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09: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银样镴枪头?”?】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林黛玉为什么说贾宝玉是个“银样镴枪头?”?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里,林黛玉借《西厢记》里的话,比喻贾宝玉是个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是双关语还是单纯跟贾宝玉开玩笑呢?显示全部 ​







关注者
42


被浏览
451,936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4

​添加评论


​分享















16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夏天的雷风

夏天的雷风​



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传统文化爱好者,每周更新。
​ 关注



这个剧情你这么带入一下就全明白了。

刚上初中那会儿的某个周末,你带着个小女孩儿在家里看了一部羞答答的不可描述的电影。看完后两个人的心就扑腾扑腾的跳……

你轻轻的问她:“好看吗?”

她轻轻的回答:“嗯,挺有趣的。”

你在她的耳边轻轻说:“你可真是个魔人的小妖精/微笑”

她脸腾一下就红了,把头一低,娇羞的说:“你要再这样欺负我,我告诉叔叔阿姨去”

你赶紧央求:“别别别,好妹妹,千万别!这回我真错了。我不是故意的,我要是有心欺负你,明天让我变成王八”

她会怎么说?噗嗤一笑,瞧你那点出息。


当然以上只是我打的个比方,情境我们自然可以这样带入,但是《红楼梦》却不能这样去读,不然也就没有什么意趣了。

说归正题,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描写的一个段落,也是宝黛二人爱情的起点。这一回宝玉住进怡红院,黛玉住进潇湘馆,黛玉第一次葬花也是这一回,这是《红楼梦》非常经典的一回……

此时的宝玉十二三岁,黛玉十一二岁。


说的是这时候的贾宝玉正值情窦初开的年纪,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这样也不好,那样也不舒坦,出来进去的只觉烦闷。园中又都是些女孩子,天真烂熳的哪懂他的心思?

茗烟为了他高兴,在外面找来了很多书,都是些外传、秘闻、禁书。宝玉自然对这些书是爱不释手。

有一天他拿着一本《会真记》在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的一块石上坐着看,正好黛玉葬花经过。两人经过一番打趣后他将书递给了黛玉,不曾想黛玉竟是看上了瘾。

越看越爱看,不过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这里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要注意:章回名明显叫“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而他们拿的书却叫《会真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的人认为《会真记》就是《西厢记》,这其实是错误的。《会真记》是《会真记》,《西厢记》是《西厢记》,他们虽然有关,但绝非同一本书。

《会真记》是元稹创作的一部作品,写的是他的朋友张生与崔家寡妇莺莺(实则姓郑)的一段故事。结局是张生进京赶考,在京城两年后抛弃了莺莺。

角度是站在张生的角度写的,他认为张生是被莺莺所迷惑的。当时的人还夸赞张生抛弃莺莺的行为是“善于补过”的行为。

《西厢记》虽然是脱胎于《会真记》,但女主角的身份却大不相同。莺莺不再是崔家的寡妇,而是相国家的小姐。内容也没写张生始乱终弃,到进京赶考就结束了。


那么,宝黛二人看的到底是什么书呢?

宝黛二人看的书的的确确是《西厢记》,而且是王实甫版的《西厢记》,这从书中的内容也可以看出来。

“不过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

虽然只有元稹的那部叫《会真记》,但《西厢记》却有很多的版本。《西厢记》虽有很多版,却只有王实甫的一版是四本十六出。

十六出分别为:第一本的佛殿奇逢,僧寮假馆,花阴倡和,清醮止成;第二本的白马解围,东阁邀宾,杯酒违盟,琴心挑引;第三本的锦字传情,妆台窥简,乘夜逾墙,倩红问病;第四本的月下佳期,堂前巧辩,长亭送别,草桥惊梦。

宝玉和黛玉二人的对话也是出自这版《西厢记》,宝玉对黛玉说的“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是出自此版《西厢记》第一本第四出:“我则道这玉天仙离了碧霄,原来是可意中来请醮。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

黛玉对宝玉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是第四本第二出红娘骂的张生“我弃了部署不收,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臘枪头。”


那位说了,既然他们看的内容明明是《西厢记》,却为什么封面儿上却是《会真记》呢?

有意思透了,这也正是我前文设想的情景里是带着小女孩看了一部羞答答的不可描述的电影的原因;也是黛玉听完宝玉对她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时“不觉带腮连耳通红,微腮带怒,薄面含嗔”的原因;更是黛玉骂宝玉:“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的原因。

因为这十六出的《西厢记》他的确是淫词艳曲的小说,就比如第四本第一出的这一段:

我将这钮扣儿松,把缕带儿解;兰麝散幽斋。不良会把人禁害,咍,怎不肯回过脸儿来?
我这里软玉温香抱满怀。呀,阮肇到天台,春至人间花弄色。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

这里阮肇到天台也是一个知识点,不过与本文无关,暂不做介绍。


说归正文,正是因为《西厢记》里的淫词艳曲,所以是被清政府明令禁止的。

虽然书是禁书,但驾不住他畅销,所以有学者推测是书商故意将《西厢记》的封面刊成了《会真记》。

为的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实际上却是一出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


那么宝玉到底是不是个银样臘枪头呢?

宝玉是的!

《西厢记》里红娘骂张生银样臘枪头那是因为此时的张生已经和莺莺私定了终身,但当老夫人已经愿意将莺莺许配给张生并叫他过去时,他却对红娘说:“小生徨恐,如何见老夫人?当初在谁在老夫人行说来?”

《红楼梦》里黛玉说宝玉是个银样镴枪头,实在是因为宝玉一听到他爹就吓死了,赌咒发誓的连变王八都说了出来。

这虽然只是黛玉打趣和回应宝玉的一句话,却也反应出了宝玉的性格,也预示着他们的结尾。








编辑于 2021-08-28 16: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09: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摘自《尔雅·释草》


解释:木本植物开花叫华,草本植物开花叫荣。

赏析:荣华就是草木开花,春荣秋枯,一个人如花一般,其开也绚丽,其败也迅速,不可一味留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10: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盗香村//稻香村//浣葛山庄】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原】红楼梦:元春省亲,黛玉夺冠的那首诗,成了全书最大的笑话
姜子说古书 2023-12-06   |  7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元春省亲,黛玉夺冠的那首诗,成了全书最大的笑话!

  文/姜子说书

  《红楼梦》故事里,贾元春省亲,行幸大观园,特地要考察弟弟贾宝玉的功课,看他是否长进了,于是乎,额外要求他为大观园四大处赋诗。

  贾元春笑道:“且喜宝玉竟知题咏,是我意外之想。此中'潇湘馆’、'蘅芜院’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此四大处,必得别有章句题咏方妙。前所题之联虽佳,如今再各赋五言律一首,使我当面试过,方不负我自幼教授之苦心。”

  这可把贾宝玉难为坏了,苦思冥想,也只得三首,林黛玉见状,当仁不让,偷偷替他作了《杏帘在望》,给他递了小抄。



  宝玉道:“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

  《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作为省亲的应制诗词,林黛玉这一番歌功颂德,可把贾元春看得心花怒放,“盛世无饥馁”、“十里稻花香”,正是元春期盼的盛世景象。

  贾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

  要知道,古代食物稀缺,涂有饿莩,王罪岁,都是常态,在以老为尊的年代,七十岁以上的稀有老人能够吃上肉,黎民百姓可以吃饱穿暖,都算是盛世了。



  《寡人之于国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那么,“杏帘”和“稻香村”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为啥林黛玉、贾元春和贾宝玉不约而同都有意于“稻香村”之名呢?

  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

  却原来,红楼世界并非盛世,而是末世,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才是书中的常态,而正是因为天灾不断,稻香村最后也成了自杀自灭的“盗乡村”。且看甄士隐的遭遇,房屋被烧,许是意外之灾,投奔老丈人,却是事出有因。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甄士隐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望族甄家,为啥盗贼猖狂到抢田夺地的地步呢?为啥官兵剿捕鼠辈会闹到甄士隐这个地头蛇都难以安身,只得背井离乡的地步呢?因为年岁不好,天灾不断,早就到了官逼民反的地步了。乌进孝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乌进孝回道:“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爷的这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竟大差了。也是有饥荒打呢。”

  《红楼梦》故事里,真的有因为吃不上饭,而闹到流氓遍地,举兵造反的地方吗?有,青州便是,就如大观园小厨房柳家嫂子所言;“有一年连草根子还没了的日子还有呢!”



