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6 10: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晴雯影射杨嗣昌挫骨扬灰

=周圣楷===王夫人==
周后 - 明思宗妻子周后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正妻,嘉定伯周奎之女。生于苏州,后迁居大兴。天启年间被纳为信王妃。生三子;甲申之变期间自尽,与崇祯、贵妃田氏并葬于思陵。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周氏

  • 国籍

    明帝国

  • 民族


  • 出生地

    苏州

  • 出生日期

    不详

  • 逝世日期

    公元1644年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周皇后(1611年-1644年),崇祯帝皇后。甲申国变,于坤宁宫自尽殉国,与崇祯帝合葬于思陵。

孙承恩《思陵典礼记》记载:"后生辛亥(即1611年)三月二十八日子时。""初为信王妃,晓书画,亦谙药性,在潜邸,与上甚和庄,既册立,协谋去魏逆,称贤功。"

周皇后是位美丽端庄的女子,皮肤洁白如玉,国色。《崇祯宫词》记载她:"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旧京遗事》记载:"烈皇后圣质端凝","皇后玉体,从容而定。初无金张四性之心,及进谒至尊之前,神人佑助,国色朝酣,见者识其有凤翥之贵矣"。陈文庄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谓后父曰"君女,天下贵人!" 周皇后年少时,"尝岁时出拜亲故,当之者輙暝眩不自持,贵后始知其异"。周皇后也是位仁心贤德的女子,掌管后宫之后,特别节约,削减了不必要的花费,也不为自己的亲属在皇上那里乞讨恩泽。即使逢年过节,大臣命妇们入朝参贺,她所给的赏赐完全按照礼节规定,从不滥加施予。

摘自樊树志《崇祯传》

朱由检的皇后周氏,苏州人,父亲周奎,母亲丁氏是周奎的继室,家境清贫,周氏年幼时就操持家务。迁居北京后,周奎在前门大街闹市,以看相算命谋生。天启六年(1626),当时的信王朱由检为了大婚挑选王妃时,主持后宫事务的懿安皇后,以长嫂代母的身份,从众多候选人中挑选了周氏。朱由检即位以后,周氏就由信王妃晋升为皇后。

由于她出身贫寒,又在藩邸(信王府)生活过一段时间,始终保持平民本色。清初历史学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这样描述周皇后:在后宫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与皇帝一起提倡节俭,一切女红纺织之类事务,都亲自动手。张岱的这些话,并非毫无根据的阿谀奉承之词,这从周氏在后宫设置二十四具纺车,教宫女纺纱一事,可以得到印证。《崇祯宫词》称赞她"有恭俭之德",亲自操持家务,身穿旧衣服,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员分百二领璇宫,撙节咸资内教功。三洒亲蚕重浣服,拟将恭俭赞王风。所谓亲自操持家务,还包括亲自烧饭。天启七年(1627)朱由检刚刚登极时,由于魏忠贤专权,形势十分险恶,懿安皇后(即朱由检的皇嫂)秘密告诫:不要吃宫中的食物,朱由检是带了家中的麦饼进宫的。进宫后,还得提防魏忠贤买通御膳房下毒暗害,饮食全由周皇后亲自操作。这件事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许多野史都有记载。一个能够烧饭洗衣、纺纱织布的皇后,不能说绝无仅有,至少是罕见的。

皇帝与皇后之间情深谊笃,"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看来是真实的写照。《崇祯宫词》有一首这样写道:湘管挥来口授余,俨然村校接天居。何当一顿童蒙膝,遂揭鸡竿下赦书。说的是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太监秦某,在坤宁宫侍候皇后。有一天,皇后问他是否识字,秦某回答不识字。皇后就教他识字,少顷考问,秦某全部忘记,被罚跪阶下。皇帝见了笑着说:我请求先生宽恕他,如何?皇后佯装嗔怒说:坏了学规。秦某谢恩而起。透过这种日常生活细节,人们似乎可以看到皇帝、皇后之间那种寻常夫妻谈笑谐谑之情。



折叠编辑本段所生子女

1、 皇太子朱慈烺

2、 怀隐王朱慈烜,早殇。

3、 定哀王朱慈炯

4、坤仪公主(待考)。

5、 昭仁公主。

6、长平公主朱徽娖。

关于长平公主的生母,之所以会引发是否为周皇后的疑问,因为明史将公主的年龄记为甲申年十六,因此,有些人按实龄算,便说其生于1628年,有些人按虚龄算,便说其生于1629年。实际上,《崇祯长编》明确记载"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十月甲戌,皇第一女生,中宫出。"又于崇祯十六年的记录里说:"帝谕礼部:'朕长女年已及笄,礼宜择配,卿部榜谕官员军民人等,年十四五岁,品萃端良,家教清淳,人才俊秀者,报名,赴内府选择。'皇长女婚礼应用府第及冠服等仪,敕所司如例造办。"

而公主年纪,甲申年十六的说法仅仅存在于明史,其余史籍均作年十五,并都写明为周皇后所出,与《崇祯长编》记录公主生于"崇祯三年,中宫出"相符。因此明史应是记错了公主年龄。

1、《长平公主诔》:长平公主者,明崇祯皇帝女,周皇后产也。甲申之岁,淑龄一十有五。

2、《人海记》:长平公主崇祯周皇后所出,甲申春,年十五。

3、《明季琐闻》:长平公主,毅皇帝周后出也。名徽妮。崇祯甲申,年十五,议降周太仆子世显。

4、《春明梦余录》:公主名徽娖,明思宗女,周皇后产也。甲申年十五,伤后臂肩际,明年九月成婚。

5、《明宫词》:帝入寿宁宫,长平公主年十五,方哭。

6、《明季北略》:召长公主至,年十五矣。

7、《明史纪事本末》:上召公主至,年十五,叹曰:"尔何生我家!"

所以,公主生于崇祯三年(1630年),周皇后出,甲申年虚龄十五,应是无疑的。

至于传说长平生母乃王顺妃,王顺妃为信王府的选侍,生下长平后血崩而亡,公主遂被周皇后收养的故事,实际并无任何史料出处,最早来源只是一段杜撰的小说情节,出自1996年林佩芬所著《天问·明末春秋》,却被后人广泛引用。

附《明末春秋》相关情节

林佩芬著.天问:明末春秋(上册),文汇出版社,1996年03月第1版。

话才说完,一个宫女进来报喜:"启禀皇后,王选侍生了--是位公主!""哦,太好了!"一听这喜讯,周皇后高兴极了,王选侍本是她的贴身婢女,个性柔顺忠实,主仆间的感情一向很好,在崇祯皇帝还是信王的时候,她被选为信王妃,王选侍就跟着她进了信王府,做了选侍。后来。熹宗薨逝,因为三个儿子全都夭折,所以传位皇弟信王,她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立为皇后,王选侍则依旧为选侍。去年两人先后怀孕,时间上差了两个月左右,到了今年,便是两个小生命先后来到人间了。

原先派去给王选侍道喜、赏赐的秀香却慌慌张张地三步并做两步跑了回来。她跑得满脸通红,一进宫门,几句话更是讲得上气不接下气:"启禀皇后王选侍她……血崩……。""什么?"周皇后一听,心中立刻一惊,连忙问着:"怎么会……"秀香几乎哭出声来:"奴婢才到那里,接生的产婆都已经急得团团转了……奴婢不懂那些,只有跑了回来……"周皇后立时打断她的话,沉声的吩咐侍立的太监道:"快召太医……"一面又回头吩咐几个老成的嬷嬷们道:"秀香是个小姑娘,还是你们过去看看才使得上力,产后血崩可不是件小事!"说着她又补充了一句:"太医来以前,先拿上好的人参给她保住元气!"交代完了事情,她才吁出一口长气来,可是心口还是突突突的不停的加速剧跳;生育的知识告诉她,产后血崩是极危险的症状,而自己虽然贵为皇后,到了这种节骨眼上,除了命令太医们尽力医治之外,其他的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于是,这一天,她的情绪整个的陷入了焦虑与不安中;一边不停的派出太监、宫女们来来回回的去看望王选侍的状况来向她报告,一边又是唉声叹气,又是焚香向天祷告的折腾了一天,直到黄昏时分,崇祯皇帝结束了和臣下们的谈话,来到坤宁宫中,她才勉强的藏起愁容,强扮起笑脸来迎接。

她用征询的眼光看着崇祯皇帝,脸上却流露着乞求的神情:"赏王选侍一个'妃'位吧!"话虽出口,心中却没多少把握,因为,以宫中的惯例,如果生的是皇子,生母即使出身寒微,封妃的机会还是很大,但如果生的是公主,一切就难说了;可是,此刻的崇祯皇帝悬念着国事,根本心不在焉,也就无可无不可的随口应了一句:"好吧!就封她个妃吧!你替我想个名号,明早上朝我就叫人办去!"这下,周皇后喜出望外,立刻拜倒在地:"谢万岁爷--臣妾先替王选侍谢万岁爷隆恩!"说着,随即吩咐身后的一个宫女道:"你快去绐王选侍报喜,告诉她万岁爷已经答应封她为妃了,让她安心静养吧。"

丈夫朱由检

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明思宗,名朱由检(公元1611~1644年),明光宗朱常洛第5子,明熹宗朱由校弟。熹宗死后继位。在位17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由检,于公元1622年封为信王。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死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祯"。

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兴的可能。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朱由检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因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朱由检性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在与后金战争的紧要关头,朱由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袁崇焕,使辽东防卫几近崩溃。他又增加赋税,增调重兵全力防范雄居东北的后金政权和镇压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朱由忙又召来15岁的长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她昏死了过去。朱由检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十九日凌晨,李白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朱由检咬破手指写了一道给李自成的血书,说自己所以有今天,都是被臣下所误,现在死了也无脸到地下见祖宗,只有取下皇冠,披发遮面,任你们分割尸身,只是不要去伤害百姓。他将血书藏入衣襟,登上煤山,自缢于寿皇亭。王承恩也在对面树上吊死。

明朝灭亡。李白成进城后,将他的尸体抬到东华门,搜出身上的血书,葬在昌平州。当地平民又将他合葬在田贵妃墓中。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帝。南明政权谥他为思宗烈皇帝,后又改谥为毅宗,史又称崇祯皇帝。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一、成为王妃

周皇后十六岁被选为信王妃。那时主持为信王选妃这件大事的是大启皇后张氏,即现在的懿安皇后。在许多备选的良家姑娘①中,信王同张皇后都看中了姓周的姑娘,真是玉貌花容,光彩照人,而且仪态端庄,温柔大方。张皇后小声问他:"信王,你看这位姓周的姑娘如何?"

信王不好意思地小声回答:"请皇嫂决定。她容貌很美,只是瘦了一点。"

张皇后微微一笑,说道:"她才十六岁,还没有长成大人,再过两三年就不会嫌瘦了。"为信王选妃的大事就这样定了。又过了半年,天启皇帝病故,得力于张皇后的主张,当夜将信王迎进宫中继承皇位。

这几句颤声叮咛的话,还有他当时望见周妃明亮凤眼中闪着的泪光,深深地震撼着他的心灵,经过十七年记忆犹新,如今又在他的心上出现。

注释:①良家姑娘--明代为防止外戚于政,不许从贵戚和官宦之家选妃,只选身家清白的平民百姓姑娘。

二、后宫轶闻

崇祯继位后立周氏为皇后,册封田氏、袁氏为贵妃。皇后周氏是苏州人,后来徙居大兴。明熹宗天启间选入信王府邸。周皇后性情严慎,曾经有一次敌寇紧急,她婉转对崇祯说:"我家在南中还有一处家居。"崇祯再想细问,周皇后就不说了。大概她的意思是避寇南迁,至于其他的政事,周皇后从不参与。

田妃因为受到了崇祯的宠遇,她也自恃绝色而渐渐带了些骄横,六宫的妃嫔她从来不正眼相看,就是中宫的周皇后以及位次与她相等的袁贵妃也没有放入眼里。周皇后一向性格严慎,见到田妃的举止越来越骄盈,于是决定打击一下她的气焰。

一次元旦的时候,户外天寒地冻,冷风割面而来。田妃循宫中的旧例去坤宁宫朝拜皇后,等到了坤宁宫外面她停车听候皇后的宣召。不料等了半天,没有一个人出来,这时寒风差点将她冻成一个冰雕。又过了许久她密问宫监,才知道袁贵妃先她一步去了皇后的坤宁宫,此时周皇后正与袁妃促膝谈心,两个女人凑在一起那是有说不完的闲话,早将田妃忘了个干净。

直等到袁妃退出来,田妃才被召进去,周皇后竟然穿起了朝服高坐在御座上接受田妃的跪拜,拜完之后也不与她说话,令她立刻出去。此时的田妃气得七窍生烟,惭恨交集,恨恨地回到自己的宫里。

第二天见到了崇祯,田妃立刻泪流满面,泣诉周皇后对她刻意的糟践,崇祯听了心疼不已。于是极力地劝慰,好半天田妃心里的块垒才稍稍化解开。

春天的时候上林苑一夜之间绽开了许多花朵,崇祯领着后宫所有的嫔妃去苑里赏花。田妃见了周皇后,触动了心里的伤痕,扭转了脸不去看她。周皇后又起了无名的怒火,她走到崇祯的面前诉称田妃无礼。崇祯也假装没有听见,周皇后还站在地上絮絮叨叨说个不停,崇祯早因为田妃的事情将周皇后恨之入骨,此时惹起旧恨,他挥臂将周皇后一下子抡在地上。周皇后扑通一声仰面跌倒,宫人都急忙上前搀扶起来。周皇后哭泣呜咽说:"陛下忘了当初为信王时,因魏阉用事而日夜忧虑,只有妾与陛下共历患难,现在当了皇帝就这样对待糟糠之人?"说完后自己转身回到了坤宁宫。崇祯心里也不是滋味,想起以前孤立无倚的时候与周皇后同历苦境的一幕幕,对自己的行为也颇后悔。三日后崇祯召坤宁宫的宫婢问周皇后的起居,宫婢回答说:"皇后三天水米不沾。"崇祯为之恻然,立刻命中使持貂裀赐给皇后,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周皇后才起来吃了一点东西。 崇祯非常信任首辅周延儒,清兵入境时周延儒带兵抵御,到了前线他只是终日饮酒自娱,根本不敢出战。明清时代妇女流行裹小脚,并以三寸金莲为贵。所谓"猩红软鞋三寸整"、"廉前三寸弓鞋露"、"凤嘴弓鞋三寸",都是小脚的最佳标准。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崇祯之所以最宠爱田妃,其次袁妃、再其次才轮到周皇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田妃的脚最小,袁妃比田妃大一些,而周皇后双足相比较最大。宫中的嫔妃里田妃的莲钩纤细瘦削,崇祯时常加以把玩。这天他看见田妃的绣鞋刺绣得精美无比,他仔细端详了半天,极口称赞。忽然看见绣鞋上用金线绣成的一行字"周延儒恭进"。崇祯的脸色立刻沉下来说:"你身为嫔妃,怎么敢无故交通外臣?!"田妃急忙叩头谢罪,崇祯不理她抽身而走。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史料

