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2 13: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方以智:儒释之间(之二)
来源: 中国吉安网—井冈山报 2018-08-31 09:03 我要评论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安徽桐城,自古文风鼎盛。桐城诗派名动一时。方家是桐城大族。
安徽桐城,自古文风鼎盛。桐城诗派名动一时。方家是桐城大族。曾祖方学渐、祖父方大镇、父亲方孔炤,方以智以及三个儿子方中德、方中通、方中履,都是著名学者。方以智早年就读桐城县学———对于一个文风极盛的郡县来说,没有理由不修建得堂皇和考究:戟门、泮池、棂星门、文庙、文昌阁、土地祠、明伦堂、乡贤祠、书舍、库房、省牲堂、教谕训导宅等、洗砚池,历历可数,整齐而不呆板地布置在城内中心,让踏门而入的学子,以及路过的百姓,无不产生一种庄重而肃然的感受。

方以智从小志大,敏感睿智。青年时在父亲的泽园,成立“泽社”。与之来往的,多为风流倜傥之士,往往诗酒唱酬,慷慨酣歌,泛足山水,纵论时事。他自述“处泽园,好悲歌……好言当世之务,言之辄慷慨不能自止。”(《浮山文集·孙武公集序》)

青年时代,方以智主要活动在老家桐城和南京,期间,也穿行于江浙各地。作为一个世家巨族子弟,他的生活不乏奢华风流,对此,陈贞慧之子陈其年在给方中德(方以智长子)诗序中,如此描述:

“当时秣陵全盛时……密之先生衣纨縠,饰驺骑,鸣笳叠吹,闲雅甚都,蓄怒马桀黠之奴带刀剑自卫者,出入常数十百人,俯仰顾盼甚豪也……”

方以智,字密之。作为一个大族仕宦子弟,他的青春,不缺乏纵酒欢歌、前呼后拥的场面。这是他品尝到人生的第一味:甜美多汁、繁华绮丽。然而,当这些建立在一个朝代将要崩溃之时,其意味则稍显苦涩。

崇祯十一年七月,方以智父亲方孔炤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自李自成爆发农民起义已近十年。其时,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农民军攻入湖广,在官军镇剿加剧后,锐气受挫。新任总管河南、山西、湖广等地的军务大臣熊文灿,与方孔炤意见产生分歧,改战为抚。农民起义军趁机诈降。方孔炤不相信张献忠等是真心归降,连续上书兵部尚书杨嗣昌,指出不对张献忠等部作任何处置,任其养精蓄锐是极大的危险。杨嗣昌非但不听,反而因方孔炤的不同意见而心生恨意。后来张献忠果然反叛,将官军大败于香油坪。杨嗣昌为推卸责任,借机弹劾方孔炤,致使方孔炤下狱。

此时,方以智正以举人身份进京会试。他向朝廷上了《请代父罪疏》,表示愿替父来受罪。可以想见这份奏疏,在大臣眼中并不具有分量。方以智心忧如焚,整日茶饭不香。这时,传来他中第的消息。殿试揭晓,方以智中二甲五十四名进士,授翰林院检讨。

北京的三月,尚有春寒。每日清晨,金色琉璃殿瓦的朝门外,一个身材瘦削、因痛苦折磨显得神情悲恸的身影,匍匐在晨曦中。这个年轻人怀揣血疏,双手蒙额伏地,在早朝百官杂沓的步伐声中,无助地叩头呼号,涕泗滂沱———他乞求,这杂沓的脚步中,有一双停下来,倾听他的诉求。然而,这些冷漠和老于世故的脸,没有一张显示出内心的感动,最多只是几道目光轻飘飘地往这个匍匐的年轻人身上一扫,又像迅速抽回的鞭子一般。对于这样的场景,这些人并不稀罕。午夜,他则露天焚香,虔心祈祷,希望能感动上苍,为父伸冤。人心终不是僵冷的岩石。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方以智的孝名还是传遍了整个京城。甚至有人在传颂这个新晋进士的孝名时,还不禁唏嘘落泪。以至于传到了崇祯皇帝耳中。

有一日崇祯早朝后,回到上书房,闷坐半响,不发一言。忽然长叹一声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反复念叨了几遍。近伺太监大胆跪请圣教。崇祯说:早上经筵,讲书官陈某,其父巡抚河南受挫获罪,而陈某依然能锦衣熏香,展书朕前,没有一丝悲痛的样子。如此不孝者,岂能忠于朝廷!朕听说新晋进士方以智因父与陈某同罪下狱,日持血疏,膝行宫门外,哀声遍求朝中达官申救,其孝如此!真孝的人,必能忠于朝廷。儿子这样,父亲当可想象。这样忠孝的朝臣,虽有过失,朕应该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为国家戴罪立功。于是下诏,遂让方孔炤出狱。

方以智怀血疏为父申冤,孝名满布朝中。其后在京任工部观政、翰林院检讨、皇子定王和永王的讲官。然而,他的仕途生涯并没有持续多久。时局已然变坏,一系列的征兆,显示出大厦将倾的危机。

先是连逢凶年,灾害不断。万历年间,秦晋、河洛、齐鲁、吴越等地就遭遇全国性大旱。至崇祯时,旱灾变得愈益频繁。崇祯六年,华北流行鼠疫,连年不止。抱阳生在《甲申朝事小计》说,崇祯十六年,北京“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遂有影。”恐怖的灾害让人神智错乱,疑神疑鬼。关外,满人连续攻陷城池、挫败明军,取得辽东军事控制权,并分道入塞,烽烟直逼京畿。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在万岁山一株树下自缢。

崇祯帝死后,被抬到东华门。方以智获知后赶到崇祯灵柩前,痛哭不已,哀声如嚎。呼天抢地的痛哭,引来了巡逻的农民军。《清史稿》本传载:“以智哭临殡宫,至东华门被执,加刑毒,两足骨见不屈。”方以智被俘,农民军对他严刑拷打,始终不肯投降。不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方以智侥幸乘机难逃,保得性命。(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2 13: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末清初哲学家方以智简介 方以智是怎么死
〖打印内容〗发布时间:2017-04-2711:43:35
有奖投稿

人物档案

姓名:方以智

字:密之

号:曼公、鹿起

法名:弘智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朝代:明末清初

出生地:安徽桐城

出生时间:1611年

去世时间:1671年

职业:文人

信仰:儒、释、道

主要成就:一生著述400余万言

代表作品:《物理小识》、《切韵声原》、《医学会通》、《删补本草》



1611年,方以智在安庆府桐城县一个士大夫家庭出生。方家在桐城地区是有名的世族家庭,曾祖父方学渐精通医学、理学,并且能将诸子百家融会贯通,曾赴东林讲学,有《易蠡》、《性善绎》、《桐夷》、等存世。祖父方大镇为万历年间大理寺左少卿,著有《易意》、《诗意》、《礼说》等书。父亲方孔照,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曾任湖光巡抚,倡导经世致用之学,著有《周易时论》、《全边略记》、《尚书世论》等著作。除此之外,还有外祖父吴应宾,同时精通释儒两道,是当时有名的学者。

方以智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士大夫家庭,家庭环境和祖辈的思想对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同时因为本身家学渊源,长辈都是著名的学者,方以智因此从小就受到了系统的教育。他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他从小由母亲和姑姑一起抚养长大。虽然母亲和姑姑都是一介女流,但是因为受到外祖父的教导,两人的思想文化远超于当时许多普通读书人。特别是他的姑姑方维仪,更是当时有名的女诗人,早年随吴应宾游历四方,富有远见。

除了家学,方家同时还会为方以智聘请名师,当时教授他学业的老师无不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其中包括崇尚实学的白瑜,《春秋》大家王宣,甚至还有名医傅海峰。而丰富的家庭藏书,同时也是方以智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

因为家庭教育和名师影响,方以智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远见,从小就关心国家大事,十四岁的时候为了磨炼意志,甚至徒步到数百里外去参加考试。

年长之后,方以智在江淮吴越地区游学,遍访藏书大家,可以说是博览群书,结交有志之士。在这期间,方以智还与西方传教士毕方济和汤若望交好,因此了解到了西方自然科学,开阔视野,丰富了学识。

崇祯十三年,中进士,选庶吉士,留京任工部观政、翰林院检讨、定王和永王讲官。崇祯十七年,方以智在崇祯灵前被农民军抓捕,面对严刑拷打,方以智始终不曾投降,后来趁李自成兵败山海关逃往南方。

方以智加入弘光政权,受到阮大铖等人排挤,流寓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顺治三年,扶持永历政权,继续反清斗争。腐朽的南明朝廷不思进取,反而同室操戈,让方以智十分失望,后来被太监王坤诬告免职,此后隐居湘桂一带。

清军大举南下,方以智出家为僧,但是仍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后来被清军逮捕,拒不投降。满清将领欣赏其气节,遂放了他一条性命。此后方以智于顺治七年,披缁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

康熙十年,为粤事牵连被捕,在押解广东之时途径万安惶恐滩,因背上生疮去世。查字典返回查字典首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05: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6073--【曹雪芹+美芹悲黍+曹野人曹宗先】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曹野人先生传
易顺鼎



                                                  曹野人先生传
  清 易顺鼎
  
  曹野人先生,名宗先,字述之;野人其号也(《益阳县志》)。远祖官益阳,占籍焉。曾祖某,迁龙阳之鹿溪,遂为龙阳人。五世祖某,尝为明显宦,多藏书;先生诵其清芬,记睹淹博(《通源集曹氏序》)。性敏慧,下笔成文。蔡忠烈公为长沙推官,见其制艺,以为古岸奇特(《益阳志》)。入益阳县学,甫冠,即食廪饩。席先业,资甚丰,一旦叹曰:“士君子立身何等,乃驰逐于宗贵之场而已乎?”遂弃家资,薄举子业,避地读书,殚心濂洛,作乐饥之文以自勉。乐饥者,非以饥为乐也,乐其所乐,虽饥而乐自在也。其文云云,大抵皆言刻苦自修,淡名利,寡嗜欲,以蕲及于‘乐天知命’者之所为(《曹氏序》)。又好读仙佛家书,久之,自谓有得(《益杨志》)。见于行事,多意料所不及,乡里目为异人。然志在用世,言事深中时弊,上邑令张际熙书数千言,穷治乱之原,具忠爱之志,蔡忠烈尤重之(《曹氏序》)。谓其理论至是,欲为下拜(《益阳志》)。盖生平知己,忠烈一人而已。事亲孝,以天下大乱,患无以其全母,每囊沙于足而行,人或以为狂(《曹氏序》)。崇祯癸末,流贼张献忠至,负母急走二百里外,得免(《湖南通志》)。色养慎终(《通源集沈求序》)。后自髡其顶(《通志》)。初先生美风度(《曹氏序》)。无须,遇髯道人,脱其须赠之,遂美髯焉(《益阳志》)。顺治甲申仲春卒。山东人许尚忠者,好道,与友,隐居鲁山之丹霞洞,以是年遇髯僧奇其语,师事之。僧深穆寡言,间姓氏里居,不答,居三年始去。以所说经为一书,授尚忠(《通源集》);复留一褐,署“楚益阳曹氏行尸”。康熙甲辰,尚忠官常德,以丈量役至鹿溪,宿曹氏,初不知即先生家,见案头有稿本,署“曹宗先野人著”,与《通源集》无异也。大惊,讯之,始知所师事者,即先生化身矣(《通源集》许尚忠序)。
  
  易顺鼎曰:先生书未显于世,世亦莫知先生;顺鼎尝取其书而读之,所推究性命之原,万物之理,精微奥衍,非深造自得,不能言也。旧志载先生事,自崇祯癸未负母避流贼后,遂无可考;但云晚年髡其顶而已。余考许序而知先生卒于甲申明亡之年。又考沈序而知先生之母亦必没于癸未甲申之间;先生之卒,即在母没之后。乃叹先生之髡也,其忠也;死也,其孝也;死而不死也,其仙也。盖纪载不详,其奇迹彰,而庸行反隐矣。嗟夫!古无神仙而不忠臣孝子者;而忠臣孝子又何必不神仙乎?忠孝者大节,儒墨者假名;但论忠孝,何分儒墨?旧志与其家乘,乃斤斤焉以其奇迹为讳,而又不深求其庸行大节之所存,抑何左哉?






