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薛宝钗串演皇太极·任是无情也动谁?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5 21: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丑·落花
【作者】周邦彦 【朝代】宋拼音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标签: 情感惜春宋词三百首动植物写花惜人
译文 注释
正是换单衣的时节,只恨客居异地,光阴白白地 流逝。祈求春天暂留片刻,春天匆匆归去就像鸟儿飞离,一去无痕迹。试问蔷薇花儿今何在?夜里一场急风骤雨,埋葬了南楚倾国的佳丽。花瓣儿像美人的钗钿堕地,散发着残留的香气,凌乱地点缀着桃花小路,轻轻地在杨柳街巷翻飞。多情人有谁来替落共惋惜?只有蜂儿蝶儿像媒人使者,时时叩击着窗槅来传递情意。东园一片静寂,渐渐地草木繁盛茂密,绿荫幽暗青碧。环绕着珍贵的蔷薇花丛静静徘徊,不断地唉声叹气。蔷薇伸着长枝条,故意钩着行人的衣裳,仿佛牵着衣襟期待着倾叶话语,表现出无限地离情别情。拾一朵小小的残花,在头巾上勉强簪起。终究不像一朵鲜花戴在美人钗头上颤动、摇曳,向人俏媚地斜倚。花儿呵,切莫随着潮水远远逝去。惟恐那破碎的花儿,还写着寄托相思的字,如何可以看出来呢?
赏析
这首词并非泛泛咏落花,而是抒发对花落后的“追惜”之情,更是对自己“光阴虚掷”的“追惜”之情。词写得极有特色,与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异曲同工之妙,颇值一读。
词作上片抒写春归花谢之景象。开首二句,“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点明时令、主人公身份,抒发惜春心情。“试酒”,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于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先至提领所呈样品尝,然后迎引至诸所隶官府而散。”这里用以指时令──农历四月初。长期羁旅在外的词人,值此春去之际,不禁发出虚度光阴的感叹,写来含浑而不显露。“正”字... 古诗文网>>
此词咏写对蔷薇的怜惜并表现伤春之情,寄寓了作者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感。《蓼园词选》评价此词谓:“自叹年老远宦 ,意境落寞,借花起兴。以下是花,是自己,己比兴无端,指与物化,奇情四溢,不可方物,人巧极而天生工矣!结处意致尤缠绵无已,耐人寻绎 。”这一评论,对于理解、欣赏此词是大有裨益的。
起句“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是伤别;“愿春暂留 ,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是伤春。元陆辅之《词旨》说 :“对句好可得,起句好难得,收拾全借出场。”这首词的“出场 ”即如所证,开头起得突兀 ,又笼罩全篇,读后使人产生一种十分凄切、紧迫的... 诗词名句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5 22: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丑·杨花
【作者】彭元逊 【朝代】宋拼音
似东风老大,那复有、当时风气。有情不收,江山身是寄。浩荡何世。但忆临官道,暂来不住,便出门千里。痴心指望回风坠。扇底相逢,钗头微缀。他家万条千缕,解遮亭障驿,不隔江水。
瓜洲曾舣,等行人岁岁。日下长秋,城乌夜起。帐庐好在春睡。共飞归湖上,草青无地。愔愔雨、春心如腻。欲待化、丰乐楼前,青门都废。何人念、流落无几。点点抟作,雪绵松润,为君裛泪。
标签: 咏物寓人写花
译文 注释
暮春时仿佛东风已经衰老,哪还有当初风华正茂的意气。杨花有情却谁也不收,江山辽阔,身世飘零如寄。飘荡荡不知时变世易,只记得临近通衢大道,短暂流连不得久居,便离家远行千里。痴心地盼望叫一阵旋风吹坠大地,相逢在美人的扇底,在美人钗头轻轻缀系。他家垂柳万条千缕,懂得遮护长亭,屏障驿邸,却不能隔断江水奔溢。
曾经在瓜州渡口依舟着岸,年年等待着行人返归。斜日从故宫西坠,城头乌鸦在夜间惊飞。在帐庐上安然春睡,又一齐飞到湖面上流离,芳草天涯遍青绿,无地存身去哪里?静悄悄地下着绵绵细雨、湿粘不飞的柳絮似一片春心柔腻。杨花将要消亡化去,无法赴丰乐楼前的饯别宴席,无法去青门外邵平种瓜的园地。何人怜念,它流落无依,生命无几,一点点抟成了如雪似绵的松润圆球,为君浸透了伤心泪。
赏析
本词咏杨花。杨花有情但世道无情,丝丝袅袅随风飘零天涯,故杨花深得身世坎坷的词人共鸣。
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一开篇便是“似花还似非花”,那种潜流般的内在气韵似乎游离了物的世界,而进入到缠绵的人世空间。本词直抒其情,随意任性,洋洋洒洒,一如漫天飞舞无可依归的落絮游丝,倒也清新别致。另外,从本词也可看出由宋入元后雅词的通俗化趋势,这也与散曲的兴起有关。 古诗文网>>
作者介绍
彭元逊,生卒年不详,字巽吾,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参加解试。与刘辰翁有唱和,宋亡不仕。存词20首。宋词三百首多有收录。 百科详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5 22: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牌名
‌六丑‌是一个词牌名,由宋代词人周邦彦创制。这个词牌名的特点是双调一百四十字,前段十四句八仄韵,后段十三句九仄韵。‌12

关于“六丑”这个名字的由来,据周密‌《浩然斋雅谈》记载,周邦彦曾对宋徽宗解释说:“此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昔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此比之。”

“六丑”词牌的代表作品有吴文英的‌《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等。此外,宋代方千里也创作过《六丑》词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5 22: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翻译赏析_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原文_作者吴文英超越网《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渐新鹅映柳,茂苑锁、东风初掣。馆娃旧游,罗襦香未灭。玉夜花节。记向留连处,看街临晚,放小帘低揭。星河潋艳春云热。笑靥欹梅,仙衣舞缬。澄澄素娥宫阙。醉西楼十二,铜漏催彻。红消翠歇。叹霜簪练发。过眠年光,旧情尽别。泥深厌听啼鴂。恨愁霏润沁,陌头尘袜。青鸾杳、钿车音绝。却因甚、不把欢期,付与少年华月。残梅瘦、飞趁风雪。向夜永,更说长安梦,灯花正结。【前言】《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此词上片由一“记”字领起,重在描述对旧时夜景的美好追忆;下片触景伤情,抒写作者对旧时爱人的追忆。【注释】⑴六丑:词牌名,系周邦彦自创“中吕调”曲,调见《片玉词》。据周密《浩然斋雅谈》记载:邦彦曾对宋徽宗云:“此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昔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此比之”。双调,一百四十字,上片十四句八仄韵,下片十三句九仄韵。例用入声部韵,上片第一、八句,下片第二、六句皆为有领格字的上一下四句法,诸领格字并用去声。杨慎以其名不雅,《升庵长短句》易名为《个侬》。与《词谱》所收《个侬》,谬莹中所作词,不是同一调。⑵壬寅岁:即公元1242年(宋理宗淳祐二年)。根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吴文英此时四十三岁,在苏州。元夕:上元之夜,即元宵节,正月十五日。⑶杳:一本作“香”。⑷向:一本作“丙”。永:一本作“阑”,一本作“来”。【翻译】无。【赏析】“渐新鹅”三句,写元宵日之景。此言元宵日早春天气,花园中的东风开始吹拂,柳枝上已经吐出了鹅黄色的嫩芽。“馆娃”两句,怀古。“馆娃”,原指西施所居的灵岩馆娃宫,这里借指西施本人。“罗襦”,系轻软短衫。此言这里(指吴门)曾经是吴国的西施游览过的地方,至今仿佛还能在此闻到她遗留下来的衣衫香。“玉夜”四句,追忆旧时的元宵节。“玉夜”,即“元夕”,指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花节”指旧俗二月十八日的百花生日,称花朝节或花节。此言记得在过去每到元宵节、花朝节,吴门大街上布置得花团锦簇,到处都叫人留连忘返。一到节日的夜晚,妇女们为观赏街市中的盛况,都将临街楼窗前的竹帘子偷偷地揭点起来,这样就能将街上景致看得更清楚些。词人逼真地刻画了这一动态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虚伪礼教对妇女们的压制及她们的一点微小反抗。“星河”三句,承上忆旧日元夜。“星河”,即指银河;“缬”,这里指眼生花。此言如果元夕夜碰到晴天,天河中的星星就能连缀成片,加上春气已暖,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时节,所以最快活的就要数那些年青女子了。她们笑容满面,头上斜插梅枝,身穿着飘飘欲仙的舞衣,舞将起来,一定会看得人眼花缭乱。“澄澄”三句,承上忆旧日元夕。“澄澄”,清明貌;“素娥”,即月亮。“西楼十二”,即十二楼,古代传说为仙人所居之处。此言明亮的圆月高挂在空中,指词人在西楼饮酒度节,恰似置身于仙境中一般。可惜的是欢乐恨夜短,漏声催促之中,一次难忘的元宵夜也终于过去了。“红消”四句,承上启下,述眼前的“元夕”。词人说:“今夜(元夕)风雨,使红茶花被吹打得花凋叶落,触景伤情,感叹年华消逝,旧日的恩恩怨怨都与我告别了。如今惟剩下我这位孤独的白发人,再没有红粉佳人前来陪伴我饮酒作乐了。”“练发”,喻发如蚕丝白。“泥深”三句,述己之愁心。“鴂”,即杜鹃也。此言风雨泥泞,引得词人心烦意乱,对雨中杜鹃的啼声也倍感讨厌。室外的霏霏细雨,将词人困守在家中,所以搞得词人怨天恨地。他想到即使是勉强去郊外踏青,恐怕那郊外泥泞的道路也将会沾污了鞋袜。“青鸾杳”三句,忆旧日的伊人。“青鸾”,因鸾鸟喜欢对镜而舞,所以古人常以“青鸾”借代镜子,徐寅《上阳宫词》有“妆台尘暗青鸾掩”句,可以证之。“钿车”,以金花等装饰的车子。词人说:“我所喜欢的女子,她的倩影已经从镜中消失,她所乘坐的钿车也不再来到这儿。为什么我不趁着从前年青时候,好好地把握住两人美好的爱情生活呢?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恨事绵绵啊。”这里透露出词人所忆的女子,可能就是离他而去的苏姬。“残梅瘦”三句,回忆眼前情景。词人说:“春天已经来临,梅花也将随着风雨而纷纷凋零,愈显清瘦。我在这元宵长夜,听着噼啪作响的灯花,且回忆、叙说那些当年的都市梦吧。”这首《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词与《思佳客·癸卯除夜》词相同,也为读者透露出词人的苏姬已离他而去的讯息。从“青鸾杳、钿车音绝”可以推断,苏姬在公元1242年元宵节前,已离开了吴文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15: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绝世美人薛宝钗,“脸若银盆”是啥长相?意想不到:神似白骨夫人2024-09-18 19:45:19 来源: 安阳源易缘 河南  举报

分享至



绝世美人薛宝钗,“脸若银盆”是啥长相?意想不到:神似白骨夫人
荣府后宅美人如云,林黛玉和薛宝钗更是颜中翘楚。
薛宝钗长的到底有多美?她掣的牡丹花笺上,题着“艳冠群芳”。
宝玉曾私下盛赞黛玉是“倾国倾城的貌”。
但宝钗一进荣府,就以“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艳压黛玉【人多谓黛玉不及】。
能压倒黛玉的,该是啥神颜啊?



