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8: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末殉节官员卫景瑗简介卫景瑗怎么死的?
3241

发布:2024-02-09 16:37:07  来自 草莓味甜甜圈 觅知友会员

“母年八十余矣,当自为计。儿,国大臣,不可以不死。”这是卫景瑗临死之前,对自己母亲的告别之语,随后便殉节而亡,全了自己的为人臣的忠心,忠孝难两全,为人子的责任却未曾尽到。

卫景瑗是明末官员,生于公元1586年,去世于公元1644年,韩城县渚北村人氏,字仲玉,号带黄,自幼勤奋读书,天启五年高中进士。此后入朝为官,最开始担任河南推官,任职期间,公正廉洁,刚正不阿,执法甚严,受到百姓的爱戴。

崇祯四年,升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刚任御史不久,就将手中的剑对准了当朝首辅周廷儒,弹劾周廷儒收受贿赂,又弹劾吏部侍郎楚卿为官奸佞。然而这些弹劾奏疏,都未得到明毅宗处理。虽然如此,但卫景瑗为官刚正,不必权贵,秉公办事的名声却是传出去了的。

卫景瑗后来背明毅宗授任为巡按,巡按真定府等地。父亲去世之后,辞去职务,丁忧回家守孝。孝期满后回朝任河南道御史,巡视粮仓,改革陋规。

卫景瑗回朝之后,仍然为官青直,但遇不平,都会上书直言。当时有权臣杨嗣昌,为了剿灭农民起义军,提议再次增加剿饷,卫景瑗对此坚决反对。当时内外交困,国家因为军饷,已经多次对百姓增加赋税,使得百姓痛苦不堪。而无法承担赋税的百姓,又落草为寇,加入起义军,形成恶性循环。卫景瑗认为国家安危,但也不能枉顾民生疾苦,如果再次加增,必定会带来难以预想的后果。

崇祯帝一朝,重用温体仁为相,而温体仁为人奸诈,表里不一。当时有给事中傅朝佑、李汝璨多次上告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温体仁罪,反而被崇祯帝下狱,卫景瑗上书二人冤情,为他们辩解。

面对崇祯帝的质问,卫景瑗丝毫不退,侃侃而谈,但也因此惹怒崇祯帝,被降为行人司正,后调尚宝局丞,又调大理寺丞,晋升少卿。崇祯十五年,调卫景瑗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到任不久,正好遇到当地遭灾,百姓痛不欲生。卫景瑗兴利除害,裁减缺丁,厉兵秣马,铸造火器,惩戒贪官,打击豪强,赈济灾民,使得当时的混乱得到化解。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兵渡过黄河,一路向北京进犯。卫景瑗在国难之时,没有寻求自保,而是慷慨解囊,自己出950两黄金,发给将士。

起义军攻占北京城之后,卫景瑗被投敌的姜瓖带到李自成面前。众人都大喝让卫景瑗跪下,卫景瑗凛然昂首,据地而坐,就是不跪。李自成道:“我乃米脂一农民,今日至此,天命可知”,希望卫景瑗能投诚。卫景瑗却拒绝:“我是皇帝封授的官员,岂有投降做贼之理!”随后怒斥姜瓖。

李自成钦佩卫景瑗的忠诚,并没有要了他的命,而是出言派马车送他回家。卫景瑗表示国破哪里有家,直言让李自成杀了他。李自成拒绝之后,他以头碰阶石,血流满面,死而复甦,后命拖出。

起义军找来卫景瑗的母亲劝他,就是在这儿卫景瑗说出了那句“母年八十余矣,当自为计。儿,国大臣,不可以不死。”的名言。

绝食几日之后,与母亲告别完的卫景瑗,走到海会寺,向皇帝哭拜,痛哭道:“臣失封疆,死不尽罪,愿为厉鬼以报。”,随后在观音大殿前沐浴、整冠后,自缢而死。

福王朱由崧继位,追赠卫景瑗为兵部尚书,谥号“忠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09: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解密:《芙蓉女儿诔》祭奠的是贾蓉的母亲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作为中国乃至于世界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是真正集成了"文备众体"的绝世名著。《芙蓉女儿诔》作为全部诗文辞赋中最长的一篇,不但有很强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还有其他诗词及文本不具有的核心秘密。红楼梦属于显隐两本书,显文本的贾宝玉为哀悼晴雯而撰写的《芙蓉女儿诔》,是一篇缠绵悱恻、绚丽多采的文字是宝玉诗作中最长的一篇。其诔文中所表现的悲愤之情不但与《离骚》有相通之处,而且如文本所言,其文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样的以一诔祭二主的形式,在中国哀祭文史上尚属首次,注意这里的二主不是林黛玉,而是另有其人。其语言上的骈骚并用、虚实相生的形式,加上写作上比兴手法、典故和神话传说的运用,使得全文文采飞扬而又寓意深刻,显示了脂砚斋不世之文才。

显文本里的晴雯作为宝玉身边的大丫鬟,容貌艳丽,性格善良直率,却命运悲惨而早夭。宝玉念及以往的情谊写下了名篇《芙蓉女儿诔》,并借林黛玉之口赞曰:"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就文辞而言,两者都是"绝妙好辞",都是表彰死者德行,寄托生者哀思。诔文对其容貌性情与地位命运进行了诠释,运用生动的比喻和优美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美妙缥缈的理想境界。可是隐文本里脂砚斋却是为了诔同昌公主,也就是那位和贾珠相好的死后幻登仙界的警幻仙姑,原因很简单,前文已经解密了晴雯和袭人也就是珍珠其实都是同昌公主的丫鬟,在贾珠和同昌公主死亡后,她们被贾母重新分配了。诔文里有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的字样,显然贾珠和同昌公主不但有夫妻之实,而且育有几个女儿,但是贾宝玉和晴雯之间是清清白白的。《芙蓉女儿诔》就是贾宝玉为了寄托对姑姑警幻仙姑可以脱离尘俗之苦、获得真正自由的期冀。

芙蓉女儿诔里有至关重要的一句: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这里的汝南和梓泽都是古代的地名,分别在洛阳的南边和北边,加上大荒经的指引,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洛阳。