美芹十论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书籍








收藏



0


0











《美芹十论》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该书从第一论以至于第十论,无一不是精辟之论。同时,这也是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除此之外,《美芹十论》成了辛弃疾的代名词,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墓写过一副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上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下联)”。












































中文名美芹十论
作    者辛弃疾
题    材军事
类    别军事论著
创作年代南宋
文学体裁军事论著


目录

1作者简介
2简介
3文章列表
4原文与翻译
▪总序
▪审势第一
▪察情第二
▪观衅第三
▪自治第四
▪守淮第五
▪屯田第六
▪致勇第七
▪防微第八
▪久任第九
▪详战第十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已被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




简介

播报
编辑

李筌曾于《太白阴经》卷一之《人无勇怯篇》对勇怯与地域之关系提出了旷古绝今之论,而辛弃疾则于《自治》篇中对:“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之问题提出反驳,并作出“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论哉?”的结论。与李筌不同的是,辛弃疾的目的在于希望南宋朝廷能由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见,进而自治图强;前者理论价值绝高,而后者现实指导之意义甚大。同源殊流,各有所长。

至于其在《察情》一篇所论:“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此说可谓得兵家虚实理论之精华。空城计之所以得行险而稳成,其妙处亦不过在此而已。然直陈此妙、直捣关键枢要之处者,辛弃疾可谓第一人。




文章列表

播报
编辑



审势第一

察情第二

观衅第三

自治第四

守淮第五

屯田第六

致勇第七

防微第八

久任第九

详战第十




原文与翻译

播报
编辑




总序

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虏人凭陵中夏,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臣之家世,受廛济南,代膺阃寄,荷国厚恩。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常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谋未及遂,大父臣赞下世。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常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不幸变生肘腋,事乃大谬。负抱愚忠,填郁肠肺。官闲心定,窃伏思念:今日之事,朝廷一于持重以为成谋,虏人利于尝试以为得计,故和战之权常出于敌,而我特从而应之。是以燕山之和未几而京城之围急,城下之盟方成而两宫之狩远。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诈,我实何有。惟是张浚符离之师粗有生气,虽胜不虑败,事非十全,然计其所丧,方诸既和之后,投闲蹂躏,由未若是之酷。而不识兵者,徒见胜不可保之为害,而不悟夫和而不可恃为膏肓之大病,亟遂[齿乍]舌以为深戒。臣窃谓恢复自有定谋,非符离小胜负之可惩,而朝廷公卿过虑,不言兵之可惜也。古人言:“不以小挫而沮吾大计”,正以此耳。

恭惟皇帝陛下,聪明神武,灼见事几,虽光武明谟,宪宗果断,所难比拟。一介丑虏尚劳宵旰,此正天下之士献谋效命之秋。臣虽至愚至陋,何能有知,徒以忠愤所激,不能自已,以为今日虏人实有弊之可乘,而朝廷上策惟预备乃为无患。故罄竭精恳,不自忖量,撰成御戎十论,名曰美芹:其三言虏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当行。先审其势,次察其情,复观其衅,则敌人之虚实吾既详之矣;然后以其七说次第而用之,虏故在吾目中。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机,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典冠举衣以复韩侯,虽越职之罪难逃;野人美芹而献于君,亦爱主之诚可取。惟陛下赦其狂僭而怜其愚忠,斧锧余生,实不胜万幸万幸之至。

译:

臣听说事情还没发生就预先图谋,这样的话处理起来就游刃有余;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才打算处理,那么常常做起来力不从心。金人侵占我中原大地,臣子们应该要想着一雪国耻,普天之下的人民,这样的心志未曾敢忘记。我的家乡,房屋都在济南,一家担任军职蒙受大宋的厚恩。祖父告诉我,因为族人太多,没能逃脱被金人俘虏,不得已担当金人的官职。后来留在京师又到过宿州和亳州,到过沂州海州,都不是他的志向所在!每次退朝回家吃完饭后,总是带着我们这些小辈的人攀登高山,远眺悠悠天地,谈论国家要事。想要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我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祖父经常带着我驾车,远至燕山,为的是勘察地形。只可惜计谋尚未想好,我祖父就去世了。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向南入侵,中原的百姓们都集合起来,臣也召集了二千人归顺在耿京麾下,担任掌书记一职,和他一起图谋收复中原,本人一共召集有二十五万人,归顺朝廷。不幸的是中间出现了变故,事情才出现难于预计的变化。(这里指起义军中的一个将领张安国杀害了耿京,叛变投金)我忠于大宋,义愤填膺!现在,我定下心来,私下思考:当下的事情,朝廷应该稳重行事,不能让金人的奸谋得逞。以前,是战是和,常常是金人说了算,我们却只能被动的应对。记得上次在燕山本来已经求和纳贡,奈何没几时,汴京就被包围,求和没成却反害徽、钦二宗被俘。秦桧等人的求和反而只能让金人更加肆无忌惮。对方看到有利就和我大宋作战,兵力疲惫了就和我们求和,尔虞我诈,我们都得到什么了?唯有张浚将军的抗金军队初有成果,既然胜利了就不要考虑失败,事情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后来失败了,是在大家求和以后,便又遭受金人的蹂躏,所以抗金的斗争史残酷的。而那些对军事一窍不通的人,只看见胜利不可保持就以为是祸害,这些不开悟和不可靠的人是大弊病,我们要引以为鉴啊!微臣认为收复中原的计谋是有的,不要去在意符离一战的胜败。而那些朝廷大员总是想太多,一想到要用兵就像谈虎色变,太可惜了!古人说不要因为小的挫折就放弃大的事业,正是这样啊!

皇帝陛下您聪明英武,对事情有真知灼见,即使是光武帝的英明,唐宪宗的果敢也比不上您!区区的金人,却让您早起晚睡地劳累,这正是天下有识之士向您献计效命的时候啊!微臣虽然出身低微,没有什么才干,只是因为出于对我大宋的忠心激发了我,不能过控制自己。如今金人那边有弊端,是我们有机可乘的时候,然而朝廷大方针仍然是戒备就是没有危险。所以我殚精竭力,不自量力,写成了抵御敌人的十篇策文,文章的名称叫做美芹。其中三篇是分析敌人的弊端弱点,其中七篇是写朝廷当下应该采取的措施。先审时度势,然后观察敌情,再观察其变化,这样敌人的虚实我们就了如指掌,然后再把七篇中的计策按顺序使用,打败敌人不在话下。只要陛下尽快实施,微臣所说的先机,就志在必得,千万不要在大家的议论中迷惑了。如果收复中原成功了,陛下的英烈不会逊色于唐太宗。冒昧地献上我的计策,就算是犯了越权的大罪,山野之人的可口芹菜献给我的君王,也希望君王能诚恳的接纳。请陛下能赦免我的狂妄,怜惜我的一片忠心,批判的接受我的建议,我会感到无比的荣幸!




审势第一

用兵之道,形与势二。不知而一之,则沮于形、昡于势,而胜不可图,且坐受毙矣。何谓形?小大是也。何谓势?虚实是也。土地之广,财赋之多,士马之众,此形也,非势也。形可举以示威,不可用以必胜。譬如转嵌岩于千仞之山,轰然其声,巍然其形,非不大可畏也;然而堑留木柜,未容于直,遂有能迂回而避御之,至力杀形禁,则人得跨而逾之矣。若夫势则不然,有器必可用,有用必可济。譬如注矢石于高墉之上,操纵自我,不系于人,有轶而过者,抨击中射惟意所向,此实之可虑也。自今论之:虏人虽有嵌岩可畏之形,而无矢石必可用之势,其举以示吾者,特以威而疑我也;未欲用以求胜者,固知其未必能也。彼欲致疑,吾且信之以为可疑;彼未必能,吾且意其或能;是亦未详夫形、势之辨耳。臣请得而条陈之:虏人之地,东薄于海,西控于夏,南抵于淮,北极于蒙,地非不广也;虏人之财,签兵于民而无养兵之费,靳恩于郊而无泛恩之赏,又辅之以岁币之相仍,横敛之不恤,则财非不多也;沙漠之地,马所生焉;射御长技,人皆习焉,则其兵又可谓之众矣。以此之形,时出而震我,亦在所可虑,而臣独以为不足恤者,盖虏人之地虽名为广,其实易攻,惟其无事,兵劫形制,若可纠合,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辛巳之变,萧鹧巴反于辽,开赵反于密,魏胜反于海,王友直反于魏,耿京反于齐、鲁,亲而葛王反于燕,其余纷纷所在而是,此则已然之明验,是一不足虑也。虏人之财虽名为多,其实难恃,得吾岁币惟金与帛,可以备赏而不可以养士;中原廪窖,可以养士,而不能保其无失。盖虏政庞而官吏横,常赋供亿民粗可支,意外而有需,公实取一而吏七八之,民不堪而叛;叛则财不可得而反丧其资,是二不足虑也。若其为兵,名之曰多,又实难调而易溃。且如中原所签,谓之大汉军者,皆其父祖残于蹂践之余,田宅罄于捶剥之酷,怨忿所积,其心不一;而沙漠所签者越在万里之外,虽其数可以百万计,而道里辽绝,资粮器甲一切取办于民,赋输调发非一岁而不可至。始逆亮南寇之时,皆是诛胁酋长、破灭资产,人乃肯从,未几中道窜归者已不容制,则又三不足虑也。又况虏廷今日用事之人,杂以契丹、中原、江南之士,上下猜防。议论龃龉,非如前日粘军、兀术辈之叶。且骨肉间僭杀成风,如闻伪许王以庶长出守于汴,私收民心,而嫡少尝暴之于其父,此岂能终以无事者哉。我有三不足虑,彼有三无能为,而重之以有腹心之疾,是殆自保之不暇,何以谋人?臣亦闻古之善觇人国者,如良医之切脉,知其受病之处而逆其必殒之期,初不为肥瘠而易其智。官渡之师,袁绍未遽弱也,曹操见之以为终且自毙者,以嫡庶不定而知之也。咸阳之都,会稽之游,秦尚自强也,高祖见之以为当如是矣,项籍见之以为可取而代之者,以民怨已深而知之。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虏今并有之,欲不亡何待!臣故曰:“形与势异”。为陛下实深察之。




