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甄士隐影射顽石No36500崇祯帝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8 16: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7-26 08:39

已关注
《红楼梦》 中甄士隐被他的姑苏岳丈封肃、也就是崇祯帝那来自姑苏的国丈周奎坑骗的明末历史。

崇祯帝知不知道他的岳丈周奎这么有钱不清楚,但崇祯帝知道他的国丈周奎很有钱却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甄士隐崇祯帝才会在拿不出让吴三桂带兵入京勤王的百万军饷,而求助于亲贵大臣们慷慨解囊、捐银相助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多年来最受他厚待的、因此聚敛下巨额财富的老岳丈周奎,因此首先派出太监去请他的富岳丈略微地捐些银两来作作姿态,也好让他去忽悠其他的亲贵官员和憨实的黎民百姓们踊跃捐资。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手边光是现金就放了近七百万两金银的周奎却毫不配合,竟然哭起了穷,一分一毫也不肯捐,急得崇祯帝派去的太监徐高大哭,说“老皇亲如此鄙吝,大事去矣,广蓄多产何益?”周奎这才勉强答应捐一万两银子,崇祯帝回复说至少捐两万两,周奎于是私下找周后偷偷从宫里拿了5千两银子出来,私吞了其中的两千两后,将剩余的交给了崇祯帝,就这样糊弄了过去。

算来算去,一共捐了一万三千两的周奎实际上自己只出了八千两,居然连他公开承诺的一万两都没有做到。

《明季北略》:“(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十征戚珰助饷。上按籍,令勋戚大珰助饷,进封戚臣嘉定伯周奎为侯,遣太监徐高宣诏求助谓:‘休戚相关,无如戚臣务宜首倡,自五万至十万,协力设处,以备缓急。’奎谢曰:‘老臣安得多金?’高泣谕再三,奎坚辞。高拂然起曰:‘老皇亲如此鄙吝,大事去矣,广蓄多产何益?’奎不得已,奏捐万金。上少之,勒其二万。奎密书皇后求助。后勉应以五千金,令奎以私蓄足其额。奎匿宫中所畀二千金,仅输三千。”

八千两,对于手边现金近七百万两、其他财物又数百万两的周奎来说,连千分之一都没有。

周奎完全是靠着女婿发财,他挣下的每一分每一毫的银子都是从女婿崇祯帝的子民身上榨出来的。

可是,女婿落难,国家危亡在即,如此紧要关头,才情不得已向他开口希望捐助些应急的救命钱,崇祯帝还没有狠要,只是希望老岳丈拿出两万两来稍微的意思意思,而且,崇祯帝在开口讨银子前,还又极有诚意地将老岳丈周奎的伯爵进封为侯爵,要知道,明朝的侯爵可是极难得到的,崇祯帝如此大手笔,如此有诚意,却没想到,竟连周奎一分一毫的银子都换不来。

在太监徐高的痛哭流涕和苦苦哀求之下,周奎才不情不愿地掏出来一万两,却又巧施手段,暗地里挣了崇祯帝两千两银子回去,这就是富岳丈封肃、也就是周奎“半哄半赚”穷女婿甄士隐生计钱的历史真相,也就是被翰林吴梅村盛赞为“笃厚”的贤国丈周奎的真面目。


不得不说,史实远比《石头记》中所写的更惊人、更丑陋,朱慈炤的笔下到底还是留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8 16: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7-20 21:28

已关注
来看看甄士隐的姑苏岳丈封肃、也就是崇祯帝那来自姑苏的国丈周奎的傲视天下的房产与财富。

需要特别解释的是,国丈周奎的房子可不一般,不仅是不一般的豪华,而且是不一般的广大。

周奎住的是崇祯皇帝送给他的位于宫城近旁的海岱门内的超大规模的豪华府第,是由原京城巨富吴金薄的富丽豪宅翻新改建而成的。

巨富吴金薄有多有钱呢?天启年间修三大殿,朝廷没钱,就向他借了两百万两银子,由此可知,吴金薄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富可敌国,他住的宅子自然是数一数二的豪奢壮丽。但在崇祯皇帝登基后,吴金薄不知何故突然“破家”,而他那令人垂涎的富丽豪宅则被崇祯帝翻新改建后送给了国丈周奎。
见杨士聪《玉堂荟记》:吴金薄者家巨富。天启中,殿工至透借金薄饰殿,节欠至二百万,累年不能给完。乙亥,内珰盗禁中珠宝,鬻于其家。后内珰处死,而吴以不知得免,但没入其珠宝而已,后竟以他事破家。其房在崇文门内,为周嘉定所得,焕然一新矣。

崇祯帝送给老岳丈周奎的这所宅邸实在是太大、而且太好了,所以顺治二年,顺治皇帝特意将周奎的超级豪华大宅赐给了对他有奉立大功的、并且名列四大贝勒之首的礼亲王代善,以示尊荣恩宠,周奎的国丈府从此改称礼亲王府。

北京城有句老话,“礼王府房,豫王府墙”,意思是说,所有的王府里属礼王府的房子又多又好,豫王府的院墙又高又厚,由此可见崇祯帝送给国丈周奎的这座府邸的规模有多么惊人。

但最为惊人的是,如此超大规模的、房间超多的国丈府中的房屋寝室竟然都被周奎堆满了钱财,“寝室积钱常满”,幸亏周奎在别处还有更多占地广大的庞大府邸可以存放财物,这才没有让北京的超大国丈府被金银财宝给淹没了。

规模超大、规格超豪华的周奎府邸、即礼亲王府,后于康熙十六年被一分为二,礼王府西部为定亲王府,东部为康亲王府,定亲王府后于1928年被拆大部分,而康亲王府主体尚存,现为国务院事务管理局使用。

除了京城,崇祯帝还特意给周奎在苏州敕造了占地宽广的超大豪宅,仅房屋就达二百四十间以上。明亡后,这处苏州府第同样因为规模宏大、气派非凡而被清廷一眼相中,征用了作为苏州织造总局,崇祯为周家敕建的苏州府第因为规模宏大、体制壮观,而在顺治三年被清廷征用作为苏州织造总局,即《苏州府志》所载:“(周奎)父子赐第,今织造衙门即其宅也” 。

康熙皇帝南巡驻跸的行宫就设在其西花园中,由此不难知道崇祯帝给国丈周奎敕造的苏州府邸的规模之大到了何等惊人的地步,光是其中的一个花园拿来给皇帝作行宫都是绰绰有余。

其实,除了北京和苏州外,周奎在其祖籍——上海嘉定还建有一处占地广大的国丈花园,国丈花园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街道南大街272号的嘉定秦园。秦园原名小山园,是崇祯帝国丈周奎的私家花园。现在仅余部分残迹,但其精美程度和建造规模仍然令人叹为观止,可见周奎的生活是多么的挥霍和奢华,至于周奎是否还有其他被刻意隐瞒了的府第园林,还需进行更多的访查。

崇祯帝一面说国库空虚,一面却又挥金如土,为周后的家人在北京和苏州等地大手笔地敕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占地广大、气派无比的奢华府第,更不要说崇祯帝对周奎违法放高利贷和公然卖官鬻爵大收贿赂的默许和纵容了。

周奎北京府邸中仅仅金银部分就近七百万两,再加上其他的珠宝金银器百余万,总价值应该超过千万两白银。但这还仅仅是北京一处居所内存放的财物,如果再加上苏州、嘉定等豪宅内的未知金银,以及房产和土地等各项财富,国丈周奎的财富总额至少数千万两银子。

那么,千万两银子在明末是个什么概念呢?