第8回宝钗小恙梨香园,作者初露其颜: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现代时尚女性最恨大饼脸,这“脸若银盆”是什么鬼?
难道明清审美,喜好大饼脸?显然不是!
这点笔者百思不解。直到重刷西游记,《尸魔三戏唐三藏》,才恍然大悟:
原来宝钗的颜,神似红粉骷髅——白骨夫人哦!
初展神颜
曹翁介绍宝钗的容貌,是分层次的。
首次写宝钗,是介绍薛家情况时,略一带出:

“(薛家)只有薛蟠一子,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第二次是薛家入府后,荣府人对她的定评——“品格端方,容貌丰美”。



第三次,就是宝玉去梨香园探病,宝玉眼中看到的宝钗的品貌: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宝钗的神颜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丰美?
【唇不点而红】,网友都以为是青春蓬勃、血气满满的少女状态。
其实大差矣。
站在宝玉的观感去细看,就会发现宝钗的容貌,极不正常。
一个人的五官,最引人注意的,是脸部的高处,比如眼睛、鼻子等。
所谓“大眼睛,高鼻子,樱桃小口一点红。”这才是正常审美顺序。
但宝玉第一注意到的,却是宝钗的大红唇!且是不点而红,是天然就那么红,红得耀眼。
老辈人形容这种嘴唇,叫吃了死孩子的嘴。自带几分恐怖,和暮气!
唇红,是否说明宝钗气血足呢?
恰恰相反!看什么是【脸若银盆】?
有网友认为,银盆是月亮的代称,意为宝钗的脸,像满月那样温柔、富贵。
其实不然。
同一个月亮,不同季节和环境,给人的感觉完全相反。



比如春天,气温适宜,百花丛生,月亮是温柔、娴静、美好。
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派良辰美景。
但如果是深秋,万物肃杀,即使是月亮,也是惨淡、阴沉的感觉啊。
【银盆】,就自带金属的凉寒、冷朔,是死物,没有灵动之气哦。
银质物件,在夜晚会发出幽蓝色反光的哦。
这样的银盆脸,加上大红唇,你想想是啥感受?
宝钗,像极了潜灵作怪,迷惑唐僧师徒的白骨夫人啊!
十八岁妙龄裙钗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

白骨精善变化,变成个十八岁的妙龄裙钗勾引唐僧师徒。这是猪八戒看到其变化后的样子。
仔细看看,是不是完美复刻宝钗?
1、宝钗是【肌骨莹润】,白骨精是【冰肌藏玉骨】。



哈哈都有“肌骨”,古代【莹润】就是形容“玉”的专有词啊。
2、白骨精是【衫领露酥胸】,人家宝钗呢,衣冠整齐,但人家会制造事端哦。

“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

宝钗这套动作,比白骨精还要直接,当场解开扣子,从里面的棉袄上掏出金项圈,哈哈,太有画面感了吧?
掏完还不算,还让宝玉托着看项圈啊,只有一根项链的距离,彼此呼吸、心跳都听见了吧?
就这钗粉还好意思尬吹宝姐姐是完美人妻,也是无敌了。
3、宝钗是【眉不点而翠】,白骨精是【柳眉积翠黛】,都是翠眉。
4、白骨精是【杏眼闪银星】,宝钗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银”和“杏眼”,又是相同元素。
哈哈,你就说,曹翁是不是把白骨夫人搬到宝钗身上来了?
这还是形似,两人的举止、神思更相近。
不守妇德?
这白骨精是见人说人话,见僧说僧话。
她见猪八戒,就露出淫态,碰见唐僧,就变了个模样。



唐僧虽无火眼金睛,但也知深山老林走出一个妙龄妇人,有怪异,于是质疑道:

“你既有父母在堂,又与你招了女婿,有愿心,教你男子还,便也罢,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没个侍儿随从。这个是不遵妇道了。”

唐僧质问白骨精不守妇道,宝钗呢?她也受过贾母的质问啊。
第54回掰谎记,贾母就质问过宝钗:

“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

呵呵,白骨精孤身行走山里没个侍儿随从,宝钗只有一个丫鬟跟随,满府乱逛,午间跑到宝玉房中绣鸳鸯,真是贤惠啊!就呵呵了!
潜灵作怪的粉骷髅
仔细琢磨宝钗的容貌,总像两个人捏成了一个人。
薛家对她的对外信息是:“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这两个词,是完全相反的意思你知道吗?
古代女子守贞,不但不会抛头露面,而且连名字、胖瘦这些个人信息都不可外传。



而薛家,居然放出女儿“肌骨”这种连皮带骨的信息,这不仅是不守妇德,简直是青楼做派,是皮肉生意。
这样的行为,连道德都谈不上,居然还说举止娴雅,好像站在道德高地的女神一样。
薛家不要Face,举止轻浮就算了,居然荣府的人也赞美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和【肌骨莹润,举止娴雅】是一个意思哦。
说一个女子品貌丰美,等于说她可以挂头牌;而【品格端方】则是说她道德高标,像老夫子。
宝玉梨香园看到的宝钗,同样也是非常扭曲。
一方面眼含水杏,谐音【水性杨花】,一方面又【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守己,自云守拙】。
宝钗永远有两张皮,为啥呢?
一张皮为勾引皮肤滥觞之徒,一张皮为移人灵智。
就像“白骨夫人”这个名称,既是白骨精,又是道德高地的夫人,非常矛盾。
所以悟空说她是潜灵作怪的僵尸。见到八戒,就是白骨精,勾的是对方荷尔蒙。见到唐僧,就是夫人,骗的是对方是非判断。



随意变化,完全两张皮。移人性情,其实危害更大啊,唐僧念动紧箍咒教训悟空,把他撵回花果山,不就是这白骨夫人的杰作吗?
幸好孙悟空有火眼金睛,一眼认出她是潜灵作怪的僵尸,是来迷人败本的,所以一棒打下去,现出粉骷髅的原形。
但是世人没有太上老君炼就的火眼金睛啊,所以红楼梦送你一把风月宝鉴,炼你一双火眼金睛辨真假……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薛宝钗“脸若银盆”,到底长啥样?对比宝玉容貌,让人不寒而栗
播报文章
兴趣认证
安阳源易缘
关注
2022-03-14 22:31来自河南原创
蒙乃尔合金,蒙乃尔合金管,蒙乃尔合金板,蒙乃尔合金棒
蒙乃尔合金,蒙乃尔合金管,蒙乃尔合金板,蒙乃尔合金棒
高端学术资源:2024年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全解读
高端学术资源:2024年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全解读
老中医:“痔疮”别再乱割了,白开水+它,肉球消失不见
老中医:“痔疮”别再乱割了,白开水+它,肉球消失不见
薛宝钗“脸若银盆”,到底长啥样?对比宝玉容貌,让人不寒而栗
《红楼梦》十二金钗,一个比一个美貌。林黛玉被誉为仙柳之姿,薛宝钗就是容貌丰美,品格端方,“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宝钗长得有多美,把倾国倾城的林黛玉都比下去了?

第八回,宝玉去看望宝钗,掀开帘子进去,看到的宝钗是:“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宝钗的美,唇红齿白,眉清目秀,眼波流转,眉目传情,果然不可方物。唯一让人迷惑的,是她的长相,竟然是“脸若银盆”。


形容女子,多用小巧玲珑、可爱的物件形容,但曹翁送给宝钗这位大美女的容貌,却是“脸若银盆”。

用“盆”形容女子的脸,这脸得有多大?那得是个啥形象?

事有反常必有妖,曹翁用如此反常的一个物件,形容宝钗,曹翁在通过这个“银盆”,向读者传递什么信息?

笔者对宝钗这个“脸如银盆”的容貌,很长时间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重读曹翁对宝玉的容貌,才知道宝钗这个“银盆”大脸,竟让人不寒而栗。

无情:纯白如雪的“银盆”大脸,让人不寒而栗。
第三回,黛玉第一次见宝玉,看到的宝玉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项上金璃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你看宝玉的容貌,脸的颜色是中秋之月,那是白里透红,色如春晓之花,那是蓬勃的春色,眉如墨画,那是浓墨重彩的黑,项上是璀璨的金璎珞,和五色的丝绦。


宝玉的容貌和装扮,都是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各种颜色,怪不得宝玉是“多情如此”,连他的容貌,都让人见之心生热爱。

宝玉的装扮,不仅颜色灿烂,而且很有温度,让人舒服。“中秋之月”,是秋高气爽,去除暑热时候的凉爽,“春晓之花”,是熬走严寒,春暖花开的温暖,宝玉之体贴、温和,全在这容貌里。

而宝钗呢?全书写到她,无非说她是“雪堆出来的”,“脸若银盆”,都是说她很白。

“雪”,本来就是冷丝丝的,又冷又白,而“银盆”,其实也是白,而且“银”也是冷冰冰,没有温度。

曹翁用“银盆”形容宝钗,第一层意思便是说她“无情”。

有读者说宝钗是个“冷美人”,从她没有温度的容貌上看,确是如此。

不过,天下高冷的女子很多,性格使然,也无须多做评价,但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宝钗“银盆”里的那个“盆”,非同寻常。


用“盆”来形容女子的脸,曹翁必定不是说宝钗有个大饼脸,而是说宝钗的脸肉肉的。

既然脸是肉肉的,整个身材当然也是肉肉的。金钏投井死后,贾环说她“身子这样粗,泡得实在可怕”。而宝钗的衣服竟然可以妆裹这时的金钏儿,可见宝钗有多丰满。

全书说到黛玉,都是“仙柳之姿”,“风流袅娜”,都是气质形的,从来没有具体眉眼、身材的描写。而宝钗则全在说她丰满而雪白,没有一丝温度,这是为什么?

冷若冰霜的美人,虽拒人千里之外,却没有攻击性。但宝钗无情,冷若冰霜,对人却有无法抵抗的欲望。


这就是为何宝玉去梨香院看望宝钗,宝钗以看玉、看金锁为由,让宝玉接近她,“宝玉与宝钗相近,只闻得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

既无情,又有让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也是第63回宝钗抽到的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无情的宝钗,杀伤力很大。曹翁送她一个“银盆”的脸,真不是白给的。

银盆能装:看清宝钗的真面目,全靠一个盆——装。
薛宝钗姓“薛”。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曹翁多次暗示“薛”通“雪”。

四大家族都是以利益为纽带结合在一起的,为何在四大家族的结构中,“薛”家通“雪”呢?


其实“薛”,就是雪花银的“雪”。所以用“银盆”形容宝钗的容貌。

“银”不言自明,是没有温度,是六亲不认,也是雪花银,实际曹翁正在暗示宝钗和薛家,是只认钱财,不认“情”的冷酷无情的人家。

那么“盆”呢?

盆子的功用是什么?是装东西的用具,那么宝钗这个“盆”是装的是什么呢?

第一,当然是用来装银子的。所谓“银盆”

第二,就是装淑女,装端庄,装大家闺秀。

其实曹翁正是用“银盆”二字,让读者看清宝钗的真面目,是假千金,是以肉肉的脸,勾起欲望,借以用来装银子的。

薛家来到贾家之初,曹翁就明确地写出薛家的状况是:“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识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薛家刚到家时,就已经穷了,但王夫人对薛家的认知却是“她家不难于此”,邢夫人对薛家的印象是“现今大富”,所以说,薛家能够住到贾家,全靠一个字——装,装着自己还是有钱人,混进贾家,其实真实目的,是以宝钗为跳板,攫取贾家的富贵和钱财。

所以,宝钗嫁给宝玉,注定是宝玉的一场灾难,薛家攫取不到宝玉的钱财,就会虐待宝玉,攫取完钱财后,也会抛弃宝玉。

其实甄士隐在岳父封肃那吃的亏,就是宝玉娶了宝钗后的下场——被岳母家榨取完最后一点财产,就开始骂宝玉无能,直至把他逼得出家为和尚,甄士隐做了和尚,其实和乞丐无异,宝玉的下场,也是如此!

