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9: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牡丹亭还魂记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剧本









收藏



0


0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虚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1]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2]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2-3]












































作品名称牡丹亭还魂记
作品别名牡丹亭、还魂梦、牡丹亭梦
作    者汤显祖
创作年代明朝
文学体裁传奇(剧本)
字    数约120000


目录

1内容简介
2作品目录
3创作背景
4人物介绍
5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艺术特色
6后世影响
7作品评价
8演出情况
▪中国演出
▪外国演出
9出版信息
10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内容简介
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忽一日,她那当太守的父亲杜宝聘请一位老儒陈最良来给她教学授课,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讲解《诗经》的“关关雎鸠”,即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数日后。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不一会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接着又将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云雨之欢。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忧闷。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后药石不治竟然死去了。其父这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成“梅花庵观”一座,嘱一老道姑看守。而杜丽娘死后,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放她回返人间。
此时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感风寒,卧病住进梅花庵中。病愈后他在庵里与杜丽娘的游魂相遇,二人恩恩爱爱,如漆似胶地过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为老道姑察觉,柳梦梅与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议请人掘了杜丽娘坟墓,杜丽娘得以重见天日,并且复生如初。俩人随即做了真夫妻,一起来到京都,柳梦梅参加了进士考试。考完后柳梦梅来到淮扬,找到杜府时被杜巡抚盘问审讯,柳梦梅自称是杜家女婿,杜巡抚怒不可遏,认为这儒生简直在说梦话,因他女儿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现在能复生,且又听说女儿杜丽娘的墓被这儒生发掘,因而判了他斩刑。在审讯正吊打之时,朝廷派人伴着柳梦梅的家属找到杜府上,报知柳梦梅中了状元了。柳梦梅这才得以脱身,但杜巡抚还是不信女儿会复活,并且怀疑这状元郎也是妖精,于是写了奏本让皇上公断,皇帝传杜丽娘来到公堂,在“照妖镜”前验明,果然是真人身。于是下旨让这父子夫妻都相认,并着归第成亲。一段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姻缘故事就这样以大团圆作了结局。 [4]




作品目录

播报
编辑

题词




第一出·标目

第十一出·慈戒

第廿一出·谒遇

第卅一出·缮备

第卌一出·耽试

第五十一出·榜下


第二出·言怀

第十二出·寻梦

第廿二出·旅寄

第卅二出·冥誓

第卌二出·移镇

第五十二出·索元


第三出·训女

第十三出·决谒

第廿三出·冥判

第卅三出·秘议

第卌三出·御淮

第五十三出·硬拷


第四出·腐叹

第十四出·写真

第廿四出·拾画

第卅四出·诇药

第卌四出·急难

第五十四出·闻喜


第五出·延师

第十五出·虏谍

第廿五出·忆女

第卅五出·回生

第卌五出·寇间

第五十五出·圆驾 [5]


第六出·怅眺

第十六出·诘病

第廿六出·玩真

第卅六出·婚走

第卌六出·折寇


第七出·闺塾

第十七出·道觋

第廿七出·魂游

第卅七出·骇变

第卌七出·围释


第八出·劝农

第十八出·诊祟

第廿八出·幽媾

第卅八出·淮警

第卌八出·遇母


第九出·肃苑

第十九出·牝贼

第廿九出·旁凝

第卅九出·如杭

第卌九出·淮泊


第十出·惊梦

第二十出·闹殇

第三十出·欢挠

第四十出·仆侦

第五十出·闹宴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汤显祖自幼心性灵慧,才华卓越,但因时运不济、兼得罪权贵而四次科举考试失利,使汤显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与权贵以势压人、恶意报复的丑陋面目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人生之路上的磨难,未能改变汤显祖坚持自我、重视德行的做人准则,反而造就了他坚定意志、注重操守品行的风格。不久,身处官场险途的汤显祖慢慢消减了其经世致用的雄心壮志,上疏贬官事件后,汤显祖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将满腔报国热情投注于戏曲创作之中。重情重义的汤显祖始终将“情”与“志”紧密相联,并指出“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很早就开始尝试以言情主题为核心开展戏曲创作。而汤显祖与好友之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的友情互动带给了他特别的感情体会,最终促使汤显祖走上“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之路。 [6]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这一年他49岁。他在生活中耳闻目储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回乡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还魂记》的写作。 [7]《牡丹亭还魂记》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 [8]

在明朝初期,由于各地方语言、风俗以及传统音乐的差异,传奇剧可以说是诸腔竞作,包括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地方声腔。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为盛行的四大声腔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代表的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改进。在唱曲的板眼、宫调等方面,伴奏方面,气韵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将昆山腔进行重新的规划整理,创立了一种清新典雅的声腔风格,时称“水磨调”、“冷板曲”。 《牡丹亭还魂记》就采取了由海盐腔衍化而来的宜黄腔为基础写作。 [1]




人物介绍

播报
编辑

杜丽娘

女,16岁,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自幼深得父母宠爱。生得花容月貌、娇美无比,性情中有温文尔雅、坚韧执著的一面,也有柔肠百结、多愁善感、痴心重情的一面。与岭南书生柳梦梅梦中幽会,醒后思念成疾。香消玉陨,后在柳梦梅、石道姑、胡判官、牡丹仙子等人、神的帮助下,还魂复生,并与柳生历经重重磨难终成眷属。她虽深居闺阁,接受封建礼教的熏陶,骨子里却蕴藏着对传统礼法的叛离意识和对残酷现实的反抗精神,内心燃烧着挣脱封建牢笼、粉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美好爱情的强烈愿望。她因情而亡,又因情而生,既是一个被封建时代扼杀的悲剧人物,又有一段被艺术塑造的浪漫人生。 [9]

柳梦梅

原名春卿,男,20岁,岭南书生,唐代诗人柳宗元后裔,英俊潇洒,气质非凡,博学多才,志向远大,却时运不济,父母早亡,举目无亲,仅靠先柳宗元的仆人郭橐驼之后郭驼经营果园花圃供养,尽管生活窘迫,仍心志高远,坚持发奋苦读,既有报国之志,却又怀才不遇,后历经磨难,终于实现抱负,高中状元。他虽一身书卷之气,却又不乏正义豪迈之心,且又有血气方刚、年少轻狂之气,常常仗义执言,打抱不平。他与杜丽娘因梦生情,忠贞不渝,真情不移,痴心不改,为丽娘的重生冒杀头之险掘坟救人,用自己敢作敢为的行动成就了一段绝世爱情。 [9]

杜宝

男,50多岁,杜丽娘父亲,唐代诗人杜甫后裔,历任南安太守、淮扬安抚使、平章军国重事(相当于丞相),文武双全,有百步穿杨之绝技。封建统治阶级内正派人物的典型代表,性格古板固执,思想顽固僵化。一方面他视封建礼教为天经地义,信奉“存天理,去人欲”的理法教条;另一方面又清名惠政,恪尽职守,上忧国家安危,下重百姓疾苦,不取民间分毫,颇著声名,深受皇帝器重和百姓爱戴。 [9]

陈最良

男,杜丽娘的家庭教师,年过六十,他满脑子仁义道德,满口之乎者也,一心一意要把这位年轻美貌的女学生,教成一个贤妻良母式的典范。 [10]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作品主题

《牡丹亭还魂记》中,身心俱受压抑的太守之女杜丽娘游园中入梦与风雅文士柳梦梅相遇,并得成云雨之欢。梦醒后的杜丽娘惆怅难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体难愈终至香消玉殒。三年后,杜丽娘梦中之人柳梦梅偶得佳人自绘画像,丽娘也以游魂之身再入人世,寻找梦中姻缘。杜丽娘与柳梦梅在他人帮助下,终于打破重重爱情障碍,起死回生,最终得成眷属。汤显祖在这部传奇作品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这种至情至性的爱情演绎,无不代表着汤显祖对人生与爱情的哲学思考与世情体验,而情深而亡的杜丽娘,则成为汤显祖笔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6]




