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4 09: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如何倒拔垂杨柳?
关注者
8
被浏览
38,625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
​添加评论
​分享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登录
查看全部 6 个回答
北方车厘子
北方车厘子​​
汽车制造业 车身电子开发员
8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一本正经的胡说!
下面是ChatGPT的回答:

林黛玉倒拔垂杨柳的情节出自《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具体情节如下:

林黛玉在书房无聊,看到墙上有一幅题为《拔犂耙图》的画,画中一位农妇正倒拔犁,另一位正在拔犁前的垂杨柳。林黛玉在看到画中的垂杨柳时,觉得垂杨柳不应该像画中那样,而是应该“叶子拢着”、“头向下”的样子,于是就开始想象自己倒拔垂杨柳。她找来一根绿色的细棍,把它插在地上,然后翻转身体,用双脚把棍子夹住,再用力倒拔,最终成功将垂杨柳倒拔过来,但因用力过猛,导致嘴角渗血。


《红楼梦》中林黛玉倒拔垂杨柳的情节出现在第五十七回。

林黛玉因为宝玉与薛宝钗相处融洽,感到自卑和愤怒,决定离家出走。她在院子里散心时,看到一棵小垂杨柳,想象它是她自己,受尽了风吹日晒的摧残。突然,她决定倒拔这棵柳树,并在翻滚和挣扎中,全身上下都被划伤和挫伤。最后,林黛玉成功地将垂杨柳倒拔,并拭去汗水流下的灰尘,对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感到欣慰。

这一情节体现出了林黛玉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她的执着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是对柳树的一种怜悯,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编辑于 2023-03-10 10:32・IP 属地吉林
​赞同 8​
​3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老妖
老妖
二童别了黛玉,同到房中,一个拿了金击子,一个拿了丹盘,又多将丝帕垫着盘底,径到人参园内。那清风爬上树去,使金击子敲果。明月在树下,以丹盘等接。须臾敲下两个果来,接在盘中,径至前殿奉献道:“贵人,我五庄观土僻山荒,无物可奉,土仪素果二枚,权为解渴。”

黛玉道:“这果儿是单送我一人,还是别的姑娘都有?”清风道:“便是送姑娘一人。”黛玉却不信,暗自垂泪道:“连你们道童都拿谎话骗我,说什么单只给我一人,想必是别人挑剩下的方给我。”

黛玉也不理清风明月,荷了花锄,径到人参园里,走到树前,把披风脱了,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

还未唱罢,掣花锄往树上乒乓一下,又使个推山移岭的神力,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人参果树带根拔起。可怜叶落桠开根出土,道人断绝草还丹!那黛玉推倒树,却在枝儿上寻果子,那里得有半个?

清风明月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姑娘非是凡人,正是绛珠仙子!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只是害了我五庄观里的丹头,断绝我仙家的苗裔!师父来家,我两个怎的回话?”

黛玉冷笑道:“我虽是一小女子,但身居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便让那镇元子找我来说话,赔他便是。”

有分教:林黛玉力拔人参树,绛珠仙大闹五庄观。

且看下回:镇元仙大战绛珠仙 林黛玉临危拜义父

展开阅读全文​
​赞同 2​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瑀亮书生
瑀亮书生
文史、科技领域创作者
谢邀@极限之梦
谢邀!

我给你勉强凑成一联吧。

联曰:

林黛玉倒拔垂杨柳;

花和尚愁作婉约词。

你“悟透”了花和尚鲁智深是如何作婉约词的,那么你也就知道了林黛玉是如何倒拔垂杨柳的,嘿嘿... ...

发布于 2022-07-10 17: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5 17: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家财哪里去了?
 风临酒把2 2018-08-02   |  193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林黛玉六岁丧母,十几岁丧父,自幼生活在贾家里,非常值得同情,正因为这样不幸的人生,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她才养成了小性多疑的性格,然而黛玉的家庭背景非常的显赫,在第二回里描写道: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感觉黛玉的家庭非常不错,父亲是个大官,是“巡盐御史”,这可是个肥差,然而让人感觉林家财力与贾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为什么呢?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有这样的描写: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这说明贾家下人的穿着打扮要比林家强多了,这让黛玉的心理很有压力,所以只好小心谨慎,生怕被人耻笑了去。贾家的下人非常的多,多到什么程度呢?书中有几种说法,宝玉曾经说过家里有几百个女孩子,还曾经有一次提到过贾家有几百个下人,甚至有一次麝月提到家里有上千的人,在第三回介绍说:

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看门的就这么多,显得很捧场,比较而言,黛玉进贾府就显得很寒酸了,因为她只带了两个仆人,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如果林家的条件好,黛玉进贾府肯定不会这么惨淡,应该有一大群人围着才对,相比较而言,史湘云进贾府的时候就带了一大堆丫鬟和婆子,显得相当的威风,黛玉真是跟她没办法比。另外在第57回里,紫鹃骗宝玉说黛玉要回老家去了,这让宝玉发了疯,这个情节非常有趣,紫鹃曾经说过这样的内容:

紫鹃道:“原来是你说了,这又多谢你费心。我们正疑惑,老太太怎么忽然想起来叫人每一日送一两燕窝来呢?这就是了。”宝玉笑道:“这要天天吃惯了,吃上三二年就好了。”紫鹃道:“在这里吃惯了,明年家去,那里有这闲钱吃这个。”



紫鹃说的也太惨了吧,黛玉如果回了老家,居然连燕窝都吃不起了,真是让人不敢想象,说明黛玉,林家的条件并不是很好,关于这一点书中还有介绍,第45回,黛玉宝钗说过这样一番话:

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她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她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这怎么回事儿?黛玉的父亲可是个大官,是个肥差,怎么混得这么惨,怎么连一点点家产都没给黛玉留下呢?于是很多人认为,贾家侵吞了黛玉的财产,甚至有人指名道姓的说是贾琏想办法巧取豪夺了林家的财产,实在让人感觉非常的不可思议,这会是怎么回事呢?有趣的是,在我刚刚公布的红楼梦新抄本的第82回里有这样的描写,也许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王夫人忙阻道:“罢了,不管他了,该论及宝玉的亲事了。有几家找到大哥哥,提起他们家女孩儿,要说给宝玉,只是老太太已定下了黛玉,阖宅皆知。那年黛玉从扬州乘舟带来不少林家的家业,盖大观园使了几多,余下的老太太说就当作黛玉的嫁妆了。如今宝玉也大了,只知淘气顽闹,也得有个管的住他的才好。宝玉答应要安心读书,丫鬟亦俱已放出,宝玉虽听黛玉这孩子的,只是黛玉又不引他步入正道,还得劝着点。既是家里上上下下都认定他两是一对儿,老太太又疼他两个,索性过了这个月就把喜事办了罢。”



王夫人的话似乎可以解决黛玉家产的问题,然而还是让人产生很多疑问:既然黛玉有这么多家产,为什么平时感觉他过日子非常的抠门儿呢?似乎不太合理,所以感觉这个名字有可能不是曹雪芹的原笔,而是其他人家的,此人也许考虑到了黛玉家产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有一提了一下,然而却与前80回里边的很多线索,并不是很合的上。从这一点也说明,红楼梦创作并不是一个人,很有可能是多个人合作创作的结果。

想要**我刚刚公布的《红楼梦》新钞本和我写的《红楼梦断三百年》,

第一种**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风临酒把2 > 《隐写明亡》举报/认领
上一篇: 宝钗是“绣春囊”事件的元凶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6 07: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到底吃不吃湘云的醋呢?
 风临酒把2 2018-10-07   |  209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有不少学者认为黛玉虽然吃宝钗的醋,然而却不吃湘云的醋,这一点非常有趣。在第五回一开始,宝钗进贾府后不久,黛玉便开始忧心忡忡,从此没完没地吃醋,动不动就会发火,跟宝玉吵了好几次,然而黛玉似乎从来不吃湘云的醋,这一点很让人不解。在第二十一回里宝玉当着黛玉的面帮湘云盖被子:

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回来风吹了,又嚷肩窝疼了。”一面说,一面轻轻的替他盖上。

接着黛玉和湘云起床,宝玉还让湘云给自己疏头,描写得很有情趣:

见湘云已梳完了头,便走过来笑道:“好妹妹,替我梳上头罢。”湘云道:“这可不能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先时怎么替我梳了呢?”湘云道:“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又不带冠子勒子,不过打几根散辫子就完了。”说着,又千妹妹万妹妹的央告。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一一梳篦。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脚。湘云一面编着,一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我记得是一样的,怎么少了一颗?”宝玉道:“丢了一颗。”湘云道:“必定是外头去掉下来,不防被人拣了去,倒便宜他。”黛玉一旁盥手,冷笑道:“也不知是真丢了,也不知是给了人镶什么戴去了!”宝玉不答。



黛玉居然没有任何吃醋的表现,宝玉可以与湘云任意说笑,在第四十九回里宝玉和湘云还一起吃过鹿肉,两个人显得非常亲密,也没有引起黛玉的不安:


一时大家散后,进园齐往芦雪广来,听李纨出题限韵,独不见湘云宝玉二人。黛玉道:“他两个再到不了一处,若到一处,生出多少故事来。这会子一定算计那块鹿肉去了。”正说着,只见李婶也走来看热闹,因问李纨道:“怎么一个带玉的哥儿和那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那样干净清秀,又不少吃的,他两个在那里商议着要吃生肉呢,说的有来有去的。我只不信肉也生吃得的。”众人听了,都笑道:“了不得,快拿了他两个来。”黛玉笑道:“这可是云丫头闹的,我的卦再不错。”

黛玉不但不吃醋,而且似乎还挺开心,相比之下宝钗刚刚与宝玉说话就很有可能引起她的醋意,好象湘云是不谈恋爱的,不是个女人,是个中性的。然而这些观点是有问题的,书中到少有两个地方体现了黛玉是吃湘云的醋的,比如在第三十一回里有这们的描写:

说着,把四个戒指放下,说道:“袭人姐姐一个,鸳鸯姐姐一个,金钏儿姐姐一个,平儿姐姐一个:这倒是四个人的,难道小子们也记得这们清白?”众人听了都笑道:“果然明白。”宝玉笑道:“还是这么会说话,不让人。”林黛玉听了,冷笑道:“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会说话。”一面说着,便起身走了。幸而诸人都不曾听见,只有薛宝钗抿嘴一笑。宝玉听见了,倒自己后悔又说错了话,忽见宝钗一笑,由不得也笑了。宝钗见宝玉笑了,忙起身走开,找了林黛玉去说话。



这难道不是借金麒麟吃湘云的醋吗?再明显不过了,在第三十二回里还有这样一段: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

如果这都不算是吃醋的话,那就不知道什么算是吃醋了。另外在第三十一回里有一条批语里也有这个意思:

〖庚辰:“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感?故颦儿谓“情情”。〗

什么是“间色法”呢?作用在于写一件事,实际上是要告诉读者另一件事,正是脂批中的:明修践道,暗渡陈仓。这是暗示我们本来宝钗的金锁已经让黛玉很紧张了,而又冒出来一个金麒麟,这自然让黛玉更心烦了。不过湘云对黛玉构不成什么威胁,因为她早早就订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风临酒把2 > 《隐写明亡》举报/认领
上一篇: 贾母对黛玉与宝玉婚事为什么犹豫不绝?
下一篇: 《红楼梦》中的相对论效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6 17: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孙子兵法+始如处女+妙手探春//贾探春//林黛玉】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林黛玉以孙子兵法论贾探春
芳草屋845 2019-03-02   |  162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吴名岗,男(1952 - ),山东省惠民县人,长期从事《孙子兵法》及孙子文化研究,发表有《孙子对<周易>军事思想之吸纳》等二十多篇论文,出版有《孙武生平考论》,参加过第六、第九届中国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发表有研究《红楼梦》的《通灵玉·和氏璧》等文章。

林黛玉以孙子兵法论贾探春
作者

吴名岗

摘要:林黛玉说探春是“用兵最精的”,并用《孙子兵法》“始如处女,动如脱兔”评论探春,这表明林黛玉、贾探春都懂得运用孙子兵法,证明了曹雪芹自觉运用《孙子兵法》于《红楼梦》之创作。

关键词:孙子兵法;用兵最精;守如处女;脱如狡兔

贾探春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竭力塑造的刚强才女形象,说她“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为了多角度塑造探春,《红楼梦》第七十三回“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节中,通过林黛玉的细微观察,说探春是“用兵最精的”,并用《孙子兵法》“始如处女,动如脱兔”评论探春的做事干练和不动声色。

这不仅点睛了探春通晓事理,坚持正义,善于处理纷争的兵家特点,也表现了林黛玉的博学多识和洞彻一切的聪明才智。

让林黛玉以孙子兵法评论探春,从而也为我们了解曹雪芹运用《孙子兵法》创作《红楼梦》,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

林黛玉以孙子兵法论贾探春
大观园中的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才女,也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才气的美女形象。她的才气来自于她的博学,来自于她细心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

林黛玉博览群书,几乎是无书不读,她读唐诗、读《西厢》、读《庄子》,读二十四史,最令人称奇的是这样一位花季少女还读《孙子兵法》,而且读得深透,运用奇妙。

《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回在写到迎春的乳母因赌博输钱没法还赌债,就拿去了迎春的金丝凤当钱还债被查知,宝钗、黛玉向贾母说情无效。迎春乳母的儿媳王住儿媳妇来求迎春说情,迎春拒绝。

迎春的丫环绣桔又说:“赎金凤是一件事,说情是一件事,别绞在一起说。难道姑娘不去说情,你就不赎了不成?嫂子且取了金凤来再说。”因此王住儿媳妇和绣桔吵了起来,司棋也帮着绣桔问那媳妇。

三人正没开交之际,宝钗、黛玉、宝琴、探春等来到迎春处为金凤之事安慰她。听得三人较口,探春坐下便问:“才刚谁在这里说话?倒像拌嘴似的。”

迎春想瞒过,探春把听到的话说出来,为金丝凤的事争吵也就瞒不住了。探春对王住儿媳妇说,“事已至此,纵有十个罪,也没有砍两颗头的理。你依我,竟是和二奶奶说去。”

这媳妇被探春说出真病,也无可赖了,只不敢往凤姐处自首。探春笑道:“我不听见便罢,既听见了,少不得替你们分解分解。”谁知探春早使个眼色与侍书出去了。

这里正说话,忽见平儿进来。宝琴拍手笑说道:“三姐姐敢是有驱神召将的符术?”黛玉笑道:“这倒不是道家玄术,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谓‘守如处女,脱如狡兔’出其不备之妙策也。二人取笑。

——《红楼梦》七十三回
聪明的宝琴没看到探春向侍书使眼色,不知平儿是被探春的丫环叫来的,所以她笑说三姐姐是不是有“驱神召将的符术?”