察情第二

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古之善用兵者,非能务为必胜,而能谋为不可胜。盖不可胜者乃所以徐图必胜之功也。我欲胜彼,彼亦志于胜,谁肯处其败?胜败之情战于中,而胜败之机未有所决。彼或以兵来,吾敢谓其非张虚声以耀我乎?彼或以兵遁,吾敢谓其非匿形以诱我乎?是皆未敢也。然则如之何?曰:“权然后知轻重,度而后知长短”,定故也。“他人有心,与忖度之”,审故也。能定而审,敌情虽万里之远可定察矣。今吾藏战于守,未战而长为必战之待;寓胜于战,未胜而常有必胜之理。彼诚虚声以耀我,我以静应而不轻动;彼诚匿形以诱我,我有素备而不可乘;胜败既不能为吾乱,则故神闲而气定矣。然后徐以吾之心度彼之情,吾犹是彼亦犹是,南北虽有异虑,休戚岂有异趣哉! 且彼诚欲战耶,则必不肯张皇以速我之备。且如逆亮始谋南寇之时,刘麟、蔡松年一探其意而导之,则麟逐而松年鸩,恶其露机也。今诚必战,岂欲人遂知之乎!彼诚不敢必战耶,贪残无义,忿不顾败,彼何所恤?以母之亲、兄之长,一忤其意,一利其位,亮犹弑之,何有于我?况今沿海造舰,沿淮治具,包藏祸心,有隙皆可投,敢谓之终遂不战乎?大抵今彼虽无必敢战之心,而吾亦不可不防其欲尝试之举。彼于高丽、西夏,气足以吞之,故于其使之至也,坦然待之而无他;惟吾使命之去,则多方腆鲜,曲意防备。如人见牛羊未尝作色,而遇虎豹则厉声奋臂以加之,此又足以见其深有忌于我也。彼知有忌,我独无忌哉!我之所忌不在于虏欲必战,而在于虏幸胜以逾淮,而遂守淮以困我,则吾受其疾矣。 朝廷心定而虑审,何情不可得,何功不可成。不求敌情之知,而观彼虚声诡势以为进退者,非特在困吾力,且失夫致胜之机为可惜。臣故曰:“知敌之情而为之处者,绰绰乎其有余矣。”

译:

两军对垒,如果没有办法了解敌情,便会因心里没底而产生疑惑,有疑惑因而容易产生恐慌心理,心理恐慌情绪不稳的情况下做出的应对措施必然不够谨慎精细;如果有办法了解敌情,心里便会很镇定踏实,镇定踏实因而不会对如何作战产生疑惑,一旦心中没有疑惑,就会听仼敌人骚扰自己而不会惊慌失措,那么,主动权常常在我方手里,而敌方实际上受到制约,处于不利位置。古代那些擅长用兵打仗的人,不会去追求每战必胜,而会去谋求今后不可战胜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才是用来慢慢谋求将来每战必胜的根本。我方想战胜敌方,敌方也有志于战胜我方,那么,谁愿意处于失败的境地呢?如果想胜怕败的心情在心中交织,那么胜利或失败的迹象就无法去判定。比如说,敌方或许会带兵来进犯,我方敢认为他们不是在虚张声势故意向我炫耀吗?敌方戓许带兵逃跑,我们敢认为他们不是在隐匿自己真实的形迹来引诱我们深入呢?这些都是不敢的,然后该如何呢?孟子曾经说过:“东西去称一称然后才知道它是轻还是重,去量一量才知道它是长还是短。”这是因为有确定的依据的缘故。《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也揣测得到。”这是因为我仔细观察研究的缘故,如果能有确定的依据和认真研究的态度,敌方情况即使远在万里之外,我们也可以确定明察了。如果我们将进攻的思想隐藏在防守中,那么,即使我们不进攻也可以为将来一定要进攻而作长远的准备;而如果我们将胜利的方法寄托在进攻中,那么,即使我们不能取胜也会经常拥有将来一定胜利的道理。如果他们真的是虚张声势故意向我们炫耀,我们应该冷静应对而不可轻举妄动;如果他们真的是隐匿自己真实的形迹来引诱我们深入,我们因为一向有准备会让他们无机可乘。表面的胜负既然不能搅乱我们的方寸,那么我们就可以心情闲适、精神安定了。这样以后再慢慢地用我的心去揣度敌人的实情,想到我们这样敌人也会这样,敌我分处北方南方,虽然有不同的观念想法,但胜了高兴败了忧愁,这种心情难道会有不同吗?况且,他们如果真的向我们进攻,一定不会匆促行动来加快我们防备的进度。再说逆贼完颜亮最初图谋向南侵犯我们的时候,刘麟、蔡松年刚一弄清他的意图就引领金兵进攻我们,最终刘麟打了败仗被逐出朝廷,蔡松年也被赐鸩酒自杀,因为金国皇帝恼恨他们泄露了进攻宋朝的机密。如果他们真的要进攻了,难道想让所有人知道他们的作战计划吗?如果他们不敢开战,那么,他们贪婪残暴,不讲道义,愤怒的时候甚至不顾虑失败,他们还会顾忌我们什么?! 凭母亲的至亲、兄长的大一点的身份,他们一个违背了完颜亮的心意,一个本来做了有利于完颜亮地位的事情,结果完颜亮还是杀了他们,更何况是对付我们呢?再说现在他们在沿着洱海制造船只,沿着淮河制造武器,包藏险恶用心,即使与他们有嫌隙的人都可投靠他们,谁敢说他们最终不会大规模进攻我们呢?大概即使他们现在没有一定敢战的心理,我们也不能不提防他们那些想尝试的举动。他们相对于高丽、西夏较强,气势足以吞并它们。所以,当高丽、西夏的使者来访时,他们会坦然地接待他们而没有任何其它的担心;只有当我们的使者去的时候,他们才会从多方面表现出不友善,尽量防备我们。正如人们看到牛羊从来不改变脸色,看到老虎豹子之类就大声呵斥、捋起袖子伸出手臂去对待它一样,这足以看出,他们对我们有深深的忌惮。他们知道忌惮我们,难道我们对他们就没有忌惮吗?我们忌惮的不在于敌人一定会向我们进攻,而在于敌人已经侥幸胜利并已渡过淮河,进而会死守淮河来让我们受困。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会深受其害了。朝廷如果镇定下来作仔细的考虑,哪样的情况了解不到,哪样的事情不能成功。不去谋求了解敌情,却去看敌人虚假的声势来决定自己是进是退,这样做不仅仅会使我们的力量受困,还会让我们失去克敌制胜的良机,这是很可惜的。所以,我认为:“了解敌人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处理,这样去应对敌人、获取胜利就会显得绰绰有余。”




观衅第三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民心叛服之由实基于喜怒。喜怒之方形,视之若未有休戚;喜怒之既积,离合始决而不可制矣。何则?喜怒之情有血气者皆有之:饱而愉,暖而适,遽使之饥寒则怨;仰而事,俯而育,遽使之捐弃则痛;冤而求伸,愤而求泄,至于无所控告则怒;怨深痛巨而怒盈,服则合,叛则离。秦汉之际,离合之变,于此可以观矣。秦人之法惨刻凝密,而汉则破觚为圜,与民休息,天下不得不喜汉而怒秦。怒之方形,秦自若也;怒之既积,则喜而有所属,秦始不得自保,遂离而合于汉矣。

方今中原之民,其心果何如哉?二百年为朝廷赤子,耕而食,蚕而衣,富者安,贫者济,赋轻役寡,求得而欲遂,一染腥羶,彼视吾民如晚妾之御嫡子,爱憎自殊,不复顾惜。方僭割之时,彼守未固,此讻未定,犹免强姑息以示恩,时肆诛戮以贾威;既久稍玩,真情遂出,分布州县,半是胡奴,分朋植党,仇灭中华。民有不平,讼之于官,则胡人胜而华民则饮气以茹屈;田畴相邻,胡人则强而夺之;孽畜相杂,胡人则盗而有之;民之至爱者子孙,签军之令下,则贫富不问而丁壮必行;民之所惜者财力,营筑馈饷之役兴则空室以往而休息无期;有常产者困寠,无置锥者冻馁。民初未敢遽叛者,犹徇于苟且之安,而訹于积威之末。辛巳之岁相挺以兴,矫首南望、思恋旧主者,怨已深、痛已巨,而怒已盈也。逆亮自知形禁势格,巢穴迥遥,恐狂谋无成窜身无所,故疾趣淮上,侥幸一胜,以谋溃中原之心而求归也。此机不一再,而朝廷虑不及此,中原义兵寻亦溃散。吁!甚可追惜也。

今而观之,中原之民业尝叛虏,虏人必不能释然于其心,而无民意岂能自安而无疑乎!疑则臣患深,操心危,是以易动而轻叛。朝廷未有意于恢复则已;诚有意焉,莫若于其无事之时,张大声势以耸之,使知朝廷偃然有可恃之资;存抚新附以诱之,使知朝廷有不忘中原之心。如是,则一旦缓急。彼将转相告谕,翕然而起,争为吾之应矣。

又况今日中原之民,非昔日中原之民。曩者民习于治而不知兵,不意之祸如蜂虿作于杯袖,智者不暇谋,勇者不及怒。自乱离以来,心安于斩伐而力闲于攻守,虏人虽暴,有王师为之援,民心坚矣。冯妇虽攮臂,其为士笑之。孟子曰:“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臣亦谓今之中原离合之衅已开,虏人不动则已,诚动焉,是特为陛下驱民而已。惟静以待之,彼不亡何待!




自治第四

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臣之说曰:“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秽不可以久安于华夏。

夫所谓南北定势者,粤自汉鼎之亡,天下离而为南北,吴不能以取魏,而晋足以并吴;晋不能以取中原,而陈亦终于毙于隋;与夫艺祖皇帝之取南唐、取吴越,天下之士遂以为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至于此。而蔡谟亦谓:“度今诸人,必不能辨此。吾见韩庐东郭踆俱毙而已。”

臣亦谓吴不能以取魏者,盖孙氏之割据,曹氏之猜雄,其德本无以相过,而西蜀之地又分于刘备,虽愿以兵窥魏,势不可得也。晋之不能取中原者,一时诸戎皆有豪杰之风,晋之强臣方内自专制,拥兵上流,动辄问鼎,自治如此,何暇谋人?宋、齐、梁、陈之间其君臣又皆以一战之胜蔑其君而夺之位,其心盖侥幸于人之不我攻,而所以攻人者皆其自固也。至于南唐吴越之时,适当圣人之兴,理固应耳,无足怪者。由此观之,所遭者然,非定势也。

且方今南北之势,较之彼时亦大异矣。地方万里而劫于夷狄之一姓,彼其国大而上下交征,政庞而华夷相怨,平居无事,亦规规然模仿古圣贤太平之事以诳乱其耳目,事以其国可以言静而不可以言动,其民可与共安而不可与共危,非如晋末诸戎四分五裂,若周秦之战国,唐季之藩镇,皆家自为国,国自为敌,而贪残吞噬、剽悍劲勇之习纯用而不杂也。且六朝之君,其祖宗德泽涵养浸渍之难忘,而中原民心眷恋依依而不去者,又非得为今日比。臣故曰:“较之彼时,南北之势大异矣。”

当秦之时,关东强国末楚若也,而秦楚相遇,动以数十万之众见屠于秦,君为秦虏而地为秦墟。自当时言之,是南北勇怯不敌之明验,而项梁乃能以吴楚子弟驱而之赵,就钜鹿,破章邯,诸侯之军十余壁者皆莫敢动。观楚之战士无不一当十,诸侯之兵皆人人惴恐。卒以阬秦军,入函谷,焚咸阳,杀子婴,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论哉?

