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14: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士英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一说字冲然)1,贵州贵阳人,明末大臣,官至内阁首辅,相传本姓李,过继马氏,祖籍广西梧州(一说江苏仪征)。明万历己未(1619年)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后历官严州、河南、大同知府、庐凤总督等职。甲申变后,马士英与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因“拥兵迎福王于江上”有功,升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为南明弘光王朝首辅,人称“马阁老”。后国事不济,在抵抗清军侵略中壮烈殉国。有清一代,其为人颇遭指责,时唯有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幸存录》对其持论公允。有《永城纪略》(含《永牍》)及部分诗文、书画作品传世。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马士英

别    名
马瑶草、马冲然

民族族群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出生地
贵州贵阳

出生日期
1591年


主要成就
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抗击清军

逝世日期
1646年

主要作品
《永城纪略》、《永牍》

官 职
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性 别


目录
1人物生平
2家庭成员
3历史评价
4主要作品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一说字冲然),贵州贵阳人,明末大臣,官至内阁首辅,相传本姓李,过继马氏,祖籍广西梧州(一说江苏仪征)。明万历己未(1619年)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后历官严州、河南、大同知府、庐凤总督等职。甲申变后,马士英与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等拥立福王朱由秘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因“拥兵迎福王于江上”有功,升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为南明弘光王朝首辅,人称“马阁老”。后国事不济,在抵抗清军侵略中壮烈殉国。有清一代,其为人颇遭指责,时唯有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幸存录》对其持论公允。有《永城纪略》 (含《永牍》) 及部分诗文、书画作品传世。

万历四十四年,马士英与阮大同中会试。又三年,士英授南京户部主事。天启时,迁郎中,历知严州、河南.a大同三府。崇祯三年,迁山西阳和道副使。五年,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宣府。到官甫一月,檄取公怒数千金,馈选书贵,为镇守太监王坤所发,坐遣成。然而此乃官场惯例,故而当时颇有东林复社集团之人上书称此为阉党构陷。

马士英在弘光朝覆灭后,被南明唐、鲁两王势力拒之门外,马士英于是盘桓于浙江一带,期间多次参与反清战役,直到在江浙一带最强大的抗清势力吴日生的部队兵败后,马士英亦遁入空门躲避清廷缉拿,后因叛徒出卖,被清廷抓获,最终不屈就义。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马士英子女,见诸史籍的有:长子马銮,次子马锡。

马銮其人,《黔诗纪略后编》补编采录马銮诗二十首,并传证日:“銮字伯和,贵阳人,大学士士英子。国亡后卖卜金陵以死。马銮曾隐居于姑熟(今安徽当涂县)直至天下安定,清康熙二年(1663年)后应江宁织造曹玺之聘到金陵,担任曹玺之子曹寅的启蒙塾师。马銮约生于明万历末,卒于康熙十六年以前,以其南都建言和民族气节为士林所重。

马士英次子马锡,计六奇《明季南略》曰弘光元年三月)十二乙未,史可法自劾师久无功。马士英请荫内官三人,各锦衣千户世袭。阮大荐马锡充总兵,仍莅京营。锡即士英长子,以白衣径仕。”作者计六奇将马锡误作“士英长子”。刘廷锡《广阳杂记》记录了其结局:“马锡,士英子也,为禁军提督。大兵渡江,枭首于市。

马士英女婿章尔佩,字灵药,贵阳人,以孝廉仕澄江太守。“弘光时,身在南京,忽思家而归,以此得免”[1]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马士英遍历封疆,对实务颇有才干。虽然不是什么奇才,但在明末士大夫们普遍无能的情况下,还是相当优异的。事实上,正是因为马士英的合格尽职,所以江南一直是未受农民起义军威胁过的世外桃源。崇祯十七年(1644年) 三月,李自成进北京,明毅宗朱由检自缢。马士英任东阁大学士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督凤阳等处军务。在这种不可收拾的局面下,任何人都无法挽回局面。与那些先是空谈,然后投降清朝的所谓名士相比,马士英也算是有气节的。因此谈不上是坏人,一个末世的官僚而已。[2]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明末马士英,史称擅长绘事,工山水,《画征录》有“画法倪(瓒)、黄(黄公望),颇足以与思翁(董其昌)、龙友(杨文骢)肩随”之语。时至今日,作品已颇罕见。书画见于《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二幅:青岛市博物馆藏山水绢画,南京市博物馆所藏山水扇面。南京市文物商店藏赠其妹婿杨文骢的山水扇面。弘光元年(1645)四月,杨文骢将此画转赠给万寿祺,并题识云:“衣白与瑶草皆传大痴一灯。衣白以古胜,瑶草以秀胜,皆是上座。此扇于文渊阁中赠余东行,年少见而悦之,因以相赠。乙酉四月,杨文骢识。”语虽寥寥,却颇关涉南明人物之间的关系。

安徽博物院藏马士英《仿沈周山水图》画轴(见图),纸本墨笔,右下钤“绸庵经眼金石书画记”鉴藏方印。画置景远山近水,山下矶渚,坡壑横陈,呈现江天辽阔之景。近景为疏林、水榭散落江渚之间,风情别具。有题跋:“白石翁为曹庭画,学倪迂笔而古健过之。雨后临此,形神俱似奇绝。丁丑秋日题马士英。”知作于崇祯十年(1637),时马士英正落魄于金陵。自诩为“形神俱似”的“奇绝”之作,尤可见自负之态。

前人对于马士英的书画多有题咏,黄裳《马瑶草小记》曾有辑说。之外,近人黄协埙(式叔)《鹤窠村人诗稿》卷四见《马士英画》诗云:“烟云苍古笔纵横,秽史流传世共轻。徼幸江南冯玉英,千秋红粉著才名。”感叹马士英的画名淹没于政治恶名之中。诗有注语:“士英为世所鄙,骨董家得其画幅,改题秦淮女郎冯玉英,人遂以兼金购之,见《图绘宝鉴》。”又有姚茫父(华)《抚马瑶草山水扇因题》诗云:“艺苑人人说贵阳,功名文采两郎当。只今淡墨残山里,不及桃花压扇香。”既称赏其才,复惜其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时世变迁,马士英画作会偶见拍场,价格不低。笔者曾于中国嘉德2002年4月拍卖见马士英行草书立轴,上书五言诗一首:“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倒是传说将马士英之名改为“冯玉英”而后“人遂以兼金购之”的书画,并未见于拍卖场上,可为一叹。[3]

参考资料
1.马士铭子女  . 历史上的今天 . [2023-12-15]
2.马士英的历史评价  . 慧格科技 . [2023-12-15]
3.罕见的明末马士英山水画  . 新浪 . [2023-12-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14: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幸存录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幸存录》是明末夏允彝著记载明末史事的史书,共六卷。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幸存录

创作年代
明末


作者
夏允彝

类别
史书

目录
1版本
2共谋复兴明室大计
3内容
4篡改的内容
5观点
6东林党人及复社人士的不满
7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版本
据史学家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鲒琦亭集外编》对《幸存录》题跋, 《幸存录》有两本。一个版本稍详细,另一个版本为东涧之客1646年以后"为洗雪而削去"。现存之《幸存录》上篇国运盛衰之始部分文字又重复出现在下篇东夷大略之中,已遭篡改。计六奇著《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抄录了较完整的《幸存录》。《明季北略》第二十四卷(五朝大事总论)内容即是较完整的六卷本《幸存录》。《幸存录》的内容,正如作者夏允彝所说,是记述"国家之兴衰,贤奸之进退,虏寇之始末,兵食之源流"的。

折叠编辑本段共谋复兴明室大计
明朝灭亡后,夏允彝投奔极富民族气节的抗清名将史可法,与之共谋复兴明室大计。福王朱由崧登基后,他被推举为弘光朝吏部考功司主事,但由于母亲的原因未能上任。但他依然与同乡陈子龙一起,积极秘密从事抗清活动,曾多次为抗清义军出谋划策,进行多方支援。不久,史可法在扬州保卫战中殉难,接着,弘光小朝廷都城南京陷落,成立刚刚一年的弘光王朝就此覆灭。夏允彝面对如此国事,深感悲绝绝望,于是写下绝命词自投深渊而死,表达了以身殉明的坚强决心。他死后,其子夏完淳继承父亲遗志,与老师陈子龙一起积极从事抗清活动,两年后也被清军逮捕,壮烈牺牲。

折叠编辑本段内容
在书中,作者记载了南明弘光朝廷建立的始末、史可法等忠臣义士如何被权臣马士英排挤出朝以及弘光王朝与满清士兵的作战情况以及清军逐渐入主中原的经过,寄予了自己对国事的深深忧虑以及力主抗清复明的坚强决心。而其中记述最详也最有价值的是"门户大略"和"门户杂志"两篇,在这两篇中,作者详细记载了弘光王朝各朝臣之间、东林党、阉党以及复社文人之间的党争。在夏允彝看来,值此清兵压境、国难当头之际,弘光王朝上下本应戮力同心、一致抗敌,但各朝臣之间却党派林立、纷争不断以至于互相倾压,因而在"门户大略"、"门户杂志"中对这些行为进行了毫不讳饰的批评,认为党争也是导致明王朝覆灭的极大原因。他的这些记述和言论,最为人称道也最为人所诋毁。

