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之死,几乎是所有读红楼人心中,一道抹不去的伤痛。 这位可怜的女孩儿,长相在大观园里也是拔尖儿的,口齿伶俐、聪明漂亮,芳心情系贾宝玉,本以为今生会成为檀郎的枕边人。 可惜天意弄人,因小人诽谤而被赶出了大观园,几日间就病死在床榻上,小丫头说晴雯临去前“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夜,今日早起就闭了眼,住了口,世事不知,只有倒气的分儿了”。 晴雯死前极为凄惨,身边一个人都没有,“直着脖子”在个极小的房间里叫了“一夜的娘”,油尽灯枯后撒手人寰。 贾宝玉对晴雯究竟有没有情呢,这事历来争论不休。有的人看法是贾宝玉未给晴雯求情,是无情的;有的人说贾宝玉在晴雯被撵出府后还挂念甚深,是有情的。 无论哪方都说得有些道理,而我个人的看法是,贾宝玉大约还是喜欢晴雯的,但他付出的感情大概也就到“喜欢”这个程度为止了。 他也曾偷偷跑出去探望过晴雯的病情,晴雯死后,还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诔,读音lei,意为上对下的祭文),要说无情,也不太说的过去。
晴雯剧照
关于晴雯在书中“写情”的部分,为篇幅计,就大略谈到这里,毕竟后面还有更重要的情节要解读。 晴雯排在十二金钗又副册第一,袭人排第二。但从目前最新的研究,认为作者原本是考虑袭人排在晴雯之前,只是在创作后期,才调整了排名顺序。 从我过往文章所知,十二金钗主钗都影射了极其重要的人或事,或位高权重、或青史留名,那么副册第一的晴雯影射的又是谁呢?
作者对晴雯的重视,还可从整个红楼的行文架构看出来。从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起头,一直到七十九回贾宝玉与林黛玉一起探讨修改“芙蓉女儿诔”,大部内容居然都与晴雯有关。特别是中间还有一段,贾政突然召集贾宝玉兄弟和豢养的清客们,征索《姽婳词》,更是透出一丝神秘,作者用如此长的篇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脂砚斋也在一旁添油加醋,说芙蓉女儿诔“非诔晴雯,诔风流也”,脂砚斋居然说芙蓉女儿诔不是祭晴雯,而是祭的“风流”,这又是什么意思? 信息量太大,我们还是从贾宝玉探视晴雯开始说起吧,各位看官,注意了! 七十七回原文摘录,这一段比较长,建议细读: ......无奈宝玉死活央告,又许他些钱,那个婆子方带了他去。 ......这晴雯一时被撵出来,住在他家。那媳妇哪里有心肠照管......只剩下晴雯一人在外间屋内爬着。 ......当下晴雯又因着了风,又受了哥嫂的歹话,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胧睡了。忽闻有人唤他,强展双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半日,方说道:“我只道不得见你了!”接着便嗽个不住。宝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弥陀佛,你来得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听说,忙拭泪,问:“茶在哪里?”晴雯道:“在炉台上。”宝玉看时,虽有个黑煤乌嘴的吊子,也不像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一个碗,未到手内,先闻得油膻之气。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复用自己的绢子拭了,闻了闻,还有些气味。没奈何,提起壶来斟了半碗,看时,绛红的也不大像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呢!”宝玉听说,先自己尝了一尝,并无茶味,咸涩不堪,只得递给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
宝玉探望晴雯剧照