多情总被无情误,古今一也!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薛宝钗的美是怎样的一种美?“脸若银盆”是不是说脸很大呢?
玉茭草2018-07-10 00:13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是大家公认的大美人,宝钗到底长什么样呢?书中的描述“脸若银盆”是不是说薛宝钗的脸比较大呢?
脸若银盆是指脸圆而光滑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通过宝玉的眼睛,对薛宝钗的外貌作了详细地描写:
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



脸若银盆并不是说脸大。满月如盘,银盘、银盆用来形容月亮,如香菱写的诗,“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就把月亮比作冰盘。面如银盘、面如银盆,都是指面如满月的意思。
满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满月给人的感觉不是大,而是美,是一种又圆又白的美。薛宝钗脸若银盆,手中握的是团扇,代表的是一种圆满。薛宝钗内在豁达,外在圆满,与身边的人和事融洽相处,从内到外给人的都是一种圆融之感。


古人跟现代人的审美不一样,在古人的审美中,没有那么推崇锥子脸、小V脸,而更喜欢圆润的脸型。脸如银盆,说明宝钗的脸是线条非常饱满的,面部线条柔和饱满,就跟宝钗的性格一样,看上去非常舒服,没有什么棱角。
脸若银盆,还有一点,是指皮肤是像月亮一样有光泽的,白嫩光滑,没有任何瑕疵,像银盆一样,在夜间,蜡烛的光照上去脸上都会发亮。
丰满美
林黛玉的美是“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姣花、弱柳,给人的感觉都是一种袅袅娜娜的瘦弱美。环肥燕瘦,各有千秋,作者在描写人物形象的时候善于用对比,宝钗的美就是刚好与黛玉相对应的圆润美,书中许多描写都突出了这一点。
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宝玉要看宝钗的香串子,结果宝钗取了半天也取不下来,有点像现代人长胖了戒指取不下来一样的尴尬:


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 ,宝玉在傍边看着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
第三十回里,宝玉问宝钗怎么不去听戏,宝钗说自己怕热,宝玉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也富态些”,惹得好性格的宝钗当场翻脸。



除了借宝玉的口说宝钗丰满,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一回中,作者在回目中直接就将宝钗比作了体态丰腴的杨妃,黛玉比作了身轻善舞的飞燕。而宝钗在扑蝴蝶的过程中,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原也是因为体丰所以更容易出汗。
淡雅美
书中薛姨妈说“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可见宝钗平时的打扮是非常淡雅的,宝钗佩戴的首饰不多,穿的衣服也是半新不旧的。



宝钗生病吃的是冷香丸,抽到的花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从内而外给人的都是一种庄重美、淡雅美。宝钗的外表、打扮、服饰都是与她的性格像映衬,圆润的宝钗是适时的、豁达的,不像林黛玉一样愁苦而多病,淡雅的宝钗是低调的不奢华的,为人稳重不求冒尖。
与林黛玉的孤高傲世相比,薛宝钗是一个更加入世的美人,相信也是很多现代人更愿意选择的心仪对象。




原创 薛宝钗“脸若银盆”,到底长啥样?对比宝玉容貌,让人不寒而栗 2022-03-14 22:28

《红楼梦》十二金钗,一个比一个美貌。林黛玉被誉为仙柳之姿,薛宝钗就是容貌丰美,品格端方,“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宝钗长得有多美,把倾国倾城的林黛玉都比下去了?
第八回,宝玉去看望宝钗,掀开帘子进去,看到的宝钗是:“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宝钗的美,唇红齿白,眉清目秀,眼波流转,眉目传情,果然不可方物。唯一让人迷惑的,是她的长相,竟然是“脸若银盆”。
形容女子,多用小巧玲珑、可爱的物件形容,但曹翁送给宝钗这位大美女的容貌,却是“脸若银盆”。
用“盆”形容女子的脸,这脸得有多大?那得是个啥形象?
事有反常必有妖,曹翁用如此反常的一个物件,形容宝钗,曹翁在通过这个“银盆”,向读者传递什么信息?
笔者对宝钗这个“脸如银盆”的容貌,很长时间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重读曹翁对宝玉的容貌,才知道宝钗这个“银盆”大脸,竟让人不寒而栗。
无情:纯白如雪的“银盆”大脸,让人不寒而栗。
第三回,黛玉第一次见宝玉,看到的宝玉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项上金璃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你看宝玉的容貌,脸的颜色是中秋之月,那是白里透红,色如春晓之花,那是蓬勃的春色,眉如墨画,那是浓墨重彩的黑,项上是璀璨的金璎珞,和五色的丝绦。
宝玉的容貌和装扮,都是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各种颜色,怪不得宝玉是“多情如此”,连他的容貌,都让人见之心生热爱。
宝玉的装扮,不仅颜色灿烂,而且很有温度,让人舒服。“中秋之月”,是秋高气爽,去除暑热时候的凉爽,“春晓之花”,是熬走严寒,春暖花开的温暖,宝玉之体贴、温和,全在这容貌里。
而宝钗呢?全书写到她,无非说她是“雪堆出来的”,“脸若银盆”,都是说她很白。
“雪”,本来就是冷丝丝的,又冷又白,而“银盆”,其实也是白,而且“银”也是冷冰冰,没有温度。
曹翁用“银盆”形容宝钗,第一层意思便是说她“无情”。
有读者说宝钗是个“冷美人”,从她没有温度的容貌上看,确是如此。
不过,天下高冷的女子很多,性格使然,也无须多做评价,但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宝钗“银盆”里的那个“盆”,非同寻常。
用“盆”来形容女子的脸,曹翁必定不是说宝钗有个大饼脸,而是说宝钗的脸肉肉的。
既然脸是肉肉的,整个身材当然也是肉肉的。金钏投井死后,贾环说她“身子这样粗,泡得实在可怕”。而宝钗的衣服竟然可以妆裹这时的金钏儿,可见宝钗有多丰满。
全书说到黛玉,都是“仙柳之姿”,“风流袅娜”,都是气质形的,从来没有具体眉眼、身材的描写。而宝钗则全在说她丰满而雪白,没有一丝温度,这是为什么?
冷若冰霜的美人,虽拒人千里之外,却没有攻击性。但宝钗无情,冷若冰霜,对人却有无法抵抗的欲望。
这就是为何宝玉去梨香院看望宝钗,宝钗以看玉、看金锁为由,让宝玉接近她,“宝玉与宝钗相近,只闻得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
既无情,又有让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也是第63回宝钗抽到的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无情的宝钗,杀伤力很大。曹翁送她一个“银盆”的脸,真不是白给的。
银盆能装:看清宝钗的真面目,全靠一个盆——装。
薛宝钗姓“薛”。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曹翁多次暗示“薛”通“雪”。
四大家族都是以利益为纽带结合在一起的,为何在四大家族的结构中,“薛”家通“雪”呢?
其实“薛”,就是雪花银的“雪”。所以用“银盆”形容宝钗的容貌。
“银”不言自明,是没有温度,是六亲不认,也是雪花银,实际曹翁正在暗示宝钗和薛家,是只认钱财,不认“情”的冷酷无情的人家。
那么“盆”呢?
盆子的功用是什么?是装东西的用具,那么宝钗这个“盆”是装的是什么呢?
第一,当然是用来装银子的。所谓“银盆”
第二,就是装淑女,装端庄,装大家闺秀。
其实曹翁正是用“银盆”二字,让读者看清宝钗的真面目,是假千金,是以肉肉的脸,勾起欲望,借以用来装银子的。
薛家来到贾家之初,曹翁就明确地写出薛家的状况是:“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识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薛家刚到家时,就已经穷了,但王夫人对薛家的认知却是“她家不难于此”,邢夫人对薛家的印象是“现今大富”,所以说,薛家能够住到贾家,全靠一个字——装,装着自己还是有钱人,混进贾家,其实真实目的,是以宝钗为跳板,攫取贾家的富贵和钱财。
所以,宝钗嫁给宝玉,注定是宝玉的一场灾难,薛家攫取不到宝玉的钱财,就会虐待宝玉,攫取完钱财后,也会抛弃宝玉。
其实甄士隐在岳父封肃那吃的亏,就是宝玉娶了宝钗后的下场——被岳母家榨取完最后一点财产,就开始骂宝玉无能,直至把他逼得出家为和尚,甄士隐做了和尚,其实和乞丐无异,宝玉的下场,也是如此!
多情总被无情误,古今一也!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


为什么同样是圆脸,贾宝玉是面如中秋之月,薛宝钗是脸若银盆?







[color=var(--GBL05A)]关注者
[color=var(--GBK02A)]13

[color=var(--GBL05A)]被浏览
[color=var(--GBK02A)]37,160







关注问题[url=]​写回答[/url]
​邀请回答​好问题 1
​添加评论
​分享












15 个回答默认排序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3A)]匿名用户







48 人赞同了该回答



脸若银盆形容女子不是曹雪芹独创,这样的形象是古典审美的典型美女。《金瓶梅》里西门庆第一次见潘金莲:
这个人被叉竿打在头上,便立住了脚,待要发作时回过脸来看,却不想是个美貌妖娆的妇人。但见他黑鬓赛鸦的鬓儿,翠弯弯的新月的眉儿,香喷喷樱桃口儿,直隆隆琼瑶鼻儿,粉浓浓红艳腮儿,娇滴滴银盆脸儿,轻袅袅花朵身儿,玉纤纤葱枝手儿,一抢杨柳腰儿,软浓浓粉白肚儿,窄星星尖翘脚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提儿,更有一件紧揪揪、白鲜鲜、黑裀裀,正不知是甚么东西。观不尽这妇人容貌。
西门庆的正房夫人吴月娘也是银盆脸,而且吴月娘是中秋节生的人,满月在古典文献中常被比喻银盆、银盘。
《西游记》里面吴承恩写白毛鼠:
只见那怪高坐在草亭内,他那模样,比在松林里救他,寺里拿他,便是不同,越发打扮得俊了:
发盘云髻似堆鸦,身着绿绒花比甲。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端端正正美人姿,月里嫦娥还喜恰。今朝拿住取经僧,便要欢娱同枕榻。
行者且不言语,听他说甚话。少时,绽破樱桃,喜孜孜的叫道:“小的们,快排素筵席来。我与唐僧哥哥吃了成亲。”
这个妖怪就是拜在李靖膝下的干女儿金鼻白毛鼠。在86版西游记中,一出场弹幕爆炸,因为演员很漂亮,这个演员就很符合原著描写:
西游记里漂亮的女妖怪非常多,但是这个白毛鼠依然可以说是个中翘楚。
这个回答是我看到题主在另一个回答评论区说感觉银盆脸不高级一时有感而发。所以文不对题,对的是题主的评论。事实上,古典小说不写银盆脸也罢,一般写出来,都是艳若桃李、灿如虹霞的高级美女。银盆脸特别重视面部肤色的莹洁、线条的流畅和肌肉的匀腻,杜甫有一首写唐朝丽人的诗,其实就是写杨贵妃亲眷,有一句是我觉得写丰满美女的最高境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虽不显明是怎样的美女,但如此的鲜艳妩媚,很明显是大唐风范。在红楼梦中以杨妃比拟的宝钗,相比自然不下一二。
匿了。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1-07-05 10:38


[color=var(--GBK04A)]​赞同 48​​8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3A)]匿名用户






24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个回答是反驳另一个回答的,因为需要逐条驳,所以另开一个回答。
1.颜色质地
无论是中秋之月还是银盆,都是为了表明脸白且光泽,没有什么不同。
首先,银盆就经常被用来比月亮,这两者经常混用,且银盆的其中一个含义就是明月。
其次,中秋之月重点表明脸白而非圆、幼或者其他,书中有两个证据。
①.宝玉面的另一个描述:面如傅粉,当然你要说脸是脸面是面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
②.芳官外貌描述,是面如满月犹白,眼如秋水还清。按照文字理解,满月与白的关系,正如秋水与清的关系。
2.气质不同
这位答主列了宝玉眼中的钗黛来证明他对黛玉是柏拉图恋爱,对宝钗是肉体婚姻。
第一,在宝玉看黛玉时脂批有一句。
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
不独黛玉,宝玉对除了宝钗之外的所有人,眼中都没有衣裙妆饰,只要是宝玉视角,描述都不会描述衣裙妆饰,这个写法并不是黛玉独一份。
万儿
一面看那丫头,虽不标致,倒还白净,些微亦有动人处,羞的脸红耳赤,低首无言。
四儿
宝玉拿一本书,歪着看了半天,因要茶,抬头只见两个小丫头在地下站着。一个大些儿的生得十分水秀,宝玉便问:“你叫什么名字?”
龄官
再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
小红
宝玉一面吃茶,一面仔细打量那丫头:穿着几件半新不旧的衣裳,倒是一头黑鬒鬒的头发,挽着个髻,容长脸面,细巧身材,却十分俏丽干净。
莺儿
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
其中,对万儿、莺儿比之黛玉更加重神不重形,但我说宝玉把她们当做梦中仙子,是不是很荒唐?
只有宝钗,宝玉眼里不只有她的外貌,还有衣裙妆饰,全书宝钗最详细的一次衣裙妆饰就出自宝玉视角。也就是说,在凡是出自宝玉视角的外貌描写里,宝钗才是特殊的那个。
至于看到宝钗的雪白膀子,宝玉的内心反应是如果是黛玉所有还能摸一摸,怎么看都是对黛玉有肉体欲望,对宝钗不敢轻犯。
而宝玉对黛玉也确有肉体上的调笑。
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这样能证明宝玉对黛玉有肉体欲望么?我不说过,但至少不能证明宝玉跟黛玉是柏拉图精神恋爱。至于别的,想必只有用婚后正常夫妻生活能推出宝玉宝钗仅是肉体婚姻关系的逻辑才能推出来了。
3.侧重点不同
同1,侧重点没有不同。作者对宝玉宝钗二人的外貌、声音都有相似的描述。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是不化妆等于化妆,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同样如此。面如中秋之月和脸若银盆也同此。
声音
宝玉道:“是我。”麝月道:“是宝姑娘的声音。”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1-07-06 15:20

