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娇杏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19: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多尔衮+朱慈烺}】,答谢甄家娘子,[甲戌侧批:雨村已是下流人物,看此,今之如雨村者亦未有矣。]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甲戌侧批:谢礼却为此。险哉,人之心也!]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甲戌侧批:一语道尽。]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雨村欢喜,自不必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吴三桂&陈圆圆//李自成&朱慈炤朱慈炯}】,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甲戌侧批:找前伏后。士隐家一段小枯荣至此结住,所谓真不去假焉来也!]封肃回家无话。
大明奇事:崇祯岳父守财不帮大明,将亲外甥交给李自成…… 2021-12-24 00:37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皇帝恐怕只有崇祯了。拮据天下十七年,内忧外患,宵衣旰食,从未一舒其怀。他越是勤政,越是努力,大明这艘船就下沉得越快。不仅“君不一德,臣不一心”,连皇亲国戚都认为大明兴亡跟自己没有一毛钱关系,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周奎,崇祯的岳父,原本苏州人,后迁徙到北京大兴。因女儿被立为皇后,崇祯三年(1630年)周奎被封为“嘉定伯”,成为身份显赫的皇亲国戚。
在崇祯朝的外戚中,与骄横跋扈的田贵妃之父田弘遇相比,《明史》评价周奎“碌碌而已”,认为其十分平庸。但从其甲申之际的表现看,周奎不仅不傻,还很精明,不过是生意人的“小聪明”。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李自成的军队势如破竹,入山西,攻陷大同,离京师越来越近。而由于多年与关外后金、关内农民起义军“两线作战”,大明国库早就捉襟见肘,户部库存现银仅剩八万两。
无饷就无兵,无兵则京师不保。吏部尚书李遇知建议,号召皇亲国戚、大臣带头捐款,发动一场“舍小家为大明”的爱国大募捐。崇祯下旨,捐款的加官进爵,凡助饷上万两的建牌坊表彰。
募捐找谁带头呢?崇祯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以为国老休戚相关,宜为首倡。”这道理再简单不过,大明亡了,崇祯之外,首先倒霉的肯定是皇亲国戚。大臣可以换个新主子,国丈难道还能换个皇帝当女婿?
当崇祯派太监徐本正悄悄来到嘉定伯府邸时,周奎却一口咬定自己没有钱,“老臣安得多金!”徐本正再三哀求,周奎依然一毛不拔。徐本正于是愤然说:“老皇亲如此鄙吝,朝廷万难措手,大事必不可为矣!即广蓄多产,后来何益!”
堂堂国丈的时局见识与政治觉悟,还不如一个太监,崇祯的募捐行动一开始就失败了。最后,在女儿周皇后的压力下,周奎不得已捐了一万两白银,其中还有部分是找女儿要的。
眼见岳父都不管女婿、女儿的死活,其他勋戚世臣就更哭穷了,没有一个捐款过万的。官员就更不堪了。百官之首,相当于“总理”的正国级干部魏藻德捐银500两。极具反讽意味的是,最后太监群体成了捐款主力。奉劝周奎的太监徐本正捐银5万两,太监王永祚、曹化淳共捐了5万两,王之心捐了1万两。最后,这次大明王朝“最后的募捐”仅募集20余万两。
与体制内人士相比,百姓反而更有情义。《甲申传信录》记载,厚载门(地安门)有一小民捐银300两。另一位住彰义门(广安门)的60岁老人,“一生积蓄仅四百金,痛哭出输户部。”崇祯大为感动,封两位平民为“锦衣卫千户”。
但大明已无力回天。两天后,崇祯自缢煤山,李自成进入北京。太监徐本正的预言很快被印证。
起义军对明朝官场的行情很了解,开出了追赃的价目表:“内阁十万金,京卿、锦衣七万,或五三万,给事、御史、吏部、翰林五万至一万有差,部曹数千,勋戚无定数。”也就是说,官员从正国级开始,由十万依次往下缴纳;对于皇亲国戚、元勋世家,则没有标准,吃干榨净为止。
崇祯殉国前,令人遣送太子、永王、定王出宫,藏匿于周奎等外戚府中,结果没想到是送羊入虎口,为了讨好起义军,周奎将自己的亲外孙——永王、定王献给了李自成。连亲人都算计的周奎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其子周鉴被拷掠而死,起义军从其家中搜出53万两白银。
比起周奎,李自成还有点胜利者的大度和对崇祯的同情。不仅没有伤害二王,还以礼相待,交刘宗敏善养,并许诺天下大定后,封赏安置二王。
四月初,李自成带兵去山海关攻打吴三桂,为了防止明朝旧臣在后方发难,将明朝辅臣、勋戚皇亲等重要人物集体处决。唯独周奎因“献银十万,美女数人,独不杀,仍赏银一千两。”
甲申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云诡波谲的一年,大动荡,大逆转,谁也想不到最后的赢家是满清。
李自成走了,多尔衮来了,周奎依然左右逢源。
当年冬天,在外流落数月的太子朱慈烺来到周奎府邸,周奎装作不认识。长平公主见后,与太子抱头痛哭,周奎才不得不收留了这个外孙。
满清入关初期打的旗号是替明朝复仇,崇祯太子的出现就尴尬了,成了一个烫手山芋。周奎当然明白其中道理,不断撵太子走,让他承认自己是“假太子”。
最后,周府将太子推出门外,导致其被清廷抓获,掀起了一场真假太子之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4: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yy2675979浏览1325次多媒体软件分享举报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说的是什么
1个回答
fikine
推荐于 2017.09.27
满意答案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娇杏,甲戌本脂批点明即“侥幸”的谐音。走一步棋称“一着”,可引申为人的一次行动。俗语“一着错,满盘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者将此两条俗语集中改写成“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用以概括娇杏偶然回头看了贾雨村两眼,贾雨村就以为娇杏有意于她,把她当作巨眼英豪、风尘知己,得志后乃娶其二房,嫡妻死后又扶为正室。日后贾雨村腾贵,娇杏也作了贵夫人,真是“侥幸”之至。

