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21: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 Web 图标


duhoc.cn


https://duhoc.cn/baike/zh/郭都贤

郭都贤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Baike 中文百科 ...


2023年1月5日 · 桂王在肇庆即位,是为永历帝,以兵部尚书一職召郭都贤,而郭都贤已出家,法號禎石。 洪承畴 降清后,至桃江拜望郭都贤,欲以厚報。 洪承畴餽贈 金錢 給郭都 …网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21: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昨夜红楼梦+今宵水国吟】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全球 Web 图标


湖南博物院


https://web.hnmuseum.com/zh-hans/zuixintuijie/郭都贤...

郭都贤《水阁吟》诗册 | 湖南博物院


2018年11月19日 · 郭都贤(1599——1672年),字天门,号些庵。湖南益阳人。幼聪慧异常,十六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历官行人,郎中,出为江 …网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23: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学新论:方以智是《红楼梦》的作者?
2023-10-17 20:56·看见身边的阳光
作者:谢思球

最近,红学研究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有研究者提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明末清初今枞阳籍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方以智,方以智是贾宝玉的创作原型。最新的论点认为,《红楼梦》是明末四公子方以智与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合著,曹雪芹即方以智,脂砚斋即冒辟疆。著名学者汪军认为,《红楼梦》是不是方以智原著尚待进一步深入考证,但《红楼梦》的作者肯定是明遗民,绝非那个江宁织造厂的八旗后裔。胡适的所谓“乾嘉考据法”,从《红楼梦》到《水经注》,一错再错,为害甚大。另外,方以智与天地会、孙中山的关系,方以智对易学、庄学、诗学、禅学的全新阐释,都是中国文化新一轮复兴的原点

研究者认为,曹雪芹是笔名而不是真名,曹是曹洞宗的曹,雪芹是明遗民推崇的复卦意象,象征复活与新生。若如此解读,曹雪芹非方以智莫属,它将永远终结上世初胡适《红楼梦考证》中提出的《红楼梦》作者是江南织造曹寅后人曹雪芹的论断。《红楼梦》一书和曹家并无关连,因为密之去世时,曹寅(1658—1712)才13岁,他16岁才入宫作康熙御前侍卫,康熙29年才任苏州织造,三年后江宁织造,按现在专家考证的结果,曹雪芹在13岁时家族就已败落,以他的知识经历能写出这部文学“百科全书”来吗?简直是天方夜谭。方密之是中国古代卓越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唯物论哲学家,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中国有几人?只有第一流的作家,才能写出《红楼梦》这样百科全书式的第一流文学作品。

红楼梦》以写宁荣二府、宝黛二人爱情故事为幌子,实际上是写明朝国破家亡、海内鼎沸、末流横决、颠沛动荡,表现了明末清初大动乱 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的无穷忧虑。贾宝玉与黛玉恋爱主线是以冒辟疆与董小宛恋情为蓝本。方以智、冒辟疆都是当时一流的大儒,他们在清初政治高压下通过写这部小说,寄托哀思,给后人留下重重谜团,他们在当时恶劣环境下也只能采取这种手法来做了。方以智、冒辟疆等从天堂到地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决定了他们写作的决心毅力和思想深度,远比《红》作者是曹雪芹说胜数更大。

1653年,方以智重归离别10年的金陵,皈依天界寺的觉浪道盛法师,闭关在金陵高座寺的香竹轩,潜心写哲学著作,《红楼梦》的初稿也就是在这里创作的,初名《情僧录》,后改名《石头记》。冒巢民(即冒辟疆)在得到原稿后,精心抄录(冒的小楷极佳,能日写一万字),充当了脂砚斋等作脂评等。巢民于1680—1690这十年之间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写成《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一书传世。在增删过程中,书名曾数次修订,有《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名称。吴玉峰、东鲁孔梅溪都是化名而己,实际作者只有两人,即初创者方以智(称作曹雪芹)和增删者及评点者冒巢民(脂砚斋)。评点中出现的畸笏、芹溪、杏斋诸子等都是巢民在书中的化名,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一是这些化名人物对小说中发生的事情毫无了解,二是为了保密需要,无须他人代劳,作者为模糊人的视线,将“真事隐去”故意设置的烟幕弹。整书初创稿为方以智,增删评点都出自于脂砚斋即冒巢民一人之手。

《石头记》原稿连同脂评流落到南京曹寅之手,在曹家迎百年传到穷三代曹霑之手,仅活了40岁的曹霑,自号雪芹,改写了一部《金陵十二钗》,但并没有流传开来。200多年来,人们将这个假曹雪芹当成脂批《石头记》作者,纠缠不清。找到了真正作者方以智和点评者冒巢民,一切疑团都能解决。这是方、冒诞生400年前夕(2010年)终于真相大白,重见光明。

《红楼梦》作者为方以智和冒巢民,可见脂砚斋两段《一芹一脂》评语:

a.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

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

——脂砚斋

b.甲戌本第一回一条脂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

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脂砚斋”,回看方以智与冒襄在世且已相识的年份,有一个甲午年,

那正是1654年,也正是于这年的八月(客秋),冒襄叩关(以智闭关高座寺)叙旧,密之言:“与辟疆别十六年矣。”然而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生死兄弟之情甚至同盟暗约共坚遗民之志甚至筹划复明大业。

想不到这一次重聚之后,二人天各一方,虽然密之子辈与冒襄往来不断,但两友再无相见之日。

生死离别,能不令做为脂砚的巢民泪下悲慨么。此批作于1671年密之逝后当无疑虑。是故有“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黛玉初进荣国府见一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甲戌夹批:实贴。】方密之即生于在陆山庄的黻佩园。

本文作者发表于2009年新浪博客,今天才看到,和本人最近的红楼梦作者的探讨非常一致。故推荐给友友,请指正。


举报
评论 252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说点什么吧...
评论

执着的艺术家jD
15
谁写的我不知道,但是作者一定在江南生活过,因为书中大量出现吴语方言。如葬花词里的侬、那厢、事体、杌子等

回复
·
10月18日

看见身边的阳光
作者
1
作者石兄生在江淮,小时随父亲去福州,考进士在金陵,逛青楼在秦淮河,任职在紫禁城,逃亡北方转湖北湖南贵州,到江西吉安洪门圣地

回复
·
10月18日
查看全部 5 条回复

太极知微时空共振
13
方的传世著作很多,用相关分析软件可以和红楼梦对照一下,如果是作者,在习惯用字上会高度趋同。这种分析,比推理更有说服力。

回复
·
10月21日

看见身边的阳光
作者
3
方中通哀述十篇和薛宝钗的十首怀古诗,一对应,而其中四首十三元限韵脚诗和白海棠诗韵脚一致,文人中很少用门盆魂昏痕之类的,带有悲情色彩的词语。其他还有需要总结。。。。

回复
·
10月21日
查看全部 3 条回复

端庄溪流ja

红楼梦的作者讨论有什么意思?作者所写的内容是反映当时某个阶层人员的思想、工作、生话、环境。到底是谁把它写成文字与故事,有什么可细究?!

回复
·
9天前

看见身边的阳光
作者

你是作者上级领导官没当够,在这里发号施令[微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23: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见身边的阳光
2023-11-23 13:07·儿科副主任医师

关注
索隐红楼梦以诗,书成蕉叶文犹绿。
第17-18回‘蘅芷清芬’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
睡足荼蘼梦也香。
大观园:
金门玉户神仙府,
桂殿兰宫妃子家。
蓬莱仙景,崇阁崇光;长廊曲洞,方厦圆亭。
现实中浮山胜景,天台幻境。
宛若山水盆景,源来天香沁芳。
怡红院内:
花障篱门,玉悬月洞;粉墙环护,绿柳周垂。
千竿修竹,西府海棠;抱厦蕉鹤 ,泛彩崇光。
红香绿玉,蕉卷垂棠;万福万寿,宜门西山。

贾妃不喜欢“红香绿玉”的玉,改为“怡红快绿”即怡红院。
宝钗提到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 :‘冷烛无烟绿蜡干’。作者石兄引导读者至它的全诗。
《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芭蕉的形象和气质,比成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
首句:未展开的芭蕉叶,像挺立的绿色蜡烛般,只是既没有火焰,也没有烟气。芭蕉清冷出尘、了不俗韵,契合春寒料峭。

