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5: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斯同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万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清初著名史学家。万泰第八子。

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生于明朝一个累世勋臣的家庭。万斯同从小拜著名学者黄宗羲为师,精通经学,尤长于史,特别致力于明代历史的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朝特设博学鸿词科延揽天下人才,又重开明史馆。万斯同怀抱着"以任故国之史事报故国"的强烈愿望,在徐元文多次聘请之下,来到京师,馆于徐氏邸舍,不受俸禄,不领官衔,以布衣身份参与修史。在纂修工作中,万斯同无总裁之名而行总裁之实。在万斯同和馆内各纂修官及监修总裁的长期努力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左右,第一部纪传表志俱全的《明史稿》初步编成,凡四百一十六卷。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诏令续修《明史》。万斯同又应总裁王鸿绪聘请,从江南会馆来到王氏京邸,再次承担了史稿列传部分的修改审定工作。这时,万斯同年事已高,但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宿愿,仍然在他人的协助下,殚精竭虑地修改史稿。

居京期间,万斯同屡开讲席,启导后学,学者尊称"万先生"。晚年双目失明,仍口授答问、讲学。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万斯同因长期劳累,卒于王鸿绪府邸。 与张岱、谈迁、查继佐合称为"浙东四大史家"。另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

概述图片来源:

基本信息
本名
万斯同


季野


石园

所处时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


出生日期
1638年3月9日

逝世日期
1702年5月4日

主要作品
《明史稿》《石园诗文集》《历代史表》《纪元汇考》等

主要成就
以布衣身份主编《明史》

私谥
贞文先生

目录
1人物生平
2清史文载
3主要著作
4人物评价
5人物轶事
6史籍记载
7后世纪念
8人物小传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明崇祯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1638年3月9日)戌时 ,万斯同出生于浙江鄞县,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8岁时,在客人面前能背诵《扬子法言》,终篇不失一字;到14、15岁读遍了家藏书籍,以后专攻二十一史,并受业于浙东著名史学家黄宗羲,后又博览天一阁藏书,学识锐进,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

万斯同像
万斯同像
万斯同像
他的老师黄宗羲一样,很有民族气节。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因诏请黄宗羲修《明史》,被黄宗羲拒绝。朝中大臣便推举万斯同为博学鸿词科,万斯同也坚辞不就。以后,大学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总裁,又荐他入史局。黄宗羲觉得修《明史》,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有万斯同参加,可以放心,便动员万斯同赴京,并在赠别诗中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相勉。当时,凡入史局者署翰林院纂修衔,授七品俸禄。万斯同遵黄宗羲嘱咐,上京后宁愿寓居于徐元文家,不署衔,不受俸,以布衣入史局,修《明史》,前后19年。写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这些稿件无一不由原黄宗羲治下阳明派的文件经过审裁后写出,其艰辛异常,为中国史官的楷模。又为尚书徐乾学纂《读礼通考》二百余卷。他自己说:"史之难言久矣!好恶因心,毁誉随之。一家之事,言者三人,而其传各异,何况数百年乎?!……凡实录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滥诬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据闻全可信,而枉者鲜矣!昔《宋史》病之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者为贵,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不可益也!"

他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和明代史事。当时,参加纂修的官员有五六十人,他们把每篇初稿写成后.都送到万斯同处复审。万斯同看完每一篇初稿。就告诉纂编者,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应当核实,无一谬误。徐元文以后,大学士张玉书、陈廷敬、尚书王鸿绪相继担任纂修《明史》的总裁,仍延请万斯同继续修《明史》。

万斯同以
万斯同小像
万斯同小像
修《明史》自任。年青时喜欢古文及诗歌,与当时一些名士角逐于文坛,以后,他认为史学是国家需用之学,便由经入史,专攻史学,有志于作一代史籍手。他常常感叹唐代以后,修志时设局分修,造成史书错谬百出,说:"以前司马迁、班固修史,才既杰出,又承父学,事实可靠,才记入史书。以后,专家修史书,才虽不如司马迁和班固,但都不至于官修那样杂乱。修史书,就像入人之室,总是先知其厅堂,而后知其家境如何,礼俗如何;而后知其一家老幼、刚柔遇贤。待到都了解清楚后,才能掌握这家情况。修史书也同样道理。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众人不暇择其材宜与不宜,事实或不实,就像招过路人讨论室中之事。我所以要作总裁,是惟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不明。"他这番话,对后世修史者颇有影响。

万斯同修史态度非常严谨。他认为撰写史书必须"事信而言文"。他说过,修史难。修史者以自己的好恶随心毁誉。一室之事,三人传说,往往各异,何况数百年以前的事,是非曲直难以裁别,故受其枉者举不胜举。他说:"我少年时,在城东某氏家中一面当馆师,一面借阅该氏所藏的明代列朝实录。我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待长大后,游学四方,向故家长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凡杂家志传,无不搜罗,并以实录作为指针。实录直载其事,不尚增饰。他书中有错谬者,以实录为证裁。这样,虽不能说完全可信,但谬误就少多了。"他就是以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修史。今"天一阁"珍藏有他编纂的《明史稿》列传部分十余册,在史学上有相当地位。

万斯同一生不慕荣利,见人惟以读书励名节相切磋。态度谦恭,与人交往都自称"布衣万斯同"。但京中上至王公下至学子,无不尊称他"万先生"。他在京多次讲学,贯穿古今史实,评论中肯。清初著名学者李光地,品评人才相当苛严,对万斯同却极为赞赏。他说,平生所见,不过数子,如顾宁人(炎武)、万季野、阎百诗"真足以备石渠顾问之选者也"。

万斯同晚年时候双目失明,只能凭借口授的方式编史。而由他口授,温睿临操笔的《南疆逸史》也因为没有刊印,而逃过了雍正、乾隆年间的文字狱,为史学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康熙四十一年四月八日(1702年5月4日)辰时,万斯同在京师王鸿绪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葬于浙江奉化莼湖镇乌阳观山南麓半山腰,身边的藏书被钱名世占有。刘坊写有《万季野先生行状》。万斯同的去世,象征《明史》编纂第一个阶段结束,其后经过数次易稿,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刊行,距其过世,已有三十余年。经学家杨椿认为:"《明史》成于国初遗老之手,而万季野功尤多。纪、传长于表志,而万历以后各传,又长于中叶以前。袁崇焕、左良玉、李自成传,原稿皆二巨册。删述融汰,结构宠肃,远在宋、元诸史上。"文革时,万斯同墓惨遭破坏,惨不忍睹。

折叠编辑本段清史文载
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父泰,生八子,斯同其季也。兄斯大,《儒林》有传。性强记,八岁,客坐中能背诵《扬子法言》。后从黄宗羲游,得闻蕺山刘氏学说,以慎独为宗。以读书励名节与同志相劘切,月有会讲。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康熙十七年,荐鸿博,辞不就。

初,顺治二年诏修《明史》,未几罢。康熙四年,又诏修之,亦止。十八年,命徐元文为监修,取彭孙遹等五十人官翰林,与右庶子卢君琦等十六人同为纂修。斯同尝病唐以后史设局分修之失,以谓专家之书,才虽不逮,犹未至如官修者之杂乱,故辞不膺选。至三十二年,再召王鸿绪於家,命偕陈廷敬、张玉书为总裁。陈任本纪,张任志,而鸿绪独任列传。乃延斯同於家,委以史事,而武进钱名世佐之。每覆审一传,曰某书某事当参校,顾小史取其书第几卷至,无或爽者。士大夫到门谘询,了辩如响。

尝书抵友人,自言:"少馆某所,其家有列朝实录,吾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长游四方,辄就故家耆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邑乘,私家撰述,靡不搜讨,而要以实录为指归。盖实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可增饰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察之,则其人本末可八九得矣。然言之发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则非他书不能具也。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於实录者裁之。虽不敢具谓可信,而是非之枉於人者盖鲜矣。昔人於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所捐,而所不取,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溢也。"又以:"马、班史皆有表,而后汉、三国以下无之。刘知几谓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不知史之有表,所以通纪、传之穷者。有其人已入纪、传而表之者,有未入纪、传而牵连以表之者。表立而后纪、传之文可省,故表不可废。读史而不读表,非深於史者也。"尝作明开国讫唐、桂功臣将相年表,以备采择。其后明史至乾隆初大学士张廷玉等奉诏刊定,即取鸿绪史藁为本而增损之。鸿绪藁,大半出斯同手也。