从封建礼教得标准衡量,女子本不应私看男人,但娇杏反因此而成为“人上人”这是作者对礼教虚伪的讽刺。在曹雪芹的构思中,贾娇杏实是“假侥幸”,她是封建时代悲剧女性的另一类型,是甄英莲(真应怜)的另一侧面,她在小说中实有象征意义。

参考资料:红楼梦鉴赏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写作手法探微之五:《石头记》中会看相的丫鬟娇杏
where5
2021-10-13   |  24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写作手法探微(5)

作者:至真斋主

《石头记》堪称百科全书,涉及到了儒释道、诗词歌赋、文史、园林、中医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写作技巧也是丰富多彩。单就描写人物相貌来说,不但不落俗套,而且还完全符合人物命运趋势,这是因为作者有意识地运用了相术写作手法。在贾雨村出场时,作者借甄士隐的丫鬟娇杏的视角来观察贾雨村,运用的就是传统的相术手法。我们来看书中的情节:
图片

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甲戌本侧批:八字足矣。〗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甲戌本眉批:更好。这便是真正情理之文。可笑近之小说中满纸“羞花闭月”等字。这是雨村目中,又不与后之人相似。〗雨村不觉看的呆了。〖蒙府本夹批:古今穷酸色心最重。〗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甲戌本侧批:是莽、操遗容。〗〖甲戌本眉批:最可笑世之小说中,凡写奸人则用“鼠耳鹰腮”等语。〗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穷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甲戌本侧批:今古穷酸皆会替女妇心中取中自己。〗便狂喜不禁,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己也。
图片

(贾雨村)

在娇杏的眼里,贾雨村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些词汇都是相术专业术语。娇杏看了贾雨村如此相貌便也认为他“必非久困之人”,这是娇杏通过相术对贾雨村未来命运的预言。贾雨村也认为娇杏是“巨眼英豪”,能慧眼识英雄,于是把娇杏当做自己风尘中的知己,为将来贾雨村发达后迎娶娇杏埋下了伏笔。在前面的文章中我论述了谶纬法在《石头记》创作中的运用,谶纬法本质上就是对事物、人物未来命运的预言。在上面这段情节中,作者别开生面地运用相术来刻画人物外貌,其实也是对人物未来命运的预言。运用相术对人物未来命运进行预言不但形式上新颖,而且也很容易被读者接受,因为相术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差不多都有过看相算命的经历,尤其是对相术也都略知一二。
相术是通过观察人的五官形状、气色特征、体型等身体信息,来预测一个人未来的吉凶祸福。相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产生了很多相术名家,历史典籍《史记》、《晋书》、《旧唐书》、《宋史》等,对一些著名的相师事迹有专文记载。例如,春秋时期的姑布子卿,战国时期的唐举,汉代的许负,唐代的袁天纲,宋初的陈抟,明初的袁珙,清中期的右髻道人等。他们凭借自己高深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运用相术对人的命运进行预测,在民间和官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的相书有陈抟著《麻衣神相》、袁珙著《柳庄相法》、右髻道人著《水镜神相》。下面从专业角度解释《石头记》这段情节中涉及到的相术术语。
图片