作品主题
在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中,至情化身的杜丽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现出“生而有情,因情成梦”的生命存在状态,这种深厚、真挚而坚定的情感,使杜丽娘的形象绽放出思想解放与生命自由的人性主义光辉。自幼在严苛管教与约束中成长的杜丽娘,虽然鲜少与外界接触,但来自书籍中男女相恋的故事,仍然使杜丽娘这位青春少女,因憧憬爱情这一自然情感而萌动春心。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封闭式教育,妄图压制摧残人的天然欲望的目标,在人性光辉的照耀下是很难达成的。作品中流露的女性生命意识,不仅造就了杜丽娘青春意识与情感意识的觉醒,更是在杜丽娘的精神世界引发动荡,促使丽娘走上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个性解放之路。汤显祖人文主义情怀的体现,正是随着杜丽娘对爱情不懈追求而逐渐深刻的。如果汤显祖仅仅将杜丽娘塑造成偶然“慕色怀春”的少女的话,恐怕《牡丹亭还魂记》的艺术高度将会大打折扣。杜丽娘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即使肉身已死、香消玉殒,但仍在死后执着地寻觅、追求自己所坚持的爱情理想。汤显祖再次用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讴歌了生而死、死而生,超越生死的爱情理想,而这一爱情理想正是对其所推崇的人文精神的最佳诠释。 [6]



艺术特色

《牡丹亭还魂记》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与幽冥三个境界,这显然是作者幻想的产物。作者借用三种境界的艺术对比来表达理想和思想,用梦幻和幽冥反衬出了现实的残酷。杜丽娘的梦境是那么温柔缠绵、五彩缤纷。醒过来面对的是母亲的唠叨和凄凉枯燥。幽冥中判官虽然面目狰狞,毕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体现了一种人情味。还魂后面对的父亲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理学的批判力量。同时作品呈现着光怪陆离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与现实中的人物结构成了现实和精神两重世界,深刻描绘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最后让现实中不可能的爱情理想得以了实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11]

剧中的曲文,表现了作者在艺术语言上的成就。特别在抒情方面,在描绘人物性格、刻画杜丽娘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方面非常细致真实。 [10]




后世影响

播报
编辑

该剧标志着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牡丹亭还魂记》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牡丹亭还魂记》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将现实社会同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牡丹亭还魂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使《牡丹亭》成为后来文人学习、借鉴的一个典范。 [12]沈璨曾受汤显祖的影响改编《牡丹亭》为《同梦记》。还有臧懋循的《牡丹亭》、冯梦龙的《风流梦》、徐日羲附《牡丹亭》等剧作,都是《牡丹亭还魂记》的续写。 [13]

在Daniel S.Burst编著的《100部剧本:世界最著名剧本排行榜》中,《牡丹亭还魂记》名列第32位,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剧本。 [14]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15]




作品评价

播报
编辑

明代杂剧家吕天成:“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8]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家沈德符《顾曲杂言》:《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16]




演出情况

播报
编辑




中国演出

从史料看来,汤显祖创作《牡丹亭还魂记》时,就准备给江西的一个宜黄腔戏班上演,这个职业民间戏班与他来往颇密切,上文援引的关于不可按改编本上演的信件,就是写给班中伶人罗章二的,这个戏班应该就是首演《牡丹亭》的戏班。据记载,汤显祖还曾亲自指导演出,具体到演员的身段和舞台布置等,其作用跟今天的导演工作基本一致。康熙末叶以迄乾嘉之际,昆剧进入折子戏时代。这一时期的《牡丹亭还魂记》主要以折子戏形式呈现于私人厅堂、宫廷舞台和近代戏园。

清朝末年,因为社会的动荡,昆曲在全国各地式微,江南尤其是苏州的一些民间戏班,成了仅有的薪火。比较有影响的有苏州的全福班、新乐府、仙霓社、荣庆社,另外湖南湘昆班社、浙江金华昆班、宁波昆班、温州昆班等也擅演《牡丹亭还魂记》的一些折子戏。《牡丹亭还魂记》作为昆曲经典传统剧目,是每个昆班必演的,甚至也是评价和衡量戏班质量的重要参考。随着政治局势的进一步严酷,以及战争的影响,戏班纷纷解散,对于这一时期《牡丹亭还魂记》演出情况记录很少。

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俞振飞、程砚秋、梅兰芳等通力合作下,《牡丹亭还魂记》得以重现舞台,并且陆续被拍成昆剧电影,使珍贵的影像资料得以流传下来。建国后,北京、上海、湖南等地昆曲剧院相继成立,根据新时代的演出需求和审美情趣,对《牡丹亭还魂记》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改编尝试。

其中主要有:

1957年12月,俞振飞、言慧珠与昆剧演员班的师生合作演出新编《牡丹亭》;

1986年11月,为纪念汤显祖逝世370周年,江苏省昆剧院推出了石小梅(女小生)主演,徐晌秀扮杜丽娘的《还魂记》,内容是突出男主角柳梦梅的戏;

1995年3月,江苏省昆剧院推出了张继青所演《牡丹亭》上本的续集《拾画记》,主旨是表示生旦并重,由顾铁华扮柳梦梅,张继青扮杜丽娘。全剧共六场;

1999年上海昆剧团的新版《牡丹亭》在上海逸夫舞台公演。

2000年以后,全国各地的昆曲院团逐渐都恢复了《牡丹亭》折子戏的演出。

2004年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巡演之后,更扩大了这部传统作品的知名度。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院、苏州昆剧院、北方昆剧院等全国各地的昆曲专业演出团体都开始经常性上演各具特色的《牡丹亭》。




中国演出
不仅是昆曲,《牡丹亭》的故事也被其他曲种改编搬演不绝,如京剧、黄梅戏、越剧、川剧等许多剧种,都移植上演了这出经典之作。 [1]



外国演出




外国演出
1.美国导演彼得·塞勒斯依据《牡丹亭》英文全译本,由谭盾作曲,华文漪、黄鹰等主演,执导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歌剧版《牡丹亭》,全剧长达三个小时,于1998年5月在维也纳首演,而后又在巴黎、罗马、伦敦等地巡演,并于1999年在美国作了最后一场演出。
2.在《牡丹亭》问世400周年的时候,由美国华人、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陈士争执导,上海昆剧团排演的《牡丹亭》于1999年7月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首演。

3.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列入“世界非遗”。为了传播昆曲艺术,更为了这份昆曲情结,2004年4月,由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 [17]




出版信息

播报
编辑

该剧完成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但直到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才刻版问世,书分上下2卷,共55出。万历原版《牡丹亭还魂记》有戊戌清远道人题词及丁巳季夏石林居士书于消夏轩的序。且在清远道人题词之后,有“程子美刻”4字,各卷之下题“明临川汤显祖若士编”,共计附图40幅。 [18]

此外该剧还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牡丹亭》最早的英译本是1939年阿克顿选译的《牡丹亭》中的“春香闹学”,载《天下月刊》第八期1月号。1980年,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白之教授是第一位将《牡丹亭》全英译本介绍给西方的学者。 [14]德国洪涛生翻《牡丹亭》1933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全译本1937年分别由苏黎士出版社和莱比锡拉舍尔出版社。日译本有两种版本。此外还有多种单折的译本。 [11]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早有才名,21岁中举人,34岁进士及第。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等。因上奏《论辅臣科臣疏》,激烈抨击朝政,谪广东徐闻县典史。两年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抑制豪强,关心民生疾苦,颇多善政。49岁弃官还乡,致力戏曲创作。汤显祖深受“左派王学”影响,反对程朱理学,批判拟古主义的文学,追求个性解放。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戏曲上,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诗文有《玉茗堂全集》等。 [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9: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究竟怎么死的?脂砚斋:《牡丹亭》伏林黛玉之死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林黛玉和贾宝玉同看禁书《西厢记》,对她情感冲击非常大。二人一同“葬花”后,因贾赦生病,贾母派宝玉过去探望。林黛玉落了单,逶迤的来到梨香院附近,听到了院中小戏子排演的《牡丹亭》片段。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是林黛玉人生情感分水岭。此后林黛玉脱离混沌年龄,进入人生另一个阶段。