这一段写的非常悲惨,一个无依无靠且病入膏肓的孤女,活生生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特意查了查文中所讲的“黑煤乌嘴的吊子”是个什么物件,这物事在《金瓶梅》和《红楼梦》都出现过,是当时所用的一种大腹广口的壶,类似于罐子,不是茶壶,没找到图片,大家就脑补一下吧,反正我也是脑补。 这个“吊子”倒没什么,重点是它盛的那罐液体,极其可疑,文中用了三个形容词: 颜色“绛红”,看起来“也不大像茶”,入口后味道是“并无茶味,咸涩不堪”。 绛红色即深红色,“咸涩不堪”则表明它很咸, 类似液体我只知道一种:鲜血! 而晴雯的表现却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这内容太惊悚,不知作者有何隐喻,暂且放下。
新版红楼梦杨幂饰演晴雯剧照
紧接着后文,贾政命宝玉、贾兰和贾环写《姽婳词》。 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这一回极其重要。摘录一段原文,各位细读,莫漏看了: 彼时贾政正与众幕友们谈论寻秋之胜。又说:“临散时,忽谈及一事,最是千古佳谈。'风流隽逸,忠义感慨’八字皆备。倒是个好题目,大家要做一首挽词。”众幕宾听了,都请教系何等妙事。贾政乃道:“当日曾有一位王爵,封曰恒王,出镇青州......内中有个姓林行四的,姿色既佳,且武艺更精,皆呼为林四娘。恒王最得意,遂超拔林四娘统辖诸姬,又呼为姽婳将军。”
......贾政道:“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恒王意为犬羊之辈,不足大举,因轻骑进剿。不意贼众诡谲,两战不胜,恒王遂被众贼所戮......林四娘得闻凶信,遂聚集众女将......于是林四娘带领众人,连夜出城,直杀至贼营里头。众贼不防,也被斩杀了几个首贼。后来大家见是不过几个女人,料不能济事,遂回戈倒兵,奋力一阵,把林四娘等一个不曾留下,倒作成了这林四娘的一片忠义之志。
林四娘
贾政要求贾宝玉兄弟和贾兰,以上面林四娘的经历,每人各作一首“姽婳词”,以为挽祭。 三人所作之词,原词如下。 贾兰: 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 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 贾环: 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 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 自谓酬王德,讵能复寇仇? 谁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 贾宝玉的有些长,此词文学水准虽比《长恨歌》差不少,但也是水平极高的作品,重点部分作者君标黑。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绡。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 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陇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 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 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 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傍徨! 三人各自所作的“姽婳词”都比较直白,没有晦涩难懂之处,我直接讲重点。 林四娘这位女中英烈,不仅在《红楼梦》中出过场,甚至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也有她的戏份。从明末开始,她就在各种重量级文人作品中频繁出现,堪称士大夫阶层中的顶级流量。 甚至到了雍正朝,在民间传说中,林四娘摇身一变,又成了身怀绝技且负血海深仇的吕四娘。 传说中她以选妃之名混入紫禁城,刺杀雍正。即使在现代,有关吕四娘的各种小说和影视剧还层出不穷,在海内外影响不小,梁羽生的代表作《江湖三女侠》中女主角就是以她为原型。 男有“朱三太子”,女有“林四娘”,有清一代,清廷为这两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汉家英雄操碎了心。上穷碧落下黄泉,清廷一直在追查和搜索这两位活了几百年的老神仙。
“朱三太子”尤其法力无边,有时能在好几个地方同时出现,估计是修真有成,不愧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的直系后人。 知道您要问这位道号很长很有气势的神仙是谁,名人,嘉靖皇帝他老人家。