方怀王入秦时,楚人之言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夫岂彼能逆知其势之必至于此耶?盖天道好还,亦以其理而推之耳。固臣直取古今常理而论之。夫所谓古今常理者:逆顺之相形,盛衰之相寻,如符契之必同,寒暑之必至。今夷狄所以取之者至逆也,然其所居者亦盛矣。以顺居盛,犹有衰焉;以逆居盛,固为衰乎?臣之所谓理者此也。不然,裔夷之长而据有中夏,子孙有泰山万世之安,古今岂有是事哉!今之议者皆痛惩往者之事,而劫于积威之后,不推项籍之亡秦,而咸以蔡谟之论晋者以藉口,是犹怀千金之璧,不能斡营低昂,而摇尾于贩夫;惩蝮蛇之毒,不能详核真伪,而褫魄于雕弓。亦已过矣。故臣愿陛下姑以光复旧物而自期,不以六朝之势而自卑,精心强力,日语二三大臣讲求古今南北之势,知其不侔而不为之惑,则臣固当为陛下言自治之策。

今之所以自治者不胜其多也:官吏之盛否,民力之优困,财用之半耗,士卒之强弱,器械之良窳,边备之废置,此数者皆有司之事,陛下亦次第而行之,臣不能悉举也。顾今有大者二,陛下知之而未果行、大臣难之而不敢发者,一曰:绝岁币,二曰都金陵。臣闻今之所以待虏,以缗计者二百余万,以天下之大而为生灵社稷计,曾何二百余万之足云,臣不为二百余万缗惜也。钱塘金陵俱在大江之南,而其形势相去亦无几矣,岂以为是数百里之远而遽有强弱之辨哉!臣不为数百里计也。然而绝岁币则财用未可以遽富,都金陵则中原未可以遽复,是三尺童子之所知,臣之区区以是为言者,盖古之英雄拨乱之君,必先内有以作三军之气,外有以破敌人之心,故曰:“未战,养其气。”又曰:“先人有夺人之心”。今则不然:待敌则恃欢好于金帛之间,立国则借形势于山湖之险,望实俱丧,莫此为甚。使吾内之三军习知其上之人畏怯退避之如此,以为夷狄必不可敌,战守必不可恃,虽有刚心勇气亦销铄委靡而不振,臣不知缓急将谁使之战哉!借使战,其能必胜乎?外之中原民心以为朝廷置我于度外,谓吾无事则知自备而已,有事则将自救之不暇,向之袒臂疾呼而促逆亮之毙、为吾响应者,它日必无若是之捷也。如是则敌人将安意肆志而为吾患。今绝岁币、都金陵,其形必至于战。天下有战形矣,然后三军有所怒而思奋,中原有所恃而思乱,陛下间取其二百余万缗者以资吾养兵赏劳之费,岂不为朝廷之利乎!然此二者在今日未可遽行。臣观虏人之情,玩吾之重战,而所求未能充其欲,不过一二年必以战而要我,苟因其要我而遂绝之,则彼亦将自沮,而权固在我矣。

议者必曰:“朝廷全盛时,西、北二虏亦不免于赂。今我有天下之半,而虏倍西、北之势,虽欲不赂,得乎?”臣应之曰:“是赵之所以待秦也。”昔者秦攻邯郸而去,赵将割六县而与之和,虞卿曰:“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抑其力尚能进,且爱我而不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矣。”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力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臣以为虞卿之所以谋赵者,是今日之势也。且今日之势,议者固以东晋自卑矣。求之于晋,彼亦何尝退金陵、输岁币乎?

臣窃观陛下圣文神武同符祖宗,必将凌跨汉唐、鞭笞异类,然后为称,岂能郁郁久居此者乎?臣愿陛下酌古以御今,无惑于纷纭之论,则恢复之功可必其有成。

古人云:“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又曰:“作屋道边,三年不成。”盖谋贵众、断贵独,惟陛下深察之。




守淮第五

臣闻用兵之道,无所不备则有所必分,知所必守则不必皆备。何则?精兵骁骑,十万之屯,山峙雷动,其势自雄,以此为备则其谁敢乘?离屯为十,屯不过万,力寡气沮,以此为备则备不足恃。此聚屯分屯之利害也。臣尝观两淮之战,皆以备多而力寡,兵慑而气沮,奔走于不必守之地,而撄虏人远斗之锋,故十战而九败。其所以得画江而守者,幸也。且今虏人之情,臣固以论之矣,要不过以戍兵而入寇,幸成功而无内祸;使之逾淮,将有民而扰之,有城而守之,则始足以为吾患。夫守江而丧淮,吴、陈、南唐之事可见也。且我入彼出,我出彼入,旷日持久,何事不生?曩者兀术之将曰韩常,刘豫之相曰冯长宁者,皆尝以是导之,讵知其他日之计终不出于此乎?故臣以为守淮之道,无惧其必来,当使之兵交而亟去;无幸其必去,当使之他日必不敢犯也。为是策者,在于彼能入吾之地,而不能得吾之战;彼能攻吾之城,吾能出彼之地。然而非备寡力专则不能也。

且环淮为郡凡几?为郡之屯又几?退淮而江为重镇,曰鄂渚、曰金陵、曰京口,以至于行都扈跸之兵,其将皆有定营,其营皆有定数,此不可省也。环淮必欲皆备,则是以有限之兵而用无所不备之策。兵分势弱,必不可以折其冲。以臣策之,不若聚兵为屯,以守为战,庶乎虏来不足以为吾忧,而我进乃可以为彼患也。

聚兵之说如何?虏人之来,自淮而东必道楚以趣扬;自淮而西必道濠以趣真,与道寿以趣和;自荆襄而来,必道襄阳以趣荆。今吾择精骑十万,分屯于山阳、濠梁、襄阳三处,而于扬或和置一大府以督之。虏攻山阳,则坚壁勿战,而虚盱眙高邮以饵之,使濠梁分其半与督府之兵横击之,或绝饷道,或要归途。虏并力于山阳,则襄阳之师出唐、邓以扰之。虏攻濠梁,则坚壁勿战,而虚庐寿以饵之,使山阳分其半与督府之兵亦横击之。虏并力于濠梁,而襄阳之师亦然。虏攻襄阳,则坚壁勿战,而虚郢复以饵之,虏无所获,亦将聚淮北之兵以并力于此,我则以濠梁之兵制其归,而山阳之兵自沐阳以扰沂海。此政所谓:不恃敌之不敢攻,而恃吾能攻彼之所必救也。

臣窃谓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矣。昔人用兵多出于此,故魏赵相攻,齐师救赵,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则魏兵释赵而自救,齐师因大破之于桂陵。后唐庄宗与梁相持于杨刘、德胜之间,盖尝蹙而不胜,其后用郭崇韬之策,七日入汴而梁亡。兵家形势,从古已然。议者必曰:“我如擣虚以进,彼亦将调兵以拒进;遇其实未见其虚。”是大不然。彼沿边为守,其兵不过数万,既已屯于三城之冲,其馀不容复多。兵少而力不足,未能当我全师者,又非其所虑也。又况彼纵得淮,而民不服,且有江为之阻,则犹未足以为利。我得中原,而箪壶迎降,民心自固,且将不为吾守乎?如此则在我者甚坚,而在彼者甚瑕。全吾所甚坚,攻彼所甚瑕,此臣所谓兵交而必亟去,兵去而不敢复犯者此也。呜呼!安得斯人而与之论天下之哉!




屯田第六

赵充国论备边之计曰:“湟中积谷三百万斛则羌人不敢动。”李广武为成安君谋曰:“要其辎重,十日不至,则二将之头可致者。”此言用兵制胜以粮为先,转饷给军以通为利也。必欲使粮足而饷无间绝之忧,惟屯田为善。而屯田盖亦难行:国家经画,于今几年,而曾未睹夫实效者,所以驱而使之耕者非其人,所以为之任其责者非其吏,故利未十百而害已千万矣。名曰屯田,其实重费以敛怨也。何以言之?市井无赖小人,为其懒而不事事,而迫于饥寒,故甘捐躯于军伍,以就衣食而苟闲纵,一旦警急,擐甲操戈以当矢石,其心固偃然自分曰:“向者吾无事而幸饱暖于官,今焉官有事而责死力于我。”且战胜犹有累资补秩之望,故安之而不辞;今遽而使之屯田,是则无事而不免耕耘之苦,有事而又履夫攻守之危,彼必曰:“吾能耕以食,岂不能从富民租佃以为生,而轻失身于黥戮?上驱我于万死,岂不能捐榖帛以养我,而重役我以辛勤?”不平之气无所发泄,再畎亩则邀夺民田、胁掠酒肉,以肆无稽,践行阵则呼愤扼腕、疾视长上,而不可为用。且曰:“吾自耕自食,官何用我焉。”是诚未睹夫享成之利也。鲁莽灭裂,徒费粮种,只见有害,未闻获利,此未为策之善。

如臣之说则曰:向者之兵怠惰而不尽力,向者之吏苟且而应故事。不如籍归正军民厘为保伍,则归正不厘务官擢为长贰,使之专董其事。且彼自虏中被签而来,耒耨之事盖所素习。且其生同乡井,其情相得,上令下从,不至生事。惟官为之计其闲田顷亩之数、与夫归正军民之目,土人以占之田不更动摇,以重惊扰。归正之人家给百亩而分为二等;为之兵者,田之所以尽以予之;危之民者,十分税一则以为凶荒赈济之储。室庐、器具、粮种之法一切遵旧,使得植桑麻、蓄鸡豚,以为岁时伏腊婚嫁之资。彼必忘其流徙,便于生养。无事则长贰为劝农之官,有事则长贰为主兵之将,许其理为资考,久于其任,使得悉心于教劝。而委守臣监司核其劳绩,奏与迁秩而不限举主。人熟不更相劝勉以赴功名之会哉。且今归正军民散在江淮,而此方之人例以异壤视之。不幸而主将亦以其归正,则求自释于庙堂,又痛事行迹,愈不加恤。间有挟不平,出怨语,重典已絷其足矣。所谓小名目者仰俸给为话,胥吏沮抑,何尝以时得?呜呼!此诚可悯也,诚非朝廷所以怀诱中原忠义之术也。

闻之曰:“因其不足而利之,利未四、五而恩逾九、十。”此正屯田非特为国家便,而且亦为归正军民之福。议者必曰:“归正之人常怀异心,群而聚之,虑复生变。”是大不然也。且和亲之后沿江归正军民,官吏失所以抚摩之惠,相扳北归者莫计,当时边吏亦皆听之而莫为制,此岂独归正军人之罪?今之留者既少安矣,更为屯田以处之,则人有常产而上无重敛,彼何苦叛去以甘虏人横暴之诛求哉!若又曰:“恐其窃发”,且人惟不自聊赖乃攮夺以苟生,诚丰沃矣!何苦如是?饥者易为食,必不然也。诚使果耳,疏而远之于江外,不犹愈于聚乎内而重惊扰乎?且天下之事,逆虑其害而不敢求其利,亦不可言智矣。

盖今所谓御前诸军者,待之素厚而仰之素优,故骄。骄则不可复使,此甚易晓也。若夫州郡之卒异于是。彼非天子爪牙之故,可以劳之而不怨,而其大半出于农桑失业之徒,故狎于野而不怨。往年尝猎其丁壮劲勇者为一军矣,臣以为可辈徒此军,视归正军民之数倍而发之,使阡陌相连,庐舍相望,并耕乎两淮之间。彼其名素贱,必不敢倨视归正军民而媒怨;而归正军民视之,犹江南之兵也,亦必有所忌而不敢逞。势足以禁归正军民之变,力足以禁屯田之利,计有出于此者乎?

昔商之顽民相率为乱,周公不诛而迁之洛邑,曰:“商之臣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其后康王命毕公,又曰:“不臧厥臧,民罔攸劝。”始则迁其顽而教之,终则择其善而用之。圣人治天下未尝绝物固如此。今归正军人聚于两淮而屯田以居之,核其劳绩而禄秩以诱之,内以节冗食之费,外以省转饷之劳,以销桀骜之变,此正周人待商民之法,秦使人自为战之术,而井田兵农之遗制也。况皆吾旧赤子,非如商民在周之有异念,术而使之,天下岂有不济之事哉!