画家孙温笔下,林黛玉坐在梨香院外面的山石之上听“戏”自怜自艾,正有香菱赶来。梨香院内小戏子排演“才子佳人故事”,是林黛玉心中宝黛爱情的呈现。

(第二十三回)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曹雪芹在原文中立意,借《西厢记》和《牡丹亭》两部戏文为林黛玉“抒情”,以便于将黛玉心中之情从无到有生发出来。








不过,《西厢记》算是宝黛爱情的启蒙,《牡丹亭》则远不止宝黛姻缘伏笔,还关乎林黛玉一生。

《牡丹亭》讲述了一个“人鬼情未了”最终变成现实的故事。

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梦醒后相思成疾,于八月十五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柳梦梅。人鬼相恋几经波折后杜丽娘起死回生,与柳梦梅得偿所愿结为夫妻。

《牡丹亭》是汤显祖[临川四梦]最重要的一部,与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窦娥冤》、 洪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有意思的是除了《窦娥冤》,《红楼梦》很多情节都借鉴了《牡丹亭》《长生殿》和《西厢记》。

贾元春省亲当晚点了四出戏,被脂砚斋称为“大关键”,对《红楼梦》关键情节有重大影响。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牡丹亭》伏林黛玉之死,可见黛玉结局泪尽而亡,是与《牡丹亭》杜丽娘一样,因与贾宝玉分开伤情而死。

《西厢记》代表贾宝玉与林黛玉“生情”,《牡丹亭》代表林黛玉与贾宝玉情断,曹雪芹此中设计自然而然,堪称妙笔。

林黛玉之死,一直以来有多种说法,泪尽而亡只是一种,还有上吊、沉湖之说。尤其上吊说非常就行。

其实看林黛玉的判词图画,最清晰明了“玉带林中挂”的形态,“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玉带”是像京剧演员的腰带那样,围挂在腰上。而不是“上吊”的形态。








第一,上吊找一棵歪脖树足矣,没人会选择将绳子绑在四株枯木上吊。

第二,玉带悬围在四株木上,不是树枝上。类似捆扎一捆柴禾的样子。

第三,林黛玉死,绝不会是上吊后丑陋可怕的模样。

其实,通过《牡丹亭》的伏笔,林黛玉之死是像杜丽娘一样相思而死,泪尽而亡才是正解。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揭示出林黛玉因戏生情,因情而死的结果。《西厢记》为生,《牡丹亭》为死。

文|君笺雅侃红楼,欢迎点击关注,文章持续更新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发布于 2020-11-16 11:04




贾宝玉


曹雪芹


林黛玉



​赞同 8​​添加评论

​分享
​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多岐为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9: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牡丹亭:不是死于爱情的幻灭,而是死于对爱情的渴望



奎文阁

奎文阁​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文/白羽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明代戏剧大家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金句,四百载而下依然动人心魂,光芒四射。此剧写爱情,也写决绝,然而与《桃花扇》中李香君阅尽世事、遁入空门的悲凉不同,杜丽娘之死,不是死于爱情的幻灭,而是死于对爱情的渴望。因情而死,为爱而生,可谓千古传奇。

《牡丹亭》女主角杜丽娘,其父系南安太守杜宝,剧中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后裔;其母甄氏,剧中说与魏明帝的老妈、大美人甄皇后同出一脉。这也是古人作传奇的套路,穿凿攀附,给主角带上身世显赫的光环,以彰显其不凡。杜太守很重视女儿的教育,聘请年可六旬的老儒生陈最良为家庭教师。用杜太守的话说,教丽娘接触书卷并非为了“念遍孔子的诗书,但略识周公礼数”而已。陈老先生给少女丽娘和丫鬟春香上的第一课是“诗经课”,讲的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儒家经义中,这是关乎“后妃之德”的一首诗,但丽娘却说“圣人之情,尽见于此乎。今古同怀,岂不然乎”,她感性的的认为,这是一首情诗。

小丫鬟春香听课坐不住,一会子便领了“出恭牌”,溜出去了,发现了后面一座大花园。课后,春香抱怨陈老先生是村老牛、痴老狗,一些趣也不知。丽娘对这利嘴尖舌的丫鬟数落了一番,便急问她先前说的花园是什么样。春香答道:“景致么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远的曲水流觞,面着太湖石山,名花异草,委实华丽。”

丽娘和春香游园,是《牡丹亭》里的精华部分,《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皇妃元春点了四齣戏,其中一齣就是《离魂》。这一出戏作为《红》的一个引子,自不用多言,可知曹雪芹对汤显祖的这出剧目是十分熟稔的,而且《红楼梦》里有大量《牡丹亭》的隐笔,这个留在后面说。后世专门将这一齣单独拿出来,谓之《游园惊梦》。不妨将主仆二人的唱词照录几段:

丽娘: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春香: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丽娘: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春香: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

丽娘: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春香: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

丽娘: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

丽娘: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

正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丽娘和丫鬟遍赏园林春色,一时间春情翻滚,思绪蹁跹。春香去看顾老夫人,留下丽娘一人在园子里,困倦的丽娘在亭子边略一坐,竟然睡着了,梦见一介书生拿着柳条请她作诗。她惊问:“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书生回答道:“小姐,咱爱杀你哩!”如此直接的表白,真是令人又惊又喜。

两人说话间,欲拒还迎,书生搂抱着丽娘到了牡丹亭畔,芍药阑边,共成云雨之欢。两情和合,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这一段,也是被道学家们叱为“淫词艳曲”的部分,然而却是整部作品中最精彩,最离经叛道的部分。

丽娘的梦被老夫人的呼唤惊醒了,她不由的暗叹:“哎也,天那,今日杜丽娘有些侥幸也。”

侥幸什么?是突破了身体的蒙昧,还是发现了灵魂的出口?

汤显祖不愧为大师级的剧作家,“侥幸”二字,将少女情怀一语道破。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丽娘醒后,自知是春梦一场,但是留在她心中的一切太过真实了。书生的风流倜傥,柔情蜜意深深的印在她心中。她试图循着梦的痕迹,寻觅梦中情郎,然而牡丹亭边风景依旧,斯人却无影无踪。不久便郁郁成病,香消玉殒。她就像爱恋海洛的勒安得尔,在奔赴爱情的路上,最后被淹死在达达尼尔海峡的浪涛中。

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牡丹亭》第二十齣《闹殇》,也就是舞台上的《离魂》,杜丽娘对自己的后事做了安排。其中有“颦有为颦,笑有为笑。不颦不笑,哀哉年少”这一句,颇疑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别名“颦儿”的来源。其中的唱词,与《红楼梦》中的部分描写有极高的相似度,可知曹氏是受过汤显祖极大影响的。

春香:拜月堂空,行云径拥,骨冷怕成秋梦。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

丽娘:枕函敲破漏声残,似醉如呆死不难。一段暗香迷夜雨,十分清瘦怯秋寒。

……

丽娘:春香,我记起一事来。我那春容,题诗在上,外观不雅。葬我之后,盛着紫檀匣儿,藏在太湖石底。

春香:这是主何意儿?

丽娘:有心灵翰墨春容,倘直那人知重。

春香:姐姐宽心。你如今不幸,坟孤独影。肯将息起来,禀过老爷,但是姓梅姓柳秀才,招选一个,同生同死,可不美哉!

丽娘:怕等不得了。

“怕等不得了”这一句,堪比黛玉临终前与紫鹃说的那一番话。

最震撼的是丽娘被安葬之后,整夜风雨淋漓,丽娘与其父杜太守天人相隔,在坟内、坟外的一段对唱:

丽娘:怕树头树底不到的五更风,和俺小坟边立断肠碑一统。爹,今夜是中秋。

杜太守:是中秋也,儿。

丽娘:禁了这一夜雨。

杜太守:怎能够月落重生灯再红!

