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妙玉===庄妙善太庙之中的通灵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89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垂柳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拼音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
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89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波
【作者】员兴宗 【朝代】宋拼音
上妙空王殿,灵神不敢窥。
乾坤捧兜率,日月绕须弥。
八柱真如宰,三山自不奇。
海鲸吞巨浪,只要十分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89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妙玉的茶具之谜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9-07 08:42:31)
标签: 妙玉 张煌言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龍乡

妙玉的茶具之谜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描述了妙玉拿出五件堪称奇珍的茶具,来招待众人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隐藏着的是两个历史的事实,其一隐藏于五件茶具之中,其二隐藏着妙玉的真实身世。为了使解读在条理间不至于太过混乱,本文仅对茶具所隐藏的历史事件进行表述。

正如书中其它回目中集中地出现的那些诗词和谜语一样,在解读中,要把这五件茶具当成有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才有可能去避免偏离小说的主旨与方向。要做到这一点,便不可对茶具自身所包涵的文化进行过度的解读。如第一件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没有必要去探讨其相关的知识。同时,在描述品茶的这段文字中,深藏着层层玄机,而且每只茶具之间,都存在着联系与互补,所以,此处只要记着它是明朝成化年间在江西北部的景德镇烧制而成的就可以了。同时也暂且记住贾母与妙玉对话中的“六安茶”,产地在安徽的六安;“老君眉”产于福建的武夷山,其余下文自有解读。

妙玉的茶具之谜


第二件茶具是宝钗用的瓠(分瓜bn)瓟(páo)斝(ji),它是用在模具中生长出来的葫芦制成的酒具,在这里用酒具代替茶具来吃茶,隐含的“鹊巢鸠占”之意,是读者最最不可忽略和忽视的。在杯子的后面有两行小字,第一行写的是“晋王恺珍玩”,对于王恺,不要计较他与石崇斗富等故事,需要记住的是,王恺是山东郯城人,其山都县公的封地位于现在的河南南阳邓州。

另一行小字是“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元丰五年的苏轼因乌台诗案,正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他带领家人在城东开垦一块坡地,种田来帮补生计,因而自号“东坡”。于这般潦倒之际,是绝无可能到宫廷藏图书秘籍的秘府去观赏什么酒具的。那么作者撰出此一行小字是什么道理呢?原来在元丰五年的三月,在黄州发生了一件很小却被载入历史的故事:当时在湖南长沙任职的米芾,北上近千里到黄州来访苏轼。因此,所谓"秘府”实为米芾,四月原指三月,如此这般,自是因为“真事隐”的缘故。那么这行小字就应该是“宋元丰五年三月眉山苏轼见于米芾”。问题是苏轼从远道来访的米芾那里见到的是什么呢?当然不会是瓠瓟斝,依原文中“秘府”二字看来,应该是书画一类。原来,米芾正是在那一年得到了一幅王献之的《中秋贴》,因而欲让苏轼作鉴赏,应该是米芾到黄州的原因之一。而到了宋徽宗时期,《中秋贴》的确被内府所收藏。明朝时有收藏者将其称为《十二月贴》。

王献之,生于东晋会稽(绍兴),祖籍在山东琅玡临沂。另外,作者在此处用谐音法暗写米芾,还有一个用意是,为了引导读者去关注和联想到上一回(第四十回)对米芾的明写。前文写的是探春房中:“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值得注意的是,颜鲁公即颜真卿,虽然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却与王献之一样在山东琅玡临沂。

显然这一图一联,系作者杜撰,《烟雨图》是在形容米芾的人生始终如云烟一样漂泊不定。特别是米芾自长沙至黄州访苏轼后的二十五年里,不但把家从襄阳迁到了江苏镇江,官职也变动了至少十五次,前前后后任职于浙江、江苏、安徽与河南等十一个地方。至于那幅对联,上联的“烟霞”,是在隐喻栊翠庵的梅花;下联的“泉石”,乃是第五十回的灯谜“水向石边流出冷”的谜底之一。

妙玉的茶具之谜


第三件“茶具”是黛玉用的 “杏犀(qiáo)”,它是由黄色透明的犀牛角制成的分酒器,而用其作吃茶的茶杯更是奇葩另类。难道妙玉那富甲一方的家里到了缺少茶杯,非要用价值连城的酒器来代替的地步吗?如此设计,如果说作者没有暗藏深意,谁也不会相信。而分酒器比起酒杯来,应该还要多上一层含义。且说这分酒器的“杏犀”二字,它们合起来,是很容易让人想起被合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心有灵犀一点通”与“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两句诗来的。因此这”杏犀”的名字,就是为了导引出李商隐的家乡在河南荥阳,杜牧的家乡在陕西长安。

第四件茶具是“绿玉斗”。“绿”既谐音为“虏”,亦与“青”是同色,乃隐指满清。绿玉斗作为容器,隐喻着“满清占领”之意。结合前文,满清就是“鹊巢鸠占”的那个鸠。那么满清占领的是什么地方呢?