《明史·列传第二》:

庄烈帝愍皇后周氏,其先苏州人,徙居大兴。天启中,选入信邸。时神宗刘昭妃摄太后宝,宫中之政悉禀成于熹宗张皇后。故事:宫中选大婚,一后以二贵人陪;中选,则皇太后幕以青纱帕,取金玉跳脱系其臂;不中,即以年月帖子纳淑女袖,侑以银币遣还。懿安疑后弱,昭妃曰:"今虽弱,后必长大。"因册为信王妃。帝即位,立为皇后。

后性严慎。尝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至他政事,则未尝预。田贵妃有宠而骄,后裁之以礼。岁元日,寒甚,田妃来朝,翟车止庑下。后良久方御坐,受其拜,拜已遽下,无他言。而袁贵妃之朝也,相见甚欢,语移时。田妃闻而大恨,向帝泣。帝尝在交泰殿与后语不合,推后仆地,后愤不食。帝悔,使中使持貂裀赐后,且问起居。妃寻以过斥居启祥宫,三月不召。一日,后侍帝于永和门看花,请召妃。帝不应。后遽令以车迎之,乃相见如初。帝以寇乱茹蔬。后见帝容体日瘁,具馔将进,而瀛国夫人奏适至,曰:"夜梦孝纯太后归,语帝瘁而泣,且曰:'为我语帝,食毋过苦。'"帝持奏入宫,后适进馔。帝追念孝纯,且感后意,因出奏示后,再拜举匕箸,相向而泣,泪盈盈沾案。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都城陷,帝泣语后曰:"大事去矣。"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乃抚太子、二王恸哭,遣之出宫。帝令后自裁。后入室阖户,宫人出奏,犹云"皇后领旨"。后遂先帝崩。帝又命袁贵妃自缢,系绝,久之苏。帝拔剑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嫔数人,袁妃卒不殊。世祖章皇帝定鼎,谥后曰庄烈愍皇后,与帝同葬田贵妃寝园,名曰思陵。下所司给袁妃居宅,赡养终其身。

有宫人魏氏者,当贼入宫,大呼曰:"我辈必遭贼污,有志者早为计。"遂跃入御河死,顷间从死者一二百人。宫人费氏,年十六,自投眢井中。贼钩出,见其姿容,争夺之。费氏绐曰:"我长公主也。"群贼不敢逼,拥见李自成。自成命中官审视之,非是,以赏部校罗某者。费氏复绐罗曰:"我实天潢,义难苟合,将军宜择吉成礼。"罗喜,置酒极欢。费氏怀利刃,俟罗醉,断其喉立死。因自诧曰:"我一弱女子,杀一贼帅足矣。"遂自刎死。自成闻大惊,令收葬之。

《旧京遗事》

中宫周娘娘质厚少文,以恭俭起关雎之化,宫中翕然从风。

毅宗烈皇周氏,钟祥茂苑,天启中选于龙邸,时皇太后崩,神庙刘昭妃主太后事,中宫之政,禀成于张皇后。烈皇后圣质端凝,少颀颀之美,张皇后钦迟之意见于色端。昭妃曰:今信王殿下,睿质方冲,黄花女得婚姻配合,自然长大,合得配信王。赞襄之下,乾坤因而定位矣。初,嘉定伯以穷售医,而医颇不售,家尤日穷。皇后玉体,从容而定。初无金张四性之心,及进谒至尊之前,神人佑助,国色朝酣,见者识其有凤翥之贵矣。崇祯元年,圣上即祚,皇后正位宸极。甲申之变,遂为一代烈母。体泉芝草,岂偶然哉?

《彤史拾遗》

1、上念寇祸,茹蔬断庖割,后见上体瘁,具酒肴,为上解。菜上,接瀛国夫人奏。瀛国夫人者,孝纯太后母也。瀛国夜梦孝纯归语上瘁而哭,言动举止如平时。又云:"翼日有为解菜者,上勿却也。"上持奏入宫,见后解菜,惊询曰:"汝何以为此,岂亦有所闻耶?"曰:"无有。"因念先后慈在冥冥,尚保惜至此。乃出奏示后,再拜举箸,相向哭,泪溢盘槅。

2、后家本节啬,而入典宫政,务减俭,裁宫中縻费,不为外家乞恩泽。即岁时大臣、命妇入朝贺,亦赏赉必以礼。时天下饥馑,府库虚。上忧劳议节用,而后所行合上意,上甚敬之。初,神庙以孝养故,设两宫百戏,自宫中旧戏,以及民间爨弄,无不备。至是悉裁革,而独留旧戏承应。如所称过锦戏者,仿佛古优伶供养,取时事谐谑,以备规讽。时旱蝗,中州贼大起,戏者作驱蝗及避贼状。后见之,徐谓上曰:"有此耶。"因掩面泣,上亦泣,是日遂罢戏。(原评曰:后语只三字,而仁心、静质、减言、啬事种种圣德无一不见。)

3、后严正自处,而性最仁。母丁太夫人,入宫必先朝后,始行家人礼。后见母之朝己也而泣,欲太子为谢,左右力言不可,乃止。后闻寇渐棘,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盖意在南迁也。上问:"何从知之",后不语。后凡有所言,不欲尽,且不欲言,外多类此。

《崇祯宫词》

1)后有恭俭之德,既定位,首减椒房资用,衣浣衣,内治克修。

2)后性慎,每裁抑外家恩泽。宫中礼数,加严于旧。定位数年矣,赐黄乃敢服。

3)六月某日,后着珍珠暑衫,每珠五粒,簇一宝石为梅花缀于衫上,对镜梳洗。帝从后调之,后展手以扞,适为进瓜内侍所见,后深恚焉。

4)后喜茉莉,坤宁有六十余株,花极繁。每晨摘花,簇成球,缀于鬓髻。凡服御之物,亦俱挹取其香。

5)帝回宫见后曰:"大事去矣,而为天下母,当死。"后恸哭曰:"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听一语,今日同死社稷,亦复何恨。"遂自尽。

《甲申纪事》

嘉定伯周奎,以继室丁夫人生后。家贫,后尚幼,躬操作,不苟言笑。尝岁时出拜亲故,当之者輙暝眩不自持,贵后始知其异。

附:明朝选皇后的八级考试

明朝后宫:想当皇后要通过八级考试。在大明一朝,谁想贵为皇后,就得像今天英语专业考级那样,四六八级逐级过关,一直考过"八级",才有资格母仪天下。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汲取历朝后宫乱政的教训,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范朝中权臣与后宫勾结,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而且偏重于选择清贫之家的女子,试图以此辅佐皇帝去节俭勤政。当然,这不过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罢了。但明代选后妃的制度却是十分规范,其过程大致分为"八级",逐级加以筛选淘汰。

第一级是"海选"。在皇帝届大婚年龄时,派遣宦官到全国各地挑选十三至十六岁之间的良家美少女,从中海选出五千名。这五千人相当于拿到了一张选美"准考证"。皇家则支付若干银币作为聘金与路费,令被选少女父母按规定时限送女儿京城应选。

第二级叫初选。这初选得选择一个大场子,由太监们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龄大小排序,逐一察看后,把那些或稍高、或稍矮、或稍胖、或稍瘦的少女淘汰。这初选便会淘汰掉一千人。

第三级叫复选。一般于初选的第二天,这些初选过关的少女继续列队,太监们用十分挑剔的标准,仔细察看每人的五官、头发、皮肤,当然也包括"三围",只要有一项不合规定,即令"靠边站"。然后就是让大家自报门第、姓名、年龄等,以考察音色、仪态,淘汰掉嗓音粗浊、口齿不清、仪态欠雅者。如此又筛掉二千人。

第四级是精选。太监们用尺子细量少女的手足,再让她们走上几十步"台步",看看步姿与风韵。于是,那些脚稍大的,手腕稍粗的,举止不端的,又遭淘汰。最终留下一千名美女召入宫中继续参加"考级"。而太监们的使命也至此打上了句号。

第五级是留宫。分头安排宫中的老宫娥,将美女们逐一"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其体检的严格程度不亚于选"航天员"。通过体检,确定其中的三百人成为入选留宫的宫女。

第六级是晋嫔。这三百名留宫的美女,由皇帝的特派专员详细观察一个月,依据她们的性情言语,判断是否性格温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并且贤惠。据此,再筛掉二百五十人,剩下的五十人便自动晋级为嫔妃。

第七级是"选三"。所谓"选三",就是由皇太后或太妃从五十人中选出三个供皇帝钦定。这倒有点类似科举廷试后张榜的"一甲三名"。以明熹宗选后为例,当年由太妃刘氏亲召五十人,"与之款语,试以书算诗画诸艺"后选定三人,即皇后张嫣,贵妃王氏、段氏。

第八级是钦定。刘太妃先把张嫣等三人的美态转告皇帝,熹宗再亲自召见三人,直接进行面试。熹宗见着三个姝艳绝伦的美人,真有些左右为难,举棋不定,便让赵选侍决断。赵建议定张嫣,于是钦定张嫣为中宫皇后,王氏封为良妃,段氏封为纯妃。是年,张嫣年方十五。

一般"选三"后陪选的两名美女,都会被封为贵妃,但也有被赐予金银币退回家的。如明光宗当太子时选太子妃,刘大姑与郭氏姐妹进入最后一轮角逐,郭氏老大被选为太子妃,其妹与刘大姑落选,赐给金币后返回家中。据载,这位刘大姑自感身价百倍,回故里后不愿再嫁凡夫俗子,做了一辈子老处女。

令人不无遗憾的是,明朝如此苛刻的选后制度,选出来的后妃终未能辅佐朱元璋的子孙们,保住那大明的一片江山。





昭仁公主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人物相关




朱氏(1639年-1644年4月24日),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明朝公主,明思宗之女。

昭仁公主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李自成攻陷北京时,被其父朱由检在昭仁殿砍杀,年仅六岁。其姐长平公主也被父亲砍下一臂。之后,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







基本信息
  • 本名

    朱氏

  • 别名

    昭仁公主

  • 所处时代

    明朝

  • 民族族群

    汉族


  • 出生地

    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

  • 出生日期

    1639年

  • 逝世日期

    1644年4月24日

  • 封号

    昭仁公主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昭仁公主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李自成攻陷北京时,被其父朱由检在昭仁殿砍杀,年仅六岁。其姐长平公主也被父亲砍下一臂。之后,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折叠兄弟

献愍太子朱慈烺,母庄烈愍皇后周氏,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初四日生,1644年李自成封为宋王,李败退时不知所终。

怀隐王朱慈烜,母庄烈愍皇后周氏,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三生,不久薨,崇祯三年二月初二日命礼部定谥号追封,崇祯五年正月二十二日葬于翠微山之原。

定哀王朱慈炯,母庄烈愍皇后周氏,1644年不知所终。

永悼王朱慈照,母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氏,1644年不知所终。

悼灵王朱慈焕(1633年-1708年),母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氏,明思宗第五子,康熙四十七年被捕,后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为罪名遭处死。

悼怀王朱慈灿,母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氏,崇祯十年生,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卒,追封悼怀王,同年九月十六日葬翠微山之原。

悼良王,母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氏,三岁殇。


折叠姐妹

坤仪公主(名不详),母庄烈愍皇后周氏,早夭。

长平公主朱媺娖(1629-1646)明亡时被父亲砍断左臂,未死。驸马周显。1646年病逝。

昭仁公主(名不详)(1639-1644),1644年被思宗杀死。

余三女皆早逝,无考。



折叠编辑本段参考史料

《明史》(卷121)



折叠编辑本段影视形象

1959年香港电影《帝女花》英丽梨饰昭仁公主

1976年香港电影《帝女花》梁家宝饰昭仁公主

1981年香港ATV电视剧《武侠帝女花余安安饰昭仁公主

2002年香港TVB电视剧《帝女花郭羡妮饰昭仁公主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9.4 钟家台 2018-07-08   |  193阅读  |  2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9.4
  晴雯的“半”字之谜,颠覆《明史》的可怕真相
  第七十七回里写到:“晴雯忽闻有人唤他,强展星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半)*日,方说出*(半)*句话来:“我只当不得见你了。”接着便嗽个不住。宝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弥陀佛,你来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这(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
  这一处描写分外令人诧异:“半”日......“半”句话......“半”碗......“半”日......“半”个人,为何朱慈炤处处用“半”字?这个“半”字有何深意?
  只要知道晴雯影射的是杨嗣昌,那么答案自然就浮出水面了。
  看史料
  ——《明史》卷252记载:“后献忠陷武陵,心恨嗣昌,发其七世祖墓,焚嗣昌夫妇柩,断其尸见血,其子孙获半体改葬焉。”
  ——《明史·张献忠传》记载: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月“(献忠)陷常德,发故督师杨嗣昌祖墓,斩其尸见血。”
  ——《痛余杂录》记载:“杨氏四世墓俱被发,大司马修龄公(杨嗣昌父杨鹤)及其祖父骸骨,皆燔而粉之,杂草剉以饲马。……阁部公(杨嗣昌)独葬沅江天星河之滨,距武陵三日(路程)。被发,蟒玉肢体如生,贼肢解其尸。龙阳宋百户收其元(即头)及一手,宋其懿亲,认定不谬。”
  府志记载:杨嗣昌的三个儿子(山松、山梓、山荪)在流寇陷常德时‘募义复仇’。在张献忠退出常德之后,杨嗣昌的子孙找到杨嗣昌的半截尸体及其祖辈们的遗骸改葬桃源金厂溪。
  原来,晴雯的“半”字是影射杨嗣昌的尸骨在崇祯十六年被肢解斩断,其子孙后来仅找到半截尸体改葬的悲惨历史。
  但是朱慈炤要说的仅是“半体”这么多吗?为何在《红楼梦》中下令将晴雯焚尸的是影射东林党的王夫人,而不是影射农民军的贾环,这不是不符合历史么?
  再来翻史料
  王世祯撰《池北偶谈》卷九《武陵起复》中记载,发掘杨嗣昌墓的并非张献忠,而是为了献媚张献忠同时报私仇的东林党人周圣楷:
  “严首升、周圣楷辈,为(杨)武陵所抑,遂腾谤书。”东林党人严首升和周圣楷因为杨武陵(即杨嗣昌)挡了他们的仕途,故而两人联手向朝廷上了诽谤杨嗣昌的奏书。


