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妙玉===庄妙善太庙之中的玉通灵&不求大士瓶中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3
 楼主| 发表于 2024-9-15 23: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 360国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收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收起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收起
《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收起
《中秋月》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234
来自360国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3
 楼主| 发表于 2024-9-16 00: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 360国学
《中秋》唐·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念奴娇·中秋》宋·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收起
《秋宵月下有怀》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收起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宋·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收起
《水调歌头·中秋》宋·米芾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收起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宋·晁补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3
 楼主| 发表于 2024-9-16 00: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 360国学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唐·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收起
《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3
 楼主| 发表于 2024-9-18 15: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释初品中十喻
让生命充满希望
让生命充满希望
09年悟无生 初证空性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大智度论卷第六
释初品中十喻
  【经】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论】是十喻,为解空法故。
  问曰:若一切诸法空如幻,何以故诸法有可见、可闻、可嗅、可尝、可触、可识者?若实无所有,不应有可见乃至可识。
  复次,若无而妄见者,何以不见声、闻色?若皆一等空无所有,何以有可见、不可见者?如一指第一甲无,第二甲亦无,何以不见第二甲,独见第一甲?以是故,知第一甲实有,故可见;第二甲实无,故不可见。
  答曰: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如德女经说:德女白佛言:“世尊,如无明内有不?”佛言:“不!”“外有不?”佛言:“不!”“内外有不?”佛言:“不!”“世尊,是无明从先世来不?”佛言:“不!”“从此世至后世不?”佛言:“不!”“是无明有生者灭者不?”佛言:“不!”“有一法定实性,是名无明不?”佛言:“不!”尔时,德女复白佛言:“若无明无内、无外,亦无内外,不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真实性者,云何从无明缘行乃至众苦集?世尊,譬如有树,若无根者,云何得生茎节枝叶华果?”佛言:“诸法相虽空,凡夫无闻无智故,而于中生种种烦恼、烦恼因缘,作身、口、意业,业因缘作后身,身因缘受苦受乐。是中无有实作烦恼,亦无身、口、意业,亦无有受苦乐者。譬如幻师,幻作种种事。于汝意云何?是幻所作内有不?”答言:“不!”“外有不?”答言:“不!”“内外有不?”答言:“不!”“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不?”答言:“不!”“幻所作有生者灭者不?”答言:“不!”“实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答言:“不!”佛言:“汝颇见颇闻幻所作伎乐不?”答言:“我亦闻亦见。”佛问德女:“若幻空,欺诳无实,云何从幻能作伎乐?”德女白佛言:“世尊,是幻相法尔,虽无根本而可闻见。”佛言:“无明亦如是,虽不内有,不外有,不内外有,不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实性,无有生者、灭者,而无明因缘诸行生,乃至众苦集。如幻息,幻所作亦息;无明亦尔,无明尽,行亦尽,乃至众苦集皆尽。”
  复次,是幻譬喻示众生,一切有为法空不坚固。如说: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
  如焰者,焰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结使烦恼日光诸行尘,邪忆念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慧者谓为一相,为男、为女,是名如焰。
  复次,若远见焰,想为水,近则无水相。无智人亦如是,若远圣法,不知无我,不知诸法空,于阴、界、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焰。
  如水中月者,月在虚空中,影现于水;实法相月,在如、法性、实际虚空中,凡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现。以是故,名如水中月。
  复次,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人亦如是,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喜,欲取诸相,男相、女相等;诸得道圣人笑之。如偈说:

  “如水中月焰中水,梦中得财死求生;有人于此实欲得,是人痴惑圣所笑!”

  复次,譬如静水中见月影,扰水则不见。无明心静水中,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实智慧杖扰心水,则不见吾我等诸结使影。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水中月。
  如虚空者,但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慧故,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心著。如小儿仰视青天,谓有实色,有人飞上极远而无所见,以远视故,谓为青色。诸法亦如是,以是故,说如虚空。
  复次,如虚空性常清净,人谓阴曀为不净。诸法亦如是,性常清净,淫欲、瞋恚等曀故,人谓为不净。如偈说:

  “如夏月天雷电雨,阴云覆曀不清净;凡夫无智亦如是,种种烦恼常覆心。
   如冬天日时一出,常为昏气雪阴曀;虽得初果第二道,犹为欲染之所蔽。
   若如春天日欲出,时为阴云所覆曀;虽离欲染第三果,余残痴慢犹覆心。
   若如秋日无云曀,亦如大海水清净;所作已办无漏心,罗汉如是得清净。”

  复次,虚空无初、无中、无后,诸法亦如是。
  复次,如摩诃衍中,佛语须菩提:“虚空无前世,亦无中世,亦无后世,诸法亦如是。”彼经,此中应广说。是故说诸法如虚空。
  问曰:虚空实有法。何以故?若虚空无实法者,若举若下,若来若往,若屈若申,若出若入等,有所作应无有,以无动处故。
  答曰:若虚空法实有,虚空应有住处。何以故?无住处则无法。若虚空在孔中住,是为虚空在虚空中住,以是故,不应孔中住。若在实中住,是实非空,则不得住,无所受故。
  复次,汝言住处是虚空,如石壁实中无有住处,若无住处则无虚空,以虚空无住处,故无虚空。
  复次,无相故无虚空。诸法各各有相,相有故知有法,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识识相、慧解相、世间生死相、涅槃永灭相。是虚空,无相故无。
  问曰:虚空有相,汝不知故言无,无色处是虚空相。
  答曰:不尔!无色是名破色,更无异法,如灯灭。以是故,无有虚空相。
  复次,是虚空法无。何以故?汝因色故,以无色处是虚空相。若尔者,色未生时,则无虚空相。
  复次,汝谓色是无常法,虚空是有常法;色未有时,应先有虚空法,以有常故。若色未有,则无无色处;若无无色处,则无虚空相;若无相,则无法。以是故,虚空但有名而无实。诸法亦如是,但有假名而无实,以是故,诸菩萨知诸法如虚空。
  如响者,若深山狭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名为响。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名为响;响事空,能诳耳根。如人欲语时,口中风名忧陀那,还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退,是名语言。如偈说:

  “风名忧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七处触,项及龂齿唇,
   舌咽及以胸,是中语言生。愚人不解此,惑著起瞋痴;
   中人有智慧,不瞋亦不著,亦复不愚痴,但随诸法相。
   曲直及屈伸,去来现语言,都无有作者。是事是幻耶?
   为机关木人?为是梦中事?我为热气闷,有是为无是?
   是事谁能知?是骨人筋缠,能作言语声,如镕金投水。”

  以是故,言诸菩萨知诸法如响。
  如揵闼婆城者,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有实,是名揵闼婆城。有人初不见揵闼婆城,晨朝东向见之,意谓实乐;疾行趣之,转近转失,日高转灭;饥渴闷极,见热气如野马,谓之为水,疾走趣之,转近转灭;疲极困厄,至穷山狭谷中,大唤啼哭,闻有响应,谓有居民,求之疲极而无所见;思惟自悟,渴愿心息。无智人亦如是,空众、界、入中,见吾我及诸法,淫瞋心著,四方狂走,求乐自满,颠倒欺诳,穷极懊恼;若以智慧知无我、无实法者,是时颠倒愿息。
  复次,揵闼婆城非城,人心想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为身,非心想为心。
  问曰:一事可知,何以多喻?
  答曰:我先已答,是摩诃衍如大海水,一切法尽摄。摩诃衍多因缘故,多譬喻无咎。
  复次,是菩萨甚深利智故,种种法门、种种因缘、种种喻坏诸法,为人解故,应多引喻。
  复次,一切声闻法中,无揵闼婆城喻,有种种余无常喻: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及幻网经中空譬喻。以是揵闼婆城喻异故,此中说。
  问曰:声闻法中以城喻身,此中何以说揵闼婆城喻?
  答曰:声闻法中,城喻众缘实有,但城是假名;揵闼婆城众缘亦无,如旋火轮,但惑人目。声闻法中为破吾我故,以城为喻;此中菩萨利根深入诸法空中故,以揵闼婆城为喻。以是故说如揵闼婆城。
  如梦者,如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中,实无而著,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复自笑。以是故言如梦。
  复次,梦者眠力故,无法而见;人亦如是,无明眠力故,种种无而见有,所谓我、我所,男、女等。
  复次,梦中无喜事而喜,无瞋事而瞋,无怖事而怖;三界众生亦如是,无明眠故,不应瞋而瞋,不应喜而喜,不应怖而怖。
  复次,梦有五种: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多梦见火,见黄、见赤;若冷气多,则多见水、见白;若风气多,则多见飞、见黑;又复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则梦见;或天与梦,欲令知未来事故。是五种梦,皆无实事而妄见。人亦如是,五道中众生,身见力因缘故,见四种我:色阴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实智慧觉已,知无实。
  问曰:不应言梦无实。何以故?识心得因缘便生;梦中识有种种缘,若无此缘,云何生识?
  答曰:无也!不应见而见,梦中见人头有角,或梦见身飞虚空,人实无角,身亦不飞,是故无实。
  问曰:实有人头,余处亦实有角,以心惑故,见人头有角。实有虚空,亦实有飞者,以心惑故,自见身飞,非无实也。
  答曰:虽实有人头,虽实有角,但人头生角者,是妄见。
  问曰:世界广大,先世因缘,种种不同;或有余国,人头生角,或一手一足,有一尺人,有九尺人。人有角,何所怪?
  答曰:若余国人有角可尔,但梦见此国所识人有角,则不可得。
  复次,若人梦见虚空边、方边、时边,是事云何有实?何处无虚空、无方、无时?以是故,梦中无而见有。汝先言无缘云何生识?虽无五尘缘,自思惟念力转故,法缘生。若人言有二头,因语生想,梦中无而见有,亦复如是。诸法亦尔,诸法虽无而可见、可闻、可知。如偈说:

  “如梦如幻,如揵闼婆;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梦。
  如影者,影但可见而不可捉;诸法亦如是,眼情等见闻觉知,实不可得。如偈说:

  “是实智慧,四边叵捉;如大火聚,亦不可触;法不可受,亦不应受。”

  复次,如影映光则现,不映则无;诸结烦恼遮正见光,则有我相、法相影。
  复次,如影人去则去,人动则动,人住则住。善恶业影亦如是,后世去时亦去,今世住时亦住,报不断故,罪福熟时则出。如偈说:

  “空中亦逐去,山石中亦逐,地底亦随去,海水中亦入!
   处处常随逐,业影不相离。”