第五件茶具是“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这个华贵奇特的大海盏,既是在揭示前四件茶具之隐秘,亦是在为前四件茶具的隐喻作总结和归纳:

其一,在“蟠虬整雕竹根”中,蟠谐音番,隐外番、满清;“整雕”隐喻着侵略与占领;竹谐音朱,代指朱明王朝。这样看来,“蟠虬整雕竹根”意思就是“满清侵占朱明的土地”,既是对“绿玉斗”含义的完整补充,也是对“瓠瓟斝”和“杏犀”所含“鹊巢鸠占”之意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译读。

其二,关于“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的涵义,已经包括在了前几件茶具中:其中“成窑五彩小盖钟”,表示江西的景德镇以北地区已被满清占领;“晋王恺珍玩”表示山东至河南邓州一带被满清占领,“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表示四川、湖南和浙江北部,以及湖北、安徽、江苏的全部地区,随着弘光政权的灭亡也相继丢失。“杏犀”为分酒器,是表示原为大顺军控制的河南荥阳以西和陕西等地亦被满清侵占。这所有丧失的地区,涉及到了十个布政司(省份),大约一百二十个州府,而且这些地区全部在自古被称为“九曲黄河”的南边,由此可知,“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就是指弘光政权灭亡后,满清在黄河以南侵占的大片土地。

其三,由于王恺、王献之和颜真卿出生地和祖籍的关系,解读中三次涉及山东,那是因为在1644年弘光初期,山东因大顺、南明和满清而三度易帜。妙玉笑答贾母说“知道,这是老君眉”,隐喻的是1645年闰六月,郑芝龙、郑鸿逵、黄道周等推举朱聿键在福建福州建立隆武政权。因王献之的出生地在会稽,隐喻张煌言、钱肃乐、王国维等于乙酉年7月迎朱以海到绍兴建立“鲁王监国”政权。

妙玉的茶具之谜
(张煌言)

其四,藏于“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的《中秋贴》,明朝的收藏者称之为《十二月贴》。其中《中秋贴》隐喻的是阎应元、陈明遇和冯厚敦领导的“江阴八十一日”抗清斗争于八月二十一日结束,当然包括了发生于这期间的“嘉定三屠”。而《十二月贴》隐喻的是,随着大顺军控制的河南西部和陕西被满清夺取,标志着到了乙酉年十二月,黄河以南已经涉及十个布政司,大约一百二十个州府被满清占领。

至于大家用茶杯和酒具品的茶,不论是“旧年蠲的雨水”,还是“梅花上收的雪”,隐喻的都是满清。

而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不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这些话中隐藏着妙玉的真实家乡,身世和经历,但到下篇拙文《蟠香寺和槛外人》中进行详说。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89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妙玉姓氏及名字所隐含的深意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8-09-28 21:05:59)
标签: 妙玉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安妮  至真斋主  九峰真人

《红楼梦》中绝大多数人物的命名,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在金陵十二钗中,妙玉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妙玉这个名字,是不是也隐含着作者不写之写的深意呢?

《红楼梦》里妙玉姓氏及名字所隐含的深意


(妙玉)

我们吴氏红学认为《红楼梦》的原作者是吴梅村,乃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博学鸿儒。他与“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有过一段互相爱慕又不能牵手的感情,作为“梅村体”代表作之一的《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就是吴梅村写给卞玉京的。卞玉京(约1623—1665年),又名卞赛,字云装,后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兼通文史。在清兵南下时,她改道士衣冠,逃出虎口。

在《红楼梦》成书的明末清初时期,秦淮八艳的身影犹在,琴音尚存,塑造这样一个身在空门的俗家美女弟子,正好应景。给带发修行的尼姑取名“妙玉”,是不是从卞玉京身上吸收了一些创作元素,并以此纪念那位昔日的恋人呢?之前有不少红楼学者讨论过,甚至也有人直接将卞玉京与妙玉对号入座,尤其是“秦淮八艳说”理论体系的,例如民国时期南京大学著名教授王泊沆老先生,就持此论。可见妙玉与卞玉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对此认同者不在少数。

《红楼梦》里妙玉姓氏及名字所隐含的深意


(卞玉京)