平生淡於荣利,修脯所入,辄以以赒宗党。故人冯京第死义,其子没入不得归,为醵钱赎之。尤喜奖掖后进。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李光地品藻人伦,以谓顾宁人、阎百诗及万季野,此数子者,真足备石渠顾问之选。而斯同与人往还,其自署则曰"布衣万某",未尝有他称也。卒,年六十。著《历代史表》,创为《宦者侯表》,《大事年表》二例。又著《儒林宗派》。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万斯同逝世时,刘坊作《万季野先生行状》,称他的遗著共二十二种。次年,温瑞临作《历代纪元汇考》称十六种;又次年,王士祯作《香祖笔记》仅举十种。至于黄百家《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称二十种。后来,万经续修《濠梁万氏宗谱》称二十二种。雍正八年修《宁波府志》则称三十种。乾隆十年前后,全祖望作《万贞文先生传》只举十一种。乾隆五十二年,蒋学镛作《鄞志稿》举四十种,嘉庆十一年,钱大昕作《万先生斯同传》称十六种,而近人陈训正等纂《鄞县通志》称三十四种。民国二十五年,沈昌佑得冯贞群先生之助,作《万季野先生遗著目录汇志》称三十七种。自康熙至民国年间,万斯同著作究竟多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商榷和考证,实应为三十三种。除本书收录外,尚有佚著十种:

一、《读礼通考》。始作于康熙十七年,万斯同为徐乾学母丧撰《丧礼》而作,约在康熙二十年前后完成。《万氏宗谱》、刘坊《行状》、蒋学镛《传》九十传,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作一百六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一百二十卷。

此书原为康熙十六年徐乾学居母丧于江苏昆山时所草创,因力有未逮,于是请万斯同撰纂,万氏独力成九十卷。徐乾学于康熙二十九年归里,又请顾炎武、朱彝尊、阎若璩等续补审订,积十余年,三易稿而后成。因而严格地说来,这本书万斯同出力最多,但并非为他所作。徐氏传是楼刊本中多有季野曰之句,惜其九十卷本原稿已佚。

此书内容虽名"读礼",其实皆为丧礼。有康熙三十五年徐氏传是楼家刊本。徐氏传是楼刊本中多有"季野曰"之句,惜其久十卷本原稿已佚。

二、《读礼附论》。即《读礼通考附论》,见《陆清献公日记》卷八。朱彝尊《经义考》列入。已佚。

三、《丧礼辨疑》,四卷。作于在京修史初期,见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已佚。

四、《庙制折衷》。二卷。作于在京修史初期,据全祖望《传》,万斯同为徐乾学撰《读礼通考》,又以其余为《丧礼辨疑》及《庙制折衷》。已佚。

五、《声韵源流考》:一卷。作于在京修史后期。据冯辰《李恕谷先生年谱》,康熙四十年十月,万斯同与李塨曾论及声韵,可知为其殁前一年草创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不过储诸书之材,而尚未能著书。"此书《四库全书》存目,今不见。

六、《经世粹言》。据杭世骏《叙礼记集说》卷首《姓氏》:"国朝,万氏斯同,字季野,鄞人。著《经世粹言》。"但此书诸家都未论及。

七、
《明史稿》
《明史稿》
《明通鉴》。刘坊《行状》和《濠梁万氏宗谱》都说已散失。但今上海图书馆藏有题为万斯同所著的《明通鉴》三册,为清初抄本,存弘治十二年至十八年。首页下有"汪琬之印"及"苕文"两印。书后有今人潘承弼《跋》,说他旧藏万氏《明通鉴》残本十一册,1943年至1944年之间,因衣食不结,不得已出售。而此残本三册,于抗战胜利后购自苏州书肆。除潘承弼所说外,前中央大学教授丁山在《致友人论小学书》中,也说1945年冬在苏州书摊上购得此书四册,并考定为万斯同未刊之稿。

据陈廷敬《汪先生琬墓志铭》,汪琬于康熙十八年予修明史,然仅六十日,即称病一年,以病免故里,撰史稿百七十五篇,于二月中再撰《明通鉴》巨著,似不可能。然潘、丁两位何以定为万斯同所作?又何以落入汪琬之手?书中汪琬两印章,其真伪也难定,凡此,都必须进一步考定。

八、《明史表》。作于京师修史时期,十三卷。万经增辑《濠梁万氏宗谱》家集录。载斯同著有《明史表》十三卷,与《补历代史表》并列。后朱彝尊作《补历代史表序》,称斯同作《历代史表》补篇。"益以《明史表》十三篇。"近人陈守实在其所著《明史稿考证》中说,此十三篇,后为张廷玉"割入"于《明史》,故《明史》之《表》,"必出于季野之手"。然张《表》称南明福、唐、桂三王之帝号为"潜号",清军为"大清""王师",显然与斯同建议温瑞临撰《南疆逸史》的书法不合,与万氏"隐忍史局"二十年,企图"藉手以报先朝"之志不合。《明史》十三篇《表》,决非出自其手。故编者采(民国)《鄞县通志·艺文》二"《明史表》实为《明史稿》而作,非《历史史表》之续也。盖因当时有所忌讳,故终未出"之说。斯同《明史表》十三篇未刊行,今已佚。

九、《康熙宁波府志》。作于康熙十二年,三十卷。宁波府知府邱业主修,万斯同与其他兄弟斯选、友人赵时赟分修。邱业于此书《序》中说,凡三月阅而成,可知修得很仓卒。曹秉仁、万经在《雍正宁波府志序》中说,宁波郡志,"虽经国朝邱、李二郡守之续修,皆为成书",可知此书实未完。

《咸丰丙辰鄞县志》述及郡志源流时说,此书"未及刊行,其抄本郡中藏书家有之。"本世纪六十年代前,此抄本宁波私人仍藏有,但经"文革"浩劫,已不传。

十、《难难》。《濠梁万氏宗谱》《家集录》载。刘坊《行状》说:"《难难》一卷,散失。"可见此书在康熙年间已佚。

除此一种外,斯同友人杨宾在《万季野小传》中说他"又私撰弘光、监国、隆武、永历四朝纪传,未成而病作,遂殁。"可知为未完之作,原稿已佚。据斯同在京弟子温瑞临所著《南疆逸史凡例》中说,斯同连他专取南明成一外史,亦可能其私撰四朝传记,已融入于《南疆逸史》的本纪与列传中。

万斯同遗著尚有三种须要说明,或应予以否定。争论最大的为《五礼通考》。蒋学镛《鄞志稿》卷一二《儒林传》下《万斯同》中说:"尚书(徐乾学)又请遍撰五礼,遂节略前书,复补其四,共二百余卷,未及缮写,先生卒,稿本留京师一故家。近时有检得之者,其书多以片纸粘缀,或脱落失次,因重为编葺,竟窜名已作。昆山(徐乾学)所刻(指《读礼通考》),人知出先生之手,而《五礼通考》,人或未之知也,因附著之。"于是遂启此书作者之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思想史》十三《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经学、小学及音韵》中说,秦蕙田的《五礼通考》,"这书为续补《读礼通考》而作。我很疑心有一大部分也出万季野手,但未得确证,不敢断言。"点出"窜名"者为秦蕙田。按《读礼通考》所考的仅是丧礼(凶礼),而未及吉、军、宾、嘉四礼。万斯同后来补撰其四,实有极大可能。他卒后遗书多为钱名世所窃,或有散落。然确否为秦蕙田所检而窜以已名,已无足够实据。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对蒋、梁两人的说法很不以为然,说无征不信,认为他们"厚诬古人"。

此外,萧穆《靖孚类稿》说万斯同为其侄万言的《明史举要》一书曾重为参订。他在清末上海某书肆中曾见此稿。稿后有杭世骏《跋》,杭氏在《跋》中说,万言归里后,"穷年建户编纂《明史举要》一书,其卒也未及校仇,应征士潜斋先生(即应撝谦)参补校阅,历时二年而全书始毕。其后季野重为参订。及九沙先生经归自贵阳学使任,复于是书缺者补之,繁者芟之,乃成有明一代之信史,惜乎力无能刊也。书中潜斋用朱笔,季野用墨笔,其黄笔乃九沙也。"杭世骏这一《跋》文极为可疑。按《濠梁万氏宗谱》,万言卒于康熙四十四年,应撝谦卒于康熙二十八年(见全祖望《鲒锜亭集》卷一二《应潜斋先生神道碑》),万斯同卒于康熙四十一年,他们都比万言早卒,岂有已卒之人为未卒之人"参补校阅"、"重为参订"其著作的可能?所以说万斯同重订《明史举要》,实属子虚。

又沈昌佑自补其《遗著目录汇志》,述及万氏有《璇玑图》一卷,状如回文诗,宁波朱酇卿藏。先师训慈先生告知:《璇玑图》为清人万树《璇玑碎锦》之回文诗附图。其友人宣宝琛曾致函先师,《璇玑碎锦》"系清乾隆庚甲年扬州江氏柏香堂校刊藏本,原著作人为清万红友先生。……万树,宜兴人,字花农,一字红友,佐两广总督吴兴衽幕,以才称。尤工词曲填乐府二十余种。以诗余谱旧图,多紊乱,成《词律》一书。……又有《璇玑碎锦》,此集内容系回文诗词,附图六十余幅。"(此函存于编者处)由此可知,《璇玑图》与斯同毫无关系。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黄宗羲: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

