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人间绛珠仙子绛洞花王贾宝玉&林黛玉明玉玺//灰侍者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16: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4-08 07:27

已关注
《红楼梦》中身为补天之石、却无才补天、一心享乐的粗蠢顽石甄士隐影射的是明末的一个大人物,那么,究竟是明末的哪位大人物呢?

首先来看补天之石的入世年代。书中写得十分清楚:“当日地陷东南”,估计大家看了肯定挠头,这算是什么时间?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须要结合本回一开头的“当年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一起来看,才能揭开谜底。

女娲补天与地陷东南都写在先秦古籍《列子·汤问》中:“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这其中的“地不满东南”即“地陷东南”之意。

原来,“地陷东南”暗示的是共工在与颛顼争夺帝位的大战中,撞断天柱不周山之事。

那这撞断了天柱不周山导致地陷东南的共工是谁呢?
共工是中国神话中的水神,在古代的传说中,共工残暴而作恶多端,不断地兴风作浪、制造洪水,给黎民苍生带来了巨大灾难,因此引发了颛顼对他的讨伐。《红楼梦》中贾宝玉自称“大舜之正裔”,而颛顼正是大舜的高祖、宝玉的祖先。
根据《淮南子·本经训》中的记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开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是以称尧舜以为圣。”,
到了大舜时期,先前被流放的共工再度复出,“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又一次给黎民苍生带来了大洪灾。大舜让禹负责治水,禹于是率领黄帝系的部落成员与共工展开了一场激战,最后共工战败,被大舜放逐于幽州的龚城。见《尚书·舜典》记载:“流共工于幽州。”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中写:“其城仍在,亦曰共城,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密云长城是防御胡虏的边防前线,而龚城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处,可不正是满清胡虏的肆虐之地么?

原来水神共工就是东北的满清胡虏。

满清居住东北,属性为水,而华夏朱明为颛顼子孙,属性为火,这满清与朱明争夺王权可不就相当于是共工与颛顼为争夺帝位发生的水火大战么?原来,甄士隐生活的时代是水国满清争夺朱明王权的明末之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16: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4-08 07:28

已关注
来看《红楼梦》中补天之石的原本形态,书中写“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这“十二”之数有玄机。《礼记・郊特牲第十一》中记载:“祭(天)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乘素车,贵其质也。旗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

在最为重要的祭天之日,天子要身着象征上天的衮服,头戴冠冕,冠冕上垂悬着贯有珠玉的流苏十二条,这是效法天之大数。天子乘坐的车上的旗子有十二根飘带,上面画着龙和日月的图案,这也是取法上天之义。
原来,这十二乃是天之大数,象征上天,补天之石的“十二”之数,暗喻补天之石实为天子之尊。其实,单是这“补天”的名号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在古人眼中,天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凡人若是能够碰触到天都是无上的尊荣,补天意味着融入并变成天的一部分,这对凡人来说,就是想想都是逆天的罪过!天下虽大,但有资格补天的却是绝无仅有的,只能是那天命所归的号称“天子”的国之帝王。

原来,补天之石甄士隐便是那在与东北水国争斗的华夏帝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16: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4-12 07:34

已关注
《红楼梦》作者生怕读者看不出补天之石甄士隐的真实身份,于是贴心地在旁加注脂批提示道:“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强调仅凭甄士隐的“羲皇上人”的名号,就能确定书中故事发生的准确时间。

作者朱慈炤为何如此笃信呢?

因为在朱明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曾被大臣轻蔑地称之为“羲皇上人”。

“羲皇上人”指伏羲氏以前的太古之人,被用来比喻整日无忧无虑、生活恬静闲适之人,典出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一个身处忧患的一国之君竟然无事劳心、生活闲适,大臣如此评价皇帝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这当朝皇帝不过是个不明时势、任人摆布的活死人罢了,这位皇帝就是朱明的亡国之君崇祯帝,而这位大臣则是最受崇祯帝宠信倚重的当朝首辅周延儒,权势滔天的周延儒因为此事被言官弹劾而失去崇祯帝的欢心,遭到免职,是故此事人尽皆知,史书中多有记载:

——如《枣林杂俎》载:“宜兴(周延儒籍贯宜兴)先论罢,以尝言朝廷为羲皇上人,因力辨引去。”
——如《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六》载:“给事中陈赞化劾周延儒,谓:延儒尝语人曰:‘今上,羲皇上人也。’此成何语?……”
除此外,谈迁的《国榷·卷九十二》、文秉的《烈皇小识·卷三》、李逊之的《崇祯朝记事·卷二》、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六》等诸多明史撰著亦有记载,

