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1: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田弘遇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田弘遇 (?-1643)明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是思宗田贵妃之父名畹,曾经担任游击将军、锦衣卫指挥,后窃权,封左都督。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田弘遇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

逝世日期
1643年(癸未年)

性别


目录
1人物生平
2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崇祯十五年(1642),田弘遇之女田妃死,宠遇稍衰。次年病死。 一说1644年,清兵入关,明思宗自缢于煤山,弘遇不知所终。名妓陈圆圆由田弘遇带入京城,献崇祯而不行,遂有陈圆圆与吴三桂的故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3: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中国人+真真国薛宝琴】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副册篇】外国美人薛宝琴的秘密(上)
2023-06-10 20:51:4615:14 6.5万
所属专辑:细思极恐|红楼梦真相大揭秘
喜欢下载分享
声音简介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

三春事业付东風,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

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这是一首《西江月》,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大家为柳絮填词,以前我们也聊过,林黛玉写的柳絮词是《唐多令》,薛宝钗的是《临江仙》。而薛宝琴写的就是这首《西江月》。

还记得柳絮的象征意义吗?柳絮是象征着山河破碎,汉家子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应该是是化用文天祥的那首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林黛玉说柳絮是“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因为“三春”都自身难保了,“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了,哪还管得了柳絮?

薛宝琴也说“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你看她们写的柳絮词,没有一个人提到“柳絮”,都在写“三春”,写“东风”,写“明月梅花”,写“江南江北”,其实这些都是在写当时的历史背景,三春代表了南明,连南明都不存在了,江南江北都是“东风势力”了,也就是都是大清的天下了。而老百姓就如同那柳絮,随风漂零。

所以薛宝钗都说林黛玉、薛宝琴的柳絮词,太悲情了,太颓丧了。她说:“柳絮本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你们认为它是随风飘零,好可怜;我偏偏要说它是随风飘舞,好可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3: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瑟
[ 唐 ] 李商隐
原文 译文对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注释
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3.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句:《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5.“望帝”句:《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6.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7.蓝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8.只是:犹“止是”、“仅是”,有“就是”、“正是”之意。

作者介绍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4: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 - 唐朝诗人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县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李商隐


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

所处时代
唐朝

出生地
荥阳(今河南郑州)


出生日期
约813年

逝世日期
约858年

主要作品
《李义山诗集》

主要成就
诗歌成就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历史评价
4亲属成员
5轶事典故
6主要作品
7人物争议
8个人生活
9史料记载
10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家世出身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县令。(今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

折叠早年生活
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
李商隐
李商隐
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折叠应举之路
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
李商隐
李商隐
。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有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资格。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他目前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应举的失败不会让李商隐反省自己学识不足。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这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会在考试之前就去刻意结交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据李商隐自述,他在这方面是比较低调的(《与陶进士书》),但如果说他不曾对令狐楚寄予希望,可能性也不大。从李商隐在开成元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了。而他于开成二年的中举,也正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影响的结果。

折叠步入仕途
李商隐考中进士的当年(开成二年,837年)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今甘肃泾县北部)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甚至将女儿嫁给了他。从李商隐后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因此,他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李商隐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7-8]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开成三年(838年)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不过,他并没有后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他们婚后的感情很好,在李商隐的眼中,王氏是一位秀丽温和体贴的妻子。

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这是一个低级的官职,但有一定的发展机会。没过多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的中心,显然会使以后发展受到影响。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很不顺利,他因为替死囚减刑(“活狱”)而受到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孙简很可能以某种不留情面的态度对待李商隐,使他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凑巧的是,在此前后孙简正好被调走,接任的姚合设法缓和了紧张的局面,在他的劝慰下,李商隐勉强留了下来。但他此刻显然已经没有心情继续工作,不久(开成五年,839年)就再次辞职并得到获准。[1]

折叠闲居时期
辞去了弘农县尉,李商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于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设法又回到秘书省任职。这一次,他的职位(“正字”)品阶比三年前(“校书郎”)还低。即便如此,李商隐毕竟又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在唐代,大家普遍认为在京城里的任职会比外派的官员有更多的机会升迁,而李商隐所在的秘书省,又比较容易受到高层的关注。对李商隐而言,另一个好消息是,宰相李德裕获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这位精干的政治家几乎被授予全权处理朝政。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他踌躇满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

然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不到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他必须遵循惯例,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意味着年届而立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他闲居在家的三年(会昌二年末至会昌四年末),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已经难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会昌三年(843年),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讨伐藩镇叛乱时病故。王茂元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李商隐的升迁,但他的去世无疑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

李商隐在闲居的几年里处理了一些家庭的事务,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一些亲属的墓葬迁回了故乡的家族墓园。这种维护家族荣誉的努力多少使他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现存的部分诗文中可以看出,李商隐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淡化对政治生涯的兴趣和期待。他有时从事农耕,声称自己“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写作田园诗歌。不过,纷乱的时局始终吸引着李商隐的注意力。他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倾向,几乎无法隐藏。

折叠幕府游历
会昌五年(845年)十月,李商隐结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书省。此时,武宗与宰相李德裕富有效率的合作关系已经到了晚期。次年三月,武宗去世,传言他是由于长期服用道士进献的长生药而中毒身亡。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斗争,宣宗李忱即位,他反对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厌恶李德裕。因此,几乎整个会昌六年(846年),都持续新一轮政治清洗,曾经权倾一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占据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

这一年,李商隐在秘书省任正字。35岁的李商隐终于有了儿子(李衮师),他的堂弟李羲叟也在这一年中了进士,这两个好消息大概只能让他兴奋一时。由于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纲领以及之前就被令狐绹等人视为背叛,他不大可能分享牛党的胜利。尽管他的职位几乎低得不值得在权力斗争中被排挤,但仍然可以想象他的郁闷心情。因此,当大中元年(847年)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他往赴桂林任职时,他几乎没有犹豫。 从太和三年(829年)受聘于当时的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开始,李商隐多次进入地方官员的运作机构中担任幕僚的角色。事实上,他身为幕僚的经历比正式任职于朝廷的时间更长。不过,在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之前,他似乎一直将这样的经历作为过渡。对于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李商隐来说,这种经验非常重要,既是他历练工作能力的过程,也是积累社会关系的途径。不过,毕竟只是为日后的大展宏图而进行的准备活动。从时间上看,以往每一次的工作经验几乎都在数月之内,变动频繁,而且一旦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就会立即辞去幕府的工作。而这一次,李商隐作为郑亚的幕僚前往桂林时,他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仕途已近末路。在之后的10年间,他将在幕府游历中逐渐耗尽所有的政治热情。

大中元年三月,李商隐告别家人,随郑亚出发,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行程,来到距京城大约5000里以外的南方。郑亚的这次南迁,是牛党清洗计划的一部分。李商隐愿意主动跟从一位被贬斥的官员,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党。另一方面,也显示对自己的升迁不再抱有信心了。在桂林不到一年,郑亚就再次被贬官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失去了工作。大中二年秋,他回到京城长安。据说,他在潦倒之际,写信给故友令狐绹(他已经进入权力的核心)请求帮助,但遭到拒绝,结果只能通过自己考试得到一个盩厔县尉的小职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0年前,他正好也是一个相当的职位(弘农县尉)。

李商隐担任盩厔尉时间不长,又被调回京城。此时,与大中元年他在秘书省的情形非常相似:低微的官职,渺茫的前途,落寞之余,期盼着出现变化。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隐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卢弘止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员,对李商隐也非常欣赏。如果他的仕途顺利,李商隐可能还有最后一次机会。然而不巧的是,李商隐追随卢弘止仅仅一年多后,后者就于大中五年春天病故。这样,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

折叠夕阳晚景
大中五年,李商隐经历的另一次重大打击,是他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从李商隐的诗文上看,他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性,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夫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聚少离多。可以想象,李商隐对于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而他仕途上的坎坷,无疑增强了这份歉疚的感情。家庭的巨大变故并没有给李商隐很长的时间去体验痛苦。

这年秋天,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李商隐接受了参军的职位,他在简单地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于十一月入川赴职。他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了四年,大部分时间都郁郁寡欢。他曾一度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梓幕生活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他已经再也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了。

大中九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虽然品阶低,待遇却比较丰厚。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罢职后回到故乡闲居。大中十三年秋冬,李商隐在家乡病故。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传。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综合来看,李商隐的文学成就,大致有以下几类主题:

折叠作品主题
李商隐
李商隐
政治咏史诗

李商隐
李商隐
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开始时醉心于李贺那种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清倩流丽的诗体,他有意加以仿效而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但大和九年(835年)的“甘露之变”,使他目睹了朝官大量被杀、宦官擅权的血淋淋的黑暗政局,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转变,写下了不少批判黑暗现实的政治诗。如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愤怒声讨了宦官的罪行,称颂了敢于反对宦官专权的将领,热切盼望铲除宦官、恢复皇帝的权力的《重有感》。又如有意效法杜甫《北征》的长篇政治诗《行次西郊一百韵》。

李商隐的政治诗又多半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出现。如《咏史》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愚昧和无能。《隋宫二首》其一,意在提醒晚唐统治者要接受前车之鉴。又如《马嵬二首》其二,对唐玄宗为皇帝而弄得众叛亲离,连自己的宠妃也保不住的可悲结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弄。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贾生》深寓作者对晚唐统治者佞佛信道以求长生,而不恤国事的讽刺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又如《瑶池》借周穆王讽刺唐代皇帝们求仙,《随师东》借古事影射朝廷东伐李同捷。

李商隐咏史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或用假想之辞创作出带有虚构色彩的场景,突破史实局限,更深刻地揭示讽刺对象的本质;或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或微物,深入开掘,使之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之中,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长的情韵,达到寓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情昧的隽永和谐统一,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抒怀和咏物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爱情无题诗

李商隐的爱情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具特色。其中一部分表现他与妻子王氏的伉俪情深,代表作为《夜雨寄北》,此诗通过对巴山夜雨秋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客居异乡之寂寞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结婚不到12年,李商隐的妻子就死了。他的悼亡追忆之作,如《正月崇让宅》、《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无家而作有家之想,血泪写成,令人不忍卒读。

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等,保持了与无题诗类似的风格。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则反映出李商隐感情诗另一种风格的意境。

李商隐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最为人所传诵,但他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这些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的“准无题”诗近三十首。这些诗有的有所寄托,但大部分属于纯粹的情诗。李商隐的“准无题”诗也写得相当出色。如《锦瑟》此诗貌似咏物,实则咏怀。它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锦瑟起兴,充分运用了比兴、象征、典故等多种手法,将自己满腔的忧伤、郁愤之情,形象而又婉曲地表达出来。

李商隐以无题诗著名。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里所收诗歌的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另有5首在通行的诗集中经常被标为“无题”的(五律“幽人不倦赏”、七绝“长眉画了”、“寿阳公主”、“待得郎来”、“户外重阴”),经冯浩、纪昀等人考订,认为多半是由于版本问题而产生的原题丢失情况,并非真正的无题诗。

有些研究者(如杨柳)认为李商隐诗集中部分有题目的诗也应该属于无题诗一类,理由是这些诗的题目往往是从诗的首句中取前几字为题(如《昨日》、《日射》等),或者诗题与内容本身毫无联系(如《为有》、《一片》等)。但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李商隐诗集中可以归入无题诗的就有近百首之多。所以此说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总结了前人关于无题诗的笺注工作,从中可以看出诸家观点之大不同:“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持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至实有寄托者多,直做艳情者少,夹在不分,令人迷乱耳。”