折叠编辑本段篡改的内容
现存的《幸存录》删掉了崇祯皇帝中后金反间计的内容。因为崇祯在当时一般士人心中是勤政节俭,壮烈死于社稷的圣明天子,反间计消息的流传只会彰显"圣明天子"崇祯的昏暗,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利于反清复明。而袁崇焕自被崇祯定罪磔杀后一直被称为"罪督"、"逆督",形象在一般江南文人心中是极其负面的形象。毛文龙被认为是袁崇焕故意除掉,毛文龙那时的形象在一些人心中又变得相当正面。所以,有关毛文龙的不利内容也被适当削去。

幸运的是,计六奇得到了《幸存录》的较完整手抄本并将其附录在《明季北略》最后一卷,这才让我们今天能看到完整的《幸存录》。

折叠编辑本段观点
按照作者在《幸存录》中的观点,明王朝的北都北京和南都南京之所以相继陷落,党争纷起、互相倾轧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东林党人与非东林党人之间的内讧。他们既没有高瞻远瞩、以国事为重的识见,亦没有戮力同心、和衷共济的肚量,相反却是你争我夺、斗个不休,其结果便是使明王朝的政治危机更加严重,以至于使清军有可乘之机,这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其结局是"亲者痛,仇者快"。夏允彝虽然本身就是几社发起人之一,也与复社文人交好往来,但他并不为门户偏见所囿,而是站在一个较高立场上深刻认识到党争足以耽误国事,因此强烈反对党争。他的这些见解都在《幸存录》中得到了表现,故"门户大略"与"门户杂志"两篇颇多公允之论。比如,他对于东林党人和复社文人的评价中都既有恕辞也有贬词,既赞赏他们在朝政中的一些正义作为,也对他们杂而偏、不尽公忠的缺点秉笔直书。认为正是由于他们囿于自己的门户之见而言辞过激,致使党争加剧,结忿深久,导致了身家两败、国家命运更加艰难的结局。同样,对于当时及后世史书中人人唾骂的马士英等人,夏允彝也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之进行了评论,其中也是既有恕辞也有贬辞。

折叠编辑本段东林党人及复社人士的不满
《幸存录》的这些言论引起了一些东林党人及复社人士的不满。由于夏允彝的人品行为都是光明磊落广为人所称道的,所以复社文人要想对此进行攻击驳斥就有一定难度。为了给自己的攻击言论找一个较好的借口,许多东林党人和复社文人便将《幸存录》牵强附会地认为是别人窜改的作品。如复社文人黄宗羲认为该书是后人窜改而成的,称其为"不幸存录",并作《汰存录》以纠正该书说语。巢鸣盛在为《汰存录》写序时,更将《幸存录》说成是小人附会的议论。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些看法,恰恰是因为作者在《幸存录》中所指出的"门户之见"所致。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幸存录》长期以来不断遭到删削和窜改,以至于使该书难以保持原貌。

在《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中,《幸存录》仅作一卷,传抄本有三卷、四卷、六卷不等。夏完淳在《续幸存录自序》中称《幸存录》为:"首盛衰大势,辽事、门户与流寇,皆有大略,有杂志。"据此可知,《幸存录》原书共有八篇。现今的流行本包括"国运盛衰之始"、"辽事杂志"、"门户大略"、"门户杂志"、"流寇大略"、"东彝大略"等共六篇,其中辽事无"大略",流寇无"杂志",已经亡佚两篇。通行各本中有合而为一卷的,也有以篇为卷的。各种本子都有所删削,而其中以六卷本较为完善。

《幸存录》长期以来之所以不能保持原貌,除去该书观点引起有门户之见的文人的删削和窜改外,还因为该书在清朝被长期列为禁书,不能刊刻,只能以抄本的形式秘密流传。在辗转传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增删或遗漏之事。据现存史料看,《幸存录》有许多种抄本,且各抄本卷数颇有差异。另外,还有光绪九年(即公元1883年)刊刻的《胜朝遗事》本、《明季稗史汇编》本、《明末十家集》本等等。

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经军机处奏请、乾隆帝批准,《幸存录》被列为全毁书。究其原因,不外乎作者夏允彝是执着于抗清事业的义士,并且书中"触碍字句甚多"、"语多偏颇",为满清王朝所不容。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夏允彝(1596年-1645年11月4日)。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系明末著名少年诗人夏完淳之父。夏允彝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博学善文。他所生活的时代东林讲席之风正好盛行,苏州人张溥、杨廷枢等人仿效东林党,结为复社。夏允彝受此启发,也与松江同乡陈子龙、徐孚远等人结为几社,以此与复社文人相互应和。公元1637年(即崇祯十年),夏允彝考中进士,官居长乐知县。在任知县期间,他兢兢业业,吏治清明,尤其擅长处理疑难案件,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深得长乐百姓爱戴,被推为"廉能知县"。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南京监国,任命他为吏部考功司主事。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进攻江南,夏允彝与陈子龙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败后于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节,时年50岁,谥"忠节"。

著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幸存录》等。
夏允彝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历史人物




夏允彝(1596年-1645年11月4日),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夏完淳之父。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举人,崇祯初年,与同郡陈子龙徐孚远等人结成"几社"。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任福建长乐县知县,能体恤民情,革除弊俗。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南京监国,任命他为吏部考功司主事。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进攻江南,夏允彝与陈子龙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败后于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节,时年50岁,谥"忠节"。

著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幸存录》等。夏允彝在明末因为几社活动等原因,和陈子龙齐名,世称"陈夏"。







基本信息
  • 本名

    夏允彝

  • 别称

    夏彝仲,夏瑗公

  • 所处时代

    明朝

  • 民族族群

    汉族

  • 出生地

    松江府华亭县

  • 出生时间

    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 去世时间

    南明弘光元年九月十七日(1645年11月4日)

  • 主要作品

    《夏文忠公集》《私制策》《幸存录

  • 主要成就

    在江南起兵抗清

  • 谥号

    忠节

  • 职业

    明朝官员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夏允彝,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幼好学,善文辞。崇祯十年进士出身。崇祯二年,大名士张溥在吴江把南北许多知名文社的负责人召集起来,其中包括江南应社、苏州羽明社

、浙西闻社、江西则社、中州端社等,结成新的"复社"。与"东林党"相比,复社并不是一个卓然标格的政党类型,它强调的是"以学救时,以学卫教",而东林党人在末期鱼龙混杂,不少人"急功名、多议论、恶逆耳、收附会",严重违背了孔子有关君子"群而不党"的圣训。后来,复社因其精神领袖张溥的去世而渐趋衰落。与复社成立的同时,夏允彝、杜麟征、陈子龙等人在松江成立了新的师生、亲友相传的"几社",诗文酬和,社友们互相以文章道德激励。

夏允彝的仕途很短暂,"真官"只作过福建长乐县令,时间约五年左右。在官期间,他治绩优秀,成为当年由吏部点名表扬的全国政绩突出的七位"优秀"知县之一,并受崇祯皇帝亲自接见。可惜,由于母亲病逝,他只能丁母忧回老家守丧。

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沦陷,夏允彝急忙拜谒史可法,商议恢复大计,由于南明弘光政权的迅速崩溃,夏允彝才不获展,在林野乡间仍旧想有所作为。当时满清在江南的统治还不稳固,义师纷起,明朝残余军事力量散落其间。于是,夏允彝暗中写信给自己从前的学生、明朝江南副总兵吴志葵,商量准备合兵攻取苏州,然后收复杭州,再进兵南京,以图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时,年仅十五岁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后,马上和父亲一道加入戒旅军中。可惜,吴志葵无长远谋略,军将多懈怠贰心,苏州城不仅未被攻下,这些残明的乌合之众,也大败四溃。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夏允彝反而变得愈加平静,他决定要自杀殉国。乡人劝他可以趁乱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纳兵马,再图恢复。夏允彝考虑再三,没有同意,怕举事再败以至于蒙羞万世。松江清军主将早闻夏允彝大名,表示只有他出山,一定给大官作。清将还表示,即使夏先生不愿新朝为官,出来见一面也行。夏允彝以"贞妇"自比,在门上大书道:"有贞妇者,或欲嫁之,妇不可。则语之曰:'尔即无从,姑出其面'。妇将搴帷以出乎?抑将以死自蔽乎?"明白无误表达了自己不事二朝的决心。

给好友陈子龙等人写信交待后事,然后平静与家人言别,并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幸存录》交予独子夏完淳手中,叮嘱他毁家饷军,精忠报国,代父完成恢复志愿。在九月十七日遣散家人,作绝命诗:"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我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励后人!"从容自投松江塘而死。《明史》上讲他"自投深渊以死",实乃误记。夏允彝自杀是形同日本人仪礼性的剖腹自杀,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肃穆哀恸地立于水滨观视。松塘水浅,只达夏允彝腰身以上,这位大才子生生埋头于水中,呛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湿,生殉了他的大明朝。彼情彼景,身为儿子的夏完淳肝胆欲裂,目睹父亲刚烈死状,他也更加坚定了必死报国之心。