这第一回中的种种线索可谓是直截了当地明示读者:无才补天的补天之石甄士隐,就是那被臣子蔑视的无才治国的亡国之君崇祯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16: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4-21 08:15

已关注
对《红楼梦》作者朱慈炤批判父亲崇祯帝,有朋友问:朱慈照作为儿子,怎会这样直言不讳地揭露自己父亲的丑事?又怎会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石兄”,这不是乱了辈份,大逆不道么?

其实不然,朱慈照这么做,完全是理所应当的。

被封建统治者们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夫子专论“孝道”的《孝经》中说的明白:“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如果作父亲、作君主的做事违反义理,那么作儿子、作臣子的绝不可以不争,坚持义理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忠诚。

而被封建社会作为伦常准绳《三纲五常》中写的更加清楚:“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崇祯帝作为君主,却听信谗言迫害忠良;作为国君,却纵容贪官不恤百姓;作为父亲,却坐视儿子被残害而死;作为丈夫,却欺辱田妃逼作“女儿”。对待这样一个不正、不仁、不慈、还又败坏人伦的伪君子假正经,一个将天下苍生陷于万劫不复之祸、却只知推卸罪责、粉饰自己的亡国昏君,朱慈照有何道理、又有何立场,要违背义理为其遮掩美化呢?

既然崇祯帝逼迫朱慈照的母亲田秀英自称“女儿”,将朱慈照的母亲降辈为朱慈照的平辈姊妹,那他本人自然也可被他儿子朱慈照视为平辈兄弟。所以朱慈照称呼他的父皇崇祯帝为“兄”实在是再正确不过的了,不但是谨遵父训、恪守孝道,而且还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来而不往非礼也”!

请注意,作者一边批评顽石崇祯帝是蠢物,粗蠢,一边在旁边加注脂批,连写四个”岂敢”,这是朱慈炤面对读者的自剖心迹:是啊,身为臣子、身为儿子的他,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揭露和批评他的国君、他的父亲呢?但为了他蒙冤受难的挚爱慈母和同胞弟弟们、为了同样蒙冤受难的忠臣义士和华夏同胞们,他不能不写、更不敢不写!这是上天赋予他的人生使命,是他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这四个“岂敢”不仅暗示了他是崇祯帝的四儿子,更是他对父亲崇祯帝不正、不仁、不慈、还又败坏人伦的声讨和挞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16: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4-21 08:17

已关注
前面我解密了身为补天之石、却无才补天的甄士隐影射的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帝,这一集来说说这补天之石甄士隐梦入红楼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大秘密。
《红楼梦》的正文是从甄士隐的一场夏日午梦开始的,甄士隐在睡梦中听闻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的一段前缘、并见到了“通灵宝玉”,而后“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甄士隐梦中惊醒,红楼梦的故事由此正式展开。

为何《红楼梦》这部历史巨作竟是从甄士隐的一场夏日午梦开始下笔呢?
答案是为了反映真实历史,为了揭示书之主旨。

《红楼梦》是一部史书,而且是一部揭示明亡真相的国家正史,书中一系列主要的故事情节其实都是实事实写,而这重中之重的书之开端尤是如此,这一处甄士隐夏梦通灵的情节描写其实也是有历史原型的。

