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渺渺真人&跛足道人//风月宝鉴癞头和尚//茫茫大士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19: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渺渺真人是什么人,他的“渺渺”又要如何理解才正确?
2023年11月19日 09:03 新浪网 作者 君笺雅侃红楼

  细说红楼梦010:渺渺真人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前言꧂

  女娲补天石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迎来了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

  那茫茫大士是一位佛家菩萨,“茫茫”便是无穷无尽,辽阔高远之意。

  那么,渺渺真人又是什么人呢?他这“渺渺”二字,要作何解释?

  ☞细说红楼梦,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①꧂

  渺渺真人与茫茫大士同来同往,却只是协从茫茫大士的主导。

  从后文茫茫大士向他讲述前因后果来看,也知道一系列故事是佛家内部的问题需要解决,与道家有关却并无特别利害。

  佛家因自己搞不定,就拉了道家神仙过来帮忙,就是渺渺真人。又觉得不保妥,才要再计赚女娲补天石一同下凡“协助”。

  

  ꧁②꧂

  渺渺真人既与身为菩萨的茫茫大士同行,“真人”的地位显然与“大士”对等。

  如此一来,渺渺真人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必然是一位道家的真仙了。

  庄子《南华经·大宗师》:“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道家认为达到“天人合一”境界者可为“真人”。通认的四大真人便是:通玄真人、冲虚真人、南华真人(庄子)、洞灵真人。

  渺渺真人与这四大真人等同身份,不排除便借鉴自四大真人,就像那茫茫大士,不排除原型便来自四大菩萨。

  

  ꧁③꧂

  至于渺渺真人的“渺渺”二字,据《管子·内业》:“折折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同样具有悠远的意思,与茫茫都近乎于“大荒”的意思。

  曹雪芹如此命名,显然便是杜撰。

  隐去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的真实身份,并没有像《西游记》这类古典小说取材于中国神话资源。而是全部“杜撰”出新故事,便是配合他“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故事核心。

  茫茫大士为“假”,渺渺真人也是“假”。石头是“假”,石头记也是“假”?什么不假?亘古不变的兴亡真理不假。

  

  ꧁④꧂

  渺渺真人作为茫茫大士的搭档,他在整个故事中,立场相对消极。

  随着故事展开便知道,整件事的起因是一个佛家弟子与一个道家花神的情孽纠缠。

  佛家弟子因不能沾染情孽,逃避感情而下凡证果,是佛家的大事,与道家并无什么好处。

  但随之下凡的很多人,却都是道家的花神,便不排除是两家达成的妥协。

  


  佛家给了道家足够好处,才让茫茫大士请到渺渺真人协助他来做这一场“功德”。

  这就有点类似《西游记》,从始至终是佛家主导,道家对此并不积极。

  至于渺渺真人的真实作用,后面就会展开。作为道家的真人,他所代表的道家思想。无疑是中国人的思想核心。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20: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渺渺真人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渺渺真人,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虚拟的神仙人物(首见第一回)。他与茫茫大士等一起,在《红楼梦》中构成主体故事以外对独立的世界。他常常化为跛足蓬头、疯疯癫癫的道人,与茫茫大士同行在人世间救苦救难,超度众生。有时他也单独活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渺渺真人

性别



登场作品
红楼梦

国籍
中国

目录
1人物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首见第一回)作者虚拟的神仙人物。他与茫茫大士等一起,


在《红楼梦》中构成主体故事以外对独立的世界。他常常化为跛足蓬头、疯疯癫癫的道人,与茫茫大士同行在人世间救苦救难,超度众生。有时他也单独活动。

如第一回,甄士隐家遭不幸,贫病交攻,他便麻屣鹑衣,来到人世,以《好了歌》点悟甄士隐,引渡他离俗出家。最后他与茫茫大士一起在毗陵驿地方带宝玉离开尘世。(应必诚)
什么是真人?道教四大真人,历经千年而不朽的思想境界
咸鱼道长2019-10-12 12:2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个词,叫做“真人”,道教一般用作尊称,那么什么是真人呢?古代道家、道教称洞察宇宙和人生本源,真正觉醒、觉悟的人,为真人。是一种非常高深莫测的境界。
真人、仙人、佛,叫法不同,但都是差不多的含义,虽然大家感觉好像道教中叫真人挺随便的,但实际上真正能达到真人境界的人,基本没有。公认的,就只有太上道祖老子的四位弟子,并称为道教四大真人。


一、南华真人。即道家庄周,代表作《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真经》。庄子完美的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后人有“老庄”之称。我们熟悉的鲲鹏就是出自《庄子》,此外子庄周梦蝶、子非鱼等典故,也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
庄子主张超脱现实关系而尽情逍遥,《庄子》开篇即名逍遥游,人与物质的关系本质就是相互转换的,梦与醒、生与死也不过是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而已,只有领悟精神和物质的转换,才能真正的逍遥。


二、通玄真人。姓辛名銒,一名计然,号龙拯,又称文子,代表作《文子》,即《通玄真经》。传说文子师承老子,更孔子是同时期的人,曾授弟子范蠡七计灭吴,范蠡用了五计吴国就灭亡了,由此可见文子具有一定的出世思想。
兔死狗烹、竭泽而渔等典故皆处于《文子》,俗话说,淹死会水的,最早也出自文子的“擅泳者溺”,古往今来谓之宙,上下四方谓之宇,最早定义宇宙概念的人,也是文子。可见其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十分深远。


三、冲虚真人。即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学家列子,名御寇。代表作《列子》,又称《冲虚真经》,其主张清静无为、贵虚等思想,什么是贵虚呢?即去除心中的杂念,保留人清静自然之本性,即可达到忘形骸,虚物我,一荣辱,齐生死的境界。
传说列子修道九年,可以御风飞行,常乘春风以游八荒,《庄子》称赞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为什么列子可以这么优秀呢?庄子说,列子达到了秉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境界。这才是真正洞察宇宙和人生本源的人。