徐元文:季野万子惠然北来,止余邸舍十年矣。同心托契,凝于兰金,编校之事,蒙实赖焉。

黄云眉:不居《明史》纂修之名,隐操总裁之柄。

全祖望:《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

钱大昕:①先生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束发未尝为时文,专意古学,博通诸史,尤熟于明代掌故,自洪武至天启实录皆能暗诵。②于前史体例贯穿精熟,指陈得失,皆中肯綮,刘知几、郑樵诸人不能及也。③乾隆初,大学士张廷玉等奉诏刊定《明史》,以王鸿绪史稿为本而增损之,王氏稿大半出先生手也。

钱林:乾隆中大学士张廷玉奉诏编辑《明史》,所据(王)鸿绪稿本,实(万)斯同所定本也。

黄百家:天生季野(万斯同),关系明朝一代之人也。

张寿镛、陈训慈等:万季野先生启浙东之史派。……卒以唤醒聋聩,屋清社而光复华夏,先生振民族精神于文字,其功盖可想见。

刘仲华:其高瞻远瞩,足当史才之称而无愧者,则万斯同一人而已。

邓之诚:季野以史学名家,明清两代,究为第一人,无人可以匹拟。即弇州(王世贞)亦望尘莫及也。

虞浩旭:万斯同一生功力,尽萃《明史》。在康、雍、乾三代帝王的钳制干扰之下,《明史》仍能成为继"前四史"之后最受推崇之正史,不能不推季野居首功。

梁启超:①清代史学极盛于浙,鄞县万斯同最称首出。……其以独力成《明史稿》,论者谓(司马)迁、(班)固以后一人而已。 ②清代史学开拓于黄梨洲(黄宗羲)、万季野,而昌明于章实斋(章学诚)。……三君之学不盛行于清代,清代史学界之耻也!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折叠闭门苦读
万斯同参与编撰了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成为著名史学家,但他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

折叠藏书之家
万斯同多藏古今之书,在京师时,携书10数万卷。藏书楼"寒松斋",卒后,旁无亲属,所有藏书全数归于钱名世。《明史稿》落入王鸿绪手中,每卷改为王鸿绪著。藏书印有一长印文:"吾存宁可食无肉,吾亡宁可发无椁,子子孙孙永无鬻,熟此直可供饘粥"、"季野读过"、"万氏寒松斋珍藏之印"等。著述有《补历代史表》、《庚申群遗事》、《纪元汇考》、《南宋六陵遗事》、《历代宰辅考》、《宋季忠义录》、《河渠考》、《群书疑辨》、《书学汇编》、《儒林宗派》、《石园诗文集》等。

折叠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

杨宾《万季野小传》

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万斯同先生传》

黄百家《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

刘坊《万季野先生行状》

杨无咎《万季野先生墓志铭》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折叠万斯同墓
万斯同墓为清代建筑,原位于宁波南郊王家桥苗圃南端,(今为恒春街南侧,市府三招后面),坐东朝西,前为庙前河,北与西塘河相接,南与南塘河相连。万斯同墓曾长期湮没无闻,清末才被当地人发现。于1937年大修,并在莼湖建"乡贤祠"一所。墓朝南偏西,直径7米,从墓后壁到拜坛前沿深17.7米,拜坛呈方形。墓前有清大学士王顼龄题"鄞儒理学季野万先生暨配庄氏傅氏墓"的墓碣,两边有翰林裘琏题的这副墓志联。拜坛上有祭桌一、石凳二,墓前100余米处有牌坊一座,上有"万季野先生墓道"六字暨时人题的对联,墓道口有华表一,上书"万乡贤墓"四字。墓三面皆山,前离象山港不远,风景优美,"文化大革命"中该墓遭破坏,现墓与拜坛已修复。乡贤祠在莼湖街,分前后两进,前进为大门及厢房,后进三间,正厅中间设先生像及神主,左右两边挂有先生手迹数幅,后为莼湖小学大礼堂,1997年小学扩建校舍时拆除。2005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翰林裘琏曾题墓志联:班马三椽笔; 乾坤一布衣。

蒋介石题联:史笔殿千军,先生不死;布衣终一生,后进群瞻。

折叠万斯同故居
万斯同故居位于宁波环城西路东侧
万斯同故居
万斯同故居
的"白云公园"万家河畔的白云庄内。白云庄轴
万斯同故居
万斯同故居
线上有牌楼式大门、三开间正厅和后屋组成。大门门额上书着"白云庄"三字,这是沙孟海先生的手笔。正厅中上方挂着一幅"证人书院"横匾,其下为八扇隔扇,为书院讲学时的陈设,。后屋为"万氏家史陈列"。陈列黄宗羲生平事迹。

紧挨白云庄的南面,就是万斯同故居,由南面牌楼式大门、前厅和后厅组成。前厅,五开间硬山顶建筑。正厅门上方挂一匾:"浙东学术文化陈列"。后厅明间廊下挂着"万氏故居"横匾,后厅前廊西侧边门外就是明代都督万泰之父万邦孚及万泰第五子万斯选、第四子万斯昌的墓葬。 1963年3月,白云庄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小传
折叠原文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著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文目试之,汗浸千言,饿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稿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烽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则
万斯同像
万斯同像
获奖巡道许鸿勤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暗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尝有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衿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惟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折叠译文
万斯同是贞文先生,字季野,鄞县人。他是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年少的时候很顽皮,不肯顺从地跟随兄弟之后,所经过的地方都被毁坏,兄弟们也就都忽视他。父亲将他寄养在僧舍之中,因为他顽劣,把他关在空的房间中。万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史的书,读了之后很高兴,几天就读完了,又发现有经学类的书籍,都看完了。出来之后,经常跟在兄弟们的后面,听他们评论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一天长兄在家里上课,万先生想参与进来,伯兄讥笑他说:"你知道什么?"先生回答说:"看兄弟们所做的文章,很简单。"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混合着经文出题,万先生洋洋洒洒千言,很快就做成了。长兄非常吃惊,拿着他的文章痛哭,把文章给父亲看说:"差点就错过了弟弟的才华。"父亲也吃惊地说:"差点错过了儿子的才华。"当天为万先生买新衣新鞋,送他到私塾读书。过了一年,跟随梨洲先生学习,在那里学的很好。万先生读书一并学习五行,像要冲破海洋的堤岸,然而遵守先儒的戒条,认为不必观看没有价值的书,不必做没有价值的文章,所以读了很多书,但是能够识读其中的伟大作品。

康熙戊午年,皇上征召博学的大儒,万先生获得巡道许鸿勤的推荐,但是却极力推辞。第二年,编写书籍的机构编纂《明史》,昆山的徐学士带着万先生前往,授以七品俸禄,任命为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按照惯例授职,万先生要求以布衣的身份加入编书的机构,不署名,不接受俸禄,主管官员同意了。纂修官们写好稿子都送到万先生那里审核,先生阅读完毕,对侍者说:"某本书的某卷某页应该加上某事,某书某卷的某事应当参考着校对。"侍者按照他说的话去找,没有差错。《明史稿》五百卷都是万先生亲手定夺的,虽然之后没有全按先生的旧例,但是如果要他的底本,可以自成一本书。先生初来京城时,当时都说他的专长在史学方面,昆山徐侍郎的乾学很好。万先生和徐侍郎一起评议《丧礼》,才知道先生对经学有很深入的研究,徐侍郎于是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的才子贤士聚集在一起,都以自己擅长的方面进行表现,万先生最为闲适淡泊,但是王公以下的人,都称他为万先生,但是先生和人来往,只是署名"布衣万斯同",没有其他的称呼。

万先生为人温和雅致,坚定执着。前任督师的家眷正居住在要津,乞求史馆对督师的行为稍稍宽恕,万先生遍数他的罪状告他。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中介长子困顿,先生为他谋划出路,不遗余力的为之奔走而不感到疲倦。父亲的朋友冯侍郎的孩子的财物被私人侵吞,人也失去自由,先生赎出了他并且让他回家。不带意气,不做公开的言论,喜欢嘉奖引荐后辈,唯恐错失他们。在集会上恳切地再三致意,身体力行的君子,死后门人私谥为"贞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5: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拼音

注音

部首

yín

ㄧㄣˊ

部首 阝

部外 11

总笔画 13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911E

左右结构       
1221251112152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akgb

tmnl

eacy

47127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國語詞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音韵方言字源字形网友讨论

鄞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 鄞

yín  ㄧㄣˊ

〔~县〕地名,在中国浙江省。
姓。
英语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德语 Begrenzung (S)​,Yin (Eig, Fam)

法语 (nom d'un quartier dans le Zhejiang)​

© 汉典
鄞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鄞 yín

〈名〉

(1) 古地名 [Yin county]。春秋时属越,即今浙江省鄞县

(2) 通“垠” [limit;border]。如:鄞鄂(同“垠堮”。边际;界限。引申指形体,躯体)