  以是故,说诸法如影。
  复次,如影空无,求实不可得;一切法亦如是,空无有实。
  问曰:影空无有实,是事不然!何以故?阿毗昙说:云何名色入?青、黄、赤、白、黑、缥、紫、光、明、影等,及身业三种作色,是名可见色入。汝云何言无?
  复次,实有影,有因缘故。因为树,缘为明,是二事合有影生,云何言无?若无影,余法因缘有者,亦皆应无!
  复次,是影色,可见长短、大小、粗细、曲直,形动影亦动,是事皆可见,以是故应有。
  答曰:影实空无,汝言阿毗昙中说者,是释阿毗昙义人所作;说一种法门,人不体其意,执以为实。如鞞婆沙中说:微尘至细,不可破,不可烧,是则常有!复有三世中法,未来中出至现在,从现在入过去,无所失,是则为常!又言:诸有为法,新新生灭不住。若尔者,是则为断灭相!何以故?先有今无故。如是等种种异说,违背佛语,不可以此为证。影今异于色法,色法生必有香、味、触等,影则不尔,是为非有。如瓶二根知,眼根、身根;影若有,亦应二根知,而无是事。以是故,影非有实物,但是诳眼法,如捉火[火+曹],疾转成轮,非实。若影是有物,应可破可灭;影终不坏,以是故空。
  复次,影属形,不自在故空,虽空而心生眼见。以是故,说诸法如影。
  如镜中像者,如镜中像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亦非自然作,亦非无因缘。何以非镜作?若面未到,镜则无像,以是故非镜作。何以非面作?无镜则无像。何以非执镜者作?无镜、无面则无像。何以非自然作?若未有镜,未有面,则无像;像待镜、待面然后有。以是故非自然作。何以非无因缘?若无因缘应常有;若常有,若除镜、除面,亦应自出;以是故非无因缘。诸法亦如是,非自作,非彼作,非共作,非无因缘。云何非自作?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生法不自在故,诸法属因缘故,是以非自作。亦非他作者,自无故他亦无,若他作则失罪福力。他作有二种:若善、若不善。若善应与一切乐,若不善应与一切苦。若苦乐杂,以何因缘故与乐?以何因缘故与苦?若共,有二过故,自过、他过。若无因缘生苦乐,人应常乐,离一切苦;若无因缘,人不应作乐因、除苦因。一切诸法必有因缘,愚痴故不知。譬如人从木求火,从地求水,从扇求风,如是等种种各有因缘。是苦乐,和合因缘生:先世业因,今世若好行、若邪行缘,从是得苦乐。是苦乐种种因缘,以实求之,无人作,无人受,空五众作,空五众受。无智人得乐,淫心爱著,得苦生瞋恚;是乐灭时,更欲求得。如小儿见镜中像,心乐爱著,失已破镜求索,智人笑之;失乐更求,亦复如是,亦为得道圣人所笑。以是故,说诸法如镜中像。
  复次,如镜像实空,不生不灭,诳惑人眼;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不实,不生不灭,诳惑凡夫人眼。
  问曰:镜中像从因缘生,有面、有镜、有持镜人、有明,是事和合故像生;因是像生忧喜,亦作因,亦作果,云何言实空不生不灭?
  答曰:从因缘生,不自在故空。若法实有,是不应从因缘生。何以故?若因缘中先有,因缘无所用;若因缘中先无,因缘亦无所用。譬如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有故;若先无酪,如水中无酪,是乳亦非因;若无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若乳是酪因缘,乳亦不自在,亦从因缘生;乳从牛有,牛从水草有,如是无边,皆有因缘。以是故因缘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诸法从因缘生,无自性,如镜中像。如偈说:

  “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
   譬如镜中像,非镜亦非面,亦非持镜人,非自非无因。
   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以是故,说诸法如镜中像。
  如化者,十四变化心:初禅二,欲界、初禅;二禅三,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十四变化心,作八种变化:一者、能作小乃至微尘;二者、能作大乃至满虚空;三者、能作轻乃至如鸿毛;四者、能作自在,能以大为小,以长为短,如是种种;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无数下,故言有主力);六者、能远到;七者、能动地;八者、随意所欲尽能得,一身能作多,多身能作一;石壁皆过,履水蹈虚,手扪日月;能转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风,风作火,石作金,金作石。是变化复有四种:欲界药草、宝物、幻术,能变化诸物;诸神通人力故,能变化诸物;天龙鬼神辈得生报力故,能变化诸物;色界生报,修定力故,能变化诸物。如化人无生、老、病、死,无苦无乐,亦异于人生,以是故空无实。一切诸法亦如是,皆无生、住、灭,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复次,化生先无定物,但以心生,便有所作,皆无有实;人身亦如是,本无所因,但从先世心,生今世身,皆无有实。以是故,说诸法如化。如变化心灭则化灭;诸法亦如是,因缘灭果亦灭,不自在。如化事虽实空,能令众生生忧苦、瞋恚、喜乐、痴惑;诸法亦如是,虽空无实,能令众生起欢喜、瞋恚、忧怖等。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复次,如变化生法,无初、无中、无后;诸法亦如是,如变化,生时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诸法亦如是。
  复次,如变化相,清净如虚空,无所染著,不为罪福所污;诸法亦如是,如法性,如如,如真际,自然常净。譬如阎浮提四大河,一河有五百小河属,是水种种不净,入大海中皆清净。
  问曰:不应言变化事空。何以故?变化心亦从修定得,从此心作种种变化,若人若法。是化有因有果,云何空?
  答曰:如影中已答,今当更答:此因缘虽有,变化果空。如口言无所有,虽心生口言,不可以心口有故,所言无所有便是有。若言有第二头、第三手,虽从心口生,不可言有头、有手。如佛说:“观无生,从有生得脱。依无为,从有为得脱。”虽观无生法无,而可作因缘,无为亦尔;变化虽空,亦能生心因缘。譬如幻、焰等九譬喻虽无,能生种种心。
  复次,化事于六因、四缘中求不可得,是中六因、四缘不相应故空。
  复次,空不以不见为空,以其无实用故言空。以是故,言诸法如化。
  问曰:若诸法十譬喻皆空无异者,何以但以十事为喻,不以山河石壁等为喻?
  答曰:诸法虽空而有分别,有难解空,有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难解空。
  复次,诸法有二种:有心著处,有心不著处。以心不著处解心著处。
  问曰:此十譬喻,何以是心不著处?
  答曰:是十事不久住,易生易灭,以是故,是心不著处。
  复次,有人知十喻,诳惑耳目法,不知诸法空,故以此喻诸法。若有人于十譬喻中心著,不解种种难论,以此为有,是十譬喻不为其用,应更为说余法门。
  问曰:若诸法都空,不生不灭,是十譬喻等种种譬喻,种种因缘论议,我已悉知为空。若诸法都空,不应说是喻;若说是喻,是为不空。
  答曰:我说空,破诸法有。今所说者,若说有,先已破;若说无,不应难!譬如执事比丘举手唱言:“众皆寂静。”是为以声遮声,非求声也。以是故,虽说诸法空,不生不灭,愍念众生故,虽说非有也。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经】得无碍无所畏。
  【论】种种众、界、入因缘中,心无碍无尽无灭,是为无碍无所畏。
  问曰:如先说诸菩萨于无量众中无所畏,今何以更说无碍无所畏?
  答曰:先说无所畏因,今说无所畏果。于诸大众乃至菩萨众中,说法无尽,论议无减,心无疑难,已得无碍无所畏故。
  复次,如先说于无量众中无所畏,不知以何等力故无畏,以是故,更说无所畏,以得无碍力故。
  问曰:若诸菩萨亦有无碍无所畏,佛与菩萨有何等异?
  答曰:如我先说,诸菩萨自有无所畏力故,于诸法中无所畏,非佛无所畏。
  复次,无碍法有二种:一者、一切处,二者、非一切处。非一切处者,如入一经书,乃至百千经书中无碍;若入一众、若入百千众中无所畏。诸菩萨亦如是,自智慧中无碍,非佛智慧。如佛放钵时,五百阿罗汉及弥勒等诸菩萨皆不能取。诸菩萨亦如是,自力中无碍,佛智慧力中有碍。以是故,说诸菩萨得无碍无所畏。

