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天上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灵黛为晴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4 15: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良辰美景奈何天
风临酒把2 2018-03-18   |  349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在《红楼梦》第四十回里是“牙牌令”的故事,先是贾母、薛姨妈、湘云、宝钗出场,下面是黛玉出场了,感觉她的酒令是最容易解读的。黛玉的原型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所以我们需要从这个角度以及黛玉的表面故事两个角度来分析。我们先看看黛玉的“牙牌令”是怎么说的:


鸳鸯又道:“左边一个'天’。”


          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 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


          鸳鸯道:“中间'锦屏’颜色俏。”


          黛玉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鸳鸯道:“剩了'二六’八点齐。”

          黛玉道:“双瞻玉座引朝仪。”

          鸳鸯道:“凑成'篮子’好采花。”

          黛玉道:“仙杖香挑芍药花。” 说完,饮了一口。



黛玉这副牌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左边的牌跟贾母的一样,都是“天牌”,所以我感觉分别说明此二人都象征着皇帝;再说黛玉的与贾母的牌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了红点,但都很少,贾母只有一个红点,所以被她说成“一轮红日出云霄”,黛玉的红点多了几个,但整体上来看与绿点的比是四比二十六,还是绿多红少,不知道这其中是不是有象征意义。

黛玉的第一张牌是“天牌”,所以她的酒令是“良辰美景奈何天”,与“天”相合,但意思却很复杂。而且书中这句出现不止一次,在第二十三回里,黛玉听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后来黛玉在“牙牌令”说出这句来,宝钗的表现很奇怪:“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好象是发现了黛玉的把柄,在第四十二回里,居然还找黛玉“兴师问罪”:

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院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



其实这里有个矛盾,为什么呢?因为黛玉得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一句有两个途径,一个自然是宝玉给她看的黄色小说《西厢记》,另一个是黛玉在大观园中看小戏子唱的,所以她完全可以对宝钗说是听小戏子唱的戏文,不是看黄色小说的原因,没必要让宝钗白教训了一回。我觉得这样的矛盾有可能是作者润色出现的,也可能是是作者有意卖的破绽,但无疑作者反复强调了这句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肯定与黛玉的结局有很大的关系。