© 汉典

鄞 國語辭典
鄞ㄧㄣˊ        yín  
参见「鄞县 」条。

© 汉典
图文
鄞 《康熙字典》

【廣韻】語巾切【集韻】【正韻】魚巾切,音銀。【說文】會稽縣名。【後漢·郡國志】鄞,章安故治,閩越地,光武更名。【註】本鄞縣南之迴浦鄕,章帝章和元年立。

又【順帝紀註】鄞故城,在鄮縣東南。

又【唐韻】語斤切【韻會】疑斤切,音齗。義同。

© 汉典
图文
鄞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

會稽縣。从邑堇聲。語斤切

『說文解字注』
(鄞)會稽縣。二志同。今浙江寧波府奉化縣有故鄞城是也。說者謂以亦堇山得名。越絕書所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是也。葢其字初作堇。後乃加邑。越語曰。句踐之地東至於鄞。韋曰今鄞縣是也。从邑。堇聲。語斤切。十三部。

© 汉典

鄞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jin˧˥ 韩语罗马 UN现代韩语 은

客家话 [海陆腔] ngiun2 giun3 [台湾四县腔] ngiun2 giun3 [宝安腔] ngiun2 [客英字典] ngiun2粤语 ngan4潮州话 ngeng5(ngûrng) [揭阳]ngêng5 [潮阳]nging5

近代音 影母 真文韻 平聲陽 銀小空;中古音 疑母 眞韻 平聲 銀小韻 語巾切 三等 開口;疑母 欣韻 平聲 䖐小韻 語斤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疑母 痕部 ;王力系统:疑母 文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汉典
鄞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說文        楷書

「鄞」 說文‧邑部

「鄞」
說文小篆
字形对比
内地台湾香港
© 汉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6: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茗烟与卍儿野合,被贾宝玉撞见后,为什么他要破门而入当场喝止?
2021-03-09 11:09:07 来源: 君笺雅侃红楼  举报
0
分享至
贾元春省亲后,贾家终于可以休息一下。宁国府请了戏班唱戏,贾宝玉嫌弃戏文太热闹,想起小书房有一轴美人图画非常好。犯了呆性想过去陪着美人儿说说话。结果被他撞破了一段风月公案,上演了一出啼笑皆非的“棒打鸳鸯”。




(第十九回)刚到窗前,闻得房内有xx之韵。宝玉倒唬了一跳:敢是美人活了不成?乃乍着胆子,舔破窗纸,向内一看,那轴美人却不曾活,却是茗烟按着个一女孩子,也干那警幻所训之事。宝玉禁不住大叫:“了不得!”一脚踹进门去,将那两个唬开了,抖衣而颤。
茗烟也是少年人不谨慎。他随便找了个小书房,大白天行周公之礼。万没想到因为墙上一轴美人图画,让他被贾宝玉抓了一个现行。

贾宝玉的反应更是搞笑。他在窗外听见声音,一时没反应过来,还以为是“美人活了”。只此一点就带出他的小孩子心性。




换了一个大人,应该是咳嗽一声弄出个声响,惊吓到房中人。贾宝玉却想一睹“美人”容颜,害怕自己出声惊扰了“画中人”。所以他悄悄地舔破了窗户纸,偷瞄着往里一看。结果看到了茗烟在与丫头卍儿野合。

贾宝玉彼时的反应完全就是个孩子。他虽然与袭人有过云雨之情,到底经验不丰富。以至于完全没听出来房中声音的内容。

他扒窗户偷看更是小孩子才有的好奇之心,又犯了他心性中的呆性子。想要见识一下“美人复活”,殊不知却看了一出“活春宫”,想起来也是笑死人。




这还不算,普通人看到这种事要么安静地走开,要么就出声打断,让他们自己出来。起码也算保全了女孩子的脸面。可咱们宝二爷的做法,却是扬起一脚将门踢开,直接闯了进去,大喝一声“停”(笑)!

这一幕似曾相识,也不是宝二爷第一次干。当初秦钟与智能儿在馒头庵,也是这样刚“得趣”,贾宝玉就偷摸进去将二人摁住。此番比之上次更要吓人。只可怜茗烟心大,换一个人岂不是一辈子都有心理阴影!

贾宝玉一脚踢开房门,没想着给茗烟和丫头卍儿留脸面!闯进去直接阻止的行为,正是一个少年才有的情商。彼时贾宝玉自己虽然与袭人“偷试”过,然而心智还不成熟。与林黛玉更是没有生发出感情。




曹雪芹之所以写这一段故事,也是要告诉读书人。贾宝玉的一切行为,不可以当成人看待,去要求他像成人一样负责任。

贾宝玉的言语、行为,从当初见到林黛玉就砸玉的儿童,到如今通了“警幻所训之事”后,仍旧只是个少年,要循序渐进去看。他此时不过十二三岁,就算古人的心智成熟一些,也还是个少年

到八十回故事结束前,贾宝玉也才是十六七岁的少年。当然不能用少不更事形容。古人成亲早,一般人家十六七岁孩子可能已经出生了。但少年人的心性仍旧不足以让他有成年人的担当。




何况,贾宝玉一直抱着遁世之心,“囚禁自己”于大观园之中,比外面的尘世之人要幼稚得多。对林黛玉和贾家,他是完全没有任何承受和准备的。曹雪芹极有耐心地写贾宝玉的成长,而《红楼梦》的悲剧,就是一个少年成长所要面临的隐痛。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像贾宝玉这种家庭出身,好一点也不过强一些而已,终究也有限。何况他那种遁世的畸人心态。




曹雪芹写贾宝玉由性而发地闯进小书房去“捉奸”,就是在刻画一个富贵少年人的“真性情”。这种“真”少年时人人有。无忧无虑的孩子长一些,家道艰难的孩子短一些。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和接触社会的磨砺,都会消失无踪。成长总要付出代价。

贾宝玉不愿意从那种“真”中醒来,才会最终遁世出家而去。这种“真”,于庄子而言,可梦蝴蝶。于世人眼中,却与妙玉一样,“畸零之人”不容于世!

文|君笺雅侃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6: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茗烟与卍儿上演活春宫,贾宝玉为何不惩罚他俩?原因贾宝玉没脸说
2020-04-08 12:44
茗烟与卍儿偷试,贾宝玉为何不惩罚茗烟?原因贾宝玉没脸说

茗烟与卍儿上演活春宫,贾宝玉为何不惩罚他俩?原因贾宝玉没脸说

文/诗绿凤

鲁迅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一本为人处世的智慧奇书,诗绿凤从人情世故的视角,与你分享红楼精华。

元春省亲回宫后,贾府人连日为这件泼天喜事忙得不亦乐乎,人人力倦神疲,宝玉却置身事外闲极无聊,偏生才与他发生偷试的袭人又回娘家吃年茶了,宝玉一时不知该怎么打发空闲时间,恰好贾珍打发人来请宝玉去宁国府看戏,宝玉便过去看戏。

宝玉其实不爱看戏,心中极为寂寞不觉来到一间小书房,想起里面挂着一轴美人图,“今日这般热闹,想那里自然无人,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须得我去望慰她一回。”宝玉思己及人,便往书房里来,不料,宝玉看到了一幕不堪入目的春宫戏……

刚到窗前,闻得房内有呻吟之韵。宝玉倒唬了一跳:敢是美人活了不成?乃乍着胆子,舔破窗纸,向内一看,那轴美人却不曾活,却是茗烟按着个一女孩子,也干那警幻所训之事。

刚到书房附近,便听得传来一阵“呻吟之韵”,注意呻吟本是因痛苦发出的声音,这里多了个“韵”字,就暗指这个声音是那种听起来妙不可言,让人心旌荡漾的叫春之音,易让人想入非非。



偷偷一看,只见宝玉的爱仆茗烟正按着卍儿在偷试,二人正亲热地发生男女不才之事,卍儿陶醉得发出只有做男女之事才会发出的叫春声音。

下人间发生男女不才之事,是贾府家规所不允许,并且要严惩的。金钏只因为和宝玉调笑了几句,就被假装睡觉的王夫人照脸打了个嘴巴子,司棋因被查抄到一封潘又安写给她的情书,就被认为二人发生了男女私情而被撵出大观园,茗烟与卍儿竟敢直接偷试,后果很严重,按贾府家规,两人的这种行为都要被毫不留情撵出贾府。

难怪宝玉看见后禁不住大叫:“了不得!”一脚踹进门去,赤身裸体的茗烟和卍儿发现被人看见了,吓得抖衣而颤。



茗烟见是宝玉,忙跪求不迭。宝玉道:“青天白日,这是怎么说。珍大爷知道,你是死是活?”一面看那丫头,虽不标致,倒还白净,些微亦动人处,羞的面红耳赤,低首无言。宝玉跺脚道:“还不快跑!”一语提醒了那丫头,飞也似去了。宝玉又赶出去,叫道:“你别怕,我是不告诉人的。”急的茗烟在后叫:“祖宗,这是分明告诉人了!”宝玉因问:“那丫头十几岁了?”茗烟道:“大不过十六七岁了。”宝玉道:“连他的岁属也不问问,别的自然越发不知了。可见他白认得你了。可怜,可怜!”

