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甄英莲香菱秋菱更衣石榴裙&湘灵鼓瑟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3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门子将人性卑劣丑陋的一面彻底展现,他对甄英莲算计入骨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知乎知识会员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细说红楼207:故人相见插把刀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门子对贾雨村提起甄英莲被拐十年,被拐子当作扬州瘦马养在一处,年纪大了才出来发卖。






这也为日后香菱学诗埋下伏笔。扬州瘦马尽管不堪,却需要调教诗词歌赋,吹拉弹唱这些精致的学问,香菱很擅长。

☞细说红楼系列207,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四回)门子道:“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从胎里带来的,所以我却认得。偏生这拐子又租了我的房舍居住,那日拐子不在家,我也曾问他。他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系他亲爹,因无钱偿债,故卖他。我又哄之再四,他又哭了,只说'我不记得小时之事'。这可无疑了。”
门子讲述他与甄英莲相认经历,旨在向贾雨村确认二人的故人甄英莲。






然而,当千夫所指贾雨村忘恩负义时,很容易忘却门子的“可怕”。

门子之前在葫芦庙做小沙弥,肯定不像贾雨村得到甄士隐的恩惠。

他如今成家立业,又做了应天府的门子。有家有业,也要提防拐子这种“泼皮无赖”的恶势力报复。

可甄英莲终究是曾经邻居,从小看着长大的故旧。

当日甄英莲在元宵节被霍启弄丢,甄士隐夫妇何等绝望伤心,他彼时在葫芦庙旁观的一清二楚。






人心都是肉长。尽管十年过去物是人非。但“甄英莲”主动送上门给他遇见,怎就不能触动一点怜悯之心?

尽管当初仁清巷一把大火,烧得众人各奔东西,甄士隐夫妻去了哪里,也是了无踪迹。

尽管当时社会,生存和信息都不如当今容易。

可甄英莲到底是拐子拐去,门子如今又是衙门中人,但凡他要有一点念旧的慈悲心,不可能不想办法搭救。






就算力有不逮,终究也有办法利用官府人力,针对拐子做点阻拦。为甄英莲脱困想个主意。

后文贾雨村设计陷害一个叫“石呆子”的谋夺扇子,易如反掌。彼时衙门对底层有碾压的震慑。

门子不作为,只是觉得无利可图,尚有风险。证明其心没有一点仁慈、旧情。也解释了他如今教唆贾雨村忘恩负义、徇私枉法的立场。

甄英莲的案子,让他借贾雨村的旧情铺垫,谋求鸡犬升天。

可他却浑然忘了一点,贾雨村的思想岂是他能窥测?






他对甄英莲不念旧情,如何能对贾雨村念旧情?

归根结底,二人狼狈为奸,一丘之貉。门子尚“幼小”,在贾雨村这庞然大物跟前“卖弄”,注定是自掘坟墓。

同样,贾雨村日后何尝不也是如今的门子?

曹雪芹用事实告诉读书人:人在做天在看,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6-17 10:13・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3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纨与王熙凤有一笔账,凤姐算盘打的山响,越算越成为贾府的笑柄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知乎知识会员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第四十五回,王熙凤给李纨算账,还说她小气,不拿钱出来给众人起诗社花费,真是无耻之尤。将她妒忌李纨的面目彻底显露。李纨为什么收入高?是她年轻守寡又有一个“小子”,贾母王夫人做主让她母子共同得了这份收入。王熙凤只看李纨收入,却不想她7失去了多少。


为什么贾母王夫人优待李纨?除了可怜他们孤儿寡母之外,还有我们常说的贾珠一死,李纨母子丧失了荣国府的优先继承权,也就失去了整个荣国府的庞大家业。贾珠死后由贾宝玉作继承人,李纨失去成为未来荣国府女主人的资格,也无法像王夫人一样获封诰命。贾兰更失去未来继承荣国府的资格。与庞大的荣国府财富相比,他们母子一年四五百两银子的收入算得了什么?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这些钱根本就不是优待,而是微末的补偿!可王熙凤连这种类似人血馒头的“死人钱”都妒忌,全不想贾琏未来继承爵位,她就是二品诰命夫人,有丈夫、有家庭、有地位、有俸禄,如果让她用这些换李纨现在的一年四五百两银子,她肯么?绝对不肯!


所以,“如冰水好空相妒”,才会“枉与他人做笑谈”!妒忌寡妇李纨,还有比这更可笑的么!

而且,王熙凤说李纨不拿钱出来给众人起诗社也是可笑至极。养孩子是贾政王夫人的责任,怎么成了李纨这寡妇嫂子要掏钱承担的?且李纨带着人来找王熙凤要钱,也不是让她自掏腰包,而是批公款作诗社经费。王熙凤大手一挥给出五十两银子也不是她的私房,而是官中账房放款,自己一分钱不掏又凭什么说李纨小气?

李纨带着小叔子小姑子开诗社,每次也都要掏钱花费。她要真小气,不同意办诗社或者不参加活动,这个钱本可以不花,都给贾兰积攒起来。诗社看似小玩意,每次也得四五两银子。一个月两次就要十两银子,王熙凤批得五十两公款早花没了。

第四十九回众人计算花销时,李纨就提出每人一两,不够的话她兜底。每次一两,一月两次就算不用二两也得一两多。而李纨每次只会比别人花的多而不会少,又怎么就是小气了!


贾宝玉和姊妹们没有负担不用存钱,李纨花的每一分钱,代表未来留给贾兰的钱要少一分。等到贾宝玉和贾兰相继成家立业,他们母子得搬出去另立门户。李纨现在花的钱都是未来贾兰的生活经费。李纨义无反顾的陪着花了,王熙凤却每一两银子都拿出去放印子钱赚钱,她怎么不给弟妹们花一分钱?

其实,曹雪芹就是借这段情节,诠释了“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做笑谈”。以王熙凤对李纨的妒忌,比较两妯娌的“得与失”。

李纨守寡后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静下心来教养贾兰成才,最终否极泰来,母凭子贵而得封诰命,将失去的重新拿回来不说,更是名扬天下,是她努力后应得的。这是一份女人的平常心收获。


王熙凤不可怜李纨守寡,还妒忌她有儿子、收入多,“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反而失去了应该得到的一切,最终丢了性命、成为他人笑谈。这是一份女人不积阴骘的报应。

两妯娌以同样起点、两种人生和选择,得到大相径庭的结局,就是《红楼梦》讲述“兴亡”的核心主旨。李纨出场就是低谷,却迎得否极泰来。王熙凤出场是高峰,结果却盛极而衰。这是命,也是运,更是人生抉择的“得与失”。也是“好媳妇”与“坏媳妇”的不同结局。


对贾家来说,王熙凤杀贾瑞、尤二姐腹中孩子,戕害宗庙血食,不积阴骘,所以张道士说她要短命,脂砚斋也说她是贾宅第一罪人。而李纨教养贾兰成才,在抄家后辅佐贾兰东山再起,复兴贾家之功莫大焉,就是积了大阴骘。她当之无愧“补天人”之称。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11-18 10:20・IP 属地上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3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瑶瑟怨 - 唐代诗人温庭筠诗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瑶瑟怨》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七绝,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此诗描绘的是抒情主人公寂寞难眠而鼓瑟听瑟的各种感受,以表达别离之怨。全诗像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雁声、潇湘和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虽没有正面描写女主人公清夜独自弹瑟传达怨情,而幽怨之情表现得很充分。作品含蓄温婉,诗意浓郁,耐人寻味。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瑶瑟怨

创作年代
晚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温庭筠

题材
闺怨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作品鉴赏
4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瑶瑟怨》书法作品
《瑶瑟怨》书法作品
瑶瑟怨⑴

冰簟银床梦不成⑵,碧天如水夜云轻⑶。

雁声远过潇湘去⑷,十二楼中月自明⑸。[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瑶瑟:玉镶的华美的瑟。

⑵冰簟(diàn):清凉的竹席。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

⑶碧天:青天;蓝色的天空。

⑷远:一作“还”。过:一作“向”。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

⑸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折叠白话译文
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整体赏析
《瑶瑟怨》意境图
《瑶瑟怨》意境图
这首诗咏闺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梦不成”三字很可玩味。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寻梦不成。会合渺茫难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而现在,难以成眠,竟连梦中相见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这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和失望之强烈。一觉醒来,才发觉连虚幻的梦境也未曾有过,伴着自己的,只有散发着秋天凉意和寂寞气息的冰簟银床。—这后一种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银床上辗转反侧更隽永有情韵。读者仿佛可以听到女主人公轻轻的叹息。

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开写景。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这是一个空镜头,境界清丽而略带寂寥。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见的景物。不仅衬托出了人物皎洁轻柔的形象,而且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孤居独处的人面对这清寥的景象,心中萦回着的也许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类的感触吧。

“雁声远过潇湘去”,这一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景,和上句“碧天”紧相承接。夜月朦胧,飞过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听到雁声时才知道有雁飞过。在寂静的深夜,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自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的过程,也从侧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倾听雁声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古有湘灵鼓瑟和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所以这里有雁去潇湘的联想,但同时恐怕和女主人公心之所系有关。雁足传书。听到雁声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绪也被牵引到南方。大约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潇湘那边。

《瑶瑟怨》意境图
《瑶瑟怨》意境图
“十二楼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别从女主人公所感、所见、所闻的角度写,末句却似撇开女主人公,只画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楼”。《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诗中用“十二楼”,或许借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许借以形容楼阁的清华,点明女主人公的贵家女子身份。“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临高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虽只写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楼,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却仿佛融化在这似水的月光中了。这样以景结情,更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

这首写女子别离之怨的诗颇为特别。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写。整首诗就象是几个组接得很巧妙的写景镜头。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具体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组合,渲染一种和主人公相思别离之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冰簟、银床、秋夜、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笼罩在月光下的玉楼,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清丽而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整个画面的色调和谐地统一在轻柔朦胧的月色之中。读了这样的诗,对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许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情调、气氛却将长时间留在记忆中。

回到诗题。“瑶瑟怨”不仅仅暗示女子的别离之怨,同时暗示诗的内容与“瑟”有关。“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写女主人公夜间弹琴(瑟)抒怨也是可能的。如果说温诗首句是写“中夜不能寐”,那么后三句可能就是暗写“起坐弹鸣琴(瑟)”了。不过,写得极含蓄,几乎不露痕迹。它把弹奏时的环境气氛,音乐的意境与感染力,曲终时的情景都融化在鲜明的画面中。弹瑟时正好有雁飞向南方,就像是因瑟声的动人引来,又因不胜清怨而飞去一样。曲终之后,万籁俱寂,惟见月照高楼,流光徘徊。弹奏者则如梦初醒,怅然若失。这样理解,诗的抒情气氛似乎更浓一些,题面与内容也更相称一些。[1]

折叠名家点评
谢枋得:此诗铺陈一时光景,略无悲怆怨恨之辞,枕冷衾寒、独寐寤叹之意在其中矣。(《注解选唐诗》)

胡应麟:此等入盛唐亦难辨,惜他作殊不尔。温庭筠《瑶瑟怨》、陈陶《陇西行》、李洞《绣岭词》、卢弼《四时词》,皆乐府也,然音响自是唐人,与五言绝稍异。(《诗薮》)

周珽:展转反侧,所闻所见,无非悲思,含怨可知。(《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黄周星:不言瑟而瑟在其中,何必“二十五弦弹夜月”耶!(《唐诗快》)

黄生:因夜景清寂,梦不可成,却倒写景于后。《瑶瑟》用雁事,亦如《归雁》用瑟事。(《唐诗摘钞》)

宋宗元:深情遥寄(末句下)。(《网师园唐诗笺》)

范大士:“月自明”,不必言怨,而怨已深。(《历代诗发》)

宋顾乐:此作清音渺思,直可追中、盛名家。(《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胡本渊:只此三字(按指“梦不成”)露怨意。通幅布景,正以浑含不尽为妙。(《唐诗近体》)

俞陛云:通首纯写秋闺之景,不着迹象,而自有一种清怨……首句“梦不成”略露闺情,以下由云天而闻雁,而南及潇湘,浙推渐远,怀人者亦随之神往。四句仍归到秋闺,剩有亭亭孤月,留伴妆楼,不言愁而愁与秋宵俱永矣。此诗高浑秀丽,作词境论,亦五代冯、韦之先河也。(《诗境浅说续编》)

刘永济:瑟有柱以定声之高下,瑟弦二十五,柱亦如之,斜列如雁行,故以雁声形容之。结言独处,所谓“怨”也。(《唐人绝句精华》)[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3]

参考资料
1.瑶瑟怨  . 古诗文网 . [2017-8-15]
2.刘学锴 注评 - 温庭筠诗词选 / 郑州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2011 . 129.
3.温庭筠  . 古诗文网 . [2017-8-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3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穷途之哭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穷途之哭,意思是本意是因车无路可行而悲伤,后也指处于困境所发的绝望的哀伤。出自《晋书·阮籍传》。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穷途之哭

注音
ㄑㄩㄥˊ ㄊㄨˊ ㄓㄧ ㄎㄨ


出处
《晋书·阮籍传》

拼音
qióng tú zhī kū

目录
1汉语读音
2成语典故
3成语出处
4成语用法
折叠编辑本段汉语读音
qióng tú zhī kū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折叠原文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36~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折叠译文
阮籍的大嫂有一次回娘家探亲,阮籍和她见面送别。有人讥笑他。阮籍说:"礼法难道是为我设的吗?"邻居少妇长得漂亮。在店铺卖酒。阮籍常常到少妇那喝酒。醉了就躺在少妇身边。阮籍不觉得有什么要避嫌的。少妇的丈夫看见了也不怀疑什么。有户军人的女儿有才华也漂亮,没出嫁就去世了。阮籍不认识她父亲、兄长,却径直前去吊唁。哭够了才回家。他外表坦荡,品性真诚,所作所为都是这个样子。有时自己驾车,想去哪就去哪,不走正路,车没法走了,便痛哭返回。他曾经登上广武,远眺楚汉争战的地方,叹息说:"当时没有英雄,让小子成名了。"他攀登武牢山,望着京城叹息,在这里作出《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天阮籍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折叠释义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阮籍不拘礼俗,行不由径。"穷途之哭"本指他因车无路可行而痛哭,也形容因身处困境而悲哀。亦简称"穷途哭"、"途穷"。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唐王勃《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指绝望的哀伤

示例

唐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北周《庚子山集·拟咏怀诗(之四)》:"唯彼穷途哭,知余行路难。"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第四卷:"不值,有穷途之哭,囊中惟钱十八文耳。"

唐 杜甫《秋暮枉裴道州手札》:"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步兵》:"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持法》:"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3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许由 - 县官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许由是古时永安境内的一个县官,搜刮民财,贪得无厌。