[color=var(--GBK04A)]​赞同 24​​5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神官

[color=var(--GBK04A)]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 关注


11 人赞同了该回答



知乎惯例 先问是不是 再问为什么
按脂批的说法 面如中秋之月’并不是大圆脸的意思:
【此非套满月,盖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则皆可谓之秋月也。用满月者不知此意。】
‘面如中秋之月’应该是指宝玉面色白净、脸部扁平。并不是满月的形状——大饼圆脸
很显然87版欧阳奋强的贾宝玉形象,不符脂批认知
史湘云圆脸的人设也是87版的红学家敲定的,他们认为贾母既然能认将史湘云认错成宝玉,那湘云脸型也同宝玉。如果宝玉是圆脸的前提失效 那湘云圆脸说也就不功自破至于宝钗的“脸若银盆,眼如水杏”,书中同时出现两次,分别是第八回的《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和第二十八回的《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曹公看来对宝钗的这句很是满意,行文难得重复了两次。
需要注意的是 “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并非曹公原创,
而是脱胎自《金瓶梅》吴月娘
薛宝钗“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
吴月娘“生的面若银盆,眼如杏子,举止温柔,持重寡言。”
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完全一致。可见《红楼梦》【深得《金瓶》壶奥】
综上所述,宝玉面如中秋之月并不是圆脸
而‘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又正托出宝钗与吴月娘 肖像与性情酷似
自有作者下笔的考量
可谓是红楼的不写之写
首先宝玉不是圆脸 再者总不能把吴月娘的肖像描写安在宝玉这个男性身上吧
宝玉宝钗当然无法共用肖像描写了


这里插句题外话
宝钗月娘共用肖像描写
或许是曹公暗喻宝钗命运的缘故
分享一段曹立波老师《红楼梦十二钗评传》的材料
宝钗的生日是正月二十一,民间的穿天节。据宋代庄绰(字季裕)《鸡肋篇》载:“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彩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
吴月娘作为西门庆的正妻,结局是在西门庆死后,生下遗腹子孝哥,延续西门家的香火。(PS:虽然孝哥后出家了 这香火还是断了)
通行本的宝钗结局也是这个套路:宝玉出家,宝钗有孕 似留有一遗腹子贾桂
绕了那么大圈子
我就想吐槽一句原来“脸若银盆”是遗腹子flag
(我不清楚曹雪芹所想写的宝钗真结局,只想抖个机灵 ,诸位千万别给我套上敌军的衣服火葬了)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1-07-07 06:50

[color=var(--GBK04A)]​赞同 11​​9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知乎汽车

广告​
不感兴趣知乎广告介绍


电Club新知技术大会 | 瓜分百万盐粒「电Club·新知技术大会」希望能够在专业而多元的讨论中,引领广大消费者和从业者一起回归车的本质,一起来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正确解答。参与活动,瓜分百万盐粒!查看详情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无限透明

[color=var(--GBK04A)]民间科学家会武术




​ 关注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因为清代少年要么光头,
要么戴个瓜皮帽
这种审美下,圆脸一定比尖嘴猴腮好看,比如这位:
就比这位顺眼一点:
脸如中秋之月强调的是圆脸,但更强调的是发际线也比较圆,面部轮廓比较流畅。下图是曹寅,书中对应的是国公爷贾代善,贾母说只有宝玉长得像他爷爷。
脸若银盆强调的不仅是圆脸,还要比较大。老辈人经常说“银盆大脸”。
其实林妹妹也属于银盆大脸:
哦,错了,是这个:
或者是这位,发际线没有那样圆,不必面如中秋之月,却是脸若银盆。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2-05-29 10:51

[color=var(--GBK04A)]​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罗浮一梦





​ 关注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贾宝玉的面如中秋之月写的是脸色,不是脸的形状。薛宝钗的脸若银盆写的才是圆脸形状。
红楼梦作者下笔精细,“脸”和“面”分得很清楚的。
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这里是形容面白,面色红润。
宝玉: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
这里是形容面白唇红。
北静王:面如美玉,目似明星。
这里是形容面白,眼睛明亮。
宝玉:面若春花,目如点漆。
这里是形容面色红润,眼睛黑且明亮。
秦钟:面如白蜡。贾政:气的面如金纸。芳官:面如满月犹白,眼如秋水还清。
这里是形容面白,眼睛清亮。和宝玉夫妻相的,长得最像的是芳官,身材最像的是湘云。宝钗顶天了声音在下雨且隔着门的时候像。
凤姐:面如金纸。
宝钗:脸若银盆,眼似/如水杏。
这里形容脸圆,眼睛圆且明亮。
巧姐:小脸蛋子,吃得银盆似的。
这里形容脸圆。
小红/贾芸/袭人:容长脸。
综上所述,“面”基本形容面色,“脸”基本描写形状,银盆不代表什么皮肤白净细腻有光泽。
想知道“银盆”一词的意思,要先看红楼梦原文,原文没写,才能再结合别的综合考虑。而原文写的清楚,“银盆”是吃出来的脸圆,吃可吃不出来皮肤白。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3-03-05 19:51

[color=var(--GBK04A)]​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三生三世





​ 关注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曹公用了个典故而已
“得此分段身,可笑好形质。面貌似银盘,心中黑如漆。”
她家开当铺的,可不天下老鸹一般黑,岂有两样的!
同样是圆脸,宝玉是中秋之月,芳官是满月,而薛宝钗只能是银盆,银盘都不够大!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3-04-11 22:16

[color=var(--GBK04A)]​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汉默11

[color=var(--GBK04A)]无名寒士先生的信徒 明史爱好者 红楼梦忠实粉丝




​ 关注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薛宝钗是“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翻遍古今典籍,从未见有良善佳人以如此语言来描绘。仅金瓶梅里有一个势利虚伪无情冷漠的女子容貌也是如此,就是西门庆的大妇吴月娘。

杏,很圆。有句话叫柳眉倒竖杏眼圆翻,是形容女子暴怒的形象。体丰怯热的宝钗,一张银盆大圆脸,眼睛又是俩大圆杏,如同暴怒之中。这形象实在是不能算美艳。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1-07-08 11:44

[color=var(--GBK04A)]​赞同 1​​7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知者无惧





​ 关注



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这是形容男子长相周正的传统说法。也就是说长成圆脸形容男子长得富态,用来比对女人,那就是只能是自己去体会吧。长成大饼脸的女人,会好看吗?贾母与老道长谈论为宝玉找对象的问题,宝钗薛姨妈都在场,直接就说介绍对象,最起码要相貌配得上宝玉的。多次比喻宝钗是东汉第一丑女孟光,影视都不敢按原著拍。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1-07-07 05:54

[color=var(--GBK04A)]​赞同​​1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夜空中最亮的星

[color=var(--GBK04A)]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




​ 关注


7 人赞同了该回答



曹雪芹不喜欢用重复的词语,这本来就是红楼梦语言的一大特色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1-07-04 15:01

[color=var(--GBK04A)]​赞同 7​​4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勃太岁








12 人赞同了该回答



面若银盆是指脸上非常干净,没有疤痘暗疮色斑这类,而不是说脸圆。谢谢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1-07-05 21: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15: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同样是圆脸,贾宝玉是面如中秋之月,薛宝钗是脸若银盆?

关注者
13
被浏览
37,160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1
​添加评论
​分享

15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48 人赞同了该回答
脸若银盆形容女子不是曹雪芹独创,这样的形象是古典审美的典型美女。《金瓶梅》里西门庆第一次见潘金莲:

这个人被叉竿打在头上,便立住了脚,待要发作时回过脸来看,却不想是个美貌妖娆的妇人。但见他黑鬓赛鸦的鬓儿,翠弯弯的新月的眉儿,香喷喷樱桃口儿,直隆隆琼瑶鼻儿,粉浓浓红艳腮儿,娇滴滴银盆脸儿,轻袅袅花朵身儿,玉纤纤葱枝手儿,一抢杨柳腰儿,软浓浓粉白肚儿,窄星星尖翘脚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提儿,更有一件紧揪揪、白鲜鲜、黑裀裀,正不知是甚么东西。观不尽这妇人容貌。
西门庆的正房夫人吴月娘也是银盆脸,而且吴月娘是中秋节生的人,满月在古典文献中常被比喻银盆、银盘。

《西游记》里面吴承恩写白毛鼠:

只见那怪高坐在草亭内,他那模样,比在松林里救他,寺里拿他,便是不同,越发打扮得俊了:
发盘云髻似堆鸦,身着绿绒花比甲。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端端正正美人姿,月里嫦娥还喜恰。今朝拿住取经僧,便要欢娱同枕榻。
行者且不言语,听他说甚话。少时,绽破樱桃,喜孜孜的叫道:“小的们,快排素筵席来。我与唐僧哥哥吃了成亲。”
这个妖怪就是拜在李靖膝下的干女儿金鼻白毛鼠。在86版西游记中,一出场弹幕爆炸,因为演员很漂亮,这个演员就很符合原著描写:


西游记里漂亮的女妖怪非常多,但是这个白毛鼠依然可以说是个中翘楚。

这个回答是我看到题主在另一个回答评论区说感觉银盆脸不高级一时有感而发。所以文不对题,对的是题主的评论。事实上,古典小说不写银盆脸也罢,一般写出来,都是艳若桃李、灿如虹霞的高级美女。银盆脸特别重视面部肤色的莹洁、线条的流畅和肌肉的匀腻,杜甫有一首写唐朝丽人的诗,其实就是写杨贵妃亲眷,有一句是我觉得写丰满美女的最高境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虽不显明是怎样的美女,但如此的鲜艳妩媚,很明显是大唐风范。在红楼梦中以杨妃比拟的宝钗,相比自然不下一二。

匿了。

编辑于 2021-07-05 10:38
​赞同 48​
​8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24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个回答是反驳另一个回答的,因为需要逐条驳,所以另开一个回答。

1.颜色质地

无论是中秋之月还是银盆,都是为了表明脸白且光泽,没有什么不同。

首先,银盆就经常被用来比月亮,这两者经常混用,且银盆的其中一个含义就是明月。

其次,中秋之月重点表明脸白而非圆、幼或者其他,书中有两个证据。

①.宝玉面的另一个描述:面如傅粉,当然你要说脸是脸面是面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

②.芳官外貌描述,是面如满月犹白,眼如秋水还清。按照文字理解,满月与白的关系,正如秋水与清的关系。

2.气质不同

这位答主列了宝玉眼中的钗黛来证明他对黛玉是柏拉图恋爱,对宝钗是肉体婚姻。

第一,在宝玉看黛玉时脂批有一句。

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
不独黛玉,宝玉对除了宝钗之外的所有人,眼中都没有衣裙妆饰,只要是宝玉视角,描述都不会描述衣裙妆饰,这个写法并不是黛玉独一份。

万儿

一面看那丫头,虽不标致,倒还白净,些微亦有动人处,羞的脸红耳赤,低首无言。
四儿

宝玉拿一本书,歪着看了半天,因要茶,抬头只见两个小丫头在地下站着。一个大些儿的生得十分水秀,宝玉便问:“你叫什么名字?”
龄官

再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
小红

宝玉一面吃茶,一面仔细打量那丫头:穿着几件半新不旧的衣裳,倒是一头黑鬒鬒的头发,挽着个髻,容长脸面,细巧身材,却十分俏丽干净。
莺儿

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
其中,对万儿、莺儿比之黛玉更加重神不重形,但我说宝玉把她们当做梦中仙子,是不是很荒唐?