至于陈子龙,他与夏允彝乃同年进士,也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文学家。本来,陈子龙想与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托付于他,他本人又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赡养,故而忍死待变,割发为僧隐于乡间。陈子龙未与夏允彝一同殉国的另一大原因是陈子龙希望抗争到底而不甘心在遇到失败后就放弃反抗。夏允彝和陈子龙的不同选择曾经遭受稍后的一些道学家的议论,有人认为陈子龙没有主动殉国,其壮烈比不上夏允彝。实际上,在强敌面前,忍痛生存以保留有生力量继续抗争,其壮烈丝毫不逊色于夏允彝之死。明宗室鲁王监国时,陈龙子暗中接受鲁王的任命,与夏完淳一起策动满清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天不祚明,兵变失败,不仅吴胜兆被杀,陈子龙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陈子龙终于作出了与其挚友夏允彝一样的人生选择:跳水自杀殉国。[1]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成就

夏允彝著有《夏文忠公集》(5卷),《私制策》(1卷)、《幸存录》(6卷)乃其绝笔(附《姓氏杂志》1卷)。编注有《春秋四传合论》、《禹贡合注》(5卷)、《几社六君子诗》(1卷)。

著有绝命诗:"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我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励后人!"



折叠编辑本段史籍文载折叠明史

《明史》

允彝字彝中,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赐冠举於乡。好古博学,工属文,

暇时偶作印章。是时东林方讲学苏州,张溥、杨廷枢等慕之,结文会,名曰复社。允彝与周邑陈子龙等结几社相和。清兵陷南京,欲结义民抗之,闻友人侯峒曾、董淳耀、徐湃等皆死,乃赋绝命词,投水死。 《明史陈子龙传、广印人传》

折叠明季南略

明季南略

夏允彝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人。嘉善籍。通"尚书"。万历四十五年戊午举人,崇祯十年丁丑进士。宏光立,为吏部主事。清兵下松江,允彝避匿。其兄强之谒官,允彝潜赴池中死。同年陈子龙挽诗云:'志在"春秋"真不愧,行成忠孝更何疑'!



折叠编辑本段后事简介折叠夏允彝墓

在九峰西端的昆冈荡湾村(旧时叫"四十三保十三图")坐落着明朝末年抗清将领夏允

彝、夏完淳父子的墓地,石驳墓基围成的平台呈半月形,高约2米,宽约30米。墓建造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三月,为夫妇合葬墓。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葺。道光六年(1826年)八月重修,把先世几个墓葬在一起。墓前立石碑,中间大书"明夏忠节公允彝墓道",其下夹行小字:"公先世并葬于此,子节慰公讳完淳祔。"左侧书"永远禁止樵牧侵占",右侧作"道光六年八月,知娄县事徐梦熊立"(清代塘湾属娄县)。 1961年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亲题墓碑,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夏完淳 - 明末抗清英雄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别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明末诗人,南明抗清英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夏完淳

  • 出生地

    松江府华亭县(位于今上海市松江区)

  • 别 名

    端哥(乳名)、夏复(别名)、夏存古

  • 出生日期

    1631年10月4日

  • 逝世日期

    1647年10月16日

  • 存古


  • 小隐(别号灵首)

  • 逝世地

    江宁(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 谥 号

    节愍(清朝谥)

  • 主要成就

    东南抗清

  • 所处时代

    明末

  • 民族族群

    汉族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折叠幼年时期

夏完淳画像

崇祯四年九月初九(1631年10月4日),夏完淳生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家住郡城西花园浜,是中国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华夏先烈。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与复社相应)。

这时明朝可谓内忧外患,积重难返。在文化思想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南方,要求个性解放,反对理学桎梏的时代精神也在广泛发展,许多饱读诗书、忧国忧民的士人按照文学观念或活动地域形成各种流派或社团,与阉党进行斗争。这里面就有著名的东林党。继东林党之后,又有组织地主阶级中下层知识分子及小市民的复社和几社,而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就是几社的创始人之一。

夏完淳出生后,夏家上下欢天喜地,亲朋好友也纷纷前来祝贺,祝贺夏允彝35岁喜得贵子,更祝贺夏家单弱的门庭终于有了生机。

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夏完淳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初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十二岁起,从陈子龙为师,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 “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十五,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昜军事,继续从事抗清救国活动。不久,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抗清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永历元年(鲁监国二年,1647年)春,监国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多尔衮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廷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昜。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员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

杜登春见证了行刑的过程,并与沈子羽霄将夏完淳的尸首葬于小昆山新茔。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柳亚子《题》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北开阔的田野中。石驳墓基围成一块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约2米,面宽约30米,占地二 亩余。1956年,夏墓被当时的江苏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松江县划归上海市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修葺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并立墓碑,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同志亲笔题写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个行楷大字。字字有神,体现了陈总对这两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贡献

夏完淳在世只有16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

夏完淳诗作,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特色,如用典用事,比较工切;多用比兴,带有浪漫气息;富于想象,时见瑰丽色彩;善于以景为情,融情入景;善于选择特征性的事物和动作来概括情境,表现人物。集中的爱国主题,爱国激情,热烈的战斗气息,充沛的乐观精神,夺目的华美文词,动人的浪漫色彩都形成完淳诗歌的悲壮激昂、清新开朗的艺术风格。[1]







参考资料

上阵父子兵——明末夏允彝、夏完淳父子 2017-06-11 16:38

作者:孙慧敏
一、前言
夏允彝(1596—1645)与夏完淳(1631—1647)父子,都是明清之际松江府抗清运动中的死难者。他们的事迹,除了得到明遗民的记载与传诵之外,也被写入了《明史》。相对于其他许多《明史》中的人物,或者静默地躺在故纸堆中,或者只存活在专业历史学者的心中、口中,夏氏父子的故事,特别是以夏完淳为中心的夏家故事,却在近代中国的知识界得到不少共鸣。单就研究论文与专书来说,在1930 年到1949 年间,根据笔者目前搜集所得,共有五篇与夏完淳有关的论文及两本专书问世;而在戴逸、罗明所收集的清代人物研究论文目录(1950—1986)中,则收录了十篇以夏完淳为主题的论文及一本专书。
夏氏父子为什么能够在近代中国重新得到书写?沈松侨指出,这和晚清知识人投入故纸堆中找寻“抵御外族”的“民族英雄”,以进行国族建构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国族主义的兴起虽然是夏氏父子的故事重新受到注意的契机,却无法解释夏氏父子在夏家故事中的地位消长,也不能说明夏完淳的故事为什么会比其他众多明末士大夫的忠烈事迹,更能引起近代中国知识人的注意。因此,这个现象实际上正在提醒着我们:近代中国知识阶层在从事历史书写的时候,除了“国族主义”以外,还有许多尚未经过发掘与反省的考量与关怀。
三百五十多年来,包括夏氏父子自己、夏家的亲友及后世的各种正史、野史撰作者与文艺创作者,都留下了许多不同版本的夏家故事。这些故事过去常被研究者用来作为拼凑夏家历史图像的材料,而本文则试图透过对这些材料的综合比较,重建夏氏父子故事的形成史,借此展现近代中国知识阶层的文化心态与其变化。
二、走进历史舞台——城市边缘的新兴士绅家庭
夏允彝与夏完淳父子来自松江府华亭县的一个新兴的士绅家庭。夏允彝的父亲夏时正(1560—1627)是家中第一个拥有科举功名的人物。虽然夏时正终其一生不过是个秀才而已,但他的两个儿子却都能克绍箕裘,长子之旭①(?—1647),贡生出身,次子允彝则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
从夏之旭、允彝兄弟均以嘉善籍应科举考试来看,夏家的先世可能是从嘉兴府嘉善县迁到松江府华亭县居住的。根据王澐(1618—?)的回忆,在明末的松江,士大夫城居的风气十分盛行,
因此稍有能力的士大夫,都会在城内营治宅第。举例来说,夏允彝的好朋友陈子龙(1608—1647),原来世居华亭县的莘村,因为家世富裕,父亲陈所闻(1587—1626)早登科名,所以在他出生以前,陈家就已经迁到松江城内了。而夏家在夏允彝考上进士以后,虽然也有向松江城推进的现象,却没有迁入城中居住。从夏家的宅居位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夏家在人文荟萃的松江地区原先所处的边缘地位,从而验证了它的新兴特质。
夏允彝虽然没有显赫的家世,但透过科举制度的管道,以及相当程度的因缘际会,逐渐受到松江士大夫的瞩目。在弘光元年(1645)所写的《幸存录》一书中,他简单地回忆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予少钝劣,读书数百过,仅得上口;十五以后,心稍开,不数过亦时能记忆。弱冠名浮,应酬日剧,久困公交车,不能舍帖括技;强仕始第,又困簿书。失恃而还,三年崩坏。
夏允彝二十岁出头就考中了举人,这样的成绩使他受到不少士大夫的侧目。但他投考进士的过程却很不顺利,为了准备考试,夏允彝除了参加当时最著名的文社——复社之外,还与几个同乡另外组成了“几社”。不同于复社的广开门户,几社是“非师生不同社”,因此一直保持着地方性文人社团的性质;而相对于复社逐渐卷入政治社会运动,几社则一直以研习制艺诗文为主要活动,因此在崇祯中叶以后,当复社因为政治上的压迫与领袖张溥(1602—1641)的去世渐趋衰落时,几社社友的“云间派”文学则逐渐在江南士人社群当中引领风骚,而夏允彝的时文稿更是士子模仿的对象。
夏完淳的诞生,为夏家带来继续发展的新希望。夏允彝一直到三十六岁的时候,才以纳妾的方式得到这个唯一的儿子,对于这个得来不易的后嗣,他自然是尽全力地栽培,而天资卓颖的夏完淳也不辜负父亲的期望,自小就在学业上有超乎常人的发展。此外,由于父亲的关系,夏完淳很早就进入了江南士大夫的社交圈。松江名士陈继儒(1558—1639)早在夏完淳五岁的时候,就为他写了一篇《童子赞》,并声明:“非敢佞也,吾有所试矣。”夏完淳的妻舅钱默(1624—?)也在夏完淳六岁的时候,为他写了一篇《神童赋》。这些文章都在崇祯年间就已经刊行,由此可以想见神童夏完淳应当在明末清初的松江社会中相当知名。
崇祯十年(1637),夏允彝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进士,随即带着家眷前往福建担任长乐知县。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个实授的官职。崇祯十五年(1642),他因为母亲顾氏过世而丁忧回籍,经过二十年努力才换得的短暂仕宦生涯,至此告一段落。
夏允彝虽然没有显赫的仕宦经历,但他的社会声望,却使“草木门庭,旗常家世”的夏家能够与江南名门结为儿女亲家。夏允彝的长女淑吉(1618—1661)嫁给嘉定侯岐曾(?—1647)的儿子侯洵(?—1636);他的独子完淳则娶了嘉善钱枬(1598—1647)的女儿钱秦篆(1630—?)。只不过,时局已不容许夏家做进一步的发展。由于与抗清势力有所牵连,夏家的男性成员夏允彝、夏之旭、夏完淳等,在顺治二年(1645)到顺治四年(1647)间陆续自杀或被处死,而侯家与钱家也有类似的遭遇。一度充满无限可能的夏家,就这样消逝在明清之际的漫天动乱中,但夏家成员曾经发出的光彩,却使他们的故事不仅没有随着夏家的殒灭消逝,反而更得到时人与后人的传诵。
编辑:马巧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14: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子龙诗集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陈子龙诗集》是200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子龙。