  “(周)圣楷,宇伯孔,湘潭人,有才名。后为献忠伪常德知府,发掘杨相祖墓最惨,卒为献贼所杀。”没想到,得知周圣楷将杨嗣昌掘坟戮尸的张献忠对此小人行为深为不齿,下令将周圣凯楷处斩。
  原来这又是东林党和满清联手制造的一起冤案!
  真相是投降了张献忠的东林党人周圣楷为报私仇将杨嗣昌掘坟戮尸,却被满清的官修《明史》栽赃给了张献忠!怪不得《红楼梦》中朱慈炤写下是影射东林党的王夫人命令将晴雯焚尸。
  原来朱慈炤的《红楼梦》才是真历史!
  东林党人之恶毒下作、之卑劣无耻真是世所罕见、人神共愤!
破解朱慈炤留下的这个千古之谜。
  宝玉为初见的黛玉取字的深意。
  女子的字一般是及笈时由家中长辈取,或是由丈夫取,“女子许嫁,笄而字”。宝玉一见面就问黛玉是否有字是为了知道黛玉是否订婚,而宝玉给黛玉取字则意味宝玉对黛玉一见钟情,心中已经定下未来姻缘,暗示两人的木石前盟。
  为何取“颦”
  为的是“东施效颦”这个典故:《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朱慈炤引用“东施效颦”是为了两个目的:
  一是为了指出黛玉即田妃是如西施一样的绝色,而且田妃也曾犯心口疼,所以才会有许愿仪陇西寺缝制千佛袈裟一事,即今天成都文殊院收藏的“田妃绣彩”的来历;
  第二十八回里又写道王夫人说大夫要黛玉吃“天王补心丹”,“天王”是暗指黛玉的崇祯帝王的身份,而“补心”同“颦”字一样都是影射田秀英犯曾心口疼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9.3

下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9.5

柳叶湖-白石,太阳山下的杨阁老故里 2023-04-08 17:01 发布于:山西省


城加三尺-笔架城
桥修七里-七里桥
街修半边-半铺街
常德最早的民生工程
现常德穿紫河上新建的七里桥
明朝末年,无论是辽东还是豫陕,皆是多事之秋,从万历到崇祯,四任皇帝无一能解决明朝的危机。时至崇祯年间,农民起义已发展到新的高度,却没有人能遏制住它。阁臣换了一个又一个,军队派了一批又一批,最终皆是无功而返。心急如焚的崇祯皇帝最终找到了一个人——杨嗣昌。
这位杨嗣昌,就是常德人民间盛传的杨阁老,生于今常德柳叶湖太阳山下的白石社区(原白石桥村),死后葬在现在的桃源沙坪西溪的杨阁湾。
风光秀美的太阳山下白石社区
白石社区500年的白石桥( 曾经常德北大门必经之路)
01
杨嗣昌,他死了,明朝也一并灭亡了
杨嗣昌,字文弱,万历三十八年中进士,最后升至南京国子监博士。就是这么一个年少有为的人,日后将成为崇祯为数不多特别器重且信任的人。 但也是这么一个人,他死了,明朝也一并灭亡
读过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人,对这位叫杨嗣昌的明王朝铁杆保皇派不会陌生。不过,小说中塑造的杨嗣昌,是位“民族投降派”。对外,他送钱送物求和;对内,他主张“专力剿贼”,对农民起义军残酷镇压。正因为这一点, 他的名声,在历史上评价有点复杂。
这位明末崇祯皇帝的首辅大臣飞黄腾达之际,大明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内忧外患,血雨腥风。关外,皇太极厉兵秣马,虎视眈眈,挥鞭直指紫禁城;关内,李自成、张献忠雄才大略,一心构建自己的帝王基业。此外,朝中,还有一群无能之辈在贪腐、争权、倾轧。他几乎同时要在三条线作战,树敌之多,可想而知。
明荣王府七里桥记载
杨嗣昌生逢末世,虽累建奇功,也濒遭挫败,无力回天。一生是非功过,充满争议。这注定了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重臣之一。
他为崇祯皇帝立下的最大功劳,是向他献了一条镇压农民起义军的 “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该策的核心,就是按地域将起义军分割包围,地方既各负其责,又协同作战。该策实施之初,一度将起义军的气势压下。
明王朝将领之间、地方巡抚之间、朝臣外臣之间互不买账,防线漏洞百出,起义军“以走制敌”,让杨嗣昌这个一度有成效的战略,很快瓦解。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起义军张献忠的部队奇袭襄阳,攻占杨嗣昌大本营,襄阳失守,崇祯皇帝的族祖、襄王朱翊铭被起义军捕获、杀害。张献忠想通过杀死皇室宗亲的计谋,借刀杀人,让明王朝处死自己的劲敌杨嗣昌。
常德市一中内有一古井名葵花井,系明代荣王府邸唯一原址遗存
张献忠的计谋成功了一半。襄王被杀消息传到朝廷,杨嗣昌的政敌群起攻之,襄王被杀的消息传到正在湖北荆州一带督师的杨嗣昌,他又急又愧又惧。没有多久,如张献忠之愿,杨嗣昌死了。
张献忠江口沉宝中遗缺了一角的“荣世子宝”金印,该枚金印应是张献忠起义军明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占领常德城的从荣王府中所获。
他死后的第三年166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就吊死在煤山那颗歪脖子书上。
崇祯之死
杨嗣昌死后,张献忠起义军攻入常德、益阳,张的部将、湘潭人周圣楷找到了让自己吃尽苦头的杨嗣昌的墓,掘墓鞭尸泄恨,尸首异处。
张献忠撤离常德后,杨嗣昌的子孙只找到了他的下半截尸骨,并将尸骨迁葬到了桃源县金厂溪,即今桃源县沙坪镇西溪村七星组杨阁湾。
桃源沙坪的杨嗣昌墓
只可惜沿途没有任何标识,上山的路是荒的,墓地除了一块碑,什么都没有,一个朝代的精英就沉睡在这里,任由风吹雨打。图源:田桃源
桃源沙坪乌云界风光
当时没有找到的杨嗣昌的头与上半身散落在现在的益阳沅江市 的赤山岛山间, 历史上这里曾是常德府龙阳县(今汉寿县)辖地,后被当地老百姓发现,为他重新置棺,葬回原墓穴。
图为1980年在湖南沅江市找到了丢失的杨嗣昌墓碑
岁月变迁,沧桑几度,太阳山下的杨家后代又在大清王朝彰显政治魅力,其后代玄孙官拜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吏部尚书,由此可见柳叶湖的白石社区真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横屏观看 效果更佳
图为常德画墙壁画,壁画作者:周志宏,展示杨嗣昌情系家乡的桑梓情怀,画面从左至右分别表现重修七里桥、加高城墙及杨嗣昌年轻时考察沅江两岸风光的场景
02
杨嗣昌-故里,白石社区风景美如画
柳叶湖渣口坡,一个古老的地名, 杨氏一族,在常德先后出了九位进士、十六名举人,在常德乃至湖南都是绝无仅有。白石与花山毗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海砍樵遇狐仙的神话故事,就起源于这一带。
日军侵华时使用的常德地图
这里距常德中心城区仅9公里,非常适合常德城区居民周末、节假日就近休闲游览,体验乡野之情,享受劳作之美,丰富娱乐生活。
近年来,白石社区融合田园美景、乡村风情、网红旅游热点,从周末家庭亲子游、研学基地、企业机关团建、旅行社合作四大层面开展社区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集体验式采摘农业观光园、餐饮休闲娱乐活动于一体,未来将会建好一个游客中心、一个农副产品展示区、杨阁老故里陈列馆三大区域,把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走乡村振兴之路,让“白石”变“金石”。
白石社区农家土特产
各怀绝技的文艺及乡建人才驻村造院,在太阳山下打造自己的隐逸生活。
白石社区的乡野小院
03
水乡常德,杨阁老故里旧貌换新颜
清同治《武陵县志》记载:“崇祯十二年(1638),邑人杨嗣昌奏请加修,三年工峻,拆旧易新,极其壮固。”据史料记载:杨嗣昌任职期间,曾上书皇上倡言富户纳捐加修武陵城(即常德城),三年而成,“上不费国,下不病民”,至今常德犹有杨阁老“城加三尺,桥修七里,街修半边”的传说。
所谓“城加三尺”即现在的笔架城,“ 桥修七里”就是现在的七里桥,“ 街修半边”也就是常德的半边街, 位于常德旧城区东门外。它西接沅安路,东抵红旗路,街长480米,街宽8—10米,街边是芷园宾馆、常德市六中和金悦酒店。
常德笔架城
如今的笔架城已成为常德人民期盼子孙文运昌盛吉祥宝地,而真正的半边街(沅江河边的吊脚楼)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常德七里桥
常德半边街2017年曹先辉摄
地处洞庭湖滨,太阳山下,常德城外原本河汊纵横,而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农田沟港变成街巷,穿紫河也由城外河变为城内河。在常德城市扩容提质的历史变迁中,曲曲折折的穿紫河,还有那河上的七里桥,如今已旧貌换了新颜。
悉数常德近年来最大的变化, 2014年的‘三改四化’,2015年的柳叶湖建设,2016年穿紫河水系治理,2017年的桃花源破茧重生,还有沅澧大地6条快速干线,都是切切实实的改变了常德人的生活。
忆往昔,历史都是惊人的相似,是非对错都充满着争议, 背影里的大明,充满亡国之痛,好在历史慢慢回归理性,就好像作为历史人物的杨嗣昌,逐渐受到后人尊重、理解。
有的史学家甚至称杨嗣昌是明朝最后一位战略大师。
明亡以后的华夏,在饱经历史沧桑后,骨子里吃得苦霸得蛮的湖南人,再次硬生生扛起了中华民族延续的大旗,《湖南少年歌》中写道的那样:“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当400年后站在沙坪西溪山头上大明朝的那缕忠魂,遥望出身地白石渣口坡时,看到常德府满城幸福生活的百姓或许会有一丝欣慰。
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势不可挡,这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必然!
◆ 本号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来源:常德维度原创编辑
.


晴雯的“半”字之谜,颠覆明史的可怕真相! (2016-11-06 16:21:20)
标签: 红楼梦 历史 明朝 人文 东林党 杂谈分类: 红楼梦

(《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第七十七回里写到:“晴雯忽闻有人唤他,强展星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日,方说出句话来:“我只当不得见你了。”接着便嗽个不住。宝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弥陀佛,你来的好,且把那茶倒碗我喝。渴了这日,叫个人也叫不着。”

  这一处描写分外令人诧异:“半”日。。。“半”句话。。。“半”碗。。。“半”日。。。“半”个人,为何朱慈炤处处用“半”字?这个“半”字有何深意?

  只要知道晴雯影射的是杨嗣昌,那么答案自然就浮出水面了。

  看史料:
  ----《明史》卷252记载:“后献忠陷武陵,心恨嗣昌,发其七世祖墓,焚嗣昌夫妇柩,断其尸见血,其子孙获半体改葬焉。”


  ----《明史•张献忠传》记载: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月“(献忠)陷常德,发故督师杨嗣昌祖墓,斩其尸见血。”


  ----《痛余杂录》记载:“杨氏四世墓俱被发,大司马修龄公(杨嗣昌父杨鹤)及其祖父骸骨,皆燔而粉之,杂草剉以饲马。……阁部公(杨嗣昌)独葬沅江天星河之滨,距武陵三日(路程)。被发,蟒玉肢体如生,贼肢解其尸。龙阳宋百户收其元(即头)及一手,宋其懿亲,认定不谬。”

  府志记载:杨嗣昌的三个儿子(山松、山梓、山荪)在流寇陷常德时‘募义复仇’。在张献忠退出常德之后,杨嗣昌的子孙找到杨嗣昌的半截尸体及其祖辈们的遗骸改葬桃源金厂溪。

 http://static.tianyaui.com/global/tw/images/e/e2.png


  但是朱慈炤要说的仅是“半体”这么多吗?为何在《红楼梦》中下令将晴雯焚尸的是影射东林党的王夫人,而不是影射农民军的贾环,这不是不符合历史么?

  再来翻史料。

  王世祯撰《池北偶谈》卷九《武陵起复》中记载,发掘杨嗣昌墓的并非张献忠,而是为了献媚张献忠同时报私仇的东林党人周圣楷:

  “严首升、周圣楷辈,为(杨)武陵所抑,遂腾谤书。”东林党人严首升和周圣楷因为杨武陵(即杨嗣昌)挡了他们的仕途,故而两人联手向朝廷上了诽谤杨嗣昌的奏书。


  “(周)圣楷,宇伯孔,湘潭人,有才名。后为献忠伪常德知府,发掘杨相祖墓最惨,卒为献贼所杀。” 没想到,得知周圣楷将杨嗣昌掘坟戮尸的张献忠对此小人行为深为不齿,下令将周圣凯楷处斩。


  原来这又是东林党和满清联手制造的一起冤案!

  真相是投降了张献忠的东林党人周圣楷为报私仇将杨嗣昌掘坟戮尸,却被满清的官修《明史》栽赃给了张献忠!怪不得《红楼梦》中朱慈炤写下是影射东林党的王夫人命令将晴雯焚尸。

  原来朱慈炤的《红楼梦》才是真历史


  东林党人之恶毒下作、之卑劣无耻真是世所罕见、人神共愤!http://static.tianyaui.com/global/tw/images/e/e9.png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6 11: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9.4
钟家台 2018-07-08   |  193阅读  |  2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9.4

  晴雯的“半”字之谜,颠覆《明史》的可怕真相!

  第七十七回里写到:“晴雯忽闻有人唤他,强展星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半)*日,方说出*(半)*句话来:“我只当不得见你了。”接着便嗽个不住。宝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弥陀佛,你来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这(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

  这一处描写分外令人诧异:“半”日......“半”句话......“半”碗......“半”日......“半”个人,为何朱慈炤处处用“半”字?这个“半”字有何深意?

  只要知道晴雯影射的是杨嗣昌,那么答案自然就浮出水面了。

  看史料:

  ——《明史》卷252记载:“后献忠陷武陵,心恨嗣昌,发其七世祖墓,焚嗣昌夫妇柩,断其尸见血,其子孙获半体改葬焉。”

  ——《明史·张献忠传》记载: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月“(献忠)陷常德,发故督师杨嗣昌祖墓,斩其尸见血。”

  ——《痛余杂录》记载:“杨氏四世墓俱被发,大司马修龄公(杨嗣昌父杨鹤)及其祖父骸骨,皆燔而粉之,杂草剉以饲马。……阁部公(杨嗣昌)独葬沅江天星河之滨,距武陵三日(路程)。被发,蟒玉肢体如生,贼肢解其尸。龙阳宋百户收其元(即头)及一手,宋其懿亲,认定不谬。”

  府志记载:杨嗣昌的三个儿子(山松、山梓、山荪)在流寇陷常德时‘募义复仇’。在张献忠退出常德之后,杨嗣昌的子孙找到杨嗣昌的半截尸体及其祖辈们的遗骸改葬桃源金厂溪。

  原来,晴雯的“半”字是影射杨嗣昌的尸骨在崇祯十六年被肢解斩断,其子孙后来仅找到半截尸体改葬的悲惨历史。

  但是朱慈炤要说的仅是“半体”这么多吗?为何在《红楼梦》中下令将晴雯焚尸的是影射东林党的王夫人,而不是影射农民军的贾环,这不是不符合历史么?