  【经】悉知众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脱之。
  【论】问曰:云何悉知众生心行?
  答曰:知众生心种种法中处处行,如日光遍照,菩萨悉知众生心行有所趣向而教之。言一切众生趣,有二种:一者、心常求乐;二者、智慧分别,能知好恶。汝莫随著心,当随智慧,当自责心;汝无数劫来,集诸杂业而无厌足,而但驰逐世乐,不觉为苦。汝不见世间贪乐致患,五道受生,皆心所为,谁使尔者?汝如狂象蹈踖残害,无所拘制,谁调汝者?若得善调,则离世患。当知处胎不净,苦厄犹如地狱;既生在世,老病死苦,忧悲万端;若生天上,当复堕落;三界无安,汝何以乐著?如是种种诃责其心,誓不随汝,是为菩萨知众生心行。
  问曰:云何名以微妙慧而度脱之?是中云何名微妙慧?云何名粗智慧?
  答曰:世界巧慧,是名粗智慧;行施、戒、定,是名微妙慧。
  复次,布施智是为粗慧,戒、定智是名微妙慧。
  复次,施戒智是为粗慧,禅、定智是名微妙慧。
  复次,禅定智是为粗慧,无倚禅是名微妙慧。
  复次,取诸法相是为粗慧;于诸法相不取不舍,是名微妙慧。
  复次,破无明等诸烦恼,得诸法相,是名粗慧;入如法相者,譬如真金不损不失,亦如金刚不破不坏,又如虚空无染无著,是名微妙慧。如是等无量微妙慧,菩萨自得,复教众生。以是故,说诸菩萨悉知众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脱之。

  【经】意无挂碍。
  【论】云何名意无挂碍?菩萨于一切怨、亲、非怨非亲人中,等心无有碍。
  复次,一切世界众生中,若来侵害,心不恚恨;若种种恭敬,亦不喜悦。如偈说:

  “诸佛菩萨,心不爱著;外道恶人,心不憎恚。”

  如是清净心,名为意无挂碍。
  复次,于诸法中心无碍。
  问曰:是菩萨未得佛道,未得一切智,云何于诸法中心无碍?
  答曰:是菩萨得无量清净智慧故,于诸法中心无碍。
  问曰:诸菩萨未得佛道故,不应有无量智;有残结故,不应有清净智。
  答曰:是诸菩萨,非三界中结业肉身,皆得法身自在,过老病死;怜愍众生故,在世界中行;为庄严佛土,教化众生;已得自在,欲成佛能成。
  问曰:如法身菩萨,则与佛无异,何以名为菩萨?何以礼佛听法?若与佛异,云何有无量清净智?
  答曰:是菩萨虽为法身,无老病死,与佛小异。譬如月十四日,众人生疑,若满若不满;菩萨亦如是,虽能作佛,能说法,然未实成佛。佛如月十五日,满足无疑。
  复次,无量清净有二种:一者、实有量,于不能量者谓之无量。譬如海水、如恒河沙等,人不能量,名为无量;于诸佛菩萨,非为无量。菩萨无量清净智亦复如是,于诸天人及声闻、辟支佛所不能量,名为无量智;菩萨得无生道时,诸结使断故,得清净智。
  问曰:若尔时已断诸结,成佛时复何所断?
  答曰:是清净有二种:一者、得佛时余结都尽,得实清净;二者、菩萨舍肉身得法身时,断诸结清净。譬如一灯能除诸暗,得有所作,更有大灯,倍复明了。佛及菩萨断诸结使,亦复如是;菩萨所断,虽曰已断,于佛所断犹为未尽。是名得无量清净智故,于诸法中意无挂碍。

  【经】大忍成就。
  【论】问曰:先已说等忍、法忍,今何以故复说大忍成就?
  答曰:此二忍增长,名为大忍。
  复次,等忍在众生中一切能忍;柔顺法忍于深法中忍。此二忍增长作证,得无生忍;最后肉身,悉见十方诸佛化现在前于空中坐,是名大忍成就。譬如声闻法中:暖法增长名为顶法,顶法增长名为忍法,更无异法增长为异。等忍、大忍,亦复如是。
  复次,有二种忍:生忍、法忍。生忍名众生中忍,如恒河沙劫等众生种种加恶,心不瞋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
  复次,观众生无初,若有初则无因缘,若有因缘则无初。若无初,亦应无后。何以故?初后相待故。若无初、后,中亦应无。如是观时,不堕常、断二边,用安隐道观众生,不生邪见,是名生忍。甚深法中心无挂碍,是名法忍。
  问曰:何等甚深法?
  答曰:如先甚深法忍中说。
  复次,甚深法者,于十二因缘中展转生果,因中非有果,亦非无果,从是中出,是名甚深法。
  复次,入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则得涅槃常乐故,是名甚深法。
  复次,观一切法,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无相,非有作非无作。如是观中,心亦不著,是名甚深法。如偈说:

  “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
   若法实有,不应还无,今无先有,是名为断。
   不常不断,亦不有无,心识处灭,言说亦尽。”