上一集解密过了,甄士隐就是明朝末世的“真君”皇帝朱由检,而这一处甄士隐夏梦通灵的情节描写,正是化用了朱由检的一段灵异经历。
朱由检生来不凡,天生神力,无人可比。任职詹事府左谕德的官员杨士聪的《玉堂荟记》中载:“凡弓皆上自开试。上力甚大,能开劲弓。其一挽即满开者驳回,其半开者乃留,及颁给行间,将士皆不能用,虽有千万之弓,不可以发一矢。”这段记载是说,崇祯帝的力气极大,他能拉半开的弓没有一个将士能拉开分毫,导致按照崇祯帝使用标准铸造的千万把劲弓竟然无人能用,这整天窝在皇宫里养尊处优的书生皇帝竟然比每日在前线奔波战斗的将士还要生猛!这分明就是传说中才会出现的神力超人么!
除了禀赋过人之外,在他的身上还曾出现过一些灵异奇事,不得不令人啧啧称奇。天启初年,尚是信王的少年朱由检夏日午睡梦到他是乌龙转世,被霹雳雷声惊醒后,又在自己居住的勖xù勤宫的井中获得两条金鲤,见《烬宫遗录》卷之上载:“勖xù勤宫,上龙潜处也。夏日昼寝,梦乌龙蟠柱,适大雷雨惊寤wù。雨止,汲水于井中,得金鲤,长尺馀,目睛转动,再汲亦如之,上命畜xù之西苑池中。”
在古人眼中,这梦龙蟠殿柱实乃将登大宝之兆,更不要说朱由检在梦龙蟠殿柱醒来后,立马从井中捞得成双金鲤,这分明是鲤鱼化龙的帝王之兆啊。王誉昌作诗称颂此事:“梦里黑龙蟠殿柱,汲来金井得双鱼。大横兆已为天子,东李殷勤忆不虚”,此诗收录在《崇祯宫词》中。
此事在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恭纪今上瑞征第四》中亦有记载,除了梦乌龙蟠柱外,刘若愚还又另外记载了一件奇事,说朱由检大婚完成后,放生了两条大鲤鱼,这被放生的鲤鱼可不一般,竟然会像人一样眨动眼睛,见到的人都惊吓不已,“左右皆惊,异以为鱼眨目亦罕事也”。

朱由检本人因“黑龙”和“金鲤”的帝王异象而心怀异志,崇祯朝官员李清在他的《三垣笔记附识》中记载说,朱由检在梦到乌龙、捞得双鱼之后,作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之事:他竟然直接跑去问哥哥天启皇帝说:“皇帝这个官儿我可做得否?”天启帝对这个异母弟弟疼爱非常,只当爱弟年幼无知,因此不仅毫无责怪,反而玩笑着说“我做几年时,当与汝做。”没想到几年后一语成谶,这件事说明朱由检早就有了取代哥哥做皇帝的宏大野心。

因此,《红楼梦》其实是从天启初年的朱由检的这个乌龙帝王梦开始写起的,即从朱由检开始梦想取代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之时开始的,但因为不能将梦见乌龙一事直接明写出来,朱慈炤于是将此情节改写为甄士隐朱由检梦中见到“通灵宝玉”——传国玉玺。

甄士隐,不仅是“真事隐”,其实也是“真士隐”,即真君隐没、真正的国君退出历史舞台之意。仅从这一故事开端就能看出,朱慈炤笔下的末世红楼故事,其实写的是朱由检从意欲称帝梦宝玉、到身死国灭真士隐的末代皇帝亡国史,谁能想的到,这补天之石的一场红尘大梦的最终结局,竟是尸山血海无穷处、血泪斑斑未竟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17: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5-06 08:39

已关注
揭秘绛珠仙草的神秘来历

作者对绛珠仙草的来历介绍的甚是简单,不过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仅仅十六个字而已。虽然看似简单,却是字字千斤、玄机深藏。

这绛珠草的来历,是仙僧讲给仙道的,既然是从僧人口中说出的,自然要从佛教的角度解释。

先说“西方灵河岸上”。佛教所说的“西方”指的是阿弥陀佛所居的西方极乐世界,

“灵河”。《佛学大词典》中解释“灵河”:“住龙之河川也。智度论谓之龙泉,以龙力故,虽大旱而河水不竭。安乐集上曰: ‘譬如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无竭。’智度论七曰:‘譬如龙泉,龙力故不竭。’”

原来,“灵山”是佛祖居所,而“灵河”是龙之住所。那么,这长在灵河岸上的绛珠草自然就属于龙的窝边草,与那住在灵河中的龙脱不了关系了。至于龙,自从刘邦公告天下他是“赤龙子”后,后来的中国皇帝们便都有样学样地宣称他们是真龙下凡,甚至还给秦始皇也捎带起了个“祖龙”的称号。

最后来看“绛珠草”。佛教中没有这一名号,可见“绛珠草”不是借用,而是朱慈炤的创新,这可就不好猜了。不过不要急,朱慈炤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极贴心地给了提示,在旁加注脂批道:“绛”,“点‘红’字”;“珠”,“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这是暗示“绛珠”实为“血泪”的代称。

但问题是:都说“草木无情”,这本应无情的小草一株,何来血泪呢?可见,绛珠草的经历绝不简单。绛珠草生长在西方极乐世界的龙泉岸上,这是暗示绛珠草所影射的历史人物是已经往生佛国的、与龙族皇家关系紧密之人。

那么,这已经往生西天的、与龙族皇家关系紧密的、血泪化就的“绛珠草一株”究竟是哪位历史人物呢?