  贾政道:“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庚辰双行夹批:妙!“赤眉”“黄巾”两时之事,今合而为一,盖云一过是此等众类,非特历历指明某赤某黄。若云不合两用便呆矣。此书全是如此,为混人也。

  为啥会出现大规模的流寇呢?为啥堂堂王爷会被杀呢?为啥偌大的青州会彻底沦陷呢?“赤眉”“黄巾”不就是吃不上饭,不得不造反的流民吗?换句话说,红楼所处的时代,实际上的经济状况是:就算是日日耕织忙,照样遍地是饿殍,与林黛玉诗词中所说,正好完全相反,真真是闹了大笑话。

  《红楼梦》故事里,省亲当天,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已经默默叹息奢华过费,临走时,贾元春就再次告诫荣国府,以后不许再如此奢侈,直言“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贾府作为国公府,不久就闹到缺米的地步。



  那人道:“老太太的饭吃完了。今日添了一位姑娘,所以短了些。”鸳鸯道:“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王夫人忙回道:“这一二年旱涝不定,田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的。这几样细米更艰难了,所以都可着吃的多少关去,生恐一时短了,买的不顺口。”贾母笑道:“这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红楼梦》故事里,荣国府的入不敷出,末世的缺衣少食,林黛玉本人也都看在眼里,所谓盛世,只是奢望罢了!而事实上,李纨字宫裁,父名李守中,原型恰是明末清初逼死朱明帝王的流寇,所谓君父亡于李手中,死者为贾珠,珠拆朱王。

  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寡人之于国也》

红楼梦:男人为啥都喜欢尤二姐?贾琏为啥觉得王熙凤是母夜叉?读懂男性心理,少走弯路

恒王战死是新闻,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怎么可能是盛世?你猜甄士隐为啥破产?晴雯又为啥出去第二天就死了

红楼梦:袭人为啥想当姨娘?鸳鸯最痛快的一骂,却是袭人心底最大的愿望

红楼梦:荣国府为啥越努力越穷?那是一个三天两头都在打战的末日

红楼梦:秦氏犯了何罪?为何要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刘姥姥和李纨为啥拿平儿当奶奶看

+关注
undefined
姜子说古书
四大名著解读
共 4633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姜子说古书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沙僧吃了九世唐三藏,哮天犬咬住了猪八戒,孙悟空死在了灵山上
下一篇: 红楼梦:晴雯有多想当宝玉的姨娘?一句玩笑话暴露她内心!她与袭人有何不同?晴雯到底冤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12: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0


0











嫡妻[dí qī]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元配妻子


嫡妻:指男子明媒正娶的妻子。又叫结发妻子、元配(原配)、正妻、正室(正房)。












































中文名嫡妻
外文名legal wife
别    名结发妻子、正妻、元配(原配)
读    音dí qī


目录

1含义
▪释义
▪制度
▪待遇
▪习俗
▪例子
2国外嫡制
3设嫡意义
▪基本意义
▪古往律定
▪古往渊源
4区分继妻
▪庶之等级
▪区分_庶
▪区分_媵
▪区分_平





含义

播报
编辑




释义

嫡妻:就是明媒正娶的妻子。

在中国古代,又称结发妻子、正妻、元配、原配等




制度

相对:庶妻,嫡妻以外的其他妻子。

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不仅是贵族阶层,平民也是如此。 [1]

【古代】

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男子大多愿遵循中国古代的这种婚姻制度。

在古代“嫡庶之分”要看该女子是否为明媒正娶且第一个妻子。古代虽然繁文缛节多但也不至于逼迫别人宁愿冒做侧室的风险。

古代男子娶妻,一般需要娶背景相当的女子,娶亲之时,通过婚书写明双方家庭门第、嫡庶、年龄…等资料。于某些朝代例如唐代,如果“弄虚作假”导致嫁娶不合心意的人,这段婚姻可以被强制解除,且追究“作假”一方的法律责任。等同于今天的“骗婚”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现今】

婚姻制度:遵照中国婚姻法自由选择恋人结婚的婚姻。

在现代“嫡庶之分”不局限于“明媒正娶”那种婚姻形式来规定“妻子范围”,因为“明媒正娶”并不能保证“第一次结婚”的女人就是“第一个妻子”,否则小三上位先结婚岂不也称之为“嫡妻”了?所以现今妻子的含义是指:双方“供认”并非出于“玩世不恭、一夜情…”等不认真态度的“同居”亦可视作“无婚礼婚姻”,而其中“第一个无婚礼婚姻”之中的女方可称之为“嫡妻”。

……

【N0.1妻】

就算娶得人再多地位也平等,但嫡这个词只可以属于“第一”。所以也可视作娶妻先后次序的数字“NO.1”的代称,但更稀有,因为一个人人生只可能有一个“嫡妻”,只能有一个“NO.1妻”。

就算结发妻子死了,或庶被破例称作嫡,那前面也必须加上“续/继”来分别。

嫡就像金字塔顶只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定律。

如果结发妻子当上皇后那她就叫“嫡皇后或元后、元嫡”。而其她妃嫔就算是当上皇后也只能是单作“皇后或继后”。

而相对的庶却可以同时设立很多,并且后到的庶也会被叫做庶,庶之间相平等。




待遇

正妻与丈夫地位平等,在服制,车制等礼仪制度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比如皇后的袆衣和皇帝的十二章衣,其裨、纽、约、佩、绶等配件便是完全相同的。在宋元之前多数朝代,无特殊许可而有两位正妻的行为,会被处以一年以上徒刑和相应的杖刑处分,并被强制离婚。古代时皇帝时候会和嫡妻葬在一起,而妾妃只能葬在周围。

嫡妻不能降为妾,通常只在犯七出的情况下才能被休弃。而有些朝代还规定,即使犯七出。但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任何一条的,也不能休出(三不去),比现今反而更很人道:

第一,经历或主持了公公或者婆婆的丧礼;

第二,娶时男方地位不高,后来富贵的,也即是所谓的不去“糟糠之妻”;

第三,妻子的家族散亡,假如妻子被休则无家可归。

在唐朝的法律《唐律疏议·户婚律》中对“三不去”就有所诠释,对应上文为:

第一,经持舅姑之丧;

第二,娶时贱后贵;

第三,所受无所归。




习俗

娶妻的仪式非常隆重,周代周天子娶妻前后历时一年多,诸侯则超过半年。后世娶妻仪式虽然简化,但仍包括聘书、礼书、迎书等三样文件(三书),经过纳采、问名、纳吉(又称过文定)、纳征、请期(又称乞日)和亲迎(或迎亲)六个步骤(六礼)。有时男子还须亲自射雁以供奠雁仪式之用,有些朝代男子需准备诗歌做催妆诗之用。以示对婚姻的看重。




例子

反例:宋代之前只有贾充等数人因特殊情况得到皇帝许可而有地位相等的左右夫人。




国外嫡制

播报
编辑

日本和朝鲜半岛古代同样奉行一夫多妻制,亦有嫡庶制度。在古代日本,通常只有上层社会的人才会多妻,正妻以外的称为侧室,妾在日语中指非正式结婚而与有妇之夫同居的女性,即汉语的情妇。

朝鲜半岛方面,李氏朝鲜时代嫡庶差别极为严格,不同阶级的男女不能结为夫妻,阶级较低的男性若娶阶级较高的女性为妻,是犯了诱拐之罪,该段婚姻亦无效。阶级较低的女性若要与阶级较高的男性结合,一般只能作妾而不能作妻,正妻死后亦不能扶正,只有极少数例外。文定王后兄长尹元衡之妾郑兰贞于正室金氏死后,文定王后准许她升为正妻,封一品贞敬夫人。当时有“从母法”,即子女继承母亲的社会阶层,只有王族或宗室子女例外。非王族或宗室的庶出子女要把父亲、父亲正室和嫡出兄弟姊妹视为主人侍奉,若母亲为贱民出身,于家中地位更等同奴婢。国王的嫡子称大君,庶子称君;嫡女称公主,庶女称翁主。宗室嫡女称郡主,庶女称县主。