  再来翻史料。

  王世祯撰《池北偶谈》卷九《武陵起复》中记载,发掘杨嗣昌墓的并非张献忠,而是为了献媚张献忠同时报私仇的东林党人周圣楷:

  “严首升、周圣楷辈,为(杨)武陵所抑,遂腾谤书。”东林党人严首升和周圣楷因为杨武陵(即杨嗣昌)挡了他们的仕途,故而两人联手向朝廷上了诽谤杨嗣昌的奏书。


  “(周)圣楷,宇伯孔,湘潭人,有才名。后为献忠伪常德知府,发掘杨相祖墓最惨,卒为献贼所杀。”没想到,得知周圣楷将杨嗣昌掘坟戮尸的张献忠对此小人行为深为不齿,下令将周圣凯楷处斩。

  原来这又是东林党和满清联手制造的一起冤案!

  真相是投降了张献忠的东林党人周圣楷为报私仇将杨嗣昌掘坟戮尸,却被满清的官修《明史》栽赃给了张献忠!怪不得《红楼梦》中朱慈炤写下是影射东林党的王夫人命令将晴雯焚尸。

  原来朱慈炤的《红楼梦》才是真历史!

  东林党人之恶毒下作、之卑劣无耻真是世所罕见、人神共愤!

破解朱慈炤留下的这个千古之谜。

  宝玉为初见的黛玉取字的深意。

  女子的字一般是及笈时由家中长辈取,或是由丈夫取,“女子许嫁,笄而字”。宝玉一见面就问黛玉是否有字是为了知道黛玉是否订婚,而宝玉给黛玉取字则意味宝玉对黛玉一见钟情,心中已经定下未来姻缘,暗示两人的木石前盟。

  为何取“颦”字?

  为的是“东施效颦”这个典故:《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朱慈炤引用“东施效颦”是为了两个目的:

  一是为了指出黛玉即田妃是如西施一样的绝色,而且田妃也曾犯心口疼,所以才会有许愿仪陇西寺缝制千佛袈裟一事,即今天成都文殊院收藏的“田妃绣彩”的来历;

  第二十八回里又写道王夫人说大夫要黛玉吃“天王补心丹”,“天王”是暗指黛玉的崇祯帝王的身份,而“补心”同“颦”字一样都是影射田秀英犯曾心口疼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钟家台 > 《《红楼》孰著》举报/认领
上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9.3
下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9.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6 11: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八 岳州水战破官军 献忠泄恨屠杨府
小说:大明孤忠李定国 作者:了箜 更新时间:2021-01-21 05:10
爱小说(www.ixs.cc)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ixs.cc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看最新小说用“小刀阅读APP”,体验沉浸式阅读! 看最新小说用“小刀阅读APP”,体验沉浸式阅读! 看最新小说用“小刀阅读APP”,体验沉浸式阅读!
请扫二维码立即下载 永久免费

  李乾德逃至常德,重新整顿兵马,并派人前往武昌邀左良玉共同出兵,水陆并进,攻取岳州。守将李起凤见官军势大,抵挡不住,单骑逃回长沙,向张献忠告警。
  张献忠闻报大怒,立刻点齐大军杀向岳州,其中步骑九万,水军一万。
  左良玉并没有将张献忠这个手下败将放在眼里,得知大西军杀到,他只是派副将王世泰、杨文富率水军三千,以战船两百迎战。
  在汪兆龄的谋划下,张献忠下令定国率步骑沿江两岸设防,并藏匿小船于港口之中,又让张能奇指挥数艘艨艟巨舰载满物资,顺流直下,以为诱饵。
  王世泰、杨文富果然中计,带着两百战船主动来攻。见官军水师倾巢而出,张能奇连忙下令全体调转船头,逆流而上,佯装逃跑。
  官军船快,不一会儿就追上了货船,张能奇吩咐众将士跳上事先准备好的小舢板,割断绳索,弃船而去。
  官军登上货船,望着船舱中堆积如山的物资,早已眼花缭乱,那里还有心思打战,纷纷丢下兵刃,将船上的货物一一搬回自己船上。没过多久,两百多艘战船皆被货物堆得是满满当当。由于船身过重,容易失去平衡,因此所有战船都只能缓慢行进。
  战机稍纵即逝,张文秀迅速率领近千艘小船从各个隐蔽的港口中一齐杀出,将官军水师团团围住,驻防两岸的大西军步骑也定国的指挥下,从两岸夹击。
  官军顿时乱作一团,死溺无算,折损将士两千人,大小战船二百余艘全被大西军所夺,左良玉水师全军尽殁。
  消息传回岳州,城内军民人心惶惶,生怕被张献忠抓到丢了性命,相继弃城逃走,定国率精骑旋即疾驰而入,夺占全城。
  数月来,张献忠席卷湘赣,抄没出大量宗藩财产和富户钱粮,为收拢人,张献忠下令从这些物资中拨出部分,赈济逃难灾民及各地穷苦百姓,并布告天下,三年免征,一民不杀。
  又命尹先民屯军茶陵,狄三品率水师防守岳州,何一德分驻城陵矶,自己则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走洞庭湖,来取常德。
  十一月二十三日,定国率军逼近常德,守将温察明弃城逃跑。为扩大战果,定国一面吩咐靳统武领兵进城安抚人心,一面带着十六骑亲兵,继续向前追赶官军。
  官军此时虽还有四五千人,但早已是失魂落魄,辎重更丢弃得到处都是,无人管束。
  这些溃军一路逃跑一路掳掠当地妇女,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而大西军在定国的严令下却是军纪严明,无人敢惊扰百姓,因此所到之处,沿途百姓都自发地聚在道路两侧,热情欢迎大西军的到来。
  武陵县是杨嗣昌的老家,杨嗣昌主政时,曾以保卫荣王府为名修筑了一座新城,全城皆由巨石堆砌,其间以糯米砂浆黏合,极其坚固,杨嗣昌祖宅便位于这座新城之中。
  杨嗣昌虽死,但崇祯帝对其身后事极尽哀荣,因此杨府并未受到多少波及,又逢乱世,故而府中家丁甚多,经过组织训练,这些家丁皆成劲旅,由杨嗣昌次子杨山槂统率。
  尽管荣王府所在的旧城只有李乾德数千残兵防守,但杨嗣昌生前曾让张献忠吃尽苦头,虽然已经死了多年,可张献忠心中依旧恶气难平,飞檄军前,让定国不顾旧城,专攻新城。
  接到张献忠的军令,定国心中犹豫不决,就在这时香莲端着一碗鸡汤从帐外走了进来,见定国愁眉不展,香莲连忙关切地询问道:“宁宇哥,你没事吧?”
  听到声音,定国猛地一抬头,这才发现原来是香莲来了,定国将张献忠发来的羽檄递到香莲面前,苦笑一声道:“这是父王派人送来的加急文书,你且看看吧。”
  “刚炖好的鸡汤,赶紧趁热喝了吧!”香莲将鸡汤小心翼翼地摆在定国面前,然后伸手接过文书看了起来。
  定国端起鸡汤,顾不上烫嘴,一气口喝下肚去,接着用手一把抹去唇上的油渍,心思重重地对香莲说道:“父王如今放着荣王府不打,偏要咱们打新城,看来父王对杨嗣昌的恨意难消啊!倘若果真攻下新城,杨府上下阖家几百口怕是难逃一劫了!”
  香莲看过文书,重新递还给定国,犹豫地说道:“我倒是有个主意,只是不知可不可行。”
  定国眼前一亮:“快!说来听听!”
  香莲随即凑近定国耳畔,低声说道:“咱们不如只从正面大张旗鼓的佯攻,放杨家人从后突围,这样一来,既不违背父王的军令,又可以救下无辜,你看怎样?”
  “好啊,夫人!这么简单的办法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定国兴奋地站起身,一把将香莲搂在怀里,狠狠亲了两口。
  香莲一脸绯红,假嗔道:“老夫老妻的,让人看到多不好意思!没啥事我可就出去了,你赶紧去忙正事吧。”
  说完,香莲挣脱出定国的怀抱,端起案上的空碗,转身离开了大帐。
  然而令定国万万没想到的是,尽管自己留出了一条退路,可一连数日,城内却丝毫没有突围的迹象,仍旧据城死守,不让分毫。
  再这样耗下去,等张献忠大军到来,恐怕想逃也逃不掉了,思来想去定国决定还是派王国仁进城一趟,去找杨山槂把话挑明。
  这些时日,大西军在城下一直都只是虚张声势,并没有真正进攻,杨山槂站在城头,心中不禁充满了疑惑。就在这时,家丁来报,说有西营信使入城,杨山槂皱了皱眉,连忙吩咐家丁把人带上城头。
  见到杨山槂,王国仁当即微微一躬身,对他言道:“杨先生,西王对杨阁部恨之入骨,已严令我军限期破城,然定国将军念及杨府一门上下数百口皆是无辜,不忍加害,故命在下进城面见阁下,请阁下率府中老幼暂避出城,如此我家将军既可以向西王交代,阁下一门亦能尽数保全,还请阁下三思。”
  听了王国仁的话,杨山槂顿时明白过来这几日大西军没有强攻的用意,不过他思虑了片刻,还是摇头拒绝道:“定国将军的好意,山槂心领了,不过让在下出城却是恕难从命,此地乃我杨府祖宅,祖宗基业断无抛弃之理,杨门上下誓与此城共存亡!”
  王国仁不解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若是人死了,可就啥都没有了!”
  “我意已决,毋要再劝,来人送客!”杨山槂毅然决然地把手一挥,身旁家丁立刻上前,带着王国仁走下了城楼。
  回到营中,王国仁将情况对定国一说,定国不禁长叹了一口气,正打算再想其他办法,就在这时,中军匆匆闯入帐中,抱拳禀报道:“殿下,西王来了!”
  定国大吃一惊,连忙整好衣甲,快步迎出辕门,见到定国,张献忠顾不上下马,便迫不及待地责问道:“鸟!都这么多天了,你小子怎么还没有攻下这座破城?”
  “父王,此城虽小,但却十分坚固,儿臣不想将士白白在此空耗性命,故想劝说城中军民开城投降。”定国连忙向张献忠解释道。
  张献忠一听就火了:“鸟!哪有打战不死人的?况且城内皆是杨嗣昌族人,他们若是肯降倒是奇怪了!周圣楷,限你天黑之前攻下此城,可有把握?”
  周圣楷是湖南湘潭人,原在杨嗣昌之父杨鹤门下供职,颇受重用。不料等到杨鹤去世,杨嗣昌便逐渐疏远了他,以至此后仕途不顺,周圣楷对此怀恨在心,干脆辞官回家,直到大西军席卷湖南,他才重新出山,投靠了张献忠。
  听张献忠喊到自己,周圣楷当即挺身而出,拍着胸脯保证道:“王上放心!天黑前,末将若拿不下此城,提头来见!”
  怀着对杨嗣昌的无比愤恨,周圣楷亲临战阵,率军对武陵新城发起了猛烈进攻。防守城池的杨府家丁虽训练多时,但毕竟未经战阵,陡然见到尸横遍野,血肉横飞,瞬间吓得魂飞魄散,哪里还有抵抗的勇气。
  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大西军就已破城而入。
  大军入城,张献忠对杨嗣昌一族展开了毁灭性的报复,他命人在城中四处悬挂令牌,上书:“照得诛贼杨某,昔年曾调天下兵马,敢抗天兵,某幸早死于吾刃矣。今过武陵,乃彼房屋土田,坟墓在此。只不归顺足矣,为何拴同乡绅士庶,到处立团。合将九族尽诛,坟墓尽掘,房屋尽行烧毁;霸占土田,查还小民。有捉杨姓一人者,赏银十两;捉其子孙兄弟者,赏千金。为此牌仰该府!”
  一时间,整个杨府都陷入了血雨腥风中,尽管定国忧虑不已,却也无能为力,直等到杀声渐渐平息,定国方才带着数名亲兵进入杨府。
  一进杨府大门,血腥气息顿时迎面扑来,到处伏尸遍地,血流成河,众人强忍着令人作呕的腥臭,在后宅中连续翻找了七八间屋子,却连一个活人也没有看到,就在大家都有些绝望的时候,一名亲兵突然大喊道:“老大!这里还有活人!”
  定国赶忙循声冲了过去,只见在一间破旧的柴房中,一名满脸血污的年轻女子正惊恐地蜷缩在角落,瑟瑟发抖。
  “哇哇哇……”就在定国打算上前询问时,女子怀中忽然发出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
  “天,居然还有个孩子!”身旁亲兵忍不住惊呼道。
  “别……别过来!不要伤害我的孩子!”女子见定国想要往前,不禁惊慌地胡乱向前摆手,失声尖叫起来。
  定国连忙停下脚步,原地俯下身,轻声安慰道:“不要怕,我是来救你们的!”
  过了好一会儿,女子渐渐平静了下来,见定国的确没有恶意,方才将信将疑道:“你们果真不是坏人?”
  “放心吧,咱们老大一向宅心仁厚,从不滥杀无辜!”没等定国开口,身旁王国仁已然迫不及待地插了一句。
  听王国仁这么说,女子眼前一亮,立刻将身子往前一倾,扑通跪倒在定国面前,连连叩首道:“奴家陈氏,乃是杨山槂之妻,这婴儿名唤农基,刚出生不满三月。夫君城破身死,就只留下奴家和这遗孤,还请将军救命!”
  万万没想到眼前之人竟是杨嗣昌儿媳,定国赶紧上前一步将她扶起,柔声问道:“你可还有亲人在别处?”
  “奴家还有娘家人,住在辰溪,距此四百多里。”陈氏抱着婴儿站在定国面前,怯生生地说道。
  “这就好办了!”定国扭头望向王国仁,“你且去寻一名可靠的兄弟,一路将她们母子送回辰溪!”
  “老大,放心!一切包在我身上!”王国仁二话不说,拍着胸脯保证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6 11: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益阳有座宰相墓来源:益阳在线      责任编辑:夏一杨       发表时间:2018-11-19
  编者按:去年六月,本栏目《往事麻石街》曾发过鲁新民先生的“谢林港原来叫谢陵港”,说元朝末年直接与元军交锋一百余次,为大明王朝铺平了道路的陈友谅,匆匆登基称帝,国号“大汉”,最后却没有斗得过“缓称王”的朱元璋,于一次伏击中全军覆没,吊死于益阳志溪河畔的一棵古树上。于是《益阳县志》第四卷“山川”卷中便有“谢林港,古地名谢陵港”之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农民挖金,还挖出了一块“大汉皇帝”的汉白玉碑。无独有“偶”,今“文化益阳”再登发一篇——

  益阳有座宰相墓

  张连喜 傅莉莉

  沅澧二水、西洞庭、南洞庭、东洞庭交汇处有个赤山岛,这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岛屿,山峦连绵起伏三十公里,树木重重,满目苍翠,加之独特的红色土壤,风景十分秀丽。在它的南端有一个山湾,山湾里有个古镇叫“杨阁老镇”,历史上曾是常德府龙阳县辖地。这里现在地属沅江市新湾镇丽园村月形组。