众所周知,也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红楼梦》的作者对我国元明清戏剧的熟悉程度,非一般文人所能比。作者在第五十四回提到了《玉簪记》中的《琴挑》,可见作者对剧中的主角陈妙常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玉簪记》是明代作家高濂创作的传奇(戏剧),大致取材于《古今女史》,上载:“宋女真观尼陈妙常,姿色出众,诗文俊雅,张于湖授临江令,宿观中。见妙常,以词挑之,妙常亦以词拒之。后妙常与于湖故人潘法成私通融洽。潘密靠于湖,以计断为夫妇。”写的是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金兀术南侵,开封府丞的女儿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亲失散,遂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曾向妙常挑逗,被拒。女贞观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亦来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等一番曲折后,终于私自结合。事为观主觉察,乃逼必正赴试。登程之日,陈妙常不敢当面相送,便私雇小船追上,以玉簪赠潘必正,潘必正也以鸳鸯扇坠回赠,相泣而别。潘必正至京会试及第,做了官,始回金陵与陈妙常成婚。

《红楼梦》里妙玉姓氏及名字所隐含的深意


(《玉簪记》)

《琴挑》一出乃是说潘必正弹《雉朝飞》挑之,妙常闻弦歌而知雅意,答之以《广寒游》。听琴实为听“情”,前有司马相如奏《凤求凰》琴挑卓文君,传作美谈;后有《西厢记》《绣襦记》《倩女离魂》一脉相承,同为佳话。

由此可见,作者在创作妙玉这一人物时,是借鉴了陈妙常的形象的。这样一个光彩照人才艺两全的美丽尼姑,从《红楼梦》里妙玉的特征来看,恰恰是妙常附体。作者受妙常的法号启发,取妙常的“妙”与玉京的“玉”相结合,顺理成章、恰到好处。

陈妙常在私奔的时候,甚至都未曾犹豫迟疑过,佛从来不在她心中。妙玉也是如此,“云空未必空”,作为一个妙龄少女,她对宝玉怀有一份思慕本是无可厚非,只可惜,“无瑕白玉遭泥陷,王孙公子叹无缘”,与《玉簪记》的美好结局大相径庭。

我们都知道“妙玉”只是法号,书中对于她姓甚名谁从未提及,那么她到底姓什么呢?多年前从安徽传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信息里透露出一句话——妙玉其父是“常公”,所以妙玉本姓常。“常”姓不算一个常见的姓氏,如果没有历史上的妙常,作者很难设想出与妙玉应景的、吻合的“常”姓来。不仅我们熟知的前八十回《红楼梦》,即使很少人敢正视的吴氏石头记后28回,同样具有绣花一样的精细设计,也使我们联想到可能是同一个原创作者。

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后28回中,与妙玉有一段风月情缘的是心高气傲的官宦公子陈也俊。熟悉文本的朋友应该想起来了,这个名字曾在第十四回出现过,“神威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冯陈褚卫,很容易看出作者命名源自百家姓,可是偏偏少了“褚”,却是为何?吴氏红学之前有专文讨论,这里暂不展开。可见作者“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绝非虚言。

由陈妙常可推衍出常妙玉,而潘必正一名,又会联想到谁呢?我们应该记得,《红楼梦》中有一个小角色也姓潘,那就是司棋的表弟兼情人潘又安,又安,也俊,何其类似!将陈姓冠以也俊,又暗合妙常。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之笔,却足见作者构思之巧妙。常姓,也是作者对妙玉人生的一个概括,作为一个结局不妙的悲剧人物,妙玉本人自然渴望人生有常,但命运却无常。

历史上的卞玉京漂泊于明清易代之际,戏曲《玉簪记》中的陈妙常流离于宋金交战之时,二人皆生逢乱世,在异族入侵生灵涂炭的大环境下,她们身似飘萍,遭遇堪怜。妙玉作为她们的化身,从身世到遭际,如出一辙。这也是《红楼梦》作者要透露的,本书形成于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期,也就是书中一再提及的“末世”!

如此看来,这妙玉二字,是作者吸收了陈妙常之娇态,卞玉京之神韵,浓缩了两个历史人物的身影,截取他们的名号而赋予了小说角色人物。

【附记:近日看某微信红楼群争论《红楼梦》里妙玉姓氏问题,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从安徽方面得来的信息,妙玉姓氏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中曾有交代的。但因时隔多年,一时怎么也想不起妙玉姓什么了,但记得是由其父姓氏推论的。在吴氏红学交流群里问了一下,“潇湘夜雨”留言:“好像记得真人说妙玉姓常”,这才想起妙玉父亲是“常公”了。讨论中,“安妮”谈到,这个妙玉不仅与秦淮八艳中的卞玉京存在联系,她与历史上的陈妙常也存在渊源。由此完成上文。】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89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草书歌行
[ 唐 ] 李白
原文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

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

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

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张伯英,

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89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定风波 - 苏轼《定风波》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基本信息
作品出处
《全宋词》