设嫡意义

播报
编辑




基本意义

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却又多妾制度,所以在那种不公平婚姻之下用“名义和待遇”来“尽力弥补和维系”结发妻子应该得到的公平。而名义“嫡庶”之分就是用来分别结发妻子之用。

换句话就是指“夫的精神和肉体已经给人分享了,至少得维护‘结发妻子’的物质待遇‘尽量’不被割舍”。所以就成了结发妻子的专称。

而有些人觉得妻妾待遇不同就把责任归降与嫡妻,那样是二度对嫡妻的伤害。除了个别重口味人,没有多少人是因为喜好“爱人的花心”而和TA结婚。“爱人和TA找的庶”都明知故做,却损失的是“嫡妻”。

“嫡妻”就算损失了应该享有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却被视作应该,谁都毫不感激,从古至今。反想那些“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不是什么时候都管用。

“嫡妻”反抗不公平却成了造反,如果手段不到位就正好给对方留作把柄,反而顺带那些合理的也被否定。

谁觉得庶待遇不公平想弥补,就不应该是从“嫡妻”那里抠出来给“庶”,而是要么从你自己那里或应该从丈夫享誉那里抠出来!也就是指你可以把自己的轿子让给庶自己跑步,但嫡的轿子不能降级!

如果爱一个女人娶了她怎么忍心伤她再娶?!不爱还娶的话其中到底谁自作多情了?!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英雄维护公平从来不是让别人干活自己捞名分还有脸指责替你卖力的那位。




古往律定

外室,但是这所谓“娶妻”是不被法律与世俗承认的。

《大明律·户律·婚姻门》规定:“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后娶之妻)离异(归宗)。”

明代律法上没有平妻。所谓平妻就是个哄外面女人的。后娶的那个,一辈子不回祖宅,不入宗族,只是外宅。要想认祖归宗,回家就得执妾礼,想入族谱也是只能是妾,子女只能记妾生子。

清朝也有类似的规定。《大清律·户律·婚姻》规定“妻妾失序”:“凡以妻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后娶之妻)离异(归宗)。”

乾隆40年,才定大清附例:“如可嗣之人系独子,而情属同父周亲,两情相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对平妻的法律规定,独子兼祧是以一子兼承同父兄弟两房宗祀的特殊继承方式,一人挑两房,两个媳妇虽然共享一个男人,实际上属于堂妯娌。

但是仍有法律认为后娶之妻为妾,大理院认为:“兼祧后娶之妻,法律上应认为是妾,惟定婚之时,不知有妻,又不自愿为妾者,许其请求离异。”

但同时刑部说帖亦云:“查有妻更娶,与其夫及夫之亲属有犯,仍按服制定拟之制,系指其夫并未兼祧两房,后娶之妻律应离异而言。若兼祧两房各为娶妻,冀图生孙继嗣,是愚民罔知嫡庶之礼,与有妻更娶不同,止宜别先后而正名分,未便律以离异之条。”

又云:“查人情莫不爱女,在明知其有妻而仍许配者事所罕有,至兼祧两房之义,愚民多误以为两房所娶皆属嫡妻,故将女许配。议礼先正名分,不便使嫡庶混淆,而王法本乎人情,原无庸断令离异,有犯应以妾论,情法俱得其平。”

综上可见,一夫只应一妇,“断无二妇并妻之理” 。于是礼法要别先后而定名分,只承认先娶者为妻,而认为后娶者为妾。若是发生服制上或刑事上的问题时自应以妾科断。




古往渊源

中国古代某些朝代,禁止男性多娶,所以在宋朝之前,平妻这种习惯并不普遍。较为人所知的有,晋朝时的贾充先娶李婉,后因李家出事,李婉被判罪流放而离异,再娶郭槐。以后李婉遇赦,皇帝特许他娶两个正妻,称为“左右夫人”。

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五皇后并立,元配天元大皇后以外四名皇后都是平妻。

外室。

香港在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割让给奉行习惯法的英国,所以在1911年清朝结束在中国的统治、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后建国并实施新宪法后,香港华人仍依据《大清律例》为法例,所以保留了平妻的不平等婚姻制度,迄至1971年最后一条有关婚习俗的法律被成文法取代才正式实行一夫一妻制。

相对于妾,平妻的法律及社会地位等同于正式配偶,所生的子女被视为有遗产继承权的嫡子女,而妾所生或非婚生子女则被视为“庶出”。

平妻亦拥有死后列名墓碑或祖宗牌位的权利,或在丈夫的第一配偶死亡后递补法定妻子地位,在迎娶过程中亦采等同于正式配偶的明媒正娶仪式。由于元配与平妻所生之子女都是嫡出,有些男性的平妻死后,会发生两房嫡子女争产的事件。

唐中宗陪葬的是她19岁时已死的嫡皇后不知道葬于何处,但也不想用造反的韦氏陪葬,于是宁可用了嫡妻的衣冠冢陪葬。




区分继妻

播报
编辑




庶之等级

中国古代除唐代的并嫡与清代兼祧,正妻只有1个(兼祧比并嫡更为严格),除非她死了休了腾出位子了,不然要想娶妻就是重婚罪,是犯罪行为。除了不可动摇的正妻,其他都是妾,法律规定了妾的极低地位。不管你叫那个人为二房、次妻、平妻还是二夫人等等,她的实质就是妾。当然妾的来源也有多种,由高到低排列为(想当正妻就只能按等级PK掉前面的再升级):

1级:名门所出的庶女;

2级:平民白丁的女儿;

3级:通房丫鬟抬的妾;

4级:赤贫之家卖的女儿;

5级:戏子妾;

6级:妓女妾。

……

前2种是良妾,是在官府里登记了妾书的,是有一定地位的家庭附属成员,算半个主子,相当于小说里所说的平妻,但是在法律上还是妾。后面几种,是妾婢,非常低贱,类似于奴婢。

至道光末年,国家混乱,对正妻与平妻的管制才有所放松。往往娶旁妻亦同鼓吹、官轿,这才有了正妻与平妻“两头大”,或称“对房”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任何官方认可。

平妻是商人中传出来的东西(唐朝除外),正妻平妻嫡庶不分,在大家族和顾及名声的礼义之家是很让人看不起,是败门风的行为。士农工商,古代商人地位很低,他们弄出来东西是不被社会主流承认的。

平妻,只在下层社会中存在(唐朝除外),大家族和顾及名声的礼义之家,是极少可能出现平妻的情况。




区分_庶

除正妻以外的其他配偶就是庶妻,但通常称作姬妾,按地位从高到低有媵(正妻的同族陪嫁女子)、妾的区别,另外亦会有一些没有经过正式婚姻仪式的女性,多为婢女或妓女等贱民女子,近似现代的情妇,有时也被称为妾,或称侍妾。

媵在周代盛行,周代贵族女子出嫁,需要同族姐妹或姑侄陪嫁,称为媵,后世鲜见。

妾一般是男子娶地位低于自己的女子,不经过三书六礼,而以较简单的仪式纳为配偶,称为纳妾,经过正式仪式所纳的妾又称为侧室。妾可以买卖,但妻子不行。宋元以前,妾不能为妻,否则男方可能被处以一年半的徒刑。宋元起有男子在正妻去世或休弃之后把妾立为正妻,需要经过一重仪式,称为扶正。明清时代,嫡庶区分不再森严,把妾扶正的情况更普遍,也有男子买卖妻子的情况出现。

婢女则是男子纳地位卑贱的女子,比如家里的婢女或者买来的歌妓,这些女子因为身份原因,属于贱民阶级,不能做士人之妾,只能做婢女或宠姬,近似情妇。妾和婢女之间有区别,地位不能互换,以婢为妾也是犯律,只有在婢女生子以后,才可以立为妾。婢女一类的妾常被买卖或转赠他人。比如苏轼就曾把两个已怀孕的非正式妾送人,但其正式妾侍王朝云在继室王闰之死后,于家中地位却等同正室,只是没有正妻的名份。

