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史湘云·昙花一现韦陀泪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2: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生日,射覆游戏:为什么李纨射“瓢”?+ 为什么说湘云“诌断了肠子”?这鸭头不是那丫头 + 宝钗占花名的牡丹,是牡丹江?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72】



6.3 射覆游戏
宝玉生日,精彩纷呈,内容丰富,我们分多节逐步解读。

第一个射覆,在前文“湘云醉眠芍药因”中讨论过,对“老圃”,两射一覆,射“药”和“芍”,芍是莲子,指湘云、香菱等芙蓉之子。

第二个射覆,宝钗和探春。探春便“射”了一个“人”字,宝钗笑道:“这个‘人’字泛的很。”探春笑道:“添一字,两“射”一覆,也不泛了。”说着,便又说了个“窗”字。宝钗一想,因见席上有鸡,便“覆”着他是用“鸡窗”、“鸡人”二典了,因“覆”了个“埘”字。探春知他“覆”着,用了“鸡栖于埘”的典。

这个把“射”、“覆”两字故意写反,前文已解过,是为第一个的一覆两射,射“芍”这个目标。探春说“人”,和作者用“鸡栖于埘”的典,我们看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用了“鸡栖于埘”的典,注意后面是:“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把什么人比作“羊牛”?就像“扫荡腥膻”、张煌言所说的“腥膻”。

第三个,不是射覆,本节都一并说。这个“落霞与孤鹜齐飞”,在前文解湘云这个落霞、太子这个榛子时,讨论过了,不再重复讲。只提醒注意:这里藏了一个“鸭子”。孤鹜的“鹜”,是野鸭子。湘云说凫靥裘:是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我们解凫靥为福临、玄烨,福临这个凫,是野鸭子。那么“鹜”这个野鸭子,应该也是福临,前后逻辑才一致。孤鹜,因1643年皇太极病亡,比崇祯还早死一年,所以福临这年继位时才六岁,已丧父为孤,比湘云这个孤标傲世的太子还早成孤,符合孤鹜。所以此处的“落霞与孤鹜齐飞”,在反面也符合甲申之难后的历史事实。作者马上就会揭秘这个野鸭子,继续看。

第四个,李纨和岫烟的射覆。李纨便“射”了一个“瓢”字,岫烟便“覆”了一个“绿”字。二人会意,各饮一口。

“射”“覆”两字又故意写反,是要读者射中“瓢”是葫芦,胡虏。表面看,是杜甫的“瓢弃尊无绿”,覆“瓢”,目标为“尊”,故射“绿”。我们在前文一副骨牌全红全绿讨论过,绿,是青,指清。所以李纨是胡虏,岫烟指出清。而且,“绿”在这里是“酒”之意,本意是说大家都喝高了,酒尊中没酒了,添酒的瓢也不知丢到哪里去了。在前文喝猴尿时,讨论过九个孝顺不孝顺的话,说是顺治贾兰,经常用“九”的谐音,指顺治行九。还有稻香村的诗“一畦春韭绿”,又是绿又是韭。岫烟指出的绿、酒,也是借李纨这个胡虏,同时指出李纨背后藏而不露的小耗子贾兰,这个排行第九的“清”顺治。

第五个,湘云的拳输给了宝琴,所以这个谜语是湘云说宝琴的:

奔腾烹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奔腾烹湃:故意写错,是错误提醒,引起读者注意,这里要揭秘。“奔腾而砰湃”,出自欧阳修的《秋声赋》,风雨骤至。与后面的旧诗、骨牌名、曲牌名,在说“风”、“江”。注意骨牌名“铁锁缆孤舟”,似曾相识吧?在40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宝钗拿的那副骨牌全绿,两个长三,当中三六,像一个船被前后铁链锁住,所以鸳鸯说“凑成铁锁练孤舟”,很形象。这里,“风”是欧阳修的秋风,是清的关键字,所以风指清,那“江”指什么?

众人都笑说:“好个诌断了肠子的。”为什么说“诌断了肠子”?

因为:鸭绿江!

第三个,野鸭子: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

第四个,李纨射“瓢”字,岫烟覆 “绿”字。二人会意。

第五个,“江”间波浪兼天涌。既遇着一“江”风。

红楼作者把“鸭绿江”以这种方式诌出来,确实是诌断了肠子!

不信再看:

作者怕“鹜”这个鸭子,读者没会意,又听他说酒底,就是谜底:湘云吃了酒,棟了一块鸭肉呷口,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遂棟了出来吃脑子。众人催他:“别只顾吃,到底快说了。”湘云便用箸子举着,说道: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

鸭头!

“鸭头”的“头”上讨什么?“鸭”!

(以前的书是竖排字,“头”上,正是“鸭”字)

棟了一块鸭肉,棟了出来吃脑子:把“揀”,故意错写为“棟”,用错误提醒读者注意,湘云拣出来的是什么?鸭!

与前面的“绿”、“江”串起来,是“鸭绿江”!

鸭头,就是“凫靥”,按我们前文解“凫靥裘”,是福临玄烨敌酋。所以湘云拣了出来吃脑子,敌之首脑就是敌酋,这是指“凫靥裘”。吃首脑,无异于“壮志饥餐胡虏肉”。

上节我们解出了宝琴是玄烨,这里湘云说宝琴,却连鸭头、凫靥一起说,是把那个深藏的小贾兰与宝琴一并说。凫靥敌酋来自哪里?看地图:


鸭绿江、牡丹江流域,不就是建州女真的发源地嘛。

所以红楼作者说宝琴,说凫靥裘,说鸭绿江,我们一下全明白了。

也就明白了当晚占花名,宝钗这个皇太极占到的花名“牡丹”,表面看来是牡丹花,反面其实是“牡丹江”!直指建州女真。

不要忘了湘云说“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所以,第三个谜,黛玉说的是湘云,酒底是“榛子”,崇祯之子,所关人事就是湘云。这第五个谜,是湘云说宝琴,酒底“鸭头”,即凫靥,福临、玄烨,所关人事正是宝琴康熙,与前文我们对宝琴、凫靥裘的解读一致,并可相互验证。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引的晴雯、小螺、莺儿等一干人都走过来说:“怎见得我们就该擦桂花油的?倒得每人给一瓶子桂花油擦擦。”黛玉笑道:“他倒有心给你们一瓶子油,又怕挂误着打窃盗的官司。”众人不理论,宝玉却明白,忙低了头,彩云有心病,不觉的红了脸。宝钗忙暗暗的瞅了黛玉一眼。黛玉自悔失言,原是趣宝玉的,就忘了趣着彩云。自悔不及,忙一顿行令划拳岔开了。

黛玉说“窃盗的官司”,表面看似彩云偷玫瑰露给贾环、宝玉应了的事件,反面是说“耗子偷玉”,所以这些耗子的首领宝钗瞅黛玉,作者说“原是趣宝玉”,更是说明了是“盗窃宝玉的官司”。

看似是段笑话、闲话,其实反面还是“鸭头”的话题没完。注意三次重复“桂花油”。说是一干人都走过来,但作者写到人名的只有三人:晴雯、小螺、莺儿,是宝玉的丫鬟,和盗窃宝玉的宝琴、宝钗的丫鬟。每人给一瓶子桂花油,就是三瓶桂花油,又是三和“桂”,指三桂这个耗子,偷玉的官司就是因吴三桂而起。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导致满清兵不血刃窃据京城,巧偷江山,直至1662年永历帝也被吴三桂勒死,这些正是“鸭头”福临、玄烨朝之事,与历史相符。