四、洞灵真人。即春秋时期的亢仓子,老子的弟子,代表作《亢仓子》,又称《洞灵真经》,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的思想。当然这里并不是简单的解说,亢仓子将道家思想发挥到极致,包含君、臣、政、兵、农等等,皆有道之用。
亢仓子可以说的道家的实用派,跟儒家思想颇有相似,比如亢仓子的名言,“君子检身,常若有过”,说人要不断的反思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进步。修身和治国,皆是以道为根本。
以上就是传说中,洞察宇宙和人生本源的道教四大真人,可见所谓真人,他们的肉体可能早已腐朽,但他们的思想和著作一直影响中华文明两千多年,也将随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这才是真正的真人。
我是咸鱼道长,感谢您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20: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西游记说什么
IP属地: 福建
0.12
2019.09.30 12:25:02
字数 909
阅读 1,451
《西游记》第一回回目是“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开篇诗有云“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是不是很眼熟,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贾雨村与冷子兴分辨清浊二气。《西游记》与《红楼梦》的关系真是太密切了,不是简单的巧合而已。



书中讲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红楼梦》中宝玉落胎时口衔的那块玉,也叫“通灵宝玉”。想想如果一婴儿出生,真的口里含块玉,家人还不得吓死。可知是譬喻。石谐音是“识”,佛家讲有八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所以才通灵,说它能大能小,大能变为巨石,把《红楼梦》整部大书刻在上面,小能变为美玉,含衔口中。这些都是譬喻。《红楼梦》之所以又叫《石头记》,就是因为第八识落印象,含藏一切记忆种子,可知《红楼梦》作者是参透了《西游记》花果山这块石头。“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风表动相,所以后来石猴又叫行者。猴表不定,攀缘心不断。



书中又写到水帘洞里面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李卓吾点评说人人皆有此福地洞天。《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花表因,劝众生修福修慧,因果不空。福慧双修,福慧圆满,就成佛。佛又称“二足尊”,说的就是福慧圆满。佛家常把阿赖耶识比喻成瀑流,“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心念如瀑流,念念不住,三心不可得,相有体空,让众生观照般若性空。烦恼如同瀑布水帘盖住,烦恼无自性,是假相,透过它是真相,实相。所以作者故意写那么多的石家当,也是谐音“实”,表法唯一实相。《金刚经》有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福地洞天是表法众生具足之自性清净,是真家,真归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20: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冉冉:怎样品赏《庄子》和《红楼梦》
2019-09-01 05:00


《庄子·天道》篇中的一个寓言非常具有启发性。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曰:“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土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

舜肯定尧的美政,但又声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将有限之美引向无限,以无限为参照系不断超越各种具体之美的局限性。这种思路,在《庄子》和《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勿依恃有限的美

《逍遥游》中,有着这样的序列: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到“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再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再到“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直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序列中的每一种都有其美好之处,但《庄子》强调不要滞留于任何一种有限的美,不要依恃任何一种有限的美。

对于有限的美,《庄子》的态度是“无待”。所谓“无待”,与其说是“无凭借”,不如说是“不依赖”。“无凭借”是不可能的,就连文中达到“无待”境界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其实也要凭借“天地之正”“六气之辩”。

文中强调的是,“正”“辩”都不是固定的,都在“化”;彼时的“正”“辩”,此时已不再是“正”“辩”了,不要再依赖彼时的“正”“辩”,这样才能实现自由自在的逍遥游。

《庄子》中描述“游”的境界时常常用“乘”与“御”来表示“游”的方式,包括“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等等。

“乘”与“御”能够很好地表明“内”“外”之间的关系:“内”一直没有动,其实就是“无为”;“外”则随着道的运行一直处在变动之中,也就是“无不为”。“内”既然没动就可以说是“内不化”,“外”既然随道变动则可以说是“外化”,这正是《知北游》中所主张的“外化而内不化”。

得道之人在随道变化时有凭借,却不对一时的凭借产生依赖,这就是《庄子》强调“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而对儒家的仁义礼乐主张不以为然的原因所在。可以说,在《庄子》看来,儒家对作为先王一时之凭借的仁义礼乐太过依赖,结果就难以循道而应物不穷。

“游”的方式是“乘”“御”,“游”的对象则是无限,如“四海之外”“六极之外”“尘垢之外”“方外”“无何有之乡”“圹垠”“无穷”“物之所不得遁”“无所终穷”“天地之一气”“逍遥之虚”“万物之所终始”“万物之祖”“物之初”“大莫之国”。《庄子》认同这样一种观念:曾经的美好固然令人留恋,但不要对任何具体之美产生依赖,对具体之美的依赖会因时过境迁而陷入局限、不能自拔。而且,这种局限不仅使旧的具体之美不复存在,还会使新的具体之美无法生成。

对于具体之美,更重要的是“乘”着生生不息的大道进行永无止境的创造。用现代美学术语来说就是,审美主体要认识到各种美的具体有限性,通过不断克服有限性使审美能够无限生成,而不是停滞不前。

“合内外之道”

由此,我们可以在《庄子》中看到具体、有限的美总要被引向无限:“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也乎大哉,独成其天”“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

无论是河伯的“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井蛙的“擅一壑之水,而跨埳井之乐”,还是尧的美政甚至是神仙“泠然善也”的享受,《庄子》都要将“美”引向“大”。此处所谓大,在《庄子》中不是指具体、有形的大,而是指“其大无外”的无形与无限之大。《庄子》中的“无何有之乡”“无有”“无”,都不是指一无所有,而是突出无限的无形特点。

有人可能会问:《庄子》中为什么会说“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呢?难道是在否定“仁恩”“动不为利”“辞让”“食乎力”“行殊乎俗”“为在从众”,而肯定“害人”“为利”“争”“借人”“辟异”“佞谄”?