  丽园村的“丽”,原作“蠡”,传说,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范蠡,曾携西施在这里隐居与经商。范蠡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由此而生发许多与陶朱有关的词汇或成语,如陶朱之道、陶朱事业、富比陶朱、陶朱遗风,等。

  今天要说的,当然不是范蠡,而是说说与范蠡同居一岛的杨阁老。

  这位阁老叫杨嗣昌,字文弱,明末崇祯时的大臣,死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享年54岁。杨嗣昌官至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明末权倾一时的宰相式人物,故被家乡人尊称为“杨阁老”或“杨相”。明代因朱元璋专权,不设宰相,便设立了归皇帝直接管理的内阁,内阁的官员相当于宰相。

  益阳历史上竟然有宰相,并且还有他的墓地,这倒要寻访一下。

  最近,我等一行从沅江市区出发,驱车6公里左右,问了几个老乡,就到了杨阁老的墓地。这里紧靠洞庭湖的水路要冲,是走水道去长沙、常德的必经之地。据说,在公路不发达的明清时期,这里过往、停泊的船只很多,号称“日有千人拱撑,夜有万盏明灯”。

  墓葬就坐落在该村月形山西坡上,据说墓地还是杨嗣昌自己选的:前有湖水为照,后有青山为靠,坐东朝西,面对家乡。靠山像半边弯月面对洞庭湖,山下有一个宛如“太极图”的半圆形湖汊。站在墓地,可远眺湖面落日余晖,可放眼洲垸芦苇碧翠,可仰望天边大雁飞翔。

  


  过去,墓地所在山头,有茂密的森林覆盖,有七棵大樟树围绕墓堆,当地人称之为“七星伴月”;如今,这里满山种上了独特的赤山贡桔,春夏花香沁人心脾,金秋桔色光亮养眼。

  走近墓地,远远就看到一块墓碑,碑文“明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杨公之墓 ”几个字,让人对墓主人的尊贵身份顿生敬意。

  读过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人,对这位叫杨嗣昌的明王朝铁杆保皇恐怕不会陌生。不过,小说中塑造的杨嗣昌,是位“民族投降派”。对外,他送钱送物求和;对内,他主张“专力剿贼”,对农民起义军残酷镇压。这有点像蒋介石“安内才能攘外”的对日妥协投降主张。

  正因为这一点,他的名声,在历史上的评价有点复杂。

  这位明末崇祯皇帝的首辅大臣飞黄腾达之际,作为苟延残喘的明王朝,外有关外的皇太极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群雄蜂起,朝中,还有一群无能之辈在贪腐、争权、倾轧。作为皇帝的辅弼之臣,他几乎同时要在三条线上作战,其内外交困,树敌之多,可想而知。

  他为崇祯皇帝立下的最大功劳,是向他献了一条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该策的核心,就是按地域将起义军分割包围,地方既各负其责,又协同作战。该策实施之初,一度将起义军的气势压下.



  但明王朝将领之间、地方巡抚之间、朝臣外臣之间互不买账,防线漏洞百出,起义军“以走制敌”,让杨嗣昌这个一度有成效的战略,很快瓦解。

  崇祯十一年(1638)五月,张献忠于湖北谷城再起。朝廷特命杨嗣昌以大学士督师,赐尚方剑,赴湖广、陕、川指挥围剿,大败张献忠。时多支农民军皆集于四川,杨嗣昌认为川地扼塞,如官军四面合围,可尽扑灭,遂入川。但官军内部矛盾重重,而杨嗣昌本人经常贻误战机,故农民军得以从容作战,声势益盛。

  崇祯十四年(1641)初,李自成军乘机攻陷洛阳,而张献忠以轻骑出川奇袭襄阳,攻占杨嗣昌大本营,崇祯皇帝的族祖、襄王朱翊铭被起义军捕获、杀害。张献忠想通过杀死皇室宗亲的计谋,借刀杀人,让明王朝帮他处死自己的劲敌杨嗣昌。

  张献忠的计谋成功了一半。襄王被杀的消息传到朝廷,杨嗣昌的政敌群起而攻之。襄王被杀的消息也传到了正在湖北荆州一带督师的杨嗣昌,本就有病在身的他,又急又愧又惧,没有多久,如张献忠之愿,杨嗣昌死了。

  他到底是如何死的?有多种说法,一说绝食饿死、一说吐血病死、一说上吊缢死、一说服毒毒死[ii]。无论何种死法,都可用“凄惨”二字概括。

  然而,更凄惨的是,他死后,仍有官吏上书,要崇祯帝追究杨嗣昌“灭贼逾期”之罪。

  好在崇祯帝还没有糊涂到要对一个死去的忠臣追责的程度,他知道,杨阁老之败,败在明军相互间扯皮,败在地方官不配合,败在官员腐败失民心。崇祯不仅没有追究,而且还为他加封太子太傅,并赐祭酒一坛[iii]。

  杨嗣昌死后,真正的对手更不会让他安宁。崇祯十六(公元1643年),即杨嗣昌死后两年,张献忠起义军攻入常德、益阳,张的部将、湘潭人周圣楷找到了让自己吃尽苦头的杨嗣昌的墓,掘墓鞭尸泄恨。他“心恨嗣昌,发其七世祖墓。焚嗣昌夫妇柩,断其尸见血。”[iv]其状目不忍睹。

 

  张献忠撤离常德后,杨嗣昌的子孙只找到了他的下半截尸骨,并将尸骨迁葬到了桃源县金厂溪,即今沙坪镇红花村七星组杨阁湾。

  他的后人当时没有找到的杨嗣昌的头与上半身,散落在赤山岛山间,后被当地老百姓发现。赤山乡绅为他重新置棺,葬回原墓穴。

  这样一来,后来的桃源、沅江,各有一个杨嗣昌墓,也各有一个叫“杨阁”的老地名。



  其实,杨嗣昌对自己死后的这种下场,似乎有所预料。死前两个月,他就向皇帝上书,称自己积劳成疾,每天吐血,将士在前方用命,却经常食不果腹,虽然自己为国拼命,但还是常招人攻讦,将来可能死无葬身之地[v]。

  可谓满纸委屈与忧愤!

  可悲的是,发生在杨嗣昌身上的悲剧,同样发生在大明皇帝的身上。对杨嗣昌忠心毫不怀疑的崇祯皇帝,在杨嗣昌死后三年,即公元1644年,国破家亡之际,自缢于北京煤山(今景山)寿皇亭旁。



  大明朝亡国370多年后的今天,站在清风明月、湖光山色衬托的杨嗣昌墓地,若明若暗的大明朝背影、失国败政造成的家国惨状,仍让人百感交加。

  背影里的大明,充满亡国之痛。好在历史慢慢回归理性,作为历史人物的杨嗣昌,逐渐受到后人尊重和理解。有的史学家甚至称杨嗣昌是明朝最后一位战略大师!

  自月形山上安葬着杨嗣昌后,山下这个天然湖汊避风港湾,停靠的船只越来越多,南来北往的人们就在湖汊的右岸开始了经商活动,天长日久逐步形成了一个集镇,这个镇就叫“杨阁老镇”。以他“阁老”尊称直接命名,这在外地尚不多见,这也是家乡人对他最好的纪念吧!



  自从有了杨阁老镇,各地生意人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搭起数百间铺面,俨然街市,行客云集,商家繁多,弦歌酒肆,热闹非凡。有餐馆、旅栈、商行、春楼、赌场、戏院。市场的谷、米、棉、麻、茶、笋、干鲜鱼货等等堆积如山,货物吞吐量大,起卸迅速。每天停靠船只数百条,流动人口上千人。经营繁盛,官府在此还设立了茶关、盐关,征收税赋。

  值得一提的是,夺了大明江山的清代,曾在杨阁老镇上立过一块很大的牌子,上书“阁老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作为对手,为曾经势不两立的失败者致敬,可以说是阁老人格的魅力,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时过境迁之后,一切军事争逐都是浮面的。

  民国时期,杨阁老的后人亦为他重修了墓塚,重立了墓碑。不过到了民国末年,因洞庭湖长年洪水泛滥,镇子向岛内转移,此地才逐渐萧条和荒芜。



  解放后,沅江县成立杨阁老乡政府。一九八○年,杨嗣昌墓被沅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一五年,沅江市撤乡并镇,将杨阁老乡并入新湾镇。如今赤山岛被开发为旅游胜地。有杨阁老这么一位历史名人,而且,其归葬之处有范蠡、西施的足迹,我们真应该带着一点好奇心,到这里走一走。(益阳在线)

谒陶汝鼐墓 七彩阳光3109 2019-05-21   |  54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康熙癸亥(公元1683年)正月十六日未时,“楚陶三绝”陶汝鼐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于宁乡家中悄然辞世,享年83岁。他的后人将他安葬于宁乡二都小官坊,一代先贤从此长眠于这个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
“小官坊”,即如今夏铎铺镇龙凤村虎形山。出于对这位宁乡先贤的景仰,我与市文物局李乔生局长等人一起,拜谒了陶汝鼐墓。
我们先乘车来到虎形山下。人们在这里建起了一个文化公园,园内矗立着陶汝鼐半身像,可见当地村人们对于这位宁乡先贤的敬重与怀念。这些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兴起,人们越来越珍视本地的人文历史风物,这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我们在向导的带领下,大约走了一里多的山路,便到了山脚下,开始登山了。虎形山虽然海拔不高,但相对陡峭,加之通往墓地的道路崎岖不平,荆棘丛生,行走十分不便,因此走得十分艰难,不一会大家便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向导说当年通往墓地有专门的甬道,宽广而平坦,全部用青砖铺地,可惜毁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约摸攀爬了半个钟头,地势忽然开阔,举头一望,“陶汝鼐家族合葬墓”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铭牌赫然出现在眼前,陶汝鼐墓到了。
这是一处合葬墓。市文物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用专业的文字进行了描述:“该墓地坐东朝西,占地面积42平方米。呈半环状布局,长6.64米,宽6.4米,由墓冢、墓碑、墓围组成。墓冢为半球状,上有一盗洞。墓后立碑3通,花岗岩质地,高1—1.2米,宽0.4—0.45米,清同治五年(1866)刊。自左至右分刻“翰林院陶公密庵之墓”、“陶母彭太安人之墓”、“陶老外婆之墓”。墓围片石垒砌,部分已脱落。”
由于年代久远,时代变迁,陶汝鼐墓在很长时间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直到2014年重新发现。据李乔生局长介绍,陶汝鼐墓的发现十分不易。他们先是查找《宁乡县志》,得到陶汝鼐葬于小官坊这一重要线索,然后在原二都的夏铎铺、龙凤山等地多次走访调查,询问了大量当地村民,最终找到了陶汝鼐墓。
陶汝鼐墓不远处,最近迁来一座古墓,是陶汝鼐祖父桂平公陶鹏之墓。陶鹏是明朝嘉靖初年岁贡,曾任桂平县令,死后葬于县南五里,即楼台山北麓陶家坟山。此山因远望如楼台,因此又名楼台山,“楼台晓色”旧为宁乡十景之一。
陶汝鼐曾有诗《扫桂平大父墓》:“楼台山下白云沉,六代松楸万感心。痛忆昔年寒食路,衣冠环立此山阴。”近年因公路建设需要,陶鹏墓迁到陶汝鼐墓侧,祖孙二人从此长相依伴了。
站在墓地向前远眺,但见远山含黛,绿水长流,田野广漠,阡陌纵横。从这里望过去,可见陶汝鼐当年编撰《大沩山古密印寺志》的松竹庵,更远的地方是他六次寻访、一生喜爱的密印寺。这样看来,我忽然就明白了陶汝鼐墓为何要“坐东朝西”的用意。
当年陶汝鼐编撰《沩山志》并非在沩山,而是在沩江畔一个叫松竹庵的地方,即鳝鱼洲北对岸,后来这里成了白马桥粮站,即如今的白马桥仿古街一带。陶汝鼐有诗《春雨松竹庵阅五灯纂沩山小志》:“三月春寒重,孤峰夜雨深。净随传法眼,闲寄著书心。白足劳香供,清机转妙音。谁知枯颖里,祖叶为森森。”
关于《大沩山志》的修纂始末,陶之典《沩志跋》说得十分清楚:“先君子纂修郡邑《志)》,即纪载大沩山水特详,而又别作《方外纪》,为灵祐祖师立传,附沩宗本末著于篇。尝憾旧无专志,使名胜之迹湮日久而不彰也。岁中,慧山和尚道风盛著远迩,福缘且辐辏,乃以《山志》属之先君,遣使布席,礼甚虔勤,先君欣然创稿。稿就十六,会滇南乱起,辍未竟。既数年,慧公谢沩事,别开龙山,未几入寂寂。继沩席者,迭代不遑汲汲于此,遂阁置。越二十有四年,康熙壬中,与峰禅师自大梅过沩,简较遗迹,慨然图继绍,移书诘典……”
康熙七年(1668)三月,陶汝鼐接受密印寺慧山和尚的聘请,利用纂修郡邑《志》积累的相关资料,在当时宁乡县西一里的松竹庵,一边阅读《五灯会元》,一边开始了《大沩山志》的编写工作。不料《志》稿完成十分之六时,滇南发生变乱,波及湖湘,于是辍手未竟。
过了24年,即陶汝鼐过世八年之后,康熙三十一年王申(1692),大梅与峰禅师写信邀约陶之典以竟父师徐业。他在信中说:“《沩山志》稿,纂自先史公,而先和尚实勤敦请,吾两人并有遗责,其可弛是不问乎?愿入山卒业,以毋坠厥绪。”陶之典则“悚然橐笔从之,自六卷以后,谨视先人义例,续为编摩。而以前卷中《法法录系要》一听与公断裁。邵陵刘君澹山,时有搜考之助,于是犁然乃有成书。”(《沩志跋》)
可见,陶之典接受与峰禅师的邀请,主持了《大沩山志》的续稿定稿,与峰禅师参与了前卷中《法录系要》的鉴定,邵邵阳名土刘应祁(号澹山)则协助进行资料搜考。陶汝鼐初创时是68岁,陶之典受邀续稿时为71岁,父子都是当世名士,老成严谨,学富五车,因此《大沩山志》的最终成果,远胜于同类编纂,是理所当然的。《大沩山志》的续稿、定稿、刊刻工作,一直延续了七年之久,到康熙三十七年(1698)竣工,陶之典写《沩志跋》时已经是77岁了。
如今在密印寺的山门上,有联曰“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这一联就来自于陶汝鼐诗《沩山密印寺》“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十方密印寺,飞落白云间”。密印寺的山门正好坐西朝东,与陶汝鼐墓相对而立,僧人们在山门上镌上这位为密印寺作出不朽贡献的先贤诗句,表达着他们内心深处最朴素的感激,可见佛门净地,亦是有情。
我们在墓前深深三鞠躬,表达对这位宁乡先贤由衷的敬意。关于陶汝鼐平生事迹,拙作《此心安处是吾乡》有过专门介绍,附录于后。
此心安处是吾乡
那真是一个乱世。
1644年是农历甲申年。这一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尽,明朝灭亡,史称“甲申国难”。不久清军入关,大肆屠杀抗清军民,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惨杀……一时间烽火连天、狼烟四起,哀鸿遍野、生灵涂炭。
这一年,陶汝鼐44岁。
据民国《宁乡县志先民传》记载:“陶汝鼐,字仲调,一字燮友,别号密庵。”生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世居县南秀士乡陶家坪,迁平冈(今陶家湾)”。他年幼奇慧,14岁入学,先习公安近体诗,23岁时应督学试,文诗铮铮,督学徐亮生惊喜得异才,称他技冠湖南数郡。1629年(崇祯二年)进国子监,这年秋天国学生大考,考官将其中最优秀的6卷进呈崇祯皇帝,皇帝慧眼识才,“亲擢汝鼐第一”,下诏题名勒石太学,与考中进士同例。在国子监,陶汝鼐每次考试都名列榜首,为此街上书坊都争先刻印他的试牍,“唱卖交衢,公卿贵人争欲识其面。京师称‘楚陶三绝’,谓诗、文、书法也”。1633年(崇祯六年)陶汝鼐中举人后又中会试副榜。当时天下多变故,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陶汝鼐很想以自己的才力拯救时局,便邀游南北,结交周圣楷、杨嗣昌、方以智等豪侠文学之士,“屡上书执政,陈时政阙失”。
如果没有“甲申国难”,没有山河破碎、家业飘零,我想陶汝鼐一定会做一个处江湖之远的文坛名宿,终日以读书为乐,以诗书为伴,不问政治。但明清之际,身处巨大社会动荡之中,这位曾经被皇帝赏识、深感皇恩浩荡的读书人,不得不走出书斋,投身到当时遍布全国的反清活动中。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时,他受人举荐担任了何腾蛟的监军。南京陷落,弘光政权灭亡后,他又转道广西,参加了永历政权,并官授翰林院检讨。但腐败的明政权贪图享乐,无所作为,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复国无望,陶汝鼐只能再次归隐。举目四望,“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他的心中体会到的,是怎样的绝望和苍凉!