观察细微的林黛玉看到了探春的眼色,知道是她命侍书召来平儿。所以黛玉否定了宝琴的说法,说探春是“用兵最精的”,并引《孙子兵法·九地篇》说:“‘守如处女,脱如狡兔’出其不备’之妙策也。”

林黛玉以孙子兵法论贾探春
林黛玉引《孙子兵法》来形容眼前探春所行之事是十分恰切的,“守如处女”是说探春在此沉着冷静,她自然是“如处女”了,“脱如狡兔”是形容侍书离此之快。

所以平儿出乎意料的来到这里,让宝琴有探春能“驱神召将”之感。对于犹豫踌躇的王住儿媳妇来说,自然是“出其不备”了。

探春以眼色调来平儿,这就使事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探春本来只是“管闲事”,平儿可是管家助理,探春是可管可不管,平儿可是不得不管。探春管只是私下里帮助懦弱的姐姐迎春,平儿出面那就是她和凤姐的职责了。正是这一变化,才促使住儿媳妇服软认错的。

《孙子兵法·九地篇》的原文是:“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是说作战时开始要像处女一样沉静,使敌人放松戒备,一旦发现可乘之机,就像脱兔一样迅疾行动,使敌人不及抗拒。

黛玉选取“始如处女,后入脱兔”略加改动以形容探春一方面自己守在这里为争执者分解,一方面不动声色的派人去找帮助管家的平儿,这是十分妥当的。让人不禁看到了探春的干练,也读到了黛玉的博学多才,她对《孙子兵法》的理解是准确而深刻的,不然怎么会活用到如此程度呢?“出其不备”也是对孙子“攻其无备”的化用。

曹雪芹对林黛玉观察到“探春使眼色”和用《孙子兵法》对探春的评论,除了文字清楚的表述外,还蕴含了大量没有写明的信息,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侍书行动之迅疾。

“探春使个眼色给侍书”,没有侍书作何反应的任何描写,仅凭“眼色”侍书就毫不犹豫的“出去了”,这是何等的默契!侍书出去后走的如何急速,怎样向凤姐汇报,怎样要求平儿到迎春住处,她们怎样快速来到这里,都没有任何文字直接描写,只是在说话间平儿就到了。

写侍书和平儿之迅疾,曹雪芹是从在场者宝钗、宝琴和林黛玉的感受中间接写出的。宝钗对此似乎全无察觉,毫无反应。宝琴笑说“三姐姐敢是有驱神召将的符术”,让人感到平儿到来之神速。林黛玉用“脱如狡兔”点出了侍书行动之迅疾。

探春的丫头侍书这种迅疾的办事作风正是探春办事麻利迅疾的风格影响所致。而这也正是探春受《孙子兵法》“兵贵神速”思想影响的结果。

林黛玉以孙子兵法论贾探春
二、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高下。

探春调来平儿一事,仅一眼色而已,做的是何等不动声色!这竟使聪明伶俐如宝钗、宝琴辈毫无察觉,不仅探春的眼色宝琴没看到,连侍书的离去,宝琴也毫无注意。

这种行事作风是军事作风所强调具备的。只有不动声色才便于保密,只有保守秘密,才能出其不备战胜敌人。

从对探春不动声色的刻画中对宝琴及宝钗与林黛玉做了对比。她们都是大观园里的才女,宝钗与黛玉相伯仲。

在对探春“使眼色”这一细节的描写中,宝钗和宝琴一样根本没注意到探春瞬间的这一细微表现,而黛玉不仅观察到了探春“使眼色”,而且看到了侍书的离去,知道了她去干什么,并且立即想到了孙子用兵,说这“倒是用兵最精的”。

作者通过对宝钗、宝琴和林黛玉在探春“使眼色”这一细节反应上的刻画,使宝钗与林黛玉相比,大为失色。

林黛玉以孙子兵法论贾探春
三、塑造了“用兵最精”的贾探春。

探春使眼色让侍书调来平儿帮助解决迎春乳母拿迎春的累金凤问题,众人都不曾注意,但无法瞒过心细的林黛玉,她不但看透了这一细微动作后的探春内心,还看出来他在处理家务事时对《孙子兵法》的娴熟运用,所以她说探春:

“这倒不是道家玄术,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谓‘守如处女,脱如狡兔’出其不备之妙策也 。”

探春是否是自觉运用孙子兵法,无从考证。但至少在林黛玉看来,探春的行为是象孙子用兵一样的。

在下回的《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中,在抄家队未到探春院内之前,“谁知早有人报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缘故”,所以她有了应对这场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

当此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被动局面,在凤姐等到来之际,探春以守为攻,待机破敌。

本来身为小姐的探春不是这次抄检的直接对象,但探春把事挡下,说丫鬟们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不让搜丫鬟,只让搜自己,当王善保家掀探春的衣襟后,探春抓住战机“只听‘啪’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对抄检队进行了有力的反击。

纵观这一过程,说探春是“用兵最精的”是非常确切的。如果说上一回林黛玉用孙子兵法评论探春是以“取笑”作铺垫,那么接下来探春在抄检大观园中的表现就完全是实写了。

探春给王善宝家的一掌是《 红楼梦》中的一大高潮,表现了探春的刚烈和反抗。不管探春是否读过《孙子兵法》,如果把探春放在将帅位置上,笔者相信她会是一把好手。

从曹雪芹的描写中,可以断定贾探春也和林黛玉一样一定是读过《孙子兵法》的。

林黛玉以孙子兵法论贾探春
四、林黛玉精通《孙子兵法》。

林黛玉在看到探春以眼色调来平儿这么一件小事上都会想到孙子兵法,能以孙子用兵的眼光来看待探春,评论探春,这说明林黛玉对《孙子兵法》是极为熟悉的。

她并不是用一般人都熟知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来评论,而是将很少有人使用的“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入脱兔,敌不及拒”略加改动来评价探春的行为,这说明林黛玉对《孙子兵法》并非一知半解,而是非常熟悉,有很深的造诣。

林黛玉不但熟悉《孙子兵法》而且懂得《孙子兵法》是哲学,是可以运用于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不然,她怎么会说探春“倒是用兵最精的”呢?这同时说明,林黛玉是会自觉运用孙子兵法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

五、由此看来,曹雪芹先生是熟读《孙子兵法》的。

不然,怎么会在此处有如此一段妙文呢?曹雪芹不仅熟读孙子,他还把孙子的方法运用于《红楼梦》的创作。

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写小说也要有奇正才会波澜壮阔,才会使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

伏笔如伏兵,伏兵就是奇兵。《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出现,跛足道人的使用,乃至贾雨村、甄士隐的穿插,都有奇兵的作用,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之时受益于《孙子兵法》是肯定的。

林黛玉以孙子兵法论贾探春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自觉运用了《孙子兵法》。曹雪芹的《红楼梦》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全的杰作,是百科全书,对儒、道、释以及建筑学,美学,绘画、中医,饮食等都有非常专业的叙写。

他在创作《红楼梦》时自觉运用孙子兵法,象指挥一场场大战一样调兵遣将,布阵设伏,据大观园里的日常生活写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大戏,同时也用于一些细节的描写刻画,上文所述对探春的塑造就是一例。

曹雪芹运用《孙子兵法》于《红楼梦》的创作,一般人大概不容易注意到,所以曹雪芹在对探春的刻画中有意让林黛玉活用孙子兵法评论探春来点破。

这不仅告诉了我们《红楼梦》对《孙子兵法》的吸收运用,让细心的读者领略《红楼梦》中的《孙子兵法》,同时也是曹雪芹不掠人之美,以问心无愧于伟大的军事家孙武,而有意点明自己吸收和运用了《孙子兵法》的交代之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芳草屋845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小苏享说124:判断小组合作是否真正产生学习的5个观察点
下一篇: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乱为,不妄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08: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姨妈居然如此忽悠黛玉
风临酒把2 2018-12-04   |  74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薛姨妈一直以“慈”著称,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她与宝钗母女二人在贾府一住不走很是奇怪,真的反认他乡是故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在第四十五回里黛玉自称已经十五岁了,黛玉小宝玉一岁,宝钗要比宝玉大,但是到底大几岁,书中很混乱,如果一一对比的话,从不同地方的描写来看,宝钗可以比宝玉大两岁、三岁、七岁,甚至十一二岁!比黛玉大三岁、四岁、八岁,甚至十二三岁,怎么算也算不明白。无论如何,宝钗应该比黛玉和宝玉都大,所以在第四十五回的时候她至少十六岁以上,在那个时代可算是大龄剩女了,可从来没见她去相亲,没有找媒人,为什么呢?自然是看中了宝玉,不然她何苦天天围着宝玉转悠呢?在第二十八回的最后有这样的内容: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 “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薛姨妈真是有些着急了,居然开始散布这样的小道消息。按道理说她与王夫人是姐妹,所以私下说这样的事也是正常的,两个孩子正好一对,怎么能不打宝玉的主意呢?奇怪的是王夫人没有表态,说明她不是很看好宝钗,不然亲姐妹两个聊这样的事怎么就没有下文了呢?这可忙坏了薛家母女二人,只要贾家没有最后确定宝玉妻子的人选,宝钗就有机会。于是宝钗动不动就往宝玉屋里去,大晚上去,大中午去,还努力与袭人拉关系,讨好王夫人和贾母。然而王夫人和贾母就是不表态,而宝玉认准了黛玉就是不松嘴,还特别讨厌宝钗对自己的劝诫,搞得让宝钗很被动。在第五十七回里,薛姨妈和宝钗来到了潇湘馆,大家和气一团,薛姨妈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这是怎么回事?本来宝钗与黛玉是情敌,怎么一下子薛姨妈要为搓和黛玉和宝玉呢?这不是敌我不分吗?难道是化敌为友,把宝玉让给黛玉了?这怎么可能?然而这个时候黛玉光顾着嫁宝玉了,听到薛姨妈的玩笑以后,搞得黛玉一个大红脸,没想到紫鹃当真了:

紫鹃忙也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薛姨妈哈哈笑道:“你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着你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去了。”紫鹃听了,也红了脸,笑道:“姨太太真个倚老卖老的起来。”说着,便转身去了。黛玉先骂:“又与你这蹄子什么相干?”后来见了这样,也笑起来说:“阿弥陀佛!该,该,该!也臊了一鼻子灰去了!”薛姨妈母女及屋内婆子丫鬟都笑起来。婆子们因也笑道:“姨太太虽是顽话,却倒也不差呢。到闲了时和老太太一商议,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薛姨妈道:“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


然而后来似乎薛姨妈根本就没有在贾母面前提此事,这不是忽悠黛玉吗?仔细想来这怎么可能?既然她在王夫人面前提到过宝钗嫁宝玉之事,怎么可能再搓和宝玉娶黛玉呢?这不是乱了吗?所以这一次玩笑归玩笑,薛姨妈肯定不会当真的,不然她们母女两个天天耗在这里图个什么呀?

在这娘俩的诱导下,黛玉居然认了薛姨妈为干妈,于是从此以后薛姨妈就住进了潇湘馆,明为关怀,实为监督,以防止黛玉与宝玉有出轨的行为,真可谓用心良苦,害得最后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实在是太可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风临酒把2 > 《隐写明亡》举报/认领
上一篇: 死去的老太妃会是谁呢?
下一篇: 红学家们对成书的大胆猜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0: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枉凝眉+】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枉凝眉”三个字,不配形容宝玉黛玉的爱情,错误解读应该停止了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细说金陵十二钗判词和曲子038:枉凝眉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红楼梦曲子》十四首,[引子]是总纲概括,引出贾宝玉的角度,讲清楚这套曲子的来历。

[终身误]则是贾宝玉缅怀与黛玉、宝钗三人的姻缘悲剧。

有人喜欢用“黛死钗嫁”形容宝黛钗三人姻缘并不正确,应该是“黛去钗继”。




林黛玉与贾宝玉有婚姻之约后,却意外被迫和贾探春效仿潇湘妃子二女同嫁,重蹈芙蓉花签引用昭君出塞故事,去了海外异国为王妃。

贾母因失去两女病入膏肓,贾宝玉为人伦大节同意以续弦之礼娶薛宝钗为妻,婚礼当天贾母去世……

二宝婚后,贾宝玉由拒绝到接纳宝钗,夫妻和美一如“齐眉举案”的梁鸿与孟光。宝玉更感遗憾如此生活不是和黛玉度过,是为“美中不足……意难平”!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讲完了[终身误]曲子,宝黛钗三人故事就讲完了。而第三首曲子[枉凝眉]的争议则非常大。

[枉凝眉]被声名传扬,要归功于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将之选为主题曲。




王立平先生的作曲“一咏三叹”,哀绝凄美,完全契合了宝黛爱情悲剧的氛围。仿佛[枉凝眉]成为宝黛悲歌。

然而很遗憾,这可能是一个最美丽的“乌龙”事件。

[枉凝眉]绝不可能是宝黛爱情悲歌,因为根本就不是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的。

本文先讲一讲[枉凝眉]为什么不如[终身误],不配为宝黛爱情悲歌。

我们先看什么叫[枉凝眉]!