次句“芳心犹卷怯春寒”,将芭蕉拟人化,赋予了情感。
藏在叶中的蕉心,仿佛少女含情脉脉的芳心,在料峭春寒中带着几分羞怯。
“一缄书札藏何事”,一语双关之妙。卷曲的蕉叶,如春天写给少女的诗笺,藏着作者的小心思和密码。
尾联:“会被东风暗拆看”,意为春风会捷足先登,提前拆看芭蕉的心事。
写信者的一片芳心就深藏在那卷曲的叶片中,不愿被世人知晓她内心真正的想法。然而,春风总会将芭蕉新叶吹开,正如拆开了那封暗藏心事的书札,窥探了少女的秘密。
此诗中“一字”用得既生动形象,又暗藏着顺乎自然规律的道理,深化了诗的意境。
一字“烛”是形容蕉叶的形状,一字“蜡”则是描绘它叶片肥厚光滑、翠脂凝绿般的视觉感受。“绿玉春犹卷”自然被宝钗转向“绿蜡春犹卷”的唐钱珝的诗句,石兄的别有用心。
一个“怯”字,人格生动的描绘出早春寒意中蕉叶卷缩的柔弱身姿。
一个“会”字,写春风来得顺理成章;一个“暗”字,写春风到来得不知不觉。
此诗最能代表石兄的心意,隐含着红楼梦中一人一物,是甄士隐还是石头记?
因“腊”替“玉”,宝玉称宝钗为“一字师”实则提示明末清初文坛都知道方以智早年的“通雅”之作,对汉文化改良的想法,一字表其义,改繁为简,提倡拼音注入。被世人称作“一字师”。
石兄还是希望人们能读懂《石头记》变予以传播的。重新解读上述四句诗:
石兄被陷害遁入空门,以青灯冷烛为伴,如毫无生气的风干的蜡烛;文脉沁芳的桂林人方以智如春寒料峭中的芭蕉卷叶,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一颗七窍玲珑石心,或《石头记》手稿。此书真正藏着什么秘密,手稿也不知被冒襄公藏的怎样。应该会被东南文人打开阅读,予以批注解读传抄戏说的吧。
玉乃宝玉,似蜡犹如卷曲的芭蕉,是一本书《石头记》。谁人会打开阅读,有谁知道其被卷曲的是一颗七巧玲珑心,又有几人能懂其中味?
作者石兄的“敏”锐的小心思和心中的小秘“密”,在《红楼梦》一书中多处可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09: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常德桃川朱氏字辈:“翠处天光加国继楚良达世启文明学笃维邦开景运绍宗孔圣直真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09: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何诚+何子奋+何子悌+何子敬】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原创 崇祯帝之子“朱三太子”:余姚女婿的末世悲情
2023-10-05 10:31 发布于:天津市








崇祯帝之子“朱三太子”:

余姚女婿的末世悲情







《清实录》记载,被疑为朱三太子的王士元自称“崇祯第四子”(即朱慈炤)。民国年间成书的《清稗类钞》则称,王士元自称系朱慈焕,恰恰就是民间所传的“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一说为皇三子朱慈炯,一说为皇五子朱慈焕,因序齿方法不同导致差异。

康熙四十四年(1705)前后,浙江四明山的张廿一、张廿二等人联合江苏太仓一念和尚,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分别在江浙一带与清朝官兵分庭抗礼,引起清朝政府的高度重视,不断派兵加以围剿。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二月,苏州织造李熙上奏康熙皇帝,说太仓一念和尚聚众起事。康熙皇帝收到密折,当即批示“此一案,朕早已知道了。又闻浙江四明山有贼,尔密密访问,明白奏来。”李熙,即是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大舅子。



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康熙皇帝在苏州织造李熙密折上的御笔批示“知道了”。

原来,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宁波与绍兴交界的四明山地区,一股地方武装与清廷官兵发生交火。闽浙总督梁鼐调动多支部队,组织官兵,不分疆界实行追捕。经过两个月的围剿,“夥党已旋被官兵擒斩拏获。”张廿一等十五名匪首在苏州被拏获了。张廿一等供称:“朱三太子住在新昌县地方,还有老营在上虞县大銮山,有一千多人等。”

经过两个多月的严查密访,朱三太子的踪迹终于露出水面。康熙四十七年闰三月初八日(1708年4月28日),闽浙总督梁鼐给康熙皇帝上密折,报告发现朱三太子踪迹的事。

密折原文:“因查肆拾伍年柒月间,浙江张月怀左道惑众案内有拏获奸犯何诚之侄何子奋,现禁在狱,提出讯问。据何子奋自供,伊系何诚之第贰子,本姓名朱圭。何诚即是朱三,入赘余姚胡家,有子陆人,其第三子已死。自败露之后,何诚家属妇女逃窜至湖州府长兴地方。见缉拏甚紧,妇女陆口俱行自缢,伊与伍弟何子悌、陆弟何子敬叁人,并其长兄朱尧之子何小孩壹口,当俱被拏。其朱三与长子朱尧、四子朱壬在逃……”



康熙四十七年闰三月初八日《闽浙总督梁鼐奏报大岚山即四明山并朱三太子踪迹折》

此次审讯,以三年前被抓的何子奋为突破口,获得了朱三太子一家的详细情况。又从与其交往的人中,了解了朱三太子的主要行踪。康熙皇帝收到密折,即刻下令,部署人员缉拏。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日(1708年5月24日),济南同知高鉷在山东汶上县将朱三太子抓获。

根据朱慈焕供述,李自成攻入京城后,他和哥哥们走散。“崇祯末年,流贼围京城,先皇将吾交王内官,匿民间。城破,王献之闯贼,闯又交杜将军。未几,吴三桂与大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携吾至河南,弃马买牛……”(《《清碑类钞》)

当时,崇祯把朱慈焕交给一名姓王的太监,王太监为邀功,把他交给李自成。李自成兵败,朱慈焕逃跑,遇到一位姓毛的将军。毛将军带着朱慈焕逃到河南,弃马买牛,在河南隐姓埋名一年多。

清军入关后,毛将军给朱慈焕留了些银子便逃了。朱慈焕当年只有十三岁,他一路乞讨,来到祖宗之地凤阳,遇到前明一位王御史。王御史见到朱慈焕,“执手悲泣,留于其家”,从此朱慈焕改名王士元,和王家子弟一起读书。五六年后王御史病故,王家长子不敢收留朱慈焕,请他出门。朱慈焕出家为僧。

后游浙,止一古剎,有余姚人胡姓,亦宦裔,偶来寺,与我谈经论文,大诧曰:“子才学如此,何为流于空门?”乃延至其家,改易衣帽,劝蓄发。(《《清碑类钞》)

当时朱慈焕云游到浙江余姚的一座寺庙,遇到一位姓胡的官员,他见朱慈焕才学渊博,一表人才,便劝他还俗,还将女儿嫁给他。当时朱慈焕化名王士元,就连他妻子都不知道他是明朝朱三太子。后来余姚张廿一以“朱三太子”的名义起义,朱慈焕大惊,怕朝廷顺藤摸瓜查到自己,这才向妻子和长子说明身世,带着全家远走他乡到山东。

朱慈焕,从姓朱,改姓王,又改胡,最后改张。三易其姓,在民间藏匿了六十余年之久,最终还是落入清廷之手。

面对审问,已过古稀之年的朱慈焕悲怆地说:况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乃不反于三晋变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吾因年荒米贵,在山东教读度日,居近通衢,密迩京师,尚敢有谋反之事乎?(《清碑类钞》)

朱慈焕说,我已经七十五岁了,满头白头,就算要谋反,也是在当年朝代变更兵荒马乱之际,怎么会在当下政治清宁泰平之时?谋反要占领城池,囤积粮草,备足枪械,我像是谋反的样子吗?我家中无米,只在山东教书,住所在闹市,离京师这么近,哪敢谋反起兵啊?