春香:我小姐一病伤春死了。痛杀了我家老爷、我家奶奶。列位看官们,怎了也!待我哭他一会。

墓中人与世间人对唱,这一段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尤其惊心动魄,撼人心魂。

丽娘病逝,正逢金军入侵,太守杜宝被调任淮扬安抚使,只得匆忙将女儿安葬在了园中梅树旁,并建成一座“梅花庵”,叫道姑看守。丫鬟按丽娘生前嘱托,将丽娘的画像装在紫檀匣子里,藏在了园中的太湖石下。书生柳梦梅进京赶考,住在杜家的园中,捡到了丽娘的画像,深为爱慕,便将丽娘的画像悬在居室的墙上。每日间对着丽娘的小影,越看越爱,顿时痴了起来,不由得轻轻呼唤。他进膳时唤她,吃茶时唤她,就连睡觉时也抱着画像入眠。正是“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丽娘的游魂半夜回归,每夜都看到屋内亮着灯光,好奇之下便悄悄从门缝里去看,发现墙上挂的竟然是自己的画像,那痴情的书生一口一个“俺的姐姐,俺的美人”,其情状被看了个真切。她便上前去敲门。

柳生:呀,户外敲竹之声,是风是人?

丽娘:有人。

柳生:这咱时节有人,敢是老姑姑(指看守园子的道姑)送茶来?免劳了。

丽娘:不是。

柳生:敢是游方的小姑姑么?

丽娘:不是。

柳生:好怪,好怪,又不是小姑姑。再有谁?待我启门而看。

柳生开门一看,灯光之下站着一个艳若桃李的少女。

柳生:莫不是莽张骞犯了你星汉槎,莫不是小梁清夜走天曹罚?

丽娘:这都是天上仙人,怎得到此。

柳生:是人家彩凤暗随鸦?

……

丽娘:俺不为度仙香空散花,也不为读书灯闲濡蜡。俺不似赵飞卿旧有瑕,也不似卓文君新守寡。秀才啊,你也曾随蝶梦迷花下?

柳生:是当初曾梦来。

丽娘:俺因此上弄莺簧赴柳衙。若问俺妆台何处也,不远哩,刚则在宋玉东邻第几家。

柳生:是了。曾后花园转西,夕阳时节,见小娘子走动哩。

……

前尘梦影,都落到了实处。柳生与杜丽娘的魂魄夜夜相会,就像《聊斋》中书生与女鬼的故事一般。

丽娘和柳生的情事被道姑窥破,道姑很同情这一对幽明鸳鸯,协助柳生掘开了丽娘的坟墓,丽娘游魂落身而复活。由此,一段“死可以生,生可以死”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得以完成。之后的情节与铺陈,都是在为这段故事的落地寻求合理化。

汤显祖“临川四梦”,以《牡丹亭》影响最大,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说:“情深一叙,读未三行,人已魂销肌粟”。他论及汤氏的四部著作时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若士以为情不可以论理,死不足以尽情。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则情莫有深于阿丽者矣。”

陈寅恪先生曾说:“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也就是说,柳生其实只是一个想象。丽娘到了青春年纪,情窦初开,这是天性,然而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她不可能寻求自由恋爱,她的青春被锁在春闺里,就连随便迈入后花园都不大可能。柳梦梅,——he是she的一个青春符号而已。丽娘,死于这个符号。爱情的渴望,往往甚于爱本身,大多数恋爱,都是自己与自己恋爱。

《离魂》一齣,最能反映汤显祖的艺术大手笔。现实中的丽娘与梦中的丽娘,其实是自我(客观存在)与本我(潜意识)的关系,而丽娘的幽魂,则是“超人”。现实中的她服从父母的安排,甚至连春香背后咒骂几句老腐儒陈最良,她也会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她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大小姐。而在梦中,她的潜意识全部爆发,她是另外一个自己,敢于接受柳生的表白,并与柳生做那些羞羞的事。而她的幽魂,则直接去敲开柳生的门,并用了一系列典故和柳生谈情说爱,甚至于到地府和鬼判申辩,放自己还阳,从而复活。到地府去为自己争取自由,这已经是孙悟空的本事了,是“超人”无疑。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说:“丽娘的梦,是一个无时间性的世界,在这世界中,爱是唯一的真实。”爱,令人升华,跨越幽明,超脱生死。没有爱的人,与僵尸死肉何异。而有爱的人,可以为爱而死,则何事不可为?

读《牡丹亭》,最可知古汉语之美。真正高明的艺术家往往不直白的去讲故事,如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他们善于使用隐喻和典故。汤显祖不亏是当时东方最伟大的剧作家,《牡丹亭》的语言是曲折的、间接的,回环往复的,像一座宫殿,充满了隐喻。就连柳生和丽娘调情的话,也充满了迷思。如果不熟稔中国文化里的那些典故,是看不懂古人的情调的。丝弦误,周郎顾,这才是真正的浪漫。

《牡丹亭》是致命的,据明代戏剧家焦循《剧说》记载,有一个漂亮的内江姑娘,对自己的才貌很自诩,不轻易许人。读了汤显祖的《牡丹亭》后非常喜欢,就亲自去西湖边拜访汤显祖,愿以身相许。在她看来,能写出这等剧作的,必然是一个风流翩然的佳公子。然而一见之下,却是白发老翁,不由得大失所望,投水自尽。

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似空花水月,影儿相照,从来雨打中秋月,更值风摇长命灯,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华发不堪回首,浪卷云浮,今夕何年,今夕何年。

人为情种,复在情中,便不知今夕何夕,今年何年。痴迷于《牡丹亭》的,何止于一个内江姑娘。明代女诗人冯小青有诗云:“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冯氏是扬州才女,嫁给杭州豪族,夫妻不睦,后请画师给自己留下一幅小影,郁郁而终,葬于孤山梅树边。冯小青,何尝不是另一个杜丽娘。笔者往年游杭州,曾专门到孤山一带寻找冯小青墓,遍寻不得,最后仅在一片草坪上找到一方纪念石,知其墓早毁。四百年而下,坚石不存,一切都将销于无形,唯有心中的情爱长存。

编辑于 2023-04-03 10:56・IP 属地北京




牡丹亭(书籍)


昆曲


文学



​赞同 249​​6 条评论

​分享
​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9: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牡丹亭:不是死于爱情的幻灭,而是死于对爱情的渴望



奎文阁

奎文阁​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文/白羽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明代戏剧大家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金句,四百载而下依然动人心魂,光芒四射。此剧写爱情,也写决绝,然而与《桃花扇》中李香君阅尽世事、遁入空门的悲凉不同,杜丽娘之死,不是死于爱情的幻灭,而是死于对爱情的渴望。因情而死,为爱而生,可谓千古传奇。

《牡丹亭》女主角杜丽娘,其父系南安太守杜宝,剧中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后裔;其母甄氏,剧中说与魏明帝的老妈、大美人甄皇后同出一脉。这也是古人作传奇的套路,穿凿攀附,给主角带上身世显赫的光环,以彰显其不凡。杜太守很重视女儿的教育,聘请年可六旬的老儒生陈最良为家庭教师。用杜太守的话说,教丽娘接触书卷并非为了“念遍孔子的诗书,但略识周公礼数”而已。陈老先生给少女丽娘和丫鬟春香上的第一课是“诗经课”,讲的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儒家经义中,这是关乎“后妃之德”的一首诗,但丽娘却说“圣人之情,尽见于此乎。今古同怀,岂不然乎”,她感性的的认为,这是一首情诗。

小丫鬟春香听课坐不住,一会子便领了“出恭牌”,溜出去了,发现了后面一座大花园。课后,春香抱怨陈老先生是村老牛、痴老狗,一些趣也不知。丽娘对这利嘴尖舌的丫鬟数落了一番,便急问她先前说的花园是什么样。春香答道:“景致么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远的曲水流觞,面着太湖石山,名花异草,委实华丽。”

丽娘和春香游园,是《牡丹亭》里的精华部分,《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皇妃元春点了四齣戏,其中一齣就是《离魂》。这一出戏作为《红》的一个引子,自不用多言,可知曹雪芹对汤显祖的这出剧目是十分熟稔的,而且《红楼梦》里有大量《牡丹亭》的隐笔,这个留在后面说。后世专门将这一齣单独拿出来,谓之《游园惊梦》。不妨将主仆二人的唱词照录几段:

丽娘: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春香: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丽娘: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春香: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

丽娘: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春香: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

丽娘: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

丽娘: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

正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丽娘和丫鬟遍赏园林春色,一时间春情翻滚,思绪蹁跹。春香去看顾老夫人,留下丽娘一人在园子里,困倦的丽娘在亭子边略一坐,竟然睡着了,梦见一介书生拿着柳条请她作诗。她惊问:“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书生回答道:“小姐,咱爱杀你哩!”如此直接的表白,真是令人又惊又喜。

两人说话间,欲拒还迎,书生搂抱着丽娘到了牡丹亭畔,芍药阑边,共成云雨之欢。两情和合,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这一段,也是被道学家们叱为“淫词艳曲”的部分,然而却是整部作品中最精彩,最离经叛道的部分。

丽娘的梦被老夫人的呼唤惊醒了,她不由的暗叹:“哎也,天那,今日杜丽娘有些侥幸也。”

侥幸什么?是突破了身体的蒙昧,还是发现了灵魂的出口?