“枉”,在此当有两层意思。

一,冤屈。

汉代王充·《论衡·问孔》:世间强受非辜者多,未必尽贤人也,恒人见枉,众多非一。




二,徒然;白费。

李白·《清平调》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枉凝眉]的“枉”,与袭人判词中的“枉自温柔和顺”意思类似,大体是指第二种“徒劳、白费”。

袭人温柔和顺再美好,贾宝玉也与之失之交臂。

[枉凝眉]的“枉”,也是说贾宝玉“徒劳”凝眉。

“凝眉”,指皱眉的愁苦模样。

[枉凝眉]就是“白愁苦”“白苦闷”“白忧愁”“徒劳的愁绪”。

读懂[枉凝眉]的意思,就会发现这三个字的情绪“不够”。

反观[终身误],“终身”和“误”都能代表铸成大错,悔恨无及的意思。

[终身误]用来形容宝黛钗三人姻缘的悲剧,恰如其分!




[枉凝眉]则只是不满、苦闷,若用来形容宝黛爱情,在情绪、情感上都极为薄弱不足。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何等深厚,听说黛玉要被接回苏州老家就发疯癫狂,哭喊着要同去。更接二连三发誓“你死了。我做和尚去”。怎么可能简单的只用一个“凝眉”就代表了?

从情绪上来看,[终身误]代表最大的悔恨,最深的遗憾,最重的不幸。[枉凝眉]则只是一种轻愁,徒劳费心。

[枉凝眉]的情绪表达和宣泄,都无法匹配“宝黛爱情”的刻骨铭心。

《红楼梦》曲子,并不严格对应金陵十二钗判词。且抛开[引子]和[结尾]。十二首曲子也无法对应十四首判词。

是以就像警幻仙子说的,“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




既然[终身误]对应的是金陵十二钗“钗黛合一”判词后,[枉凝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画蛇添足重开一曲“宝黛”。

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曲子》,既然是以贾宝玉的立场讲述他的一生“牵绊”。

那么,除了两位“妻子”钗黛的“终身误”,与晴雯、袭人的姻缘,与湘云、妙玉等的知己之情,是否也要表述?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副册出现的几位与贾宝玉有牵绊之人,要不要做一个整理。将贾宝玉与这些“红颜知己”们的“错过”,用[枉凝眉]来形容?




能让贾宝玉“白担着一份心事”为之叹息、惋惜、遗憾、挂念,却上升不了刻骨铭心的沉重,不就是“枉凝眉”么?

贾宝玉这一生,在黛玉和宝钗以外,尚有袭人和晴雯是母亲和祖母内定的妾。因金钏儿死,玉钏儿是父亲内定的妾。“开到荼蘼花事了”麝月不离不弃,当是日后薛宝钗代夫纳妾。这四人是仅次于钗黛的情缘,岂有不表?

那湘云和妙玉更是仅次于钗黛的红颜知己,又岂能不说?

如果细数[枉凝眉]中所讲的线索,就会发现正是贾宝玉与这些个人的“情缘”写照,具体就留待[枉凝眉]曲子解读时再说。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07 09:56・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8: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十独吟》中的人物与故事 全文  

2021-02-23 12:42  




读山观海 孔森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在林黛玉所写《五美吟》之后,有一蒙双行夹批:“《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在王晓丰先生整理出版的一个《吴氏石头记》版本第八十二回中是这样写的:

贾政同王夫人说起宝玉婚事,王夫人道:“如今宝玉这孩子也大了,又不静心读书,也得有个管住他的才好,宝玉答应要安心读书,丫环亦俱已放出,宝玉虽听黛玉这孩子的,只是黛玉这孩子不引他入正道,还得劝着点,既是家里上上下下都认定他俩是一对儿,老太太又疼他两个,不如过了这个月就把喜亊办了罢?”

不料,贾政却说他看中了妙玉,二人商量结果,达成共识,决定妙玉为正,黛玉为副,分头去做工作。于是,王夫人亲自到潇湘馆找黛玉,劝她以后不可再顺着宝玉只是玩笑胡闹,要劝导他安心读书,

说:“还是宝姑娘懂事,可我思量多时,宝姑娘虽好,可她家里有个哥哥不成器,宝玉和这样人待久了,不坏也学坏了,还是躲着好;再者,宝玉与你最知心亲厚,那一年为紫鹃一句顽话他就急的痴呆了,若牵制你们二人,恐会生出祸事,故来劝姑娘日后也劝着宝玉点,别纵着他才好。"

黛玉听了,“似有一股热流灌入胸腑一般,不觉痴了”。王夫人又道:“姑娘也知道宝玉是我的命根子,他若不好了,我也没什么意思了。若宝玉一生事业付之东流,岂不全完了?我把宝玉交给你了,从此你可不宜再陪着他顽闹了。"

黛玉满心高兴,立马去见宝玉,告知王夫人意思,让宝玉假意应允,就装着读《五经》《四书》,准备应试,宝玉自然高兴得在床上打滚翻跟斗。

两人压在心上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黛玉回到潇湘馆,忽见西风骤起,黑云东移,丫环春纤正往屋里收衣服,便唤紫鹃雪雁关好窗户,说要下雨了。

本来满心的喜悦,却一瞬间反变成了无限的疑惑忧虑,她不敢相信那个巨大的幸福正在前面等着自已,在这末世离乱之秋,不可控的命运,正象这眼前的一场风雨,会说来就来!近来的几次不祥异兆、预感一下子涌上心头,顿时心烦意乱,忧疑重重。又因随意翻了几页熟悉的离情别恨的古今诗词,一个个乱世佳人的悲剧故事似在眼前。不禁百感交集,诗情勃发,遂展纸磨墨,放情挥洒,一顿饭功夫,方才收笔。一共写就十首,故在首页题曰《十独吟》:

其一 朱淑真

诗魂恨断镜妆残,良人意薄醉谁管。

孤雁声嘹寒侵被,春衫有泪登眉山。

其二 薛涛

寂寞古华世事换,佳人郁怀自绝怜。

懊恨此身非我有,怕临荒台泪难干。

其三 柳如是

朝岁何人缀钗头,柳花如梦烟月愁。

去便随他人心误,风骨嶒峻投缳求。

其四 冯小青

欲寻前迹空惆怅,绿荫门掩望西窗。

急风吹散鸳衾梦,病翼易痊难疗伤。

其五 李清照

展眼春尽剩余年,浪迹萦帘夜梦寒。

怅忆君言慰奴身,银月盈亏离恨连。

其六 李香君

镜盟钗誓全为君,疑误同心今偷悔。

凛然溅血嗔权贵,千古哀节香扇坠。

其七 董小宛

绣幄情断负春盟,锦屏人妒怨晓风。

西楼倚肩追前事,乱愁如织扑帘栊。

其八 顾横波

庄妍靓推是非盍,眉兄情祸眉楼客。

绮阁幽迷勤护君,弃节负盟听南歌。

其九 卞玉京

艳而有骨吴知音,抚琴余韵酒垆寻。

零落风烟不相逢,悲风弦索锦树林。

其十 陈圆圆

人愁春老芳情苦,一载痴梦为谁主?

伴伊几多扛鼎客,来时应爱去情无。

因为确定《红楼梦》一书为曹雪芹所写的只有前八十回,所以,尽管在第六十四回林黛玉《五美吟》后有"《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的蒙批提示,这《十独吟》究竟为谁人所写,真实作者是谁,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就目前网文所见,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有《红学》专家持论,林黛玉死得较早,无论就夫妻而言,还是就情人而言,并没有所谓"孤独"的时间经历,倒是薛宝钗和史湘云,因丈夫离异或早殇成为寡妇,倍尝"孤独"滋味,故而认为可能是薛宝钗或史湘云所写,不知怎么搞到林黛玉头上。

不少网友对此说并不认同。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既然六十四回里林黛玉所写《五美吟》后蒙批"《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按文理说,不言而喻,“后《十独吟》"就也应该是林黛玉所写,怎么能与另一个人写的去"对照"?岂不别扭?

二是,疑为成了寡妇的薛宝钗或史湘云所写,是不是把“孤独"理解得太过狭隘,好象只有成了寡妇,才会"孤独"。林黛玉与贾宝玉是前世姻缘,她乃"绛珠”仙草幻化人形降临尘世,就是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赤瑕”宫待者贾宝玉),"失玉"的恐惧笼罩了她的一生,因而对“失玉"后"孤独"的预感尤为强烈,这是全书创作意图和深刻意蕴所系,这个影射“亡国之悲"的“伟大的孤独”岂能轮到让薛宝钗、史湘云去承担?

三是,薛宝钗与史湘云的形象性格与男女情爱产生的深刻的孤独感相去甚远。薛宝钗在情榜上判词是"无情",无情无爱之人,哪来的男女情爱所产生的深刻的孤独?史湘云性格豁达,“从不把男女私情略萦心上",她更关注的是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整天恨恨不已,还哪里有空去"孤独"?

所以,我也不能认同一些红学家的这种猜测。

(欲知详情,请参考阅读拙文《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悲天恸地《葬花吟》"、"金玉良缘成笑谈"和"白首双星吊斜阳”,均见于微信公众号"圈外说红楼"。)

还有网文认为,六十四回林黛玉所写《五美吟》后蒙批"《五美吟》与后《十独》对照",其中"后《十独吟》"也许并非指《红楼》后回,因为并没有具体指出在后面哪一回,而作者曹雪芹又没把书写完,所以这"后《十独吟》”可以理解为“后世某诗人所写的《十独吟》”。

这种猜测我以为更是牵强。首先,把蒙批没有具体指出后回林黛玉将要写的《十独吟》具体在哪一回里,作为《红楼梦》里并不存在的理由不能成立,前八十回里预示后回里将有的情节、人物结局很多,却从来都没有具体指出过将出现在哪一回,比如贾宝玉“悬崖撒手"这样重要的情节,也只是提到后回有这样的情节,也并未具体指出是在哪一回里贾宝玉抛弃薛宝钗了,还有探春远嫁,只是在第五回判词里有"清明啼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灯谜诗里又有"日边红杏依云栽",也没有预示到后面哪一回里写探春远嫁日本国代替满清公主去和亲了。因为这只是作者的写作规划,不到最后写出来,谁会精确到哪个情节具体安排到哪一回!

何况,八十回以后,大概又真的不是原作者曹雪芹所写,能把这些前八十回里曹雪芹或脂评蒙批预示的情节按曹公的原意写出来,就是忠于原作者,功莫大焉了!现在你说蒙批没有说在后面哪一回里,就断定是子虚乌有,是不是太武断了?说如果有,却也可能是“后世某诗人的《十独吟》",那么,既然为后世某人所写,当与《红楼梦》一书便无关,与林黛玉更无关,那还与林黛玉所写《五美吟》对照什么?

就此版《吴氏石头记》所列《十独吟》的十位女性,其中六位,即柳如是、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陈圆圆,皆明末清初秦淮八艳,并都是在国破家亡之际,历遭磨难而坚贞守节的节烈女子,正如作者自序中所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所以,把这几个人写到林黛玉《十独吟》中,是情理中事。

王梦阮《红楼梦索隐》中就曾说董小宛乃林黛玉原型,蔡元培先生在《石头记索隐》里也说李绮出的那个"莹"字字谜,是影射董小宛,偏偏又被薛宝琴猜到,又被林黛玉会意,证明了薛宝琴、林黛玉的原型都和董小宛相连。而冒辟疆正是董小宛的丈夫。

不仅如此,李香君、陈圆圆也跟冒辟疆有过恋情,柳如是是冒辟疆好友钱谦益的夫人,卞玉京又曾苦恋过冒辟疆好友吴梅村,吴梅村也曾写《题冒辟疆名姬小像引》组诗第八首云:“欲吊薛涛冷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暗射董小宛被劫入清宫为顺治妃,不知所终事。

所有这些,使贾宝玉在《吴氏石头记》一零四回里,读到林黛玉生前所写的这十首诗后,竟伏案恸哭。所以,我以为,此林黛玉《十独吟》不但是可信的,而且可以作为《红楼梦》的真实作者是冒辟疆的有力佐证。

(请参考阅读拙文《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宝琴竟是董小宛》及《程高腰斩红楼大揭秘之六》,均见于微信公众号"圈外说红楼")

另外四首写朱淑真、薛涛、冯小青、李清照四位,也都是适逢离乱之世的绝代佳人,杰出女性,其身世遭际也都是极易引起林黛玉孤独伤感之情的人物,放在林黛玉《十独吟》中,也都是十分合宜的。

所以,我以为,这个《吴氏石头记》版本所载的林黛玉《十独吟》可能是最真实可靠的。至于某些网友就所载诗的艺术水平低劣判为伪作,我以为也是不合情理的,因为这十首诗虽然很可能是脂砚斋、畸笏叟辈依曹老先生生前前谋划所写,但其文字功底、艺术水平自然远不能与曹公比肩,本是不言而喻的事,说诗中平仄多有不合,更属难免,以此类小疵便断为"伪作",是不切实际,也有失公道的,以致让《吴氏石头记》的整理出版者王哓丰先生不无讽刺意味地说,我不懂平仄,希望能跟持论者诸位学学。

以下试根据本人目前手头材料,简单概述林黛玉《十独吟》中所载十位女子及其情侣行事,以飨读者。

其一 朱淑真

诗魂恨断镜妆残,良人意薄醉谁管。

孤雁声嘹寒侵被,春衫有泪登眉山。

林黛玉《十独吟》,我所见到的无论哪个版本,第一首都是朱淑真,并且诗句盖无舛错,说明这一首真实性是最高的。我想,说不定还是曹老亲自写就的,因为,从下文里可以看到,这首诗的寄意与其他九首迥然有异。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女诗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后人给朱淑真的诗集作序,说她“嫁为市井民妻”,当根据考证,她的丈夫应该不是普通市民,而是一个小官吏,朱淑真所不满于他的,并不是无财无势,而是才学不能相称,心灵无法沟通。婚后不久,便夫妻离异,回娘家索居。好像也没有再嫁,甚至也没有爱上别人。才分过高,便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时当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国事风雨飘摇,她也没有薛涛碰上元稹那样的好运,于是就这么以写诗排遣孤独情怀。

这首诗就真切地描绘了她的孤独,风雨之夜,一个年轻的才女独守空房,以酒浇愁,喝醉了,就在凄厉的孤雁声中进入梦乡。

这的确是不堪忍受的孤独,但我想,这种孤独和林黛玉预想中失去宝玉的孤独,怎么能类比呢?林的独孤是因失去了生死相守的情侣的孤独,而朱淑真现在的孤独却不是爱情挫折造成的,而恰恰相反,是没有得到爱情造成的。

那么,为什么林黛玉《十独吟》第一个就写她呢?