但他的悲切说辞已打不动不了早被“朱三太子”这个名号弄得噩梦连连的康熙的心。从康熙十二年到此时,全国已有十多位竖起反清复明旗号的“朱三太子”,让朱明后裔留存于世,无疑是对敌人的慈悲,对自己的残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初五日:得上谕曰:朱三即王士元,着凌迟处死。伊子朱尧、朱圭、朱壬、朱在、朱坤俱着立斩。(《清圣祖实录》)

康熙的意思是: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以息乱阶。(《清碑类钞》)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年号康熙

九年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特地到南京钟山南麓拜谒明孝陵。在朱元璋的陵墓前,康熙皇帝三叩九拜,肯定了朱元璋的功绩,还为其立碑,盛赞:治隆唐宋。他发誓赌咒要对朱元璋后裔行“三恪”之礼,“敕访明后,备古三恪之数,且举元后蒙古之恩礼不替为证,天下未尝不闻而义之……”(《清碑类钞》),意思是要对前朝子孙竭尽尊重。

九年后,七十五岁的朱三太子朱慈焕遂为康熙的刀下魂。朱明王朝后裔,终成末世悲情。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编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0: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当学方以智,“他是陈近南与王重阳的重合体”

长三角激光联盟
2019-11-23 19:58
 · 科技领域优质创作者
+订阅
首发:9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关山远(新华每日电讯专栏作者)

近期读了“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的故事,竟有“相见恨晚”之意。

在“明末四公子”中,方以智的名气,不如当时作为文坛领袖的陈贞慧大,更远不如侯方域、冒襄二人大,侯方域、冒襄因为与“秦淮八艳”中的美女李香君、陈园园、董小宛的香艳故事,流传至今。

但方以智绝对是最值得一写的,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的忠诚——连敌人都佩服的忠诚。



方以智故居(2012年拍摄)。 来源: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常说“自古忠孝难两全”,然而在明末清初乱世之中,方以智达到了“忠孝双全”的极致。

先说“孝”:晚明内忧外患,天下大乱,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任湖广巡抚时,正值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侵入湖北,方孔炤激励将士英勇作战,连战连胜,一度杀得张献忠军躲着方孔炤走。此后朝廷重臣杨嗣昌督师平寇,调度失宜,导致方孔炤在襄阳一役中战败,但杨嗣昌反借此弹劾方孔炤贻误军机,逮捕下狱。“贻误军机”可是重罪,当时崇祯皇帝着急上火,杀了不少大臣。方孔炤凶多吉少。

时为1641年,方以智在京城任小官,挺身救父,“怀血疏讼冤”,蘸着自己的鲜血写下为父申冤书,长达一年多时间,每天替父亲奔走,哭号喊冤。这份孝心打动了崇祯帝,将方孔炤从轻处理,免去死罪,遣戍绍兴。方孔炤后来寿终正寝。

崇祯帝对方以智的印象本来就不错,方孔炤蒙冤前一年,30岁的方以智中了进士,选为庶吉士,有人向崇祯皇帝推荐方以智,崇祯召对德政殿,方以智“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许多年后,飘零江湖、削发为僧的方以智,又听到了崇祯生前对他的评价。

当时,他的老乡兼老友钱澄之去看方以智,途中借宿一座寺庙时,遇到一位僧人,原来是服侍崇祯帝的内廷太监,两人聊得投机,前太监听说钱澄之与方以智相熟,于是发了一番感慨。

《清史稿·方以智传》记载道:“昔侍先皇,一日朝罢,上忽叹曰:‘求忠臣必于孝子!’如是者再。某跪请故,上曰:‘早御经筵,有讲官父巡抚河南,坐失机问大辟。某薰衣,饰容止如常时。不孝若此,能为忠乎?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言讫复叹……”

这段话的意思是:崇祯帝拿一个讲官(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与方以智来对比,这个讲官的父亲在河南做巡抚,因罪问斩,那个讲官居然无动于衷,照样薰衣,服饰、神情、举止如同平常。崇祯帝感叹:“不孝若此,能为忠乎?”相比之下,方以智为救父亲,日日持血书哭泣申诉,“这同样也是做人的儿子啊!”崇祯帝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忠臣,一定要从孝子中来找。

方以智听这段转述时,距离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已有整整10年了,明朝早已覆亡,新朝已是顺治十一年。《清史稿·方以智传》中写道,当时方以智匍匐在地,痛哭失声。

再说“忠”。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自尽,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不愿离去,被抓住,“加刑毒,两髁骨见,不屈”。可见他当时遭受了严刑拷打,但确实是个硬汉子。

不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方以智趁乱逃往南方,却被腐朽不堪的南明小朝廷排挤,四处流浪,饥寒交迫,却始终不肯投降清朝。

1650年,他在广西平乐被清兵抓住,史载:“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加礼敬,始听为僧。”清军统帅给了方以智一道选择题:左边是官服,右边是钢刀,你选哪个?方以智毫不犹豫走向钢刀,宁可死,也不当清朝的官。

这么忠诚刚烈之人,连敌人都很佩服,方以智被释放,当了和尚。

公元1671年,清康熙十年,冬天,方以智再次被捕,从江西押往广东时,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但另有一说,更为后人所接受:方以智行至惶恐滩头,想起前朝文天祥事迹,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江殉国。历史学家余英时著有《方以智晚节考》,对方以智在惶恐滩刚烈自尽进行了详尽考证。

身为僧人,为何又遭清军逮捕?越来越多的考证认为:方以智,是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的创始人。

无论多么绝望,他一直没有放弃基于忠诚的努力。





方以智是一个被后世严重忽略的人。

他顶着“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光环,后人津津乐道他们的风流韵事,感慨这些浊世翩翩佳公子与风华绝代的女人们,在天崩地裂中的悲欢离合、命运变迁。但方以智跟其他三公子陈贞慧、侯方域、冒襄真不一样。他是学霸,四公子中唯一考中进士的。四人均以才华著称,但方以智不仅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还堪称一位“旷世奇才”。

方以智文武双全,好友陈子龙(也是明末一位奇男子,名妓柳如是的前男友)评价说,方以智“六龄知文史,八岁游京师,十二工书法,隶草腾龙螭,十五通剑术,十八观玄仪,旁及易象数,无理不可欺。”

他是个剑术高手,日后创办天地会,亦在情理之中。但“文武双全”远不能概括方以智的才学,《清史稿·方以智传》中这么写道:“以智生有异秉,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

他是安徽桐城人,与其他三公子一样,均出身名门望族。方氏是桐城地区这一时期主要的世族。曾祖父方学渐,精通医学、理学,对诸子百家融会贯通,自成体系。祖父方大镇曾任大理寺左少卿,也是个大学问家,著作等身。外祖父吴应宾,精通释儒。父亲方孔炤,官至三品,通医学、地理、军事,并且较早地接触西学,主张研习经世致用的知识。这样的家族,对方以智影响至深。家里给他找的老师,也都是名流,除了醇儒,还有像傅海峰这样的名医。

方以智从小苦读诗书,随父宦游时,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值得一提的是,明末西学东渐,方以智一面秉承家教,以《易》学传世(方孔炤就是著名的易学家),一面又广泛接触传教士,学习西学。他跟西洋传教士毕方济与汤若望都有很深的交往,学习了解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也因此拥有了远超他那个时代同龄人的科学素养与世界观。

例如,他的科学著作《物理小识》辑录了各种学科的大量知识,涉及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光学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他认为光不走直线,光在传播过程总要向几何光学的阴影范围内侵入,使有光区扩大,阴影区缩小,由此提出“光肥影瘦”现象,为此还做了小孔成像实验。“光肥影瘦”,与今天所说的衍射现象很类似,而且与西方科学家发现衍射现象在时间上大体相当。在声学方面,他对声音的产生、传播、隔音、共振等都进行了研究。他关于炼焦和焦炭作用的记载,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炼炭和用炭的最早文字记载,比欧洲要早一个多世纪……

《四库全书总目》称《物理小识》“考证奥博,明代罕与伦比”。《物理小识》传入日本后,日本学者评价为“牛顿之前、中国可以自豪”的关于自然科学的百科全书著作。

后人评价,方以智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其实,他还是文学家(后代研究者有一说,方以智才是《红楼梦》的作者)、政治家、书画家、社会活动家、革命家。甚至,他还能称得上是医学家——他撰有多种医学著作,通过传教士的交往,还了解了西医之解剖学,并撰文介绍给国人。愤而离开南明小朝廷后,浪迹天涯,一度以卖药为生。

学者罗炽所著《方以智评传》一书,称方以智为明末清初中国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熟悉他的网友则风趣地说:他是陈近南与王重阳的重合体——《鹿鼎记》中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射雕英雄传》中抗金失败后愤而隐居开宗立派的王重阳,方以智合二为一。

他确实有武侠小说的传奇:晚年将自己的学问分别传授给三个儿子和侄子,四人各学一样,居然都成了大家。



《物理小识》部分内容。(来源:网络)



后人说起方以智,除了景仰,就是叹息。

他生前坎坷,身后寂寞。

只能说,方以智生不逢时,他生于公元1611年,巧合的是,崇祯皇帝也是这一年出生。这一年是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万历中兴”的时代已经远去,皇帝已多年不上朝,荒于政事,君臣矛盾尖锐,国家运转几乎停摆,而辽东后金迅速崛起,大明王朝,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方以智青年时,阉党当道,政治黑暗,壮年时,正值改朝换代,狼烟遍地,山河破碎,他也颠沛流离,零落天涯。

假如,方以智生在一个岁月静好的时代,有一间平静的书斋,这位不世出的人才,能有多大的成就?