明朝朝廷给尊贵的郡王们修造一座豪华郡王府的建造拨款标准是一千两,
至于明朝民间,一套带地皮的好房也不过卖三十多两银子,
而明朝官兵战死沙场后能够获得的抚恤金的标准是:指挥十两、千总八两、把总六两、百总五两、士兵三两银子,约为他们两个多月的军饷,
一千万两银子足可以在大明买下三百多万将士的性命!
而周奎的数千万两银子可以在明末买得下千万将士的性命!

唯一与周奎数千万两财富的数量级接近的是明朝的国库收入,明朝整个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是四百万两白银左右,因此说周奎富可敌国都是贬低了周奎,周奎的财富完全抵得上大明好几年的国家收入了!

一个饿殍遍野、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的国家,一个史上最穷、拿不出银子发军饷的皇帝,却将自己原本一文不名的破落户老岳丈在不到十七年的时间里变成了富可敌国的天下第一富国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09: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己巳之变后的所谓阉党翻案的问题 (2017-03-25 07:04:18)
标签: 崇祯 明朝 阉党 东林党 历史        分类: 明史探讨
  己巳之变时朝堂上是众正盈朝,内阁大学士李标、钱龙锡、成基命和孙承宗均为东林党人。六部尚书也多为东林党人。



  袁崇焕一案, 以周延儒、温体仁和吏部尚书王永光、御史高捷、袁宏勋、等纷纷上书请斩袁崇焕,夏允彝《幸存录》:“当袁崇焕之狱起,攻东林之党,欲陷钱龙锡以编织时贤,周(延儒)、温(体仁)实主之。”这些人也就是所谓的阉党余孽,他们指袁崇焕为“逆首”,钱龙锡等为“逆党”,被东林党指为“欲以疆场之事翻逆案”。 这其中也有兵部尚书梁廷栋,但梁廷栋并非阉党,魏忠贤主政时,督抚以下为魏忠贤建祠,廷栋独不往,乞终养归。



《明史。周延儒传》记载:“體仁與吏部尚書王永光謀起逆案王之臣、呂純如等。或謂延儒曰:「彼將翻逆案,而外歸咎於公。」延儒愕然。會帝以之臣問,延儒曰:「用之臣,亦可雪崔呈秀矣。」帝悟而止。體仁益欲傾延儒。”温体仁想利用己巳之变的机会启用所谓的阉党逆案的被牵连的旧臣的意图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周延儒的进言。



由袁崇焕案牵出的钱龙锡案,改变了崇祯对东林党的倚重,崇祯转而重用孤党周延儒、温体仁。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孙承宗出镇山海关;十二月,首辅大学士钱龙锡罢职;三年(1630年)正月,首辅大学士韩爌致仕;三月,大学士李标致仕;九月,首辅大学士成基命辞职。己巳之变后东林党内阁的垮台,是崇祯对东林党朋党害国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但是“阉党逆案”是崇祯的成名之作,“上于此举最为得意”,为了维护自己的英明形象,崇祯拒绝为阉党翻案,拒绝启用逆案中人,导致无人可用,也使得众正盈朝的局面难以得到彻底扭转。说到底,还是崇祯自己做的决定。周延儒利用了崇祯好面子的弱点,周延儒“善伺意指”善于揣摩崇祯心意是他成功的关键。



同坚决对抗东林党的温体仁不一样,周延儒其实是个狡猾的骑墙派,他和东林党关系始终是不错的,小时从学于东林党,又是东林党领袖老叶妈叶向高的门生,“始延儒裏居,頗從東林游,善姚希孟、羅喻義。既陷錢謙益,遂仇東林。及主會試,所取士張溥、馬世奇等,又皆東林也。”“ 四年春,延儒姻婭陳於泰廷對第一。”崇祯四年(1631年),复社创始人张溥,吴梅村,东林党陈于泰(周延儒的连襟),都在周延儒主试的会试中得到特别的提携,张溥得中进士,吴伟业高中会元,陈于泰廷对第一,这是因为东林党势力大,周延儒要拉拢东林党以攫取更大的政治权利。





一切最终还是由崇祯决定的,崇祯好面子,阉党逆案是他的得意之作,所以绝不愿彻底翻案。由于崇祯搞的阉党逆案打击面过大、牵连过多,使得明朝失去了一批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崇祯依靠重用一两个孤党是根本无法改变东林党独大的状况的,政治彻底失衡的明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09: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明末的张溥和他的复社“小东林” (2017-04-02 07:08:48)
标签: 崇祯 历史 明朝 复社 东林党        分类: 明史探讨
因为生母是婢女,出身低贱的张溥被人轻视,“之父翊之失欢于其兄大司空辅之,辅之有仆陈鹏、过昆,又从而构之。溥啮血书壁曰:『不报仇奴,非人子也』!两奴闻之答曰:『塌蒲虎何能为』!以天如母本婢也。受先(即张采)闻之,愤谓溥曰:『我二人日后苟得志,使两奴得生盖载者,非夫也』!及戊辰联捷,作书约同年缙绅将收投靠家人。溥言陈、过二奴于四府理刑黄瑞旃、徐曰义、徐世荫、雷起剑,达之当道,檄拘陈、过二奴,下之崇明县学;知县颜魁登授意狱吏,暗毙之。” 从张溥将从前鄙视自己的仆人刑拘杖毙一事不难见识到其人的阴狠毒辣。



  张溥为周延儒复出采用入股法筹集贿金,《烈皇小识。卷七》记载:“庶吉士张溥、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为之经营,涿洲冯铨、河南侯恂、桐城阮大铖等,分任一股,每股银万金,共费六万两,始得再召。” 这将政治玩成买卖的天才头脑不能不服啊!





  在周延儒沉湎于美色无心上任时威逼利诱,《霜猿集》:“新来艳质可怜身,绣幕留香别作春,再召东山为国计,画船箫鼓闹江滨。【注云:洞庭山富家娶妇,少而美。夫死,妇独居。一日闻街头鼓乐声,谓侍儿曰,谁家娶亲,盍往观之。遂出门,坐花轿中,下太湖而去。富家讼之县,县申道,下檄缉捕甚急,娶亲者惧事泄,以其妇盛妆送宜兴周延儒,大见宠悦。无何,太仓张溥为门户计,鸠金赂要津,宜兴得再召。然无行意。曰:“不如在家安乐。”溥进见张道台,令以朱单捕妇,语侵相国。溥见宜兴,出单于袖中,宜兴大怒。溥曰,此小事不足介意,今高卧不起,将来祸有大于此者!宜兴悟,遂行。坐楼船,树大纛,上绣“东山再召”四字。乃赛江神,酣饮弥月,始进京。】



  “太仓张溥为门户计,鸠金二十万赂要津,宜兴得再召。” 所以“延儒被召,(张)溥等以数事要之”,而且还名列成单、书以成册,“宜兴再召,溥欲尽用其党人,而杀异己者,书二册以进延儒”一本是要入仕,一本是要人命,怪不得周延儒听到张溥暴毙是如释重负,“张西铭(张溥)讣音至,廷儒惊起曰:‘天如奈何遽死!’既而曰:‘天如死,吾方好做官’。客曰:‘庶常(张溥)吾道干城,公何出此言?’廷儒乃出一册示客曰:‘此者天如所欲杀之人也,我如何能杀尽?’”



以张溥手段之多之狠之毒,任是为官老辣的周延儒也畏惧不已啊!