实际上,这是在强调“仁恩”“动不为利”“辞让”“食乎力”“行殊乎俗”“为在从众”都是“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多”与“贱”这样的主观取舍会对旧有的具体之“美”产生依赖而不能促使“美”的继续生成。《庄子》之所以强调“无名”“无功”“无己”和“行贤而去自贤之行”,之所以反对“饰知以矜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非其所不善”和“是其所是”,都是源于克服旧美之局限性、不断创造新美的核心主张。

总之,《庄子》强调“合内外之道”,把内圣(立德明道)与外王(应物而不穷)结合起来,把“治其内”与“治其外”、“养其内”与“养其外”结合起来。可以说,通过“合内外之道”,《庄子》很好地回答了如何最大程度实现自由的问题:

一方面,把循道而行内化为人的主观目的、把道的客观规律内化为人的主观标准。一言以蔽之,对外在于人的“必然”,人最大的自由是安于必然,不受负面情绪的支配。

另一方面,人在主观上要不把具体之美的局限性视为“必然”而受其支配,要主动超越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促成美的无限生成。可以说,通过“合内外之道”,《庄子》很好地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少些执念与依赖

《红楼梦》中,最看重的价值也是自由。

如果不是自由的象征,宝玉厌弃八股时文,在女儿国中“厮混”,在大观园中游逛,“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以及“无事忙”“不中用”“闲消日月”……这些就都可以说是纨绔子弟典型的“荒于嬉”生活;如果不是对自由的看重,宝姐姐就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完美淑女,而不是有着“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之憾的立体人物了;如果不是对自由的强调,湘云身上所体现出的魏晋风度也会大大消减“是真名士自风流”的魅力……

不过,《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单独的人物形象能够承载“合内外之道”的高妙境界。这种境界是在整体象征世界中体现出来的。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命名即使不是有意为之,也很有可能是对道家“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之大观视域深切体会的一种无意流露;“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贯穿全书始终,可理解为以时空之无限突破拘于虚、笃于时的遮蔽;甄士隐、宝黛等人对功名富贵的疏离,可视为对束于教、囿于物、拘于俗的超越。

《葬花词》当然不能深刻体现哲人之思,却以诗性智慧描述了一种极为大观的视域:诗中的花不是园林之花,甚至不是大自然中的花,而是向无限飘飞的花——“花谢花飞花满天”“随花飞到天尽头”;宝玉听闻《葬花词》后有了深刻的生命体验,也是因为这篇作品引发了宝玉“逃大造、出尘网”的大观视域。

《红楼梦》的整体叙事视域也表现出大观的特点:《红楼梦》写宝黛爱情,写四大家族的“兴衰际遇”,写“十八世纪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些包罗万象的描写还只是《庄子》所说的“人间世”,并不能体现出“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视域。

《红楼梦》艺术世界的时空建构耐人寻味。虽说主体部分仍是描述特定时期、特定空间中的故事,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的说法便颇有达变中知常的意味。开头女娲炼石的神话传说与“又向荒唐演大荒”的叙事结构将特定时期放置在“古往”与“今后”之中,向前通向无限,向后也通向无限。

另外,贾府、官府、朝廷、市井、宅院、庄园、乡村、庙观等特定空间被放置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中,由封闭空间变成向无限敞开的空间。小说结尾写宝玉拜别贾政,将这种向无限敞开的空间意识写得极有诗意:“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背景中,一袭“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渐行渐远,走向远方,走向无限。走向无限的还有“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的悟道之歌,在人影不睹时似乎还在耳边萦绕,真是回味无穷……

这样富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使得《红楼梦》具有其他古典小说难以企及的大观视域,从而让读者体认到具体、有限之美“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不对具体、有限之美产生依赖感,而是得以唤醒人的超越精神,促成美的无限生成。

如果说《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江湖世界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金瓶梅》通过“极写人情世态之歧”呼唤人性之美,《儒林外史》通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寄托人格之美,它们都对具体之美表现出依恋与执着,那《红楼梦》虽然也对具体之美表现出由衷的欣赏之情,却少了执念与依赖。

在“无限”的参照之下,曾经的具体之美如梦似幻,不可永久依恃。人的心灵被净化,妄念被消除,不会陷入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中不能自拔。在“无立足境”的情况下,也就不会驻足不前,而是随道运化,不断创造新美。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冉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20: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点评15-1:“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入世情节)

王科丁
IP属地: 湖北
2
2022.08.16 18:37:11
字数 1,786
阅读 1,717
点评十五:“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
(红楼梦人物群体系列一)


按:本篇写于《石头记》开篇第一回“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至“……如今悔却晚也”处,主要介绍“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来历,并谈一谈佛道思想对封建社会时期的影响。



《石头记》一书,写到的人物非常多,有人大概统计了一下,前八十回已接近千人。作为批评者,我们不可能一一细考较去,也没有那个必要。据脂批言,末回有情榜,我想大概如《水浒传》一样是一百零八位,这是主角。按我的分类方法,艺术人物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功能性人物,在文中起到情节过度承接、注明来龙去脉的作用,一种是审美性人物,在文中起到演绎故事情节、拓展中心思想的作用。重要有趣的人,我们择一部分评一评,其他的我们以群体划分统一作评说。

《石头记》开篇就写一僧一道,名“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是两位奇特而又神秘的人物,但获得的关注却不多。因为他们是功能性人物,不是主角。从《石头记》开场到结局,他们适时串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却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石头记》中另外一条重要脉络,这一条脉络便是以佛法、道法救世度人。