妾所生和婢女所生子女即是庶生子女。




区分_媵

在秦汉以前有媵的说法,“古者嫁女,必娣侄从之,谓之媵。” 如:周天子以王姬出嫁齐国,同姓之卫鲁晋等,必以宗女媵之。贵族嫁女,必以侄女姊妹从嫁。而从嫁过去的姊妹就是媵,地位比妻子低,比妾要高,和所谓平妻一样,实质上也是妾。而嫡妻死后,媵就能够有机会成为正妻,但是其他来路的妾是没有机会的。所以许多人看到以为妾可以扶正,其实不然。

自秦汉以后已经没媵了,律法明文规定了一夫一妻、同时可以适当纳妾的制度。

《孟子》:“齐桓五禁,一曰无以妻为妾”,是关于乱妻妾位的最早记载。

秦朝实行一夫一妻制,《法经杂法》规定:夫有一妻二妾,则刑聝,夫有二妻则诛,妻有外夫则宫。

《汉九律》中也规定“乱妻妾位”属于犯罪,其中《恩泽侯表》记载:孔乡侯傅晏,坐乱妻妾位,免。汉律已明显表露出婚姻身份化的趋势。

《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虽然唐律明令禁止“有妻更娶”,但在唐代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并嫡之风尤盛,当然唐朝女性对婚姻的自由度在中国各朝代中也是相当高的。《旧唐书·王毛仲传》:“其妻已邑号国夫人,赐妻李氏又为国夫人;每入内朝谒,二夫人同承赐赉。”《安禄山事迹卷》:“(天宝)六载,加御史夫人,封两妻唐氏段氏并为国夫人。”《合璧事类》:“安重荣娶二妻,高祖因之,并加封爵。”虽然这种做法为官府默认,但是并不代表其合法,若有人因“有妻更娶”发生纠纷闹到官府,官府仍会依法处理。

宋律基本沿袭唐律,只承认妻与妾,两者地位分明,完全没有平妻的规定,且宋代几乎没有唐代的并嫡之风。《宋刑统 户婚律》规定:“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斯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

而元代的规定《通制条格》:“至元十年,中书省御史台呈,陕西按察司申,先奉条格之制,民间婚姻聘材内一款,有妻更娶者,虽会赦,犹离之,钦此。照得,州县人民,有年及四十无子,欲图继嗣,再娶妻室,或已有所生,自愿者,合断无罪,听改为妾。户部议得,有妻更娶,自愿者,改为妾。”




区分_平

【含义】

平妻:是一夫多妻制下的一种亲属称谓。民间自称一位以上的所谓正妻称为平妻,但还得分“嫡续”。其实“平妻”这个词从来都不是“官方”叫法,乾隆末期之前,在法律中没有这种说法。

【制度】

平妻制,又称两头大或多头大,即两个或多个妻子都是大老婆,又有对房之称,即与正房(正妻)对等。但就像在后宫内,无论东西宫总归有个头子是“正室”管理后宫,而不是两个或多个一起管理,就像天下不可能有两个皇帝同时管理一个国家一样。

【待遇】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比正妻相对低等,比妾相对高等。

与妾不同的是,平妻不需向正妻行妾礼,所生子女也是嫡子女,与正妻所生嫡子女享有相对等同的继承权。不过这种只能是个体自愿罢了!

实际非完全等同,正妻所生的嫡子女拥有优先继承权,平妻所生的嫡子女次之,平妻地位也不及正妻,就算年龄相对大仍需称正妻为大姊(大姐)。

【例子】

三妻四妾,即一妻多妾。古书有明确记载,所谓三妻,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君主的一段佳话。传说当年齐国君主立后不决,乃至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后来君主戏言称立后三人,而事未成则卒,乃至史官未知其意,故称三妻。

古代极贵之人确有三妻,即:正宫、东宫、西宫;四妾指:家中父母所赐和三妻贴身随侍俾女各一人。

很多现代小说都指出:古代实行三妻四妾制,男人有一正妻、二平妻。

我国是一个宗法伦理社会,“一夫一妻”被视为婚姻的基本原则,《春秋·隐公五年》中云:“诸侯无二嫡”,意思是即使是天子诸侯也不能同时娶两个妻。[东汉]班固编写的《白虎通义》就曾说过:“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至庶人,其义一也。”《新唐书·儒学传下·韦公肃》:“古诸侯一娶九女,故庙无二嫡,自秦以来有再娶,前娶后继(继妻),皆嫡也,两祔无嫌。”