许由因为害了一场大病,自此之后成了一名清官。

基本信息
本名
许由

所处时代
蜀汉

民族族群



出生地
永安

性别


官职
县官

目录
1县官许由
2经历
折叠编辑本段县官许由
要想知道我们许昌名字之来历,必须了解许由。

许由是上古时期的高士。尧帝时的一位贤士,被后人称之谓隐士鼻祖。

他“斜膳不食,斜席不坐”,部落强大,贤名远播,淡泊名利。尧曾多次向他请教,后来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拒绝。他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隐居起来,再也不愿意与世俗社会交往。后帝尧派人找到了他,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后他率领部落沿颍水而下,隐居在许昌这块土地上,架木结草为庐,开始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遂成了这一地域的主人,从而点燃起这里的农耕文明之火。

许由是许昌这块富饶沃土的开拓者,是许地文明的播种人,是许昌冠“许”之称的本源,是天下许姓的始祖。人们把许由氏族开拓的土地称为“许田”;把许由氏族活动的地域叫“许地”,许由氏族生活的地方叫“许由寨”,许由死后也就安葬在这里。

许由牧耕于“许”的古老故事,在民众中世代相传。古时候曾有先贤圣哲有感而发:“追名逐利心烦事,多少英雄有谁知。世事烟云匆匆过,高士许由使人思”。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

西周初年,许由裔孙文叔被封于许地,在此建立许国。古许国都城位于许昌县东南(现汉魏故城遗址公园)。开国之初,许国与周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西周末年,许国还很强国,曾经参与操纵周朝的政治,扶立平王,建立东周王朝。公元前481年,许国被楚国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就是今天在新百家大姓中排名第28位的“许”姓。

许昌东20公里处,今鄢陵县陈化店乡有个许由寨。许由寨主要有许由的墓园和上古时代遗留下来的许氏活动遗址。寨地处于高岗上,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有许由寨墙半周(约35米)及许由墓。其中许由墓为圆形墓冢,冢高2.5米,冢前有墓碑,记载了许由的生平及许姓的变迁。这里成了世界许姓祭拜祖先的圣地。

文姓也属许姓一支,文叔使其始祖。因此许昌也是文姓的祖根地和发源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1]

折叠编辑本段经历
说到刘备墓,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在成都那边的惠陵,而且《三国志》中也有所记载,当刘备死后,他的尸体就由奉节运回成都,虽然是有据可考,但是民间还有些别的说法。

首先比较让我们怀疑的是,刘备死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四月,对于成都的话也是比较炎热的,而且当时的交通不方便,路上的时间会花费至少三十天的时间,抬着这个棺材,臭气熏天的走三十天,给谁也受不了。所以我们大胆的推测现在我们看到的惠陵只是刘备的衣冠冢,真身直接就葬在了奉节。

既然有这样的的说话,自然就有些人想通过盗墓发一笔横财。大约在唐朝时期,当时的永安宫变成了县衙,县官呢是一个十分贪财的人,他叫做许由,自从听说了刘备就葬在县衙下面,就想着弄点宝物用用,毕竟刘备在历史上也是称帝的人啊,肯定还是不能寒酸。他就到处寻找入口,果然让他在大堂的后面找到了空洞。

有一天晚上,他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把周围的官兵支开,就偷偷地将石板撬开。果不其然,下面有一个地窖,他顺着地窖下面的石梯一直往下走,果然看到了自己想要看到的棺椁,他估计这是是刘备和甘夫人的合葬墓,心中暗自窃喜。[2]

参考资料
1.【絮语】许昌历史名人——许由  . 搜狐网 . 2017-08-18 . [2023-12-22]
2.刘备墓被盗,盗墓者进入墓室没有拿一件东西,反而还填了长明灯油  . 网易 . 2018-10-21 . [2023-12-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3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林黛玉→秦可卿
                             ↓
花袭人+晴   雯→香    菱//甄英莲→柳湘莲→秦香莲


陈世美与秦香莲的历史典故发布时间:2021-12-21陈世美与秦香莲的历史典故陈世美与秦香莲的历史典故北宋年间,河南陈家庄有一户人家。丈夫名叫陈世美,妻子叫做秦香莲,堂上双亲,膝下一双儿女。虽是小康人家,日子也过得去。这陈世美是个读书人,自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一心想赶考做官,把家务事全推给秦香莲。好一个贤惠的秦香莲,上敬父母高堂,下抚一双儿女,还时常关照夫君,一家重担挑在肩上,从无一点怨言,把这个家里内外上下整理得井井有条。公婆都夸她是个贤惠的好媳妇,陈世美也心喜有一个贤内助,儿女都说她是位好母亲。一个家庭,在秦香莲照料下,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大考的年头,陈世美拜别双亲、妻子与儿女,来到京城应试。陈世美上京赶考,一去三年无音信。秦香莲在家里含辛茹苦,穷耕苦织,奉养公婆和抚育儿女。不料连年灾荒,公婆都饿死了。秦香莲草草埋葬了两个老人,然后带领着儿子冬哥和女儿春妹,一路跋山涉水,沿途求乞,到京城(汴梁)来找寻自己的丈夫。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下子考中了状元。陈世美考中状元,身价一下子变了,心也同时变了。皇帝见状元郎一表人才,就决定招他为驸马。为了当上驸马爷,陈世美编造了一套谎话,说什么自幼父母双亡,一直苦读诗书,并无婚配等等。看来,真是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陈世美一通假话,骗过皇帝,顺顺当当地做上了驸马爷。住在豪华的驸马府,白天有数十名童仆丫鬟侍候,晚上有娇滴滴的金枝玉叶陪眠,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陈世美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什么父母呀,妻子啊,儿女呀,统统都被他抛到爪哇国去了。陈世美一走,几年没有一丝音信,父母天天盼儿子,秦香莲也日夜望夫君早日回归,他们哪里知道,在陈世美的档案中,父母已是早死掉的亡魂,妻子也是不存在的幽灵。接着出现两年大旱,陈世美父母相继去世,秦香莲安葬好公婆后,闻听陈世美在京城作了大官,家乡也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好带着一对儿女千里迢迢来到京城。这一路的辛苦不用说了,秦香莲到京城的第一天,就从客店店主张元龙的口中打听到陈世美已经中了状元,并且被招为驸马。香莲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又喜又惊:喜的是丈夫的下落已明,惊的是陈世美做了驸马。秦香莲在京城举目无亲,只好硬着头皮,又气又恨地来到驸马府。第二天早晨,张元龙带着秦香莲母子三人到驸马府——紫墀宫找陈世美,但陈世美却不让他们进宫。一到门前,守门的狗腿子见秦香莲一身烂破,又听她说要见丈夫陈世美,就狗眼看人,认定秦香莲是冒认官亲,又是打又是骂,要赶走她们母子三人。恰巧陈世美这时出府,一见秦香莲与自己的儿女,心中不由一惊。秦香莲见到陈世美,大喊:"相公!相公!"儿女一见父亲,一齐喊起:"爹爹!爹爹!"哪里料道,陈世美脸色一黑,气急败坏地大骂门差:"你们怎么让一个疯妇到驸马府来捣乱!马上给我乱棍打走!"可怜的秦香莲,竟在亲夫唆使的狗腿子的棍棒下,被赶走了。一霎时,真是天黑地暗,秦香莲似跌入万丈深渊,多想一死了之啊!但见一双幼小的儿女,秦香莲还得活下去。后来,由于门官的帮助,秦香莲才闯进宫去。在紫墀宫里,秦香莲见到了离别三年的丈夫。陈世美不肯收留香莲母子,要把他们撵出宫去。当时,秦香莲心中虽然很痛苦,但仍然向陈世美诉说家乡连遭灾荒和公婆双双饿死的不幸,希望陈世美能认下妻子儿女。面对着父母恩、夫妻情、儿女爱,陈世美也稍有感动。但当他一摸到自己头上戴的乌纱帽和身上穿的蟒龙袍,想到了与皇姑成婚后的荣华富贵,便又狠心地把秦香莲母子赶出宫去。秦香莲被赶出宫后,在街上遇见了三朝元老、宰相王延龄朝罢回府,便拦轿控告陈世美。王延龄很同情秦香莲的遭遇,便给她出了一条计策,叫香莲假扮做一个卖唱的,在陈世美寿诞之日入宫唱诉。香莲到京的第三天,正是陈世美寿辰之日,紫墀宫张灯结彩,鼓乐齐奏,贺客满堂。宰相王延龄亦借贺寿为名,带着香莲进宫去在筵席前卖唱。尽管秦香莲一字一泪的哭诉自己的身世和家庭的苦难以至泣不成声;尽管王延龄在旁多方婉言相劝,但陈世美却是狗肺狼心,无动于衷,他不但数次想将香莲赶出宫去,并且出言冲撞了王延龄。王延龄在盛怒之下,将自己的白纸扇一把交给秦香莲,嘱她到开封府府尹包拯处去告状。陈世美见王延龄气冲冲走出宫去,怕对自己不利。于是一面传话州司衙门,将香莲母子赶出京城;一面又派遣宫中武士韩祺去追杀香莲、冬哥和春妹,企图灭口。在京城郊外的一所古庙中,韩祺找到了秦香莲母子三人。但经过香莲的诉述以后,韩祺才恍然大悟:原来要杀的并不是陈世美的什么仇人,而是陈世美的妻子儿女!韩祺左右为难:要杀香莲母子吗,不忍心下手,不杀吗,钢刀上又没有血迹做回证。最后,为了不昧良心,不背正义,韩祺终于放走了秦香莲母子,自己则引刀自刎而死。香莲悲愤交加,咬牙切齿痛恨陈世美的恶行,她拿起了钢刀,急奔开封府去告状。这时候,开封府府尹包拯正从陈州放粮回来,一面让秦香莲去写状子,一面叫王朝去骗陈世美到开封府来。陈世美带了上方宝剑,气焰千丈地来与包拯相见。起初,包拯还正言相劝他认下香莲。陈世美却全不领情,不但坚决不认,并且倚仗皇权欺人。包公见陈世美执迷不悟,便传令击鼓升堂。在公堂上,秦香莲理直气壮地控诉了陈世美忘却父母、不认妻儿、杀妻灭子三大罪状;铁证如山。但陈世美却仗势不受开封府的审理,且想在公堂上行凶杀害秦香莲,包拯忍无可忍,便喝令刽子手打落陈世美头上的乌纱帽,剥去他的蟒龙袍,用法绳把他捆绑了起来。跟随陈世美来的内侍见势不好,急忙跑回宫去报信。皇姑闻讯大惊,连忙摆了车辇,赶到开封府来讨人;但包拯却坚持不放陈世美,一定要为民伸冤。皇姑没有办法,只得回转车辇,去请她的母后。国太到了开封府,用威胁利诱都吓不倒包拯,便蛮不讲理,强夺冬哥和春妹;并且耍赖:不放陈驸马,就坐守开封府不回宫。包拯见国太变了脸,左右为难,无可奈何,只得捧过自己的俸银三百两赠与香莲,劝她与儿女回家。秦香莲有冤无处诉,怨包拯也是个官官相护的人,并且退回银两。包拯听了香莲的话,愧愤交加。他宁愿弃官丢职,也要为香莲伸冤。包拯不顾国太与皇姑的阻止,一手摘下头上的乌纱帽喝令开斩!这个贪图荣华富贵,狠心杀妻灭子的陈世美,终于死在铁面无私的包拯的虎头铡下!包大人执法如山,不怕丢乌纱,硬是顶着国太、公主的天大压力,杀了那负心欺君的陈世美,演出一幕流传千古的"铡美案"。

铡美案 - 中国传统故事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其他文学作品相关




《铡美案》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的经典剧目,在众多剧种中有相关剧目。近年来,该剧还被改编为现代戏剧和影视作品。  该故事被改编为戏剧和影视作品,戏剧有京剧、秦腔、豫剧、海丰白字戏、海丰西秦戏,也是潮剧经典剧目之一。  又名《秦香莲》《明公断》等。该故事最早见于鼓词,明代安遇时《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中的《秦氏还魂配世美》及清代花部剧《赛琵琶》和《秦香莲征番》《女审问》等均有演绎。《铡美案》的形成,一方面借鉴了过去的包公故事(话本小说集《百家公案》),另一方面则继承了“琵琶戏”(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情节。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铡美案

  • 外文名

    THE CASE OF CHEN SHIMEI

  • 别 名

    秦香莲


  • 出 处

    包公案

  • 人 物

    秦香莲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概述

《铡美案》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的经典剧目,在众多剧种中有相关剧目。近年来,该剧还被改编为现代戏剧和影视作品。

该故事被改编为戏剧和影视作品,戏剧有京剧、秦腔、豫剧、海丰白字戏、海丰西秦戏,也是潮剧经典剧目之一。

又名《秦香莲》《明公断》等。该故事最早见于鼓词,明代安遇时《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中的《秦氏还魂配世美》及清代花部剧《赛琵琶》和《秦香莲征番》《女审问》等均有演绎。《铡美案》的形成,一方面借鉴了过去的包公故事(话本小说集《百家公案》),另一方面则继承了“琵琶戏”(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情节。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铡美案》讲述了北宋年间陈世美进京应试,被招为驸马,其妻子秦香莲携儿女进京寻夫,闯宫遭逐。陈世美派家将韩琦追杀,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气愤至极来到开封府告状。包拯不畏权势,执法如山,把驸马陈世美处之以法,斩杀于龙头铡之下的故事。《铡美案》的来源复杂,有明代演义小说,也有元明南戏《琵琶记》的影子,最后成型大致在清代。

《铡美案》是中国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京剧、评剧、秦腔、川剧等剧种的舞台上均有此剧目,其情节各有差异,但故事主体却有一致性,例如粤剧有《琵琶词不达意》,弋腔有《琵琶宴》,川剧《陈士美不认前妻》。《铡美案》的主题思想具有“人民性”和“文化经典性”,具有行当齐全,唱腔美听等艺术特点。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折叠题材来源

《铡美案》的故事最早见于鼓词,明代安遇时《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中的《秦氏还魂配世美》及清代花部剧《赛琵琶》和《秦香莲征番》《女审问》等。早期的梆子班选取部分情节编成单折剧《杀庙》《铡美案》,其流传较广,京剧本是由“翻梆”而来的,最开始只演“告刀”和“审美”两折。直到1937年,才开始有“见皇姑”“见国太”“开铡”等情节。1953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参考徽、汉、楚、晋等地方剧种的脚本进行改编,形成了如今演出本的框架。继中国戏曲研究院后,华东戏曲研究院、北京京剧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及后来的天津青年京剧团,都对《铡美案》进行过去粗存菁的处理,有的改剧名为《秦香莲》。