“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牡丹亭》,意思是说纵有令人惬意的美好的时光,美丽的景色,却没有欣赏的心思,值得高兴的事。大好春光,美丽的景色无人欣赏,有负苍天,能引起赏心悦目、使人心旷神怡的,又是什么样衰败的院落啊!因为杜丽娘另有心事,伤感于眼前美景无人欣赏,恰如美丽的她关在深闺大院无人爱慕。然而书中几次提到这一句,说明此句与黛玉后回的命运惜惜相关,非常重要。应该是指后回贾家家亡人散,黛玉早早死去,所以青春已逝,从此不能欣赏这美好的景气,而发出的感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风临酒把2 > 《隐写明亡》举报/认领
上一篇: 宝钗的牙牌令“铁锁缆孤舟”
双双燕子语梁间 风临酒把2 2018-03-16   |  432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第四十回为《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到宝钗了,她是书中的大主角,所以需要我们格外注意,从背面隐写的历史来看,宝钗的原型应该是后金或满清,所以她的“牙牌令”肯定风格与别人不一样。比如在第七十回桃花社的故事里,黛玉的《桃花行》和《柳絮词》写的非常悲伤,别人写的也很压抑,唯有宝钗的《临江仙》写得相当霸气: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
如果仅从表面故事来理解这些地方是根本不可能明白是怎么回事的,一定要回归每个人角色的原型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答案。在第四十回里宝钗的“牙牌令”是这样描写的。
鸳鸯道:“有了一副。左边是'长三’。”
          宝钗道:“双双燕子语梁间。”
          鸳鸯道:“右边是'三长’。”
          宝钗道:“水荇牵风翠带长。”
          鸳鸯道:“当中'三六’九点在。”
          宝钗道:“三山半落青天外。”
          鸳鸯道:“凑成'铁锁练孤舟’。”
          宝钗道:“处处风波处处愁。”说完饮毕。
首先我们注意的是宝钗的牌确实跟薛姨妈的牌一样,居然是全绿的!一个红点都没有,感觉应该这是故意用来象征满清的,所以肯定不能有任何红点才对。作者这个原则是非常明确的。我们看宝钗的第一张牌是“长三”,“长三”是指上下都是三点的骨牌,而且是斜着的。宝钗的回答是:“双双燕子语梁间。”从表面上看两个三点的样子确实可以形容为两只展翅高飞的燕子,所以宝钗回答得很恰当,也很形象。而这又是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我发现黛玉跟“燕子”有着奇怪的关系,在《葬花词》中有这样一句: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这是怎么回事呢?两个都强调的是“燕子”和“梁间”?如果《葬花词》是在影射黛玉之后,也就是象征崇祯之死大明亡国的话,那“梁间燕子”应该是指类似于李自成这样的民变,这是怎么来的我还不得而知,但应该是没有问题。而且黛玉与燕子有仇的描写还不止一处,在第七十回里,黛玉写的《多唐令》里有一句:
香残燕子楼。
在第十八回里,黛玉替宝玉写了《杏帘在望》一诗,其中也提到了燕子:
菱荇鹅儿水, 桑榆燕子梁。
而在宝钗的牙牌令里,居然提到了“双双燕子语梁间”,不但有燕子,而且变成了两个了!所以我个人感觉燕子在书中应该是指民变或叛乱,黛玉提到的“梁间燕子”是指李自成的民变,而宝钗的“双双燕子”似指李自成与满清两股叛乱。
我们再看宝钗的第二张牌:“右边是'三长’”,“三长”就是“长三”,只不过为了转个韵颠倒一下读。大家发现没有,薛姨妈、湘云和宝钗的牌左、右两张都是一样的,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讲究。宝钗回答的是“水荇牵风翠带长”,这是什么意思呢?
“水荇”是指水中的一种植物,叶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水底。这一句出自杜甫《曲江对雨》诗原句: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着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在杜审言的诗中有“绾雾清条弱,牵风紫蔓长”,指的是风牵着水中的植物飘荡。“水荇牵风翠带长”,此句脱胎于杜审言的“绾雾清条弱,牵风紫蔓长”,敷色浓艳,姿态飘逸。本是风吹水荇,诗人却反道“水荇牵风”,赋景以人格化动作,似乎这“水荇”也难耐乏人问津的寂寞,欲招揽清风一缕与之共话沧桑。以“雨”“风”来烘托“林花”“水荇”,景更丰富了,意境也更深了一层。而这里说的反好相反,是指水中的这种“荇”牵动着风飘荡,形成了很长一片翠绿色。本来是写景的,可如果我们从水象征着满清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指满清一股向大明一点点地袭来的感觉。在第七十回里,黛玉写了《桃花行》,之后大家有一些评论: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因问:“你们怎么得来?”宝琴笑道:“你猜是谁做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
这里也有提到“水荇牵风翠带长”,而且还提到是媚语。看来宝钗两次提到是非常有意义的,应该跟她所影射的原型有某种暗合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4 16: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小涵读书 2019-09-15   |  385阅读  |  10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林黛玉的一生是孤苦的一生。她幼时丧母,少年时丧父,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又寄居于贾府。在他人的屋檐下生活,有欢笑,有泪水,也有忧伤和无奈。平常的日子里,她有贾母的疼爱,贾宝玉的关心,丫环婆子们的侍侯,在过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万家团圆,她是怎么过的呢?


1.吃月饼、吃西瓜

中秋习俗是吃月饼和瓜果。林黛玉自然不能免俗。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中秋节的前一天,宁国府就有人回西瓜月饼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贾珍作为族长,吩咐佩凤道:“你请你奶奶看着送罢,我还有别的事呢。”佩凤答应去了,回了尤氏,尤氏只得一一分派遣人送去。

林黛玉客居贾府,但是作为贾母的心肝肉,在贾府里是受到的待遇不同于别人。贾珍第二天向贾母汇报时所说:“月饼是新来的一个专做点心的厨子,我试了试果然好,才敢做了孝敬。”


好月饼既有人专作,又是分派送人的,宁国府一定会将西瓜月饼送给林黛玉一份。所以林黛玉中秋月吃的食物中,一定有这两样。

2.喝茶

贾母喜欢热闹,中秋赏月喜欢人越多越好。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贾母带大家在凸碧山庄赏月时候,看到人不多,便说道:“想当年过的日子,到今夜男女三四十个,何等热闹。今日就这样,太少了。待要再叫几个来,他们都是有父母的,家里去应景,不好来的。如今叫女孩们来坐那边罢。”于是令人向围屏后邢夫人等席上将迎春,探春,惜春三个请出来。贾琏宝玉等一齐出坐,先尽他姊妹坐了,然后在下方依次坐定。”