其实《芙蓉女儿诔》的秘密就在这个名字里,贾府除夕祭祀祖先,原文道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蓉之妻回避了。贾珍因问尤氏:“咱们春祭的恩赏可领了不曾?”尤氏道:“今儿我打发蓉儿关去了。”贾珍道:“咱们家虽不等这几两银子使,多少是皇上天恩。早关了来,给那边老太太见过,置了祖宗的供,上领皇上的恩,下则是托祖宗的福。咱们那怕用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除咱们这样一二家之外,那些世袭穷官儿家,若不仗着这银子,拿什么上供过年?真正皇恩浩大,想的周到。”尤氏道:“正是这话。”庚辰眉批:自可卿死后未见贾蓉续娶,此回有“蓉妻回避”语,是书中遗漏处。绮园。看来这位绮园先生是不懂红楼梦的奥妙的,王熙凤和尤氏素来喜欢贾蓉,把贾蓉亲切的称为蓉儿,把《芙蓉女儿诔》里的芙蓉和女儿的第二个字拿出来就是蓉儿,《芙蓉女儿诔》就是贾宝玉为了祭奠同昌公主,也就是警幻仙姑所作的诔文,道理很简单,同昌公主,也就是警幻仙姑就是贾蓉的母亲,而贾蓉的父亲不是别人,就是贾敬。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4-02-25 12:57・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2 10: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晴雯管的到底是哪一种芙蓉花?
2020年10月15日 03:48604浏览 · 8喜欢 · 4评论

蒲元送的刀
粉丝:1700文章:237
关注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是作者创作观的盛大表达。所谓“生侪兰蕙,死辖芙蓉”,可以上溯到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晴雯对应的到底是哪一种植物,学界一直有分歧。87版拍成了木芙蓉,黛玉走来上了一炷香。

剧照
北影版拍成了荷花,并安排黛玉、晴雯穿着同样服饰交替出现,晴为黛影。

截图
78回原文:

这丫头听了,一时诌不出来。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这丫头便见景生情,忙答道:“我也曾问他是管什么花的神,告诉我们日后也好供养的。他说:‘天机不可泄漏。你既这样虔诚,我只告诉你,你只可告诉宝玉一人。除他之外若泄了天机,五雷就来轰顶的。’他就告诉我说,他就是专管这芙蓉花的。”宝玉听了这话,不但不为怪,亦且去悲而生喜,乃指芙蓉笑道:“此花也须得这样一个人去司掌。我就料定他那样的人必有一番事业做的。虽然超出苦海,从此不能相见,也免不得伤感思念。”
这段描写仿照宋人笔记。欧阳修《六一诗话》:

曼卿自少以诗酒豪放自得,其气貌伟然,诗格奇峭,又工于草书,笔画遒劲,体兼颜、柳,为世所好。余家尝得南唐后主澄心堂纸,曼卿为余草书其《筹笔驿诗》,曼卿平生所自爱者,至今藏之,号为三绝,真余家宝。 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惚如梦中,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欲呼故人往游,不得,忿然骑一素骡去如飞。
《括异志》:

庆历中,有朝士将晓赴朝,见美女三十馀人,靓妆丽服,两两并马而行,丁度观文按辔于其后,朝士惊曰:“丁素俭约,何姬之众邪?”有一人最后行,朝士问曰:“观文将宅眷何往?”曰:“非也,诸女御迎芙蓉馆主。”俄闻丁卒。


早在北宋,石曼卿等人便被认为死后成了芙蓉花神。苏轼据此作《芙蓉城》一诗:

芙蓉城中花冥冥,谁其主者石与丁。珠廉玉案翡翠屏,霞舒云卷千娉婷。中有一人长眉青,炯如微云淡疏星。往来三世空链形,竟坐误读黄庭经。天门夜开飞爽灵,无复白日乘云軿。俗缘千劫磨不尽,翠被冷落凄余馨。因过缑山朝帝廷,夜闻笙箫弭节听。飘然而来谁使令,皎如明月入窗棂。忽然而去不可执,寒衾虚幌风泠泠。仙宫洞房本不扃,梦中同蹑凤凰翎。径度万里如奔霆,玉楼浮空耸亭亭。天书云篆谁所铭,遶楼飞步高冷竮。仙风锵然韵流铃,蘧蘧形开如酒醒。芳卿寄谢空丁宁,一朝覆水不返瓶,罗巾别泪空荧荧。春风花开秋叶零,世间罗绮纷膻腥。此身流浪随沧溟,偶然相值两浮萍。愿君收视观三庭,勿与嘉谷生蝗螟。从渠一念三千龄,下作人间尹与邢。
《芙蓉女儿诔》的措辞与之相似:

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


再看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芙蕖与芙蓉语义交叉,“情”与“晴”谐音。晴雯既死,物在人亡。