应酬唱和诗

在李商隐用于交际的诗作中,写给令狐绹的几首(《酬别令狐补阙》、《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寄令狐学士》、《梦令狐学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特别引人注意,为解释他与令狐绹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李诗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李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李诗还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李商隐《东还》诗脍炙人口,赏读该诗,可看出李商隐所表露归去寻师学仙只是一句托辞,所谓学道不过借此疏解自己内心不平与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更有面对朝政种种荒淫无道的愤慨以及对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唐皇朝的哀叹。

骈体文

李商隐的写作,除诗歌以外的成就被论及得较少。事实上,他是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这种文体注重文辞的对偶,并使用大量典故,广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培养下,成了一位骈体文的专家,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奏折、书信等文书。《旧唐书·文苑传》说李商隐“尤善为诔奠之辞”。由于当时章奏中使用的骈体文,要求词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高。而擅长写作骈体文的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因此被认为这是他的诗歌中喜欢用典的原因。

李商隐曾将其骈体文作品编订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共832篇,今已不存。根据《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的记载,李商隐的文集,除了自编两集,还有另外一些。但前述这些文集,都没有流传下来。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对李商隐的骈体文评价很高,认为只要《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骈体文就算全部遗失也不可惜。

折叠主要特点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如《重过圣女祠》借爱情遇合,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春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极美。但他的诗中因爱用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其次,李商隐将人生慨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种朦胧美。如《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有朦胧美。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夜雨寄北》、《夕阳楼》等,较多抒写身世之感,感情细腻,意境婉约,诗中贯穿着身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李商隐的一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丽、纯用白描,脱胎于六朝民歌。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一家。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折叠总体评价
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折叠历代评鉴
唐代诗人白居易极为欣赏李商隐的文章,曾说:“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金元时期,的文学家元好问曾感叹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元代,辛文房:“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従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后评者谓其诗‘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要非适用之具’。斯言信哉。...商隐文自成一格,后学者重之,谓‘西昆体’也。”
清朝,吴乔:“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清朝,纪晓岚《四库总目提要》“《无题》之中,有确有寄托者,‘近知名阿侯’之类是也。有实属狎邪者,‘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有失去本题者,‘万里风波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无题》相连,误合为一者,‘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其摘首二字为题,如《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此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殊乖本旨。”
清朝,贺裳《载酒园诗话》“魏晋以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
当代古典诗词作家苏缨、毛晓雯著有《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多情却被无情恼”,东坡这一句词若孤立来看,正可用作李商隐一生的总括。多情者本已易于自伤,况欲于无情的世界里寻觅情的归所,而终于无处堪用其情,便只觉得世界辜负了自己。这话对李商隐而言,没有半分矫情,毕竟他所有的委屈都是应该的,因为这世界当真辜负了他。
折叠后世影响
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居第二位,而王维入选29首、李白入选27首。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李商隐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晚唐的韩偓等人,宋初的西昆诗人,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在诗风上均受其影响。此外,唐宋的婉约派词人,明清的许多爱情剧作家,也都不断地向他学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隐那些表现伤感情调的诗歌,于凄艳哀婉之中融人身世时世之感,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比较显著,如题材的细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婉丽纤柔等。这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性的桥梁。

据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原诗》)北宋初期的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隐,经常互相唱和,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并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称为西昆体。在当时颇有影响,但是未学到李商隐诗歌精髓,成就非常有限,影响力也随着欧阳修等人走上文坛而消失。此外,王安石对李商隐也评价很高,认为他的一些诗作“虽老杜无以过也”(《蔡宽夫诗话》)。王安石本人的诗歌风格也明显受到李商隐的影响。

明朝的诗人从前、后七子到陈子龙、钱谦益、吴伟业,都受到李商隐的影响。明清二朝喜欢写艳情诗的人更是专学李商隐的无题诗,例如明末诗人王彦泓的《疑云集》和《疑雨集》》(注:《疑云集》是否为王彦泓作品集,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香艳诗也是受到他的影响。

明朝末年的道源和尚,为李诗作注,清朝初年,朱鹤龄在道源注本的基础上,删去了一小部分,又增补了很多,完成《李义山诗注》三卷。这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李商隐诗歌的完整注本。此后又经过陆昆曾(《李义山诗解》)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屈复(《玉溪生诗意》)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冯浩(《玉溪生诗详注》)等多人的注解考证,已经能够对李商隐诗中的典故大致了解,但是对于许多诗的涵义仍然没有定论。关于李商隐对后世的影响,可以参看吴调公《李商隐对北宋诗坛的影响》、《李商隐在清代的余波绮丽》、王玉祥《李商隐对苏曼殊诗的影响》、王兆阳《论李商隐的诗对词的独特风格形成的影响》、刘学锴《李商隐诗与唐宋婉约词》等论文。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关系        姓名        简介
高祖        李涉        曾任美原(今陕西富平县)县令。
曾祖        李叔恒(一作叔洪)        曾任安阳县尉
祖父        李俌        曾任邢州录事参军
父亲        李嗣        曾任殿中侍御史、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妻子        王氏        王茂元之女
儿子        李衮师        生于公元846或847年(唐会昌六年/大中元年),卒年不详。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一门三进士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考证确认李商隐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历史文献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在诗歌和文章中数次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治今陕西富平西北)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今属河南)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治今河北邢台)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今属河南)县令。

李商隐一门三进士,李家的第一位进士是安阳君李叔洪。李叔洪是李商隐的爷爷,年十九,一举中进士第,与彭城刘长卿、虚清河张楚金齐名。始命於安阳,年二十九逝世,葬於怀州雍店之东原先大夫故美原令之左次。关于李叔洪,史藉记载他的事迹很少。

折叠文史闲话
与李商隐有关的传说,散见于后世的史料笔记中。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记载:在令狐楚去世后多年的某个重阳节,李商隐拜访令狐绹,恰好令狐绹不在家。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曾经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绹陈诉旧情,希望得到提携,都遭到对方的冷遇。感慨之余,就题了一首诗在令狐绹家的厅里: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委婉地讽刺令狐绹忘记旧日的友情。令狐绹回来看到这首诗,既惭愧又惆怅,于是令人将这间厅锁起来,终生不开。后来又有人说,这首诗使令狐绹恼羞成怒,很想铲除题诗的墙壁,但由于这首诗里有出现了他父亲的名字(“楚”),按照当时的习俗,他无法毁掉诗作,就只好锁上门不看。也因此更加嫉恨李商隐。

宋·姚宽《西溪丛语》中记载唐末流传的一个故事:一群文人在洞庭湖中泛舟游玩,有人提议以木兰为题作诗。于是众人一边饮酒一边轮流赋诗。这时,突然出现一位贫穷的书生,口占一绝:“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吟罢隐身而去。大家都感到惊奇,后来得知,这人就是李商隐的鬼魂。在另一个版本(宋·李颀《古今诗话》)中并没有鬼魂出现,是一群诗人在长安聚会时,有人朗诵这首诗,大家才发现原来他就是李商隐。

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中说:白居易晚年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曾经开玩笑地说:希望我死后能够投胎当你的儿子。后来李商隐大儿子出世取名叫白老,这个儿子却十分蠢笨。直到小儿子出世,小儿子倒十分聪慧,大家都笑说如果白居易投胎,小儿子才是。

宋·李颀《古今诗话》中记载:北宋杨亿、刘筠等人互相以诗唱和,创立“西昆体”,以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著名。当时有一位职业演员扮演李商隐,穿着破烂的衣服,对别人说:杨亿他们活生生撕破了我的衣服。引起大家的笑声。有人用这个故事来讽刺“西昆体”诗派对李商隐的继承是生吞活剥。

折叠良师益友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无题

楚宫

马嵬二首

残花

锦瑟

巴江柳



夜雨寄北

灞岸

贾生

嫦娥

嘲桃

百果嘲樱桃

板桥小别

嘲樱桃

陈后宫

北楼

北齐二首

陈后宫

城上

北禽

北青萝

城外

池边

碧城三首

碧瓦

崇让宅东亭醉后沔然有作

筹笔驿[2]

汴上送李郢之苏州

别薛岩宾

酬别令狐补阙

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

别智玄法师

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

酬令狐郎中见寄

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争议
折叠生卒年考
李商隐
李商隐
关于李商隐的生年,《新唐书》、《旧唐书》均无明文记载,但可凭借可靠的材料作出推断。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李商隐作《仲姊志状》文云:“返葬之礼,阚然不修。至会昌三年,商隐受选天官,正书秘阁,将谋龟兆,用释永恨,会允元同谒,又出宰获嘉,距仲姊之殂,已三十一年矣。”由会昌三年上数三十一年。则可知李商隐仲姊死于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而据李商隐会昌四年所做的《祭仲姊文》,我们可知李商隐比其仲姊仅小一岁。所以,李商隐的生年必在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

关于李商隐的卒年,《旧唐书》本传载:“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大中为唐宣宗年号,始于元公847年,汔于公元859年。共十三年。这里的大中之“末”应当是指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根据《新唐书》、《旧唐书》,裴坦于大中十一年为中书舍入,至大中十三年尚以中书舍人权知责举。温庭筠谪为随县尉,正当其时。那么,所谓“前一年”者,当是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李商隐死于这一年。

折叠卒葬地考
《全唐文·李商隐》载《请卢尚书撰曾祖妣志文状》:“安阳君年十九,一举中进士第,……始命於安阳,年二十九弃代,祔葬於怀州雍店之东原先大夫故美原令之左次。”《覃怀志·陵墓》:“唐李商隐墓:文集内云,祖茔在怀州东郊,今不可考。”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陵墓》:唐李商隐墓在城东(按《文集》云,祖茔在怀州东郊,今考在清化北山下。)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古迹志》:“河内不应有商隐墓,旧志云在城东者非也。”该志对李商隐的高祖、曾祖墓记载颇详:“唐李既济墓:李商隐之高祖也,商隐请卢尚书撰曾祖妣志文状云曾祖安阳君祔葬於怀州雍店之东原先大夫故美原令之左次。美原讳某,字既济,其墓长乐贾至为之铭。”“李叔恒墓,商隐之曾祖即所谓安阳君也,旧唐书云,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义山文集作叔洪。”民国二十六年《沁阳县志·陵墓》:李商隐墓相传在城东。清康熙三十二年《河内县志·河内县古迹图》将李义山墓标记在河内城以东, 朱沟支渠以西, 沁阳以南的范围内, 离城仅数里。且《河内古籍图》中所标的李商隐墓位置也是似是而非。能够证明其似是而非的,是该志和李商隐墓标在同一平行线的沁园的位置。查康熙三十二年《河内县志·古迹》关于沁园的记载:“沁园在府城东北三十里沁水北岸,金时官僚宴游之地,有石图本尚存。”记载沁园的位置在府城东北三十里,却画在城东几里的地方。如若按照该志所画沁园的位置的比例推论李商隐墓的位置,也应在离县城三十里的雍店之东原。如此说来,文献对李商隐墓准确的记载,应当是“雍店之东原”和“清化北山下。”。

关于李商隐的墓葬地点,还有三种说法。一处位于沁阳市山王庄镇庙后村,另一处位于荥阳市豫龙镇苜蓿洼村南。前者是李商隐的原籍所在地,后者是其祖辈迁居所至的家乡。由于李商隐晚年生活的资料稀少,他死亡和埋葬的地点还没有定论。最后一处位于博爱县江陵堡村。

沁阳李商隐墓的文献依据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河内县志》的古迹图和乾隆年间的《河内通志·陵墓》里的相关内容。《河内县志》里标示出了“李义山墓”的所在地。《河内通志·陵墓》明确记载:“李商隐墓,在府城东。文集内云祖茔在怀州东郊,今不可考。”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生活
折叠感情生活
李商隐画像、李商隐的爱情生活,被许多研究者关注,部分原因在于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容易被人视为丰富的爱情体验的表达。