  于此深法信心无碍,不悔不没,是名大忍成就。

  【经】如实巧度。
  【论】有外道法,虽度众生,不如实度。何以故?种种邪见结使残故。二乘虽有所度,不如所应度。何以故?无一切智,方便心薄故。唯有菩萨能如实巧度。譬如渡师,一人以浮囊草栰渡之,一人以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悬殊;菩萨巧度众生亦如是。
  复次,譬如治病,苦药针灸,痛而得差;如有妙药名苏陀扇陀,病人眼见,众疾皆愈;除病虽同,优劣法异。声闻、菩萨教化度人,亦复如是: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坐禅,观苦而得道,声闻教也;观诸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菩萨教也。如文殊师利本缘:文殊师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过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师子音王,佛及众生寿十万亿那由他岁,佛以三乘而度众生。国名千光明,其国中诸树皆七宝成,树出无量清净法音,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所有之音,众生闻之,心解得道。时师子音王佛初会说法,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菩萨众亦复如是。是诸菩萨,一切皆得无生法忍,入种种法门,见无量诸佛恭敬供养,能度无量无数众生,得无量陀罗尼门,能得无量种种三昧。初发心新入道门菩萨,不可称数。是佛土无量庄严,说不可尽。时佛教化已讫,入无余涅槃;法住六万岁,诸树法音亦不复出。尔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是喜根法师,容仪质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别善恶。喜根弟子聪明乐法,好闻深义;其师不赞少欲知足,不赞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清净,语诸弟子:‘一切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痴相,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挂碍。’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时诸弟子于诸人中无瞋无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得法忍,于实法中不动如山。胜意法师持戒清净,行十二头陀,得四禅、四无色定。胜意诸弟子钝根多求,为分别是净是不净,心即动转。胜意异时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于坐处坐,赞说持戒、少欲、知足,行头陀行,闲处禅寂;訾毁喜根言:‘是人说法教人入邪见中,是说淫欲、瞋恚、愚痴,无所挂碍相,是杂行人,非纯清净。’是弟子利根得法忍,问胜意言:‘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答言:‘淫欲是烦恼相。’问言:‘是淫欲烦恼,在内耶?在外耶?’答言:‘是淫欲烦恼不在内,不在外。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于我无事,不应恼我。’居士言:‘若淫欲烦恼非内、非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遍求实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灭;若无生灭,空无所有,云何能作烦恼?’胜意闻是语已,其心不悦,不能加答,从座而起,说如是言:‘喜根多诳众人,著邪道中。’是胜意菩萨未学音声陀罗尼,闻佛说便欢喜,闻外道语便瞋恚;闻三不善则不欢悦,闻三善则大欢喜;闻说生死则忧,闻涅槃则喜。从居士家至林树间,入精舍中,语诸比丘:‘当知喜根菩萨虚诳,多令人入恶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痴相及一切诸法,皆无碍相。’是时,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为恶业所覆,当堕大罪!我今当为说甚深法,虽今无所得,为作后世佛道因缘。’是时喜根集僧,一心说偈:

  “‘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
    若有人分别,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
    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
    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
    见有无法异,是不离有无;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

  “说如是等七十余偈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声闻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脱。是时,胜意菩萨身即陷入地狱,受无量千万亿岁苦;出生人中,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无量劫中不闻佛名。是罪渐薄,得闻佛法,出家为道而复舍戒,如是六万二千世常舍戒;无量世中作沙门,虽不舍戒,诸根暗钝。是喜根菩萨于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作佛,其土号宝严,佛号光逾日明王。尔时,胜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观尔时受是无量苦。”文殊师利复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诸苦者,不应破诸法相而怀瞋恚。”佛问文殊师利:“汝闻诸偈,得何等利?”答言:“我闻此偈,得毕众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说深义,于诸菩萨中最为第一。”如是等,名巧说诸法相,是名如实巧度。

发布于 2017-03-31 13: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3
 楼主| 发表于 2024-9-18 23: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妙玉:随便喝茶的茶具都价值连城,她的出身隐秘究竟如何解开?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妙玉有点神秘,在于她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出家人”,她的性格又与世俗格格不入。

妙玉也不神秘,皆因她的来历一清二楚,不但叙述的明白,更有邢岫烟作为证人。


(第十八回)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

妙玉出家的地方就是姑苏城外香雪海的玄墓蟠香寺,邢岫烟一家就是租的玄墓蟠香寺的房子。二人从小一起长大,妙玉堪称是邢岫烟的老师,不但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她闲云野鹤一般的性格。才使得邢岫烟没有被小户贫寒的生活摧折,真正成长为“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的淡然处世之道。

弟子邢岫烟尚且如此,妙玉是何般人物,可就“窥斑见豹”了。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关于妙玉,争议一直很大。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妙玉的人物。

二,妙玉的出身。

妙玉其人“天生成孤僻人皆罕”,贾宝玉形容她“万人不入他眼”,比林黛玉的“目下无尘”要更严厉。

这种人不被人喜欢是一定的,主要源于不理解。

比如李纨与妙玉就各不入眼。以李纨的佛爷性格尚且说出深厌妙玉其人,可知妙玉行事之乖张。

但真正能够入她眼的,比如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邢岫烟几人,却都对妙玉有点“敬畏”,不敢在她面前放肆。这就说明妙玉其人有令人敬畏的“本事”和“德行”。