还是要先从名字入手。

“绛”指代“红”字没问题,那“珠”呢?仅仅是泪珠之意么?

当然不止。请将“珠”字拆解开,是什么呢?是“王”与“朱”,这暗示的是朱明帝王。

再回看“绛”所指代的“红”,其实也在暗示“朱”。

“绛珠草一株”中的“株”拆解开是“木”与“朱”,而“朱”本就指“木,而且是赤心木,见《说文解字》曰:“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 《说文解字注》: “赤心木,松柏属。朱本木名。引伸假借爲純赤之字。......从木。一在其中。赤心不可像。故以一识之。”原来,朱是赤心木,为了在象形字中表达出“赤心”的意思,于是在“木”字中间加了一横以借指“赤心”。朱姓认为自己是赤心木的后裔,所以古时朱姓以赤心木作为图腾崇拜。

解到这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那“西方灵河岸上绛珠草一株”其实就是说:已经往生西方的真龙天子朱明帝王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17: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5-06 08:41

已关注
《红楼梦》中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说的是哪位朱明帝王呢?

这就要从绛珠草的转世人间的林黛玉身上去找线索了。

第三回宝黛人间初见,宝玉因黛玉说没玉而狠命摔玉,书中接着写道: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作者特在其后加注脂批:“所谓小儿易哄,余则谓“君子可欺以其方”云。”作者这话其实是在说,他写的这段文字的内容其实不是贾母哄骗宝玉,而是贾母和宝玉联手演的一场好戏哄骗看书的各位君子。

想不到吧?那贾母和宝玉究竟演的是什么戏呢?

其实就是为了打着谎话的幌子讲真话、说实情。到底是什么不能直说的重要实情呢?

就是:黛玉本是有玉的,黛玉之名实为“带玉”。但黛玉的玉“不便夸张”,因此没有像宝玉一样直接挂在胸前示人,为何“不便夸张”呢?

因为《红楼梦》中的玉隐喻的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帝王玉玺,这带玉便是带有玉玺之意,那这黛玉还能是谁?只能是身为一国之主的帝王陛下了。黛玉的这种惊人身份当然是“不便夸张”,直接说明的了。

朱慈照既然借贾母之口明告了读者黛玉本是带玉的、有玉玺的,自然也会告知读者如此重要的国家玉玺的下落和去向。那这看不到的黛玉的玉玺究竟去了哪里了呢?

贾母说得明白,让黛玉的亡母带到坟墓里去了。朱慈照如此写来,为的是暗示读者:带玉去了西天的黛玉的亡母其实也是带玉之人,换言之,就是黛玉本人,原来,绕了这么一大圈,其实是在借此告诉读者:黛玉的所谓亡母贾敏其实就是黛玉,或者说贾敏是黛玉的分身,这是朱慈照“以多补一”手法的一处具体运用,为的是借贾敏给读者补充更多破解林黛玉身份的线索和信息。

黛玉影射的是有玉玺的皇帝,可这玉玺随死去的贾敏陪葬了,玉玺进了坟墓,暗喻的是政权倾覆、国家灭亡,这朱明末世的亡国之君还能有谁?

只能是崇祯皇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17: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5-16 07:57

已关注
黛玉的亡母贾敏的惊人身份

黛玉的亡母,实际是黛玉分身。

第二回里写林黛玉“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 ‘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暗示黛玉的亡母名为“贾敏”。“敏”这个字有玄机,特意写明避讳作“密”,实为暗示读者此处乃是密笔藏明史。

那么,这个“敏”字与崇祯帝有何关系呢?实为影射崇祯帝的谥号。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盖棺定论的高度总结性文字。皇帝的谥号是由继任皇帝给上的;而末代皇帝的谥号则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崇祯帝则是兼有这两种情况。

因南明弘光帝之大臣张慎言初议崇祯帝之谥号为“敏皇帝”,见钱海岳的《南明史》:“安宗(即弘光帝)即位,诏议上大行皇帝庙谥,张慎言拟‘烈宗敏皇帝’。”《谥法解》曰:“应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断如神曰敏;明达不滞曰敏;闻义必徙曰敏;才猷不滞曰敏;好古不怠曰敏”,算是个好谥号,但弘光帝最后采纳了高弘图的建议,定为“思宗烈皇帝”,

