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V哥掰谎//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2: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yuxiong2014

2014-08-13 08:28
13673楼  


@gdmmman 13603楼 2014-08-13 02:37:20

畸笏叟在靖本第五十三回有一条回前长批云:“祭宗祠、开夜宴一番铺叙,隐后回无限文字。浩荡宏恩,亘古所无,先兄□□,孀母无依,屡遭病故,□(生)不逢时,令人肠断心摧。……

本批中的“浩荡宏恩,亘古所无”说明了此人在宫中的地位。

结合以下的批:

【庚辰双行夹批:好,一提甄家。盖真事将显,假事将尽。】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

此批揭示了自......

-----------------------------

扇=骟,骟是阉割的意思,难道是指太监?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13 09:09
13674楼  


导致霍国玲姐弟三人得出这么雷人结论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她们太愿意相信“红学家”的研究成果了,认定小说的故事背景是清朝,成书时间是乾隆年间,所以在错误的历史背景下挖掘出来的结果肯定是荒唐的。

最为可悲的是霍国玲等人紧抱着“红学家”的研究成果这条大腿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放,却很不招“红学家”的待见,被斥为“异类”;还有那位上过中央台“百家讲坛”的作家刘心武虽然动不动张口闭口周汝昌先生与我如何如何,一副“拉大旗、做虎皮”的味道,可他的研究成果也遭到了很多“红学家”的白眼,甚至讨伐,让老刘很是郁闷;其实就算周汝昌本人,也与“红学界”的很多专家矛盾重重,很不对付,甚至与一些知名的“红学家”老死不相往来,而且专家们还互相拆台,说对方坏话,一位很有名的“红学家”还私下跟我说:“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结局都是依据周汝昌的研究成果,其实我们都是不同意的,结果后来拍出来观众不买账,这是肯定的”,看来“红学”这个圈子其实就是一个“江湖”!

后来还有不少人以传统“红学”为基础,研究出更多更的雷人研究成果,一个比一个雷,真是青出于雷胜于雷!这也是中国“红学”研究的一大奇观,也是世界文学研究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那霍国玲姐弟三人是如何得出“曹雪芹”与情人杀死雍正的这个雷人结论的呢?其实他们就是在这首回前诗里找到的所谓的证据,他们认为其中第三句“有朝敲破蒙头瓮”就是铁证,为什么呢?他们说因为“瓮”字繁体写成“甕”,那这当什么讲呢?霍国玲他们认为“有朝敲破蒙头瓮”是指将“甕”字上头的“雍”字敲破,这就了不得了,因为这不就是指曹雪芹杀了雍正皇帝吗?真亏他们怎么想出来!谁说中国人缺乏想象力?我印象霍女士还说:“如果这句不这样解,就无法讲得通了。”不过他们的研究有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那就是给人感觉雍正不是病死的,而是好是脑袋被人打破似的!这个死法严重缺乏史料支持。

《红楼梦》是天下第一大谜书,可猜谜也不是这个猜法吧?我个人感觉这首回前诗的头两句“反正从来总一心,镜光至意两相寻”正是指书中这种独特的“传影”的写作手法的一种解释,是说“传影”的两个角色就象是在照镜子,而且镜里和镜外的像看似是相反的,而本质上非常相似,都是围绕着同一个历史事实和人物进行的隐写。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就可以领悟出宝玉做梦故事的含义了,也就是说甄宝玉和贾宝玉两个角色的关系就是照镜子一样,他们看似一反一正,但影射的是同一个原型,这样解释合理了。

(在我的新浪博客上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DACE021969  2017-10-16 17:08
废话实在太多了,说重点吧楼主,看着太累

ty_游刃1  2019-04-01 10:12
评论 DACE021969 :楼主也是欲进围城而不得的人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人生是美丽 12792楼 2014-07-26 20:44:13

贾母不喜欢宝钗。

-----------------------------

贾母那样一个饱经沧桑,极聪明圆融的老太太,怎样深沉的宠爱着宝玉和黛玉这两个孩子。贾老太太叫自己“老废物”,其实她心里什么都明白,谁要是真把她当作老糊涂了的“老小孩”,就真是被作者给骗了。老太太很少夸奖黛玉,我们只知道放炮竹的时候,她把黛玉搂在怀里。夸奖的话大多是说给旁人听的。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这一回目,贾母非常严厉地说了一番话,实际上是说宝钗的。

首先,从红楼梦的一贯风格来看,贾母肯定不是顺嘴说说,这些话是有所指的。指的谁呢?我们仔细看看这些话: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 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

我们都知道黛玉和宝玉是有爱情的,所以很容易就想到了他们俩。但是黛玉符合“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吗?