所以最后用了一个最大的异常:林妹妹划拳,作为收尾。很难想象林妹妹划拳是个什么情景,嘴里叫着“俩好”、“五魁首”、“三星照”、“六六大顺”、“八仙过海”,手上还跟人比划指头,好看煞!这应该是红楼梦中脑补最好看的镜头了吧?哈哈哈哈……

第六个,宝钗、宝玉射覆。宝钗覆了一个“宝”字,宝玉便知是指自己所佩通灵玉,便笑道:“姐姐拿我作雅谑,我却射着了,就是姐姐的讳,‘钗’字就是了。” 这里“射覆”二字没写反。

宝钗覆“宝”,目标是“玉”,觊觎宝玉之心,路人皆知!没有任何腼腆,不要任何含蓄,不管别人感受,直指所要“宝玉”,这才是真面目。

宝玉却说:“断玉钗”,解释说“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

后面湘云、香菱的对话,反面是说宝玉、宝钗之事“用时事”,“有出处”,湘云说“诗书纪载并无”,“诗书”谐音“史书”,指这些事“史书记载并无”,因清修明史,抹杀了历史真相。同上个“窃盗的官司”一样,这些都是历史,所以本书要记载这些历史真相,让以后的读者能看到这些发生过的“时事”,不能“忘了”!



点击下一个:宝玉生日,吃丫头饭:揭示射覆游戏谜底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19 2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2: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到荼蘼花事了:麝月是三春的终结者?+ 香菱:为什么愿教青帝常为主?+ 李纨:为什么下家掷骰?真有趣!+ 为什么湘云强掷九点?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76】



3、李纨:

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己卯本)

庚辰本:写着“霜晓婆”四字。婆:老年妇女。

那一面旧诗是:

“竹篱茅舍自甘心”

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李纨笑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

将骰过与黛玉,黛玉一掷是个十八点,便该湘云掣。

下家掷骰,十八点,又藏了个“十九”。

下家掷骰:真有趣!

老梅:李纨二十多岁,用“老”字异常,但孝庄用“老”字就很合适了。薛姨妈说过“十月梅花岭上香”,这个梅,是十月早梅,指十月初一,顺治在北京即皇帝位,前文解李纨时说过了。

旧诗是宋代王淇的《梅》: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注意:从李纨开始,后面全是宋诗,前面宝钗、探春两首是唐诗。

竹篱茅舍自甘心、不问你们的废与兴:都只是这个耗子的伪装,引用此诗警告读者不要“误识”此人。李纨前文专题讲过,不多说。

林和靖:北宋著名隐逸诗人,通晓经史百家,隐居西湖孤山,人称“梅妻鹤子”,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梅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其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经典。

4、湘云:

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

“只恐夜深花睡去”

前文解读湘云是太子时,都讨论过,不再重复。

上下二家各饮一杯:恰好黛玉是上家,宝玉是下家。说明座次是李纨、黛玉、湘云、宝玉的顺序。

写完湘云后,注意看:好戏上演!

湘云便绰起骰子来一掷个九点,数去该麝月。

作者用湘云掷九点、数去该麝月,提醒读者:“九点”必定落到八个丫鬟之中,读者有没醒悟:探春的“九点”到李纨,肯定错了!

现在就明白“湘云拿着他的手强掷了个九点出来,便该李氏掣”,为什么要写“湘云”、强掷九点?作者是要读者注意到湘云,对比看:此处湘云掷了个九点,数到哪儿去了?

您还觉得探春的“九点”是不小心写错了吗?抄书者抄错了吗?如果是作者故意写错,那是为什么?对这些问题一思考,您就走出了胡家庙、曹家沟,我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5、麝月:

这面上一枝荼蘼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

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

“开到荼蘼花事了”

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皱眉忙将签藏了:送三春,华事了。

又是宋代王淇的诗,《春暮游小园》: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李纨的梅,也是王淇的诗。

此诗第一句说梅,第二句说海棠,第三句说荼蘼花,正好是李纨、湘云、麝月的游戏顺序。

荼蘼在春季结束时开花,开到四月夏天,百花凋零,花事了。

前文说过,“金星将婺女争华,麝月与嫦娥竞爽”,金星宝钗带着织女李纨来争华,而麝月与嫦娥争明,揭示了麝月这个汉奸、耗子,帮着满清来争明。此荼蘼,花事了,是“春”的终结者,春、花都是朱明的关键字,指朱明的三春,最后被此人终结了。

6、香菱:

麝月一掷个十九点,该香菱。

第三个“十九”。

香菱便掣了一根并蒂花,题着“联春绕瑞”。

那面写着一句诗,道是:

“连理枝头花正开”

注云:“共贺掣者三杯,大家陪饮一杯。”

宋代朱淑真的《落花》: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并蒂花、连理枝:指长平公主新婚不久,夫妻恩爱,却遭妒花风雨摧残。

青帝:五方上帝中的东方青帝,对应春夏秋冬的“春季”,是司春之神,与司秋之神白帝相反。香菱的“愿教青帝常为主”,是希望春神常驻,跟湘云的“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一样,都是留春之意,所以二人的立场很明显,都是代表春、花的朱明阵营,与代表秋、风的满清阵营泾渭分明。

而诗题“落花”,充满惋惜,无限悲伤,无可奈何,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因为:花代表华。

7、黛玉:

香菱便又掷了个六点,该黛玉掣。

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

那面一句旧诗,道是:

“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

揭露了黛玉整天愁的是:清!清风、露(水),包括诗句中的东、风,都是满清关键字,所以牡丹江的宝钗皇太极陪饮。芙蓉秋天开花,又受困于满清之水,是黛玉抽到此签的原因,而崇祯从登基到甲申之难前一年,十几年间主要对手一直是皇太极。

莫怨东风当自嗟:在前文黛玉章节中说过了,把黛玉比作王明君,“明君”之意,路人皆知,不再啰嗦。



点击下一个:花袭人是桃花还是桂花?似桂如兰,优伶有福:著名优伶陈圆圆,一朵木樨吴三桂 + 桃红又是一年春:武陵别景在哪里?寻得桃源好避秦 - 知乎 (zhihu.com)



(怡红夜宴未完待续,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0-01 20: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7: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湘云说的“时宪书”,来自《崇祯历书》+ 为什么说湘云“诌断了肠子”?这鸭头不是那丫头,覆了个绿字,既遇着一江风:是什么江?鸭绿江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99】


(接上文,乾隆前的时宪书史料)

跟“继”字辈的衍圣公是明朝皇帝崇祯帝赐名一样,清初的历书“时宪书”、“时宪历”的来历,也是崇祯皇帝,来自《崇祯历书》。

明朝一直用的是《大统历》。到崇祯帝上台,做掉了魏忠贤后,想要励精图治、万象更新,崇祯二年,由徐光启主持,编修新的历法。徐光启是明末少有的大学士、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测量、水利、农艺等多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徐光启是万历进士,在万历年间就入了天主教,并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个中西贯通的学者,是中国早期接受和推动欧洲科学技术的先驱。所以徐光启主持编新历法,除了李之藻、李天经等人,还邀请了天主教会的传教士汤若望,一起编纂《崇祯历书》,这就使《崇祯历书》必然是中西结合的历书,有中西互补的先进性。从崇祯二年,1629年,到崇祯七年,1634年,历时五年才完成。