作品名称
定风波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1082年

作    者
苏轼

目录
1诗词原文
2注释
3诗词赏析
4作者介绍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
折叠词句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雨具先去:携带雨具的仆人先离开了。

余:我。

已而遂晴:一会儿天气就晴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不要去听树林中敲打着树叶的雨声,意思是说不要听到雨声就害怕而奔跑。

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妨高声吟唱,悠然自在地慢慢前行。吟啸,高声吟唱。

竹杖芒鞋轻胜马:手持竹杖,脚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芒鞋,草鞋。

谁怕:怕谁,怕什么。意为对风雨根本不畏惧。

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寒伴随着春风吹来正好醒酒。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刚才经过的遭受风吹雨打而使人感到凄凉的地方。萧瑟,冷落,凄凉。

也无风雨也无晴:无雨无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折叠白话译文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 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1082年)。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归"字道出了作者一心渴望归隐,不在乎官场的阴晴多变。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 一作:潇洒)






[url=][/url]
[url=][/url]




译文及注释[url=][/url]

译文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
定风波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赏析[url=][/url]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中心思想[url=][/url]

  本首词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所作。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所感所思,表达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url=][/url]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心生感慨,故作此词。


参考资料:
1、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7-68 .



评价[url=][/url]

  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从心理学“白日梦”的角度看,此词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白日梦,在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梦的特征。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梦之条件——郁闷不爽。

  写此词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

  第二,意境符合白日梦之真谛——宁静自由。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简析[url=][/url]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一篇醉归遇雨抒怀之作,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词中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映射出一位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其虽处逆境、屡遭挫折仍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这首词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


仙苏·序:苏轼的元丰五年:遗世独立,羽化成仙
[color=var(--GBK03A)]无犀之谈

[color=var(--GBK04A)]




​关注他

35 人赞同了该文章


仙苏·序:苏轼的元丰五年:遗世独立,羽化成仙


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人生最重要的一年。
当然,这是站在上帝视角、以影像化的评判标准得出的结论。
穿越到九百四十年前黄州的那个春天,熟悉东坡的朋友,东坡门下的学士也好、君子也罢、即便如我这般不值一文的热爱者,都会第一时间跑到长江岸边的临皋亭去拜访先生。
然而,我们可能都会扑空了。
这一年的春天,东坡很忙,忙得我们在留存至今的文献中,都几乎找不到他的身影。
梳理苏轼在元丰五年正月的资料时,有几个很重要的时间点是缺失的。
元旦当天,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春节,我们不知道他去做什么了。去岁迎新,是一年中极重要的日子,照理,东坡不会少了当地人的应酬,或者与小王夫人、朝霞姑娘、三个孝顺的儿子共享天伦。
至少,他也应该留下一两篇感怀的诗文才对。
都没有。
上元节这一天,也就是现代人过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东坡和他的文字又一次蹊跷地缺席了历史。作为一种食品的元宵,在北宋还没有出现,要到南宋,才有了南方汤圆的雏形“糖圆子”。
苏轼有过一首写上元节的词,“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一语中的,写出了这节日的民间氛围。
上元节在宋代是很重要的节日,苏轼在很多个上元节都有诗词流传。元丰五年的上元节当天及前后十数日,他却没空写诗填词,没空给友人回信,没空应酬嘉宾和官员。由于这段时间里,找不到任何苏轼文章诗词的记载,所以,我只好用“没空”二字理解。
那么,苏轼在忙什么呢?