当然不!

宝玉和黛玉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而且他们的感情也是在贾母的默许下发展起来的。黛玉初见宝玉,是决没有往终身大事方面想的,只是很纯洁的感觉到亲切。

那么是谁“一见清俊的公子,就想起终身大事”呢?我们只知道,薛宝钗从一进府就带着个金锁,锁上刻着跟宝玉配套的吉祥话。刚跟宝玉熟了,就要看人家的玉,还引着丫鬟往自己的金锁上说。进了大观园,更是没事儿就往宝玉那里跑,弄得宝玉的丫鬟都有意见了。

老太太不会知道得这么详细,但她能不知道宝钗有金琐的事情吗?在她看来,事情应该是这样子的:自己儿媳妇家的亲戚来自己家住,那个女孩子自己打了个金锁带着,锁上刻着跟自己亲孙子天生带来的玉配对的吉祥话,还说什么和尚道士为了婚配才让她带的。呵呵。老太太这话针对谁的,不是很明显了?

所以拉,不要带着先入为主的“宝黛恋”的想法去看老太太的话,就知道老太太在说谁了。


6.92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人生是美丽

2014-07-27 08:28
12877楼  


刚才细看下,书中黛玉的房间比公子的书房还好,不象小姐的房间,是否暗示她实际上是"他"。

贾母少歇一回,自然领着刘姥姥都见识见识.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幕了,咕咚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

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说话时,刘姥姥已爬了起来,自己也笑了,说道:“才说嘴就打了嘴。”贾母问他:“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刘姥姥道:“那里说的我这么娇嫩了.那一天不跌两下子,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贾母因问:“宝玉怎么不见?"众丫头们答说:“在池子里舡上呢。”


6.92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取不好名字怎么办

2014-07-27 09:43
12878楼  


回来看看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昙花溪

2014-07-27 10:20
12879楼  


作者通过那首谜语-更香 和后面的红豆词,把林黛玉的情愁非常自然地引向朱由检的国愁

以林黛玉治不好的病预示明王朝风雨飘摇 行将覆灭的悲剧命运

作者处心积虑、把自己的思想融合到不为人注意到的判词、诗词间、谈话中。 却让后人感受到清初汉族的斑斑血泪。


6.92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迦无

2014-07-27 10:56
12880楼  


@V哥掰谎 12765楼 2014-07-26 10:32:38

宝钗住的蘅芜苑里为什么会那么怪异并且还有很多发着各种异香的古怪植物都是在暗示宝钗影射着异族,蕃邦,表面上看很有些《西游记》里的西域风情的感觉,但从其冰雪本质来看那肯定是指北方的满清,也表现出作者对清人强烈的鄙视和不屑,难怪宝玉在第六十三回里有这样一段话:

“‘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

书中有不少批语提示说:有末回情榜,情榜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包含“情”字的词作为对这个人的总结,宝玉的是“情不情”,黛玉的是“情情”,那宝钗的呢?

-----------------------------

书中和脂批中多处提到宝钗是无情。 她家住在东北角上的梨香院。梨花白,梨花香。梨香院当也喻梨园.梨园里自然得有戏子,瞧薛姨妈、宝钗、黄金莺都多会演戏呀。自古道,戏子多无情婊子多无义。所以情榜里肯定无戏子! 但宝钗毕竟不是戏子,能上情邦当冠无情。

下面是新发现的后28回本,第108回中的情榜。只是和脂批里有的对不上。

“----金陵十二钗正册----

情情---林黛玉,无情---薛宝钗, 情尊--贾元春,情敏---贾探春,情憨---史湘云,情隐----妙玉,情懦---贾迎春,情冷---贾惜春, 情雄----王熙凤,情缘---贾巧姐,情槁---李纨, 孽情---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副册----

情呆---香菱,情妥---平儿,情壮---薛宝琴,情贫---邢岫烟,情魅---宝蟾,情侥--娇杏,情悔----尤二姐,情刚---尤三姐,情殃---瑞珠,情累---宝 珠,情颖---李 纹,情聪--李 绮。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情勇----晴雯,情箴---袭人 ,情屈---小红 ,情慧---紫鹃,情守---麝月,情谮---鸳鸯 ,私情---司棋 ,情烈----金钏儿 ,情怨---玉钏,情谅----茜 雪,情络---莺儿,情折---柳五儿。

脂批:后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皆陪客也,《红楼梦》中所谓副十二钗是也。又有又副册三断词乃晴雯、袭人、香菱三人,......