第7回写冷香丸时,荷花芙蓉是两种植物。越到后文,越有意模糊。这就是汉语的狡黠,作者很可能只需要“芙蓉”的字面。“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影视化却不能如此,必得找出一种实体的花来对应。农历八月,又云“秋艳”,视作临水而生的木芙蓉很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戴敦邦绘于1986年的白描人物,后整理出版为《红楼群芳谱》。黛玉是木芙蓉,晴雯是水芙蓉,香菱是并蒂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2 10: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红楼,谁是芙蓉花主?
0舞动人生02014.11.03浏览58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江慕容xin
2014.11.06
满意答案
电视剧《红楼梦》的插曲中,《晴雯曲》是我十分喜爱的。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连 简简单单的几句词,写尽了晴雯短暂的一生。引得后世的读者无尽咏叹。咏她的花容月貌,忠诚灵巧,叹她受人诬陷,蒙冤离世。读《红楼梦》的人,大凡都爱这样的晴雯,像一朵八月的娇艳芙蓉,未及尽显姿色,便深陷污泥之中,让人无尽叹惋。 想来曹雪芹也爱晴雯,在众多丫头中选择晴雯来伏笔黛玉,“晴为黛影”,让晴雯的形象气质在大观园中如黛玉一样清新个性。故有了读者津津乐道的晴雯桥段:“撕扇”,“补裘”等,就连晴雯的离世,也不像金钏等丫头那样凄凄凉凉,反而得以加冕“芙蓉花神”,引出《红楼梦》中《芙蓉女儿诔》的绝唱。我也爱晴雯,但是那篇《芙蓉女儿诔》的祭文同“芙蓉花主”的头衔一样,都不该属于这个俏丽的丫头。 在《红楼梦》中,无论丫鬟小姐,曹雪芹虽多以花形容她们的风骨容颜,但是前八十回中,得以花神封号的却独晴雯一人。让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这花神名号的由来。 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因宝玉关爱晴雯,向小丫头们询问晴雯的遗言,一个小丫头老实,答得宝玉不满。另一个不知姓名的小丫头趁机乱讲一通,时值八月便指芙蓉封花主,这晴雯到天上谋了花主的职,自然是十分吻合宝玉的心思,遂有了《红楼梦》中独一无二,华美异常的《芙蓉女儿诔》。 晴雯作为大观园中的丫头,作者笔墨如此,实在是她的幸运。然而晴雯在前八十回“寿夭多因诽谤生”,让曹雪芹泼墨挥毫给她的生命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乃是千万读者的幸运。但是理性的去解读《红楼梦》,理性的去判断作者意在言却未敢言的深意,才是一个成熟的红楼读者。 爱晴雯,便更该尊重晴雯,《芙蓉诔》虽美,“花主”之名虽傲,终不是她的。我想给原本就美丽非常的晴雯脱掉这层他人的华裳,还她本来的秀丽,就是对这个人物最大的爱戴和尊重了。 话至此,我该清楚的说出我的观点,此处亦是雪芹“晴为黛影”的写法,这《芙蓉诔》,这“芙蓉花主”都当归为黛玉所有。 也许有人会说,书致此回,黛玉未死呢。这亦不算新奇,曹雪芹埋线千里的写法,在整部书中随处可见。此处亦是如此了。当然这也是宝黛无缘,黛玉必死的鲜明证据之一。 既然说这祭文,这花神名号都归黛玉,那么就让我们从曹雪芹前八十回的文字中寻找证据,为这《红楼》中两位个性独立的美丽女子归位。 (一)“芙蓉花主”晴雯能否当此名号? 想那《红楼梦》中,风华绝代的女子何其多,但花主只见次一位,先且不论晴雯是否名至实归,但是这样重要的称谓,由宝玉一个不知名的小丫头来任命岂不是太过草率,可信度大打折扣了。 回看《芙蓉女儿诔》中,宝玉有赞词称:“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这样的赞美若指向晴雯,敢问黛玉,宝钗之流作者该如何下笔。这样堪比日月星辰的花神,定是属于作者心中大观园内最美丽的奇葩,不是晴雯,却是黛玉,此处亦可理解为“晴为黛影”。 在前八十回中,大观园中虽一派繁华的景象,写亡故之笔墨不多。但是我们亦可引秦可卿,金钏之死和晴雯作比。 《红楼梦》中虽可见晴雯服侍宝玉五年有余,深得宝玉信任,但秦可卿,金钏于宝玉而言,那也是关系非常。读者都会记得金钏之死,与宝玉关系重大,说是宝玉因无心之过害死金钏也无不妥之处。然而书中描写的金钏之死虽有小祭,却与《芙蓉诔》之祭有天壤之别。 另说那秦可卿,可谓是教授宝玉“云雨之事”的老师,也是宝玉的第一位精神性伴侣,她的死,宝玉虽表现出极端的悲痛,吐出一口血来,然而华美隽永的祭文,却不得见。 因而这祭文的主人,这位“芙蓉花主”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二)黛玉和芙蓉花及此祭文千丝万缕的联系 《红楼梦》中有原文写宝玉在晴雯死后想去看晴雯,“宝玉想毕忙致房中,又另穿戴了,只说去看黛玉。”此去原意是看已故的晴雯,却指向黛玉,何况此去晴雯最后一面也未得见。林黛玉的《葬花吟》中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句子,在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中亦可见《葬花吟》的风骨,那两句“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每每读来都像是对《葬花吟》的回答。 然而不待我们疑惑,丫头的一声惊呼,黛玉便从花丛中走出。单之处那两句诗称赞,于是宝黛二人细细推敲这两句诗,当宝玉把诗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时,黛玉骤然变色,无限狐疑。想必黛玉自己也听出了这祭文和自己的牵牵连连。 另看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众人为庆生而饮酒行令。宝钗得牡丹签,探春得杏花签,李纨得一枝老梅,湘云得一海棠签,黛玉抽到的却正是芙蓉签,众人还笑道:“这个好极,除了她,别人不配做芙蓉。”黛玉也自笑了。我虽不认为签上花都是曹雪芹命的花神,然而那芙蓉花主,别人自是不配了。 (三)黛玉祭文? 有学者称在曹雪芹的原稿中,林黛玉亡故后也有一篇祭文,只是历史和我们开了个玩笑,我们终不得见了。我以为后四十回中,不会再有黛玉的祭文了。在《红楼梦》中,《葬花吟》和《芙蓉诔》相互辉映,成为可与日月争辉的红楼绝唱,试问这样的祭文再复制一遍,文学效果必将大跌,曹雪芹岂会如此?细读《芙蓉诔》的句子,就会发现,这样的祭文原本该是属于黛玉,作者放在此处必有深意,或是黛玉死时,宝玉受陷于当时情势,难以悼念。随着后四十回的遗失,我们也只能猜测,对作者原意不得而知了。 (四)高鹗命总花神 在高鹗续书的第一百一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中,宝玉来到幻境,看到绛珠仙草,还趁机向看管仙草的一位花神询问那芙蓉花神是哪位,那花神只回答道:“我却不知,除是我主人方晓。”后见那花神的主人,正是黛玉模样。此处方成黛玉“总花神”。 我自来不很同意对 高鹗先生过分的贬低,毕竟他使得红楼的悲剧情怀得以保存。但此处他的处理,我却不敢苟同。 试问若林为总花神,那么元春,迎春,凤姐之类难道都是某种花神,和小丫头晴雯同等级别?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清朝,曹雪芹纵使万般怡红,也不能如此乱了礼数,丫头小姐平起平坐。 所以自不会有什么总花神,若黛玉是芙蓉花主,那么元,迎之类大概也可司管一种花草吧。暂且不论。 文字到此处,该是完结的时候了,这样了解了“芙蓉主”的公案,却还想咱晴雯几句。就略改了《晴雯曲》以表心愿吧。 虽怜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俏丽丫鬟,寿夭错戴冠 芙蓉花主本林姓 自为奇葩艳 他人虚名怎会羡? 他人文字岂会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2 10: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解读《红楼梦》:贾惜春四小姐的身份,不过是个幌子?
写乎 2021-07-16   |  279阅读  |  10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韩雪丽



(一)被父亲和兄长遗忘
《红楼梦》里只在冷子兴演说时,提到了四小姐贾惜春,用了一句春秋笔法,贾珍的胞妹,明明父亲在世,不提贾敬,到扯了贾珍。惜春的身世,挺尊贵,父亲是一等将军,哥哥是三等世袭将军,可惜,和她无关。

书里没有一个场景,写得惜春与贾敬和贾珍的对话,没有任何关系的样子。贾敬修行去了,贾珍在宁府荒唐着,对于四小姐,无人理会。



惜春倒是和荣国府的姑娘一样,最妙的是,凤姐和平儿对话里,考虑府中几项大的支出里,提到迎春,倒说大老爷那边的,不用管,可是却把惜春算进了预算里,似乎惜春的花销,要由这边负责。

然后呢,不只是贾珍贾敬遗忘了她,连宁府的所有大事小情,都与她无关,比如秦可卿的后事,她没有出席,后来贾敬的后事,连尤家双艳都来了,她居然也没有出场。



(二)被宁府集体遗忘的千金小姐贾惜春
贾府是有规矩的地方,不管内里多么混乱不堪,可是外面的假礼假体面是必须的,所有的规矩,是要遵守的,那么千金小姐怎么可能失礼,不参加父亲的后事呢,可是惜春就是没露面,也没人感觉不对,贾母都认为正常。