这里没有明确说出有林黛玉,但是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贾母要回去休息后,众媳妇收拾杯盘碗盏时,却少了个细茶杯,管家媳妇要寻找时,遇见了紫鹃和翠缕找林黛玉和史湘云,翠缕便问道:“老太太散了,可知我们姑娘那去了?”由此可知,林黛玉和史湘云是同大家一起参加宴席的。


而在重新开宴时,书中明确写道:“众媳妇另行擦桌整果,更杯洗箸,陈设一番。贾母等都添了衣,率吃茶,方又入坐,团团围绕。”这里明确说出,众人喝过茶,林黛玉自然也不会例外。

众人散去之后,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溪馆联诗,后被妙玉发现,引两人到栊翠庵。夜深人静,炉香未烬,几个老嬷嬷都睡了,只有小丫环在蒲团上垂头打盹。妙玉唤她起来去烹茶。三人一边谈诗,一边品茶,直到天色将明才散。

中秋节日,林黛玉既随着大家一起喝茶,也陪着史湘云和妙玉一起品茶。无论人多还是人少,品茶成为节日中一项重要内容。


3.赏桂花

中秋节里赏桂花的习俗由来已久。自古以来,人们把桂花及其果实视为“天降灵实”,作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因此人们称誉好的儿孙为“桂子兰孙”,;把“进士及第”或考上了状元,称之为“蟾宫折桂”。贾宝玉第一次上学,林黛玉就说过“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人们把月宫称为“桂宫”,以“桂魄”比喻月亮。中秋节赏桂花,表达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赞美。《红楼梦》第七十六回,贾母让贾珍贾政等人离席,又让贾蓉媳妇陪着尤氏回去后,带着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了暖酒。在这种向往美好未来的时刻,林黛玉一定会与众人一起赏桂花而不缺席。

4.听乐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众人赏完桂花后,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贾母见大家喜欢听,便让人给吹笛人送了一块月饼,并倒了一杯热酒,送给吹谱笛之人,让他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过了一会儿,众人正在说笑这际,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

众人散去之后,林黛玉和史湘云到了凹晶溪馆卷帘下,说话之间,只听笛韵悠扬起来。林黛玉笑道:“今日老太太、太太高兴了,这笛子吹的有趣,到是助咱们的兴趣了。”


月下闻笛,众人在一起时,笛音凄楚;林黛玉和史湘云两人时,笛音悠扬。一悲一喜,都入了林黛玉的耳,动了林黛玉的心,为她和史湘云吟诗助了雅兴。

5.赏月

林黛玉跟随贾母等人赏月,包括了两种方式,一是祭月,二是赏月。

《史记天官书》云:“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古代天子春天要祭拜太阳,秋天要祭拜月亮。祭拜太阳是在早上,祭拜月亮是在晚上。《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贾母看到月亮升起来后,带着众人祭月。原文如下: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众人皆拜,林黛玉自然也在其中。

祭月过后,众人到凸碧山庄一齐赏月。后来林黛玉和史湘云见大家散回各自房后,两人到了凹晶溪馆,见熄了灯,史湘云笑道:“倒是他们睡了好。咱们就在这卷棚底下近水赏月如何?”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

无论是跟随大家一起,还是只同史湘云两人,林黛玉眼中的月都是美丽的,洁静的,如她的心灵一样清纯无比。


6.吟诗

中秋夜里赏月吟诗是古代文人墨客赏月之时,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红楼梦》第一回,中秋佳节,甄士隐去庙里邀请贾雨村时,贾雨村就在对月吟诗,并吟诵了“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对联,透露自己的平生抱负。

林黛玉在中秋之夜也同样以这种方式来抒发个人心志。《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夜深人静,大多数人安歇后,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溪馆,听着悠扬的笛声,开始联诗。两人用栏杆的十三数限了“十三元”的韵,从贾府过中秋节的情形说起,用了一句“三五中秋夕”开篇,而后说到中秋节万家赏月过中秋,最后转到自己各自的心事,说出了“寒塘渡鹤影”和“冷月葬共魂”的名句。