《铡美案》的故事源远流长,与元末高则诚的《琵琶记》有着血缘关系。《琵琶记》的主要内容是书生蔡伯喈寒窗苦读,进京赶考,但是一去未归。蔡伯喈的妻子赵五娘在家侍奉公婆。及至二老去世,她又剪发葬亲。最后在邻居张大公的帮助下,描绘了公婆的遗容,怀抱琵琶上京寻夫,经过一番波折,终于与被迫招赘相府的丈夫团圆。在四百年后,地方戏中编演了一出《赛琵琶》,讲的是当秦香莲上京寻夫时,陈世美不仅不认反而派人去刺杀秦香莲。秦香莲无奈之下,选择了自杀,但被三苜神所救,并在此过程中学习了武艺和兵法。秦香莲投军,并立下了功勋。班师回朝后,她审问陈世美并痛斥他,最终夫妻团圆。辛亥革命后,秦腔把《赛琵琶》改成了《铡美案》,剧中去掉了三官神,改为韩琪杀庙,仗义而死。同时选择了包公出来主持公道。


折叠人物原型

戏曲《铡美案》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的经典曲目,主要的戏曲剧种都有这个剧目的演出,虽然剧名不完全一致,但内容基本相同。其中对于陈世美的原型问题,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对陈世美进行原型考证,认为其人为官清廉,颇有政绩,剧中的陈世美形象乃是戏曲艺人故意丑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铡美案》一剧,系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演变过程颇为复杂,所涉人物也并无具体指向。

陈世美之所以被丑化存在着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陈世美有一个邻居姓裴,其有一个儿子名叫裴仁贵。裴老汉见世美生活贫苦,就让世美时常过来他家吃饭。这一点,世美铭刻在心,终生不忘。后来,北京城里开科大选,仁贵和世美同进京城应考。结果,仁贵落第,世美中了状元,并被招附马。而仁贵几次想找陈世美闲聊解闷,可总见不了面。一天,他在大街拦住世美的八抬大轿,想乘人多之机给他难看,世美让随从把仁贵轰走。从此,仁贵便对世美恨之入骨,便编写了《铡美案》。

另一种是作者童德伦《陈年谷秘史》中提到的陈世美原型为陈年谷的说法,近年因媒体传播占据主流。陈年谷之所以被丑化,是因为清顺治十五年,他的同窗好友仇梦麟、胡梦蝶从均州到京城找陈年谷求官,陈年谷对他们讲明道理后婉言拒绝。仇、胡大为不满,认为陈年谷在求学期间,他们曾接济过他,现在他仕途已就,反而忘恩负义,不念旧情。二人怀恨而归,途中,在河南南阳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记》。二人看到戏中所演的正是忘恩负义之事,于是计上心来。他们不惜花费银两,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蔡伯喈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年谷,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所以《铡美案》也叫《赛琵琶》。



折叠编辑本段剧情简介

《铡美案》主要讲述了家境贫寒的陈世美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陈世美经过十年苦读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包拯儿子展昭所救。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1]