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一夫一妻制实际上仅从名分而言,但从法律上规定一夫一妻制,始于西周,为其后的历代法律所继承。普遍的说法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22: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死的到底冤不冤?宝玉守墓的真相:刘姥姥真身令人汗流浃背
c.m.163.com 2023-12-27 22:34
林黛玉死的到底冤不冤?宝玉守墓的真相:刘姥姥真身令人汗流浃背
一部名著对命运的改变,你可能自己都意识不到。
一代才女张爱玲,少年出名,最终孤零零死在异国的出租屋,她的凄惨结局,是否是受了红楼的悲观基因的影响?
张爱玲曾痛心疾首地说“人生三大恨事”,其一便是红楼未完。
红楼未完,对我们普通人可能只是闲事一桩,但对张爱玲却是人生支撑的崩溃。
干涸的灵魂
张爱玲的家族是典型的前清风格,她的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张佩纶是前清名臣。
民国的风潮打破了大清的格局,却把腐烂的气息留给了张家。
张爱玲母亲追求新潮生活,逃出了张家,张爱玲在继母的虐待和父亲的鸦片烟中度过。从小到大她没有感受过爱,只有家产争夺。
张爱玲从小浸染红楼,也许她早已把自己当成了诸芳中的一位!和她们一起感受家庭的凉薄。
张一生都在出走、出走、出走,走到香港、漂洋过海到美国。她一生几乎都是孤身一个人,到死都没把遗产留给潦倒的弟弟一分。
张爱玲的凉薄和孤苦,外人看着都凄凉,可怜她一生75年的日月是怎样的煎熬?
“这些熟人多年已不知下落,早已死了心……”张在她的《红楼梦靥》中对黛玉、宝钗等诸芳的爱,比对家人亲切多了。
张爱玲对红楼不仅是喜爱,而是把她奉为指路明灯。但可惜红楼80回后没了……
张爱玲在《梦靥》中对红楼中事和人如数家珍,细致到没朋友,那都是她熟悉的。
张一定想让曹雪芹给她指出一条光明的路,可惜红楼未完,诸芳的命运归宿不是死,就是守寡,张选择孤身和逃离,就像她说的“早已死心”。
但曹翁真的没给红楼写结局吗?
不是,前80回已经把红楼写完了,只是可惜连张这样的红楼大家都认为,红楼缺失的部分无非是诸钗的悲剧收尾,她都没意识80回后有一场灵魂大审判,恰恰是林黛玉等十二钗死后,红楼的救赎才出现。
大审判
曹雪芹用一生的心血写了红楼梦,难道就是为红楼诸芳一哭吗?就是为了荣宁两府的万劫不复唱挽歌吗?
错!曹雪芹一定为天下荣宁找到一条光明的路。只是这条路太艰难,不把所有美人撕碎,没人会选择罢了。
你有没有奇怪一件事,宝玉的大丫头茜雪地位远在袭人之上,竟然被宝玉撵出大观园后,再没现过身?茜雪去哪了?
26回眉批提道:“《狱神庙》回有茜雪、小红一大回文字”,很多红楼大家都据此认为宝玉80回后有住监狱的经历,茜雪在监狱和宝玉见面。
笔者认为这是误读,宝玉和茜雪见面的地方不是“狱神庙”,而是“嶽神庙”——“岳神庙”——是东岳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庙!
耗子精的故事中,黛玉出在黛山,谐音岱山,正是东岳泰山。
东岳泰山是万物生长之地,五行属木,正是黛玉“草木之人”的元灵的出处。
东岳大帝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泰山勘对。
也就是说,人死之后变成人神仙鬼,都需要在泰山评定审判。包括黛玉、妙玉、秦可卿等红楼诸芳死后的功过,也在嶽神庙审判,方可入各司管理。
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薄命司、秋悲司、夜哭司等,就是各人死后的审判归档。
宝玉将在嶽神庙看全红楼诸芳的档案,完成历劫。其中黛玉的生死经历,促使他下决心出家当和尚,为黛玉守墓。
林黛玉的报应
黛玉的结局是怎样?
林黛玉是如凤凰一样明媚的女子,她是一切美好、善良的化身。
但黛玉做的一件事让人无论如何无法原谅她,那就是讥笑一个年近八旬的老婆婆刘姥姥。
当黛玉讥笑刘姥姥母蝗虫的时候,她早死的报应就已经在路上。
不是笔者心狠,老实说本人也是黛粉一枚,但黛玉讥笑刘姥姥真的是不祥之兆,也是她生生死死不得安宁的命门。
每种命运都是她认知的结果,黛玉的惨死同样也是她认知缺陷造成的。
黛玉是有病的,她的病就是两个字“执念”。
绛珠草在天界就有了很重的病,她本生在佛国——西方灵河岸边,本来沐浴佛光喝灵河水就行了,但她偏不。偏要喝甘露水才能活。
你说这执念到什么程度?
绛珠草下凡流落荣国府,想和宝玉结成姻缘。荣国府是天下望族哦!绛珠草不肯喝灵河水,是因为她想凭自己之力,让天下富贵安康(荣)。
她的做法是投身富贵望族,以自己的优秀和完美做天下女子的表率,以教育子嗣的方式改变天下萎靡的风气。
但最后被王夫人害死了。黛玉的死当然很惨,但这可能是她讥笑刘姥姥的报应。
黛玉和宝钗看似两人,实际按照佛家“去二归一”的看法,善和恶本为一个场,她们都是在富贵场里,富贵谁都想要,就会产生竞争,黛玉的被害正来源于富贵、美貌和优秀。
黛玉的出路就是放弃这些,如果黛玉贫穷、衰老、平凡,她才能真正从底层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光明。
这就是刘姥姥啊,刘姥姥是来度黛玉的。黛玉放下精神洁癖,像刘姥姥一样深入百姓间,才能真正实现天下荣宁。
刘姥姥才是黛玉的出路,也是宝玉以及天下荣宁的出路。
其实也是张爱玲的出路啊,张爱玲如果能够放弃富贵,她的生命力就来了,和天下百姓融合在一起,张才不会孤独,生儿育女与民同乐,何其美好……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9 19: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凸碧堂+凹晶馆联诗+香妃湘夫人湘妃+史湘云真名士自风流//真明史】史湘云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写道:“黛玉笑道:“咱们数这个栏杆的直棍,这头到那头为止。他是第几根就用第几韵。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编者按:明朝朱棣系十五帝}】。这可新鲜?”湘云笑道:“这倒别致。”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   明朝从朱元璋到崇祯一共是16个皇帝(含被废的景泰帝在内但不算南明),其中有三位南京皇帝,在北京的皇帝有十三位,这些北京的明朝皇帝的陵寝被称为“十三陵”。  本回题目《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以“凸”“凹”开头,何为“凸凹”? 乃“不平”也,第八十回批语说【是书全是不平】。  “不平”从何而来?“凸碧”乃是喻指碧绿满清出头称王,“凹晶”即为日陷朱明国灭覆亡。  本回中专门费笔墨写了管物件的媳妇找茶钟,才知是翠缕拿给湘云,结果让湘云黛玉带走了,“杯”通“悲”,“钟”同“终”,这是暗喻翠缕满清带给朱明“悲”和“终”。  字字血泪句句悲,只为揭露不平事,这就是《红楼梦》的创作之本!
 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写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联诗: "沿上一带竹栏相接,直通着那边藕香榭的路径。【庚辰双行夹批:点明妙!不然此园竟有多大地亩了。】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黛玉笑道:“咱们数这个栏杆的直棍,这头到那头为止。他是第几根就用第几韵。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这可新鲜?”湘云笑道:“这倒别致。”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   本回题目《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以“凸”“凹”开头,何为“凸凹”? 乃“不平”也,第八十回脂批写到【庚辰双行夹批:是书中全是不平。】  “不平”从何而来?“凸碧”乃是喻指碧绿满清出头称王,“凹晶”即为日陷朱明国灭覆亡。  ”竹”通 ”朱“,竹栏直通藕香榭,藕香榭暗喻芙蓉花谢藕根仍存,这是告诉读者朱明的血脉就是藕香榭的惜春!  黛玉湘云在湘妃竹墩上坐下,看着天上月水中月联诗。“湘妃”即为“舜妃”,“竹”通“朱”,“湘妃竹”乃是暗喻被天启比作“舜”的“朱由检”,“墩”其实暗指“土墩”即陵墓!原来“湘妃竹墩”乃是暗喻埋葬了“朱由检”的田妃墓。即明思陵!黛玉和湘云在湘妃竹墩上坐下,正是暗喻两人的谈话主题止于明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  “竹”通“朱”。黛玉限韵,说“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这“一先十六根”是暗喻“竹杆”朱明从”一先“一开始的朱元璋到最后亡国的崇祯一共是16个皇帝(含被废的景泰帝在内但不算南明)!黛玉和湘云两人数竹栏杆直棍只有十三根,北京的明帝陵寝被称为“十三陵”,这正是暗喻北京的明十三陵!  本回中专门费笔墨写了管物件的媳妇找茶钟,才知是翠缕拿给湘云,结果让湘云黛玉带走了,“杯”通“悲”,“钟”同“终”,这是暗喻翠缕满清带给朱明“悲”和“终”。  字字血泪句句悲,只为揭露不平事,这就是《红楼梦》的创作之本!
 贾政对黛玉的态度  王夫人是深恨黛玉的,正是因为贾母清虚观打醮跟她唱对台戏和宝玉为了反对“金玉缘”愤而砸玉,才有了紧接着的第三十回里王夫人痛骂并驱逐和宝玉玩笑的丫鬟金钏:“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还有后面的斥逐“眉眼象黛玉”的晴雯:“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并将晴雯焚尸泄愤,其实王夫人真正想骂、想逐、想杀的都是黛玉!这一切都不过是影射周后对田妃嫉恨和迫害的真实历史罢了。  那么贾政呢?  贾政的立场其实和贾母是一样的,第十八回里写道:“因有这段原委,故此竟用了宝玉所题之联额。那日虽未曾题完,后来亦曾补拟。【庚辰双行夹批:一句补前文之不暇,启后文之苗裔。至后文凹晶馆黛玉口中又一补,所谓“一击空谷,八方皆应”。】” 第七十六回里:黛玉对湘云说道:“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凡是黛玉拟的贾政便一字不改全部采用,这明确写出了贾政对黛玉的欣赏和爱惜,暗示了贾政对宝玉和黛玉姻缘的支持。  可惜贾政影射的国家政体和贾母影射的朱明的列祖列宗一样都是虚化人物,王夫人才是真正掌握实际权利的“王”和“夫人”,也就是现实中的“当权派”。  选美中“丰容无双多才艺”的田秀英优势明显,最终却是排名最后的周后因为东林党的人为运作而意外胜出,贾母贾政与王夫人的分歧抗衡正是朱慈炤隐写这天意 与 人为之间的角力,最终结果也印证了俗语的“三分在天,七分在人”,可叹!
为何凤姐要撵周瑞家的儿子?  第四十五回里写道:赖嬷嬷因看见周瑞家的,便想起一事来,因说道:“可是还有一句话问奶奶,这周嫂子的儿子犯了什么不是,撵了他不用?”凤姐儿听了,笑道:“正是我要告诉你媳妇,事情多也忘了。赖嫂子回去说给你老头子,两府里不许收留他小子,叫他各人去罢。”赖大家的只得答应着。周瑞家的忙跪下央求。赖嬷嬷忙道:“什么事?说给我评评。”凤姐儿道:“前日我生日,里头还没吃酒,他小子先醉了。老娘那边送了礼来,他不说在外头张罗,他倒坐着骂人,礼也不送进来。两个女人进来了,他才带着小幺们往里抬。小幺们倒好,他拿的一盒子倒失了手,撒了一院子馒头。人去了,打发彩明去说他,他倒骂了彩明一顿。这样无法无天的忘八羔子,不撵了作什么!”赖嬷嬷笑道:“我当什么事情,原来为这个。奶奶听我说:他有不是,打他骂他,使他改过,撵了去断乎使不得。他又比不得是咱们家的家生子儿,他现是太太的陪房。奶奶只顾撵了他,太太脸上不好看。依我说,奶奶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1 10: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天香楼+】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原】红楼梦:贾宝玉梦中娶了秦可卿,林黛玉算什么?天香楼从名字到事件都跟颦儿有关,你们看不到吗
 姜子说古书 2023-12-30   |  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贾宝玉梦中娶了秦可卿,林黛玉算什么?天香楼从名字到事件都跟颦儿有关,你们看不到吗?

