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12: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一僧道,难解红楼梦 (尾声)
张熹 2017-08-22 11:34
尾声
我们无法想象:能够写出“石头记”这样巨著的“天下才”,除了孤零零的一本“红楼梦”外,没有一诗、一文、一字、一画流传于世。
我们也无法想象:熟读四书、易经,引导顺治热爱汉文化的大才女,会是终年厮杀于战场,目不识丁,马背将领的女儿。
自从董白陪伴顺治皇帝身边以后,顺治皇帝从未怠慢国事。他励精图治,安邦定国,政治上锐意进取,制定大政方针,整殇吏制,安边抚民,严惩党争,多有建树,之后的康乾盛世,执行的是他制定的方针。
以顺治皇帝之权势,尚且不能在董鄂妃谥号加上“天”字,导致顺治皇帝哀叹曰:“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
这个令皇帝为歉的“天”字、这个董鄂妃应该得到的“天”字,导致冒辟疆呕心沥血以一本“石头记”为之“补天”。
这样的女子,不正是那块“去补苍天”的“补天之石”吗?不正是人们心目中的“女娲”吗?
我们就不难理解方以智、冒襄“哭成此书”,“唯有编述一记”,“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以告普天下人”!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经历百年苦难以后,再次崛起,全民齐心为民族复兴奋斗之时,我们回想四百年前一文弱女子,以聪明才智,辅助顺治皇帝融合了汉满民族矛盾、延续了中华文明、奠定了康乾盛世基业,实现了民族的复兴,不是很有意义吗?
上海如派红学沙龙
张 熹
2017年8月14日 於上海
(二稿)
本文参考和引用了以下文章及一些网络文章:
一:《影梅庵忆语》, 作者:冒襄
二:《端敬皇后行状》, 作者:顺治皇帝
三:《董妃行状》考证, 作者:于春海 , 赵乐
四: 从《冒辟疆全集》从冒辟疆方以智诗歌往来考证《红楼梦》之必为冒辟疆所作, 作者:赤岸柳
五: 我的发言稿——关于2016年江苏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年会 作者:榕城红迷:隐隐(福建陈颖)
六: 科大教授: 红楼梦作者是方以智 曹雪芹此人或是杜撰 作者:陈贤富,安徽安庆人,中国科大信息科学学院教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12: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和洪门,本是同根生

张熹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和洪门,本是同根生

方以智和冒襄是《红楼梦》作者 及《洪门》创始人

福建 殊颖.巢曼 上海 张熹



一、 被淹没的大明奇才“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泽园主人、宓山子、鹿起山人等。1651年为僧后,取法号大智、宏智,无可,号墨历,别号药地和尚,又号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刃老人等,一生共有自号、别号、化名、法号约六十个(注1),随遇而起,变幻无常,居中国古代士大夫名号数量之首。

方以智诞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江南枞阳县浮山脚下的“在陆山庄”,往来居住于桐城县安庆府凤仪里,出身当地名门望族。曾祖方学渐系博学乡贤,祖、父皆为进士。祖父方大镇官至御史,父亲方孔昭官至湖广巡抚。(注1)

方以智幼禀异慧,六龄知文史;八岁接触物理光仪;九岁发笔赋诗有凌云之气,并开始学习西学;十岁能属文、好击剑;十二岁咏六经,工书法,隶草皆习;十五岁贯穿经与史,茹吐成文章,通剑术,经史皆能成诵;十七岁通河洛之学、受三代家学传承又精通易学……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自诗文、词曲、声歌、双钩、填白、五木、六传,以及吹萧、挝鼓、优俳、评估之技,无不极其精妙。(注1)

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任工部观政、皇子讲官等职。曾蒙召德政殿,犯忌直陈,得天颜(崇祯皇帝)赏之。(注2)

甲申(1644年)明亡后,方以智哭陵被囚、受尽刑辱、越狱抛室、南奔告亡、含冤被屈、被迫流离、出仕永历、弃官隐遁、避旨流浪、视死如归、拒仕清朝及至剃发受戒,躭嗜枯寂,粗衣粝食,有贫士所不能堪者,惟意兴所至,或诗或画,偶一为之,然多禅语自喻而已,不求人解也。每乘兴作画,多用秃笔,不求甚似,尝戏示人曰:“若猜此何物,此正无道人得无处也。”拈此二语,则道人之禅机画趣亦露一斑。字作章草,亦工二王。现存其画册(幅)、题跋、对联、墨迹等共计45幅(册)左右。(注3)

著《通雅》、《药地炮庄》、《易余》、《古今性说合观》(《性故》)、《一贯问答》、《物理小识》、《浮山文集》、《东西均》等等,据《方以智著述知见录》统计,诗词歌赋类约43种(集、卷、首);文集类约60种,流离之中,仍著述不倦,一生著作等身。(注4)

公元1671年(“崇祯”四十四年、清康熙十年),年六十一,粤难发,被押解北上期间,素以崇祯纪年的方以智,为维护“天地会”地下组织秘密和不累及同志好友,遂投江西“惶恐滩”自尽。(《方以智传》,钱王刚著)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博物学家、考据学家、音韵学家、书画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百科全书”。同时也是气节昭然、忠孝两全、追求政治清明、天下安定的社会活动家和反抗异族入侵的民族英雄。

方以智作为我国明末清初特定历史时期所造就的特殊人物,思想界的领军人物。就其学品与人品而论,其在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上的地位,显然是被埋没的。虽然,其《浮山文集》、博物学专著、物理学专著及音韵训诂学专著被收录《四库全书》续编,然而他的远超时代的哲学专著、西学研究成果等素来被漠视,亦因其创建早期“洪门”地下组织等政治因素,在人物碑传等传记类典籍中几乎看不到方的踪影。

这是清中叶以来,学术界之所以忽略了方以智的原因,以至于被雪藏了四百年之久。

幸运的是,方以智“金簪雪里埋”的时代结束了。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史学家梁启超首先肯定方以智的专著《通雅》为“近代声音训诂学的第一流作品”;解放后,冒怀辛、庞朴、侯外庐等大学者对方以智的哲学专著、物理学专著及其人品气节等又给予高度的好评。近年来,专业研究学者对方以智哲学思想全方位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实为可喜。(注4)

大势所趋之下,我们推断,方以智研究将随着其与《红楼梦》与《洪门》两大显学的紧切关联而登上新的高峰。



二、 冒辟疆

冒襄,字辟疆,明末著名四大公子之一。与侯朝宗(方域)、方密之(以智)、陈贞慧并称四大公子,都是缔结复社的骨干。

冒襄是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三月十五日。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诗礼簪缨之族”的文化世家。冒辟疆小时侯非常聪明,被称为神童。因为他是长房长孙,很受祖父宠爱。

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辟疆两岁时被从江苏如皋接到江西会昌。十一岁随祖父至四川酆都。十三岁时,祖父辞官归里,辟疆随之回到如皋,在香俪园中读书学习。当辟疆看到王勃和杨慎的诗集中都保存了早年的诗作,他也把自己十四岁前作的诗结集为《香俪园偶存》,请董其昌指教:“少游董文敏门,文敏序其十四岁时诗,方之王子安”(见:冒巢民先生传),八十岁的艺坛巨擘见到冒襄的诗,大为欣赏,认为他的诗才不在唐代天才少年王勃之下。

在十六、七岁时,冒辟疆参加了一系列县试、府试、院试,总是名列前茅。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冒辟疆与中书舍人苏文韩的二女儿苏元芳结婚。辟疆妻子端庄缜密,持重晓事,是冒辟疆的贤内助。当冒辟疆外出交游时,家中事务就全部交给了苏元芳。

崇祯三年秋天,冒辟疆首次到南京国子监参加乡试,因病未能终场。在张溥主持的复社金陵大会上,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胸怀磊落、雅善谈笑的冒辟疆结交了不少朋友。然而,当时的明王朝已成“昏惨惨似灯将尽”之势,东北在清兵的铁蹄之下,川陕湖广是“流寇”驰骋的战场,江浙及以南地区的士大夫多因报国无门而流连秦淮河畔,沉醉在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之中的“无非公子与红妆”,但是文采风流,仍然盛于一时。虽然辟疆也沾染了一般豪贵子弟的浪漫风习。但是年少气盛的他,顾盼自雄,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怀抱着报效国家的壮志。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八月,冒辟疆参加岁试,以第一名获得廪生资格。崇祯六年秋,冒辟疆再次赴乡试,虽然他的制举文章规局宏丽,结构精密,但联系时势,针砭政局,未能入主考官的法眼。崇祯九年桂子飘香的时候,冒辟疆又来到南京参加乡试。八月朔日,辟疆和张明弼、吕兆龙、陈梁、刘履丁在歌姬顾湄的眉楼结盟。1636年,冒襄与方以智相识。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秋,冒辟疆赴南京乡试期间,与陈贞慧、侯方域、吴应箕等重结国门广业社。

因他们历数阉党余孽阮大铖之流的罪状,吓得佞臣不敢出门,明朝灭亡后,南明朱由崧政权建立,阮大铖之流死灰复燃,复社受挫,冒辟疆险遭迫害。紧接着清兵南下,南明王朝亦摇摇欲坠。吴次尾抗清殉国;方密之继续向南流亡。

历此大劫,作为一介书生,空怀报国之心,饱经风霜的冒辟疆,经历了“秦溪蒙难”后的他,自述道:“蒙难盐官死复回”(《冒辟疆全集》252页)。辗转颠沛的凄惨状况犹如红楼梦里所言:“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

“蒙难盐官”期间,董小宛葬花处至今犹存,《海盐县志》亦有记载。






海盐南北湖鸡笼山脚下《董小宛葬花处》

回到如皋,冒辟疆便效仿生于乱世的阮籍,陶渊明,归隐皋邑,更园为庵,看似啸傲园林,实质以文学手段抒发志士之豪情。

冒辟疆孝义凛然,冒母马恭人“即日乳忽生岩, 医者危甚”。冒辟疆决定利用功德的累积为母亲延寿益命:“从五月十八日起,每月勉行千善,计十月限完万善,行善格以莲池大师、了凡先生为主,小为增减”;冒辟疆的父亲身滞危疆,他为救父而奔走于政府言路诸公之门。

隐居在“水绘庵”中,他为民众饥荒而不惜倾家荡产,其赈灾时熏染到病疫险些死去,邑令陈秉彝在《告城隍文》中云:“每晨水米不沾,便凌风雪,给粥之外,多带家僮,躬查远近。瘗死亡、扶老幼、拯病危,倾屡岁家食之粮,散数百金娶媳之聘,罄竭施济,任劳三月有余,延救难计其数” ,“忽然染疫,已绝生理,现今就木” 。冒辟疆倾自家家产救济灾民劳累过度,死去竟达三昼夜,而复苏。

冒辟疆具有营造园林的高度才华,他精心修建的“水绘园”构石为山,因川为池,殆臻乐阿洞壑之美于斯为最矣!

他又是清初有名的“戏剧家”,家里设有“家乐”,即昆区戏班,聘请了名师、名角在“水绘园”中演出。

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如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即其一例。

据我们推论,冒辟疆虽然隐居在“水绘庵”中,但是他与一批明朝士大夫们,响应方以智成立“天地会”(又称:三点会、洪门)的号召,秘密组织地下活动;更重要的是:冒辟疆接过方以智的“石头记”散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经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倾毕生精力,方有不朽巨著《红楼梦》的诞生。

与此同时,冒辟疆以他复社遗老的威望,对于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创作,都发挥了极大的影响。

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苑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开创了自叙传式的散文文体。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三、 方以智和冒辟疆



方以智和冒辟疆同年同岁,他们两人都是生于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

方以智和冒辟疆都是出身士大夫家庭。方氏和冒氏都是当地主要的望族世族。他们家中同样还有丰富藏书,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少年时代的方以智和冒辟疆都是在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下成长。

由于方以智和冒辟疆的祖辈都直接或间接同东林党有关系,他们从小也感染了关心时世的习惯,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正义感。

方以智伯父“方拱乾”与冒襄的父亲“冒起宗”为明崇祯元年(1628年)同年进士,两家为故交,方以智和冒辟疆自幼开始了他们的交往。

冒襄在1627年-1642年间,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

方以智十四岁那年,曾徒步到数百里外的考场参加会试。方以智和冒襄二十三岁那年(崇祯6年)秋试指斥当道,不中。

崇祯九年(1636年)乡试于南京,方以智、冒辟疆等人在南京名妓顾媚的眉楼结盟,四公子成立“同人社”。

金陵四公子又称明“复社”四公子,陈贞慧、方以智、侯方域、冒辟疆在当时文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成立的复社是继东林党之后又一重要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学社团,四人均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后,诗词文章一流。其中方以智文武双全。

复社是由太仓人张溥(1602-1641)于崇祯二年(1629)统一各地的文社而成立的一个党社联盟。

复社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以东林后继自任,它的成员主要是青年士子,先后共计有2255人之多,声势遍及海内。方以智曾“主盟复社”。

冒襄是复社首批社员,时年十九。复社虎丘大会,冒襄“共主葵丘”,成为后期领袖之一;

顺治四年始,冒襄秘密参加复明运动。顺治十五、十六年抗节而死的社友子弟戴移孝、陈维崧,等多人奔水绘庵“游学”。

1640年春,方以智入京参加会试。(1644年)至清顺治九年(1652年)在广州期间方以智改名“吴石公”。1650年方以智去昭平仙回山“披缁为僧”, 在梧州云盖寺居住两年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年底回桐城省亲。就在这年,他重去离别十年的金陵,皈依天界寺的觉浪道盛法师。觉浪是当时佛教曹洞宗的前辈,方以智“闭关”于金陵高座寺的“看竹轩”。方以智名义上“闭关”,实质上潜心写作之余,大量与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共商天下大事。

1654年,冒襄闻知方以智在南京高座寺出家,特地从家乡如皋前来造访故友,这是冒襄与方以智分别整整十六年后的会面。方以智在寄给冒襄的书诗末尾写道:

“与辟疆别十六年矣,辟疆有回生一录,而余则九死……”。

这分别的十六年期间,冒襄有“回生一录”(秦溪蒙难),而方密之则九死一生矣!

来年的1655年的夏天,冒襄盟友戴重之子戴移孝携冒襄的诗来金陵高座寺访方以智。当年秋天,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离世,方以智回到家乡安徽桐城,并让儿子将其父讣讯带给冒襄。



1657年春,方以智来到了距离桐城480公里的如皋会见冒襄。这是在历史发展关头的一次非常重要会谈,这次会谈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调整了“反清复明”大政方针,确定了今后的斗争策略。

看似方以智在冒襄的水绘园中细细游赏,好一个闲情逸致,实质是掩盖他们另有所图。

他们在碧落庐中凭悼像戴重一样遭逢死难的故友,他在《水绘庵题咏》中写道—— “辟疆道兄有水绘,林木蓊郁,石浪澄泓,充栋其间,何今古耶?尝忆历阳戴敬夫,称碧落道人,为建庵桥西,额曰碧落庐,此故人心即苍天眼。异时椰栗相寻,桂瓢有分,因图仿佛,不觉出声,肯一和之,是亦茎草间答也。时丁酉春日。”

方以智同时作诗云——
懈留一曲水龙吟,碧落传来墨迹深。
两字久翻天上影,半闲题出故人心。
全家浪里船如铁,依枕潮来剑有音。
此调绝时风正起,伯牙还抚没弦琴。

方以智把这次会谈比作“水龙吟”。“潜龙在渊”——《周易》上经初九;

“两字”只有他们知道是什么含义,或许猜为“革命”吧,因为要“翻天”呢!

我们的事业犹如大风浪里行驶的稳固铁船;

“潮”是“心潮”之意,依枕心潮彭拜,要去依剑舞长天;

这次见面以后,“革命”就要风起云涌;

我们之志同道合,如同伯牙、钟子期;

“还抚没弦琴”:我们仅凭一双“赤手”白手起家来舞弄对抗“风刀霜剑严相逼”。



在方以智逗留如皋期间,他还赠给冒襄他亲笔绘画的山水册页。在《题画赠辟疆》序文中,他写道——“辟疆己卯(崇祯十二年、1639年)秋,在秦淮河亭属余图《天风海涛》,余犹未敢肆志。龙友、超宗尝语余笔意。后在京师,(魏)子一告余埃、干(幹)二法之妙,乃始豁然。今逾十五年,三子往矣。又皆辟疆心盟好友。余久懒作此事,为勉此再生相视,为一勉强。——《同人集.卷三》”

这是一套册页八开的水墨纸本山水画,每幅尺寸约0.7平尺(25×30 cm.×8)。






方以智赠冒襄亲笔绘画山水册页一事,非同一般。

“粤难”发生后,方以智在萧孟昉的密室里,抱病画山水册子馈赠顾炎武作为死别纪念。

可见方以智把赠送册页这种最高规格的礼遇给予了他最亲密的同志。

只有在关键时刻,方以智才以画代言,告知懂画者画外之音。

在这“林木蓊郁,石浪澄泓”的水绘园中,方以智与冒襄不禁会感叹当年董小宛经历的人生大起大伏:18岁赎身、20岁纳为“如夫人”、22岁经历秦溪蒙难,逃亡盐官、小宛葬花、冒辟疆宣布“董小宛之殁”、继而血泪书写《影梅庵忆语》。

顺治13年(1656年)官方公开公布:“董鄂妃入宫”,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次年董鄂妃生了皇子,虽然皇子很快夭折了。

方冒二人互相倾诉离别后各自悲惨的遭遇时,一定会对以下几点事关命运的大事有过一番密慎的讨论:

在碧落庐前凭悼如戴重一般死难的亡友;
方以智亲自画了八幅山水册页赠予冒襄;
满清政权基本巩固,推翻满清,“反清复明”的策略应该调整;
与冒襄达成了反清复明事业的“痛煞人间不许传”的秘密共识,策划了以江西为据点建立早期的洪门组织;
发挥他们的才智,以文学方式创作一部以董小宛、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顾媚等为原型的文学著作,“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方以智将自己原创的《石头记》散稿交付给冒襄,请他批阅增删,篡成目录,分出章回。


他们不改少年气盛时的抱负,决意共同继续做一场力所能及的秘密事业——创建“洪门”(即“三点会”、“天地会”)。

这一年,方冒都是47岁。

1658年春,方以智告别桐城,“顺治戊戌,以智服阕,将行脚西江”,溯江而下来到江西,开始了他创建“天地会”的地下秘密活动。

他溯江上庐山,隐居五老峰,禅游于旴江,避匿荷叶山,住持景云资圣祠和新城寿昌寺。康熙二年(1663年),赴泰和住持首山沟林禅寺。第二年,移居青原山净居寺。康熙九年,应安徽巡抚张朝珍、桐城县令胡必选、乡绅吴道新之请,住持浮山大华严寺,为浮山佛教第十六代祖师。

除了禅游外,方以智还频频游走于江西、福建、广西一带,进行秘密活动,既然是地下活动,自然极力掩盖,没有大张旗鼓宣扬的,不然株连九族不说,组织也会被破坏。

方冒别离后,又是十来年过去。

1671年十月七日夜,六十一岁的方以智因粤难被牵连,在被押赴岭南途中,投江自裁于万安惶恐滩。



1673年,《同人集》刊刻成功,冒襄自属其端曰:“六十年师友之贻”。其中收录了方以智一些诗文,“以不负师友不负己”。



综观方以智和冒襄一生的交往,他们志同道合、才气冲天,都有从天堂到地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他们两人珠联璧合、齐心协力创作“红楼梦”,这对于破解红楼梦作者是一条极为合理的线索:

方冒合作写作“石头记”,约始于1657年(顺治14年)方以智去如皋,在水绘园与冒襄相聚深谈。继而,两人分手,“丁酉秦淮倡和”后,方以智寄诗给冒襄曰:“弹指何论二十年,竹关出手更凄然。今伤两地风吹木,影对三生水是田。漫说白毫藏兔窟,各教黄口弄狮弦。一场翻尽关山曲,痛杀人间不许传”。——方以智《合山栾庐诗.寄冒辟疆》。

“一场翻尽关山曲”:方以智以“关山曲”暗喻“石头记”一书。“痛杀人间不许传”:感叹这两位“天下才”呕心沥血的著作“石头记”不许流传,真正“痛杀人间”太可悲了!