从脂批可见香菱当在又副册。


6.92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V哥掰谎 楼主

2014-07-27 10:59
12881楼  


在第五回最后一支仙曲《飞鸟各投林》中这样一句很少有人关注: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既然宝钗的特点是“无情”,那这应该就是指宝钗后来的结局,我们在结合前面的“有恩的死里逃生”一句来对比,就会得出“无情的”宝钗没有做到“死里逃生”,而是死在了自己无情无义上,看来宝钗后回应该有劣迹,可在前八十回里她没有什么过分的行为呀?

宝钗最大的特点就是想劝宝玉读书上进,然后考取功名,大搞仕途经济学问,也就说宝钗是个有上进心、有追求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一定能当个女贪官,很可能在八十回以后,她太有追求了,也许做事不择手段,于是遭到了报应,这样的结果才能与她的“上进心”一脉相承。

在第五回她的判词中写的是“金簪雪里埋”这会是个什么样的结局呢?给人感觉好象是宝钗死后埋在了雪里,死得很凄惨。在第四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甲戌侧批: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

这里是说宝钗出生时带来的一股“热毒”是她一生本性,而且是在宝钗在第八回里正面出场的时候的第一个情节里的第一时间告诉了我们,所以应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一点大家好象只把它当成个普通的故事情节来看,既使宝钗的这个病离奇之极,大家也没有仔细思考过其象征意义。

我曾经说过书中有不少角色首次出场都会有很重要的暗示,无论是对这些角色的本质还是这些人物的结局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宝钗这样重要的大主角应该更是这样,我们看看宝钗在第七回正式出场的细节:

周瑞家的不敢惊动,遂进里间来。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纂儿,坐在炕边里,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见他进来,宝钗才放下笔,转过身来,满面堆笑让:“周姐姐坐。”周瑞家的也忙陪笑问:“姑娘好?”一面炕沿上坐了,因说:“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

大家看看,宝钗的第一句话说的是无关紧要的而又必不可少的客气话,而她的第二句话就说自己有病!现在看来宝钗第一次说话就把自己这么重要的特点告诉我们了,真是让人惊呀!也就是说宝钗一生的特点甚至结局都应该与之紧密结合。

我在后面还会介绍一些人物第一次出场说的话,到时候大家就会发现真的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直接表明这个人物所影射原型的身份,作者在这些地方都对我们进行了暗示,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关注这些细节。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vgimm

上帝不想笑  2020-06-17 17:27
正描花样子呢,所图不小

woshiduanzhu  2020-08-16 14:00
评论 上帝不想笑:妙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2: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13 16:20
13692楼  


“甄”与“贾”,谐音“真”与“假”,但并不是说二者是对立的,不是说一个是真的,而另一个是假的,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那怎么理解呢?我觉得还是想象成为宝玉照镜子,也就是说是镜像,镜子中的影子并不是跟原型一黑一白,一阴一阳,而是左右颠倒,是反像,仿佛是在暗示“玉玺”上反刻的字与其盖在纸上印出来的正字一样,但也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形式不同,而本质上还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甄”与“贾”,或者说“真”与“假”的“传影”的本意,不是指两者之间非此及彼、非我及你、水火不融的关系。

互为“传影”的情况下不但二者影射得非常一致,而且“传影”的角色身上发生的事还可以与另一个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所以作者的思路确实挺开阔的,在“传影”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各种发挥,而不是简单地仅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他们所影射的同一历史原型。

在甄宝玉和贾宝玉身上,我觉得更多的体现的是伏笔关系,应该说甄家与贾家之间也是这样,或者说书中的“传影”的手法不仅针对的人两个人之间,在甄家和贾家也互为“传影”,比如在第七十四回抄捡大观园的情节里,探春说过这样一段话:

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

正因为甄家和贾家也是这样的“传影”关系,所以甄家早早地在前八十回里被抄了,这正是贾家后回被抄家的伏笔,也就是说一个既然出事了,另一个肯定要出同样的事,只不过一先一后,不是同时被抄,一个提前简单上演了一遍,成为一个伏笔,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过程,而作为重头戏的另一个将再次在后面详细上演。这样也可以让我们提前体会到贾家未来的大致发展脉络,在八十回以后看不到的情况下,我们也会大致知道贾家的结局。