基本信息
书名
陈子龙诗集

作者
陈子龙

原版名称
《陈忠裕公全集》(诗词曲及附录部分)

ISBN
10位:753254365X,13位:9787532543656

类别
文学

页数
800


定价
58.00(平),64.00(精)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3-7(平装)2006-4(平装/精装)

装帧
平装/精装

开本
32

标校者
施蛰存,马祖熙

目录
1《陈子龙诗集》简介
2《陈子龙诗集》诗歌精选
3《陈子龙诗集》集外补遗21首
折叠编辑本段《陈子龙诗集》简介
折叠作者简介
陈子龙是明代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抗清英雄。

陈子龙为明末清初江南之风云人物。其人"奕奕眼光,意气笼罩千人,见者莫不辟易"(吴伟业《梅村诗话》)。陈子龙不仅是明末著名抗清志士,同时又是东南文坛盟主,领袖云间派(云间词派与云间诗派)。其"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明史》本传)。其诗学思想追慕六朝、盛唐,倡导明七子复古主张,但后期创作旨在继承盛唐诗歌创作反映现实的精神,所以其诗感慨时事,关心民生,沉雄豪迈,苍劲之色与节义相符,七律诗尤其出色。其词则崇尚南唐李璟、李煜以及五代、花间、宋秦观,风流婉丽,享明词"第一"之誉。陈子龙与李雯、宋征璧、宋征舆等同郡几社文人形成云间词派,开创了清代三百年词学中兴之局。其文乃关心社稷,经世致用,为挽救明朝国运,呕心沥血。陈子龙之文章气节,皆堪称后人楷模。

陈子龙有着多方面的文学成就。

诗歌方面,陈子龙的七律诗和七言歌行更有特色和成就,是明末清初三大诗人之一,与钱谦益和吴伟业齐名。虽然他有复古的思想和主张,但他特别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意义,是结束明代复古派诗歌创作的最后一个大诗人,也是开创清初诗歌抒写性情、反映现实新风较早的一个大诗人。与他同时代的大诗人吴伟业在《梅村诗话》评价陈子龙诗"特高华雄浑,睥睨一世",康熙年间诗坛领袖王士禛在《香祖笔记》中评价陈子龙诗:"沉雄瑰丽,近代作者未见其比,殆冠古之才。一时瑜亮,独有梅村(吴伟业)耳。"

词方面,陈子龙的词扭转了明代词衰微的局面,开启了清代词振兴的局面,直到清末,著名词人、词学大师谭献在总结明初到清末的词人成就的时候,仍然给出高度评价:"有明以来,词家断推湘真(陈子龙)第一,饮水次之",并说:"重光(李煜)后身,唯卧子(陈子龙)足以当之。词自南宋之季,几成绝响。元之张仲举(张翥)稍存比兴。明则卧子直接唐人,为天才。"(清·谭献《复堂诗话》)

陈子龙的赋和骈文成就也很高,《明史》本传称其"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如《别赋》:"至若祖道浙江,歌骊易水,击筑渐哀,举杯数起。人虎狼兮不复还,感乌马兮谁能理。信事君兮无二心,愤国仇兮渐壮士。独临风以唏嘘,咸攀辕而莫止。"借用历史典故抒发自己的忠君报国之情,写得慷慨悲壮,并非纯拟江淹之作。其他如《感逝》《拟恨》《秋兴》《湘娥》等赋皆凄怆悲凉,忧时伤乱,亦有所寄托。而赋体文《汉诅匈奴大宛》则显然是针对清兵的入侵而作,托汉之诅咒匈奴而咒骂满人。陈子龙的这些文章虽然宗效魏晋,却都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写出了爱国志士的满腔忠愤,是明末时世激荡的产物。

陈子龙的八股文也很出色,《明史》称他"工举子业",就是指他在八股文方面的造诣,他被称为"(天)启(崇)祯五大家"之一,对明末八股文演变有较大影响。

他生前所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多数收集在清嘉庆八年(1803)刊行的《陈忠裕公全集》中,另外一部分文章收录于《安雅堂稿》。

折叠内容提要
明清之际,是一个历史大动荡社会大变动的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甲申(一六四四)三月,农民军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接着清兵入关,李自成战败,建立不久的大顺政权迅速瓦解。清兵南下时,江南人民抵抗之激烈,为史所仅见,致使阶级矛盾退居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江南各地义师纷纷兴起,许多爱国志士奢身参加抗清斗争。

明清易代之际,陈子龙以其特出之才情文章与铮铮之民族气节成为当时爱国文人之代表。其诗歌风格雄深豪迈、沉郁苍劲,浸透着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怀与高尚的爱国节操。吴伟业称其诗"特高华雄浑,睥睨一世",王士禛评其诗"沉雄瑰丽,近代作者未见其比,殆冠古之才。" 《陈子龙诗集》原为本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种,此次重印,分平、精装印出,内容、版式均保持不变。

折叠编辑推荐
明清易代之际,陈子龙以其特出之才情文章与铮铮之民族气节成为当时爱国文人之代表。其诗歌风格雄深豪迈、沉郁苍劲,浸透着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怀与高尚的爱国节操。吴伟业称其诗"特高华雄浑,睥睨一世",王士禛评其诗"沉雄瑰丽,近代作者未见其比,殆冠古之才。" 《陈子龙诗集》原为本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种,此次重印,分平、精装印出,内容、版式均保持不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15: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幸存录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续幸存录》一卷,包括"南都大略"和"南都杂志"两篇,为明末夏完淳撰。夏完淳之父夏允彝著有《幸存录》,记述晚明史事,"述至先帝(崇祯皇帝)死社稷,遂绝笔不复记"(《续幸存录自序》),夏允彝临死前,嘱咐完淳完成他未及记载的"南都之兴废,义师之盛衰",夏完淳于是继承父亲遗志,作了续书,内容即记南明史事,据《续幸存录自序》所列目录,原书共八卷,计有南都大略一卷,南都杂志二卷 。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书名
续幸存录