王哓丰在他的"解读《十独吟》一一《吴氏石头记》简评(37)"中说,他也曾对此大惑不解,后来受到某网友的启发,才恍然大悟。

这位网友说,最后一句"春衫有泪登眉山”中的“眉山“是不是以谐音代"煤山"?是啊,朱淑真怎么有好兴致跑去苏东坡老家去登眉山呢?是不是想起去吃眉山菜馆的“东坡肉“了?把“眉山"换成“煤山",就一切疑问皆可通了,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于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自缢煤山,此前,他面临城破,开朝会商量对策,朝堂上诸王公大臣竟无人响应,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这里拿姓朱的这位女诗人相类比,倒极为贴切。所以,开头我说怀疑这《十独吟》第一首,是曹公本人所写,因为曹公精于此道,而脂砚斋辈恐难达此境界。

其二 薛涛

寂寞古华世事换,佳人郁怀自绝怜。

懊恨此身非我有,怕临荒台泪难干。

薛涛(约公元768一832年),字洪度,唐代乐伎蜀中才女,唐代著名女诗人。自幼聪慧过人,八岁那年,父亲薛郧在庭院里的梧桐树下歇凉,忽有所悟,吟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头都没抬,随口续上了父亲的诗:“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一生作诗500余首,现存90余首。

薛郧为人正直,敢于说话,结果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到四川,一家人跋山涉水,从繁华的京城长安搬到了偏远的成都。没过几年,他又因为出使南诏沾染了瘴疠而命丧黄泉。那时薛涛年仅14岁。母女俩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薛涛不得已,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16岁加入乐籍。

贞元元年(785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一次酒宴中,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神态从容地拿过纸笔,提笔而就《谒巫山庙》,诗中写道:“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令众官客拍案叫绝。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大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闻薛涛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与元稹一见面,薛涛就被这位年仅31岁的年轻诗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

薛涛的爱情之火一经燃烧,就极为炽烈。尽管她已经步入中年,但那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激情告诉她,这个男人就是她梦寐以求的人,于是她便不顾一切,如同飞蛾扑火般将自己投身于爱的烈焰中。第二天,她满怀真情地写下了《池上双鸟》,完全一副柔情万种的小女子模样。

迟来的爱情让薛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两个人流连在锦江边上,相伴于蜀山蜀水。那段时光,是薛涛一生最快活的日子。然而她的幸福却如此短暂,这年7月,元稹离开蜀地,回到洛阳,细算起来,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不过3个月而已。

分别已不可避免,薛涛十分无奈。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书信,同样寄托着一份深情。劳燕分飞,两情远隔,为了给元稹写情诗,薛涛发明了名传后世的”薛涛笺“,她用蜀地粉红色的芙蓉花瓣把信纸做成美术信笺,寄托她的美好爱情,一时被传为佳话。

可是,这种浪慢也没有保持得太久,元稹的来信越来越少,大概御史大人太忙也太累了,不堪承受薛涛这份过于沉重的情感债务;也许,薜涛的身世也不太利于他的官位和升迁,总之,二人终至断绝了书信。薛涛从此便没入孤独的荒野,脱下她喜欢的红色衣裙,着一身灰暗的道袍,在风景秀美的的浣花溪旁,坚守着一份心灵的净土,留下 一首首清丽而孤寂的诗篇,其中,以《春望四首》最为驰名:

春望词四首

唐 · 薛涛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其四 冯小青

欲寻前迹空惆怅,绿荫门掩望西窗。

急风吹散鸳衾梦,病翼易痊难疗伤。

冯小青原本是广陵(今扬州)的世家女。父亲冯紫澜,字凌波,广陵名儒。明朝万历年中,以讽时之诗见怒于宰辅申时行,流岭南。其家被抄,女小青发为官奴。小青,小字玄玄,貌绝伦,于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年方十六而沦于勾栏。不数日,获救于武林名士冯千秋,遂为其妾,与归钱塘。

至其家,大妇悍妒,不容。千秋无奈,于孤山下为小青购置旧屋一所,使其独居。其时孤山四面环水,陆路难通。大妇严令小青不可出屋,又禁其夫千秋前往探视。小青独居孤山,青灯照壁,冷雨敲窗,形影相吊,遂读《牡丹亭》以度漫漫长夜。吟诗自况云“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千秋有亲名杨德修,为萧山令,常使其妻应氏泛舟至孤山探望小青。应氏劝小青另择佳偶,莫负锦样年华,则答曰:“宁作霜中兰,不作风中絮。”

历年余,小青终不堪大妇之虐,以诗诀于应氏,含恨而终,年方十八。待应氏闻讯而至,其遗作已为佣妇付之一炬,仅余残稿若干。后人辑为《焚余集》行世。葬小青于孤山玛瑙坡。

民国间,柳亚子辑《小青遗事》,由杭州名伶冯子和出演,以所得之金将小青之墓修葺一新,柳亚子书其碑曰:明诗人小青女史之墓。不数年,情僧苏曼殊故世,自择葬于小青墓侧。

其五 李清照

展眼春尽剩余年,浪迹萦帘夜梦寒。

怅忆君言慰奴身,银月盈亏离恨连。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李清照的名字引起与会者们极大的兴趣,并在此之后,1987年,国际天文学界将水星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李清照。

这样,这位颇为传奇的人物,这个谜一般的女人,在去世近千年之后,就又戴上了一顶更加神秘的光阫。

北宋祥符三年(公元1100年),十七岁的花季少女李清照,便因一首《如梦令》名动京城。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捲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痩!”

“绿肥红瘦”,真是太形象太新鲜了,人们争相猜测,这位小姐,是少女还是少妇,那个捲帘人,是丫环还是丈夫 ?

才女的名声自然惊动了同样酷爱诗词的赵挺之、赵明诚父子。赵明诚此时是个太学生,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正是他的老师。一年后,一桩人人艳羨的美满姻缘就结成了,真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是年,赵挺之为吏部侍郎,李格非除礼部员外郎。

世事难料,风云突变。崇宁元年(1102年),新即位的徽宗皇帝一面倒重用新党,将元祐年间重新起用的旧党人士称为元祐党人,尽数革职,并亲书元祐党人名单120人刻石立端礼门外,以示永世不得翻身。

李格非为“后苏门四学士"之首,曾受苏轼推荐,自然被革职,返回原籍山东明水。次年,又宣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李清照依诏被遣出京,投奔上年已回原籍的父母。

李清照真是一下子从天上坠落到地下,她既为父亲的遭遇而痛心,更为自己的不幸而痛苦。

“红藕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欲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李清照担心自己的青春就这样被打发了,就像深秋的菊花,一阵西风,一场严霜就要枯萎了。想到这里,真是胆战心惊,不寒而慄!难怪她在《醉花阴》里写出“莫道不销魂,帘捲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读此句当掩卷流涕才是,不想,他竟只是激赏此句的新奇,比喻的贴切。

据传,他读到此词,竟闭门三日,一连写了五十首词,并把李清照《醉花阴》杂入其间,拿给朋友看,欲与清照一决雌雄。两天后,朋友送回诗稿,说只有三句好,正是“莫道不销魂,帘捲西风,人比黄花瘦。”

崇宁五年(1106年),罢蔡京左仆射(宰相),赵挺之特进尙书右仆射(宰相)兼中书侍郎。是年,毁《元祐党人碑》,除党人一切之禁,大赦天下,李格非父女由原籍返京。不料,時隔不到一年,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复相,三月,赵挺之罢相五日暴卒,赵家三诚系狱,后复释,赵明诚母郭氏率子女儿媳归山东青州 。

世间从来祸福相依。从此,李清照开始了一生中最安宁幸稫,夫妻二人事业辉煌的十年屏居生活。

赵明诚酷爱书画金石镌刻作品的鉴赏与收藏,李清照以她极高的艺术天分和深厚的古文字功底,成为他最理想的帮手。夫妻二人一起去做共同喜欢的事业,世间甚是难得,正所谓夫唱妇隨,其乐融融。李清照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这样写道:“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佘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甘老是乡矣!”

赵明诚《金石录》箸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五代,下迄隋唐五代,共计二千种,三十卷,为研究金石刻必资之书,古今有关学者极为推重,但不知其中凝结了李清照多少心血!

重和元年(1118年),赵明诚起复,在其单独离开青州独自赴任过程中,有天台之遇,交了桃花运了。这在纳妾以显富贵,冶游以示风流的宋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对于李清照来说,却是痛苦而难以忍受的,因为她和赵明诚之间,不只是婚姻,而且是爱情。于是她写了唯一的一首送别丈夫的词《凤凰台上忆吹箫》。其中有“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句,念给赵明诚听,用近于调侃的语气,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伤感。

武陵人,是戏称赵明诚,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等于说你像武陵那个捕鱼人一样交了桃花运了。秦楼,指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二人居凤台,后双双飞升成仙。可现在是你一个人去做官,留下我独守秦楼。李白也为此写过《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壩陵伤別。”不同的是,现在伤别的只是一方,另一方呢,已很难说了。

看来,赵明诚并没有把李清照委婉表达的伤感当回事,直到1122年,李清照亲赴莱州府衙找他之前,一直独留青州,在孤苦寂寞中打发日子。她的代表作《声声慢》所表达出来的无以复加的精神痛苦,以往一直认定是李清照靖康之变及赵明诚亡故之后所写,甚至是晩年的作品,其实不然,因为全词中并没有寄托亡国之痛和悼念亡人的句子,有的只是对赵明诚疏离的凄苦和哀伤。可以认定,正是写于《凤凰台上忆吹箫》之后,为亲赴莱州受冷遇而作《感怀》诗之前的作品,这三篇体现了李清照青州独居这几年中对赵明诚由不满到哀伤再到怨怒的情感历程。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中,“晚来风急"句,其实是有大问题的,《诗品》以前十多个版本都是“晓来风急”,《诗品》以为此词写的是黃昏情景,“晓”与“黄昏"相牴牾,故改为“晩来风急”,此后诸多版本不加考究,就跟着改“晓来风急”为“晚来风急”,一直到高中课本上。此乃大错!

首先,行人出门上路一般是早上;其次,如果一开头就写晚上,后边所写“独自怎生得黑”和“到黄昏”就无法理解。亳无疑问,作者写的明明是丈夫刚走的这一天从早到晚的情景。

梁启超在《艺蘅舘词选》“晓来风急”句上有如此一段眉批:“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悽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另外,陈祖美教授在《李清照评传》中认为,“晓来风急”句中还隐括了《诗经》中《终风》和《硕人》两篇的有关內容,极深隐地表达了作者因“无嗣”及“何以无嗣”的难言之隐.,考据确凿,分析精当,令人折服。篇幅所限,容不引述。

这种日子真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终于,就在赵明诚守莱未久,李清照鼓起勇气,干脆到莱州任所去找他,却受到冷遇。李清照真是忍无可忍,便写了《感怀》诗唸给赵明诚听。诗云: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当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隹思。静中我乃得知己,乌有先生子虚子。”

首联,公路,是三国时袁术的字,史书记载,袁术“兵败粮绝,又值盛夏,欲得蜜浆,又无蜜,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至于此乎!因顿伏床下,呕血斗余而死。”

此联大意是说,我到你这儿,让我住在这阴冷破烂的屋子里,桌上也没有我爱读的书,粗茶淡饭。我竟落到如此地步,正像当年落难的袁术,你想让我像袁术那样一口气给气死吗?

颔联,“青州从事”是好酒代称,“孔方兄”是钱的代称。意谓:我来这几日,见你整天不是谈钱就是论酒,忙于应酬,是不是借故不来陪我?颈联,燕寝,按周制王有六寝,王后所居为正寝,余五寢,即夫人、世妇、嫔、妻、妾所居,统称燕寝。

此联是说:我作为州守夫人,你却让我住此偏房,也不派人侍侯我,我只好闭门作诗,才写出这样的好诗给你看。尾联是说,看来,我这次远道来找你是白来了,一无所获,到现在我是一无所有了。

虽仍以诙谐幽默语气出之,但这幽默背后的怨怒之气却也是显而易见的,赵明诚不会看不慬,他知道李清照的忍耐已到了极限,如果他再这样欺负她,说不定会出什么事,他赵明诚会落个千古骂名。况且,他们毕竟有那样好的感情基础,他的《金石录》也正需要清照来帮忙,对他这样的男人来说,事业毕竟是第一位的,于是,他们的二人天空便阴转晴,李清照从此便一直留在赵明诚身边,共同整理、编纂了这部旷世文化巨著《金石录》。

一对文化巨人,李凊照帮赵明诚成就了《金石录》,而赵明诚则以另一种方式帮李清照成就了词,因为李清照压倒须眉的《漱玉词》里,三分之一是为赵明诚写的。

米兰.昆德拉曾说,人脑中看样子有一块我们可以称为诗情记忆的区域,那里记下来诱人而动人的一切,使我们的生命具有美感,认为爱与非爱就取决于有没有留下这种诗情记忆。李清照可谓把生活做成了诗,她的生命中留下的全都是诗情的记忆,所有的欢乐,所有的哀伤,全都凝成珍珠般闪亮的诗句,全部是爱的结晶。在那样的时代,绝对超前地以她异乎寻常的执拗和勇敢维护了爱的权利,捍卫了爱的尊严。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赵明诚由任所淄州独自返金陵(今南京)奔母丧,四月,金人虏徼宗、钦宗,北宋亡。五月,赵构于建康(今南京)建南宋,号建炎;七月,赵明诚起复江宁府(府址建康)。李清照于四、五月间由淄州返青州整理文物,精选十五车,并于是年十二月独自押运,“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所余书册文物十余屋,在李清照离开仅几日,便尽焚毁于兵变。