参考资料

高明及其《琵琶记》 2019-03-26 20:00

元末高明的《琵琶记》是在“宋、元旧篇”《赵贞女蔡二郎》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主观意图是表彰“子孝共妻贤”。其与原作的最大不同之点,是将马踹五娘、雷打伯喈的结局改为“一夫二妇,旌表门闾”的结局,充分表现了蔡伯喈的内心矛盾、软弱性格和苦闷心情,塑造了赵五娘这个善良纯洁、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和责任感的悲剧典型。剧本的具体内容超越了作者的主观意图。《琵琶记》采取强烈的对比手法表现现实生活,语言优美,曲辞富于表现力,是戏文中首屈一指的杰作。
徐渭《南词叙录》介绍的“宋、元旧篇”诸戏文,我们都无法确定它们的作者和产生的时间。但关于高明的生平和他创作《琵琶记》的年代,我们却大略知道。这对于了解这部重要的作品,是有帮助的。
一、高明的文化思想与创作主张
据推断,这位作家生于1305五年左右,死于明朝初年,大约活了七十来岁①。他的一生,主要的是在元帝国走向衰弱、崩溃和灭亡的时期中度过的。在他四十岁以后,这个蒙古贵族和汉族大地主联合统治的帝国,已经由于农民的不断起义而陷于风雨飘摇之中。在1348年方国珍的起义之后,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人所率领的农民武装相继出现。经过群雄混战的局面,中国历史终于在1368年揭开了新的一页,由元朝变成了明朝。在这几十年当中,突出的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用说,对于作家是一种非常生动的教育,给他的创作提供了现实基础。
这时的剧坛风习对《琵琶记》的产生也有推动作用。在元代中叶以后,杂剧已经趋向衰落,到了顺帝时(1333—1368),戏剧界就有显著的“亲南而疏北”的倾向,这就逐渐地改变了只有北曲杂剧才“有名人题咏”的现象,一些有才情和修养的文士,也开始从事于戏文的创作了。而高明,则正是由于写了像《琵琶记》这样杰出的戏文,才使他在文学史上永垂不朽的。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浙江省瑞安县)人。他的祖父天锡、伯父彦,都是诗人。在家庭的薰染之下,他从小就好学能文,后来从大儒黄潘学习。在1345年(元顺帝至正五年),这位多年过着隐居生活的人考中了进士,并由此走上了做官的道路,先任处州录事,后任江浙行中书省丞相掾。他在工作中表现得很有才干,又勇于负责,因此很为人民所爱戴。在元帝国军队去镇压方国珍时,他曾在军中任都事,因为和主帅意见不合,并没有担任实际工作。方国珍不久投降了元朝,他也就回到家乡。后来又一度出来担任江南行台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在1356年以后,他避乱隐居在宁波城东的栎社,开始创作《琵琶记》。在1368年之前,这部戏文早已写成,并在各处演出了。朱元璋很欣赏这个剧本,奉为富贵家不可缺的“山珍、海馐”,在做皇帝以后,曾下令要这位作家到南京去修《元史》,但这时高明已经年老多病,没有应命,回到家乡,不久就死去了。大体上说来,《琵琶记》的作者是在作隐士和作小官吏这两种生活中度过了自己一生的。著有《柔克斋集》二十卷,大都已佚,仅存诗、文、词、散曲五十余篇。
家庭教养和师承使高明具有非常浓厚的封建文化思想。在他心目中,孝子、义夫、节妇部是崇高的人物,甚至对割肝作药来治疗祖母的疾病那种野蛮的愚孝,他也加以赞扬。虽然在他的某些诗篇中,也反映过民族意识,如《赵承旨题岳王墓韵》诗:
莫向中原叹黍离,英雄生死系安危。
内延不下班师诏,朔漠全归大将旗。
父子一门甘仗节,山河万里竟分支。
孤臣犹有埋身地,二帝游魂更可悲。
流露了较深沉的故国之情;也比较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游宝积寺》诗中所写:“几回要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但这些值得肯定的思想观念,并不是很强烈的,否则,他就不会去参加元军去镇压方国珍了(这也许跟方国珍的所作所为不像是能成就大业者不无关系)。可是,这只是他思想中消极的一面,另一面,他多年隐居的生活和失意的宦途,也使他产生了菲薄名利的思想感情;元代末年政治的混乱和人民的痛苦所给予他的影响,也使其对于忠君观念比较淡薄。总之,这位作家对于封建道德,特别是其中的关于家庭伦理的部分,是极端拥护的,但也没有对整个封建社会加以毫无保留的肯定。同时,他的封建思想,在和现实生活的接触中,也不断地被客观现实所修正,甚至被它所否定。这样,就构成了他的世界观本身的矛盾和他表现在《琵琶记》中的主观意图和作品通过艺术形象而显示出来的客观效果的矛盾。
二、《琵琶记》创作的艺术实践超越了作者主观意图
在《琵琶记》第一出《副末开场》中,作家强调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主张,声明他这部作品是着重表扬“子孝共妻贤”的,而对于另外一些描写“佳人才子”、“神仙幽怪”的戏剧,则一概斥之为“琐碎不堪观”。这是一个郑重的宣言,他表达了作家要使自己的艺术为“风化”即封建道德服务的观点。在整个作品中,他的确也在努力地这样做着。但是,当他在自己的世界观中先进因素的推动之下,深入了现实生活,深入了自己所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后,他的笔就在某种程度上,不由自主地跟着生活和人物走了。于是,在剧本中才出现了一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虽然这些人物本身也还是充满着矛盾的,并且由于他们身上存在着矛盾而形成了作品本身的矛盾,显示了他的复杂性,但这已经使得《琵琶记》不像是一支封建道德的单纯传声筒,而是一部优美感人的戏剧了。
蔡伯喈和赵五娘是《琵琶记》中的主角,剧本是从他俩结婚之后写起的。由于陈留太守的荐举,一直在家养亲并且结婚才有两个月的蔡伯喈,在老父的严命和邻居张广才太公的勉励之下,进京应试,中了状元。皇帝硬派这位新科状元去作牛太师的女婿,蔡伯喈不肯,同时也想辞官返乡养亲,但都没有能做到,终于入赘牛府,在京为官,一耽搁就是三年。在这三年当中,赵五娘在张广才的帮助下竭力奉养着公婆。后来严重的灾荒却使得二老先后死去了,他虽然受尽一切苦难,费尽一切心思,也没有能挽回这个局面。在他孤苦伶仃地埋葬了公婆以后,就描下了公婆的真容,背在身上,化装成一位道姑,沿途弹琵琶唱行孝曲,讨饭上京寻夫。蔡伯喈在这几年中,过的生活是豪华富贵的,但对于父母和原配的怀念,却时刻扰乱着他的安宁。由于牛氏的盘问,他终于不能不向她倾吐了全部的秘密。在牛氏的恳求下,牛太师也竟然答应了派人将蔡家二老和赵五娘都接到京里来。这时,赵五娘却已经到京城了。她听说弥陀寺在做法会,便也赶去行乞,并将舅姑真容挂在庙里,叩头礼拜。这时,蔡伯喈忽然也来追荐父母的亡灵。赵五娘因为慌忙地回避这位贵官,没有来得及收起真容就走开了。真容被蔡伯喈拾着,带回了牛府。接着,她打听到丈夫入赘情形,就借募化为名,前往牛府探听。牛氏知道她是丈夫的原配,便将她留在府中。她看到公婆的真容悬挂在丈夫的书房里,便在上面题写一首诗,这才引起蔡伯喈的查问,终于夫妇重逢。牛府派到陈留去迎接蔡氏一家的仆人这时也回来了,他带回了蔡家二老双亡的不幸的消息,也带回了张广才对蔡伯喈的严厉谴责。最后,作家以蔡伯喈带着两位妻子回乡庐墓,“一夫二妇,旌表门闾”②的大团圆结局收束了这个剧本。
《琵琶记》,和某些其它戏文一样,也不是前无所因的。这个故事在最早的戏文中就以《赵贞女蔡二郎》的题目出现了,所以《南词叙录》将它列为“宋、元旧篇”的第一部,并且加注说:“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实为戏文之首。”高明则是将《赵贞女蔡二郎》加以改造而写成了《琵琶记》的。在后者出现以后,前者就在舞台上被淘汰了。可是,原作的主要情节仍然在民间小戏中保存着,如皮黄剧《小上坟》中萧素贞唱道:“正走之间泪流满腮,想起了古人蔡伯喈。他上京中去赶考,一去赶考不回来。一双爹娘都饿死,五娘子抱土筑坟台。坟台筑起三尺土,从空降下一面琵琶来。身背琵琶描容相,一心心上京找夫回。找到京中不相认,哭坏了贤妻女裙钗。贤惠的五娘遭马踹,到后来五雷轰顶的是那蔡伯喈。”③我们不能断定《小上坟》叙述的内容完全符合原作,但它的情节远于《琵琶记》而近于《赵贞女蔡二郎》,则是可以断言的。由此可以推知,高明的创作,除了对于加以保留的原作中的人物、情节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之外,与原作最大的不同之点,是将马踹五娘,雷打伯喈的结局改为“一夫二妇,旌表门闾”的结局。
应当认识到,这一改动虽然就情节来说是局部的,但就其所加于全剧的影响来说,则是非常重要的,带有根本意义的。按照原作的处理,戏剧的主要矛盾显然是存在于赵五娘和蔡伯喈之间,贤惠的妻子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仍然落了一个极其悲惨的下场;而负心的丈夫则由于天网恢恢,终于也受到应得的惩罚。它通过因果报应的方式来表现人民对于这种恶劣社会现象的正义裁判,当然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高明根据自己对于生活的洞察和理解,却不能不通过亲手塑造的艺术形象指出:像这一类的家庭悲剧之所以产生,主要的还不是由于某些男子的个人品质问题。驱使他们走向蔡伯喈那种堕落道路的,乃是笼罩着、统治着整个社会的封建势力。它作为一种强大的客观存在,总是不断地以功名富贵这些足以使人昏头转向的事物来俘虏一切可以被俘虏的人,来破坏普通男女的宁静的家庭幸福和美好的生活理想的。正因为现实生活这样教导着作家,所以《琵琶记》并没有像原作一样,以女主角被马踹,男主角被雷轰作为全剧的高潮,来赢得舞台效果。而是以大量的篇幅,在不同的场合里,深刻地、反复地揭示了功名富贵对于缺乏坚定性格的蔡伯喈的影响和对于他全家(包括牛氏在内)的毒害。这也就构成了剧本的根本性的客观思想——它的强烈的反封建性。因此,它也就不再是一个像原作那样意义比较狭隘的果报悲剧,而是一个富有社会意义的、控诉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悲剧了。当然,这并不是高明始料所及的。
从现存的、为数很少的资料也可以看出,在《赵贞女蔡二郎》中,蔡伯喈是一个“背亲弃妇”的纯然的反面人物,经过高明的改变,他却变成了一个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即虽然犯了许多从封建道德观点看来是很大的错误,却没有一件不可以曲予原谅的孝子了。作家是根据自己理想的孝子来写蔡伯喈的,同时,他又赋予了这个角色以时而淡薄利禄,时而热衷功名的思想感情。在封建社会中,徘徊在出仕与退隐、尽忠于尽孝之间的读书人,本来很多,《琵琶记》中的男主角,正是一个思想感情上具有这种矛盾,而又因为具有非常容易动摇的性格,以至于在外力逼迫之下,虽然取得了富贵荣华,却也使得自己的家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的不幸者。
戏文一正式开场,我们就看到了存在于蔡家内部的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论做人要光前耀后,劝我儿青云万里,早当驰骤,”这是蔡公对儿子的教训,而与之对立的,则是蔡婆的看法,“真乐在田园,何必区区公与侯。”④赵五娘,作为心地善良,感情纯朴的新婚女子,显然是站在婆婆一边的。而蔡伯喈呢,则动摇在两者之间,他感到自己正处在“骅骝欲骋,鱼龙将化“的时候,又感到不能为了功名,离开父母,所以只好用“且尽心甘旨,功名富贵,付之天也”⑤的想法来暂时解决这个矛盾。蔡伯喈在这个时候,并不缺乏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渴望宁静幸福生活的感情,这是无可怀疑的。但由于他本来不是一个对功名富贵全无兴趣的人,在老父的严命之下,就终于只好辞别了自己所孝顺的双亲和所钟爱的新婚妻子,而走上了封建统治者为读书人规定的道路。
蔡伯喈的不幸还在于他的确才高学富,符合于统治者的要求。因此在他考中状元之后,不只是皇帝要派他做官,牛太师还要选他为婿。其实“辞婚”并不难,只要说明已经有妻就行,而他软弱的、动摇的性格,对于功名富贵的欲望,又使他不能也不敢过于强硬地坚持自己原来具有的、较为合理的人生理想,终于完全被高踞在他头上的代表着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父亲、皇帝和太师所俘虏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得到了利禄,却失去了生活中,特别是家庭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同时,也严重地违反了他所愿意加以遵奉的孝道。
如果这位被纳入了利禄之途的新官僚就此完全堕落成为一个“背亲弃妇”的人物,那问题就要简单一些。但《琵琶记》中蔡伯喈的性格是相当复杂的。他在官场的泥坑中越陷越深,但始终没有完全放弃离开这个泥坑的念头;他算是做了忠臣,可也不忘记还要做孝子;他对牛氏是有感情的,而赵五娘却更吸引着他。就在这些矛盾中间,蔡伯喈痛苦地挣扎了三年,尽管这种挣扎,由于他软弱性格和富贵名利心态的决定,对于改变现实都无能为力。
《琵琶记》在不少的场面中描写了蔡伯喈的内心矛盾,他的性格正是通过那些矛盾而显露在观众和读者面前的。虽然作家在写他思家时,往往强调孝子思亲的一面,但感人最深的,却是写他怀念赵五娘的部分,如第二十二出《琴诉荷池》:
[满江红](贴旦上唱:)嫩绿池塘,梅雨歇,薰风乍转。瞥然见新凉华屋,已飞乳燕。簟展湘波纨扇冷,歌传金缕琼卮暖。(众:)炎蒸不到水亭中,珠帘卷。
(贴:)相公原来在此操琴呵。(生:)夫人,我当此清凉,聊托此以散闷怀。(贴:)奴家久闻相公高于音乐,如何来到此间,丝竹之音,杳然绝响?斗胆请再操一曲,相公肯么?(生:)夫人,待要听琴,弹甚么曲好,我弹一曲《雉朝飞》何如?(贴:)这是无妻的曲,不好。(生:)呀!说错了。如今弹一曲《孤鸾寡鹄》何如?(贴:)两个夫妻正团圆,说甚么孤寡!(生:)不然,弹一曲《昭君怨》何如?(贴:)两个夫妻正和美,说甚么宫怨。相公,当此夏景,只弹一曲《风入松》好。(生:)这个却好。(弹介。贴:)相公,你弹错了。(生:)呀!我弹个《思归引》出来,待我再弹。(贴:)相公,你又弹错了。(生:)呀,又弹出个《别鹤怨》来。(贴:)相公,你如何恁的会差。莫不是故意卖弄,欺侮奴家?(生:)岂有此心,只是这弦不中用。(贴:)这弦怎的不中用?(生:)俺只弹得旧弦惯,这是新弦,俺弹不惯。(贴:)旧弦在那里?(生:)旧弦撇下多时了。(贴:)为甚撇了,(生:)只为有了这新弦,便撇了那旧弦。(贴:)相公何不撇了新弦,用那旧弦,(生:)夫人,我心里岂不想那旧弦,只是新弦又撇不下。(贴:)你新弦既撇不下,还思量那旧弦怎的?我想起来,只是你心不在焉,特地有许多说话。
[桂枝香](生:)(夫人,)旧弦已断,新弦不惯。旧弦再上不能,待撇了新弦难拼。我一弹再鼓,一弹再鼓,又被宫商错乱。(贴:)相公,你敢是心变了么?(生:)非干心变。这般好凉天,正是此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间。
[前腔](贴:)(相公,)非弹不惯,只是你意慵心懒。既道是寡鹄孤鸾,又道是昭君宫怨,那更思归别鹤,思归别鹤,无非愁叹。(相公,我看你多敢是想着谁。)(生:)夫人,我不想着甚么人。(贴:)相公,有何难见,你既不然,(我现会得了,)你道是除了知音听,道我不是知音不与弹。
(生:)夫人,那有此意。(贴:)相公,这个也由你。毕竟你无心去弹他,何似教惜春安排酒过来,与你消遣何如?(生:)我懒饮酒,待去睡也。
这只是《琴诉荷池》中的一个片段,然而作家对蔡伯喈软弱的性格和苦闷的心情却是描写得十分出色的。这位太师女婿和朝廷新贵的私生活竟是如此地抑郁无聊,正证明了他的精神压力是多么沉重。牛氏整个的心灵虽然都被她父亲塞满了三从四德,但凭仗着她女性对于爱情的本能,也感到了丈夫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的感情倾向是不对头的,因而自己也不能不隐约地有不幸的感觉了。剧本接着写了第二十四出《宦邸忧思》、第二十八出《中秋望月》、第三十出《?{询衷情》诸出,一步进一步地完整地画出了蔡伯喈在第十九出《强就鸾凰》以后的精神面貌。
从整个剧本来看,高明显然有将蔡伯喈塑造为一个对父母是孝子,对皇帝是忠臣,对妻子是义夫的完美人物的企图。然而这个企图是不成功的。人们对于这位男主角,所给与他的轻视恐怕要远远超过给予他的同情。但同时,由于作家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内心矛盾,并在矛盾的发展中刻画出了他那种悲剧性格,所以他仍然是一个令人不能忘怀的艺术形象。不仅如此,透过蔡伯喈在走上封建统治者所规定的人生道路以后,他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一严峻的事实,以及他面临那些严峻事实时的迷乱、懊丧和苦恼,人们也不能不承认,封建势力对于导致蔡伯喈的蜕变、蔡家的毁灭,起了根本性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大家对于蔡伯喈这种无力抗拒封建势力所加于他的压迫和引诱的人物,固然无从抑制自己的轻蔑之情,然而更大的憎恨,却不能不投向经常地在腐蚀人类真正感情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方面去了。
作家有意识地将赵五娘写成一个令人钦敬和同情的人物。就这一点来说,剧本是收到了这种效果的。可是,广大的观众和读者钦敬和同情这位女主角,虽然与作家相同,而其所以钦敬和同情的缘故却有很大的差别。赵五娘在作家心目中,是理想的孝妇和贤妻,而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则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和责任感的、被封建制度压迫得抬不起头来的悲剧典型。从她的经历中,封建社会中多数的妇女都可以看见自己的一部分生活。
我们丝毫也不知道赵五娘的少女时代是怎样度过的,但可以想像得到,她嫁到蔡家以前,已经具有那样一些高贵的品质、感情和屈从于命运安排的习惯了。两个月的新婚生活是愉快的,但“黄榜招贤”却立刻扰乱了她的家庭幸福。这位少妇当然不愿意离开和自己有感情的丈夫,并挑起在丈夫走后留给她的奉事公婆的重担。然而即使她对蔡伯喈的赴试没有任何公开的异议,却已经和丈夫分担了“恋着被窝中恩爱,舍不得分离”⑥的罪名。她原来将对公婆尽孝和与丈夫互爱统一在平静的生活中的希望终于破灭了。在丈夫离家以后,她只好单方面的尽着孝道,过着艰难万状的岁月。
封建科举制度损害了蔡伯喈正常的生活愿望,又通过蔡伯喈中状元以后重婚牛氏而损害了赵五娘的幸福。从她在和丈夫分别时特别嘱别他“十里红楼,休恋着娉婷”⑦看来,我们的女主角并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丈夫及第做官以后,可能引起婚变的后果。但她所能用来维系蔡伯喈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柔情和公婆的暮景。而当蔡伯喈在难以两全的功名富贵和家庭幸福之间,在皇帝和太师的勾引逼迫之下,作出了非正义的选择以后,她便不能不堕入痛苦的深渊里了。
陈留县严重的灾荒使蔡家的生活陷于绝境,也使赵五娘受到严酷的考验。从剧本第二十出《勉食姑嫜》、第二十一出《糟糠自厌》、第二十三出《代尝汤药》、第二十五出《祝发买葬》、第二十七出《感格坟成》这些动人的情节看来,赵五娘这个形象给我们的印象也是复杂的。一方面,我们不能不承认,她在封建道德长期的浸染之下,早已成为“纲常名教”的信奉者,并且反过来,又以信奉者的身分虔诚地维护着陷她于最大不幸的封建思想体系,因而在极艰难的环境和极巨大的痛苦中,还有勇气撑持下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这位封建思想已经在她精神上打下深刻烙印的人物身上,同时还具有高贵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和她在不自觉中接受了的封建孝道、妇道奇妙地混合在一道,就使她尽管埋怨丈夫,可是仍然尽力照顾公婆,养生送死;尽管被公婆埋怨和猜疑,可是仍然不想放弃自己愿尽的义务。我们都看到了这个人物所具有的封建意识,可是我们却不忍心去责备她,反而无比地同情她。这正是因为,她的自我牺牲的行为所放射出来的人道主义光芒,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经把她忠实于封建伦理的缺点转化为美德了,而且,和蔡伯喈不同,她虽然受到了封建思想很深的影响,但在生活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孝道,却是极其感人的,是值得敬佩的。面对严重的饥荒,她将仅有的一点粮食让公婆吃,而自己却以糠充饥:
[山坡羊](旦上:)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远迢迢不回来的夫婿,急煎煎不耐烦的二亲,软怯怯不济事的孤身体。(苦!)衣尽典,寸丝不挂体。几番拼死了奴身己,争奈没主公婆教谁看取?(合)思之,虚飘飘命怎期?难捱,实丕丕灾共危。
[前腔]滴溜溜难穷尽的珠泪,乱纷纷难宽解的愁绪。骨崖崖难扶持的病身,战兢兢难捱过的时和岁。(这糠,我待不吃你呵,)教奴怎忍饥?(我待吃你呵,)教奴怎生吃?思量起来,不如奴先死,图得不知他亲死时。[合前]
奴家早上安排些饭与公婆吃,岂不欲买些鲑菜,争奈无钱可买。不想婆婆抵死埋怨,只道奴家背地自吃了什么东西。不知奴家吃的是米膜糠秕,又不敢教他知道。便做他埋怨杀我,我也不分说。苦,这糠秕怎的吃得下!(吃,吐介。)
[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糠那!)你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好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外、净潜上探觑介。)
[前腔](旦:)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扬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呵,)米在他方没寻处,(奴家恰便似糠呵,)怎的把糠来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外净潜下介)
[前腔]思量我生无益,死又值甚的!不如忍饥死了为怨鬼。(只一件,)公婆老年纪,靠奴家相依倚,只得苟活片时。片时苟活虽容易,到底日久也难相聚。谩把糠来相比,(这糠呵,尚兀自有人吃,)奴家的骨头,知他埋在何处?
(外、净上。净:)媳妇,你在这里吃什么?(旦:)奴家不曾吃什么。(净搜拿介。旦:)婆婆你吃不得。(外:)咳,这是什么东西?⑧
[前腔](旦:)这是谷中膜,米上皮,(外:)呀,这便是糠,要他何用?(旦:)将来逼逻堪疗饥。(净:)咦!这糠只好将去喂猪狗,如何把来自吃?[旦]尝闻古贤书,狗彘食人食;也强如草根树皮。(外、净:)恁的苦涩东西,怕不噎坏了你?(旦:)啮雪吞毡,苏卿犹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侣。这糠呵,纵然吃些何虑。(净:)阿公,你休听他说谎,糠秕如何吃得?(旦:)爹妈休疑,奴须是你孩儿的糟糠妻室。
(外、净看,哭介。)媳妇,我元来错埋冤了你,兀的不痛杀我也。
高明在《糟糠自厌》这个场面中,无疑地是将赵五娘作为一个孝妇来歌颂的。它不仅写出了赵五娘如何在生理上忍受了难以忍受的摧残,而且还着重地写出了在忍受这种摧残的同时,还要在心理上忍受不为婆婆所信任的痛苦。可是,这样一来,封建礼教所规定的片面的孝道,在人们的眼中就不是什么应当恪遵的正当义务,反而是一种折磨下一代的刑具了。可以说,这种效果是出于作家意料之外的。诚然,赵五娘孝敬老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仍然堪称崇高品德。
但这个场面之所以特别感人,还不在于它违反了作家的主观意图,在客观上写出了封建孝道的不合理,而是在于它写出了赵五娘那种复杂矛盾的内心感受和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而这些,又是她对于过着普通人民正常的家庭幸福怀着真切愿望相联系的。在吃糠的时候还要被猜疑,这已经够痛苦了。虽然她可以不过分抱怨、计较这些,却不能不由被人轻贱的糠秕,想到自己伶仃的命运,对导致自己一至如此的丈夫,迸发了积累已久的无穷幽怨。而在满怀幽怨的同时,却仍然没有放弃对丈夫的诺言,无私地、任劳任怨地继续照顾他的双亲。这就将这位纯洁善良的妇女所具有的高尚的感情异常真实而饱满地表现出来了。同样,在《祝发买葬》中,作家描写了一个女性在非剪下自己珍爱的头发不可时那种极端惋惜的心情;在《乞丐寻夫》中,作家描写了一个媳妇对于一向很敬爱的公婆的悲悯和悼念,都是异常真挚的生活实感。它们也和吃糠那个场面一样,虽然作家的用意在借那样一些细节来宣扬赵五娘的孝道,而其所表现的生活内涵,实际上已经远远地非孝道所能范围。
正因为赵五娘这个人物具有了这种活生生的真实性格,全部作品中的封建说教才被大大地削弱了,这个人物身上的封建气质也被大大地冲淡了。为了酬答赵五娘的孝和贤,作家给他安排了一个好下场。但这个下场并不是她所需要的,因为她的生活理想和功名富贵是格格不入的;同时,这个下场也很难认为符合生活真实,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两贤相遘》应当不是家庭问题的终结,而是实质性矛盾的开始。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赵五娘始终是一个悲剧形象,它永远屹立在舞台上,控诉着那破坏了她的正常生活、侵蚀她的纯洁心灵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
牛氏在《琵琶记》中是仅次于蔡、赵夫妇的重要角色。高明有意将她写得完美无疵,逗人喜欢,和赵五娘并称“两贤”,但在创造这个形象的过程中,他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却没有能够占到上风,因而牛氏就完全成了一个封建伦理的说教者和维护者,一个服从于作家封建思想的概念化的人物。除了极其个别的描写,如在第十五出《金闺愁配》中,她对于自己婚姻问题的考虑,还比较合于人情而外,牛氏是以一个可怜而又可嫌的、缺乏个性、毫无生气的人物出现在舞台上的。在姹紫嫣红的春天里,她禁止丫鬟们游戏,并且坦然地说出:“纵有千斛闷怀、百种春愁,难上我的眉头”⑨这种对于生活毫无青春意识的话;在意外地知道丈夫另有前妻的时候,她立即表示愿意和她和平共处,对妻妾名分无动于衷。我们不能不认为:这种幽娴贤惠,事实上是麻木冥顽,是思想感情在封建礼教的毒害之下,完全僵化了的表现,好似一具蜡像。这种人物,在古代社会中,不是没有的,问题是在于作家并没有以否定的态度去暴露她,而是赞美她的贤惠。这就决定了作家塑造这个人物时所付出的劳动是得不偿失的。
在张广才身上,我们看到了作家对于普通人民的道德品质的深刻理解。张广才并不是一个很富有的人,他的家境,可以说,只比蔡家略胜一筹;同时他对蔡伯喈也没有什么贪图。然而从异常深厚的同情心出发,他成了赵五娘在危难中唯一可以依赖的长者。他不仅敬老怜贫,疏财仗义,同时也疾恶扬善,爱憎分明。剧本里,只有他才对蔡伯喈的行为提出了正面的谴责。虽然在有的地方,这个人物还嫌不够完整和饱满,但作家关于他的热心和正义的描写是动人的。
从《琵琶记》的一些重要人物和情节来看,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个剧本是既有相当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又有相当浓厚的封建性的。作家世界观中的先进部分和落后部分,错综复杂地影响了他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样,就使得剧本中的某些部分写得富有真实性和生活气息,而另外一部分则恰恰与之相反。在主要人物如蔡伯喈、赵五娘身上,更是留下了鲜明的矛盾性格。我们知道出身于统治阶级的古典作家所塑造的人物,是难以完全摆脱他自己封建思想的影响的,但像蔡、赵夫妇身上所具有的那样突出的矛盾,则显然也和作家有意识地提倡“风化体”的创作主张有关。这也就使整个剧本成为一个民主性和封建性统一的有机体。比起其它古典名剧来,《琵琶记》所具有的这个现象是特别显著的。
三、《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这个剧本的艺术特色,首先是在于它采取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富贵的牛府和清贫的蔡家,泥塑木雕的牛氏和活泼的惜春、风趣的姥姥,横暴自私的牛太师和仗义恤邻的张太公,在京师享受荣华的蔡伯喈和在家乡受尽苦楚的赵五娘等等,莫不两两相形,使人体会到生活上和意识上的阶级鸿沟。在剧本的最主要部分,作家更使用了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场面在舞台上交替出现的结构方式,来表现蔡伯喈在京师的遭逢和他的家庭在陈留的变化。这就不仅调节了现场气氛,而且也鲜明地显示了那是一个多么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如果我们承认,《琵琶记》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客观反映了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和普通人民的正常生活愿望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我们就应认识到,这种富于特征的结构,对于反映这一矛盾,是非常有力的。和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一样,它是一种值得夸耀的艺术创造。
其次,《琵琶记》的创作,显著地提高了戏文语言艺术的表现力。文士参加戏文创作,不可避免地要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习惯的经过更多修饰的语言带进作品中来。所以将《琵琶记》和在它以前出现的一些“宋、元旧篇”相比,它显得更有文采,是很自然的,并且是难以避免的。值得我们肯定的是,在某些地方,作家虽然不免露出掉文的习气,但总的说来,他的语言仍然是很优美的。通俗而不鄙俚,精练而不生涩,文质彬彬,雅俗共赏,措词与人物身份、故事环境都能密切结合,乃是《琵琶记》在语言方面的成就。其语言风格,基本上是本色天然之美,疏淡朴实,极少雕琢,但又能因境因人而异,如描写牛府的豪华生活,曲辞就华丽典雅,而写赵五娘和公婆饥荒的凄苦情景,则素淡无华,纯是白描;蔡伯喈与牛小姐的对话是那样蕴藉含蓄,有较多的书卷气,而蔡婆与蔡公的吵嘴却显得粗野村俗,生活气息很浓。该剧在语言艺术上还有一特色,能吸取民间口语,经过作者提炼加工,显得格外清新隽永,生动活泼,使不同身份的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例如媒婆油嘴滑舌的说白:“媒婆媒婆,两脚奔波;姻亲成就,吃只肥鹅。”几句话就活现出媒婆的嘴脸。拐子的说话又别具个性特征:“乡贯何曾有定居,姓名何曾知真实。装成圈套,见了的便自入来;做就机关,入着的怎生出去?”作者很善于融化流行的成语或谚语,使它成为概括力极强而又形象化的戏曲语言,如赵五娘在剪发买葬时说:“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又如张广才对将要上京寻夫的赵五娘说:“桃花岁岁皆相似,人面年年大不同。”“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本色平易,既生动自然,又准确鲜明,正是戏曲语言的特质。
《琵琶记》曲辞的抒情艺术,有一鲜明特点,使剧中人物能够充分地表达复杂细致的心理活动,同时逐步地展开故事情节,它不是游离于整个剧情之外,而是剧情的一个组成部分,促使戏剧冲突的发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展现在观众或读者的眼前。例如《乞丐寻夫》一出“画像”情节,赵五娘唱的(三仙桥)曲辞及其道白:
一从他每死后,要相逢不能彀。除非梦里,暂时略略聚首。若要描不就,暗想像,教我未描泪先流。描不出他苦心头,描不出他饥症候,描不出他望孩儿的睁睁两眸。只画得他发飕飕,和那衣衫敞垢。休休,若画做好容颜,须不是赵五娘的姑舅。
[前腔]我待画他个庞儿带厚,他可又饥荒消瘦;我待画他个庞儿展舒,他自来长恁面皱。若画出来真是丑,那更我心忧,也做不出他欢容笑口。(白:不是我不会画着那好的,我从嫁来他家,)只见两月稍优游,他其馀都是愁。(白:那两月稍优游,我又忘了,这三四年间,)我只记他形衰貌朽。(白:这真容呵,)便做他孩儿收,也认不得是当初父母。休休,纵认不得是蔡伯喈当初爹娘,须认得是赵五娘近日来的姑舅。
这两支曲辞,细致地表述了她在描绘公婆画像时复杂矛盾的心情,在这种抒情的心理表现中,不仅表现出赵五娘凄苦的精神面貌,并概括了蔡家两老一生的苦乐,而在全部剧情中,“画像”又是很精彩的一部分。由于这种抒情性的心理描写与叙事交错在一起,因而它不但丰富了人物形象,并且使故事的发展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而无单调枯燥之弊。《宦邸忧思》描写蔡伯喈的心理活动,同样具有这种特点。
这个作品的主要缺点是它的封建说教。这一相当严重的缺点是根源于作家为“风化体”服务的主张而从头至尾地渗透在作品中的。
此外,在情节上,它也是有显著的漏洞。如蔡伯喈及第入赘达三年之久,而家中却一无所知;他既那么怀念父母、妻子,却从没有主动地派人去问个消息,编造《拐儿绐误》之类,都很不合情理。这些缺点对于《琵琶记》来说,自然是美玉之瑕,但人们却从其中得到了更多的值得珍视的东西。所以在戏文中,它无疑地仍然是首屈一指的杰作。
王世贞《曲藻》对高明《琵琶记》颇为赞赏:“则诚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捏造,所以佳耳。至于腔调微有未谐,譬如见钟、王迹,不得其合,当精思以求诣,不当执末以议本也。”⑩
达案:本文是程千帆先生任教武汉大学期间写于1957年的《元代文学史讲义》中的一章。我遵嘱修订全稿成为完整的一部断代文学史,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学生整理修订先师遗著,是我国的文化传统,正所谓“薪尽火传”也。今值程先生百岁诞辰之际,谨刊此文以志纪念。
注释:
①张廷玉等:《明史》卷二八五《高明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第一出《副末开场》,[沁园春]。
③载《京剧汇编》第三集。
④第二出《高堂称庆》,[醉翁子]。
⑤第二出《高堂称庆》,[瑞鹤仙]。
⑥第四出《蔡公逼试》,[太师引]。
⑦第五出《南浦嘱别》,[犯尾序]。
⑧这以上的几句对白,陆贻典抄校本与通行本不同,如下:“(外、净上探白:)媳妇,你在这里说什么?(旦遮糠介。)(净搜出打旦介。)(白:)公公,你看么,真个在背后自逼逻东西吃,这贱人好打。(外白:)你把他吃了,看是什么物事。(净慌吃介,吐介。)(外白:)媳妇,你逼逻的是什么东西?”
⑨第三出《牛氏规奴》,[祝英台序]。
⑩王世贞:《曲藻》,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3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续琵琶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图书