1、“腰圆背厚”:“腰圆”指的是男人腰部粗壮,看着有力气,主元气厚,福德深;“背厚”是说后背如同三山垒起,主富贵发达、担当重任、财气丰厚、家道兴隆。《麻衣神相·石室神异赋》云:“腰圆背厚,方保玉带朝衣;骨纵神清,定主威权忠节。腰腹圆肥,背肩丰厚,皆食禄之相,高贵通达之士也。”《鬼谷子神相全编》云:“腰圆背厚不一般,胸坦腹坠富贵显。三甲三壬有福禄,体肤细嫩妙无言。背负三山如护甲,脐深纳李腹垂箕。如此之相必大贵,不贵之时富可夸。”《柳庄相法》云:“头圆一尺,面如满月,背厚腰圆,封侯万里。”
2、“面阔口方”:《麻衣神相·论面》云:“面列百部之灵,居通五腑之神路,推三才之成象,定一身之得失者,面也。故五岳四渎欲得相朝,三停诸部欲得丰满也,貌端神静气和者乃富贵之基也。面如满月清秀,而神采射人谓之朝霞之面,男主公卿将相,女主后妃夫人。”《麻衣神相·相口》云:“口为出纳官:唇红齿白,两唇齐丰,人中深长,仰月弯弓,四字口方,牛龙虎口,两唇不反不昂,不掀不尖,此出纳官成也。口为言语之门,饮食之具,万物造化之关,又为心之外户,赏罚之所出,是非之所会也。贵形如角弓者,主官禄。横阔而厚者,福富。正而不偏、厚而不薄者,衣食丰足。口如含丹,不受饥寒。口能容拳者,出将入相。口阔而直,食禄千钟。”《柳庄相法》云:“口为大海,容纳百道之流。口为水星,故名海口,容纳百流,上通四岳(额、两颧与鼻为四岳),下润一身,最宜红润、大厚、齿白、唇齐,上下得配方为贵相。书云:唇红齿白人多禄,睛青口阔文章高。”《柳庄相法》又云:“口方主贵(食禄千钟):方口齐唇不现牙,唇红光润似精华,笑而不露齿亦白,定知富贵享荣华。”
3、“剑眉星目”:“剑眉”是指双眉浓密,眉形直线上扬,眉毛也顺势而上,不杂乱卷曲,像两把剑一般的立在眼的上方。相书云:“铁面剑眉,兵权万里”。“星目”形容目若朗星,大而明亮,炯炯有神。“剑眉星目”的人是双面性格,行善与行恶只在一念之间。《麻衣神相·剑眉》云:“眉若山林秀且长,威权志识辅君王,纵贫不日成清贵,子孙行行显寿康。”《柳庄相法》云:“目形贯神,可入翰林。目为五行之领,故看眼上即知。目秀神心秀,目清神心清。”《麻衣神相·相目》云:“天地之大,托日月以明,日月为万物之鉴,眼为人身之日月,左眼为日,父象也;右眼为月,母象也。寐则神处于心,寤则神游于眼。是目为神游息之宫也。观目之善恶,可以见神之清浊。眼长而深且光润者,大贵。黑如点漆聪明文章。含神不露灼然有光者,富贵。”《麻衣神相·达摩相眼法》云:“目秀而长,必近君王。目似鲫鱼,必定家肥。目大而光,多进田庄。目如凤鸾,必定高官。目光如电,贵不可言。目长一寸,必佐君王。龙睛凤目,必食重禄。目烈有威,万人皈依。目如卧弓,必是奸雄。”
4、“直鼻权腮”:“直鼻”是指鼻子挺直端正高耸。“权腮”是指颧骨长得很高,在相术上是一种贵相。《麻衣神相》云:“鼻为审判官。宜丰隆耸直,端正有肉,不歪不偏,不粗不小,如悬胆、盛囊,是为审判官成。”《麻衣神相》又云:“鼻主财星莹若隆,两边厨灶莫教空。仰鼻家无财与粟,地阁相朝甲柜丰。”鼻子在面相上称作财帛宫,一个人驾驭人脉与财富的能力主要表现在鼻子。鼻梁代表开拓钱财的能力,鼻头与嘴巴代表拥有的钱财多少。《麻衣神相·相鼻》云:“鼻为中岳,其形属土,为一面之表,肺之灵苗也。鼻如狮子,聪明达士。鼻高而仰,仕官荣昌。鼻上光泽,富贵盈宅。鼻直而厚,主子诸侯。”《柳庄相法》云:“鼻乃财星,位居土宿。截筒悬胆,千仓万箱。耸直兴隆,一生富贵。中正不偏,须知福禄滔滔。”相书云:耳朵看智力,眼睛看心神,额头看前程,嘴巴看享受,颧骨看权力。《麻衣神相》云:“面上有骨卓起,名为颧骨,主权势。”
娇杏的主人甄士隐家的小主子英莲被拐子拐走了,后来被薛蟠抢夺做了妾,成了薛家的奴仆。甄家又被葫芦庙大火烧成一片瓦砾,投奔岳丈家也是经营不善,日渐没落,不得已出家修行。而娇杏这个甄家的奴仆“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贾雨村考中进士后外放应天府知府,路见娇杏,便讨来做了二房。一年后,娇杏便生了个儿子。再半年,雨村嫡妻病故,娇杏被扶作正室夫人。从此,娇杏由奴仆变成了主子。这戏剧性的主仆颠倒的故事意在影射明亡清兴改朝换代史。
相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流传几千年了,虽然富含识人鉴命的精华,也有牵强附会带有迷信色彩的糟粕。人的命运是由主观和客观、社会和家庭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我们要对古老的相术予以辩证客观地认识。《石头记》运用相术刻画人物,预言人物命运吉凶结局虽然手法新颖独特,也难免给读者造成浓厚的宿命论思想。这也是300年前《石头记》这部书的思想局限性。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写作手法探微之三:何为反讽法?《红楼梦》中反讽法的精彩运用
下一篇: 《红楼梦》写作手法探微之二:《红楼梦》里的“抱琴”和“真名士”符号为何隐喻邝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5 18: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封氏===娇杏---宝钗---夏金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9 08: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娇杏为贾雨村生的儿子与通灵宝玉那剪不断的牵连
龍乡解红楼
龍乡解红楼
关注我,透视梳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事”,让你我同行。
​关注他
原创:龍乡



《红楼梦》的序幕从何处拉开(系列之四)



五.“正邪两赋”暗示了通灵宝玉和贾雨村儿子那理不清的关系



从补天遗石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幻化为通灵,要带他“到昌明隆盛之邦、练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至“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结果是娇杏为贾雨村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全书对婴儿诞生所作的唯一的一次直接描述,看似一笔带过,其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








从文学艺术性和行文中故事发展上的脉络而论,应该是在暗示贾雨村这个儿子便是通灵所转世。



然而,这样理解又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漏洞:



因为上面的话只是茫茫大士整段话的后半段,而前半段是这样说的:



“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上镌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接下来在“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的梦境里,茫茫大士回答渺渺真人又说道:



“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殷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人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经历经历。”



所有读过《红楼梦》的朋友都能看得出来,这明显是在说。贾宝玉出生时,口中衔下的那块通灵宝玉便是遗石所幻化的通灵。



可是,以贾雨村儿子出生的重要节点,又能找出什么理由来否定他与“通灵宝玉”没有紧密关系呢?