汤显祖不愧为大师级的剧作家,“侥幸”二字,将少女情怀一语道破。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丽娘醒后,自知是春梦一场,但是留在她心中的一切太过真实了。书生的风流倜傥,柔情蜜意深深的印在她心中。她试图循着梦的痕迹,寻觅梦中情郎,然而牡丹亭边风景依旧,斯人却无影无踪。不久便郁郁成病,香消玉殒。她就像爱恋海洛的勒安得尔,在奔赴爱情的路上,最后被淹死在达达尼尔海峡的浪涛中。

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牡丹亭》第二十齣《闹殇》,也就是舞台上的《离魂》,杜丽娘对自己的后事做了安排。其中有“颦有为颦,笑有为笑。不颦不笑,哀哉年少”这一句,颇疑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别名“颦儿”的来源。其中的唱词,与《红楼梦》中的部分描写有极高的相似度,可知曹氏是受过汤显祖极大影响的。

春香:拜月堂空,行云径拥,骨冷怕成秋梦。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

丽娘:枕函敲破漏声残,似醉如呆死不难。一段暗香迷夜雨,十分清瘦怯秋寒。

……

丽娘:春香,我记起一事来。我那春容,题诗在上,外观不雅。葬我之后,盛着紫檀匣儿,藏在太湖石底。

春香:这是主何意儿?

丽娘:有心灵翰墨春容,倘直那人知重。

春香:姐姐宽心。你如今不幸,坟孤独影。肯将息起来,禀过老爷,但是姓梅姓柳秀才,招选一个,同生同死,可不美哉!

丽娘:怕等不得了。

“怕等不得了”这一句,堪比黛玉临终前与紫鹃说的那一番话。

最震撼的是丽娘被安葬之后,整夜风雨淋漓,丽娘与其父杜太守天人相隔,在坟内、坟外的一段对唱:

丽娘:怕树头树底不到的五更风,和俺小坟边立断肠碑一统。爹,今夜是中秋。

杜太守:是中秋也,儿。

丽娘:禁了这一夜雨。

杜太守:怎能够月落重生灯再红!

春香:我小姐一病伤春死了。痛杀了我家老爷、我家奶奶。列位看官们,怎了也!待我哭他一会。

墓中人与世间人对唱,这一段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尤其惊心动魄,撼人心魂。

丽娘病逝,正逢金军入侵,太守杜宝被调任淮扬安抚使,只得匆忙将女儿安葬在了园中梅树旁,并建成一座“梅花庵”,叫道姑看守。丫鬟按丽娘生前嘱托,将丽娘的画像装在紫檀匣子里,藏在了园中的太湖石下。书生柳梦梅进京赶考,住在杜家的园中,捡到了丽娘的画像,深为爱慕,便将丽娘的画像悬在居室的墙上。每日间对着丽娘的小影,越看越爱,顿时痴了起来,不由得轻轻呼唤。他进膳时唤她,吃茶时唤她,就连睡觉时也抱着画像入眠。正是“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丽娘的游魂半夜回归,每夜都看到屋内亮着灯光,好奇之下便悄悄从门缝里去看,发现墙上挂的竟然是自己的画像,那痴情的书生一口一个“俺的姐姐,俺的美人”,其情状被看了个真切。她便上前去敲门。

柳生:呀,户外敲竹之声,是风是人?

丽娘:有人。

柳生:这咱时节有人,敢是老姑姑(指看守园子的道姑)送茶来?免劳了。

丽娘:不是。

柳生:敢是游方的小姑姑么?

丽娘:不是。

柳生:好怪,好怪,又不是小姑姑。再有谁?待我启门而看。

柳生开门一看,灯光之下站着一个艳若桃李的少女。

柳生:莫不是莽张骞犯了你星汉槎,莫不是小梁清夜走天曹罚?

丽娘:这都是天上仙人,怎得到此。

柳生:是人家彩凤暗随鸦?

……

丽娘:俺不为度仙香空散花,也不为读书灯闲濡蜡。俺不似赵飞卿旧有瑕,也不似卓文君新守寡。秀才啊,你也曾随蝶梦迷花下?

柳生:是当初曾梦来。

丽娘:俺因此上弄莺簧赴柳衙。若问俺妆台何处也,不远哩,刚则在宋玉东邻第几家。

柳生:是了。曾后花园转西,夕阳时节,见小娘子走动哩。

……

前尘梦影,都落到了实处。柳生与杜丽娘的魂魄夜夜相会,就像《聊斋》中书生与女鬼的故事一般。

丽娘和柳生的情事被道姑窥破,道姑很同情这一对幽明鸳鸯,协助柳生掘开了丽娘的坟墓,丽娘游魂落身而复活。由此,一段“死可以生,生可以死”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得以完成。之后的情节与铺陈,都是在为这段故事的落地寻求合理化。

汤显祖“临川四梦”,以《牡丹亭》影响最大,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说:“情深一叙,读未三行,人已魂销肌粟”。他论及汤氏的四部著作时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若士以为情不可以论理,死不足以尽情。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则情莫有深于阿丽者矣。”

陈寅恪先生曾说:“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也就是说,柳生其实只是一个想象。丽娘到了青春年纪,情窦初开,这是天性,然而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她不可能寻求自由恋爱,她的青春被锁在春闺里,就连随便迈入后花园都不大可能。柳梦梅,——he是she的一个青春符号而已。丽娘,死于这个符号。爱情的渴望,往往甚于爱本身,大多数恋爱,都是自己与自己恋爱。

《离魂》一齣,最能反映汤显祖的艺术大手笔。现实中的丽娘与梦中的丽娘,其实是自我(客观存在)与本我(潜意识)的关系,而丽娘的幽魂,则是“超人”。现实中的她服从父母的安排,甚至连春香背后咒骂几句老腐儒陈最良,她也会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她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大小姐。而在梦中,她的潜意识全部爆发,她是另外一个自己,敢于接受柳生的表白,并与柳生做那些羞羞的事。而她的幽魂,则直接去敲开柳生的门,并用了一系列典故和柳生谈情说爱,甚至于到地府和鬼判申辩,放自己还阳,从而复活。到地府去为自己争取自由,这已经是孙悟空的本事了,是“超人”无疑。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说:“丽娘的梦,是一个无时间性的世界,在这世界中,爱是唯一的真实。”爱,令人升华,跨越幽明,超脱生死。没有爱的人,与僵尸死肉何异。而有爱的人,可以为爱而死,则何事不可为?