关于李商隐的爱情,猜测的部分远远多于有实际证据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此津津乐道,甚至象阅读侦探小说一样揣摩分析他的诗文,希冀发现切实的凭据。下面这些女子被认为是与李商隐有过感情纠葛的:

王氏

王氏是李商隐的妻子。但有人从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中(“况吾别娶已来,胤绪未立”)推断王氏为李商隐再婚的妻子。如果这种看法成立,李商隐应该还有一位初婚妻子,但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几乎空白。李商隐与王氏的感情非常好,在王氏去世后,他写下《房中曲》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所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也有猜测,《锦瑟》也是为纪念亡妻而作,以琴弦断裂比喻妻子去世。

对于李商隐爱情生活的研究,以苏雪林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1927)最为著名。此书在1947年曾再版,更名为《玉溪诗谜》。苏雪林的研究,继承了程梦星、冯浩等人的成果,拓宽和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内容。例如,通过她的考证,多数人接受了李商隐与女道士的恋爱经历。不过,苏雪林的猜测和推理几乎不加节制,从而构画出几段离奇的恋情,包括他曾与宫女偷情。

柳枝

柳枝的名字出现在李商隐写于开成元年(836年)年的一组诗(《柳枝五首》)中。他还为这组诗写了一个长长的序言,讲述了柳枝的故事:她是一个洛阳富商的女儿,活泼可爱,开朗大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李商隐的诗(《燕台诗》),心生爱慕,于是主动与他约会。但李商隐失约了。他后来得知,柳枝被一个有权势的人收为妾。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如果不是李商隐杜撰,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恋。

宋华阳

李商隐在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因此有人猜想他在这期间与女道士发生过恋情。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于是,宋华阳就被认为是李商隐的恋人。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李商隐曾经和宋华阳姐妹二人同时恋爱。苏雪林在《玉溪诗谜》中对于这个故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想象发挥。

荷花

民间传说他在与王氏结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恋人,两人十分恩爱。在他进京赶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陪伴荷花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段悲剧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以后的诗中他常以荷花为题也是对旧情的眷恋。

折叠社会交往
有人根据李商隐部分诗作的风格,推想他性格内向(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十一章)。这种猜测多少有些武断。如果从李商隐的另外一些活泼幽默的作品来看,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现存的资料(主要是他本人的诗歌和文章)表明李商隐的社交范围广泛,他是一个乐于交往而且颇受欢迎的人。

李商隐交往圈里的人物分为四类:

仕途人物: 令狐楚、令狐绹、崔戎、王茂元、李执方、卢弘止、郑亚、柳仲郢、李回、杜悰、萧浣、杨虞卿、杨嗣复、周墀、姚合、孙简等人;
酬和诗友:杜牧、温庭筠、白居易等人;
志同道合:刘蕡、永道士、崔珏、李郢等人;
礼节往来:令狐绪、韩瞻以及他在各个阶段的同僚。
在李商隐的社交生活中,备受后人关注的,是他与“牛李党争”的关系。清代以前的学者普遍认为:李商隐青年时期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并有机会跟随他学习“四六文”(骈体文),应该自然而然成为令狐楚所属的牛党。民国以后的学者,虽然对李商隐究竟应该属于哪个党派有不同的意见,但也都同意:正是由于李商隐与令狐楚的这一段经历,使得他一生都被牵累在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李商隐本人可能原想置身于牛李党争之外,他的交往有牛有李,诗文中对两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评。然而,在政治斗争中想要保持中立,显然只能是一厢情愿。结果是李商隐两边不讨好,令狐绹尤其厌恶他,认为他忘恩负义。在令狐绹官居高位后,李商隐曾多次尝试补救,包括写了一些诗给令狐绹(如《寄令狐郎中》),希望他顾念旧情,但令狐绹始终不理睬他。

在这种情况下,李商隐的仕途显然无法顺利,他曾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两入秘书省,但只是短期地担任过低级官职。李商隐也在基层政府做过小官(开成四年-五年:弘农县尉;大中二年-三年:盩厔尉),同样短暂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派官员的幕下供职。事实上,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得势,李商隐从来没有机会晋升。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6),其时他追随盐铁转运使柳仲郢,担任盐铁推官,当柳被调任兵部尚书时,他也随即失去工作。在回到家乡后不久即病故。

与令狐楚父子的交往

在父亲去世后,幼年的李商隐陪同母亲回到河南故乡,这里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而且相当艰苦的环境,没有家庭或家族的影响力帮助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进入一个社交圈。李商隐凭借才华、人品和性格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早在十六岁,他就开始与当地的一些知识分子交往,将自己的作品散发给他们阅读,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也许就是因此引起了令狐楚的注意。

认识令狐楚是李商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后来的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令狐楚帮助李商隐进入士大夫的社会阶层,同时也使他卷入了党争的旋涡。从829年(文宗太和三年)令狐楚聘用他作幕僚,到837(文宗开成二年)令狐楚去世,他们一直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李商隐以谦卑诚恳的态度赢得了令狐楚的信任,有一件事可以表现这种信任的程度:令狐楚在病危之际召唤李商隐来到身边,要求他代为撰写遗表——这并非普通的遗书,而是要上呈给皇帝的政治遗言。令狐楚本人就是这种文体的高手,而他宁愿让李商隐帮助完成自己一生的总结。另一方面,他们两人之间又有非常微妙的距离感。李商隐在一些场合称呼令狐楚为“四丈”,显得相当亲近,但他从不会放松到忘记时时表达感激之情的地步。当然,与其说李商隐谨小慎微地保持了距离,倒不如说令狐楚的态度给定了双方交往的界限。

在与令狐楚交往的过程中,李商隐学会了如何与既有身份又欣赏自己才华的人融洽相处。这样的人对他而言具有多重身份:伯乐、老师、长辈、上司、赞助者……简言之,他们会对其个人仕途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与王茂元家族的交往

王茂元是李商隐的岳父。身为边疆大吏,王茂元声名显赫,家境富有。在一些资料里,他被认为是当时“牛李党争”中李党的一员。《旧唐书》和《新唐书》的作者都认为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是在令狐楚死后背叛了其所属的牛党。但是,近代的一些研究显示:王茂元的李党身份并不是那么确凿,因为没有史料证据表明他真正参与了党争。另一方面,李商隐除了在王茂元身边短期担任过幕僚之外,并没有因为他的婚姻而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李商隐在诗文中也流露出,他在经济和仕途方面,都没有仰仗岳父的支持。这样的辩解看起来是有道理的。会昌三年,王茂元在讨伐刘稹的战争中病故,此时李商隐闲居在家,竟然也都没有及时赶到岳父身边。可见双方的关系并不是非常密切。

与郑亚、卢弘止、柳仲郢等人的交往

郑亚、卢弘止和柳仲郢三人是李商隐幕府生涯中最重要的三位府主。他们都很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并且有限度地帮他争取利益。

与刘蕡的交往

刘蕡是李商隐的政治偶像,他早年在应试的对策文中强烈批评宦官干涉政治的弊端,获得朝野一致的敬佩,但也因此断送了仕途。李商隐现存的诗集中,有5首是题名写给刘蕡的。并很可能于大中二年见过面。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
《新唐书·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唐才子传·卷七》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折叠荥阳墓园
李商隐荥阳墓园位于豫龙镇苜蓿洼村南,现为李商隐公园。墓冢高4.13米,东西长10.4米,南北宽约10米,东低西高,呈棺木状。墓冢面南的基部有一窄洞,仅可容身,看似墓道,实际是上个世纪中叶,当地百姓为了躲僻战乱而依墓冢挖下的隐身之洞。据当地群众讲,原来墓冢的西南100米处有小冢一座,为李商隐叔父墓,后被夷为平地,化为耕田。当地政府于1987年1月7日宣布李商隐墓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荥阳的李商隐墓没有成形的墓园,荒冢距离位于苜蓿湾村南200米左右的农田里。据荥阳政府网站的介绍,墓冢高约4.2米,东西长约10.4米,南北宽约10.6米。没有墓碑,荒冢上遍布枯木和野草。现为郑州市和荥阳市的文物保护单位。[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4: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真实的大侠甘凤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2020-02-02 23:00


清末由于民族主义高涨和反清复明思想的重新挖掘,导致一些在历史上或隐或现的传奇人物被不断加工和神化。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笔下的甘凤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甘凤池 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据传在武学上先后拜黄百家和一念和尚为师,精内外家功夫,善导引之术。黄百家是清初大学者黄宗羲之子,会不会武术以及教没教过甘凤池没有确切史料记载,一念和尚确有其人,跟甘凤池关系比较密切。甘凤池流传后世的有《花拳总讲法》一书。《国朝耆献类征》、《清史稿》等书都有他的传。现存的清官档案中,也留下了他的名字。雍正时,浙江总督李卫在给皇帝的一份密奏中,称“甘凤池颇晓天文兵法,因自负本领,人人欲得以为将帅,无不与之邀结往来。奈凤池苍猾异常,止皆虚诺,彼此通声,总未实在插入。推其不肯出首之情,则无论何人有事,即将助恶为虐。”可见,甘凤池不仅很有本事,而且对当时的形势也有自己的判断。



其他关于甘凤池生平的文字记载有清人王友亮的《甘凤池小传》和大学者钱钟书之父钱基博先生的《技击余闻补》,后者最早发表在《申报》,1916年恽铁樵将其与许指严、江子厚诸人的作品合编成《武侠丛谈》一书。

《技击余闻补》中甘凤池的形象并不高大,“凤池体不逾中人,然手能破坚,握铅锡如搏沙,辄化为水。宜其手所抵击。无不立碎者。”,“接人和易,见者不知为贲、育。”可见,他是属于精悍内敛的类型。

当时,济南有个叫张大义的人,身材魁梧,力大无比,尤以腿功见长。他的脚上都裹上了铁皮。张大义从山东来到京城,要与甘凤池一比高下。但甘凤池不愿惹事,一再推辞。后来,被逼无奈,只好迎战。张大义见甘凤池个头矮小,貌不惊人,又迟迟不敢应战心想一定是徒有虚名。心中已经有了轻敌的意思。他一脚踢来,被甘凤池用掌接脚。掌脚相接的瞬间,只听张大义大叫一声,随即扑倒在地。旁边的人赶忙前来替他脱下靴子一看,原来他的脚趾都嵌入了所裹的铁片中,断掉了。

关于甘凤池生平资料的来历,钱基博说是出自黄之纪的《甘凤池小传》,而黄之纪的这篇传,见《金陵文钞》。其中关于张大义的这段文字在许多地方都曾引用和提到,甚至在《清史稿》里也几乎一字不差。



甘凤池一生与两次“反清复明”的活动密切相关。1707年, 一念和尚在江苏太仓打出“大明天德元年”的旗号,发动起义,甘凤池参加了这次活动。然而,这次起义不久即被镇压。起义失败后,大批起义将领被杀,甘凤池命大,被一个军官保释。

不久,一念和尚的弟子顾云如又广收门徒,密谋反清,计划于1730年秋季大举起事。正当顾云如集团积极准备起义之时,由于叛徒出卖,他们的行动被清政府发觉,团体中甘凤池以及甘凤池的儿子甘述等十余人被诱捕。