难道是除了出生,书中再也没有他的任何踪迹吗,或者说是真的没有踪迹可寻了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情节中,对贾雨村儿子、通灵宝玉、贾宝玉、甄宝王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什么暗示。



书中脉络是:



在贾雨村第二次出场的叙述中,先是娇杏为他生下儿子后,贾雨村因“生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而被革职。随后,贾雨村在扬州作了林如海家的西宾、林黛玉的老师。


一日贾雨村偶至郊外的智通寺,出来不久在一村肆遇到了旧识冷子兴,两人便开始攀谈起来,几乎没有任何铺垫地直接谈到了荣国府,而且说着说着,就不可避免地说到了贾宝玉:



l“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



在冷子兴列举出贾宝玉种种离经叛道的怪癖言行时,引得贾雨村洋洋洒洒地即兴发挥出一篇数百字的“正邪两赋”论来。


随后又提起了金陵甄家的甄宝玉。奇怪的是这甄宝玉与贾宝玉不但名字相同,性情也几乎一模一样。但是,除此外两人之间似乎也没有什么关联了。



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贾雨村得子、做林黛玉老师、智通寺老僧、冷子兴说贾宝玉、贾雨村说甄宝玉等,这些情节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既象是各自孤立互不干涉,又似乎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说不清、道不明、理不顺的牵连。



之所以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主要还是因为在这些情节中,集中使用了脂批中所说的“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音、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等笔法所致。



问题是这些情节的联系到底是什么呢?其中的“智通寺”与“正邪两赋”便是书中所设置的如何去解读的突破口。



在《红楼梦的序幕从何处拉开》系列之四,“智通寺老僧和“正邪两赋”论”,与《大明奸臣严嵩在红楼梦里露那一脸,直教贾雨村无所遁形》等拙文中,对此曾作过解读。简单归纳一下书中于这些情节中设置了这样一些埋伏:



其一,“正邪两赋”论中共列举了四类人物,其中有三类皆截止于宋朝,却在逸人高士一类中多增加了“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而根据后两位皆去世于嘉靖时期,那么应世、应劫、奇优名倡这三类人中起码应该分别有海瑞、严嵩、王翠翘上榜;



其二,智通寺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与煮粥的聋哑龙钟老僧,于元明清三朝六百多年间,再也找不出1563年被徐阶、海瑞扳倒后,墓舍乞食的严嵩之晚境更加符的第二个人选了。



由此可以断定,智通寺与“正邪两赋”论便是为暗隐严嵩而设置。问题是,暗隐严嵩的作用和意义是为何呢?


以上是贾雨村第二次出场的情节,而在他第一次出场时,正与甄士隐在书房边饮边谈时,忽然下人通报“严老爷来访”。根据《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笔法,可以推知这个“严老爷”即是智通寺与“正邪两赋”中暗隐的严嵩。



书中正是以“严老爷”严嵩的“来访”才制造了贾雨村和丫鬟娇杏的偶遇,从而才使贾雨村第二次出场时娶了娇杏,并为自己生下一子。



书中这样的安排设置,解释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严嵩与贾雨村之子存在着某种关联。而这个某种关联,也就是利用智通寺和“正邪两赋”暗隐严嵩的作用和意义。



那么,“某种关联”又究竟是什么关联呢?



文本中自从出现了“严老爷来访”后,再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过他;



贾雨村的儿子出生后,书中同样再也不曾让他露面于只言片语中。



幸亏书中并没有让他们成为断线的无头悬案,在后文中用“正邪两赋”暗隐了严老爷即是严嵩。贾雨村之子呢?则又是以贾雨村所论“正邪两赋”,是因冷子兴说贾宝玉出生时口中衔下通灵宝玉所引起,来暗示,严老爷与贾雨村儿子的关联,也就是严嵩与通灵宝玉的关联,从而也就得出了贾雨村之子即通灵宝玉的结论。



实际上“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已经是在预示“通灵宝玉”即将降入人世,紧接着“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后便有了儿,已是在隐晦地暗示这个儿子即为“通灵宝玉”转世。



但是“通灵宝玉”毕竟是一块美玉,是被“夹带”其间降入人世的,这样才有了贾宝玉的“衔玉而生”。通过这种一明一暗两条线的设计,主要目的就是暗示贾雨村之子与通灵宝玉是两位一体的,只不过雨村之子为本象,通灵宝王是幻象。贾雨村之子之所以于后文中再也没有出现,完全是因为一直在利用通灵宝玉这个幻象来代替着他这个本象。


更重要的是,贾雨村之子这个本象仍然属于假语村言,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出其背后隐藏的真象是什么。



这还得从“正邪两赋”说起:



关于一点,我们是必须明白的,那就是书中暗隐严嵩,只是在利用他作为“真事隐去”的工具和媒介,来引导出贾雨村之子及其影子通灵宝玉隐藏着真象是什么。“正邪两贼”通过去世于嘉靖早期的两个“逸人高士”唐伯虎祝枝山,而引出了应劫而生的严嵩,说明了这个“真象”也应该与同时期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一众冤孽历劫造世,通灵宝玉则是被“夹带”其中的,也证明了贾雨村之子也是“应劫而生”。



至此,“真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浮出了水面:于嘉靖时期,能与严嵩相提并论的“应劫而生”之人,除了早于1563年严嵩被扳倒的四年前,即出生于1559年的努尔哈赤,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了。此时已经进入了嘉靖晚期,与之相对应的是,唐伯虎祝枝山去世于嘉靖初期,同样相隔四年,究竟是巧合还是作者故意为之,就另当别论了。


如此说来,通灵宝玉所象征的就是努尔哈赤了吗?书中在隐写中告诉我们,并没有这么简单:



第三回是“林黛玉抛父进京城,贾雨村夤缘复旧职”,当时的林黛玉为六岁。在拙文《林黛玉父亲林如海之谜》中,有过这样的解读:象征明朝末世的林黛玉身上难免暗隐着许多大明亡国之君崇祯皇帝的信息。而在朱由检刚刚六岁的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后金政权,正式宣布反叛明朝。之所以称“后金”,是相对宋朝时期的金国而言,可见“贾雨村夤缘复旧职”也是因此而来。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贾雨村和通灵宝玉是贯穿全书的,其中贾雨村象征影射着从建州女真,到后金建立,再至满清全部取代明朝的满清发展历史;而“通灵宝玉”作为努尔哈赤的幻象,并不全部代表努尔哈赤,更多的是影射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反叛始,最终完全取代明朝的行为与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红楼梦》又被称作《石头记》的原因:“红楼”代表朱明,“石头”代表满清。



(未完待续)

发布于 2024-06-01 14:08・IP 属地浙江
红楼梦人物
红楼梦(小说)
儿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1 16: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命运两济的娇杏,偏偏是无情成就了她的侥幸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1-01-27 10:15
2
老人古语“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说得是人品、门风相近才能够成为一家人。娇杏嫁给贾雨村就属于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贾雨村是奸狡豺狼,娇杏也有其冷酷无情的一面。

娇杏是甄士隐妻子封氏的贴身丫头。由于偶尔的一次回头,见过了落魄之中的贾雨村,而被念念不忘。甄士隐家破人亡后投奔岳父封肃家中,娇杏一次买线归来再次邂逅新官上任的贾雨村。如此不断凑巧注定娇杏有侥幸的人生。



(第二回)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雨村欢喜,自不必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却说娇杏这丫鬟,便是那年回顾雨村者。因偶然一顾,便弄出这段事来,亦是自己意料不到之奇缘。谁想他命运两济,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册作正室夫人了。正是: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以娇杏的履历,她跟在封氏身边,势必不可能嫁给什么好人家,不过普通农户或者长工,注定一辈子吃苦。可没想到她摇身一变成了贾雨村的妾,更是生下长子,还熬死了嫡妻主母被扶正做了嫡妻。


随着贾雨村官运亨通,娇杏势必成为诰命夫人,成功打入京城权贵权。贾母八旬生日时,虽然没提到,但娇杏一定会到场庆贺,来贾家给贾母拜寿……不得不说娇杏的人生是开挂的一生。

不过,就像曹雪芹评价娇杏“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一样,娇杏虽然幸运,本身缺略有瑕疵。尤其在“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事中,娇杏事后毫无作为让人颇为失望。

贾雨村送林黛玉进京后,被贾政定点投放到应天府任知府,主管南京城。薛蟠打死人命案就是当时第一大案。贾政定点投放贾雨村做知府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让贾雨村去处理薛蟠的案子。贾雨村自然也明白。就算没有门子,他也会徇私枉法。

门子出现道出了当年葫芦庙旧情,说出香菱是甄士隐被拐走女儿的真相。


贾雨村能够科举高中,得益于甄士隐的资助。能够娶了娇杏,生了儿子传宗接代。也是甄家的根源。娇杏是甄士隐妻子的身边人,两人不说情同母女,甄家对她也不错。越是如此,贾雨村判断葫芦案后不管香菱的死活就越让人寒心。

贾雨村枭雄性格,有政治官僚的冷酷也罢了,可他事后与娇杏不可能不提起。贾雨村对娇杏情深义重,事关香菱这往日故人,夫妻间绝不可能箴口不言,烂在心中。


按说娇杏听闻消息,就算贾雨村不让她说,真要有情有义,也会给封氏送个信,哪怕告诉个下落也是应该的。丢了孩子的母亲,苦等丈夫和女儿回家,娇杏亲身经历不可能不知道封氏的痛苦。

可是娇杏从始至终毫无表示,仿佛彻底与甄家断了联系。如此无情,可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她与贾雨村确实是一路人。

或许“无情”才能够“侥幸”吧。假如贾雨村有情有义,正确判断葫芦案,贾家和王家势必饶不了他,不可能再当官。娇杏也就没了侥幸。


娇杏日后来往贾家,应该会找机会见一下当年的小主人。人都有好奇之心。香菱不认识她,她不可能对香菱视如不见。她却“无情”装作不识,正是一切唯利益至上。

香菱无关紧要,没必要因为她引来贾家、薛家和王家不满。反正封氏已经认为女儿丢了。告诉她只会不顾一切找来贾家闹腾不休。那时候再传出贾雨村徇私枉法,让她丫头出身暴露无遗,对他们有损无益。


所以,娇杏选择无情闭口,正是她与贾雨村能够钻营越做越大的道理。侥幸只是一时,成功一定要有牺牲。有些人是牺牲自己,靠努力成功。有些人是牺牲别人取得成功。娇杏和贾雨村都是后者。

文|君笺雅侃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1 17: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解红楼梦02 | 娇杏所隐藏的大玄机
2016-11-12 11:22
福利来啦~ 通解红楼梦{语音}节目登场

通解红楼梦语音节目,已由主播阿媛录制。点击:

谢谢阿媛姐姐的付出~ 大家开车中、跑步中,都可听节目哦~



下文节选自:王瑞华、刘敏著《通解红楼梦之一:打破胭脂阵》 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2014.5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引用请注明出处)



通解红楼梦02 | 娇杏所隐藏的大玄机

瑞华老师讲座小视频=〉〉

我们且来看这娇杏姑娘如何出场(以下文字出自甲戌本):

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朗,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

通常的观点是:这个在红楼梦第一个出场的丫鬟,嗽咳有声,撷花有色。娇杏偶遇雨村,虽是无意而为,却终究偶因回顾,给自己引发了一段美满姻缘。

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禁,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己也。