读《牡丹亭》,最可知古汉语之美。真正高明的艺术家往往不直白的去讲故事,如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他们善于使用隐喻和典故。汤显祖不亏是当时东方最伟大的剧作家,《牡丹亭》的语言是曲折的、间接的,回环往复的,像一座宫殿,充满了隐喻。就连柳生和丽娘调情的话,也充满了迷思。如果不熟稔中国文化里的那些典故,是看不懂古人的情调的。丝弦误,周郎顾,这才是真正的浪漫。

《牡丹亭》是致命的,据明代戏剧家焦循《剧说》记载,有一个漂亮的内江姑娘,对自己的才貌很自诩,不轻易许人。读了汤显祖的《牡丹亭》后非常喜欢,就亲自去西湖边拜访汤显祖,愿以身相许。在她看来,能写出这等剧作的,必然是一个风流翩然的佳公子。然而一见之下,却是白发老翁,不由得大失所望,投水自尽。

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似空花水月,影儿相照,从来雨打中秋月,更值风摇长命灯,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华发不堪回首,浪卷云浮,今夕何年,今夕何年。

人为情种,复在情中,便不知今夕何夕,今年何年。痴迷于《牡丹亭》的,何止于一个内江姑娘。明代女诗人冯小青有诗云:“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冯氏是扬州才女,嫁给杭州豪族,夫妻不睦,后请画师给自己留下一幅小影,郁郁而终,葬于孤山梅树边。冯小青,何尝不是另一个杜丽娘。笔者往年游杭州,曾专门到孤山一带寻找冯小青墓,遍寻不得,最后仅在一片草坪上找到一方纪念石,知其墓早毁。四百年而下,坚石不存,一切都将销于无形,唯有心中的情爱长存。

编辑于 2023-04-03 10:56・IP 属地北京




牡丹亭(书籍)


昆曲


文学



​赞同 249​​6 条评论

​分享
​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阅读随笔



阅读随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1: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神瑛侍者+】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侍者[shì zhě]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词语


侍者有多个含义,一般指随侍主人,左右听候使唤的人。另外是僧执事之一,随侍师父、长老之侧,听从其令,予以服侍者。很多大法师、活佛、寺住,往往出门有侍者随从,在道场讲法弘法有侍者提供服务。












































中文名侍者
外文名waiter
拼    音shì zhě
注    音ㄕㄧˋ ㄓㄜˇ
出    自《左传·襄公七年》


目录

1词语解释
2其它相关





词语解释

播报
编辑

1. 随侍左右听候使唤的人。

《左传·襄公七年》:“﹝郑僖公﹞及将会于鄬,子驷相,又不礼焉。侍者谏,不听;又谏,杀之。”

《韩非子·内储说上》:“韩昭侯使人藏弊袴,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袴不以赐左右而藏之。’”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帬厕牏,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

2. 特指随身女侍。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王后有侍者,善舞,王幸之,王后欲令侍者与孝乱以污之。”

《汉书·长沙定王发传》:“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避,不愿进,而饰侍者唐儿使夜进。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遂有身。”

《汉书·叙传上》:“会许皇后废,班倢伃供养东宫,进侍者李平为倢伃。”

《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守宫侍者,不敢隐瞒,只得奏知娘娘。”

3. 旧时旅社、饭店的仆役也称侍者。

茅盾 《子夜》六:“吴荪甫闷闷地松了一口气,就吩咐侍者拿白兰地,发狠似的接连呷了几口。”

[英]迪安·斯坦雷:“晚上,旅馆的侍者说,有个小男孩要见我。”

4. 佛门中侍候长老的随从僧徒。

宋 苏轼 《论高丽第一状》:“徐戬擅於海舶内载到高丽僧统义天手下侍者僧寿介……等五人,乃賫到本国礼宾省。”

《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陈可常在长老座下做了第二位侍者。”

《水浒》第六回:“僧门中职事人员,各有头项……至如维那、侍者、书记、首座,这都是清职,不容易得做。”

《花月痕》第五回:“只见殿后一个老尼,年纪七十以外,扶着侍者慢慢踱过来。” [1]




其它相关

播报
编辑

僧职名称之一,指随侍师父、长老之侧,听从其令,予以服侍者。

在丛林职位中,侍者通常由利根的沙弥或下腊的比丘任之。其与长老(或师父,或住持)的关系最为密切,除处理杂事外,朝夕既听其教诲,复观长老道德于前后,故特受长老重视,常被视为衣 或法席的传承者。

餐厅等服务行业中,侍者也称是服侍人的人,专门给人做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1: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绛珠仙子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红楼梦》中人物








收藏



0


0











绛珠仙子,古典小说《红楼梦》里的人物,传说中的美女仙子,据传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二世情缘。












































中文名绛珠仙子
外文名The crimson Pearl
国    籍中国
职    业仙女
出    处《红楼梦》,《吴氏石头记》
作    者曹雪芹


目录

1基本介绍
2传说故事
3历史记载
4绛珠仙草





基本介绍

播报
编辑




绛珠仙子
《红楼梦》第一回作者通过甄士隐梦中那一僧一道的对话,向读者明确交待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间的恩惠关系,同样也透露出他们的另一种关系——风流冤家,这里的风流冤家并非是对头的意思,而是指相恋的男女。我们可以从僧道对话中这样几句话得到证实:“僧笑道;‘现今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道人问;‘近日又有风流冤孽造劫历世不成?’僧人回答的就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下世”的神话,并说因为这件事又勾出了很多风流冤家来。”我们分析这几句话;作者先笼统的告诉我们小说中会出现很多“风流冤家”。然后借道人提问僧人回答为我们讲述了那个神话,又通过神话告诉我们两个人即将‘下凡历世’,且明确了这两人的身份。也就是说作者借僧人之口告诉我们即将有风流冤家要投胎,然后通过故事引出这两个即将投胎的风流冤家,并在两段僧人的话语之间用道士的疑问加以肯定。而且从他们在神话中的名字来看此二人确实是一男一女。如此说来他们很有可能是风流冤家的。可是《红楼梦》中写了很多对冤家,他们投胎之后变成了哪对呢?众所周知绛珠仙子的化身是林黛玉,但神瑛侍者的化身书中并没有直接说明。不过我们已经知道林黛玉下凡后把眼泪还给了贾宝玉,可是这贾宝玉也有属于他的神话,在这个神话中他并不是神瑛侍者,而是无才补天的顽石。这不禁让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神瑛侍者和顽石在神话中是否有关系?他们是同一个人吗? [1]



传说故事

播报
编辑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二世情缘,是绛珠仙子在“五衷内对神瑛侍者郁结着缠绵不尽之意”,一心回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这是仙女和仙人的情缘。




绛珠仙子
神瑛侍者浇灌绛珠草的结果使得绛珠草久延岁月,修炼成绛珠仙女,警幻仙子称她“绛珠妹子”。绛珠仙女是林黛玉的第二个前身。曹雪芹对绛珠仙子的描写也只有极其简单的几句。绛珠草“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话很简单,深究起来,含义却极其不简单。
绛珠仙草接受的天地精华和雨露滋养,就是大自然和中华文明的精华。最主要的是对爱的执着,爱的无畏,爱的无怨,爱的无悔。绛珠仙子“游于离恨天”外,离恨天是天的最高层,传说是悲哀气氛聚集的地方;绛珠仙子以“蜜青果为膳”,“蜜青果”用的是甜蜜的“蜜”,青涩的“青”,其实它的谐音是秘密的感情,是“秘情”;绛珠仙子饮“灌愁海水为汤”。“灌愁”中“浇灌”的“灌”谐音是习惯的“惯”,是“惯愁”,习惯的哀愁,永远的哀愁。

绛珠仙子的一游一餐一饮决定了林黛玉的性格本质,就是为爱而哀愁而痛苦,为爱而九死不悔。曹雪芹用诗意化的语言把中国古代最美丽、最聪慧、最哀愁的知识女性的特点集中到林黛玉身上了。从神话传说中的瑶姬,到现实生活的李清照,从楚辞里的山鬼,到戏曲小说里的崔莺莺、杜丽娘。她们都游离恨天,吃蜜青果,饮灌愁水。追求爱情在封建社会是秘密的感情,是哀愁的源泉,离恨的根源。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集中了现实和虚构的才女的才气和幽怨。林黛玉是潇湘馆的李清照,大观园的杜丽娘、崔莺莺。




历史记载

播报
编辑

神瑛侍者与顽石是否有关系

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描写看来,贾宝玉的前身是赤瑕宫里的神瑛侍者,他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

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原稿中写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空空道人闻知“这一干风流冤家(即神瑛、绛珠等)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即石头)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绛珠仙子
在程高本中,它的前面被凭空添上几句话,说:“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引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一回)”
程高本这样改动,把石头当成神瑛侍者。可是便发生了许多难以理解的矛盾:前面写石头因为“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这里却说它“落得逍遥自在”;前面写石头遇见僧道后,即被那癞僧袖了而去,原来也是癞僧与跛道一起,“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这蠢物交割清楚”的,这里却又说它到“各处去游玩”,并且自己“来到警幻仙子处”,成了“神瑛侍者”……这不能不让我们头疼!