奇怪的是,宝玉看见茗烟与卍儿这种胆大逆天的行为,不但不加以呵斥惩罚,反而还提醒卍儿赶快逃离现场,不要让人看到,并且还鼓励茗烟与卍儿的这种行为,听到茗烟连与他发生关系的卍儿多大岁数都不知道,就责备茗烟枉对女孩的一片情深了。说话间,宝玉若有所思,就沉思起来不在说话了……



宝玉这是怎么了,难道因为茗烟是他的爱仆就放过他们?在第9回顽童闹学堂,曹雪芹就交代过茗烟是宝玉得力的心腹小厮:

这茗烟乃是宝玉第一个得用的,且又年轻不暗世事,如今听贾蔷说金荣如此欺负秦钟,连他爷宝玉都干连在内,不给他个利害,下次越发狂纵难制了。这茗烟无故就要欺压人的,如今得了这个信,又有贾蔷助着,便一头进来找金荣,也不叫金相公了,只说:“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

茗烟善于揣摩宝玉的心思,此人“无故就要欺压人的”,看到金荣欺负宝玉的学友秦钟,还连累宝玉,他为护主子,就第一个跳出来叫骂打人,忠心可鉴,但却有些狗仗人势,你看他与卍儿偷试,连人家有多大都不知道,还真不是个东西,宝玉这里不追究惩罚茗烟,显然不是因为他是自己的爱仆纵容他,而是宝玉有不能外露的隐秘。



宝玉趁机提出要茗烟陪他去城外的花袭人家,茗烟善于揣摩主子的心,虽然私自与主子外出是家法不允许的,但看到主子不惩罚自己,为讨好宝玉只得答应。

茗烟笑道:“好,好!倒忘了他家。”又道:“若他们知道了,说我引着二爷胡走,要打我呢?”宝玉笑道:“有我呢。”茗烟听说,拉了马,二人从后门就走了。

宝玉去花袭人家,受到了袭人一家人无微不至的殷勤招待,袭人更是给了宝玉无比温柔的体贴关心,让宝玉春心萌动止不住对袭人流露心声“你就家去才好呢”。

第5回与袭人偷试食髓知美味后,宝玉一时间与袭人进入了蜜月期,一时一刻离不开袭人了,袭人一天不在身边,宝玉就觉得寂寞难耐,因此当他那天看到茗烟与卍儿上演活春宫时,越发刺激他迫切想与袭人云雨的心情,恨不得去袭人家催促袭人赶快打道回府,好与袭人云雨一番。



在宝玉的催促下,袭人傍晚回到了怡红院,宝玉与她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小别胜新婚,两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忍不住情切切度良宵,直到半夜23点都不睡觉……

袭人夜里受到了宝玉怎样的“侮辱摧残”,由第二天李嬷嬷和袭人的表现便可知:

“忘了本的小娼妇!我抬举起你来,这会子我来了,你大模大样的躺在炕上,见我来也不理一理。一心只想妆狐媚子哄宝玉,哄的宝玉不理我,听你们的话。你不过是几两臭银子买来的毛丫头,这屋里你就作耗,如何使得!好不好拉出去配一个小子,看你还妖精似的哄宝玉不哄!”

李嬷嬷骂袭人“哄宝玉”、“妆狐媚”,又说“配小子”等,李嬷嬷骂得句句是真,袭人由不得又愧又委屈,禁不住哭起来。袭人又羞愧又委屈的伤心大哭,这种心绪复杂的表现,更多是因袭人为了满足宝玉的生理需要,只得任由宝玉摧残大半夜,乃至第二天连床都起不来了……



宝玉看见卍儿与茗烟偷试上演活春春宫,不由春心荡漾,见景生情分外想念袭人,想念袭人在身边时他与袭人偷试的情形,眼前一幕活生生的春宫戏,越发刺激了他想赶快见到袭人与之偷试的隐秘龌蹉心理,因此,他看到茗烟与卍儿偷试,不但不惩罚还加以鼓励,就是这种见不得人的龌蹉心理使然,原因他自然没脸说出口……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红楼梦120回通行本》

红尘三千,不问风雨,只道本真。

纯原创,抄袭必究!更多内容请关注:诗绿凤细讲红楼梦

【文/诗绿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8: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梅村:天荒地老一诗人
播报文章

打篮球的小哥哥
关注
2022-01-03 23:48

涉及9大行业,囊括国内,出书周期短.是您出书的忠实伙伴!关于中国出版杂志等更多咨询.

破壁灵芝孢子粉:一只鸭可煲八次汤!

高显指led灯珠 高显指2835
随手翻明人诗钞,目光停留在一首诗上:

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看到第一句的时候,怔了半天:要怎样的悲凉与灰懒,才可以有这般感慨?直到见了作者的名字是吴梅村,才有些恍然。”

非常巧合的,我也无由地为这句诗惊心过。仿佛突然睇到某个人准备跳崖,眼睁睁看他尸骨四散。吴梅村即吴伟业,梅村是他的号,江苏太仓人,崇祯朝榜眼。青年入泮任翰林院编修,本是个学者型的文人。

明亡后曾与侯方域相约终隐(见《怀古兼吊侯朝宗》自注),清廷征召天下文臣,被征者或自杀、或逃遁,而吴梅村屈于压力,应征而去。开始有人称其诗作,“入手不过一艳才耳”,可是,一旦仕清,就不再是个“艳才”,满嘴的悔痛,倒象个老来的庾信了。

可叹这种笔意纵横正应了清人赵翼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更似是血肉模糊的交换。那哪是什么值得开心的事,仅仅是在痛苦时聊以自慰,仿佛是有点值得。

杜甫吟道:“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萧瑟。是了,就是这个词。出生名门文才风流又怎样,冥冥中自有力量扭转他命途,叫他快乐不起来。庾信的诗战乱中多已散佚。后人辑有《庾子山集》,我读的也不多。最喜欢《拟咏怀》,风格洗练沉郁,一扫六朝绮蘼,遥遥已开唐五言古风。

他在诗里吟道: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拟咏怀·其七》)像我这种水平不高的人,就爱读这样情意真切,浅直好懂的诗。这首诗里抒发的故国之思,乡关难继的悲愤,合了后来很多文人的心思,包括吴梅村。虽然庾信仕途比吴梅村要显赫很多。然而都是被迫作官的,怀的又都是南朝。心情曲款暗暗相通。

吴梅村的性格,某种程度上也很似庾信。既非果敢决毅,又不善于自我解脱,亡国之哀、羁旅之愁、道德上的自责,时刻纠绕于心,却又不能找到任何出路,往往只是在无可慰解中强自慰解,结果却是愈陷愈深。

以汉族为统治者的古中国,其实已亡过两次,一次是亡在蒙古人之手,一次是亡在满人之手。明亡清兴六十年,天下局势诚然是一片混乱,民心士心也是纷纷塌陷,土崩瓦解。那段历史,以现代人的胸襟眼光来看,争斗的理由是很浅薄的,一言蔽之不过是大汉民族的思想作祟,仿佛只有汉族的统治者才是正统,怎样昏庸无道都无所谓。只要他有个皇位的继承权,哪怕他是只猪,或者连猪还不如都可以坐在龙椅上吆五喝六。底下人也照样俯首贴耳山呼万岁。晋惠帝就不用说。

明英宗以后的大明天子也是一代不如一代,一个比一个猪锣。有热爱做木匠的,有热爱敛财把银子收到发霉的,有荒淫无道几十年不上朝,躲在深宫玩女人的,有撮弄在宦官之手如黄口小儿大开杀戒的,种种奇人层出不穷,此起彼伏。这样的昏主,再添上些宦官,谗臣。

吏治民情不坏才是天理不容。本来那些读书人对现状也很不满,明里暗里少不得指点江山骂骂咧咧恨不得昏君早死的。然而一旦到了外族入侵,威胁国祚的时候,忠君节烈纷纷从血液里苏醒了,知识分子们一个个立时碧血照汗青起来,儒家数千年的灌输不是玩假的。

当时多数汉族知识分子都要抗清复明,甚至在纠纠武夫们纷纷扔掉武器投降之后,一群柔弱的文人还宁死不屈。哪怕是清军入关,顺治入住紫禁城后,他们仍像朱耷笔下的秃鹫,以“天地为之一寒”的冷眼看着朝廷,这种对立直到到康熙才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有所缓解。

当时著名的学者刘宗周住在杭州,自清兵进杭州后便绝食,二十天后死亡。他的门生,另一位著名学者黄宗羲投身于武装抗清行列,失败后回余姚家乡事母著述。又一位著名学者顾炎武比黄宗羲更进一步,武装抗清失败后还走遍全国许多地方图谋复明,最后终老陕西。在那些抗清者的言论里,我们读到的是一种舍生成仁的悲壮气概;而在失节仕清者那里,我们总可以读到未能舍生成仁的悔痛。有一些道理,我们已不能把古人从坟墓里拉起来说他听。告诉他,所谓外族,夷人只是狭隘的看法。大家无分长城内外,都是中华民族。这才是一个大而悲壮的概念。