心灰意懒之际,陶汝鼐奉母归乡,回到了他阔别数十年的陶家湾。他有心从此不问世事隐忍偷生,然而世事终究不太平。
顺治九年,明将李定国经过横州,陶汝鼐、郭都贤曾与之相见。这段经历一年后被告发,当时的偏沅巡抚金廷献将陶汝鼐等20人“逮捕”,后来明吉王四将军府的“囚犯”又供出湖南士子300人反清,牵连相当之广。
此时洪承畴经略湖南。宁乡父老乡亲为谋救陶汝鼐,便苦苦请求陶汝鼐好友郭都贤。郭都贤在吏部做官时,洪承畴因故株连免职,下于狱中。都贤素赏承畴之才,极力为他开脱,奏请免罪复职,得到崇祯皇帝准许,承畴得免罪,继续为官,累升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感都贤之恩,与其结为知交。


郭都贤往长沙见洪承畴,陈述冤案,请求释放无辜。承畴公开审理此案,“坐幕府前集士民观所讯,首者仍系,脱诸人于禁,重垂慰遣,俾就寓候题”。这实在令人吃惊:告发者继续监禁起来,被告被捕者全部释放,暂在长沙候旨,“信然丝续命”,得庆“再生”。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部覆下,经略斩诬首者于市,命以昭雪还绅籍。”
这就是有名的“陶汝鼐案”。
经此浩劫,陶汝鼐从此不再过问国事,康熙时曾下诏辟举隐逸,地方官要荐举他,他以“糜鹿不训,沐猴自愧”自比,婉言拒绝。
他回到故园陶家湾,在家中专注于诗文书法,专注于地方文化研究,留下大量珍贵文献,著有《广西涯乐府》、《嚏古集》、《寄云楼集》、《褐玉堂集》、《嘉树堂集》、《宁乡县志》、《长沙府志》、《湖南通志》等。另有合刻的《荣木堂文集》、《荣木堂诗集》共三十六卷,流传至今。而他与其子陶之典所编纂的《大沩山古密印寺志》,共八卷,除了大沩山本身的佛教、山水文化资料外,还收录了隶属于沩山禅宗系统的芙蓉山、泉塘山等处的佛教文化资料,既是一部体例严整、线索清晰、资料丰富的佛教文化著作,又是一部格调高雅、情趣优美的山水文化著作。大沩山禅意邈远厚重,毗卢峰秀美清雅,人文与自然的钟灵造化,在书中演绎出湖湘文化十分精彩而独特的一个侧面。大沩山也因此而成为一座人文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山,真是“江山不幸家山幸”。


有一年冬天,陶汝鼐已年满六十。他再次来到大沩山,夜宿密印寺,与密印诸僧对雪参禅,欣然作《雪会记》,文中写道:“十余年冰冷,密庵偷生坏劫中,自笑今年周甲,在毗卢峰上。天公昨日振潮音,今日呈玉戏,便唤我作蓬莱仙监,亦无不可矣。明日大霁,居士本不攒眉,有野人送酒者,为尽一卮。”字里行间,已然尽是劫后余生的超脱豁达,隐隐有东坡之风。
我想,宁乡这片热土,从来不乏古圣先贤。无数的先辈来了,又走了。他们未曾停留,这里不过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驿站,他们凑巧从这里经过,在历史的长河里惊鸿一瞥,偶尔投影于沩水的波心,随后飞向更远的远方。唯独陶当鼐从这里出发,含悲历劫之后又重回家乡,把一腔心血化作诗书万卷,惠及乡人。我想他的内心一定是安详平和的,那些诗书历历在目,分明写着: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有谁认得这些益阳人,他们火了

下一篇: 家乡美--三堂街镇合水桥虎形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06: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最狠丫头:被王夫人挫骨扬灰,却凭两根红指甲报仇雪恨
播报文章
兴趣认证
安阳源易缘
关注
2024-01-13 10:35来自河南原创

红楼梦最狠丫头:被王夫人挫骨扬灰,却凭两根红指甲报仇雪恨
王夫人与林黛玉斗法,频频出手逼迫,却很少见黛玉迎战,黛玉是包子吗?

战士以身入局,举棋胜天半子!曹雪芹送晴雯一个“勇”字,生命最后一刻晴雯有多勇?直战得天地玄黄,荡气回肠!


广告
第一次和30岁女邻居独处,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她如此深不可测
×
晴雯的“勇敢”和智慧,都影射了黛玉对王夫人的反击。

狐狸精的罪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王夫人和晴雯的斗法是暗暗叫劲,你来我往,全是桌下功夫。

两人从暗斗到开始明牌,是从检抄大观园检抄开始。

检抄一开始,王夫人就裹挟着风雪到来,在大观园,当着王熙凤及邢夫人陪房王善保家的,以及下人的面,骂晴雯“轻狂”、“浪样”。

在红楼背景下,这样骂一个未婚女子,等于在广场当众扒衣服,等于当众扇耳光。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收拾一个丫头那就错了。

一件事的波及面有多大,取决于看客的身份!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王夫人恶斗晴雯,在场的有王熙凤、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这三个人代表了荣国府全部的高层耳目。

王熙凤是贾母的人,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心腹,周瑞家的不用说,是王夫人的心腹。

王夫人打晴雯,就是向贾母、邢夫人明牌:你晴雯不是说是老祖宗的人吗?我就修理了!

这是对贾母宣战:晴雯是狐媚子,不守女德,我就骂得!老太太你不是史家侯门之女吗?看你调教出来的浪荡人!

这也是对邢夫人的震慑:大房你看好,贾母我都不怕她,你要再逼逼,掂掂自己的斤两!

这气焰多嚣张!这是要掀荣国府的桌子哟!

对王夫人的暴戾,贾母有办法吗?sorry,这个昔日的老祖宗只是弱弱地说了句:“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骏马面前无沟壑,怂人面前全是坎儿。靠山对付不了的敌人我来硬刚,晴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表现出来的“智”、“勇”,让天地动容,山河失色。

和宝玉互换内衣
红楼中有很多背刺桥段,网友总看成谈情说爱,那是不知道荣国府的生命线和红线是什么?

荣国府的生命线是名声。


广告
“你真的太大了!”他附耳低喃“年纪大的会疼人
×
荣国府是天下望族,望族是天下精神的领袖,是道德的标杆,名声是荣国府的立足之本。

如果有人践踏了荣国府的名声,就是踩了红线,就是死罪,无论你多尊贵都不例外。

这就是为啥王夫人用狐媚子定罪晴雯,贾母乖乖妥协的原因。

但是就在荣国府老祖宗都默认的局面,晴雯却勇敢向王夫人亮剑:临死前和宝玉互换贴身袄儿。

“又伸手向被内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儿脱下,连指甲交给宝玉道:‘这个你收了。以后就如见了我的一般。快把你穿的袄儿脱下来,我穿……论理不该如此,只是【耽了虚名】,我可也是【无可如何了。】’”

晴雯和宝玉互换贴身袄儿的情节,大多网友认为是晴雯给宝玉留临终念想,很少想到这是一件战斗武器。

再次提醒,荣国府的红线是名声。

王夫人要的是利用狐媚子的坏名声除去晴雯,但不想让荣国府以外的人知道荣国府出了狐媚子!那是给贾家掘坟!

这就需要把晴雯是狐媚子的消息控制在荣国府小范围内,绝不能传出荣国府。

这是问题的关键!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这就给晴雯报复王夫人留下了空间:只要把荣国府狐媚子的消息传出荣国府,就是对王夫人最狠的报复!

晴雯的报复
“论理不该如此,只是【耽了虚名】,我可也是【无可如何了】。”

这句话的信息量,太大太大了!

1、【论理不该如此】。

如此是指什么?是和宝玉互换贴身棉袄。

【论理不该此】,当然不该如此,未婚女子和男主人互穿对方的贴身衣物,和被捉在床没啥两样!

晴雯知礼、守礼,在怡红院这个随时冒粉红泡泡的地方,能独善其身,她高洁的灵魂吊打荣国府绝大多数人。

这是晴雯的品格。但这样高贵的灵魂,却被王夫人定成最浪荡的女人!

这是奇耻大辱!

但无可改变。


广告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
2、【我可也是无可如何了】

【耽了虚名】是被冤枉,【无可如何】是舍得一身剐,舍得把污秽的臭名远扬天下。

名节是她最珍贵的东西,是她洁净的羽毛。

但是,既然王夫人把她的底线戳破了,在她洁白的羽毛上倒上大臭粪,那么晴雯也无可如何了。

名声臭都臭了,那就让自己的名节变成一把利剑,刺向王夫人,掀翻荣国府这遮羞的盖子吧!

晴雯穿着宝玉的贴身衣服,她是快死的人啊,人死在荣国府外面,死后总要有人收敛的,大小也要办葬礼的。

晴雯是宝玉的丫环,她穿着贵族公子的贴身棉袄,什么意思啊?傻子都知道!

百姓骂晴雯不要Face,更要骂荣国府不知廉耻。

无论王夫人的能力再强,王家的靠山再强,一个女人都是靠子嗣才能登上权力高台,你儿子如此丧德,你管理的府内出了狐媚子,你王夫人还配当内宅掌家人吗?

一件棉袄比千军万马,比千言万语更有杀伤力!


所以王夫人在晴雯死后,紧急通知晴雯表哥表嫂立刻把她拉往城外化人场化了,那是毁灭证据啊!

都说尤三姐是烈女,其实最烈的不是拔剑自刎的三姐,而是晴雯!晴雯有以身入局,胜天半子的刚烈和勇气。

决绝的报复
晴雯对王夫人的报复,你以为一件棉袄就够了?

王夫人用霹雳手段,把晴雯一烧了之,她用强权堵住信息外露的通道,但晴雯多聪明啊,她给王夫人留下最彻底的背刺。

这个背刺就是宝玉!

晴雯还给宝玉留下两根寸许来长的红指甲,这才是王夫人无可奈何的背刺。

古人,尤其是古人女人,受了冤屈是要用指甲来鸣冤的。

何况这指甲还是宝玉最珍爱的红色,那是世界光明的颜色,也是以血明志的颜色。


广告
初二成绩倒数,初三晋级全班前3!成功逆袭的背后,离不开3件事
×
看到这一副指甲,就想到了晴雯的冤魂,这荣国府是什么地方?是把一切美好、生命、生机都毁掉的地方,而这个毁掉美好的人是他的母亲。

没有刻骨蚀心的痛苦,谁会背叛自己的母亲?晴雯的这对指甲,就是一对明晃晃的、血淋淋的芒刺,等到王夫人把黛玉也推下深渊,宝玉的报复就来了,他从荣国府出走,没有儿子,无子嗣的王夫人,将不再有掌管荣国府的资格!

啊,晴雯这个女子,你有多美好,又有多刚烈,当文明之光被雨雪当头遮盖(“雯”),这就是你羽化成仙的道场!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8: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慧绣璎珞+】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破解《红楼梦》最大谜团:贾母珍视的“慧绣璎珞”的惊世秘密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xbfl999
金步摇6
想知道“护官符”的秘密么?想知道妙玉的绝世奇杯的奥妙么?想知道“晴雯撕扇”的真相么?想知道《红楼梦》仅仅八十回的原因么?。。。。。。


更多明史揭秘尽在《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现已写了近四十万字,还在继续破解中,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http://tieba.baidu.com/p/4296852809?pn=1
http://blog.sina.com.cn/xbfl99
http://blog.tianya.cn/listcate-7246080-0-1.shtml


揭穿东林党伪明史的谎言,还原历史真相,还明史一个迟到的公正!


我在慕容冲吧的所有帖子都加精了!特发一段新文表示感谢,祝大家圣诞快乐!


送TA礼物
IP属地:加拿大1楼2016-12-25 01:51回复

xbfl999
金步摇6
再看“慧绣”的特点:
  “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所以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

  “慧娘”仿的是唐宋元明名家,无清,至明止,从只仿“唐宋元明”,我们可知慧娘为明朝人!而且朱慈炤更是着重于描述“草”字、笔“草”,那么《红楼梦》中的主角仙草到底是明朝哪位历史人物呢?


  再细看朱慈炤对“慧绣”中所绣的字的笔划描述:“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共四划,这是一个字!猜猜这写的是什么字?


  1勾踢---- “|_”, 一勾一踢实为两笔,乃是左边一竖,右下一笔,看照片示意图

  2转折---- “一|” ,有转折自然是两笔,乃是上一横右一竖连起来一笔写成的转折,看照片示意图

  3轻重---- “一”

  4连断---- “ |”,这一竖本是一笔,但因为被一横中间截了,本是一笔却看似断开,故称“连断”。


  将这四笔放在一起,答案揭晓:“田”!