于是大家知道了,四小姐和宁府没什么关联,宁府的事,也没什么关系,只有一场,就是要撵入画,凤姐不管,她执意唤了尤氏来,把人画带走,而且,发表声明,与宁府断交,是嫌弃宁府的声名,怕连累自己,其实,也有一种可能,她是知道,她与宁府没关系。何必要陷入进去。



那么尤氏呢,可能,她入宁府晚,不太了解惜春的底细,不过,也有察觉,这个小姑子有些特别,身份上极有奇怪之处,不过,不多事是大家夫人的规矩,她不会揭破,不会多事,反正这么混吧,她不是个事多的人。

她和惜春争吵几句,带走入画,正好应了惜春的话,此后断绝往来就好了,大家省心。



可能对于惜春,是要寻这个机会,和宁府断了关联,她的吃穿用度,都是荣国府负担的,而入画却是宁府的丫环,所以打发了好。惜春提到了悟,其实这个时候,这个孤介的小姑娘,已经有了出世的心,要了悟了,已经埋下了出家的伏笔。

她的身世,可能她到底知道了,四小姐的身份,不过是个幌子。



【作者简介】韩雪丽,石家庄人,热爱诗歌,有作品发表在《写乎》《作家荟》等刊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11: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我本无缘,茜纱窗下女儿情,卿何薄命,黄土垄中公子泪】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芙蓉女儿诔被贾宝玉修改两个字,林黛玉便悚然色变,问题出在哪里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8 人赞同了该文章
趣侃红楼551:我本无缘,茜纱窗下女儿情,卿何薄命,黄土垄中公子泪

上一回讲到贾宝玉借《姽婳词》发泄心中对晴雯之死的愤懑。回来路上见到满塘荷花,就想起要祭奠晴雯一番,于是又作《芙蓉女儿诔》一篇,陈设四样晴雯生前最喜之物,以作祭祀。

《芙蓉女儿诔》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并不若世俗之拘于方寸之间,可谓别出心裁之作。比《姽婳词》更要恳切。



纵观《芙蓉女儿诔》全文,从晴雯的出身、经历、遭劫与贾宝玉的关系、评价都涵盖其中。

虽不免贾宝玉絮絮叨叨,终究讲得清楚明白。

尤其先有《姽婳词》为晴雯“鸣不平”,影射林黛玉日后以自我牺牲作“人参养荣丸”,再用《芙蓉女儿诔》明祭晴雯实祭黛玉,进一步诠释“晴为黛影”。

《芙蓉女儿诔》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晴雯的年纪只有十六岁根本不对。当时十六岁的是林黛玉,而晴雯与薛宝钗同岁已经过了十九。

曹雪芹刚交代完贾兰十三岁,贾环十五岁,不可能犯这样错误。“乱写”只因《芙蓉女儿诔》“明祭晴雯实祭黛玉”,为黛玉伏笔。

(第七十九回)话说宝玉祭完了晴雯,只听花影中有人声,倒唬了一跳。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宝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答道:“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所以改个新样,原不过是我一时的顽意,谁知又被你听见了。有什么大使不得的,何不改削改削。”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一读。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放着现成真事,为什么不用?”宝玉忙问:“什么现成的真事?”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槅,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



林黛玉突然出场,实在意料之中。

从绣春囊出现到抄检大观园,林黛玉一直悄无声息。

中秋夜的“冷月葬花魂”揭开林黛玉的死亡原因,此番从晴雯之死又给出注解。

《姽婳词》中,贾宝玉自嘲无能,愤慨众人“助杀”晴雯,实际就是林黛玉的悲剧结局。

再结合[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来看,林黛玉被迫与贾探春“外嫁身死”的结局注定无疑,而此时已经有官媒婆上门给探春说亲了。

贾宝玉此时作《芙蓉女儿诔》,是对从林黛玉的《桃花行》开始一直铺垫到如今的黛玉之死的“总结”。所有线索都清晰无误,也该黛玉出场了。

此时黛玉应该送完薛宝钗,从王夫人处回来。与众姐妹分手后,路过此处撞见贾宝玉祭奠晴雯。倒给宝玉和小丫头吓一跳,还以为是晴雯死而复生了。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祭文赞不绝口,直呼新颖别致,可与《曹娥碑》并列了。



《曹娥碑》也是一篇著名诔文,祭奠孝女曹娥不顾牺牲,投江捞取落江父亲遗体的孝举。

但林黛玉说《芙蓉女儿诔》堪比《曹娥碑》,是借大儒蔡邕读完《曹娥碑》后,题写“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隐喻“绝妙好辞”的典故。

曹雪芹借《曹娥碑》的八字典故,真正隐喻的却是字面意思。

“黄绢”隐喻皇权,“幼妇”指黛玉父母双亡,外孙指黛玉为贾家外孙,齑臼隐喻终将为牺牲。

结合这几个字,和前文线索,就知道后文因为贾雨村的背叛和陷害,林黛玉为报答贾家养育之恩,牺牲自我为人参养荣丸,被迫与贾探春二女同嫁后,客死海外。算是重复了曹娥与林四娘的故事。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还要结合之前王夫人送给贾母的那道“椒油莼齑酱”。林黛玉“牺牲”背后,还是与王夫人有关。不提。

贾宝玉作诔文时也没有多加考量挥笔而就,不免没有章法随性而为。听黛玉的夸赞反而羞红脸。

古人撰写悼词并无忌讳,甚至有人专门求告悼词不惜重金,好的悼词确实可以赏析。

贾宝玉便让林黛玉“改削改削”,若有不妥的地方尽管提。

林黛玉也不客气。就像专业的遇见好课题“技痒”,指出原文“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有点问题。



“红绡帐里”适合袭人与贾宝玉有过偷试之情,晴雯“出淤泥而不染”,与贾宝玉不越雷池,“红绡帐里”不但不恰当,还唐突了。

贾宝玉一听恍然,果然使不得。便问改做什么好。林黛玉脱口而出如今他们都用“霞影纱”糊窗户,不如改做“茜纱窗下,公子多情”。

由红绡帐改做茜纱窗,意境则完全变了。由儿女亲密遐思变为红袖添香之雅事。

当日“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评价潇湘馆“若是月下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此一生”。