只有宝钗,宝玉眼里不只有她的外貌,还有衣裙妆饰,全书宝钗最详细的一次衣裙妆饰就出自宝玉视角。也就是说,在凡是出自宝玉视角的外貌描写里,宝钗才是特殊的那个。

至于看到宝钗的雪白膀子,宝玉的内心反应是如果是黛玉所有还能摸一摸,怎么看都是对黛玉有肉体欲望,对宝钗不敢轻犯。

而宝玉对黛玉也确有肉体上的调笑。

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这样能证明宝玉对黛玉有肉体欲望么?我不说过,但至少不能证明宝玉跟黛玉是柏拉图精神恋爱。至于别的,想必只有用婚后正常夫妻生活能推出宝玉宝钗仅是肉体婚姻关系的逻辑才能推出来了。

3.侧重点不同

同1,侧重点没有不同。作者对宝玉宝钗二人的外貌、声音都有相似的描述。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是不化妆等于化妆,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同样如此。面如中秋之月和脸若银盆也同此。

声音

宝玉道:“是我。”麝月道:“是宝姑娘的声音。”
编辑于 2021-07-06 15:20
​赞同 24​
​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神官
神官
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11 人赞同了该回答
知乎惯例 先问是不是 再问为什么

按脂批的说法 面如中秋之月’并不是大圆脸的意思:

【此非套满月,盖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则皆可谓之秋月也。用满月者不知此意。】

‘面如中秋之月’应该是指宝玉面色白净、脸部扁平。并不是满月的形状——大饼圆脸

很显然87版欧阳奋强的贾宝玉形象,不符脂批认知




史湘云圆脸的人设也是87版的红学家敲定的,他们认为贾母既然能认将史湘云认错成宝玉,那湘云脸型也同宝玉。如果宝玉是圆脸的前提失效 那湘云圆脸说也就不功自破


至于宝钗的“脸若银盆,眼如水杏”,书中同时出现两次,分别是第八回的《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和第二十八回的《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曹公看来对宝钗的这句很是满意,行文难得重复了两次。

需要注意的是 “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并非曹公原创,

而是脱胎自《金瓶梅》吴月娘

薛宝钗“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

吴月娘“生的面若银盆,眼如杏子,举止温柔,持重寡言。”

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完全一致。可见《红楼梦》【深得《金瓶》壶奥】

综上所述,宝玉面如中秋之月并不是圆脸

而‘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又正托出宝钗与吴月娘 肖像与性情酷似

自有作者下笔的考量

可谓是红楼的不写之写

首先宝玉不是圆脸 再者总不能把吴月娘的肖像描写安在宝玉这个男性身上吧

宝玉宝钗当然无法共用肖像描写了



这里插句题外话

宝钗月娘共用肖像描写

或许是曹公暗喻宝钗命运的缘故

分享一段曹立波老师《红楼梦十二钗评传》的材料

宝钗的生日是正月二十一,民间的穿天节。据宋代庄绰(字季裕)《鸡肋篇》载:“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彩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
吴月娘作为西门庆的正妻,结局是在西门庆死后,生下遗腹子孝哥,延续西门家的香火。(PS:虽然孝哥后出家了 这香火还是断了)

通行本的宝钗结局也是这个套路:宝玉出家,宝钗有孕 似留有一遗腹子贾桂。

绕了那么大圈子

我就想吐槽一句原来“脸若银盆”是遗腹子flag

(我不清楚曹雪芹所想写的宝钗真结局,只想抖个机灵 ,诸位千万别给我套上敌军的衣服火葬了)

编辑于 2021-07-07 06:50
​赞同 11​
​9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logo
知乎汽车
广告​
不感兴趣
知乎广告介绍
电Club新知技术大会 | 瓜分百万盐粒
「电Club·新知技术大会」希望能够在专业而多元的讨论中,引领广大消费者和从业者一起回归车的本质,一起来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正确解答。参与活动,瓜分百万盐粒!查看详情
无限透明
无限透明​
民间科学家会武术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因为清代少年要么光头,


要么戴个瓜皮帽,


这种审美下,圆脸一定比尖嘴猴腮好看,比如这位:


就比这位顺眼一点:


脸如中秋之月强调的是圆脸,但更强调的是发际线也比较圆,面部轮廓比较流畅。下图是曹寅,书中对应的是国公爷贾代善,贾母说只有宝玉长得像他爷爷。


脸若银盆强调的不仅是圆脸,还要比较大。老辈人经常说“银盆大脸”。

其实林妹妹也属于银盆大脸:


哦,错了,是这个:


或者是这位,发际线没有那样圆,不必面如中秋之月,却是脸若银盆。


编辑于 2022-05-29 10:51
​赞同 1​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罗浮一梦
罗浮一梦​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贾宝玉的面如中秋之月写的是脸色,不是脸的形状。薛宝钗的脸若银盆写的才是圆脸形状。

红楼梦作者下笔精细,“脸”和“面”分得很清楚的。

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这里是形容面白,面色红润。

宝玉: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
这里是形容面白唇红。

北静王:面如美玉,目似明星。
这里是形容面白,眼睛明亮。

宝玉:面若春花,目如点漆。
这里是形容面色红润,眼睛黑且明亮。

秦钟:面如白蜡。
贾政:气的面如金纸。
芳官:面如满月犹白,眼如秋水还清。
这里是形容面白,眼睛清亮。和宝玉夫妻相的,长得最像的是芳官,身材最像的是湘云。宝钗顶天了声音在下雨且隔着门的时候像。

凤姐:面如金纸。
宝钗:脸若银盆,眼似/如水杏。
这里形容脸圆,眼睛圆且明亮。

巧姐:小脸蛋子,吃得银盆似的。
这里形容脸圆。

小红/贾芸/袭人:容长脸。
综上所述,“面”基本形容面色,“脸”基本描写形状,银盆不代表什么皮肤白净细腻有光泽。

想知道“银盆”一词的意思,要先看红楼梦原文,原文没写,才能再结合别的综合考虑。而原文写的清楚,“银盆”是吃出来的脸圆,吃可吃不出来皮肤白。

编辑于 2023-03-05 19:51
​赞同 1​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三生三世
三生三世​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曹公用了个典故而已

“得此分段身,可笑好形质。面貌似银盘,心中黑如漆。”

她家开当铺的,可不天下老鸹一般黑,岂有两样的!

同样是圆脸,宝玉是中秋之月,芳官是满月,而薛宝钗只能是银盆,银盘都不够大!

编辑于 2023-04-11 22:16
​赞同 1​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汉默11
汉默11
无名寒士先生的信徒 明史爱好者 红楼梦忠实粉丝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薛宝钗是“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翻遍古今典籍,从未见有良善佳人以如此语言来描绘。仅金瓶梅里有一个势利虚伪无情冷漠的女子容貌也是如此,就是西门庆的大妇吴月娘。



杏,很圆。有句话叫柳眉倒竖杏眼圆翻,是形容女子暴怒的形象。体丰怯热的宝钗,一张银盆大圆脸,眼睛又是俩大圆杏,如同暴怒之中。这形象实在是不能算美艳。

发布于 2021-07-08 11:44
​赞同 1​
​7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知者无惧
知者无惧
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这是形容男子长相周正的传统说法。也就是说长成圆脸形容男子长得富态,用来比对女人,那就是只能是自己去体会吧。长成大饼脸的女人,会好看吗?贾母与老道长谈论为宝玉找对象的问题,宝钗薛姨妈都在场,直接就说介绍对象,最起码要相貌配得上宝玉的。多次比喻宝钗是东汉第一丑女孟光,影视都不敢按原著拍。

发布于 2021-07-07 05:54
​赞同​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夜空中最亮的星
夜空中最亮的星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
7 人赞同了该回答
曹雪芹不喜欢用重复的词语,这本来就是红楼梦语言的一大特色

发布于 2021-07-04 15:01
​赞同 7​
​4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勃太岁
勃太岁
12 人赞同了该回答
面若银盆是指脸上非常干净,没有疤痘暗疮色斑这类,而不是说脸圆。谢谢