作者
夏完淳


出版时间
1959年

页数
十四卷

目录
1作者简介
2生平履历
3文坛贡献
4作品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夏完淳(公元1631年-1647年),原名复,字存古别号小隐,又号灵首(一作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其父夏允彝是江
夏完淳
夏完淳
南的名士,好古博学,成进士后,做过一任长乐县令。当时政治腐败,权奸当道。太仓张溥、苏州杨廷权等继承东林的流风余韵,聚集各方名士,组织复社,纠弹时政,主持清议;允彝也和同郡陈子龙、徐孚远、何刚等创立几社,砥砺名节,指摘朝政,和复社桴鼓相应,声息相通,很得海内人望。由于他的父亲和一般往来的师友都讲文章气节,夏完淳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从小耳濡目染,受着深刻的影响,使他天赋的才华获得了飞跃的发展。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履历
夏完淳聪明早熟,天资极高,据说他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九岁就写作了《信乳集》。陈继儒在《夏童子赞》里曾称许他:"包身胆,过眼眉,谈精议,五岁儿",又说:"矢口发,下笔灵,小叩应,大叩鸣"。钱谦益在他八岁跟父亲到北京时见了面,也很惊异他的聪慧,写诗送他说:"若令酬圣主,便可压群公"。可见他幼年时便已聪明过人,他父亲谒选南归,出任福建长乐县令,他也随同前去,读书以外,留心时事,好阅邸钞。后来他随父返家,年龄虽还只有十二岁,但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铿铿其中"。他的经世才能,已经显出峥嵘的头角了。

折叠一六四四年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他与一些少年英俊之士组织西南保朋会,力主复明,成为几社的后继。

折叠一六四五年
建立不久的南明弘光政权在清军大举进攻下沦亡,大江南北处于民族危亡之中。这时仅十四岁的夏完淳毅然跟随父亲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投入到火热的抗清复国的民族斗争之中。

折叠松江沦陷
其父夏允彝悲愤交加,投井殉国,国难家仇,愈发坚定了他的斗争信念。他与陈子龙一起,继续参加抗清斗争,鲁王遥授他为中书舍人。他还参谋太湖吴易军事,吴易失败,陈子龙自尽,不久夏完淳也不幸被捕。他被捕解到南京后,审讯他的人是大汉奸洪承畴。洪承畴有心想软化他。假意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夏完淳明知座上审讯他的人就是洪承畴,却故意恭维一番,说:"我常闻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虽年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

等到左右的人告诉他座上的人就是洪承畴以后,他便反过来痛骂一顿,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土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权伪托其名,以污忠魄!"弄得洪承畴色沮无以应",这时和他一同被审的他丈人钱梅已经有些泄气,夏完淳厉声激励他说:"当日者,公与督师陈公子龙及完淳三人同时歃血,上启国主,为江南举义之倡,江南人莫不踊跃;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子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钱梅于是也就不屈,和完淳同时死难,全了晚节。夏完淳死时,年仅十七岁,他以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名垂青史,甚至在清乾隆时还追谥他为"节愍"。

折叠编辑本段文坛贡献
折叠著作
夏完淳在世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七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他幼年时代就吸收了古典作品的精华,长大后又加上实际战斗生活的锻炼,因而形成了他诗歌的慷慨悲壮而又清新开朗的独特风格,留下了大量爱国主义的诗篇,象他这样年轻有为的英才,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他的著作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及《续幸存录》,集中很多优秀的诗篇,特别是《南冠草》中的他临难前的十几首诗,都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他那国难受家仇,未报万一的无限悲愤,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这些作品,无论是从思想性或艺术性方面看,都是非常成功的。

即便这些也真假杂糅,并非原璧,其他六卷不知是否还存于世,书后有无名氏跋,云:"以书生谈朝事,其诽者十之三四,故予删其诽内存其是,非全录也",亦可证明现存本子是给后人窜乱删削的,又传抄本有"建夷授官始末","沈辽失守始末","拟谥逊国诸臣评"诸篇,是记水都时事的,有人认为不是完淳所撰,而是后人所抄附,但原书残缺,已无从比较。

折叠窜改
《续幸存录》被后人窜改,已失去本来面目,不过吉光片羽,亦自可珍,从现存的部分也可窥见全书之一斑,本书主要记载南明的政事及党祸始末,如有群臣关于拥立福王的不同意见汇水四镇的督守情况,对清策略上战与和之争,与农民军作战的平贼将左良玉和马士英的对立,抗清英雄史可法的事迹,崇祯皇帝的谥号等。

书中记载左良玉与马士英的对立:"二月中而妖僧大悲之狱起,大铖等借此为名,欲尽杀诸君子,大悲自称先帝,既归法司,复言潞邸之弟,群奸竟锻炼以合拥戴一案,于是有十八罗汉、五十三参、七十二菩萨之说,士英义形于色,奋然阻之,遂仅以大悲口中所供谦益及申绍芳二人上闻,二人疏辨,亦旋解,二月晦日,斩于通衢,三月朔,而王之明,童氏两狱俱发,一称故皇太子,一称上应妃,其真其伪,草野小臣不敢仰视天象,总之处置无术,斧烛之疑,难负千古,遂致靖南有揭,广昌有疏,定南侯左良玉遂以清君侧名举兵向阙,建瓴而下,士英大恐,遂檄得功,良佐以抗上游,而杰已为许定国所害矣,河上之师,尽归瓜扬,定国导虏直下,可法死守扬州,不支而死,左氏复下破安庆,尽杀阮氏,大铖遂谓与左氏之来,不若虏来,我且同虏以杀左民,并杀王之明以绝其望,虏信日急,遂不得行,杰溃卒渡江,靖虏伯郑鸿逵掩而杀之,且也露布告捷,玺书褒封,溃卒遂转降虏引之以南,鸿逵连报虚捷,五月八日,虏遂南渡破镇江矣。

折叠内讧
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当权派却一昧勾心斗角,内讧不已,甚至感叹:"左氏之来不若虏来",要借外族之手来杀与自己政见不同的人,可见党同伐异已严重到了何等地步,同时,兵败如山倒,军事上节节失利败退,连"溃卒遂转降虏",却还"连报虚捷",拿军国大事当儿戏,那么"虏遂南渡破镇江"也就不足为奇了。

南明弘光政权上至皇帝、下至大小官吏无不贪婪腐败,搜刮民财,卖官鬻爵成风,书中记载"仅仅屈田,张三秉辈及外廷大臣不以国事为忧,日夜娱乐,上端拱宫中,后宫子女以千计",还有一条当时京城谚语:"都督多似狗,职方满街走,相公止爱钱,皇帝但吃酒",类似的记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另有记载官吏搜刮民财的劣迹,一方面刻画他们自鸣得意的嘴脸,一方面又对这种行径表示了作者自己的不满和鄙薄:"刘泽清幼时,曾习举子业,试时一拳殴杀一隶,遂跳出。应兵部将材举天下第一,其对客常曰:我二十一投笔,三十一登坛,四十一裂土,竟不知二十年中所作何事,仅仅以富贵自夸,小丈夫,小丈夫。"

另外,本书的议论多于客观记述,难怪要被后人说成是"书生谈朝事",书中在写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时,虽然也记他们贪赃枉法,打击异己的劣行,可也有许多开颜赞誉之词,这引起后代许多人的不满,如他为马士英、阮大铖开脱:"阮圆海之意,十七年闲居草野,只欲一官,其自署门曰:无子一身轻,有官万事足。当事或以贵抚或豫抚任之,其愿大足矣,圆海原有小人之才,且阿?亦无实指,持论太苛,酿成奇祸,不可谓非君子之过,阮之阿?,原为枉案。十七年田野斤斤以十七年合算一疏,为杨左之通王安呈秀之通忠贤,同为通内,遂犯君子之忌,若目以为阿?,乌能免其反云乎。

折叠后果
该草荐阮疏,以为在廷诸臣无出其右,为阮任怨任咎,无所不至,阮既得志,遂欲夺其枢席,楦草遽以协理处之,马是小人中之君子,阮是小人中之小人,其他蔡奕琛、陈盟又不如阮有爽朗之气,可与言大义者矣。

在作者看来,马士英、阮大铖竟是可与言大义的人,甚至他们要挟投降、腐败作乱的种种行径,也要朝中廷臣负起一部分责任,这无怪乎要招致后人的强烈反对了:"士英豪宕有将材,四镇俱其心腹,督师淮左,有臂使之便,亦未为失人,既而士英拥兵入朝,遂假中官之援,清留辅政,于是有内外均劳之议,而可法出督师,士英兼揆枢矣,士英之人也,其心亦欲为君子,而可法一去,天下皆斥为奸雄,吕大器群起而攻之,迨荐阮大铖而举朝唾骂矣,大铖之阿铛也,仍无实迹,致以落拓不羁之才,久踬田间,不为小屈,且其欲得者不过远方一抚臣耳,廷臣谓大铖一出,则逆党尽翻,则上且??问三朝旧事,诸君子将安所置足乎,于是一呼百和,众论沸腾,士英见满朝异议,愈结内宦及外镇为援,士英之力本可钳制内外,一假其力,遂横不可禁,士英自谓得计,亦失计也,大铖所求不得,其毒愈张,故佐枢命下,斥逐空庭,恶遂不可遏,未必非廷臣激之使然。