致勇第七

臣闻行阵无死命之士则将虽勇而战不能必胜,边陲无死事之将则相虽贤而功不能必成。将骄卒惰,无事则已,有事而其弊犹耳,则望贼先遁,临敌遂奔,几何而不败国家事。人君责成于宰相,宰相身任乎天下,可不有以深探其情而逆为之处乎!盖人莫不重死,惟有以致其勇,则惰者奋、骄者耸,而死有所不敢避。呜呼!此正鼓舞天下之至术也。致之如何?曰:“将帅之情与士卒之情异,而所以致之之术亦不可得而同。”和则?致将帅之勇在于均任而投其所忌,贵爵而激其所慕;致士卒之勇,在于寡使而纾其不平,素赏而恤其已亡。臣请得而备陈之:

今之天下,其弊在于儒臣不知兵而武臣有以要其上,故阃外之事朝廷所知者胜与负而已,所谓当进而退、可攻而守者,则朝廷有不及知也。彼其意盖曰:“平时清要,儒臣任之;一旦扰攘,而使我履矢石!吾且幸富贵矣。岂不能逡巡自爱而留贼以固位乎!”向者淮上之师有迁延而避虏者,是其事也。臣今欲乞朝廷于文臣之中择其廉重通敏者,每军置参谋一员,使之得以陪计议、观形势而不相统摄。非如唐所谓监军之比。彼为将者心有所忌,而文臣亦因之识行阵、谙战守,缓急均可以备边城之寄;而将帅临敌,有可进而攻之之便,彼知缙绅之士亦识兵家利害,必不敢依违养贼以自封而遗国家之患。此之谓均任而投其所忌。

凡人之情,未得志则冒死以求富贵,已得志则保富贵而重其生。古人论御将者以才之大小为辨,谓御大才者如养骐骥,御小才者如养鹰犬。然今之将帅岂皆其才大者,要之饱则飞去亦有如鹰者焉!向者虹县海道之师,有得一邑、破数舰而遽以节钺,使相与之者,是其事也。臣欲乞朝廷靳重爵命,齐量其功,等第而予之。非谓无予之谓,徐以予之,且欲使之常衅衅然,有歆慕未足之意以要其后效。而戒谕文吏,非有节制相临者必以资级为礼,予左选人均,无使如正使遥郡者间有趋伏堂下之辱,如唐以金紫而执役之类。彼被介胄者知一爵一命之可重,而朝廷无左右选贵贱之别,则亦矜持奋励、尽心于朝廷而希尊容之宠。此之谓贵爵而激其所慕。

营幕之间饱暖有不充,而主将歌舞无休时,锋镝之下肝脑不敢保,而主将雍容于帐中,此亦危且勩矣。而平时又不予之休息以养其力,至使于舁土运甓以营私室而肆鞭鞑,彼之心怀愤挟怨,惟恐天下之无事、以求所谓快意肆志者而邀其上,谁肯挺身效命以求胜敌哉!兵法曰:“视卒如爱子”,故古之贤将有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而分劳苦。臣今欲乞朝廷明敕将帅,自教阅外,非修营治栅、名公家事者不得私有役使,以收士卒之心。此之谓寡使而纾其不平。

人莫不恶死,亦莫不有父母妻孥之爱,冒万死、幸一生,所谓奇功斩获者有一资半级之望,朝廷较其毫厘而裁抑之,赏定而付之于军,则胥吏轧之、主将邀之,不得利不与。敌去师捷,主将享大富贵,而士卒有一命又复沮格如此,不幸而死,妻离子散,香火萧然,万事瓦解;未死者见之,谁不生心?兵法曰:“军赏不逾时”,而古之贤将盖有为士卒裹创恤孤者。臣今欲乞朝廷遇有赏命,特与差官携至军中,呼名给付;而死事之家,申敕主将曲加抚劳,以结士卒之欢。此之谓速赏而恤其已亡。如此则骄者化而为锐,惰者化而为力。有不守矣,守之而无不固;有不攻矣,攻之而无不克。

凡兹数事,非有难行重费,朝廷何惜而不举、已收将卒他日之用哉!臣窃观陛下向尝训百官以宠武臣,隆恩数以优战伐,是诚有意于激励将卒矣,然其间尚有行之而未及详,已行而旋复弛之事。欲望陛下察臣所以得于行伍之说如此,而明付之宰相,使之审处而力行之,庶几有以得上下之欢心,而急难不至于误国,此实天下之至计也。




防微第八

古之为国者,其虑敌深,其防患密。故常不吝爵赏以笼络天下智勇辩力之士,而不欲一夫有忧愁怨怼亡聊不平之心以败吾事。盖人之有智勇辩力者,士皆天民之秀杰者,类不肯自己,苛大而不得见用于世,小而又饥寒于其身,则其求逞之志果于毁名败节,凡可以纾忿充欲者无所不至矣。是以敌国相持,胜负未决;一夫不平,输情于敌,则吾之所忌彼知而投之,吾之所长彼习而用之;投吾所忌,用吾所长,是殆益敌资而遗敌胜耳,不可不察。传曰:“谨备于其外,患生于其内。”正圣人所以深致意而庸人以为不足虑也。

昔者,楚公子巫臣尝教吴乘车射御,而吴得以逞。汉中行说尝教单于无爱汉物,而汉有匈奴之忧。史传所载,此类甚多。臣之为今日虑者,非以匹夫去就可以为朝廷重轻,盖以为泄吾之机足以增虏人之颉颃耳。何则?科举不足以尽笼天下之士,而爵赏亦不足以尽縻归附之人,与夫逋寇穷民之无所归、茹冤抱恨之无所泄者,天下亦不能尽无,窃计其中亦有杰然自异而不徇小节者矣,彼将甘心俯首、守死于吾土地乎?抑亦坏垣越栅而求释于他域乎?是未可知也。臣之为是说者,非欲以耸陛下之听而行己之言,盖亦有见焉耳。请试言其大者:

逆亮之南寇也,海道舟楫则平江之匠实为之;淮南惟秋之防,而盛夏入寇,则无锡之士实惎之;克敌弓弩虏兵所不支,今已为之;殿司之兵比他卒为骄,今已知之。此数者岂小事哉!如闻皆其非归之人、叛军之长教之使然。且归正军民,或激于忠义,或迫于虐政,故相扳来归,其心诚有所慕也,前此陛下尝许以不遣矣。自去年以来,虏人间以文牒请索,朝廷亦时有曲从,其间有知诗书识义分者,如解元振辈,上章请留,陛下既已旌赏之矣。若俗所谓泗州王等辈既行之后,得之道理,皆言阴通伪地,教其亲戚诉诸虏庭移牒来请,此必其心有所不乐于朝廷者。若此槽虽(兄+辱)䢆无能,累千百万举发以归之固不足恤,然人之度量相越、智愚不同,或其中亦有所谓杰然自异者。患生所忽,渐不可长。臣愿陛下广含弘之量,开言事之路,许之陈说利害,官其可采,以收拾江南之士;明昭有司,时散俸廪,以优恤归明归正之人。外而敕州县吏,使之蠲除科敛,平亭狱讼,以抒其逃死蓄愤无所伸诉之心。其归正军民,或有再索而犹言愿行者,此必阴通伪地,情不可测。朝廷既无负于此辈,而犹反复若是,陛下赫然诛其一、二,亦可以绝其奸望。不然,则纵之而不加制,玩之而不加恤,恐他日万一有如先朝张源、吴昊之西奔,近日施宜生之北走,或能驯致边陲意外之扰,不可不加意焉!

臣闻之:鲁公甫文伯死,有妇人自杀于房者二人,其母闻之不哭,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而是人不随,今死而妇人为自杀,是必于其长者薄、于其妇人厚。”议者曰:“从母之言则是为贤母,从妻之言则不免为妒妻。”今臣之论归正归明军民,诚恐不悦臣之说者以臣为妒妻也。惟陛下深察之。




久任第九

臣闻天下无难能不可为之事,而有能为必可成之人。人诚能也,任之不专则不可以有成。故孟子曰:“五谷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何则?事有操纵自我,而谋之已审,则一举而可以遂成;事有服叛在人,而谋之虽审,亦必持久而后可就。盖自古夷狄为中国患,彼皆有争胜之心,圣人方调兵以正天诛,任宰相以责成功,非如政刑礼乐发之自己,收之亦自己之易也。朝而用兵,夕而遂胜,公卿大夫交口归之,曰:“此宰相之贤也。”明日而临敌,后日而闻不利,则群起而媒孽之,曰:“宰相不足与折冲也。”乍贤乍佞,其说不一,于是人君亦不能自信,欲求之立事,难矣哉!

臣读史,尝窃深加越句践、汉高祖之能任人,而种、蠡、良、平之能处事:骤而胜,遽而败,皆不足以动其心,而信之专,期之成,皆如其所料也。观夫公稽之栖,五年而吴伐齐,虚可乘也,种、蠡如不闻;又四年,吴伐齐,虚可乘也,种、蠡反发兵助之;又二年,吴伐齐不胜,而种、蠡始袭破之,可以取之,种、蠡不取;又九年而始一举灭之。盖历二十又三年,而句践未尝以为迟而夺其权。丰沛之兴,秦二年,汉败于薛;汉元年,高帝厄于鸿门;又二年衅于彭城;又三年,困于荥阳;又五年不利于夏南。良、平何尝一日不从之计议,然未免于龃龉者,盖历五年而始蹶项立刘,高帝亦未尝以为疏而夺其权。诚以一胜一败兵家常势,惩败狃胜,非策之上。故古之人君,其信任大臣也,不间于谗说;其图回大功也,不恤于小节;所以能责难能不可为之事于能为必可成之人而收其效也。虏人为朝廷患,如病疽焉。病根不去,终不可以为身安。然其决之也,必加炷刃,则痛亟而无后悔;而其销之也,止于傅饵,则痛迟而终为大患。病而用医,不一其言,至炷刃方施而传饵移之,傅饵未几而炷刃夺之;病不已而乃咎医。吁!亦自惑也。且御戎有二道,惟和与战。和固非常策,然太上皇帝用秦桧一十九年而无异论者,太上皇帝信之之笃而秦桧守之之坚也。今日之事,以和为可以安,而臣不敢必其盟之可保;以为战为不可讲,而臣亦不敢必其兵之可休。惟陛下推至诚,疏谗慝,以天下之事尽付之宰相,使得优游无疑以悉力于图回,则可和与战之机宰相其任之矣。

唐人视相府如传舍,其所成者果何事?淮蔡之功,裴度用而李师道遣刺客以缓师,高霞寓败而钱微萧俛以为言,宪宗信之深、任之笃,令狐楚之罢为中舍,李逢吉之出为节度,皆以沮谋而见疏。故君以断、臣以忠,而能成中兴之功。而顷者张浚虽未有大捷,亦未至大败,符离一挫,召还揆路,遂以罪去,恐非越句践、汉高帝、唐宪宗所以任宰相之道。非特此也,内而户部出纳之源,外而全曹总司之计,与夫边郡守臣、屯戍守将,皆非朝夕可以责其成功者。臣愿陛下要成功于宰相,而使宰相责成功于计臣、守将,俾其各得专于职治,而以禄秩旌其劳绩,不必轻移遽迁,则人无苟且之心,乐于奋激以自见其才。一网既举,众目自张,天下之事犹有不办者,臣不敢信其然也。




详战第十

臣闻鸱枭不鸣,要非祥禽;豺狼不噬,要非仁兽。此虏人吴未动而臣固将以论战。何则?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然后两国可恃以定盟,而生灵可恃以弭兵。今彼尝有诈我之情,而我亦有虞彼之备,一诈一虞,谓天下不至于战者,惑也。明知天下之必战,则出兵以攻人与坐而待人之攻也,孰为利?战人之地与退而自战其地者,孰为得?均之不免于战,莫若先出兵以战人之地,此固天下之至权、兵家之上策而微臣之所以敢妄论也。