编辑于 2021-07-05 21: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20: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29
6
《集灵台二首》是唐代诗人张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以明扬暗抑的手法嘲讽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姐妹。第一首诗讽刺杨贵妃的轻薄,写杨贵妃得宠有如红花迎霞盛开,授箓为女道士后又被纳为贵妃;第二首诗通过对虢国夫人觐见唐玄宗时情景的描写,讽刺了二人间的暧昧关系及杨氏独占宠爱的嚣张气焰。组诗风格含蓄委婉,似褒实贬,欲抑反扬,以极其恭维的语言进行着十分深刻的讽刺,艺术技巧颇为高超。
作品名称集灵台二首
作品别名集虚台二首
作    者张祜
创作年代中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5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集灵台二首⑴
其一
日光斜照集灵台⑴,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⑵,太真含笑入帘来⑶。
其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⑷,平明骑马入宫门⑸。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⑹。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⑴集灵台:即长生殿,在华清宫,是祭祀求仙之所。灵:一作“虚”。
⑵上皇:指唐玄宗。箓:道教的灵文秘言。
⑶太真:杨贵妃为女道士时号太真,住内太真宫。
⑷虢国夫人:杨贵妃三姊的封号。
⑸平明:天刚亮时。
⑹至尊:最尊贵的位置,特指皇位。 [1-2]
白话译文
其一
灿烂的阳光斜照着集灵台,绿树红花沐浴着晓露盛开。
昨夜玄宗皇帝新授予道箓,女道徒太真含笑走进帘来。
其二
虢国夫人受到皇上的宠恩,天刚亮就骑马进入了宫门。
讨厌脂粉会玷污她的美艳,淡描蛾眉就进去朝见至尊。 [3]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这两首诗是为讽刺杨玉环姊妹的专宠而创作的。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太真有姊三人,皆有才貌,并封国夫人,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 [4]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第一首讽唐玄宗夺儿媳寿王妃杨玉环为己有的丑事。杨玉环原系唐玄宗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玄宗召入禁中为女官,号太真,后来大加宠幸,进而册封为贵妃。首句说,旭日的光辉斜照着集灵台。集灵台是清静祀神所在,诗人指出玄宗不该在这里行道教授给秘文仪式。次句说,娇艳的花朵迎着晨露含苞开放,描写了华清宫周围美丽的景色,也是暗喻杨玉环的得宠。后两句说,昨夜唐玄宗新授道箓,集灵台又多了一位新道徒,只见微笑的太真仪态万方地走入帘来。这里指出贵妃在这时“含笑”入内,自愿为女道士,与唐玄宗配合默契,用假象掩人耳目,足见其轻薄风骚。
第二首讽虢国夫人的骄纵风骚。传说玄宗和虢国夫人间有暧昧关系。诗的首句开门见山,揭出一篇主旨。“承主恩”三字,似羡似讽,已将虢国夫人置于宠妃地位。以下即具体叙写“承主恩”的虢国夫人如何恃宠献媚的情状。但作者不去罗列铺叙他们之间的种种暧昧情事,而是集中笔墨专写虢国夫人朝见玄宗的情形,以一斑窥全豹。第二句“平明骑马入宫门”,表面上像是泛泛叙事,实际上却是生动的细节描写。平明时分,百官朝见皇帝的仪式已经结束,虢国夫人本来就不是官员,却要入宫朝见,而且是“骑马”直入,这正显示出虢国夫人享有自由出入宫禁的特权,而且像这样如入无人之地似的进入宫廷在她已经是家常便饭。宫禁的森严,朝廷的礼仪于她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虢国夫人的恃宠骄纵之态,也从侧面透露了玄宗的特殊宠幸和他们之间非比寻常的关系。“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三四两句又进一步集中笔墨,专写虢国夫人朝见玄宗时的妆饰。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说:“虢国不施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天。”这记载很可能本自张祜这首诗,但“自炫美艳”四字倒是十分准确地道出了虢国夫人“素面朝天”的真实意图和心理状态。表面上看,虢国此举似乎表明她和那些浓妆艳抹、献媚邀宠的嫔妃、宫眷不同,不屑于与这些庸俗者为伍,实际上她之所以“淡扫蛾眉”却是因为怕脂粉污损了自己本来的天姿国色,以致出众的容貌达不到出众的效果,反而不为“至尊”所特别垂青。对她来说,不施脂粉、淡扫蛾眉乃是一种不妆饰的妆饰,一种比浓妆艳抹更加着意的献媚邀宠的举动。这个典型细节,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虢国夫人自诩美貌、刻意邀宠,但又极力加以掩饰的心理,揭示了这位贵妇人工于心计的性格和内在的轻佻,写得非常有个性。诗人描写这个人物,并没有明显的贬抑和讽刺,只是选取意味深长的细节,不动声色地加以叙写。其态度似乎相当客观,但内里却包含着入骨的讽刺。这种婉而多讽的写法,艺术效果往往比直露的冷嘲热讽更加入木三分。
诗的深层,隐藏着对唐玄宗这位好色的“至尊”更为委婉的讽刺。虢国夫人的“承主恩”,不光是由于她的外戚身分,而且更由于她的“颜色”,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虢国的骑马入宫,不仅显示了她所受到的殊宠,而且暗透出她出入宫禁的频繁和不受约束;“淡扫蛾眉”而“朝至尊”,更把这位“占了情场,误了朝纲”的“至尊”所喜爱关注的东西和盘托出了。这首诗实际上是咏史诗和宫词的结合。王建的宫词,多写宫廷日常生活琐事,此篇在题材范围及细节描写方面类似这种宫词,但所咏的却是天宝年间的史事,而且带有讽戒意味,在这点上又接近咏史诗。这一类诗,在张祜诗集中占有相当的数量,在诗歌体制上是一种创造。它们不但描写细节,而且大多具有一定情节性,所歌咏的又多为宫廷生活的一些遗闻佚事。这几方面的因素,构成了这类作品很浓厚的小说气意味。
这两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它似褒实贬,欲抑反扬,以极其恭维的语言进行着十分深刻的讽刺,艺术技巧是颇高超的。 [2-4]
名家点评
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天宝)七载,加钊御史大夫,权京兆尹,赐名国忠。封大姨为韩国夫人,三姨为虢国夫人,八姨为秦国夫人。同日拜命,皆月给钱十万,为脂粉之资。然虢国不施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天。当时杜甫(一作张拈)有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恩……” [5]
宋末元初释圆至《碛砂唐诗》:谦曰:具文见意,中冓不可道矣。 [5]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王云:同寓感慨,更有箴规。郭云:就事起兴,妙。 [5]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刺时还以蕴藉为尚。 [5]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此赋事实,讽刺自见。 [5]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虢国夫人”一首,张承吉之作,又见杜集。然调既不类杜绝句,且拾遗诗发语忠爱,即使讽时,必不作此佻语,应属祜作无疑。 [5]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只言虢国以美自矜,而所以蛊惑人主者自在言外。“承主恩”三字,乃《春秋》之笔也。真正美人自不烦脂粉,真正才士自不买声名,真正文章自不假枝叶,以此律之,世间之“淡扫蛾眉”者寡也。 [5]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虢国既为贵妃之妹,玄宗贵之可也,何至“平明骑马入金门”以承主恩?大是丑事。后即云:“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则承恩竟以貌矣。不事脂粉,天然妙丽,若说“却嫌”,虢国隐然要胜过其姊矣。……此讥刺太甚,因诗佳绝,殊不为觉。 [5]
清代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如睹其人。 [5]
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诗有当时盛称而品不贵者,……张祜之“淡扫蛾眉朝至尊”、李商隐之“薛王沉醉寿王醒”,此轻薄派也。 [5]
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此诗讥刺太甚,然却极佳。 [5]
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前谓刺讥诗贵含蓄,论异代事犹当如此,臣子于其本朝,直可绝口不作诗耳。张祜《虢国夫人》诗:“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李商隐《骊山》诗:“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唐人多犯此恶习。 [5]
清末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宫禁森严之地,虢国夫人纵骑而入,言其宠之渥也;脂粉转嫌污面,蛾眉不费黛螺,言其色之丽也。 [5]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张祜,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卒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年间。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平生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在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有《张处士诗集》,《全唐诗》收其诗二卷。 [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21: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姨妈来贾家是乞讨?刘姥姥来后,贾母的讽刺让薛宝钗如坐针毡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知乎知识会员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间在秋末。尽管背着瓜果菜蔬而来似报恩。实际从时间点,再到她算螃蟹账给出二十两银子,在贾母跟前不断暗示积德行善,都说明她两次来的目的一样,就为“打抽丰”管贾府要钱。

刘姥姥家并不缺吃少穿,属于贫不是穷。






因没有多余存款,加之王狗儿好吃懒做不善经营,又尝到“要钱”花容易的甜头,才会接连来贾府“打抽丰”。

平儿一见刘姥姥来,“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一个“又”字,凸显出刘姥姥来打抽丰的目的。

所谓“打抽丰”,是指古代秋收后,穷人来富人家里分利之举。

刘姥姥是如此,而早于她来贾府的薛姨妈一家,也难逃干系。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薛家什么时候来贾府的?原文并没有特别交代,只说“忽家人传报:‘姨太太带了哥儿姐儿,合家进京,正在门外下车。’”后面被安排在梨香院住下,不久刘姥姥就上门了。






刘姥姥第一次来的时间有点晚,实际是冬初时节。初来实为救急。

薛家来后,第五回就写道宁国府的梅花开的好,尤氏设宴请贾母等人过去赏梅,才有了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故事。

贾家的梅花什么时候开?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时,清楚写是初冬的第一场雪。

由此,贾府的梅花明确属于早梅,欧阳修在写十二个月的月令词《渔家傲》中,便有写道京城汴梁的十月梅花词:

“十月小春梅蕊绽。红炉画阁新装遍。锦帐美人贪睡暖。羞起晚。玉壶一夜冰澌满。
可见农历十月,早梅花开,正是“一阳生小雪,小雪破梅心”的时节。






刘姥姥第一次来贾府,就应该在农历十月,王狗儿实在弄不出钱来,眼看冬至年下才有刘姥姥进贾府之举。

由刘姥姥进贾府,倒推薛家进京的时间是在秋末,与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中秋后九月前的时间吻合。恰是古人“打抽丰”的时节。

根据清人考证“打抽丰”的典出,宋代米芾书札就有记载:盖彼处丰德,往抽分之耳。指看见人家丰裕而去索要钱物,也称“分肥”、“抽分”。

因“抽丰”与“秋风”音近,且从明清开始,不少衙役会在入秋后以做棉衣为借口向富户敲诈钱财,俗称“打风雨”“打秋风”。民间便开始称“打抽丰”为“打秋风”。






秋收后“穷扣富儿门”,来富户求馈赠和分肥、分利,就叫“打抽丰”。

作者为什么安排薛家与刘姥姥一样,也选在“打抽丰”时节上门贾家,难道也是来贾府“分利”?是与不是可以从原文的线索来看一看。

关于薛家进京原因,原文给了三个。“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实际全都是托词。

真相在薛蟠打死冯渊后,信到王夫人处,王子腾派人通知要调薛家进京时就已经表明,是王家安排薛姨妈一家三口进京的。

彼时王子腾的调令显然已经有了,他叫妹妹一家进京,肯定不是安排自己家里,就是让薛家住进贾府去。






薛家来贾府能干什么?

彼时薛姨妈丈夫,薛家家主的大爷去世,她一介女流独木难支,全靠娘家帮助维持。情况与刘姥姥也没本质的区别。

作者安排薛家在秋天登门,显而易见是暗示他们在寻求帮助和攀附。

原文对此显然不会一笔带过,而是设计了好几条线索。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率众来到日后的蘅芜苑时,便给出评价“这处房子无味的很”。

结合之前潇湘馆、稻香村的评价,可知这个“无味”代表贾政对日后蘅芜苑的主人薛宝钗,以及金玉良姻的评价。“无味”就是指“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但众人进到蘅芜苑后,贾政又直呼“有趣,只是不大认得”,是日后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后,齐眉举案的品德让贾政认同的感受。

这里要注意蘅芜苑内的陈设:

(第十七回)“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蟠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非凡花之可比”。
《红楼梦》里的“石头”,基本指贾宝玉。“雪”指薛宝钗和薛家。“莲”“芙蓉”“雁”指林黛玉。

蘅芜苑没有一株花树,所有藤蔓香草,全都攀附于“插天的玲珑山石”之上。

树木乃自立之草木。

藤萝香草则都是攀附而生,不能自立。

曹雪芹明显在暗示薛家来贾府图谋金玉良姻,就像这满院的藤萝香草攀附大石头而生,为攀附而来。

蘅芜苑的设计与薛家秋天“打抽丰”时间点到来贾府,便形成了一个契合。






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鸳鸯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贾母道:“这鬼抱住钟馗腿。”

“抱大腿”便是攀附之意。

何为“鬼”?刘姥姥讲述雪下抽柴故事第二天,贾宝玉派茗烟去寻那座女儿庙,结果找到了一个红发蓝脸的瘟神庙。

妙玉之前住在“玄墓蟠香寺”,收集的“五年梅花雪水”,放在一个“鬼脸青”的瓷瓮中带进京中。

“五年”正是薛家和妙玉进京的时间。雪是薛家和薛宝钗,鬼脸和玄墓都有鬼意。蟠与薛蟠名同。梅花也与贾母“六桥梅花香彻骨”,薛姨妈“梅花朵朵风前舞”“十月梅花岭上香”对应,贴在了薛家头上。

妙玉说林黛玉喝不出五年梅花雪水是大俗人,实际是点拨林黛玉,像薛宝钗这般出色人物,她们相识接触了五年,只因为黛玉心中私情耿耿而不接纳,太过俗气了。

林黛玉听懂后改辕易辙,才有随后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与薛宝钗的和解。

鬼既然代表薛家,贾母的“这鬼抱住钟馗腿”,分明就是指薛家对贾府的攀附。

关键还有妙玉请喝的体己茶,不但用了五年梅花雪水,更给薛宝钗使用了茶具“(分瓜 )瓟斝”。

(分瓜 bān)这个字“左分右瓜”,尚存于康熙字典中。本意就是指“分瓜”“分利”,攀附,打抽丰的意思。






妙玉给薛宝钗用“(分瓜 )瓟斝”茶具,更是明确金玉良姻的本意,就是薛家来贾府“抱大腿”,攀附贾家“分瓜”“分利”,与打抽丰并无二致。

事后当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时,薛宝钗最先附和,皆因刘姥姥的到来,让她也是如坐针毡。

综上,作者设计薛家与刘姥姥脚前脚后到来贾府,显然就在暗示这些“王家人”在瓜分贾府的利益。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众人分食贾家那块鹿肉:贾宝玉、史湘云、贾探春、王熙凤、平儿、薛宝琴,正好凑够了四大家族中人。其他外人如林黛玉、李纨与婶娘堂妹四口,邢岫烟则一口没吃。而除了史湘云、贾探春,竟然全是王家血脉,这不就是母蝗虫么。

金玉良姻的目的就是通过联姻,让王家血脉彻底接管荣国府,形成实际控制,岂不细思极恐。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6-25 10:25・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儿 | 诗说宝钗
昵称37581541
2024-11-19   |  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中的诗词不同于一些流俗小说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于小说中的诗词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谶语式的表现方法,本文试图通过薛宝钗的诗词来理解这一人物的性格及处世,若有说得不切之处,还望指出,不吝赐教。

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前八十回中宝玉和黛玉都写了二十几首诗,而宝钗仅仅只有8首,宝钗从不作有感而发的即事诗,只在必要时跟着大家作一两首,并非宝钗才力不及,而是宝钗安于本分,觉得作诗不是女子分内之事。于本分,她觉得作诗不是女子分内之事。黛玉写诗总是一蹴而就,不避讳表现自己的诗才,宝玉总是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却总是写不出,宝钗很谦虚,自己写好了就放着。宝宝钗的诗,含蓄浑厚、气力自然、清洁自厉,读她的诗就仿佛能画出她的样子来,脂批有一句评宝钗的诗很恰当:“宝钗诗全是自写身分,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荡之词,绮靡秾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                  