《崇祯历书》长达137卷,全书包括46种,分节次六目和基本六目。节次六目是关于历法,基本六目是关于天文学理论、天文数学、天文仪器等。书中引进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明确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计算方法上,介绍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在坐标系方面,介绍了黄道坐标系。

但是,《崇祯历书》编完之后并未颁行,为什么?明末的扯皮,在历书上也照常上演!有个什么事儿,不扯个十年八年别想正常进行。新历的优劣之争,竟然一直持续了10年之久,主要是国人思想守旧,导致对外来知识和科学体系的排斥。

其间,通过对日食、月食,以及对木星、水星、火星等的运动,对比中西历法的计算结果,崇祯帝“已深知西法之密”,于崇祯十六年八月决定颁布新历。但崇祯十七年,颁行《崇祯历书》的命令尚未实施,就遭遇了甲申之难,明朝亡了。

汤若望仍留在北京城中,删改《崇祯历书》,从137卷减至103卷,减了四分之一,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进呈清廷。

《清史稿》的《志·卷二十·时宪一》:

明之大统术,本於元之授时。成化以后,交食往往不验。万历末,徐光启、李之藻等译西人之书为新法,推交食、凌犯皆密合,然未及施用。世祖定鼎以后,始绌明之旧历,依新法推算,即承用二百六十馀年之时宪术也。光启等龂龂辨论(牙齿都露出来了,比喻辩论之激烈),当时格而不行,乃为新朝改宪之资,岂非天意哉!

顺治元年六月,汤若望言:“臣於明崇祯二年来京,曾依西洋新法釐订旧历。今将新法所推本年八月初一日日食,京师及各省所见食限分秒,并起复方位,图象进呈,乞届期遣官测验。”从之。

七月,若望又推天象进呈。是月,礼部言:“钦天监改用新法,推注已成,请易新名,颁行天下。”睿亲王言:“宜名‘时宪’,以称朝廷宪天乂民至意。”从之。

八月丙辰朔午时,日食二分四十八秒,大学士冯铨,同若望赴观象台测验覆奏,惟新法一一菂合,大统、回回二历俱差时刻。敕:“旧法岁久自差,非官生推算之误,新法既密合天行,监局宜学习勿怠玩。”

十月,颁顺治二年时宪书。

若望又言:“敬授人时,全以节气交宫与太阳出入昼刻为重。今节气之日时刻分与太阳出入昼夜时刻,俱照道里远近推算,请刊入时宪书。”从之。十一月,以若望掌钦天监事。

顺治二年,十一月,若望以明大学士徐光启所译《崇祯历书》改名《新法历书》进呈。上命发监局官生肄习,仍宣付史馆,加若望太常寺卿衔。十年,赐若望通玄教师,以奖其勤劳。

《清史稿》的“时宪”部分,也明确说了,汤若望进呈顺治朝廷的《新法历书》,正是徐光启所编的《崇祯历书》。

当时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摄政,谕:“宜名时宪历”。

乾隆登基后,避讳其名“弘历”,改为“时宪书”。

其中100卷本《西洋新法历书》,后来收入《四库全书》,因避讳 “弘历”,易名为《西洋新法算书》。《四库全书》全部完工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同年,《红楼梦》程乙本刻印。程甲本于1791年已刻印。



写于清初康乾时期的《红楼梦》,里面有“时宪书”这样的话,其来历却是《崇祯历书》,跟“继”字辈的衍圣公一样,隐有崇祯、明末的信息,“细谙则深有趣味”!

湘云为什么要用“时宪书”上的话?

湘云出的酒令,是谁接茬说的?黛玉崇祯帝,说的“鸿雁来宾”。因“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黛玉说的酒底“榛子”,正是崇祯之子,赢了的湘云。

其后是谁说的?湘云,崇祯太子朱慈烺,说的“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为什么“奔腾烹湃”故意写错?为什么说湘云“诌断了肠子”?

“不宜出行”,是因“遇着一江风”,风是清风,江呢?鸭绿江!

鸭:“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鹜”,就是野鸭。

绿:李纨便射了一个“瓢”字,岫烟便覆了一个“绿”字。射、覆二字故意写反,也是错误提醒。

江:“江间波浪兼天涌”,“既遇着一江风”,重复“江”。

如果您细心看这段,湘云说酒底时,一直给读者重复强调“鸭”:

“棟了一块鸭肉呷口,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

湘云用箸子举着什么给读者看?

鸭头!

“鸭头”的“头”上讨什么?“鸭”!

(以前的书是竖排字,“头”上,正是“鸭”字)

棟了一块鸭肉,棟了出来吃脑子:把“揀”,故意错写为“棟”,用错误提醒读者注意,湘云拣出来的是什么?鸭!

多次重复“鸭”,与前面的“绿”、“江”串起来,是“鸭绿江”!

湘云说“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湘云这个酒令说的是谁?赢了的薛宝琴。酒底就是谜底,这个谜底所关人事,正是薛家的宝琴。

还有薛宝钗,占花名是“牡丹”,便知是“牡丹江”的“牡丹”。

“雪满”的薛家,“鸭绿江”、“牡丹江”流域,正是建州女真!满清的发源地。

这些与前文所有的解读,全都一贯一致。仅仅是巧合吗?

鸭头,就是“凫靥”! “凫靥裘”的秘密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见前文“宝玉生日”中“射覆”、“凫靥裘”等解密,不再赘述。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湘云说的“时宪书”,不是《红楼梦》成书在乾隆朝的铁证辨析
3 赞同 · 7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3-15 11:04・IP 属地陕西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红学
红楼梦(小说)
脂砚斋评石头记(书籍)
​赞同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7: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9:湘云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一;湘江水逝楚云飞,孤标傲世偕谁隐?寒塘渡鹤影,是死了还是不见了?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4】


12.10 湘云
图:

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谶: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解读:

湘云的反面人物,是崇祯太子朱慈烺,在本文第二章便已解过。

看其图谶:

飞云,逝水。

水逝,云飞。

这个水,是湘水;这个云,是楚云。明显指出了“湘云”。

关于湘云为什么是湘、楚的问题,在下面词曲中一并解说。

这个水逝、云飞,怎么理解?是死了吗?

有人说“逝”字都出现了,显然是“逝世”了,就是死了。

不见得!

“逝”字本义,可不是“死”的意思。

“【說文】往也。【增韻】行也,去也。”

比如,《诗经·硕鼠》中的“逝将去女”。

再如,《楚辭·九歌》中的“将腾驾兮偕逝”。

“逝”字,都是“去”的意思。

所以,“逝世”也说“去世”,用的是“逝”字的本义,“去”。

后来,才引申为“亡”的意思。

比如,《汉书·司马迁传》中的“長逝者魂魄”。

那么,湘云图谶中的“逝”字,是“亡”?还是“去”?