我看得几欲落泪,这样的绝命语,对自己的彻底厌弃,比一般自怜身世凄苦的话要苦的多。其实他有什么错呢,不过一介书生,被命运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因而并且必须承担这种“错位”带来的痛苦。典型的生不逢时才命相负。况且当时的环境,也容不得他挣扎。如是陷入泥沼的人,越是挣扎,陷的越深,越快没顶。指责他的人,往往只是站在所谓的气节观上看事情。其实真实的情况,当事人的际遇矛盾,又哪是一句该或不该,对或不对可以一言了结的呢。吴氏并没有很强烈的用世之心,入清以后也不再参与政治性的活动,且做了一年国子监祭酒就辞官。他出仕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为了保全家族考虑,不是为了名利。当时自然也有举家自杀以示死不降清的,但是人生而不同,我们不能用一种观念要求所有人。

在那个年代,在改朝换代的历朝历代,先朝遗民总要像蚕一样经历作茧自缚的痛苦。他们被骤然降临的巨大失败震慑了,被特殊时代赋予的责任感逼摄住了,自觉自己要去拯救,实际上却缺乏拯救的能力,承受着深刻的心理矛盾和精神痛苦。而后才能慢慢破茧重生。

吴梅村写陈圆圆,写到后来满纸心痛和同情,原有的一点讽刺也消散了。他对这个女人赋予了连他自己也难以期预的深意。吴三桂这个人,心机算尽,审时度势,即后降清,坐乱三藩。岂是个轻易为女人就发怒的主? “冲冠一怒”不过是文学家夸饰罢了。看明史,常惊异于当时统治的黑暗与残暴,其对百姓之虐、对外侮之弱、对异己之残酷,也只有清末那一段堪与以相较。那一场乱,犹如赤壁大火,说是借陈圆圆这个女子发起来,其实终归还是要烧的,怨不得,一阵东风。

有没有陈圆圆,有没有吴三桂都不重要。明朝山海关照旧是要关不住的。不是他,也有别人来开。

吴梅村与陈圆圆若有个些些联络,便是与当时同列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的交往。卞玉京美而且慧,原名卞赛,善画兰,时人云落笔如烟,风姿袅娜,则画与人两相益彰可知矣。卞赛与吴梅村一见之下便即倾心,她虽外表柔弱,却是极有主张,敢爱敢恨的女子。当时尚在明末,前方四面楚歌,权贵们却依旧醉生梦死。田国舅至江南选妃,圈定了卞赛、陈圆圆,欲进献给崇祯帝。

明末清初一节,六字可以概括:乱世、才子、佳人。然而乱世佳人,犹胜才子,其刚烈勇毅,男子多有不及。钱谦益降清,柳如是投河,虽未死成,最终还是以投缳自尽挽救了钱氏家产;桃花扇底送南朝,李香君令人感佩,侯方域却是怕死失节,丢尽男儿颜面;即如影梅庵中纤纤弱质董小宛,尚能于乱军丛中孤身寻冒氏,之死矢靡他,而冒氏得陇望蜀对陈圆圆一直念念不忘,有负佳人多矣。

这一段才子骨子里就没有阳刚气,与他们降不降清无关,一个人有无性情,是天生自生,不要连累一个朝代做背景。吴梅村也是,他对佳人有意,然而当卞赛托人带信给他,婉转坚定地表达了自己欲托付终身,宁作山野妇,不做帝王妃的心意时,他却胆怯了,他怕得罪权贵,更不愿为一女子失了前程,于是佯作不知,听凭田国舅将卞赛带走。卞赛离去的次夜,吴携一管箫,来到她空空的寓所之前,吹了半夜的曲子。那一晚,秦淮月凉如水。

若在以前,一定会看不起吴梅村,这等男人实在叫人喜欢不起来,唾弃而已。然而现在没那么激愤了。甚至看了他的“浮生所欠止一死”及绝命诗后,我不但原谅了他,且浅浅有了怜意。吴的后来,没听过他爱过谁,那一夜萧声,他吹送的是佳人,更是自己的懦弱心伤,随风而逝的爱情。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这一生,爱恨相缠,生死悲欢,他辗转当中若飘萍。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己,失去了爱情。若有墓志铭也无非一个悲字罢!死与不死也只是形式罢了。苟活人世带来的是深悔。我知道,这样的诗句背后,藏住他怎样的忏悔和无奈。他说欠债,卞赛这一笔他一定也是耿耿于心的。对于一个不相干的陈圆圆他尚有如斯怜意,对爱过的卞玉京,他不会不歉疚。

到底是个善良的人,只有善良的人才学不会忘却,不懂得自我欺骗,亦不得自赎。

吴氏临终时,要求在墓碑上只题“诗人吴梅村之墓”。其他并无别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9: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秣陵 - 屈大均诗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点出怀古之地;颔联用往昔之繁华,来突出今日之荒凉残败;颈联由写景物转入写人事;尾联发出诘问,批判晚明统治者不能吸取六朝兴亡的深刻教训,致使国破家亡、重蹈历史覆辙。全诗言筒意深,蕴含丰富,寓情于景,真切动人。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秣陵

创作年代
清初

作品体裁
五言律诗


作者
屈大均

作品出处
《清诗三百首》

目录
1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
秣陵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1.秣陵:即今之南京市。秦始皇及东晋时称秣陵。

2.牛首:即牛首山。在南京南,山有二峰,东西对峙,似皇官前两侧的阙楼,名双阙,又称天阙。

3.龙岗:龙冈即钟山。《六朝事迹》:"诸葛亮论金陵地形云:"钟卓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

4.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均建都于南京,后人统称之为"六朝"。六朝时战乱频仍,兴亡迅速。这句诗从围棋残局的不可收拾,表示作者对南明弘光朝灭亡的感慨。

5.万井:形容都会中户口多。符载《五福楼记》:"二江东注,万井如画。"春草、落花,表示城市残破。

6.乌衣:东晋以及南朝时聚居于南京乌衣巷的王谢诸名门大族。《六朝事迹》:"乌衣巷,王导、纪瞻宅皆在此。"这里借指明代的遗民。

7.玉树:玉树:即《玉树后庭花》曲。《隋书·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8.大江:长江。

折叠白话译文
牛头山双峰对峙,犹如皇宫前两旁的天阙。钟山龙蟠虎踞,环抱着帝王之宅。

六朝的短暂繁华,如今已化为一片片春草,一堆堆落花。

这里已很少能找到往日显赫的豪门大族,而《玉树后庭花》也早已曲终人杳。

为什么亡国之恨,全让这大江东边的秣陵占尽了呢?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于明朝灭亡后所作,具体创作年份不详。南京为六朝古都,明朝建国初期以及南明小朝廷,亦均以南京为都。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清兵在此地掳掠烧杀。十几年后诗人北游,寓居南京,有感于六朝走马灯般地灭亡,遂通过怀古,以抒写对明朝及南明亡国的慨叹。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首联运用"工对"之"地名对"起,既点出怀古之地,又写出南京形胜:"牛首开天阙,龙冈抱地宫。"十个字对偶工稳精整,而景象又雄奇壮阔。一"开"一"抱"两个动词,用得也十分形象有力,极见炼字之功。两句诗把南京为帝王之都的山形地势,突兀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为下面进入怀古预先作了有力的铺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颔联两句运用当句对比手法,把往昔"六朝"、"万井"同今日"春草"、"落花"加以对照,从而用往昔之繁华,来突出今日之荒凉残败,以见人世沧桑巨变,语极沉郁。"春草"、"落花",形容现在城市之衰败残破,好像现在整个南京到处都是杂草丛生,野花飘零。过去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不胜繁华,而今日却残破不全,一种"过春风十里,尽麦青青"(《扬州慢·淮左名都》)的黍离之悲便油然而生。诗人写这种内心悲痛的感受,却又显得毫不粘滞,似乎是随意地把古之历史、当时城市人口情况,同现在的春草、落花并列在一起,而让对比鲜明的形象,自己来透露朝代兴废的瞬息万变。"六朝"、"万井"又有双重意义,暗中亦指南明,南明小朝廷亦建都南京。南京经清兵的掳掠烧杀后,已是满目疮痍,一派凋敝景象。十几年后,诗人到此,断垣残壁犹在,不禁悲慨万分,因而借用怀古之情以喻伤今之意。所以,这两句诗言虽少而意却多。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颈联两句推进一步,由写景物转入写人事。乌衣巷是六朝繁华之象征,《玉树后庭花》曲是六朝亡国之象征。这里,乌衣用以代指南明时朝中之显贵,玉树则用以暗指南明福王朱由崧荒淫误国的丑行。福王朱由崧在清兵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不思进取,纵情声色,选优排戏,完全置国家社稷于不顾,最后落得国破身亡,"临去秋波泪数行"(孔尚任《桃花扇·余韵》)的下场。两句诗均有话外暗示之音:拜访旧时之显贵,现在人已无多;而过去笙歌迭唱的舞榭歌台,现已人去楼空,微微透露了南明小朝廷之覆亡。这一联中,诗人以"少"和"空"来概括"访旧"和"听歌"的结果,可见现在人事已非,用得十分准确贴切。尤其是"空"字,更显现出一种空虚渺茫之感。