作者还酷爱使用伏笔这一方法,有一种历史宿命感,而将“传影”的手法与其结合在一起,更显得云山雾罩了,给小说增添了神奇的氛围。说实在的,这种写法确实是独一无二的,理解了以后也让我们感觉更是神奇。正因为甄家和贾家也互为“传影”,所以我们也可以参照着甄家的情况来研究贾家,这一点应该还没有人想到过,我从这个角度出发还真找到了非常有价值东西,对于我们了解《石头记》的增删过程有很大的帮助。

而有一些朋友坚持认为贾家是影射北京皇宫,而江南甄家自然是指南宫旧皇宫,因为明朝一开始的时候皇宫就是在南京,后来国都迁到了北京,南京成了“陪都”,是个“备份”,这样看来明朝有两个皇宫,所以对应书中的甄家与贾家。还有人认为江南甄家是指南明,所以“接驾四次”是指南明时期的“三王一监国”。

(在我的新浪博客上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木佑仁  2016-08-06 12:59
@V哥掰谎 甄事显,贾事尽。 就是说甄家的事情一出现,贾家就要接着来。 也就是说甄家是贾家的预言。

钧天广乐1693  2020-05-22 14:26
评论 木佑仁:我倒是觉得,是真事显,假事尽,表面的故事即将落幕,更加露骨的历史事实即将粉墨登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2: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13 16:20
13692楼  


“甄”与“贾”,谐音“真”与“假”,但并不是说二者是对立的,不是说一个是真的,而另一个是假的,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那怎么理解呢?我觉得还是想象成为宝玉照镜子,也就是说是镜像,镜子中的影子并不是跟原型一黑一白,一阴一阳,而是左右颠倒,是反像,仿佛是在暗示“玉玺”上反刻的字与其盖在纸上印出来的正字一样,但也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形式不同,而本质上还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甄”与“贾”,或者说“真”与“假”的“传影”的本意,不是指两者之间非此及彼、非我及你、水火不融的关系。

互为“传影”的情况下不但二者影射得非常一致,而且“传影”的角色身上发生的事还可以与另一个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所以作者的思路确实挺开阔的,在“传影”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各种发挥,而不是简单地仅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他们所影射的同一历史原型。

在甄宝玉和贾宝玉身上,我觉得更多的体现的是伏笔关系,应该说甄家与贾家之间也是这样,或者说书中的“传影”的手法不仅针对的人两个人之间,在甄家和贾家也互为“传影”,比如在第七十四回抄捡大观园的情节里,探春说过这样一段话:

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

正因为甄家和贾家也是这样的“传影”关系,所以甄家早早地在前八十回里被抄了,这正是贾家后回被抄家的伏笔,也就是说一个既然出事了,另一个肯定要出同样的事,只不过一先一后,不是同时被抄,一个提前简单上演了一遍,成为一个伏笔,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过程,而作为重头戏的另一个将再次在后面详细上演。这样也可以让我们提前体会到贾家未来的大致发展脉络,在八十回以后看不到的情况下,我们也会大致知道贾家的结局。

作者还酷爱使用伏笔这一方法,有一种历史宿命感,而将“传影”的手法与其结合在一起,更显得云山雾罩了,给小说增添了神奇的氛围。说实在的,这种写法确实是独一无二的,理解了以后也让我们感觉更是神奇。正因为甄家和贾家也互为“传影”,所以我们也可以参照着甄家的情况来研究贾家,这一点应该还没有人想到过,我从这个角度出发还真找到了非常有价值东西,对于我们了解《石头记》的增删过程有很大的帮助。

而有一些朋友坚持认为贾家是影射北京皇宫,而江南甄家自然是指南宫旧皇宫,因为明朝一开始的时候皇宫就是在南京,后来国都迁到了北京,南京成了“陪都”,是个“备份”,这样看来明朝有两个皇宫,所以对应书中的甄家与贾家。还有人认为江南甄家是指南明,所以“接驾四次”是指南明时期的“三王一监国”。

(在我的新浪博客上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木佑仁  2016-08-06 12:59
@V哥掰谎 甄事显,贾事尽。 就是说甄家的事情一出现,贾家就要接着来。 也就是说甄家是贾家的预言。