复社,又称“小东林”,“東南諸君子繼東林之學者,號曰復社。”张溥主持的复社的兴旺可以说是周延儒的功劳。



  在初任首辅后,为了扩大自己的门户,周延儒居然无耻地打破了首辅不得参与主持会试、会试由次辅主持的明朝传统,夺取了本应是次辅温体仁的主考之职,越俎代庖地自己亲任会试主考大肆舞弊。在周延儒的操作下,他的姻亲东林党人陈于泰获得状元,他的好友吴禹玉的儿子即复社的吴梅村荣登榜眼,复社的夏曰瑚则为探花,复社不仅两人位列三甲,而且复社中还有其他五十七人成为进士!时人评价道“复社声气遍天下”“从来社艺未有如是之盛者,嗣后名魁鼎甲多出其中。”



  吴梅村在他的《复社纪事》中写到复社众人之所以能在崇祯四年由周延儒主持的会试中纷纷高中乃是时任首辅的周延儒刻意培植自己的势力, “其同时奏对称旨、先乌程大拜者阳羡周挹斋先生(即周延儒)——主辛未会试,在先生及伟业为座主,自以位尊显无所称於士大夫间,欲介门下士以收物望”。



  由于复社在周延儒一手把持的崇祯四年的会试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吸引了各地士子纷纷加入复社。短短两三年,复社就从崇祯二年创社时的680人迅速猛增到崇祯六年的两千多人!周延儒利用手中的权利和崇祯的信任为自己和复社积累了可怕的政治影响力。号称“小东林”的复社中人从此通过科考大量进入仕途,后渐成为朝堂上的重要势力。



  “社事以文章气谊为重,尤以奖进后学为务。其于先达所崇为宗主者,皆宇内名宿:南直则文震孟、姚希孟、顾锡畴、钱谦益、郑三俊、瞿式耜、侯峒曾、金举、陈仁锡、吴甡等,两浙则刘宗周、钱士升、徐石麟、倪元璐、祁彪佳等;河南则侯恂、侯恪、乔充升、吕维骐等,江西则姜曰广、李邦华、熊明遇、李日宣等,湖广则梅之焕、刘弘化、沈维炳、李应魁等,山东则范最文、张凤翔、高弘图、宋玫等,陕西则李遇知、惠世扬等,福建则黄道周、黄景昉、蒋德璟、刘长等,广东则陈子壮、黄公辅。诸公职任在外,则代之谋方面;在内,则为之谋爰立:皆阴为之地而不使之知。事后彼人自悟,乃心感之。不假结纳,而四海盟心;门墙之所以日广、呼应之所以日灵,皆由乎此。是时议起废,欲推举钱谦益;而阁部折之坚,乃共推文震孟、侯恂、倪元璐、刘宗周、姜曰广、黄道周,相继登用。又复引掖后进,内而中行评博、外而推知,有名望应考选者,俱力行荐拔。其六部迁转及台省举劾,皆得与闻。天如(即张溥)虽以庶常在籍,骏骏负公辅之望云。”东林党与复社人士合谋呼应,相互提携,彼此照佑,党势大盛, 而复社领袖张溥的声望和影响也如日中天,一时无两。





  为了能够帮助自己的复社门徒科举入式,张溥会事先疏通科场,《明史》写道:“四方噉名者争走其门,尽名为复社。溥亦倾身接纳,交游日广,声气通朝右,所品题甲乙,颇能为荣辱,,,,孰元孰魁,孰先孰后,庶常(张溥)已编定无遗人矣。”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见陆世仪的《复社记略》卷二中记载的崇祯七年的复社张溥的科举舞弊:“中州名宿吴锺峦,宜兴周挹斋(周延儒)诸生时授业业师,,,,张溥力为引掖,得贡入北雍;复嘱湛持言选司,授宛平教谕,以便入场。是年,得膺顺天乡试,荐明年甲戌会试。“(主考官)湛持将赴职时,天如谓湛持曰:『明年会试,同考公必压帘。今海内举子不愧会元者,惟陈大士暨杨维斗二人耳(这两人都是复社成员)。幸留意』!湛持曰:『天下人读大士文,取巍科者不知凡几;而大士久困,吾此番当收之夹袋中』。天如转语(另一个考官)项水心煜曰:『然则维斗乃公责也』。水心亦首肯。天如又言吴峦雉久为海内师范,此番不可不使之释褐。两人唯唯。比入闱,湛持压帘,觅得大士卷袖示水心曰:『昔为老社长,今作老门生』。水心狡,欲会元出已房,乃持一卷示湛持曰:『已得维斗卷矣。大士、维斗与吾党交情,无少轩轾。但冠冕天下,与其邻省,毋宁吾乡』。湛持乃持卷细阅曰:『诚维斗焉,何得不让?脱非维斗,奈何』?水心曰:『今场屋中谁能作此等文者?若非维斗,当抉吾眼悬之国门』!湛持见其真恳,遂许之。旧例:会元必让压卷,填卷在末后。时主司注视项卷,湛持反为逊谢,出己卷先填而让项卷冠军;及拆卷,乃李青也。湛持恚甚,然已无如之何矣。煜缪负罪,湛持正色曰:『此举不惟负大士,并负张天如矣』!榜发,锺峦亦中式。”



  被张溥推荐给考官的曾是周延儒老师的吴钟峦顺利中式,可是另外二人却出了岔子。原来张溥向主考官湛持推荐复社的陈大士和杨维斗二人,但却只向另一考官项水心推荐了杨维斗,于是湛持、项水心商量后决定让杨维斗做该科会元。可榜文出来后,会元却是李青,原来项水心一个不小心错将李青的试卷当作了杨维斗的,气得湛持大骂项水心:“你不但辜负了陈大士,更辜负了张溥!”



  如此舞弊奇景真是叹为观止!复社在科举上的大肆舞弊是崇祯大搞众正盈朝的一个后果。在崇祯除阉党兴东林后,东林党和复社所代表的江南士大夫势力全面恢复。这就是崇祯朝的科举舞弊之重,并且难以遏制的根本原因。



  复社包揽科场中式一事终于被薛国观发现:“同帘薛国观出告体仁,以其「国表」姓氏查对,见中式者多出复社。体仁后欲废科目、用保举,以此。”科举中式的复社成员之多使得温体仁不得不“因思变取士之制,以禁其将来”,故向崇祯建议用保举令取代科举(见陆世仪的《复社记略》卷二)。



  但是大量的复社成员已经通过科举进入朝堂,加强了崇祯朝的东林党的势力,对明朝末年的政局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09: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变国家命运的明末党争“五”大案之妖书案 (2017-06-14 20:11:50)
标签: 东林党 明朝 国本之争 万历        分类: 明史探讨
看到这个题目,对明史有了解的读者一定会说:明末党争只听说过妖书、梃击、红丸、移宫这四大案,哪里来的五大案呢?这是因为东林党成功掩盖了第五大案,故不被世人所知,其实这第五大案造成的影响要远甚于前四大案,《明史》讲:“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我却要说:明朝实亡于第五大案。先让我从 万历的“国本之争”所引发的四大案说起,首先简要的概述一下国本之争。【另请回顾我前面的揭秘《被贾宝玉厌憎的宁国府里的四出戈阳腔大戏的内里乾坤》】

万历皇帝的皇后王喜姐只生有女儿没有儿子,而万历一时性起临幸的慈圣李太后的宫女王氏却为他生下了长子朱常洛,万历看不上“都人之子”,而是期待皇后王喜姐能为其生下嫡子。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在大臣要求册封皇长子为太子时,万历明确以皇后王喜姐尚在盛年又曾屡次流产,有可能会生育嫡子为由拒绝,神宗的考虑完全何情在理,王皇后当时才不过二十九岁而已,晚些立储并无不当。但因为万历皇帝偏爱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万历迟迟不肯顺从大臣将庶长子立为储君的作为招致了后为东林党的朝臣们的疯狂攻击,是为国本之争,并因此而引发出的一连串东林党争事件。

党争第一案“妖书案”

“妖书案”发生于明万历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即1598年到1603年),分为“第一次妖书案”、“第二次妖书案”。

