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妙玉===庄妙善太庙之中的通灵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15: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尉山究竟得名于谁
苏迷
2021-12-28   |  261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苏州日报》2021年12月25日 B01版
  李嘉球

  太湖之滨的光福邓尉山是苏州的名山,清朝康熙皇帝曾写下“邓尉知名久”的诗句。它是光福的文化山,因而成为光福的雅号别称。然而,邓尉山的得名由来困惑久远,它究竟得名于谁?说法多种。

  民间最盛行的说法,邓尉山得名于东汉邓禹。邓禹(公元2-58),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东汉初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为刘秀恢复汉室、建立东汉王朝立下赫赫功勋,被称为“东汉开国头号功臣”,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传说,邓禹晚年曾经隐居吴中光福。其实就像绝大多数的民间传说都是经不起细究一样,考察邓禹一生活动轨迹均在中原,从来没有到过江南,也没到过吴地,当然就更不要说到过光福。

  再看文献典籍,宋范成大的《吴郡志》、明卢熊的《苏州府志》及王鏊的《姑苏志》都没有记载邓尉山的得名由来。明崇祯《吴县志》卷三载:“邓尉山在光福里,锦峰山西南,去(苏州)城七十里。汉有邓尉者隐此,故名。或作蔚,非也。”此后,历代《苏州府志》《吴县志》都沿用此说,或增加“相传”二字,如清《光福志》云:“邓尉山,相传汉邓尉隐此。”

  那么,这个邓尉究竟是西汉人还是东汉人?又是何方人氏?其生平事迹又怎样?均不得而知。笔者近读清代黄中坚著作《蓄斋集》《蓄斋二集》,在《蓄斋二集》中发现有一篇《邓尉山名辨》,文章认为邓尉山应该得名于西汉末隐士梅福。

  黄中坚(1649-1719),字震孙,号蓄斋,清朝苏州光福人,世居聚坞山(今属光福镇香雪村),康熙年间的著名文人。诸生时即有文名,屡试不第,后放弃科举,肆力古文。冷士嵋说他“少负文名,志大期远”,后“耑心古学,惟以著述自娱”(《蓄斋集序》下同)。杨宾称他“绝意进取,务为古文,举凡左国班马董贾向歆以及唐宋诸家,无不渐摩参究,而尤得于欧苏”。

  作为土生土长的光福人,自然关心家乡的文化,“少时尝求其(邓尉山)命名之义,乡人曰:相传汉邓禹为此乡土地之神,故以名其山”(《邓尉山名辨》,下同)。黄中坚听了,“固笑而不信也”。在他看来,“夫必先有此山,而后其神因以得名;又或先有贤者尝居此山,而后其山因以得名。若鬼神之姓名,其谁知之?岂可千百年之下,索之渺茫之中,而强以名其山乎?意当时或有邓姓者居此焉,又不知何以有尉之名也”。应该是与姓邓的有关,而尉又不好解释。为此,他查找历代府志县志,都说“汉有邓尉者居此”,而没有任何依据,“既无事实,亦不言在汉何时?见于何典?似有想当然之说”。

  后来,黄中坚在《汉书》中找到了答案,“闲读《汉书·梅福传》,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为郡文学,补南昌尉。后弃官归,数因县道上言变事。及王莽专政,一朝弃妻子去。乡里人传以为仙。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姓名,为吴门市卒云”。困扰心头久久的疑题,顿时豁然开朗,“叹此山之名,定因梅尉而传。惜乎世人不悟,而使前贤遗迹灭没于悠悠之口也”。他详细论证道:一是“吴地故属会稽,而此山为吴下胜境。(梅)福为市卒时,岂不游息于此?”梅福应该是游息过此山;二是当时“(梅)福名重天下,既为人所物色,当必遁迹此山,而不终为市卒”,被人发现后,遁隐此山;三是人们“知其旧尝为尉,而今游于此也,则以遁尉名其山,乃理之所必然者”。

  邓尉得名有两种情况:一是“遁与邓同音,后人讹以为邓耳”;二是“抑或福变姓名,因自称邓尉,亦未可知”,总之,“其山以梅尉名无疑也”。笔者读到此亦感叹不已,果真如此,后来邓尉有光福之名,有甲天下之梅,莫非是得了“仙人”的恩泽。

  “梅福传”,载于班固《汉书》卷六十七。关于梅福隐居会稽(今苏州),宋朝黄庭坚曾有诗云:“吴门不作南昌尉,上疏归来朝巿空。笑拂岩花问尘世,故人子是国师公。”苏州历代地方志也有记载,明卢熊《苏州府志》云:“吴市门,《汉书·梅福传》云福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名姓,为吴市门卒。今会稽有吴市门。”王鏊《姑苏志》云“梅福隐居,相传在吴门西巿坊”“西市坊,(在)铁瓶巷口,即梅福所隐西寺门”,该志“人物·游寓”《梅福传》最后云“今苏州有吴市门,即其隐处也”。苏州城里旧有“尉厅”,在吴县衙门东九十步、厅后圃内有“梅亭”,“即是用梅福故事”(见清道光《苏州府志》)。

  黄中坚在《邓尉山名辨》中指出,邓尉山之所以不可能是邓禹,因为“邓禹为中兴元勋,足迹未尝入吴。使其死而为神,必不僻处远乡,屈于卑职,其为诬妄不经甚矣。夫山川土地之神皆正神也,然亦必有迁转更代如人世”。而他之所以长期关注邓尉山得名由来,是因为“独此山之名,余生长其地,不可不为辨正”,有浓厚的家乡情结。“此虽管见,然颇自谓不易”,这是他历数十年研究之结果,来之不易。在文章最后,他特别强调:“愿以告后之君子,毋仍袭固陋焉。”