详战之说奈何?详其所战之地也。兵法有九地,皆因地而为之势。不详其地、不知其势者谓之“浪战”。故地有险易、有轻重。先其易者,险有所不攻;破其重者,轻有所不取。今日中原之地,其形易、其势重者,果安在哉?曰:山东是也。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此定势,非臆说也。古人谓用兵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臣窃笑之,夫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固也;若击其首则死矣,尾虽应,其庸有济乎?方今山东者,虏人之首,而京洛关陜则其身其尾也。由泰山而北,不千二百里而至燕,燕者虏人之巢穴也。自河失故道,河朔无浊流之阻,所谓千二百里者从枕席上过师也。山东之民劲勇而喜乱,虏人有事常先穷山东之民,天下有变而山东亦常首天下之祸。至其所谓备边之兵,较之他处,山东号为简略。且其地于燕为近,而其民素喜乱,彼方穷其民、简其备,岂真识天下之势也哉。今夫二人相搏,痛其心则手足无强力;两阵相持,噪其营则士卒无斗心。固臣以为兵出沭阳〔海州属县〕则山东指日可下,山东已下则河朔必望风而震,河朔已震则燕山者臣将使之塞南门而守。请试言其说:

虏人列屯置戍,自淮阳以西,至于汧陇〔海州防御去处,故此不论〕,杂女真、渤海、契丹之兵不满十万。关中、洛阳、京师三处,彼以为形势最重之地。防之为甚深,备之不甚密,可因其为重,大为之名以信之。扬兵于川蜀,则曰:“关陇秦汉故都,百二之险。吾不可以不争。”扬兵于襄阳,则曰:“洛阳吾祖宗陵寝之旧,废祀久矣,吾不可以不取。”扬兵于淮西,则曰:“京师吾宗庙社稷基本于此,吾不可以不复。”多为旌旗金鼓之形,佯为志在必取之势,已震关中,又骇洛阳;以骇洛阳,又声京师。彼见吾形、忌吾势,必以十万之兵而聚三地,且沿边郡县亦必皆守而后可,是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如此则燕山之卫兵、山东之户民〔女真山东之屯田者不满三万,此兵不俱可用。〕、中原之签军,精甲锐兵必举以至,吾乃以形耸之使不得遽去,以势留之使不得遂休,则山东之地固虚邑也。山东虽虚,切计青、密、沂、海之兵犹有数千,我以沿海战舰驰突于登莱沂密淄淮之境,彼数千兵者尽分于屯守矣。山东诚虚,盗贼必起,吾诱群盗之兵使之溃裂皿出;而陛下徐择一骁将,以兵五万,步骑相半,鼓形而前,不三日而至兖郓之郊,臣不知山东诸郡将谁为王师敌哉!山东已定,则休士秣马,号召忠义,教以战守,然后传檄河朔诸郡,徐以兵蹑其后,此乃韩信所以破赵而举燕也。天下之人知王师恢复之意坚,虏人破灭之形著,则契丹诸国如窝斡、鹧巴之事必有相轧而起者。此臣所以使燕山塞南门而守也。彼虏人三路备边之兵将北归以自卫耶?吾已制其归路,彼又虞淮西、襄阳、川蜀之兵,未可释而去也。抑为战与守耶?腹心已溃,人自解体,吾又半途出其背而夹击之。当此之时,陛下筑城而降其兵亦可;驱而之北,反用其锋亦可;纵之使归,不虞,而后击之亦可。臣知天下不足定也。

然海道与三路之兵,将不必皆勇,士不必皆锐。盖臣将以海道三路之兵为正,而以山东为奇;奇者以强,正者以弱;弱者牵制之师,而强者必取之兵也。古之用兵者,唐太宗其知此矣,尝曰:“吾观行阵形势,每战必使弱常遇强、强常遇弱。敌遇吾弱,追奔不过数十百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然此特太宗用之于一阵间耳。臣以为天下之势,避实击虚,不过如是。苟曰不然,以将驱坚悉锐由三路以进,寸攮尺取为恢复之谋,则吾兵为虏弱久矣,骤而用之未尝不败。近日符离之战是也。假设陛下一举而取京洛,再举而复关陕,彼将南绝大河下燕蓟之甲,东于泗水漕山东之粟,陛下之将帅谁与守此?曩者三京之役是也。借能守之,则河北犹未病;河北未病,则雌雄犹未决也。以是策之,陛下其知之矣。

昔韩信请于高祖,愿以三万人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而西会于荥阳。耿弇言于光武,欲先定渔阳,取涿郡,还收富平,而东下齐。皆越人之都而谋人之国,二子不以为难能,而高祖光武不以为可疑,卒藉之以取天下者,见之明而策之熟也。由今观之,使高祖光武不信其言,则二子未免为狂。何者?落落而难合也。如臣之论,焉知不有谓臣为狂者乎!虽然,臣又有一说焉。为陛下终言之:

臣前所谓兵出山东则山东之民必叛虏以为我应,是不战而可定也。议者必曰:“辛巳之岁,山东之变已大矣,然终无一人为朝廷守尺寸土以基中兴者,何也?”臣之说曰:“北方郡县,可使为兵者皆锄犁之民,可使以用此兵而成事者,非军府之黥卒则县邑之弓兵也。”何则?锄犁之民,寡谋而易聚,惧败而轻敌,使之坚战而持久则败矣。若夫黥卒之与弓兵,彼皆居行伍,走官府,皆知指呼号令之不可犯,而为之长者更战守,其部曲亦稔熟于其赏罚进退之权。建炎之初,如孔彦舟、李成辈,杀长吏,驱良民,胶固而不散者皆此辈也。然辛巳之岁何以不变?曰:“东北之俗尚气而耻下人。当是时,耿京王友直辈奋臂陇亩,已先之而起,彼不肯俯首听命以为农夫下,故宁撄城而守,以须王师而自为功也。”臣常揣量此曹间有豪杰可与立事者,然虏人薄之而不以战,自非土木之兴筑、官吏之呵卫,皆不复用。彼其思一旦之变以逞夫平昔悒快勇悍之气,抑甚于锄犁之民。然而计深虑远,非见王师则未肯轻发。陛下诚以兵入其境,彼将开门迎降,惟恐后耳。得民而可以使之将,得城而可以使之守,非于此焉择之,未见其可也。故臣于详战之未而备论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0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野人先生传

易顺鼎



  曹野人先生传
  清 易顺鼎
  
  曹野人先生,名宗先,字述之;野人其号也(《益阳县志》)。远祖官益阳,占籍焉。曾祖某,迁龙阳之鹿溪,遂为龙阳人。五世祖某,尝为明显宦,多藏书;先生诵其清芬,记睹淹博(《通源集曹氏序》)。性敏慧,下笔成文。蔡忠烈公为长沙推官,见其制艺,以为古岸奇特(《益阳志》)。入益阳县学,甫冠,即食廪饩。席先业,资甚丰,一旦叹曰:“士君子立身何等,乃驰逐于宗贵之场而已乎?”遂弃家资,薄举子业,避地读书,殚心濂洛,作乐饥之文以自勉。乐饥者,非以饥为乐也,乐其所乐,虽饥而乐自在也。其文云云,大抵皆言刻苦自修,淡名利,寡嗜欲,以蕲及于‘乐天知命’者之所为(《曹氏序》)。又好读仙佛家书,久之,自谓有得(《益杨志》)。见于行事,多意料所不及,乡里目为异人。然志在用世,言事深中时弊,上邑令张际熙书数千言,穷治乱之原,具忠爱之志,蔡忠烈尤重之(《曹氏序》)。谓其理论至是,欲为下拜(《益阳志》)。盖生平知己,忠烈一人而已。事亲孝,以天下大乱,患无以其全母,每囊沙于足而行,人或以为狂(《曹氏序》)。崇祯癸末,流贼张献忠至,负母急走二百里外,得免(《湖南通志》)。色养慎终(《通源集沈求序》)。后自髡其顶(《通志》)。初先生美风度(《曹氏序》)。无须,遇髯道人,脱其须赠之,遂美髯焉(《益阳志》)。顺治甲申仲春卒。山东人许尚忠者,好道,与友,隐居鲁山之丹霞洞,以是年遇髯僧奇其语,师事之。僧深穆寡言,间姓氏里居,不答,居三年始去。以所说经为一书,授尚忠(《通源集》);复留一褐,署“楚益阳曹氏行尸”。康熙甲辰,尚忠官常德,以丈量役至鹿溪,宿曹氏,初不知即先生家,见案头有稿本,署“曹宗先野人著”,与《通源集》无异也。大惊,讯之,始知所师事者,即先生化身矣(《通源集》许尚忠序)。
  
  易顺鼎曰:先生书未显于世,世亦莫知先生;顺鼎尝取其书而读之,所推究性命之原,万物之理,精微奥衍,非深造自得,不能言也。旧志载先生事,自崇祯癸未负母避流贼后,遂无可考;但云晚年髡其顶而已。余考许序而知先生卒于甲申明亡之年。又考沈序而知先生之母亦必没于癸未甲申之间;先生之卒,即在母没之后。乃叹先生之髡也,其忠也;死也,其孝也;死而不死也,其仙也。盖纪载不详,其奇迹彰,而庸行反隐矣。嗟夫!古无神仙而不忠臣孝子者;而忠臣孝子又何必不神仙乎?忠孝者大节,儒墨者假名;但论忠孝,何分儒墨?旧志与其家乘,乃斤斤焉以其奇迹为讳,而又不深求其庸行大节之所存,抑何左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05: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蔡道宪
播报上传视频

明代官吏


蔡道宪(1615~1643年10月8日)字元白,号,福建晋江人,明代官吏。崇祯十年进士。初授大理推官,后补长沙推官,张献忠破长沙被执,拒降被杀,时年29岁,卒谥忠烈。著有《诲后诗集》。 [1]












































本    名蔡道宪
别    名江门
字元白
号江门
所处时代明末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福建晋江
出生日期1615年
逝世日期1643年10月8日
主要作品《诲后诗集》
主要成就抗击流贼
官    职长沙推官
谥    号清朝谥忠烈
追    赠太仆少卿


目录

1人物简介
2蔡道宪祠





人物简介

播报
编辑

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府衙设推官1人,正七品)。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及贼入蒲圻(湖北省蒲圻县),即遁去。湖广巡抚王聚奎……道宪亦请移岳(岳州,今湖南岳阳),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抚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城中文武无几。贼薄城,士民尽窜。聚奎诡出战,遂率所部遁。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曰:“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先民降。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曰:“汝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国俊曰:“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而死”。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今里仁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29,赠太仆少卿,谥忠烈。

蔡道宪后被历届湖南巡抚誉为“忠臣烈士”,其墓多次修缮。清康熙间,湖南巡抚丁思孔曾作《重修蔡忠烈公墓记》,称赞蔡公“碧血如新,灵爽熠熠,塞天地,泣鬼神,千秋万世,历久弥光。”清初长沙廪生阎世亨《谒蔡江门先生墓》诗云:步署城隅更向东,崔嵬高冢啸薰风。魂飞南国湘流洁,气挺西山麓寺空。

碧血荧荧霜并烈,丹心炯炯日争红。先民卖国惭何极,义仆还欣似沈忠。




蔡道宪祠

播报
编辑

蔡道宪祠位于东石镇塔头村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重建于乾隆年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坐东朝西,由门楼、厅堂组成,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456平方米。门楼前轩廊木构架以三层三跳接檐檩,跳首雕龙,斗座雕卧狮。斗作八角、圆形、莲瓣、荷花四式,檐下雕花篮吊筒8个,工艺精细,结构严谨。祠内庭院中立1石碑,高1.91米、宽0.97米,碑额雕双龙,中刻篆书“御制”。正面镌清乾隆皇帝所题挽诗,楷书,56字,背面刻大学士蔡新撰书的蔡道宪事迹,楷书,356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05: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丁思孔
播报上传视频

清朝湖广总督、云贵总督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丁思孔(1634~1694),字景行,号泰岩,汉军镶黄旗人,祖籍广宁卫(今辽宁北镇市),山东巡抚丁文盛之子,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至湖广总督、云贵总督。












































全    名丁思孔
字景行
号泰岩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军镶黄旗
出生地广宁卫(今辽宁北镇市)
出生日期1634年
逝世日期1694年
主要成就平定夏逢龙之乱
最高官职湖广总督、云贵总督