把马、阮的作恶犯上,解释为其不遂其志而斗气使性,实在是太牵强了。《南都杂志》中还记录了当时民谚,反映人民百姓对奸党当道的政治的不满和讽刺,如"两朝丞相此马彼牛,同为畜道;二党之魁出刘入阮,岂是仙宗",又有署在兵都门上的,"闯贼无门,匹马横行天下,元凶有耳,一阮直入中原"。夏完淳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朝事征诸野,太史陈风,时事可知矣。"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多,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又乌乎不亡。"

折叠坚决抗清
夏完淳本人是坚决抗清的,他的著作也反映了强烈的民族感情,这自然为清政府所不容。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军机处认为它失实,且"中间指斥之句甚多",遂上奏皇帝,请求将其全部销毁,立刻便被批准,后来它在民间秘密流传,又被人删削,致使今天所见的本子残缺不全,十分令人惋惜。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
夏完淳的著述很长时期只有抄本流传,清嘉庆年间,王昶、庄师洛等辑其作品,编刻成"夏节愍全集》,诗、赋、词、曲杂文皆集录在一起,共十四卷,内容较为丰富,是现在流传的通行本,也是较为完善的本子,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此本为祖本,于一九五九年出版了断句排印本,改题为《夏完淳集》,收有《续幸存录》。《续幸存录》另有《明季稗史汇编》本、《明末十家集》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15: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易 - 南明抗清将领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吴易(?-1646年),南明抗清将领。易一作昜,字日生,号朔清,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崇祯十六年进士,坚持抗清,率兵三次占领吴江城,兵败被杀。

(概述图片来源:吴昜像取自1905年上海《国粹学报》)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吴易

别名
吴昜,字日生,号朔清

国籍
南明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吴江(今属江苏苏州)

逝世日期
1646年


职业
将领

信仰
儒学

主要成就
崇祯十六年进士
明亡坚持抗清,率兵三次占领吴江城,兵败被杀

代表作品
《中兴末议》《绝命辞》

性别


目录
1人物简介
2史籍文载
3绝命辞
4相关悼文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吴易,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福王时,前往扬州投靠史可法,上呈《中兴末议》。可法题授职方主事,为己监军。明年,赴江南筹集粮草,未还而扬州失,率船队开赴吴江,吴江亦失。前往太湖扎营,与同邑举人孙兆奎,诸生沈自駉起义,共组"白腰党"。封忠义伯。屯兵长白荡,出没太湖、三泖间。八月二十四日,与清兵吴胜兆战于塘口,获舟二十艘。次日大雨,为清兵所败,吴易仅一人泅水走,父吴承绪、妻沈氏及女皆溺死。隆武二年,乡人周瑞复聚众四保汇反清,吴兆胜攻之,大败,吴易再度入主长白荡,趁吴江城内闹灯会之机,率兵第三次占领吴江城,六月在嘉善被俘,被执至草桥门,不屈而死。

折叠编辑本段史籍文载
据《明季南略》记载:吴易字日生,号朔清;吴江人,崇祯丁丑进士。
吴易半身像
吴易半身像
祖邦祯,嘉靖癸丑进士;官太仆。弘光立,见史可法于扬州;奇其才,题授职方主事,留之监军。乙酉,奉檄征饷未还而扬州失。六月,大兵徇吴江,县丞朱国佐以城降。诸生吴鉴欲起兵诛之,徒手入县庭,骂国佐;国佐执送苏州,杀于胥门学士街。易闻而哀之,率众擒国佐授鉴父汝延,令杀以祭鉴。遂起兵,仅得三十人;七日,众至三百并三十艘,居长白荡,出没五湖、三泖间。会松江盗首沈潘有徒千四百人,劫掠不常。诸绅患之,移书于易;易起兵往战,以计擒之。沈潘降,并其众,获艘七十。

居无何,易拜众曰:'镇江谍报:清兵二千某时过此,愿邀之'!遂伪作农船,每里伏兵于湖滨,凡三十里。大清兵夜至,不疑;过半伏发,以长戈击之,应手而堕。其地左河、右湖,中岸颇高。大清兵止短刀,无舟不得近;大发矢,众以平基蔽之河侧;复以火器夹击,遂败。丙戌元夕,入吴江;杀令及新科举人,库藏一空。镇将吴胜兆兵至,易已入湖,民尽走;大掠二日而还。 四月,胜兆复率众七千入吴江肆掠,舟重难行;胜兆令
吴易苏州石刻像
吴易苏州石刻像
军中曰:'敢挈妇人者斩'!有一舟百五十人,悉沉诸湖。甫行,见岸上白衣四人,擒之使挽舟;问曰:'见罗头贼否'?曰:'见之'。问几何?曰:'三十号'。清兵恃众不戒,呼曰:'蛮子速进'!俄,四人拔刀将舟中兵杀尽之。后兵见而疾追,遥望湖中泊舟,兵至即散,复返之;忽炮发,飞舸四集,矢炮突至,烟火迷天,咫尺莫辨。胜兆势急,弃舟走,兵亦委辎重而溃,凡斩将数人。胜兆大沮;谓'渡江以来,未有此败'!及还苏,惭忿不言;恨吴江民不救,屠之。已而率三千人复至吴江,经长桥,易用草人装兵,清兵射之;易度箭尽,乃战,大败之。 抚臣土国宝忿易久为湖患,密遣苏人伪降易,推城以待。忽反兵相向,易急换舟;舟皆连系,乃入小舟;舟重,三十人尽覆。易泅水半里,其侄见水面红快鞋,谓易已死;以追兵急,不得遽挈,即系舟后。复行半里,始举视之,尚未死;倒倾血水,酌酒数大觥。乃曰:'今追者已退,吾兵尚有几何'?左右曰:'百人耳'。易曰:'速返追击!此去必大胜'。果败之,夺其辎重而还。

易有腹心某,居嘉善;六月,亲访之。其家仇人密白县令,令遣入猝取之,解于杭州杀焉。

折叠编辑本段绝命辞
落魄少年场,说霸论王,金鞭玉辔拂垂杨。 剑客屠沽连骑去,唤取红妆。

歌笑酒炉旁,筑击高阳,弯弓醉里射天狼。 瞥眼神州何处在?半枕黄粱。

成败论英雄,史笔朦胧,与吴霸越事匆匆。 尽墨凌烟能几个,人虎人龙。

双弓酒杯中,身世萍逢,半窗斜月透西风。 梦里邯郸还说梦,蓦地晨钟。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悼文
折叠叶绍袁
【哭吴日生】

南阳奇士著渔阳,大厦将倾陨栋梁。八阵未能歼舍鼠,三军曾亦殪天狼。

江山坠冷千秋月,冠剑飞残九日霜。忠武祠前今日泪,断桥回首忆孙郎。

折叠夏完淳
【鱼服】

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 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

励志鸡鸣思击楫,惊心鱼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

【吴江野哭】

江南三月莺花娇,东风系缆垂虹桥。 美人意气埋尘雾,门前枯柳风萧萧。

有客扁舟泪成血,三千珠履音尘绝。 晓气平连震泽云,春风吹落吴江月。

平陵一曲声杳然,灵旗惨淡归荒烟。 茫茫沧海填精卫,寂寂空山哭杜鹃。

梦中细语曾闻得,苍黄不辨公颜色。 江上非无吊屈人,座中犹是悲田客。

感激当年授命时,哭公清夜畏人知。 空闻蔡琰犹堪赎,便作侯芭不敢辞。

相将洒泪衔黄土,筑公虚冢青松路。 年年同祭伍胥祠,人人不上要离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15: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士英:是抗清烈士却被黑成误国奸臣,只因他误交损友
2022-10-17 21:42:00 来源: 暴走吧历史 河南  举报
0
分享至
马士英作为南明弘光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可以说是谤满天下,被后世列为奸臣。但实际上,马士英与史可法一样,都是抗清而死,这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使得这两个同样是为国殉难的人得到的评价差距如此之大呢?今天,八卦君来带大家扒一扒马士英的生平,力求找到他被“黑化”的真相。

关于马士英的身世,很多史书都记载马士英是贵阳人,包括清修《明史》也是这么写的,但是计六奇在《明季南略》中却提出不一样的看法。

按照《明季南略》记载:“马士英,字瑶草,贵州贵阳人。崇祯辛未进士,本广西梧州府藤县人,与袁崇焕同里,居北门街,又同辛卯年生。士英本姓李,年五岁,为贩槟榔客马姓螟蛉而去,故从其姓。明末予邑人见马建坊于藤县,尚未就。其为人手长智短,耳软眼瞎者。”




计六奇说这个马士英本来是广西藤县人,本来姓李,五岁的时候就被不知道是不是他爹的一个卖槟榔的客商卖给了贵阳本地一个马姓书香门第的大家族做养子,所以才改姓马。按照康熙年间《贵州通志》的记载,马士英应该是被送到了当时贵阳著名的乡绅马云龙家当养子,马云龙当时是山西道监察御史,而收养马士英的,应该就是马云龙的第四个儿子马明卿。《贵州通志》记载:“举人马士英,明卿子,丙辰进士。”马士英可谓是因祸得福,原本在槟榔客商手中他大概就会在历史上藉藉无名,度过平凡的一生,然而在马云龙,马明卿等人的培养,以及他个人的奋斗努力下,他考中了进士,不仅如此最后还入阁了,成为了一代权臣,不得不说是造化弄人啊。