看:水逝、云飞,跟“飞”字对偶,显然是“去”,不是“亡”。

去了,飞了。

前文我们解读湘云,结局是“隐了”,是“白首双星”之一,活到白头了,并未被满清杀害。“南北太子案”中的“太子”,都不是真太子,真正的太子从“一片石”战场逃脱,一直未出,后来“隐了”。

“菊花诗”中,湘云的三首菊花诗,两首都出现“三径”,甚至写了“潜度偷移三迳中”。“三径”是隐者家园,经过“潜度偷移”,后来“隐了”。

所以湘云问读者:“凭谁醉眼认朦胧?” 谁能认出这个“胧”?是月龙,明之龙。

黛玉接下来的菊花诗,“和云伴月不分明”,谜底正是“胧”字。后句“惊回故故恼蛩鸣”,显然用了岳飞《小重山》的典故,还是用典故来向读者说明“胧”字,太明显了:“月胧明”。

胧:是“月龙”,月是明,正是“明之龙”。

黛玉是“明君”,湘云是太子,太子是储君,都是“明之龙”。

为什么说黛玉是“明君”?都拿黛玉比“明妃”、“王明君”了,而且书中多次提到昭君,读者还看不到黛玉这个“明君”?

但对不熟悉典故、历史,还不愿去了解典故,只读正面宝黛爱情故事的读者,还真不明显,真看不到“明君”。

还有后句“衰草寒烟无限情”,黛玉几乎明说了是:六朝旧事、后庭遗曲,后庭花、亡国恨!

为什么黛玉的“衰草寒烟”是说“亡国恨”?还是读点诗词,看些典故吧,朋友们!这是读《红楼梦》的基本功,否则只能看热闹。

黛玉的“一从陶令平章后”,“忆旧还寻陶令盟”,也是重复强调陶渊明这个“隐士”,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黛玉的“孤标傲世偕谁隐?”是问菊,也是问读者:写谁隐?

还是写太子湘云隐!

在黛玉《问菊》之前,湘云的《对菊》有“数去更无君傲世”,其后的《供菊》还有“傲世也因同气味”,重复强调“傲世”。“傲世”的正是湘云,而非黛玉。

海棠诗已结束,湘云特地赶来,做东道邀一社,特意拟菊花题,菊花是“隐逸”花。湘云、黛玉、探春菊花诗中的“隐”,都在不遗余力地提醒读者:“隐”的是本次菊花诗的东道主,湘云,崇祯太子。

还有湘云的诗句“寒塘渡鹤影”,与黛玉的“冷月葬花魂”成联。“冷月葬花魂”显然是黛玉命运的写照,“寒塘渡鹤影”也是湘云的命运写照。“寒塘渡鹤”,留下的是影,鹤呢?不见了!不能说鹤死了。

湘云图谶:水逝、云飞,去了、飞了,不是死了,是消失了,不见了,正是“隐了”。

谶语,是将来应验的预言。与之前对湘云这些解读,也都一致。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富贵又如何?“强暴”之间,父母早离。

富贵,是在“父母违”之前。

湘云是太子,还有比“皇家”更“富贵”的吗?

对顽石、宝玉,这个代表皇权的玉玺,书中也多次用到“富贵”:

顽石听僧道“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

便求僧道,“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

那僧说,“然后携你到那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还有宝玉出场之词:“富贵不知乐业”。

所以,湘云、宝玉的“富贵”,贾史王家的“富贵”,可不是一般人家的“富贵”,而是玉玺投胎的“皇家富贵”。

“又何为”?因为父母早离。为什么?襁褓:强暴!

甲申之难,李自成军攻破京城,正是“强暴”。

乾坤突变,帝后横死,一夜之间,太子成为孤儿。

展眼吊斜晖:

转眼之间,夕阳西下。

日落,代表“明亡”。

湘江水逝楚云飞:

水逝、云飞,去了、飞了,前面解了:太子隐了。

水云,既喻湘云之飞逝,隐去;也是“云散高唐”的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在云水之间幻化,后面解词曲时一并说。

湘楚水云,正是《潇湘水云》,了解古曲的读者便知,《潇湘水云》是一首著名的琴曲,宋亡之后,数百年来广为流传。

《红楼梦》中,贾母特意提到过:“《玉簪记》的《琴挑》”。《琴挑》是戏曲名段,妙常“抱琴弹向月明中”,弹的琴曲名《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由南宋浙派琴家郭沔,创作于蒙古南侵之时,南宋灭亡前夕。“每欲望九嶷,为潇湘水云所蔽”,作者深感国事飘零,对山河残缺无限感慨,借水光云影,寄眷念之情。

这与红楼作者,何其相似?异族南侵,国家将亡,以词曲寄情。

这与崇祯太子,何其相类?清兵南侵,朱明将亡,以云水寄情。

还有,湘楚水云,潇湘水云,湘云之“湘”,来自“潇湘馆”和“潇湘妃子”,正是黛玉崇祯帝。

谶语的关键信息:

富贵,父母早离。

斜晖,水逝云飞。

也就是:

落日,湘云隐去。(明亡,太子隐去)



(湘云未完,下文继续)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8:探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为何画着两人放风筝?一只大船,一片大海,是什么海?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典故说什么?
4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4-21 17:44・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7: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10:湘云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二;纵居那绮罗丛,典故揭秘,一丛浅淡一丛深;庭烟敛夕棔,“明开夜合”的“棔”字,是湘云证据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5】


(接上文,湘云图谶解读)

第六支〖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解读: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谶语中已解,遭遇“强暴”,甲申之难,帝后父母,上吊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宋词中,“绮罗丛”很多。

比如柳永的《瑞鹧鸪》:“绮罗丛里,独逞讴吟。一曲阳春定价,何啻值千金。倾听处,王孙帝子,鹤盖成阴。”

比如贺铸的《画楼空》:“弦管闹,绮罗丛。月明中,不堪回首。双板桥东,罨画楼空。”

“绮罗丛”表面意思是:繁华处。

反面看,“绮罗丛”,和湘云的菊花诗“一丛浅淡一丛深”,两次三番在重复“丛”字。前文多次论证过,重复是《红楼梦》中一种很常见的写作方法,重复就是强调!这个“丛”字,其他人都没用到,在湘云处,却是多次重复强调,读者就要注意了。

“丛”字指出湘云是“丛帝”,是“望帝”黛玉的继承人。这些前文都解过,不再啰嗦,只简要概述结论。

宝玉对花袭人说“化成烟”,回目中提醒读者“花解语”、“玉生香”。宝玉化成烟是“玉生烟”,“花气袭人知昼暖”可解语,知“昼暖”,便知“日暖玉生烟”。李商隐这首诗无人不知,所以是个射覆,让读者射中“月明珠有泪”,就是:明朱有泪。

我们也就知道了,书中为什么把“花气袭人知骤暖”这样的名句,两次都错写为“昼暖”,是用错误提醒读者:日暖!

前面两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在《红楼梦》中显然也有照应:

黛玉的《菊梦》,“和云伴月不分明”的下句,便是“登仙非慕庄生蝶”。“庄生蝶”已点明了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

宝玉看《庄子》,续《庄子》,黛玉也续了“作践南华庄子因”。前文解过,黛玉“可巧翻出昨儿的《庄子》来”,是黛玉把答案直接给读者翻出来了:这一回一直说的是宝玉的“四颗珠子”,四个朱子,崇祯四子。崇祯四子正是“庄子”,即“庄之子”,黛玉正是“庄”,“庄生蝶”的“庄”,“庄烈帝”的“庄”。黛玉崇祯帝的《本纪》,在史书上的篇名,便是《庄烈帝》。

还有,宝钗扑蝶!