绛珠仙子、神瑛侍者和顽石的关系

所以,对于绛珠仙子、神瑛侍者和顽石头三者的关系,比较符合作者原意及逻辑的解释是:神瑛侍者浇灌绛珠草使其化为绛珠仙子,而神瑛侍者动了凡心要去凡间,绛珠仙子为报答恩情,就也要求去凡间,用自己的眼泪来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石头被夹带于中,跟随神瑛、绛珠等经历“花柳繁华”、“温柔富贵”。于是,神瑛侍者化为宝玉,绛珠仙子化为黛玉,那块顽石化成为美玉。所以,在宝玉出生的时候,便含玉(即石头)而生了。




绛珠仙草

播报
编辑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






绛珠仙子(3张)




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 它长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乃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后因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触动它五内郁结着的一段缠绵不尽之情,乃决意随同下世为人,用一生所有泪水还他,以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绛珠仙草下世降生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是为林黛玉。所以全书把她和贾宝玉的关系称为“木石前盟”。“还泪”之说则预示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8: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木石因果+】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7: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林如海+】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林如海,前科探花,灵河,灵海,灵山,如来。绛珠仙草。。。


林如海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清代小说《红楼梦》中人物








收藏



0


0











林如海,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姑苏林家的子孙,姓林,名海,字如海。本贯姑苏。贾母的女婿,林黛玉的父亲。祖上世袭侯爵,至本人以科第(探花)出身,历任“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等职。后病死扬州,归葬原籍。 [1]

林如海的妻子贾敏是贾代善与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育有一子,三岁时夭折,仅剩一女林黛玉。












































中文名林如海
别    名林姑父
性    别男
登场作品红楼梦
官    职巡盐御史,兰台寺大夫
妻子贾敏
女儿林黛玉


目录

1角色经历
2人物家世
3人物婚姻
4人物官职
5人物遗产
6人物评价
7影视形象





角色经历

播报
编辑

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

林如海祖上也是书宦之家,但到林如海这一代,已沾不到祖上之光,于是便以科举出身,考中了前科的探花,迁为兰台寺大夫,后为扬州巡盐御史。娶妻贾敏〈即贾母之女〉,生有一子,三岁时早夭;育有一女名叫黛玉(即林黛玉)。林如海四十岁时,仍是膝下无子,对五岁的独生女黛玉爱如珍宝,见其聪明清秀,为之延师贾雨村,教其读书识字。黛玉因此拥有了极高的文学修养。 [2]黛玉六岁时,贾敏一病而亡。 [3]贾母爱惜外孙女,便把她接到贾府生活。

在《红楼梦》第十四回中,林如海也在扬州身染重病而亡,林黛玉和贾琏一同送林如海的灵柩到苏州。 [4]




人物家世

播报
编辑

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到如海时,“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这就是说,林家祖上降等承袭过列侯这一爵位,至如海之父为最后一代。至如海时,林家根基已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3]

从历史原型看,列侯是秦朝至陈朝存在的爵位,汉以前为二十等爵中的最高一等,曹魏五等爵实行以后泛称受封诸侯,自亭侯至王公均可称之。 [5]在清朝降等袭爵的制度下,只能封袭三代的,理论上为骑都尉。 [6-7]




人物婚姻

播报
编辑

妻子贾敏为贾代善与贾母四个女儿中最小的女儿。贾母非常宠爱幺女贾敏,故将贾敏下嫁给了学识渊博且人品修养出众的林如海。贾府将最小的女儿许配给林如海,看中的是林如海的品性、才华和林家书香世家的底蕴。




人物官职

播报
编辑

林如海为前科之探花,“前科”指的是前一科,而不是以前的任意一科,再往前的会写作某某科,如贾敬是乙卯科进士,而不是前科。出仕后,升为兰台寺大夫,后钦点调任至扬州任巡盐御史。 [3]

林如海死后,《红楼梦》第八十二回又提到了他的官职,凤姐道:“你还装什么呆。你难道不知道林姑爷升了湖北的粮道,娶了一位继母,十分合心合意。” [9]在林黛玉梦中,林如海任湖北粮道为升官,可见在续书者(据推测为高鹗)看来,林如海的官位在湖北粮道之下。

无论如何,巡盐御史在明清确为肥差,且曹雪芹家族中有若干人担任过该职。这一因素被学者用于林如海遗产的分析,但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8]




人物遗产

播报
编辑

林如海的遗产,同样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主张林如海遗产丰厚,但被贾家侵吞(例如挪用修建大观园),或者是被贾琏和王熙凤中饱私囊。 [10-13]也有人对贾家挪用和贾琏、王熙凤侵吞的说法提出质疑, [8]还有人认为林如海未必留有丰厚的遗产。 [14]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戴萦袅:①列侯世家出生的林如海,为官多年,人情练达,但这并不说明他为官贪婪。②林如海正面出场的次数寥寥无几,其中的重头戏便是他和贾雨村商议起复之事,对话中林如海的形象忠厚谦和,既礼贤下士,又非常周到,而贾雨村却是一派奸猾狡诈,两人品格立见高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7: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且吃了“赵州茶”去,九溪“林海亭”内一则典故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3-15 10:22   




↑九溪烟树(夜凉摄)


前清护理两江总督、79岁的樊增祥来到杭州西湖游览,是在1924年(民国十三年)的时候。当他来到九溪十八涧一带时,眼前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让这位连慈禧太后都很待见的文学家思绪纷然,一生的宦海浮沉和时局巨变叠印在这片漫山茶园的自然风景中,令他感慨万千。在途中的“林海亭”小憩时,看着这座凉亭的几根石柱,一副对联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九溪林海亭(夜凉摄)


在纸上写下“天琴道人樊增祥撰书,时年七十有九”的落款后,他感到心里轻松、放下了许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颇多精彩叫绝的楹联,也是西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樊增祥的这副楹联算得上是写得最为轻松、明快和潇洒的,至今仍广为传诵。

那么,楹联中的“赵州茶”究竟为何物?翻开《五灯会元》卷四,即可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某日,从谂禅师问一位刚来的僧人:“你以前可曾到过此间吗?”僧人回答说:“到过。”从谂说:“吃茶去。”从谂又问另一位新来的僧人:“可曾到过此间吗?”回答是:“不曾到过。”从谂说:“吃茶去。”一旁的院主听了从谂与两位僧人的对话很是纳闷,便问从谂:“为什么到过的说吃茶去,不曾到过的也说吃茶去?”从谂听罢叫了一声:“院主!”院主应了一声,从谂说:“吃茶去。”从谂(778-897),俗姓郝,曹州(今山东菏泽)郝乡人,幼小时出家,师事南泉普愿禅师而得法。后住赵州(治所在今河北赵县)观音院,其禅语法言传遍天下,时称“赵州门风”,并自立禅关称“赵州关”。





赵州从稔禅师像

禅门公案中,以饮茶作为机锋而广泛流传、颇具影响的,首推这桩“赵州茶”(或称“吃茶去”)。

从谂所说的“此间”并非指他自己所在的禅寺,而是指参禅了悟了的境界。

从谂对于“曾到”和“未曾到”的僧人,对已经了悟和尚未悟之人,都回答“吃茶去”,表现了他“了悟如未悟”的更高一层禅学境界,即抛却了一切差别与执着,达到平等的境界,用一颗平常心喝茶,体悟自心,参悟佛道。

从谂这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后来被禅门看成是“赵州禅关”,并成了禅林中的一大著名典故,经常在禅家的公案中为僧侣所喜闻乐道。据《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书记载,僧侣说法问答中,其机锋用语常常就用“吃茶去”。例如:

虔州(今江西赣州)处微禅师问仰山禅师:“你叫什么名字?”仰山回答:“慧寂。”处微问:“哪个是慧?哪个是寂?”仰山回答:“就在您眼前啊。”处微说:“那还有一前一后的区别吗?”仰山反问:“谁前谁后暂且放下不提,大和尚您现在看见了什么?”处微回答说:“吃茶去。”

有人问定州(今河北定州)石藏慧炬禅师:“造什么样的房子才称得上是寺院?”慧炬回答:“就像我这个寺院吧。”此人又问:“如何做才算得上是寺院中的人?”慧炬:“你想做什么?到底想干吗?”此人问:“如果忽见有客来访,怎样做才是待客之道?”慧炬说:“吃茶去。”

有人问吉州(今江西吉安)资福贞邃禅师:“古人曾说:‘前三三,后三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贞邃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报上了自己名字,贞邃说:“吃茶去。”

有位僧人问泉州(今福建泉州)卢山小溪院行传禅师:“我面朝卢山石门参禅好久了,为什么到现在还入不了您的门?”行传回答:“那是因为你在求法上是个比较愚钝的人。”僧人问:“那您如果忽然遇见一位敏捷机智的人,是否就答应他入门了?”行传说:“吃茶去。”

有人问漳州(今福建漳州)报恩院行崇禅师:“如果公事私事都不可涉及,我们应该如何说话?”行崇回答:“吃茶去。”

升州(今江苏南京)清凉院文益禅师问一位僧人:“你从什么地方来?”僧人说:“从报恩寺来。”文益问他:“众僧现在还安好吗?”僧人说:“安好。”文益说:“吃茶去。”

明州(今浙江宁波)天童寺有一天来了一位和尚,咸启禅师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和尚回答说:“从伏龙山来。”咸启问:“那你伏得了龙吗?”和尚说:“不曾伏过这个畜生。”咸启说:“吃茶去。”

……

陆羽《茶经•七之事》记载,南北朝刘宋时僧人法瑶在武康小山寺吃饭时便有茶饮,八公山昙济道人因有两位王子造访而以茶待客。这些是寺院僧人自己饮茶以及以茶待客的较早记录。茶与禅的结合,可从禅宗达摩祖师谈起。相传达摩祖师面壁打坐九年期间,时常因打瞌睡而感到苦恼。某日,他因被睡魔所困愤而将自己的眼皮撕下,丢在地上。不久之后,地上长出一株绿叶植物。有一天,达摩的弟子在这株植物旁煮水,一阵风吹来,正好将绿色叶子吹落在锅里,达摩喝了这锅水之后,精神非常好,打坐时也不再打瞌睡了。从此以后,达摩坐禅时都用这种叶子煮开水喝。



在禅门中,许多禅师喜欢用“瞌睡汉”来责备未能“顿悟”的僧徒。尚未“醒悟”的是“瞌睡汉”,能使“瞌睡汉”“醒悟”的是“吃茶去”。


“瞌睡汉”与“吃茶去”是对待同一类人事的两种说法,而相比之下,“吃茶去”显得意味更为深长,而且对照禅门公案中许多非常粗鲁、粗俗,甚至呵祖骂佛的用语,则更显得典雅、亲切、自然,富有品位。这也是“吃茶去”之所以能成为禅门一大典故,且广泛流播、历久不衰的原因。



“林海亭”这副对联的下联则说了一个吴越王钱镠的典故:钱镠一位爱妃每年春天都要回临安省亲,有一回他思念不已,便写了封信告诉她:“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钱镠一介武夫,殊少文采,但信上这句话却意味深长,妙不可言。春暖花开时节,且当惜春探春,莫辜负了这世间的花样年华。这句话传到民间,成为一首曲调婉转凄美的民歌,后来苏东坡也被感动,以《陌上花》为题写了三首诗。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九溪十八涧是西湖风景区一处以自然山水称绝的景观,茶园漫山遍野,山花一路烂漫。流连此地,眼中所见山也罢,水也罢,心中所念来也罢,去也罢,都可以一份“平常心”,去感悟美好年华中的那一杯“赵州茶”——任他重重叠叠山,任他曲曲环环路,任他叮叮咚咚泉,任他高高下下树,“吃茶去!”



作者姜青青,杭报集团新研所原所长,高级编辑。从校对、记者到媒体管理,从报纸、网络到传媒研究,很庆幸自己参与了报业的变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9: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王晓丰(V哥掰谎)解红楼梦之关于湘云的古怪理论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8-10-17 06:12:42)
标签: 历史 文化 娱乐 杂谈 教育       
史湘云这个角色非常招人喜欢,她的性格开朗,有说有笑,非常热情,而且她的出场很特别,显得非常的突然,她在第二十回里第一次出场:
且说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

仿佛我们大家本应该知道她似的,根本不用介绍,她第二次来贾家出场的情况与第一次几乎一模一样:

至次日午间,王夫人、薛宝钗、林黛玉众姊妹正在贾母房内坐着,就有人回:“史大姑娘来了。”

这样的出场方式在书中独此一位,这是因为作者的手法高超还是因为有文字缺失呢?在第19回里,袭人在跟宝玉谈话的时候,无意中提到了史湘云:

“自我从小儿来了,跟着老太太,先服侍了史大姑娘几年,〖庚双夹:百忙中又补出湘云来,真是七穿八达,得空便入。〗如今又服侍了你几年。”

王晓丰(V哥掰谎)解红楼梦之关于湘云的古怪理论


原来史湘云自幼在贾家居住,一住住了好几年,由袭人服侍,所以两个人的感情深厚,奇怪的是为什么后来她要离开贾家呢?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她回到史家以后很受气,在第32回里,花袭人与宝钗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宝钗听见这话,便两边回头,看无人来往,便笑道:“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她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她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她来了,她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她就说家里累的很。我再问她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她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她,也不觉的伤起心来。”袭人见说这话,将手一拍,说:“是了,是了。怪道上月我烦她打十根蝴蝶结子,过了那些日子才打发人送来,还说‘打的粗,且在别处能着使罢;要匀净的,等明儿来住着再好生打罢’。如今听宝姑娘这话,想来我们烦她她不好推辞,不知她在家里怎么三更半夜的做呢。可是我也糊涂了,早知是这样,我也不烦她了。”宝钗道:“上次她就告诉我,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若是替别人做一点半点,她家的那些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呢。”


原来史湘云这么受气呀,这哪像一个千金大小姐呀?这样的事儿,相信贾母应该是知道的,那为什么她不帮史湘云一把呢?完全可以让湘云来贾家常住,就像黛玉一样,或者像宝钗这二位,天天在家家住着,一住就是好几年,也没有让她们回去的迹象,对这一点感觉很奇怪。然而还有更奇怪的主流红学家有一个有趣的看法,认为早本中宝玉是与史湘云从小青梅竹马的,然而后来加入了林黛玉这个角色,让林黛玉六岁进贾府,与宝玉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所以林黛玉这个角色取代了史湘云,于是很多故事都已经被删掉了,专家们还认为所谓的“金玉良缘”一共有两个,一个是宝玉的玉和宝钗的金锁,另一个是宝玉的玉与湘云的金麒麟,所以后回才有所谓的“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个回目。应该说专家的这个看法有一种雷死人不偿命的感觉,现在是跑偏到刘姥姥家了。王晓丰(V哥掰谎)解红楼梦之关于湘云的古怪理论


既然史湘云在家里很受气,但是她在家家里没有任何不快的表现,来到这里就会感觉非常的开心,奇怪的是黛玉也没有因此吃她的醋,她没有担心过宝玉与湘云有不正当的关系,开心过,第32回里有这样的描写: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



黛玉还是很有心计的,尤其是她看了宝玉给她拿来的《西厢记》以后,自然留了个心眼,而黛玉很快发现史湘云已经订婚了,所以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了,二人又重归于好。作者塑造湘云这个角色应该是大有深意的,绝不是用黛玉这个角色来取代了史湘云,所以专家的看法是有问题的,涉及到红楼梦成书的复杂原理,我会在以后出版的新书中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1:22 , Processed in 0.0587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