马士英在万历四十四年考中丙辰科进士得以进入仕途,钱海岳《南明史》和清修《明史》则记载为万历四十七年马士英为进士,而史料又记载马士英与阮大铖为同科进士,阮大铖也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记载不一,为何这里记载产生冲突了?有学者认为大概是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考试中发生了作弊案牵连到了马士英,导致他被下狱审问,直到三年后,才在进士碑上补录了马士英的名字。此等种种,八卦君也不知具体真假,只等静待明史学家们的研究了。

随后马士英总算能做官了,被外放为南京户部主事,之后又历任严州知府,河南知府,大同知府,到崇祯五年被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结果刚刚就职一个月,就因为挪移公款几千两贿赂权贵被宣府镇守太监王坤揭发,于是宣府巡抚的位置屁股还没坐热,又被流放边疆,不久又回到南京居住,每天无所事事。这时候他遇到因为依附魏忠贤被打入“逆党”的阮大铖,阮大铖因为“逆案”也被革职了,也在南京闲住,两个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见面估计是抱头痛哭,瞬间就有了找到知己的感觉,在南京“相得甚欢”,自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话又说回来,马士英因为公款贿赂被革职流放一事,其实还有点意思,按照《烈皇小识》记载,此事另有隐情,“宣府巡抚马士英,甫莅任,冒侵饷银六千两。镇守太监王坤疏发其事,士英逮问遣戍。例:巡抚到任,修候都门要津,侑以厚贿,赎缓不能猝至,则撮库中正额钱粮应用,而徐图偿补,此相沿陋习,各省各边皆然,不独一宣府也。士英莅任未几,一时不及抵偿,遂为王坤所纠。坤既以发奸为功,上亦心喜内臣之果能绝情面而剔积弊也,故凡言内臣者皆不听。”原来明朝末年整个国家的官僚体系早已腐朽至极,于是就有了一个古怪而约定俗成的“潜规则”,那就是每一届巡抚到任,都要给京城的达官显贵送大量钱财,如果你手里钱不够,那就挪用公款补贴,之后再慢慢的偿还。这个陋习是全国每个省都一样,不是单独宣府才有,而这个王坤为了给崇祯邀功请赏,就把来不及偿还公款的马士英告发了,马士英就倒霉了啊,明明大家都在做的事,结果就我进去了,想哭都没地方哭。

后来周延儒应诏起复,阮大铖想让他抬自己一手,让自己洗去污名,并且恢复官职,周延儒表示你小子在皇帝钦定的“逆案”里,这我哪里敢捞你起来,岂不是自己找死吗。于是阮大铖就推举了马士英,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哥俩关系是真的好,自己不能复官也要抬兄弟一手。

在周延儒的推举下马士英成功复官,不仅如此,马士英还就此发迹,担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凤阳军务。骗得当时造反的保定总兵刘超信任,刘超向马士英投降,结果转手就被马士英抓了给朝廷献俘,可以说马士英心机颇深,在抵抗流寇的战斗中马士英也是有着可圈可点的表现。结果就在马士英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京城沦陷了,一下子全国上下都失去了方向。南京城内的大臣都或多或少曾经因为明宫三案而与福王结怨,于是就不想立福王,改立潞王朱常淓,马士英为了能够压住史可法为首的南京重臣,选择迎立福王,再加上马士英手中有兵权,一下子就成为了南京最有权势的重臣,之后自请入阁,排挤史可法外出督师淮扬,“权震中外”,众臣都不敢再有任何异议。




但弘光朝除了马士英拥有实权外,号称拥兵“数十万”的左良玉也是左右时局的一股力量,因为黄澍大骂马士英,左良玉力保黄澍,双方自此结怨,而到了“假太子”到来之时,左良玉就借口起兵欲诛杀马士英,结果左良玉却在半路病重而死,其子左梦庚自立。左梦庚与马士英派出的刘良佐,黄得功等人在内战的时候,清军已经南下攻破了扬州,史可法战死殉国,满清直奔南京城而来,马士英直接怂了,害怕自己被杀,于是就带兵以保护太后为名向南逃跑。不久南京传来消息,黄得功战死,弘光帝被俘,于是众臣另请潞王朱常淓监国,哪知潞王是个无胆匪类,直接投降满清。

马士英等人没办法,只得继续逃跑,听说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赶紧跑过去投靠,结果由于本人在弘光朝的名声太差,被鲁王一系人马坚决拒绝了,只好投靠在严州驻扎的同乡的方国安,结果方国安不久也被满清击败城破了,马士英只好继续跑路。又想去投靠福建的唐王朱聿键,朱聿键表示你罪孽深重祸国殃民,别到福建来祸害我,马士英简直可以说是无路可走了,但即便是这样被万人唾弃,他竟然还是没有投降满清,简直让人刮目相看。

马士英最终在杭州被满清追上击破,马士英部将叶承恩等人投降,马士英没办法,只好自己剃发为僧躲进太湖的寺庙之中,结果还是被满清抓出来,在杭州问斩,他的尸体被杭州市民瓜分了喂狗,真是下场凄凉。

马士英为何被如此污名化呢?从结果来看,他并没有做什么危害弘光政权的事,“联虏平寇”是朝廷上下一致的决定,而他也没有投敌卖国,节操比许多大臣都要优秀。要说真的有什么过错,可能就是他和阮大铖的兄弟情义害了他吧,他当年因为阮大铖的推荐复官,投桃报李,于是在弘光朝全力推荐了阮大铖,而阮大铖这个人心性狭隘,睚眦必报,得志之后党同伐异,疯狂攻击昔日把自己打入“逆案”的东林人士,使得弘光朝政混乱。可以说只有这件事,让马士英背锅无可厚非,但有的史书污蔑他降清就纯属是无稽之谈了。《明史》也记载:“而士英以南渡之坏,半由大铖,而己居恶名,颇以为恨。”说明马士英也认识到了,阮大铖把朝政搞得乱七八糟,而自己竟然背了黑锅,十分懊恼和后悔。




但是没办法,因为自己算是阮大铖的荐主,二人在官场上就算休戚与共,阮大铖作恶,马士英也跑不了,这也使得马士英惨遭污名化,成为了后世史家口中十恶不赦的奸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16: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敦 - 东晋宰相、权臣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王敦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出身于东晋第一豪门王家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长得眉清目秀,深受长辈的喜欢。正是因为如此,司马炎将其招为女婿,并且对其信任有加。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王敦

身份
东晋宰相、权臣


相关人物
司马炎

籍贯
琅邪临沂

目录
1简介
2个人生平
3相关故事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王敦是东晋时期的权臣,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早年支持晋惠帝的复位,担任扬州刺史,永嘉之乱后,镇压流民起义,和堂弟王导一起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封汉安侯,长期控制军队,对东晋政权有极大的威胁,后爆发王敦之乱,铲除异己,拜宰相,掌握政权,后二次进攻建康途中病逝,不久王敦之乱平息![1]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生平
王敦年轻时相貌俊秀,生性洒脱,善于评鉴人物,精通《左氏春秋》,尤喜清谈,深得族兄王戎赞赏。迎娶晋武帝之女襄城公主为妻,被拜为驸马都尉,后又担任太子舍人。

元康九年(299年),皇后贾南风废黜太子司马遹,将其送往许昌幽禁,并严禁东宫官属送行。王敦却违反禁令被捕,后释放,改任给事黄门侍郎。

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称帝,他支持晋惠帝复位,因功升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侍中。

永嘉元年(307年),王敦在族兄王衍的安排下,外任广武将军、青州刺史,后又被征拜为中书监。

永嘉三年(309年),东海王司马越自荥阳入朝,不顾幕僚潘滔的反对,任命王敦为扬州刺史。王敦与王导一同帮助司马睿在江东树立威望,使得司马睿逐渐获取江东士族的拥戴。

永嘉四年(310年),王敦被征拜为尚书,与建武将军钱璯一同北返洛阳,后钱璯叛变,司马睿授王敦为安东军谘祭酒。王敦遂留在扬州,未再回朝。

永嘉五年(311年),扬州刺史刘陶病逝。王敦被再次任命为扬州刺史,并加广武将军,不久又进拜左将军、假节、都督征讨诸军事。

永嘉六年(312年),镇压荆湘杜弢流民起义,王敦与王澄不睦,竟以勾结杜弢为罪名,将王澄杀死。

建兴元年(313年),陶侃大破杜弢,被王敦表荐为荆州刺史。

建兴三年(315年),陶侃讨平杜弢之乱。王敦作为统军元帅,进拜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可自行选置刺史以下官吏。

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称晋王,建立东晋,并于次年正式称帝,史称晋元帝。王敦此时已升任征南大将军,又进拜大将军,加侍中、江州牧。他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自收贡赋,对东晋政权造成极大威胁。晋元帝重用刘隗、刁协与之抗衡,并以北讨后赵为名将刘隗、戴渊外放,以防御王敦。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起兵于武昌,攻入建康,诛除异己,被拜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他还屯武昌,后又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