  黄中坚是古文学家、史学家,“其为文也,根经而据史,详明恺切”(杨宾《蓄斋集序》),深得当时许多名家的赞赏,沈德潜曾云:“先生之文长于议论,而其叙事之作尤极谨严,一句一字不苟下,凡所称述必信而有征,无饰辞,无典笔。”(《蓄斋二集序》)黄中坚做学问极其严谨,其观点应该是可信的。

  遗憾的是黄中坚的研究成果没有被后人发现采纳。《蓄斋集》刻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而《蓄斋二集》刻于乾隆三十年(1765),当时黄氏家境贫困,刊印不多,流传很少,且被朝廷列入禁书,为稀见之书,因而乾隆以后的地方志编纂者没能发现此文,道光、同治《苏州府志》、道光《光福志》以及民国《吴县志》均没有著录《蓄斋二集》,显然搜集资料时没有看到此文集,因此没能写进志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22: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 宋 ] 苏轼
原文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译文
寒霜之气让御史台狱的夜晚更加凄楚寒凉,风吹动了檐角上的铃铎发出阵阵声响,月亮渐渐向天边下落。

梦里向往云山的那颗心像鹿一样奔跑,可现实里的自己就像将被扔进锅里煮的鸡。

眼前浮现出我的孩子们的面容,身后只有草蓑,我这样贫穷愧对跟自己受苦多年的妻子了。

我死后埋葬在哪里呢?汉代的朱邑曾在桐乡为吏,因深受百姓爱戴,被葬在桐乡,我也希望自己能葬在浙西一带。

注释
柏台:又称作乌台,御史台前种了许多柏树,乌鸦经常栖息在树上面,于是老百姓将御史台叫作乌台。

琅挡:铃铎。

牛衣:给牛抵御寒冷的草蓑。

神游:人死的讳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通灵玉嘲讽诗暗示了《红楼梦》时代背景和主旨思想
where5
2021-10-13   |  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诗词曲赋明末清初时代背景新解(2)

作者:至真斋主

通灵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著名道具,深刻全面理解作者赋予通灵玉的寓意,对我们解读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主旨思想和贾宝玉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灵玉本是女娲炼石补天时被遗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能口吐人言,因无材补天日夜悲号。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来到青埂峰下,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顽石不禁凡心萌动,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再三央求二仙。茫茫大士就把它幻化成扇坠大小的美玉,让它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下世造历。于是,通灵玉就被贾宝玉含在嘴里降临人间。
图片

作者赋予了通灵玉多种功能和寓意。它的前世是被女娲遗弃的补天石,幻化成通灵玉后是贾宝玉佩戴的饰物。甲戌本凡例说:“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在第一回开篇作者又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也就是说,通灵玉还有一个功能是代作者记录世事,这样《红楼梦》一书就是以通灵玉的视角观察记录的故事。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通灵玉自言自语起来:“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是省了这工夫纸墨,且说正经的为是。”这就是作者把通灵玉赋予了灵性。
图片

作者设计通灵玉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影射意义。在作品第一回通过甄士隐视角对通灵玉进行了简要描述:“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到了第八回薛宝钗与贾宝玉比通灵,通灵玉的模样才细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通灵玉正面篆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篆文:“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这些文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秦国所制的传国玉玺。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得和氏璧。后秦国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传国玉玺上刻的篆文与通灵宝玉上刻的篆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多么的相似!传国玉玺上的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意思是:“皇权由天相授,既永久也昌盛”。通灵玉上面的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意思是:“不丢失不遗忘,就会生命永存”。如果通灵玉丢失了,也就意味着贾家气数将尽了。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传国玉玺为符应,把传国玉玺奉若奇珍,国之重器,得之则意味着“受命于天”,失之则意味着“气数已尽”,所以传国玉玺也一定“莫失莫忘”。在中国古代有两件宝物天下齐名,是历代帝王必争之物,那就是“和氏璧”和“随侯珠”。在古代典籍中“和氏璧”往往和“随侯珠”并称。《淮南子·览冥训》说:“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壁,得之者富,失之者贫。”意思是:“这就好比得到随侯之珠、和氏之璧的人富裕,失去随侯之珠、和氏之璧的人贫穷一样。”
图片

(秦小玺)

有些人对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还有疑问,那么我们再来看通灵玉的反面篆文。在明代关于印章的图书《集古印谱》记载秦代有一枚小玺,其文为“疢疾除,永康休,万寿宁”。方以智的《印章考》也有相同的记载。相传这枚秦小玺一直流传到清朝雍正时期才不知下落。秦小玺上的文字与通灵玉上的反面篆文“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何其相似!在文学上影射技巧就是用一种事物暗示或说明另一种事物。通过上面的对比,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是很明确的。传国玉玺是皇权的象征,那么通灵玉也就影射皇权。
《红楼梦》作者用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不只是孤立地用通灵玉上的文字来体现,还用一些情节来强化这种影射关系。第一回写甄士隐睡午觉,在梦幻中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二仙要让通灵玉随神瑛侍者一起下世造历。甄士隐想一睹通灵玉真容,茫茫大士说他跟这块通灵玉倒是有一面之缘,就取出来递给他。甄士隐只看了正面镌着“通灵宝玉”四字,正想看后面镌刻的小字时,茫茫大士便一把夺过去了。由此看来,这块神秘的通灵玉也不是人人都能大饱眼福地随便看的。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宝玉问黛玉有没有玉。黛玉说:“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一听,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批书人看了贾母说通灵玉是“命根子”,提醒读者道:“一字一千斤重!”可见这个通灵玉很不一般,事关贾家的命运。既然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那么拥有通灵玉的贾宝玉自然就影射皇子,贾家也自然影射皇家。《红楼梦》作者唯恐我们对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认识不清,又设计贾珠这个人物来影射“随侯珠”,进一步引导读者联想贾宝玉和通灵玉共同影射传国玉玺。随侯珠先于和氏璧问世,在《红楼梦》中贾珠是贾宝玉的长兄。随侯珠在秦朝不知所终,贾珠在《红楼梦》的开篇就写他已经死亡。
关于通灵宝玉和贾宝玉影射传国玉玺,早在清朝已经有不少人持这个观点了。晚清孙静庵在他的《栖霞阁野乘》中言:“宝玉非人,寓言玉玺耳!著者故明言为一块顽石矣!”并认为,《红楼梦》“所隐必系国朝第一大事”,“而非徒记载私家故实,谓必明珠家事者,此一孔之见耳”,“此书所包者广,不仅此一事,盖顺、康两朝八十年之历史”。比孙静庵略早一些的《石头记微言》作者孙渠甫说道:“《石头记》一书,影书也……即言钗黛之争天下也。在书面言,上,宝玉谓宝玉之人,下,宝玉谓口中所衔之玉。在底中底言,则上下混同为一,即指石头,即指舆地,即言钗、黛所争之天下也!在书底言,上,宝玉为宝玉,是天子;下,宝玉即宝玉,传国之玺。”
图片