宝钗刚看到宝玉进了潇湘馆,便“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蹁跹,十分有趣”。

为什么十分有趣?看看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到底是“玉色蝴蝶”?还是“彩蝶”?明显又是故意写错!错误提醒读者:注意“蝴蝶”,“一双玉色蝴蝶”!

中国人都知道“梁祝化蝶”的故事,这“一双玉色蝴蝶”,容易看出是喻宝玉、黛玉二玉,所以宝钗“扑蝶”,是“扑打二玉”。

中国人也都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至今,这仍然是个可以探讨的哲学问题。什么是真?什么是幻?人为什么做梦?《黑客帝国》的真、幻之境,为什么让人细思极恐?

这本书的书名,偏偏又叫作红楼“梦”,所以读者容易看到黛玉诗句“庄生蝶”的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我们也就知道了,宝玉的第一小厮茗烟,黛玉的第一丫嬛紫鹃,名字原来都取自这首《锦瑟》。而且,茗烟是“明”烟,紫鹃是“紫”色的杜鹃,紫色、红色都是“朱”色系。所以,从小厮、丫嬛之名,便能看出二玉的“朱”、“明”属性。

这个“望帝”是谁?显然不是紫鹃,正是黛玉这个皇帝。

黛玉的皇帝特征非常明显,书中把黛玉比“明妃”、“王明君”,谁都能看出,“明君”是明朝皇帝。而且黛玉住大观园主位,潇湘馆,是“竹宫”,天子所居!

《三辅黄图·甘泉宫》中载:“竹宫,甘泉祠宫也,以竹为宫,天子居中。”

《汉书·礼乐志》也有记载:“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

明末钱谦益的《田国戚奉诏进香岱岳》诗:“天子竹宫亲望拜,贵妃椒室自焚香。”

“望帝”的继承人是谁?丛帝。

也只有太子朱慈烺,才能作为黛玉崇祯帝的继承人,“丛帝”。

丛帝有个独一无二的特征,在《红楼梦》中有明显证据:

丛帝鳖灵是一个鳖精修成,每天夜里都要到井边的一棵夜合树下会情人。

76回凹晶馆联诗,湘云说“庭烟剑夕棔”,故意把“敛”错写成“剑”,还是错误提醒读者的手法。黛玉为什么叫妙?并说“棔字,亏你想得出”!

然后湘云三次重复提醒读者“查一查”:“要查一查”,“宝姐姐说不用查”,“到底查了一查”。

“这就是如今俗叫作‘明开夜合’的”。

太明显了!是让读者“查一查”这个“棔”字。

棔:就是合欢树,夜间叶子成对儿相合,所以也叫合昏、合棔、夜合。这里却写了个俗叫法“明开夜合”。

明开:开明帝。

夜合:夜合树。

作者让读者“查一查”:查出神话中,丛帝鳖灵每晚“夜合树”下会情人。丛帝,正是“开明帝”。

所以说,“棔”字,“明开夜合”,前后文对“棔”字的各种提醒和强调,再没法用巧合来解释了。这可作为湘云是“丛帝”的证据。

(湘云未完,下文继续)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9:湘云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一;湘江水逝楚云飞,孤标傲世偕谁隐?寒塘渡鹤影,是死了还是不见了?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2 赞同 · 1 评论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7: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11:湘云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三,乐中悲;云散高唐的典故,水涸湘江的结局;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6】


(接上文,湘云曲词解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幸而生来宽宏大量,从没把“儿女私情”放在心上,胸襟洒脱,就像雨后明月照耀宫殿。

玉堂:宫殿。

宋玉《风赋》:“然后倘佯中庭,北上玉堂,躋於罗帷,经於洞房,迺得为大王之风也。”

《韩非子·守道》:“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

刘向的《九叹·逢纷》:“芙蓉盖而菱华车兮,紫贝闕而玉堂。”

还有杜甫的:“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李商隐的《菊花》诗:“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玉堂”是宫殿,也就可见“白玉为堂”的贾家(典故出自汉诗“白玉为君堂”),“君”家,是什么人家?皇帝家!

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明月照耀的风光。用来比喻胸襟开阔。

出处是黄庭坚的《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英豪阔大、宽宏大量,说的是此人性格、心胸。

霁月光风,说的还是胸怀洒落。

注意,为什么要用“宫殿”作比喻?什么人能看到明月照耀宫殿?皇家之人。

说这个皇家之人,胸怀洒落,从未把“儿女私情”放在心上。

相较于湘云,谁把“儿女私情萦心上”?林黛玉。

林黛玉反面是崇祯帝,放在心上的是“儿女私情”吗?既然读此书的反面,“儿女私情”显然并非男女之情,宝玉是玉玺,代表皇权。

所以,这个皇家之人,崇祯太子,不放在心上的,正是“皇权”。这也解释了在崇祯帝亡后的几十年中,崇祯太子一直“隐”而不出,红楼作者认为太子不是一心要当皇帝。

第一句就是“父母叹双亡”,身遭此难,不愿再蹈父皇之覆辙,所以无心皇位,只想平安度日,宁愿隐去,这也很容易理解。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配了个才貌双全之人,得了个地久天长,也抵得过幼年坎坷。

仙郎:青年仙人,年青才俊。也是尚书省各部郎中之称。

比如韩愈的诗句:“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戴叔伦的《织女词》:“凤梭停织鹊无音,梦忆仙郎夜夜心。”

尤其是李白的《赠史郎中》:

凤凰丹禁里,衔出紫泥书。
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馀。
仙郎久为别,客舍问何如。
涸辙思流水,浮云失旧居。
多惭华省贵,不以逐臣疏。
复如竹林下,叨陪芳宴初。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
这几句告诉读者:太子配了个才貌双全之人,得了个地久天长。很明显,湘云配的这个才貌双全之人,不是宝玉。对宝玉、玉玺,湘云并不放在心上。而是跟这个才貌仙人,一起地久天长了。

这也跟前文对湘云这个太子的解读一致,太子隐了,活到白头了。

所以曲中说“博得个地久天长”,而且说抵得过父母双亡的坎坷。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云散、水涸,水逝、云飞,在图谶中解读过,是消失了,不见了,太子“隐了”。

“云散高唐”,是用宋玉的《高唐赋》典故,“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是把湘云比作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在云水之间幻化,变化无穷。

巫山神女,在中国神话中,是赤帝之女瑶姬。在《红楼梦》中,“赤帝”是朱明之帝,“白帝”是满清皇帝。赤帝五行属火,是炎帝神农,对应季节为夏,华人自认为炎黄子孙。白帝五行属金,对应季节为秋,宝钗“欲偿白帝凭清洁”,便是凭“清”,报答“白帝”。

前文在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也解读过《史记》中记载的“赤帝子斩白帝子”的典故。

所以巫山神女是赤帝之女,对应湘云为朱明帝之子,很明显。

《水经注》收录的丛帝鄨令之事:“荆人鄨令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令至汶山下,复生,起见望帝。”“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峡而蜀水不流,帝使令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

这是蜀地最早的地方志《本蜀论》中记载的古蜀国历史和传说,《水经注》中有收录。望帝时,因巫山峡窄,蜀水流不出去,形成水患。鄨令为相,望帝使鄨令凿巫峡通水,蜀地才得陆处。望帝禅位于鄨令,号曰开明,便是丛帝,即开明帝。

因巫山峡窄,蜀水不流,丛帝凿通巫山,才有蜀之陆地。“巫山”是巫山神女和丛帝鄨令之间的线索,通过“云散高唐”,和湘云说的“明开夜合”的“棔”字,把巫山神女、赤帝之子,和丛帝、望帝衔接起来了。让读者能看出湘云这个丛帝,望帝的继承人,崇祯太子。

注意,这里写的很清楚,“荆人鄨令死”,“荆人求之不得”,丛帝是“荆人”。

为什么写湘云是“湘江水逝楚云飞”?“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湘云跟楚地、湘江有什么关系?因为,丛帝来自荆楚!