淡极始知花更艳







这句诗见于第三十七回宝钗的《咏白海棠》,写出了宝钗喜欢淡雅素净、洁净无华的性格特点。

宝钗的美,如出水芙蓉,浑然天成,洗尽浓汁艳抹,书中描写宝钗的容貌“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脂批说曹公读过《麻衣相法》,这本书是宋时善相术之人麻衣道者所著,曹公深得其中三昧,从曹公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譬如写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麻衣相歌”中说“三角眼之相,阴谋而阴毒”,正照应了王熙凤的性格。那么宝钗的面相有什么可取之处呢?以面相学而言,“红唇”女性拥有的优点有:性格中庸,既不情绪化也不喜欢大起大落,善解人意,可以使家庭内聚力强,感情基础坚实。“脸若银盆”说明她脸大外也应具有圆满丰厚的下巴,下巴圆满在相书里有言:“丰颔重颐,旺夫兴家”。这表示宝钗有帮夫运而且是标准的贤内助。除此之外这也是性格开朗大度的表征。相家认为“眼如水杏”的女子除了眼睛美丽外,还富有心计。此外还有一点不可忽略,银盆是战国两汉时期的银质容器,盆腹下部内折成平底通体无纹,盆口折沿稍稍向上倾斜,便于端取,腹壁极有个性地采取完全垂直的方式,直到底部才以两个层次向内收缩,造成优美的体面与线条变化。此器虽属王室所有,但装饰极简,以素面为多,不加任何纹饰。以银盆比喻宝钗面相,可谓极恰。

宝钗的衣着无大红大紫、光鲜亮丽之感,平时只穿着家常衣服,虽然“一色半新不旧”,但却“看去不觉奢华”。在服饰色彩上,她大都选用了自然界具有的原生态的色彩,如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的坎肩、葱黄色的棉裙等都是一些自然界的植物颜色。其次,在服饰的材质上也都选择了动植的毛发等天然纤维,如鹤氅、棉裙、丝绸,可谓取之自然用之于自然。最后,在服饰搭配方面,她也是遵从简约原则,力求保持朴素、原汁原味的自然之美。明清时期女子服饰造型以秀美、清丽为主,所以那时候的女子化妆打扮不如其他时期的女子那么繁荣复杂,一切从简,主要是为了突出个人自身的形象气质。


从宝钗的室内摆设也可以看出她喜欢素净的习惯,书中描写宝钗所住的蘅芜苑“竟如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只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茶奁茶杯”、“青纱帐幔”及“衾襦”皆不过是日常生活用品而已,“两部书”、“数只菊花”,不过聊作点缀而已,否则就跟空房无异了。宝钗自幼饱读诗书,却不似黛玉那般“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宝钗“不以字书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她安分从时,不到必要的时候不显露自己的博学多才。







皮里春秋空黑黄







这句诗出自宝钗的《螃蟹咏》,蔡义江说这首诗“不仅作为小说中贾雨村之流政治掮客、官场赌棍的画像十分维肖,就是拿它赠给历史上一切惯于搞阴谋诡计的反面人物也是非常适合的。他们总是心怀叵测,横行一时,背离正道,走到斜路上去,结果都是机关算尽,却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   

表面上安分从时的宝钗,心中已经看透了世俗社会官僚主义的腐败,不仅如此,她其实也预感到了贾府的大厦将倾。在邢岫烟和薛蝌的婚事刚定下来的时候,她看到邢岫烟戴着探春送她的玉佩,宝钗便说:“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曹公以一“时”字赠宝钗,是说她懂得顺应时势和环境的变化,宝钗知道贾府灭亡的命运已无可挽回,所以后来她默默地搬出了大观园,谁也没有告诉。凤姐和王夫人还以为她是为检抄大观园的事避嫌疑,来劝她,这时宝钗说出了自己搬出大观园的原因,她先是说自己晚上要照顾薛姨妈,再则说薛蟠要娶妻,自己得帮着料理,说到后面,宝钗才渐渐道出实情:

“况姨娘这边历年皆遇不遂心的事故,那园子也太大,一时照顾不到,皆有关系,惟有少几个人,就可以少操些心。所以今日不但我执意辞去,此外还要劝姨娘,如今该减些的就减些,也不为失了大家的体统。据我看,园里这一项费用,也竟可以免的,说不得当日的话。姨娘深知我们家的,难道我们家当日也是这等冷落不成。”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宝钗没有说,她不想让薛家被贾府牵连,在薛宝钗眼里,家族利益才是至关重要的。

图片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句诗出自第七十回宝钗的《临江仙》,历来被拥林派当做薛宝钗想要爬上宝二奶奶宝座的主要依据,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青云”本指仙家隐士,宝钗是想归隐山林。

宝钗有没有攀名逐利的想法,《红楼梦》里写得很明白:“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起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了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如果宝钗想登上二奶奶宝座,知道金玉之论后应该亲近宝玉才是,但宝钗却有意避着他,而且对元春有意凑和她跟宝玉的行为,不但不感到高兴,反而觉得没意思!再则,曹公最厌历来野史“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丑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如果宝钗是“拨乱”宝黛爱情的“小人”,曹公岂不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这样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可真是要屈死曹公了。  


那么,这句诗是否表现了宝钗想要归隐山林的志向呢?让我们从文本中找出几点线索:书中描写宝钗所住蘅芜苑“竟如雪洞一般”,明人释鲁山诗称:“祛俗入深院,闭门抄古书。草盆生意满,雪洞世情疏”,“雪洞”象征着疏离世态、回归自我的精神状态。“纳凉偏喜林塘坐,避俗从教雪洞眠”,雪洞高卧,已成为高士出世避俗的象征。书里形容宝钗“人谓藏愚,自云守拙”,或许宝钗也想如陶渊明那般“守拙归田园”吧。《终身误》里形容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高士是志趣、品行高尚的人,高尚出俗之士,多指隐士。这些细节虽然都反应出宝钗的出世避俗之态度,但宝钗到底是不是想要归隐还不能妄下断论,因为书中并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直接证明宝钗想成为隐士的,我只不过是把几点相似的细节放在一起看而已,还不敢就这样得出结论,因为“雪洞”也可以说是用来形容蘅芜苑的素净,“守拙”也可以用来表现宝钗的世故,“高士”也许仅仅是说宝钗品行高洁。红学家的通病,就是喜欢把一些相似的点点滴滴拉凑在一处得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吾辈应谨慎之!







纵是无情也动人







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占花名时宝钗抽到“牡丹”,签上提着“艳冠群芳”,镌的诗是“纵是无情也动人”。  

宝钗的无情,其实是尝遍甘苦历经世事的淡定,对别人觉得罕异的事她总能见怪不怪,金钏投井,宝钗安慰王夫人说那丫鬟兴许是在井边玩着冷不防掉了下去;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宝钗毫不在意,说“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

宝钗患有一种病,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犯时出现喘嗽等症状,一个和尚给宝钗说了个“海上仙方儿”,这种药就叫冷香丸。书中记载冷香丸的成分:

“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些花蕊在次年春分日晒干,一齐研好。再用雨水节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节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将药和匀,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揉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病时,拿出一丸用黄柏煎汤送下。”

冷香丸的配方中,春、夏、秋、冬四季合起来就是“炎凉”二字。蜂蜜、白糖味甘,黄柏性苦,合起来就是“甘苦”二字。“白”者,纯色也。“蕊”者,花之精髓也。牡丹、荷花、芙蓉、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分别象征了高贵、淡雅、娇艳、坚贞四种品性。所以“冷香丸”配方的寓意,就是要宝钗历尽世态炎凉,尝遍人间甘苦。

宝钗的世故还表现在她的大度,黛玉每每因为怀疑宝玉而讽刺宝钗,宝钗对黛玉的刻薄从不计较。有一回宝玉去看望宝钗,黛玉刚好也去找宝钗,看见宝玉也在,黛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知道黛玉什么意思,却问“这话怎么说?”黛玉又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继续藏愚守拙:“我更不解这意。”黛玉还不放过:“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后来还是宝玉岔开话题,才了却了宝钗的尴尬。同一回雪雁给黛玉送小手炉,说是紫娟叫送来的,黛玉借此又奚落宝钗:“也亏你倒听他说,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这里描写宝玉和宝钗的行景: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声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浑厚天成,这才是宝钗。]


第二十八回黛玉跟宝玉拌嘴,说宝玉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这时宝钗恰好路过,分明看见他们在那里吵架,知道黛玉又在因为宝玉亲近她而吃酸醋,却一声不吭,“只装看不见,低着头过去了。”第二十七回宝钗去潇湘馆找黛玉,看见宝玉进去了,便想到:“宝玉与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黛玉素昔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宝钗心机何其细密,她知道宝黛从小“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了解他们之间的亲昵较别人不同,识趣地走开了。