由于甘凤池在康熙、雍正年间两次卷入“谋逆”大案,所以,这次被抓后,生还的可能性极小。但《清史稿》里说,“世宗於此狱从宽,未尽骈诛。或云凤池年八十余,终於家。”也就是说清廷并没有处决甘凤池,而是八十多岁时在自己家里去世的。

据传甘凤池创有“阳湖拳”,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挖掘出来,至今民间犹有人习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5: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南明朝廷的尴尬事:疯僧冒充皇叔、少妇称皇妃、美少年称朱三太子
2023-11-20 09:38 发布于:天津市


这年年底,南京来了个游方和尚,疯疯颠颠,口出狂言,自称是大明亲王,因战乱出家,直闯皇宫,口口声声要找弘光帝。

既是大明亲王来寻亲认戚,弘光帝不敢怠慢,但鉴于天下宗室众多(诚如前文所述,崇祯末年已高达二十多万人),却也不肯轻信,先交由有关行政部门审理鉴别。

然而审理结果,却让人大感意外:这个和尚其实是个骗子,徽州人,在苏州为僧,佛号大悲,不过想趁天下大乱,想浑水摸鱼,冒充亲王,进入皇宫招摇撞骗,仅此而已。

显而易见,这不过是一件普通的诈骗案而已。

但阮大铖却敏锐地捕捉到了里面的杀机——这大悲和尚原本思维混乱,先称己为齐王,其后又说是吴王、定王,说话颠三倒四,糊糊涂涂,在审讯过程中受到惊吓,更是胡言乱语、口不择言,供词中竟然出现了这么一句“潞王恩施百姓,人人服之,该与他作正位”(李清《南渡录》卷二)。

就是这一句,让阮大诚怦然心动。

他决定以这一句为突破口,将这个普通的诈骗案搞大,搞成震动朝野的政治大案。

他对大悲和尚实施诱供,引诱大悲和尚把更多的东林人士牵涉进来。

不用说,阮大铖的智商比这个疯和尚高多了,在阮大铖别有用心的淳淳诱导之下,涉案人员由大悲一人一下子扩大到一百四十三人,其中赫然出现了史可法、高弘图、钱谦益、姜曰广等人的名字。

为了让人们对这一百四十三人有更加形象和直观的认识,阮大铖亲自操刀,以这一百四十三为原型,分列“十八罗汉,五十三善才童子,七十二圣贤菩萨”,写了一部大众通俗读物——《正续蝗蝻录》,以东林为蝗,复社为蝻。

《正续蝗蝻录》推出,阮大铖意犹未尽,又继续作《蝇蚋录》,指附从东林、复社者喻为蝇为蚋,将打击对象扩展到“八十八活佛,三百六十五天王,五百尊应真”,人数高达千余人!

小样,看还不玩死你!

阮大铖的志向很伟大,他的目标是想把东林、复社人士赶尽杀绝。

弘光对阮大铖这种狠毒的作风实在看不下去了,召对阁臣,“皆请包荒以安反侧”,(李清:《三垣笔记》下,《弘光》),主张息事宁人。

这样,这个轰动一时的大案仅以“妖言罪”将大悲和尚斩首而告终。

疯狂行动告一段落。

但,仅仅是一段落而已。

因为,被迫害得悲愤莫名的东林复社两党很快迎来了他们反击的机会。

这机会就是接下来发生的“伪太子案”和“童妃案”。

“伪太子案”的发生时间距离“大悲案”不远,都是同一年年底的事情。

这年年底,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家仆穆虎从北京逃归南京,路上偶遇一少年,两人结伴而行。夜间投店,共寝一室,穆虎忽然发现少年内衣上赫然绣着龙纹,不由大吃一惊。

在那个年代,敢身穿绣龙纹内衣的人,要么是皇帝,要么是皇子,这年轻人是怎么回事?莫非、莫非……?

穆虎的心脏剧烈跳动,赶紧低声询问少年的身份。

少年大大方方地回答说:“我乃皇太子也!”



南京政府满天下寻找皇太子,岂料,这皇太子就在眼前。穆虎高兴得差点晕过去,从此小心侍候,沿途对少年呵护有加,无微不至。

转年回到南京,穆虎将情况全部禀告给高梦箕。

高梦箕吓了一大跳,却不敢声张。

如果这事发生在新君未定前的四月份,自己无疑是捡了个天大的金元宝。现在,南京朝廷已经有主,你这个皇太子这个时候出现,先不说你到底是真是假,就算是真的,谁知道弘光帝是什么意思?自古以来,为得到龙椅宝座,从来都是有你无我的,提前让弘光帝退位肯定是不现实的,赏你一把大刀还差不多。

慎重起见,高梦箕让家人把这位“太子”送往苏杭一带,保护加软禁,静思下一步应对之策。

“太子”对高老爷的做法大为不满,认为自己堂堂大明太子,这么藏着掖着,算怎么回事儿?

在苏杭一带,招摇过市,元宵灯会,哪人多往哪儿钻,当众抒发国破家难之慨,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是乃“崇祯太子”。

“太子爷”既然这么高调,高梦箕可不敢藏匿了,赶紧密奏弘光帝,将自己掌握到所有有关这个“太子”的情况一五一十地悉数汇报。

读了高梦箕的奏报,弘光帝却表现得很大度,立刻派遣内官持御札宣召“太子”入京。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三月初一日,“太子”从浙江金华到了南京,由锦衣卫冯可宗看管。

弘光帝在朝堂上大大方方地对群臣说:“有一个黄毛稚子自称是先帝的东宫太子朱慈烺,如果他真是先帝之子,即便是朕之子,朕定当抚养优恤,不让其失去倚靠。”(“有一稚子言是先帝东宫,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王铎《拟山园选集》卷十一)诏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一同前往辨认真假。

听说有人自称是从北京南来的太子,大家都激动万分,怀着复杂异常的心情前往观看。

这些人中,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大学士王铎——王铎曾担任东宫教官,做了太子长达三年的老师。

王铎对太子体貌特征的描述是:“大目方颡,高声宽颐,厚背首昂,行步庄,立度肃。”

此外,刘正宗、李景廉等人也都担任过东宫讲官,对太子的音容相貌、言行举止,也极其熟悉。

以刘正宗的话来说,太子相貌的最大特征就是“眉长于目”,不同常人,该“太子”是真是假,一看便知。

俗话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的不了。

等见到“太子”,众人都惊诧莫名,王铎更是脱口而出,断喝道:“此假人假事,犁丘之鬼也,太子岂其然乎?”

为了在众人面前揭穿这个伪太子的真面目,王铎大剌剌地走到他的面前,问道:“汝识我不?”

少年吓了一跳,瞪大了眼睛,哆哆嗦嗦地答道:“不也。”

王铎冷笑不已,又问:“讲书在何殿?”

侍班讲书之所是设在端敬殿,那少年却懵然无知,半天才挤出两个字:“文华。”

王铎不置可否,继续逼问:“几上位置何物?”案桌上放置的是讲读数目十个算子,该少年一头雾水,哪里得知?只是双眼迷离,眼内充满了求助之色,茫然四顾。

行了,什么也不用说了。

王铎当即昌言明告诸臣,说:“此人明明是假,此事确确可憾。”

刘正宗、李景廉等人也坦言不认识此人。

由是,锦衣卫不由分说,取大索将少年牢牢捆缚。

事已至此,少年只好垂涕长跪以求,哀号说:“小人实是假冒的冒牌货,不过为奸人所唆使玩弄,想通过假冒太子骗吃骗喝罢了。小人其实姓王,名之明,河北高阳人,父亲王纯,母亲徐氏,全是宵小奸邪引诱我做出这等欺诈之事来的。”(“小人原是赝质,不过为人所玩弄,徒以此恐喝于诸侯耳。小人王其姓,之明其名,高阳人,父纯,母徐氏,有引小人者阴以诳诱焉。”王铎《拟山园选集》卷十一)

时任协理詹事府事礼部尚书的黄道周记载:“王之明,无知顽童,是前朝驸马都尉王昺的侄孙,因在社会上混不下去,就攀附上高鸿胪的奴仆穆虎到南京行骗,穆虎以为奇货可居,便一口咬定他是崇祯太子。廷臣审问当日,诸讲官侍从看他无一处与崇祯太子相似,对廷臣所问,王之明也全都茫然无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王之明者,顽童,故驸马都尉王昺之侄孙,途穷附高鸿胪之仆穆虎者欲南趋苟活,而穆虎居为利,遂谓子舆复出也。廷诘之日,诸讲官侍从谂视无一似东朝者,之明亦茫然。”黄道周《黄漳浦集》卷三十二,杂著《兴元纪略》)

弘光帝不无遗憾地对众臣说:“朕痛惜先帝身殉社稷……”言出泪落,连拭不成语。良久,才续着往下说:“……朕今日在宫中静候众爱卿辨别真伪的结果,只希望望众爱卿通过认真辨别,给我回报好消息,如果是真太子,便迎入大内,仍然奉为皇太子,谁知却不是。”慨伤久之。(“朕念先帝身殉社稷,朕今日侧耳宫中,唯望卿等奏至,若果真,即迎入大内,仍为皇太子,谁知又不是。”李清.三垣笔记.卷下)

照理说,真相已经大白了。但许多居心叵测、对朱由崧继统不满的人不甘心此事就这样告终,他们四下散布流言,说王铎等人是在弘光操纵下故意以真为假,好让先帝的亲生子无缘帝位。(“皆以诸臣有意倾先帝之血胤。”计六奇:《明季南略》卷3)

此言传出,朝野哗然。

个别不明真相的百姓激愤于“太子”入京而被囚禁,竟公开叫嚷要替太子出头“伸冤”。

“四镇”之一的黄得功也坐不住了,上疏说:“太子未必是假冒,主要是各官为逢迎皇上故意做出的违心判断。不知被安排去辨别真伪的人都有谁,又是谁最终定下假冒的结论。先帝的儿子,等同于陛下的儿子,绝不能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地丢下大狱,象这种不负责任混淆黑白的做法,将人臣大义置于何地!恐怕是在廷诸臣,阿谀奉承的人太多,抗颜正直的人太少。即使有人明白识认这是真太子,又有谁敢出头插嘴自取其祸!”(“东宫未必假冒,各官逢迎。不知的系何人辩明,何人定为奸伪?先帝之子,即陛下之子,未有不明不白付之刑狱,混然雷同,将人臣之义谓何!恐在廷诸臣,谄徇者多,抗颜者少。即明白识认,亦谁敢出头取祸乎!”)

刘良佐也疏称:“恳求陛下能柔曲而成全两朝伦常,不要给天下及后世留下唾骂的口实。”(“恳求曲全两朝彝伦,毋贻天下后世口实。”《明季南略》)

左良玉则警告说:“太子从北方而来,身上带有吴三桂所开的身份证明书,史可法明知太子是真却懦弱不敢说;这岂是大臣之道!满朝文武,只知道逢迎皇上,不惜大体。前些日子李自成祸乱北京,抓到了太子,还封赐太子为王,不忍心加害;怎么到了皇上这儿,同是朱明一家,就会反目成仇?明知太子是真,这样追究下去也不会存在什么隐情,却一定千方百计找借口以寻求诛杀,致使皇上、臣子成为忘恩负义的的人,从而普天同怨。皇上只与二、三奸臣保守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只有爱护自己的亲人才能爱护百姓,愿皇上深思自省。”(“东宫之来,吴三桂实有符验,史可法明知之而不敢言;此岂大臣之道!满朝诸臣,但知逢君,不惜大体。前者李贼逆乱,尚锡王封,不忍遽加刑害;何至一家,反视为仇?明知穷究并无别情,必欲辗转诛求,遂使皇上忘屋乌之德、臣下绝委裘之义!普天同怨,皇上独与二、三奸臣保守天下,无是理也!亲亲而仁民,愿皇上省之。”《明季南略》)

湖广巡抚何腾蛟则疏称:“太子到了南京,是什么人最先向皇上报告的?是什么人最先发现的?既然已经召到了南京,马士英凭什么独自一个人就断定是假冒的?既然说是王昺的侄孙,是什么检举的?内官公侯中有很多从北京回来的人,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出面确认,而泛泛地说所有一切都是其人自供?高梦箕前后的两道奏疏,为什么不散发抄传?圣上的旨意越多,事情就越描越黑,此事关系到天下万世是非,不可不慎!”(“太子到南,何人奏闻?何人物色?既召至京,马士英何以独知其伪?既是王昺之侄孙,何人举发?内官公侯多北来之人,何无一人确认,而泛云自供?梦箕前后二疏,何以不发抄传?明旨愈宣,则臣下愈惑。此事关天下万世是非,不可不慎!”)