这又是一个有力证据:湘云是丛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又说是运数应当,不必悲伤。

书中多次说到“运数”,这是明末亡国后当时人们的普遍观点,认为明朝“运数已尽”,新朝当兴。所以很多人认为满清是趁火打劫,巧偷了大明江山,得国太易。

父母双亡,坎坷形状,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些都是“运数”。对任何人来说,亲人离世都是锥心之痛,更何况还是遭遇“强暴”,横死惨亡;还有云散高唐,为当世所不容,不能承继父业,甚至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平凡生活,只能潜度偷移,逃离家园,隐遁世外……

这是何等之痛!何等之悲!

所以,湘云之曲,名“乐中悲”。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10:湘云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二;纵居那绮罗丛,典故揭秘,一丛浅淡一丛深;庭烟敛夕棔,“明开夜合”的“棔”字,是湘云证据
1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4-24 11:55・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20: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史家得有多穷,让史湘云活得不如丫头,从早到晚的干活?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史湘云在“大说大笑”中出场,一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不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将一个豁达、爽朗又乐天知命的女儿形象跃然纸上。

一出场就博得满堂彩,深为大众好感。

湘云也是《红楼梦》里最难得正向的角色。


在她身上,女儿那些薄命忧愁,无论是黛玉的伤情,宝钗的沉重,探春的不屈,迎春的无感等全都不存在。她在哪里,快乐就在哪里。

然而,就像每个人都有两副面孔一真一隐,史湘云也不例外。

当她的苦难从薛宝钗口中被公之于众。才发现那个快乐女儿的欢乐背后,竟是无尽的苦难。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话说端午节后史湘云再来贾家,已经说她被相看“大喜”了。


史湘云的叔叔史鼐赶在外调做官前,将才及十五岁的侄女婚事,定给了神武将军冯唐的儿子冯紫英。

端午节前,冯紫英设宴作[悲愁喜乐]酒令对应[乐中悲]曲子,加之请妓女云儿作陪,都是作者未尽之言的伏笔。

史湘云节后来贾府,也是在订婚前后躲一躲“羞”。毕竟此时家中人都围绕她的婚事议论,她在家难免不自在。

而她一来就赶上贾政叫贾宝玉,袭人因赶出来送扇子遇到薛宝钗。问起湘云在怡红院做什么,袭人便话赶话提起自己有一双鞋想要请她明儿帮着做去。


(第三十二回)宝钗听见这话,便两边回头,看无人来往,便笑道:“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他,也不觉的伤起心来。”

史家为了节省开支,将针线上的事全都自己做。显然是开源节流,府中经济入不敷出了。

按说史家保龄侯才只三代。且当年史公是尚书令,一朝宰辅百官之首,不至于如此萧条。

奈何家大业大,二代、三代史侯手中没有实权,只靠侯爵一年几百两银子的俸禄支持,根本负担不了侯府的庞大开支和人情往来,只得坐吃山空。


史家的侯爵是功臣勋爵,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贾家的公爵是宗室勋爵,除了俸禄尚有食邑。

所以贾珍说“世袭的都是穷官”,除了他们一两家外,其他都需要皇帝每年赏赐银子才能过年祭祀祖先。

不止史家在“穷官”之列,侯爵和起点远不如史家的林家更是如此。不提。

史湘云父亲本是第三代史侯,可惜在她襁褓中去世。身后无子由叔叔史鼐袭爵,并养育湘云。

史湘云尽管是史家嫡长房大小姐,却自小在贾母身边长大。等“我们太太没了”才回去史家。说明她的出身很有问题。非但可能不是嫡出,甚至不是庶出的私生。


不管如何,作为嫡长大小姐,只要史家认了她,就无损身份和地位。

当然,身份问题是一出生就背负的枷锁。就像探春依旧会受制于庶出,史湘云既没有父母,出身又有非议,更被叔叔养育。

如今的保龄侯府主人是叔叔一大家子,她置身其中,怎么都好像“外人”,自然做不得主。

何况如今史家经济萧条,入不敷出。针线上的活儿都得自己做,肯定要辛苦。

如果她有父母在,自然舍不得让她干那么多活。可如今是叔叔婶婶当家,她并不受重视,可能除了自己一份工,还要承受一些额外的活计和非议。

那种累,不光是身体,还有心理。

她每天从早做到晚,连给袭人等人帮忙的小活计,都得好些天才能做好,可知她在家中的“劳动”强度。

针线女红看似“轻体力劳动”,实际古人的服装针线极其复杂和讲究。除了针脚功夫,还有大量的刺绣。


史家既然是保龄侯之家,穿戴肯定高档,就需要更加的精工细作。一件衣服往往耗费人力无数,岂能轻松?

当初贾宝玉生日,贾探春就费心做了一双鞋给他,被贾政看到还批评“虚耗人力,作践绫罗”,可知贵族服饰的工艺繁杂。

史湘云因在家不受重视,还有干不完的活计,才会苦不堪言。她多少透露给薛宝钗一点消息,也属实是不得已。

看她每次被贾母接来贾府,便是难得的放假休闲时光。是以才会在走时提醒贾宝玉,常想着她,在老太太跟前儿多提她。

而她准备的礼物给鸳鸯、袭人、平儿和金钏儿,也因为这几个丫头能帮她在主子跟前说上话儿。

史家对她是无尽的压力,唯有贾家才能让她体会到家庭和亲情的快乐。

可这样的湘云,家中的苦恼却一点也不在贾家外露,要不是薛宝钗细心,其他姊妹们根本就不知情。

或许贾母、王夫人等知道,也不会随便和孩子们讲。

她就那样一直以快乐面貌示人。或许快乐是她最后的自尊。或许快乐是她最能够自我做主的人生。


纵观史湘云的一生,[乐中悲]三个字极其贴切。命运总是先给予她美好,再残忍的将之夺去。

哪怕是林黛玉、妙玉,也都被命运影响并左右。但在史湘云这里却失了效。

她总能长歌当哭,潇洒面对人生的波折。

有人觉得湘云心大,有人说她没心没肺,实际是她太早看破人生真谛。既然一无所有,何不快意人生。

是以,无论什么样的逆境都击不倒史湘云,不是因为她自我,而是她的心胸无限宽广,能容下人生的一切。

“寒塘渡鹤影”,非关寒塘冷酷,只因野鹤洒然。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7-17 11:24・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18: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忠靖侯史鼎和保龄侯史鼐到底是什么关系?
原创2019-09-28 21:00·诗意张垣

吕海峰

话说,《红楼梦》当中有两个人物都姓史,也都是侯爷。一个叫史鼎,一个叫史鼐,那么,他们二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史鼎的基本简况。他是《红楼梦》当中的一位男性人物,被皇帝封为忠靖侯,系尚书令史公的第三孙,也就是史公的嫡长子的第三子,史湘云之三叔、贾母之侄。

然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史鼐的简况。他也是《红楼梦》当中的一位男性人物,世袭保龄侯,系尚书令史公之次孙(也就是史公的嫡长子的次子),史湘云之叔,贾母之侄。


显然,只要不是傻子就能看出来,他们俩原来是亲兄弟,一个为兄,一个为弟,而史湘云因为父母双亡后,就一直寄居在她的叔叔史鼐家。然而,史鼎和史鼐,这两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吗?