太宁二年(324年),王敦再次起兵进攻建康,不久病逝于军中,时年五十九岁,不久后,叛乱平息,王敦被剖棺戮尸。[1]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司马炎去世之后,北方陷入了混乱之中,司马炎与堂弟王导跟着晋元帝司马睿逃到了江南,躲过了这场混乱,并且成为了一方王爷,也就是“琅琊王”。后来,王敦和王导又因为拥立司马睿有功而成为朝中的权臣,前者是大将,把控着大军,后者是宰相,世人常说这便是“王与马,共天下”。后来,王敦被司马睿征拜为尚书,但王敦坚持留在扬州不上任。司马睿于是任命王敦为安东军咨祭酒。

由于王家势力太大,司马睿便决定扶持刘隗、刁协等新势力,同时疏远一开始扶持他而名声似乎比皇族更高的琅琊王氏士族,王敦因而上书为王导抱不平。司马睿本来就是为了减弱琅邪王氏势力,面对在外地专权而手握强兵,更有意图专擅朝政的王敦,司马睿就更为畏惧和厌恶。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从江州武昌起兵,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由于王敦军事能力出众,一路打得十分顺利,将司马睿逼到了无路可逃的境地。司马睿见到此情此景,也觉得没有胜利的希望了,于是对王敦说道:“要当皇帝就早告诉我呀,大不了我让位于你,我继续做我的琅琊王,干吗把百姓弄得这么生灵涂炭的?”

王敦也是个有意思的人,听完了司马睿的话,又被自己的堂弟王导劝告了之后便放过了司马睿,并将其囚禁了起来。在后面的日子里,王敦也没有为难司马睿,而司马睿则向个小孩子一样,不断向王敦哭诉。王敦大概是嫌烦了,或者是觉得当皇帝也没有什么意思,于是便将司马睿其放了,并且将皇位还给了他,自己带着大军继续回了鄂州。

皇帝作为一国之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甚至可以掌控他人的生死。因此,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皇帝这个位置而算计,并以登上皇位为人生目标。但是像王敦这种将造反当作是一场过家家游戏的人,历史上却是很少的,这也显示出了他的特别。[2]​

参考资料
1.王敦 东晋时期的权臣  . [2023-12-15]
2.历史上王敦是什么人?造反成功后他为何要放了皇帝?  . [2023-12-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3 20: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贾雨村的升官之谜,从进士到知府怎么只用了几年时间?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细说红楼梦075:贾雨村荣归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且说甄士隐去后,妻子封氏只能带着两个丫头在娘家过活,那封肃心有不甘也无可奈何。




然而,甄士隐毕竟曾是科举高中的官员,致仕还乡的乡绅。这样人家注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哪怕经历了席卷全国的大灾荒,依旧比普通人家拥有更多机会重整旗鼓。

而这一天就在甄士隐离家一两年后到来了。

☞细说红楼系列075,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这日,那甄家大丫鬟在门前买线,忽听街上喝道之声,众人都说新太爷到任。丫鬟于是隐在门内看时,只见军牢快手,一对一对的过去,俄而大轿抬着一个乌帽猩袍的官府过去。丫鬟倒发了个怔,自思这官好面善,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于是进入房中,也就丢过不在心上。至晚间,正待歇息之时,忽听一片声打的门响,许多人乱嚷,说:"本府太爷差人来传人问话。"封肃听了,唬得目瞪口呆,不知有何祸事。




祸事当然不是,反而是个大喜事。

原来当地新来的知府太爷,正是当初得了甄士隐资助的落魄穷酸贾雨村。

此时距离当初甄家一别,最少过去了五六年。

甄士隐家破人亡,贾雨村也杳无音讯。甄家接连遭难,自然也就无暇顾及科举排榜之事。

却不想贾雨村进京后,春闱得意金榜题名,如今数年时间竟然已经做到了四品的知府。

小说家言有时候似乎不太可信,毕竟贾雨村中了进士,满打满算也不过就数年时间。怎么可能升迁如此快速?




原文尽管没有介绍贾雨村的名次,但从他外放为官可知并不在二榜前列。像林如海中探花,肯定都进都察院或翰林院了。

贾雨村被外放也是他根基浅薄没有人脉的体现,且他外放的地方也肯定好不了。

不过“祸兮福所倚”,正因为他去的地方不好,便没有从八品的县丞做起,极可能出任的是七品知县,才可能如此快速升迁。

前文介绍甄士隐家被火烧后回到田庄又遭到饥荒流匪,酷吏军痞活不下去,结合袭人和晴雯被卖,以及柳家的说“有一年草根子都没有”,可知当时正在中原发生一场大面积的灾荒,使得百姓流离失所。




而彼时新皇帝登基不久,老臣尸位素餐,正是用人之际。

贾雨村极可能便被投去重灾区,而这次机会被他抓住,彻底展示了才能。

越是危急关头,贾雨村这种人才越是会得到破格重用,这也是他几年时间如火箭一般崛起的原因。

以上虽说是推测,但十有八九不错。曹雪芹笔下几乎没有不合常理,必然都有线索。




结合当时朝廷新旧更替,以及贾雨村科举时间,他的背景和灾荒爆发等因素,就能合理解释他鲤鱼跃龙门的异常蹿升。但也为日后遭人所忌埋下伏笔。正是“福兮祸所依”。

不管如何,如今贾雨村荣归,给了甄家娘子生活的希望。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2-03 12:22・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13: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贾雨村+娇杏+】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里没有巧合,贾雨村再遇娇杏绝非偶然,很多人没看懂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细说红楼梦076:贾雨村的心思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文讲到贾雨村科举高中后,竟然没几年就坐上了一府的太爷,也就是知府高位。

要知道古人中了进士后,状元最高也才是从六品的翰林起步,外放为官大多是八品县丞。




贾雨村这种火箭蹿升,除了偶然,必然另有原因。

君笺雅侃红楼认为这事与当时发生的水旱大灾荒有关。危急关头朝廷用人不拘一格,贾雨村本有能力,立了大功脱颖而出,事后论功行赏也就快速升迁。

他的官运有点像唐代的高适,时势造英雄。

☞细说红楼系列076,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话说贾雨村上任那天,碰巧甄家大丫鬟在门前买线,结果扒着门就看见了新太爷坐在大轿里被抬着从门前经过往官府过去。





(第一回)丫鬟倒发了个怔,自思这官好面善,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于是进入房中,也就丢过不在心上。至晚间,正待歇息之时,忽听一片声打的门响,许多人乱嚷,说:"本府太爷差人来传人问话。"封肃听了,唬得目瞪口呆,不知有何祸事。

这丫头当然就是娇杏,她看见贾雨村不难,难在贾雨村在众人群中一眼看见了她。

表面看这件事特别巧,人海茫茫怎么就又遇见了?

娇杏是贾雨村的初恋,“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得就是贾雨村再见娇杏的心情吧。




然而事实却未必如此简单。

他对娇杏一往情深,心心念念,有可能第一时间发现心上人,但要说真如此巧则未必。

就说贾雨村升迁,偏偏又回到苏州附近,肯定不是为了感谢甄士隐的。

他本贯胡州,大概也在苏州不远,可能类似如今苏州与湖州的距离。

当初他中举人却不在乡里接受资助安心备考,却跑去苏州落魄葫芦庙,大概是在家得罪人受到排挤。如今衣锦还乡,自然就要距离家乡近一点才好“报仇”。

而更让他心心念念的便是“梦中情人”娇杏。




如果说金榜题名,科举仕途是贾雨村的第一执念。娇杏就肯定是他官运亨通后的第二执念。

当初他当着甄士隐的面说“先上玉人楼”,甚至表达出若有了娇杏,科举可以延后的意思。

他如今虽已娶亲,想要得到娇杏之心只会更强烈,更想了却心中遗憾。

既然手中有权,当然要运作回到当初发迹之地。

推测贾雨村早就派人回苏州找过甄士隐,也打听清楚甄家如今落脚之地。




一来苏州附近自来富庶是肥缺。

二来贾雨村想要娇杏就必然要回到这边才行。

三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自然回乡为官才爽。

几方面因素凑一起,才是贾雨村与娇杏“邂逅”的真相。就算没有这次再见,他也肯定会寻找甄士隐讨要娇杏为妾。

彼时的他尚且单纯,再娶了娇杏也就“此生无憾”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2-04 10:06・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16: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舜俞(?~一○七五),字令举,因曾居秀州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授签书寿州判官公事(《都官集》附陈杞跋、《至元嘉禾志》卷一三)。嘉祐四年(一○五九),由明州观察推官举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着作佐郎、签书忠正军节度判官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于知山阴县任上以不奉行青苗法,降监南康军酒税(同上书卷二一二)。熙宁八年,卒。有《都官集》三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他书辑为十四卷(其中诗三卷),近人李之鼎刻入《宋人集》甲编。《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陈舜俞诗,据李刻《宋人集·都官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并酌校他书。另从《会稽掇英总集》、《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为第四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1:12 , Processed in 0.2141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