薛家本是书香继世之家,宝钗的父亲也从小令她读书识字,使得宝钗别其他孩子要早熟,更懂得知事明礼。在大观园这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国度里,园中的那些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嘻笑无心”,而宝钗却沉默寡言、安于本分,她不喜欢打扮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她不似黛玉那般聪明伶俐、多愁善感,也没有湘云的豪气万丈、嬉笑随性,但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任是无情也动人”,却自有独属于她的风骨和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昵称37581541 > 《薛宝钗》举报/认领
上一篇: 薛宝钗为何“无情也动人”?
薛宝钗为何“无情也动人”? 昵称37581541  2024-11-10   |  2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众人占花名,宝钗抽到的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任是无情也动人”,出自唐代罗隐的《牡丹诗》: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牡丹花“艳冠群芳”,为众芳之首。宝钗占花名,为何独独抽中牡丹?应该说,抽中牡丹是曹公的深意,某种程度上宝钗就是牡丹的化身,连众人也赞同说:“巧得很,你也原配牡丹花。”那么,薛宝钗何以“无情也动人”?
首先,宝钗的动人在于气度容貌。从宝玉的视角看,宝钗“肌肤丰泽,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其面容皎如满月,眼波温柔似水。从旁人的视角看,宝钗“品格端方,肌骨莹润,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且宝钗体丰怯热,宝玉曾戏谑其像杨贵妃,还惹怒了宝钗。宝钗身上有一种唐人式的端庄大气美。
因此,从容貌来看,宝钗是动人的。可光有容貌美,就足以支撑宝钗的“无情也动人”吗?
不妨先说说宝钗的无情。
在金钏儿之死上,薛宝钗表现得冷静从容,甚至冷漠无情。王夫人为撵走金钏儿,致其投井而死深感不安,宝钗为其解忧,劝慰王夫人,认为金钏儿或许是失足落井,不必自责。就算是自寻短见,也是她自己糊涂,怨不得旁人。更提出愿献出自己的新衣裳,为金钏儿入殓。表面看宝钗冷静从容,善解人意,但却并不令人感到温暖,反而有几分寒意逼人。
在对待周遭的悲欢离合上,宝钗也是无情的。面对尤三姐和柳湘莲的爱情悲剧,尤三姐自刎而死,柳湘莲遁入空门,连薛蟠和薛姨妈都感慨叹息。宝钗听了,并不在意说道:“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活该不是夫妻。妈所为的是因有救哥哥的一段好处,故谆谆感叹。如果他两人齐齐全全的,妈自然该替他料理,如今死的死了,出家的出家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损了自己的身子。”继而关心起打点人情世故之事。
在对待人情上,宝钗往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宝钗因“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深得贾府一众赞许,黛玉心中有些悒郁不忿,宝钗却“浑然不觉”。黛玉半含酸说了一通“早知他来我就不来”的话,宝钗也“不睬她”。清虚观打醮时黛玉因金麒麟一事对宝钗冷嘲,宝钗也只当作没听见……王熙凤评价宝钗说:“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宝钗对人情是非往往选择回避和沉默,颇有城府。
诚然,宝钗的无情令人不喜。但这个无情,或许应该另当别论。所谓“无情”,从世俗层面上说是冷漠无情,可从另一个层面看,宝钗的无情又是一种圣人境界的忘情。
《世说新语·伤逝》记载王戎因幼子早夭悲痛不已,好友山简劝慰他,他说:“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太上忘情”即“圣人无情”,圣人无喜怒哀乐,圣人通明万物而不为物所累,故而“无情”,这是一种超脱通达的境界。最下等便是不懂情的庸人,是薄情寡义之人。而“情之所钟”,便是喜怒哀乐都很强烈的性情中人。
薛宝钗的无情,不是薄情,而是圣人式的忘情。忘情不是无情,而是有情却不为情牵、不为情困,表现在她的身上,就是一种随分从容的淡漠寡情。所以,薛宝钗的无情,更接近于太上的忘情。
为何这么说?我们要联系宝钗的人生经历来看。
薛宝钗出生皇商之后的薛家,生得冰雪聪明,举止娴雅,深得其父爱重,令其读书写字,比不争气的哥哥强十倍。不幸父亲早逝,寡母支撑,兄长薛蟠不学无术,她便主动承担起了家族责任,不再以书字为要,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随后薛家为宝钗备选才人而举家进京,暂居贾府。从此,在贾府一住就是好几年。
寄居贾府期间,宝钗的一切心思都放在人情世故之上,她在贾府“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得到了上下一致的赞许:送宫花给女眷,请上下吃螃蟹宴,让利给管家婆子,人均送土特产……宝钗事事妥帖,圆滑老道,逐渐在贾府赢得大好名声,连黛玉都相形见绌。但久而久之,与宝钗亲厚的姊妹,却与之渐行渐远,如湘云与探春。湘云曾对宝钗赞不绝口,探春与宝钗一开始好得像闺蜜,但最后都生出了龃龉。
有道是日久见人心,宝钗表面与人为善,实则内心以利益为先。她的所有行动出发点,都以家族利益为重。对她来说,人情是可以舍弃的。宝钗经营人情世故,却很少发自内心地与人相交,这是她无情的又一表现。她对自己做了无情的割裂,将个人喜怒悉数掩盖起来,呈现出来的便是看似有情实则无情的处事风格。
有意思的是,宝钗却是个体丰怯热的美人,她自幼吃冷香丸压制自己从娘胎里带来的热症。冷是理智、节制的象征,而香则是人格与精神的完美所散发出的芬芳。所谓的热症就是她的“欲望”,冷香丸就是在遏欲窒情,是“金钗雪里埋”、“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辅助道具”。宝钗要呈现她的完美人格,就必须牺牲自己的喜怒哀乐。
于是我们在很多事情上,看不到宝钗的情绪,甚至在她的婚事上也看不出她的喜恶。宝玉失玉后众人打算为宝玉娶宝钗冲喜,薛姨妈问宝钗的意见,宝钗反而正色道:“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她对自己也是这般无情,无情到不愿表达意见,虽然她清楚地知道宝玉心中爱的是林妹妹,即使众人想出调包计来为宝玉娶她,她也默认许可,这似乎不能用宽容大度来形容,而是对人对己都无情到令人胆寒的地步。一桩不幸的婚姻,受害的却是三个人,宝钗无情,亦深受无情之苦。
在大观园一众青春儿女中,宝钗的无情显得格格不入。与她相对的,便是“情之所钟”的贾宝玉、林黛玉等痴男怨女。贾宝玉是“情情”,对一切美好的人和事都表现得多情又痴情。文中借通判傅试家的嬷嬷之口谈到宝玉的痴情:“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且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得。爱惜东西,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遭塌起来,哪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旁人眼中宝玉的呆傻,实际是他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痴情,是宝玉“情情”的具体表现。薛宝钗是无论如何不能共情的。但黛玉却能够,二人同葬落花、共读西厢,便是对美好事物的有情。
因此,宝钗的无情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忘情,她用家族责任规训自我,用冷静的完美压制情欲。但其实她也不过是一个妙龄的少女,心中又怎会全然无情?
第二十七回《滴翠婷杨妃戏彩蝶》中,宝钗扑蝶,香汗淋漓,天真烂漫,是她难得释放天性的时刻。这段描写极有趣味:“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的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倒引得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的滴翠亭,香汗淋漓,娇喘细细,也无心扑了。”这也是《红楼梦》戏称的四大行为艺术之一(其余三者为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
如大姐姐一般成熟稳重的宝钗,其实也是个会撒娇的女孩儿。第五十七回《慈姨妈爱语慰痴颦》,宝钗当着黛玉的面儿伏在薛姨妈的怀里撒娇,薛姨妈用手摩弄着宝钗,一幅母慈女孝的温馨画面。黛玉笑道:“你瞧!这么大了,离了姨妈,她就是个最老道的,见了姨妈她就撒娇儿。”黛玉自幼丧母,此情此景她很是羡慕。
宝钗的无情,还在于凡事不计较,得饶人处且饶人,然而这却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得失的有情。黛玉在行酒令上说出《西厢记》《牡丹亭》的词句,宝钗当下听见却并未揭穿,而是事后慢慢理会。起先宝钗也卖关子,对黛玉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知道昨日自己失言,羞得满脸绯红。
宝钗也并未加以为难,反而说起了自己曾经也爱看移情的杂书。听宝钗款款地说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偷的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偷的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原来一本正经,张口仕途经济的宝姐姐,也曾热衷于看“言情小说”。也许黛玉的随性任情唤醒了宝钗曾经那段无忧岁月的记忆,她一改往日说教的风格,对颦儿推心置腹,更以“过来人”的身份对黛玉好言相劝。于是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从此黛玉对宝钗的态度完全改观,往日以为宝钗心里藏奸,原不想是自己多心错怪了她,二人结为金兰,成钗黛合一佳话。
有人说宝钗心机深沉,冷漠无情,但在她无情的另一面,是有情的忘情,是圣人般超越个人的忘情。这样的宝钗无疑是不幸的,她用冷香压制自己的热情,用无情掩盖自己的欲望,成为封建社会标准的淑女。
但也正如罗隐《牡丹诗》的最后两句:“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韩令是指唐代中书令韩弘,时人好牡丹,独韩弘不愿随波逐流,命人砍去庭前牡丹。韩弘也许在仕途上功成名就,然而若干年回首,发现功名利禄也如过眼云烟,牡丹所象征的美好事物终究不可再得了。可怜宝钗生逢末世,终究没能实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愿景,那些被无情辜负的青春岁月,终究是逝去了。
是以,无情,是宝钗的处事哲学,亦是她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这样的宝钗,当然“无情也动人”。


END
文 | 临江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郝新超 | 如何读薛宝钗

下一篇: 龙儿 | 诗说宝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戏曲红楼】之《钗钏记》 花木秾 2021-10-18   |  299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钗钏记》写落难书生皇甫吟与富家女史碧桃几经波折,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共三十出。王玉峰(生卒年不详),明戏曲作家。字未详,松江(今属上海市)人。所知传奇有《焚香记》、《羊觚记》、《钗钏记》,一说《钗钏记》为月榭主人(一说即王玉峰之别号)作。内容简要:书生皇甫吟与富家女史碧桃先前有婚约。皇甫吟家道中落,史家便有悔婚之意,欲将女儿改嫁枢密使魏国相。碧桃不愿毁弃婚约,便命丫环云香约皇甫吟于八月十五夜前来史家花园,以便赠金,用作聘礼。恰巧皇甫吟不在家,云香便将来意告诉皇甫吟之母李氏。李氏转而告诉儿子。皇甫吟有一好友,名叫韩时忠,听得皇甫吟讲史家悔婚、碧桃相约之事,顿起歹念,竭力劝阻皇甫吟前去赴约。皇甫吟便听信于他。而韩时忠却在八月十五冒名前去赴约,骗得金钗、金钏、银两等。史碧桃久等不见皇甫吟前来迎娶,甚为焦急,又遣云香前去皇甫家,与李氏发生争执,大吵一场。史碧桃听到云香回报,感到希望破灭,便题诗于白汗衫,投江自尽。幸得御史张所救起,收为义女。碧桃之父史直得知女儿投江自尽,到官府告皇甫吟因奸致死之罪。真州刺史沈得清将皇甫吟收入狱中。观文殿学士李若水奉旨恤刑来到真州,发现皇甫吟案甚为蹊跷。便问丫环云香,云香一口咬定中秋夜来人是皇甫吟。再审皇甫吟时,得到韩时忠这一线索。退堂后,李若水以“借观人才”为名,对秀才们进行考试,发现韩时忠不是善良之辈,并用计设法从韩家得到钗钏,最后判定韩时忠有罪。皇甫吟无罪释放,后上京应试,进士及第。皇甫吟去李若水府上叩谢师恩,恰巧御使张所也来拜访。张所从义女碧桃口中得知皇甫吟乃是其未婚夫,为试探皇甫吟态度,劝他再娶。皇甫吟矢志决不再娶。张所设计将皇甫吟得史直所赠钗钏带回家,让义女辨认。碧桃认出这钗钏正是家中旧物。张所乃将皇甫吟的情况告诉碧桃。于是两人终于成亲。李氏与史直夫妇也赴京共庆团圆。

《钗钏记》·相约·相骂 第18回 昆曲 龄官上演 元妃省亲 大观园   
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刚演完了,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属进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的忙接了,命龄官叩头。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贾蔷广答应了,因命龄官做《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康辰双行夹批:《钗钏记》中隐后文不尽风月等文。】贾蔷扭他不过,【康辰双行夹批:如何反扭他不过?其中隐许多文字。】只得依他作了。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庚辰双行夹批:可知尤物了。】额外觉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
《钗钏记·相约相骂》
《相约》 是第八出。史家欲将女儿改嫁魏家。碧桃不愿毁弃婚约,命丫环云香去约皇甫吟于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前往史家花园,以便赠以金银财物,使他能赶在魏家之前纳聘迎娶。皇甫吟去好友韩时忠家讲书,云香便将来意告之皇甫吟之母李氏。李氏听后十分感激。




《讨钗》(又名《相骂》) 是第十三出。碧桃久等不见皇甫家前来迎娶,十分焦急,催云香前去问讯。云香遇见的仍是李氏。此时的李氏听了儿子的话,认为上次云香前来相约是史家的阴谋,对云香态度冷淡,并且以家贫无力迎娶为由相推诿。云香感到奇怪,明明赠与他们钗钏,怎么现在还没有钱呢?李氏却说皇甫吟那天没有去花园,更没有拿到什么钗钏银两。云香指责李氏母子拐骗钱财,李氏则指斥云香无中生有。两人各不相让,大吵一场。









[url=]+关注[/url]



花木秾
90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钗钏记》·相约·相骂
第18回 昆曲 龄官上演
元妃省亲 大观园   
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刚演完了,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属进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的忙接了,命龄官叩头。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贾蔷广答应了,因命龄官做《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康辰双行夹批:《钗钏记》中隐后文不尽风月等文。】贾蔷扭他不过,【康辰双行夹批:如何反扭他不过?其中隐许多文字。】只得依他作了。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庚辰双行夹批:可知尤物了。】额外觉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



《钗钏记·相约相骂》

《相约》 是第八出。史家欲将女儿改嫁魏家。碧桃不愿毁弃婚约,命丫环云香去约皇甫吟于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前往史家花园,以便赠以金银财物,使他能赶在魏家之前纳聘迎娶。皇甫吟去好友韩时忠家讲书,云香便将来意告之皇甫吟之母李氏。李氏听后十分感激。



《讨钗》(又名《相骂》) 是第十三出。碧桃久等不见皇甫家前来迎娶,十分焦急,催云香前去问讯。云香遇见的仍是李氏。此时的李氏听了儿子的话,认为上次云香前来相约是史家的阴谋,对云香态度冷淡,并且以家贫无力迎娶为由相推诿。云香感到奇怪,明明赠与他们钗钏,怎么现在还没有钱呢?李氏却说皇甫吟那天没有去花园,更没有拿到什么钗钏银两。云香指责李氏母子拐骗钱财,李氏则指斥云香无中生有。两人各不相让,大吵一场。



+关注
undefined
花木秾
共 90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5 03:15 , Processed in 0.1580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