《物理小识》的成书时间,和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一西方科学巨著的出版时间(1632年)差不多同时,方以智科学理论水平,与西欧著名科学家相比,毫不逊色。

在《物理小识》的总论中,方以智气势磅礴地写道:“智每因邵蔡为嚆矢,徵河洛之通符,借远西为郯子,申禹周之矩积”(邵蔡指邵雍蔡沈,河洛指河图洛书,郯子是春秋时人,孔子曾问于郯子。禹周指夏禹周公,传说古代算学与禹周有关),意思是他要以古代的博学者为师,广泛吸收中国和外国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其他一切知识,以博古通今。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来源:网络)

这几句话,表露出他对知识的热切追求。当代著名哲学家陈来评价说:方以智那种对于知识的热爱和追求,那种对摒弃知识的学说的憎恶和鄙夷,那种追求知识而不顾一切的勇气,那种博采万力的宏大胸怀,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几乎与他同时代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总使人觉得,他的“因、徵、借、申”的豪言,与“知识就是力量”的壮语,表达的是同一种对新的科学的召唤。

西方称:培根是上帝派来的天才人物之一,他教会我们如何获得成功,如何造就伟大。难道,方以智不也是上天派来的天才人物吗?遗憾的是,他生逢乱世。

但即使在天崩地裂、风雨飘摇之际,仍然有后世公认的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三人跟方以智均是1610年代生人,他们也同样是誓不降清、气节凛凛,但他们活得都比方以智长,顾炎武69岁,王夫之73岁,黄宗羲则活到了85岁。方以智在惶恐滩头悲壮自尽时,正好是60岁。

现在,有句流行话叫作“余生很贵,不要浪费”,假如,方以智跟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一样,晚年潜心著述,不再过问政治,不冒着危险组织天地会,那么,“三大思想家”,就会变成“四大思想家”了。

有人甚至用“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来批评方以智:明朝都灭亡了,你还折腾什么呢?你是一个天才啊,你这么有能力,你应该看清形势:大清已坐定了江山,反清复明大势已不可为,你何苦呢?你应该借“立言”来“立功”“立名”,这不是中国读书人的终极追求吗?你偏偏要空负着满腹学问、一身能力,跳江自尽,这是多大的损失?

是的,“忠诚”这两个字,对于方以智来说,就那么重要吗?诚然,没有忠诚的能力,一钱不值;但因为忠诚而影响甚至永远失去了能力,又会是巨大的遗憾吗?



昆曲《桃花扇》中的侯方域形象(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在方以智的生命中,大明王朝,对他并不宽厚。

方家与东林党有很深的渊源,视阉党为仇寇,方孔炤就因为得罪了魏忠贤而被免职。方以智在青年时代,每与友人相聚,共愤国事,说起阉党当道,慷慨呜咽,拔剑砍地。崇祯帝虽然欣赏他,但他的意见并不为皇帝采纳。满清入关后,方以智辗转南下,投奔南明弘光政权,却遇到仇敌阮大铖把持朝政。

阮大铖是才子,人品却低劣不堪,先依东林党,后依魏忠贤,崇祯朝曾以附逆罪去职,在南京时四处活动,想东山再起,被“四公子”骂得不敢出门。但坏人总是能抓住机会,阮大铖在南明权倾一时,对东林、复社人员大加报复,见到方以智,开口就是:李自成入京后,你怎么还活着,没有“殉节”?把方以智列入“从逆六等”中的第五等。

方以智只能继续逃亡,流寓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后来他参与拥立永历政权,却发现这个小朝廷也是奸人当道,他遭到太监王坤诬陷,被免职后,不得不遁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湘、桂、粤西一带,过着“曲肱茅屋鸡同宿,举火荒村鬼作邻”的生活。

这样的朝廷,值得忠诚吗?

方以智有无数的理由,放弃“忠诚”二字。明朝覆亡、满清夺得天下的过程,无时不在上演着“忠诚与背叛”的故事,大明纵然有一批硬骨头,但软骨头更多,否则,满清铁骑虽然骁勇,但单凭己力,又何能吞下大明江山:

那个以为何没在北京沦陷时“殉节”之借口来打击方以智的阮大铖,南京城陷后,立刻降清,还随着清军去进攻明军,最终病死于攻打仙霞关的石道上;

那个名满天下、与“四公子”相交甚深的钱谦益,东林党领袖,当清军兵临城下时,如夫人柳如是劝他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他剃发降清了;

那个侯方域,铮铮铁骨的“四公子”之一,《桃花扇》的男主角,在大势已去后,他并没有像《桃花扇》中那样去当道士,而是动摇了,写了诗文阿谀新朝,还参加了满清的乡试,讽刺的是,并没考上。后人写诗讽道:“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

方以智的不平凡,就在于此:他理解同时代人的所有选择,包括背叛,但他不会这么选择,即使名利诱惑、生死考验,他仍然选择——忠诚。

在一个背叛者遍地的乱世中,方以智,为何还要坚持忠诚?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诚,是人最宝贵的品质,古今中外皆然。无论对爱情,对朋友,对组织,对民族,对国家……无论哪个层面的忠诚,都是不可缺少的,即使是背叛者,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不忠诚。失去忠诚,就失去了信任,一个没有信任的社会,他人即地狱。

哈佛大学的哲学系教授乔西亚·罗伊斯1908年出版了一本《忠的哲学》,他认为:忠诚是人们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人们差不多所有的行为均会涉及到忠诚的问题。忠诚自有一个等级体系,并分档次级别:处于底层的是对个体的忠诚,而后是对团体,而处于顶端的是对一系列价值和原则的全身心奉献。

方以智是忠诚于什么呢?

简而言之,应该就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的士大夫精神吧,任沧海桑田,任天崩地裂,人在天地间,卓然而立,不失节操。



在留存于世的方以智的画像中,面目清秀,神情淡然,眼神坚定。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常人看来,方以智不是一个有充分理智的人。但方以智的智慧,本来就超越了常人。何况世间悲剧,又往往是出自斤斤计较的过分理智?

在有些人看来,“忠孝双全”貌似早已是过时的词汇,方以智也只是愚忠。但是,今人又怎能超越特定历史时期来评判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内的人?何况,假如今天身边有一个方以智这样的人,不会充满了安全感么?

做人,当学方以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0: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37篇诗文 ► 64条名句

完善
生平

名士风流
  陈子龙祖上世代务农,父亲陈所闻,以文学名江南,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官至刑、工两部郎。陈子龙六岁入学,勤治经史,力攻章句。天启三年(1623年),十六岁举童子试,名居第二。时大批廷臣因为反对魏忠贤,纷纷被削职为民或逮之狱死。陈所闻告病在家,每阅邸报,扼腕叹息,教陈子龙剖析邪正,明辨是非。天启五年(1625年),他先后与本郡夏允彝、徐孚远、周立勋、宋征璧以及苏州、嘉兴等府的一些文人学士结为好友,切磋学术,议论时务,后来大都成为明季江南党社运动的骨干分子。天启六年(1626年),补松江府学生员。父病殁,居家守孝,闭门不出,博览群书,尤其致力于古文词。
  崇祯

展开阅读全文 ∨
文学成就

  明清易代之际,陈子龙以其特出之才情文章与铮铮之民族气节成为当时文人之代表、明末清初江南风云人物、文坛盟主,《明史》本传称其“生有异才,工举子业,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 。陈子龙领袖云间派(云间词派与云间诗派),对明末清初诗词振兴形成巨大影响,流风余韵波及身后近半个世纪。陈子龙在诗、词、骈文、散文均卓然自成一家,是明清二代最多才多艺的作家之一,又由其高尚的人格、不屈的风骨,而为当世以及后世敬仰,其人文章气节,皆堪称后人楷模。