刑部侍郎吕坤采辑了历史上贤妇烈女的事迹编撰成《闺范图说》,以勉励妇女,东厂提督太监陈矩(即陈万化)将此书献给皇帝,但是郑贵妃得知之后,想借此书来抬高自己的地位,命人增补了十二人,竟然将自己的传记加了进去,并亲自加作了一篇序文,指使伯父郑承恩及兄弟郑国泰重新刊刻了新版郑氏的《闺范图说》。吏科给事中戴士衡借此弹劾吕坤是“机深志险,包藏祸心”,“潜进《闺范图说》,结纳宫闱”,吕坤平白无故地蒙受了不白之冤,神宗对此并未理会。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有人撰写《闺范图说》的后记《忧危竑议》(即“妖书”),议论历代嫡庶废立事件,影射“国本”问题,说吕坤写《闺范图说》是为讨好郑贵妃,而郑贵妃重刊此书,实质上是为自己的儿子夺取太子位造势。又说:吕坤疏言天下忧危,无事不言,惟独不及立皇太子事,用意不言自明。又称吕坤与外戚郑承恩、户部侍郎张养蒙、山西巡抚魏允贞等九人结党,依附郑贵妃。

《忧危竑议》一出,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不明所以,纷纷责怪书的原作者吕坤。无辜的吕坤忧惧不堪,借病致仕回家。找不到作者的万历皇帝,认为是吏科给事中戴士衡与全椒知县樊玉衡之作,于是贬谪了戴、樊两人。御史赵之翰认为武英殿大学士张位是主谋,神宗贬谪了张位,并礼部侍郎刘楚先、右都御史徐作、国子祭酒刘应秋、给事中杨廷兰、礼部主事万建昆等,是为“第一次妖书案”。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上书,提到万历冷落皇后王喜姐,喜姐身边只剩几人服侍,身患重病。同皇后感情笃深的万历看到这样的谣言极为震怒,将王德完下诏狱,并下诏辩白,见《明神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一:“朕览文书,见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不谙规矩,妄言宫禁是非。且中宫乃圣母选择,朕之元配,见今侍朕,同居一宫,就少有过失。岂不体悉优容? 前准后弟王栋之袭伯爵,寔朕厚礼之意。迩年以来,稍稍悍戾不慈,朕每随事教训,务全妇道。中宫亦知改悟,何尝有疾? 这畜物狂肆妄言,惑乱观听。卿等为朕辅弼股肱,有君臣一体大义。特谕知之。”首辅沈一贯也指出“(王喜姐与万历)朝夕同宫,恩好甚笃。” “(王喜姐)游宴必从(万历)”两人形影不离,王喜姐身体无恙,但上书说京城十数年前便开始流传万历欲不利于皇后王喜姐,以为爱子福王夺取太子之位的传言。在此谣言的压力下,在慈圣皇太后的干预下,万历被迫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

两年后的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十一月,又有人作了《续忧危竑议》三百来字的文章在京师四处散发,文中假托“郑福成”为问答。所谓“郑福成”,意即郑贵妃之子福王朱常洵当成。书中说:皇上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实出于不得已,他日必当更易,;用朱赓为内阁大臣,是因“赓”与“更”同音,寓更易之意,指名道姓地攻击了内阁大学士朱赓和首辅浙党沈一贯,说二人是郑贵妃的帮凶。此书在京城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时人以此书“词极诡妄”,故皆称其为“妖书”。沈一贯指使给事中钱梦皋上疏,声称东林党人礼部右侍郎郭正域和内阁大学士沈鲤与“妖书案”有关。郭正域被诏捕,沈鲤被搜家。郭正域是太子朱常洛的讲官,“光宗在东宫,数语近侍曰:“何为欲杀我好讲官?”诸人闻之皆惧。”朱常洛还特意派人带话给东厂提督太监陈矩,在太子朱常洛的保护下,郭正域无罪释归。由此可见朱常洛的地位和能量,并非东林党所渲染的那般可怜无助。陈矩为了结案,只好抓了个诈骗犯皦生光作替罪羊以应付万历皇帝,最后皦生光被凌迟处死,这就是第二次妖书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09: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改变国家命运的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梃击案 (2017-06-15 19:22:33)
标签: 东林党 明朝 国本之争 明末党争        分类: 明史探讨
党争第二案   梃击案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三月二十四日,郑贵妃的爱子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阳。

第二年的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五月,精神病人张差手持枣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击伤守门太监李鉴, “初万历四十三年乙卯五月初四日,蓦有男子闯入东宫,以梃掊仆守门内侍一人,韩永用等呼集执之,送部鞫审。是犯姓张名差,御史刘廷元疏言迹涉风魔,貌如黠猾,刑部郎中胡士相等定为风癫,提牢官王之采重加讦问,言有马三道诱至庞、刘二太监处,语多涉郑国泰。国泰出揭自白。”经过皇城巡城御史刘廷元初审,刑部山东司郎中胡士相跟员外郎赵会桢、劳永嘉共同审讯,发现张差说话颠三倒四,实乃疯癫之人,于是定张差“疯颠、奸徒”罪。东林党人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寀利用在牢狱值班的机会,用饭菜引诱张差,并命众人回避,与亲信密审张差,后由十三司会审,奏称:张差供称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指使他入东宫行凶,谋害小爷皇太子。

“先是,百户王曰乾上变,言奸人孔学等为巫蛊,将不利于皇太子,词已连刘成。成与保皆贵妃宫中内侍也。至是,复涉成。帝心动,谕贵妃善为计。贵妃窘,乞哀皇太子,自明无它;帝亦数慰谕,俾太子白之廷臣。太子亦以事连贵妃,大惧,乃缘帝及贵妃意,期速结。二十八日,帝亲御慈宁宫,皇太子侍御座右,三皇孙雁行立左阶下。召大学士方从哲、吴道南暨文武诸臣入,责以离间父子,谕令磔张差、庞保、刘成,无他及。因执太子手曰:“此儿极孝,我极爱惜。”既又手约太子体,谕曰:“自襁褓养成丈夫,使我有别意,何不早更置?且福王已之国,去此数千里,自非宣召,能翼而至乎?”因命内侍引三皇孙至石级上,令诸臣熟视,曰:“朕诸孙俱长成,更何说?”顾问皇太子有何语,与诸臣悉言无隐。皇太子具言:“疯癫之人宜速决,毋株连。”又责诸臣云:“我父子何等亲爱,而外廷议论纷如,尔等为无君之臣,使我为不孝之子。”帝又谓诸臣曰:“尔等听皇太子语否?”复连声重申之。诸臣跪听,叩头出,遂命法司决差。明日磔于市。又明日,司礼监会廷臣鞫保、成于文华门。时已无左证,保、成展转不承。会太子传谕轻拟,廷臣乃散去。越十余日,刑部议流马三道、李守才、孔道。帝从之,而毙保、成于内廷。其事遂止。当是时,帝不见群臣二十有五年矣,以之寀发保、成事,特一出以释群臣疑,且调剂贵妃、太子。念其事似有迹,故不遽罪之寀也。”

“其后“梃击”事起,主事王之寀疏言张差狱情,词连贵妃宫内侍庞保、刘成等,朝议汹汹。贵妃闻之,对帝泣。帝曰:“外廷语不易解,若须自求太子。”贵妃向太子号诉。贵妃拜,太子亦拜。帝又于慈宁宫太后几筵前召见群臣,令太子降谕禁株连,于是张差狱乃定。”

用一个疯子加一根枣木棍就想谋害深宫禁苑里的皇太子,这根本就是愚蠢的自杀!张差居然还能准确地说出指使人的名字,哪个指使人会愚蠢到如此地步?更不要提这是发生在东林党王之寀对张差的单独密审之后!