关于贾宝玉和通灵玉的影射作用,蔡元培、潘重规等先生都做过深入研究。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中说:“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潘重规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是明清交际时一位大明遗民假借言情外衣,用隐语写成的巨作。他认为宝玉是玉玺,爱吃胭脂是玺印要配朱泥;黛玉影明朝,而宝钗影清朝,二人的宝玉争夺战实则是江山皇统的争夺。通灵玉上的字与传国玉玺的字有相通之处。蔡元培和潘重规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当今很多民间红学研究者的赞同。
既然通灵玉和贾宝玉影射传国玉玺和皇权,那么《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主旨思想就很明确了,《红楼梦》是明遗民创作于清初的一部悼明恨清的政治影射小说,书中多次提到的“末世”是指明朝末期。作品采用“以家喻国”的写作手法,借贾家之败影射大明和南明之亡,借黛钗对宝玉的争夺影射明清争夺天下。《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风月宝鉴”的隐喻就是“明清换代之镜鉴”。在明遗民的诗文中,“风”常常暗喻“满清”,“月”常常暗喻“明朝或南明”。例如,吕留良的诗《述怀》:“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会再逢春。”大意为:“清人纵然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我也绝不会屈服于他们。我依然有明朝故国情怀。虽然现在明朝已经灭亡,将来也会有恢复明朝江山那一天。”王夫之曾参加抗清斗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说,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他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清廷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清风”指清廷,“明月”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联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图片

我们知道了通灵玉、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影射意义,也就明白书中第八回那首通灵玉嘲讽诗的隐喻了,它实际上暗示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主旨。我们再看第八回那段情节: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后人曾有诗嘲云:女娲炼石已荒唐, 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 幻来亲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甲戌本侧批: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的工〗堪叹时乖玉不光。〖甲戌本侧批:二语虽粗,本是真情,然此等诗只宜如此,为天下儿女一哭。〗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甲戌本侧批: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
通灵玉嘲讽诗的字面翻译:
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已经很荒诞,
如今又把这个荒诞的故事演绎成大灾荒。
补天石失去了沉静灵性的真境界,
幻化成通灵玉去亲近人的臭皮囊。
我们容易知道走了败运金子就失去光彩,
可叹时运乖违美玉也不再有光泽。
白骨堆积如山分辨不出都是谁,
他们无非就是那些公子和美女。
通灵玉嘲讽诗的隐喻翻译:

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是很荒诞的神话传说,
现在又根据这荒诞的传说演绎成大灾之年的故事。
补天石在青埂峰本来是沉静灵性的境界,
幻化成通灵玉就失去了原来的境界而赋予了新的寓意。
我们容易知道时运正盛的清朝一旦走了败运也会衰落下去,
可叹时运乖违代表皇权象征的玉玺也会失去光泽。
明清易代残酷的战争造成白骨堆积如山分辨不出都是谁来,
他们无非都是年轻的公子和美女因战争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
《红楼梦》一些情节的关键词和诗词常常采用一笔两意的写法,造成各说各的理而争论不休的局面。在这首诗的“又向荒唐演大荒”句中,“大荒”一词的理解就存在争议,有的翻译为“大的荒唐”,有的翻译为“指代大荒山青埂峰石头的故事”。其实这样的翻译都是因为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放在了清中期,以及没有结合下文中的“白骨如山忘姓氏”,所做的断章取意的翻译。在这里“大荒”一词指大灾之年。在古文中“大荒”指大灾之年也是常用词义。例如,《周礼·地官·大司徒》:“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郑玄注:“大荒,大凶年也。”意思是:“遇到大灾荒或疾病大流行的年头,就命令诸侯国迁移灾民、百通米粮、放宽禁令、免除力役、减轻租税、宽缓刑罚。”《国语·吴语》:“日臣尝卜于天,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其民必移就蒲蠃于东海之滨。”意思是:“往日我曾卜问上天,现在吴国的民众已经疲乏,而且大灾之年连年饥荒,市场上连糙米也没有,粮仓都空了。他们的民众一定得迁移到东海边靠拣蛤蚌求生。”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凭什么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却是“欲洁何曾洁”?
where5
2021-10-13   |  79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龍乡