目录

1人物生平
▪弹劾风波
▪为政卓异
▪恢复岳麓书院
▪平定夏逢龙之乱
2亲属成员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弹劾风波

顺治九年(1652)进士,改庶吉士,授秘书院检讨。

顺治十四年(1657),擢国史院侍读。

顺治十八年(1661),授陕西汉羌道副使。

康熙二年(1663),陕西巡抚贾汉复弹劾丁思孔负责追索胥役侵蚀粮草逾期,部议降二级调用。

康熙五年(1666),补任河南开封府同知。丁思孔拜访通政使,自己陈说侵蚀粮草的胥役已经病死狱中,家产断绝,屡次上报贾汉复,贾汉复久未处理,导致逾期。经过总督白如梅审查,真相大白,官复原级,补任直隶通蓟道。




为政卓异

康熙八年(1669),直隶未设布政使、按察司,直隶巡抚金世德请求增置保定守道领钱谷,并让丁思孔出任该职。

康熙十四年(1675),擢升江南按察使。

康熙十五年(1676),授湖北布政使。未到任,调任江南布政使。吴三桂叛乱,清军行至江西、湖广,丁思孔负责军需运输,应期无误。清军自福建还,雇佣工匠打造舟船,往来络绎,料理裕如。丁思孔修建苏州府学,置育婴堂、养济院,政绩卓著。

康熙二十一年(1682),遇到计典,两江总督于成龙因为丁思孔督赋没有完成,不得举卓异,特别上疏向康熙帝推荐他的廉能,请求请破格擢用,康熙帝下旨:“丁思孔供职勤慎,着准为卓异”。




恢复岳麓书院

康熙二十二年(1683),擢升偏沅巡抚。丁思孔刚刚到任后,就率领司道等官复修岳麓书院,置田三百亩资助诸生。

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上疏进言:“岳麓书院创自宋朝开宝年间,为四大书院之一。乾道年间,张栻教授于此。朱子自福建到这里讲学数旬。后朱子任潭州知州,增修学舍,学者益众。今修造已复旧规,请求御书匾额,并赐日讲解义诸书。”康熙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御书“学达性天”四字悬于书院。

偏沅地区所领七郡,溪山互相环绕,汉人和僚人杂处,叛乱初定,余孽每次煽动叛乱,丁思孔安抚其首领,群盗渐散。




平定夏逢龙之乱

康熙二十七年(1688)二月,调任河南巡抚。五月,夏逢龙因不满裁兵而造反,暗中勾结中军副将傅尔学、参将李廷秀、游击金奇功、守备林德、千总胡耀乾、马兵、周凯、万金镒等叛据武昌,杀害湖北巡抚柯永升、粮道叶映榴,分掠黄州、德安。康熙帝命振武将军瓦岱率军讨之,调任丁思孔为湖北巡抚,前往荆州筹备粮饷。丁思孔以武昌仓库皆陷于叛军,诸军缺乏粮饷,于是丁思孔借拨河南布政使的库银,护送至襄阳,资助各军粮饷,上疏汇报称旨。七月,瓦岱的大军到达,围困叛军于黄州,诛杀夏逢龙,而胡耀乾等占据武昌抵抗。丁思孔至汉口,坐船渡江,单骑叩汉阳门,呼胡耀乾出见,胡耀乾等于是投降。丁思孔进入武昌,缴获掠匿库银九万余两,还贮诸库。丁思孔数落胡耀乾等八人的罪行而诛杀了他们,武昌平定。九月,任湖广总督。

康熙二十八年(1689)五月,夏逢龙的同党陈龙越八阴谋造反,约定于半夜生事。丁思孔在申时听到了消息,生擒陈龙越八,处决于市,其他人都没有追着。丁思孔设水师,分戍武昌、荆州、岳州、常德。遇上饥荒,丁思孔动用官银买米于江西,平稳米价。

康熙三十三年(1694)四月,调任云贵总督。八月,去世。

康熙四十四年(1705),御书“绩着南邦”额,表丁思孔的家祠。 [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06: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六艺五德四修八雅



刘大伟

刘大伟



儿童娱乐、健康管理、自媒体




一、君子六艺:

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保氏》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另一说,“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也。

六艺是中国古代君子的六门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关于六艺教育的实施,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的。并且有小艺和大艺之分。书、数为小艺,系初级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系高级课程。

1、五礼:吉、凶、宾、军、嘉礼。

2、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舞乐。

3、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

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

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4、五御: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鸣和鸾: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

逐水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

过君表: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

舞交衢:过通道而驱驰自如;

逐禽左: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转注、假借是识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方法,其中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九十。)

6、九数: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

二、君子五德:

何谓五德:

1、一说: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二说:恭宽信敏惠,出自《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三、君子四修:

何谓四修:四修争议较大,

1、一说:恭敬惠义,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二说:自省、克己、慎独、宽人。3、三说:境界、肚量、锋芒、涵养(此说为今人杜撰)。

四、君子八雅:

八雅:琴、棋、书、画、诗、香、花、茶。

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善诗者韵至心声,善酒者情逢知己,善茶者陶冶情操,善花者品性怡然。

1,琴琴为圣贤、君子之器。嵇康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白居易有诗:『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宋代《琴论》云:『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练,瞥然省悟,则无所不通,纵横妙用而尝若有余』。明代李贽续而言之:『声音之道可与禅通』。在当下的生活中,尚能抚琴一曲,乃是最为快乐之事,也是涵养精、神、性情的最佳途径。

2,棋『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下棋是为了消遣,其所以能使这样多人嗜此不疲,是因为颇合于人类好斗的本能,所以瓜棚豆架之下,与世无争的村夫野老不免一枰相对,消此永昼;闹市茶寮之中,常有有闲人士下棋消遣。笠翁《闲情偶寄》有云:『弈棋不如观棋,因观者无得失心』。观棋是有趣的事,如看斗牛、斗鸡、斗蟋蟀一般。但是观棋也有难过之处,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3,书古人有云:『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又云:“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以前虽明字义,但践行的少,视如不见。后历经世事磨练,终信之不疑,以读书为第一乐事。

4,画唐人王摩诘诗云:『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古人作画,一支笔,一张宣纸,纵横恣肆,写意流畅。古人作画,皆有深意,运思落笔,莫不各有所主。况名下无虚士,相传既久,必有过人处。

5,诗修身当先学诗,诗歌是开发人性、人心的根本,诗词表现生活和精神世界,有韵律而富有感情色彩。不论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失落,还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也会惊觉古诗道出的都是千年后此刻的感受,都是穿越千年,人心与人心的照面。

6,酒古语云:『饮酒者,乃学问之事,非饮食之事也』,又说:『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古今智者,大多是从一醉方休的境界中认识世界,彻悟人生,修炼自己的品性。酒是一种文化,饮酒追求意境,不能乱饮。《尚书·酒诰》中说:“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好风凉月,袂雨时雪;花开满庭,新酿初熟;皆是饮酒的好时候。

7,花古代诗人大多爱花,或借花言志,或借花抒怀。屈原爱兰花,有『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兰藏幽而有芳』,『纫秋兰以为佩』等名句。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传世名句。杜甫作诗一向严肃,却有『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的句子,桃花盛开,深红浅红,浓淡相间,令人流连。清代名士朱锡绶的《幽梦续影》有载:『花是美人后身;梅贞女也、梨才女也、菊才女之善文章者也、水仙善诗词者也、荼蘼善谈禅者也、牡丹大家中妇也、芍药名土之妇也、莲名士之女也』。『海棠妖姬也、秋海棠制于悍妇之艳妾也、茉莉解事雏鬟也、芙蓉中年诗婢也、惟兰为绝代美人。』如果我们也有这种雅趣,把自己所莳的花草,视为各种形貌身份不同的女子,拥为己有、视为所爱,又有何不可呢?

8,茶『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茶无贫富,也无贵贱,可以素朴简约,也可以堂皇精致,大俗大雅,尽在日常点滴之中。是以茶解渴清心,还是以茶明性修行,表达了每个人对茶的不同态度,其实境界各异,谈不上高下分别,每个人在茶中都有自己的诉求与安顿,能否得道,全凭悟性。古人重修身格物,陶冶情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既有入世的理想主义,也有出世的豁达心境。

发布于 2020-12-05 16: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16: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江的故事】历史文化篇——松风书院

发布时间:2023-03-09 03:55 信息来源: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胡著宣 浏览量:751 【字体:大中小】



北宋庆历年间,暮春的一个早晨,三堂街龙牙寺钟声阵阵, 数百灰衣布履的僧人,在执事僧净空大师带领下,齐集大雄宝殿诵读早课。突然,一位神色慌张的小沙弥匆匆撞入,贴着净空大师耳朵禀报。禀报完,净空大师马上起身去了十觉方丈清修的禅室,两人立马来到寺庙山门前。

“见过大师。实因公务紧急,顾不得一早来打扰大师清修。本官奉朝廷之命,特来宝刹恭请李堰李大人出山,即赴澶州(今河南濮阳)出任副都指挥史一职。”一位身着官服的朝廷官员,在一 队兵士的护卫下,站在龙牙寺山门外,躬身向方丈道明了来意。

“佛门乃清静之地,容不得兵马入内践踏,还请大人随老衲移步到后院述说详情吧。阿弥陀佛! ”十觉方丈说罢,领着那官员来到龙牙寺东北角的松风书院。

一位青衫布鞋、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子快步出迎。官员简单询问完男子,拿出一份朝廷文书,召他即赴澶州任职。男子平静地听完,躬身回道:“本人乃一山野平民,教人识文断字尚可,出任 府州官职万万不可!况且,鄙人姓李名贤,不是大人所要找的李堰将军,请恕草民实难从命。”

自称李贤的男子,望着官员离去的背影,多年前的一幕,又清晰浮现在眼前。

宋真宗景德元年( 1004 )秋天,辽国二十万大军从三面围住澶州。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放弃南逃,御驾亲征来到澶州。兵多将广的辽国统兵萧挞凛,根本不把宋朝军队放在眼里。一天,他带着数十名轻骑,来到澶州城下察看地形,准备率兵攻城。澶州守将李继隆和他侄儿副将李堰,启动八牛弩射杀萧挞凛于城下。辽军万余精锐来城门前挑战。李继隆、李堰一马当先, 率兵迎敌。宋真宗亲见二位将军斩杀辽军过半,首战告捷。辽军讲和,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结束了两国长达25年的战争。

“澶渊之盟”后,寇准因功高望重,遭宋真宗疑忌被贬。新上任的妥协派宰相王钦若,欲加害李继隆和李堰叔侄,斥责他俩在皇帝眼皮底下开城迎战是“罔顾圣上安危,逞勇争功树势! ” 还说李继隆是李唐王朝的后裔,早怀灭宋复唐之心。失去了贤相寇准的保护,加之北宋皇帝重文轻武,忌惮武将,生怕哪位武将效仿宋太祖赵匡胤,再来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大宋的江山!李继隆深感危机逼近,为了保住李家的血脉,保全几代的忠名,命侄儿李堰火速离开军营,远遁山水,并嘱咐他弃武从文,从此不再做官。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位自称李贤的游学士子乘舟来到三堂街龙洞口。见这里山如凤舞,水似游龙,阡陌如棋,桑田如画,龙洞深邃,殿宇重重,实为栖凤藏龙之地、世外桃源之乡。他弃舟登岸,走进天下人称为“洞天福地”的龙牙寺。

“群山环抱翠竹映,梵音缭绕殿宇重”。李贤仰叹每一根高大的屋柱,驻足每一块古老的青砖,凝视每一处精美的雕刻,数百年晨钟暮鼓黄卷青灯浸润,每个细微之处都折射着佛慧灵光,李贤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