随后,他们暗中书信来往,互相沟通“石头记”的写作进度,1666年,冒辟疆回复方以智云的诗中云:“石能言语终须白,血化精魂叫亦红”,暗示的是这部创作著作。

1671年农历11月22日,方以智去世,“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

“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冒襄再也不能够向青原山的石公兄请教了,再也不能同这位和尚相遇。

正是由于方以智把“石头记”散稿交付于冒襄,自己全力以赴地投入组织地下秘密组织的重要工作。

冒襄(空空道人)担当起重任:“空空道人……将《石头记》……从头至尾抄录回来……改《 石头记》为《情僧录》”。

冒巢民在得到原稿后,精心抄录,充当了脂砚斋等作脂评。

巢民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写成《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一书传世。

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成:

那块石头上面的字,是方以智写的;

“石头”跟空空道人的对话,是方、冒之间的对话;

冒襄抄写了石头上面的文字,最终完成了红楼梦。



冒襄在方以智去世后,有23年的时间去完成方未尽的著作,注入大量的心血,但是冒辟疆仍然把这部书的作者采用了方以智的笔名——曹雪芹,足见冒襄对方密之的推崇。

红楼梦实际作者只有两人,即初创者方以智(称作曹雪芹)和增删者、评点、成书者冒巢民(脂砚斋)。



方以智皈依佛门在禅宗的曹洞宗门下,康熙丙午年(1666年)冬日,方以智任青原山净居寺住持期间,冒辟疆致方以智诗中云:“求曹独苦怅哀鸿”。这个“曹”字指的是“曹洞宗”,曹洞宗也称“石头宗”。

方以智和冒襄以曹洞宗为笔名的姓,是合乎情理的。

“曹”和“冒”不仅形似。

并且,冒字可以解读为由“日”和“月”叠加而成。“冒”字藏在草下,就是“曹”。

他们把笔名取“曹”姓,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冒”字加上“千里草”就是一个“曹”字。

况且,“曹”与“草”完全同音。

所以,一个“曹”姓隐含了方以智、冒襄和董小宛三者的合体。



曹洞宗的渊源可上溯到石头希迁大师,后人称之为“石头和尚”,其禅法称之为“石头系”。

方以智从佛法的角度看待“红楼梦”,一开始就称之为“石头记”。

康熙丙午年(1666年)冬日,方以智任青原山净居寺住持期间,给冒襄的诗里有一句:“石头引汝吸西江”。石头指《石头记》,“西江”指江西,方以智所在。意思是:为了“石头记”这部书,吸引你求助于江西的方以智。

方以智曾化名吴石公,“石”可理解为“吴石公”,也可代表“石头记”。

接着方以智写出“十年劈出血肝肠”。 这里方以智说的是为写《石头记》,他们已经花费了十年功夫,收集素材,构思主脑,拟出架构,也暗示经过十年努力,在秘密组织方面也有收获。

方以智不忘叮咛冒襄:“今日新硎何处藏”(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这部著作可要好生藏匿妥当。

最后方以智感叹道“一双赤手舞风霜”,我们仅凭一双“赤手”的写作来舞弄对抗“风刀霜剑严相逼”。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方以智之为僧,出世不离世,世情未断,俗缘未了,甚至在出家期间积极从事发展地下组织。

“石头所记”是方以智所记,冒襄着手后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以示纪念这位“情僧”作者。








在《红楼梦》中有两位神秘而又奇特的人物,这就是名曰“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的《一僧一道》。

他们贯穿始终,神乎其来,幻乎其去,牵动全书:女娲补天的遗石,是由这“一僧一道”携入红尘;他们点化柳湘莲;他们为薛宝钗开出了奇异的药方,并在所送的金器上錾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贾瑞因淫思凤姐而病入膏肓,他们又送来“风月宝鉴”,在王熙凤、贾宝玉命在旦夕之时;在通灵宝玉一时迷失之际,这《一僧一道》都会突然造访,救危解难。

第一百二十回中 “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这便是宝玉的下落。”

“一僧一道”贯穿红楼梦始终,每到关键时刻便见此二人身影,最终宝玉也追随此二人,“携归本处”去加入到他们的事业中了。

红楼梦大结局:贾宝玉最终离开红楼,去了洪门。

在当时满清时代,去洪门不可说、不可说!



脂砚斋评语:“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青埂峰即“青原山”;

石兄,即“吴石公”;

“癞头和尚”即出家为和尚的方以智。

冒襄每每怀念方以智,想去青原山请教吴石公(方以智),无奈再也没有办法再见到这位石头和尚了,这是多么愁怅,多么愁怅!



再看方以智与冒襄的诗书往来,便可看出,方始终以“辟疆道兄”称呼冒襄。如:“竹关三年炉碳中辟疆道兄”;“辟疆道兄有水绘庵林木蓊郁”;“俨然木黍意,回首不胜悲,巢民道兄属书。”;

冒辟疆和诗《无可师栾庐闻先大夫讣音特遣嗣君方田伯垂唁答和原韵》写道:
“竹关分手又三年,风木衔悲共惨然。在世只教心化石,于今谁信海为田”。

冒襄明确地向方以智表示说:“在世只教心化石”——我在世每一天,心中所想,就是《石头记》,我每天都在心里酝酿,将心血化成《石头记》。



找到了红楼梦一书真正作者系方以智和冒巢民这条线索,一切疑团都能迎刃而解。

不知一僧道,难解石头记;

“都云作者痴,若有解其中味者”——“余二人(方冒)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综观红楼梦全书,这两个关键人物:“一僧一道”、“一芹一脂”,“余二人”,忽隐忽现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一道一僧贯穿整个故事情节,成为全书的灵魂人物。

揭开了这深深隐藏的方以智和冒襄两位作者的真面目,红楼梦之谜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 方以智、冒襄和“洪门”、“红楼”



方以智和冒襄等“复社”文人,在反清复明的斗争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入关——南明政权

冒襄在如城抗清英雄陈君悦组织义兵抗拒清廷官吏失败后,冒襄举家逃往浙江盐官,回如皋后,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20余人,并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自冒归隐水绘园后,文人名士纷至沓来,东林、复社、畿社诸友,先后参与交会的300余人。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他坚贞不屈。



第二阶段——南明抗清——直至对南明政权失望

当清兵大举南下时,方以智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清军在方以智的左边放了一件清军的官服,右边放了一把明晃晃的刀,让方以智选择。方以智毫不犹豫,立即奔到右边,表示宁死不降。满清将领相当欣赏他的气节,于是将他释放。

方以智辗转奔向南京投奔南明弘光政权,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不断受到排挤、迫害,于是不得不改名吴石公,流寓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不久,南明隆武帝以原官庶吉士相召,方以智不应,取名“三萍”,浪迹于珠江山水间。 顺治三年,桂王朱由榔称帝于肇庆,由于父执瞿式耗的引荐,方以智参与了拥立永历政权的活动,任左中允,少詹事,翰林院侍讲学士,方以智很快便发觉桂王政权朝不保夕,名不符实,内则门户纷争,奸人当道,外则与广州绍武政权同室操戈,兵戎相见。桂王更是胆小如鼠,稍稍闻风鹤即奔走靡常,这一切使方以智心灰意冷,后被太监王坤诬劾免职,不得不遁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湘、桂、粤西一带,过着“曲肱茅屋鸡同宿,举火荒村鬼作邻”的生活。



第三阶段——反清复明策略改变:创建“洪门”

(1658-1659年)方以智“清楚当前的抗清复明活动已处于极艰难的境地,要将抗清复明的事业和斗争坚持下去,并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改变活动的策略和方式,暗中组织积蓄反清力量,走长期斗争的道路”(方以智传 钱王刚著)

方以智得到曹洞宗师傅觉浪师傅开示:“于无门创开不测之门”,“别展逆流手眼”。

方以智经过深刻的考虑,定下了:“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依靠成员自身发展而逐步壮大的秘密帮会组织。这个组织平日隐秘活动,一旦需要即可在各地揭竿而起“。

“运用这个策略,眼前能保护一批坚定的反清志士,尽快积蓄扩大反清力量;更重要的是,保存下星星火种,终究会燃成燎原之势”。(方以智传 钱王刚著)

方以智改变了复明的含义:

“明”即——政治清明,科学昌明,礼仪文明的中国。

方以智一改历代“起义”、“造反”、“作反”等农民起义的口号,打出“革命”的旗帜。

洪门出现了“革命”的提法:“三点暗藏革命宗,入我洪门莫通风,养成锐气复仇日,誓灭清朝一扫空。”

“革命”一词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孙中山身为洪门“洪棍”,沿用“革命”旗号,称之为“革命党”。

由此可见,方以智创建洪门宗旨已经由“反清复明”,上升到“革命”的层面。



满清律规定:凡汉人三十人以上集会者,以谋反罪论处。——这可是古往今来第一次。

方以智创始秘密帮会组织“洪门”,必须极其机密,不被当局察觉,这也为后世留下难解之谜。

清朝乾隆皇帝为剿灭洪门会党,举东南数省之力搜寻洪门会史,虽累积了约数百万字的案牍文书,但仍感“终无确据”。

我们也只能够从蛛丝马迹中探究一丝痕迹,寻求历史的合理性。

“洪门”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一般通称“天地会”,又称为“三点会”,其它称呼有:有红帮、三合会、三河会、致公堂等等;尚有分支别名,不胜枚举。

但是一致的对外称曰“天地会”,对内则称“洪门”。



方以智为首的“洪门”采取了以下三种活动形式:

(一)发展地下秘密组织。

分散于各省的秘密组织,尤以江西、福建、广西、广东为众多。

孙中山在他所著的《孙文学说》里面有一段记载,原文如下:“洪门者,创设于明朝遗老,起于康熙时代。盖康熙以前,明朝之忠烈士,多欲力图恢复,誓不臣清,舍生赴义,屡起屡蹶,兴虏拼命,然卒不能救明朝之亡。迨至康熙之世,清朝已盛,面明朝之忠烈,变残废殆尽。二三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的宗旨,结成团体,以待后有起者可藉为资助也。此殆洪门创设之本意。然其事必当极其秘密,乃可防政府之察觉也。夫政府之爪牙为官吏,而官吏之耳目为士绅,故凡所谓士大夫之类,皆所当忌而须严为杜绝者,然后其根株乃能保存,而潜滋暗长于异族专制政府之下。以此条件而立会,将以何道而后可?必也以能全群众心理之事迹,而传民族国家之思想。故洪门之拜会,则以演戏为之,盖此最易动群众之观听也。其传布思想,以不平之心,复仇之事以表之,此最易使士大夫闻而生厌远而避之者也。其固结团体,则以博爱施之,使彼此手足相顾,患难相扶,此最合乎江湖旅客无家游子之需要也。而终乃传以民族主义,以期达其反清复明之目的焉。”

我们特别关注孙中山所说的这一段话:“明朝之忠烈,……二三遗老”。

孙中山指出:洪门的创始人乃是——“明朝之忠烈,二三遗老”。

作为洪门传承人的孙中山,何其鲜明地把创始人指向“方以智”、“冒襄”、“钱澄之”、“顾炎武”等忠烈人士。

孙中山也指出:洪门宗旨是“传民族国家之思想”、“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



(二),打入上层建筑——“广布间使”。

方以智云:“无间谋是无耳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没有间谍,就是没有耳目。

“广布间使”的含义就是:广泛在敌方内部发展洪门地下组织。

在方以智看来,“天下之势,全在中原;今北地中原一辈,正在犹豫,朝廷可以远置漠然乎?大江以北,江浙以西,忠义不乏,特逋伏耳!一呼则向应矣!可弗一通耶?闻堵抚臣胤锡,便宜达诏于汉郧,此最得机者也。臣以为朝廷宜多募义士,变服蜡丸,布于四方,就中即有间谍之用”。方以智甚至自告奋勇,以为“若臣江北,臣即募人可以达之”。

可见,在敌人内部发展间谍,是方以智的一贯思想。

洪门组织称“间使”为“内八堂”:“内八堂皆为在朝“京官”、内阁阁员”。

洪门究竟发展了多少“间使”,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诸多清朝官员,以官员身份为掩护,实质为洪门效忠,这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南昌道台周体观,吉安知府郭景昌,庐陵知县于藻,福建推官姚文燮……。

于藻是方以智三十年前友人于奕正之子,时任吉安县令,对方以智尽力照应,不时向方以智问学受教。“粤难”事发缉捕文书下来,知县于藻见到捕文大吃一惊,遂一面稳住上差,一面密派心腹火速通知方以智躲避。由此可见,“洪门”的地下工作者渗透于官府之广泛。

“董鄂妃”是不是洪门在满清大内之中安插的“间使”,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是,从洪门“广布间使”的角度来看,董鄂妃疑似方冒安置在满清最高层的“地下工作者”,这条线索也不应该轻易放过。



(三),洪门文化

方以智是洪门的奠基人和精神领袖。

方以智和冒襄是大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们的每一个脚印,都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痕迹。

方以智晚年把全身精力投入创建秘密组织,这是一个有非常高的精神境界的组织。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它传民族国家之思想,以博爱施之,传以民族主义的文化”。

其传民族主义的文化内涵,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洪门文化”和“红楼文化”。

(1). 洪门除了留下大量的“海底”、三十三层组织结构、暗语、对联、诗句外,洪门还留下方以智的“三点论”哲学思想、“质测通几”之学、“儒释道归易”等思想。

(2). 方以智和冒辟疆两人联手撰写“红楼梦”,以他们擅长的文学手法,极其隐秘地把洪门精神流传万世。

红楼梦是以文学的手段,为董小宛树碑立传的。

董小宛是从复社开始,就是积极参与其中的有节气之士。

周总理这样评价剧本《董小宛》:

“《董小宛》在重庆轰动一时。东林、复社诸君是有气节之士,反抗阉党挟制下的明朝腐败统治,也反抗满洲贵族的统治”。

周总理又说:“《董小宛》(剧本)何妨改一改,提倡知识分子要有骨气,不为墙头草,在今天仍然是需要的呵!” ——(“周总理话家常”冒舒諲)

周总理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一针见血地指出:复社诸君和董小宛的骨气和节气。

红楼梦因董小宛而万世流芳;

董小宛因红楼梦而载入史册。



五、 文字狱和红楼梦

文字狱自古就有,但是文网之密,处刑之重,规模之广,在封建社会中,以清朝为最甚。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先后发生了数十起大大小小的文字狱。

什么是文字狱?文字狱就是统治者挑剔文字的过错而兴起的大狱。大的像几十本的专着、诗文集,小的则一篇短文、一首诗、一封信,甚至一字半句的言语,不管是自己作的,还是抄别人的,甚至是从古人那里抄来的,都可以作为文字狱的罪证。文字自然是出自文人之手,所以可以说文字狱是专门对付文人的“特刑庭”,是封建帝王进行政治镇压、钳制思想以巩固封建独裁统治的手段。

清朝的几代皇帝前仆后继,对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动不动就满门抄斩,让一个民族彻底停止了思考,变为一具僵尸。

当时的清代名臣张廷玉有一个习惯,下朝归家后把身上带的有字的纸条都要烧掉,也很少跟别人通信。因为家里有文字,将来一旦犯事都会成为罪证。清代的帝王首次提出,大臣应该像狗一样地为皇帝服务,臣子不但身体要属于君主,心灵也应该属于君主,不应该有任何独立意志、个人尊严。

清朝最早发生的较大的文字狱,是康熙时的庄廷鑨《明史》案。庄廷鑨从明朝宰相朱国桢的后人那里,买来一部朱着《明史》中《列朝诸臣传》稿本。朱国桢的《明史》已刊行于世,《列朝诸臣传》是未刊部分。庄廷鑨将它和自己所补的崇祯朝历史,用自己的名字刊刻。他所补的崇祯朝历史,对满人有攻击之辞。公元1663年,被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当时庄廷鑨已死,结果被刨棺焚尸。他的弟弟廷钺被杀;为庄书作序的李令哲和他的四个儿子也都被杀。

南浔镇有个大富翁朱佑明,和吴之荣有私仇,吴嫁祸于他,说庄书序中所称“旧史朱氏”是指朱佑明,结果朱佑明和他的五个儿子也都被处决。此外,牵涉此案的一些官吏和书商、刻工、列名书中的人等等,有的罢官充军,有的处死,这个案子一共处死七十余人。

文字狱的处理是非常残酷的,逮捕、抄家、坐牢、受审,判罪极重,至少是终身监禁,流放边远,充军为奴,大多数是杀头凌迟。已死的人,则开棺戮尸。而且一人得罪,株连甚广,近亲家属,不管是否知情,即使是目不识丁,也一概“从坐”。作者犯了罪,写序、跋、题诗、题签之人都有罪,所有与刻印、买卖、赠送书籍有关的人,也都有罪。地方官有牵连的自然有罪,没有牵连的也犯了“失察”罪。总之,一个案件的罪犯,常常是百十成群。而告发的人,如庄案中的吴之荣,本来是一个罢官知县,竟被起用,一帆风顺,官至右佥都,朱佑明的财产,也都归他所有。从此形成以检举揭发作为猎官敲门砖,有仇隙的利用文字狱来陷人于死地的恶劣风气。

礼部尚书沈德潜作诗咏《黑牡丹》,其中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之句,后来被告发。清廷认为这是影射满洲人以异族夺取朱明皇位,犯大逆罪。当时,沈德潜已死,清廷下令剖棺锉尸。

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暴君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暴君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开创“闱中墨牍必经词臣造订,礼臣校阅,方许刊行”的“言论检查”制度。

一百多年的文字狱运动,如同把整个社会放入一个高压锅里进行灭菌处理,完成了从外到里的“全面清洁”,消灭了一切异端思想的萌芽,打造了一个清代皇帝们自认为万代无虞的铁打江山。

龚自珍有“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以及“万马齐喑亦可哀”的叹息。



清朝文字狱酷虐之故,《红楼梦》一直是以手抄本形式秘相流传的。

《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年之后,到乾隆统治末期,《四库全书》已经编修完成,乾隆篡改历史的任务已经完成,文字狱才逐渐放松了。

文化气氛稍微宽松,程伟元、高鹗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整理了《红楼梦》全书,由萃文书屋活字排印出版。

及至程伟元收集红楼梦的抄本时,有从庙会上、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甚至从鼓担上购得。而“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金”,可见文化气氛稍微宽松,也知抄本各异,且不完整。

如果没有这个排印本,《红楼梦》还是用手抄本形式在民间私相流传,年代久远,手抄本灭失或者残缺,很可能今天我们根本就看不到《红楼梦》这书了,即便看到残缺的手抄本,也不可能意识到这书的价值。

冒襄1693年去世,到红楼梦程甲本的出版,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时间。

方以智、冒襄生于辛亥、红楼梦的出版也是辛亥!