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赵明诚复任湖州,李清照乘舟相送,临别,赵明诚嘱李清照“危急时当自负宗庙礼乐之器,与身俱存亡”,李清照流着泪答应了他。赵明诚于赴任途中中暑染疾,李清照闻病,“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病危在膏肓矣”。

八月,赵明诚病逝于建康。葬毕,李清照大病,“唯喘息而已”,急遣人將所存文物送时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的赵明诚妹夫处,十一月金人破洪州,李清照所托文物尽委放弃。

就在赵明诚病重的时候,他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叫张飞卿,提了把玉壸请赵明诚鉴賞,谈了一阵,就又提着走了。不料,事后竟有好事之徒放出谣言,说他们商量要把玉壸送给金人。丧事办完,李清照闻此十分惶恐,决定把家中所有的铜器进献朝廷,以眧示赵明诚的清白。就尾随高宗逃跑的路线,由建康从海上往福州去,一路上水天相接,云海茫茫,斗转星移,千帆竞发,激起了李清照前所未有的豪棈,囯破家亡并没有把她击垮,相反,激起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决心保护好尚存的金石文物,完成赵明诚的未竟之业,还他一世清名。

此情此景被她写入了她的词作中少见的頗具豪放风格的《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浯,殷勤向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鵬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三山,以往注家多释为蓬莱、方丈、灜洲三座神山,其实,三山是福州的别称。此时的李清照绝无遁入神山之想,她要直面现实,有许多事情还等她去做。首先她要尽快地见到高宗,献上重器,然后,说不定还有机会为挽救国家危亡,做出点什么事或对高宗说出几句惊人之语来呢。见到皇上,“闻天语”,趁机面陈国事,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她的弟弟李远此时正作为赦局删定官跟髙宗在一起。

可惜,这次她没有赶上高宗,自然就没有机会,但她对高宗企图偏安一隅是有看法的。她在紹兴五年(1135年)写的《题八咏楼》中云: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好一个“江山留与后人愁”!

江山怎么就会留给后人去愁呢?莫不是说高宗不求收复北方失地,只求偏安东南一隅,而最终將也保不住,沦落敌手,给后人留下绵绵长愁?真是见人所未能见,言人所未敢言,意味深长,振聋发聩!这也可算是她“学诗漫有惊人句”之一例,高宗赵构若看到此句,不知会有何感想!

进献文物不成,准备退居越州,赴越途中,择居钟氏宅,夜里,五簏文物被穴璧盗去,窃贼就是房主钟复皓。几百年之后,明朝万历贤相张居正犹对此恨恨不已,竟无端辞逐会稽籍钟姓部吏。

至此,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尽其一生的财力精力收藏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焚毁、散失殆尽。剩下的就只有关于这些文物的文字记载了,这就是由李清照、赵明诚共同整理编纂的赵明诚所著《金石录》。

绍兴四年(1131 年)李清照居杭州作《< 金石录》>后序》,在《< 金石录>后序》中深情回忆在莱州帮赵明诚完成《金石录》装帧往事,读之令人不禁唏嘘:“今日忽阅此书(指《金石录》),如见故人。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每日晩吏散,辄校勘二巻。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绍兴十二年(1142年),已届六十岁的李清照老人又经过赵明诚去世后整整十三年的整理,终于将《金石录》表进于朝。

李清照为《金石录》洒下的心血和泪水不仅仅是为了赵明诚,其中更融入了她浓浓的金石般坚韧而闪亮的爱国情怀。

这才是这两位文化巨人真正的“金石情“!

(欲知详情,可参阅拙文《走近大家(之八): 走近李清照(一)一一仰望那一缕清辉》和《走近李清照(二)金石情一李清照与赵明诚<金石录>》,发布于"天涯论坛”煮酒论史板块,20l8年I0月3日一5日)

其三 柳如是

朝岁何人缀钗头,柳花如梦烟月愁。

去便随他人心恶,风骨嶒峻投缳求。

钱谦益、柳如是夫妇是冒辟疆、董小宛夫妇的好朋友,冒辟疆决定纳小宛为妾,却苦于没钱将小宛赎出,是钱谦益、柳如是夫妇慷慨解囊,并多方斡旋,终于成全了他们。

公元1645年春,清军南下,农历4月25日扬州城破,南明将亡。柳如是劝身为南明礼部侍郎的丈夫钱谦益到时以身殉国,钱谦益也答应了,声言要做屈原,遂率家人故旧到常熟尚湖,准备投湖自尽。清军逼近南京的最后时刻,钱谦益也真的到了湖边,可总下不了决心,磨磨蹭蹭,从日上三竿直到夕阳夕下,无奈,曲身探水道:“水太凉了,怎么办呢?”

柳如是看不得如此丑态,愤而纵身一跳,后被救起。南明亡后,柳如是变实家财,资助抗清武装。近代大学者陈寅恪为之深为感佩,晚年双目失明中仍撰写了80余万字的《柳如是列传》。

其六 李香君

镜盟钗誓全为君,疑误同心今偷悔。

凛然溅血嗔权贵,千古哀节香扇坠。

李香君是冒辟疆的女友,冒辟疆到南京赶考,就曾住在李香君的闺房,竟在30天中作文30篇,直令李香君倾慕不已。后来李香君经过好一番艰难曲折,才终于圆了和侯方域的情缘,结为夫妻。不料,侯方域为了不辜负了自己的满腹才学,有个好前程,经过一番艰难的选择,最后还是决定出仕为官,在民族大义面前,李香君忍痛斩断情缘,毅然离开了侯方域,成就了一幕典型的的社会人生悲剧。

李香君的故事,近半个多世纪后,于康熙38年(公元1699年)被大戏剧家孔尚任写成了《桃花扇》,震撼人心,意义深远,三百多年来,被改编成多个剧种,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以致致让梁启超在《小说丛语》里为之作出极高的评价:“以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论之,孔云亭《桃花扇》冠终千古矣。"

由此可以推想,李香君对冒辟疆的精神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让人遗憾的是,到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桃花扇》初版刊成时,冒辟疆已弃世I5年了,不然,他如果看了《桃花扇》一剧,大概会哭死的。

其七 董小宛

绣喔情断负春盟,锦屏人妒怨晓风。

西楼倚扇追前事,乱愁如织扑帘栊。

董小宛和柳如是、李香君一样,也是胸怀民族大义的奇女子。

在随冒辟疆一家逃难中,亲眼目睹冒家竟惨死12个人,在盐官城照料因受惊吓病危的冒辟疆时,对冒辟疆说:“异曰幸生还,当与君敞展万有,逍遥物外,勿忘此际此语。"劝冒辟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与满清合作。

冒辟疆一生都没有忘记董小宛的忠告,即使到了贫困潦倒卖字为生的晚年,也不改初衷,这与《吴氏石头记》里贾宝玉的形象是完全一致的。

顺治二年,也就是董小宛嫁给冒辟疆的第二年春天,清军大举南下,战火烧到了冒辟疆的老家如皋。为了躲避战乱,冒辟疆带领全家渡江南逃,到了一个叫绿杨村的地方,因冒辟疆患病暂住。

明朝降将洪承畴时任两江总督,此人乃好色之徒,闻言冒姬董小宛乃秦淮八艳之一,早已垂涎三尺,无奈冒辟疆乃江南才子复社四公子之一,名气甚大,有所忌惮,难以下手。洪承畴帐下小人佟某献计,遂罗织冒辟疆罪名,扬言抓捕,董小宛求伺妾蔡氏陪冒辟疆先逃,自己留下应对危局,这正落入佟某调虎离山之计,遂被捕捉送至洪承畴帐下。

小宛闻知洪承畴欲纳己为妾,誓死不从,洪承畴无奈,就顺势献给了顺治皇帝。小皇帝很喜欢这个大姐姐,第二年,便册封为贵妃,人称董鄂妃。

请看吴梅村《题冒辟疆名姬小像引》组诗第八首:

江城细雨碧桃村,寒食东风杜宇魂。

欲吊薛涛冷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

杜宇,是古蜀王,号望帝,据传他因通臣妻自惭而死,死后化鸟,夜夜哀啼,故名杜鹃。唐李贺《锦瑟》有云“望帝春心托杜鹃”,即指此事,这里自然是暗射冒姬董小宛进宫为顺治妃。

薛涛,是唐代著名女诗人,据传与大诗人元缜有恋情,用自制桃花笺写信,后人仿制,故名“薛涛笺",这里自然影射董小宛。诗中“碧桃"代指“绿杨",交待了冒姬小宛被劫入宫的时间、地点,以及最后结果是不知所终,想吊念她都找不到她的墓门,因为被“侯门"即朝廷所阻。

所以,这首诗成为冒姬董小宛被劫入清宫为顺治妃的力证。

(欲知详情,请参考阅读拙作《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宝琴竟是董小宛",微信公众号“圈外说红楼” shuohonglou)

《吴氏石头记》第一零四回记载:

"两个忆起黛玉往事,都黯然垂首,宝钗又从抽屉里拿出书本,翻看一页,里面夹着一张纸,拿起给宝玉看,宝玉不解,展开看去,原是十首诗,篇首题着“十独吟”,以朱淑真、柳如是、卞玉京、李香君等十人为目,另隐十个结局孤独的古今人物,细细阅了,不觉伏案恸哭,宝钗道:“这是往年林妹妹的诗作,可惜人亡物在,物是人非了。”

贾宝玉伏案恸哭,不是一见到林黛玉所写的诗,如见黛玉,就哭了,而是在"细细阅了"才"伏案恸哭",显然更是因为诗的内容,让他想起当日情景,甚至,还不止是为林黛玉一人。

行文至此,不禁让人想到上文里说到的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死后13年,终于完成了赵明诚的遗愿,把二人合作编纂的《金石录》整理出来表进于朝,想到当年当年二人一起编纂的情景,在《<金石录>后序》中感慨:“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脂砚斋为什么特意在林黛玉《五美吟》后提示"《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

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窥见些《红楼梦》作者及其批注者脂砚斋的些许信息呢?

脂砚斋在完成《红楼梦》续书之后,是不是也该象李清照那样告慰一下二人合作创作的《红楼梦》一书的主要作者曹雪芹呢?但她却不能把书献给皇上,不但不能,还得巧妙回避,以免遭牢狱之灾。

那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后世明白自己的苦心呢?

在《红楼梦》的书前“凡例"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脂批,对研究作者和批注者脂砚斋其人,历来最受研红人士的重视,现在我试图再拿来揣摩一番,看能否有新的发现。

这条脂批在作者自题一绝之后,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出则既明,且看书上是何故事。

此处脂批其实是两条,一条是甲戌年重评《石头记》吋的"双行夹批",只有一句,即"此是第一首标题诗",时间应该就是甲戌年重评时。另一条是"眉批",因为内容多,只能写在书页上方,时间却不是甲戌年重评之时,而是二十年后的甲午年,其中,回忆了作者曹雪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以及此后二十年中,脂砚斋自已的痛苦和妄想。毫不掩饰自已就是和作者曹雪芹共同创作此书的地位和亲密关系,这就证明,脂砚斋其人只能是和曹雪芹亲密与共的妻妾情侣。

现在《吴氏石头记》到了第一零四回,续书已近尾声,是不是该象李清照那样,向作者曹雪芹在天之灵告慰一下了?于是就有了贾宝玉看了林黛玉《十独吟》伏案恸哭的细节!

所以,我前面好像说过了,林黛玉《十独吟》可以看作是《红楼梦》的真实作者就是冒辟疆的一个有力佐证。

其八 顾横波

庄妍靓雅是非盍,眉兄情祸眉楼客。

绮阁幽迷勤护君,弃节负盟听南歌。

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顾横波出生于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

崇祯十四年(1641年),顾横波嫁龚鼎孳,洗尽铅华,改名换姓“徐善待”。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下京城,龚鼎孳与顾横波阖门投井,未死,被俘虏,受拷掠,接受直隶指使之职,巡视北城。五月降清,仕途亨通,龚鼎孳为三朝之臣,做到了礼部尚书,顾横波开始曾劝丈夫忠君守节、以死殉国,可龚鼎孳舍不得自己的前途和美满的家庭,先后做了三朝之臣。龚鼎孳正室董氏因已授明朝诰命,让封号顾横波。顾横波也就被称为“一品夫人”。

康熙三年(1664年)冬,顾横波一病不起,卒于北京铁狮子胡同,龚鼎孳在北京长俸寺建妙香阁纪念。

其九 卞玉京

艳而有骨吴知音,抚琴余韵酒垆寻。

零落风烟不相逢,悲风弦索锦树林。

卞玉京,又名卞赛,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当时秦淮河畔盛传两句艳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曾有过一段舛错姻缘。

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席间,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又颇具文才,令吴梅村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

在一次喝酒交谈中,卞玉京酒酣之后问吴梅村:“可有意乎?”,吴梅村知道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假装不明白对方意思,卞玉京长叹一声,此后就再也不提婚嫁之事。吴梅村不敢答应卞玉京,据说因为吴听到一消息: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来金陵为皇帝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赛等。

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赛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另外,一些学者的正式研究却得出两个不同的原因:一、吴梅村不敢接受卞玉京是因为当时朝廷规定官员不得在就任地娶当地姬妾;二、吴梅村中崇祯四年榜眼之后,崇祯皇帝赐假令其回乡成婚,吴不想为一个风尘女子而破坏了这个光荣的“赐婚”。大约一年后,明朝灭亡。

明灭亡后,吴梅村长期躲避战乱且无法与卞玉京再相见,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益的撮合下到钱谦益府中,打算与吴梅村见面,抵达后又直接到钱夫人柳如是卧室,声称补妆后再出来相见,紧接着又借口旧疾复发而拒绝见面,只说将来要见吴梅村时自然会写信约下时间地点。吴梅村心中懊悔无比,写下了《琴河感旧》四首并序。

卞玉京为何不愿再见他呢?