众口莫辩之下,弘光帝只好命当年在东宫伴太子读书的太监丘执中前到狱中辨认,狱中的王之明见了丘执中,根本就不认识丘执中,这样,“群疑稍解”。

弘光帝语重心长地对臣子说:“先帝(崇祯帝)与朕,初无嫌怨,朕岂因贪图天下而害其血胤之心!但太祖之天下,不可以异姓顽童混乱之!”

左良玉仍公开表示不信任,上疏声称,愿“束身赴阙,代太子受罪”。明廷“虽录讯词以示”,他却“疑自若也”。(李清:《三垣笔记》下,《弘光》)

弘光只好宣谕:“王之明好生护养,勿骤加刑,以招民谤。”

“伪太子”案还在发酵,另一个大案——“童妃案”又徐徐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了。



弘光元年(1645年)元月的一天,有一个姓童的中年妇人面见南明河南巡抚越其杰,自称是德昌王(弘光帝朱由崧早期封号)的继妃,因遭逢战乱,与德昌王失散,现在德昌王既已在南京登位,则烦请越大人代为引见,好与夫君团聚。

这童姓妇人所说的战乱背景可以追溯到四年之前了,那年(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洛阳城,老福王朱常洵被俘杀,只有世子朱由崧侥幸逃出。如果这妇人真是当今圣上的旧妃,夫妻重聚,不但是喜事一桩,对大家来说,也是奇功一件。

越其杰和广昌伯刘良佐对妇人进行了一些简单的盘查之后,便相信了她的话,一面奏报,一面派人护送来南京。

妇人在前往南京途中得到了各地官员的拜谒迎送。

然而,令人惊骇的是,“凡所经郡邑,或有司供馈稍略,辄诟詈,掀桌于地;间有望尘道左者,辄揭帘露半面,大言曰:免!闻者骇笑”。(《三垣笔记》卷下《弘光》;林时对《荷牐丛谈》卷四《南都三疑案》)

种种迹象表明,这不过一介举止轻浮、一心想骗取富贵的村女愚妇。

弘光帝接到越其杰的奏报,也第一时间予以否认,宣布童氏为奸人假冒。

三月初一日,童氏刚刚送抵南京,便被安排到诏狱交由锦衣卫审讯。

童氏却不慌乱,在狱中从容自述道:“年三十六岁。十七岁入宫,册封为曹内监。时有东宫黄氏,西宫李氏。李生子玉哥,寇乱不知所在。氏于崇祯十四年生一子,曰金哥,啮臂为记,今在宁家庄。”(李清《三垣笔记》卷下《弘光》)

看到如此供词,弘光帝哭笑不得,当场批驳道:“朕前后早夭,继妃李殉难,俱经追谥。且朕先为郡王,何有东、西二宫?”(李清《南渡录》卷五)

诚如弘光所说,按照大明典制,亲郡王立妃乃是由朝廷派员行册封礼,岂得由“曹内监”册封?而且,彼时弘光不过德昌郡王,又哪有东、西二宫之说?更有甚者,弘光根本就没有儿子,又何来“玉哥”、“金哥”?

显而易见,这个所谓的“童妃”也跟大悲和尚、“伪太子”王之明一样,是个贼胆包天的诈骗犯!

可是,很多人觉得事情并非这样简单。

因为,东林党,尤其是复社中的许多“正人君子”还在不遗余力地深挖这三案里面的内容,并将之放大。

在他们看来,福藩继统就是自己党争的最大失败,必须抓住任何机会,甚至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搞倒搞臭弘光,以达到推倒福藩另立新君的目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5: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阮大铖:臭名昭著的有明一代唯一诗人
播报文章

晓胖写史
关注
2021-12-07 16:48
饥饿状态下:多长时间开始消耗脂肪?看完这招你就知道减肥很简单
饥饿状态下:多长时间开始消耗脂肪?看完这招你就知道减肥很简单
2023网页游戏大全-上线送首充无限元宝免费VIP
2023网页游戏大全-上线送首充无限元宝免费VIP
高级注安工程师报考条件报考条件新更,报考需三个条件
高级注安工程师报考条件报考条件新更,报考需三个条件

文/初酿

野绿何茫茫,莫辨行人路。

我居向山曲,草树复纠互。

辟谷耻未能,炊烟时一露。

遂引同心来,琴书屏情愫。

恻视城市间,攘攘顿成误。

绿香蒲水壮,清吹松风鹜。

于此话桑麻,坐阅春山暮。

夷犹讵忍分,茗糜聊已具。

——阮大铖《郊居杂兴二首》

如此青山绿水般的诗词,让我们不由得想到陶渊明。他避居于南山之畔,伴着依依墟里烟,披星戴月,锄禾种豆,不留恋波谲云诡的朝堂,不羡慕呼风唤雨的权势,真正践行着一个农民的生活。

阮大铖虽也向往陶渊明,隐避于尘世一隅,过一种潇洒闲逸的生活。可是他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欲望,却让他难以真正融入山野。故此,他虽钟情于田园诗词,将陶渊明视为自己的榜样,可最终将自己活成了一个臭名昭著的佞臣、一身事二主的贰臣,以至于将一身才华都淹没于骂名之中。

01

阮大铖,生于明朝万历十五年,万历四十四年得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为东林党人高攀龙弟子。不久因居忧还乡,等他再次回归时,由于东林党人内讧,本可进入吏部,却不得已到了位居最末的工部。这样的落差,让一心想大展宏图的阮大铖难以接受。于是他叛离东林党,转而投入阉党魏忠贤的名下,并得偿心愿,成为太常少卿。

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弃官逃回老家。因为他自知是东林党人的叛徒,东林党当时在朝中的势力,让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为了保全自身,他回归乡里,打算观望形势后再做决定。

自此之后,阮大铖多年隐居乡野,田园诗成了他诗词的主流。

结室面东湖,风来湖水香。

随意采菱舟,夤缘洲渚傍。

香静月色吐,清辉照中堂。

澹澹萤火流,泠泠竹露光。

络纬抱花啼,啼声亦何长。

邻女弄秋梭,竟夕灯火张。

晚田虞不给,余布易我粮。

聊以赡儿女,非为成衣裳。

感此劳者情,终夜为徬惶。

湖波岂不艳,菱叶亦以芳。

刺多泥复深,采采中怀伤。

——阮大铖《郊居杂兴二首》

阮大铖是明代颇具影响的名门望族——桐城阮氏之后,书香门第、累世簪缨、家境富裕,即使罢官回乡数年,依然不用为钱财发愁。更不会像陶渊明那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辛劳地躬耕于田间地头。

故而,他的诗中多了一份乡野的清新与闲适。香静的月色,澹澹的萤火,湖面上有采菱的小船,庭院中有弄梭的邻女,一切都那么静谧安详,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02

明朝时禅悦之风盛行,赋闲在家的阮大铖也时常拜访寺院,与寺中僧人唱和诗词。于是,充满禅意的唐代大诗人王维又成了他的偶像。

古柳参差掩寺门,荆篱石埠自为村。

风严乌榜通菱浦,日落渔炊就荻根。

野月荒荒难辨色,江峰寂寂更何言。

灯前无限浮沉思,销任菰香水鹤喧。

——阮大铖《晚坐弘济寺》

古柳参差掩映着寺门,石墙荆篱自然地形成村落。夕阳下,炊烟袅袅升起;月色中,江峰寂寞无言。只有诗人独坐寺中,在缥缈梵音里沉思......

这首诗,虽不像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么充满哲理,却自有一种淡然宁静,超然出尘。仿佛有一束圣洁的佛光笼罩,隔绝了世俗的纷扰和嘈杂,将人带入一个空灵的世外仙境。

然而,阮大铖毕竟不是内心清静之人,他在极力追求田园幽静的间隙,仍然时时关注着外界。或许,那些清逸的田园诗歌只是一种表象,轰轰烈烈的生活才是他最终的追求和选择,只是迫于形势,他正能暂栖于此。

古原何地不桑麻,六代陵园问曙鸦。

是处石麟衔晚照,几闻笙鹤驭高霞。

横塘绿水漫菰叶,平圃青藤罥豆花。

野犊不知离黍恨,踏莎还上玉钩斜。

——阮大铖《晓过石马冲》

03

无法再次进入权力中心的失落,让阮大铖心中郁闷,又无法言说,只能将此都融入诗中,用前人的境遇来寻求自己心理的慰藉。

石马冲的典故来自南北朝时期,陈霸先杀死了王僧辩,后于建安称帝,建立陈朝。三十多年后,王僧辩之次子王颁为报父仇,参加反陈战争,灭陈后,王颁夜掘陈霸先陵墓,破棺焚尸,并将骨灰倒入池塘,命上千人喝掉,极尽污辱。


诗中未叙述事件始末,却对着陵中石兽感慨万千。曾经不可一世的帝王将相,到最后都无迹可寻,何况凡夫俗子,唯一能长存于世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花草,年复一年,花开花谢。

或许这是他对前途渺茫的一种无奈,也或许是对世事无常的一种感叹。

04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同年,福王在南京称帝,政权掌握在马士英手中,马士英举荐阮大铖为兵部右侍郎,不久晋升为兵部尚书。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东林党人、复社诸人肆意报复,大兴党狱。

清军入关后,阮大铖又转而降清,后随清军南下福建。在路途中,他忽然头面肿胀,有人劝他留下养病,但立功心切的他执意前行。并说:“我何病?我年虽六十,能骑生马,挽强弓,铁铮铮汉子也!”后又说:“福建巡抚已在我掌握中,诸公为此言得毋有异意耶?”于是,阮大铖带病随军南征。越过仙霞岭后,众将士开始上马缓缓登山,只有他独自下马,徒步前行,并夸口说:“我精力百倍于后生!”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然而,话音刚落,他突然倒地,扑于石头上,即刻毙命。由于天气炎热,不久尸体溃烂,清军就将其草草掩埋,没人知道到底葬于了何处。

阮大铖才情卓著,不仅诗词俱佳,还有多部戏曲作品传世,如《燕子笺》、《春灯谜》等,为他在曲坛赢得极高的赞誉和地位。陈三立曾说他是“五百年大作手”,胡先骕甚至说他是“有明一代唯一之诗人”。

然而,一切才华皆因其品行低劣被后人忽视,众人只知其为明末清初著名的奸臣,很少人想到他也是著名的诗人、戏曲家。“十年小草溷风尘,五斗于人太苦辛”,他却为了那五斗米,赔上了自己的良心和道义,留下了千载骂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5: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阮大铖与方以智——阮大铖考评(40)
阮大铖与方以智——阮大铖考评(40)
广告
  

  