无奈的万历只能让郑贵妃自己去求告太子,而太子朱常洛的话更是意味深长:“尔等为无君之臣,使我为不孝之子。”梃击案不是“无君之臣”东林党们的策划安排就是借题发挥,终于成功地逼迫因国本之争二十五年不见朝臣的万历皇帝亲见群臣表态示弱以了结此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09: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忠心不贰的锦衣卫指挥佥事的违心选择 (2019-12-17 06:44:22)
标签: 崇祯 历史 明朝 朱三太子 东林党        分类: 独家明史真相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些无一不是提示读者:《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拙作《红楼隐史》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均有售,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关于是谁出卖了崇祯的儿子们这个问题,有一个人的记载不得不提,那就是对崇祯忠心不二、维护有加的锦衣卫指挥佥事王世德的以批驳谣言为要旨的《崇祯遗录》。王世德在《崇祯遗录》中明确为周奎辩护,声称是太监栗宗周和王之俊二人将太子和二王献给李自成:“时,太子年十六,定王十三,永王十二,托太监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三人。城破,之心死,宗周、之俊献太子、二王于贼,幽之贼将刘宗敏家,后不知所终。野史云托戚周、田二氏,又云太子诣周奎第,奎卧未起,皆无其事。田弘遇十六年冬已死。”

王世德在《崇祯遗录》的序言中写道:“乃一二失身不肖丧心之徒,自知难免天下清议,于是肆为诽谤,或曰宠田妃、用宦官以致亡,或曰贪财惜费以致亡,或曰好自用以致亡,举亡国之咎归之君,冀宽己误国之罪,转相告语。而浅见寡闻之士以为信然,遂笔之书而传于世。臣用是切齿拊心,痛先皇诬蔑,又惧《实录》无存,后世将有匹夫失德之主同类并议者,于是录其闻见,凡野史之伪者正之,遗者补之,名曰《崇祯遗录》。”

由于王世德身为崇祯朝的锦衣卫指挥佥事,“常居禁中宿卫”的宫廷内侍的身份让他成为很多宫廷朝堂事件的目击证人,因此《崇祯遗录》对于研究崇祯朝的历史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是对发生在崇祯亡国之后的三月十九日之后的一系列事件则要另当别论。



前文已经详细揭秘:崇祯亡国后,国丈周奎在三月二十日亲自求见李自成并献永王和定王二王,李自成自始至终未能搜获太子朱慈烺,十一月,周奎又将前去投奔他的太子朱慈烺交给清廷。

王世德所辩称的太监出卖太子和二王给李自成,周奎明亡后未见过崇祯的三个儿子完全是一派谎言!而且大太监王之心也并非王世德所说的城破时殉难而死,而是在城破一个多月后,因为交不出农民军要求的三十万银子而被刘宗敏夹死的,钱在《甲申传信录卷四》中针对此说特加辟谣:“王之心,旧司礼监掌印太监,顺天人。二月二十六日廷议助饷,之心闲住已久,众言之心富甚,家藏现银三十万。上即日召谕之,令捐助。之心以连年家计消乏为辞。次日献银一万两。自成入,系之,追银拷掠。搜银十五万余,金银什器缎疋无算。以未合三十万现银之数,夹二次,至死。他书有载王之心自殉难者谬。故特详其实也。”



要想知道王世德为何在此事的记述上错误百出,就必须要对王世德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王世德因为职务关系,得以目睹亲历了明末崇祯皇帝在位期间的朝中的诸多事件内幕,所以与一般的稗官野史相比较,他的《崇祯遗录》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王世德的忠君思想极其浓厚,因此他在《崇祯遗录》一书中,对崇祯帝和皇亲宗室是竭尽全力地百般回护,比如崇祯好色、周后买妓、罔顾国法等丑事就被全部遮掩,只有在他揭露周延儒欺君误国的罪行时才会不小心地捎带出一星半点的关于周后的不法之事。



根据王世德的儿子王源的讲述:北京城破前夕的三月十七日,正在巡缉北城的王世德眼见京城不守,为了救援崇祯皇帝,于是伪造入城牙牌进入内城,不想三月十九日城破,好不容易才突破重围进入皇宫的王世德却惊闻崇祯皇帝已死,悲痛欲绝之下,欲拔刀自刎,幸好被身旁的老仆夺刀救下,于是被送到北京城外的金刚寺中藏身养伤,并做了和尚。在李自成离开北京后,王世德才敢走出寺庙前往河北,而后流落江南。

因此,身为锦衣卫指挥佥事的王世德对崇祯殉国前的朝廷内的事情比较清楚,但是在崇祯殉国之后发生的事情,不在北京城中的他也只能是道听途说了。更关键的是王世德忠君护主,周奎两度出卖崇祯儿子们的如此不堪的事实自然是一心维护崇祯的王世德在感情上无法接受的,他心目中的不世出的圣德皇帝怎么会有这样无耻的老丈人?如果承认了周奎出卖崇祯儿子们的丑事,岂不是令崇祯死后蒙羞?在他的《崇祯遗录》中,王世德指名道姓地怒批造谣的吴梅村,可是对不断恶意造谣的国丈周奎,他却是刻意包庇,比如他在《崇祯遗录》中一面澄清根本不存在什么刘伯温预言崇祯亡国的画轴,一面又将这一谣言的制造者——周奎和陈仁锡的儿子陈济生隐而不提,王世德这样做,不过就是为了维护崇祯和周后的那点光鲜的面子罢了。为了保全崇祯皇帝和周后的那点脸面,王世德宁愿昧着良心散布太监出卖崇祯儿子们的谣言。



那么,关于太监出卖崇祯儿子们的谣言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参考刘伯温在北京密室留下崇祯亡国的画轴的假预言的出处就知道了,这一切只能是街头骗子出身的周奎的杰作【详情请见《揭秘《红楼梦》中的詹光的改写明末历史的神技内幕》】。周奎出卖崇祯三个儿子的恶劣程度可要比输送瘦马并捏造周后“天下贵人”的谣言要严重多了,为了掩盖他和陈仁锡十八年前联手编的周后“天下贵人”的谎言,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一个新的更大的谎言去掩盖那个旧谎言,周奎于是又和陈仁锡的儿子陈济生合伙编出了刘伯温预言崇祯亡国的天大谎言,四处散布。

那为了掩盖他出卖崇祯三个儿子的民愤极大的卖国恶行呢?周奎自然更是要竭尽全力地去歪曲事实了,他用的仍然是东林党转嫁栽赃的老套路——让太监背黑锅。太监,是谁都瞧不起的下贱的阉人,就连王世德这么忠厚耿直的人都可以毫无心理压力地委罪于太监,还有谁会为他们洗刷冤屈呢?周奎自然不用担心会有人去追究这一谣言的真相了。就这样,原本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国丈周奎出卖二王、太子之事硬是被各怀居心的的人用谣言搅得是非难辨。



但是无论周奎制造的谣言再怎么成功,无论忠心崇祯的王世德再怎么努力地维护崇祯的国丈,周奎出卖崇祯儿子们的无耻恶行还是无法被彻底掩盖,他们制造的卑劣谎言就连远在南京的史可法等人也蒙蔽不了,更不要说清廷的官方档案明明白白地记载了太子朱慈烺不但进了周府见到了周奎,而且还是太监亲自护送过去的,就连这太监的名字也记载地十分清楚:杨玉。周奎府中的长平公主一见到太子,立马就抱在一起放声痛哭,周奎还恭敬地跪着献上了酒食,在几番隆重的招待之后,周奎才亲自上疏将太子献给清廷,说是发现假太子,见《清实录顺治朝实录》卷十二:“辛巳。有刘姓者自称明崇祯帝太子。内监杨玉为易服,送至故明周后父周奎家。时崇祯帝公主,亦在奎所,相见掩面泣。奎跪献酒食。既而疑其伪。具疏以闻。”