中秋之夜吟诗既表明林黛玉是一个文人,更表明她是一个旅居客寄之人,从月亮的美景到最后的冷月,从万家团圆到个人形单影孤,林黛玉在同史湘云联诗中,倾诉着自己心事,预言了自己的结局。

中秋之夜,金风送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在团圆之夜,林黛玉既入乡随俗的同大家一起吃月饼赏圆月,又特立独行的同史湘云一起月下听笛韵吟诗联。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充满了忧伤悲凉。她过的中秋节,终究是月圆心不圆。

一家之言,仅供闲看【文/小涵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5 11: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 【朝代】唐拼音 译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标签: 写风人物写人季节初中古诗景色励志秋天忧国忧民数字
出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
《卖炭翁》
译文 注释 讲解 背景 知识锦囊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赏析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 诗词名句网>>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小说中,该诗时林黛玉病卧潇湘馆时听雨有感所作。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 创作年代

    清代


  • 作品出处

    《红楼梦》



  •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 作者

    曹雪芹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1) 。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2)!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3)。

抱得秋情不忍眠(4),自向秋屏移泪烛(5)。

泪烛摇摇爇[ruò]短檠[qíng](6),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7)?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8),残漏声催秋雨急(9)。

连宵脉脉复飕飕(10),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11),疏竹虚窗时滴沥(12)。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2)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茏的春夏景象。《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6)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

(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10)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12)滴沥:水珠下滴。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小说中,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这首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代,如同"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秋窗风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说与《葬花吟》一样,都可以看作是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这可以从以下的情况得到解释:林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薛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她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林黛玉本来脆弱,在病势加深的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的精神负担,就变得更加消沉。但是,如果读者认为作者写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要细究其深意,那么也就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无论是《秋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的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并不用来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的内容。此时林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诗中"别离"、"离情"、"离人"等等用语更是用不上的。再从其借前人"秋屏泪烛"诗意及所拟《春江花月夜》原诗来看,也都是写男女别离之思。可见,要说"黛玉不觉心有所感"感的是她以往的身世遭遇是很难说得通的。这首诗只能是写一种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而这一预感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贾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林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参见《红楼梦曲·枉凝眉》、《葬花吟》等诗鉴赏),曹雪芹的文字正有这种草蛇灰线的特点。《红楼梦曲》中写林黛玉的悲剧结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砚斋所读到的潇湘馆后来的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些也都在这首诗中预先作了写照。

小说中林黛玉刚写完诗搁下笔,贾宝玉就进来了,下面所描写的主要细节是:林黛玉先说贾宝玉像渔翁,接着说漏了嘴,又把她自己比作"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因而羞红了脸。对此,用心极细的脂砚斋用批语揭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说:"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这一批语,对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是很有启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5 11: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 唐 ] 李商隐
原文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译文
骆氏亭外竹林环绕,雨后亭外景物焕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深秋的天空一片阴霾,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水中的荷叶早已凋残,只留了几片枯叶供人聆听雨珠滴响的声音。

注释
崔雍、崔衮:崔戎的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

竹坞(wù):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

水槛(jiàn):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此指骆氏亭。

迢递:遥远的样子。重城:一道道城关。

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作者介绍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什么意思?
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4个回答#热议# 在购买新能源车时,要注意哪些?

逗比逗无悔高粉答主

2018-11-13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关注



意思是:

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

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

“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扩展资料

原文: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译文:

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这首诗当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年)。当时李商隐离开崔家,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崔雍、崔衮两位从表兄弟,写下了这首很有情韵的小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移动版] 作者:1216584714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释】

⑴崔雍、崔衮:崔戎​的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

⑵竹坞:生长竹的池边高地。水槛:临水阑干。

⑶迢递:遥远。

⑷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⑸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翻译】:

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赏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抒写对朋友的思念,也寄予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全诗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用笔极为简练,以竹坞、亭槛、水流、枯荷等极其普通的景物,勾勒出清幽绝妙的意境,并且把作者对崔雍、崔衮两兄弟丧父之悲的同情以及诗人自己的寂寥之感含蓄的传递出来。

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绿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临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

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句一方面是为末句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故有“雨”;由于“霜飞晚”故“留得残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阅读训练】:

(1)第一句所描写的骆氏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写这种环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