一、一僧一道的入世情节
此一僧一道,楔子中写的是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但后来却幻成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第二十五回中有两首描绘一僧一道形象的诗: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有宝光;破纳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一头疮。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形象上却是一落千丈,反差较大。

此二人有时结伴而行,有时各行其事。对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或脱度、或点化、或指点迷津、或解除冤孽。

前八十回,有脱度和点化家遭横祸、走投无路的甄士隐,因尤三姐蒙垢自刎未遂而痛悔不已的柳湘莲;为“生有胎毒”的薛宝钗开出了奇异的药方,并送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吉祥话,告诫林黛玉要身体好须不见生人、不见哭声;淫思凤姐而不知悔改的贾瑞在病入膏肓时,送来“风月宝鉴”,让贾瑞只能反照,不可正照,但贾瑞经不住镜子正面女色诱惑,结果死于非命;在王熙凤、贾宝玉遭魇魔法算计,命在旦夕之时,在通灵宝玉迷失令贾府上下惊恐不安之际救危解难,使贾府恢复平静。



15-1:清孙温绘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空空道人
女娲补天的遗石,是由这一僧一道请太虚幻境的仙子,在贾宝玉出生时带入红尘,随着贾宝玉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

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两人前后形象上的反差,一个是出世的形象,一个是入世的形象。所谓形象,即相也。若以相看人、看众生,即著相,无法自利利他。故两人以不怎么入眼的形象现世,要度的是不著于相的人。从名称来看,茫茫指广阔深远、模糊不清、草木茂盛,渺渺指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无法把握、幽深或无边无际、渺小、若有若无。如果以人生来看,仿佛身处茫茫大海、不辨方向、更不知如何到达彼岸。大士即菩萨,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真人即觉悟的人,指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正觉醒、觉悟并能知晓天理、运用真理的修行人。从形象上来看,和尚癞头,如佛头有粪,但并不影响佛光普照,“佛”字拆开意为不是人,勿以人的标准衡量法相;道士跛足,如身残之人,却不影响思想提升,“道”字拆开意为用头走路,腿脚不好并不影响前进的步伐。作者对一僧一道的定名和形象设计初衷于此。

有人根据描写跛足道人的诗,推定此二人来自山东蓬莱,进而联想到李煦的祖籍也正是山东莱州昌邑。猜测出一僧一道的原型是李煦的两个儿子李鼎和李鼐。查李煦子嗣,确有两个儿子无疑。李鼎生于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一六九四年),次子李鼐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一七一六年)。李煦家与曹家是姻亲关系,曹寅死后,李煦为了让妹妹在曹家仍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拼力保住曹家的世袭官职,同时也拼力帮助王修德一系,因此激怒雍正,一七二二年就被抄了家。抄家之后,李煦并没有立即入狱、流放,两个儿子随同关押,其他家口送往苏杭变卖。。



15-2:清代打牲乌拉的繁华.webp
一七二七年再次查出其曾为八王爷胤祀买过五个侍女,才入狱并流放打牲乌拉(两个儿子也随同流放)两年后李煦逝去,李鼎、李鼐随之释放,成了一僧一道倒是可能的,一僧一道的原型,也有可能来源于此二人。但从文中的叙事情节来看,假如贾宝玉的原型就是曹雪芹自己,便不合逻辑,因为李鼐还比曹雪芹小一岁。这一点倒是无关紧要,作者写一僧一道,作用并不在此,而是倒底以什么样的思想救世度人的问题。

(未完待续,水木森【水目人曾】)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即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20: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给贾瑞救命的风月宝鉴是什么法宝?贾瑞怎么死的
原创2022-07-29 07:07·青溪话红楼

《红楼梦》这部华丽的篇章背后,描写了许多的死亡。贾瑞是贾府死亡的第一个人,他的死说起来荒唐,竟然是照镜子而死的,这枚神奇的镜子就是传说中的《风月宝鉴》。

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跛足道人对《风月宝鉴》有一个介绍说明,我们看原文:

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说毕,佯常而去,众人苦留不住。


旁边伏侍的贾瑞的众人,只见他先还拿着镜子照,落下来,仍睁开眼拾在手内,末后镜子落下来便不动了。众人上来看看,已没了气,身子底下冰凉渍湿一大滩精,这才忙着穿衣抬床。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这段描述充满了玄幻,按照跛道人的说法,无药可救的贾瑞只要看上三天“风月宝鉴”的背面,就能立刻恢复健康。可惜贾瑞贪恋王熙凤的美色,只看正面,结果一命呜呼,成了个风流鬼。



我们知道,《风月宝鉴》其实是《红楼梦》这部书,原名《石头记》。在贾瑞病入膏肓之际,跛足道人送来的救命宝器是《石头记》这部书。贾瑞死后,贾代儒烧镜子就是烧书。


《风月宝鉴》说是警幻仙子做的,这意味着警幻仙子是作者。按照脂砚斋的说法,“雪芹”原来还有一部《风月宝鉴》,由他的弟弟棠村写了序言。这样就有两部《风月宝鉴》,它们的主旨观念相反。

贾瑞如果真得了生理上的疾病,无药可医,不可能看三天镜子中的骷髅就能好。照镜子是一种影射,要让贾瑞以书为镜,进行反思。贾瑞身体根本没有病,他只是遇到了一种生死抉择。选择对了,可以很好地活下去;选择错了,就是死路一条。他关键时刻做了错误的抉择,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贾瑞和凤姐儿在风月宝鉴中云雨,表面写的是男女之事,实际却大有深意。


“云雨”这个词出自宋玉的《高唐赋》,指神女兴云播雨之事。《高唐赋》结尾是“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九窍通郁精神察,延年益寿千万岁。”在古代文学中,男女云雨用来比喻阴阳相交。楚王和神女交合,被认为是调和阴阳,天就会下雨滋润万物。

《七十家赋钞·卷一》中记载清代张惠言对《高唐赋》的评价:

此篇先叙山势之险,登涉之难,上至观侧则底平而可乐,所谓为治者始于劳、终于逸也;结言既会神女,则思万方、开圣贤。此岂男女淫乐之辞邪?