曹雪芹在妙玉判词中,用“美玉”形容槛外人妙玉,用“污泥”形容槛内的世人和世道,便注定妙玉是个德行高尚如美玉,庄子一样不容于世,阮籍、刘伶一样不被世人理解之人。


读书人可以不喜欢妙玉,但不能否认曹雪芹对妙玉德行的最高赞誉。

美玉无瑕,唯德行无缺者可谓。

德行有污者,如污泥不堪。

所以,妙玉嫌弃刘姥姥脏,不是刘姥姥人老而脏,人穷而脏。而是刘姥姥三番两次来贾府打抽丰行“嗟来之食”的德行,不被妙玉认可。

关于刘姥姥打抽丰,行嗟来之食,此事是真,无可辩驳。

曹雪芹尤其在二进荣国府时塑造的刘姥姥形象,说明不缺吃不缺穿的刘姥姥接连来贾府要钱,就是不高尚的行为。

妙玉、黛玉、宝钗和宝玉不喜欢刘姥姥,是对其嗟来之食的否定,与老人、穷人无关。

打抽丰的刘姥姥,就是污泥。对应的则是妙玉的美玉。

可能有人又急了,说刘姥姥后面知恩图报救了巧姐……这是两码事。


仗义每多屠狗辈,就像仗义帮助贾芸的醉金刚倪二,不能因为做了好事,就一笔勾销他之前是放印子钱的泼皮破落户(无赖流氓)。

妙玉等人眼中的刘姥姥来贾府求“嗟来之食”,就是德行有亏。

德行有亏者被人鄙视,就好像孟尝君门下看不起“鸡鸣狗盗”者差不多,是“德”的比较。

既无损妙玉品德高尚,也无损刘姥姥知恩图报。只是各有人生立场,有所为有所不为,俗话说:道义之争。

不过,曹雪芹可能也没想到三百年后,妙玉被千夫所指,刘姥姥却被万众追捧。这又是个意外了。

妙玉的结局,根据八十回前判词和[世难容]曲子等线索推测,是在贾府抄家后回到了姑苏玄墓蟠香寺。极有可能惜春和鸳鸯都随她而去。并在瓜州渡口,与贾宝玉还有最后一见。

对妙玉来说,脱离了避世的大观园后,槛外人重新进入槛内,要再面对红尘肮脏,就如“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至于妙玉的结局,[世难容]曲子也有“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显然是与惜春一样,青灯古佛相伴到老。


所以,八十回前已有的线索,迥异于八十回后续书将妙玉的“洁与脏”隐喻为被强盗掳走,玷污了清白。

对妙玉来说,重蹈红尘俗世,就已经是美玉深陷污泥肮脏,又怎么可能被强盗玷污了去。

妙玉“男不男,女不女,僧不僧,俗不俗”,她的观念中并没有男女之情,全然是精神世界的趋同。

相同的价值观就是同志、同路人。不同的价值观,就无话可讲。

这就类似庄子与世人没什么好说得,才把自己比作蝴蝶、比作大鱼、大鹏……世人觉得他们是疯子,他们却看世人如傻子。格格不入,是为畸人。

续书作者比曹雪芹差的太远的原因,就在于他用最粗鄙的方式,破坏了曹雪芹最高尚的设定,才使得人物猥琐又面目可憎。尽管后四十回也有精彩,却比较前八十回差之太远。

尤其是妙玉的结局设计令人作呕。


曲解美玉和污泥作为“德行”高尚对比,以男女之事作为脏与洁的概括,简直玷污了“礼义廉耻”,也没能明白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当然,以上属于君笺雅侃红楼的个人观点,有不同意见也属正常。妙玉其人本身就有争议。

但曹雪芹以“美玉”比喻品德高洁,以污泥比喻品德脏污,绝不会错。更不可能用男女之事形容妙玉的“洁与脏”。不多赘述。

说回妙玉的出身问题,原本没有意义。但因有些读者认为妙玉手里的茶器等太过于“珍贵”,便认为其出身不凡,甚至与秦可卿一样被赋予了“公主、郡主”的身份,就要客观的讲一讲。

原文对妙玉的来历解释的清清楚楚,上文也做了引用。她就是出身姑苏的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百药莫医,不得已才被送去佛门出家后病好了。

妙玉的这段故事,是不是很眼熟?皆因与林黛玉的遭遇类似十之八九。当初林黛玉就曾讲过自己的经历:

(第三回)“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如果将林黛玉和妙玉比较,就会发现她们的经历惊人的相似:

同样出身姑苏,读书仕宦之家。

同样是家中独女。

同样从小多病,百药莫治。

同样目下无尘。

同样被佛门度化。

不同的是林黛玉拒绝出家而病没好。妙玉出家病好了。

如今妙玉身边只跟着“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与黛玉身边奶娘王嬷嬷,丫头雪雁也没差别。

所以,妙玉和林黛玉其实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不同的选择和人生。

出家的是妙玉,世俗的是黛玉。

如果不出家,妙玉就该是黛玉的样子。

如果出家,黛玉就该是妙玉的样子。

妙玉的来历,可谓清楚又明白。


至于她的那些被她称之为贾府都没有的“茶器”,尤其是要砸碎都不想给刘姥姥的“成窑五彩小盖钟”,放在如今怕不是要价值上亿。就算在明清时代,这样一个比鸡缸杯更大的成窑精品,怕不也得价值一两百金。

更何况她还有“(分瓜bān)瓟斝”、“杏犀䀉”、绿玉斗和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这些家伙事儿,哪一个也都是价值不菲之物。

但妙玉有这些东西只能证明她出身不俗,并不能证明她出身就多么的高。

首先,妙玉家本就是读书仕宦之家,指靠科举仕途世代当官的传世之家,类似林家和李家。

这种人家数代的积累,要有妙玉那几样茶具并不难。甚至很多书籍字画肯定更值钱。

就说林黛玉从家中搬回来的那些书籍,其中肯定会有很多“善本古籍”,哪一样也未必不如妙玉的茶具。

她们这种传承断绝的人家,算不得破落户。不像柳湘莲那种世家子弟穷的祖宗的好东西都典当差不多了。

可就算如此,柳湘莲还有价值不菲的鸳鸯剑。石呆子的二十把扇子,贾赦出价五百两银子还不卖。


妙玉家只是没有传承,父母留给她点古董并不奇怪。

何况,玄墓蟠香寺也不是个破落的小庙。不但有房子有地租给邢岫烟家,就是妙玉师父轻易就能带着妙玉进京避难,又走林之孝家的门路安排她进贾府,岂是没有家底的?

寺庙里有这些“高雅”茶具留给妙玉,也是一点不奇怪。

不管如何,妙玉的身份、来历是一清二楚。她存在于大观园,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固然也是茫茫大士说得应劫之人。实际她在大观园,是被当做有“神谕”之人,代替僧道二人泄露一些“天机”的存在。

妙玉,出场便不是一个常人,却不是个来历神秘的人。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3-30 10:19・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3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23: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鹤楼
[ 唐 ] 崔颢
原文 译文对照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作者介绍

崔颢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唐 ] 李白

原文
译文对照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望黄鹤楼
[ 唐 ] 李白

原文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译文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红日倚靠在中间的山峰旁。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注释

雄雄:气势雄伟。

弯跨:跨于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

清谧:清静、安宁。

蹇:句首语助辞。

跻:登。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

黄鹤楼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color=rgba(255, 255, 255, 0.8)]中国武汉旅游景点