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欲洁何曾洁”,凭什么呢?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要解释清楚,至少需要需几千字进行详解。这里只能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先说黛玉:她的前世为“绛珠仙草”,实际上是以花序的成熟为红色果实的小柘木,而长大成材的柘木,质地为金黄色,被称为”黄金木”或“帝王木”,古代帝王的皇袍,就是以柘木制成的颜料染出来的。这就从绛珠仙草”暗示了林黛玉身份的尊贵。另外柘木是朱姓的图腾,朱姓始祖炎帝朱襄氏在河南的柘城(株地,株邑)建都,这使林黛玉与朱姓有了紧密的联系。而“木石前盟”第一隐指柘城与朱姓;第二,黛玉,前世绛珠仙草为木,隐朱姓,宝玉前世为石,幻化为通灵宝玉,玉上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来自于“传国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说明宝玉象征传国玉玺和皇权,这样木石前盟就是在隐指朱姓与皇权的结合,即隐指明朝,或者说林黛玉象征的就是明朝。她的去世即隐指明朝灭亡,也就是“质本洁来还洁去”。



再说妙玉:书中她自己和邢岫烟都说过,妙玉“在玄墓蟠香寺住着”,可见此处对妙玉非常重要。玄墓山在苏州吴中区太湖之畔,山上只有一个寺庙,名天寿圣恩禅寺,那么所谓玄墓蟠香寺,也只能是指这座圣恩禅寺了。圣恩寺的开山鼻祖是万峰时蔚,元末明初,他受师傅的指点在这里的古庙遗址上建起这座寺院,开山援徒。

《红楼梦》第十八回,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介绍了妙玉的简单经历,讲妙玉自小体弱,因而出家,其师精研术数,交待妙玉在都中住着等等,这段介绍,实际上就是对万峰禅师平生经历进行的演绎。万峰的师傅千岩和尚晓通术数,是他点化万峰到玄墓山开宗立派的,同时圣恩禅寺也被称为“万峰寺”,那么书中以万峰禅师的平生经历,演绎出妙玉的经历,其意义就在于,万峰所代表着的这座寺庙,也正是妙玉之象征,以“妙玉”隐指“庙宇”,隐指玄墓山的“天寿圣恩禅寺”。




那么妙玉隐指圣恩禅寺”这座庙宇,怎么就“欲洁何曾洁”呢?这句话体现的是《红楼梦》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立场。

据《圣恩寺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二十九日,万峰禅师圆寂于圣恩寺,而七天后的二月初五圣恩寺却接到了明太祖召见万峰的诏书。没召见到万峰的朱元璋,后来又召见了该寺其他僧人,除了给予圣恩寺许多隆重的恩赐之外,还为圣恩寺题字写诗“爰洒宸翰”。再后来,明代宗时期,明英宗在其两任的“天顺”和“正统”时期,都使圣恩禅寺沐浴了隆重的圣恩,使得圣恩寺成为了朱明王朝的皇家寺庙。



就是明朝四任皇帝对圣恩禅所赐的圣恩,在《红楼梦》中变成了“独他家接驾四次”。而主流红学专家却认为是指曹寅在康熙南巡中接驾四次,而实际上曹寅接驾是五次。但是,这个接驾虽与曹寅无涉,却真的与康熙有关。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早春,康熙在第二次南巡时,于二月初五,驻跸玄墓山天寿圣恩禅寺观梅,期间,康熙赐予了圣恩寺隆重的圣恩,召见僧人,题字写诗“爰洒宸翰”而且他驻跸圣恩寺,与明太祖的诏书到圣恩寺同为二月初五,等等种种,几乎与明太祖做的一模一样。康熙与明太祖这种相隔三百零八年的时空对话,有什么意义呢?当时,距三藩之乱结束,和统一台湾刚刚过去七年和六年,江南还有很多反清暗流,康熙南巡和驻跸圣恩寺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平复江南僧俗的反清情绪。同时,他赐予圣恩寺的圣恩,也俨然使这座朱明的皇家庙宇,变成了满清的皇家庙宇。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在《红楼梦》中说妙玉(庙宇)“欲洁何曾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玄墓蟠香寺及妙玉名字的由来
where5
2021-10-13   |  7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龍乡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作书人在妙玉招待众人的五件茶具中,隐藏了这样一段历史:截止隆武元年(1645)十二月,满清在黄河以南地区占领了十个布政司(省)的大约一百二十个州府。(详细解读见“吴氏红学”头条号发表的拙文《妙玉的茶具之谜》)其间,妙玉对黛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不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Image


另外在第六十三回邢岫烟向贾宝玉介绍的她与妙玉的渊源时说:

“我和他(妙玉)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

从小说中这两次同时提到妙玉和玄墓蟠香寺可知,二者关系非同一般,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探讨。

玄墓山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西南部,与邓尉山实为一山,亦俗称光福山,习惯上把北峰称为邓尉山,南峰称为玄墓山。

唐《吴地记》:“光福山,山本名邓尉山,属光福里,因名。……其玄墓,亦名万峰山。”因万峰和尚曾居此山,故名万峰山。明《姑苏志》:“玄墓山,相传郁泰玄葬此,故名。”郁泰玄在东晋时期曾做过青州刺史,相传,他性仁恕,墓葬之日,有数千只燕子(玄鸟)衔土来堆其墓,因此玄墓既是指郁泰玄之墓,又是指玄鸟衔土而葬的墓,山由此而得名。

Image


(邓尉圣恩寺)

作为邓尉山南峰的玄墓山,南北走向,长二公里余,由石英砂岩构成,海拔231米。有圣恩寺,全称天寿圣恩禅寺,坐落在玄墓山东南部,柴庄岭下,面朝太湖。唐天宝年间创天寿寺,南宋宝祜年间又建“圣恩禅庵”,寺庵并列,曾被辟为上下道场。元天顺元年(1328)幼主阿速吉八敕赐“圣恩禅寺”匾额。至正初年天寿寺毁于火灾,圣恩禅庵幸存。

玄墓山唯一的寺庙天寿圣恩禅寺,也就玄墓蟠香寺之真实原型。圣恩寺属禅宗,与临济正宗中杨岐派为一脉。因开山始祖万峰时蔚(1303一1381),玄墓山曾被称为万峰山,圣恩寺曾被称为万峰寺。