《高唐赋》实际是一片讽喻国君治国理政的文章,《风月宝鉴》的背面也是一部谏书。贾瑞和凤姐儿的云雨深刻地寓意要脱离开男女之事,上升到治理国家的高层次上来。


《风月宝鉴》具有两面性,比喻两种相反的主张和意见。所谓忠言逆耳,贾瑞不愿意看骷髅,是听不进反对意见,逃避现实的危机和残酷。他蛊惑于凤姐儿的诱惑,凤姐儿哄人相当有套路和手段,许多事情贾母王夫人都被她蒙在鼓里。她玩弄贾瑞于股掌之间,最终致死。

贾瑞临死的情况,书中是这样写的:

“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了这句,就再不能说话了。”

我们读不懂《红楼梦》,有一种原因是被书中的一些幻相迷惑了,贾瑞仿佛死于一种痴迷的梦幻。如果我们去掉这种迷幻,从现实角度来看待这个情节,那么贾瑞分明是被人用锁链铐走的。

王熙凤有一个绰号是“阎王”,阎王在神话故事里那是专门索命的。所以,最后有人来拿铁锁套走他,幕后的主使者就是凤姐儿。贾瑞临走提到镜子,那是在分辨自己都是按照凤姐儿的安排做事。可是只说了一句就说不出话了,这是被人堵住了嘴。


焦大因为揭露贾珍的丑行,被塞了一嘴的马粪。电视剧里时常有捉拿罪犯的镜头,许多都要塞住嘴,免得被捉拿的人喊叫。

结论

跛足道人给贾瑞送来的“风月宝鉴”就是《红楼梦》原稿,是对贾瑞的劝谏。贾瑞只喜欢和凤姐肆意妄为,他最终死于凤姐之手。

思考

凤姐为什么一定要置贾瑞于死地?

贾瑞的命运是何等不幸,正是:

只因为在花园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

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可悲的是,这思念要了他的性命。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20: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风月宝鉴跟随跛足道士情归太虚幻境
2019-01-17 14:34
《细讲红楼梦》系列:完整解读红楼梦第12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第53讲:宝贝情归太虚幻境

话说跛足道士在给了贾瑞风月宝鉴后,就一直在暗中窥探凡间的一切。

当他看到自己的莫逆宝贝风月宝鉴,遭到愚不可及的贾代儒等芸芸众生的如此迫害时,高人忍不住落下了眼泪。在这关乎风月宝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十万火急!高人顾不得流眼泪了。只见代表着正义势力的道士,以第一宇宙的速度,急匆匆地及时赶来为风月宝鉴撑腰了。


我们继续接着上一讲的内容往下逐句原文:

【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

跛足道人其实一直在暗中保护风月宝鉴。正当风月宝鉴孤立无援正在悲戚之时,只见听到风月宝鉴的哭声后的跛足道士忍无可忍,闻声及时迅速赶来,在紧要关头力挽狂澜拨乱反正,救无辜的风月宝镜于水生火热之中。

道士“谁毁”一句,言之理直气壮、振聋发聩,避免了一场将有价值的宝贝无端被毁灭的悲剧。

既然一开始就有有硬正仗腰子的跛足道人做后台为风月宝鉴撑腰,并且还赋予了宝贝神奇的力量,让其走遍天下处处左右逢源,处处吃得开。那么纵然风月宝鉴再遭遇到什么天大的委屈,那也只是暂时的,幸运宝贝儿总会在崩盘关头,遇到神仙人物及时搭救。

唉,一声叹息,咱们普通老百姓,可就没有风月宝鉴那么幸运了。

多言则背道。跛足道士还是不愿多说什么,这次连解释都不愿解释了,对贾代儒这号三季人过多解释,无异于鸡同鸭讲。高人不肯再浪费一丁点时间,在他看来无异于浪费生命啊。



只见高人【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跛足道士好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闪击战”,不给“敌人”贾代儒任何喘息之机,干净利落,速战速决,且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

试想贾代儒们此刻应是根本不暇反应,就被“击得”老眼昏花,不知天南地北。

风月宝鉴最终跟随跛足道士情归太虚幻境,去到了她该去的、适和她发展的广阔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20: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详解之二百八十八
发布日期:2019-08-02 11:54:31
石呆子:现实中人们早就有[色字头上一把刀]、[娥眉是伐性的斧头][女人是祸水]的俗语,这里的"风月宝鉴"正背两面的幻相粗看上去也像似这个意思。其实作者在这里费尽心机如果仅仅为这些粗浅的俗理就不值了,因为《金陵十二钗》一书是专门替闺阁昭传的,作者既然把《风月宝鉴》纳入《金陵十二钗》的创作宗旨以内,就不可能仍沿用以往风月小说的俗套、再站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立场上、把女人当作男人纵欲伤身的主因,而只能是打破俗套、站在女性的立场上、把男人片面追求性快感性愉悦认定为男人纵欲伤身的主因、而且肯定女性以延续新生命为主要目的的性观念,再说明白一些,就是女性从来不认为追求快活是性行为的主要目的,从来都以准备生孩子为性行为的主要目的,那么有男性因追求快活纵欲而亡怎么能怪女性呢?他们自己舍本逐末、不喜爱延续新生命这条真龙、而片面追求性快感和性愉悦这假龙,如今作者用真龙来教育他们、挽救他们,可他们还执迷不悟、把责任全推到女性身上,这太不公平了!女性从来都是以延续新生命为性行为主要目的的,只有男性才会以追求性快感性愉悦为性行为的主要目的。因此,若有男性为追求性快感性愉悦而亡,根本不能怪女性太美,只能怪男性无知啊!