《续琵琶》传奇残旧钞本,是工楷手钞本,其行款格式、字迹笔划极为整齐清楚。全剧共分上下两卷,计九十二叶,每叶十六行,行二十字(间有十九字或二十一字)。上卷五十六叶,卷前有二十折的目录,第二十折《陷京》尾约缺半叶;下卷仅三十六叶,首尾各有缺佚,无目录,仅散存十五折名目,第三十五折《覆命》只剩下曹操念白的四十个字,往后几乎缺佚了六折。在第二十一折开首缺页中缝处则有行楷书写的"文姬归汉"四个字,和原钞笔迹迥异,显系后人所加。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续琵琶

  • 外文名称

    Continue the pipa


  • 含义

    传奇残旧钞本

  • 来源

    《续琵琶》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由来

红楼梦五十四回中出现的不知名剧目。



折叠编辑本段红学考证

(1)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曾以十分赞赏的笔调描绘了几出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富有特色的传奇剧目,其中就有《续琵琶》的《制拍》一折,而《续琵琶》这个传奇并不象《西厢记》、《玉簪记》那样有名,那样为人所熟知。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的作者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因此,我们有了想进一步探讨这个传奇剧本的愿望。

(2)在清初以来的传奇剧目记载中,我们还没有看到《续琵琶》传奇的著录,但周汝昌同志在广征博引的《红楼梦新证》中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和若干资料,指出《续琵琶》传奇尚有钞本传世(虽然已经是残本),并摘引了刘廷书中的有关记载。[1]因此,更使我们对这个目前仅有的钞本产生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同时,又值话剧《蔡文姬》和昆剧《蔡文姬》不久前在北京上演,而蔡文姬正是《续琵琶》传奇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也可以说《续琵琶》正是目前可见的有关蔡文姬的一个昆曲传统剧本。由于这几个原因的推动,我们查阅了这个钞本,并对它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究,提出了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期为百花园中推荐一个已经湮没近三百年,至今或许还有可供学习和借鉴之用的"新"剧目;再则是希望提供一个研究的题目,借以引起古典文学方面的戏剧、词曲、《红楼梦》研究者的注意,并向同志们请教,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一)

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阵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曹雪芹借经过贾府全盛时代多见多闻的贾母之口,对戏曲弹唱着实发表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当两个说书的女先儿讲述了新书《凤求鸾》的梗概时,就被贾母打断,马上猜出了故事的结局,并且指出"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因此引起王熙凤"效戏彩斑衣",把贾母的评论称为《搿谎记》,顿使席面生春,"未曾说完,众人俱已笑倒。"接着,又由贾母提出"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要提琴,至于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又"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目的在于让亲戚们听一个"发脱口齿"和歌喉的"疏导",作一番内行的艺术欣赏。可见这位贾府的权力至尊确是有着很高超的鉴赏艺术的能力,而且有阅历,有研究。这从下面一段观剧掌故的谈话中就十分清楚了:

(贾母道)"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合的。"

(贾母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奏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2]

这里,又是曹雪芹借贾母之口,道出了这几个富有艺术特色的传奇折子的共同特点:都是演员能演奏乐器的剧目。如《西楼记》是于叔夜为穆素徽唱曲用箫伴和;《西厢记》是崔莺莺听张君瑞弹琴而知音会意;《玉簪记》是潘必正和陈妙常各自弹琴歌唱,借琴曲以诉自己的心曲;而《续琵琶》则是蔡文姬在《制拍》-折中自弹自唱了自制的《胡笳十八拍》,来抒述自己颠沛的生活遭际。前三个剧目流传较久较广,直到建国以后南、北昆还都能演出(虽然由于分工的发展,能自弹自唱的演员是没有了)。唯独《续琵琶》这个剧目,不但无人演出,而且在昆曲剧本中连一折戏也没有保存,其内容和面貌二百多年来,毫无线索,竟然是一个失传的剧目。

为什么曹雪芹却在《红楼梦》里记下了《续琵琶》,还把它和《西厢记》、《玉簪记》并列?可以设想这个生僻的剧目,自有与曹雪芹特殊的渊源,也许正是曹家的私家戏。其实,演员在舞台上弹奏乐器的剧目并非仅此四折,象与曹寅同时代的洪升和孔尚任的剧作:《长生殿》的《弹词》中有李龟年弹琵琶自唱;《桃花扇》的《晚香》中有演员分列侯朝宗、李香君两侧吹弹奉酒,甚至吹打"十番",若以弹来说,更有直接影响到产生《续琵琶》的另一传奇,那就是同曹寅作忘年交的尤侗的《吊琵琶》杂剧四折,前三折以明妃自抒悲怨,第四折就有蔡琰酬酒青冢,并以《胡笳十八拍》写入琴中鼓之,以申其哀思,以上几个剧目可算是清代康熙朝的"新编历史剧"了!