正因为事实太过清楚,北京城里人尽皆知,因此就连为了维护周奎而将周奎采买名妓陈圆圆献给崇祯的丑事栽赃给田弘遇的吴梅村也不得不在他的《鹿樵纪闻》中写下李自成从未捕获太子以及周奎出卖崇祯三个儿子的事实,【《鹿樵纪闻。卷上》“两太子”条:“甲申之变,太子时年十八,上命避成国公府,而永定二王分投周田两皇亲。及出宫,仓皇奔散。已而周奎献二王,自成许待以杞宋之礼。帝后梓宫出城,二王青衣拜送,独太子不知所在。及贼挟二王舆晋王东出,百姓拥观,始讹传太子亦在贼营。及贼战败,晋王乘间驰入吴军,则又讹传太子为吴军夺归。及贼还京师,则并不见二王。即吴兵入城,亦但有晋王,不闻有太子也。久之,有言定王被害于城西空苑者;又有言自成西奔,见太子绯衣乘马,随往山西者。至明年春,江南有故太子,莫辨真伪。而是岁之冬,北都先有一男子投周奎家,自称太子,言出宫时不及至公府,匿东厂门,暮出投一腐店,店主人为易敝衣,送崇文门外尼庵,又转匿内侍常进节家,今闻公主在,故来相看。奎首于官,执送刑部会勘,时进节及故阉王化澄皆言非伪。又研审周奎家奴,供称:男子初至,奎侄绎即引见公主,兄妹相向大哭;奎饭之,居家行君臣礼。至晚别去,公主赠以锦袍,戒勿再至。不数日又来,绎便留宿,谓云:“若毋言太子,第自称姓刘,说书生理,可以免祸。”男子坚执不从,乃逐之门外,随为逻卒执去。于是刑部主事钱凤览责绎负主背恩,下阶挥绎一拳,满尚书不能决,命且收监。诘朝,周奎具疏闻之朝,……是年正月,京师已决凤览,谢升早朝出,忽遇之途,惊而得病,颈渐肿,将死,惟呼钱老先生且宽我。摄政王闻之,亦信北太子为真矣。已而东安作民乱,称太子,敕兵部发兵剿灭,并男子斩之。在南者,豫王挟之至京,不知所终。……二鼓,帝命周后自经,令太子、二王易服出避,手刃袁妃长公主。五鼓,贼攻正阳门,帝欲出不得;俄而内城陷,帝登煤山,自缢于寿皇亭。戊申,贼以扉舁出,与周后同置东华门侧,殓以柳棺,枕以土块,覆以蓬厂;辛亥,始改殡于茶庵。已而伪官传纸票,仰昌平州葬之于田贵妃墓。四月初三日,发引,永、定二王青袍哭送出城而返。……戊申,周奎献二王,自成曰:“吾待以杞宋之礼。”发刘宗敏收养。午刻,始得崇祯崩问。”】

虽然吴梅村出于护周后、反田妃的政治立场,针对田妃和田家捏造散布了不少谣言,并且还将永王朱慈炤面对李自成时大义凌然的不屈言行一概隐去不提,但就事论事,他能够将周奎出卖崇祯三个儿子的丑行如实记载,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09: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崇祯皇帝的老丈人的难言之苦 (2020-01-21 05:29:04)
标签: 崇祯 红楼梦 历史 明朝 朱三太子        分类: 独家明史真相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些无一不是提示读者:《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拙作《红楼隐史》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均有售,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虽然崇祯皇帝的老丈人周奎是街头骗子出身,是无恶不作的唯利是图的国之大害,而且还是卑鄙无耻的造谣惑众的奸邪小人,但是有一点事实我必须要予以澄清,那就是:尽管周奎毫不犹豫地出卖了永王和定王给农民军,但是周奎原本是根本没想要出卖太子朱慈烺给清廷的。

因为先前出卖永王和定王给李自成,周奎虽然获得了赏金千两,但是却被四邻八舍和农民军鄙夷唾弃,为了逃避压力,周奎可谓是想尽了一切办法,这从周奎积极制造并散布太监出卖二王的谣言就可看出一二。所以,当太子投奔他时,他不敢再作那猪狗不如的禽兽之举,但又怕留下太子会为自己带来危险,于是装作不认识,想让太子识趣地自己离开,没想到周铎却直接将太子带到了长平公主面前,看到公主抱着太子痛哭,再也无法继续装傻的周奎赶紧将家人都召唤出来,一起跪在地上给朱慈烺行君臣大礼,他自己还恭敬地跪着给朱慈烺献上饮食。几天后,朱慈烺又再次跑来,周奎又是恭敬地招待一番,还是没有向清廷告发此事,对比九个月前他将年幼的永王和定王神速献给李自成时的毫无犹豫,应该说周奎对待太子朱慈烺已经是仁至义尽了。长平公主知道此时的周奎已经是克制到了极限,也许根本就是周奎的暗中授意,长平公主于是再三警告哥哥朱慈烺,劝他万万不可再来周府。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白痴,肯定都会有所警觉,更不要说这还是出于自己的至亲之人的再三警告,就是再迟钝也会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年纪比长平公主还大的太子朱慈烺却依然执迷不悟,仅仅几天后,他就又大模大样地第三次走进了周奎的府第,我估计在那一刻,周奎和长平公主的心中充满的是深深的无力感: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朱慈烺竟然如此愚蠢,再不主动向清廷举报此事,周奎满府人员迟早都要被太子的愚蠢所连累。又经过了两天两夜,可见周奎内心是如何的一番挣扎,但在反复的权衡利弊之后,周奎和周铎二人终于下定决心,只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这么愚蠢的太子留着最终是个负累,不如早些送给清廷。面对主审官钱凤览骂他悖主忘恩时,周奎脱口而出的“即以真为假,亦为国家除害”实为他的肺腑之言,他对太子可谓是仁至义尽,可没想到朱慈烺竟是如此愚蠢,这样的白痴留着只能是祸害,还不如杀了为国除害。

谈迁在《北游录•纪邮下》中记下了这样一段见闻:“(咸)大咸又曰:‘甲申之变,太子走太监曹化淳宅中,经宿。化淳之客觅一善地送之刑部街,弃之去。彷徨值一老宫人入顺城门内尼菴,告之故,留焉。久之,尼益习,且闻江南有主,遂欲南往,无可偕者。尼有所善僧,许之,苦无资。太子曰:‘是不难,当告外家周氏。’暮同僧至周氏,公主传语贻二大镪,僧谓须碎金,若大镪,未便也。太子求入见公主,相持大哭。嘉定侯周奎,度不可掩,始出首。’”

咸大咸原是弘光朝明经(明代的贡生被雅称为明经),甲申七月跟随左懋第前往北京,与清廷通好议和,三个月后的十月抵达北京。咸大咸告诉谈迁说:太子被一个作了尼姑的老宫女藏在尼庵,藏了很久,当太子听说弘光朝建立后,就想去南京,可是发愁无人护送,老尼有一个关系不错的僧人于是答应护送他,但是苦于没有路费,太子说:“这个不难,我可以找外祖父周奎要。”于是二人就去了周奎的府第,长平公主派人传话,说可以送他俩二大镪,也就是银锭两大块。僧人说大块银子不方便,如果要给的话,就给些散碎的金银。太子因此求见公主,见面后与妹妹抱在一起放声大哭,周奎一看,闹出这般动静,左邻右舍都已听闻,想想无法掩藏,于是就将太子献给了清廷。