在如此严酷的文字狱环境下,红楼梦能够创作出来,并且顽强地流传下来,其生命力之顽强可想而知。犹如沙漠里的一颗植物,历经百年大旱尚能尚存。这绝不是偶然的一件事,必有原因。

(1)在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下,必然是有大智大勇者,敢于担当,不畏身家性命,乃至株连九族,勇而提笔,此等人才非视死如归之方以智、冒襄之流,而无他矣;

(2)在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下,必然是为国家、民族之大义需要申述,以挽救民族危亡之 “补青天”壮士而为之,此等人才非大义志士方以智、冒襄之流,而无他矣;

(3)在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下,不能直抒其言,必须若明若暗,如疯如癫,似通非通,亦庄亦谐。令文字狱的审查者似懂非懂,若假若真,将信将疑,实质另有所图,为“革命”之目的。有此等功力和雄心大志者,非方以智、冒襄之流莫属。

(4)在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下,唯有指东言西,包罗万象,才能够躲过审查者的眼睛。清代学者王希廉曾评价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世尺牍,爱书戏曲,以及对联匾额,酒令灯迹,说书笑话,无不精善;技世则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及匠作构造,栽种花果,营养禽鱼,针黹烹调,巨细无遗;人则方正阴邪,贞淫顽善,节烈豪侠,刚强懦弱,及前代女将,外洋诗女,仙佛鬼怪,尼僧女道,娼妓优伶,黠奴毫仆,盗贼邪魔,醉汉无赖,色色具有;事迹则繁华筵宴,奢纵宣淫,操守贪廉,宫闱仪制,庆吊盛衰,判狱靖寇,以及诵经设坛,贸易钻营,事事皆全;甚至寿终天折,吞金服毒,暴病身亡,药误,以及自刎被杀,投河跳井,悬梁受逼,撞阶脱精等等,亦件件皆有。可谓包罗万象,襄括无遗,可谓才大如海,岂是别部小说所能望其项背。”唯有方以智、冒襄这样百科全书式的奇才怪杰才能写出此书。

(5)在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下,还有人坚持说“曹雪芹”是真名写作。难道千古奇才连隐藏自己本姓本名都不懂?有没有小偷作案留下大名的?故而,“曹雪芹”非笔名不可。

(6)在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下,没有一个严密的地下组织掩护,红楼梦这样的禁书何得留存下来?这个秘密组织无疑就是“天地会”。天地会的秘密文件叫《衫仔》,只有在天地会的保护下,红楼梦才得以留存于世。

(7)在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下,这部禁书的传抄者,也必定是秘密组织的成员,若不是天地会的成员,绝没有可能给他传抄的任务;

(8)正因为文字狱下,依靠秘密组织内部传抄,在人工传抄的过程中,出现误差,所以有多种抄本出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抄本的些许差异更是说明原著的时代久远。



注1:“方以智传” 安徽人民出版社 钱王刚著



注2:《清史稿|方以智传》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炤,明湖广巡抚,为杨嗣昌劾下狱,以智怀血疏讼冤,得释,事具明史。以智,崇祯庚辰进士,授检讨。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以忤执政意,不果用。京师陷,以智哭临殡宫,至东华门,被执,加刑毒,两髁骨见,不屈。 贼败,南奔,值马、阮乱政,修怨欲杀之,遂流离岭表。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隐志。变姓名,卖药市中。桂王称号肇庆,以与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讲学士,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旋罢相。固称疾,屡诏不起。尝曰:“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吾其缁乎?” 行至平乐,被絷。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加礼敬,始听为僧。更名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康熙十年,赴吉安,拜文信国墓,道卒,其闭关高座时也。友人钱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官为僧者,问以智,澄之曰:“君岂曾识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罢,上忽叹曰:‘求忠臣必於孝子!’如是者再。某跪请故,上曰:‘早御经筵,有讲官父巡抚河南,坐失机问大辟,某薰衣,饰容止如常时。不孝若此,能为忠乎?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言讫复叹,俄释孔炤,而辟河南巡抚,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语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声。



注3:《方以智茅元仪著述知见录》作者:任道斌 出版社:书目文献出版社



注4:近年来关于方以智的部分著作:

《方以智研究初编》(1973)、《方以智的生平与思想》(1977)张永堂;《方以智年谱》(1983)、《方以智茅元仪著述知见录》(1985)任道斌;《方以智哲学思想研究》(1987)蒋国保;2001年,庞朴《东西均注释》出版。 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藏《炮庄》,安徽省博物馆藏《东西均》,湖北省图书馆藏《浮山文集前编》十卷、《浮山文集后编》二卷、《浮山此藏轩别集》二卷。2005年,庞朴《一贯问答》注释(上).发表于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编《儒林》第一辑。《一贯问答》注释(下)发表于《儒林》第二辑(2006年)。 2007年,疏获点校《浮山志》在黄山书社出版。

《方以智全书》目前由安徽大学、安徽省古籍整理办负责整理,计划出8册,约400万字以上,繁体竖排,原定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因项目工程巨大超过预计,延期至“十一五’,乃至十二五。





附一:方以智在学术方面的成就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集中体现在著述《物理小识》中。该书内容十分广泛,内分天、历、风雷雨旸、地、占候、人身、医药、饮食、衣服、金石、器用、草木、鸟、兽、鬼神、方术、异事等17类,共12卷,是一部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其中涉及到物理知识,有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它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许多科学成就,批判地吸收当时西欧传来的科学知识,而且对其中不少问题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尤其在光学方面成就更为突出。《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考证奥博,明代罕与伦比”。日本学者认为这部书是“当奈端(牛顿)之前,中国诚可以自豪的著作”。如书中关于光学实验的记载,比欧洲要早一个多世纪。《物理小识》的成书时间和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这一西方科学巨著的出版时间(1632年)差不多同时,其科学理论水平与西欧著名科学家相比毫无逊色。
  以智著书数百万言,除《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已收入《四库全书》外,《通雅》一书早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就已经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他的主要著作有:《易解》2卷、《物韵声源》1卷、《通雅》52卷、《物理小识》12卷、《药地炮庄》9卷、《医学会通》、《诸子燔》各若干卷、《几表》若干卷、《东西均》1卷、《浮山前后集》22卷、《浮山前后编》16卷。1961年,安徽省博物馆为纪念他诞生350周年,举办了他的著作和生平事迹展览;1973年,台湾士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他的书法展览;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他的画展。1986年,安徽省有关部门在县莲花湖宾馆召开方以智诞辰375周年纪念会,并到浮山拜谒了方以智墓。他的学术成果日益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他的文章成为桐城文派的先河。
  以智著书数百万言,主要著作有:《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此三部著作已收入《四库全书》)、《易解》、《物韵声源》、《医学会通》、《诸子燔》、《几表》、《浮山前后集》、《浮山前后编》、《东西均》等等。





附件二:方以智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

(一)自然科学方面

方以智酷爱自然科学知识,自幼塾中诵读之余,即好穷物理,曾谓“不肖以智,有穷理极物之僻。”(《物理小识》卷五)明清之季,西学东渐,方以智一面秉承家教,以《易》学传世,一面又广泛接触传教士,学习西学。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他终于在哲学和科学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方以智学识渊博,《清史稿》本传说:“以智生有异秉,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这一评价并不过分,他在许多领域都有自己独到见解。例如,在学术分类问题上,他把学术分为三类,说:“考测天地之家,象数、律历、音声、医药之说,皆质之通者也,皆物理也。专言治教,则宰理也。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通雅·文章薪火》)

在这三种学术中,他讲得比较多的是通几与质测。他说:“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蠢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物理小识·自序》)
可见,所谓通几,是对事物发生根本原因的探讨,而质测则要求脚踏实地考察事物变化原因,按特性予以整理分类,总结验证已知规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显然,通几与质测是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着眼对学术活动所做的分类。在中国,这种分类是方以智的独创。

(二)天文学方面
方以智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文学和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天文学,讨论了地心学说、九重天说、黄赤道、岁差、星宿、日月食、历法等天文学问题。对于西方天文学知识,他非常重视,经常追踪西方天文学最新进展,例如他在讨论天体运动轨道问题时,就曾根据西方用望远镜观天发现金星有周相变化的事实,提出了金星、水星绕太阳运行的正确猜测。

方以智接受西方科技知识,并非盲从,而是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消化。例如他对于西方地圆说,就是首先考察了地圆说赖以成立的观测证据,然后才加以接受的。对于传教士的错误说法,他则予以批驳。例如传教士曾说,太阳半径为地球半径的160多倍,而太阳距地球只有1600多万里,方以智指出这是错误的,因为据此计算(定地球圆周长约9万里),太阳的直径就将近有日地距离的三分之一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他运用自己的“光肥影瘦”理论,对这一问题做了解释,指出人目所见的太阳圆面比实际发光体要大,因此按几何方法进行的测量并不准确。他的这一理论后来被《历象考成》的作者所接受。

(三)物理学方面
方以智更有诸多创见。他从气一元论自然观出发,提出一种朴素的光波动学说,认为:“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物理小识》卷一)显然,方以智认为,光的产生是由于气受到激发的缘故。由于气弥漫分布于所有空间,彼此间无任何空隙,被激发的气必然要与周围静止的气发生相互作用,“摩荡嘘吸”,将激发传递出去,这就形成了光的传播。由此,方以智所描述的是一种朴素的光波动学说。为了与近代光的电磁波动说相区别,可以称之为气光波动说。

从气光波动说的角度出发,方以智进一步提出了光不走直线的主张,他把它叫做光肥影瘦,认为光在传播过程中,总要向几何光学的阴影范围内侵入,使有光区扩大,阴影区缩小。他并且指出,由于光肥影瘦现象的存在,使得基于光线直进性质进行的测量得到的结果都不准确。他说:“物为形碍,其影易尽,声与光常溢于物之数,声不可见矣,光可见,测而测不准矣。”(《物理小识》卷一)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他还做了小孔成像实验,并且努力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常见光学现象。所有这些,在物理学发展史上,都是很新鲜的。另外,他对于光的反射和折射,对于声音的发生、传播、反射、隔音效应,对于色散,对于炼焦、比重、磁效应等诸多问题的记述,都是领先于同时代人的。

(四)生物医学方面
方以智也有诸多值得一提之处。他在其《物理小识》一书中,记述有大量动植物的生态学内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识。他引述了传教士“脑主思维”之说,介绍了他们关于人体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识,但剔除了传教士所说的“全能的上帝创造世界”之类的内容。他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也素有研究,撰有多种医学著作。遗憾的是这些著作传世不多,我们难以窥其全貌。

方以智一生著述很多,计有一百余种。其中最为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识》,前者是综合性的名词汇编书,后者是一部笔记,他的科学见解主要集中在这部书中。他的后期代表作是《药地炮庄》和《东西均》,均为哲学著作,书中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哲学命题。他的著作中另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贯问答》、《切韵源流》、《流寓草》、《周易图象几表》、《性故》、《学易纲宗》、《诸子燔痏》、《四韵定本》、《内经经络》、《医学会通》等。现存共二十余种。





附三:《程甲本《红楼梦》程伟元序言》: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金,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撼。不妄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起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及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全书始自是告成。书成,因并志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为快者欤?————小泉程伟元识。



附四:程甲本《红楼梦》高鹗序言:

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既竣,并识端末,以告阅者。————时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铁岭高鹗叙并书。





附五:“冒巢民先生传”

先生冒民,皋邑之甲姓也,讳襄,字辟疆。以前壬午副举特授司理官,亲老不仕,后累膺徵辟,卒皆辞免。邑有朴踞城南濠,就朴架亭,与鹳鹤同栖,遂自号巢民。

少游董文敏门,文敏序其十四岁时诗,方之王子安。既齿,学俱进,才益飚涌,词章及行草书流传海内。家故饶亭馆之胜,有水绘、三吾、匿峰、深翠山房诸处,皆具林峦,富烟水,彷佛辋川图画。而先生又好交游,喜声伎,自制词曲,教家部引商刻羽,叠者竦异,以为钧天叠奏也。

与云间陈仲醇相互规仿,四方宾至如归,联镳方轨,殆无虚日。自所称“四令郎”外,若东林几社、复社诸先达及前后馆阁,台省下逮方伎、隐逸、缁羽之伦,来未尝不留,留未尝辄去,去亦未尝不复来,而闻风向慕者则又神交动色矣!

然先生大节挺然,不独以风骚文采擅场,父宪副宗起尝犯权要忌抑,陷襄阳监军,为必死地。先生独走京师,泣血上书请命,卒得改调。熹庙中,六君子辈死珰祸 ,怀宗横竖,被优录。已而珰焰复炽,修故欷,欲宁愿宁可焉。先生联难荫诸孤结社金陵相抗,即蹈危险掉臂,事虽无济而闻者色沮。今桃叶渡头犹余易水歌声,其社集诸诗故在也。

晚年却扫家居,游观色艺,诸奉御顿不及前,而朋友聚会觞味之乐终不能释。寿八十犹作擘窠大书,体势遒媚,突过初年,亦尝鬻以助欢。又三年乃卒,

宗伯长洲韩公志其墓曰:“先生殁而东南遗老之流风于是乎尽矣。”呜呼!其信然哉。有诗文集数种行世。省志、郡志独载其赈灾染疫以死,邑令祷神复生,其事甚奇,然非线人所恒有。先生二子皆以才艺著名,克绍其家学,又善承亲志,长嘉穗、次丹书各有专集。穗子浑以武功阶一品,实授成都参戎。

同邑后学卢香撰

《冒辟疆全集》752-753页



附六:《清史稿》 列传二百八十八冒襄传:

冒襄,字辟疆,别号巢民,又号朴巢,如皋人。父起宗,明副使。襄十岁能诗,董其昌为作序。崇祯壬午副榜贡生,当授推官,会乱作,遂不出。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商丘侯方域,并称“四公子”。襄少年负盛气,才特高,尤能倾动人。尝置酒桃叶渡,会六君子诸孤,一时名士咸集。酒酣,辄发狂悲歌,訾詈怀宁阮大铖,大铖故奄党也。时金陵歌舞诸部,以怀宁为冠,歌词皆出大铖。大铖欲自结诸社人,令歌者来,襄与客且骂且称善,大铖闻之益恨。甲申党狱兴,襄赖救仅免。家故有园池亭馆之胜,归益喜客,招致无虚日,家自此中落,怡然不悔也。襄既隐居不出,名益盛。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著述甚富,行世者,有先世前徽录,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书法绝妙,喜作擘白大字,人皆藏弆珍之。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



附七:《清代学者象传校补》《冒襄传》。

传凡二稿,

第一稿云: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江南如皋人。副宪起宗子,为 “四公子”之一。中明崇祯壬午副榜。年仅十有三,用台州府推官,不就。家有水绘园,四方名士毕集,风流文采,照映一时。尝辑同人投赠诗文,为《同人集》十二卷。年六十有三卒,私谥潜孝。先生所著有《水绘园诗文集》。



第二稿云: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江南如皋人。父副宪公名起宗。先生生而颖异,举崇祯十五年副贡生。年才十二(一),即与云间董太傅、陈征君相唱和。又与张公亮、陈则梁等四五人,刑牲称雁,序于旧都。时尚未弱冠(二),姿仪天出,神清彻肤,见者目为“东海秀影”。应试来金陵,寓秦淮水阁,与方密之、陈定生、侯朝宗称“四公子”,琴歌酒蒜,觞咏流连。秦淮故佳丽地,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先生顾高自标置,每遇狭邪掷心卖眼,皆土苴视之。有董姬小宛者,容貌艳绝,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先生一见悦之,姬喜甚,欲委身焉。时副宪公官衡永兵备使,先生前往省视。会献贼突破襄、樊,特调公监左镇军。先生痛父身陷兵火,上书万言于政府言路,历陈公刚介不阿,逢怒同乡同年状,倾动朝堂。其后公复得调,不赴,请告旋里。先生归吴门,于月夜泛舟,游至桐桥,邂逅遇姬,惊喜欲狂。遂与之渡浒墅,游惠山,历昆陵、阳羡、澄江,抵北固,登金、焦。姬著西洋布退红轻衫,观竞渡于江上最胜处,千万人争步拥之,谓江妃携偶,踏波而上征也。先生旋赴白门秋试,姬买舟直抵秦淮。先生试毕,诸名贵置酒,宴先生与姬于河亭,演《燕子笺》。女郎满座,皆激扬叹羡,以姬得所归,为之喜极泪下。榜发,先生复中副车,而副宪公请假适归,姬父又积逋数千金,索者甚众,悉欲于姬身取偿,事久不集。虞山宗伯亲为规画,以手书并盈尺之券,送姬至如皋。闻者称快,而并颂宗伯之高谊也。甲申变起,先生举家避难渡江,遁浙之盐官。国朝定鼎,始还故里。姬以劳瘁卒,先生痛之,为撰《影梅庵忆语》。先生诗文、书画俱工,性豪迈,喜宾客。尝辟台州府推官,不就(三)。家有水绘园,四方名士毕集,风流文采,映照一时。尝集同人投赠诗文,为《同人集》十二卷。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六十有三(四),私谥潜孝。先生著有《水绘园诗文集》若干卷。



殊颖.巢曼 校记:

(一)据冒广生辑《冒巢民先生年谱》,谱主以诗见赏于董其昌、陈继儒,事在天启四年,先生时年十四。

(二)据冒广生辑《冒巢民先生年谱》,谱主与张公亮、陈则梁等五人盟,事在崇祯九年,时已二十有六岁。

(三)据冒广生辑《冒巢民先生年谱》,谱主崇祯十五年中式乡试副榜,时已三十有二岁。明年始有授台州司李不就事。非如第一稿所云:“年仅十有三,用台州府推官,不就。”

(四)据冒广生辑《冒巢民先生年谱》,谱主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三月,卒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享年八十有三。叶先生疑为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所误,吴氏记冒襄生年为明崇祯三年。

发布于 2021-11-17 1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12: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过零丁洋》中的惶恐滩和零丁洋在哪?
 地图帝 2020-07-02   |  9205阅读  |  1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南宋著名政治家、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几百年来在华夏流传,经久不衰,激励无数的仁人志士。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公元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写,诗中将文天祥忧国忧民,战败之时惶恐不安,被俘之后孤苦伶仃的心境,以及宁死不屈的气节和爱国情怀真实地表露了出来。



在《过零丁洋》还有两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你知道诗中的惶恐滩和零丁洋在哪里吗?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地方出现在文天祥的诗中呢?

文天祥,南宋时期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1256年仅20岁的他就以第一名考中进士,可谓金榜题名,可惜却面临的是一个即将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金朝1234年被灭以后,宋蒙之间的战争已经开始。1257年,蒙哥汗再次大举攻宋,没想到却死在钓鱼城,蒙军撤退,宋蒙暂时处于相持阶段。



忽必烈夺取汗位后,调整对宋攻击的战略方向,主攻襄阳,1273年襄阳城陷落。元军一路势如破竹,猛攻至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从考中进士这十几年中,文天祥虽已入仕但为人正直,遭奸臣贾似道、董宋臣等人的排挤、陷害,屡遭罢免,英雄无用武之地。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知州,奉诏征兵勤王,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文天祥率所征兵将万余人沿赣江而下,前去拱卫京师,途中经过惶恐滩。



惶恐滩头说惶恐,惶恐滩真的这么可怕吗?确实是这样的。惶恐滩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境内,在万安县城南约2公里的赣江上,万安水电站所在地就在惶恐滩。因为万安水电站的建设,河道中礁石被炸掉或已淹没于水库之中,如今的惶恐滩看不到原来的面貌了,但是从水电站下游的赣江水道中尚存的礁石,依稀可以感受到昔日惶恐滩的危险。其他的只有从古人留下的记录中来感受惶恐滩之险了。



赣江是江西省内最大的河流,由南往北纵贯全省,最终注入长江。赣江中上游赣州至万安之间河道弯曲、水流湍急、礁石险滩密布,最著名的有十八险滩,素有“小三峡”之称,这十八滩是赣江最险的地方。

古时候但凡路过十八滩的来往船只,无不心惊肉跳,在十八滩船翻人亡的不计其数,因此必须有对各处险滩非常熟悉、了如指掌的引航滩师指引,才有可能避开险礁、暗礁,以保平安。而十八滩里面的最后一个锁口大滩惶恐滩,则又是十八滩里面最险的一滩。



惶恐滩处于拐弯之处,不但暗礁密布,水流甚急,而且东面的龙溪河水也恰好在此处汇入赣江,使得此处有无数漩涡,更严重的是江中还有两块巨石若隐若现,像鬼门一样卡住航道,只容一船通过。因此惶恐滩也被称为阎王滩,“十根竹篙九根断,十船过滩九船翻,一船已过吓破胆”,也难怪身为吉安人的文天祥会“惶恐滩头说惶恐了”。

宋朝大诗人苏轼被贬至广东惠州的时候,路过惶恐滩,曾写下《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1276年宋恭帝赵㬎(显)投降元朝。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拥立赵昰为帝。文天祥派人到处招兵筹饷以抗元军,终归回天乏力,南宋朝廷开始流亡,退至广东。1277年,文天祥率军从梅州攻入江西转战各地,收复不少赣南失地。但随后形势逆转,只能退回广东,毕竟势单力薄,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于1278年在广东汕尾市海丰县北五坡岭兵败被俘。



1279年,南宋朝廷行宫建于广东江门新会的崖山之上,陆秀夫、张世杰等人率部坚决抗元。张弘范妄图让文天祥写信劝降张世杰等人, 将文天祥押到船上,沿海路向江门一带进发。途中路过珠江口的伶仃洋(也叫零丁洋)时,文天祥写下《过零丁洋》,以表明虽然山河破碎,自己诚惶诚恐、孤苦伶仃,但忠于宋朝之心不变,宁死不屈。



伶仃洋在广东珠江口,大致范围为北起广东东莞虎门镇,就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那个地方,南至香港、澳门之间的水域。如今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就是横跨伶仃洋,将珠海、澳门、香港紧密的联系了起来。

+关注

地图帝
更多地图文章,请订阅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共 2580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地图帝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先有合肥还是先有庐州?
下一篇: 联合国在纽约的土地属于美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12: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离恨天 - 汉语词语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地点
道教的第三十三重天阙,别名:大赤天、太清天、火赤天。

乃是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的道场。

古语有云:三十三层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十病,相思病最苦。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离恨天


主人
太上老君

目录
1作家
2文学作品中的离恨天
3网游公会
折叠编辑本段作家
:离恨天无尘

典型的古风作者,代表作品:《刑刑瑟瑟》[1]

他,

刑刑瑟瑟

皇宫里最没地位的庶出皇子。

在襁褓中就和母妃被打入冷宫,

原来,十几年前,惊世的秘密和阴谋,本以为可以掩盖在深宫里,却被悄然掀开。。。。。。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谁才是命运的主宰?