“窗”一般都是书房读书的“借光”位置,也代表男儿读书“立业”,女儿红袖添香的日常风雅。

无论妻子和丫头谁人添香,都是人生风雅。远比“红绡帐里”要高级。

贾宝玉拍案叫绝,觉得如此最好,干脆把这篇诔文送出,改为林黛玉祭奠晴雯好了。

黛玉则说晴雯又不是她的丫头,如何能去祭奠,如果要是紫鹃死了还行。

曹雪芹有意借紫鹃写出黛玉,就是将此诔文与林黛玉关联。



还是要说“茜纱窗”,当日刘姥姥游览大观园,贾母说起霞影纱对潇湘馆的绿色窗纱不满,并暗示两点。

一,窗纱旧了还没换,代表林黛玉被忽视。

二,潇湘馆都是绿色,还糊绿色窗纱,代表黛玉被轻慢。

王熙凤就在旁边,贾母却吩咐王夫人给换上,是指责她没尽到舅母“照顾”的责任。

而在此之前,王夫人刚拒绝了林黛玉的奉茶。茶为茶礼,为定亲婚姻之礼的隐喻,表明王夫人不赞同宝黛婚姻。

如此再将林黛玉更改茜纱窗这个线索,与贾政、王夫人与潇湘馆的窗户的立场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林黛玉的结局已经注定。

一方面,她为了舅舅的养育之恩而牺牲。

另一方面,也因为舅母的不容而被害。

《曹娥碑》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典故,和《姽婳词》林四娘的故事,都在影射这个结局。

读书人都知道《芙蓉女儿诔》肯定是“明祭晴雯实祭黛玉”,但究竟如何关联,随着这些线索展开,也有了理解。但显然还不够。



(第七十八回)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悚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得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才刚太太打发人叫你明儿一早快过大舅母那边去。你二姐姐已有人家求准了,想是明儿那家人来拜允,所以叫你们过去呢。”

俗话说过犹不及,言多必失。如果说之前的诔文讲公子与女儿,突出晴雯与贾宝玉的关系。再将女儿改为“卿”,则完全扣到林黛玉的头上。

古人的“卿”多为第二人称,男称女为卿。贾宝玉对着林黛玉用“卿何薄命”,怎么不让林黛玉悚然变色。

林黛玉身体不好,最疑惑出此不详语言。如今悼词扣到她头上,难免多心乱想。

至此《芙蓉女儿诔》彻底成为林黛玉的悲谶,为林黛玉死后之祭奠。

当然,林黛玉日后身死并没有祭文,而是另一种祭奠的。欲知后事如何,窃看下回分解。

《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 |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发布于 2022-10-30 12:46
红楼梦(小说)
贾宝玉
林黛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12: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晴为黛魂+黛为晴影+芙蓉诔+】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芙蓉女儿诔无话可说,贾宝玉悼词再恳切,也不如文中两处错误重要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趣侃红楼550:空劳牵挂,多情公子作悼词,枉自嗟叹,秋怨芙蓉女儿诔

上一回讲到贾宝玉奉命作《姽婳词》,借林四娘的故事将晴雯之死的愤懑融入诗中。

林四娘的故事本来彰显的是“忠义”,贾宝玉将之改变,成为一个讽刺恒王无能连累女儿,君臣为名利所累,不如女儿忠贞的故事,借以悲悼晴雯死的冤屈。



晴雯被“毁谤”陷害排挤出怡红院。贾宝玉虽锁定具体相关人,却苦于没有证据。他失望于王夫人的“极权”,对小人推波助澜更是愤怒。

当然,有人会不齿贾宝玉无能还迁怒他人。比如多姑娘讽刺他是“没药信的炮仗”没有担当。

但贾宝玉被“父母长辈”完全控制,不能做主也是现实。

就算他成亲,以贾家的规矩,也要备受掣肘。根本不可能像薛蟠那样混不吝的为所欲为。这从贾珍、贾琏的行事也能看出一二。

贾宝玉不是不想担当,而是无能为力。

贾母、王夫人都不允许他有任何自作主张。是当时社会“父权”的彰显。不多赘述。

晴雯死了,贾宝玉借《姽婳词》反思和自我抨击。

他自比任性无能的恒王,就是对晴雯最大的忏悔。

不可否认,晴雯的悲剧,主要来自贾家人的“恶意”。《姽婳词》将其揭露抨击并不错。

贾政看了贾宝玉的诗后,虽然嘴里说着“不大恳切”,还是“口是心非”满意的,便吩咐几人回去。



贾宝玉信步在园中,见到荷塘中的芙蓉花时,又想起晴雯,记得她已去做芙蓉花神又转悲为喜。

因下午没能祭奠,便想着不如在芙蓉之前祭奠一番。

转念一想又觉太过草率,要隆重又别出心裁才能表达他与晴雯之情,摒弃世俗祭奠的成规。

于是,贾宝玉回到怡红院,“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遂挥笔而成一篇《芙蓉女儿诔》,并准备了四样晴雯生前最爱之物,带着白天那个小丫头去到芙蓉之前祭奠。

《芙蓉女儿诔》是贾宝玉泣血之作,更是他明祭晴雯实祭黛玉之杰作。

后文林黛玉死后不会再有祭文,更不会像当初于水仙庵祭奠金钏儿那样嗟叹,也不至于像秦可卿死后“吐血”,只会大哀无声。

闲言少叙,《芙蓉女儿诔》作为一篇祭文,实在篇幅太长,也不用逐字逐句去解读。本文就略过具体意思,挑重点解读一下其中的伏笔和隐喻,为后文黛玉出场作铺垫。

一,开篇是序言是主要伏笔。

贾宝玉用“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讲述晴雯遭劫的世间。颇有太平盛世朗朗乾坤,另有一段《窦娥冤》发生在八月中秋前后,让人徒呼奈何。



(第七十八回)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

贾宝玉自称“浊”玉,是与晴雯出淤泥而不染对应,表达他之德薄,不配晴雯之高洁。

“群芳之蕊”是香,类似太虚幻境的群芳髓。应该是贾宝玉自制的香料,晴雯喜欢,专为她准备。

群花之蕊实则代表群花之死,隐喻晴雯之死。

群花就是百花,林黛玉是二月十二日“花朝节”的花神生日,伏笔不言而喻了。

“冰鲛之縠”是指布料,对应晴雯的女红,也可能就是手帕。

晴雯女红最佳,又给贾宝玉传递手帕给林黛玉,此“传帕之情”又隐喻到黛玉身上。

“沁芳之泉”是日常饮用之水,也是大观园沁芳溪之水,正是滋养满塘芙蓉的水源。

当日“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沁芳二字何来?就应在如今之芙蓉女儿“栖息”之沁芳泉水。