是出于自尊,还是自怜?

吴梅村到底也猜不透,但无论如何,都是离乱之世才子佳人的悲剧。

其十 陈圆圆

人愁春老芳情苦,一载痴梦为谁主?

伴伊几多扛鼎客,来时应爱去情无。

陈圆圆(1623―1695年),原姓邢,名沅,字圆圆,自幼家境贪寒,父为货郎,母亲早亡,寄养于苏州桃花坞的姨夫家,并从姨父姓“陈”。

陈圆圆少女时便惊艳乡里,逢江南年谷不登,姨夫便将陈圆圆卖给了苏州梨园。

陈圆圆资质绝佳,又聪慧好学,初登戏台,扮演《西厢记》中的红娘,便赢得台下的看客们一片喝彩,凝神屏气,痴如着魔。

陈圆圆遂以色艺双绝,名动江左,成为“秦淮八艳”佳丽中的翘楚。

自古以来,美人配才子就是人们眼中最美的故事,陈圆圆也不例外,她与江南大才子冒辟疆也产生过一段情缘,被传为佳话。

与冒辟疆同时代的词坛巨擘陈维崧(1625—1682年)在《妇人集》中就明言:“冒辟疆匿吴门名姬陈圆圆,订嫁娶之约。”

冒辟疆也在其名作《影梅庵忆语》中也说:“妇人以资质为主,色次之,碌碌双鬓,难其选也。慧心纨质,淡秀天然,平生所见,则独有圆圆尔。”可见对陈圆圆十分欣赏。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冒辟疆随母亲自家乡如皋出发去衡岳探望父亲。途经苏州时,他登岸小憩,友人许直向他介绍说:“此中有陈姬某,擅梨园之胜,不可不见。”

陈姬某便是陈圆圆,当时的陈圆圆已芳名鹊起,倾动秦淮,冒辟疆闻此声名,便与之一见,陈圆圆为冒辟疆演唱弋腔曲剧《红梅》,冒辟疆后在《影梅庵忆语》中赞道“咿呀啁哳之调,乃出之陈姬身回,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欲仙欲死。”

短暂的会晤,二人便在心里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离别时,冒辟疆牵着陈圆圆之衣,订下当年八月再见之约。

同年秋天,冒辟疆侍奉母亲途经西湖时,竟然得到陈圆圆被豪门掳去的消息,不禁“闻之惨然”,还发出“佳人难再得”之叹。

等赶至苏州时,才得知被劫走的是他人,而陈圆圆隐居他处安然无恙。

冒辟疆急忙赶去与陈圆圆相见,此时他眼里的陈圆圆“如芳兰之在幽谷”,更令人怜爱,而劫后的陈圆圆把冒辟疆的不期而至更是看成了天降之幸,两人情愫愈浓。

陈圆圆甚至向冒辟疆告白:“余此身脱樊笼,欲择人事之。终身可托者,无出君有。适见太恭人,如覆春云,如饮甘露.真得所天。子毋辞!”

陈圆圆这一席话,说得可谓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她以身相许,胆识过人。

无奈,当时冒辟疆的父亲身陷兵火之中,他必须赶去相助,在爱情与孝道的选择下,他只能谢绝陈圆圆的爱意,在说明缘由后,恳切地表示“无徒误子”。

冒辟疆的坦白,让陈圆圆更加仰慕,聪明的她说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君倘不终弃,誓待昆堂上画锦旋。”

陈圆圆的意思是让冒辟疆先解父亲之忧,然后再回来迎娶她。冒辟疆果断地答道:“若尔,当与子约。”

在那个封建礼教等级森严的年代,一位色艺双全的烟花女子与出生仕宦世家的才子就这样成功地相恋了。

第二年春天,即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冒辟疆在毗陵(今江苏常州)得到了父亲调离襄樊兵火险境的消息,便急忙赶赴苏州,准备将这个喜讯告诉陈圆圆并践约。

然而,令冒辟疆想不到的是,陈圆圆却已被当朝权势窦霍门下客强掳入京而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位绝代佳人与江南才子的爱情就这样被意外断送了。

陈圆圆入京后,最终就成了大汉奸吴三桂的爱妾。

于是,就有了吴梅村"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名诗。可诗人可知,他的诗实在是太随意,太不负责任了,他是把吴三桂这个典型的大汉奸、带路党引狠入室、卖国求荣的丑恶行径着实给美化了,而把这个大黑锅直接甩到了圆圆姑娘头上,岂不冤哉!试问,如果没有陈圆圆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抢去这档事,吴三桂就会死战山海关,为国捐躯吗?

其实,当时的局势是这样的: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曾要求清廷给军饷,便可带兵到山海关抗击多尔衮,朝廷竟拿不出银子,满朝王公贵族谁也不肯出血,李自成就只好先进北京,崇祯无奈,自缢煤山。在山海关拒敌的吴三桂便面临农民军和满清军的两面夹击,势如危卵。

于是,满清便说降了吴三桂,吴三桂便领着多尔衮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进军北京,李自成自知守城无望,主动撤出。于是公元1644年农历5月三日,清军兵不血刃进驻北京,占据大明朝皇城皇宫立国。《红楼梦》里把满清这种用诡诈手段取得胜利称之为"窃取"。

(欲知详情,请参阅拙作《红楼梦》结构缕析三第19回“意绵绵静曰玉生香"和《红楼梦》结构缕析五第39回"刘姥姥信口开河"的解读。)

所以,吴梅村“冲冠一怒为红颜"一句"好诗",其实是把吴三桂叛国的黑锅甩给了陈圆圆,吴三桂又把亡明的黑锅甩给了李自成。时至今日,仍有屁股坐在满清皇座上的清史学者坚持“明亡于流寇"的观点。

到三藩之乱时,吴三桂让儿子留在清宫做坐探,拉起“反清复明的旗号,就又有糊涂蛋认为是“爱国“行为,依我说,他不是“爱国“,而是企图“窃国”,他要是“爱国",当年就不会做"带路党",早战死在山海关了。凡"带路党",都是"挟洋自重,企图"窃国"的,就象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所谓"民主"斗士,甘为某霸权国家"带路”,搞“颜色革命",都无一不是为了"窃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8: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lín dài yù]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









收藏



0


0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 [1]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2]

林黛玉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极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5岁上学,6至7岁母亲早亡,10岁接到贾母身边抚养教育。11岁时父亲逝世,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12岁时,贾元春省亲,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 [3]

80回以后林黛玉的故事,脂评有若干提示,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17、18回)、“将来泪尽夭亡”(22回)、“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与“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对照,《十独吟》与《五美吟》对照”(26回、64回),宝玉诔晴雯“实诔黛玉”(79回)等等。但这些提示在后面都没有着落,现在后40回中林黛玉故事收束于98回,有如下重要情节:痴魂惊噩梦,见82回;颦卿绝粒,见86回;得知宝玉定亲,先痴迷复清醒,终至“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见96、97、98回。 [104]












































中文名林黛玉
外文名Lin Daiyu
别    名颦颦,颦儿,潇湘妃子,林姑娘,林妹妹
饰    演陈晓旭(87版红楼梦)
王文娟(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
蒋梦婕(2010新红楼梦)
配    音张海玲(87版红楼梦)
性    别女
登场作品《红楼梦》及其衍生作品
生    日农历二月十二日(花朝节)
年    龄进贾府时10岁,逝世时17岁
排    名金陵十二钗正册并列第一
大观园居所潇湘馆
前    世绛珠仙草(绛珠仙子)
出生地苏州
花名签芙蓉花
代表作品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
父    母林如海、贾敏
外祖母贾母
表    哥贾宝玉
干    娘薛姨妈


目录

1人物外貌
2人物家世
▪祖辈
▪父亲
▪母亲
▪家境
3人物生平
▪仙界来历
▪家庭出身
▪10岁-12岁 宝黛钗初会
▪12岁 林黛玉葬花
▪13岁 诗社夺魁
▪14岁 讽刘姥姥
▪14岁 步步惊心
▪14岁 中秋联诗
▪程高本结局
▪脂本结局
4人物评价
▪原文评价
▪评点者评价
▪文学史评价
▪其它评价
5文化原型
▪湘妃
▪西施
▪飞燕
▪李清照
▪莺莺
6影视形象





人物外貌

播报
编辑






陈晓旭饰林黛玉(87版红楼梦剧照)(17张)



十岁时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2]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2]

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 [4]




人物家世

播报
编辑




祖辈

林黛玉的家庭出身,在《红楼梦》第二回有所介绍。其祖上是原本“只封袭三世”的列侯,后加恩增袭一代,至林黛玉的祖父止。 [5-6]从历史原型上看,列侯在秦汉时为二十等爵之最高级, [7]其中西汉一般为县侯,东汉又有乡侯、亭侯; [8-9]三国南朝时,则为对受封诸侯之泛称,自亭侯至王公均可称之。 [10]而如果根据清朝降等袭爵的制度,只能封袭三代的,理论上为骑都尉。 [11]

小说中的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林黛玉之父林如海只有几门堂族。但从另一方面讲,林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6]




父亲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为前科之探花(“前科”指的是前一科,而不是以前的任意一科,再往前的会写作某某科,如贾敬是乙卯科进士,而不是前科),升任兰台寺大夫一月有余后调任至扬州任巡盐御史。娶妻贾敏(即贾母之女),生有一女林黛玉,黛玉五岁时,林如海年已四十,膝下无子(幼子三岁时早夭)请贾雨村教她读书。黛玉六岁时,贾敏一病而亡, [5]林如海将黛玉送到岳母贾母处生活。 [2] [12]后林如海也在扬州身染重病而亡,丧事由贾琏帮忙操办。 [13]




母亲




《红楼梦大辞典》人物表,贾敏为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幺女 [1]
母亲贾敏为贾代善与贾母四个女儿中最小的女儿。 [1]贾母非常宠爱幺女贾敏,所以贾敏的婚姻并非政治联姻。在贾敏婚事的选择上,贾代善和贾母选择了贾敏的个人幸福,而不是贾府的家族利益,故将贾敏下嫁给了学识渊博且人品修养出众的林如海。贾府将最小的女儿许配给林如海,看中的是林如海的品性和才华,而不是林家的家世门第,贾敏没有被父母当作政治联姻的工具嫁入权贵之家,而是下嫁给了门第不高,人丁稀薄,但具有书香之气的林家。
家族兴盛之时,贾府在婚姻上考虑的是儿女幸福,不需要靠亲家威势帮衬,因此贾敏嫁给了林如海。家族衰败之时,贾府需要靠联姻结交权贵以得到支持,因此宁可牺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幸福,也要为家族前程考虑而选择金玉良缘的政治联姻。




家境

林黛玉的家境,存在不同说法。最早提出黛玉家产问题的是清人涂瀛,他依据《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中贾琏所说的“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一句(此句存在异文 [14]),提出林黛玉原应有其父林如海的数百万遗产,但为贾家侵吞。 [15]当代学者刘心武也认为,巡盐御史属于肥差,林如海当有巨额遗产,但黛玉未得到父亲的巨额遗产,则是因为贾琏和王熙凤从中侵吞。 [16-17]陈大康根据书中对林黛玉月钱来源等的描写,推测林如海留下的家产流入了贾府,除用于拨给黛玉生活所需外,还可能被用于了大观园的建造。 [18]

还有研究者从法制史的角度讨论林黛玉对林如海家产的继承权问题, [19]其中一派观点认为,黛玉原本就不具备继承林如海家产的权利,因此林如海设法向贾府转移财产,不料财产被贾家侵吞。 [20]

也有研究者就黛玉的家产及其去向存在不同看法。 [21]戴萦袅认为,林如海为人正直,并非为官贪婪者;同时,权贵勒索、医药所需、姬妾安置、宗祠供奉等等,又会进一步消耗其家产,能留给黛玉的寥寥无几。 [22-23]井玉贵则指出,在贾母的监督之下,贾琏、王熙凤并无侵吞林如海遗产的胆量,且大观园的建造费用不可能来源于黛玉的巨额家产。 [21]总之,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仍保持着争议。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仙界来历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天天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当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投胎之时,绛珠仙子一道下凡,转世投胎成贾府血亲的林黛玉,愿以一生所有的眼泪替往日露水还他 [24]。




家庭出身

林黛玉本贯姑苏人氏,五岁时因父做官迁居扬州。母亲贾敏是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 [1],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初为兰台寺大夫,后调任至扬州任巡盐御史。林家虽非富贵之家,却是书香门第。林黛玉曾有小一岁的幼弟,养到三岁死了。所以父母对她爱如珍宝,见她聪明清秀,便请了贾雨村做家庭教师,教她读书习字,假充养子之意 [5]。林黛玉六七岁,母亲一病而终。




10岁-12岁 宝黛钗初会

贾母怜她无人依傍教育,便接她到自己身边,黛玉10岁,宝玉11岁。

初次见面,贾宝玉便问她可也有玉没有,她如实回答说没有,不料惹发了贾宝玉的痴狂病,当场摔玉。她感到内疚,夜里独自淌眼抹泪 [2]。适逢残冬,贾母把碧纱橱里的空间腾出来给黛玉,贾宝玉挪出来睡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富察明义诗曰“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便是吟咏宝黛隔着碧纱橱同室分榻而睡的场景 [25]。

林黛玉进荣府以后,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贾宝玉。二人亲密友爱,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不想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比林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因此林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贾宝玉因与林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26]。

林黛玉10岁,冬底,父亲重病,贾琏送林黛玉到扬州探亲 [27]。次年九月初三,父亲病逝,归葬苏州 [28]。十一月下旬,林黛玉、贾琏回京 [29],从此常住贾府 [28]。




12岁 林黛玉葬花

元月元宵,元春省亲,林黛玉偷偷替贾宝玉作了一首《杏帘在望》,元春评价这首比贾宝玉自作的前三首都好 [30]。二月二十二日,群芳入住大观园,林黛玉住了潇湘馆 [31]。