机智、信念、勇气,谁能够力挽狂澜?

到了最后,所有人都猛然发现,原来命运早就开始轮转。他不想伤害任何人,但最终,还是伤害了。。。。。。。

作品桥段:

"就算世上所有人都死光了,她也不会爱上你……"

"这样的伤,这样的苦,你不痛我代你痛。"

"不要逼我杀你,求求你,跟我回去。。。。。。"

"壶儿,他们都不要你,害你伤你,只有我救你,保护你,没想到,到头来,你却要杀我?"

"娶我,天下太平。。。。。。我们一起过逍遥的日子。不娶我,哼,你则死无全尸,当然,不仅是你,你的??哦嫉盟馈!?

"前世她为了爱你永堕轮回,今生你还想让她再痛苦一次吗?"

"阿狸为我,魂飞湮灭;辽萧为我,千年冰封;无尘因我今生今世都要受尽万蛊噬心之苦,我就是一个祸害,所有爱我的人,都会遭殃。所以,我不要让任何人爱我,我也不要再爱上任何人。。。。。。"

"你要我的命,给我个痛快的死法,不要将我在冷宫刑囚了整整十八年不见天日的日子,一点点地折磨我,你到底对我母妃有多少恨,要夺走我的自由,毁了我的幸福,而现在又想用这样的酷刑结束我的生命?!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作品中的离恨天
郑光祖《倩女离魂》有"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害了,相思病怎熬?"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姑也曾自称"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作者以"离恨天"、"灌愁海"寓愁恨悲戚之意,天界清静女儿之境太虚幻境就存在其中。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影,作者以此暗示小说主角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和众女儿悲剧的不可避免。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居于离恨天兜率宫中。

在《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中也曾有:"这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

元杂剧中还常有"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之语。

折叠编辑本段网游公会
折叠公会介绍
离恨天网游公会成立于2003年6月24日,前身为"仙剑第一家族",

离恨天LOGO版本一
由"【离恨天】砒霜"等一批仙迷创建,公会初期以备战《仙剑OL》为目的。在历经仙剑的磨练和沉淀后,离恨天网游公会正向着多元化发展,现已成为国内知名综合性网游公会。

折叠公会宣传
爱恨别离,有时留下的是一场千年不灭的风华绝代;

国仇家恨,有时谱写的是一曲壮丽山河的英雄之歌;

问离苍天,有时咽下的是一个勇者生生不息的绝望;

当盛世的风,抵着剑者的背,抚着媚灵的腰,掀起舞姬的裙。

纵是千种豪情,万般柔情,尽在"离恨天"。

折叠会名变更
2003年06月24日公会成立

2006年初公会更名"仙剑奇侠传ONLINE第一家族"

2007年公会更名"仙剑OL第一家族"

2008年6月 公会更名"离恨天",意为:天本无恨,离人心自有恨

折叠公会荣誉
第七届"网博会"全国十大网游公会

离恨天LOGO版本二
"久游"2009年官方十大合作公会

"悠游网"2009年官方十大合作公会

"腾讯"2009年度十大合作公会

"游戏铺子"2009、2010年度十大合作公会

"多玩"2010年度十大明星网游公会

《仙剑OL》、《QQ西游》、《QQ仙侠传》、《凡人修仙传》、《桃园OL》、《英雄联盟》、《上古世纪》等官方合作公会以及数量众多游戏内荣誉

折叠公会会歌
《步步皆殇》

作词:恨醉

作曲:千草仙

演唱:Hita

制作:墨明棋妙原创古风乐团

《步步皆殇》一首墨明棋秒的HITO创作的歌曲,"看尽三十三宫阙,最高不过离恨天",作为"步步皆殇"最高潮的副歌歌词,无疑最直接的阐明了这首歌的所指内涵。一步一殇,却依旧走到天之最高--离恨天。

经过多番交涉,《步步皆殇》版权所有人于2010年08月31日已经正式授权该歌曲成为离恨天的会歌。二者的结合,也在向我们倾诉着我们一直所坚持的东西得到了认可与回报--看尽三十三宫阙,最高不过离恨天。[2]

参考资料
1.《刑刑瑟瑟》  . .晋江 . 2013-01-11
2.[离恨天]会歌《步步皆殇》已获得原作词作曲的授权  . .17173.com . 2014-08-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12: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离恨天」及「六问青天」的出处。

来自: ❀罐娘❀(我与梅花两batttle) 组长
2009-11-09 22:49:59
转载自http://21byxd.blog.sohu.com/86263701.html
感谢博主分享。

——————————————————————————
两首已流散民间三百五十多年的古乐「离恨天」及「六问青天」,共赏之。


   
  「离恨天」、「六问青天」,是明崇祯帝朱由检的两个宠妃养艳姬和蔺婉玉在亡国后逃亡至崂山时所作。因自幼习音乐,故在失宠之后,整日饱尝思君之痛,遂结合宫廷音乐,创出的一种古乐曲,由养艳姬作词,蔺婉玉谱曲.这两首乐曲哀婉悲怆,一唱三叹,感人肺腑,很快流传成为崂山道教的代表音乐作品。其后这两首古乐流落民间,几经沉浮几乎销声匿迹。
    在百福庵里,养艳姬把对崇祯的悼念之情写成一首短歌词,题名《离恨天》①。歌词分二段。
  面前一丘土,遥望天边万重山,
  山隔万重容易见,土隔一寸不团圆,
  摆设诸供品,仰望离恨天,
  香烟结云转,纸灰飞满天,
  沉痛哀悼肝肠断,血泪染红素罗衫,
  共登离恨天。
  

  面前一丘土,遥望天边万重山,
  山隔万重容易见,土隔一寸不团圆。
  摆设诸供品,仰望离恨天,
  非是哀妃贪偷生,愿等汉土复中原。
  王师北定中原日,殉国觅帝共君欢。
  伴君共登离恨天。
  歌词写毕后,蔺婉玉又为这首歌词谱曲,曲调哀婉悲怆。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三月十九日是崇祯遇难三周年大祭,其时,养、蔺二人通过蒋迪南道士等人,组织百福庵、童真宫、天后宫以及马山、灵山等外山庵观道士乐队,演奏了这支大悲曲。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1年)二月,养艳姬又写了另一首缅怀崇祯帝的歌词,名叫《六问青天》,歌词是:
  人死不能生,镜破不能圆。
  都说天地无私,人生悲欢各有别,
  稽首问青天。
  偷生在人间,别驾十七年。
  梦魂一次未团圆,幻想是渺然,
  稽首问青天。
  月有圆缺花有残,
  阴阳有循环。
  花谢开来年,江水东去不复返,
  稽首问青天。
  挂起旧蒲团,脱下破纳衣。
  随身相伴十七年,今日离别难。
  稽首问青天。
  歌词写完后,蔺婉玉又为之谱曲,曲调悲哀凄凉,激愤抑郁。是年三月十九日,在养、蔺与蒋迪南的主持下,崂山各庙道士在百福庵举行了一次大型祭悼演奏会,悼念崇祯死难十七周年。道士乐队演奏了养、蔺所创作的《六问青天》。领唱者是养艳姬,领奏者是蔺婉玉,蒋迪南亲自跪拜击短钟。这是养、蔺二位女子演绎了崂山道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演奏活动。
凄凉的流浪生活与安逸的皇宫中生涯所产生的巨大反差以及对崇祯皇帝的怀念和对皇妃生活的眷恋,使一直悲伤不绝的养、蔺二人陷入感情的旋涡,痛不欲生,却不能自拔。曲终人散,当晚,养艳姬和蔺婉玉重新佩戴皇冠,整顿衣衫。她们相携着走出庵门,在百福庵正门对面的山坳里,同时自缢在同一株古松之上,以同样的了断追随崇祯而去,以表示对崇祯帝之忠心,实现了她们“伴君共登离恨天”的誓言。

(注①:“离恨天”是道教的宗教术语,即九重天之上,或三十三重天之上。道家传说“原始天尊”即住在离恨天上。作者取为曲牌名,语意双关,藉以寄托家国之恨。)

蔺婉玉自幼善丝竹歌舞,笙、笛、箫、管无所不精,先是被选入宫内任乐女,后因才貌超众,又中选为妃;

而养艳姬则更有些来历。据说她是春秋时楚国大夫养由基的后裔,山西宁武关(今忻州市)人,与汉代才女班婕妤、三国美女貂蝉以及明代名僧憨山和尚都是同乡。养艳姬擅长吟诗抚琴,精通琴法与秦晋地方乐曲,并研读过兵书,善于舞剑,文武双全,是晋北出名的女才子。朱由检即帝位后,她就被选入宫中为妃,甚得宠幸。

试听地址
http://www.yyfc.com/MySpecial.as ... &album_id=249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1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和洪门,本是同根生



张熹

张熹







红楼和洪门,本是同根生

方以智和冒襄是《红楼梦》作者 及《洪门》创始人

福建 殊颖.巢曼 上海 张熹




一、 被淹没的大明奇才“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泽园主人、宓山子、鹿起山人等。1651年为僧后,取法号大智、宏智,无可,号墨历,别号药地和尚,又号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刃老人等,一生共有自号、别号、化名、法号约六十个(注1),随遇而起,变幻无常,居中国古代士大夫名号数量之首。

方以智诞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江南枞阳县浮山脚下的“在陆山庄”,往来居住于桐城县安庆府凤仪里,出身当地名门望族。曾祖方学渐系博学乡贤,祖、父皆为进士。祖父方大镇官至御史,父亲方孔昭官至湖广巡抚。(注1)

方以智幼禀异慧,六龄知文史;八岁接触物理光仪;九岁发笔赋诗有凌云之气,并开始学习西学;十岁能属文、好击剑;十二岁咏六经,工书法,隶草皆习;十五岁贯穿经与史,茹吐成文章,通剑术,经史皆能成诵;十七岁通河洛之学、受三代家学传承又精通易学……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自诗文、词曲、声歌、双钩、填白、五木、六传,以及吹萧、挝鼓、优俳、评估之技,无不极其精妙。(注1)

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任工部观政、皇子讲官等职。曾蒙召德政殿,犯忌直陈,得天颜(崇祯皇帝)赏之。(注2)

甲申(1644年)明亡后,方以智哭陵被囚、受尽刑辱、越狱抛室、南奔告亡、含冤被屈、被迫流离、出仕永历、弃官隐遁、避旨流浪、视死如归、拒仕清朝及至剃发受戒,躭嗜枯寂,粗衣粝食,有贫士所不能堪者,惟意兴所至,或诗或画,偶一为之,然多禅语自喻而已,不求人解也。每乘兴作画,多用秃笔,不求甚似,尝戏示人曰:“若猜此何物,此正无道人得无处也。”拈此二语,则道人之禅机画趣亦露一斑。字作章草,亦工二王。现存其画册(幅)、题跋、对联、墨迹等共计45幅(册)左右。(注3)

著《通雅》、《药地炮庄》、《易余》、《古今性说合观》(《性故》)、《一贯问答》、《物理小识》、《浮山文集》、《东西均》等等,据《方以智著述知见录》统计,诗词歌赋类约43种(集、卷、首);文集类约60种,流离之中,仍著述不倦,一生著作等身。(注4)

公元1671年(“崇祯”四十四年、清康熙十年),年六十一,粤难发,被押解北上期间,素以崇祯纪年的方以智,为维护“天地会”地下组织秘密和不累及同志好友,遂投江西“惶恐滩”自尽。(《方以智传》,钱王刚著)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博物学家、考据学家、音韵学家、书画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百科全书”。同时也是气节昭然、忠孝两全、追求政治清明、天下安定的社会活动家和反抗异族入侵的民族英雄。

方以智作为我国明末清初特定历史时期所造就的特殊人物,思想界的领军人物。就其学品与人品而论,其在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上的地位,显然是被埋没的。虽然,其《浮山文集》、博物学专著、物理学专著及音韵训诂学专著被收录《四库全书》续编,然而他的远超时代的哲学专著、西学研究成果等素来被漠视,亦因其创建早期“洪门”地下组织等政治因素,在人物碑传等传记类典籍中几乎看不到方的踪影。

这是清中叶以来,学术界之所以忽略了方以智的原因,以至于被雪藏了四百年之久。

幸运的是,方以智“金簪雪里埋”的时代结束了。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史学家梁启超首先肯定方以智的专著《通雅》为“近代声音训诂学的第一流作品”;解放后,冒怀辛、庞朴、侯外庐等大学者对方以智的哲学专著、物理学专著及其人品气节等又给予高度的好评。近年来,专业研究学者对方以智哲学思想全方位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实为可喜。(注4)

大势所趋之下,我们推断,方以智研究将随着其与《红楼梦》与《洪门》两大显学的紧切关联而登上新的高峰。




二、 冒辟疆

冒襄,字辟疆,明末著名四大公子之一。与侯朝宗(方域)、方密之(以智)、陈贞慧并称四大公子,都是缔结复社的骨干。

冒襄是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三月十五日。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诗礼簪缨之族”的文化世家。冒辟疆小时侯非常聪明,被称为神童。因为他是长房长孙,很受祖父宠爱。

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辟疆两岁时被从江苏如皋接到江西会昌。十一岁随祖父至四川酆都。十三岁时,祖父辞官归里,辟疆随之回到如皋,在香俪园中读书学习。当辟疆看到王勃和杨慎的诗集中都保存了早年的诗作,他也把自己十四岁前作的诗结集为《香俪园偶存》,请董其昌指教:“少游董文敏门,文敏序其十四岁时诗,方之王子安”(见:冒巢民先生传),八十岁的艺坛巨擘见到冒襄的诗,大为欣赏,认为他的诗才不在唐代天才少年王勃之下。

在十六、七岁时,冒辟疆参加了一系列县试、府试、院试,总是名列前茅。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冒辟疆与中书舍人苏文韩的二女儿苏元芳结婚。辟疆妻子端庄缜密,持重晓事,是冒辟疆的贤内助。当冒辟疆外出交游时,家中事务就全部交给了苏元芳。

崇祯三年秋天,冒辟疆首次到南京国子监参加乡试,因病未能终场。在张溥主持的复社金陵大会上,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胸怀磊落、雅善谈笑的冒辟疆结交了不少朋友。然而,当时的明王朝已成“昏惨惨似灯将尽”之势,东北在清兵的铁蹄之下,川陕湖广是“流寇”驰骋的战场,江浙及以南地区的士大夫多因报国无门而流连秦淮河畔,沉醉在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之中的“无非公子与红妆”,但是文采风流,仍然盛于一时。虽然辟疆也沾染了一般豪贵子弟的浪漫风习。但是年少气盛的他,顾盼自雄,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怀抱着报效国家的壮志。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八月,冒辟疆参加岁试,以第一名获得廪生资格。崇祯六年秋,冒辟疆再次赴乡试,虽然他的制举文章规局宏丽,结构精密,但联系时势,针砭政局,未能入主考官的法眼。崇祯九年桂子飘香的时候,冒辟疆又来到南京参加乡试。八月朔日,辟疆和张明弼、吕兆龙、陈梁、刘履丁在歌姬顾湄的眉楼结盟。1636年,冒襄与方以智相识。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秋,冒辟疆赴南京乡试期间,与陈贞慧、侯方域、吴应箕等重结国门广业社。

因他们历数阉党余孽阮大铖之流的罪状,吓得佞臣不敢出门,明朝灭亡后,南明朱由崧政权建立,阮大铖之流死灰复燃,复社受挫,冒辟疆险遭迫害。紧接着清兵南下,南明王朝亦摇摇欲坠。吴次尾抗清殉国;方密之继续向南流亡。

历此大劫,作为一介书生,空怀报国之心,饱经风霜的冒辟疆,经历了“秦溪蒙难”后的他,自述道:“蒙难盐官死复回”(《冒辟疆全集》252页)。辗转颠沛的凄惨状况犹如红楼梦里所言:“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

“蒙难盐官”期间,董小宛葬花处至今犹存,《海盐县志》亦有记载。








海盐南北湖鸡笼山脚下《董小宛葬花处》

回到如皋,冒辟疆便效仿生于乱世的阮籍,陶渊明,归隐皋邑,更园为庵,看似啸傲园林,实质以文学手段抒发志士之豪情。

冒辟疆孝义凛然,冒母马恭人“即日乳忽生岩, 医者危甚”。冒辟疆决定利用功德的累积为母亲延寿益命:“从五月十八日起,每月勉行千善,计十月限完万善,行善格以莲池大师、了凡先生为主,小为增减”;冒辟疆的父亲身滞危疆,他为救父而奔走于政府言路诸公之门。

隐居在“水绘庵”中,他为民众饥荒而不惜倾家荡产,其赈灾时熏染到病疫险些死去,邑令陈秉彝在《告城隍文》中云:“每晨水米不沾,便凌风雪,给粥之外,多带家僮,躬查远近。瘗死亡、扶老幼、拯病危,倾屡岁家食之粮,散数百金娶媳之聘,罄竭施济,任劳三月有余,延救难计其数” ,“忽然染疫,已绝生理,现今就木” 。冒辟疆倾自家家产救济灾民劳累过度,死去竟达三昼夜,而复苏。

冒辟疆具有营造园林的高度才华,他精心修建的“水绘园”构石为山,因川为池,殆臻乐阿洞壑之美于斯为最矣!

他又是清初有名的“戏剧家”,家里设有“家乐”,即昆区戏班,聘请了名师、名角在“水绘园”中演出。

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如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即其一例。

据我们推论,冒辟疆虽然隐居在“水绘庵”中,但是他与一批明朝士大夫们,响应方以智成立“天地会”(又称:三点会、洪门)的号召,秘密组织地下活动;更重要的是:冒辟疆接过方以智的“石头记”散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经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倾毕生精力,方有不朽巨著《红楼梦》的诞生。

与此同时,冒辟疆以他复社遗老的威望,对于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创作,都发挥了极大的影响。

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苑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开创了自叙传式的散文文体。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三、 方以智和冒辟疆




方以智和冒辟疆同年同岁,他们两人都是生于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

方以智和冒辟疆都是出身士大夫家庭。方氏和冒氏都是当地主要的望族世族。他们家中同样还有丰富藏书,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少年时代的方以智和冒辟疆都是在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下成长。

由于方以智和冒辟疆的祖辈都直接或间接同东林党有关系,他们从小也感染了关心时世的习惯,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正义感。

方以智伯父“方拱乾”与冒襄的父亲“冒起宗”为明崇祯元年(1628年)同年进士,两家为故交,方以智和冒辟疆自幼开始了他们的交往。

冒襄在1627年-1642年间,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

方以智十四岁那年,曾徒步到数百里外的考场参加会试。方以智和冒襄二十三岁那年(崇祯6年)秋试指斥当道,不中。

崇祯九年(1636年)乡试于南京,方以智、冒辟疆等人在南京名妓顾媚的眉楼结盟,四公子成立“同人社”。

金陵四公子又称明“复社”四公子,陈贞慧、方以智、侯方域、冒辟疆在当时文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成立的复社是继东林党之后又一重要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学社团,四人均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后,诗词文章一流。其中方以智文武双全。

复社是由太仓人张溥(1602-1641)于崇祯二年(1629)统一各地的文社而成立的一个党社联盟。

复社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以东林后继自任,它的成员主要是青年士子,先后共计有2255人之多,声势遍及海内。方以智曾“主盟复社”。

冒襄是复社首批社员,时年十九。复社虎丘大会,冒襄“共主葵丘”,成为后期领袖之一;

顺治四年始,冒襄秘密参加复明运动。顺治十五、十六年抗节而死的社友子弟戴移孝、陈维崧,等多人奔水绘庵“游学”。

1640年春,方以智入京参加会试。(1644年)至清顺治九年(1652年)在广州期间方以智改名“吴石公”。1650年方以智去昭平仙回山“披缁为僧”, 在梧州云盖寺居住两年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年底回桐城省亲。就在这年,他重去离别十年的金陵,皈依天界寺的觉浪道盛法师。觉浪是当时佛教曹洞宗的前辈,方以智“闭关”于金陵高座寺的“看竹轩”。方以智名义上“闭关”,实质上潜心写作之余,大量与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共商天下大事。

1654年,冒襄闻知方以智在南京高座寺出家,特地从家乡如皋前来造访故友,这是冒襄与方以智分别整整十六年后的会面。方以智在寄给冒襄的书诗末尾写道:

“与辟疆别十六年矣,辟疆有回生一录,而余则九死……”。

这分别的十六年期间,冒襄有“回生一录”(秦溪蒙难),而方密之则九死一生矣!