他在忙着盖房子,更确切地说,是为大兴土木而筹划准备。
这座房子,就是雪堂
公元1082年,无论是在中国历史,还是欧洲历史上,都是无关紧要的一年。
在中国历史上,这一年值得一说的大事,大概只有北宋与西夏之间剧情越来越狗血的战事。
除此之外,实在缺乏亮点。
但是,这一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至关重要的,举足轻重的,毫不夸张地说,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
这一年,谪居黄州的苏轼,终于从逼仄的江边小屋搬了出来,有了一栋四面皆景的独栋大房,这房子里还有会客厅,无论是有朋自远方来,还是他远游归来,都会在这里写诗,写信,饮酒,聊天。
这一年的寒食节,一场苦雨中,苏轼苦闷地躲在家里,写了两首诗,墨迹经过漫长的动荡岁月,归宿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受世界亿万书法爱好者的膜拜与向往,与王右军的《兰亭序》、颜太保的《祭侄文稿》并称天下三大行书。这一年入秋时,苏轼和几个朋友去赤壁游玩,写下千古名篇《赤壁赋》,又填出了《念奴娇》。
眼看秋尾冬初,苏轼再游赤壁,续写《赤壁赋》。
…………微信公众号:无犀之谈
我无法判断,亦不可想像,如果没有元丰五年,一整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将黯淡几许?
更进一步,如果没有元丰五年,黄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将直线下降。
而对于苏轼本身而言,元丰五年,就是他羽化登仙的大年份。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在苏轼之前,中国只有一位谪仙。
苏轼在很多诗词中,对于李白身上的仙气儿都充满了向往,比如——
免使谪仙明月下,狂歌对影只三人。
……
千古风流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
……
一纸鹅经逸少醉,他年鹏赋谪仙狂。
……
元丰五年的秋天,他在精神气质上,已经无限逼近了谪仙风骨,于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在人生最大的困苦中,精神家园已成仙境。十五年后,苏轼在被贬谪前往海南儋州的途中,甫登孤岛,在小轿中颠簸着不小心睡着了,梦里即遇一阵“清风急雨”,又在梦里写了句诗“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醒来仍依稀记得,于是就着梦中单句,草草写了一首诗,诗里,他把梦中写下的这十个字想象成天上群仙正在举行的盛大宴会,神仙的动静很大,所以声响传导到人间——
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
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
那么,天仙们的宴会是为了庆祝什么呢?六十岁的东坡,终于承认了自己的谪仙身份,他在诗中写——
喜我归有期,举酒属青童。
原来,天上的仙人们,听说了坡仙终于要回到天上了,于是办酒宴庆祝呢。
在中国人的语境中,“上天”“归天”这类表达的潜台词是什么?不言而喻。
东坡在这诗的前叙中写: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
最后五个字:戏作此数句。
东坡是用一种开玩笑的心态来写,写什么?
写生死。
于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根本毋庸羡慕李太白身上的仙气儿,在后世的眼中,苏东坡身上的仙气儿,丝毫不输于李太白。
中国历史上唯二的谪仙人,即诞生于元丰五年。
是为《仙苏篇》叙。
(注:避祖父名讳,苏轼诗序,以叙代之)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是我自2021年起之日更文章,以地点或事件为节,每月讲述苏轼人生片段,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我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苏轼这样一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已不枉余生每日之“苏写时间”。
是为日跋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2-03-23 21:47

赤壁赋
[ 宋 ] 苏轼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贤明的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注释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丛刊》本),这篇散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此之前苏轼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

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徐:舒缓地。

兴:起,作。

属:通“嘱(zhǔ ),致意,此处引申为“劝请”的意思。

少焉:一会儿。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横江:笼罩江面。横,横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驭)。

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自存在。

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怀,心中的情思。

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随,循 和:应和。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泣孤舟之嫠(lí 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愀(qiǎo 巧)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缪:通"缭"盘绕。

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盛的样子。

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酾(shī)酒:斟酒。

横槊(shuò ):横执长矛。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侣 :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扁(piān )舟:小舟。

寄:寓托。

蜉(fú)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须臾(yú):片刻,时间极短。

长终:至于永远。

骤:一下子。

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cáng):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共食:共享。苏轼手中《赤壁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适”,义同

更酌:再次饮酒。

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狼籍:又写作“狼藉”,凌乱的样子。

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89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戏赠杜甫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戏赠杜甫》是诗人李白写给友人杜甫的的七言绝句,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5卷第23首。

此诗前两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李白在饭颗山上遇见头戴着竹笠的杜甫的重逢情景。末两句解释为李问杜答,新颖别致,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此诗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诗的形象,亦暗喻自已也“为作诗苦”,情深意浓,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戏赠杜甫

作者
李白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创作年代
唐代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戏赠1杜甫

饭颗山2头逢杜甫,顶戴笠子3日卓午4。

借问5别来太瘦生6,总为7从前作诗苦8。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戏赠:意思是开玩笑的话。其实,所谓开玩笑,往往表现了至交之问的真情实话。
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
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
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
借问:请问的意思。
太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
总为:怕是为了。
作诗苦:杜甫曾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折叠白话译文
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

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此首《戏赠杜甫》大约作于公元746年(天宝五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兖州最后一次相遇时。

李杜二人自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在洛阳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直至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李白去世,彼此十分了解和尊重。他们交往密切,曾同游齐鲁,此后虽难相见,但仍相互关心、思念。如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戏赠杜甫》是李白赠杜甫的诗。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大诗家,虽然在年龄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岁,他们却成了忘年之交。对诗歌艺术的狂热喜好和高深造诣,促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远大抱负、正义立场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们情同骨肉,终身不逾。这高尚的友情,和他们美妙的诗歌一样,垂诸千古。