古之六朝,今之南明,均遭到社稷倾覆、江山易主的惩罚,这使诗人不能不对这种历史悲剧疾首蹙额,怅恨不已,故诗人在尾联里,发出似乎不可理解的慨叹。"尽"字表示有亡国恨者不仅仅是六朝,也包含了南明。这两句既反映了诗人内心深沉的悲痛,也表现了作者对明王朝的眷恋之情。

历朝历代都不乏咏秣陵之作,但大都以历史的旁观者身份进行创作。有的是总结教训,指出险不足恃,如刘禹锡《金陵怀古》诗:"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有的是叹息世事如梦,如韦庄《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此诗则不然。作为明室遗民,屈大均直接目睹和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历史变迁。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一位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来说,是不堪忍受的。因此,诗人不是把自己作为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以历史变迁中的受屈辱者的身份,写个人切肤之痛,故情真意切,感人良深。

此诗以写南京为帝王之都始,而以哀叹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的帝王覆亡终。其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把写景、怀古和抒情融为一体,而于怀古之中又暗藏伤今之绪,亦怀古亦伤今。无论是写景、叙事、抒情,均寓有深层的意蕴,却又浑然无迹,藏而不露,使诗增添了无限的情韵。

折叠名家点评
近代诗人钱仲联、钱学增:屈翁山吊明亡之作最多,此首为王朝灭亡而作。首二句先写明太祖建都时的形势,反村出三四两句的亡国。"听歌句翻进一层写,更为沉痛。末二句回应发端,提出反问。(《清诗三百首》)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惠国:秣陵又称金陵,既是六朝古都,又是明朝留都,明亡后,又为南明都城,历史与现实在堆积、重叠,因此,这首诗与一般空发幽古思情的金陵怀古诗不同,借古伤今,重在抒发明朝亡灭的伤痛诗风格沉郁,笔调深曲,字字泣血。(《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 元明清诗》)

文藻外语大学华语文教学所所长陈智贤:这是一首痛悼明亡的诗。诗的一、二句说,南京形势险要,虎踞龙蟠,是六朝和明初的都城。中间四句写亡国之痛。六代豪华掩埋在春草凄凄之中,万家欢乐已成流水落花。想到乌衣巷去拜访皇亲贵族,到秦淮河听《玉树后庭花》,都不可得。连亡国之音都听不到,可见诗人亡国痛楚是何等之深。结尾时诗人追溯历史,感叹建都南京朝代覆亡之多,亡国之恨也如滚滚东去之长江,无穷无尽。(《清代诗词》)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屈大均(1630-1696年),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9: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揭开面纱“一芹一脂”探根源 “风月宝鉴”雪芹棠村共谋篇
青溪话红楼 2022-10-17 发表于河北  |  105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上一篇文章《 “曹雪芹”找到了,你猜他是谁?》中,笔者指出:“曹雪芹”是林黛玉的化名,她开始创作了一部《风月宝鉴》。后来奉命修书,把《风月宝鉴》改名为《金陵十二钗》。

笔者之前连续11篇文章,从《红楼梦》版本信息着手,结合原著中的草蛇灰线,找到了几组人物角色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是:

吴玉峰——贾宝玉;“曹雪芹”——尤三姐——林黛玉;孔梅溪——警幻仙子——王熙凤。

把这些人物列举出来,我们发现,这三组人物在原著中恰恰是三个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这三个人物是全书的中心人物,这样的结论从侧面佐证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


在介绍版本信息时,批语中还提到了一个人——棠村,我们仍来看这段原文: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是第一回中对《红楼梦》版本发展变化的介绍,在说到《风月宝鉴》的时候,甲戌本有眉批: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笔者在《风月宝鉴有两部,你知道吗?》一文中指出,《风月宝鉴》有两部。

“睹新怀旧”这个词进一步证明了确实有两部《风月宝鉴》,眼下批书人批注的是新书。在批阅新书的时候,想到了旧书,睹物思人,同时又想到了雪芹的弟弟“棠村”。


《风月宝鉴》经过“曹雪芹”再加工以后,改名为《金陵十二钗》,后来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形式流传下来,后来又都统称为《红楼梦》。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有多个版本,其中是否有能够和《风月宝鉴》对应的版本呢?

在红学界有一种说法,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

甲戌本,又称脂残本,是一部残篇,题名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因第一回正文中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十五字,故名甲戌本。这个版本存十六回,回目不连续,有缺回、残页等现象。四回一册,共四册。

目前人们认为,甲戌本是现存各抄本中最珍贵的一种,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其祖本可能是脂砚斋的编辑本,因每页版心下部都有脂砚斋的署名。

这个版本有些地方虚以待补,如若干回的回前诗,仅有“诗曰”空悬。书中林黛玉眉目描写尚未成文,其下半句以朱笔空圈。底本无拼凑现象,正文很少修改,有部分批语是从另本移录过来的。


这个版本的批语有眉批、侧批、双行批、回前回后批多种,所存各回脂批远多于其他脂本,尤有一些重要批语是独有的,其它版本上没有。

甲戌本脂评本石头记存在损毁的地方,《风月宝鉴》被火烧过。原著中,贾瑞因为正照《风月宝鉴》而死,贾代儒把它扔进火里要烧毁,跛足道人来抢走了。

由此,我们得到第一个结论:被火烧而被跛足道人保护的《风月宝鉴》,就是后来的甲戌本红楼梦,火烧是它残缺的原因。


根据书中的批语,《风月宝鉴》有一篇序言,甲戌本红楼梦恰好有一篇序言。这就是红学界常说的《甲戌本凡例》,这则凡例只有甲戌本有。另外,甲戌本红楼梦中还有许多其它脂评本中没有的批语。

由此,我们可以做出第二个结论:甲戌本凡例和其中某些批语是同一个人作的。

回过头来,还说第一回的这条批语: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这句批语说雪芹的弟弟“棠村”,为他的《风月宝鉴》写了一个序言。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

甲戌本红楼梦就是由雪芹旧有的《风月宝鉴》改编来的。“棠村”为这部书写了一个序言,就是《甲戌本凡例》,以下简称《凡例》。

下面,我们再来探寻“棠村”这个人是谁。

我们来看一下《凡例》中的一段话: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


这段话中出现了“作者自云”和“自云”两个说法,一直以来习惯于把它们看成一个主体的行为。

可是,仔细品味应该是这样的:前面的“作者自云”,主语是《风月宝鉴》的作者;后面的“自云”,主语是写《凡例》的人。

“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这一句话是写序的人自问,下面的“自云”则是自答。他因为看了这部《风月宝鉴》,意识到自己竟然不如书中的那些女子。


这一句表明,写序的人是一位男子。“棠村”是雪芹的弟弟,在性别上二者一致。作序者在看完《风月宝鉴》之后,推敲其中女子,认为她们个个都比自己出色。

我们知道,《风月宝鉴》是《红楼梦》前身,其中主要记述大观园内女子的命运。

这里面的男主人公是贾宝玉,所以,甲戌本写《凡例》的人就是贾宝玉的原型人物,他就是“棠村”。


接着他又说道:

“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他面对着《风月宝鉴》,满怀悔愧。这个时候,他也想把自己失败的人生经历写下来,告诉世人。


“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上面两段描绘的这个“我”,非常符合贾宝玉的人设。这里他首先进行自我批判,承认自己失败的罪责。虽然自己失败了,但是那些闺阁中的人,不应该随之自己的失败而消失。

“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


他在写序言的时候认为,可以用假的村言粗语来演绎一段故事,让人们轻松解闷,“风尘怀闺秀”是他当时实际状况和心情的描述。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自云”说的是“真事隐梦幻识通灵”;而作序者“自云”说的是“用假语村言”记述一段“风尘怀闺秀”的故事。

这样一来,第一回“甄世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这一回标题,是“作书者”和“作序者”共同写成的。


《凡例》后面又说:

“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

这句话里,又提到了“作者”。这个“作者”显然指的是写“风尘怀闺秀”这一故事内容的人,而这个故事是作序者“自云”的。所以,这里的“作者”指的是作序者本身。

故此,“棠村”在为《风月宝鉴》不仅为书写了序言,同时也参与了创作。他在《凡例》中总是把自己和书作者搅合在一起,因为他参与了全书的编写,是作者之一。


我们现在读到的《红楼梦》,不是一个人著作的。在它的创作前期,许多人参与了撰写。原著中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答案就在下面这段话中: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根据这段原文,至少有五个人参与了编著。


在上面这段原文处,甲戌本有一条眉批,如下: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作文之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 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这一篇楔子”指的是第一回开头到空空道人抄录《石头记》那一段,根据这条批语,显然这一段不是“雪芹”写的。这一段实际是“棠村”写的,所以批书人在这里提醒读者,《石头记》的作者不是一个人。

故此,《红楼梦》不是一个人的作品。在它的成书过程中,一些人参与了创作。他们不一定是团队共同创作,甚至编写的目的也不一样,这个问题在这里不过多讨论。


综上所述,《风月宝鉴》是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得前身。“棠村”是贾宝玉,他写了甲戌本《凡例》,同时也参与了全书得批阅增删。