钧天广乐1693  2020-05-22 14:26
评论 木佑仁:我倒是觉得,是真事显,假事尽,表面的故事即将落幕,更加露骨的历史事实即将粉墨登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2: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14 05:55
13707楼  


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有些问题,比如不能说明为什么甄家先于贾家家败,也就是说这意味着南京陪都先灭亡,这不符合史实,也不能解释为什么甄家与贾家如此地相似,甚至连家庭成员都几乎一模一样这些奇怪的现象。

其实《石头记》中对南京旧皇宫有过模糊的描写,而且应该说跟甄家的描写有很大差别,根本就不是甄家的感觉,这一点估计大家很少有人注意到。在第二回里,冷子兴和贾雨村的对话非常有意思,我们应该仔细体味一下:

子兴叹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甲戌侧批: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甲戌侧批: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冷子兴道:“正是,说来也话长。”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甲戌侧批:好!写出空宅。〗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那里象个衰败之家?”

批语中两次强调的“末世”自然是暗指的明朝的末世,而贾雨村又说自己去的是贾府老宅,应该就是指南京的明朝旧皇宫,当然也只是象征,并非百分之百是指皇宫,我们可以估且先这样认为,如果详细分析就涉及到为什么贾家为什么会有荣、宁二府了,我会在会面有专门的文章进行分析。

贾雨村的话说得很有意思:“金陵地界”、“六朝遗迹”、“石头城”,这个说法是从大到小,最小的“石头城”就是南京别称,确实是在金陵地界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金陵”不仅仅指南京,而是一个更大的范围。贾雨村把南京与金陵的概念完全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南京只不过是金陵地界的一部分而已,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来描写,我觉得作者是将金陵的概念无限放大,所以书中应该是把金陵代指整个明朝,这样理解更为确切,不然作者为什么不在这里直接将二者相等呢?这自然也是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相比之下,南京的贾家老宅自然是影射明朝的南京旧皇宫,所以南京的旧皇宫现在才“大门前虽冷落无人”,而且批语中提到是“空宅”。

而书中描写的无论是甄家还是贾家都不是“空宅”,而且人丁兴旺发达,大门前也不是冷落无人,所以不要混为一谈,因为甄家和贾家肯定就是隐指北京皇宫,所以跟这个南京老宅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我的新浪博客上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gdmmman

2014-08-14 02:25
13705楼  


与畸笏叟一起的老者是谁?

(第十八回)又“將未到之處,復又游玩。忽見山環佛寺,忙盥手進去,焚香禮佛。又題一匾曰苦海慈航。”

殘鈔本作“將未到之處,一一游玩。忽見紅梅擁護中,修竹一叢,隱約露出庵寺,微聞鐘磬諷經之聲。元妃傳諭進香,緩緩向前而行。早有妙玉在庵門外俯伏接駕。元妃入庵,盥手拈香禮佛,又賜題苦海慈航匾額。妙玉獻茶。元妃見妙玉瀟洒不凡,心內贊喜,特賞藏香十支,雕鏤壽字千年迦南香念珠(二字旁添)一掛。”

结合:第五十八囘,“誰知上囘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上囘並無敘述。

殘鈔本作“誰知(二字旁添)當今的生慈老太妃崩逝了。”

请留意【拈香禮佛】、【苦海慈航】、【生慈老太妃】的含义,已经很明确指出了崇祯几个儿子共有特征的【慈】字辈。

再结合《吴氏石头记》贾宝玉的最后结局是死在海里,合【苦海慈航】之意。

另外,靖藏本有一眉批曰: 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这句表明了畸笏叟是经历了同伴先逝的状况的,也就是说贾宝玉的最后的死,他是知道的,而且很有可能就是他的同伴:崇祯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2: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7-27 10:59
12881楼  


在第五回最后一支仙曲《飞鸟各投林》中这样一句很少有人关注: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既然宝钗的特点是“无情”,那这应该就是指宝钗后来的结局,我们在结合前面的“有恩的死里逃生”一句来对比,就会得出“无情的”宝钗没有做到“死里逃生”,而是死在了自己无情无义上,看来宝钗后回应该有劣迹,可在前八十回里她没有什么过分的行为呀?