来年的1655年的夏天,冒襄盟友戴重之子戴移孝携冒襄的诗来金陵高座寺访方以智。当年秋天,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离世,方以智回到家乡安徽桐城,并让儿子将其父讣讯带给冒襄。




1657年春,方以智来到了距离桐城480公里的如皋会见冒襄。这是在历史发展关头的一次非常重要会谈,这次会谈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调整了“反清复明”大政方针,确定了今后的斗争策略。

看似方以智在冒襄的水绘园中细细游赏,好一个闲情逸致,实质是掩盖他们另有所图。

他们在碧落庐中凭悼像戴重一样遭逢死难的故友,他在《水绘庵题咏》中写道—— “辟疆道兄有水绘,林木蓊郁,石浪澄泓,充栋其间,何今古耶?尝忆历阳戴敬夫,称碧落道人,为建庵桥西,额曰碧落庐,此故人心即苍天眼。异时椰栗相寻,桂瓢有分,因图仿佛,不觉出声,肯一和之,是亦茎草间答也。时丁酉春日。”

方以智同时作诗云——
懈留一曲水龙吟,碧落传来墨迹深。
两字久翻天上影,半闲题出故人心。
全家浪里船如铁,依枕潮来剑有音。
此调绝时风正起,伯牙还抚没弦琴。

方以智把这次会谈比作“水龙吟”。“潜龙在渊”——《周易》上经初九;

“两字”只有他们知道是什么含义,或许猜为“革命”吧,因为要“翻天”呢!

我们的事业犹如大风浪里行驶的稳固铁船;

“潮”是“心潮”之意,依枕心潮彭拜,要去依剑舞长天;

这次见面以后,“革命”就要风起云涌;

我们之志同道合,如同伯牙、钟子期;

“还抚没弦琴”:我们仅凭一双“赤手”白手起家来舞弄对抗“风刀霜剑严相逼”。




在方以智逗留如皋期间,他还赠给冒襄他亲笔绘画的山水册页。在《题画赠辟疆》序文中,他写道——“辟疆己卯(崇祯十二年、1639年)秋,在秦淮河亭属余图《天风海涛》,余犹未敢肆志。龙友、超宗尝语余笔意。后在京师,(魏)子一告余埃、干(幹)二法之妙,乃始豁然。今逾十五年,三子往矣。又皆辟疆心盟好友。余久懒作此事,为勉此再生相视,为一勉强。——《同人集.卷三》”

这是一套册页八开的水墨纸本山水画,每幅尺寸约0.7平尺(25×30 cm.×8)。








方以智赠冒襄亲笔绘画山水册页一事,非同一般。

“粤难”发生后,方以智在萧孟昉的密室里,抱病画山水册子馈赠顾炎武作为死别纪念。

可见方以智把赠送册页这种最高规格的礼遇给予了他最亲密的同志。

只有在关键时刻,方以智才以画代言,告知懂画者画外之音。

在这“林木蓊郁,石浪澄泓”的水绘园中,方以智与冒襄不禁会感叹当年董小宛经历的人生大起大伏:18岁赎身、20岁纳为“如夫人”、22岁经历秦溪蒙难,逃亡盐官、小宛葬花、冒辟疆宣布“董小宛之殁”、继而血泪书写《影梅庵忆语》。

顺治13年(1656年)官方公开公布:“董鄂妃入宫”,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次年董鄂妃生了皇子,虽然皇子很快夭折了。

方冒二人互相倾诉离别后各自悲惨的遭遇时,一定会对以下几点事关命运的大事有过一番密慎的讨论:
1. 在碧落庐前凭悼如戴重一般死难的亡友;
2. 方以智亲自画了八幅山水册页赠予冒襄;
3. 满清政权基本巩固,推翻满清,“反清复明”的策略应该调整;
4. 与冒襄达成了反清复明事业的“痛煞人间不许传”的秘密共识,策划了以江西为据点建立早期的洪门组织;
5. 发挥他们的才智,以文学方式创作一部以董小宛、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顾媚等为原型的文学著作,“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6. 方以智将自己原创的《石头记》散稿交付给冒襄,请他批阅增删,篡成目录,分出章回。




他们不改少年气盛时的抱负,决意共同继续做一场力所能及的秘密事业——创建“洪门”(即“三点会”、“天地会”)。

这一年,方冒都是47岁。

1658年春,方以智告别桐城,“顺治戊戌,以智服阕,将行脚西江”,溯江而下来到江西,开始了他创建“天地会”的地下秘密活动。

他溯江上庐山,隐居五老峰,禅游于旴江,避匿荷叶山,住持景云资圣祠和新城寿昌寺。康熙二年(1663年),赴泰和住持首山沟林禅寺。第二年,移居青原山净居寺。康熙九年,应安徽巡抚张朝珍、桐城县令胡必选、乡绅吴道新之请,住持浮山大华严寺,为浮山佛教第十六代祖师。

除了禅游外,方以智还频频游走于江西、福建、广西一带,进行秘密活动,既然是地下活动,自然极力掩盖,没有大张旗鼓宣扬的,不然株连九族不说,组织也会被破坏。

方冒别离后,又是十来年过去。

1671年十月七日夜,六十一岁的方以智因粤难被牵连,在被押赴岭南途中,投江自裁于万安惶恐滩。




1673年,《同人集》刊刻成功,冒襄自属其端曰:“六十年师友之贻”。其中收录了方以智一些诗文,“以不负师友不负己”。




综观方以智和冒襄一生的交往,他们志同道合、才气冲天,都有从天堂到地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他们两人珠联璧合、齐心协力创作“红楼梦”,这对于破解红楼梦作者是一条极为合理的线索:

方冒合作写作“石头记”,约始于1657年(顺治14年)方以智去如皋,在水绘园与冒襄相聚深谈。继而,两人分手,“丁酉秦淮倡和”后,方以智寄诗给冒襄曰:“弹指何论二十年,竹关出手更凄然。今伤两地风吹木,影对三生水是田。漫说白毫藏兔窟,各教黄口弄狮弦。一场翻尽关山曲,痛杀人间不许传”。——方以智《合山栾庐诗.寄冒辟疆》。

“一场翻尽关山曲”:方以智以“关山曲”暗喻“石头记”一书。“痛杀人间不许传”:感叹这两位“天下才”呕心沥血的著作“石头记”不许流传,真正“痛杀人间”太可悲了!

随后,他们暗中书信来往,互相沟通“石头记”的写作进度,1666年,冒辟疆回复方以智云的诗中云:“石能言语终须白,血化精魂叫亦红”,暗示的是这部创作著作。

1671年农历11月22日,方以智去世,“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

“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冒襄再也不能够向青原山的石公兄请教了,再也不能同这位和尚相遇。

正是由于方以智把“石头记”散稿交付于冒襄,自己全力以赴地投入组织地下秘密组织的重要工作。

冒襄(空空道人)担当起重任:“空空道人……将《石头记》……从头至尾抄录回来……改《 石头记》为《情僧录》”。

冒巢民在得到原稿后,精心抄录,充当了脂砚斋等作脂评。

巢民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写成《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一书传世。

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成:

那块石头上面的字,是方以智写的;

“石头”跟空空道人的对话,是方、冒之间的对话;

冒襄抄写了石头上面的文字,最终完成了红楼梦。




冒襄在方以智去世后,有23年的时间去完成方未尽的著作,注入大量的心血,但是冒辟疆仍然把这部书的作者采用了方以智的笔名——曹雪芹,足见冒襄对方密之的推崇。

红楼梦实际作者只有两人,即初创者方以智(称作曹雪芹)和增删者、评点、成书者冒巢民(脂砚斋)。




方以智皈依佛门在禅宗的曹洞宗门下,康熙丙午年(1666年)冬日,方以智任青原山净居寺住持期间,冒辟疆致方以智诗中云:“求曹独苦怅哀鸿”。这个“曹”字指的是“曹洞宗”,曹洞宗也称“石头宗”。

方以智和冒襄以曹洞宗为笔名的姓,是合乎情理的。

“曹”和“冒”不仅形似。

并且,冒字可以解读为由“日”和“月”叠加而成。“冒”字藏在草下,就是“曹”。

他们把笔名取“曹”姓,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冒”字加上“千里草”就是一个“曹”字。

况且,“曹”与“草”完全同音。

所以,一个“曹”姓隐含了方以智、冒襄和董小宛三者的合体。




曹洞宗的渊源可上溯到石头希迁大师,后人称之为“石头和尚”,其禅法称之为“石头系”。

方以智从佛法的角度看待“红楼梦”,一开始就称之为“石头记”。

康熙丙午年(1666年)冬日,方以智任青原山净居寺住持期间,给冒襄的诗里有一句:“石头引汝吸西江”。石头指《石头记》,“西江”指江西,方以智所在。意思是:为了“石头记”这部书,吸引你求助于江西的方以智。

方以智曾化名吴石公,“石”可理解为“吴石公”,也可代表“石头记”。

接着方以智写出“十年劈出血肝肠”。 这里方以智说的是为写《石头记》,他们已经花费了十年功夫,收集素材,构思主脑,拟出架构,也暗示经过十年努力,在秘密组织方面也有收获。

方以智不忘叮咛冒襄:“今日新硎何处藏”(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这部著作可要好生藏匿妥当。

最后方以智感叹道“一双赤手舞风霜”,我们仅凭一双“赤手”的写作来舞弄对抗“风刀霜剑严相逼”。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方以智之为僧,出世不离世,世情未断,俗缘未了,甚至在出家期间积极从事发展地下组织。

“石头所记”是方以智所记,冒襄着手后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以示纪念这位“情僧”作者。











在《红楼梦》中有两位神秘而又奇特的人物,这就是名曰“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的《一僧一道》。

他们贯穿始终,神乎其来,幻乎其去,牵动全书:女娲补天的遗石,是由这“一僧一道”携入红尘;他们点化柳湘莲;他们为薛宝钗开出了奇异的药方,并在所送的金器上錾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贾瑞因淫思凤姐而病入膏肓,他们又送来“风月宝鉴”,在王熙凤、贾宝玉命在旦夕之时;在通灵宝玉一时迷失之际,这《一僧一道》都会突然造访,救危解难。

第一百二十回中 “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这便是宝玉的下落。”

“一僧一道”贯穿红楼梦始终,每到关键时刻便见此二人身影,最终宝玉也追随此二人,“携归本处”去加入到他们的事业中了。

红楼梦大结局:贾宝玉最终离开红楼,去了洪门。

在当时满清时代,去洪门不可说、不可说!




脂砚斋评语:“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青埂峰即“青原山”;

石兄,即“吴石公”;

“癞头和尚”即出家为和尚的方以智。

冒襄每每怀念方以智,想去青原山请教吴石公(方以智),无奈再也没有办法再见到这位石头和尚了,这是多么愁怅,多么愁怅!




再看方以智与冒襄的诗书往来,便可看出,方始终以“辟疆道兄”称呼冒襄。如:“竹关三年炉碳中辟疆道兄”;“辟疆道兄有水绘庵林木蓊郁”;“俨然木黍意,回首不胜悲,巢民道兄属书。”;

冒辟疆和诗《无可师栾庐闻先大夫讣音特遣嗣君方田伯垂唁答和原韵》写道:
“竹关分手又三年,风木衔悲共惨然。在世只教心化石,于今谁信海为田”。

冒襄明确地向方以智表示说:“在世只教心化石”——我在世每一天,心中所想,就是《石头记》,我每天都在心里酝酿,将心血化成《石头记》。




找到了红楼梦一书真正作者系方以智和冒巢民这条线索,一切疑团都能迎刃而解。

不知一僧道,难解石头记;

“都云作者痴,若有解其中味者”——“余二人(方冒)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综观红楼梦全书,这两个关键人物:“一僧一道”、“一芹一脂”,“余二人”,忽隐忽现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一道一僧贯穿整个故事情节,成为全书的灵魂人物。

揭开了这深深隐藏的方以智和冒襄两位作者的真面目,红楼梦之谜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 方以智、冒襄和“洪门”、“红楼”




方以智和冒襄等“复社”文人,在反清复明的斗争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入关——南明政权

冒襄在如城抗清英雄陈君悦组织义兵抗拒清廷官吏失败后,冒襄举家逃往浙江盐官,回如皋后,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20余人,并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自冒归隐水绘园后,文人名士纷至沓来,东林、复社、畿社诸友,先后参与交会的300余人。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他坚贞不屈。




第二阶段——南明抗清——直至对南明政权失望

当清兵大举南下时,方以智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清军在方以智的左边放了一件清军的官服,右边放了一把明晃晃的刀,让方以智选择。方以智毫不犹豫,立即奔到右边,表示宁死不降。满清将领相当欣赏他的气节,于是将他释放。

方以智辗转奔向南京投奔南明弘光政权,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不断受到排挤、迫害,于是不得不改名吴石公,流寓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不久,南明隆武帝以原官庶吉士相召,方以智不应,取名“三萍”,浪迹于珠江山水间。 顺治三年,桂王朱由榔称帝于肇庆,由于父执瞿式耗的引荐,方以智参与了拥立永历政权的活动,任左中允,少詹事,翰林院侍讲学士,方以智很快便发觉桂王政权朝不保夕,名不符实,内则门户纷争,奸人当道,外则与广州绍武政权同室操戈,兵戎相见。桂王更是胆小如鼠,稍稍闻风鹤即奔走靡常,这一切使方以智心灰意冷,后被太监王坤诬劾免职,不得不遁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湘、桂、粤西一带,过着“曲肱茅屋鸡同宿,举火荒村鬼作邻”的生活。




第三阶段——反清复明策略改变:创建“洪门”

(1658-1659年)方以智“清楚当前的抗清复明活动已处于极艰难的境地,要将抗清复明的事业和斗争坚持下去,并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改变活动的策略和方式,暗中组织积蓄反清力量,走长期斗争的道路”(方以智传 钱王刚著)

方以智得到曹洞宗师傅觉浪师傅开示:“于无门创开不测之门”,“别展逆流手眼”。

方以智经过深刻的考虑,定下了:“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依靠成员自身发展而逐步壮大的秘密帮会组织。这个组织平日隐秘活动,一旦需要即可在各地揭竿而起“。

“运用这个策略,眼前能保护一批坚定的反清志士,尽快积蓄扩大反清力量;更重要的是,保存下星星火种,终究会燃成燎原之势”。(方以智传 钱王刚著)

方以智改变了复明的含义:

“明”即——政治清明,科学昌明,礼仪文明的中国。

方以智一改历代“起义”、“造反”、“作反”等农民起义的口号,打出“革命”的旗帜。

洪门出现了“革命”的提法:“三点暗藏革命宗,入我洪门莫通风,养成锐气复仇日,誓灭清朝一扫空。”

“革命”一词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孙中山身为洪门“洪棍”,沿用“革命”旗号,称之为“革命党”。

由此可见,方以智创建洪门宗旨已经由“反清复明”,上升到“革命”的层面。




满清律规定:凡汉人三十人以上集会者,以谋反罪论处。——这可是古往今来第一次。

方以智创始秘密帮会组织“洪门”,必须极其机密,不被当局察觉,这也为后世留下难解之谜。

清朝乾隆皇帝为剿灭洪门会党,举东南数省之力搜寻洪门会史,虽累积了约数百万字的案牍文书,但仍感“终无确据”。

我们也只能够从蛛丝马迹中探究一丝痕迹,寻求历史的合理性。

“洪门”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一般通称“天地会”,又称为“三点会”,其它称呼有:有红帮、三合会、三河会、致公堂等等;尚有分支别名,不胜枚举。

但是一致的对外称曰“天地会”,对内则称“洪门”。




方以智为首的“洪门”采取了以下三种活动形式:

(一)发展地下秘密组织。

分散于各省的秘密组织,尤以江西、福建、广西、广东为众多。

孙中山在他所著的《孙文学说》里面有一段记载,原文如下:“洪门者,创设于明朝遗老,起于康熙时代。盖康熙以前,明朝之忠烈士,多欲力图恢复,誓不臣清,舍生赴义,屡起屡蹶,兴虏拼命,然卒不能救明朝之亡。迨至康熙之世,清朝已盛,面明朝之忠烈,变残废殆尽。二三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的宗旨,结成团体,以待后有起者可藉为资助也。此殆洪门创设之本意。然其事必当极其秘密,乃可防政府之察觉也。夫政府之爪牙为官吏,而官吏之耳目为士绅,故凡所谓士大夫之类,皆所当忌而须严为杜绝者,然后其根株乃能保存,而潜滋暗长于异族专制政府之下。以此条件而立会,将以何道而后可?必也以能全群众心理之事迹,而传民族国家之思想。故洪门之拜会,则以演戏为之,盖此最易动群众之观听也。其传布思想,以不平之心,复仇之事以表之,此最易使士大夫闻而生厌远而避之者也。其固结团体,则以博爱施之,使彼此手足相顾,患难相扶,此最合乎江湖旅客无家游子之需要也。而终乃传以民族主义,以期达其反清复明之目的焉。”

我们特别关注孙中山所说的这一段话:“明朝之忠烈,……二三遗老”。

孙中山指出:洪门的创始人乃是——“明朝之忠烈,二三遗老”。

作为洪门传承人的孙中山,何其鲜明地把创始人指向“方以智”、“冒襄”、“钱澄之”、“顾炎武”等忠烈人士。

孙中山也指出:洪门宗旨是“传民族国家之思想”、“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




(二),打入上层建筑——“广布间使”。

方以智云:“无间谋是无耳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没有间谍,就是没有耳目。

“广布间使”的含义就是:广泛在敌方内部发展洪门地下组织。

在方以智看来,“天下之势,全在中原;今北地中原一辈,正在犹豫,朝廷可以远置漠然乎?大江以北,江浙以西,忠义不乏,特逋伏耳!一呼则向应矣!可弗一通耶?闻堵抚臣胤锡,便宜达诏于汉郧,此最得机者也。臣以为朝廷宜多募义士,变服蜡丸,布于四方,就中即有间谍之用”。方以智甚至自告奋勇,以为“若臣江北,臣即募人可以达之”。

可见,在敌人内部发展间谍,是方以智的一贯思想。

洪门组织称“间使”为“内八堂”:“内八堂皆为在朝“京官”、内阁阁员”。

洪门究竟发展了多少“间使”,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诸多清朝官员,以官员身份为掩护,实质为洪门效忠,这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南昌道台周体观,吉安知府郭景昌,庐陵知县于藻,福建推官姚文燮……。

于藻是方以智三十年前友人于奕正之子,时任吉安县令,对方以智尽力照应,不时向方以智问学受教。“粤难”事发缉捕文书下来,知县于藻见到捕文大吃一惊,遂一面稳住上差,一面密派心腹火速通知方以智躲避。由此可见,“洪门”的地下工作者渗透于官府之广泛。

“董鄂妃”是不是洪门在满清大内之中安插的“间使”,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是,从洪门“广布间使”的角度来看,董鄂妃疑似方冒安置在满清最高层的“地下工作者”,这条线索也不应该轻易放过。




(三),洪门文化

方以智是洪门的奠基人和精神领袖。

方以智和冒襄是大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们的每一个脚印,都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痕迹。

方以智晚年把全身精力投入创建秘密组织,这是一个有非常高的精神境界的组织。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它传民族国家之思想,以博爱施之,传以民族主义的文化”。

其传民族主义的文化内涵,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洪门文化”和“红楼文化”。

(1). 洪门除了留下大量的“海底”、三十三层组织结构、暗语、对联、诗句外,洪门还留下方以智的“三点论”哲学思想、“质测通几”之学、“儒释道归易”等思想。

(2). 方以智和冒辟疆两人联手撰写“红楼梦”,以他们擅长的文学手法,极其隐秘地把洪门精神流传万世。

红楼梦是以文学的手段,为董小宛树碑立传的。

董小宛是从复社开始,就是积极参与其中的有节气之士。

周总理这样评价剧本《董小宛》:

“《董小宛》在重庆轰动一时。东林、复社诸君是有气节之士,反抗阉党挟制下的明朝腐败统治,也反抗满洲贵族的统治”。

周总理又说:“《董小宛》(剧本)何妨改一改,提倡知识分子要有骨气,不为墙头草,在今天仍然是需要的呵!” ——(“周总理话家常”冒舒諲)

周总理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一针见血地指出:复社诸君和董小宛的骨气和节气。

红楼梦因董小宛而万世流芳;

董小宛因红楼梦而载入史册。




五、 文字狱和红楼梦

文字狱自古就有,但是文网之密,处刑之重,规模之广,在封建社会中,以清朝为最甚。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先后发生了数十起大大小小的文字狱。

什么是文字狱?文字狱就是统治者挑剔文字的过错而兴起的大狱。大的像几十本的专着、诗文集,小的则一篇短文、一首诗、一封信,甚至一字半句的言语,不管是自己作的,还是抄别人的,甚至是从古人那里抄来的,都可以作为文字狱的罪证。文字自然是出自文人之手,所以可以说文字狱是专门对付文人的“特刑庭”,是封建帝王进行政治镇压、钳制思想以巩固封建独裁统治的手段。

清朝的几代皇帝前仆后继,对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动不动就满门抄斩,让一个民族彻底停止了思考,变为一具僵尸。

当时的清代名臣张廷玉有一个习惯,下朝归家后把身上带的有字的纸条都要烧掉,也很少跟别人通信。因为家里有文字,将来一旦犯事都会成为罪证。清代的帝王首次提出,大臣应该像狗一样地为皇帝服务,臣子不但身体要属于君主,心灵也应该属于君主,不应该有任何独立意志、个人尊严。

清朝最早发生的较大的文字狱,是康熙时的庄廷鑨《明史》案。庄廷鑨从明朝宰相朱国桢的后人那里,买来一部朱着《明史》中《列朝诸臣传》稿本。朱国桢的《明史》已刊行于世,《列朝诸臣传》是未刊部分。庄廷鑨将它和自己所补的崇祯朝历史,用自己的名字刊刻。他所补的崇祯朝历史,对满人有攻击之辞。公元1663年,被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当时庄廷鑨已死,结果被刨棺焚尸。他的弟弟廷钺被杀;为庄书作序的李令哲和他的四个儿子也都被杀。

南浔镇有个大富翁朱佑明,和吴之荣有私仇,吴嫁祸于他,说庄书序中所称“旧史朱氏”是指朱佑明,结果朱佑明和他的五个儿子也都被处决。此外,牵涉此案的一些官吏和书商、刻工、列名书中的人等等,有的罢官充军,有的处死,这个案子一共处死七十余人。

文字狱的处理是非常残酷的,逮捕、抄家、坐牢、受审,判罪极重,至少是终身监禁,流放边远,充军为奴,大多数是杀头凌迟。已死的人,则开棺戮尸。而且一人得罪,株连甚广,近亲家属,不管是否知情,即使是目不识丁,也一概“从坐”。作者犯了罪,写序、跋、题诗、题签之人都有罪,所有与刻印、买卖、赠送书籍有关的人,也都有罪。地方官有牵连的自然有罪,没有牵连的也犯了“失察”罪。总之,一个案件的罪犯,常常是百十成群。而告发的人,如庄案中的吴之荣,本来是一个罢官知县,竟被起用,一帆风顺,官至右佥都,朱佑明的财产,也都归他所有。从此形成以检举揭发作为猎官敲门砖,有仇隙的利用文字狱来陷人于死地的恶劣风气。

礼部尚书沈德潜作诗咏《黑牡丹》,其中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之句,后来被告发。清廷认为这是影射满洲人以异族夺取朱明皇位,犯大逆罪。当时,沈德潜已死,清廷下令剖棺锉尸。

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暴君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暴君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开创“闱中墨牍必经词臣造订,礼臣校阅,方许刊行”的“言论检查”制度。

一百多年的文字狱运动,如同把整个社会放入一个高压锅里进行灭菌处理,完成了从外到里的“全面清洁”,消灭了一切异端思想的萌芽,打造了一个清代皇帝们自认为万代无虞的铁打江山。

龚自珍有“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以及“万马齐喑亦可哀”的叹息。




清朝文字狱酷虐之故,《红楼梦》一直是以手抄本形式秘相流传的。

《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年之后,到乾隆统治末期,《四库全书》已经编修完成,乾隆篡改历史的任务已经完成,文字狱才逐渐放松了。

文化气氛稍微宽松,程伟元、高鹗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整理了《红楼梦》全书,由萃文书屋活字排印出版。

及至程伟元收集红楼梦的抄本时,有从庙会上、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甚至从鼓担上购得。而“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金”,可见文化气氛稍微宽松,也知抄本各异,且不完整。

如果没有这个排印本,《红楼梦》还是用手抄本形式在民间私相流传,年代久远,手抄本灭失或者残缺,很可能今天我们根本就看不到《红楼梦》这书了,即便看到残缺的手抄本,也不可能意识到这书的价值。

冒襄1693年去世,到红楼梦程甲本的出版,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时间。

方以智、冒襄生于辛亥、红楼梦的出版也是辛亥!








在如此严酷的文字狱环境下,红楼梦能够创作出来,并且顽强地流传下来,其生命力之顽强可想而知。犹如沙漠里的一颗植物,历经百年大旱尚能尚存。这绝不是偶然的一件事,必有原因。

(1)在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下,必然是有大智大勇者,敢于担当,不畏身家性命,乃至株连九族,勇而提笔,此等人才非视死如归之方以智、冒襄之流,而无他矣;

(2)在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下,必然是为国家、民族之大义需要申述,以挽救民族危亡之 “补青天”壮士而为之,此等人才非大义志士方以智、冒襄之流,而无他矣;

(3)在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下,不能直抒其言,必须若明若暗,如疯如癫,似通非通,亦庄亦谐。令文字狱的审查者似懂非懂,若假若真,将信将疑,实质另有所图,为“革命”之目的。有此等功力和雄心大志者,非方以智、冒襄之流莫属。

(4)在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下,唯有指东言西,包罗万象,才能够躲过审查者的眼睛。清代学者王希廉曾评价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世尺牍,爱书戏曲,以及对联匾额,酒令灯迹,说书笑话,无不精善;技世则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及匠作构造,栽种花果,营养禽鱼,针黹烹调,巨细无遗;人则方正阴邪,贞淫顽善,节烈豪侠,刚强懦弱,及前代女将,外洋诗女,仙佛鬼怪,尼僧女道,娼妓优伶,黠奴毫仆,盗贼邪魔,醉汉无赖,色色具有;事迹则繁华筵宴,奢纵宣淫,操守贪廉,宫闱仪制,庆吊盛衰,判狱靖寇,以及诵经设坛,贸易钻营,事事皆全;甚至寿终天折,吞金服毒,暴病身亡,药误,以及自刎被杀,投河跳井,悬梁受逼,撞阶脱精等等,亦件件皆有。可谓包罗万象,襄括无遗,可谓才大如海,岂是别部小说所能望其项背。”唯有方以智、冒襄这样百科全书式的奇才怪杰才能写出此书。

(5)在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下,还有人坚持说“曹雪芹”是真名写作。难道千古奇才连隐藏自己本姓本名都不懂?有没有小偷作案留下大名的?故而,“曹雪芹”非笔名不可。

(6)在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下,没有一个严密的地下组织掩护,红楼梦这样的禁书何得留存下来?这个秘密组织无疑就是“天地会”。天地会的秘密文件叫《衫仔》,只有在天地会的保护下,红楼梦才得以留存于世。

(7)在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下,这部禁书的传抄者,也必定是秘密组织的成员,若不是天地会的成员,绝没有可能给他传抄的任务;

(8)正因为文字狱下,依靠秘密组织内部传抄,在人工传抄的过程中,出现误差,所以有多种抄本出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抄本的些许差异更是说明原著的时代久远。




注1:“方以智传” 安徽人民出版社 钱王刚著




注2:《清史稿|方以智传》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炤,明湖广巡抚,为杨嗣昌劾下狱,以智怀血疏讼冤,得释,事具明史。以智,崇祯庚辰进士,授检讨。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以忤执政意,不果用。京师陷,以智哭临殡宫,至东华门,被执,加刑毒,两髁骨见,不屈。 贼败,南奔,值马、阮乱政,修怨欲杀之,遂流离岭表。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隐志。变姓名,卖药市中。桂王称号肇庆,以与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讲学士,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旋罢相。固称疾,屡诏不起。尝曰:“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吾其缁乎?” 行至平乐,被絷。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加礼敬,始听为僧。更名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康熙十年,赴吉安,拜文信国墓,道卒,其闭关高座时也。友人钱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官为僧者,问以智,澄之曰:“君岂曾识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罢,上忽叹曰:‘求忠臣必於孝子!’如是者再。某跪请故,上曰:‘早御经筵,有讲官父巡抚河南,坐失机问大辟,某薰衣,饰容止如常时。不孝若此,能为忠乎?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言讫复叹,俄释孔炤,而辟河南巡抚,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语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声。




注3:《方以智茅元仪著述知见录》作者:任道斌 出版社:书目文献出版社




注4:近年来关于方以智的部分著作:

《方以智研究初编》(1973)、《方以智的生平与思想》(1977)张永堂;《方以智年谱》(1983)、《方以智茅元仪著述知见录》(1985)任道斌;《方以智哲学思想研究》(1987)蒋国保;2001年,庞朴《东西均注释》出版。 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藏《炮庄》,安徽省博物馆藏《东西均》,湖北省图书馆藏《浮山文集前编》十卷、《浮山文集后编》二卷、《浮山此藏轩别集》二卷。2005年,庞朴《一贯问答》注释(上).发表于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编《儒林》第一辑。《一贯问答》注释(下)发表于《儒林》第二辑(2006年)。 2007年,疏获点校《浮山志》在黄山书社出版。

《方以智全书》目前由安徽大学、安徽省古籍整理办负责整理,计划出8册,约400万字以上,繁体竖排,原定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因项目工程巨大超过预计,延期至“十一五’,乃至十二五。







附一:方以智在学术方面的成就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集中体现在著述《物理小识》中。该书内容十分广泛,内分天、历、风雷雨旸、地、占候、人身、医药、饮食、衣服、金石、器用、草木、鸟、兽、鬼神、方术、异事等17类,共12卷,是一部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其中涉及到物理知识,有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它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许多科学成就,批判地吸收当时西欧传来的科学知识,而且对其中不少问题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尤其在光学方面成就更为突出。《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考证奥博,明代罕与伦比”。日本学者认为这部书是“当奈端(牛顿)之前,中国诚可以自豪的著作”。如书中关于光学实验的记载,比欧洲要早一个多世纪。《物理小识》的成书时间和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这一西方科学巨著的出版时间(1632年)差不多同时,其科学理论水平与西欧著名科学家相比毫无逊色。
  以智著书数百万言,除《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已收入《四库全书》外,《通雅》一书早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就已经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他的主要著作有:《易解》2卷、《物韵声源》1卷、《通雅》52卷、《物理小识》12卷、《药地炮庄》9卷、《医学会通》、《诸子燔》各若干卷、《几表》若干卷、《东西均》1卷、《浮山前后集》22卷、《浮山前后编》16卷。1961年,安徽省博物馆为纪念他诞生350周年,举办了他的著作和生平事迹展览;1973年,台湾士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他的书法展览;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他的画展。1986年,安徽省有关部门在县莲花湖宾馆召开方以智诞辰375周年纪念会,并到浮山拜谒了方以智墓。他的学术成果日益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他的文章成为桐城文派的先河。
  以智著书数百万言,主要著作有:《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此三部著作已收入《四库全书》)、《易解》、《物韵声源》、《医学会通》、《诸子燔》、《几表》、《浮山前后集》、《浮山前后编》、《东西均》等等。







附件二:方以智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

(一)自然科学方面

方以智酷爱自然科学知识,自幼塾中诵读之余,即好穷物理,曾谓“不肖以智,有穷理极物之僻。”(《物理小识》卷五)明清之季,西学东渐,方以智一面秉承家教,以《易》学传世,一面又广泛接触传教士,学习西学。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他终于在哲学和科学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方以智学识渊博,《清史稿》本传说:“以智生有异秉,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这一评价并不过分,他在许多领域都有自己独到见解。例如,在学术分类问题上,他把学术分为三类,说:“考测天地之家,象数、律历、音声、医药之说,皆质之通者也,皆物理也。专言治教,则宰理也。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通雅·文章薪火》)

在这三种学术中,他讲得比较多的是通几与质测。他说:“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蠢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物理小识·自序》)
可见,所谓通几,是对事物发生根本原因的探讨,而质测则要求脚踏实地考察事物变化原因,按特性予以整理分类,总结验证已知规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显然,通几与质测是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着眼对学术活动所做的分类。在中国,这种分类是方以智的独创。

(二)天文学方面
方以智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文学和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天文学,讨论了地心学说、九重天说、黄赤道、岁差、星宿、日月食、历法等天文学问题。对于西方天文学知识,他非常重视,经常追踪西方天文学最新进展,例如他在讨论天体运动轨道问题时,就曾根据西方用望远镜观天发现金星有周相变化的事实,提出了金星、水星绕太阳运行的正确猜测。

方以智接受西方科技知识,并非盲从,而是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消化。例如他对于西方地圆说,就是首先考察了地圆说赖以成立的观测证据,然后才加以接受的。对于传教士的错误说法,他则予以批驳。例如传教士曾说,太阳半径为地球半径的160多倍,而太阳距地球只有1600多万里,方以智指出这是错误的,因为据此计算(定地球圆周长约9万里),太阳的直径就将近有日地距离的三分之一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他运用自己的“光肥影瘦”理论,对这一问题做了解释,指出人目所见的太阳圆面比实际发光体要大,因此按几何方法进行的测量并不准确。他的这一理论后来被《历象考成》的作者所接受。

(三)物理学方面
方以智更有诸多创见。他从气一元论自然观出发,提出一种朴素的光波动学说,认为:“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物理小识》卷一)显然,方以智认为,光的产生是由于气受到激发的缘故。由于气弥漫分布于所有空间,彼此间无任何空隙,被激发的气必然要与周围静止的气发生相互作用,“摩荡嘘吸”,将激发传递出去,这就形成了光的传播。由此,方以智所描述的是一种朴素的光波动学说。为了与近代光的电磁波动说相区别,可以称之为气光波动说。

从气光波动说的角度出发,方以智进一步提出了光不走直线的主张,他把它叫做光肥影瘦,认为光在传播过程中,总要向几何光学的阴影范围内侵入,使有光区扩大,阴影区缩小。他并且指出,由于光肥影瘦现象的存在,使得基于光线直进性质进行的测量得到的结果都不准确。他说:“物为形碍,其影易尽,声与光常溢于物之数,声不可见矣,光可见,测而测不准矣。”(《物理小识》卷一)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他还做了小孔成像实验,并且努力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常见光学现象。所有这些,在物理学发展史上,都是很新鲜的。另外,他对于光的反射和折射,对于声音的发生、传播、反射、隔音效应,对于色散,对于炼焦、比重、磁效应等诸多问题的记述,都是领先于同时代人的。

(四)生物医学方面
方以智也有诸多值得一提之处。他在其《物理小识》一书中,记述有大量动植物的生态学内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识。他引述了传教士“脑主思维”之说,介绍了他们关于人体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识,但剔除了传教士所说的“全能的上帝创造世界”之类的内容。他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也素有研究,撰有多种医学著作。遗憾的是这些著作传世不多,我们难以窥其全貌。

方以智一生著述很多,计有一百余种。其中最为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识》,前者是综合性的名词汇编书,后者是一部笔记,他的科学见解主要集中在这部书中。他的后期代表作是《药地炮庄》和《东西均》,均为哲学著作,书中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哲学命题。他的著作中另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贯问答》、《切韵源流》、《流寓草》、《周易图象几表》、《性故》、《学易纲宗》、《诸子燔痏》、《四韵定本》、《内经经络》、《医学会通》等。现存共二十余种。







附三:《程甲本《红楼梦》程伟元序言》: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金,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撼。不妄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起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及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全书始自是告成。书成,因并志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为快者欤?————小泉程伟元识。




附四:程甲本《红楼梦》高鹗序言:

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既竣,并识端末,以告阅者。————时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铁岭高鹗叙并书。







附五:“冒巢民先生传”  

先生冒民,皋邑之甲姓也,讳襄,字辟疆。以前壬午副举特授司理官,亲老不仕,后累膺徵辟,卒皆辞免。邑有朴踞城南濠,就朴架亭,与鹳鹤同栖,遂自号巢民。

少游董文敏门,文敏序其十四岁时诗,方之王子安。既齿,学俱进,才益飚涌,词章及行草书流传海内。家故饶亭馆之胜,有水绘、三吾、匿峰、深翠山房诸处,皆具林峦,富烟水,彷佛辋川图画。而先生又好交游,喜声伎,自制词曲,教家部引商刻羽,叠者竦异,以为钧天叠奏也。

与云间陈仲醇相互规仿,四方宾至如归,联镳方轨,殆无虚日。自所称“四令郎”外,若东林几社、复社诸先达及前后馆阁,台省下逮方伎、隐逸、缁羽之伦,来未尝不留,留未尝辄去,去亦未尝不复来,而闻风向慕者则又神交动色矣!

然先生大节挺然,不独以风骚文采擅场,父宪副宗起尝犯权要忌抑,陷襄阳监军,为必死地。先生独走京师,泣血上书请命,卒得改调。熹庙中,六君子辈死珰祸 ,怀宗横竖,被优录。已而珰焰复炽,修故欷,欲宁愿宁可焉。先生联难荫诸孤结社金陵相抗,即蹈危险掉臂,事虽无济而闻者色沮。今桃叶渡头犹余易水歌声,其社集诸诗故在也。

晚年却扫家居,游观色艺,诸奉御顿不及前,而朋友聚会觞味之乐终不能释。寿八十犹作擘窠大书,体势遒媚,突过初年,亦尝鬻以助欢。又三年乃卒,

宗伯长洲韩公志其墓曰:“先生殁而东南遗老之流风于是乎尽矣。”呜呼!其信然哉。有诗文集数种行世。省志、郡志独载其赈灾染疫以死,邑令祷神复生,其事甚奇,然非线人所恒有。先生二子皆以才艺著名,克绍其家学,又善承亲志,长嘉穗、次丹书各有专集。穗子浑以武功阶一品,实授成都参戎。

同邑后学卢香撰

《冒辟疆全集》752-753页




附六:《清史稿》 列传二百八十八冒襄传:

冒襄,字辟疆,别号巢民,又号朴巢,如皋人。父起宗,明副使。襄十岁能诗,董其昌为作序。崇祯壬午副榜贡生,当授推官,会乱作,遂不出。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商丘侯方域,并称“四公子”。襄少年负盛气,才特高,尤能倾动人。尝置酒桃叶渡,会六君子诸孤,一时名士咸集。酒酣,辄发狂悲歌,訾詈怀宁阮大铖,大铖故奄党也。时金陵歌舞诸部,以怀宁为冠,歌词皆出大铖。大铖欲自结诸社人,令歌者来,襄与客且骂且称善,大铖闻之益恨。甲申党狱兴,襄赖救仅免。家故有园池亭馆之胜,归益喜客,招致无虚日,家自此中落,怡然不悔也。襄既隐居不出,名益盛。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著述甚富,行世者,有先世前徽录,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书法绝妙,喜作擘白大字,人皆藏弆珍之。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




附七:《清代学者象传校补》《冒襄传》。

传凡二稿,

第一稿云: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江南如皋人。副宪起宗子,为 “四公子”之一。中明崇祯壬午副榜。年仅十有三,用台州府推官,不就。家有水绘园,四方名士毕集,风流文采,照映一时。尝辑同人投赠诗文,为《同人集》十二卷。年六十有三卒,私谥潜孝。先生所著有《水绘园诗文集》。