石呆子:现在再看跛足道人来送"风月宝鉴"一节,就能看出作者杜撰这些情节的真实意图了,作者看上去是借神仙神镜警告贾瑞,实际上是在暗示此书就是《风月宝鉴》、广大青少年读者千万不可只看正面,要看到其背面啊!这《风月宝鉴》一书的正面[无非公子与红妆],可背面却是[白骨如山忘姓氏]啊,作者当初在交代通灵宝玉时早就交代过这两句了,只是你们不会联想罢了。

红疯子:妙!果然极妙!原来这镜子里的幻相还有这一层意思,妙!实在是妙!照这么看,这[照风月鉴的背面][千万不可只照正面],还隐寓[看透通灵玉的背面][千万不可只看正面]的含义,还隐寓[看透红楼梦一书的内容][千万不可只看形式]的含义,还隐寓[看透历史是白骨如山的真相][千万不可只看到公子与红妆的表象]这事体情理啊。

石呆子:所以我说你有夙慧呢,一般男人看不到这些的,只看到[凤姐招手唤贾瑞进去与她云雨数番]这镜子的正面,于是把[镜子反面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当作隐寓凤姐是白骨精狐狸精,他们只顾自己[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还把责任推给女人,说她们用美色勾引男人、祸害男人,似乎这些女人都不顾孩子不顾丈夫、只知追求性快感性愉悦、比男人还要骚!请问:这符合造物主赐予女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吗?可见这些男人是在替自己的荒淫无度找借口,象这种须眉浊物就宜得象凤姐这样的泼辣货惩罚他们才解气。

回头再看书中,贾瑞照了"风月宝鉴"的背面,[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账,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可怕是"招手"二字。】叫他。【奇绝!】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写得奇峭,真好笔墨。】与凤姐云雨一番,]我把这脂批也过录上,你们就可以看出脂砚斋并没有明白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的隐寓。这里的贾瑞不但没被"风月宝鉴"救过来,反而被"风月宝鉴"送了命,照一般人看来,这贾瑞虽不好说是凤姐直接害死的,但可以说是这跛足道人直接害死的,因为这跛足道人既然知道"风月宝鉴"的正面是凤姐的幻相、若被贾瑞看到会送了贾瑞的性命,那为什么不把这"风月宝鉴"的正面蒙上、为什么要让贾瑞看到这正面?这不是故意坑害贾瑞吗?我这话虽然把这半神半幻的假事当了真,会被那些强调浪漫主义的评论者讥为真假不分,但欲辩其真假也必须先假设其为真,才能看出其背谬矛盾之处,进而由此表面上的背谬矛盾之处悟出其中蕴涵的事体情理。这里的跛足道人既然不应该把"风月宝鉴"的正面给贾瑞看,实际上既然贾瑞并没有因看其背面而生、反而因看其正面而死,那么说是跛足道人害了贾瑞、是"风月宝鉴"害了贾瑞就言之成理了,可作者在这里杜撰这跛足道人和"风月宝鉴"讲明是为了救贾瑞啊,为什么反而要用"风月宝鉴"的正面送贾瑞的命呢?这就是[作者之意不在"风月宝鉴"这镜子、而在《风月宝鉴》这本书之间]啊。



石呆子:作者杜撰这"风月宝鉴"的假情节,从来就不在用这神镜救贾瑞,而在隐寓用这《风月宝鉴》一书救广大青少年啊!既然要用这《风月宝鉴》一书救广大青少年,当然不好把这本书的正面全掩上,只让读者读其背面了,因为作者只能直书其正面、不能直书其背面、只能把最重要的背面隐在正面背后、但又想提醒读者只阅读其背面、不能阅读其正面、所以才不得已借此"风月宝鉴"镜子来比喻《风月宝鉴》这本书的。对于"风月宝鉴"这镜子来讲,当然可以遮掩其正面、仅留其背面给人看了,但对于《风月宝鉴》这本书而言,就无法遮掩其正面、仅留其背面给人看了,因为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但不能遮掩其正面、仅留其背面,而且只能遮掩其背面、仅留其正面给人看,而作者的本意是遮掩其正面、仅留其背面,这就是创作《风月宝鉴》一书最大的难题---作者只能借假事隐真理、借正面隐背面啊。但作者又不甘心将真情真理隐埋于假事之中,不甘心他的心血《风月宝鉴》一书只能显正面隐背面,更担心广大读者看不透其背面、最终为其正面所误,这才不得已借跛足道人之口告知广大读者:[千万不可看正面,只看他的背面,要紧,要紧!]由此你们就该理解作者借跛足道人告诫读者不能看正面、只能看背面的用意,仅就《风月宝鉴》一书而言,是告诫广大青少年不能看女性美貌容易激起男性性欲的正面,只能看男性若因过度追求性快感会纵欲伤身害命的背面,若就《石头记》全书而言,是告诫广大读者不能只看到全书[公子红妆]的正面,要看到[白骨如山]的背面啊。