宝钗最大的特点就是想劝宝玉读书上进,然后考取功名,大搞仕途经济学问,也就说宝钗是个有上进心、有追求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一定能当个女贪官,很可能在八十回以后,她太有追求了,也许做事不择手段,于是遭到了报应,这样的结果才能与她的“上进心”一脉相承。

在第五回她的判词中写的是“金簪雪里埋”这会是个什么样的结局呢?给人感觉好象是宝钗死后埋在了雪里,死得很凄惨。在第四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甲戌侧批: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

这里是说宝钗出生时带来的一股“热毒”是她一生本性,而且是在宝钗在第八回里正面出场的时候的第一个情节里的第一时间告诉了我们,所以应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一点大家好象只把它当成个普通的故事情节来看,既使宝钗的这个病离奇之极,大家也没有仔细思考过其象征意义。

我曾经说过书中有不少角色首次出场都会有很重要的暗示,无论是对这些角色的本质还是这些人物的结局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宝钗这样重要的大主角应该更是这样,我们看看宝钗在第七回正式出场的细节:

周瑞家的不敢惊动,遂进里间来。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纂儿,坐在炕边里,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见他进来,宝钗才放下笔,转过身来,满面堆笑让:“周姐姐坐。”周瑞家的也忙陪笑问:“姑娘好?”一面炕沿上坐了,因说:“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

大家看看,宝钗的第一句话说的是无关紧要的而又必不可少的客气话,而她的第二句话就说自己有病!现在看来宝钗第一次说话就把自己这么重要的特点告诉我们了,真是让人惊呀!也就是说宝钗一生的特点甚至结局都应该与之紧密结合。

我在后面还会介绍一些人物第一次出场说的话,到时候大家就会发现真的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直接表明这个人物所影射原型的身份,作者在这些地方都对我们进行了暗示,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关注这些细节。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2: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7-27 10:59
12881楼  


在第五回最后一支仙曲《飞鸟各投林》中这样一句很少有人关注: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既然宝钗的特点是“无情”,那这应该就是指宝钗后来的结局,我们在结合前面的“有恩的死里逃生”一句来对比,就会得出“无情的”宝钗没有做到“死里逃生”,而是死在了自己无情无义上,看来宝钗后回应该有劣迹,可在前八十回里她没有什么过分的行为呀?

宝钗最大的特点就是想劝宝玉读书上进,然后考取功名,大搞仕途经济学问,也就说宝钗是个有上进心、有追求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一定能当个女贪官,很可能在八十回以后,她太有追求了,也许做事不择手段,于是遭到了报应,这样的结果才能与她的“上进心”一脉相承。

在第五回她的判词中写的是“金簪雪里埋”这会是个什么样的结局呢?给人感觉好象是宝钗死后埋在了雪里,死得很凄惨。在第四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甲戌侧批: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

这里是说宝钗出生时带来的一股“热毒”是她一生本性,而且是在宝钗在第八回里正面出场的时候的第一个情节里的第一时间告诉了我们,所以应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一点大家好象只把它当成个普通的故事情节来看,既使宝钗的这个病离奇之极,大家也没有仔细思考过其象征意义。

我曾经说过书中有不少角色首次出场都会有很重要的暗示,无论是对这些角色的本质还是这些人物的结局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宝钗这样重要的大主角应该更是这样,我们看看宝钗在第七回正式出场的细节:

周瑞家的不敢惊动,遂进里间来。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纂儿,坐在炕边里,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见他进来,宝钗才放下笔,转过身来,满面堆笑让:“周姐姐坐。”周瑞家的也忙陪笑问:“姑娘好?”一面炕沿上坐了,因说:“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

大家看看,宝钗的第一句话说的是无关紧要的而又必不可少的客气话,而她的第二句话就说自己有病!现在看来宝钗第一次说话就把自己这么重要的特点告诉我们了,真是让人惊呀!也就是说宝钗一生的特点甚至结局都应该与之紧密结合。

我在后面还会介绍一些人物第一次出场说的话,到时候大家就会发现真的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直接表明这个人物所影射原型的身份,作者在这些地方都对我们进行了暗示,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关注这些细节。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2: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14 15:40
13719楼  


大家看这里的两条批语,“二人一身一体”,“实写秦钟,又映宝玉”说得应该就是这个“传影”意思,也就是说两个人是相互影射的,不然的话这条批语让人感觉莫名其妙,明明是两个大活人,为什么非要说两个人一身一体呢?这意味着秦钟也应该是在影射“传国玉玺”,怎么会这样呢?