所属类别 :景点






[color=rgba(255, 255, 255, 0.8)]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color=rgba(255, 255, 255, 0.8)]武昌[color=rgba(255, 255, 255, 0.8)]蛇山峰岭之上,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color=rgba(255, 255, 255, 0.8)]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color=rgba(255, 255, 255, 0.8)]黄鹤楼始建于[color=rgba(255, 255, 255, 0.8)]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color=rgba(255, 255, 255, 0.8)]公元223年)。唐代著名诗人[color=rgba(255, 255, 255, 0.8)]崔颢在此题下《[color=rgba(255, 255, 255, 0.8)]黄鹤楼》一诗,使它闻名遐迩。

[color=rgba(255, 255, 255, 0.8)]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color=rgba(255, 255, 255, 0.8)]蛇山顶,[color=rgba(255, 255, 255, 0.8)]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color=rgba(255, 255, 255, 0.8)]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蛇山脚下的[color=rgba(255, 255, 255, 0.8)]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一分钟了解武汉旅游景点00:01:48





一分钟了解武汉旅游景点 00:01:48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黄鹤楼

  • 外文名

    Yellow Crane Tower

  • 美誉

    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

  • 适宜游玩季节

    春季和秋季

  • 建议游玩时长

    3小时

  • 竣工时间

    公元223年和1981年


  • 所属国家

    中国

  • 地点

    湖北武汉

  • 门票价格

    80元/人

  • 类别

    文化旅游景区

  • 开放时间

    1985年6月

  • 所属城市

    湖北省武汉市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信息概述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武昌长江南岸,相传也始建于三国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

浩渺。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宋之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几年。现仅留当时楼貌照片,已不是宋画在高台上丛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为折角十字,外观高三层,内部实为九层。下、中二檐有12个高高翘起的屋角,总高32米。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雄奇多姿。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简述折叠历史变迁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地而建。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


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黄鹤楼从北宋至20世纪50年代,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 :“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

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

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

至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1]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仙”一说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久。



折叠建筑特色

黄鹤楼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出了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远远望去整座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



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以及节日。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折叠编辑本段故址介绍

黄鹤楼,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223年。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其最后的一次被毁是1884年。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武汉是“百湖之市”,如果把长江、汉水、东湖、南湖以及星罗棋布的湖看成是连绵的水域的话,城市陆地则是点缀在水面上的浮岛,武汉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这个壮阔的水面上,有一条中脊显得格外突出。从西向东,依次分布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这一连串的山脊宛如巨龙卧波,武汉城区第一峰喻家山是龙头,在月湖里躺着的梅子山则是龙尾。这是武汉的地理龙脉。黄鹤楼恰好位于巨龙的腰上。骑龙在天,乘势而为,黄鹤楼的这种选址似乎透露出某种玄机。



折叠编辑本段特色简介

1985年落成的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

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2至5层的大厅都有其不同的主题,在布局、装饰、陈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底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

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5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并创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历代名人在黄鹤楼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其中“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的楹联较好地写出了黄鹤楼的气势。陈运和诗称“黄鹤楼,有一个腾空而起的雄姿,也有一个从天而降的气势”。

1927年2月,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而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黄鹤楼(实为奥略楼)连同蛇山脚下的红楼,则为亚洲民主的开启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今,黄鹤楼景区和辛亥革命文化区已经成为武汉的标志,旅游必到之所。



折叠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唐 ] 李白

原文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译文

被贬谪的人要远去长沙,日日西望长安方向也看不见家。

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在这五月的江城好似见到纷落的梅花。



注释

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

钦:当是史郎中名。一作“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本谓史钦,其生平不详。

黄鹤楼:古迹在今湖北武汉,今已在其址重建。

迁客:被贬谪之人。

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因在长江、汉水滨,故称江城。

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0 00: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登鹳雀楼 - 王之涣著诗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登鹳雀楼

别名
登楼

作者
王之涣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创作年代
盛唐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鉴赏评价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①

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

欲⑤穷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层楼。[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折叠白话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1]

折叠编辑本段鉴赏评价
折叠诗词意境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书法家崔国伟行书《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2]

折叠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

加暗淡,可称为静景,为静怡之美;黄河向海而流,这不是所谓“定格”,而是奔腾咆哮、滚滚南来,东流入海,充满了无限的生机,雄壮气势存于永恒的运动中。两句动静结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又瞬息多变的壮丽图画。

虚实结合

首句着笔远景,天空一轮白日西沉消失在万山丛中,次句由楼下近景奔流的黄河延伸,直至远方的海洋。这样,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结合起来,把当前景与意中景巧妙溶合为一,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这样着墨也为后两边诗词安排了无穷的遐想。

景入理势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强调“景入理势”,意思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诗人以朋友的身份说话,就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全文对仗

该诗是一篇全篇都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色由四个五言句组成,共分为两联,绝句没有对仗的硬性规定,所以一般可以不对仗。很多对仗的绝句也只是有一个对仗句了。而出现两个对仗句式时很容易造成堆砌的感觉,处理不好会非常僵化。这首诗首联采用正对,句式极为工整,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3]

折叠相关评论
《古今诗话》: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

《唐诗解》:日没河流之景,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

《唐诗选》:玉遮曰:不明说“高”字,已自极高。

《唐诗训解》:结语天成,非可意撰。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大豁眼界。

《唐诗摘钞》:空阔中无所不有,故雄浑而不疏寂。

《诗境浅说续编》:前一句写山河胜概,雄伟阔远,兼而有之,已如题之量;后二句复余劲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沈括《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畅当之诗终输一筹,没有王诗有韵律、有激情,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3]

2011年9月,根据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对唐诗影响力的研究,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排行榜》一书。其中,《登鹳雀楼》排名高居第四位。[4]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之涣雕像
王之涣雕像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5]

参考资料
1.登鹳雀楼  . 古诗文网 . [2017-8-15]
2.唐诗登鹳雀楼叶根友书法欣赏  . 搜狐 . [2017-8-15]

描写鹳雀楼的古诗有哪些xuqud2017.11.16浏览491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puifv8b4dcb92017.11.17