三月中浣,林黛玉葬花。贾宝玉要把落花葬在水里,林黛玉则以为大观园里的水干净,但一旦流出去,外面人家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所以她在园内畸角上做了一个花冢,把落花扫了,装在绢袋里,拿土葬了,任其随土自化,这样才洁净 [31]。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然后独自回房路过梨香院墙外时又聆听十二女伶演习《牡丹亭》,大受感动,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31]。受这两本爱情教科书的启蒙,宝黛爱情开始萌芽。

四月二十六日葬花,林黛玉感花伤己,吟唱《葬花词》 [32]。恰好贾宝玉寻来,听见“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林黛玉要躲,贾宝玉连忙赶上去,解释误会,这是宝黛第一次诉肺腑 [33]。

元春赐端午节礼,独有薛宝钗和贾宝玉的一样,触动了贾宝玉;清虚观张道士为贾宝玉提亲,触动了林黛玉。五月初二,宝黛大吵,贾宝玉砸玉,这是二人闹得最大的一次 [34]。至初四日,二人和好 [35]。初六,贾宝玉在史湘云面前表达对科举仕途的不满,认林黛玉为知己,无意间被林黛玉听了去,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遂有宝黛第二次诉肺腑 [36]。晚间,贾宝玉托晴雯带给林黛玉两条旧手帕传情,林黛玉作《题帕三绝》 [37]。




13岁 诗社夺魁

八月二十一日,大观园成立海棠诗社,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当日就在探春秋爽斋做海棠诗,众人都推林黛玉那首为上。李纨力排众议,评林黛玉诗“风流别致”,评薛宝钗诗“含蓄浑厚”。探春同意评林黛玉居第二 [38]。二十三日,众人齐聚藕香榭做菊花诗,林黛玉做的三首《咏菊》《问菊》《菊梦》包揽前三,拔得头筹 [39]。




14岁 讽刘姥姥

菊花诗会后,刘姥姥游大观园,林黛玉一舒愁肠,展放愁眉,和姐妹们开怀大笑,“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笑得两手捧着胸口” [40]。以致一时高兴,得意忘形,失于检点,行令时将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 [40]。她还取笑刘姥姥讲的故事道“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 [41];讽刺刘姥姥的舞姿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 [42];调侃刘姥姥为“母蝗虫” [43]。她这些雅谑之语在回目上被誉为补刘姥姥之余音 [43],刘姥姥给她带来了非常珍贵的快乐心情和艺术灵感 [44]。




14岁 步步惊心




蒋梦婕饰林黛玉(2010新红楼梦剧照)
刘姥姥刚回家,林黛玉就因那《牡丹亭》《西厢记》的艳曲而受到薛宝钗劝导。薛宝钗采取了临之以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步 [45],令她在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央告讨饶。 [43]九月初,薛宝钗又与她促膝谈心,黛玉羡慕她有哥哥、母亲,闷制《秋窗风雨夕》一首。 [46]
从九月初到十月中,薛宝钗坚持给林黛玉送了一个多月的燕窝。后来贾宝玉察觉了,婉拒薛宝钗好意,转而求之于贾母,悄悄叫人每日送一两燕窝。此事被赵姨娘偷听了去 [47],恰应了当初林黛玉的担忧,招人嫉恨咒骂。 [46]燕窝事件给林黛玉拉仇恨,令潇湘馆与赵姨娘结怨。果然,那段时间贾府中关于林黛玉的流言四起,诽谤她与贾宝玉私定偷盟 [48]。

元宵夜宴,贾母借着说书的机会当面辟谣,严厉驳斥所有对林黛玉的造谣诽谤 [49]。

林黛玉受审、薛宝钗送燕窝,被贾宝玉称为“孟光接了梁鸿案”,意指钗黛和好。然而与此同时,林黛玉病情日益加重,时常“自寻烦恼”“只觉心酸”“只管酸痛” [50]。连紫鹃都替她着急,巧用情辞试探贾宝玉真心。薛姨妈对金玉姻缘不报期待,林黛玉认了薛姨妈做干娘 [51]。

七月十五日,林黛玉在房里设坛祭祖,作《五美吟》,分别咏怀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 [52]。八月,薛宝钗馈赠江南土物,林黛玉睹物思乡 [53]。




14岁 中秋联诗

三月,作《桃花行》。初二,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但因各种琐事耽误,直到暮春之际,才开了一社,命题柳絮词 [54]。此后又无下文,大观园诗社无疾而终。

八月十二日,抄检大观园。到了潇湘馆,凤姐安抚林黛玉,不让她起床,且说些闲话。王善保家的从紫鹃房里抄出贾宝玉旧物,凤姐淡淡地化解了 [55]。十五日,中秋夜宴散席后,林黛玉与史湘云往凹晶馆联诗,联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等过于颓败凄楚的警句 [56]。十七日,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林黛玉从花影中走出来提出修改意见,贾宝玉最后改句云“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林黛玉听了,忡然变色 [57]。




程高本结局

15-17岁林黛玉之死(程高本)

林十五岁,薛家婆子送给她蜜饯荔枝 [58]。黛、宝梦魇,林黛玉咯血 [59]。

林十六岁,十月,宝黛参禅,贾宝玉吐露心声,誓不变心 [60]。十一月,怡红院海棠反季节开花,通灵宝玉丢失 [61]。林黛玉一面暗自庆幸金玉姻缘或许可破,一面又担心贾宝玉吉凶,因而喜忧参半,辗转难寐。十二月十九日,元春薨逝 [62]。

林十七岁,正月,王子腾在离京二百多里的地方被药死,贾府一个月内连失两大靠山。加之贾宝玉疯癫,贾政放了江西粮道,赴任在即,贾府不得不加紧筹办贾宝玉婚事。二月初二,贾母为了给贾宝玉冲喜,又想到金玉之说,遂与贾政议定贾宝玉、薛宝钗婚事。同时,为了蒙混贾宝玉,凤姐向贾母、王夫人献掉包计。初四,金玉婚事意外被傻大姐泄密,林黛玉急痛攻心,去贾母院见贾宝玉,二人最后一次参禅。林黛玉问:“宝玉,你为什么病了?”贾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 [63]十一日,林黛玉焚稿。十二日,即林黛玉生日当天,贾宝玉、薛宝钗大婚 [64],林黛玉泪尽而逝。当时守在身边的仅有紫鹃、探春、李纨三人,“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65],描绘出“冷月葬花魂”的实景。

贾宝玉婚后,精神恢复,听闻林黛玉去世,立刻往潇湘馆悼念,泪洒相思地 [65]。

林黛玉逝世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薛宝钗生日,贾宝玉复往潇湘馆,对景悼颦儿 [66]。四月,贾宝玉梦入真如福地(即太虚幻境变形),见到绛珠仙草和潇湘妃子的幻象 [67]。




脂本结局

八十回后涉黛脂评

80回以后林黛玉的故事,脂评有若干提示,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17、18回)、“将来泪尽夭亡”(22回)、“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与“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对照,《十独吟》与《五美吟》对照”(26回、64回),宝玉诔晴雯“实诔黛玉”(79回)等等。 [104]

黛玉之死诸家说

主词条:黛玉之死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原文评价

正册判词(钗黛合一)

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6]

红楼梦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26]

花名签

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68]

诗词

《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32]

《葬花词》: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32]

《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39]

《桃花行》: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54]

自评

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 [33]

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36]

他评

贾雨村: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 [5]

贾母:①我这老冤家,是那一世里孽障?偏遇见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 [34]②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狠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她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 [69]

贾宝玉: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36]

妙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42]

薛宝钗:更有颦儿这促狭嘴,她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她想的倒也快。 [43]

凤姐:①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2]②(林丫头)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 [70]

兴儿:(林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她“多病西施”……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 [71]




评点者评价

脂砚斋:

黛玉之心机眼力。(甲戌本第3回) [2]

可惜这样才情学术却只一耗耳。(甲戌本第19回)

黛玉情情。(戚序本第19回) [72]

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形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矣。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 [72]

宝钗可谓博学矣,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身不自主矣。(庚辰本第22回) [31]

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具不然,叹叹!(甲戌本第25回) [72]

张汝执:

宝玉之痴,痴得正;黛玉之痴,痴得偏。宝玉之痴,痴得真;黛玉之痴,痴得诈。宝玉之痴,痴得浑厚;黛玉之痴,痴得乖张。同一痴也,大有天渊之隔。 [2]

宝玉为人,尚可规正。其奈与黛玉日相亲密,所以将性灵锢蔽住了,甚为可惜!

书中每写黛玉处,其性情何等乖张,何等猜忌。惟此一回,写探春之因抄而动气,写宝钗之未抄而尚且回家。若黛玉亦在被抄之列,而乃默无一言甘伤颜面,而忍受,何也? [55]

梦觉主人:

林黛玉之仙草临胎,逆料良缘会合,岂意摧残兰蕙,惜乎《摽梅》之叹犹存。似而不似,恍然若梦,斯情幻之变互矣。(甲辰本卷首) [73]

王希廉:

黛玉一味痴情,心地褊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护花主人总评) [74]




周璇饰林黛玉(1944电影剧照)
黛玉《哭花词》极叹红颜薄命,是黛玉一生因果,与《红楼梦曲》遥相关照。(第27回) [74]
黛玉之哭只哭得自己,贾宝玉之恸直恸到一家,深浅不同,是两人分别处关键。(第28回) [74]

涂瀛:

人而不为时辈所推,其人可知矣。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石头记》最,物色有在矣。乃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不得于外祖母,所谓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其势然也。”于是乎黛玉死矣。 [15] [75]

薛宝钗善柔,黛玉善刚;薛宝钗用屈,黛玉用直;薛宝钗徇情,黛玉任性;薛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薛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不知其他。 [15] [76]

姚燮:

还泪之说甚奇。然天下之情,至不可解处,即还泪亦不足以极其缠绵固结之情也。书中林黛玉,自是可人。泪一日不还,黛玉尚在;泪既枯,黛玉亦物化矣。 [77]

神瑛与绛珠,一草一石,所谓木石缘也。人皆重金玉而贱木石,岂天意亦与为转移耶?(第1回) [77]

黛玉自云近.日少泪,不知无泪之比有泪,其心为更伤,其病为更深。(第49回) [77]

雪芹先生不欲以暧昧之事遭蹋闺房,故于黛玉临终时标出“身子干净”四宇,使人默喻其意。黛玉气断之时,即薛宝钗婚成之候。新房热闹,满堂合奏笙箫;旧院凄凉,半空亦有音乐。夫笙箫者,生所同也。音乐者,死所独也。黛玉亦何慊乎钗!(第98回) [77]

张新之:

写黛玉处处口舌伤人,是极不善处世、极不自爱之一人,致蹈杀机竟不觉。(《红楼梦读法》) [78]

周春:

黛玉幼居母丧,克尽孝道,其心地极明白者。故其死也,既悲双亲之早世,又愤外婆之炎凉,因而呕血数升,奄奄垂绝。若专以为相思病,亦不谅其苦心也。此书发于情,止乎礼义,颇得风人之旨。(《红楼梦约评》) [79]




文学史评价




王文娟饰林黛玉(1962版越剧电影剧照)
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后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语言“比刀子还利害”,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她在宝玉面前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中,只有自幼耳鬓厮磨的贾宝玉才是她的“知己”。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真挚感情,成了她能在这个势利环境中生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 [80]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惟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贾宝玉的爱情中。她用尖刻的话语揭露弱点,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她为保持自己的爱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 [81]




其它评价

鲁迅:你们看,林妹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小肚鸡肠,我可受不了啊……林黛玉虽然美,但那是一种病态美。 [82]

王国维:贾母爱薛宝钗之婉嫕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贾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贾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遍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83]

俞平伯:①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薛宝钗曲,黛玉刚而薛宝钗柔,黛玉热而薛宝钗冷,黛玉尖锐而薛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薛宝钗世故……一个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个是它的肖子宠儿。②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其扬黛抑钗,他的意思原是鲜明的。 [84]

王蒙:林黛玉是理想、是诗,她本身便是情,是一切电脑没有,而人类所渴望所难以获得,所梦寐以求的情。她的钟情、嫉妒、多疑、纠缠、惧怕,她的病态,表现了许多弱者的内心,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的不愿人知的那一面内心。 [85]

吕启祥: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人物。她是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粹精英……如果说,他把天地间灵秀之气所钟的女儿喻之为花,那么,林黛玉就是花的精魂;如果说,他把生活心灵化而流泻为诗,创造了充满诗意的真正的艺术,那么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是诗的化身。 [86]




文化原型

播报
编辑




陶慧敏饰林黛玉(1989北影版剧照)




湘妃

林黛玉在大观园的居所潇湘馆因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而得名 [87],她在诗社别号“潇湘妃子”,探春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38]相传帝舜死于广西苍梧,葬于湖南九嶷山,二妃娥皇、女英一路寻觅到洞庭湖,望九嶷山痛哭,洒泪竹上成斑,泪尽,死于长江、湘江之间,死后成湘水女神,也叫湘妃、湘夫人。林黛玉还泪、爱哭,含有娥皇、女英的文化因子。




西施

林黛玉婀娜苗条、转盼含情、忧郁多病之美与天下第一美女西施颇有些神似。小说描写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 [2],即用了西施捧心的典故。贾宝玉形容林黛玉容貌“眉尖若蹙”,为她取字“颦颦” [2],尽得西施颦眉之风流。林黛玉自作怀古诗《五美吟》第一首咏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 [52]。贾府下人常以“病西施”戏称林黛玉 [71],被称为“林黛玉之副”的晴雯也喜欢“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 [55]。




飞燕

林黛玉葬花的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32],以杨妃比配薛宝钗,以飞燕比配林黛玉,这是用了“环肥燕瘦”的典故,赞美薛宝钗丰满圆润之美犹如杨妃,黛玉轻盈袅娜之美犹如飞燕。汉伶玄《赵飞燕外传》:“长而纤绠轻细,举止翩然。” [88]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 [88]因腰肢纤柔灵巧,飞燕善作掌上舞。小说描写林黛玉“行动似弱柳扶风” [2],描写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 [55],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无不透出如同飞燕起舞般的自然舞美。