龙牙寺高僧云集,藏书如海,全国各地来龙牙寺游学、布道的络绎不绝。李贤成天守着藏经阁读书,聆听大师教诲,同莘莘学子研精覃思。闲暇时,他一人踱去东北角的那片松树林,坐在那块大青石上,静听阵阵松涛,禁不住思绪万千:没有家人的消息,不知叔父的安危;近忧百姓的困苦,远惦边境的局势。我李贤堂堂七尺男儿,身为将门之后,一心报国却遭猜忌,埋名江湖存身古庙,可我还是要尽平生所能,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啊。

一天,李贤正捧卷苦读,执事僧净空大师邀请他去禅室一叙。十觉方丈盘腿端坐蒲团上,示意李贤落座后,缓缓说道:“李将军来敝刹有五年了吧? ”李贤闻听一惊!十觉方丈见状,微笑着从身旁拿出一张朝廷缉拿叛将李堰的画像文告。“这是三年之前的事情了,那些来搜捕的官兵,都被我打发走了,将军尽可放心。”十觉方丈顿了顿,又继续说:“刚听北边来的慧远大师说, 寇准宰相可能复归朝堂,时局将转太平。你武能安邦定国,文可锦绣天下,敝刹这小小龙洞口,帮你养养龙爪尚可,久困你的龙威可不行呀! ”

李贤由衷感谢十觉方丈的多年爱护,表明已无意官场的心迹,提出了创办书院的期望:“这样,贤即可常与大师相学相讨, 又方便学子们求学,延续国家文脉,培育栋梁之材,此足慰平生之愿也! ”十觉方丈颔首笑道:“李将军的心思,老衲早已洞明, 如将军立志办学,将军常去的那片松树林,环境雅静藏风纳气, 很适合建造一所书院。老衲这就安排把那块地买下,帮你做成这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李贤感动不已,捧出自己早已画好的书院布局图呈上:“大师大德啊! ”

李贤日夜操劳,书院很快建成。四合院形的书院坐北朝南, 占地近五亩,门口雄踞一对威武的石狮子,四周绕以青砖围墙;主体为两进的砖木混合建筑,中间有天井,两旁为斋房,四周走廊相连接;建在书院东北角那块大青石旁的六边形凉亭,后来成了李贤与学子们休息清谈的处所,被称为“松风亭”。

李贤陪着满面笑容的十觉方丈看完书院,来到院门外:“还请方丈给书院取个雅名吧! ”十觉方丈见四周幽雅,耳边传来阵阵松涛,脱口道:“十里松涛如斯语,一院贤儒好凭风!叫’松风书院’如何?”

松风书院在李贤的主持下,吸引了各地名师士子,他们许多来自北方,重演了自东晋之后又一次“过江名士多如鲫”的盛况。

松风书院是益阳最早的一座书院,培养了大量栋梁之材。此后,益阳陆续建起了龙洲书院、箴言书院等十余所书院,益阳民办学堂由此蔚为壮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16: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6073--【薛宝琴+松风】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黛玉解读古琴玄机



古琴老师

古琴老师



斫世人皆可享之传世好古琴





孙温(1818-1904),绘

经典之所以经典,缘于其无论过去多少年,总有人常拿来回味,且愈是品味细节愈能发现更广的视野。正麟君闲来无事,再次翻阅了一下《红楼梦》中谈论古琴的细节,颇觉有趣,特与朋友们分享:

《红楼梦》林黛玉弹琴视频见正麟殿订阅号:zhenglinwenhua


《红楼梦》中的古琴解读暗藏玄机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这部著作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史料去研究当时社会的现状。自然不乏古琴的身影,甚至还有关于86版电视连续剧而编撰的古琴综合体书籍出版。在此,正麟君不逐一对金陵十二钗的各古琴曲目展开叙述,只谈其中的一个片段:

古琴《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黛玉抚琴

黛玉笑道:“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钩五弦。并不是一个字,乃是一声,是极容易的。还有吟、揉、绰、注、撞、走、飞、推等法,是讲究手法的。”

宝玉乐得手舞足蹈的说:“好妹妹,你既明琴理,我们何不学起来。”

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

宝玉道:“我们学着顽,若这么讲究起来,那就难了。”

黛玉病好后,以琴寄情,她向宝玉讲解琴书上的知识。她用“琴者,禁也”的观点来讲解琴理。这是传统古琴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就是说,琴,音乐,是用来压抑人的个性的。突出代表了儒家音乐思想。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音乐服务于政治、礼法等。正麟君以为,黛玉的形象更符合“琴者,情也”。一件艺术品更应该加持以个性。


当然,出于创作者的考虑,正麟君查阅资料,得知《红楼梦》中出于黛玉之口的琴学专论脱胎于杨表正的理论“弹琴杂说”。援引如下以资比较:



琴者,禁邪归正,以和人心。是故圣人之制,将以治身,育其情性,和矣!抑乎淫荡,去乎奢侈,以抱圣人之乐。所以微妙在得夫其人,而乐其趣也。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弛,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如不遇知音,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巅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也……

对读后不难发现,《红楼梦》中的引用并没有改变其意思,甚至颇为认可。续书者采纳了琴音的“禁”之观点,可以隐约看出其对古琴的认知更倾向于严肃的琴学教化论。

编辑于 2017-04-07 18: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楼主| 发表于 2024-1-4 08: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6073--【薛宝琴+李纨+】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贾母指黛玉配宝玉,为什么将薛宝琴送与李纨照管?历史上的真祖孙!司棋偷情:为什么在角门口?谁在大观园南角子上夜?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你经常看 中国古典小说 相关内容
【红楼梦贾府大观园龙蛇争玉:连载14】
(连载:庚辰本全部位置路线信息,摘录汇集)

第56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探春才要说话,人回:“大夫来了,进园瞧姑娘。”众婆子只得去接大夫。平儿忙说:“单你们,有一百个也不成个体统,难道没有两个管事的头脑带进大夫来?”回事的那人说:“有,吴大娘和单大娘他两个在西南角上聚锦门等着呢。”平儿听说,方罢了。

(大观园的西南角门:聚锦门)



探春又笑道:“可惜,蘅芜院和怡红院这两处大地方,竟没有出利息之物。”李纨忙笑道:“蘅芜院更利害。如今香料铺并大市、大庙卖的各处香料、香草儿,都不是这些东西?算起来比别的利息更大。怡红院别说别的,单只说春夏天一季玫瑰花,共下多少花?还有一带篱笆上蔷薇、月季、宝相、金银藤,单这没要紧的草花干了,卖到茶叶铺、药铺去,也值几个钱。”




第58回 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
因又托了薛姨妈,在园内照管他姊妹、丫环,薛姨妈只得也挪进园来。因宝钗处有湘云、香菱,李纨处目今李婶母女虽去,然有时亦来住三五日不定,贾母又将宝琴送与他去照管。迎春处有岫烟,探春因家务冗杂,且不时有赵姨娘与贾环来嘈聒,甚不方便,惜春处房屋狭小。况贾母又千叮咛万嘱咐,托他照管林黛玉,薛姨妈素习也最怜爱他的,今既巧遇这事,便挪至潇湘馆来,和黛玉同房,一应药饵饮食,十分经心。

(为什么不将宝琴送与薛姨妈、薛宝钗?却送与李纨照管?真祖孙)



贾母便留下文官自使,将正旦芳官指与宝玉,将小旦蕊官送了宝钗,将小生藕官指与了黛玉,将大花面葵官送了湘云,将小花面荳官送了宝琴,将老外艾官送了探春,尤氏便讨了老旦茄官去。当下各得其所,就如倦鸟出笼,每日园中游戏。

(宝玉、黛玉:贾母两个“指与”,且正旦配小生,很明显贾母“指”黛玉配宝玉)



(清明节范围:二月下旬到三月上旬。还是告诉读者时间)

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袭人因说:“天气甚好,你且出去逛逛,省得丢下粥碗就睡,存在心里。”宝玉听说,只得拄了一支杖鞭,靸着鞋,步出院外。

因近日将园中分与众婆子料理,各司各业,皆在忙时,也有修竹的,也有乌刂树的,也有栽花的,也有种豆的,池中又有驾娘们行着船夹泥种藕。香菱、湘云、宝琴与丫环等都坐在山石上,瞧他们取乐。

宝玉也慢慢行来。宝玉便也坐下,看着众人忙乱了一回。湘云因说:“这里有风,石头上又冷,坐坐去罢。”

宝玉便也正要去瞧林黛玉,便起身拄拐辞了他们,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




第59回 柳叶渚边嗔莺咤燕 绛云轩里召将飞符
  荣府内赖大添派人丁上夜,将两处厅院都关了,一应出入人等,皆走西边小角门。日落时,便命关了仪门,不放人出入。园中前后东西角门亦皆关锁,只留王夫人大房之后常系他姊妹出入之门,东边通薛姨妈的角门,这两门因在内院,不必关锁。里面鸳鸯和玉钏儿也各将上房关了,自领丫嬛、婆子下房去安歇。每日林之孝之妻进来,带领十来个婆子上夜,穿堂内又添了许多小厮们坐更打梆子,已安插得十分妥当。 (薛家登堂入室,已“在内院”,大观园南,东边角门)



莺儿应了才去时,蕊官便说:“我同你去,顺便瞧瞧藕官。”说着,一径同莺儿出了蘅芜苑。二人你言我语,一面行走,一面说笑,不觉到了柳叶渚,顺着柳堤走来。说着,来至潇湘馆中。

藕官接了,笑嘻嘻同他二人出来,一径顺着柳堤走来。莺儿便又采些柳条,越性坐在山石上编起来,又命蕊官先送了硝去再来。

这里莺儿正编,只见何婆的小女春燕走来,笑问:“姐姐织什么呢?”正说着,蕊官二人也到了。

  那春燕啼哭着往怡红院去了。急的他娘跑了去又拉他,他回头看见,便也往前飞跑。

却说春燕一直跑入院中,顶头遇见袭人往黛玉处去问安。

袭人气的转身进来,见麝月正在海棠下晾手巾

(春燕从柳堤被娘追打,进的仍是怡红院的前门,海棠为证)



第61回 投鼠忌器宝玉情赃 判冤决狱平儿情权
柳家的打发他女儿喝了一回汤,吃了半碗粥,又将茯苓霜一节说了。五儿听罢,便心下要分些赠芳官,遂用纸另包了一半,趁黄昏人稀之时,自己花遮柳隐的来找芳官。且喜无人盘问,一径到了怡红院门前,不好进去,只在一簇玫瑰花前跕立,远远的望着。

有一盏茶时,可巧小燕出来,忙上前叫住。说毕,作辞回来。

正走蓼溆一带,忽见迎头林之孝家的带着几个婆子走来,五儿藏躲不及,只得上来问好。林之孝家的问道:“我听见你病了,怎么跑到这里来?”五儿陪笑道:“因这两日好些,跟我妈进来散散闷。才因我妈使我到怡红院送家伙去。”



平儿道:“秦显的女人是谁?我不大相熟。”林之孝家的道:“他是园里南角子上夜的,白日里没什么事,所以姑娘不大相识。高高孤拐,大大的眼睛,最干净爽利的。”玉钏儿道:“是了。姐姐,你怎么忘了?他是跟二姑娘的司棋的婶娘。司棋的父母虽是大老爷那边的人,他这叔叔却是咱们这边的。”

(园里南角子:大观园南边的角门,是大观园大门西边的那个角门,是南边三个角门中最中间那个。便是鸳鸯遇到司棋偷情时,鸳鸯出园的那个角门)




(未完,连载【红楼梦贾府大观园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大门、大厅到正堂,贾氏宗祠位置在哪里?为什么对联反了?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1 赞同 · 0 评论文章

发布于 2023-12-21 13:31・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8:51 , Processed in 0.2059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