明诗殿军
  陈子龙为明末清初三大诗人之一,与钱谦益、吴伟业齐名(但钱、吴二人在词与骈文方面都不及陈子龙)。其诗学思想追慕六朝、盛唐,倡导明七子复古主张,但其诗歌创作尤其是中后期诗歌创作旨在继承盛唐诗歌创作反映现实的精神,特别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意义,所以其诗感慨时事,关心民生,雄深豪迈,沉郁顿挫,苍劲之色与节义相符,同时文辞华美、音韵铿锵,浸透着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怀与高尚的爱国节操,是结束明代复古派诗歌创作的最后一个大诗人,被公认为“明诗殿军”。
  陈子龙早期诗歌多摹古之作,但是也已经有大量创新,随着时局的变化,尤其是明亡前后,在家国陵夷、沧桑剧变的特定时代环境感促下,诗风有较大改变,摹古习气也几乎消失,忧时念乱的沉痛情感注入诗中,显得悲劲苍凉,而又辞藻华丽,音韵铿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陈子龙各体皆工,尤其是他的七律与七言古诗,更为后人称道,这些七律与七言古诗,大多写于勤劳国事、戎马倥偬之际,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关切,悲凉慷慨,酣畅淋漓。
  陈子龙诗歌虽受“前后七子”影响,但是能够摆脱“诗必盛唐”之窠臼,兼学齐梁丽藻、初唐四杰音韵和盛唐格调,对晚唐诗歌之秾丽特征也有一定吸收,这些要素配合其过人才气,使其诗歌与“前后七子”大不相同,因此乾隆年间著名诗人和诗歌评论家赵翼全面否决“前后七子”却对陈子龙诗歌予以相当高的评价,认为陈子龙的诗论“意理粗疏处,尚未免英雄欺人”,却不得不承认他“沉雄瑰丽,实未易才”。
  明代诗歌自高启去世之后就陷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 陈子龙崛起于东南文坛,不仅终结了明朝诗歌艺术近三百年的衰微状态,而且也是开创清初诗歌抒写性情、反映现实新风较早的一个大诗人。清代康熙年间著名诗人、词人朱彝尊在编选《明诗综》,高度评价陈子龙在恢复诗歌大雅传统的功绩:“王李教衰,公安之派浸广,竟陵之焰顿兴,一时好异者,诪张为幻。关中文太清倡坚伪离奇之言,致删改《三百篇》之章句;山阴王季重寄谑浪笑傲之体,不免绿衣苍鹘之仪容。如帝释既远,修罗药叉,交起搏战,日轮就暝,鵩子鹗母,四野群飞。卧子张以太阴之弓,射以枉矢,腰鼓百面,破尽苍蝇蟋蟀之声,其功不可没也。”
  对于陈子龙在诗歌方面正本清源的作用,钱瞻百也有类似评价:“大樽(陈子龙)当诗学榛芜之余,力辟正始,一时宗尚,遂使群才蔚起,与弘、正比隆,摧廓振兴之功,斯为极矣。”
  缪天自持类似观点: “剥极而反,否极而复,先征于声音之道,卧子当楚人众咻之余,力追正始,允矣人豪。”
  龚蘅圃则针对那些将陈子龙与前后七子一并批评者提出见解:“若诗当公安、竟陵之后,雅音渐亡,曼声并作,大樽力返于正,翦其榛芜荆棘,驱其狐狸貒貉,廓清之功,讵可借口七子流派,并攒讥及焉?”
  康熙年间诗坛领袖王士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更是对陈子龙的诗歌推崇备至,在《香祖笔记》中评价其诗:“沉雄瑰丽,近代作者未见其比,殆冠古之才。一时瑜亮,独有梅村(吴伟业)耳。”陈子龙在结合齐梁与三唐风格方面的努力深刻影响了同时代的大诗人吴伟业。吴伟业初学宋枚,以杜甫诗歌质朴一面为宗,后在陈子龙影响下,全面吸收齐梁与初唐四杰之诗风,结合白居易等人之叙事诗风格,融入传奇小说笔法,终成自具面目之“梅村体”,对清代诗歌造成深远影响。
  清同治年间诗人朱彭年赋诗评价吴伟业:“妙年词赋黄门亚,复社云间孰继声?一自鼎湖龙去后,兴亡凄绝庾兰成”。此诗认为吴伟业诗继承了明末云间诗派陈子龙之风格。(按:黄门,陈子龙曾任兵科给事中,黄门是“给事中”代称。)
  后代学者所论述的“梅村体”的五大特征即诗史特则、频繁转韵、歌行中多用律句、用典较多、叙事特征,其中四大特征都可以在陈子龙七言歌行中找到。这四个特征在初唐四杰的诗歌中已经基本具备(如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其名篇《长安古意》,富丽精工,典雅绝伦,除诗史特征不够明显外,已经完全具备以上所说四大特征),陈子龙是直接继承者,然后影响了吴伟业。必须强调的是,明代中期何景明在好友杨慎影响下也已经涉足这类作品(见《明月篇》并序)。
  陈子龙与吴伟业的歌行在以上四个方面难分伯仲,陈子龙胜在雄丽有骨,吴伟业胜在高超的“叙事”风格。陈子龙的叙事诗仍然以唐代之前叙事诗风格为宗且数量极少(如《大梁行》、《紫玉歌》),而吴伟业则基本上依赖叙事诗成名,叙事风格不仅熔铸了白居易等人的“长庆体”,而且采用插叙、倒叙等一系列明清小说和戏剧中具有的叙事技巧,从而自成新吟,成为娄东派首领,与云间派首领陈子龙、虞山派首领钱谦益在明末清初诗坛鼎足而三。
  陈子龙殉国多年之后之后, 吴伟业仍在《梅村诗话》中评价陈子龙:“卧子(陈子龙)负旷世逸才……。其四六跨徐、庾,论策视二苏,诗特高华雄浑,睥睨一世。……当是时,几社名闻天下。卧子眼光奕奕,意气笼罩千人,见者莫不辟易。登临赠答,淋漓慷慨,虽百世后犹想见其人也。”并且回忆二人在京城论诗情景:“尝与余宿京邸,夜半谓余曰:‘卿诗绝似李颀。’又诵余《雒阳行》一篇,谓为合作。余曰:‘卿诗固佳,何首为第一?’卧子曰:‘“苑内起山名万岁,阁中新戏号千秋”,此余中联得意语也。“祠官流涕松风路,回首长陵出塞年”,又“李氏功名犹带砺,断垣落日海云黄”,此余结法可诵者也。’余赞叹久之。晚岁与夏考功相期死国事,考功先赴水死,卧子为书报考功于地下,誓必相从,文绝可观。……”对于陈子龙诗歌成就,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有过中肯评价:“陈卧子大才健笔,足殿明诗而无愧,又丁百六阳九之会,天意昌诗,宜若可以悲壮苍凉,上继简斋、遗山之学杜”,以“天意昌诗”评价陈子龙为代表的烈士诗人与遗民诗人之出现,足见评价之高。
  在《谈艺录》中,钱钟书先生还对陈子龙一些诗歌名联进行汇总:“陈卧子结有明三百年唐诗之局,其名联如‘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钱塘东望》)‘左结旧宅犹兰圃,中散荒园尚竹林’(《重游弇园》)‘九天星宿开秦塞,万国梯航走冀方’(《送张玉笥》)及《香祖笔记》卷二所称之‘四塞山河归汉关,二陵风雨送秦师’,‘石显上宾居柳市,窦婴别业在蓝田。’皆比类人地,为撑拄开阖。”