李清照

林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作品表现出来的忧愁、憔悴、柔婉、清瘦形象,与李清照《醉花阴》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9]、《声声慢》词“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90]、《一剪梅》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90]堪称千载知音。愁、泪、瘦是李清照、林黛玉诗词作品中共通的主题,也是她们生活、命运的写照。




莺莺

林黛玉反抗礼教,追求真爱,受到《西厢记》的启发,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宝黛读西厢是《红楼梦》中一个经典镜头。林黛玉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31]。后来又在很多场合不自觉将那西厢曲词脱口而出:“呸,原来也是个‘银样镴枪头’。” [31]甚至连睡梦中都忘情地吟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之句 [4],行令时又吟出“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之句 [40]。

曹雪芹以舜妃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作为构思林黛玉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环境的素材,以灵芝仙草和巫山女神瑶姬作为绛珠仙草和绛珠仙子的神话渊源,为林黛玉开掘并准备了丰富的美之源泉。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形象以及晚明才女冯小青、朱楚生、叶小莺等人的传记中摭取素材,塑造林黛玉追求自由婚姻的性格;继承《楚辞》开创的“香草美人”传统,以竹、芙蓉和芭蕉来象征林黛玉的精神风貌;借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和明代唐寅《花下酌酒歌》及其葬花轶事来构思“黛玉葬花”情节。 [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8: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a奔跑的小明

a奔跑的小明



[捂脸][捂脸]瞎说啥大实话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贾府众人赏雪赏红梅,后又在芦雪庵烤鹿肉吃。恰好宝琴也来了,穿着贾母新给的一领斗篷,众人都感叹宝琴得了老太太的缘法,老太太这么疼她。湘云和琥珀因此说到黛玉会因此而心有不快,宝玉也“正恐贾母疼宝琴,她心中不自在”,却不想黛玉并不像往日在意这些,反倒和宝钗说说笑笑,待宝琴也很亲热。宝玉看着,只是暗暗地纳罕。




一会儿大家散了之后,黛玉自回房休息,宝玉便来找黛玉,说自己最近读《西厢记》,有一句不解,要黛玉讲给自己听:《闹简》上有一句说的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这里有两重引用。

一是“孟光接了梁鸿案”的典故。故事发生在汉朝,孟光(女)与梁鸿(男)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每次做好了饭都要亲自捧给丈夫(梁鸿)吃,并且还要将食案平举到眉头的位置,以示尊重。


而“孟光接了梁鸿案”是句反话,梁鸿是不可能端饭给孟光的,因此这句话是不可思议、太阳打西边出来的意思。联系《红楼梦》的上下文便知,宝玉想问的是:黛玉什么时候与宝钗尽释前嫌,亲如一家的?





二是《西厢记》中《闹简》上道“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重点在“是几时?”,即黛玉与宝钗是什么时候和好的?黛玉便把自己说错了酒令,宝钗怎么说她,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地告诉了宝玉。






宝玉听后,笑说:“原来是从'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上就接了案了。黛玉与宝钗和好是从黛玉说错酒令开始的。



发布于 2020-03-24 2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8: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杜丽娘[dù lì niáng]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牡丹亭还魂记》中的女主角









收藏



0


0











杜丽娘,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牡丹亭还魂记》中的女主角。

杜丽娘出身官宦之家,聪明、娴静而又美丽,不甘于封建礼教的压抑束缚,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结合,此后就追求梦中情人,思念成疾而死,被埋葬梅花观中。后柳梦梅果然来此,她随即复活,冲破封建家长的阻挠,与梦梅结为夫妇,实现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7]

(概述图来源:2008年版《中国京剧服装图谱》P50-51 [6])












































中文名杜丽娘
性    别女
登场作品《牡丹亭还魂记》
年    龄双十年华
父    亲杜宝


目录

1人物外貌
2人物经历
3性格特征
▪思想觉醒
▪反抗精神
▪至情至性
4人物原型
5衍生形象
6人物评价





人物外貌

播报
编辑

在丽娘梳妆打扮准备游园时,春香看到她的容貌,说了一句:“今日穿插得好。”杜丽娘自述:“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镇,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燕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1]








青年表演艺术家李玉刚塑造的杜丽娘形象青年表演艺术家李玉刚塑造的杜丽娘形象青年表演艺术家李玉刚塑造的杜丽娘形象青年表演艺术家李玉刚塑造的杜丽娘形象青年表演艺术家李玉刚塑造的杜丽娘形象青年表演艺术家李玉刚塑造的杜丽娘形象杜丽娘形象杜丽娘舞台形象



杜丽娘形象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宝熟读孔子之书,把周公之礼奉若神明,并以此教育女儿。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去过,她的裙子上绣了一对花鸟,都要受到母亲的责怪,怕引起她的情思。杜宝夫妇还请了一个老腐儒陈最良教她读经书,希望她“知书达理,父母光辉。”这样的高墙大院虽然能锁住杜丽娘的身子,却锁不住一颗觉醒的心。她说:“关了的鸣鸠,尚然有洲者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一次她偷逛后花园,面对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不禁发出无限的伤感:“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如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她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不满,要求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过一种天性自然的幸福生活。

在绣房午睡的时候,她梦见一位风流倜傥的才子手持柳枝与她在牡丹亭畔的梅树下相会,这位书生就是她后来的丈夫柳梦梅。在梦中,神情恍惚,与柳梦梅幽会,在花神的保护下,她感到真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接着她又第二次进入梦境,重新经历了与柳梦梅“好一会分明,美满幽香不可言”的幸福。然而好梦不长,她被母亲唤醒,情人与欢乐都不见了,重新回到可悲的现实中,她不禁发出:“要再见那书生呵!”她寻梦已经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从此之后,杜丽娘因思念柳梦梅而一病不起,杜宝夫妇求医问道终不见好。杜丽娘的病哪里是医药能医治的。她自知已病不愈,于是在病危时自描春容,题诗其上,装在紫檀匣中,希望她的情人能够拾得。杜丽娘终于为想念心上人而命归黄泉!

以后柳梦梅因赶考,住在埋葬杜丽娘的梅花观里,杜丽娘的鬼魂来到柳梦梅的房中,见柳梦梅正在欣赏拾得的自己的画像,很是感动,终与柳梦梅结为夫妇。生前未能实现的愿望,死后却得以实现。但这种人鬼的生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她让柳梦梅打开自己的棺木,吃下还魂丹,杜丽娘终于复活了。

作为在封建正统思想教育下的大家闺秀,杜丽娘还未能完全摆脱礼的羁绊,复活后在婚事问题上她对柳梦梅说:“这事还早,杨州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在杜丽娘看来“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体。”她要求柳梦梅要在婚事问题上要取得父母的认可,接着又陪他上京赶考,获取功名。

在爱情的追求上,杜丽娘仍然是执着的。在金銮殿上,皇帝责问她:“自谋自婚,有何主见?”她回答:“臣妾受了柳梦梅再活之恩,真乃是无谋而嫁!”杜宝又提出“离异了柳梦梅,回去认你。”她坚决不干。她的斗争,终于赢得了与柳梦梅的结合。 [3]




性格特征

播报
编辑




思想觉醒

杜丽娘出身于典型封建士大夫家庭,她身上赋有浓重的封建礼教,出身名门闺秀和深受严格封建礼教教育规定她理应成为一位三从四德、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身为官宦小姐,她是一个标准的淑女形象:才貌端妍、美丽热情、心地善良、聪慧过人、文静柔顺、知书达礼,熟读四书五经,摹卫夫人书法可以以假乱真。作为父母的掌上明珠,新春时节跪着给父亲敬酒祝寿,可见她孝敬父母,循规蹈矩,为父母之命而从之,自小深受封建礼教的禁锢和亵渎。作为一名女学生,她一见面就提出要为师娘绣双寿鞋,可见她乖巧懂事,女红精湛过人。她对陈先生“依注解书”的授课方法感到不满,对事物的看法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自主性强,敢于对老师提出质疑。她认为《诗经·关雎》并非歌颂后妃之德,而是一曲恋歌,是对浪漫结对的青年男女的礼赞。她与春香闹学,反映出她纯真可爱、顽皮任性的一面,表面上看似对老师心服口服,恭敬无比,实则是心有怨气,对老师管教监督深感不满,对春香过分闹学表面上看似发怒,实则心中为她捉弄老师而窃喜,可见她胆识过人,闹学手段也颇显高明。趁着父亲大人下乡劝农的机会,她在丫环春香的怂恿下,梳妆打扮,鼓起勇气,跨出了非礼的第一步,偷偷溜出闺房私自游园。面对着满园春色、姹紫嫣红、良辰美景,她却无暇赏及,她联想到自己深守空闺,与世隔绝,眼看时光流逝,青春不在的悲苦命运,惆怅委屈、伤感情怀如江潮般交织萦绕在心头,使得内心思潮翻腾不已,既是处于青春期少女怀春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出她性格惆怅、忧郁伤怀的一面,反映了杜丽娘的思想意识初步觉醒。 [2]




反抗精神

游园之后,大自然的明媚春光助长了她的觉醒,惊醒了杜丽娘强烈的生命意识,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使她发现进而挖掘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价值,走上了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现实使她的情感痛楚无法得到排遣,她不满于自己的处境,却找不到造成这种痛苦的根源;她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却找不到出路。她只能将它寄托在梦幻之中,经由花神的指点,她得到了梦中情人柳梦梅的及时爱抚,与梦中情人幽会,那种怜香惜玉的爱情,半推半就的腼腆,刻骨铭心的欢愉,使得郁积在杜丽娘心中的热情顿时爆发,唤起了她热爱青春、追求爱情、幸福自由、反抗现实的渴望。她由一个唯唯诺诺的千金小姐成为一个敢于为爱献身的烈女子。她大胆坚定、一见钟情,然而梦中之景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得她心摇神荡,消极忧郁,病体不支,相思成疾。梦醒之后,她脑里只残留下空洞回忆,母亲的絮叨,更使得她感到梦醒后的无路可走,前途渺茫,悲哀痛苦,寂寞压抑,感情无处寄托,无处宣泄,最终导致她因情感饥渴而亡,付出生命的代价,病死于寻梦觅爱的徒然渴望之中,抱着遗恨离开人世。这反映出封建势力的强大与不可抗拒,也显示出个人力量的渺小,在封建时代,她所作的只能是那样的徒然的抗争,她的现实反抗结局也只能是含恨而死,游园惊梦之后杜丽娘的性格得到进一步发展。 [2]




至情至性

杜丽娘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为情而死,为爱献身,意志坚强、不屈不挠、至死不渝的追求爱情的执着,她对“情”的追求都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她面对阎罗王判官时敢于据理力争,即使沦为鬼魅依然对着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以身相许,绝不变心,她要求柳梦梅为她掘坟,最终历经险阻,为爱复活,为理想复活,在现实中与柳梦梅结为夫妇,杜丽娘不懈追求爱情的精神得以升华。

但是复活后的杜丽娘也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伦理纲常的束缚,她还是想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完成她和柳梦梅的婚姻。她要柳梦梅去探望父亲,鼓励丈夫考取功名,期望取得父亲同意并承认她们婚姻。然而面对自己和穷书生柳梦梅的爱情得不到父亲的认可,面对父亲处处压制状元夫君的淫威和百般刁难,杜丽娘还是勇于捍卫自己的爱情,历经劫难最终得以团圆胜利。她在朝廷上情深一叙,慷慨陈词,勇敢地为自己的爱情辩护,把一部为情而死生的追求史演述得动人心弦、催人泪下,连皇帝也为之惊叹感动,亲自赐婚,最终得以圆满结局,杜丽娘的性格发展得到再一次升华。 [2]




人物原型

播报
编辑

杜丽娘大约产生于明代弘治到嘉靖年间(晁瑮《宝文堂书目》)。最先见于明人何大抡《燕居笔记》作《杜丽娘慕色还魂》《宝文堂书目》又作《杜丽娘》说杜丽娘是宋代广州南雄府尹杜宝的女儿。聪明伶俐,天姿国色。十六岁时,竟无书不览,无史不通,琴棋书画,嘲风咏月,女工针指,靡不精晓,人称“女秀才”。季春三月的一天,她游杜府后花园,触景伤情,感春慕景,遂凭几昼眠,梦见一书生,年方弱冠,才姿俊秀。二人情投意合,于牡丹亭畔、芍药栏边共成云雨之欢娱。从此,丽娘春情难遏,日思暮恋梦中书生,执迷一性,恹恹成病。临终前,她自绘一小影,并嘱咐母亲将自己葬于后花园梅树之下。后三年,新府尹柳思之子柳梦梅游园,偶拾此图,并将其挂于书房,早晚观看不已。夜里,杜丽娘魂灵即与柳生幽会,效夫妻之礼,尽鱼水之欢。情笃意浓,难分难舍。丽娘趁此要柳生将她的情况告知母亲,然后发冢启棺。启棺后,果见丽娘如生。她复活后,遂与柳生结为伉俪。万历年间,戏剧家汤显祖有感于杜丽娘的一往情深及其为情而生,为情而死,又为情而复生,遂根据小说,并参考有关资料,谱写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 [4]




衍生形象

播报
编辑





时间


类型


名称


扮演者


2009年

昆曲

《牡丹亭》

坂东玉三郎 [11]


2018年

昆曲

《牡丹亭》

蔡正仁 [12]


2019年

昆曲

《牡丹亭》

胡娉、王奉梅、沈世华、张志红、吴心怡 [9]


2021年

昆曲

《牡丹亭》

孔爱萍 [8]


2021年

电影

《牡丹亭》

单雯 [10]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盛广智:杜丽娘作为大家闺秀,自幼受封建教育,生长在严重束缚性格发展的环境之中。“情”与“理”的冲突推动着杜丽娘性格的发展。“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她追求爱情自由与封建礼教的严酷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杜丽娘因情而死,以死殉情,是对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的抗议与挑战。杜丽娘的形象闪耀着晚明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光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0:56 , Processed in 0.0800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