  文/姜子说书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贾宝玉就已经结婚了,娶了金陵十二钗中的秦可卿。书中故事本就是作者石兄亲历的一场梦幻,再看题眼,可知这一场梦便是文章主旨,绝非虚言。



  警幻道:“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说毕便秘授以云雨之事,推宝玉入房,将门掩上自去。那宝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嘱之言,未免有儿女之事,难以尽述。至次日,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

  巧合的是,秦可卿的判词中有一句“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以至于所有红学专家都在意淫秦可卿如何风流成性。而贾宝玉恰恰是警幻仙姑口中的“古今天下第一淫人”,所有人又一拥而上吐槽贾宝玉。



  警幻道:“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红楼梦》故事里,秦可卿和贾宝玉可谓是天生一对,都犯了一个“淫”字,但此时贾宝玉年纪尚小,怎知'淫’字为何物呢?世道常“淫”,闺阁清净,怎么宝玉偏成了闺阁良友,反倒被世俗嘲谤呢?

  啥是“秦”?啥是“情”?啥是“风流”?啥是“淫”?没有人知道!更没有人知道秦氏和宝玉的原型是谁。没有人知道秦可卿和林黛玉的关系。

  说起秦氏之淫,就不得不提天香楼,但宝钗为国色牡丹,黛玉为天香芙蓉,不也是作者于原文中写好的设定吗?由此可知,天香楼之事,与林黛玉也有关!



  靖:此回可卿梦阿凤,作者大有深意,惜已为末世,奈何奈何!“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黛玉也自笑了。

  再看天香楼“遗簪”、“更衣”诸文,作者真的删掉了吗?这并非秦可卿失足文章,而且秦可卿悬梁自缢文章,同时也是林黛玉上吊文章,恰是林黛玉判词里的那句“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玉带类似于腰带,宽衣解带林中挂,自然就是“更衣”了。金簪掉落雪中埋,不就是“遗簪”吗?这个簪子类似于发带。何为“天香”?天子传承也!情天者,情为秦,华夏也,天为九州。华夏江山之寓!



  林者,木也,红木者,赤木也,为朱!荣国府荣禧堂,实为西子西堂,林府也!贾宝玉为林家红玉!红者,朱也,朱明玉玺也!此为贾府小祖宗,再看老祖宗是何身份?史太君,史家之绝唱,应正史之说。正所谓:“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

  再看荣国府其他人名。贾源,贾元春,源者,元也,溯本清源也!言其正统!贾代善的名字有什么寓意?《史记》曰:“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善为君王。贾政字存周,《说文解字》:“政者,正也!”周写天子圣人,正统之寓。连贾赦的赦都是一个赤字,红也,朱也!

  贾宝玉的父母伯父伯母的名字连起来叫“王政邢赦”,祖母隐喻正史,祖父在王官,太祖父为源,嫡长姐为元,皆正统之寓,嫡长兄更夸张,直截了当就是贾珠,朱家帝王。庶弟为贾环,贾环,不王者。姐妹皆为春,红玉春香者,花也,华也!



  再看秦可卿和林黛玉的病症,都是思虑过甚,犯了一个“淫”字。你看尤氏和冯紫英推荐的张友士怎么评价秦可卿的病症?这些词眼用在林黛玉身上,不也是一字不差吗?

  你是知道那媳妇的: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这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

  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

  为啥作者一边说秦可卿坏了事,罪不可赦,需要停灵七七四十九日,超度赎罪,一面又借史太君、贾宝玉、贾珍等人之口,乃至于旁白怒赞,再三强调说秦可卿是贾家全族上下公认的绝品人物呢?



  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有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原来作者说的“淫”字,是殚精竭虑而亡国这个意思哦!亡国失天下,自然是罪无可赦!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却又是千古风流人物!秦可卿这个角色的争议之处,正是为此。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史记》、《说文解字》

红楼梦:如果林四娘是晴雯,恒王又是谁?真相就这样浮出水面

红楼梦:宝玉懦弱,不能守身如玉,配不上黛玉?认清男人的两个真相,女人会崩溃

红楼梦:薛宝钗、史湘云、花袭人都是贾宝玉口中的国贼禄鬼!袭人是啥身份?宝二爷两次痛骂,揭了她的底

红楼梦:史湘云为啥当了船妓?袭人为啥被李嬷嬷说成是忘本之娼?宝玉痛骂文臣武将便是答案

红楼梦最有格局的一句话是什么?秦可卿和林黛玉的原型是谁

+关注

姜子说古书
四大名著解读
共 4634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姜子说古书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如果林四娘是晴雯,恒王又是谁?真相就这样浮出水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3 19: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风刀霜剑严相逼+】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林黛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为何会“风刀霜剑严相逼”?
痴红初语716
2020-01-17 22:15
作者:刘永 编辑:痴红

林黛玉在她的《葬花词》里哀叹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想那千金之身的林大小姐,整天生活在花团锦簇的大观园中,锦衣玉食,养尊处优,何来风刀霜剑,令她发出如此凄厉的悲叹?这不是在顾影自怜、无病呻吟吗?
面对花落春残的景象,林黛玉勾起了伤春愁思,她一边收拾那些凋落的花瓣拿去掩埋,一边感花伤己,悲戚哀鸣。《葬花词》是她对自己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悲惨命运的反映,也是她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的诗人气质的自然流露。“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愁苦的诗句缠绵悱恻,愁闷悲苦,也预示着林黛玉泪尽而逝、生命短促的未来。连躲在旁边仔细聆听黛玉吟诵《葬花词》的贾宝玉一想到林黛玉的花颜月貌,伴随着时光流逝,将会消逝得无影无踪、无处寻觅,也忍不住心碎肠断起来。
林黛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旧历三百六十日为一年)真的有这么悲苦吗?一年到头,她究竟在忙乎些什么呢?

一、精于针线、刺绣的慧娘
林黛玉住在的潇湘馆,一带粉墙,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环境优美,正是读书的好去处。贾政见了刚刚修葺一新的潇湘馆,赞叹道:“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身处潇湘馆,读书、写作无疑是林黛玉每天都少不了的习惯。贾宝玉为潇湘馆题写对联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想象在那幽窗之下,女主人或品茗、或下棋,好一派优哉游哉的诗书氛围。
闲暇之余,针线、刺绣就是林黛玉消磨时光的最佳途径了。林黛玉天生一付巧手,针线、剪刀常伴左右,一针一线无不彰显着她的兰心蕙质、冰雪聪明。在古代,女红手工是妇女们的基本技能,是女儿家的必修课。林黛玉出生于以苏绣闻名天下的姑苏城,从小耳濡目染,技艺传承,针线、刺绣样样在行。由她精心制作的刺绣作品,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件件都是美轮美奂。
林黛玉把自己缝制的心血之作赠送给贾宝玉,代表着她的深情厚意。第十八回,当黛玉听说贾宝玉身上带的荷包都被那些仆人解了去,一时赌气,就将正在为宝玉做的另一个香囊,用剪刀一阵乱铰。贾宝玉只好把衣领解开,从里面红袄襟上将林黛玉所赠的那荷包拿了出来。林黛玉这才发现自己错怪了贾宝玉,于是两人互诉衷肠、重归于好。由此也可见宝玉对黛玉亲手制作的刺绣物品的珍视。
第五十三回,贾母讲述了一个姑苏女子——慧娘的故事。生长在书香宦门之家的慧娘,精于书画,偶而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她绣的花卉作品精美绝伦,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画的折枝花卉,并用黑绒在上面绣出诗词歌赋的字迹。她不仗此技获利,绣品并非市卖之物,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那些世宦富贵之家不惜重金购入,视如珍宝,称之为“慧绣”。见多识广的贾母好不容易,只收藏了一件“慧绣”,平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展示。可惜这慧娘红颜命薄,“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
贾母的讲述看似漫不经心,节外生枝,联系到林黛玉一模一样的凄苦命运,我们就明白作者曹雪芹的用意了。《红楼梦》是一曲凄婉的爱情悲歌,恋人已逝,她赠送给贾宝玉的绣品还在身边,睹物思人,贾宝玉怎能不肝肠寸断。