一代词宗
  词自元代开始衰落,到明代更加凋零,明末以陈子龙为核心的云间词派致力为词,勤苦唱和,使得词艺再次焕发出迷人光彩,其中尤以陈子龙词最为杰出。陈子龙论词崇尚南唐李璟、李煜以及花间词名家、北宋秦观、周邦彦等人,风流婉丽,蕴藉极深,享明词“第一”之誉。元、明词衰微近四百年后,陈子龙的出现使得词艺衰败的趋势得到根本的扭转,为词艺的中兴开辟了道路。
  陈子龙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其词境的成功创造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词在意境方面分别表现出了情韵生动、浑融自然、含蓄婉约等特征和风貌。这些风貌大大提升并增强了其词的内涵及价值,使得其词在明代词坛上熠熠生辉,词风影响了他去世后近半个世纪,对词坛回归南唐、花间、北宋风格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在陈子龙殉国之后,其词即开始深刻影响词坛,清末著名词学家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三中描述了当时的盛况:“昔大樽(陈子龙)以温、李为宗,自吴梅村(吴伟业)以逮王阮亭(王士禛)翕然从之,当其时无人不晚唐。”
  陈子龙身为烈士与英雄,诗歌中兼有英雄气与才子气,但其词却是风流婉丽、意蕴极深的婉约词,与豪放词毫无关联,后代评家对此均深为惊叹,如康熙年间顾璟芳《兰皋明词汇选》中称:“大樽先生文高两汉,诗轶三唐,苍劲之节,与志气相符。遒其词风流婉约,堪付与、十八歌喉。传称河南亮节,作字不胜绮罗;广平铁心,《梅赋》偏工柔艳,吾于先生益信。”此后沈雄在《古今词话》中引用此评价并稍加改动:“《兰皋集》曰:有赞大樽文高两汉,诗轶三唐,苍劲之色,与节义相符。乃《湘真》一集,风流婉丽如此。传称河南亮节。作字不胜绮罗,广平铁心,《梅赋》偏工清艳,吾于大樽益信。”陈子龙词因其杰出成就而得到了清初至今众多评词名家的高度肯定。著名诗人、词人王士禛不仅对陈子龙诗歌推崇备至,对其词也同样推崇,在《花草蒙拾》中评价:“陈大樽诗首尾温丽,湘真词亦然。……譬若安车驷马,流连陌阡,殊令人思草头一点之乐。”王士禛与邹祗谟编选的《倚声初集》评价陈子龙词:“大樽诸词神韵天然,风味不尽,如瑶台仙子独立却扇时。湘真一刻晚年所作寄意更缅邈凄恻。”这个评价对后代的影响很大,被近现代许多文学史专著采用,如近代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就承袭了这个评价并稍作扩充:“子龙之词,则直造唐人之奥宇。……惟陈子龙之《湘真阁》、《江蓠槛》诸词,风流婉丽,足继南唐后主,则得于天者独优也。观其所作,神韵天然,风味不尽,如瑶台仙子,独立却扇时;而《湘真》一刻,晚年所作,寄意更绵邈凄恻,言内意外,已无遗议。”又如游国恩教授的经典著作《中国文学史》评价元明二代词人曰:“词发展到南宋已达到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词乃退居次要地位。白朴、萨都剌、张翥等较有名,而张氏《蜕岩词》为尤著。明人词多率意之作。杨慎、王世贞稍突出,而成就不高。惟明末陈子龙是一个优秀作家,王士禛称其《幽兰》、《湘真》诸集,‘意内言外,已无遗议’。可以说是明词冠军。”[9]康熙年间的佟世南则称:“至故明惟(刘基)《写情》、(陈子龙)《湘真》二集,高朗秀艳,得两宋轨则。”
  直到清末,著名词人、词学大师谭献在《复堂词话》仍然给出高度评价:“有明以来,词家断推湘真(陈子龙)第一。”并说:“重光(李煜)后身,唯卧子(陈子龙)足以当之。词自南宋之季,几成绝响。元之张仲举(张翥)稍存比兴。明则卧子直接唐人,为天才。”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称:“明末风雅首陈大樽子龙,大樽门下首夏存古完淳”。
  民国徐敬修《词学常识》称:“按子龙之词,缠绵悱恻,神韵天然,为有明一代词人之冠。……总之有明一代之词学,初则沿蜕岩(张翥)之风轨,永乐以后,《花间》《草堂》诸集渐盛,当时唯小令中调,间有可取,其余则偏于浮靡,无一硬语,至陈子龙出,始卓然可称一代词宗,然已身丁季叔,而开有清风气之先矣。”民国词曲学大师吴梅《词学通论》称:“余尝谓明词,非用于酬应,即用于闺闼,其能上接风骚,得倚声之正则者,独有大樽(陈子龙)而已。三百年中,词家不谓不多,若以沉郁顿挫四字绳之,殆无一人可满意者。……至卧子(陈子龙)则屏绝浮华,具见根柢……。
  二十世纪词学大师龙榆生在《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对陈子龙词的评价影响最大:“词学衰于明代,至子龙出,宗风大振,遂开三百年来词学中兴之盛。”龙榆生又在《跋钞本湘真阁诗馀》中说:“明季词人,惟青浦陈卧子子龙,衡阳王船山夫之,岭南屈翁山大均三氏风力遒上,具起衰之力。卧子英年殉国,大节凛然,而所作词婉丽绵密,韵格在淮海、漱玉间,尤为当行本色,此亦事之难解者。诗人比兴之义,固不以叫嚣怒骂为能表壮节,而感染之深,原别有所在也。”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 明代卷》评价:“陈子龙、夏完淳、孙承宗、张煌言等人构成的英烈词人群体,其中成就最大而且足为明词生色的是陈子龙,他的《湘真阁》《江篱槛》二集,置于宋词名家中亦无愧色。论明词者,每谓两头最佳,明初翘楚数刘基,明季殿军则当推陈子龙。而且以陈子龙为领袖的云间词派,对清初词坛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陈子龙词集有两部,分别为《江蓠槛》和《湘真阁存稿》,后世以“湘真”代称词人身份的陈子龙,即因此而来,其词也被统称为“湘真词”,如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称:“揭开清词帷幕的陈子龙于词推尊五代北宋,以‘婉畅浓逸’为宗,沧桑变后,其《湘真词》抒写抗清复明之志和黍离亡国的哀思,突破闺房儿女的纤柔靡曼,‘上接风骚,得倚声之正’。”

骈赋高手
  陈子龙的赋和骈文成就也很高,《明史》本传称其“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如《别赋》:“至若祖道浙江,歌骊易水,击筑渐哀,举杯数起。人虎狼兮不复还,感乌马兮谁能理。信事君兮无二心,愤国仇兮渐壮士。独临风以唏嘘,咸攀辕而莫止。”借用历史典故抒发自己的忠君报国之情,写得慷慨悲壮,并非纯拟江淹之作。其他如《感逝》《拟恨》《秋兴》《湘娥》等赋皆凄怆悲凉,忧时伤乱,亦有所寄托。而赋体文《汉诅匈奴大宛》则显然是针对清兵的入侵而作,托汉之诅咒匈奴而咒骂侵略者。陈子龙的这些文章虽然宗效魏晋,却都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写出了爱国志士的满腔忠愤,是明末时世激荡的产物。

策论名家
  陈子龙的奏疏文章独具一格,尤其是任职南明宏光朝廷期间所写的三十多篇奏疏,下笔流畅,思想深刻,极具战略眼光,后被收入《兵垣奏议》。其文关心社稷,经世致用,为挽救明朝国运,呕心沥血。
  吴伟业称“其四六跨徐、庾,论策视二苏”,对其四六文(骈赋)和论策奏疏予以高度评价。
  陈子龙的八股文也很出色,《明史》称他“工举子业”,就是指他在八股文方面的造诣,他被称为“(天)启(崇)祯五大家”之一,对明末八股文演变有较大影响。
  他生前所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多数收集在清嘉庆八年(1803)刊行的《陈忠裕公全集》中,另外一部分文章收录于《安雅堂稿》。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1: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中月镜中花画中仙姝:薛宝琴
 liuhuirong 2023-04-14 发表于湖北  |  6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简介:朱步红,女,扬州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

按理说,宝玉所观览的薄命司的簿册中并无薛家小妹,这位缥缈难稽超离凡尘的仙姝,似乎完美到虚幻,反而缺乏真实感。宝琴的戏不及副册的香菱多,人物似乎也不及香菱丰满,对于煌煌一部巨著《红楼梦》来说,宝琴的形象有些“扁平化”“符号化”“概念化”,感觉就是为了图解清代贵族世家的审美符号而存在的。

虽然宝琴一直到大观园众儿女喧哗之后沉寂下来的四十九回才出场,可是她一出场就艳压众钗,几乎成了贾母眼里的选美全能总冠军。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贾母要她同寝,享受与湘云、黛玉、宝玉过去的同等待遇,并把压箱底的凫靥裘给了薛宝琴,黛玉宝钗湘云等都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连宝玉也退让一射之地,最后老太太为了补偿宝玉,另赏了一件压箱底的次于凫靥裘的雀金呢,是俄罗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前儿把那一件野鸭子的给了你小妹妹,这件给你罢”,老太太的语气里面,也似有一点委屈了宝贝孙子之意。

宝琴形貌神韵俱丰,没有一点暇疵!宝琴曾随父漫游过山南海北,见识远远超过大观园的众钗,她清丽出众,天资聪慧,出口成章,工于诗词。她的十首诗谜,至今红学专家们仍争辩不休,尚未得出确切的解释,甚而至于人们对宝琴的真实性也质疑有声,好像为了借宝琴传作者的诗而硬补绣的与其他人不相协调的“大红补丁”式人物。

透视薛宝琴人物的血肉肌理,作者之匠心何在?

笔者不揣浅陋,试从一幅画,一面镜,一双眼来观赏堪称水中月镜中花画中仙姝的薛宝琴。

一幅画



“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背后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怪道少了两个,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雪坡儿上,配上他这个人物儿,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

“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贾母却认为仇十洲的《艳雪图》不及眼前的“艳雪图”。

可是从远推近,定格镜头──玉砌银琢,粉妆素裹,大观园姑射山,薛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雪后山坡上,背后站着丫鬟小螺,小螺手中捧着一只瓷花瓶,瓶中插着刚刚从栊翠庵乞来的红梅。梅花俊逸清贵,借胭脂点染花瓣,经雨雪浸润而清透,梅之花瓣或羞涩含苞或纵情盛放。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宝琴俏立如世外仙姝。至于凫靥裘究竟是本色还是着红色,作者打了哑谜,个人以为野鸭子头的墨绿与白雪红梅也是绝配,当然更多人以为是红色,不怕此红色与红梅犯重吗?关键在于,宝琴至尊至贵,配得上皮草凫靥裘;任真自然,配得上白雪红梅;梅雪佳偶,耐得住严寒。

那哪是老太太屋里的画中人啊!更是老太太朝思暮想的意中“孙媳妇”。

画外众人怎么评说宝琴的呢?