沁芳溪从潇湘馆后院奔流而出,沾染的更是林黛玉之“芬芳”。

“枫露之茗”就是枫露茶。当日茜雪因此茶被贾母逐出,是针对薛姨妈娇纵贾宝玉滥饮。

撵走茜雪,代表贾母不满金玉良姻,变相维护了“枫露茶”。

此茶为晴雯最爱,晴为黛影,影射黛玉无疑。



二,追悼晴雯生平和遭难过程

(第七十八回)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

芙蓉冰清玉洁,却降临在肮脏尘世。晴雯何辜,投在贾家险恶的环境。

晴雯一生命途多舛。从小被卖掉,又被赖大家的买回来做奴婢,赖嬷嬷给贾母后再赐给贾宝玉,直到遭人诽谤被王夫人撵走而死

纵观晴雯短暂一生,经历无数坎坷让人叹息不忍。

不过,晴雯的生平介绍,有两处明显的“错误”。

首先,他说晴雯死时十六岁,肯定不对。

刚才作《姽婳词》前,众人介绍贾兰已经十三岁,贾环十五岁,贾宝玉最少十七岁。

从林黛玉当日说自己已经十五岁到如今,真正十六岁的人是黛玉才对。

晴雯、袭人和薛宝钗同岁,比贾宝玉大两岁,真正是十九岁。

《红楼梦》的年纪一直不用较真,但曹雪芹不可能刚写了贾兰、贾环的年纪,回头就写错了晴雯的年纪。只因此芙蓉女儿诔,确实祭奠的是林黛玉。

当然,作者也能“自圆其说”。前文讲到晴雯被赖大家的买来时是十岁,在贾宝玉身边五年八个月,包括赖嬷嬷、贾母那边的时间,可不就十六岁多么。

但无论如何“自圆其说”都是不对,十六岁肯定是林黛玉的年纪就对了。

其次,贾宝玉说晴雯“乡籍姓氏”不可考,这也不可全信。

晴雯十岁才来贾家,她并非如香菱那样三四岁被卖。



拐走香菱的拐子是个“扬州瘦马”的养马人,需要从小调教孩子。

晴雯被卖,袭人那样父母直卖还不同。

晴雯后来让赖大家的再买她表哥,说明她并不是父母直卖,肯定是与表哥一起在人伢子手里被转卖才行。

如此说明一件事,晴雯被卖时不会太小,否则不值钱。

她更不可能记不得父母家乡,姓甚名谁。

之所以不说是心中对父母有“怨怼”,不想说才符合晴雯的性格。

不过,当日解读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有四个丫头陪伴,分别代表“风花雪月”,推测晴雯极可能姓“封”或者“风”。

晴雯名字指好看的云纹。古人认为云纹出现要刮风,晴雯姓“封或风”的概率很大,且与她的性格贴近。而香菱的母亲也姓“封”。不提。

讲完晴雯生平,贾宝玉便借“金玉”“冰雪”“星日”“花月”对比晴雯之品性。

细看这些形容,分别突出的是薛宝钗、袭人和“小袭人”的麝月。

贾宝玉认定她们这些“袭为钗副”,皆不如晴雯。代表他心中自有一杆秤。

尽管这些人足够好,奈何他最认可“晴为黛影”的晴雯和黛玉。无关优劣。

贾宝玉借此表达与王夫人支持的金玉良姻背道而驰之意,更是他的情感底线。不接受反驳和诋毁。

随后,贾宝玉便引用大量典故,写出晴雯被造谣诟谇,逢冤惨死的真相。不脱妙玉之“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的范畴。

归根结底一句,“寿夭多因诽谤生”,《姽婳词》已经揭露和抨击了其中的丑陋,不多赘述了。



至于其他后文,需要注意贾宝玉再像当日所续《南华经·外篇·胠箧》,将房中之人作为罗列陪衬晴雯。突出对失去晴雯的不舍之情。

(第七十八回)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委金钿于草莽,拾翠盒于尘埃。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

至此,贾宝玉将晴雯之品性、之生平,之遭难、之惋惜表露的清楚。

整篇《芙蓉女儿诔》或叙或歌,围绕一个宗旨,表达对晴雯的不舍和歌颂。

全篇虽然絮絮叨叨,其实情真意切。更将这两日发生的事从头到尾讲述一遍。

既有对晴雯的愧疚,也有对晴雯荣膺芙蓉花神的欣慰。其实都是他的思念和自我安慰。

贾宝玉痴情,源于他对女儿的真心。只可惜女儿偏偏让他伤心。晴雯无辜枉死让他心痛,怡红院背后人心诡谲让他失望。

终究一切要散去,他也徒呼奈何。

《芙蓉女儿诔》不多赘述,内核与《姽婳词》一样明祭晴雯实祭黛玉,而说曹操曹操到,林黛玉的出场将一切归总于她,也是意料之中。欲知后事如何,窃看下回分解。

《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 |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发布于 2022-10-29 21:37
红楼梦(小说)
贾宝玉
林黛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16: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嗣昌简介 他是忠臣还是奸臣?杨嗣昌与卢象升之争
2016-10-27 11:35:50
  杨嗣昌,字文弱,号字微,明末大臣、诗人,生于1588年,卒于1641年,武陵县碴口坡人。杨嗣昌家是书香门第之家的典范,祖父杨时芳为武陵名士,父亲杨鹤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杨嗣昌也在万历三十八年中进士。明末世道混乱,起义军四起。杨嗣昌崇祯十年任兵部尚书,用“四正六隅”、“十面之网”之策镇压农民起义军受到世宗赞赏。后出京督师,为国家存亡而辛苦奔波,本来就身患重病,听到襄王被杀的噩耗,自认有愧于崇祯帝的信赖,绝食而死。

  

杨嗣昌.jpg
杨嗣昌为人至孝,时任兵部右侍郎的杨鹤因招抚农民起义失败,被议罪论死。杨嗣昌上书要代父就死,崇祯帝敢于其孝顺之情,免除杨鹤死罪,戍江西袁。不仅如此,杨嗣昌还多次因为父亲而推辞就任高位。崇祯7年,崇祯有意提拔他为宣大山西总督,杨嗣昌却上书推辞,说父亲在总督职上被治罪已有3年,为人子的实在不该就任此位。后来,杨嗣昌的父亲杨鹤在袁州去世。听得此消息后,他立刻昏迷不醒,整整半个多月不知人事。刚刚康复便不顾身体,也不怕得罪皇帝,上书请求恢复杨鹤原职。若是皇帝不同意“否则非但臣父不能瞑目,臣世世狗马也将不能瞑目”。崇祯见此,只得同意。从这方方面面,实在比那些口头上说感恩孝顺父母的文人士子好的多。



  杨嗣昌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事其实很好说。古时候,三纲人伦应该是每个读书人都遵守的。因为这关乎孔孟圣学,是一个人要严格遵守的最基本的礼。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那个时候,只要不是背叛君主,通敌卖国应该都是忠心玉帝王的忠臣吧!只是可能杨嗣昌的某些方面吗,让大家觉得他这个人实在不怎么样,不值得忠臣之名。他和卢象升之间的斗争,使得许多忠义之士都因此死去,这个影响再说大点,更是使得本就像是在钢丝上跳舞,随时可能跌到的明王朝,更快的走向了毁灭。不过,自古以来官场的争斗就是如此残酷黑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各人为了各人的意见政策互相争斗,不了解当初情况的今人不能一味批判,因为没有哪个人能说,他当时坚持自己的意见,与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斗争,也许只是出于为了拯救国家的意图。就像今日的学术之争,谁又能肯定谁的观点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呢?因此一味判断杨嗣昌是不是奸臣,或者是不是忠臣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杨嗣昌.jpg