阮大铖与方以智
  阮大铖与方以智同出于仕宦之家,方、阮二氏不仅同邑,亦为世戚,数代婚嫁不断。《桐城桂林方氏家谱》载:方大美次子方承乾,娶阮以临(阮大铖族叔)之女为妻。顾起元《阮公(阮以鼎)墓志铭》中载:“公姓阮氏,讳以鼎……子一,即大铖……孙女一,许聘太仆少卿方公大美孙某。”此方氏一族中,方大美与方大镇辈分相同。方大镇即方以智祖父,阮大铖即为方以智叔辈。方以智之父方孔炤,与阮大铖同为万历丙辰(1616)科进士,在崇祯7年桐城地方民变中,二人联手,平定叛乱。

  阮大铖与方以智早年亦感情甚厚,多有交往,诗和酬唱。阮大铖《咏怀堂诗》中,收有《方密之见访即送其游吴》二首,其一曰:“南浮敦悦地君复振华音。尘下概千古,霞端翔寸心。固穷榛草在,安土稻花深。何事元方御,来参抱膝吟。”依诗而论,二人情感不淡,当有深谈。根据阮的自序,《咏怀堂诗》结集于“崇祯乙亥(崇祯8年,1635年)冬日”,依此推论,在方以智吴游之前,二人并无恩怨可言。

  但这种源于世戚的亲密关系并未久远,阮大铖之女阮丽珍最终也并未嫁与方大美之孙,而是嫁给了曹台望。曹台望之父曹履吉,亦为阮大铖的丙辰科同年。从阮女的这一婚姻变故中,已足见阮、方二氏之间,曾经生出了某种恩怨——这一恩怨,且急剧恶化,直到势同水火。

  清方冒翰《方以智传》载:“孔炤,万历丙辰进士,巡抚湖广,为时相所忌,以失律逮下狱。阮大铖与同郡,尤忮害之。时局翕然,欲致孔炤于死。以智……中崇祯庚辰1640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编修。以智既官禁苑,在廷稍为孔炤伸理,得减死论。北都陷,以智间行归里,大铖党又欲以从逆陷杀之,几不免。”

  这段文字,机关甚多。一是阮大铖对方孔炤的“忮害”,即嫉妒的言行。方孔炤巡抚湖广获罪时,阮大铖本无权势,当与阮大铖无关,但其幸灾乐祸,君子不齿。二是后来“大铖党”对方以智的迫害,与阮大铖的直接行为并非一事。但方冒翰所言阮、方二氏间的关系破裂,已是事实。

  阮大铖与方以智关系生恶的直接原因,一是方以智对阮大铖所结中江社的诋毁,二是参与《留都防乱公揭》对其中伤。

  钱澄之之子钱为禄《先公田间府君年谱》言:“是年(1632年)邑人举中江大社……皖髯(阮大铖)阴为之主……方密之吴游回,与府君言曰:‘吴下事与朝局表里,先辨气类,凡阉党皆在所摈。吾辈奈何奉为盟主!曷早自异诸?’”

  方以智所说的“吴下事”,乃指自己吴游时加入复社,故让钱澄之兄弟退出中江社。同时,他还指斥阮大铖同为阉党。

  阮、方、钱三家,互为世戚,因方以智之举,三家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特别是明季文士,结党、结社成风,均旨在沽名钓誉,就是便利日后的追名逐利。方以智此举,自为阮大铖恨甚。

  方以智12岁丧母,其父长期在外为官,教养依仗姑母。青少年时期的方以智,纨绔子弟习气明显,其后来卓有成就的“物理”,本其少年的游戏所在,远非主观上的刻意追求。陈子龙《安雅堂》载:“密之近有信来,在金陵甚豪顿,跃马饮酒……或引红妆”。“引红妆”,即狎妓。陈维崧《方田伯文集序》、张明弼《冒姬董小宛传》等,皆有此类详细的描述。正如清全祖望所言:“明人放浪旧院……方密之……亦不免也。”这种一度放浪的生活,后经家中长辈规劝,方以智才终然醒悟。后人评价阮、方二人,多出于对方的情绪化美化,对阮概念化厌恶,之于其时的实情并无了解。


  在阮大铖隐居南京期间,对其声名影响最大的还是《留都防乱公揭》。寄言于东林遗孤的公揭,执笔为贵池人吴应箕。吴与阮的老家仅一江之隔,通观吴应箕一生,功名心切,八次应试,均落榜而归——直到明朝灭亡。为博取功名,吴与方以智以及东林后人交从过密。《留都防乱公揭》之出,只因阮大铖隐居其间过于张扬,为东林少年所恶。公揭之言,多是恶语相加,属口号式的政治口水仗。但其中所言的皖地民谣,阮大铖疑是方以智、钱澄之所为。其实,公揭中140名签名者中,并无方、钱二人。《留都防乱公揭》后传至崇祯帝手中,阮大铖因此尤为在意,也使之对方以智、钱澄之的仇恨不能化解。

  经历两次大的风波之后,阮大铖几乎深居不出。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方以智被捕,后又逃至南京。时福王立于南京,马士英、阮大铖开始执掌朝政。惧于报复,方以智便四处潜逃,卖药为生。直到阮大铖死去,桂王立于肇庆(1646年),方以智才进入南明小朝廷。在目睹了永历朝的派系纷争后,方以智深感明朝气数已尽,便返回家乡浮山——阮大铖与方以智之间的恩怨,也因明灭而作烟云散。

  方以智出生时,祖父方大镇以《易大传》“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之意,为其命名并字。不曾想国变如斯,万民赴难。相形之下阮大铖与方以智的恩怨,此时只是乱世中的旧事,后人的空愁。

  原作者:闲情偶记

  原链接: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d3b170901000cgf.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5: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冒襄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明末清初文学家








收藏



0


0











冒襄(1611年-1693年),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江苏如皋人。 [20]明朝副使起宗之子, [21]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末四公子之一。 [20]

冒襄出生于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被比作初唐的王勃。在1627-1642年间,冒襄6次去南京乡试,6次落第,深感怀才不遇。1636年,他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清兵入关后,冒襄回归故里隐居, [22]他隐居后名气更大。清朝督抚和御史均因其才能推举他,他都借口父亲年迈而推辞。康熙年间,有人又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举荐冒襄,他也不去。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23]

冒襄能诗善文,博学多才,一生著作繁富,有品茶、古玩、植花等科学杂著。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冒襄和秦淮名姬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中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除了在文学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冒襄一生还有一个杰作——水绘园。水绘园是其淡出仕途之后主持改建和扩建的园林,是他和董小宛曾经的栖隐之所。这里一度成为明末清初中国东南的文化活动中心。此园林的设计,别具匠心,达到园林艺术的新境界,是中国徽派园林的孤本代表。 [24]












































全    名冒襄
别    名冒辟疆、冒巢民、冒朴巢、冒朴庵、朴庵先生、潜孝先生
字辟疆
号巢民、朴庵、朴巢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出生地南直隶如皋(今江苏如皋)
出生日期1611年4月27日
逝世日期1693年12月31日
主要成就明末四公子之一
开创忆语体文字
主要作品影梅庵忆语、岕茶汇抄、朴巢诗选、朴巢文选 [7]、水绘园诗文集、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 [7]


目录

1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怀才不遇
▪逃难生活
▪不仕清廷
▪晚年生活
2历史评价
3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书画作品
4轶事典故
▪感情经历
▪好石如酒
▪观剧骂阮
5人际关系
6史料索引
7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年经历




冒襄肖像图轴 [8]
冒襄出自如皋冒氏,是忽必烈第九个儿子镇南王脱欢的后代。 [4]明万历三十九年三月十五日(1611年4月27日),冒襄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职的处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冒襄十岁即能诗,董其昌为他作序 [19],少负才名,喜交游。 [11]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当时的明王朝已成溃乱之势,而江浙一带的士大夫依然过着宴安鸩毒、骄奢淫逸的生活。冒襄也沾染了一般豪贵子弟的习气。一方面,他年少气盛,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怀抱着报效国家的壮志;另一方面,他留恋青溪白石之胜,名姬骏马之游,过着世家公子哥儿的生活。 [9]



怀才不遇




冒襄坐像
冒襄在1627年到1642年间,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他深感怀才不遇。但冒襄作为崇祯壬午副榜贡生,当授推官,他知晓当时的混乱,所以不做官 [19]。
1636年,冒襄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同年夏,冒襄设酒金陵淮清桥桃叶渡寓所,集阉祸中受害的九家子弟为大会。一时名士咸集,发狂悲歌,抨击避乱于金陵的阉党余孽,名震东南。 [11]

1639年,由吴应箕起草、冒襄等复社140余人具名的《留都防乱公揭》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 [9]




逃难生活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明亡。随后,清兵入关,建立大清国。南京的明朝旧臣建立了弘光政权。阉党余孽阮大铖投靠马士英,当上了南明的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他要报复复社诸君子。正巧冒襄因风闻高杰将驻防如皋,举家逃往南京。

在南京,阮大铖对冒襄游说不成后,便派遣锦衣卫逮捕了他,直至第二年,马、阮逃离南京,始得冒襄脱离牢狱之灾。还有一种说法是:他连夜逃往扬州,靠了史可法的荫庇,才躲掉了这场灾难。

1645年6月,如城抗清英雄陈君悦组织义兵抗拒清廷官吏。冒襄再次举家逃往浙江盐官,颠沛流离,饥寒劳瘁。其间冒襄身染痢疾,食不入口者二十余日。董小宛不辞辛劳,尽心服侍,冒襄得以康复。 [11]在马鞍山时,“遇大兵,杀掠奇惨”,“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遗矣”。这一切使他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变化,第二年他从盐官回归故里隐居。 [9]




不仕清廷




冒襄立像
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京师写信给冒襄,想借他的才名,拉拢江南读书人, [12]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举荐他为官,但冒襄以痼疾为由坚辞不受 [12]。
顺治年间,如皋遭遇大旱,土地颗粒无收,百姓陷入饥荒。目睹家乡惨状,冒襄挺身而出。他拿出家中积蓄,与地方官府合力开办粥厂,赈济灾民。积蓄用光了,他就变卖田产,最后甚至拿出了给长子娶亲用的银子。 [15]康熙九年,如皋大灾,冒襄已无钱可捐,但是他依然挥毫写下四张精品书法,卖字救灾。 [14]

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以明朝遗民自居,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在如皋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 [9]

据《清史稿》载,入清后冒辟疆隐居不出,著述甚富,“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 [11]




晚年生活




冯超然《临禹之鼎画冒辟疆像》(局部) [8]
冒襄晚年家道中落,他不肯屈服于南明奸臣,又不肯降清,妻妾相继病故,晚年手足不合,亲人以仇报德。加之两次毁家纾难,在逃亡中家产被清兵洗劫,家庭故园又被豪强所占,导致冒襄年届八十仍需卖字为生,贫病交加。 [16]但仍然救济灾民,并接济故旧子弟和友人。 [10]他自述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 [9]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冒襄去世,年八十三岁。 [11]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有知己评价冒辟疆:“辟疆平生无第三事,头上顶戴父母,眼中只见朋友,疾病妻子无所恤也。”

吴伟业评价:“辟疆举止蕴藉,吐纳风流。视之虽若不同,其好名节,持议论一也。以此深相结,义所不可,抗言排之,品核执政,裁量公卿,虽甚强梗,不能有所屈挠。”

余怀在《板桥杂记》中评价:“巢民以兀傲豪华,睥睨一世。”