第二稿云: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江南如皋人。父副宪公名起宗。先生生而颖异,举崇祯十五年副贡生。年才十二(一),即与云间董太傅、陈征君相唱和。又与张公亮、陈则梁等四五人,刑牲称雁,序于旧都。时尚未弱冠(二),姿仪天出,神清彻肤,见者目为“东海秀影”。应试来金陵,寓秦淮水阁,与方密之、陈定生、侯朝宗称“四公子”,琴歌酒蒜,觞咏流连。秦淮故佳丽地,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先生顾高自标置,每遇狭邪掷心卖眼,皆土苴视之。有董姬小宛者,容貌艳绝,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先生一见悦之,姬喜甚,欲委身焉。时副宪公官衡永兵备使,先生前往省视。会献贼突破襄、樊,特调公监左镇军。先生痛父身陷兵火,上书万言于政府言路,历陈公刚介不阿,逢怒同乡同年状,倾动朝堂。其后公复得调,不赴,请告旋里。先生归吴门,于月夜泛舟,游至桐桥,邂逅遇姬,惊喜欲狂。遂与之渡浒墅,游惠山,历昆陵、阳羡、澄江,抵北固,登金、焦。姬著西洋布退红轻衫,观竞渡于江上最胜处,千万人争步拥之,谓江妃携偶,踏波而上征也。先生旋赴白门秋试,姬买舟直抵秦淮。先生试毕,诸名贵置酒,宴先生与姬于河亭,演《燕子笺》。女郎满座,皆激扬叹羡,以姬得所归,为之喜极泪下。榜发,先生复中副车,而副宪公请假适归,姬父又积逋数千金,索者甚众,悉欲于姬身取偿,事久不集。虞山宗伯亲为规画,以手书并盈尺之券,送姬至如皋。闻者称快,而并颂宗伯之高谊也。甲申变起,先生举家避难渡江,遁浙之盐官。国朝定鼎,始还故里。姬以劳瘁卒,先生痛之,为撰《影梅庵忆语》。先生诗文、书画俱工,性豪迈,喜宾客。尝辟台州府推官,不就(三)。家有水绘园,四方名士毕集,风流文采,映照一时。尝集同人投赠诗文,为《同人集》十二卷。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六十有三(四),私谥潜孝。先生著有《水绘园诗文集》若干卷。




殊颖.巢曼 校记:

(一)据冒广生辑《冒巢民先生年谱》,谱主以诗见赏于董其昌、陈继儒,事在天启四年,先生时年十四。

(二)据冒广生辑《冒巢民先生年谱》,谱主与张公亮、陈则梁等五人盟,事在崇祯九年,时已二十有六岁。

(三)据冒广生辑《冒巢民先生年谱》,谱主崇祯十五年中式乡试副榜,时已三十有二岁。明年始有授台州司李不就事。非如第一稿所云:“年仅十有三,用台州府推官,不就。”

(四)据冒广生辑《冒巢民先生年谱》,谱主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三月,卒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享年八十有三。叶先生疑为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所误,吴氏记冒襄生年为明崇祯三年。



发布于 2021-11-17 10:27




红学


洪门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13: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孔炤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明末大臣、易学家








收藏



0


0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方孔炤(1590——1655),字潜夫,号仁植,安徽桐城凤仪里(今桐城市区北大街)人,明末大臣、易学家,方以智之父。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嘉定州知州,累官至湖广巡抚,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八战八捷,立下赫赫战功。著有《周易时论》 。












































本    名方孔炤
别    名贞述先生、环中堂
字潜夫
号仁植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安徽桐城
出生日期1590年
逝世日期1655年
主要作品《周易时论》
主要成就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八战八捷


目录

1人物生平
2“重洗仙颜”
3主要著作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方孔炤,字潜夫,号仁植。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嘉定州知州。调任福宁知州、兵部主事。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方孔炤由员外郎提升职方司郎中。但不久太监魏忠贤等当政,原来反对他的官员先后被罢免;同时,东北边境战事频繁,武将竞相把边防视为畏途,凡选任边帅的,大都贿赂魏忠贤求免,方孔炤对此进行了揭发检举。另外,魏忠贤准备进封侄儿魏良卿为伯爵,方孔炤坚决反对,魏忠贤大怒,设法罢免了方孔炤的官职。

崇祯帝即位后,诛魏忠贤,恢复方孔炤官职,又升任尚宝司卿。崇祯二年(1629年),方孔炤因父丧回乡。其时,县城内富家贵族鱼肉人民,黄文鼎、汪国华等为首杀富济贫,烧毁富家房屋。方孔炤认为他们是犯上作乱,设计诱杀了黄、汪等人。服丧期满,方孔炤到京复职。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刚到任,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已率军由郧阳渡河,方孔炤所部万人,但因多面部署,兵力分散,其中快速部队一骑兵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他激励将士英勇作战,连战连胜。由于张献忠势力强大,总理熊文灿主张招降,张献忠借机假投降,被封为副将;后诈称受抚的陆续而来。方孔炤认为张献忠投降不是诚意,力陈招抚策略的错误,8次上书,上司均未采纳。不久,张献忠再度起兵造反,知道方孔炤有准备,不敢南下,遂引兵西进,方孔炤在荆门、当阳一线阻击,在来家河、神通堡打败了张献忠。张献忠退兵屯兴山。时朝廷派杨嗣昌代替熊文灿,传令楚、川、沅3路会师夹攻张献忠;张献忠于夜间拔营逃走。方孔炤料他“狡诈”,下令原地驻防,不可移动;但已有二位将官迫于杨嗣昌命令,率兵出发,行至香油坪,中计,遭围攻溃败。杨嗣昌在命令军队进击的同时,令方孔炤进驻襄阳。襄阳距香油坪800里,当听到军队被围消息,方孔炤约沅、川两军赴援,两军又被杨嗣昌调往他处,只得率部1000余人兼程往救,赶至竹山,官军已在6天前溃败。由于孤军深入,被张献忠围攻受创。本来杨嗣昌与熊文灿都主抚,只有方孔炤与其意见分歧,这次方孔炤战败,实由杨嗣昌调度失宜所致,但杨嗣昌反借此劾方孔炤贻误军机,逮捕下狱。由于方孔炤长子方以智以血书诉冤,才得以从轻处理,遣戍绍兴。过了很久,方孔炤才因他人荐举复职,命他督理山东军事;没有到职,李自成就已攻北京,崇祯帝自缢;方孔炤遂护送老母归隐白鹿山庄(今桐城县杨桥镇)终老。方孔炤死后,门人私谥贞述先生。




“重洗仙颜”

播报
编辑

出回回洞,迎面一块巨石斜立如屏,因石下是通向云窝的必经小径,故名云路石。石上有两方摩崖石刻,一方为景点名题刻“云路”,一方是明末学者方孔炤勒崖的“重洗仙颜”。方孔炤为明代理学家,字潜夫,安徽桐城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累官右佥都御史,明亡后归隐故乡。许多人把“重洗仙颜”解释为道家用语,其实这是方孔炤的一方抒怀题刻。方孔炤尊儒学,贬释道,武夷山当时儒释道同山,难分主次,因此,他主张以儒学来肃清(重洗)人们思想中的儒释道混杂现象,将“重洗仙颜”勒于云窝入口处,寓意深刻。方孔炤有一首题为《武夷》的诗作,后几句峰表铿翁二子能,曾孙有术多凭陵。鸡犬白云何缥缈,应是玄黄怪未了。独有考亭数字存,其间“重洗五百仙人颜”,可做”重洗仙颜“的注脚。诗中"铿翁二子"指彭祖的二子彭武、彭夷;“曾孙”指武夷山乡民;:凭陵“为欺凌之意;“玄黄”为天地的代称,“考亭”指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




主要著作

播报
编辑

著有《周易时论》22卷、《尚书世论》2卷、《礼节论》若干卷、《春秋窃论》2卷、《全边纪略》12卷、《抚楚疏稿》4卷、《环中堂集》12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14: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佚名


文章

总阅读  
查看TA的文章>



评论









原创 明末“曹操”罗汝才:本可改写历史,却被史学家忽视  

2021-06-24 11:39  






提起曹操,谁都知道,曹操是东汉末年的绝世枭雄,与江东孙吴、川蜀刘备三分天下,开创了曹魏王朝。

明末,也有一个曹操,雄才大略,狡诈多谋,李自成、张献忠两大流贼都曾得他相救,势力最大时,有几十多万人,气焰张天,气吞河山。

不过,这个曹操并不姓曹,曹操只是他的别名,他的真名叫罗汝才。

《明史》的《流贼列传》里只单写李自成、张献忠两人事迹。

但李自成、张献忠两个人和罗汝才相比起来,不过是小字辈。

罗汝才,陕西延安人,明末最先率众起义的起义领袖之一,农民军三十六营的主要首领,楚十五家之一。



在著名的“荥阳大会”中,论名气、论地位,能与罗汝才平起平坐的也只高迎祥一个而已。

不过,长江后浪推前浪。

李自成、张献忠很快崛起,起义首领不断被淘汰出局。

高迎祥败亡后,罗汝才依然屹立不倒,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天下各路起义军的总盟主。

农民军转战山西、转战豫西、焚掠全陕;横行川渝、围攻开封……处处都活跃着罗汝才的身影。

罗汝才盗亦有道,坚持“贼不杀贼”原则,财物均分,善待清官。因此赢得了很多人的拥护,自始至终保持着雄厚的兵力。

崇祯十一年,明廷加大了征剿力度,各路起义军的生存遭受到了严重考验。为了能混下去,很多人接受了朝廷的招抚。

罗汝才对杨嗣昌派来的谈判代表冷水道人姚宗中明确表示,投降可以,但决不打其他各支起义军。

冷水道人姚宗中竭力鼓动罗汝才攻打张献忠,说什么“天下的兵马多,幸是皇心不忍尽杀他们,犹有一线生路。”“张贼口称曹操大哥,其实心里连大哥的盘子都磕了才好,岂不该杀?”“若能杀了张献忠来,不惟赦罪,还可算第一功。”

罗汝才不为所动,说:“贼不杀贼,兔死狐悲,恶伤其类。”

罗汝才不但拒绝发兵攻打张献忠,当屯兵在谷城的张献忠复反陷入了险境,他也悍然复反,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入援张献忠。



崇祯十二年五月,罗汝才和张献忠联手抗击熊文灿派来的左良玉、罗岱两支部队,将这两支部队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其中罗岱被当场击毙,左良玉则仓皇窜回房县,骑不足千人。

八月,杨嗣昌派杨世恩、罗安邦率两支部队从当阳向兴山进发,另派闵一麒、尹先民从湖南开往远安,共同夹击正退往巴东地区的李自成。

惨烈的激战在距兴山县四十里的香油坪展开,李自成寡不敌众,生死悬于一线。

关键时刻,罗汝才率军匆匆赶到,不但救了李自成一命,还全歼了杨世恩、罗安邦二部。

李自成劫后重生,对罗汝才感恩戴德,视若再生父母。

也不得由李自成不心生感激,因为,不避刀枪前来解围的罗汝才其实正身患热疾!

次年(崇祯十三年)二月,张献忠部在四川太平县玛瑙山遭到明军围攻,损失惨重。而罗汝才部也在湖北兴山丰邑坪被明京营和楚军合兵击败。两军于湖北兴山县白羊寨会师,从此走到了一起,联合作战。



罗汝才有谋,张献忠有勇,双剑合璧,天下莫撄其锋。他们从湖北蹂躏到川渝,队伍扩张很快,转眼又膨胀到了几十万人。

杨嗣昌视罗汝才为毕生大敌。他在给崇祯的奏疏中说罗汝才是“渠魁中之渠魁,凶狡中之凶狡,二十年来练成至精至悍,不死不降”。

不过,张献忠的日子一好过,便透露出了强大的排他性。

老于江湖的罗汝才敏锐地嗅出了其中的危险气息,选择了离开。

崇祯十四年秋,罗汝才带领自己的队伍,和一贯顶着好名声的李自成合作。

李自成正在攻打开封。

因为罗汝才的加入,李自成终于拿下了号称中州坚城的开封。

崇祯十五年十月,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率牛成虎、左襄、郑嘉栋、高杰、白广恩诸部东出潼关,在郏县围攻李自成。

这一次,李自成更是险过剃头。



又是罗汝才率部杀来,最终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事后,李自成感激万分地说:“予入豫以来未尝有此一败也,非汝才至,竟歼矣。”

接着,李自成和罗汝才一起,南下湖北,先后攻克了襄阳、荆州、承天等地。

史称:“自成之兵长于攻,汝才之兵长于战,两人相须如左右手。”

再说张献忠那边。

自从罗汝才拔营离去后,张献忠部的作战能力直线下降,几十万军队被官兵追着打,打得只剩千余人。



实在混不下去了,张献忠前来投奔罗汝才。

李自成之前曾被张献忠阴过,张献忠此来,实在是自投罗网。

不过,罗汝才那“贼不杀贼”原则没变,他慷慨地送给张献忠五百骑兵,让他顺利地逃离了李自成的虎口。

罗汝才以为李自成是个厚道人,更因为自己是李自成的恩人,他没有想到,李自成的本质来张献忠也是一样的。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的势力极其雄大,号称拥兵百万,罗汝才就成为了眼中钉、肉中刺。

李自成被军中诸将推举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罗汝才被军中诸将推举为:“代天抚民德威大将军”。

从理论上说,两人的地位不是从属而是并列的。

这种并列当然不会被李自成所接受。

一山不容两虎。

崇祯十六年三月,李自成胡乱打了一个由头,谋杀了罗汝才。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假设罗汝才会像防范张献忠那样防范李自成,那么,李自成能否一枝独大、并导演出那一场惊天动地的“甲申之变”,很难说。

罗汝才,本是一个可改写历史的枭雄,因为李自成的谋害,从此被史学家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14: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如果向皇太极服软,稳住皇太极,再集中力量镇压掉农民军,是否还有延续的机会?





如果明朝向皇太极采用怀柔政策,甚至割地赔款,用以稳住皇太极,而将主要精力用来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是否比两面开打要好?看到很多次都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显示全部 ​







关注者
978


被浏览
574,447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34 条评论


​分享















242 个回答


默认排序









项天鹰

项天鹰


​ 关注



第一,皇太极凭什么被稳住?

只要不涉及当时皇太极根本接触不到的领域,只会有现代人想不到而皇太极想得到的问题,不会有皇太极想不到而现代人想得到的问题。努尔哈赤连日本的情报都打探过,皇太极会不知道崇祯面对的是什么情况吗?



别人进了你的办公室,撬开了你的保险柜,拿枪顶着你,你还想和他谈判?以为自己是燕双鹰吗?

这不是P社的世界,崇祯割了辽东,赔了款,皇太极游戏界面上的出兵按钮就不能点了?前脚割了辽东,后脚清军又进关抢一波,崇祯能拿皇太极怎么办?强烈谴责?

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里还有什么经济封锁、收买蒙古、收买朝鲜,只能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打击走私都能打击出海贼王的大明朝搞经济封锁?又欠边军的军饷又不许边军走私,是要军阀和士兵们都发挥封建主义大无畏精神吗?又要搞经济封锁,又要收买蒙古,这精神分裂得治啊。至于朝鲜,还用收买吗?朝鲜一直很忠心,可朝鲜的忠心有什么用?朝鲜两度被清军屠掠的时候,能指望明军解救他们吗?既然不能,朝鲜人凭什么拼着亡国也要为明朝送命?

还有那些指望皇太极和明朝和谈之后就专心去打索伦人、蒙古人的,你们难道没意识到这和“希特勒会专心去打苏联”是一码事吗?直隶和山东有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壮丁牲畜、美女姣童,唯独没有能保护这些的强大军队,想指望清军的信用来保证安全?你们可以先听一听郑芝龙、孙可望、田见秀、尚之信的看法。

靠和谈拖个一年半载是可行的,如果拿割地赔款当成什么救命的锦囊妙计,那结果只有一个:“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第二,农民军为什么总能在关键时刻逃出生天、起死回生?

就以资料最全的李自成为例,看看他每次失败都是怎么东山再起的。

第一次,崇祯四年四月,李自成此时还是不沾泥张存孟的八队队长,不沾泥被明军马科部打败,损失惨重,不沾泥出卖同伴双翅虎、紫金龙投降,李自成不肯降,翻山而走。不沾泥的部下有很多不肯随张存孟投降,二队的李友、四队的吴汝义等人全都投奔了李自成,李自成再起,纵横山西。

第二次,崇祯五年十二月,李自成被明军尤世禄部包围在了辽州。闯军拼死抵抗,尤世禄和他的儿子尤人龙都被闯军射伤。付出阵亡一千三百多人的代价之后,闯军终于撕开了包围圈,突围而走。随后会合其他六部农民军,以数万之众杀入直隶境内,京师震动。

第三次,崇祯六年正月,李自成在涉县被左良玉击败,部将张成战死。李自成随即与张天琳联合,来找左良玉报仇,在武安之战中歼灭左部七千余人。不久农民军盟主紫金梁王自用战死,其部两万余人投奔李自成,李自成遂成为农民军中的一流豪帅。

第四次,崇祯六年七月开始,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遭到曹文诏、左良玉等部的围剿,损失惨重,被一步步压缩到黄河边。农民军以诈降计突破黄河。这一直被视为“流寇狡诈,反复无常”的重要证据。然而,农民军投降是在十一月十七日,突破黄河是二十四日,短短七天的时间,让曹文诏、左良玉敞开了打,难道就能把农民军都消灭吗?再说了,黄河又不是高迎祥开的,农民军能过,曹文诏和左良玉为什么不能过?如果他们真的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追过去把农民军消灭?

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河南的情况。根据吕维祺在《中原生灵疏》中的描述:

“秋既无收,麦又难种。野无青草,十室九空。于是有斗米值银五钱者,有工作一日不得升米者,有采草根树叶充饥者,有夫弃其妻、母弃其子者,有卖一子女不足数餐者,有自缢空林、甘填沟渠者,有饿死路侧者,有鹑衣菜色而行乞者,有枕比而毙者,有泥门担簦而逃者,有骨肉相残食者。”

那么大明朝采取了什么救灾措施呢?还是《中原生灵疏》中的记载:

“而且加之以诛求,重之以供应,而且责之以兵粮、器械、米豆、刍茭,悉索敝赋以应河北之求。而且正赋之外,有加派焉,而且尽追数年之旧逋,而且先编三分之预征,而且连索久逋额外抛荒之计禄。旧额未完,新饷已催;新征甫毕,旧逋又下;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呼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朴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触耳有风鹤之声,满目皆荒惨之色。欲使穷民之不化而为盗不可得也,欲使奸民之不望贼而附不可得也。”

范景文也在《备陈中州地方情形疏》中说:

“向来中州号称无事,自臣入境而后知非无事也。河之北苦旱,千里赤地,河之南苦水,一望白波,饥民已不聊生矣。而两河间皆苦盗,绿林啸聚,日不绝闻。民穷而盗易起,盗起而饥民附之,将祸至之无日也。”

正因为如此,农民军一旦来到河南,曹文诏和左良玉就拿他们无可奈何了,遍地的饥民蜂拥入伙,农民军在兵力上顿时碾压官军,曹文诏和左良玉面对如此情形只能望河兴叹,过了河也是去送人头。李自成来到了卢氏地区,得到了这里山民、矿工的响应。矿工由于其纪律性优于农民,加入农民军以后组成的部队战斗力也更强,李自成在河北地区遭到的损失不仅完全补足,而且实力还变得更强。这之后,李自成转战陕西,声势大振。

第五次,崇祯七年十月,李自成拒绝了明朝的招安,随后遭到明军左光先部突袭,损失精锐骑兵四百四十余人,李自成退往河南。此时各部农民军都在向河南集中,李自成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杀回陕西,歼灭了明军杨正芳、张上达所部,声势复振。

第六次,崇祯八年三月至四月,李自成兵败乾州,部将新来虎被俘,在关中一带无法立足,西走陇右,联合张天琳、高汝利、拓养坤、郭应聘等部,先擒王继勋,再斩艾万年、柳国镇,曹文诏自尽,其部几乎被全歼,只剩两千余人。李自成遂横扫陕西,屡破明军。

第七次,崇祯八年八月,李自成部将高杰叛逃。洪承畴集中兵力围剿李自成,双方连续交战,互有胜负,李自成陷入苦战,曾试图东渡黄河,但没有成功。可李自成的实力却不减反增,因为这一年陕西大饥,百姓造反者不计其数,李自成的本队增加到三四万人,加上和他联合作战的其他各部,已有十万之众。崇祯九年二月,宁夏的明军士兵因为欠饷杀死了巡抚王楫,洪承畴不得不分兵镇压兵变。李自成趁此机会再入河南,河南的农民军廖三、袁世儒、李玉石热烈欢迎李自成,帮助李自成补充了兵力,李自成又杀回陕西,夺取明军战马数千。于是洪承畴这大半年的努力算是彻底白干。

