪行役尔,忽云“或红如丹砂,或黑如沾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此类是也。文章只如人作家书乃是[7]。

宋许顗《彦周诗话》
老杜不可议论,亦不必称赞,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记也。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云:“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而老杜诗云:“真气惊户牖”,可谓简而尽。又经昭陵诗曰:“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直辞宁戮辱,贤路不崎岖。”太宗智勇英特,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老杜衡州诗云:“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此语甚悲。昔蒯通读乐毅传而涕泣,后人亦当味此而泣者也。齐梁间乐府词云:“护昔加穷裤,防闲托守宫。今日牛羊上邱陇,当时近前面发红。”老杜作丽人行云:“赐名大国虢与秦。”其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虢国秦国何预国忠事,而近前即嗔耶?东坡言老杜似司马迁,盖深知之[7]。

杜甫
杜甫
清《全唐诗》

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10]。

陈志岁《江南靖士诗稿·谒杜甫陵园》

敬身推伪宦,伤世写真辞。

刘大杰《鲁迅谈古典文学》

鲁迅对杜甫的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曾经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记》等名作参与发动“五四”文化革命之鲁迅,到三十年代,岿然成为众望所归之革命文学导师,晚年与友人讨论中国文学史,以为中古之陶潜、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诗人,继而又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鲁迅晚年在政治上己与胡适分道扬镳,惟此评论杜甫之寥寥数语,仍然与胡适笙磐同音。他还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杜甫的叔叔杜并年十三,刺杀周季重,事震朝野。杜审言因此不死,被武则天召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但不久又被诏回[11]。

父母

杜甫的父亲为杜审言长子杜闲,生母为清河东武城人,但在其出生后不久就去世,父亲续娶卢氏。杜甫由其姑母抚养长大。杜甫有兄长,早夭,三个同父异母弟及一同父异母妹,杜甫在诗中常提及他们。但杜甫极少提到继母[11]。

妻子

杜甫于30岁时,暂时中断了在齐鲁燕赵间的漫游,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弘农县(天宝年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司农少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门当户对。妻子小他十多岁。遗憾的是杜甫并没有为爱妻立传,杨氏夫人的名字也无从知晓,但杜诗中多处提及她[11]。

儿女

育有两子宗文、宗武,一女凤儿[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22: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赠卫八处士
[ 唐 ] 杜甫
原文 译文对照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译文
世间上的挚友真难得相见,好比此起彼落的参星与商星这两个星宿。

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挑灯共叙衷情?

青春壮年实在是没有几时,不觉得你我各巳鬓发苍苍。

打听故友大半都已逝去了,听到你惊呼胸中热流回荡。

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

当年握别时你还没有成亲,今日见到你儿女已经成行。

他们和顺地敬重父亲挚友,热情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

三两句问答话还没有说完,你便叫他们张罗家常酒筵。

雨夜割来的春韭嫩嫩长长,刚烧好黄梁掺米饭喷喷香。

你说难得有这个机会见面,一举杯就接连地喝了十杯。

十几杯酒我也难得一醉呵,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

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注释
⑴卫八处士,名字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八,是处士的排行。

⑵参(shēn)商,二星名。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昔 高辛氏有二子,伯曰 阏伯,季曰 实沉。居於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於商丘,主辰, 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 於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动如,是说动不动就像

⑶苍,灰白色。

⑷访旧句,意谓彼此打听故旧亲友,竟已死亡一半。访旧,一作“访问”。

⑸对“惊呼热中肠”有两种理解,一为:见到故友的惊呼,使人内心感到热乎乎的;二为:意外的死亡,使人惊呼怪叫以至心中感到火辣辣的难受。惊呼,一作“呜呼”。

⑹成行(háng),儿女众多。

⑺“父执”词出《礼记·曲礼》:“见父之执。”意即父亲的执友。执是接的借字,接友,即常相接近之友。

⑻乃未已,还未等说完。

⑼“儿女”一作“驱儿”。罗,罗列酒菜。

⑽间,读去声,搀和的意思。黄粱,即黄米。新炊是刚煮的新鲜饭。

⑾主,主人,即卫八。称就是说。曹植:“主称千金寿。”

⑿累,接连。

⒀故意长,老朋友的情谊深长。

⒁山岳,指西岳华山。这句是说明天便要分手。

⒂世事,包括社会和个人。两茫茫,是说明天分手后,命运如何,便彼此都不相知了。极言会面之难,正见令夕相会之乐。这时大乱还未定,故杜甫有此感觉。根据末两句,这首诗乃是饮酒的当晚写成的。​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08: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Tom​
当月知势榜成长力答主
​关注他
脂批称《红楼梦》:“此书总是一幅《云龙图》。”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叶公好龙的传说,证明画龙传统的悠久。宋徽宗主编《宣和画谱》,将绘画分十类,其中鱼龙列第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著《中国艺术史》,称“三世纪时曹不兴以画龙成名,真正伟大的画龙专家是十三世纪的陈容”;称“陈容不但功成名遂,他所画的龙亦很不寻常,深得云烟翻腾之趣。”

清内府曾藏有陈容所绘的《九龙图》《六龙图》《霖雨图》等。《云龙图》以水墨绘一龙腾于云天之中,其章法自右上向左下取势,龙体在盘旋中呈“S”形,动感十足。龙首微抬,须发喷张,有傲临天下的昂扬之气。龙爪强壮有力,龙体或隐或现于烟云之间。烟云的泼染与龙体用笔形成有力对比,烘托出叱咤风云、蓄势待发的强大气场。

从鉴赏《云龙图》的用词,可以推测脂批的指向,应该包括遮掩与呈现,蓄势与宣泻,以及云烟翻腾之趣。

《红楼梦》第八回,宝玉、黛玉在梨香院喝了酒,晚间回来,已是醉眼迷离:

只见笔墨在案,晴雯先接出来,笑说道:“好,好!要我研了那些墨,早起高兴,只写了三个字,丢下笔就走了,哄得我们等了一日。快来与我写完这些墨才罢!”宝玉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因笑道:“我写的那三个字在哪里呢?”晴雯笑道:“这个人可醉了!你头里过那府里去,嘱咐我贴在这门斗上的,这会子又这么问。我生怕别人贴坏了,我亲自爬高上梯地贴上,这会子还冻得手僵冷的呢。”宝玉听了,笑道:“我忘了。你的手冷,我替你焐着。”说着便伸手携了晴雯的手,同仰首看门斗上新书的三个字。

一时黛玉来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别撒谎,你看这三个字那一个字好?”黛玉仰头看里间门斗上,新贴了三个字,写着“绛芸轩”。

不就是要出宝玉的书房名称嘛,偏要绕来绕去,最后必从黛玉口中说出。

云龙作雨,妙在处理遮掩与呈现、蓄势与渲泻的关系,偶露一鳞半爪,作行云作雨之势,忽然龙威大发,酣畅淋漓,正所谓“以幻弄成真,以真弄成幻”。

苏立文还引用了元代艺术评论家汤垕描写陈容作画的情形:

近世陈容公储本儒家者流,画龙深得变化之意,泼墨成云,噀水成雾,醉余大叫,脱巾濡墨,信手涂抹,然后以筆成之。

朋友敦敏诗中这样写曹雪芹:“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垒块时。”曹雪芹与陈容还真有一拼,脂批将《红楼梦》比作《云龙图》,视曹雪芹为画云龙高手,正如贾宝玉之与林黛玉,“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首发于2022年3月26日《红楼梦研究》微信公众号)

编辑于 2022-03-26 14: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20 00:59 , Processed in 0.0629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