但是读到这里不免疑惑,以作者这样字字珠玑,形容一个人“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朗”,且又是个“巨眼英豪”,虽然有红拂女“巨眼识穷途”的典故,但“英豪”实在不是形容女子的笔墨,因此笔者认为“此中大有深意存焉”。

却说娇杏这丫鬟,便是那年回顾雨村者。因偶然一顾,便弄出这段事来,亦是自己意料不到之奇缘。谁想他命运两济,不承望自到了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册作正室夫人了。

娇杏和英莲,根据脂批,一个侥幸,一个应怜。在百回大书里,起笔写就了娇杏丫头一段故事,在通篇的红楼梦悲曲中,只有她圆满了;而且写了她美满姻缘后,似乎“无疾而终”,再查无此人了,更显得这个娇杏身份很古怪。我们分明感到作者是有隐喻,有暗笔。但暗笔到底写得是什么?有人分析说,是写当时社会官场上善恶颠倒、人性泯灭的事实。其实我们看来,人性善恶风俗人情,也都是明笔,并没有暗伏。

娇杏先是甄家的丫鬟,后被雨村扶正做了夫人;而看灯丢了的英莲,才是甄家小姐真主子。两个人都是从“真”到“假”,然而两人命运主仆相调,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正是: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读到这里,我们能感觉作者是在借此故事讥讽隐喻,甚至是骂人。然而骂得是谁呢,可见骂得是“人上人”。更有脂砚斋评曰:

【甲戌侧批:更妙!可知守礼俟命者终为饿莩。其调侃寓意不小。】

我们从“寓意不小”中,不禁想追问作者一句,谁为人上人?再追问脂砚斋一句:守礼俟命者何人?正室夫人算得上是人上人吗?何况雨村只是新贵个“本府太爷”,能有几个仆人,就敢妄称作“人上人”?而且再细看“扶册作正室夫人”,府太爷立夫人需要“册”吗?这里我们大胆猜测一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君王,才需要“册”,才真正号称是人上人。那么,作者分明是在骂皇上。

想到如此真令人心惊,《红楼梦》作者才真正是胆大包天的巨眼英豪,在当时大兴文字狱的时代,借了一个飞黄腾达运命两济的小丫鬟,讥讽了一个君临天下的皇上。

谁想他命运两济,【甲戌眉批:好极!与英莲“有命无运”四字,遥遥相映射。)莲,主也;杏,仆也。今莲反无运,而杏则两全,可知世人原在运数,不在眼下之高低也。此则大有深意存焉。】

“此则大有深意存焉”,说明我们推论的方向基本正确。那么作者骂的这个皇上又是谁?从曹家的兴衰不难推出,雍正六年曹家罹祸,亲友接二连三,牵五挂四,获罪抄家流放。雍正皇帝胤禛就是曹家的死敌,那么曹雪芹骂雍正“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也是理所必然。

那么这样说又有什么根据?我们且看雍正皇帝是怎么当上“人上人”的。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在热河和南苑行猎之后“偶感风寒”,住在畅春园休息,命皇四子胤禛往天坛代行冬至祭典。十一月十三日凌晨,病情恶化,至夜间猝然逝世。据说康熙帝驾崩之前曾经将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䄉、皇十二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八人招至御前安排后事,并命隆科多草诏传位于皇四子胤禛。康熙驾崩三天后,隆科多公布了康熙的遗诏,宣谕:“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胤禛在太和殿即位登基,改次年号为雍正元年。但是这段有板有眼的描述,却出自雍正本人亲自御制的《大义觉迷录》,时间是在雍正七年。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大义觉迷录》P32-3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而这几年间,上面所列的这8人中:允禩、允禟、隆科多3人已经被整死;允祉、允䄉2人被圈禁;当年的中立派允祐和允祹2人被连连整治,噤若寒蝉。此七人中,已经没有一个人能出来指责雍正说谎了。仅剩的另一人,则是雍正宠臣皇十三子允祥,而且关于他当时在不在场,各记录中有矛盾。如果此记录为真的话,一直受人怀疑的雍正帝也不会等到七年之后,同受面谕的八人大都变化了时候才拿出这一证据。而且在此之前,从未出现过相同的记载。所以这一证据极有可能是雍正为了掩盖自己矫诏篡位的事实而伪造出来的。

那么康熙临终这一天(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通姐提示:

离开清史的红学,就是无源之水!!脑补一下下~

根据《清实录.康熙朝实录》记载:

甲午。丑刻。上疾大渐。命趣召皇四子胤禛于斋所。谕令速至。南郊祀典、著派公吴尔占恭代。寅刻。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䄉、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戌刻。上崩于寝宫。

根据《清实录》整理出来的时间表,我们看一下:



这个时间表来自《清实录》的官方记录,但是漏洞百出。康熙帝诏令发出到胤禛见驾,“命趣召皇四子胤禛于斋所。谕令速至”,“趣召”是急召,而且谕令速至,十几里路程他竟然用了8个小时才到。

从胤禛见驾后,到康熙帝驾崩前的十个小时内,胤禛三次给康熙请安,康熙帝还能说话,却只告诉胤禛病势,只字不提继位之事。不但康熙没有向他宣布遗嘱,胤祉、胤祐、胤禩、胤禟、胤䄉、胤祹也没有传达圣旨,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胤祥和隆科多两位死党也没有透露半点消息。而且关于当时胤祥在不在现场,各记录之间有矛盾。

雍正二年八月二十二日,胤禛在《上谕内阁》中不小心走漏了机密:

“朕向者不特无意于大位,心实苦之。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皇考宾天之后,(隆科多)方宣旨于朕。”