万峰是浙江乐清人,俗姓金,名时蔚。11岁便能诵《法华经》,是年在浙江永庆寺出家,先后拜临济宗无见先睹与千岩元长为师。万峰曾于兰溪嵩山结庵九年,千岩对他说:“你的佛缘应该在浙西,你可前往化导,大振吾宗。”万峰问到底在浙西的何处呢?千岩回答:“汝逢汝名所止。”意思是说,你是到与你名字相同的地方,也就是你振兴佛法之处。于是万峰辞别师傅,从杭州一路西行,走到太湖之滨光福镇,见邓尉山中的“尉”字,与自己的“蔚”字相近,于是化得一块土地,开宗立教,建寺设坛,构筑伽蓝,并创建万峰道场,开山说法,佛徒大集,盛况空前。

Image


(万峰时蔚大和尚)

传说,万峰从小就有佛缘,在襁褓中时“见僧辄微笑,作合掌态”。11岁正式出家,“深造物缔,词翰奇古”。万峰时蔚纯粹不俗,其行为与人迥异。虽然身穿袈裟,却不剃须发,自称“束发办头陀,留须表丈夫。”他在临终前告诫其徒道:“汝等须向山间林下镢头边,接引一个半个,阐扬吾道,报佛恩德。不可攀高接贵,轻慢下流,逐利追名,迷真惑道。”

《红楼梦》中,妙玉第一次出现,来自于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人所作的介绍:“……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不中用,到底这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嬤嬤,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京,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傅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竞未回乡。”下面又说:“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

Image


在这里,我们拿林之孝家的所描述的妙玉和万峰时蔚和尚的经历来作一些对比:万峰幼时虽不像妙玉多病,买了许多替身也不中用,但他“见僧辄微笑,作合掌态”,却都是表示有很深佛缘、将会身入空门的必然,而且皆为自幼出家;万峰“深造物谛,词翰奇古”,妙玉“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万峰身穿袈裟,却不剃须发,妙玉是带发修行;万峰“其行为与人迥异”,妙玉“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万峰的师傅让他“汝逢汝名所止”,妙玉的师傅让他“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这表明妙玉的师傅与万峰的师傅千岩禅师一样精通先天神数;万峰在邓尉山开宗立教因“尉”与“蔚”字同声,妙玉出家玄墓蟠香寺之邓尉山北峰“妙高峰”,“妙”“妙”同字;万峰告诉徒弟:不可攀高接贵,轻慢下流……,妙玉对请他的人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等等,从这些对比中,可以看出妙玉的经历,就是对万峰时蔚一生的缩写和演绎。也就是说:圣恩寺曾因万峰而名万峰寺,几乎是表示圣恩寺、万峰寺与万峰时蔚是等同的;而妙玉之经历是根据万峰平生的演绎,天寿圣恩禅寺本来就是一座“庙宇”,此“庙宇”与“妙玉”恰好又是同音;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蟠香寺,还是其原型圣恩寺,都是和尚念经居住的寺庙,妙玉无论是道姑还是尼姑,在里面“住着”或“修炼”都是不合常理的;如果把妙玉当成一个道姑或尼姑去解读,那必然是错误的。因此就必须给妙玉一个恰当的身份,而这个恰当的身份就是,蟠香寺、圣恩寺、万峰寺、万峰和妙玉是等同的。

那么妙玉的名字来源于玄墓山圣恩寺这座庙宇,有什么意义呢?在《红楼梦》我们看到作者赋予了妙玉和玄墓蟠香寺(圣恩寺)非常丰富的内涵和隐寓,过去已经有几篇拙文对其进行过一些分析,今后还将对其进行更深入地探讨。例如:妙玉与邢岫烟口中的玄墓蟠香寺,隐意是不一样的;赵嬤嬷口中的甄家“接驾四次”,正是隐指玄墓山圣恩寺,而非主流红学专家所认为的包衣曹寅家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尤三姐为什么自刎?
where5
2021-10-13   |  27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文:龍乡
尤三姐真的是自刎吗?在隐藏的真实历史故事中,实际上是被人所诱杀。

下面所作的简短解读是否有道理,欢迎各位老师和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


Image


《红楼梦》里已经写得很明白,尤三姐对柳湘莲暗恋了五年后,等来了却是悔婚,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羞愤中饮剑自刎。

但这只是表面。在描述中,尤三姐是用柳湘莲订婚的鸳鸯剑自刎的,这种描写实际上是在隐寓,“尤三姐”是因“柳湘莲而死,或者说“尤三姐”是被“柳湘莲”所杀。作出如此断言,看似荒谬无稽,但这是根据书中脉络所暗伏的线索所得出的结论。

Image



既然说是“柳湘莲”杀了“尤三姐”,那么就应该先从柳湘莲说起,从柳湘莲说起就必须知道柳湘莲影射之人是谁。

柳湘莲在《红楼梦》里第一次出场,便干出了一件惊人之事:把呆霸王薛蟠诱骗到“北门”之外的“苇子坑”痛打了一顿,然后被找来的贾蓉在“关厢”雇了一乘轿子送了回去。

Image



(柳湘莲在北门外苇子坑打薛蟠的“北门”即德胜门)

在这一情节的描写中“北门”是隐写的,在明末清初北京城外有很多苇子坑,但贾蓉是在“关厢”雇的轿子,说明“关厢”离苇子坑和“北门”很近,同时“关厢”只有一个,位于德胜门外,亦常被称为“德外关厢”,这样就可以断定,“北门”即是指德胜门。

那么书中为什么把“德胜门”隐写为“北门”呢?因为明清两代在对外打仗时,为讨吉利,都是从德胜门出兵,因此隐写德胜门的意义,在于隐写战争。柳湘莲在德胜门外的苇子坑痛打呆霸王薛蟠,实际上隐写的就是在德胜门外发生的战争。而在明末清初之际,始发于德胜门外的战争只有一个,那就是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开始至崇祯三年一月结束的“己巳之变”。