在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交往中,相互赠和很多。李白的这首《戏赠杜甫》,引起过前人的误解,都出在这个“戏”字上。郭沫者对此有过精辟的辨析。自从唐人孟棨解说为李白讥笑杜甫作诗拘束之后,似乎成了定论。郭沫若不然其说,是高明的见解。郭对诗的末两句解释为李问杜答,信增亲切,不失为一说。其实,“戏”字并不都是讥笑的含义,也可以解作“开玩笑”。古人写诗题为“戏赠”,并不都是嘲弄,有许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语,而玩笑语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实话,倍觉亲切可爱。

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戏赠杜甫》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一方面,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的那样,“杜诗思苦而语奇”(接下来的一句是“李诗思疾而语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李白显然了解这些,而自己的处境也不比他好,不过达观些,随便些,又大了十一岁。

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末两句,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话,也未尝不显痛切关怀之情。要知道,李白也是专心致意于诗创作的,也一样“为作诗苦”。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习性,共同的甘苦,才有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多么亲切感人!李白是把人生的诗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从《戏赠杜甫》这首诗中可见一斑。[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3]

参考资料
1.王志远等 - 禅诗今译百首 - 今日中国出版社 . 6.
2.杨钟岫 - 唐诗译赏 - 重庆出版社 . 56.
3.夏征农 等 - 《辞海》(缩印本)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5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89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董传留别
[ 宋 ] 苏轼
原文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
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注释
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卒。

粗缯:粗制的丝织品。

大布:古指麻制粗布。《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预注:“大布,粗布。”裹:经历。

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

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

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唐牟融《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

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

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蒵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坐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凡诸诏黄皆其辞也。”

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语出唐人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89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仙苏·序:苏轼的元丰五年:遗世独立,羽化成仙
无犀之谈
无犀之谈
​关注他
35 人赞同了该文章
仙苏·序:苏轼的元丰五年:遗世独立,羽化成仙






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人生最重要的一年。

当然,这是站在上帝视角、以影像化的评判标准得出的结论。

穿越到九百四十年前黄州的那个春天,熟悉东坡的朋友,东坡门下的学士也好、君子也罢、即便如我这般不值一文的热爱者,都会第一时间跑到长江岸边的临皋亭去拜访先生。

然而,我们可能都会扑空了。

这一年的春天,东坡很忙,忙得我们在留存至今的文献中,都几乎找不到他的身影。

梳理苏轼在元丰五年正月的资料时,有几个很重要的时间点是缺失的。

元旦当天,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春节,我们不知道他去做什么了。去岁迎新,是一年中极重要的日子,照理,东坡不会少了当地人的应酬,或者与小王夫人、朝霞姑娘、三个孝顺的儿子共享天伦。

至少,他也应该留下一两篇感怀的诗文才对。

都没有。

上元节这一天,也就是现代人过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东坡和他的文字又一次蹊跷地缺席了历史。

作为一种食品的元宵,在北宋还没有出现,要到南宋,才有了南方汤圆的雏形“糖圆子”。

苏轼有过一首写上元节的词,“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一语中的,写出了这节日的民间氛围。

上元节在宋代是很重要的节日,苏轼在很多个上元节都有诗词流传。元丰五年的上元节当天及前后十数日,他却没空写诗填词,没空给友人回信,没空应酬嘉宾和官员。由于这段时间里,找不到任何苏轼文章诗词的记载,所以,我只好用“没空”二字理解。

那么,苏轼在忙什么呢?



他在忙着盖房子,更确切地说,是为大兴土木而筹划准备。

这座房子,就是雪堂。

公元1082年,无论是在中国历史,还是欧洲历史上,都是无关紧要的一年。

在中国历史上,这一年值得一说的大事,大概只有北宋与西夏之间剧情越来越狗血的战事。

除此之外,实在缺乏亮点。

但是,这一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至关重要的,举足轻重的,毫不夸张地说,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

这一年,谪居黄州的苏轼,终于从逼仄的江边小屋搬了出来,有了一栋四面皆景的独栋大房,这房子里还有会客厅,无论是有朋自远方来,还是他远游归来,都会在这里写诗,写信,饮酒,聊天。

这一年的寒食节,一场苦雨中,苏轼苦闷地躲在家里,写了两首诗,墨迹经过漫长的动荡岁月,归宿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受世界亿万书法爱好者的膜拜与向往,与王右军的《兰亭序》、颜太保的《祭侄文稿》并称天下三大行书。

这一年入秋时,苏轼和几个朋友去赤壁游玩,写下千古名篇《赤壁赋》,又填出了《念奴娇》。

眼看秋尾冬初,苏轼再游赤壁,续写《赤壁赋》。

…………微信公众号:无犀之谈

我无法判断,亦不可想像,如果没有元丰五年,一整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将黯淡几许?