《大明王朝1566》嘉靖剧照
特意选了这张图,注意圣上脑袋上那几片绿叶子,此物史书上有个正式名称,唤作“香叶冠”,乃是嘉靖亲手制作而成。 嘉靖皇帝认为秦始皇找不死药的做法很不上台面,长生不老这种事,当然要亲力亲为才行,如此才能体现出成仙的诚意,所以坚持修道三十年不动摇。 他觉得自己多年修真功力深厚,想来成仙是不成问题的,但一人去天庭未免有些孤单,总得有几个亲密伙伴才是。 于是利用修道和上朝外的业余时间,辛辛苦苦编了五顶“香叶冠”,送给他最喜欢的五个大臣,希望大伙一块当神仙。 这个道号,就是他感觉修真有成后自己给自己封的,寄托了他在修道一事上的质朴情感。 说了几句闲话,言归正传。 这位林四娘,反抗的可不是书中所写的“赤眉、黄巾”等流寇,而是清军。 书中贾政讲的“恒王意为犬羊之辈,不足大举,因轻骑进剿”,这句话中的“犬羊”是个典故,在陆游《涉白马渡慨然有怀》一诗中也曾出现过。 太行之下吹虏尘,燕南赵北空无人; 袁曹百战相持处,犬羊堂堂自来去。 诗中的“犬羊”,指的便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注:此处仅为红楼文本和陆游之诗对照解析,非无他意) 不仅如此,脂砚斋怕读者不明白,特意在“姽婳词”一段批注“为混人也”,明确指出赤眉黄巾云云,是为了混淆真相。 庚辰本双行夹批:“妙!'赤眉’'黄巾’两时之事,今合而为一,盖云一过是此等众类,非特历历指明某赤某黄。若云不合两用便呆矣。此书全是如此,为混人也。” 有脂砚斋“为混人”之语,可见此段情节内有深意,他究竟是在暗示什么呢? 回顾贾宝玉两兄弟和贾兰作的姽婳词,不难发现中心思想都是同一个: 忠孝难全义无双,临危一死报君王! 最近写文写多了,这打油诗也变得随口就来,看来多动笔还是有些好处。 继续,贾宝玉诗中以下四句更是备受瞩目。 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林四娘
重点在于诗中出现的“天子”和“文武”大臣,这位“天子”究竟是哪朝天子?是明朝“天子”还是清朝“天子”?争议很大,非常大。 这是个红学研究中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待我慢慢给您解释清楚。 首先,有关“姽婳词”这一大段,出现在定本七十八回,它直接来自于原文,无可争议; 其次,从作者安排的章回内容看,“姽婳词”在全书中地位极其重要,是七十四回后的主要情节,是作者刻意要重点表达的内容; 第三,林四娘宁死也要报效的那位“青州恒王”,真实历史上,明代山东青州的确有个“衡王”,谱系是从明成化帝朱见深第七子朱祐楎传下来,共传六世七王,衡王府直到1644年明朝灭亡时才被清军所灭。
这就很有意思了,“姽婳词”这一段,衡王是明代藩王,自然诗中“天子”是明朝天子,而三首诗的内容,明显是歌颂明朝忠臣“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忠义精神,忠臣“忠”的对象,是明朝的君王,并且忠臣殊死战斗的敌人,却是陆游诗中“犬羊”所指的游牧民族。 ...... 那么,最大的问题来了:如果作者是江宁织造府的曹家子,无论他是第一作者还是增删修改的第二作者,无论他是“江宁曹雪芹”还是他叔叔曹頫,身为八旗包衣,怎么可能写出这么一大段拥护前朝的情节呢? 以清代康雍乾三朝文字狱的威力,仅此一段,就足以让江宁曹府满门抄斩。 注意,这段“姽婳词”不是来自脂批,也不是来自任何人的扩展研究,它的内容,就明明白白地写在前八十回定本之中,原文之中! 这是“红楼作者曹府说”永远也无法解释的重大问题! 此处写来,非是引战,而是希望红楼梦的读者们认真思索一个问题,红楼梦这本书,究竟写的是明朝事,还是写的清朝事? 作者君解读红楼与他人不同,不是只谈文本,在解析中也会有不少重要的关联性内容,力求让读者从更高的视角、更全面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红楼梦,喜欢我这种风格的,建议多多关注。 晴雯之死是这段连贯情节的第一个高潮,讲述了晴雯之死; 贾政征集“姽婳词”则是第二个高潮,是为歌颂明末时期抗清的忠义之士; 紧接着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是第三个大高潮,也是最为精彩的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