Image


(柳湘莲打薛蟠的苇子坑,在德胜门外,尤三姐自刎的小花枝巷在德胜门内,处于一条直线上)

我们都知道在“护官符”中有“丰年好大雪”之语,“雪”是隐指贾、史、王、薛中的薛,“雪”同时也隐指寒冷的北方,“蟠”隐意为外番,而薛蟠实则是隐指来自寒冷的东北的满清(后金)。在柳湘莲德胜门外打薛蟠的故事中,薛蟠隐指的是皇太极带领的满清。而明朝方面的最高军事主官是蓟辽总督袁崇焕。那么“柳湘莲”所影射之人是否是袁崇焕呢?还有两点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


Image


一是柳湘莲告诉宝玉,自己要到“外面逛个三年五载”,这实际上是暗指1627年袁崇焕未任蓟辽总督之前,曾向崇祯帝承诺要“五年平辽”。

二是柳湘莲这个名字的出处,在百家姓中袁姓排在第五十九位,而柳姓排在第六十位,百家姓中这种“袁柳相连”,也正是“柳湘莲”名字的来源之处。


关于柳湘莲影射袁崇焕的其他线索在拙文《因柳湘莲打薛蟠产生的疑问》中有详细解读,这里不再赘述。接下来说“尤三姐”到底是怎么殉情的。

柳湘莲打薛蟠是在德胜门外,尤三姐自刎的小花枝巷在德胜门内,离紫禁城二里多远处,二者不但在一条直线上,而且都与柳湘莲有关,这就使两者之间存在了必然的联系性。而尤三姐心中暗许柳湘莲五年,也是在隐指袁崇焕的“五年平辽”之承诺。可见“尤三姐”在袁崇焕的“五年平辽”计划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尤三姐”是谁呢?

在尤三姐殉情之前,林黛玉所写的《五美吟》为我们的解读提供了线索,且看根据《五美吟》编辑的这个图片:


Image


《五美吟》中,虞姬传说中的出生地在苏南虞城(今常熟),红拂出生于浙江最北端的湖州府,西施出生于浙江省古越国的诸暨,后来长期居住在吴王夫差在苏州吴中为她建的“馆娃宫”。这样,在虞城至湖州的一条直线中间是苏州,而在湖州至诸暨的一条直线中间应该是杭州,在《五美吟》中却没有涉及。随后薛宝钗在对《五美吟》进行的评论中进行了巧妙的填补,并透露出了其中的玄机:

“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宝钗这段话告诉我们,《五美吟》并非吟咏五美,乃是别有所指,而其所指即是她话中的“延寿”,及引用王安石和欧阳修各自两句诗,短短一段话,三次提及“毛延寿”,显然是暗含玄机,即吟明妃的这首诗,重点不在昭君,而在毛延寿。《五美吟》中还有一首诗写的是绿珠,我们都知道绿珠是为了报答石崇跳楼而亡的,依吟明妃那首诗的逻辑推理可知,这首诗的重点亦不在绿珠,而在石崇。


Image


由“毛延寿”和“石崇”这两个名字,在袁崇焕承诺“五年平辽”任蓟辽总督期间,可以让我们想到谁呢?只有毛文龙和袁崇焕了。

并且毛文龙的故里恰恰正是杭州,通过薛宝钗的评论,巧妙地填补了虞姬、红拂和西施这三美留下的空缺。同时,与红拂齐名的“风尘三侠”之一虬髯客,传说中所建立的扶余国在朝鲜半岛,而毛文龙在抗清中所驻扎的皮岛,恰好又曾归古扶余国管辖。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已经明白,《红楼梦》中的尤三姐所影射之人即是在后金辽东后方进行牵制与抵抗后金的皮岛之帅毛文龙。而毛文龙的桀骜不驯,及谎报军情的劣迹,使袁崇焕忽略了他对后金所起到的重要牵制作用,反认为毛文龙妨碍自己的“五年平辽”计划,因而借助犒军之机,用尚方宝剑诱杀了毛文龙。其实毛文龙也是拥有天启帝所赐尚方宝剑的,反而被袁崇焕用崇祯帝所赐的尚方宝剑所杀,这也应该是《红楼梦》里描写尤三姐用“鸳鸯剑”之雌剑自刎的原因之一吧。(拙文《闲话林黛玉的五美吟》,对尤三姐影射毛文龙有更多解读。)


Image


毛文龙被杀之后,使辽东抵抗和牵制后金的明朝势开始群龙无首,散的散、逃的逃、降的降,反而使皇太极少了后顾之忧,趁机绕过蓟辽防线,从蒙古境内迂回,直逼北京,于是就发生“己巳之变”。

明朝灭亡后,许多文人学者,都对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进行了抨击,《红楼梦》作者通过薛宝钗所引用王安石与欧阳修的诗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所隐之意,表示了对袁崇焕矫诏擅杀毛文龙的反对与不满。


Image


而“尤三姐”这个名字,也反映了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尤”姓排在百家姓的第十九位,加上三姐的“三”,暗隐了1644年三月十九日,即崇祯自缢之日。其意为,毛文龙被杀,是明朝灭亡的因素之一,或者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6: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停机德”这层遮着薛宝钗真容的面纱
where5
2021-10-13   |  14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因为拥有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行为豁达,从时等优点,实实在在地俘虏了不少钗粉的芳心。

图片

只是在粉宝钗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稍稍地听一听脂批中那些“满怀善意”的提醒呢:

“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如果只知道细心体贴地作钗粉,而无论其他,是不是有不顾“此书哭矣”之嫌呢?毕竟:

“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如果不知道“红楼掩面人”,便是“青冢骷髅骨”,岂不辜负了“作者好苦心思”?因为: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跛脚道人在送“风月宝鉴”给贾瑞时,也曾叮咛:

”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贾瑞因不敢看“风月宝鉴”背面的骷髅,只贪看那正面的美女而枉送了性命。

图片


所以说,不但是在看《红楼梦》时要看它的背面,粉宝钗时,也需要以贾瑞正照“风月宝鉴”为鉴,适时地看看她的背面到底是骷髅还是别的什么。

可是,宝钗正面的形象几近完美,在她背面难道真的会象骷髅一般可怕吗?况且判词中的“可叹停机德”,不是在形容她谆谆劝导宝玉好好读书,走“仕途经济”,如同乐羊子的妻子劝导乐羊子完成学业一样既贤惠又有节操吗?