更进一步,如果没有元丰五年,黄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将直线下降。

而对于苏轼本身而言,元丰五年,就是他羽化登仙的大年份。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在苏轼之前,中国只有一位谪仙。

苏轼在很多诗词中,对于李白身上的仙气儿都充满了向往,比如——

免使谪仙明月下,狂歌对影只三人。

……

千古风流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

……

一纸鹅经逸少醉,他年鹏赋谪仙狂。

……

元丰五年的秋天,他在精神气质上,已经无限逼近了谪仙风骨,于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在人生最大的困苦中,精神家园已成仙境。

十五年后,苏轼在被贬谪前往海南儋州的途中,甫登孤岛,在小轿中颠簸着不小心睡着了,梦里即遇一阵“清风急雨”,又在梦里写了句诗“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醒来仍依稀记得,于是就着梦中单句,草草写了一首诗,诗里,他把梦中写下的这十个字想象成天上群仙正在举行的盛大宴会,神仙的动静很大,所以声响传导到人间——

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

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

那么,天仙们的宴会是为了庆祝什么呢?六十岁的东坡,终于承认了自己的谪仙身份,他在诗中写——

喜我归有期,举酒属青童。

原来,天上的仙人们,听说了坡仙终于要回到天上了,于是办酒宴庆祝呢。

在中国人的语境中,“上天”“归天”这类表达的潜台词是什么?不言而喻。

东坡在这诗的前叙中写: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

最后五个字:戏作此数句。

东坡是用一种开玩笑的心态来写,写什么?

写生死。

于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根本毋庸羡慕李太白身上的仙气儿,在后世的眼中,苏东坡身上的仙气儿,丝毫不输于李太白。

中国历史上唯二的谪仙人,即诞生于元丰五年。

是为《仙苏篇》叙。

(注:避祖父名讳,苏轼诗序,以叙代之)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是我自2021年起之日更文章,以地点或事件为节,每月讲述苏轼人生片段,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我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苏轼这样一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已不枉余生每日之“苏写时间”。

是为日跋

发布于 2022-03-23 21:47
念奴娇·赤壁怀古
[ 宋 ] 苏轼

原文
译文对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的倒文。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同“樽”,酒杯。

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89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埋梗之:箫增嫠妇泣
三生三世
三生三世​
​关注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1脂评本石头记
①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雨村的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雨村你也来凑热闹?

②宝钗道: 谁家碧玉箫?

宝钗联诗

③薛姨妈因笑道:“实在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

④云儿:女儿乐,住了箫管弄弦索。

⑤贾珍便命取了一竿紫竹箫来,命佩凤吹箫,文花唱曲。

小戏子,妓女,小妾吹箫。

⑥箫增嫠妇泣

2庚辰本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①箫增嫠妇泣

“箫增”句——呜呜洞箫,增添寡妇泣声的悲戚。宋代苏轼《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嫠(lí离)妇:寡妇。

孤舟是贾宝玉,嫠妇是薛宝钗。

3癸酉本石头记
这是贾宝玉抛弃薛宝钗离家出走了,薛宝钗成了离妇后发生的故事情节。

①碧玉箫吹颜至俏。睡莺潸泪,困奴阻笑

宝钗的词

②两个坐着无语,忽听外面传来箫声,幽咽凄凉,冷涩凝绝,催人泪下。莺儿道:“奶奶成日坐在山石上吹箫,这日子还怎么过?