满意答案
   1,《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话文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登鹳雀楼》唐代:畅当
原文: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白话文释义: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3,《同崔邠登鹳雀楼》唐代:李益
原文: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白谨枣话文释义: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4,《登河中鹳雀楼》唐代:司马扎
原文: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白话文释义:登楼可以看到千里之远,楼影好像四通八达之津渡。袅袅青烟和树清晰可分,打好河山好像蜿蜒向秦,兴盛衰败都留在这青天白日之中,今日和古时也是共这一片天地。鹳雀飞鸟都飞向了何处呢?城角的一仔唯个角落草都已经像春天般绿了。
5,《登鹳雀楼》唐代:耿湋
原文: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白话文释义:长久呆在异乡心里难免失落,今日在这高楼上看着太阳渐渐落下,黄河在流经全国,华山的名震潼关以西。走的远了看千念晌培帆都变小,来迟了就只看到鸟儿在天空飞翔。这一年的失意啊,好像有负于这东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1 21: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 宋 ] 苏轼
原文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译文
替你送行时没有酒也没有钱,

规劝你饮一杯武昌的菩萨泉。

低下头哪里泉水不能照见我?

四方之地都如同这水中天。

注释
①酌:斟酒,饮酒,这里是以泉水代酒。王子立:苏轼弟子,苏辙的女婿。

②四方:指各处;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3 15: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拼音 译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标签: 情感写景婉约思念宋词三百首怀旧景色季节秋天宋词精选
译文 注释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 古诗文网>>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仁宗时,担任右司谏。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 百科详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8: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妙玉和宝玉真实关系,尽在那张粉色生日贺帖,难怪宝玉一见跳起来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妙玉和贾宝玉是两个别人眼中的怪人。


世人形容妙玉,尽在[世难容]曲子: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世人形容贾宝玉,则出于林黛玉眼中的[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样两个人都是不入世俗的“畸人”,就像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对贾宝玉张口就来的毁谤一般。


但他们两人难得互为知己,甚至知己也不足以形容。他们真正的关系亦师亦友,是同志,也是同道。

妙玉要比贾宝玉更通达,是前辈。贾宝玉要比妙玉多牵挂,是后辈。

两人的关系无分男女之情,而是同道之交。

起码妙玉眼中是如此看待贾宝玉,才会对他青眼有加。更是在体己茶那回,当着钗黛二人不避讳的拿出自己吃茶的绿玉斗给贾宝玉用。

妙玉看贾宝玉如同类,自然无分男女不用避嫌,更没有洁与脏之说,真正坦然相对。

贾宝玉能如此被妙玉推崇和看重,就源于他的与众不同。

当然,贾宝玉终究不如妙玉通达,在钗黛二人跟前不敢唐突妙玉用绿玉斗。说明他仍有男女私心,才会有那“王孙公子叹无缘”之说。

只不过曹雪芹用了“又何须”三字,证明贾宝玉想多了。

而贾宝玉对妙玉的重视,通过他生日次日收到的贺帖也能佐证。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第六十三回)这里宝玉梳洗了正吃茶,忽然一眼看见砚台底下压着一张纸,因说道:"你们这随便混压东西也不好."袭人晴雯等忙问:"又怎么了,谁又有了不是了?"宝玉指道:"砚台下是什么?一定又是那位的样子忘记了收的。"晴雯忙启砚拿了出来,却是一张字帖儿,递与宝玉看时,原来是一张粉笺子,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看毕,直跳了起来,忙问:"这是谁接了来的?也不告诉。"

贾宝玉由一开始的不以为意,到看见妙玉署名的生日贺帖直接“跳了起来”,问是谁接了不告诉他,就知道对妙玉祝他生日快乐的重视和意外。

之前的妙玉在贾宝玉心目中,“万人不入他眼”。能在生日时送来贺帖向他祝寿,意义不同凡响。

这就像粉丝追星,本来遥不可及的偶像,突然有一天亲自过来给自己送生日祝福,岂有不受宠若惊?

古人的“帖子”就是个人名片,每次送上的意义,相当于主人亲至。


当初妙玉来贾家,也是王夫人下帖子请她,相当于贾政王夫人亲自当面请她来贾府为客卿。

如今妙玉送贾宝玉贺帖,也就相当于她亲来贾宝玉跟前说一句:生日快乐。

从贾宝玉的反应来看又惊喜又意外,正是妙玉在他心中的地位体现。

这种贺帖于他肯定要回复,尽管妙玉可能并不需要他回复。

贾宝玉因重视而行事重视,只觉必须回复,才有了不知如何落款自称的苦恼。

他随后去寻黛玉路遇邢岫烟,巧闻她与妙玉的关系和来历,更得了对应妙玉“槛外人”的“槛内人”自称。

其实,邢岫烟和妙玉二人都可算是林黛玉的影。

妙玉堪称出了家的林黛玉。

邢岫烟堪称人生另一条路的黛玉。


她们的名字源于李商隐的“蓝田日暖玉生烟”,对应的则是林黛玉的“沧海月明珠有泪”。恰恰还原出宝黛之情的“锦瑟”难言。不提。

妙玉自称“槛外人”,槛代表的是富贵繁华,取范成大的“纵使千年铁门槛”,形容豪门。

妙玉的槛外人,意思是置身富贵之外的超脱,表明她对富贵尘世的切割与摒弃,才是她孤僻世难容的原因。

她与所有人格格不入,自然就令人排斥和不理解。

贾宝玉自称“槛内人”,是认清了自己还是红尘富贵中人。

妙玉会高兴他的自我觉醒,触摸到了“槛”的同道中人。

当有一天贾宝玉跨过门槛,二人就是同路人。


日后贾宝玉果然出家而去,就如比丘尼与和尚,终究分什么男与女?不过都是同道和同志罢了。

所以,千万不要以男女之情看待妙玉和贾宝玉,尽管贾宝玉因为在槛内,没有妙玉那般通达,但他对妙玉的尊重绝不以女人看待。妙玉更是全然公心没有私意。

续书所写妙玉的走火入魔和后面失贞被掳走情节,也与妙玉本人和伏笔相差太远。就像续书变了心性的林黛玉一样,让人观之“味同嚼蜡”,不多赘述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4-05 10:06・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9:07 , Processed in 0.0843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