(2)李商隐写诗常通过时空之“隔”,表达情意的“难隔”或“不隔”。据此分析第二句中的“隔”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3分)

(3)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4)简要说明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客观环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5)三、四句传达出了本诗什么样的主旨?运用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诗歌首句描写了骆氏亭凄清绝尘(或“凄清雅洁”、“凄清孤寂”)的环境特点。如此环境自然惹动怀友思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作铺垫。(2分,环境特点、作用各1分)

(2)本诗“隔”字是写诗人与友人(崔雍崔衮)在地域上的距离(1分);诗人虽与友人(崔雍崔衮)有重城(高城)之“隔”,但对友人的思念却没有被阻隔,所以,一个“隔”字更显出双方在情意上的相通。(2分)

(3)本诗是怀友诗,而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1分)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2分)所以说此句是点晴之笔。(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2分)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1分)所以说此句是点晴之笔。)

(4) 清静  寂寥(2分) 暗示情绪,烘托气氛,为下文伏笔或为抒情张本(2分)

(5)三、四两句表达了思念之情。(2分)采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分)把怀友之情融入眼前的景物之中,秋阴不散正是思念之情连绵不绝的形象写照,单调的雨打枯荷声更衬托出了环境的寂寥和诗人试图排遣又无法排遣的思念。(2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8 2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林黛玉辞别父亲进京,时间为什么非要选在二月初二?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131:二月初二进京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贾雨村求助复职,林如海一口答应却有条件,请托他协助护送林黛玉进京。

黛玉进京这件事从贾母派人来接,冷子兴在扬州停驻,以及“小耗子偷香芋”故事,林家三口接连死去等线索来看,更像是进京避难。


尤其林如海以贾雨村复职,让他护送林黛玉进京太过于小题大做,两件事并不对等。虽说有贾雨村这四品官身一路护持,可保林黛玉无虞,终究也透露着危机感。

不管如何,贾雨村是得偿所愿,也不枉他投身林家给一个小女孩做老师的筹谋。心中着实得意,颇有“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意思。

☞细说红楼系列131,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三回)如海乃说:“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雨村唯唯听命,心中十分得意。如海遂打点礼物并饯行之事,雨村一一领了。

不提林如海准备女儿进京的礼物,以及给贾雨村设宴饯行等事,却说林如海安排的林黛玉进京的“出月初二”这个时间点很有意思。


“出月初二”就是下月初二的意思,具体是什么时间呢?

其实从前后两个线索可以佐证。

一,冷子兴说他:“去年岁底到家……待月半时也就起身了”,可知当时是正月。“出月初二”就是二月初二。

二,林黛玉进京后,贾母安排住处时说,过了“残冬”再重新安排,也证明是二月,过了二月就天暖为春了。

“二月初二”这个时间,对林黛玉来说并不寻常。

林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的花朝节,为花神的生辰。


她来到人间的第一天,是二月十二。

林黛玉离家进京,选在二月初二,将要独自面对人生的第一天。

林黛玉离开贾母身边搬进大观园的那天,是二月二十二日。是她开启与贾宝玉生情的时间。

二月十二,生日。以泪开始

二月初二,离家。以泪为别。

二月廿二,生情。以泪而终。

曹雪芹有意安排林黛玉的一生,可不就是为其伏笔!

林黛玉一生还泪而来,以泪为始泪尽而亡,二月于她是人生的关键。


其实,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才是更关键两个时间点。

从甄英莲正月十五元宵夜丢失,甄家拉开败亡来看,林黛玉似乎应该正月十五离家进京才对。

但曹雪芹很显然并不用林黛玉影射林家,而是用她影射贾家。未来林黛玉若有变故,当发生在正月十五。


林黛玉的死确认在中秋节“冷月葬花魂”,与秦可卿、晴雯和香菱的死亡时间接近。

其实二月初二,与正月十五相隔不到一月,也并没有脱离元宵节“祸启”的影响。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3-31 09:47・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8 23: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贾母听闻女儿去世马上派人来接黛玉,奇怪中透着危险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128:贾母接外孙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贾雨村听好友张如圭报信说“都中起复旧员”,急忙回来查看邸报,果然看到消息属实,便去寻林如海求帮助。