胤禛在康熙帝宾天后才听到传位诏谕,还“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这一过程离奇得难以令人相信。雍正帝本意是想把自己先描述成一个孝子,而不是觊觎皇位的野心家,却是越描越黑,漏洞百出了。

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自己也说过一些与“八人受谕”相矛盾的话。雍正曾说:允禩、允禟都亲承康熙遗诏,方才“肯贴无一语,俯首臣服于朕之前”。但雍正又说:“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允禟)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圣祖仁皇帝宾天时,阿其那(允禩)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雍正说话自相矛盾,如果允禩“院外倚柱”、允禟“箕踞对坐”的举止描述是真实的,那么就是刚刚听到雍正即位的消息而满怀激愤,而完全不是十个时辰前就已知道传位遗诏。

所以难怪胤禛继位不久,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就悄悄开始流传。同样是这本《大义觉迷录》,记录下了当时的民间传言:

“先帝欲将大统传与允禵,圣躬不豫时,降旨召允禵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宾天之日,允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

“康熙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禵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

“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康熙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随将允禵调回囚禁。太后要见允禵,皇上大怒,太后于铁柱上撞死。”

在这一段民间传言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十”改“于”的传言,是从雍正即位起,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而不是后人编造的,并且记载于雍正御制的《大义觉迷录》。“于”字并不是简化字,而是一个古字。

【爾雅·釋詁】于,曰也。又往也。

“于”字是本字。而“於”的本字则是乌鸦的“乌”。

【博雅】於,于也。按《說文》于訓於也,蓋“于、於”古通用。凡經典語辭皆作“于”。

当今有些人以为“于”字是“於”的简体字,这种说法本身就很没有文化。“于、於"两字,自古就是通用,而且“于”才是本字。目前留存的清圣旨中,“于、於”两字也都有。用不知就里、没有根据的“于、於”简繁体之说,来批驳这个改诏的传言有误,这个证据是立不住脚的。

另一矛盾是按《大义觉迷录》的说法,“八人受谕”的现场有皇十七子允礼等人在寝宫外伺候,而隆科多却说:

“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允礼)在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街,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

看来,允礼根本不在寝宫外伺候,也不知道传位雍正的遗诏。他在城内宫中值班,听到康熙去世,赶往畅春园,在西直门大街碰到了隆科多,才听说雍正继位,大出意外,甚为惊骇,逃回家去。

而关于隆科多的记载就更奇怪了。据《东华录》雍正五年十月的记载,雍正帝上谕说:

圣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御之人,乃诡称伊身曾带匕首,以防不测。

隆科多是顾命大臣,遗诏传位于皇四子的关键人物,按照雍正帝的说法,康熙去世时他“应该”在场。而雍正帝为了给隆科多罗职罪名,竟又能否认隆科多在御前。那么,他的继位遗诏是由何人宣读的呢?雍正皇帝这样信口开河,岂不是自己亲口把“隆科多宣旨于朕”的故事给否定了吗?如此违反常理和逻辑,只能说明一点,“八人受谕”是一个经雍正帝逐年加工的政治谎言,其真实性是漏洞百出的。

七十多年以后的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也否认了他老爸的谎言。他谈到前朝皇权交接时认为:

“康熙大渐,授位皇考,其时系内大臣隆科多宣传顾命。”

关于雍正是如何大逆不道,矫诏篡位还是弑父篡位,民间此类传说几多,大致有三个版本。

其一,康熙遗诏原来是要立十四子胤祯(允禵)为帝,雍正修改了遗诏。

其二,隆科多改诏说,康熙病重之时,令隆科多传命远在西宁的十四子允禵回京,继承大统,然而隆科多秘不传旨,篡改了遗诏,立雍正为帝。

其三,隆科多改诏另一版本,大致与第二说相同。只是隆科多所改的遗诏乃是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遗诏。

既然雍正帝登基有种种可疑之处,而且一登基天下就流传甚广,曹雪芹家祖是康熙皇帝的亲信,当然会有所听闻。且不论几种传说哪种是真相,核心都是雍正帝凭伪造康熙遗诏夺得皇位。各种指斥雍正以阴谋手段矫诏夺嫡、谋父篡位的谣言,甚至远播海外。康熙六十一年朝鲜使臣李混等回国后,报告朝鲜国王康熙之死、雍正即位的情况时说:

“或称秘不发丧,或称矫诏袭位。内间事秘,莫测端倪。而至于矫诏,则似是实状。”

连海外都传播雍正矫诏袭位,并且基本认可篡位为真,可见这一事件在当时的影响甚大。雍正继位来历不明,遭到质疑。曹家本是康熙宠臣,繁华富贵的诗礼旧族,雍正六年惨遭雍正抄家,难道就会乖乖地当起顺民?这胸中块垒,不得不发,正是曹雪芹写《红楼梦》一书的立意所在,所以,用娇杏这样一个飞黄腾达的运命两济小丫鬟,隐喻了一个凭矫诏篡位的雍正。

那么我们这种推断只是主观联想呢,还是在书中有真凭实据呢?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人名,个个都值得仔细推敲,那么娇杏这种一般人不用的名字,是不是只有脂批的“侥幸”二字这么简单。那么请大家睁开巨眼仔细看看:



(左:娇杏2字,选自甲戌本;右:娇杏、矫召4字,选自戚序本)

娇与矫,杏与召,这两组字何其相像!用毛笔写出就更像,简直太像了!

《红楼梦》作者是在借用“娇杏”二字,骂雍正借不正当的手段矫召(诏)篡位。这种雍正年间明眼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文字游戏,都知道这段故事是在隐喻什么。原来此丫头非彼丫头,这娇杏姑娘既非娇艳艳的一枝杏花,也不是甜丝丝的一颗蜜杏,而是一枚黄澄澄的重磅炸弹!