后李清等人上疏说“先帝忧勤十七年,念念欲为尧舜者也”,这“思宗烈皇帝”根本配不上自比尧舜的崇祯帝,因此又改为“毅宗正皇帝”。

而清廷入主中原后,摄政王多尔衮为崇祯帝加庙号上谥为“怀宗端皇帝”,后顺治帝去崇祯帝庙号并改谥为“愍皇帝”,见《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十。

众多史书也都记载思陵中供奉的崇祯帝的神牌题为“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顺天府部杂录十一》、《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三十七》、《读礼通考·卷九十三》三书均引《肃松录》和《北游纪方》记载思陵神牌题为“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愍”与“敏”虽然同音,但寓意不同,“敏”是上谥、是美谥,而“愍”虽然不是下谥、恶谥,但也只是中谥、平谥而已。按《谥法解》:“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

应该说,顺治帝给崇祯帝改的这个谥号还是恰如其分的。

朱慈照将黛玉的亡母,即黛玉的分身命名为“贾敏”,正是在假“敏”之音,暗示死后谥号曾有可能为“敏” 、但最终为“愍”的崇祯帝。

怪不得《红楼梦》中不断强调末世,而黛玉的判词是“玉带林中挂”,《葬花吟》中吟的是“游丝软系飘春榭”,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里,黛玉更是对着紫鹃明说道:“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这无一不是在暗示:黛玉就是自缢而死的明末亡国之君崇祯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09: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访妙玉乞红梅
[ 清 ] 曹雪芹
原文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注释
(1)开樽:动杯,开始喝酒。樽,酒杯。句未裁: 未做。裁,裁夺,构思推敲。

(2)寻春问腊:即乞红梅。以“春”点红,以“腊”点梅。蓬莱,以比出家人妙玉所居的栊翠庵。

(3)大士:指观世音菩萨。佛教宣传以为她的净瓶中盛有甘露,可救灾厄。这里以观世音比妙玉。

(4)孀娥:即嫦娥,比妙玉。槛外,栏杆之外。又与妙玉自称“槛外人”巧合,所以林黛玉说:“凑巧而已。”(据《红楼梦》庚辰本)这句话,在《红楼梦》程高本中改为“小巧而已”,也是不细察原意的妄改。

(5)“入世”二句:这两句是诗歌的特殊修辞句法,将栊翠庵比喻为仙境,折了梅回“去”称“入世”,“来”到庵里乞梅称“离尘”。梅称“冷香”,所以分“冷”、“香”于两句中。“挑红雪”、“割紫云”都喻折红梅。宋代毛滂《红梅》诗:“深将绛雪点寒枝。”唐代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踏天磨刀割紫云。”紫云,李贺的诗原喻紫色石。

(6)“槎枒”句:意即“谁惜诗人瘦肩槎枒”。槎枒,亦作“楂枒”、“查牙”,形容瘦骨嶙峋的样子。这里是说因冷耸肩,写诗者踏雪冒寒往来。 《是日宿水陆寺》诗:“遥想后身穿 ,夜寒应耸作诗肩。”

(7)佛院苔:指栊翠庵的青苔。这句是以诗的语言说他在归途中尚念念不忘佛院之清幽。诗文中多以“苔”写幽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2: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兄*玉兄*曹雪芹
pengxq书斋 2017-05-25   |  280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石兄 * 玉兄 * 曹雪芹
(2015-03-29 20:35:45)
转载▼
标签:
曹雪芹脂砚斋
王根福鸳鸯剑
红学研究
文化
杂谈
分类: 红学研究
石兄 * 玉兄 * 曹雪芹



   众所周知,曹雪芹有一位关系不同寻常的红颜知己,“网名”脂砚斋,至于她的真名实姓,红学界至今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当然,线索是有的,我们放到后面略微说一说。

  因为脂砚斋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有关论证请红友们参阅我有关红文),也可以说是曹雪芹最为信赖的人,所以曹雪芹写完红楼前八十回以后,就直接交给了脂砚斋做书评,这样就有了脂砚斋初评、二评直至四评。而且自二评起,书名征得曹雪芹同意,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脂砚斋与曹雪芹是发小,相互之间可以说是极其熟悉。所以,脂砚斋清楚红楼梦所写,其素材大多取自曹家,书里所谓贾府甄府,贾宝玉甄宝玉,不过是曹家曹雪芹而已,--当然是做了必要的变形、改造甚至粉碎、重组。不信,我们看几条脂批--