他来给林黛玉做老师,所求就是这一天。


别看“都中起复旧员”,并不是所有人都给机会,自然是谁有门路、有靠山,谁就先起复。

没有门路、没靠山,狼多肉少一辈子再难起复,也是怨不得别人。

贾雨村奔波这些年,可不就为了今日?自然不想落于人后。

而林如海此时也正有事托付于他。

☞细说红楼系列128,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三回)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


林如海先没答应贾雨村,反讲起妻子去世,身边无人教养女儿,京中岳母派男女来接,要送去京中之事。

这个细节与冷子兴滞留在扬州城呼应,他无疑也是来接人的一员。

只不过贾府派来的男女仆人在明,周瑞女婿冷子兴和其他人在暗。

林如海这段话最要注意的是妻子去世后,岳母派人来接外孙女进京教养。

按说他才四十岁出头,儿子妻子先后死去,正是续弦时机。


一为传承家业延续血脉。

二为相夫、持家、教女。

可贾母却派人直接来接外孙女。摆明不用林如海续弦教养。

如果贾母怨恨女婿没照顾好女儿,倒也说得通。却不符合她荣国公诰命夫人的气度和风范。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再疼也不至于“抢”女婿的孩子。

除非林如海去信时,就要求岳母过来接外孙女,将女儿“送”去给岳母。


林如海此举说明他不想再续弦,也不想再延续家族血脉。加之贾母派男女来接,还有冷子兴等人暗中策应……怎么看林黛玉这次进京,都极为不寻常,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急迫感。

林如海上任巡盐御史前后,儿子妻子突然都死了。女儿去后的两年后,林如海也死了。

等黛玉回京,贾宝玉讲述了一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影射了扬州盐课贪腐大案。

如果林黛玉不走,就会步父母、弟弟后尘,应了那句“盐课林老爷家的小姐,才是真香玉”,被耗子偷去,显然就会没命。


此事细思极恐,也能解释林如海执意送走林黛玉,贾府派人明暗两重来接,他还不放心又托付贾雨村这个前任知府的官老爷为之护卫。

显然,当时情况很危急,林如海送女,便存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3-28 10:46・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贾敏,绛珠草,

林黛玉,绛珠仙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8 23: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被撵出贾家,作者为何不明写?贾宝玉和丫头房中晨嬉留伏笔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第七十回最重要的两个情节是林黛玉的《桃花行》诗,史湘云的《柳絮词》所引出的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潇湘馆填词、放风筝。几个情节环环相扣,表达的核心思想就一个:散!

《桃花行》虽是“行体诗”,却是林黛玉未来远嫁离去之谶。可与《题帕三绝》《五美吟》和《折足雁》等酒令对照解释。为《柳絮词》的进一步伏笔做铺垫。


《柳絮词》由众人中最早“定亲”的史湘云提起,便影射了几人的姻缘。当与“群芳夜宴掣花签”呼应。

整个七十回,都在铺垫众人因姻缘而群芳离散之意。

林黛玉的《桃花行》,讲述她离开贾府生命最后的一段似梦似醒的时光交错。

《唐多令·柳絮词》,算是林黛玉远嫁前的“诀别之词”。

关于林黛玉的远嫁,实际从宝黛钗三人故事脱胎于《孔雀东南飞》《梁祝》和《钗头凤》也能知晓,刘兰芝、祝英台和唐婉都是(再)嫁后死去,林黛玉亦是,不多赘述。

第七十回既然是重要的“离散”之篇,将之前所有线索归总到一起再作伏笔,《桃花行》和《柳絮词》是大观园众人最后之谶,终以放风筝结束,诗社的结束,也清楚无误的告诉读书人,众人各自的归宿。

林黛玉的美人风筝先去,是她离开贾府之谶。黛玉于贾家终是“来亦来去亦去”。

贾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追不上,二人也就无法相伴。


贾探春的凤凰风筝被另一只凤凰和双喜字风筝缠住,挂着响鞭离去。既代表探春远嫁异国为王妃,也预示林黛玉离去,是因探春连累。

潇湘妃子,是娥皇女英二女同嫁为王妃。

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的昭君出塞故事,揭开黛玉和探春都有远嫁异国为王妃的结局。