《红楼梦》敢骂雍正矫召(诏),真可谓石破天惊之语!那么,一向都能指出真相的脂砚斋批语,为什么在这里会注“侥幸”二字,难道他会看不出吗?且再看脂批这句: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甲戌侧批:更妙!可知守礼俟命者终为饿莩。其调侃寓意不小。】

守礼俟命者终为饿殍,说得不就是遵守康熙皇命的其它皇子们,最终被雍正圈禁、投毒、流放的悲惨命运吗?这才是真正的调侃寓意不小。作者敢曲笔写下“矫召”这二字,真是要冒着被砍头的风险。



我们不禁为作者拍案叫绝,用丫头“娇杏”麻雀变凤凰扶了“正”,直指雍正矫诏篡取天下谋了“正”,这段故事骂得巧,骂得妙。虽然《石头记》几遭篡改,但还是保留了娇杏这段故事 。原因之一是开篇故事写得精彩,迷中套幻,幻中生迷,已经把人绕糊涂了。原因之二是脂砚斋为了不让这个名字太过明显以至招祸,故意解为“侥幸”将人引入歧途,以致一直不为常人所了解。脂砚斋故意将一些乾隆文字狱的爪牙引入歧途,这一点非常重要,以致使这段故事得以保存至今,功不可没。

那么,“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对千古未闻之楹联,又暗含着什么深刻的含义呢?请点本页标题最上面的“通解红楼梦”,继续关注下节。

还没有加入微信读者群的朋友,请尽快入,瑞华老师在微信群里辅导您精读《红楼梦》。群里每天安排话题讨论,同时可以认识一大波同道好友(✪▽✪)~加瑞华老师微信:weiyanhonglou(‘微言红楼’的拼音)别忘了写上“红楼梦”。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或加瑞华老师个人微信号:weiyanhonglou(‘微言红楼’的拼音),现在就加入,立刻参与红迷话题哦~加朋友时务必写上:红楼梦。

索隐派红学研究的最新力作

众多解密《红楼梦》中,最淋漓痛快的文字

不管您对索隐派红学了解多少,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红楼梦》中存在有大量的碍语与隐语。《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是镜中花、水中月,这表面的幻相是真相的光影折射。

以往您所知所叹的,只是《红楼梦》表面的爱情故事,视角单一,线索错踪复杂,就像进了3D电影院,却没有戴3D眼镜一样,您看到的是真相与幻相重重迭迭之光影交汇。

本书经过解密分析,《红楼梦》开篇的娇杏姑娘,既非娇艳艳的杏花,也非甜丝丝的蜜杏,而是一枚黄澄澄的重磅炸弹:以丫头“娇杏”麻雀变凤凰扶了“正”,直指雍正矫诏篡取天下谋了“正”,正是《红楼梦》的大比托、大喻意。“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对千古未闻之楹联,说得不是处世哲学,不是色空转换,而是当时的没人敢提及的雍正矫诏篡位的丑闻——四阿哥胤禛冒充十四阿哥胤祯继位。一场风花雪月的情事,原来是一段争储夺嫡的政治恋爱。

本书所给您提供的,就像是3D电影院的一副3D眼镜。您姑且潜下心来,以传国玉玺的身份来看宝玉,以康熙十二子的身份来看十二钗,用以往完全不同的新视角,来入情入理地体察《红楼梦》,您一定会得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更多的感慨和顿悟,解开以前所不能理解的谜团和疑问,进入到一个更加精妙绝伦的艺术境界。

本文看得不过瘾?? 想要纸质书《通解红楼梦》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1 17: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知道孔子杏坛讲学的典故吗?——大美艺匠
2019-11-12 12:01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曲阜祖庙筑坛,球植杏树,遂以“杏坛”名子。


杏坛讲学 孔子雕像

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该坛建于宋代,四周环植以杏,故名;金代又于坛上建亭。明代后期重修,即今日杏坛。


孔子讲学 校园名人雕塑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以扶正摇摇欲坠的殿堂,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兼收并蓄。这一天,孔家小院热闹非常,孔子带领一群青少年垒土筑坛,并移来一棵小银杏树栽在坛边。孔子抚摸着银杏树说:“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 此后,孔子每日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


孔夫子 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他着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他满意地对人说过:“在德行方面的高材生,有颜渊、闵子赛、冉伯牛和仲弓。在言语方面的高材生,有宰我、子贡。在政事方面的高材生,有冉有、子路。在文学方面的高材生,有子游、子夏。”孔子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就拿言语科的高材生宰我来说吧,刚开始,宰我是孔门下的一个比较不用功的学生。有一天,宰我白天睡觉,被孔子知道了,他当面责备宰我:“烂了的木头,是不能雕东西的;粪土的墙壁,是不能刷上白粉的。”经过老师的严厉批评,宰我改正了缺点,勤奋读书。


孔圣人 校园教育摆件

孔子从五十五岁离开鲁国,奔波于鲁、卫、宋、陈、蔡、楚等国游说诸侯,他一方面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一方面坚持他的教学活动。但是诸侯为了争雄称霸,讲求富国强兵,着眼于目前的利益,哪能采纳孔子仁政的主张呢!所以孔子未能被诸侯所重用,他的政治才能也未能得到施展。到公元前484年,孔子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了,那年他六十八岁,返回了鲁国,结束了十四年的游说生活。



孔子回到鲁国后,集中时间指导学生研究学问,并大规模的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他编订了《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易经 》、《乐》和《 春秋 》等 六经 。这些书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学和哲学的重要材料,是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2:36 , Processed in 1.4303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