应该说太子朱慈烺的智商实在是对不起那些为他而死的明朝官民。太子朱慈烺是在民间藏匿了八个月后才跑去投奔外公周奎的,在这八个月里,北京政权从崇祯到大顺到满清,三易其主。满清虽然是打着“闯成肆逆,祸及君后,明之子孙、臣庶不能讨,圣朝念万古君臣之义不可以不正,愤怒兴师,逆成西窜,胜朝不共之仇,藉以复焉”的为崇祯报仇的骗人旗号入京,但却在五月初二的入京当天就宣布剃发改制,下令“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迫于百姓的激烈反抗,多尔衮不得不于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暂缓薙发令,随后又于六月初一日发布的诏书中说:“深痛尔明朝嫡胤无遗,势孤难立,用移我大清宅此北土。”明确诏告了他们要永据北京窃夺大明政权的狼子野心。大明在北京恢复统治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而且满清宣布的“明朝嫡胤无遗”也昭示了清廷绝不会允许崇祯儿子们存在的态度,朱慈烺所面临的危险要远胜李自成占据北京之时。

可朱慈烺是怎么作的呢?不是赶紧逃离北京、迅速南下,而是为了向周奎讨要盘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以身犯险,即使他明明知道周奎是个宁可让崇祯亡国也绝不肯出钱的吝啬鬼,即使他的一母同胞的至亲妹妹长平公主极力劝告他万万不可再来,但依然无法让他知难畏险,依然无法阻拦他继续找周奎讨银子,这正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自来投!仅观此一事,就不难看出崇祯的这个太子实在是朽木不可雕。

实事求是地说:同毫无选择的永王和定王不同,太子朱慈烺的悲剧,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周奎出卖永王和定王时是毫不犹豫的,他可从没有给过二王一丝一毫的逃跑机会,但对太子呢?他却足足给了两次机会!

周奎的心里苦啊,他其实真的不想出卖太子,否则早在第一次太子上门要钱时,他就直接绑了太子送给清廷了,怎么还会磨磨蹭蹭等到太子第三次上门要钱时才有所动作?而且就在太子第三次上门后,周奎又是矛盾纠结了整整两天之后,才最终决定把朱慈烺交给清廷宰杀!是太子朱慈烺不断上门要钱的不可救药的固执和愚蠢逼得不想出钱又想保全苟活的他不得不再次忘恩卖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09: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万历皇帝迫害泰昌帝生母的历史真相 (2017-06-16 09:10:51)
标签: 东林党 国本之争 明末党争 明朝 万历        分类: 独家明史真相
很多史书都写泰昌皇帝的生母王恭妃因不得万历皇帝的欢心而惨遭迫害,甚至被长期幽禁,不能与儿子相见,最后悲愤而死,那么这是真的么?



万历五年(1577年),13岁的王氏同王喜姐等参加为万历选后的选美而被选入宫,后来同是13岁的王喜姐被选中为万历皇后,而王氏却因未能进入终选的前三名而无缘选后,最终因条件出色而被留在宫中成为宫女,并于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初二日被分配到慈宁宫,侍奉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万历九年(1581年),16岁的王氏被万历偷偷临幸而怀孕。爱惜名声的万历不肯承认自己作下的羞耻之事,但因有赖不掉的《起居注》为证,加上李太后盼孙心急,尚无儿子的万历不得不承认此事。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十六日怀孕待产的王氏被封恭妃,同年八月十一日生下了庶长子朱常洛,几年后又生下女儿云梦公主朱轩嫄。万历十四年,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后立刻被晋封为皇贵妃,而不受宠的王恭妃直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年因皇长孙朱由校的出生才得以晋封贵妃,同年又被封皇贵妃。王恭妃后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九月去世。



从我前面的明史资料《万历三十九年正月的皇帝及后宫的宫膳细账》中可以发现进封为皇贵妃后的王恭妃与郑贵妃的待遇差的不过就是“价值銀十九兩七錢一分三釐四毫的廚料一分”罢了,与三百二十六两的基数相比,尽可忽略。由朱常洛而起的国本之争旷日持久,朝臣也为给王氏讨皇贵妃的封号而与万历争辩不休,如果王氏真被虐待,为何只见朝臣为王氏讨封号却不见朝臣声讨王氏受虐待?更不要提东林党人郭正域因妖书案被下了诏狱,朱常洛一句话就能令其平安无事;万历还得让郑贵妃去哭求朱常洛出面才能平息梃击案,孝子朱常洛又怎能坐视母亲被凌虐而无动于衷?



明朝的三朝宦官亲历亲见的刘若愚在《酌中志》中写得清楚:“孝靖皇后王老娘娘疾革時,光廟每日來問安入此門,至薨逝後,於慈慶宮恭設靈位哭臨,供安大祥禫祭”,王恭妃病了后,朱常洛每日都会前来问安探望,绝非某些史书所说的临死之时母子才得相见。



关于王氏因不被万历喜欢而惨遭迫害之说实乃恶意的捏造,实际情况只是王氏不受宠而已,待遇比不上受宠的郑贵妃但并未受到虐待。



可是为何会有这样离谱的捏造呢?散布谣言的人究竟是何目的呢?明天我将破解迫害之说掩盖下的“国本之争”的大秘密。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09: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被偷梁换柱的崇祯皇后本应是谁?----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十五) (2017-11-28 11:52:12)
标签: 崇祯 红楼梦 历史 明朝 朱三太子        分类: 独家明史真相
要想知道崇祯的皇后本应是谁,只要找出信王选妃决赛中的另外两人是谁就可以了,来看史料:



《烬宫遗录》:“周后选入宫,名在第三。懿安见其丰容端丽,特拔之为信王妃,故正位后深德之。袁田二妃同选于朱阳馆,后亲下聘礼迎入宫,袁居翊坤宫在西,田居承乾宫在东。”

《明史》:“庄烈帝愍皇后周氏,其先苏州人,徙居大兴。天启中,选入信邸。”

《明宫词》:“天启中选妃,(田)入信王邸。信王入嗣,(田)册礼妃。”



可见天启年间与周奎女儿一起参选信王妃的最后两人是田秀英和袁妃,那么究竟谁是第一呢?



选后妃首先看长相,要“容貌端洁,德性纯美”;其次就是看才华,要“试以书算诗画诸艺”,而田秀英不但“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而且才艺超凡,琴、棋、书、画、刺绣样样精通,还善骑术、蹴鞠,其才貌即使是惜墨如金的《明史》也破例为她写道“生而纤妍、多才艺”,就连拼命诋毁污蔑田秀英的东林党吴梅村也不得不承认她的“丰容盛鬋固无双,蹴踘弹碁復第一。上林花鸟写生绡,禁本钟王点素毫。”很明显,这才貌第一的只能是田秀英,而周奎女儿就连袁妃都比不过,劉昭妃再作弊也只敢在半决赛中将其排在第三,可见周氏比田秀英差得有多远。



原来半决赛选出的第一名是田秀英!如果不按皇太子选妃的 “选一陪二”的 三人进入决赛,而是依照藩王选妃的“选一陪零”的只能是半决赛第一名单独一人进入决赛的规矩,那么排名第三的周奎的女儿根本就没有资格进入为信王选妃的决赛,唯一能够进入决赛的只能是第一名田秀英!



真正的信王妃本该是田秀英!



可是有人却说:田秀英和袁妃根本没有参选信王选妃,她俩是信王成婚以后,由周后另外选出的小妾。因为《天启实录》记载:“六月二十一日壬辰,以信王婚礼,命诸王馆选择女子。选中大与县民周奎女”,而《烬宫遗录》的记载是:“袁田二妃同选于朱阳馆,后亲下聘礼迎入宫,袁居翊坤宫在西,田居承乾宫在东。”周后选于诸王馆,田袁选于朱阳馆,三人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那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么?