往下看,贾瑞在梦幻里[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嗳哟"了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手里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描绘这一情节对那些不知深浅只图快活的须眉浊物实在太形象了,特别容易警醒那些无知的有手淫习惯的青少年。这里根本不是凤姐在吸贾瑞的精、害贾瑞的命,而是性行为伴生的快感和愉悦在吸贾瑞的精、害贾瑞的命,是不能正确认识性功能的[延续新生命作用为主、愉悦身心为次]这事体情理,才导致贾瑞精尽而死啊!由此你们该看出,这贾瑞照风月鉴也死、不照风月鉴也死,只要他拚命追求性快感性愉悦,改不掉手淫的坏习惯,就迟早会死,与风月宝鉴没有关系,作者这里只是用假话调侃这可怜虫而已。可这贾瑞至死不悟,到临死还要拿着风月鉴走,这里蕴涵的深意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了。贾瑞这里要拿的不是这面神镜,而是要拿能满足他的性欲的所谓[风月笔墨]啊!作者在全书开头就曾告诉读者,[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最是坏人子弟]。这就是指《金瓶梅》《肉蒲团》等淫书,作者在少年时曾受其影响,后来在宗学里又目睹亲闻了很多八旗子弟为淫书所害的实例,才发愿要创作这《风月宝鉴》一书以拯救广大青少年的。这《风月宝鉴》正面似《金瓶梅》《肉蒲团》等风月笔墨,但背面却与这些风月笔墨完全不同,决不是鼓励青少年纵欲,而是鼓励青少年节欲。可一般象贾瑞这样的青少年却只喜爱金瓶梅肉蒲团这些风月笔墨,不喜爱他这宝鉴,甚至也误把这《风月宝鉴》当金瓶梅肉蒲团这些风月笔墨来喜爱,这不是[只看正面不看背面]吗?若依作者忠告,不看那些风月笔墨,只看这宝鉴,会拯救多少失足青少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20: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一柄风月鉴,照尽人间妖
赖晓伟重评石头记
2018-05-07 11:29
郑重申明:本文著作权属夷水行舟(冯宁),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不得以纸质形式出版。
我在上一篇解密《金陵十二钗》的文章中给朋友们作过承诺,写一篇解密《风月宝鉴》的文章,以此来对《红楼梦》曲词《好事终》的前三句详加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当时解密《金陵十二钗》的那篇文章重点是把 “金陵”二字说清楚,在那篇文章中要把《好事终》的前三句解释清楚,就非得要把“风月”二字说清楚,但要说清楚这两个字,又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也非该文的重点。否则“蜻蜓点水”的说一下,有人又要说胡言乱语了,还不如不说。

在解密《金陵十二钗》中笔者明确提出,关于《石头记》的五个书名是五大关键所在,是五个窥探该书写作意图的窗口,自然《风月宝鉴》也是该小说故事的一个“分镜”、一个窗口。
熟读《石头记》的朋友们应该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凡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写作思想或者说写作目的,都是“反复咏唱”,用一些比如“情”、“淫”、“香”、“绿(青、翠)”、“红(丹、绛)”、“读”、“孽”……之类的字眼,这些字眼都是作者为达其写作目的,精心设计出的一些映射符号,“风月”二字也是一样。
如果不识别这些精心设计的符号,只读“表面文章”,也就基本与读懂《石头记》无缘了,倒不如去看点花边新闻和心灵鸡汤之类的文章罢了!

为什么说“风月”二字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映射符号呢?这不仅仅是因为小说书名《风月宝鉴》中用到了“风月”二字,而在整部作品中,司空见惯。只要见空,作者就见缝插针,反复不断的提及“风月”二字,笔者初步统计了一下,文章中提及达“风月”二字地方有二十四处之多,这还不包括脂砚斋的批评和众多的风月场景描写。
由于故事中老是提及“风月”二字,描写风月场景,以至于发生了很多误解,有人认为《石头记》中描写糟粕的东西太多,并提出批判性的阅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殊不知,小说作者是最厌恶历来纯粹的风月小说对风月场景的描写,并用“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八个字来做了批判。作者的这种思想观点,笔者在《茗烟的惊人秘密》一文中已做了阐述。

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在故事中见缝插针的说“风月”写风月,把自己厌恶和批判的东西大写而特写,显然又用了“特犯不犯之笔”。是以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表明“风月”二字与“金陵”二字一样。体现的就是写作的中心思想,是整个鸿篇巨制的大关键所在,并非“恐没戏”那样简单。能看清楚“风月”二字的实质,也就基本理解了《石头记》的核心思想。
《石头记》小说的写作手法采用的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故事中的“风月宝鉴”是“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其实“风月宝鉴”并不真正是什么警幻仙姑的神镜,而是利用“镜子”作譬,针砭时弊。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很显然,作者的《风月宝鉴》的书名就充份体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这句话。

小说故事中有三处以镜作譬的场景,代表了《风月宝鉴》的三个层次:
一)是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故事中,写秦可卿房的布置“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代表了以史为鉴的第一层次。
二)是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场景中,写石牌坊上的“天仙宝镜”四字,代表了以人为镜。
三)是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故事,贾天祥用的跛足道人送的那柄“风月宝鉴”代表了以书为镜。
下面笔者就来一层层的抽丝剥茧具体分析其实质内容。(未完待续)
夷水行舟2018年5月5日写于夷水之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20: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镜子”的那些事儿
2016-06-27 05:46
□钟林斌

关于“镜子”的故事,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恐怕是《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了。