二、渴望自由的笼中金丝鸟
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惶惶不可终日。贾府毕竟不是自己的家,行走坐卧都得看别人的脸色。除了贾母,贾府上下对这位林姑娘的排斥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当林黛玉第一次进入贾府时,尽管年仅十来岁,她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真的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林黛玉是被外祖母接到贾府的,对这位刚刚失去母亲的亲侄女,两个舅舅都找借口不肯接见。两位舅母生怕得罪老太太,也是表面敷衍应付。更有那些媳妇下人,众目睽睽,一心专门等着看这位小姑娘的笑话。好在知书达理的林黛玉应对大方得体,一一化解了眼前出现的种种尴尬场面。倒是那似曾相识的莽撞少年贾宝玉,任性胡为,差点吓坏了初来乍到的林妹妹。
林黛玉弱不禁风,惹人疼爱,她对贾府下人是出了名的宽容体恤。这固然是林黛玉天性善良的本能决定的,但也是出于她长期生活在贾府,磨练形成的忍辱负重、巧妙周旋的生存法则。第二十六回,林黛玉被丫 鬟晴雯故意拒之门外,她想到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寄人篱下,忍不住越想越伤感,独立寒风花阴之下,就悲悲戚戚地呜咽起来。她这一哭,惊天地泣鬼神,连那宿鸟栖鸦都不忍再听。事后,贾宝玉要怪罪追究自己的丫 鬟,却被林黛玉轻描淡写地遮掩过去了。虽有“晴为黛影”的说法,但书中实在看不出黛玉、晴雯二人之间有什么情感交流。林黛玉反而对丫 鬟袭人另眼相看,不仅交心谈心,时不时还违心地叫她一声“好嫂子”。但这位“好嫂子”却未必对黛玉投桃报李,以诚相待,她在心中权衡利弊,黛玉终究被她认定为贾府外人。
是的,林黛玉面临的就是这样严酷的生存环境:王夫人的冷漠应对,薛姨妈的虚情假意,薛宝钗的嘲弄算计,王熙凤的两面三刀,直到贾母的苛责敷衍。上行下效,可以想象,贾府强加给弱女子林黛玉身上的将是怎样的蜚短流长、凄风冷雨!

林黛玉还被当众嘲笑为生就一副戏子的容颜,这实在是对她人格的侮辱。而那个当事人——戏子龄官,却被贾府的浪荡公子哥贾蔷宠爱。第三十六回,贾蔷花二两银子给龄官买来一只金丝鸟,逗她开心。龄官生气道:“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来打趣形容我们,还好意思问我好不好!”贾蔷听了,只得悻悻地一阵把那笼子拆掉,将雀儿放了。
龄官风姿绰约,仪态万方,身体也是弱不禁风,得病后咳嗽还咳出血来。曹雪芹用她来影射林黛玉,用意非常明显的。龄官用笼中的金丝鸟比拟自己,无疑也是在比拟林黛玉在贾府的绝望处境。“不自由毋宁死”,在那只脱离牢笼、自由欢飞的鸟儿身上,同样寄托着林黛玉向往自由的渴望。

三、《葬花词》的文学渊源
《葬花词》是林黛玉以花自喻、感时伤春的悲鸣。这首古体诗采用歌行体形式,描写花儿在一年三百六十天里,天天遭受着风霜雨雪的摧残,历经磨难后,才刚刚绽放,不久就过早地凋谢了。林黛玉用花比喻自己,觉得自己在生活中总是遭受到种种不如意,就像这花儿一样,时时刻刻都在忍受人世间“风刀霜剑”的苦苦煎熬。“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些如泣如诉的句子,抒发着她内心的苦闷忧伤,无形之中也成为她生命过早凋零的自我哀悼。
到了第七十回,林黛玉再次有感而发,创作出诗歌《桃花行》。宝玉看了后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这诗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因为他知道,只有曾经遭遇离丧之苦的林妹妹,才会作此哀音。众人听了他的分析,“都笑了”。看来,贾宝玉真不愧为林黛玉的知音。
林黛玉感时伤春的诗文,来源于古代文人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文学传统。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伤春》写道:“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常年愁病交加的林妹妹何堪承受那残酷现实的生命之重?她只有在那些优美哀伤的诗句中去寻找灵魂的慰藉了。黛玉反复吟诵的桃花又让人联想到人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明代大画家唐伯虎,他自称“桃花庵主”,置身桃花林中,一生都与桃花结缘。
唐伯虎在《一年歌》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热最叹当,寒则如刀热如炙”。再看林黛玉的《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 泊难寻觅。”二者之间的传承借鉴,一目了然。据《唐伯虎佚事》记载,唐伯虎在春天花落时,“细拾花瓣,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这简直与“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如出一辙。
唐伯虎身世坎坷,诗句间充满郁郁不得志的情绪。曹雪芹与唐伯虎正可谓是异代知己,惺惺相惜。《红楼梦》通过描绘桃花,“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林黛玉无疑就是曹雪芹的最佳代言人。正如清代诗人明义在《题红楼梦》绝句中所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林黛玉不幸早逝,就象她笔下的桃花,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随风飘逝。据考证,明义是目前已知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观看到《红楼梦》原稿全本的清代文人,按他的记述,原书已经明确交 待,林黛玉夭折于疾病。
林黛玉的《葬花词》还体现了她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黛玉曾经为贾府入不敷出的现状忧心,贾宝玉却没心没肺地回答道:“管他呢,反正少不了我们两个的”。那些嘲笑林黛玉无病呻吟、强说新愁的人,就如同此刻被贾府虚假繁华迷住双眼的贾宝玉,都是自信满满的误会。末日来临,大夏将倾,林黛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她时时感受到的,又岂止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个人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3 20: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袭人看到宝玉在黛玉房里梳洗,为什么会生气?
播报文章
兴趣认证
少读红楼
关注
2023-12-23 18:22来自安徽原创
肚皮舞、拉丁舞、现代舞,简单易学,让你的舞蹈梦想从此起舞!
肚皮舞、拉丁舞、现代舞,简单易学,让你的舞蹈梦想从此起舞!
快速轻松,这斗地主我能玩一整天!
快速轻松,这斗地主我能玩一整天!
实木圆餐桌,品质生活的温馨之选。
实木圆餐桌,品质生活的温馨之选。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袭人早起发现宝玉不在,后来在黛玉房里看到宝玉,而且发现宝玉早已梳洗过了,就闷不作声地自己回房梳洗去了。

本来没什么,但是宝钗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袭人的情绪变化,宝钗问宝兄弟哪去了,袭人就有些不悦地说,宝兄弟哪里还有在家里的工夫。

紧接着袭人又说,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

宝玉不过就是在黛玉房里梳洗了一下,为什么作为丫鬟的袭人,就忽然说出这么一番拈酸吃醋的话来呢?

论理,贾宝玉是主子,他无论在哪梳理,袭人也没有抱怨甚至生气的道理,更何况,如果宝玉在别处梳洗了,袭人岂不是更省事些?她看到宝玉在黛玉房里梳洗过了,为什么会生这么大的气呢?