IP属地:加拿大3楼2016-12-25 01:59回复

易推网络 · 效卓

令人上头超刺激乡村小说!谁能扛住这本乡村小说!三分钟就会起
令人上头超刺激乡村小说!谁能扛住这本乡村小说!三分钟就会起劲....
立即查看

2024-03-08 18:07:04 广告

xbfl999
金步摇6
那么朱慈炤大费笔墨描写的“璎珞”屏风是何意义?

书中脂批说的明白:【甲夹:按,璎珞者,颈饰也!想近俗即呼为项圈者是矣。】
见图示




小小颈饰居然被做成了屏风,还给分割做成了16扇!那屏风估计也就跟IPAD差不多大!怪不得会被摆在案几上,可是朱慈炤的这种安排难道没有人觉得十分奇怪么?


IP属地:加拿大5楼2016-12-25 02:03回复

xbfl999
金步摇6
那么这璎珞屏风到底是谁的神主牌位?

  答案:“慧绣”“璎珞”!

  看不懂?换成同音字看看:“惠”“秀英”落。



  慧娘姓“田”,“慧绣璎珞”合起来即“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秀英】” 【落】!

  【惠】是田秀英谥号的第四字,【落】在《红楼梦》中指花落即暗喻人亡。原来这是朱慈炤为了避母亲讳,而换用了同音字!


  原来四皇子朱慈炤让荣国府老祖宗贾母供的是自己母亲田秀英的神主牌位!宁国府腊月三十祭的是朱明祖宗,荣国府正月十五祭的是作者朱慈炤的母亲田秀英!


IP属地:加拿大7楼2016-12-25 02:06回复

xbfl999
金步摇6
朱慈炤又写到“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如今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

  这慧绣璎珞紫檀屏风乃是荣国府祖宗田秀英的神主牌位,怪不得“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老祖宗贾母这边”。


  贾府原有慧绣十八件,即“已进了上的两件”和剩下的璎珞十六扇,这十八也是暗合慧娘只活了十八岁,即崇祯自天启七年登基到崇祯十七年亡国身死只当了十八年皇帝!


  “慧绣璎珞”一共十六扇,音同“惠秀英落”,即“田秀英亡”十六年,正是应和后文的宝玉所做的《芙蓉女儿诔》中的“迄今凡十有六载”,都是指田秀英自天启七年嫁给朱明崇祯到崇祯十五年被害死所经历的十六年!


  贾府“上年将那两件慧绣已进了上”,指的是田秀英先于明朝覆亡前两年(即崇祯十五年)就已然身故,只同崇祯相守了十六年就“英落”了。


  字字写来不寻常,重重玄机暗中藏。朱慈炤这一番大费周章的详描细画“慧娘璎珞” 为的是点出父亲崇祯执政十八年亡国的历史,更是描述自己对母亲田秀英的无限哀思和深情怀念!


IP属地:加拿大9楼2016-12-25 02:07回复

xbfl999
金步摇6
 ----又譬如说美化周后诋毁田妃的《思陵典礼记》的作者东林党孙承泽,崇祯朝的刑科给事中。明朝灭亡后先任大顺政权的防御使、后中央一级大员谏议;满清时官至督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曾任【提督翰林院四译馆事】。

  孙承泽在顺治时曾上疏举荐吴梅村等多人。顺治元年七月,孙承泽上疏为满清殷勤献计献策剿杀抗清义民;“孙承泽谨启为畿辅盗贼尚繁,伏乞严敕抚镇道将各官,实图料理。。。。今贼势已大,谅非州县所能办,须专责之抚臣,督同镇道,极力搜捕,使贼力窘势迫,各缚渠魁。。。。”(见《吏科都给事中孙承泽启本》)其人对满清主子的奴颜媚骨,对抗清义民的穷凶极恶,实在是无耻之尤!“不死神话”孙承泽自称先自缢、后服毒、再投井,想尽了一切办法殉国却皆得不死,于是毅然投敌!投敌卖国的孙承泽临死前特意写诗自赞“孤心留取照幽墟”,这是自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啊!这厚颜无耻不服不行啊!


  正是假死殉国的洪承畴和自比文天祥的孙承泽这些东林党人让朱慈炤创造出了假天祥贾瑞这个人物!


  等等等等,太多太多,不胜枚举。。。。

  至此,我们方才品出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内里真味! 也才真正知会了脂批的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的所言真义!


IP属地:加拿大15楼2016-12-25 02:19回复

xbfl999
金步摇6
第四十八回里:宝钗笑道:“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这句话可不简单,实为:“呆香菱之心苦,只因湘云疯话多”。香菱为南明,湘云为明史。这句说的是什么呢?

  看翻译:满清得意笑道:“南明的心里苦啊,为什么呢?因为东林党编出来的明史疯话多,尽是假话黑南明!”


  这也正是为了照应前面第三十一回里迎春抱怨湘云的谎话:“淘气也罢了,我就嫌他爱说话:也没见睡在那里还是咭咭呱呱,笑一阵,说一阵,也不知是那里来的那些谎话。”

  睡着后不清醒的湘云就是任由东林党文人摆布的《明史》,暗喻南明的迎春的这些话正是控诉满清官修的《明史》中对南明历史的记述都不知是哪里来的谎话!



  看到这里我们难道还不清楚这些关于南明的谎话是哪里来的么?正是东林党黄宗羲、张岱这些人编来的!

  怪不得湘云令迎春嫌弃、令香菱心苦,这是朱慈炤对东林党和满清恶意篡改明史的揭露和批判!

明史被歪曲甚至被颠倒,这就是东林党文魔的可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8: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被乾隆“封杀”的名将:7次完胜努尔哈赤,还成功策反其女婿
播报文章

小思姐聊生活
关注
大家好,我们的小思姐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提及明清更迭之际的明朝高级将领,袁崇焕一定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作为被崇祯帝寄予厚望的蓟辽督师,袁崇焕无疑是明朝打击后金清朝的一号人物。然而在袁崇焕试图力挽狂澜之前,明朝还有另外一位姓袁的高级抗金将领,他的名字却不被大多数人所知道。此人名叫袁可立,是乾隆眼中的另一位岳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廷对两位前朝名将下了“封杀令”,一位是岳飞,另一位则是袁可立。

二人相关的传记和其他文字资料例如《岳鄂王精忠祠记》和《节寰袁公行状》,纷纷成为了“文字狱”时期的禁书。能够和岳飞一同被满清统治者所禁,袁可立究竟做出了哪些成就,才获得了如此“殊荣”?
袁可立是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初授苏州府推官,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和崇祯四帝。至天启六年(1626年)以兵部尚书衔致仕时,袁可立在官场摸爬滚打37年,其中的“高光时刻”当属他在抗金的那4年里7次完胜努尔哈赤。

天启元年(1621年),辽沈、广宁相继失守,最后全辽沦陷。面对来势汹汹的努尔哈赤和后金,满朝文武皆噤口畏战,视关门为死地。而刚刚沉冤昭雪升任太仆寺少卿的袁可立,却大胆地向天启皇帝提出了自己的七项建议:
一收残兵,以省调募;
二出奇兵,以图制胜;
三明赏罚,以振法纪;
四慎防守,以固封疆;
五实京营,以固根本;
六多储资粮,以防未然;
七破格用人,以期实用。
“木匠皇帝”朱由校虽然是个奇葩,但也深知袁可立策略的可行性,于是“一一嘉纳允行”。但天启皇帝并不打算将袁可立派到辽东,而是让他和孙承宗一道担任自己的侍班帝师,坐镇中枢。同年(1621年)三月恶讯传来:努尔哈赤引兵先克沈阳后克辽阳,辽东经略袁应泰举火自焚。辽东的组织体系崩溃之后,天启皇帝认为“弹压登莱非公不可,于是以节钺授公。”

这一年,60岁的袁可立披挂上阵,以右佥都御史衔“巡抚登莱等处地方备兵防海赞理征东军务”,成为了明朝在辽东的国家柱石。袁可立走马上任后,采用戚继光留下的“水军先习陆战”之法,为明朝创立了一支战船4000艘、水师陆战队五万多人的精锐部队。
除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袁可立还与枢辅孙承宗、津抚李邦华、毕自严、总兵毛文龙、沈有容等组成了辽东的最高军事领导班子,对后金和努尔哈赤造成了巨大的威慑。上至皇帝下至同僚,无不称赞袁可立的功绩。袁可立巡抚登莱的第二年,便成功策反了努尔哈赤的女婿刘兴祚,史载:“癸亥(1623年)春,祚奉奴令守金、复,随令幕客金姓者潜报登镇沈有容及当事(袁可立),欲其从海渡师,彼为内应”。

袁可立这一策反,使得“四百里丧地复归版图”。刘兴祚以“狸猫换太子”的“假死”手法将努尔哈赤给耍了,使得后者一怒之下对明朝叛将大肆诛灭。而袁可立的这一“反间计”,也成了金人和后来清朝一块无法愈合的历史硬伤。袁可立出镇辽东之后,明军由原来的节节败退丧得失城,开始以攻代守以至有了收复辽南之功。

在明朝与后金的交锋之中,日暮西山的明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颓势,而袁可立的登莱战区却是“其中屈指可数到敌占区内主动出击叫战收复失地的正面战场”。与人尽皆知的督师袁崇焕相比,我们无法从《明史》中找到关于袁可立的这些事迹。《明史》记录的虽是明朝历史,却是清朝修编的,对于这样一位敌国名将,清朝在修史时将他“封杀”也是可以理解的。凡此种种,也从侧面证明了袁可立的个人能力和为明朝做出的贡献。

天启六年(1626年),袁可立调任南京户部尚书。魏忠贤本来想倚仗袁可立的才能和威望来平衡兵部,但又无法忍受他的刚正不阿,于是决定将他排挤出庙堂。不久之后,这位令努尔哈赤头疼的天敌,被迫致仕归乡。袁可立离开之后,明军在对后金的战事中再次回归下风,是故黄道周感慨道:
袁可立去职,张盘死柳河败,阁老不能持辽局。金人无惧,劳师袭远,掠觉华攻宁远,玩“议和”断邦交,弄明师于股掌之上。文龙死登莱溃朝鲜又残,明国再无完瓯。袁可立去留天壤有别,高下立见。人夺可立天夺大明。惜哉!

英雄可以被人为“封杀”,但不会被历史遗忘。2019年11月7日,袁可立墓碑在其故乡睢县落成,后人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凭吊英雄的地方。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8: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薛蝌影射刘兴祚,平儿影射袁可立?}】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浪子回头百战身——刘兴祚小传
寻梅听风
寻梅听风
大道得从心死后,此身误在我生前。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图片来自网络
刘兴祚,后金(清朝)称之为刘爱塔,朝鲜文献记载其名为刘海,汉名刘兴祚。刘兴祚本为明末辽东开原(今辽宁开原)人,后来和家人一起,被后金虏掠而去,因为为人精明干练、善解人意,且才干出众,故深得努尔哈赤信任。

努尔哈赤将刘兴祚分拨于大贝勒代善的正红旗下,此后,刘兴祚先后参加了后金军进攻辽阳和沈阳的战斗,并在这些战斗中立有战功,因此升任备御,这是一种没有品级的低等武官官职。此时的刘兴祚,在后金远远算不上什么人物,但比起那些沦为奴隶,或者为女真贵族种地的汉人们来说,他已经算是熬出头了。在此后的几年里,刘兴祚跟着八旗军征战四方,凭借自身出类拔萃的才识,接连平步青云,直至副将,并受命管辖金州、复州、海州、盖州这辽南四卫之地,成为后金国中声名显赫的汉官,努尔哈赤甚至把女儿嫁给了他,他的老母、兄弟等家人,在后金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待遇。

一切看上去都很好,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刘兴祚一路高升之际,一件事改变了他对努尔哈赤的看法,促使他转变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在辽东地区逐渐站稳脚跟的努尔哈赤开始飘了,他认为自己已经不需要汉人了,甚至开始大量屠杀辖区内的汉人百姓。每天看着自己的同胞惨死在女真人的屠刀之下,这让刘兴祚颇为难受,但他能做的,也只有在努尔哈赤要杀汉人的时候,尽量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多加周旋,多保全一些人罢了,可这于大局而言,也是杯水车薪。面对努尔哈赤日益疯狂的屠刀,最终,刘兴祚决定反戈一击,联络明朝做内应,给自己的老岳父努尔哈赤后脑勺来一闷棍,最好能一棒子把这位杀星下凡的老岳父给敲死,这样才能有建州(后金古称)汉人的一条活路。

当时,恰逢时任明朝登莱巡抚袁可立“一意治师,塞要害,焚盗粮,联络诸岛,收复旅顺”呈现出步步为营的战略进逼之势,这给了刘兴祚很大信心。刘兴祚曾经多次秘密派人给袁可立送信,表明反正之意,袁可立也已经派人接应。但考虑到努尔哈赤向来擅于用间,为了防止刘兴祚诈降,袁可立做了两手准备,他故意将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后来不仅刘兴祚军中尽人皆知,就连后金高层,包括努尔哈赤本人也得到了一些风声。可这时的努尔哈赤,并不相信刘兴祚会背叛自己,他认为,这只是有人看不惯刘兴祚这个汉人被自己重用,因而制造的谣言。袁可立所做的一切,刘兴祚并不知情,在得到明朝方面的确切回音后,他随即开始秘密筹划起义归明事宜,不想途中却又出了岔子,甚至差点要了他的命。刘兴祚部下有个叫王丙的军官,这个人为人贪婪残暴,屡次触犯军法,刘兴祚想要治他的罪。拜袁可立所赐,王丙此时也听说了一些刘兴祚想要“造反”的传言,于是为了保命,他跑去向努尔哈赤告了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努尔哈赤心里有了数,这件事大概率是真的,他下令严审此案。但最后并无确凿证据,证明刘兴祚暗通明朝“谋反”,刘兴祚则一口咬定是王丙诬陷他。这一事件最后的结果是,刘兴祚本人被由副将降为参将,并被严密监视,刘兴祚的弟弟刘兴仁被杀,告密者王丙,则以诬告之罪被杀。从这个处理结果也可以看出,努尔哈赤还是很喜欢刘兴祚这个女婿的,虽然对他有所怀疑,但仍然没有下狠手。经此一事,努尔哈赤尽弃辽南沿海金、复、盖三州之地四百余里,盖以其地靠近明朝,易守难攻也。在弃守的同时,努尔哈赤一气之下,杀三州之汉人百姓两万余人,其未死之人,都被努尔哈赤驱赶到了海州,袁可立派兵收复了三州之地。