如果这样理解,正说明只看到了她正面,没有看到她的背面;只看到了“假语村言”,没有看到“真事隐去”。

那么,“可叹停机德”难道还真会有背面不成?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正面的文字虽然如同美人,却是“假语村言”,就象是谜面一样;隐藏在背面的“真事”,才是那“一番梦幻”,才是真的谜底。

而若要知道“可叹停机德”的谜底,就不能停留在《乐羊子妻》这个故事的表面,就必须对其追根溯源。也就是说《乐羊子妻》只是正面的一个幌子,一层面纱,应该作的是以其为引导,方可求得谜底,曝露出薛宝钗被隐藏在背面的真容。


《乐羊子妻》出自俺本家的《后汉书.烈女传》,但是这并不重要,因为它只是一层面纱。重要的是在这层面纱的后面,存在着一个乐羊子妻的故里:河南商丘虞城谷熟镇。

图片


谷熟镇,虽然并不为我们大多数人所“熟”知,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古时被称为:毫(bo)、汤都、穀丘、谷丘、穀丘,不但是商朝的第一个都城,还是商朝的发源地;不但是商汤、伊尹、乐羊子妻的故里,也是宋人徐处仁、明人杨镐的故里。其中徐、杨二人分别参与过敌抗金和后金。

那么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红楼梦》里写薛家为皇商,会不会与乐羊子妻的故里原为商都有关联呢?

古代的许多典籍中都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上古时期,帝喾有一次带着妃子简狄出游,来到了一个叫做玄丘的地方,筒狄在妹妹建疵的怂恿下,一起到山丘下的玄池泡澡,忽然飞来一对燕子,在池中一个露出水面的石头上产下一枚五彩鸟卵,就飞走了,简狄将卵吞下后,因孕生契。后来,契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在了商,也称作“毫(bo)”,即在现今的谷熟镇一带。契的后代商汤灭夏后,这里便成了商朝最初的都城,契被尊为始祖,“玄鸟(燕子)”也就成了商朝的图腾。

图片

无独有偶,满族也有一个相似的传说。皇太极在东北沈阳建立满清后,认为本族与尧舜至春秋时期的肃慎、秦汉时的挹娄、魏晋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宋明时的女真是一脉相承的。关于肃慎起源的传说是这样的:

图片

古时侯,在长白山东北的布库里山下,有个湖泊叫布尔瑚里。一日从天上降下三位仙女,老大叫恩古伦、老二叫正古伦、老三叫佛库伦,一起来到湖里泡澡。忽然飞来一只喜鹊,口衔朱果,在佛库伦头上盘旋后,将朱果丢在了佛库伦的衣服上。佛库伦赶到岸上看着鲜美的朱果,欣喜之余,随手拣起刚放到嘴边,朱果便化成一股暖流坠入腹中,并因而怀孕生下一子,起名布库里雍顺。后来,布库里雍顺平定了附近各部族的争斗,被推举为族长,从而被肃慎尊为祖先,喜鹊则变成了肃慎人崇拜的图腾。据记载,虞舜二十五年,肃慎就曾前来朝贡,随后的王朝,也因肃慎前来进贡“楛矢石砮”,而把肃慎规划进自己的版图。

图片

(肃慎先民使用的石箭)

可以看出,商朝与肃慎之间,关于起源的传说、所崇拜的鸟图腾,以及起源的传说所发生的时期,都十分地相近。由此应该相信,《红楼梦》正是利用这种相近,将薛家写为皇商,使商朝与满清的祖先肃慎形成了一种相近而不相等的影射关系,即所谓“皇商”实际就是在暗隐满清,而“皇商”也与“停机德”缝在一起,成为了遮着薛宝钗真容的面纱。

当然,如果仅只以上内容的话,在说服力上还是有些单薄,其实“停机德”就是一层很厚的魅惑人的面纱,在其被揭开后,许多能够显现薛宝钗真容的元素也就自然地随之而来了:


比如:作为最初商都的谷熟镇,亦称“毫(bo)”,商人以燕子(玄鸟)为图腾。在《左传.昭公.昭公九年》中这样描述周朝的版图:

“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歧、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其“肃慎、燕、毫,吾北土也”中,“燕(国)、毫(国)”虽在北方,却与谷熟镇的“燕、毫”对应,妙在谷熟无“肃慎”,偏可通过此句,暗隐肃慎。

比如:贾母带领刘姥姥来到薛宝钗住的蘅芜苑,看到她房内如“雪洞一般”,令人印象深刻。《后汉书.东夷传》记载:

“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抵御风寒。”

两相对比,身处极寒,居于洞穴,可见薛宝钗与肃慎(满清)是怎样的关系。

图片

(肃慎人)

比如:秦氏卧室内“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及宝玉说宝钗体丰如杨妃的那天,为五月三日薛蟠生辰。