袭人自己说出了两个原因。一个是姊妹们在一起虽然和气,但也得有个分寸礼节,不能黑家白日的闹。



平心而论,这贾宝玉也的确有点不像话,得知湘云来了,又在黛玉房里歇息,一大早就跑到两个女孩的房里去了,还上去给湘云盖被子,这要是传出去,岂不是坏了女孩的名声?

贾母派袭人到宝玉身边服侍,正是因为她心地纯良,恪尽职任,她见宝玉如此,自然十分不放心,万一弄出什么事来,贾母、王夫人会认为是她工作失职所致,到那时,丢饭碗都是小事。

袭人生气,说明她是知礼懂礼守礼的,但她的主子贾宝玉,偏偏是个重情不重礼的,而且,从袭人的语气可知,这样的事,宝玉做了不止一次了,她担心之余自然也是十分气愤。

有人认为,袭人这是在生黛玉的气,她不想宝玉老往黛玉房里跑。但从情节来看,这事儿还真跟黛玉没关系。宝玉洗脸用的湘云用过的洗脸水,也是湘云给梳的头,整个梳洗都是湘云完成的,跟黛玉完全无关。

而且,以黛玉的脾性,我们大概也能猜到,她是不大可能服侍宝玉梳洗的。要知道,此前,宝玉要跟她共用一个枕头,都被黛玉直接拒绝了。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也就是湘云,倒不是说湘云不自重不知礼,而是从宝玉的话里我们知道,两人自小朝夕相处了几年,对幼时的他们来说,洗脸梳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袭人生气的第二个原因,是宝玉的不听劝,就像袭人说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这也是宝玉的一大病,最讨厌别人劝他。

但是,就在此前不久,宝玉还因为袭人要出去而答应袭人要听从她的劝告呢,还说,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他也依。

但是,贾宝玉也就当时嘴甜,其实根本就没有听进去。袭人刚劝完他三件事,贾宝玉扭头就忘,之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当袭人发现宝玉根本就没有听进她的话时,她自然会生气。

这个主子,看上去千好万好,对丫鬟好,对身边人都好,从没什么大性儿,也从不朝打暮骂,但却也有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恶劝,凭你谁说的,他就是不听。

其实,真正让袭人生气的,还不止这两个原因,有个深层原因,她不好意思开口,毕竟这话是对宝钗说的。



对袭人来说,服侍主子梳洗是她分内的工作,但如果有一天,这个工作不需要她来做,宝玉自己就可以完成,或者别的人也可以完成,那么袭人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因此,袭人生气的真正原因是,她发现,宝玉并没有此前她所认为的那样依赖她,甚至没她不行。离了袭人,贾宝玉一样能活得好好的。

你想啊,原本是你的活儿,但你早上到单位正准备要做时,却发现别人已经完成并交给老板了。是你的话,你会怎么想?当然生气啊,生气之后是隐隐的担忧,原来这个世界,离了谁都照样转。

贾宝玉并不是非要袭人在身边不可,这是袭人生气的最根本原因,她对宝玉来说,不是必不可少的, 不是不可或缺的,而是很容易就被替代的,而贾宝玉这样的多情公子,有了新人,也会很快忘记旧人的。

其实这里,曹公已经埋下了伏笔,袭人最终的确没有留在宝玉身边。曾以为,贾宝玉给她袭人的,是别人没有的,是最独一无二的,转头却发现,贾宝玉把对她的那份情,复制粘贴了很多份,散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他看上的女孩。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3 22: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妙玉+黛玉+慧娘+香菱+】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原创 慧娘:红楼梦里的奇女子
2020-07-18 07:00


不细读红楼,可能我们很多人会忽略其中的一些小人物,这些小角色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隐藏深意,比如并没有正文的慧娘。她的名字出现在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回。

原文对慧娘的介绍,比较详细,说她是姑苏女子,也是书香宦门之家,精于书画,以擅绣闻名于世,所绣之物被称为慧绣,富贵之家多以拥有慧绣为荣,可惜也是个薄命女子,十八岁便死了。

短短的一段话,道尽了又一个红楼女子的薄命一生。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主旨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千红和万艳,不仅仅是指贾府中的小姐丫鬟,乃是指天下所有闺阁女子。

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因此前八十回中的每一处情节的出现,每一个人物的出场,可以说都是有用意的。那么,曹公写慧娘这个人物,又隐藏了哪些信息呢?

前八十回里,慧娘其人并未露面,只是通过曹公陈述交代,通过这一篇短短的五百字介绍,我们大致能够了解慧娘其人,一定也是个花容月貌,慧心灵性的闺阁中的奇女子,且女红针黹极好,又精于书画,所以她才能在所绣之物上,又绣上花草,甚至草书,可见慧娘博学多才。



古代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曹雪芹笔下的女子,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各有才能的,或诗词歌赋,或琴棋书画,或女红针黹,或兼而有之。这里的慧娘,不仅精于女红,且精于书画,工于诗词,可以说其才情不在钗黛等人之下。

正因为她的高贵出身,且是亲手所绣,而她又不靠此获利,不过偶然绣一两件,并非市卖之物,所以真正的慧绣并不多。可见慧娘绣璎珞等物,纯粹是为了打发闺阁中的大好时光,却没想到,她夭亡之后,这些东西成了无价之宝。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因为慧娘高贵的出身,加上她所绣之物,比市卖之物精美许多。因此有人仿她的针迹,愚人获利,这里也能看出当时的富贵之家的附庸风雅。

当时的慧绣有多稀有珍贵呢?原文说富贵仕宦之家,大多都无此物,即便有,也多珍藏不用。而贾府却能独得三件,可见贾府之富贵,这三件中有两件还进上了,又可见这慧绣之珍稀。

不仅如此,贾府剩下的这一副璎珞,贾母也是爱如珍宝的,且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

我们知道,贾母出身四大家族中的史家,原是史侯家的千金小姐,她一生都在富贵场中,可以说见多识广,品味高雅,但唯独慧绣,若非重要场合,她也是不肯轻易摆出来的,可见慧绣之名贵。

更有一些文人雅士,因为对这不可多得的慧绣的喜爱,又觉得绣这个字不能完全表达此物的诸多妙处,于是众人便商议了将“绣”字隐去,换了一个“纹”字,因此慧绣也叫慧纹。



这些也不过都是读书人的风雅之事,为的也是衬托慧绣之稀奇名贵,而曹公如此写慧绣之精美,之名贵,其实也是在讴歌所有闺阁中的优秀女子。

其实不仅慧娘,红楼梦里精于女红的女子很多,像黛玉做的荷包,袭人绣的鸳鸯肚兜,探春做的鞋,莺儿打的络子,晴雯补裘等,都是十分精美的女红手作。

我们常说苏绣杭缎,可以说,姑苏的绣品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是极富盛名的,而且我们知道,作者曹雪芹的祖上,就曾做过多年的江宁织造,所以他对这织绣非常熟悉,慧娘的手艺,放在今天,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绣娘,甚至能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再细细品味,这慧娘出自姑苏,而红楼梦里出自姑苏的还有林黛玉、妙玉、香菱等人,她们之间有几个共性,一则都是出身高贵的小姐,但大多命途坎坷,都是薄命人。二则她们都是闺阁中最优秀的女子代表,且各有所长,令人见之不忘。

而且这个慧娘,是十八岁便死了。细读红楼会发现,十七八岁本是女子青春最美好的年华,却也是红楼梦里大多数薄命女子凋谢的时刻。

妙玉出场时十八岁,宝玉在袭人家见到的红衣女孩十七岁,在秦可卿出殡时遇到的村庄二丫头十七八岁,小红出场时十七岁,刘姥姥编的故事里的茗玉小姐十七八岁,贾赦从外面买来的女孩子嫣红十七岁……

这些正值芳华的闺阁女子,本是最美的二八年华,在曹雪芹的笔下,她们多半都走向了薄命结局。慧娘未曾嫁人便夭亡,她像是晴雯的影子,也像是黛玉的影子,她其实是所有闺阁女子的化身。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0:29 , Processed in 0.0623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