在历史更久的剧本中演员打渔鼓、按檀板的科介动作也是有的,不过,这些都没有为曹雪芹所采用列举。看来,他虽然没有见过祖父曹寅,但是曹寅殁后,曹家并未就此衰败,小戏班也未必立即解散,十余万卷"楝亭藏书"也会保存下来。如果曹雪芹赶上-小段曹家繁华之时,就有可能见到过《续琵琶》传奇中几折戏的演出,当然也可能是听长辈们绘声绘色地形容过,至于读过此剧的钞本,更是情理中事。无疑,曹雪芹对《续琵琶》是极为赞赏的,并且在思想上和文艺才能上会接受一些影响,所以他才能"如数家珍"地把祖父的杰作《续琵琶》写入书中。我们认为:这不仅仅因为剧本中有个会弹琴的角色,也不仅仅是为了"忆繁华"和"梦旧家",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词曲家数的曹雪芹自家的艺术才能和欣赏水平。

(二)

我们出于对于《红楼梦》的爱好,有意于进一步探索一下《续琵琶》传奇的现存面貌和内容。首先,据《红楼梦新证》所供线索,我们在北京图书馆的协助下,查阅了这个国内仅有的残钞本。据了解,此钞本系一九二七年左右张元济先生主持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藏书时,从安徽购得的怀宁曹氏所藏七十种戏曲钞本之一,是经过"一二八"炮火幸存下来的珍贵书籍。

《续琵琶》传奇残旧钞本,是一个工楷手钞本,其行款格式、字迹笔划极为整齐清楚。全剧共分上下两卷,计九十二叶,每叶十六行,行二十字(间有十九字或二十一字)。上卷五十六叶,卷前有二十折的目录,第二十折《陷京》尾约缺半叶;下卷仅三十六叶,首尾各有缺佚,无目录,仅散存十五折名目,第三十五折《覆命》只剩下曹操念白的四十个字,往后几乎缺佚了六折。在第二十一折开首缺页中缝处则有行楷书写的"文姬归汉"四个字,和原钞笔迹迥异,显系后人所加。上卷卷首钤有"听雨楼珍赏图书"白文印章一枚,此外别无其他序跋题款。怀宁曹氏所藏戏曲钞本的整理者卢前于《读曲小识》中亦仅志为"旧钞本"而不署撰者姓名,又云"反侧未宁'之'宁'字不避宪宗讳,疑出雍乾时人手笔",这个推断看来并不十分正确。当我们细读钞本,除发现几个错别字外,钞写者确是严格地遵守了缺笔避讳的制度,但又仅仅避了康熙玄烨的讳,而对于雍正胤禛、乾隆弘历、嘉庆颙琰、道光旻宁的讳都没有缺笔,如第四折《议立》董卓(唱):"威镇处动君王,千群铁骑拥西凉。"同折董卓命李儒:"将幼主废为弘农王"等是,剧中蔡琰的名字也是直写的,至于第十四折《陷狱》蔡邕(唱):"当今呵反侧未寕。"之"寕"字当是早就通行的俗写异体字,并非为避道光旻宁之讳。由此我们初步断定这是一个康熙时代的钞本,也就是说,曹寅写作的这个"传奇",不但在他生前曾演出过,而且还有钞本流传。

《续琵琶》传奇以曹操赎蔡琰修史为主线,敷衍了蔡文姬悲欢离合的故事,并描写了曹操的整个政治生涯。据我们所知,历史上也有把蔡文姬的故事写入戏曲的,在曹寅以前的元代有金仁杰的《蔡琰还汉》;明代有陈与郊的《文姬入塞》(写其将与曹操所遣还归之使者一同归汉时《别子》一场,至玉门关亦止笔);清代有南山逸史的《中郎女》和尤侗的《吊琵琶》。《续琵琶》又名《后琵琶》,是同类题材作品的佼佼者,它的创作意图是要出新意,"用证《前琵琶》之不经",故《开场》一首《西江月》词云:"'琵琶'不是这琵琶。"以便观者着眼。细读《续琵琶》剧本,确实觉得其文字精美清新,雅而不涩,其思想则颇具创见。兹就其残存的三十四折试作分析如下。

首先,《续琵琶》的主要情节除采摘《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外,基本上脱胎于《三国志演义》等讲史说唱。这在与曹寅相识于康熙四十二年,有机会看到《续琵琶》演出的刘廷玑所著《在园杂志》中,为我们作了一些确切的记录,他说《续琵琶》)"大意以蔡文姬之配偶为离合,备写中郎之应征而出,惊伤瘐死,并文姬被掳,作《胡笳十八拍》。及曹孟德追念中郎,义敦友道,命曹彰以兵临塞外,胁赎而归;旁入铜雀大宴,祢衡击鼓,仍以文姬原配团圆,皆真实故事,实出《中郎女》之上。乃用外扮孟德,不涂粉墨季,说者以银台同姓,故为遮饰……"

刘廷玑这段话大都是可信的,但有不正确的地方。如全剧剧文中并未有丝毫"胁赎"的痕迹,相反倒是曹操应文姬之告急文书,才命曹彰出兵,击败了劫杀左贤王的乌桓国王。接着又派董祀"赍了黄金白璧去单于处赎取娘娘"。刘文中"仍以文姬原配团圆"一句,却透露了现已缺佚的后六折的主要剧情。

另外,"用外扮盂德,不涂粉墨"两句,则不但解释了剧本中对曹操这个角色是什么行当饰演的疑窦,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续琵琶》传奇作者的一个重大的艺术创造,完全突破了"粉脸藏奸"的扮相。他敢于打破宋代以来把曹操当作"奸雄"的正统观念,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智谋、有魄力,求贤若渴,爱才如宝的英雄形象。在好几折戏中,传奇作者舍弃了《三国志演义》中割须弃袍、左慈戏弄等足以损害曹操形象的狼狈处境;在写到祢衡击鼓时也突出了曹操宽厚的一面,而且还从向来是戏曲中的奸雄形象曹操口中说出了"今各路诸侯合兵百万,足以寒奸贼之胆,动忠义之心"这样的话。

在剧本中,几个主要角色都是注明了行当扮相的,如董祀上场为"生巾服上";蔡邕出场为"外苍冉巾服";文姬、侍女上场为"旦引贴惜春、抱琴上",以及"净扮董卓金冠蟒服上"、"末扮伍孚朝服束甲带刀上"等等,但对主要人物之一曹操的出场却并未注明由什么行当来扮演,先是"曹操冠带引众上","曹操冠带上",后为"杂持爪棍伞引曹操金冠蟒玉上",因为按一般传统观念曹操一角总是由大白粉脸的净角来扮演的,所以就不必注明;当然也可以认为是为了要和董卓的"净"避开所以不写,正如董卓在剧本中只写"净"不写"董",那是为了避免和董祀混淆。但是刘廷玑如实记录演出实况中,确是写明了"用外扮孟德,不涂粉墨",这一点是可以使人深信的。

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传奇作者为了取得人物内心性格和外观形象一致所作的一个大胆的创新,是《续琵琶》传奇的一个重大的成就。试想二百多年前一个封建文人塑造了这样一个曹操的艺术形象确属非易。如果没有刘廷玑的这个记录,我们也许将会永远无法充分认识到《续琵琶》这部作品所具有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了。至于"说者以银台同姓,故为遮饰"云云,以曹寅之身份地位,文史修养,断不会浅薄至此,仅仅因为与曹操同姓而加以饰伪,似乎是不可能的。虽然,把历史上的名人引为自己的祖先而自豪这种可能性是有的,象关汉卿写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就可能有这样的意思,但决不会有一个姓秦的作者去写秦桧,因为同姓而加以"遮饰",要知道曹操也是已经被人骂了几百年的"奸臣"呀!我们认为:主要还是曹寅以他的历史知识,结合他的某些较开明的思想和文艺修养,才为我们创作了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把曹操作为正面人物来表现的剧目。

其次,《续琵琶》传奇作者通过"蔡文姬故事"为主线,还强烈地表现了当朝统治者比较缓和的民族政策,正是在这一点上才使《续琵琶》传奇有了比同类题材作品更多的新意。我们从曹寅在康熙朝显赫的政治地位和江宁织造等重任来看,这不但由于他是内务府包衣,又是康熙帝玄烨的奶兄弟,因而深胤圣眷隆恩。实际上他是受玄烨密旨在江南结交故明遗民,联络汉族上层人士,负有诸如"统战"等特殊使命的人物,因此,可以认为曹寅是懂得"和亲"对稳定封建政权的深远意义和影响的,他自然会赞成"民族和睦"政策,而且在《续琵琶》中用艺术实践来体现这种思想。所以《续琵琶》对剧中出现的昭君幽魂也是给以肯定的,即使它仍然袭用了马致远"汉宫"等昭君戏中"失意丹青,远嫁异域"的悲剧内容,却已将"为国和亲,名垂青"的新意灌输进去了,因而全剧在对蔡文姬故事的铺叙中,给人以另一种思想艺术的形象。剧本从蔡邕《却聘》开始写到文姬"原配团圆",肯定了蔡文姬的一生。前面说过"原配团圆"的喜剧结局,是在残佚部分中。我们只能从第十五折《探狱》中知道,这个"原配"是指蔡邕亲自向前来探监的学生董祀所说"将小女文姬与汝为配"的照应,不过蔡邕遗命的实现却是出于曹操的成全。这种情节安排,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前所未见的。

当然,《续琵琶》传奇也还有着一般传奇的通病,也有"冗折"和"废场子",也有语句雕琢,堆砌典故,强凑声韵方面的反映,但是它主线明确,故事集中,枝蔓不杂,加上一些艺术技巧上的优点,应该说是个较好的传奇剧本。

(三)

关于《续琵琶》这个剧本未能在舞台上流传下来的原因,我们认为除了它的排场雄伟,一般私家戏班难以演出外,或许钞本不多,又未经刊刻,且自曹家抄没以后再演出已有所不便,因而剧本也就鲜于见到了。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正如前面所说过的,曹寅在这个传奇里把曹操作为一个正面人物来安排,这在封建社会里,是不易为一般有正统观念的人所接受的。我们在这个剧本中没有发现什么可以触犯清廷文网的违碍之处,其主线甚至还是根据了小说讲史的故事。在剧中,曹寅只不过是把曹操作为一个有谋略、有魄力的英雄形象来刻划罢了。如第三十一折《召宴》,一支《大红袍》曲概括了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数篇诗文的内容,真是自然挪来,不露缝折,可以认为这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替曹操翻案的戏。

当然,在指出曹寅的这个《续琵琶》传奇所表现对曹操的一些新的看法的同时,我们也并不反对和排斥传统戏剧中几百年来艺人们精心塑造的白脸曹操那个奸诈多智的形象,何况加上它们已有了千锤百炼的唱、念表演艺术,例如昆曲的《议剑》《献剑》里的曹操;或者京剧的《捉放曹》《马踹青苗》《华容道》里的曹操,甚至象《战宛城》这样的戏,只要剔除其猥亵的表演,也还可以作为传说中曹操一段罗曼史而予以保留。我们的想法是: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表现在"史学"上应务求其真实,但在"艺术"上尽可以"百花齐放"。

最后,再谈一谈《续琵琶》传奇的版本,限于我们的见闻,目前还只见到这样一个残旧的钞本。不久前,承周汝昌同志赐教,说是前几年曾有一位朋友告诉他在上海某处见到过一个"刻本",但是因为在运动中信件被抄走,现在已无从查找,因此这个"刻本"的线索,也就有断线之可能。所以我们在此呼吁了解这个线索的同志能提供出来,使淹没多年的古籍能够为进一步研究戏曲、研究《红楼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红楼梦》里的《续琵琶》到底是不是曹寅的作品?
吴氏红学大揭秘2018-02-27 21:40





作者:九峰真人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有一段情节说到了《续琵琶》:
贾母笑道:“我们这原是随便的顽意儿,又不出去做买卖,所以竟不大合时。”说着又道:“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只用这两出叫他们听个疏异罢了。若省一点力,我可不依。”文官等听了出来,忙去扮演上台,先是《寻梦》,次是《下书》。众人都鸦雀无闻,薛姨妈因笑道:“实在亏他,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贾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众人都道:“这更难得了。”贾母便命个媳妇来,吩咐文官等叫他们吹一套《燈月圓》。媳妇领命而去。
有朋友说,《红楼梦》中的《续琵琶》是最迟的曲艺作品,完成于1703年。我听了很惊讶,追问是怎么知道这个时间的?朋友回复说,从百度词条获得的信息,根据曹寅生活履历计算的。
我赶紧上网查阅“续琵琶”的百度词条。词条在介绍《续琵琶》现存残本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说着说着,竟然说《续琵琶》的作者是曹寅了。曹寅何时写过《续琵琶》?从《续琵琶》的残本情节,我们知道这至少是康熙以前的抄本。《续琵琶》的底本或者说戏剧原本是什么时候形成,目前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作者根本不是曹寅。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续琵琶》是曹寅的作品呢?读完百度词条才明白,说是《在园杂志》记载的,是根据某著名红学家“考证”得出的作者是曹寅。
在刘廷玑的《在园杂志》中确有多处记载曹寅事迹。例如,迄今为止都少有人知道他曾花120两银子买了赝品器具回家的事,也记载了刘廷玑自己评《琵琶记》的事。但是,在记载关于曹寅写的戏曲时,他明确写的是《后琵琶》而不是《续琵琶》!
请看《在园杂志》原文资料:






《在园杂志》原文内容为:【商丘宋公记任丘边长白为米脂令时,幕府檄掘闯贼李自成祖父坟,墓中有枯骨血润、白毛、黄毛、白蛇之异,与吾闻于边别驾者不同。长白自叙其事曰《虎口余生》,而曹银台子清寅演为填词五十余出,悉载明季北京之变及鼎革颠末,极其详备,一以壮本朝兵威之强盛,一以感明末文武之忠义,一以暴闯贼行事之酷虐,一以恨从伪诸臣之卑污。游戏处皆示劝惩。以长白为始终,仍名曰《虎口余生》,构词排场,清奇佳丽,亦大手笔也。复撰《后琵琶》一种,用证前《琵琶》之不经。故题词云“琵琶不是那琵琶”,以便观者著眼。大意以蔡文姬之配偶为离合,备写中郎之应征而出,惊伤董死,并文姬被掳作《胡笳十八拍》,及曹孟德追念中郎,义敦友道,命曹彰以兵临塞外,胁赎而归。旁人铜爵大宴,祢衡击鼓,仍以文姬原配团圆,皆真实典故,驾出中郎女之上,乃用外扮孟德,不涂粉墨。说者以银台同姓,故为遮饰,不知古今来之大奸大恶,岂无一二嘉言善行,足以动人与感者!由其罪恶重大,故小善不堪挂齿。然士君子衡量其生平,大恶固不胜诛,小善亦不忍灭,而于中有轻重区别之权焉。夫此一节,亦孟德笃念故友,怜才尚义豪举,银台表而出之,实寓劝惩微旨。虽恶如阿瞒,而一善犹足改头换面,人胡不勉而为善哉。若前《琵琶》则高东嘉撰于处州郡城之西姜山上悬藜阁中,予守括苍,曾经其地,阁虽已圮,而青山如故,不胜今昔词人之感。传言明太祖读《琵琶记》,极为称赏,但欲改易一二处。面语东嘉曰:‘诚能改之,当赐以官。’东嘉唯唯,然竟不肯易一字,于此见其品行之高。记中宾白宏博,可以见其学问之大;词曲真切,可以见其才情之美。自古迄今,凡填词家,咸以《琵琶》为祖,《西厢》为宗,更无有等而上之者。至于立名《琵琶》,或云因指王四而言;赵五娘者,赵姓下第五位周氏;蔡邕者,取卖菜傭下二字,同音也。皆不可考。既诸姓名假借,何独有取于伯喈中郎而加以不孝乎!且汉世尚无状元之名。未有八旬父母,其子娶妇止两月者。况陈留距洛阳不远,焉有子登巍科,赘亲相府,官居议郎,不捷报于家,并道路相传无一知之者!陈留,洛阳属邑,如此饥荒,即使不归,何难拯救?乃忍听父母馁死,而耳无问者。及至五娘上路,忽又有李旺接取家眷一差。种种疑窦,在东嘉或有别解,今后,人曲为回护,终属牵强,恨不一起东嘉而问之。予题一绝云:“琵琶一曲写幽怀,自是千秋绝妙才,歌舞场中传故事,蔡邕真个状元来。”】
刘廷玑写的清清楚楚曹寅创作的是《后琵琶》,竟然被人指鹿为马说成《续琵琶》。由此以讹传讹,到了百度词条就把《续琵琶》作者收录为曹寅作品了。
据说曹操是曹寅的祖先,曹寅写《后琵琶》大有给曹操翻案之意,跟残抄本的《续琵琶》内容也完全不是一码事,正如刘在园所说“琵琶不是那琵琶”。百度词条怎么也会发生这样误导性错误呢?
后来查阅资料得知,这个错误出自《红楼梦研究集刊》1980年第二辑,署名为“宋铁铮 顾平旦”的文章。文章说,以某某某“同志在广征博引的《红楼梦新证》中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和若干资料,指出《续琵琶》传奇尚有钞本传世(虽然已经是残本),并摘引了刘廷玑书中的有关记载”
这某某某同志不知看的哪个刘廷玑说过曹寅写了《续琵琶》,实际他看到的也一定是“后琵琶”,只是为达到自己目的,故意说成与《红楼梦》内容中书名一致的《续琵琶》,以证明那个他认为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把他爷爷的作品写进了书里。宋铁铮、顾平旦在引用别人观点时,竟然没有去核对一下引用来源是不是被人做了手脚。官方红学对《红楼梦》的认知不但误导了广大读者,像这种不负责任的所谓“考证”更是玷污了中国学术!
请看残本《续琵琶》书影:




当我指出某著名红学家把《红楼梦》中的《续琵琶》,指鹿为马说是曹寅的作品《后琵琶》以后,这位著名红学家的一些铁粉表示不服,竭力为他们的偶像辩解,回复我时还故意把书名号引在“后”字以外,以“复撰后《琵琶》一种”断句,不知他的语文是体育老师还是数学老师所教?为了维护他们偶像的错误竟然如此死抗。
在《红楼梦》问题上,一些官方红学家的所谓研究往往是抓住一个关联词语后,完全撇开文本去装神弄鬼地“考证”,之乎者也半天,然后指鹿为马得出结论。如果我们真正回归文本,很多东西是不攻自破的,这个《续琵琶》更不例外。
那些至今被胡适派官方红学糊弄而不自知的红迷们还是醒醒吧。




陈叔宝在位期间有多荒唐?他和南唐后主李煜有何异同点?
播报文章



格羽网络欣峰
关注


2021-07-03 13:15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中的一句诗,其中“后庭花”指的就是南陈后主陈叔宝的所作的《玉树后庭花》,且不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了,便是陈叔宝这位亡国之君大约也不知道亡国恨。



“叔宝”这个名字能让人想起来的最多的应该是隋唐英雄秦叔宝了,但是这里的这位“叔宝”却姓陈,南北朝时期南陈的亡国之君,提起亡国之君,有两个人历来被看做是极为相似的,即陈后主和李后主。
南北朝时期的南陈后主即陈叔宝,而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就是李煜,陈后主和李后主实在是有太多相似之处了,同为多才多艺的亡国之君,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远远高于为政能力。都留下了不少诗词佳作,更是身边有佳人陪伴,生活奢侈,动辄大兴土木,国家已经风雨飘雨,皇宫之内却依旧歌舞升平。还有一点也比较有意思,即隋文帝杨坚是在581年篡北周而立隋朝,然后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步伐,第二年,陈叔宝继位为南陈的皇帝;而宋太祖赵匡胤在960年攒后周而立宋朝,然后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步伐,第二年,李煜继位为南唐的皇帝。这简直不要太巧合啊。
但其实这两位后主又有很大的不同,陈叔宝是真的没有什么治国的能力,而李煜整体的治国方针是没有错的;陈叔宝写的诗词多是艳丽的,比如《玉树后庭花》,而李煜后期的词则多是思念故土的,比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陈叔宝在灭国之后全无心肝,甚至还向杨坚要官做,而李煜在灭国被囚禁后心中充满亡国之恨。如此种种,说明这两人之间是大不同的,当然就皇宫中歌舞升平、大兴土木来说,两人又是难得的知己。



那么,陈叔宝在继位之后究竟是怎么作的呢?实际上陈叔宝的童年并不美好,他尚在襁褓中就和母亲成为人质,质子一做就是十年,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让陈叔宝养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他反而对现实中的很多事知之甚少,这得益于他的母亲柳皇后,有母亲的细心呵护,陈叔宝倒是快乐的长大了,对政治的敏锐度一点也没有,或许柳皇后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陈家能出天子。
陈叔宝十七岁的时候成为南陈的太子,身边聚集了大量的文学人才,这位后来陈叔宝在文学上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82年,陈叔宝继位,说起来他的继位还颇凶险,做了数年太子的陈叔宝似乎对政治没有什么洞察力,更没有什么应变能力,他的弟弟陈叔陵刺杀他,他竟毫无所察,并且表现极为窝囊。
他们的父亲刚咽气,陈叔陵就在病床前刺杀陈叔宝,并成功用切药刀刺伤了陈叔宝,如果不是柳皇后和乳母吴氏的保护,陈叔宝极有可能就死在了陈叔陵刀下。后来陈叔陵见杀不了陈叔宝就逃了出去,被大将萧摩诃所杀,陈叔宝顺利继位,然后开始养伤。



养伤期间,国政就交给了柳皇后和陈叔宝的另一个弟弟陈叔坚,并且陈叔坚为主,而陈叔宝则在躲在深宫中和张丽华你侬我侬。陈叔宝虽然不肯好好治理国家,但是却很是花心思捯饬皇宫。南陈自建国开始就是比较崇尚节俭的,这是陈叔宝所理解不了的,因此他继位后开始大肆改造皇宫,大兴土木是必须的,他命人造了临春阁、结绮阁、望仙阁三座高数十丈的阁楼,里面又有数十间房间,占地面积极广,装修的更是富丽堂皇,其中的陈设更是无与伦比的美丽,奇珍异宝、奇花异草等等,当然,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陈叔宝住在临春阁,张丽华贵妃住在结绮阁,龚、孔二贵嫔住在望仙阁,三座阁楼之间有通道相连,还有数位美丽的妃子可以游览阁楼并且侍寝,这些人住在这样的阁楼里,仿若人间仙境。真有点醉生梦死的感觉了。
陈叔宝还喜欢饮酒作诗,宫中宴饮不断,大家欢快起来不知今夕是何夕,更不知道所谓的地势险要根本挡不住隋文帝一统天下的决心。所以当隋文帝派出的大军来攻的时候,南陈几乎毫无反抗能力,就连素来英勇善战的萧摩诃也无心应战,其中的原因自然是陈后主的好色引起的,当年陈后主能继位,萧摩诃功不可没,陈叔宝不仅重用了萧摩诃,更让萧摩诃的女儿做了太子妃,但是,陈叔宝也看上了萧摩诃的妻子,并占为己有。萧摩诃心里憋屈,这一憋屈不要紧,仗也不想打了。



等到隋军攻进建康城,陈叔宝不仅没有与百姓和士兵共进退,反而带着几名妃子吓得躲了起来,隋军是在一口枯井里发现的陈叔宝和张贵妃以及孔贵嫔,狼狈至极,哪里还有半分皇帝的样子,甚至还不如他的沈皇后镇定。不过陈叔宝毫不在意,他唯一想要的大约就是活着了。等被俘到了长安,这位亡国之君也没有任何伤心痛苦的样子,反而日日饮酒,还畅想着从杨坚那里讨个一官半职来做做。
这个样子的陈叔宝,即便是见多识广的隋文帝杨坚也不得不说上一句:“叔宝全无心肝。”



亡国二主——陈叔宝与李煜,四百年的轮回天堂是个隐喻2013-02-23 09:42:55

                                     玉树后庭花
              陈叔宝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注: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两句在郭茂倩《乐府诗集》等著作中未有记录。疑为后人臆加。
“后庭花”本是一种花的名,这种花生长在江南,因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称“后庭花”。后庭花花朵有红白两色,其中开白花的,盛开之时使树冠如玉一样美丽,故又有“玉树后庭花”之称。
-------------------------------------------------------------------------------------------------------------------------------------
亡国之音
陈后主陈叔宝(553—604),字元秀,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国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祯明三年(589年),隋军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城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曰炀。
南朝(不是南唐后主李煜)陈后主陈叔宝,生活奢侈,不问政事,且喜爱艳词。每日只在宫中与嫔妃近臣游宴,其有一妃子,名张丽华,发长七尺,其光可鉴,深受后主喜爱。
他在后庭摆宴时,必唤上一些舞文弄墨的近臣,与张贵妃及宫女调情。然后让文臣作词,选其中特别艳丽的句子配曲,一组组分配给宫女,一轮轮地演唱。其中有“壁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更有一首《玉树后庭花》歌词中云:“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这两句被称为“亡国之音”)
陈后主的好日子就象这玉树后庭花一样短暂,前后不足七年(公元582年至589)589年,隋兵进入建康(今南京),陈后主被俘,后病死于洛阳。
《玉树后庭花》遂被称为“亡国之音”。后来就有了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陈后主建了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金屋藏娇张、孔妃。589年,隋文帝大将韩擒虎攻破建康朱雀门,俘获陈后主和张丽华,陈亡。结绮,为张丽华所居。陈叔宝自居临春阁。
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与上雷同。
-----------------------------------------------------------------------------------------------------------------------------------------------------------------------------------------------------------------------------------------------------------------------------------------------------------------------------------------------------------------------------------------------------
                                                                       第二位亡国之君——李煜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3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秦香莲的剧情简介 · · · · · ·
  北宋真宗年间,翰轩书院院正千金秦香莲因国色天香、才艺双全名震均州城。官宦商贾纷纷上门提亲,秦父却一心要让女儿嫁作王妃。当朝太师之子庞虎逼婚,秦香莲不慎落水,顺江而下被书生陈世美所救。在陈世美的陪同下,已然失忆的秦香莲回城寻亲,路遇流落民间的昭阳公主赵昭。秦陈二人情投意合,更发现彼此原是青梅竹马,单恋的赵昭不时暗使奸计。均州城中,秦香莲要帮助陈世美进入翰轩书院,要保护这一段纯净的爱情,同时还须顾及秦府与父母安危……庞虎等人频频施难,陈世美蒙冤入狱。最终,秦香莲竟不惜自毁名节,法场救“夫”,与秦父三击掌反出家门,嫁入陈家。一夜之间,身份陡转,秦香莲拼命掩饰悲痛,陈母对贤良淑德的秦香莲分外满意。岂料二人婚后,陈母才得知秦父竟是杀夫仇人。秦香莲一心操持家务,侍奉婆母,陈母却要将秦香莲赶出家门。善良的陈母欲以伤害自己来达到目的,却让儿子儿媳伤得更深。秦香莲无意为难婆婆而离家,陈世美却因种种由头欲入赘秦府,秦香莲几番阻拦不及,陈世美最终得知秦父身份……
  孝顺的秦香莲自甘被逐,有孕在身的她回家即陷入强制打胎的境地。陈世美仕途无望,又得知自己与秦香莲的定情信物可能与皇家辛秘有关,虽未酿成大错,险恶用心却已逐渐显现。秦香莲毫无察觉,倾力伺候一家老小,艰难筹钱送陈世美赴京赶考。襄阳大水,均州瘟疫,秦香莲尝尽人间冷暖,受尽饥寒交迫,以一己之力苦苦支撑家庭,却无法挽救陈母的性命。秦香莲卖发下葬婆婆,本欲在家守丧,却又被恶霸赶出家门,无奈携子女进京寻夫。
  在赵昭的暗中帮助下,陈世美高中状元,成为京城新贵,更得太后青睐,最终当上驸马。陈世美入主御史台,一时权势擎天,目中无人。他欲即为先父翻案,扳倒太师并取而代之,恰在此时,已到京城的秦香莲却被庞家挟持,陈世美后婚的真相即将浮出水面。朝堂之上,为保陈世美平安,秦香莲面对皇室谎称不识陈世美,挥泪告别京城。陈世美却害怕真相暴露,派杀手一再追杀妻子儿女,秦香莲无奈之下,一纸诉状递到开封府尹包拯手中。秦香莲不畏权贵,本来两头为难的包拯亦钦佩不已。秦香莲为七口冤魂一告再告,痛斥陈世美良心泯灭,枉披人皮,但人证早已纷纷被陈世美所杀。一场毫无希望的审判,却因宋仁宗赵祯的登场而出现转机,陈世美终被斩于龙头铡下。
  仁宗欲让秦香莲留在宫中,秦香莲却携子女回到均州,回归了平淡的生活。她超越了爱情,牺牲了世俗的幸福,却成就了大义,被传唱至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3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任见:南朝陈叔宝和张丽华淫乐无度的末日
2019-09-03 08:00


任见:陈叔宝和张丽华淫乐无度的末日
公元589年,杨广年方二十,杨坚封他为武卫大将军、兵马都讨大元帅,派他率领大军,扫荡江南。

主要是扫荡陈国。陈宣帝陈顼公元582年崩逝,当时杨坚派代表团前去吊唁,后主陈叔宝新继位,这家伙有点小文采,但是个二百五,在答谢国书中,妄自尊大,出言不逊,不懂礼貌,让杨坚极是不满,隐忍多年后,下令在汉水起造战船,欲以攻伐。

军事动静,有人建议保密,杨坚说:“保什么密?我大隋代天诛罚小陈,正须大张旗鼓!”