当然是错!很遗憾,她们被《烬宫遗录》误导了,这里有两处错误:首先,“朱阳馆”是根本不存在的,是《烬宫遗录》捏造出来迷惑人的。



明代处理王族和入宫事务,无论是为皇子选婚选淑女、为公主选驸马,还是拘禁皇室叛王、培训命妇入宫朝贺的礼仪,都是用诸王馆,其记载随处可见,摘选如下: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二十五》:“凡驾诣郊坛、及亲王出府之国成婚、开设举场、修设斋醮、发送宫人。率领火甲供事。凡选妃。礼部仪制司行各司选报该管地方良家女子、送诸王馆备选。”

《明史 志第三十一 礼九》:“凡选驸马,礼部榜谕在京官员军民子弟年十四至十六,容貌齐整、行止端庄、有家教者报名,司礼内臣于诸王馆会选。”

《建文皇帝遗迹》:“佥举以实闻,章皇帝诏厚养于诸王馆中。未几,一夕暴卒,众皆疑其遇毒也,后命以公礼葬于郊外。”

《明武宗实录卷之六十六》:“五年八月○甲午○太监张永远自宁夏献俘……上戎服御东安门,文武诸大臣候于桥东。寘鐇及亲属十八人有旨:送诸王馆领系。”

《明世宗实录卷一百十九》:“嘉靖九年十一月○辛卯礼部奉旨采选淑女于京城内外得一千二百五十八人请行钦天监择日送赴诸王馆。”

《明神宗实录卷之五百八十三》“万历四十七年六月○辛未 上谕 桂王妃搬移诸王馆。”

《万历野获编》:“【命妇朝贺】明制三品以上命妇,遇太后中宫大庆元会令节,例得朝贺。先三日赴诸王馆习仪亦然,此闻之故老者。”

《宛署杂记二》记载,为万历皇帝大婚选出的各地淑女都会送至京师的诸王馆,“奉敕至诸王馆选婚,宛、大两县带领女子稳婆候选,各省淑女七位,各母随住诸王馆供奉外,其各女父并从人俱会同南馆安住。”

《酌中志》载:“凡诸王馆,选中淑女,候钦差某封,某位娘娘亲到元晖殿。选不中者,送出。凡选中者,或后或妃或王妃,皆先居于此,以便次第奏,举行吉礼也。”



诸王馆的位置记述见《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四引《悫书》:“皇极门外两庑四十八间,除旷八间,实四十间。东二十间为实录、玉牒、起居诸馆,及东阁会坐,公揖在焉。西二十间,上十间为诸王馆,下十间则会典诸馆也。定王书堂在西第六间,为读书处,第五间悬先师孔子画像,四配侍侧,盖摹吴道子笔也。及永王出阁,因移定王第四间,而永王在第六间。”其方位就是今天的北京东城区帅府园东口的已拆除的豫亲王府处。



而且,藩王在大婚后只有在嫡妻生不出儿子而且年过25岁的情况下才能打报告请求纳妾,根本不可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又另行征选侧妃。明初对宗室的媵庶的征选和名额的限制难以查到,很可能是没有。但是从孝宗开始,则可看到明确的规定,《礼部志稿》 :“郡王除正妃外,妾媵不过四人,镇国、辅国将军除夫人、奉国将军除淑人外,妾媵不过三人”,并且不允许强买民间子女,根据《宗藩条例》的规定,只有在嫡妻无子的情况下,才允许选娶妾媵“为嗣续之计”。而嘉靖皇帝则在嘉靖二十三年制订了更加具体严格的藩王选妾的审核:藩王们上奏请求选妾媵时,“必明开年纪若干,有无嫡子,及曾否娶有几妾, 系礼部查明,果系乏嗣及例应娶者,方与行文,覆勘是实,方许选娶。例外滥收者,听礼部题奏,革退。”嘉靖三十一年又规定“世子郡王选婚之后,年二十五岁嫡配无出,具启亲王转奏长史司仍申呈巡按御史核实具奏于良家女内选娶二人。以后不拘嫡庶,如生有子则止于二妾。至三十岁复无出,方许仍前具奏选足四妾。长子及将军中尉选婚之后年三十岁嫡配无出照例具奏选娶一人,以后不拘嫡庶如生有子则止于一妾。至三十五岁复无出方许仍前具奏。长子将军娶足三妾,中尉娶足二妾,至于庶人必年四十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 而且还要求“各王府每年备将妾媵姓氏来历,并入府年月,攒造文册送部,其子女生年月日,并名行次,即注本妾项下,以备名 封查考。但有不遵明例,或年未及而预陈,或巳生子而复娶,将本宗参奏,罚治所生子女。中尉以上照滥妾例行。庶人不给名粮。” 万历十年,经议准遂成定制。



再看《酌中志》记载:“万历二十九年九月十八日二更,传谕内阁:皇长子及诸皇子册立冠婚,敬奉圣母命蒙嘉许,卿等传礼部择日具仪行礼。至十月十五日册立光庙为东宫,封皇三子为福王,皇五子为瑞王,皇六子为惠王,皇七子为桂王,实允首辅沈相公一贯之揭请,始施行也。光庙大婚礼成之后,自孝元郭皇后外,未有举生者。至三十一年十一月,偶有“国本攸关”之事,神庙震怒,亲降特谕,以释中外之疑。继将生光正法,以杜谗惑之口,仍特命光庙多选淑媛以侍左右,实从先监陈矩之密请也。”就是身为皇太子的朱常洛也只能在大婚两年后,因为年已21岁却还没有儿子才被允许再选淑女,而16岁的信王刚刚大婚没两天就又申请再另行征选侧妃,这在明朝的制度上是完全不被允许的,而且从上奏申请à核实审议à批准à选妃à迎娶的执行程序上看在短时间内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丁卯天启七年二月三日庚子,信王出府成婚”,仅仅六个月后天启皇帝驾崩,信王朱由检离开信王府入宫登基为帝。所以“天启中选妃,入信王邸”的田秀英和袁妃参加的只可能是天启六年六月二十一日在诸王馆中举行的信王选妃,田秀英和袁妃就是与“天启中,选入信邸”的周奎女儿同时进入选妃决赛的前两名!



再看作者不明的《烬宫遗录》的记载:“袁田二妃同选于朱阳馆,后亲下聘礼迎入宫,袁居翊坤宫在西,田居承乾宫在东。”其他作者明确的史书清清楚楚写明田秀英是天启年间通过选妃进入信王府的,而不是在崇祯登基后才被周后迎入皇宫的,是“选入信王邸”而不是“迎入宫”,虽然只是几字之差,含义却是天地之别!



《烬宫遗录》居然先是通过伪造了“朱阳馆”将袁田二妃与选妃的诸王馆割裂开,又通过写“周后亲下聘礼迎入宫,袁居翊坤宫,田居承乾宫”将袁田二妃又同信王府割裂开,从而成功地制造出周后是独一无二的天命人选的假象。就如同黄宗羲主笔的满清官修《明史》故意将“田贵妃”和“袁妃” 的品阶颠倒地写作“田妃”“袁贵妃”以制造出田秀英阶位低于袁妃的错觉,以掩盖周后肆意欺凌羞辱田秀英的事实真相,详见前文《红楼梦中“造衅开端实在宁”隐藏的历史真相》。为了掩盖信王选妃中周奎女儿作弊上位的真相,这个不敢公开自己姓名的作者短短一句话连撒两谎,够拼够无耻。



真正的信王妃、真正的崇祯皇后本是容貌无双、才华绝世的天香美人田秀英,却被操纵选妃的东林党偷梁换柱。为了掩盖真相,东林党处心积虑地歪曲事实、颠倒黑白,而这“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错误终将让明朝付出难以挽回的代价。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2:06 , Processed in 1.8455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