经过长时间经久不息的分析,我觉得秦钟这个角色身上所隐藏的象征意义很多,一共有四层!不知道作者费了多少心思?我会在“揭秘秦可卿”的文章中进行详细介绍,相信到时候大家会更为惊叹的,因为这个角色设计的真是非常巧妙。

我在这里先介绍秦钟这个角色的一层含意:他居然也影射着“传国玉玺”,这个是不是有点太另类了?天底下怎么会有两个玉玺呢?我觉得他跟宝玉两个人虽然都是“传国玉玺”,但也是有区别的,秦钟象征着正宗的秦朝的“传国玉玺”,也就是著名的“和氏璧”,他与宝玉这块明朝的“传国玉玺”居然来了个跨时空的亲密接触,这是什么道理?怎么看出秦钟象征着在秦朝的“和氏璧”的呢?第七回里秦钟一出场,就有一条批语:

〖甲戌双行夹批:设云“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这里表面上看这条批语指的是一位“姓秦名玉”的女子(还真有专家是这样认为的),但本质上作者是想说他就是“秦玉”,是“秦朝之玉”的意思,自然就是在影射“和氏璧”,因为提到秦朝之玉大家除了“和氏璧”不可能想到别的什么。据《史记》记载,秦王赢政九年的时候制造了玉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玉玺献给了刘邦,玉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玉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亡后,玉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玉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玉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秦始皇所用的玉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而且“和氏璧”也被认为是“传国玉玺”的鼻祖。

正因为《红楼梦》中将宝玉比作“传国玉玺”和“大明皇权”,用象征满清的宝钗与象征崇祯皇帝的黛玉来争宝玉来影射明亡的历史,所以这条批语才说:“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这里说得确实非常到位,也就是说《红楼梦》一书主要隐写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传国玉玺”之争,又一次政权的更迭,又是一次“改朝换代”的重演,这才是本书的主旨。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约瑟弗  2017-09-30 09:15
一个是宝玉 一个是戴玉 宝玉本应戴在黛玉身上 却偏偏被拆开了 被宝钗给拆了 还是雪国来的金人宝钗

sakaki2010  2020-03-27 00:13
评论 约瑟弗:可以可以,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2: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15 09:28
13729楼  


在第十六回里的有一条批语说的:

〖甲戌眉批:世人见“宝玉”而不动心者为谁?〗

为什么世人对“宝玉”都动心呢?如果这里简单地理解为宝贝美玉或者仅为一个美男子,恐怕动心的没有那么多,正因为“宝玉”是象征着“传国玉玺”和“皇权”,所以全天下人要为之疯狂,为之斗得你死我活。

书中有两个“传国玉玺”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强调书中的大明亡国、江山易主的主题,让人深刻领悟到这一点。因为秦钟象征着“和氏璧”,是正宗的“传国玉玺”,贾宝玉这个“传国玉玺”不过是个“假宝玉”。两个人的用途虽然一样,可来源并不相同,因为正宗的“和氏璧”早已经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所以后来历朝历代用的“传国玉玺”都是重新打造的出来的,两个“玉玺”相互影射,为的是让书中的象征意义更丰富,故事讲得很精彩,作者真是用心良苦。

“和氏璧”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秦始皇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具体模样我们这些后人无从知晓,明朝人也是一样没见过,而人们想象中的见不到的东西往往会觉得要比真实的看得见的东西要好很多,所以秦钟一出场有这样一段情节:

说着,果然出去带进一个小后生来,较宝玉略瘦些,清眉秀目,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羞羞怯怯,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慢向凤姐作揖问好。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

看样子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传说中的“和氏璧”要比我们后代用的“传国玉玺”漂亮得多,不然凭宝玉的俊俏模样,谁能与之争锋?在第三回宝玉一出场的时候是这样形容他的:

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看来这是指没有最好,只有极好,极好肯定已经很不错了。而宝玉第一次见到秦钟,居然也有自渐形秽的感觉,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第七回是这样描写的:

那宝玉只一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便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

宝玉这个山寨“传国玉玺”见到“传国玉玺”的祖师爷了,能不感觉低人一头吗?而秦钟这个角色不仅仅是在影射“和氏璧”,在书中还有其他的含意,需要我们慢慢体会。秦钟的表字是“鲸卿”,这又是何意呢?我还到处查找看这个“鲸”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隐寓,始终没找到,然而“踏破铁鞋无觅处”。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22:20 , Processed in 0.0684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