宝琴的品貌先夺人眼,后服人议,后夺人心。先是宝玉称赞:“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哪些人之上的人呢?自然包括宝玉品阅的身边人了。再有晴雯称赞“倒像一把子四根水葱儿”,水葱清丽脱俗,不染纤尘,水中之灵秀也。更有尚未见其人的袭人一问:“他们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复有探春一答:“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宝琴初见贾母,贾母便“喜欢的无可不可”,“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说“老太太要养活”。宝琴受赏的凫靥裘,香菱误认为是“孔雀毛织的”,多识多见的史湘云纠正说:“那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还说,“可见老太太疼你了,这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

宝琴品貌竟这样撼珠摇翠,牵动群芳之目,《红楼梦》中没有第二个女儿是如此郑重推出的。作者意欲何为?仅仅是为了告诉读者,宝琴才是丽冠众香的女儿?

一面镜



就在人们仰视这幅画时,等于在众人面前高高悬挂一面镜子。但宝琴自身就是一面神奇的镜子,它透视出众美之美,更透视出众美之不足,最最重要的还是贾母自身的镜像,与贾母一处安寝,简直是神来之笔。

如果说太虚幻境里的兼美,只是兼宝钗黛玉之美,而对应现实世界的宝琴则兼众钗之美之长,去众钗之陋之不足,填补众人眼中意中之不足,可是真美必有一陋,宝琴之美反而缥缈虚无,故而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画中仙姝。

宝琴这面多棱镜映衬下,黛玉纯真聪慧却不免小性伤人量小嘴尖,宝钗圆融智慧却往往世故从俗,染上人情势利场热毒,颇多一些城府算计。湘云呢,宝钗说“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我们这琴儿就有些像你”,何况湘云还有咬舌之陋呢,这面镜子还比衬湘云之游历不足。

贾母还让丫头琥珀传话,"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竟惹得不善嫉妒的薛宝钗吃起醋来:“你也不知道是那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屈着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宝钗在遇到强中对手也开了醋坊,弥漫酸酸的气氛。前四十八回“金玉姻缘”强势碾压“草木”之盟,现在宝钗却急不可耐,急什么?急问“哪些不如你”,年龄大的不被求定婚约,年龄小的一来就被求定婚约,不仅是黛玉半含酸。而惯于小性伤人的黛玉却一反常情,反应冷淡。

宝琴不仅品貌出众,才思也不落钗、黛、湘云后。芦雪庵群芳联句,湘云得十八句,为冠,紧步其后的便是宝琴,得十三句。后来吟红梅花诗,技压李纹、岫烟;第七十回众人填柳絮词,惟独她那首《西江月》声调壮美;尤其是第五十一回,她一人独作怀古诗十首,以跟着父亲所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每首还各隐一件物品,虽然历代红学家对这十件物品的谜底始终未能达成共识。当然猜中“腐草为萤”这种高难度的谜题,还可以理解,而一次制作十首诗谜,感觉有点过于炫才露才了,算不上含蓄蕴藉。

她的见多识广,其实远在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正册”中任何一钗之上!她八岁时跟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还接触过真真国的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的洋女子,甚至还藏有那女子的墨宝,但她出现的几回,都与诗词有关,包括芦雪庭联诗、一首《咏梅花》、十首《怀古诗》、一首真真国女孩的五言律诗、一首《西江月》,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传诗”之说竟成压倒之势。红楼梦全书也有为官场权利争夺倾轧中失势的官宦世家做话传之意。

最重要的她游历广,胸次高远阔大宏远,人生阅历如此丰富,大观园里众美所欠缺的,我们不禁顿生疑窦:一个比宝钗还小的女孩子,怎么会有这么深厚的阅历?怎么会独出机杼新编怀古诗这么厚重的诗词与奇峭的诗风?又怎么进得了贾家的祠堂?

愚以为宝琴只是为了诠释“兼美”的概念而捏合的扁平化人物而已。如此隆重多维的烘云托月,只可惜是水中之月,可惜只是画中仙姝啊,人间缥缈难寻。



一双眼

宝琴身上还负有一种功能符号。凭借一双回忆的眼,再现老太太已经消逝的青春,传达贾母心中的审美选孙媳的标准,难怪阖府上下人人称赞,赞不绝口,也披露了满清贵族的审美标准。

第七十回放风筝时隐喻宝琴命运的风筝是“大红蝙蝠”,“蝙蝠”是吉祥福运的象征。据考证“蝙蝠”作为福运的象征绣在官服上,始于雍正年间,也是《红楼梦》成书于雍乾时代的一个旁证。

《尚书洪范篇》人生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古代中国民间关于幸福的五条标准。“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寿数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内心安宁;“好德”"是心性仁善而且顺应自然;“善终”是安详离世而且饰终以礼。汉桓谭《新论》又曰:“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

据此,贾母才是五福齐全的幸运者,也正是刘姥姥羡慕的福,姥姥曾说:“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出于祷福的需要,只有全福的人才能进入祠堂参与祭祀。

这双老辣的眼看来,宝琴日后应该五福齐全,是她孙媳妇的不二人选,当然,“薄命司”、“痴情司”、“结怨司”等残缺命运归宿里不会列入宝琴的了。从这只眼看去,宝钗似乎更接近这个标准,黛玉缺的有点多,她从小体弱多病,缺“康”,令人担心“寿”不长久。而宝钗呢,她胎里带的热毒,需冷香丸调理,可能康而不宁,介入争宠的情感旋涡,容易落入“结怨司”吧,而且父亲又中年伤,不具备全福。湘云呢,资质条件蛮好,但父母双亡,似乎也不具备全福。延续到如今,谈婚论嫁,父母双全依然是硬性指标。宝琴就不同了,她家世富厚,至尊至贵;身体健康且内心安宁,她也不争,一来就宣布名花有主了……虽然后来薛姨妈补叙“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没了”。

在这个兼美全福的仙姝身上,除了浓缩贾母青春的福相,还流露了贾母的态度,认为她安静恬淡,胎里带来的无限福气,只有大红蝙蝠才足以配得上她,只有她才能配得上宝二奶奶的名分。

但也表明了宝玉的态度。第十九回“宝玉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的袖中发出”;林黛玉的香,宝玉在窗外就能嗅入心菲,乃在于他们情投意合,情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可是宝琴呢,宝玉在贾母房内看宝琴侧身躺着就没有这种感觉。

宝玉注重残缺之美,唯残缺为真美,而贾母则是理想主义的全福兼美,他们的眼光不一致。大抵人年轻时总有思虑不周,忽略多种要素;年老时,考虑周全,更注重全福。当然智者眼里,所谓全福兼美者,世上本来就没有,所以才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到底意难平。不过,满清贵宦世家的审美眼光与“十里”、“仁情”(势利人情)街巷等民间的审美追求的差异可谓纤毫毕现。因此,纵使宝琴再美,终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画中仙姝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1: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红楼梦80回八十回】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破解《红楼梦》仅仅八十回的终结之谜#相遇经典《红楼梦》# (2018-06-19 09:32:26)
标签: 红楼梦 明史 朱三太子 朱慈炤 相遇经典《红楼梦》        分类: 红楼梦
(《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是崇祯皇帝的四皇子----朱三太子朱慈炤。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第三回宝黛初见,需要注意的是黛玉入贾府一开始并未见到宝玉,因为宝玉”庙里还愿去了”,贾母心心念念的贵客来了,宝玉却是先还愿后才见黛玉,而《红楼梦》最后一回即第八十回竟然又写道宝玉“往天齐庙还愿”,“这天齐庙本系前朝所修,极其宏壮。”

  这宝玉还愿的“天齐庙”大有寓意:

  一,天齐谐音“天启”,是暗示“天启”皇帝,因为黛玉崇祯是从天启朱由校手中接过的政权,故而宝玉玉玺要先见天启还愿后才能与黛玉崇祯见面。

  二是暗示泰山封禅。泰山封禅是始于秦始皇的祭天告地的封禅大典。后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后,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为泰山神修的庙就是“天齐庙”。在第七十八回里写完黛玉之影----晴雯之死后,第八十回宝玉“天齐庙还愿”乃是暗示黛玉崇祯亡国,宝玉朱慈炤就是接下来的明朝帝王!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写到“贾琏回道:“妆蟒绣堆、【己夹:一字一句。】刻丝弹墨【己夹:二字一句。】并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

  从宝黛初见的宝玉“庙里还愿去了”到第八十回的宝玉“天齐庙还愿”收尾,还有第十七回里的“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这都是朱慈炤在暗示读者:描写“妆蟒绣堆、刻丝弹墨”的“各色绸绫大小幔子”即各大小章回的《红楼梦》总共只公开八十回!