要想知道这个答案,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护官符,“护官符”本来介绍的就不是某几个人,而是当时社会当中所存在的几大家族。其中,在介绍史家的时候,在《红楼梦》的书中就曾经专门有小字注释:“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共分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显然,虽然只有寥寥数语,我们却可以看出,这肯定是当时作品专门设置的,所以,这两个人物十有八九是真实存在的。

而史鼎在书中的出现,是在秦可卿的丧事上。也就是在第十三回,先是忠靖侯史鼎的夫人前来上祭,然后是第十四回,忠靖侯史鼎也来送殡。然而,作为与贾府同样的关系,此时史鼎出现了,史鼐正在干啥呢?原来此时的史鼐已经外任到京城之外担任“大吏”去了。

正如《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当中,在宝琴、岫烟、李绮、李纹都进住大观园,贾母也想“欲湘云赴社”之际,特意又提了一句“保龄侯史鼐又迁委了外省大员,不日要带了家眷去上任”,贾母留下湘云居住。所以,这就说明秦可卿办丧事的时候,史鼐并不在京中,已经到外地为官去了。要不然,他没有理由不在秦可卿的丧事中出现。

总之,《红楼梦》中忠靖侯史鼎和保龄侯史鼐到底是什么关系?他们俩应该是亲兄弟,确定无疑。(吕海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18: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一言九鼎,九鼎到底是哪九个鼎?
2020-10-21 12:54
1995年10月21日

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



1995年10月21日,为祝贺联合国诞辰,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世纪宝鼎内铸有铭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座前为“世纪宝鼎”四个金文大字。鼎座后面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赠 一九九五年十月”,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



鼎在远古的时候,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炊具,后来又发展成为一种礼器。中国成语中有“钟鸣鼎食”和“一言九鼎”之说,一言九鼎是一个世人皆知的成语,我们常常用其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分量很重,甚至起到决定作用。但这九鼎究竟是哪九个鼎呢?

夏朝大禹征服天下后,以奉行天命自居,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称为"涂山之会",这标志着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建立后,大禹又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



大禹在位五年时,九鼎铸造完工,分别为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青州鼎,豫州鼎,凉州鼎,雍州鼎。铸好的九只鼎全部运到了夏都阳城。各方诸侯到夏都来朝见大禹时,都要对九只大鼎进行礼拜。九鼎也就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象征意义。

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历史上的今天】一言九鼎,九鼎到底是哪九个鼎? 2020-10-21 12:54

1995年10月21日
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
1995年10月21日,为祝贺联合国诞辰,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世纪宝鼎内铸有铭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座前为“世纪宝鼎”四个金文大字。鼎座后面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赠 一九九五年十月”,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
鼎在远古的时候,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炊具,后来又发展成为一种礼器。中国成语中有“钟鸣鼎食”和“一言九鼎”之说,一言九鼎是一个世人皆知的成语,我们常常用其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分量很重,甚至起到决定作用。但这九鼎究竟是哪九个鼎呢?
夏朝大禹征服天下后,以奉行天命自居,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称为"涂山之会",这标志着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建立后,大禹又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
大禹在位五年时,九鼎铸造完工,分别为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青州鼎,豫州鼎,凉州鼎,雍州鼎。铸好的九只鼎全部运到了夏都阳城。各方诸侯到夏都来朝见大禹时,都要对九只大鼎进行礼拜。九鼎也就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象征意义。
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19: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九鼎
#国宝#
6236
79
九鼎,是中国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由于九鼎象征九州代表着华夏,就历史与文化价值而言, 没有一件堪与九鼎媲美。
      
目录
历代承袭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
秦朝
武周
北宋
式样纹饰
来历
变迁
下落谜团
历史记载
勋章的一种
出处与详解
详细介绍 PROFILE +
九鼎,是中国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下。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利象征与意义,亦曾屡次重铸九鼎,武则天、宋徽宗也曾铸九鼎。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历代承袭
夏朝
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商朝
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至其都。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迁移至此。

西周
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洛邑,将九鼎置于该城,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史记周本纪载:成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

东周
东周开始后,周朝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于洛邑“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后楚灵王一度也动心问鼎,因国内发生叛乱,未果。(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楚顷襄王、齐国国王亦希望争夺宝鼎。周赧王周旋于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令其相互制约,得保九鼎不失。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国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大喜,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到宜阳巡视,然后直入洛阳,以窥周室。周赧王遣使郊迎,秦武王直接入太庙明堂中欲窥九鼎。秦武王围着九鼎观览一番,赞叹不已。秦武王指雍字一鼎叹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守鼎的官吏说:“此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秦武王尽平生之力,将鼎抬离地半尺。正要迈步,不觉力尽失手,鼎坠于地,正压在武王右足上,喀嚓一声,将胫骨压断。众人急忙把他扶归公馆,秦武王疼痛难忍,血流不止,挨至半夜,气绝而亡。秦武王即位时曾言:“得游巩、洛,生死无恨。”今日果然死于洛阳。

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

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周赧王驾崩,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惮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秦朝
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也有史学家认为,九鼎并非是九个,而是只有一个,因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简称九鼎。

武周
武则天登基后的女皇要利用儒、佛、道的思想来巩固地位。制礼作乐,向来是帝王的能事。武则天享明堂、置七宝、封神岳、作大乐、铸九鼎。九鼎是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相传禹铸九鼎,以象九州。武则天知九鼎难求,遂重新铸之。神功元年(697)四月,鼎成,置于洛阳明堂当中,神都鼎名永昌,高一丈八尺,容1,800石。冀州鼎名武兴,雍州鼎名长安,兖州鼎名日观,青州鼎名少阳,徐州鼎名东原,扬州鼎名江都,荆州鼎名江陵,梁州鼎名成都,均高一丈四尺,容1,200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56万余斤。

如《资治通鉴》引记:“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697)……夏,四月,铸九鼎成,徙置通天宫。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即1,800x120=216,000斤);梁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太后欲以黄金千两涂之,姚涛曰:“九鼎神器,贵于天质自然。且臣观其五采焕炳相杂,不待金色以为炫耀。”太后从之。自玄武门曳入,令宰相、诸王帅南北牙宿卫兵十余万人并仗内大牛、白象共曳之。