第八次,崇祯九年四月,李自成被左光先、曹变蛟击败,返回陕北老家,歼灭延绥总兵俞冲霄部数千人。

第九次,崇祯九年五月,李自成攻打榆林,被贺人龙击败,部队亡失,只剩刘宗敏、张能等数百人。但是他的内弟高一功带着上万人前来投奔,李自成打回了米脂老家,家乡父老“从乱者如归”。李自成再起,并在高迎祥被杀之后成为了陕西农民军的总掌盘。

第十次,崇祯九年十月至十一月,李自成在洪承畴的重兵围剿下连续失利,李自成决定于次年开春大举反击,在宝鸡击败明军,进军西安,驻军泾河之畔,洪承畴调集白广恩、曹变蛟、左光先、祖大弼等部会剿李自成,双方大战七日,始终不分胜败,但是粮食都吃没了,于是各自退兵。到四月,李自成与左光先、曹变蛟再度大战,又拼了个两败俱伤,粮食耗尽。到了五月,关宁军祖大弼部中了李自成的埋伏,部队死伤大半,李自成第十次成功再起。

第十一次,崇祯十年八月,洪承畴与孙传庭从全陕调集精兵猛将,决心彻底消灭李自成,在宝鸡附近,李自成与明军交战两次,一胜一败,随后李自成又在汉中败于曹变蛟。李自成决定放弃陕西另寻出路,联合十七营农民军南下四川,歼灭四川总兵侯良柱所部。一个月攻破三十八座城池。

第十二次,崇祯十一年正月,洪承畴调集七万大军入川追剿李自成,李自成接战不利,于是突出奇招,从松潘一带的雪山草地返回陕西,洪承畴又扑了个空,急忙返回陕西。

第十三次,崇祯十一年二月,在明军的重兵围剿下,李自成被逼入河西、青海一带,本地的羌人与农民军、明军三方连续混战长达二十七天,全都精疲力尽。与李自成联合作战的高迎恩投降官军,李自成严重失利,在渡洮河时遭到曹变蛟的攻击,所部溃散。李自成身边仅剩三百余人,在左光先、马科的追击之下翻山而走。李自成的很多部下以及与他联营的其他各路农民军纷纷叛变。李自成聚拢残部,竭力作战,但还是每况愈下。直到十月,李自成的部下仅剩一千多人,在潼关南原被孙传庭伏击,身边只剩下刘宗敏、田见秀、李过、谷可成、高一功、张鼐、刘汝魁、张能、王文耀、李友等十八人。李自成进入了人生的最低潮,他一度前往谷城会见已经受了招安的张献忠,劝说张献忠重新起兵,张献忠资助了李自成衣物马匹,送他离开。李自成率领少数残部隐遁于商洛山中,缓缓恢复实力。

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罗汝才重新起兵,李自成也再度出山。十二月,香油坪之战中,罗汝才、李自成联军歼灭明军罗安邦、杨世忠所部。次年杨嗣昌调兵重重围困,李自成烧毁辎重逃走,之后大半年的时间中与明军数度交战,互有胜败。十一月,李自成与张鼐率五百人突袭左良玉部,大胜,就此冲入河南。

此时河南的情况比六年前更加惨烈。《辉县志》记载:

“至己卯旱、蝗,自秋至明年不雨。其年庚辰又蝗,仅能种而禾实不稔。斗米直可千钱,民间素所藏蓄者一时搜掠都尽。瓜果枣柿不待熟而残,渐及草根、木皮、糠秕、山蔬,侈云富贵家粮也。十月之交,环辉山皆盗,以人为粮。千夫长擒来戮诸市,人争啖之。至二之日大寒,人益困,有父母食子女者,子女食父母者,夫妻、兄弟、朋友、乡邻互相食者。余人之衣冠动静犹昔,性情惊疑为豺狼。过岁春事益奇,人死已归土,丘垅欲乾,取厌朝饥;未成人孺子转盼不见,则已在釜中矣。孀妇单丁,诱杀充食者无宁日。辉之四围,村落并无,居人十存一二者皆住郊关。每中夜徬徨,或闻呼号啼救之声,皆奸人用计噬人,人每不敢救。食肉多爨人骨,间亦有以人头颅灰作面同人汁噉者,余骨弃野外。首骨如东陵瓜垒垒无算,特少蔓耳。胁臂小骨,狼藉于道,每郊行,足履于上,搰搰有声,如在麻秸上。伤心酸鼻,尝不忍过。”

吕维祺在《复劝倡义赈荒疏》中说:

“今流亡满道,骴骼盈野。阴风惨鬼燐之青,啸聚伏林莽之绿。且有阖门投缳者.有全村泥门逃者,有一日而溺河数百者,有食雁矢、蚕矢者,有食荆子、蒺藜者,有食土石者,有如鬼形而呻吟者,有僵仆于道而不能言者,有集数千数百人于城隅周道而揭竿者。”

郑廉在《豫变纪略》中说:

“岁乃大饥,人益不敢粜谷,谷以踊贵。米麦斗值钱三千,禾二千七百。人相食,有父食子、妻食夫者,道路无独行之客,虽东西村亦不敢往来。其颠顿死于沟壑者群聚而刲割之,顷刻而骨骸相撑矣。官吏捽而捶杀之垒垒焉,不能禁也。其桀黠不逞者遂相率为盗。于是鼠窃狗偷千百为群者不可胜数,如一条龙、张判子、宋江、袁老山之属,众皆万许。而临颍一条龙、寿州袁老山,其徒尤众,斩木折钧,往来梁宋之郊无虚日,日以益多。”

此时的河南已经遍地都有人揭竿而起,但是这些河南本地的农民军大多都由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组成,毫无军事经验。李自成的部队则不同,虽然此时李自成只有一千多人,但他的军队以陕西边军的逃兵为骨干,经过八年与明军的战斗,从当年的数万大军之中大浪淘沙,此时能剩下来的全都是对李自成极为忠诚、战斗力强悍而且运气极佳的人。李自成杀入河南之后,本地的农民军一斗谷、瓦罐子等部迅速前来投奔,李自成遂横扫豫西。崇祯十四年正月,李自成兵临洛阳城下,洛阳城内的下级军官田虎、任继荣等人高呼:“王府金钱百万,餍粱肉,而令吾辈枵腹死贼乎?”打开城门迎接闯军入城。李自成处死福王朱常洵,宣布:“王侯贵人剥穷民,视其冻馁,吾故杀之,以为若曹。”随后开仓放粮。“远近饥民荷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这是李自成第十三次在失败后重新崛起,也是最后一次。自此之后,除了三打开封、郧阳之战等少数战役外,李自成取得了大部分战役的胜利,主力始终没有遭遇重大杀伤,越战越强,直到清军入关。

崇祯十四年二月,一打开封失利。

崇祯十四年三月,在伊川之战中击败猛如虎。

崇祯十四年七月,在淅川之战中击败左良玉。

崇祯十四年九月,在项城之战中消灭陕西总督傅宗龙。

崇祯十四年十月,在北舞渡之战中消灭李万庆,在叶县之战中消灭刘国能。

崇祯十四年十一月,在南阳之战中消灭猛如虎。

崇祯十五年正月,二打开封失利。

崇祯十五年二月,在襄城之战中消灭陕西总督汪乔年。

崇祯十五年五月,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集结十八万大军,号称四十万,在朱仙镇与李自成、罗汝才决一死战。农民军掘壕围困明军,明军粮尽,军心涣散,左良玉率先逃跑,正中农民军埋伏,导致全军溃乱,左良玉、丁启睿、杨文岳等仅以身免,明军降者数万。

崇祯十五年九月,三打开封获胜。

崇祯十五年十月,在柿园之战中击败孙传庭。

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在汝宁之战中消灭保定总督杨文岳。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在襄阳之战中击败左良玉。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根据地,杀罗汝才、贺一龙、袁时中,统一了除张献忠以外的所有农民军。

八月,孙传庭率十万秦军出关,与李自成进行最终决战。

九月,汝州大战,孙传庭兵败,退回潼关,仅剩四万兵马。

十月,潼关决战,孙传庭战死,李自成遂夺取全陕,于西安建国称帝。

接下来便是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轻而易举地扫平了整个北方,占领北京。随后清军入关,李自成被这个前所未遇的强敌击败。

从崇祯四年加入张存孟麾下到崇祯十七年攻克北京,李自成和明军作战了十三年,平均每年被明军打败一次,但是别忘了,他打败明军的时候更多。李自成被打败十三次,能东山再起十三次,一次是因为流寇运气好,两次是因为围剿官员心慈手软,三次是清军帮忙,难道连着十三次都是因为这些借口?

其实“李自成运气好”这个观点还是有道理的,李自成的运气确实好,农民军首领是得亲自上战场的,指不定哪飞来一支冷箭就被干掉了。王自用就属于运气不好的,中了一箭,当时没事,结果伤口感染了,于是他的家底就都归了李自成(这个剧情好像在《水浒传》里看见过)。张献忠也是中了冷箭,当场就死了,李自成也中过冷箭,但是他运气就好,只丢了一只眼睛。李自成最后死其实也是因为运气不好,手底下还有几万部队,结果在侦察的时候被一个小地主打死了。

但要说李自成能成功是因为明军没有全力围剿他,那真就是胡说八道了。首先说调关宁军进关打流寇这个办法,一个毫无军事经验的平民百姓上两天网都能想得到,崇祯能想不到吗?否则祖大弼为什么会出现在陕西?祖二疯子在关宁军中也是有名的猛将,打死过清军的前锋佐领,打死过清军的巴图鲁,但是他对战李自成的战绩如何?还赶不上陕西明军呢。

明军镇压不了李自成,是因为没有厉害的武将、没有精锐的部队吗?根本不是这码事,曹文诏、左光先、曹变蛟、孙守法这些人和他们的嫡系部队哪个比关宁军差了?就比如说崇祯十年那次,洪承畴和李自成大战七天七夜都没分出胜败,把粮食吃没了,只能放弃战斗。在这种情况下,调关宁军来有什么用?关宁军能从辽东自带干粮来参战?

傅宗龙为什么败给了李自成和罗汝才?因为他的部队断粮了,分散到各处村庄去抢掠,李自成和罗汝才就在这个时候来袭,明军正忙着抢劫呢,既没有阵型也没有指挥,于是一触即溃。

孙传庭为什么败给了李自成?明朝官府为孙传庭筹粮,已经到了“催逼严急,里老有自缢而死者,运夫有淹没河中者。人情汹汹,莫知所措”的程度,可孙传庭的部队还是绝粮了。孙传庭不得不撤退就粮,结果撤退就成了溃逃。

这哪里是调关宁军来就能解决的问题,就算崇祯神通广大,调清军给孙传庭指挥,最后饿得走不动路,结果也是一样的。

那么闯军为什么没有朝廷发军饷还有饭吃呢?李自成造反的第一战,杀的就是米脂县的举人艾应甲,靠艾家地窖里挖出来的小米让自己免于饿死,也为自己招募的第一批部下。但是明军就不敢这么干,人家艾老爷的儿子是堂堂的武举人,神木参将艾万年艾将军,敢惹艾老爷,一张片子递出去,立刻叫你们这群丘八吃不了兜着走,一个个穿箭游营打军棍,杀你们几个兵痞以儆效尤就如同碾死蚂蚁。

张岱在《石匮书》中说:

“贼令严明,将吏无敢侵略。明季以来,师无纪律,所过镇集,纵兵抢掠,号曰‘打粮’,井里为墟。而有司供给军需,督逋赋甚急,敲朴煎熬,民不堪命。至是陷贼,反得安舒,为之歌曰:‘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由是远近欣附,不复目以为贼。”

李长祥在《天问阁集》中说李自成:

“能假仁愚百姓,百姓当他贼过,人畜巢卵靡有孑遗,即官兵过亦不下贼。惟闯贼过则家室完好,亩禾如故。百姓竟德之,竟多归附,势益大。”

当兵的领不到军饷,就得靠抢劫吃饭,官兵成天抢老百姓都吃不饱,李自成不抢穷人却有饭吃。因为他专抢官兵不敢抢的人,专挑士绅、宗室开刀。因为他追赃助饷,因为他有刘宗敏的夹棍,因为他让士绅们痛斥“流贼暴虐无道”。李自成可以不在乎士绅骂他,可是孙传庭不能,李自成敢干杀藩王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孙传庭不敢,所以李自成的兵有饭吃,孙传庭的兵没饭吃。孙传庭的兵没饭吃,孙传庭就得死。



“你们四十三家,都是害国之贼,斩首示众,家产充公!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们知道什么是人心吗?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这就是为什么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连一回都输不起!”电影中的孙传庭终于忍受不了官场游戏,怒而掀桌。而现实中的孙传庭终究被他的身份限制,不能对抗整个大明朝的统治基础。如果他真的敢杀士绅清田亩,雪片般的奏章立刻会把他参到菜市口去。

这个时候的李自成,已经有能力建立根据地了,他的粮食来源除了抢之外还有种。

“贼又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牲,务农桑,为久远之计。民皆附贼而不附兵,贼有食而兵无食。”
“贼以禁杀课耕,张官设吏,簧惑民心,立定根脚。禁杀人,偿命;且约杀牛一只,赔马十匹。”
“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

孙传庭出关之际,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他和李自成都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可是李自成有后手,他在去年年末赶走了左良玉之后就着手恢复生产,开春之后尽管农民军发生了内讧,但是冲突规模很小,没有耽误湖北西部地区老百姓的春耕。孙传庭也想先耕田,先存粮再打仗,可崇祯没给他这个时间,就算给了,孙传庭依靠十室九空的陕西和大明朝的官府与李自成比种地,难道就比得过吗?随着战争的持续,到了崇祯十六年的秋季,明军的粮食吃尽,闯军的土地却有了收成,明军的将领士兵纷纷表示这还打个六啊,想返回陕西去吃粮,于是就在饥饿与混乱之中被李自成歼灭在了半途。

崇祯可以向内地战场增加兵力,可以把辽东的精兵猛将都调过来,可他凭空变不出粮食,孙传庭就算有百万大军,也只能饿死得更快。崇祯十四年十二月,左良玉的兵马路经裕州,城内百姓已经投降了李自成,给城墙浇上水,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抗拒左良玉。左良玉派人喊话说要花钱买粮食,城里的百姓表示你丫蒙谁啊,没听说过官兵买东西还给钱的。等到崇祯十五年李自成攻打襄阳,驱逐左良玉,襄阳老百姓“又复抵死为贼抬架铳炮,协拥大队过滩”。这种仗,把吴三桂、祖大寿调到关内难道就打得赢了?不要自欺欺人了,李自成能打进北京,就是因为明军真的打不过李自成。

第三,关于南迁之议。

先看李自成在打下北京之后发布的《招江南明将檄》:

“大顺国主应运龙兴,豪杰响应,吴三桂、左光先等知天命有在,回面革新,朕嘉其志,俱赐彩缎黄金,所将兵卒先给四月军粮,俟立功日升赏。抗命周遇吉,身具五刑,全家诛戮,刑赏昭然。尔等当审时度势,弃昏投明,身享令名,功垂奕世,孰与弃身亡卤,妻子戮辱。大福不再,后悔噬脐。檄到须知。”

把自己代入一个明军小兵的身份想一想,你选给崇祯尽忠,还是选四个月口粮?

题主所说的“南方一带受战乱影响也小,也没那么烂”是不成立的。且不提崇祯中期的湖南矿变、安徽奴变、江西密密教之变、湖南武冈民变、湖北奴变……就说崇祯十七年这个时候,江南的奴仆正在绑了士绅游街呢,闽赣交界的田兵在反对加派,争取永佃权,罗霄山脉周围参与“铲平王”运动的穷人们“入高门,分据其宅,发仓廪散之”,要“铲主仆、贵贱、贫富而平之”,广东的社兵、浙江的天萌国和李刀三……要说南方没有北方烂倒也对,但是南方绝非不烂,南方的老百姓也已经被逼到欲做奴隶而不得的地步了,只是还没像北方那样变成人间地狱而已,南方大部分在三百年后成为革命老区的地方这个时候都有农民起义,只不过没有北方那么大的规模而已。

题主认为崇祯如果去了南方,“总比隆武、永历那帮人强”,也是不成立的。隆武刚一上台就改“借虏平寇”为“抚寇御虏”拉拢李过、高一功,永历虽然历经无数撕逼,好歹最后总算明白只有李定国才能救自己。而崇祯永远不会明白这些,他这样的人不会改变,只有死。

崇祯去了南方之后,能让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刘良佐、左良玉的战斗力变得更强吗?能让田雄、马得功、李本深、李成栋、左梦庚对大明更忠诚吗?

崇祯去了南方,能想出既增加财政收入又不增加农民压力的好政策并成功执行吗?

崇祯去了南方,南京朝廷倒是不会为了继统撕逼了,但会为了顺案撕逼,会为了前线战局撕逼,会为了借虏平寇撕逼,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大明官员撕逼。孙可望处决大汉奸陈邦傅(杀害永历皇帝的救命恩人抗清名将焦琏,炮打永历御船)都能被弹劾,哪怕跑到了缅甸,还有杨在、任国玺这俩道德表演艺术家弹劾沐天波有辱国体。

崇祯到了南京之后,既变不出兵马,也变不出粮饷,那么他为什么要去南京?在紫金山上吊风水更好?

崇祯死在北京是件好事,给自己争取了一个壮烈的结局。如果他去了南京,那就会代替弘光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为从陈新甲事件来看,假如崇祯成功逃到南京,“借虏平寇”的政策八成就由崇祯提出了,他会由一个悲剧的殉国皇帝变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流大汉奸。

现在世人普遍评价崇祯“虽然努力,但是无力回天,只能迎来一个悲哀的结局。”因为他最后选择了自尽,人们会看到他的努力,知道他不可能以一人之力带动腐朽的大明朝,可是如果“借虏平寇”这事真出自他的手笔,有了这个巨大污点,没有谁会体谅崇祯,左良玉、贺人龙这些军阀的暴行也都会一股脑全算在崇祯头上,借着三饷大发横财的大小官吏的贪污也都会算在他头上,大小藩王、勋贵、太监的罪行统统算在他头上。这样的话,他会得到如下的评价:

“在位期间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常年拖欠军饷,令士兵衣食无着,纵容叔父朱常洵、岳父周奎、亲信太监王之心等人贪赃枉法,敛财如山。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当中大肆屠杀起义军和无辜群众,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却屡屡丧师失地。在农民军的打击下放弃首都逃亡南方之后,竟丧心病狂地提出‘借虏平寇’政策,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清军南侵之际,他无所作为,只能一索子吊死在紫金山,导致半壁江山沦丧,无数百姓膏于锋刃。”

如果这样的话,崇祯差不多可以比肩汪精卫了。他死在北京是件好事,为自己争取了体面,为明王朝争取了尊严。


编辑于 2020-04-09 12:02

​赞同 2722​​35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高原

高原



私募
​ 关注



我发现很多人的思维非黑即白,纠结于和战两端。其实当时的明眼人已经给出了正确思路,也就是第三种选择:不和,但短期内不战。

坚决不和谈,但收缩兵力,辽西坚壁清野,经济封锁,关内练兵,关外收买蒙古和朝鲜骚扰,以待时机。后金你有本事就准备好几万人的口粮长途跋涉来攻,看你撑不撑得住。

这才是狠招,比谈和、谈战的不知高明到哪里去了。熊廷弼、王在晋都是这个策略,可惜那些“兵法有进无退”的蠢货看不懂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14: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之心



编辑词条​

添加义项


同义词


收藏


分享


















  王之心(?-?),明朝末年宦官。掌管东厂,最后被刘宗敏夹死

  
​​







中文名



王之心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职业



官员















1
个人基本资料

2
个人简介

3
王姓起源
​​







1
个人基本资料
编辑




  姓名:王之心

  性别:男



  出生年月:不详

  国籍:中国

  时代:明朝

  籍贯:不详

  民族:汉族

  身份:明唐朝朝政治人物

  




2
个人简介
编辑




  掌管东厂。明末李自成进犯北京,城中兵备不足,崇祯下捐输令:“凡官员捐饷者,加官进爵”。王之心勉强凑了一万。李自成入北京后,要求捐饷,王之心凑不出三十万,被刘宗敏夹死。



  




3
王姓起源
编辑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衍化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文王弟15子毕公高的后裔,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世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三是魏国信陵君无忌,魏被灭后,其子孙被称为“王家”,随以王为姓。

  2、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舜的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为姓。



  3、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改姓为王。

  4、由北方他姓改王姓而来。如鲜卑族可频氏、乌桓族回纥阿布思族。

  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喜被王莽赐姓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1:18 , Processed in 0.0716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