这里的影射关系是,安禄山生于辽东柳城,“安史之乱”后在北京(燕京、幽州)建立了“大燕”政权;而兴起于辽东的满清,于1644年五月三日进入北京(顺天府)。


比如:玄鸟之“玄”,五行属水,方位指北,颜色为黑,与满清的祖先发源于东北的“黑水(黑龙江)之畔正好契合。又因为玄鸟本指燕子,因此,清初的明朝遗民们,常常在诗文中以“黑水”“燕子”暗指满清。

妙玉在请宝钗、黛玉、宝玉品茶时有这样一段话:

“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不舍得吃,今年夏天才开了。”

这里的“玄墓蟠香寺”,就是位于苏州吴中区玄墓山的“圣恩禅寺”。有一个传说是:东晋人郁泰玄死后葬于此山时,突然飞来成千上万只玄鸟(燕),衔来泥土,堆成了一座坟墓,于是后人就把此山起名“玄墓山”。

图片

山上唯一的一座寺庙“天寿圣恩禅寺”为元末明初大和尚万峰时蔚所创建,该寺曾于洪武、天顺、景泰、正统年间四次沐浴明朝皇帝的隆恩。那么,妙玉称其为“玄墓蟠香寺”又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自1689年康熙第二次南巡,为平复江南僧俗的反清情绪,曾四次前往圣恩寺三次成行,并六次给予圣恩寺丰厚的赏赐,使得这座明朝的皇家寺庙变成满清的皇家寺庙。而用“玄墓蟠香寺”这个称乎代替“玄墓圣恩寺”,就是对康熙这种行为进行的揭露和讽刺。“玄”既隐满清,也暗含康熙“玄烨”的名字;“蟠”既隐外番,也表示满清皇帝是“臭水沟里的一条虫子(护珠塔主语)”。同时,名字的代替也暗隐着满清取代朱明。


另外,妙玉说的那个五年前埋下的“鬼脸青的花瓮”亦有所隐,指的是位于圣恩寺东北不远处的一座“骷髅石”,又叫“真假山”。

图片

(骷髅石)

这座“骷髅石”于明朝天顺元年,因山洪冲刷初次始见天日,明朝末年又被埋于泥土之下。直至1678年再次被山洪冲刷出来。那么,这一年又能代表什么呢?它隐指这是1673年爆发“三藩之乱”的第五年,所以妙玉说五年前埋在地下的鬼脸青花瓮,今年夏天才开了;隐指这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建立了吴周政权,不久却急病而亡;隐指四年后吴周灭亡,江南却仍有很浓的反清情绪,于是又隔了一年,即1684康熙进行了第一次南巡。

其实,拿康熙的画像跟“骷髅石”对比一下,会发现二者还真有几分相象。而薛宝钗并不只代表康熙,她就象风月宝鉴里那个骷髅一样,代表着满清发展的全部历史。同时,她被“停机德”这层面纱遮着的真容,在书中还有很多,希望有兴趣的“红迷”能继续进行挖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慈禧太后手批《红楼梦》令人震惊
下一篇: 薛蟠与薛蝌名字的秘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9-30 10: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蜀道难
[ 唐 ] 李白
原文 译文对照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0、《鸳鸯》雌去雄飞万里天,云罗满眼泪潸然。不须长结风波愿,锁向金笼始两全。

[唐] 李商隐}】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啊!何其高竣,何其峭险!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又听见月夜里杜鹃声声哀鸣,悲声回荡在空山中愁情更添。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注释
(1)《蜀道难》:古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2)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3)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4)何茫然:难以考证。何:多么。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杳然。据西汉扬雄巜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5)尔来:从那时以来。

(6)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

(7)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

(8)通人烟:人员往来。

(9)西当:西对。

(10)当:对着,向着。

(11)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

(12)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

(13)横绝:横越。

(14)峨眉巅:峨眉顶峰。

(15)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

(16)石栈:栈道。

(17)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

(18)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19)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

(20)逆折:水流回旋。

(21)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22)黄鹤:黄鹄(hú),善飞的大鸟。

(23)尚:尚且。

(24)得:能。

(25)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26)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

(27)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28)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

(29)萦:盘绕。

(30)岩峦:山峰。

(31)扪参历井: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

(32)历:经过。

(33)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34)膺:胸。

(35)坐:徒,空。

(36)君:入蜀的友人。

(37)畏途:可怕的路途。

(38)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39)但见:只听见。

(40)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

(41)从:跟随。

(42)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43)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44)去:距离。

(45)盈:满。

(46)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

(47)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48)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滚动。

(49)壑:山谷。

(50)嗟:感叹声。

(51)尔:你。

(52)胡为:为什么。

(53)来:指入蜀。

(54)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

(55)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56)“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57)一夫:一人。

(58)当关:守关。

(59)莫开:不能打开。

(60)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

(61)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

(62)朝:早上。

(63)吮:吸。

(64)锦城:成都古代以产棉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65)咨嗟:叹息。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9-30 19: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忆秦娥·箫声咽
[ 唐 ] 李白
原文 译文对照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眼见秦家楼外一轮清冷明月。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又是一年重阳佳节,登上乐游原,秦娥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了无影踪、音信断绝。良人不见啊音信断绝,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注释
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之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

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

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土。

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汉家:汉朝。

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打印内容〗时间:2023-07-02 00:02:39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译诗】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
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
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参考赏析

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诗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07: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 宋 ] 苏轼
原文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译文
君王的光辉如春光润泽万物,而我因为愚昧不明事理而犯下过错。

还没过完一生就要先偿还前债,自知必死,可是一家十口,还是要连累弟弟去照顾。

人死之后,随便找一个青山就可以埋葬尸骨,但是留下弟弟一人,在每次夜雨之时,黯然神伤。

只能寄希望于来世,二人继续做一对好兄弟。

注释
狱中寄子由二首:另一作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愚暗:愚昧而不明事理。

偿债:偿还前世之夙债。

是处:处处。

未了因:佛教用语,没有了结的因缘。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0-18 16:54 , Processed in 0.0602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