北宋
如《宋史》所记:“崇宁四年(1105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宋徽宗以铜二十二万斤铸造九鼎,装饰以黄金,并仿明堂,在汴京中太一宫之南建造九成宫,内有九室,陈列九鼎。中央之鼎为帝鼎,东方为苍鼎,南方为彤鼎,北方为宝鼎,东北为牡鼎,东南为冈鼎,西南为阜鼎,西方为晶鼎,西北为魁鼎。政和七年(1112年)又铸造了“神霄九鼎”,分别命名为“太极飞云洞劫之鼎”、“苍梧祀天贮醇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曜炼神之鼎”、“苍龟大蛇虫鱼金轮之鼎”。

式样纹饰
大禹铸的九鼎是什么式样?是方是圆?是四足还是三足?鼎内外有什么铭文和纹饰?至今无所考稽。

唯独《史记·赵世家》中提到九鼎之一的雍州鼎为龙文,赤色。“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

宋代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八月,王与孟说举鼎,绝脉而薨。脉,莫获翻。脉者,系络脏腑,其血理分行于支体之间,人举重而力不能胜,故脉绝而死。按《史记·甘茂传》云:武王至周而卒于周。盖举鼎者,举九鼎也。《世家》以为龙文赤鼎。”

又《拾遗记》卷二载曰:“禹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使工师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鼎中常满,以占气象之休否。当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将末,九鼎咸震。皆应灭亡之兆。后世圣人,因禹之迹,代代铸鼎焉。”

以上雄金、雌金的含义诸书无解,大概是指合金的硬度而言。“以占气象之休否”就是测国运之兴衰。可见,鼎从容器、炊具、到祭器、礼器、又到宝器、神器,代代演变已彻底改变了实际用途,变成了国家供奉的神物。

大禹九鼎之纹饰虽无实物可证,据现已出土的当时陶器纹饰推测,也不外于兽面类、龙凤类、动物类、云雷类、火类、几何类等。

来历
夏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熔点低,便于铸造冶炼。夏代的炼铜业。古文献中亦有记载。《越绝书》卷十一日:“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关于铸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左传》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即言此事。据考古材料证明,当时的奴隶在铸造象九鼎这样的大型器件时,一般是首先用质细的泥土制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铜制的坩锅冶炼铜,锡矿块,最后将铜锡溶液注入范中,就成为青铜器。

但《左传》中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是这样的: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后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变迁
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至其都。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迁移至此。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雒邑,将九鼎迁至该城,依武王之愿定鼎雒邑,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太庙之中。

东周开始后,周朝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后楚灵王一度也动心问鼎,因国内发生叛乱,未果。

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楚顷襄王与齐王亦希望争夺宝鼎。周赧王周旋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使其相互制约,保九鼎不失。

下落谜团
关于九鼎的下落,史家众说纷坛,不一而足。

司马迁在他撰著的《史记》一书中,对九鼎的记叙,就有出入,前后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入秦。但在《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由后者分析,九鼎在秦灭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时,已经不见;那么,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从雒邑掠九鼎归秦,岂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费解!司马迁之后,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对九鼎之下落,采取兼收并蓄之法,收录了司马迁的上述两说,同时,又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泗水中进行打捞,毕竟是江水滔滔,无从觅处,只得徒劳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难以考察寻觅。后代史家只能随意加以揣测了。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认为: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已无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泗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王光谦的说法虽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因此,是使人难以置信的。

后世帝王亦曾屡次重铸九鼎,以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宁三年两次最为有名。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还存在?在历史上,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它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传承了二千年;并且,从未发现过古人关于它已销毁的历史记载。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或许,今后会有揭破这个千载之谜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见天日之时。

历史记载
九鼎,作为中国文明时代入口处的一块里程碑,已经遗失了2000多年,它们能否突然破土而出呢?这是人们经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中国古代青铜工艺高度发达,传下了许多稀世之宝。然而就历史价值而言,却没有一件比得上夏朝的九鼎。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为“定鼎”,就是因为三代以来,九鼎一直被视为王权象征的缘故。

关于铸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根据《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的记载,夏朝初年,令九州州牧贡铜,铸造九鼎,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分别刻于鼎身。九鼎铸成后,陈列于宫门之外,使人们一看便知道所去之处,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据说此举深得上天的赞美,因而夏朝获得了天帝的保佑。

九鼎一出世,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其实,透过神话因素,就不难看出它的政治价值。再以九州之铜铸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征九州,无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实现了天下一统。

此后,九鼎便成了三代传国之宝。夏亡之后,鼎迁于商,商亡之后,鼎迁于周。周成王正式定鼎于郏(今河南洛阳境内),表明天命之所归。

春秋时期,随着王室力量的衰落,强大的诸侯对九鼎便产生了觊觎之心。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厉行改革,国富兵强的形势之下,兴兵攻击陆浑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从此,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之为“问鼎”。

《战国策》开篇东周策一《秦兴师临周求九鼎章》就记载了秦要侵略周夺取九鼎的故事。周人颜率有谋略,先鼓动齐国帮助驱秦,答应把九鼎给齐国,齐国来要,颜率便问齐王走哪条路,结果都不合适,还说九鼎九个,一个要用九万人,九九八十一万人方全能拉走,颜率又说:“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就不再提拉九鼎的事了。从这里看九鼎真够重的,不过一定有夸张,但从这个文献看,九鼎一定很重,还是九个。

《史记·周本纪》:“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史记·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

南朝宋谢瞻《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殇。”

宋杨万里《读严子陵传》诗:“早遣阿瞒移九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寡人闻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为世宝,今在雒阳。不知鼎形大小与其轻重何如?寡人愿一闻之!”

清龚自珍《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诸经有《法华》,王者之有九鼎,家业之有总帐簿也。”

三国魏曹丕《与钟繇五熟釜书》:"昔有黄三鼎﹐周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详"九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司马贞索隐:“言毛遂至楚,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

宋黄庭坚《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明张煌言《怀古》诗:“人定能胜天,一言重九鼎。”

勋章的一种
1912年国民政府建立,陆军部制定《勋章章程》,规定勋章种类为九鼎虎罴醒狮三种,每种各分九等。此后还公布过一些勋章,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上述勋章全部废止。

出处与详解
1、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都雒阳问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没於泗水下。唐武后、宋徽宗也曾铸九鼎。

①《史记·周本纪》:“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

②《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③《史记·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

④南朝宋谢瞻《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殇。”

⑤宋杨万里《读严子陵传》诗:“早遣阿瞒移九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寡人闻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为世宝,今在雒阳。不知鼎形大小与其轻重何如?寡人愿一闻之!”

⑦清龚自珍《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诸经有《法华》,王者之有九鼎,家业之有总帐簿也。”

⑧三国魏曹丕《与钟繇五熟釜书》:"昔有黄三鼎﹐周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详"九鼎"。

⑨《文选·陆机》:“在周之衰,难兴王室,放命者七臣,干位者三子,嗣王委其九鼎,凶族据其天邑,钲鼙震於阃宇,锋镝流乎绛阙,然祸止畿甸,害不覃及。”刘良注:“畿甸,近国也。”

2、喻分量重。

①《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司马贞索隐:“言毛遂至楚,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

②宋黄庭坚《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③明张煌言《怀古》诗:“人定能胜天,一言重九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8 08:58 , Processed in 0.0795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