“曹雪芹”是林黛玉,她耗费十年的时间,增删了五次,又进行了批阅。这说明她是作者的同时,也是批书人。有些批语是她在修注的时候留下的。

总而言之,《红楼梦》这部奇书,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人的原型人物都参与了创作和批注。

“曹雪芹”是林黛玉的化名;“棠村”是贾宝玉的化名。


为了佐证这个结论,我们来看甲戌本第一回的一段批语: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这段批语,仅在甲戌本上有。所以,我认为这是“棠村”写的。写批语的这个人是“棠村”,也是“脂砚斋”,是贾宝玉的化身。


我们已经知道,“曹雪芹”是林黛玉的化名。这个批语中的“芹”,就是林黛玉。林黛玉是绛珠草转世,她为还泪而来;“芹”最终“泪尽而逝”,符合林黛玉命运的设定。

“一芹一脂”指的人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芹”是林黛玉原型;“脂”是贾宝玉原型。

至此,红学界中神秘的“脂砚斋”,传奇的“一芹一脂”终于揭开了面纱:

“棠村”是“脂砚斋”,是贾宝玉的化身;“一芹一脂”说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的原型。

他们共同创作了《风月宝鉴》,这部书后来改编成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最后,我们再完善一下文章开头的三组人物的对应:

吴玉峰——棠村——贾宝玉;

曹雪芹——尤三姐——林黛玉;

孔梅溪——警幻仙子——王熙凤。

这是多么整齐完美的对应,“吴玉峰”“曹雪芹”“孔梅溪”都在原著中找到了对应,每个人都有三个身份,这可以影射“三生三世”。

有人或许会说,“棠村”是“雪芹”的弟弟,可是贾宝玉是林黛玉的表哥,这又改如何解释?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请看下一篇文章。

+关注
undefined
青溪话红楼
共 361 篇原创
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青溪话红楼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号外号外!“曹雪芹”是林黛玉的化名,不是贾宝玉
下一篇: 凤辣子世俗讲粗话 林潇湘才高写春秋——《风月宝鉴》的正反两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9: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考风月宝鉴与棠村序 (2023-10-08 14:52:40)
标签: 风月宝鉴 棠村序 洪昇 曹寅 吴仪一        分类: 文学解析
重考风月宝鉴与棠村序

土默热

关于《红楼梦》一书的书名,甲戌本在“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处有眉批指出:“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一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旧“脂学”用乾隆曹雪芹反推此批语,不仅根本就找不到“棠村”其人其事,也无法解释“风月宝鉴”一词前因后果,更无法说清“睹新怀旧,故仍因之”的来龙去脉。

要想解开“风月宝鉴”之谜,必须跳出传统红学乾隆背景、北方文化、旗人生活之考证旧套,进入文化红学顺康背景、江南文化、世族生活之境界,在晚明文化气脉“风流公案”文学中寻求正解:

1.雪芹是谁:首先必须跳出胡适考证之乾隆曹雪芹窠臼,认清“雪芹”乃康熙朝曹寅之别号(旧署)。有曹寅藏书《书史纪原》“雪芹校字”为证。曹寅所藏这部《书史纪原》中有董其昌手书文字,校字者雪芹只能是曹寅自己。

2.雪芹旧有之“风月宝鉴”是什么书:不应给“风月宝鉴”四字加上书名号,“风月宝鉴”指的乃是洪昇所著《长生殿》传奇。确系正面看是红颜,反面看是白骨的风月宝鉴。曹寅确有《长生殿》一书。江宁织造府聚演三昼夜:曹寅与洪昇耳闻其曲,目睹其文。

3.其弟(真定)棠村是谁:棠村乃是当朝武英殿大学士梁清标的号。梁清标乃直隶“真定”人(雍正朝避胤禛皇帝讳,改“真定”为“正定”。“其弟”棠村乃“真定”棠村二字的误抄,或为掩盖事实真相故意误写。)

4.棠村序言何在:梁清标并未为《长生殿》写序言,但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交代:“棠村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之《牡丹亭》,世以为知言。”故此批语将洪昇自序称为“真定(其弟)棠村序”,事出有因。

5.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长生殿》招祸案发生于康熙二十八年,“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两年后,棠村相国为此郁郁而终。此批语作者(脂砚斋)在棠村逝世后,所怀之旧为《长生殿》;所睹之新乃《红楼梦》。

为什么“睹新怀旧”?因为《红楼梦》作品创作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红楼梦”的本义就是梨园梦,就是洪昇文学人生的长生殿梦,书中还暗写了《长生殿》案件的前因后果,所以还是用棠村对《长生殿》的评价“风月宝鉴”一词,来评价洪昇的新作《红楼梦》——“故仍因之”,即此解也。

6.评点《石头记》的脂砚斋是谁?笔者认为:脂砚斋不是人名而是书斋名,是洪昇遭逢“无材补天”命运返籍故乡后,在杭州孤山玛瑙坡(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搭建的“稗畦草堂”的别名。“脂研”一词来自洪昇在此书斋所创之《四婵娟》杂剧,乃是书圣王羲之给卫夫人的拜师礼。这一点笔者在《脂砚斋·稗畦草堂·四婵娟室》一文中有详尽考释。《石头记》小说创作肯定是洪昇在四婵娟室即“脂砚斋”中创作的。

至于在脂砚斋中评点《石头记》的那个具体人是谁?您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猜测是洪昇自己(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戗戮自张罗)可以,猜测是洪昇妻妾子女(那个与作者共同感受家难恨声不绝者)也可以,猜测是洪昇之友人(吴吴山及其三妇,蕉园诗社姐妹)就更贴切了,因为他(她)们不仅是洪昇的文友,还有过评点古典文学作品的先例,有《吴吴山三妇评点牡丹亭还魂记》为证,吴仪一还曾评点过洪昇的《长生殿》,阐发洪昇创作本义甚确,深得洪昇赞许。这些人谁在“脂砚斋”(稗畦草堂)屋檐下评点此书都合理,至于具体指实为何人,反而不重要了!

    2023年9月匆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20: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清标
  梁清标(1620—1691年),字玉立,号棠村、蕉林,别号苍岩子,斋号秋碧堂,河北正定人。中国清代书画鉴藏家。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清顺治元年(1644年)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精鉴赏,享誉一时。其蕉林书屋,贮图书、书画之属,有富甲海内之誉。刻《秋碧堂法帖》。另有《蕉林诗集》《蕉林文稿》《棠村词》等行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20: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孔梅溪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孔梅溪(1648~1718年),清山东曲阜人,名尚任,字聘之,号东塘。孔子第六十三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

基本信息
本名
孔梅溪

别称
孔尚任

字号
字聘之,号东塘

所处时代
清代


出生地
山东曲阜

出生时间
1648年

去世时间
1718年

主要作品
《桃花扇》

目录
1出处
2人物考证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红楼梦》第一回:小说开卷楔子云:"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风月宝鉴》系《红楼梦》异名之一,见"风月宝鉴"条。孔梅溪是谁则众说纷纭。顾颉刚认为即小说评者之一的梅溪(甲戌本第十三回有一条眉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考证
东鲁孔梅溪,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桃花扇》的作者东鲁孔尚任。孔梅溪是不是孔尚任呢?我们来看一下孔尚任能不能接触到《红楼梦》的稿本。

孔尚任康熙二十五年(1686)七月,奉命随工部侍郎孙载沣去淮杨,治理长江入海口,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冬才回到北京。其间,他结识了明朝遗老冒辟疆等人,在南京等地游览观光,收集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和复社名士侯方域的资料,作为创作《桃花扇》的素材。孔尚任可能在此时认识了吴伟业的好友尤侗、严绳孙及曹寅等人,看到了吴伟业的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此时吴伟业已逝去,已将《情憎录》改名为《红楼梦》。孔尚任同尤侗、曹寅、严绳孙等都有反清复明的思想,看到稿本之后认为书名改为《风月宝鉴》为好。他还将《红楼梦》第五回的十二首曲子进行了填词。在"终生误"曲子后面甲戌本有眉批:"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虽然《桃花扇》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才脱稿。此批批在康熙甲戌年(1694)之后,此时孔尚任的填曲才华已被当时社会所公认,有"自创北曲"的声誉,与洪升南曲齐名。明清传奇以南曲为多,《红楼梦》独用北曲,不能不说与孔尚任有关。从此批中可知孔尚任不但题写了书名,还填了曲。孔尚任治水的时间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二十八年(1689),严绳孙增删《红楼梦》定稿的时间为康熙三十三年(1694)前。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正是严绳孙增删《红楼梦》的时间范围之内。孔尚任还对文本进行了评批。我们只能见到一条批语,第十三回有梅溪批语一条:"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

从上述分析孔尚任是孔梅溪与《红楼梦》的成书时间相合,与批语相合。孔尚任又有机会接触到《红楼梦》,故可定孔梅溪为孔尚任化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0:02 , Processed in 0.0580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