  纵观史书,我们可以看见杨嗣昌为了拯救国家而做出的努力。因为自己推荐的将领,打了败仗,便亲自督军,常年在战火纷飞中度过,后来因为战略上的错误,导致襄王被杀,觉得自己愧对于皇帝的信任,便自绝而死。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些人觉得很简单,不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吗?但是当你真正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更何况杨嗣昌还是绝食而死,这其中的痛苦想来应该是自己对自己的惩罚。因此,我们可以说杨嗣昌,没有行军能力或者治世之才,但我们却不能一味倒的批判此人是个奸臣。

  杨嗣昌和卢象升的争斗,其实用两句话概括,便是一个主和,一个主战。在与满清的交手中,实际上积弊的明王朝实在很难负担。因此崇祯那时是有议和的意愿的,杨嗣昌也赞同崇祯帝的想法,支持议和之事,因此对当时总督天下兵马,坚持主战的卢象升多加阻扰。致使卢象升有名无实,根本调不动其他人的兵马,制定的策略也没有实现。各地不派发军饷,各路总兵借口脱离卢象升,使得卢象升只剩下杨国柱和胡大威两总兵。姚雪垠《李自成》:“象升提残卒,次宿三宫野外。”这种种,导致卢象升面对满清包围时,竟无人援助,最后率兵战死。

  造成如此种种,杨嗣昌当时是怎么想的,怕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做了此事,导致这种悲惨结局,背负骂名,也是应当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11: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杨嗣昌VS卢象升 明朝末年两大臣的战与和之争
孤寡老人讲历史 2023-11-22 发布于湖北  |  3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崇祯皇帝执政中期,大明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微弱累卵,外有皇太极统帅的新生的清政权时不时入关掠夺,内有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纵横数省,还有不断发生的天灾肆掠着大明朝北方各地。

于是,如何从战略上挽救大明朝的颓势就成了崇祯皇帝和当朝辅臣们的当务之急。



这个时候,时任内阁次辅的杨嗣昌提出了他的战略思路,中心思想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杨嗣昌认为现在的明朝没能力进行两面作战,并且由于当时的文人群体普遍的不看好清朝会对明朝有灭国之险,小编估计当时的皇太极及清朝政权自己也没想过有机会夺得关内万里江山,于是杨嗣昌提出暂予关外清朝议和、集中物力和武力先解决内部的农民起义军。

而且还在对付农民起义军的具体战术上提出了自己的计策“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就是在农民军经常流窜的四个省派出主力野战军队追击包围农民军,压迫农民军的生存空间,另外和这四省接壤的六个省派出地方军队在省与省的边界防止农民军流窜,集合十省的军队挤压农民军的流窜空间,最终予以消灭。

杨嗣昌的战略提出后遭到宣大总督卢象升的反对,在对农民军的策略上卢象升估计没什么意见,但卢象升是坚决的对清主战派,他坚决的反对和清廷议和。

由于杨和卢两个人都是崇祯皇帝比较信任的臣子,所以崇祯也在对外的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

杨嗣昌为了没人掣肘好方便贯彻自己提出的战略意图,就勾结内监高起潜准备给卢来个狠的,卢象升由于长期在外作战,并且出身东林党,所以和内监的关系一向不怎么好,所以就给了杨嗣昌机会。



崇祯十一年,清廷再一次进关劫掠,崇祯任命卢象升总督天下兵马勤王,但是在杨嗣昌和高起潜的默契配合下,他们鼓动崇祯不断从卢象升身边抽离部队。

最后导致卢象升以极少兵力在巨鹿被清军包围,而高起潜当时带着最精锐的辽东军数万人离卢象升被包围的地方只有几十里路却拒不救援,最后卢象升所属力抗清军不敌,卢象升本人阵亡。

卢象升死后,激烈反对杨嗣昌战略的人没了,但是杨嗣昌还是没能把他的战略完整的实施成功。

因为在对清廷议和的过程中,崇祯皇帝好面子,不愿意承担丢土弃民的名声,而清廷提出的条件又太苛刻,所以和清这一路是没法继续了。

而在对内的剿灭农民起义军的问题上,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术需要极高的指挥和配合,杨又高估了明军各个系统之间的配合程度。

结果在卢象升死的三年后,杨嗣昌被逼着亲自出京带兵剿匪,被张献忠虚晃一枪,杨嗣昌以为张献忠流窜到四川去了,带着军队就追过去,结果张献忠杀了个回马枪偷袭襄阳成功,还杀了襄阳王。

由于失陷亲王,杨嗣昌惊惧之下一病不起,最终病死在湖广。

在杨嗣昌死后不久,关外战场也落下帷幕,在著名的松山战役中,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大明最后的精锐野战军被清军截断粮道包围击败,从此大明朝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再无可用之军,只能是等待灭亡。   



杨嗣昌和卢象升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卢象升长期在外和农民军及清军作战,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战术指挥能力。

而杨嗣昌做为中枢大臣,战略统筹能力也不差,他提出的关外暂和、关内大打的战略以当时的内外形势和财政压力而言也是正确的。

可惜的是这两个人不能有效谅解配合,最终互相倾轧败亡,所以说团结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最重要的。

+关注
undefined
孤寡老人讲历史
漫谈历史兴亡、闲聊文化兴衰,带你步入五千年历史长河。
共 947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赞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14: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同改《芙蓉女儿诔》+】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宝玉黛玉同改《芙蓉女儿诔》,有何玄机?-图1宝玉黛玉同改《芙蓉女儿诔》,有何玄机?-图2
回答问题收藏问题分享12回答·3188阅读
举报

君笺雅侃红楼
2018年03月07日·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芙蓉女儿诔》名为祭奠晴雯,实为诔文祭奠林黛玉,进而祭奠所有红楼女儿。

我们以前曾详细解读过关于《芙蓉女儿诔》。这次再简单说说。


一,宝玉《芙蓉女儿诔》初心祭奠晴雯。

晴雯被撵出惨死,贾宝玉是特别伤心的。怡红院贾宝玉最亲近的两个丫头只有袭人和晴雯,袭人像贴身保姆,亲敬可爱。晴雯像知己,红袖添香。晴雯惨死,贾宝玉听信了小丫头胡说认为晴雯做了芙蓉花神,转悲为喜,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