纵然身处危机之中,刘兴祚仍然尽职尽责地做着他的卧底工作,依然尽心尽力地为明朝刺探着军事情报,在此后清(后金)兵两次大举攻打明朝的时候,都是他秘密派人送信,这才让明朝提前有了防备。这时的刘兴祚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他依然嗅到了死亡的味道,他很清楚,如果再有下一次,那么自己绝对不会再有这样好的运气了。所以,刘兴祚开始想办法脱身。刘兴祚先是极口呼冤,表示自己受不了“叛国通敌”的恶名,而后为证清白,“自焚而死”。在烧毁了自己的居所后,刘兴祚还给清朝留下了一具焦尸,并把自己常带的白玉扳指,带到了那具焦尸手上,让清朝上下以为自己真的死了。最终,刘兴祚成功逃往明朝。

刘兴祚归明后,由于登莱巡抚袁可立已经去职,他曾先后隶属于毛文龙和袁崇焕,但在二人麾下都没有获得重用,郁郁不得志。后孙承宗复任督师,刘兴祚才有了用武之地,他被任命为副将,掌管毛文龙身后的皮岛。后来清兵入塞,围困京幾,刘兴祚奉孙承宗命率军至永平阻击清军,在此后与清军交战时,刘兴祚力战身亡。

作为努尔哈赤颇为信重的女婿,刘兴祚的背叛,永远是清朝一段讳莫如深的历史,对此,清朝方面自然不愿意多提。于明朝而言,朝堂上的那些言官们则根本不相信刘兴祚已经为国捐躯了,他们甚至说刘兴祚这次又是假死,他已经再次降清了。也有的书上记载说,刘兴祚是清朝与明朝的双面间谍,是一个在明清双方之间待价而沽的人。直至今日,对于刘兴祚的身份,大家依旧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后说下我的看法,就刘兴祚的生平经历而言,我个人更愿意相信,刘兴祚,只是一个为了拯救同胞而回头的浪子。

编辑于 2022-07-08 08: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8: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兴祚归明事件,袁崇焕摘了袁可立的桃子
tree立
tree立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原文章来源:百家号

原作者:钱眼看人

原文章地址链接:

刘兴祚归明事件,袁崇焕摘了袁可立的桃子
​baijiahao.baidu.com/s?id=158838438410446742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崇祯长编》记载:

  崇祯元年十月八日

  平辽搃兵毛文龙遣副将毛永禄等率兵袭撒儿湖城,约刘兴祚弟刘四、刘五、刘六为应,入之,大有擒获。

  疏闻。

  对东江镇的这一战绩,《崇祯长编》里,只有寥寥几十个字的记载,战果只有四个字:“大有擒获”。似乎这一战绩不值一提。

  果真如此么?

  “撒儿湖”是什么的干活?今天的人们绝对弄不明白,但这个地名还有另一个译音:

  萨尔浒。

  想起来没有?

  1619年,野猪皮在这里打了一仗,这一仗,被那些“历史学家”吹上了天,八十年代还有人专门出版了一本书《努尔哈赤大战萨尔浒》。

  一群多年没有足够粮饷供应的乞丐兵,在这个能够把野猪皮吹上天的地方,狠狠抽了我大清一记响亮的耳光。


偏偏东江镇最后的辉煌,那些狂捧“努尔哈赤大战萨尔浒”的“历史学家”几乎只字不提。

  这就是所谓的“舆论导向”。

  《东江疏揭塘报节抄》是这么记载的:

  崇祯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塘报

  据来乡昝四禀称:奴酋发兵二万有余,径奔镇江下营,修筑城池,欲攻皮岛,等情到职。

  据此当即传令官兵,分布冲要地方,埋伏迎敌,务期万全㈠,已经塘报讫。

  于二十六日,亲带各将领等官兵,水陆并进,迳往镇江地方,截其来路。

  委见逆奴在镇江地方扎营,勒马迎敌,观见旧属刘爱塔在阵,职大呼招之,即带胡人四百、胡马四百二十匹,收带回营。

  业经具疏奏闻备揭投报外,今于十月初二日,据拨夜参将毛永诗报称:逆奴率兵西犯,当即督率各将领等官分兵截杀外,于十月二十日,据副总兵毛承禄呈称:二司参将毛有杰下郭志才等,会同参将曲承恩、沈世魁下毛有成等,昼夜兼程而进,路遇听静拨夜达贼,当即杀死,使奴先绝声息,遂得深入重地。

  于十月初八日,行至潵儿湖,城内有达贼五千余骑。

  见城无准备,先差细作入城,暗约刘爱塔亲弟刘四、刘五、刘六亲族人等为内应,催督官兵奋力向前,枪炮攻打。

  贼堡坚闭不出。从寅至酉,内外夹击,方得攻进,生擒活夷六十九名,杀死无数,割级三千有余,随即收回,同刘四等星夜出边,等情到职。

  该职看得奴酋十数年来,肆恶跳梁,未得扫除,迄今内谋归顺,获功称捷,皆皇上威灵,庙堂胜算所致耳。

  这一战的指挥官是毛文龙的养子、头号黑干将毛承禄。

  战绩是“生擒活夷六十九名,杀死无数,割级三千有余”,袁崇焕所谓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九千破十万”加一块,和这一仗相比,黯然失色。

  这一仗,有一个叫刘爱塔(刘兴祚)的起义人员起了关键作用:他的三个弟弟率领的刘氏族人是内应。

  奇袭撒儿湖这一战没人提,但刘爱塔起义经过却传得路人皆知。

  有两个版本,知名度高的,是袁崇焕版本,另一个是毛文龙版本。

  袁崇焕版本,《崇祯长编》里有,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崇祯二年二月二日

  崇焕又言:刘爱塔者,原名兴祚,辽人也。举家为□□□□大清兵所得,爱其才,待如子。但爱塔则心在明朝,寝食不忌。臣崇焕为宁前道时屡通书,欲自拔西来,崇焕固止之,欲留间于大清,使大清之一举一动得以窥伺。

  大清两次入关,塔俱遣人先报,得以为备。

  天启七年秋,崇焕去任,镇将差人通之,事泄,塔几不测,以计得免。

  崇祯元年九月,遣其胞弟刘弘基从船上来宁,遂云塔已措置一人代死,身穿塔衣服,焚腐其尸,令人不得认识,以此脱身往东江。

  崇焕未信,一月,有南来者云塔死矣,

  又一月,得东江消息,云塔至矣。

  今弘基见在宁远,镇臣毛文龙奉旨就崇焕议事,崇焕请偕爱塔同来对面商确。

  帝从之。

  毛文龙版本则简单直接:战场起义,《东江疏揭塘报节抄》的记载是:

(毛文龙)于二十六日,亲带各将领等官兵,水陆并进,迳往镇江地方,截其来路。

  委见逆奴在镇江地方扎营,勒马迎敌,观见旧属刘爱塔在阵,职大呼招之,即带胡人四百、胡马四百二十匹,收带回营。

  到底哪个版本是真的呢?先看袁崇焕版本:“臣崇焕为宁前道时屡通书,欲自拔西来,崇焕固止之”

  正因为这条记载,袁粉一直吹嘘说袁崇焕很关心辽东的谍报与策反工作,刘兴祚起义就是袁崇焕的成绩。


事实是,袁崇焕摘了袁可立的桃子。

  天启三年(1623年)七月二十六日(甲寅)

  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言:

  今二月内,总兵沈有容执有生员金应魁赍到奴酋伪授世袭总兵驻复州刘兴祚即刘爱塔密禀一纸,内称彼欲反正内应,以报中国。

  因求臣免死加衔牌票。

  臣念辽阳以纳降陷城,广宁以叛官诱败,兴祚之言未可凭信。又思因间用间,实兵家妙用,随于二月二十三日写免死票一纸、加衔劄付一张,移付沈总兵转给金应魁先往。

  沈总兵于三月十三日率兵出海,相机接应。去讫,其后续接塘报皆云爱塔于七月来归也。

  奴四月间以金州近海尽赶人民退处复州,以王丙之故,致奴觉察,将爱塔并李永芳长子械而去,杀其弟刘兴仁暨王丙,阖城屠戮,所未尽者悉赶而东,且并永宁、盖州俱行赶徙,而四卫已空其三,沿海四百余里之地奴尽弃之而不敢据,所余者西虏千人而已。

  当此时也,乘宁前驻防之众,朝鲜助兵之初,大兵出关东,下旅顺,犄角夹攻宣川,拥鲜众而应恢复之功,似有可图者,但谋贵万全,兵须审势,知彼知己,能为可胜,是又当慎图之耳。

  得旨:据奏,逆奴情形已多离叛,攻守机宜,还加详慎,著该部酌议具奏。

  《明熹宗实录》卷三十


《满文老档》里,也有刘兴祚天启三年起义失败后被降职的记载:

  第五十二册天命八年五月………………………………487

12.李永芳之子及爱塔之族人获罪………………491

  (五月)二十三日,降书大贝勒曰:“勿绑缚抚顺额驸之子及爱塔之族人,著人看守解来。彼等之罪,尚未询明,不知本末,实属妄为。”

  第五十七册天命八年(1623年)七月

8.革李永芳、戴木布等之职降爱塔之职………536

  初三日……

  革抚顺额驸、戴木布总兵官之职。革爱塔副将之职,降为参将。革噶海备御之职。升揣尔扎勒游击为参将。

  从这几条记录来看,五月底,李永芳之子和刘兴祚的族人已经被抓,但还没审理定罪。而到了天启三年的七月,刘兴祚被降为参将,实际上已经完蛋了。

  而袁崇焕直到天启四年,也就是个兵备副使,他当宁前兵备道是天启五年的事情,此刻的刘兴祚,已经被降为参将,不再是复州的老大,无权“欲自拔西来”,让袁崇焕“固止之”了。

  所以袁崇焕说。“臣崇焕为宁前道时屡通书,欲自拔西来,崇焕固止之,欲留间于大清,使大清之一举一动得以窥伺……”根本就是撒谎,他在欺骗崇祯——也就是欺君。

  刘兴祚复出,是野猪皮病死,黄台吉继位以后的事,天启七年后金攻打朝鲜的时候,刘兴祚是后金的谈判代表,官职是副将。这个时候,他倒是有机会和袁崇焕往来了,问题是,此刻的袁崇焕是辽东巡抚而不是宁前道,所以袁崇焕依旧是在撒谎。

  而且很显然,袁崇焕根本不知道刘兴祚天启三年起义失败后被野猪皮降职这事,所以才会称自己天启四年之后任宁前道之后刘兴胙“欲自拔西来”。

  只不过,袁崇焕编故事欺君说自己领导刘兴祚起义,刘兴祚为什么不揭穿他?

  老六的猜测是:刘兴祚在后金那边的时候,他肯定知道后金粮食卖毒品价,处境不妙,所以才会从后金那边起义过来跑到东江镇那边。

  只不过,刘兴祚很快发现毛文龙的日子并不比黄台吉好过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江镇已经被辽饷党给断粮了。

  刘兴祚可不想跟着毛文龙一块被断粮。所以他选择投靠袁崇焕。

  所以,袁崇焕编故事欺骗崇祯说刘兴祚是自己在后金发展的眼线时,刘兴祚绝对不敢说半个不字。

  只要刘兴祚自己不说,即便袁崇焕编出来的故事漏洞百出,时间上根本对不上号,对辽事非常不熟悉的崇祯也不可能看出来。

  至于刘兴祚是装死从后金统治区逃亡出来还是战场起义,只有天知道。

  但是,袁崇焕把刘兴祚是装死脱逃这个版本报给崇祯后,刘兴祚起义这件事,毛文龙就分不到半点功劳了。

编辑于 2021-06-10 10: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8: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更迭时期是否存在旗人投降到明军队伍中来的例子?
在明末是否有女真人投降明朝(南明)为其效力的例子呢?显示全部 ​
关注者
87
被浏览
89,647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
​3 条评论
​分享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登录
查看全部 10 个回答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69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邀 @发哥

这个很少,我查了一阵子史料,关于老百姓在蒙古、朝鲜、后金、明朝中间投来投去的记载倒不少,这些都不怎么有名字。

实实在在投降的重要人物,并取得具大成绩的倒真有一个,就是刘兴祚。

刘兴祚,辽东开原人,朝鲜文献称之为刘海。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被"市夷掠去"到建州女真地区,后成为后金的一员战将。努尔哈赤很喜欢他,呼为爱塔。天启五年,刘兴祚与宁产兵备道袁崇焕联系,表示愿意归正明朝。袁崇焕则让他继续留在后金为间,并在宁远大战和宁锦大战中向袁崇焕透露后金的军事情报。

崇祯元年,刘兴祚利用假死,逃到东江毛文龙的领地(毛文龙还因此据为已功),这个归来的过程还比较复杂。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袁崇焕关于其归明经过奏称:

崇祯元年九月,遣其胞弟刘弘(兴)基,从船上来宁远,遂云塔(刘兴祚)已措置一人代死,身穿塔衣,焚腐其尸,令人不得认识,以此脱身往东江。崇焕未信。一月有南者云塔死矣,又一月得东江消息云塔至矣。今弘(兴)基见在宁远。镇臣毛文龙奉旨就崇焕议事,崇焕请偕爱塔同来对面商确。《崇祯长编》卷十八。
但是毛文龙却不明就理,向朝廷上报了一个不一样的剧情,称自己在阵前召降了刘兴祚。实际上,刘兴祚到了毛文龙的东江,并没有多看得起毛文龙。

及观毛帅局面,则大不然之”周文郁:《刘将军事实》载《边事小纪》卷四。
最后地双岛斩毛的时候,历数十二当斩中有一条,就是第二条罪状,详细内容是:

人臣之罪,莫大于欺君。文龙自开镇以来,一切奏报,一事一语皆属欺胜。杀降人杀难民以报首功。刘兴祚夺来二十余人而日数百人,欺篇孰甚”。《崇祯长编》卷二三。
刘兴祚归明当时,大明朝廷也十分重视,崇祯帝派登莱道王廷试核实具奏。王廷试派人到皮岛查实,并给刘兴祚以奖赏。同时建议崇祯皇帝:

赐敕宣谕,量加虚衔,以固其志。《明清史料》甲编第一本。
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明廷正式

授刘爱塔为游击将军。 《崇祯长编》卷二一
再后来,已巳之变,因袁崇焕被逮,刘兴祚跟着祖大寿东回关宁,受孙承宗感召,参加收复遵永四城的收复,并在战斗中阵亡。与他一同参战的六弟刘兴贤被后金掳回,写信给五弟刘兴治策反。刘兴治因此叛乱,并率兵皮岛杀了毛文龙的副将陈继盛。孙承宗派爱将周文郁前去劝服,后来刘兴治参加与后金的战斗,杀敌数十而亡。

PS:刘兴祚有七个兄弟,他是老二。大哥刘兴沛,老二刘兴祚(归正后领右协营)、老三刘兴基、老四刘兴邦,老五刘兴治(游击将军,领平夷营),老六刘兴贤,老七刘兴亮。

其它从后金来投的可能还会有吧,真的比较少,明朝投向后金的倒是很多。懒得再翻史料了,也名不见经传。

编辑于 2018-09-25 21: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2:25 , Processed in 0.0750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