陈名夏评价:“时辟疆以终军弱冠之年,擅羽猎长杨之誉,岳峙渊停,玉映霞举。南中自三事以下,皆式庐倒屣,即吾党称辟疆与密之、子一鼎足文苑,亦咸目其为天下才也。”

陈瑚评价:“冒子饰车骑、鲜衣裳、珠树琼枝,光动左右,予尝惊叹以为神仙中人。”

据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一书载,1942年1月8日,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侯方域说起》的文章,毛泽东阅后很是赏识,特地找田谈话说:“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在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着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文学作品

诗文集有《朴巢诗选》《朴巢文选》《巢民诗集》《巢民文集》等,《朴巢诗选》《朴巢文选》都是冒辟疆请他的好友诗人杜浚为其选定并点评。 [7]冒辟疆撰写的《巢民诗集》共8卷,《巢民文集》共6卷。

单行诗集有《寒碧孤吟》《香俪园偶存》《泛雪小草》《集美人名诗》。 [7]

抒情类小品文有《影梅庵忆语》。冒辟疆的小品文还有《兰言》《岕茶汇抄》《宣炉歌注》等,涉及到兰、茶、香、饮食、宣德炉等方面。 [7]

晚年辑《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简称《同人集》)十二卷。收录了明末清初四百五十多位文人的大量诗文,并真实记录了冒辟疆的交游情况。 [7]

冒辟疆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作品还有《先世前征录》《水绘园诗文集》《寒碧孤吟》等。




书画作品

冒襄《湖北归来图》《樵唱惊开图》《山光水色图》《松寿图》,现为金陵天渡楼收藏。






冒襄湖北归来图-金陵天渡楼收藏冒襄松寿图-金陵天渡楼收藏冒襄樵唱惊开图-金陵天渡楼收藏冒襄山光水色图-金陵天渡楼收藏



冒襄书画作品-金陵天渡楼收藏系列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感情经历




冒襄半身像 [1]
冒辟疆个性风流倜傥,不拘小节,时有“东南秀影”和“人如好女”之名,其婚姻和感情生活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据考证,冒辟疆一生有文献可考的就有10多位女性与他有过情感关系。
王节:崇祯三年秋天,20岁的冒辟疆首次到南京秦淮河畔的国子监参加乡试。他结交了名噪秦淮的“王家三胞胎”中的二妹王节。据余怀《板桥杂记》载,王节后来嫁给扬州的顾不盈和王恒之。

李湘真:据载冒辟疆在金陵时,在歌妓李湘真的“寒秀斋”淹留最久,她是“冒公子的红颜知己”。李湘真平日自重声价,常常称病,不自妆饰。养母怜惜她,顺从她的意愿,亦时常婉言谢客。而对冒辟疆这样的知己,她则是欢情自接,嬉怡忘倦。自崇祯三年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冒辟疆先后6次赴金陵乡试,都与她有交往,还向她学唱昆腔。崇祯十二年乡试之前,学使倪三兰出了30道时文题,让考生在入闱前交稿。冒辟疆白天忙于应酬,利用午夜与李湘真同寝之时,每日打一腹稿,一个月间竟完成了30篇时文,社友们交口称赞,李湘真也非常欣赏。

陈圆圆:据冒辟疆的词友陈维崧在《妇人集》中记载,崇祯十四年春,冒辟疆途经苏州,经同乡许直推荐慕名去阊门外的横塘寓所寻访名伶陈圆圆。陈圆圆为之演唱弋腔曲剧《红梅》,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赞道“咿呀啁哳之调,乃出之陈姬身回,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欲仙欲死”。离别时他牵陈圆圆之衣,订下当年八月再见之约。当年八月,冒辟疆移舟苏州再会圆圆,时圆圆遭豪家劫夺,幸脱身虎口,遂有许嫁冒辟疆之意。 [13]后至阊门,失而复得再见陈圆圆,当面与圆圆订下了“嫁娶之约”,并相约来年择日迎娶。此后冒襄因丧乱屡失约期,崇祯十五年(1642)仲春,冒辟疆再去访圆圆时,发现她十日前被外戚田弘遇劫夺入京。 [13]冒辟疆怅惘无极,因为急父母之难而辜负陈圆圆,随后返乡。

吴琪:字蕊仙,别字佛眉,明末长洲(苏州)人,世居花岸。其祖父吴挺庵在明朝位居布政使,父亲吴健侯官至孝廉。她的丈夫管勋,是冒辟疆的复社好友,因反清事败遇难。她只身渡江投靠冒辟疆,冒辟疆将她安置在“洗钵池边的深翠山房”。吴琪来到水绘园的时候,恰巧小宛刚刚去世,冒吴二人同病相怜,日久生情。但后来她面对冒辟疆已纳婢女吴扣扣这一事实,不愿插足其中。为回避矛盾,她在给冒辟疆的诗中写到“自许空门降虎豹,岂容弱水置鸳鸯。绮罗自谢花前影,笠钵聊为云中人”,表示自己愿意遁入空门的想法。冒辟疆不好强留,便由吴琪自己选择,在城南杨花桥旁盖了一座小庙,名号“别离庙”。吴琪自号辉中,从此告别红尘。

另据文献载,冒辟疆与歌妓顾横波和南曲画姬范珏亦交好。崇祯十二年冒氏乡试再次落第,途经苏州半塘,每天往来于歌妓沙九畹、杨漪炤之间。据近人《影梅庵之悲》一文称,冒辟疆直到75岁时还打算纳妾。他的好友张明弼在《冒姬董小宛传》中说冒氏“所居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无数”。








《为如皋庚戌赈灾作》



冒襄书画





好石如酒

冒襄是博物君子,富收藏,精鉴赏,有石癖。西泠印社收藏有一方灵璧古石“水绘灵石”,景观山形,气势不凡,为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所旧藏。据吴昌硕1897年在石上刻铭,这方古石原来是冒襄的遗物,所谓“山岳精,千年结。前归巢民后苦铁。丁酉八月铭。”冒襄写有一篇《英石解愚》,提到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避难到盐官,百念俱灭,“此外更无堪系恋,英山朴树古巢云。”英石山、结巢如云的朴树,这两物是他割舍不下的心头好。“生平无他嗜,嗜在奇石奇树。”他取号巢民、朴庵、朴巢,都与这棵朴树有关。至于英石山,是他父亲从岭南带回的一方英石巨峰,“瘦长九尺,峰如玉女,不愧廉吏传家一片云也。” [8]

《冒襄肖像图轴》中的砚山冒襄自诩“余之好石如酒”。在《赠云记》中他记录了一位好友佘公佑,将自己庭院中的“绿螺”“苍雪”“员峤”“飞来”诸石峰相赠,可谓英雄赠美人,奇石得其所。冒襄喜出望外,名其一室为“赠云轩”。至于他全新构筑的被誉为“江东名胜”的水绘园,其中也是奇峰怪石林立,有悬雷峰等景点。他作有《水绘园六忆歌》,其中提到明末乱世,“是时人家苦兵燹,古石迸落随人輦。况复吾家有石仓,好为无益成绝巘。不特移石兼移松,九鬣苍鳞蟠老龙。”云云。可见,当时因为战乱,许多园林老宅败落,古石四散,冒襄的水绘园乘此大量收纳,“石仓”多多益善。 [8]

冒襄也有山水癖,他在《评柳柳州山水文序》一文中提到:“若余生居海陬,恨无片石可分云气。每一望平原,惟见荒荒,白日增其凄冷。披览所至,间有古木林苇稍堪荫缛者,徘徊不能去。”他周游各地,十分留意奇峰怪石。如《袁州诸山水记》中有一篇《果老石》,记录了一方在水中的奇石,“孤岛负双溪而坐,高十余丈,横倍之,四面玲珑,吐欱云气,稜稜吐崿,类古铁,英山、灵壁不足喻也。土人云,昔张仙人所遗,故名。”一路上,他还令童仆搜集美石,“得白黑数座,大如卵,而峦壑皆具,摩玩竟日。”在《南岳省亲日记》中,冒襄记录了在江西新喻附近溪流中捡到若干枚美石,“有五色光者,有峰峦层起者,有苔色绣错者。设供于篷窗,不减米颠袖中物。” [8]




观剧骂阮

崇祯十二年(1639年),根据陈定生的遗孤、长期住在水绘园的陈其年的回忆,这一年,二十九岁的冒辟疆,以一种近乎招摇的姿态,来到歌舞升平、不知大乱之将至的南京:“时先人与冒先生来金陵,饰车骑,通宾客,尤喜与桐城嘉善诸孤儿游,游则必置酒,召歌舞”。

阮大铖精于戏曲创作,《燕子笺》一剧是传世的佳作。他的家班也是远近驰名,曾在阮家里看过阮氏家班演出的张岱,就对之赞颂不已。在南京与东林党人遗孤交游的冒辟疆,在置酒筵、召歌舞的场合,无巧不成书地观赏了阮大铖刻意派遣家班演出的《燕子笺》,而上演了一出醉骂奸臣的戏中戏。阮大铖经此羞辱,怀恨在心。日后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后,阮大铖乘机报复,大兴党人之狱,冒辟疆几乎因此而蹈不测。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水绘园中冒辟疆塑像(2张)



冒家是拥有水绘园及冒家巷、东府和西府的豪门大户。 [2]冒家始祖是世袭两淮盐运司丞的元朝皇族,封为镇南王。明朝取代了元朝,最后一位镇南王改姓名为冒致中,隐居如皋东陈,五世不仕。到明朝中期,冒政、冒鸾先后中进士,冒政官至宁夏巡抚。冒鸾官兵部武库主事、福建布政使、左参议。由此迁居城里集贤街。冒鸾之侄孙承祥曾任南京光禄寺监事,他的六个儿子在集贤街东西砌建了六所府第,朱门华堂,冠盖如云,极一时之盛,由此集贤街改名为“冒家巷”,集贤桥改名“冒家桥”。冒承祥的三子士拔曾任参军。士拔之子梦龄即冒襄的祖父,官至云南宁州知州,冒襄的父亲起宗是崇祯元年进士,任山东兖西道、粤东高要道佥事,升山东按察使,督理七省漕储道。 [6]
如皋冒氏始祖:冒致中

二世祖:冒思中

三世祖:冒基

族高祖:冒政

高祖:冒承祥

祖父:冒梦龄

父:冒起宗 [3]

母:马恭人 [5]

元配:苏元芳。明崇祯二年(1629年),19岁的冒辟疆娶苏文韩的三女儿苏元芳(“芳”亦作“贞”)为妻,后生二男一女。苏元芳为荆(湖北)人,是苏愚的曾孙女,她的祖父学海曾任绍兴府通判,父文韩是中书舍人。 [6]据传苏元芳长冒辟疆两岁,为冒辟疆的祖父冒梦龄任江西会昌县令时与苏文韩订下的“娃娃亲”。苏元芳能画,有画作存世。

妾室:董小宛。名白,字小宛,又字青莲,“秦淮八艳”之一。十五岁时为歌妓,在南都秦淮卖艺。其后随母返归吴门,居于姑苏城外半塘。 [11]崇祯十五年(1642年)腊月,董小宛抵达如皋,时年十九,小冒辟疆十三岁。董小宛初到如皋,由冒辟疆的夫人苏元芳为其置办了一处别院。崇祯十六年(1643年)初夏,由正室苏氏迎归冒家,居住在水绘园艳月楼中。 [17]她与冒辟疆相伴九年,一生无嗣。清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日去世,享年28岁,葬于如城南郊“影梅庵”侧。