二,宝玉和黛玉修改后,变成了祭奠林黛玉。

贾宝玉祭奠晴雯,不想被林黛玉听到,大家赞赏,指出全篇都特别好,唯独“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黛玉认为俗烂了些,建议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不想宝玉最后又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一改整首诔文就彻底变成由祭奠晴雯转为暗示祭奠林黛玉,林黛玉当时就感觉到了,悚然一惊,告诉贾宝玉不要改了,已经可以了。原本这只是一首祭奠死者的诔文,结果改来改去,成了祭奠情人的诔文。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情感,难免多想。不想还是一语成谶。


三,《芙蓉女儿诔》实为祭奠红楼女儿们。

我个人认为《芙蓉女儿诔》是《枉凝眉》的一个补充。本人觉得《枉凝眉》并不可能乱入了贾宝玉写个男性在《金陵十二钗》曲子中,认为《终身误》既然说了钗黛合一,《枉凝眉》应该是另外六个贾宝玉心仪的女子。比方史湘云,妙玉,金钏儿,香菱,袭人,晴雯。这样《芙蓉女儿诔》就等于贾宝玉祭奠了所有和他有关的女儿们。为他们的薄命一声叹息。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一个“我本”,一个“卿何”,明说林黛玉,实为所有薄命女儿。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欢迎关注,欢迎吐槽。


4

0
收藏
分享收起全文
举报

一片红与红楼梦
2018年04月13日

关注

《芙蓉女儿诔》是我国古典巅峰之作品小说【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嬗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贾宝玉在祭奠自己最心爱的丫鬟晴雯时而写的长篇祭文。

《芙蓉女儿诔》是贾宝玉一人挥泪而作,林黛玉没有参予写作。

宝玉撰写的这篇《芙蓉女儿诔》祭文,以自己心中炽热的对晴雯的感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生动又富有形象的比喻,赞扬歌颂了大观园中最颇具敢于反抗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的丫鬟——晴雯。

这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的女奴仆的惨死,是作者曹雪芹对整个封建社会的贵族阶级的有力抨击和控诉,同时,也是对那些封建卫道士的辛辣揭露和鞭笞。
《芙蓉女儿诔》祭文中将这个以当时统治天下的乾隆之流比喻为恶鸟、毒虫、臭草,从中表达出了曹雪芹对这个封建社会强烈的憎恶心情。

这篇祭文还表现了贾宝玉蔑视封建社会的尊卑的民主主义思想和对脱离封建道德规范的渴求。从这篇祭文中可以看出,贾宝玉这个具有叛逆反抗思想的萌芽也在进一步的发展与前进。


这篇祭文中还运用了《楚辞》中的许多揭露古代封建社会里的昏君、奸臣的词语,引用了贾谊、嵇康等在政治斗争中惨遭祸害的典故。

《芙蓉女儿诔》祭文,在思想上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当时昏暗、腐败、吃人的社会政治的愤慨,表明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倾向。

作者:一片红与红楼梦,欢迎关注我,专业为你解读、写作《红楼梦》中的人与事。


13

1
收藏
分享收起全文
举报

汤姆2191973(提问者)
2017年11月03日


关注

我认为,宝玉黛玉同改《芙蓉诔》,是伏黛玉命不久矣!

事出《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晴雯惨死,宝玉从小丫头口中套得,晴雯说她自己不是死,是到天上去做芙蓉花神去了。宝玉便做了一篇《芙蓉女儿诔》,以悼念晴雯。

宝玉刚刚祭完晴雯,小丫鬟看到一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吓得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其实却是林黛玉来了。看到这里,难道没有不详之感吗?!


晴雯做了芙蓉花神,本是宝玉的小丫鬟杜撰的。此时宝玉大概忘了,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黛玉掣签抽的正是芙蓉花。所以,《芙蓉诔》虽说是祭晴雯,又何尝不是祭黛玉!

听了宝玉的祭文,黛玉开始评论,“听到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宝黛二人就此开始讨论。宝玉说:“我越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她的倒妙。……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又再次改作“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俩人越改越变味儿了。果然,黛玉听了宝玉的最后一改,“忡然变色,心中有无限的狐疑乱拟”。此时黛玉明显感觉到,“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怎么听着像是宝玉在悼念黛玉自己呢?


这一改,想必黛玉此时心灰意冷,回去又要伤心落泪半宿了。

黛玉,晴雯,晴雯,黛玉……。晴为黛影,此话不虚。

展开阅读全文

11

12
收藏
分享
举报

zlljsf37
2018年03月06日


关注
此时晴雯已死,宝玉为了祭奠她就写了这篇祭文,原本是讲晴雯的,不料黛玉听了,却陷入其中。因为晴雯只是一个丫鬟,平日里和宝玉,黛玉相处很好,且她还未宝玉送过帕子给黛玉,实际上成了两个人之间的信使,宝玉和黛玉对此很感激。黛玉听了祭文后,觉得宝玉用词不当,但当宝玉修改后,黛玉一听,倒觉得这篇祭文似乎是说给自己的,什么公子多情,女儿薄命,于是开始伤神起来,不言语。实际上,宝玉和黛玉同改这篇祭文就在暗示着而人将来的结局,是曹雪芹特意安排二人自己的命运。


1

0
收藏
分享
举报

阿丹151014015
2017年11月04日


关注
红楼梦中的基本矛盾分析来分析去,看着错综复杂其实很简单就是以宝玉和王夫人的母子关系为中心的家庭矛盾。

王夫人过去不喜欢贾敏,现在更不喜欢林黛玉,连带不喜欢“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晴雯。

可是贾宝玉偏偏对贾敏的女儿林黛玉一见钟情,两个人爱得死去活来。

贾宝玉的悼晴雯的诔文,表面恨长舌妇,实际怨掌权者王夫人。的确是悼晴雯,实际也是悲黛玉。

宝黛两个小恋人成天为自己不为母亲和舅母王夫人所容的恋情愁苦万分,为“木石前盟”的前途忧心忡忡,两人的潜意识中有意无意都有悲剧的预感。

所以宝黛二人,你哭过来我哭过去的。先宝姐姐来了,黛玉哭宝玉赌咒发誓。后宝姐姐走了,两个人相对无言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主要矛盾根本不在于宝钗,主要矛盾在于王夫人不会喜欢不会接受黛玉。即使宝黛姻缘有机会成功,黛玉与王夫人这对可能的“婆媳关系”阴影都会是长期的,不是一时一事就能解决的。

唉!………………


1

0
收藏
分享
举报

欣月xinye
2017年11月04日


关注
谢谢邀请!三生石旁绛朱花,男有情来,女有意,共赴凡间去游历。故事精彩,荡气回肠。只可惜最后只是黄粱一梦!




0

0
收藏
分享收起全文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2:27 , Processed in 0.0606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