父母双亡、只靠着祖父贾代儒教私塾为生的贾瑞(字天祥),虽然也是荣国公贾源的后人,但他这一支早已破落。可就是这样一位破落户子弟,居然“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打起族嫂王熙凤的主意。正当他想入非非之时,被笑里藏刀的凤姐略施小计,即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先是在穿堂里被冻了一夜,隔两天又在深夜里从头到脚挨了一桶屎尿,于是乎一病不起。尽管贾代儒请医生开了各种方子,贾瑞论斤地吃药,却依然毫无起色。此时,来了个跛足道人,“口称专治冤孽之症”,送给贾瑞一面可以治病的镜子,镜把上錾着“风月宝鉴”四个字。道士告诫贾瑞,千万不可照正面,只能照反面。气息奄奄的贾瑞拿过镜子,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边。贾瑞骂道,混账道士,竟敢吓我。不顾道士的警告,他立即拿镜子的正面来照,只见凤姐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大喜,荡悠悠地竟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这是致命的一照。深陷相思局的贾瑞,立时“三魂归地府,七魄丧阴幽”。贾代儒见孙子一命呜呼,遂精神崩溃,大骂妖道害人,命人将镜子烧了!忽然空中有人大喊:“为何烧我此镜!”“还我的风月宝镜来!”那镜子果然回到道士手中,随老道飘然而去。曹雪芹笔下的这面“风月宝鉴”,确乎是一面神镜、魔镜。其含义之深刻,看官们自然是懂得的。

不过,如果从古灵精怪的荒诞程度来比较,“风月宝鉴”却要输给唐人小说《古镜记》(王度撰)所描绘的那面古镜了。相传这面古镜是黄帝所铸造的十五面镜子中的第八面,年代极其久远。镜子周边的装饰极为繁复,镜鼻像麒麟蹲伏之状,镜子四边分列龟龙凤虎之象,四象之外,分列十二生肖,生肖之外分列二十四节气的图像。它最初的持有人是隋朝奇士侯生,由侯生转赠王度(据考证此人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兄长)。侯生说,持此镜可“百邪远人”。镜中藏着谁也看不见精灵,它威力无穷,降魔伏妖不在话下。王度持此镜到芮城做县令,当地人说,县衙前有株古老的大枣树,县吏到任必拜此树,否则将遭殃云云。王度暗地里将古镜悬挂在树枝间。是夜突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次日清晨,只见一条大蛇,身被数创,死于树下。王度以为,那是古镜杀死了蛇精。此镜不但是照妖镜,而且是能为人治病的神镜。王度以御史身份到河北赈灾,地方流行疠疫,其属下小吏一家数十口患病,命在旦夕。王度让小吏持镜子照患病之人,奇迹出现了,卧床不起的,立即惊起,感觉“如冰着体,冷澈腑脏”,旋即痊愈。更不可思议的是,此镜能抵御狂涛巨浪,帮持镜人涉江渡海。王度之弟王勣(据说此人就是王绩)持神镜游历江南。将渡广陵扬子江,“忽暗云覆水,黑风波涌”,船夫担心船只倾覆。王勣携镜上船,用镜子照了照江水,转瞬间大江“明清彻底”,风平浪静,安全抵达南岸。南渡钱塘江时,正赶上大潮,涛声震天,百里可闻。王勣依然出镜照水,须臾间,“江波不进,屹如云立。四面江水,豁开五十余步”,“举帆轻轻,直入南浦”。将克服自然界重重艰险和人生种种磨难的愿望,幻化为一面神镜,这让我们不能不佩服唐朝人的想象力。有趣的是,小说作者告诉读者,这面神镜并未长留人间,某日,“匣中悲鸣,其声纤远,俄而渐大,若龙咆虎吼,良久乃定。开匣视之,即失镜矣”。

镜子的发明和制作,是我们祖先伟大智慧的体现。古代的镜子用铜制作,是铜冶炼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那么,人们为何要制作镜子呢?韩非子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再聪明的人,再明亮的眼睛,也无法看见自己的面容。于是,镜子被发明出来了。

由于制作原料的稀缺,镜子往往为皇家和贵族所专用,平民百姓难得拥有。因而,民间出现许多关于镜子的传说。《西京杂记》云,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宫,发现府库里有一面宽四尺,高五尺九寸的方镜:“表里洞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掩心而来,即见肠胃五脏,历历无碍。人有疾病在内者,则掩心而照之,必知病之所在。”其功能简直就像现代的X光机。历代文人雅士多有咏镜诗文,比如南北朝诗人庾信就写下《咏镜诗》、《镜赋》,连梁简文帝也有《咏镜诗》。在元明戏曲中,镜子成为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如《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等;在古代志怪神魔小说里则往往出现照妖镜,比如《西游记》中二郎神大战孙大圣,二郎神的老爹托塔李天王就手持照妖镜来参战,只是,此神物在老孙身上不起作用。足见,镜子在古人心目中的位置,相当神圣。

古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从镜子可“整饰容颜”,“正尔衣冠”的特征出发,常常以镜子作比喻,引申出修身治国的道理。《韩非子》曾将他的法家学说比喻为镜子,指出,人不能看见自己的面容,所以需要照镜子,诸侯王缺乏自知之明,“故以道正己”。就是说,要用法家学说这面理论之镜来修正他们的治国方针。韩非说:“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恶。目失镜,无以正须眉;身失道,无以知迷惑。”脸上有瑕疵不能归罪于镜子;治国方针有偏差,不能归罪于指出这种偏差的“道”(韩非所鼓吹的法家思想)。丢掉镜子,人无法让面容整洁端庄;离开“道”,君王无法发现和纠正政治上的迷失和疑惑。韩非确乎是巧用比喻的高手。

唐太宗李世民也喜欢用镜子作比喻。魏征是唐太宗的宰相,以敢于直言著称于世。“每犯颜进谏”,“数批逆鳞”,乃至弄得李世民很难堪。但是魏征所言在于规谏太宗居安思危,汲取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历史教训,令李世民不得不虚怀若谷,予以采纳。从而避免了施政上的一些失误,开创出“贞观之治”的太平景象。魏征逝世后,太宗亲自为魏征“制碑文,并为书石”。“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其实,唐太宗所要面对的岂止是魏征这一面“人镜”,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饥饱冷暖、辛劳安危,才是他最最应该理智面对的一面大镜子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21:17 , Processed in 0.0972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