麝月和莺儿听箫声

③正见寳钗坐在翠柏下的青石上含泪吹着碧玉箫,便劝住了。

箫增嫠妇泣,点题。

箫和薛家薛宝钗有关系,和贾雨村也有些关联。

<end>

编辑于 2023-01-11 19:58・IP 属地上海
红楼梦(小说)
红楼梦人物
红学

《红楼梦》的真正结局,都隐藏在她的一首诗里2019年08月15日 13:08764浏览 · 10点赞 · 3评论




祁门小谢
粉丝:1911文章:82


关注


中秋夜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联诗,联出自身命运的谶语时,妙玉突然出现,然后她们同到栊翠庵中,妙玉在两人之联后续了一篇。
妙玉道:“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
这是妙玉全书唯一的一首诗,前有关于黛玉湘云气数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后面接着妙玉所云的“本来面目”、“真情真事”,不由得让人心生联想。
再仔细分析妙玉的诗,便更觉得大藏深意。
先看她的诗: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非常奇特的是首句是燃香,末句是烹茶。第五回宝玉在太虚幻境中,同样是闻香喝茶。
但闻一缕幽香,竟不知其所焚何物。宝玉遂不禁相问。警幻冷笑道:“此香尘世中既无,尔何能知!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
……
宝玉自觉清香异味,纯美非常,因又问何名。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
妙玉的诗,起句是群芳之髓,末句是千红一哭,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巧合。
脂冰腻玉盆
这句和咏海棠诗的句子非常相似。宝钗有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黛玉有碾冰为土玉为盆。
箫增嫠妇泣
此句出自东坡大爷的《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孤舟嫠妇这个形象怎么看怎么像湘云,湘云判词明确表示出她守寡的命运,湘江水逝、云散高唐,水涸湘江都延伸到船。但也有可能是探春,因为探春判词上明确有乘船哭泣。
衾倩侍儿温
这一句较为模糊,宝玉曾有抱衾婢至舒金凤、拥衾不耐笑言频等诗句。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这一句明确写了一个现象,就是卧室无人。凤凰和鸳鸯都是成双成对的,但这里出现的都只是其中一个,红灯帐底卧鸳鸯,但帐里是空的。屏风也是闲闲放置,甚至遮挡住了鸳。
这个场景无外乎这几个解释:人亡物在、离别未归、分居寂寞。
迎春之死、李纨孀居、宝钗婚后不顺,都可以对应这个场景。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这里出现了两个意向:苔和竹。竹毫无疑义,指的是潇湘馆,到秋阴霜飞的时候,谁会去扪竹?而青苔在大观园里是常见的,试才题对额时,一进园子就看到苔藓成斑。宝玉到栊翠庵折梅,也有“衣上犹沾佛院苔”。潇湘馆也有青苔: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
苔滑,有专门的描写,刘姥姥进潇湘馆: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赾走土地。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
结果刘姥姥就摔倒了。所以这一句是单指潇湘馆,那么能与黛玉并列,上一句的空帐和闲屏必然是单指宝钗。于是这两句就串起来了,那边空帐的人来到了潇湘馆。而潇湘馆已经人去楼空了。也就是说,黛玉死后,宝玉娶了宝钗,出现了空对着山中高士,终不忘世外仙姝的情景。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这一句也很模糊,沼与原不知何指,但我找到一句宋诗:萦纡通邃径,寂历远嚣尘。所以大概是说走过回旋曲折之沼,最终到达寂寞凄清之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这一句乍看很奇怪,实际联系前文,非常明显。第五回,宝玉到达迷津时看到的和经历的。他看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警幻告诉他这里是迷津: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
木居士是指木头雕刻的神像,灰侍者无考,侍者是僧人的随从,而灰很费解,有人认为是拜佛时的香灰。总之木居士与灰侍者,都可看为是神。鬼就更好解了,迷津内有很多夜叉海鬼。而宝玉,就是那块顽石,他也是奇石。
我个人猜测,宝玉幼时梦中到达迷津,被夜叉海鬼拉下去,他后来还会真实经历一次,那时候木居士与灰侍者会救他,于是出现神鬼之搏。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先明白赑屃和罘罳。赑屃也叫霸下,是一种喜欢负重的神兽,它总是奋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地撑着,努力地向前走,并且总是不停步。
罘罳有三个意思:古代设在门外或城角上的网状建筑,用以守望和防御。设在屋檐或窗上以防鸟雀的金属网或丝网。指室内的屏风。
赑屃被晨光穿透了,这像是一个隐喻,个人猜测意为四大家族被某种强大的光穿透,比如被朝廷盯上。屯有卷、包、围的意思,也有驻扎、戍守的意思,还有阻塞的意思。如果罘罳作防御建筑讲,那就是说在晨露之中开始积聚力量防御。如果罘罳作丝网讲,那就是说在晨露之中被包围起来。如果罘罳作屏风讲,那就是在晨露之中用屏风阻挡。
不管怎么讲,这一句都是贾府被抄家的描述。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收尾·飞鸟各投林》里有: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脂批与“树倒猢狲散”反照。这一句即是败象之后的情景。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表面意思很好理解,对岔路很熟悉怎么会忘记路径,知晓泉水就不会追问它的源头。但后面接的一句就很奇怪: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前面分明已写了飞鸟各投林与树倒猢狲散,为什么栊翠庵还有钟鸣,稻香村还有鸡唱呢?
难道是说,在抄家的时候,栊翠庵与稻香村被完好保留了?如果栊翠庵与稻香村真的无碍,原因就一定是上面那句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歧一种意思是指岔路,还有一种指正式或正当途径以外的其他途径。
朱熹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句子。
所以这一句里包含了一些不可说的东西,但缺乏佐证,或者是我陷入死角还没能想明白。
后面的几句没有特别的指向,像是要掩盖这首诗的引申,表述为单纯的中秋夜联诗。但诗中描写与很多文中伏笔呼应强烈,反而欲盖弥彰了。
--------丸---------
文:祁门小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9 08:16 , Processed in 0.0657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