杨坚命令信州刺史杨素在永安建造特大军舰“五牙号”和辅舰“黄龙号” 。永安是四川的奉节,位于大长江的上游高处,造成巨舰即可冲击而下。

杨素是杨坚的老乡,若论军事谋略,没有什么高明的,但此人性格冷酷,用事苛刻,手段阴毒。带兵,只要两军对垒,大战在即,杨素便要挑些小毛病斩杀一批军士祭旗,少则十数个,多则百余人,流血盈地,以杀立威。开战,先令小股队伍一二百人冲阵,胜了很好,若不胜则不问缘由一律处死。下一波,加大剂量,二三百人,继续冲阵。胜了记功,不胜处死。

所以,这个杨大人带兵,将士们两股战战,冷汗潺潺,以必死之心,拼命向前,战无不胜,成就了他“名将”的威风。

奇怪的是,军士们反而偏爱随杨素征战。

原因何在?并非他们有什么自虐倾向,根源全出在一个“利”字上。

随杨大人出征担惊受怕,头颅时刻挂在腰带上,变态杀戮眨眼降临,但这个杨素是皇上的红人,地位显贵,每有征战,微功必录。跟着其他老大,就不一定行了,战功尽管卓著,常遭朝中奸臣邪吏隐藏不彰。既然都是拼命,当然拼有所值才好。

巨舰“五牙号”通高十余丈,即三十多米,五层,顶巅建有望楼,插满旗帜,两边船舷部署了六组巨大的机械臂。敌方的小船胆敢靠近,机械臂能拍死它。

“五牙号”全舰可载武装兵将八百名。“黄龙号”系其护卫舰和后勤补给舰,载粮食、弓箭和第二梯队战士。

南陈是个很坏的政权,其主陈霸先当过村长、油库管理员、机关通讯员,慢慢升起来。在南梁崩溃的时候,他借机称帝,整了个陈朝。

他这个“陈” ,弯弯曲曲传了四世,权位到了陈叔宝手中。陈叔宝得位,是其政权之内乱砍滥杀的结果,死光了,轮着他做“后主”了。

陈后主即位后,只干一件事:享乐。大兴土木,猛造宫殿是必须的,造了个光昭殿,殿前建临春、结绮和望仙三阁。阁下堆石成山,引水为湖,山水之间,遍栽珍奇花木。阁中装修奢侈华丽,内设宝床、宝帐——专门跟佳人们干那些繁衍之事用的。

然后,以各种竞赛“选美” ,泳装赛了,舞蹈赛了,歌唱赛了,超级女声赛了,把选出来的所有美女集中到三阁里。在临春、结绮和望仙三阁之间设架空中绿色通道,交相往来,随意到哪间楼阁亲幸美人儿,毫无障碍,随意召集哪间楼阁的美人儿欢会,美人儿们通过绿色通道,片刻即至。

历史记载说,陈叔宝“复扇淫侈之风,宾礼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 。“躭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 。

聚宴吃喝,耽于女色,夜以继日,不理朝政。君臣之间,不论级秩,统称“狎客” 。官员们都练出来了,能唱能玩,个个像男歌星,人人能唱流行歌曲。陈叔宝挑选最绵软、最艳丽的词儿配曲,让妃嫔们、宫女们半裸或全裸演唱,穿梭互狎,终夜作乐。

陈叔宝自己作了一首艳歌:“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楼殿高阁之前,芳林花草绚烂,美人儿本来貌美如花,如今盛装打扮,更加显出倾城之貌,动人之艳。

掩映着窗子,外面娇美的春光无法进入她们的房间。但她们笑容可掬,盈盈然一出闺阁,万般春色都失去了容颜。

她们的脸就像带着晶莹雨露的鲜花,她们的美态就如玉树那样光洁秀丽,清雅别致,流光溢彩,令人激情无限。

花儿从开放时的争奇斗艳到枯萎的凋零,时光非常短暂,快点享乐吧,别等到花瓣落光,一切又都归于平凡。

这件淫靡的作品叫《玉树后庭花》 ,在陈叔宝的宫廷里,常唱不倦,常舞不衰。这家伙还作有《三妇艳》 ,《临春乐》等,温柔旖旎,不可描述。

陈后主最宠幸的女性之一张丽华,脸若朝霞,肤如白雪,目似秋水,眉比远山,发黑如漆,顾盼之间光彩夺目。更难得的是,鉴貌辨色,灵敏聪慧,举止娴雅,顾盼凝视,知道男人咋想的,软手一摸一捋,核武器就昂昂然地架起来,要打仗了。

陈叔宝对张丽华的宠幸无可比拟,“耽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 ,双醉合一。朝廷大事也“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 ,来,坐在朕膝盖上,要开会了。

张丽华比陈叔宝聪明,管得住他,因而内旨至上。后宫家属,王公大臣,犯法了,乞求张丽华代为开脱,有什么欲望了,求取什么职位了,曲线寻找张丽华,便可获得满足。

张丽华权势炙手,气焰熏灼。江东地面,高官弟吏,不知有陈叔宝,但知有张丽华。

陈后主最喜欢文过饰非,歌舞升平,花言巧语假大空吹牛皮者提拔任用,讲实话提建议惹他讨厌则要被杀掉。

因而,奸佞升天,忠臣失势。卖嘴升官者呼朋唤友,相互引荐,满朝垃圾,腐臭无比。为民担忧请命者被收拾掉了,或打扫到一边去了,再或自家暂时猫一边凉快去了。看起来十二万分和谐。

滥建宫殿,沉醉声色,穷奢极欲,挥霍浪费,自然搞得仓廪空虚,财政枯竭,百姓赋税不断加重,年年增长几十倍,民不聊生,哀鸿遍地。

北方的大隋,皇上杨坚,励精图治,势力日壮,兵强秣足,虎视南方。陈后主这个不长眼的混账却在嫔妃和群小包围之中日夜淫乐,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结局呢?

杨坚要讨伐陈叔宝。不过,小陈祸害的是自家地盘,没有犯着大隋啊?那也得讨伐,为当地百姓主张公道。先做舆论方面的准备吧。下达诏书。

公元588年三月,杨坚下诏说,陈叔宝占据猴屁股大一块地方,肆意扩张贪得无厌的私欲,劫夺闾里百姓,使他们倾家荡产,无以为生,恶不在小。

陈叔宝斩杀直言的志士,诛灭无罪的人家,欺侮苍天,造孽社会,君子潜逃,小人得意,正人闭口,道路以目。

陈叔宝斩盛饰美女,充斥内宫,昼夜颠倒,穷奢极欲,自古以来的昏君,也比不过他。

普天之下都是朕的臣民,听到或省览江南百姓遭受苦难的奏疏,本朕伤怀怜悯。顺应天命,出动大军,诛灭暴逆,肃清吴越地面,解放穷苦百姓,成败在此一举,务使家喻户晓,全力支持。

诏书发了,行政跟上。设立淮南行省,省会立在寿春,今天的安徽寿县西南,任命次皇子杨广为淮南省长,代表大隋朝廷,行使执政权力。

紧接着,十月了,三路大军开动:渡江作战,解放江南。

三路行军元帅分别是晋王杨广,自六合出兵东线,秦王杨俊,自襄阳出兵中线,清河公杨素,自永安出兵西线。六合在今之江苏南京,襄阳在今之湖北西部,永安在今重庆辖内之奉节。

另外,命令庐州总管韩擒虎从庐江出兵,吴州刺史贺若弼从广陵出兵,青州刺史管燕荣从东海出兵,荆州刺史刘仁恩从江陵出兵,蕲州刺史王世积从蕲春出兵。庐江、广陵、东海、江陵、蕲春,君在长江一线。

参战的官兵总计五十一万八千人,全部由晋王杨广指挥调度。

杨坚任命尚书左仆射高颎为晋王元帅长史——参谋长,尚书右仆射王韶为司马,军中大事由他们参谋晋王杨广。

举行誓师大会,大隋皇上杨坚亲自为南征将士们设宴把盏,誓师壮行。

《任见:武则天》10卷本第一卷目录

任见:武则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3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后主宠妃张丽华的一生
2018-06-14 10:22
公元548年,南朝梁的内部发生了一场兵变史称侯景之乱。在这次叛乱中,梁武帝萧衍被叛军囚禁起来活活饿死了。同时后来的陈政权的开国皇帝陈霸先,在这次叛乱中迅速崛起,后来逐渐控制了南梁朝政。公元557年,陈霸先废了梁敬帝自立为帝,随后建立了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

公元559年陈霸先去世,由于他死时陈朝太子陈昌还在北周为人质,所以这种情况下陈霸先的大侄子陈蒨经过一番小曲折继位是为陈文帝。陈文帝去世后本来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陈伯宗,但陈伯宗在位不到三年便被自己的叔叔也就是后来的陈宣帝陈顼给撵下了龙椅。



就这样,陈朝正统就到了陈顼这里,陈顼死后他的儿子陈叔宝惊险继位。说到陈叔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没错他便是那位千古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的作者,史称陈后主。公元582年陈叔宝继承皇位,继承皇位前他差点被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始兴王陈叔陵给弄死。但这位惊险继位的陈朝皇帝,即位后却不理朝政专好声色。整日跟贵妃张丽华黏在一起,极尽奢侈荒淫的功夫。

这《玉树后庭花》本是乐府民歌中的一种情歌曲子,被陈叔宝填上了词,后来这首词是盛行了起来,但陈朝却随着玉树后庭花的兴盛日渐衰落了下去。陈朝的皇宫里整日充盈着靡靡之音,作为文人陈叔宝或许还可以,但做皇帝他真的是太差劲了。



琴棋书画儒家是不推崇的,所谓玩物丧志嘛。历朝历代,凡是嗜好文艺的皇帝大多政治羸弱国运必衰。陈叔宝也不例外,陈朝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病入膏肓。而他身边宠爱的那个女人张丽华是绝对不会像他的正妻沈皇后那样,去直言劝谏的。

张丽华出身贫寒,她来自一个很普通的行伍家庭。为了生活,她的父兄靠编织草席为生。公元568年十岁的张丽华被选入皇宫,那时陈叔宝还是太子,张丽华被选为他的良娣(大约相当于副太子妃)龚氏(后被封贵嫔)身边的一个普通侍女。



入宫后没多久,容貌出众的张丽华便被陈叔宝一眼相中了。后便被陈叔宝招揽到了自己身边,让其侍寝。那时张丽华才十岁,应该是比较早熟的那种。张丽华不仅貌美,而且记忆力超群且能察言观色,还能歌善舞。她不像沈皇后那样,为了国家为了社稷不惜触怒龙颜。

张丽华就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子,她的思想里完全没有什么社稷,她要的只是一世的快活罢了。然而张丽华的理想在陈叔宝那里再简单不过了,所以张丽华专捡好听的给陈叔宝说,陈叔宝怎么高兴她就怎么来。一个女人,一个帝王的女人的所有圆滑她基本上都具有。



面对色艺双绝的张丽华的诱惑,陈叔宝也完全没有一点抵御的能力。为了张丽华,陈叔宝无情的疏远了他正直的结发妻子沈婺华;为了张丽华,陈叔宝荒废了朝政忘记了祖宗社稷。南陈的靡靡之音和张丽华的妖艳,占据了陈叔宝全部的心智。于是陈叔宝做了皇帝便马不停蹄的封张丽华做了贵妃,后来还废掉了沈皇后的养子陈胤的太子之位,改立张丽华的儿子陈深为太子。

而且陈叔宝即位后还新建了三座楼阁,即临春阁、结绮阁和望仙阁。陈叔宝居住在临春阁,张丽华居住在结绮阁,龚、孔两位贵嫔居住在望仙阁。并且三座楼阁间还有栈道可以很方便的相互往来,装饰也极尽奢侈。



陈叔宝整日和张丽华以及其他一些受宠的妃子,在皇宫里吃着陈朝百姓的岁粮做着有损天道的事。社稷安危,人民疾苦他不闻不问,百官要有什么事儿都得通过两个太监蔡临儿、李善度来递呈请示。实在迫不得已,陈叔宝就让张丽华坐在他膝盖上,两人共同定夺。有时候蔡临儿、李善度记不太住的,张丽华全部能记住。还有一回张丽华参与了一次宫外的调查,社会上的一言一行张丽华得知后必定首先回报陈叔宝。由此张丽华更受陈叔宝的宠爱了。

皇宫里的人谁要是犯了什么错,必定去找张丽华开恩,好像她就是后宫的主人。所以张丽华在后宫很受推崇。陈朝的那些大臣们,谁要是不听话张丽华就在陈叔宝面前诬陷他们没有不成功的。由此陈朝朝内不见一个正直的文官,那些谄媚无德的人反而经常向张丽华这边靠拢过来,和太监们内外勾结,弄的陈朝乌烟瘴气,陈朝朝廷的纲纪也因此全乱套了。



然而张丽华纸醉金迷的日子也并没有过得太长久,陈叔宝的皇帝宝座做了八年不到便被来势汹汹的隋朝大军撵下了皇位。南陈无揭竿之士,但大隋的杨坚却代表了历史的进步。公元589年,也就是他废掉太子改立陈深的第二年,隋朝大军攻破台城打了个南陈触不及防。平时在陈的皇宫里可以呼风唤雨,填一些艳词时可以随心所欲的陈后主面对隋朝大军竟如茅厕中的老鼠一般狼狈,带着张丽华和孔贵嫔藏到了一口井里。

但最终这个政治上的井底之蛙还是被隋军揪了出来,隋军向井中喊话要落井下石这陈叔宝才无奈答应落汤鸡似得被人拉了上来。陈叔宝等被拉上来后,隋炀帝杨广当时见到张丽华也差点被其美色迷惑要纳其为妃。后来要不是长史高颖借武王伐纣的事劝谏,估计杨广那时候就被张丽华迷住了。再后来张丽华便被隋军杀死了,有的说是高颖下的命令,有的说是杨广下的命令。



张丽华是死了,但陈叔宝在隋朝却受到了礼遇,继续又多活了几年。以前的史学家喜欢把南陈灭亡的罪责归咎到张丽华身上,但美不是她的错,责任她是有一些的,但主要责任还在陈叔宝在他的父亲陈顼选人不当。但张丽华又似乎是个幽灵一般,陈后主因她而丧国,后来隋炀帝对其也有所动心几十年后也断送了大隋。这一点想来也的确够不可思议的。或许那就是冥冥之中的巧合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3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安是谁?和帅吗?陈世美又是谁?
gaakxjmf2021.11.06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11.08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潘安在中国历史素有第一美男的称号,在他的年轻的时候就很多的粉丝团,没出一趟门都会有很多的MM甚至妇女很老年团,而且她们还很疯狂地往他的车上扔许多水果什么的,结果潘安每次都满载而归,也有另外两个丑男想要“东施效颦”,结果很不幸的是一个遭人唾弃,另一个人家直接拿石头砸他。当然潘安本人除了帅之外优点还一大堆,比如说对他妻子用情专一,一生都没有娶妾,对待母亲也很孝顺,文采也很好,古代人把他的才华用江河来比喻,所以你如果有看到潘江的话也可能是形容他的。

陈世美是南宋的时候的人吧,因为他是被包拯斩掉的一个驸马爷。

他在成为驸马爷之前家里有一个结发妻子,在他寒窗苦读数载的时间内,对他嘘寒问暖不离不弃。结果这家伙一朝中榜之后,皇帝可能见他一表人才啥的,就有意将公主许配给他,问他家里有没有娶妻,陈世美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似地,说怎么可能娶妻呢?皇帝一听高兴了,就把公主许配给他了。

结果东窗事发,他妻子知道后就上京来找他,他非但不理人家还想痛下杀手来着,最后他妻子告到了开封府,包黑子就接案了,胆敢欺君罔上那还不够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18:22 , Processed in 1.7616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