   那么朱慈炤到底完成了一百二十回了么?请看文中的另两处暗笔。



   ----第四十一回里,妙玉拿出了“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我在前面的《妙玉的绝世难题》已经解过了即指“用曲笔隐写满清将朱明政权彻底灭亡并且完全篡改朱明历史的《红楼梦》这本大书有一百二十回”;



   ----最后的第八十回《王道士胡诌妒妇方》里在宝玉焚过纸马钱粮还完愿后,朱慈炤紧接着写道:“王一贴道:“哥儿若问我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宾客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随后“王一贴笑道:“实告你们说,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庚辰双行夹批:寓意深远,在此数语。】



      脂批特意提醒王道士的话“寓意深远”,那么到底是藏了怎样深远的大寓意呢?”



   膏药是假,实为《红楼梦》才是真!

  

      

     这在小说的结尾处自称膏药灵验又说如有真药就做神仙的道士王一帖其实就是书中第十二回里出现的给贾瑞看病的声称“管叫贾瑞好了的”的神仙----跛足道士,也就是曾经化名为“王士元”的本书作者朱慈炤!



      知道了王一帖的真实身份,那么王一帖说的“哥儿若问我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宾客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的意思也就明了了,原来化名王士元的王一帖----实为作者的朱慈炤说: “若问我写的《红楼梦》,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总的来说共一百二十回。”



     第四十一回和第八十回无一不是暗示《红楼梦》已经完成了一百二十回!从第三回的以“宝玉庙里还愿”开始到第八十回的以“宝玉庙里还愿”终结,这是朱慈炤暗示读者八十回已经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轮回,再结合从第十七回的暗示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朱慈炤写完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但是后四十回的结局的公开将会彻底暴露了作者身份和《红楼梦》的主旨,必然难逃满清凶残文字狱的迫害,让朱慈炤和他的不世之作被满清彻底剿杀。为了留存自己的心血,朱慈炤只好忍痛割舍后四十回原本,将《红楼梦》“下欠的四十回”浓缩后再分割藏入前八十回的判词和书中的各处暗示以及脂批的提示中,这就是脂批的【蒙回前总批:叙宝玉烧香是停笔。】所指。这是朱慈炤的迫不得已的不写之写,却为世界文学留下了另一个令人惊叹的断臂维纳斯!







      有人提出高鹗是没有能力续写后四十回的,我没有看过后四十回,因为看到百科词条上介绍高鹗对前八十回做了很多删改,所以也就不打算看他续写的后四十回。但是既然朱慈炤已经写完了一百二十回,那么后四十回就有被高鹗看到的可能,因为高鹗看到了后四十回的原稿,所以才能有了续写的本事,但由于后四十回没有公开,使得高鹗能够对后四十回进行更大更多的篡改。



      朱慈炤因为要借书传史,所以不惜舍弃已经完成的后四十回以保证书中影射内容的纯洁和深刻,这是一种对真相的可敬的坚持。高鹗的篡改,我认为有可能是出于对《红楼梦》的珍爱和婉惜,因为没有明确结尾的作品是不完整的,又有谁能够真正透过表面看到内里的深邃?曲高和寡,更不要提满清可怕的文字狱,为了能够让《红楼梦》流传开来,倒不如将《红楼梦》阉割删改为一部纯爱情故事让它被更多的人看到。这是一种无奈的遗憾,但从客观上帮助了《红楼梦》的传播。这一点从真正的原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稀有难得就能体会到。虽然我不看被高鹗删改的《红楼梦》,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要感谢高鹗为《红楼梦》广为人知而做出的贡献。





      那么到底是什么逼迫朱慈炤割舍后四十回,又令高鹗对全书进行删改和阉割的呢?



     浅谈朱慈炤写《红楼梦》的艰难环境

  首先是满清的文字狱迫害。顺治四年(1647年),发生清朝第一起文字狱“函可案”。一位法号函可的和尚因藏有“逆书”《变记》而被逮捕,后来流放到沈阳。顺治五年又发生了毛重倬等坊刻制艺案。

  据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五《清代文字狱简表》不完全统计,康熙朝文字狱约10起,最有名的就是江南的庄廷鑨的明史案,庄廷鑨是个盲人,因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鼓舞,也想著史留世,于是出钱从邻居明朝大学士朱国祯后人处买了史稿,请人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由于书中仍尊奉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并增补崇祯朝史实,还斥骂降清的尚可喜、耿仲明为 “尚贼”、 “耿贼”,写清军入关用了 “夷寇”等字。结果于康熙二年五月二十六日,为庄廷鑨的《明史》写序的、校对的,甚至刻书、卖书、买书的以及当地官吏七十余人,在弼教坊同时或凌迟、或杖毙、或绞死,“主犯”庄廷鑨照大逆律剖棺戮尸,另有几百人受牵连发配充军。

  其次就是康熙五十年的南山案。戴南山因不满清廷随意篡改明朝历史,于是通过访问明朝遗老和参考文字资料写了一本记录明末历史的《南山集》。《南山集》并无诋毁清朝的“大逆”之语,仅仅因为书中提到南明弘光帝及其年号,就不能见容于满清。康熙下旨将戴名世处死,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岁以上者立斩,女子及十五岁以下男子,发给清朝功臣家作奴仆。戴氏同族人有职衔者,一律革去;给《南山集》作序的汪灏、方苞、王源等处斩刑;给《南山集》捐款刊印出版的方正玉、尤云鹗等人及其妻、子,发宁古塔充军。其他有牵连的32名官员给予降职罢官处分。整个案件牵连人数多达几百,仅判死刑者就有三百余人。后来康熙赦免了一些人的死罪,但仍然有很多人因此丧命。其同乡方孝标仅因曾提供参考资料《黔贵记事》,也和戴名世同样治罪,因方孝标已死,被开棺戮尸锉骨。方孝标之子谪戍黑龙江,“宁古塔人知书,由方孝标后裔谪戍者开之。”

  满清的文化恐怖的政策是一贯的,清初最是残酷。中国史学家顾颉刚形容清朝文字狱在二百多年间基本上没间断:“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



  其实红楼梦的反清悼明的主旨不能见容于满清还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满清丝毫也不能容忍作者朱慈炤的朱三太子的身份!



  太子朱慈烺和朱二太子朱慈炯早已被满清杀害,唯一的朱三太子朱慈炤的存在,仍然时刻挑战着满清统治的正统性,所以满清是极尽所能地全力搜寻诱捕朱慈炤。1699年, 康熙对大学士等说:“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制造宣传攻势收买人心愚弄视听,再加上民间不断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反清复明,满清更是加大力度不遗余力地搜捕崇祯仅存的四皇子----朱三太子朱慈炤。1708年朱慈炤被捕,清廷九卿审讯之后奏报:“朱三供系崇祯第四子。”

  真的找到了崇祯儿子,那么八年前还信誓旦旦地公开宣传说要世代供养明代后裔的康熙是怎么做的呢?康熙传谕大学士等:“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岁。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若尽拿容留伊等之人,恐株连太多。”然后学起了六十多年前的多尔衮的旧招数,拒不承认朱慈炤的身份,朱慈炤本是崇祯帝四皇子,可康熙为了给杀掉朱慈炤找借口,居然撒谎假称崇祯的四皇子已在明亡前早夭!就这样朱三太子朱慈炤作为明代后裔, 非但没能得到康熙所声称的“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的许诺,反而被满门屠戮!而只因正与朱慈炤一起下棋而同时被捕的李方远,虽对朱慈炤的真实身份完全不知情,但仍不能幸免,全家被流放到东北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见《鸡林旧闻录》《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史学家孟森对朱三太子本传补正,并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获朱三太子,实为崇祯四子封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颠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机心刻深长久,为振古所未有”。

  满清的凶残狡诈暴虐卑劣罄竹难书,好在《红楼梦》这本旷世杰作历经摧残还是终于流传了下来,苍天有眼,也终不负朱慈炤的毕生血泪了!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蝶恋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5:12 , Processed in 0.0609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