妾室:蔡含、金玥。蔡含,字女罗,号罗敷云;金玥,字晓珠,号圆玉 [18]、玉山。俩人均为苏州吴县人,蔡工画,金治印,时称“冒氏双画史”,现有少量与冒氏合璧的画作存世。董小宛在世时,二人难得宠,赋闲于“染香阁”作《水绘园图》等,艺术成就颇高。董小宛死后,康熙四年(1665年)和六年,冒辟疆分别在55和57岁时将二人正式纳为妾,蔡享年40岁,金死于其后,传二女亦先后葬于“冒家龙圹”,世称“蔡夫人”和“金夫人”。

妾室:吴扣扣。名湄兰,字湘逸,小字扣扣。崇祯十六年生,原籍真州(江苏仪征)人,随父亲流寓如皋,英慧异于常人,且眉眼之间呈浅黛色。顺治六年,已嫁给冒辟疆数年的董小宛一见就将其买作婢女。清顺治十八年,51岁的冒辟疆择定当年中秋节后的第二天(八月十六日)正式将贴身丫环吴扣扣升格为妾,不料吴女在六月间突然患病,于中秋节后二天病亡,年方19岁,葬入城南郊影梅庵侧“冒家龙圹”。

妾室:张氏。生年不详,康熙十七年,冒辟疆68岁时续纳张氏为妾,后来张氏还为冒辟疆生了一个女儿。传死后亦葬于“冒家龙圹”。

冒辟疆一生有名份的妻妾共有7人。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清史稿》 冒襄传




冒辟疆小像
冒襄,字辟疆,别号巢民,如皋人。父起宗,明副使。襄十岁能诗,董其昌为作序。崇祯壬午副榜贡生,当授推官,会乱作,遂不出。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商丘侯方域,并称“四公子”。襄少年负盛气,才特高,尤能倾动人。尝置酒桃叶渡,会六君子诸孤,一时名士咸集。酒酣,辄发狂悲歌,訾詈怀宁阮大铖,大铖故奄党也。时金陵歌舞诸部,以怀宁为冠,歌词皆出大铖。大铖欲自结诸社人,令歌者来,襄与客且骂且称善,大铖闻之益恨。甲申党狱兴,襄赖救仅免。家故有园池亭馆之胜,归益喜客,招致无虚日,家自此中落,怡然不悔也。襄既隐居不出,名益盛。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著述甚富,行世者,有先世前徽录,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书法绝妙,喜作擘“白大”字,人皆藏弆珍之。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五日(1693年12月31日),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9: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悲情人生的薛所蕴(一)

空山
一壶浊酒尽余欢,知交半零落。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薛所蕴,字子展,生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600年),卒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世居孟州市城北五河阳办事处缑村老街西,孟州城北大街中段路西旧薛街有薛宅,清代曾为孟县的考院,民国为大公馆,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孟县印刷厂,现为市民居住的大杂院。当年薛家鼎盛时期,算是孟县第一大户,印刷厂所占面积仅为“薛宅”的一角。薛所蕴因党争被迫辞官返回原籍,就长期在这里生活居住。

薛所蕴,康熙和乾隆两朝的《孟县志》对他的记载褒贬不一,前后用词十分小心谨慎,矛盾很大。正史记载也不多,但多隐晦,闪烁其词。

康熙《孟县志》,又称《乔志》(明代遗民乔腾凤康熙三十四年撰)卷六《人物 乡贤附》为薛所蕴立有传,其传云:

薛所蕴,字子展,尝读书太行之竹坞,自号行坞。生而夙慧,比长,好学不倦,事亲以孝闻。年十八补邑庠生,二十八举于乡。明年崇祯戊辰成进士。授襄陵知县,勤于为政,逾年大治,暨去任,士民建祠,肖像以祀。祭酉入觐,举卓异,擢翰林检讨,庚辰、癸未两较礼闱,所取如李森先、白胤谦等,多知名士。顺治二年,补国子司业,明年升祭酒。奏请令勋臣及文武大臣见任者,各送子弟入监读书,设八旗教习伴读,训课满洲诸生,创立监规。又上疏请遣使购求天下遗书。容城举人孙奇逢以理学名世,特疏荐以自代。

世祖皇帝亲政,初设詹事府,即授为詹事,特恩也。壬辰,教习满汉庶常,后多以文学显者,其秋复命典试武闱,寻进宏文院学士,阅搜、扈从、耕籍、侍宴,各有纪载诗,宣付史馆。甲午,迁礼部右侍郎,仍兼学士,寻转左侍郎,乙未春,屡请致仕,丁酉冬,乃得俞旨,以原官归里。抵家日,父母尚无恙,于翕园携诸弟子侄,唱和以娱亲,封资政公,年垂九十乃卒。居丧哀毁,体素赢弱,竟以是不起,享年六十有八。所著有《澹友轩文集》、《桴庵正续诗集》、《雍规草创里摘误》行于世。子奋生,为吏科给事中;葳生、芊生、颖生,皆好学,有清才,能世其家。

另,康熙《孟县志》卷第十一、卷第十二里还分别记载有薛所蕴的诗文数十篇。

乾隆《孟县志》,又称《冯志》,(乾隆五十四年户部主事冯敏昌主撰)卷六人物志下《举人》栏里记载有薛所蕴“崇祯戊辰科襄陵县知县升任翰林检讨,国朝礼部侍郎”。在《进士》栏里记载有:“薛所蕴,天启丁卯见进士”。没有立传。

乾隆《孟县志》的《艺文志》仅记载薛所蕴几篇诗文,甚至有的诗文在标注作者姓名时却使用了“佚名”二字。乾隆五十四年编著的《怀庆府志》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在我们孟县当地的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薛所蕴的传闻和轶事,民国时期以薛所蕴为背景为主线故事甚至搬上舞台。据当地老人们讲,解放前后,薛所蕴被搬上戏曲舞台,出场时,全是大白脸,奸臣的扮相,现在有一些文人撰文,对薛所蕴之人又充分加以肯定。这是为什么呢?这要从薛所蕴本人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

明末清初那个混乱的年代,也正是薛所蕴生活的年代,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这样的年代过于残酷和无奈。这个读书人跟着时代的历程,在腐败的明末做过官,后投降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大顺政权任过职。但仅几天之后,满清铁骑就攻进北京城,他又成了满清的俘虏,入清后,又做了更大的官。他的仕宦生涯,三易其主,几起几落.

薛所蕴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考中秀才,天启七年(1627年)乡试考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及第,授山西襄陵县知县。

崇祯六年(1633年)皇帝召见了薛所蕴。见他举止非凡,言行大方,谈吐自如,学识渊博,就任命他为翰林院检讨,崇祯十六年(1643年)被任命为国子监司业。1644年李自成的家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后,他同一批明朝官吏投降了起义军,薛所蕴在大顺朝的官职可能与教育有关,官衔不明。不到两个月,起义军在三海关被吴三桂军、清军打败,退出北京,清朝大军进入北京城,薛所蕴在清朝大臣范文程的举荐下,又归顺了清朝。

归清后,他向清廷提出了许多安定局势,招抚农民起义军、恢复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建议。顺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任命他为国子监祭酒。薛所蕴奏请皇帝令汉、满文武大臣各选其子弟入国子监读书,并开设八旗教习,训课满洲诸生。汉、满文化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

薛所蕴身为孟县人,对家乡的感情十分深厚,时刻没有忘记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响,为家乡人民办好事实事,他两次整修余济渠就是薛所蕴为家乡办的许多好事实事的一个缩影。

1647年(顺治四年),薛所蕴请假回孟县探望父母,在老家住了一段时间。当他听说余济河多年失修河道淤塞时,就决心疏浚河道,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办点实事。同年5月的一天,他专程赶到河内县柏香镇拜访姻亲、原任推官杨挺生,邀请他一起去柏香镇西边的桃园寨口,实地查看余济河的旧渠道。之后又继续西行至蟒河,当看到永利渠的余水从济源县的遂村滚滚而来,然后注入蟒河白白流淌而去时,觉得十分可惜。两人一拍即合,立刻决定倡议地方政府疏浚余济河。

薛所蕴雷厉风行,立刻拜访了原通政使段国璋、原监察御史周维新,得到了赞同和大力支持。随即又召集济源县知县晋承采、孟县知县傅尔栻共同 协商。由傅尔栻禀报怀庆府批准后,疏浚工程于1647年6月正式动工。薛所蕴以身作则,率先捐白银200两修建了一座大桥,上设渡槽,同时又出钱购买了渡槽下的几亩土地作为桥基占地。 第二年竣工后,余济河水从济源县南雍村东流经官庄,进入河内县柏香镇、大卫村、小卫村、王亮村、葛万村等村庄,然后进入孟县的赵改村、洪道村、曲村、罗庄、后姚村、吴塞、赵庄、岳师村、前姚村、立义村、函丈村等村庄。余济河疏浚后,渠水能够灌溉沁阳南部和孟县北就的数万亩田地。

1657年,薛所蕴辞官还乡,依旧关心他倡导修建的余济渠的情况,在一次巡视中发现余济渠在首次修建时,由于时间仓促,工程质量不高,河道有窄有宽,河水流淌不顺。薛所蕴就与人制定统一标准,对余济渠进行全面整修,不到两个月,整修工程就全面竣工,保证了余济渠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薛所蕴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入清后,他向清廷提出了许多安定局势,招抚农民起义军、恢复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建议。顺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任命他为国子监祭酒。薛所蕴奏请皇帝令汉、满文武大臣各选其子弟入国子监读书,并开设八旗教习,训课满洲诸生。汉、满文化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小小的孟县,弹丸之地,历史上竟出现了两位国子监祭酒,一位是韩愈,另一位就是薛所蕴,这不能不说是孟州的骄傲。

孟州市现存的一套宋代淳化阁帖重刻石也是薛所蕴花重金从百泉购得并修补完成运回孟州的。

顺治十七年(1660年)春天,薛所蕴又到百泉,一是看望他的挚友孙奇逢,二是游历百泉的优美秀丽山川。一日在百泉湖畔的一堆乱石中发现有许多长条形的石碑,上面刻满了文字。他走近石堆,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当看了其中一块石碑上文字后,也被自己的发现惊呆了,连声说:“好碑!好碑啊!这岂不是大名鼎鼎的《淳化阁帖》刻石吗?”他又详细查看了数块,全都是淳化阁帖刻石,他如获至宝,就雇来几名当地的劳工,把刻有字石碑全部翻了出来,并把找到的石碑全部运到孙奇逢的府中,经清查共95块,与《淳化阁帖》原石相差29块。他一面将此“废石”按仪价付给原石堆的所有者几十两银子,然后按《淳化阁帖》排列顺序逐次摆放,为了将残缺的29块另择石就地补上,他请来山东的刻石名家王君雪,按照《淳化阁帖》姊妹本拓片双钩摹勒上石。从顺治十七年四月开始补刻,直到次年的六月才刻成,前后用时达一年零两个月,从而可以看出薛所蕴对此碑的喜爱和重视程度。全部完工后,薛所蕴就马上雇人把全部刻石运回孟县城内的薛宅中,按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镶嵌在后花园,也称翕园的墙中,并命名曰:宝墨岩,视如珍宝。

顺治十一年(1654年),皇帝任命薛所蕴为礼部左侍郎,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薛所蕴以原官退休归里,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初六日病逝,享年67岁。皇帝还遣特使携礼品来孟吊祭。墓位于缑村镇缑村以东里许。现墓址保存。

薛所蕴一生著述颇丰,有《澹友轩文集》、正续《桴庵诗集》和《里音正讹》若干卷行于世,其中《澹友轩文集》、《桴庵诗集》均载入清《文献通考》。

发布于 2019-11-04 19: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4:51 , Processed in 0.0641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