  甲戌眉批: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上面这条脂批,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准确翻译了我所说的“当然是做了必要的变形、改造甚至粉碎、重组”。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就是“事则实事”。--当然,索隐派们会觉得,这岂不是我们索隐派所竭力倡导却被许多红学家们一致诟病的东西?我说不是这话。原因是小说不能完全还原素材;再说还原素材实有损于小说。毕竟小说是来源于生活但往往高于生活。小说浓缩生活而且往往比生活更生活,比真实更真实。--这就是小说的高度概括性高度典型化的功能所在。

我在上面说贾府“就是”曹府,此方面脂批多了去。我再举几条--



第一回: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甲戌侧批:据余说,却大有考证。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

  甲戌侧批:是金陵。

  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第二回: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甲戌侧批: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

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

甲戌侧批: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

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甲戌侧批:点睛神妙。

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甲戌侧批:好!写出空宅。

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甲戌侧批:“后”字何不直用“西”字?甲戌侧批: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

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

甲戌侧批:嫡真实事,非妄拟也。

甄家。甲戌眉批:又一真正之家,特与假家遥对,故写假则知真。

甲戌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注意,此处“真”字绝非笔误)。



第五回: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甲戌侧批: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

甲戌侧批:一段叙出宁、荣二公,足见作者深意。



五十四回:蒙回前总批: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可怜立业英雄辈,遗脉谁知祖父恩。



本来我还想罗列一些脂批,可实在嫌多余。我想,既然证据充分,我们没有必要过多纠缠。事实上在脂砚们眼里看来,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就是曹府而已;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而已(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这“真宝玉”指甄宝玉,同时也是指曹雪芹毫无疑问)。



接下来我才能谈脂砚眼里的石兄是谁的问题。因为脂砚斋与曹雪芹实在是太熟悉了,也太清楚红楼梦素材取自曹家,所以她眼里,石兄就是曹雪芹,我们理应相信。

为充分证明,我还是用几条脂批说话。

1.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

【甲戌侧批:自站地步。自首荒唐,妙!】 --因为红楼梦来自石兄,脂批“自站地步”,言下之意说石兄是曹雪芹。

2.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

--总之,石兄是红楼梦作者,否则怎么解释“自谓”?

3. 大师,弟子蠢物,【甲戌侧批:岂敢岂敢。】弟子质虽粗蠢,【甲戌侧批:岂敢岂敢。】
  --脂砚斋对石兄是红楼梦作者这一问题是清楚的,而且很了解红楼梦作者,也很熟悉、敬重红楼梦作者,否则不会对石兄所言再三说“岂敢”。

4. 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

  【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这是脂批在埋怨石兄呢。--口气好像是以长辈自居。

5.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

  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以上五条脂批,理应充分证明在脂砚们眼里,石兄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其他不赘。

事实上,通过我上面所说,已经很清楚,石兄是曹雪芹同时也是玉兄,即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在脂砚斋眼里,石兄、玉兄、曹雪芹三位一体,是一回事!而贾府甄府是曹府的分身描写;贾宝玉甄宝玉是“曹雪芹”的分身描写。总之,红楼主要是写曹家末世,主要是塑造“曹雪芹”,--当然它影射封建末世,影射封建帝国必将衰亡,那是后来人的研究结果,也是曹雪芹的有意而为。周汝昌曾说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曹雪芹是贾宝玉的模特儿等等,那是一点都不错的。

为证据充分,我再引用几条脂批以证明脂砚斋眼里玉兄就是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问题。

1.二十七回:甲戌侧批: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掷笔以待。

2.二十六回甲戌侧批:这是等芸哥看,故作款式。若果真看书,在隔纱窗子说话时已经放下了。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

--很清楚,以上两条脂批里的“玉兄”,均指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3.庚寅本第九回:你怎么又不自在了?难道怪我上学去丢的你们冷清了不成(朱笔侧批:玉卿自己心中忖度)。袭人笑道:“这是那里话。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墨批:二字恰合石兄经历)一辈子,终久怎么样呢。

4.庚寅本第九回:又回说:“哥儿已经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呜,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说的满座哄然大笑起来。(朱笔侧批:活画下人不解宦途世情和政老欲石兄所学者)贾政也掌不住笑了。

--笔者按:庚寅本第九回里的两条脂砚斋批语,一条“石兄”是指曹雪芹,另一条是指贾宝玉。曹雪芹与贾宝玉无法拆分二位一体。其实脂砚斋有特多批语,“石兄”指曹雪芹。二十七回里脂批,玉兄是指作者曹雪芹。哈哈,我上面已经说过,在脂砚斋眼里,什么石兄玉兄、归根结底都是曹雪芹。

  许多人不懂小说创作,根本不明白,红楼梦里补天石是曹雪芹幻化物,换言之是“曹雪芹”。既然石头记是石头所记,作者当然是曹雪芹。说石兄是红楼梦作者,不过是拐了一个弯而已,因为归根结底,石头不能写作,得有人来写作。这石头所记,三劫后终于曲里拐弯地到了悼红轩里的曹雪芹手里,曹雪芹当然得说自己是“披阅增删”,不然,石兄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怎么又成了红楼梦作者?不是前后矛盾么!再说,在曹雪芹的小说构思中,石兄只负责原始生活的记录,写成小说问世传奇,那还得靠曹雪芹“批阅增删”,得靠人!石兄总不能把生活素材去问世传奇吧?曹雪芹那样“曲里拐弯”的写法,既避免了前后“两位”作者的“争夺”著作权矛盾,实际上又符合了生活素材到形成小说的客观过程,其实那是小说的创作规律,--特别是红楼梦这种有真有假、真假合一的自传体小说!曹雪芹可没有侵犯人家石兄的著作权,石兄、曹雪芹本就是同一人【哈哈哈】。

  事实上脂砚斋怕人搞不明白,居然还用批语直接点破了曹雪芹的“谎言”。我们看两条脂批--

  第一回: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第一回: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事实上红楼梦乃曹雪芹著,脂砚斋畸笏叟明义墨香两敦张宜泉等等都清楚都明说过,曹雪芹也从未隐瞒过自己写作红楼梦,不然,第一回里出现“批阅增删”者曹雪芹三字算怎么回事?说红楼梦是石兄写的,曹雪芹不过是“披阅增删”,为避文字狱,那是天大的笑话!道理很简单,真要避文字狱,连“披阅增删”者曹雪芹三字都不应该出现。谁不懂找到披阅增删者就能找到著作者?再退一步说,“披阅增删”就能逃脱灭顶之灾了么?曹雪芹傻了么?

其实曹雪芹并没有惧怕文字狱。红楼梦所写的主题,主要是为普天下薄命女儿鸣冤叫屈伸张正义,而且极其隐蔽。至于揭批红颜祸水论,影射封建帝国必然灭亡等等,那得深入研究,表面上是绝对看不出来的。何况,在清朝,没有小说入文字狱的先例;何况,曹雪芹小说,再伟大,毕竟只在朋友圈里阅读,一时半刻也绝对传不到宫廷里去。

许多人因为搞不懂石兄搞不懂曹雪芹,不明白所谓石兄就是曹雪芹,所以想否定曹雪芹著作权,在我看来都是枉费心血劳而无功。他们也不想想,哪有一部长篇小说明白注明了“批阅增删”者姓名而刻意不提原著者姓名的!难道曹雪芹涉嫌抄袭与剽窃,肆意侵犯他人著作权,就不怕人背后指他脊梁骨!

  最后我想极简略地说几句脂砚斋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是发小的问题。

  红楼梦是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的混合物。从脂砚斋许多批语来看;从石头记书名最终定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来看;从红楼梦里史湘云与贾宝玉是发小并最终成婚来看,脂砚斋理应是小说中的史湘云的原型。她与书中的贾宝玉,即“曹雪芹”,是红颜知己是发小。--当然,红楼梦是小说,书中宝湘成婚,不意味着脂砚斋与曹雪芹成婚;史湘云溺死湘江,也绝不意味着脂砚斋溺死湘江【哈哈】。按理说此是不言而喻的,但我确实怕个别红迷们搞不清,来搅和得不行,故明注一笔。

  关于脂砚斋是史湘云原型;关于脂砚斋与曹雪芹的友善关系,红友们可以参阅红学家周汝昌有关红文,我在此不过随便说几句而已。详细论证此处不便,容我以后再说吧。



   王根福

  2015.3.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1:11 , Processed in 1.5215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