凤凰风筝将二人再次衔接,也是王妃终局。

第七十回,主要就在讲述“散”的事实,为后文贾母寿庆,南安太妃见姑娘铺垫伏笔日后姻缘铺垫。

其实这一回开始的两件事,就已经展开伏笔,也更有余韵嚼头。

一,怡红院大清早麝月、晴雯摁住芳官在那膈肢。

二,李纨打发丫头碧月过来寻找手帕。

这两件小事看似和《桃花行》《柳絮词》、放风筝隐喻的群芳离散无关,实际却是重要的隐笔。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第七十回)这日清晨方醒,只听外间房内叽叽呱呱笑声不断,袭人因笑说:“你快出去解救,晴雯和麝月两个人按住温都里那膈肢呢。”宝玉听了,忙披上灰鼠袄子出来一瞧,只见他三人被褥尚未叠起,大衣也未穿。那晴雯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睡鞋,披着头发,骑在雄奴身上。麝月是红绫抹胸,披着一身旧衣,在那里抓雄奴的肋肢。雄奴却仰在炕上,穿着撒花紧身儿,红裤绿袜,两脚乱蹬,笑的喘不过气来。宝玉忙上前笑说:“两个大的欺负一个小的,等我助力。”说着,也上床来膈肢晴雯。晴雯触痒,笑的忙丢下雄奴,和宝玉对抓。雄奴趁势又将晴雯按倒,向他肋下抓动。袭人笑说:“仔细冻着了。”看他四人裹在一处倒好笑。忽有李纨打发碧月来说:“昨儿晚上奶奶在这里把块手帕子忘了,不知可在这里?”

这段怡红细事看似日常生活的“白描”。一群少年女儿大清早玩闹,非常鲜活美好。

然而曹雪芹最善于在这种看似日常生活里埋伏伏笔。既然第七十回整回都在写离散,这段故事又怎么可能独立在外,不做影射呢!

其实是否有伏笔,只看几个当事人是谁就清楚。

这里共出现了六个人:贾宝玉、袭人、晴雯、麝月、芳官和碧月。

先说打闹游戏的几人。

袭人,虽说袭为钗副,实际本叫珍珠改名袭人,她又姓花,与林黛玉同为二月十二生日,注定是影射钗黛的人物。


袭人经历、性格、品德与宝钗相似。但结局外嫁蒋玉菡则影射的是林黛玉的外嫁姻缘。她没参与众人玩笑,也暗示她与众人结局无关。

芳官,先被袭人说成温都里纳,是指出产在西洋的金星玻璃。被贾宝玉看作是耶律雄奴,是匈奴外族名字。

金星玻璃源于西洋,耶律雄奴源于昭君出塞,对应的还是林黛玉外嫁西海沿子之谶。

芳官姓花是草木人,影射黛玉。温都里纳是来自西洋的金星玻璃又是金玉人,影射宝钗。耶律雄奴又影射黛玉。

芳官与袭人一样为钗黛之影,但于黛玉更多。

晴雯,晴为黛影,不多赘述。

麝月,被称公然又是一个袭人,袭为钗副影射宝钗。

这几人都是宝黛钗三人姻缘之谶,绝不是巧合。

根据晴雯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来看,麝月就是王夫人的眼线,导致晴雯与芳官被撵影射黛玉被迫离去。

麝月留到最后,则宝钗嫁给宝玉为妻。


正因这段打闹情节,才引出后文《桃花行》柳絮词和放风筝的故事。

当时芳官、晴雯和麝月滚成一团,贾宝玉又加入后便成了一团乱麻。像极了宝黛钗三人姻缘纠缠不清的现实。

这里几个人都与钗黛有关,没有秋纹、碧痕其他人乱入,地下的春燕、四儿也没加入,就说明曹雪芹是在故意为离散和宝黛钗三人结局伏笔。

宝黛钗姻缘如一团乱麻,难解难分,就像众人乱作一团,谁来将他们拆解开?

林黛玉为什么会离去?

贾宝玉为什么娶薛宝钗?

怡红院几人的打闹终究还有什么伏笔?就要从李纨派来的丫头碧月讲起。

碧月奉李纨的命过来寻找手帕,亲眼见到了怡红院众人乱成一团的玩笑。

她一出场,众人肯定也就不闹,势必就都“散”了。

可见碧月就是为了众人之“散”而出场。

而碧月来寻手帕,手帕又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定情信物”。


当日他被打后派晴雯给林黛玉送去两条旧手帕,作为白天诉肺腑的接续,是借《西厢记》红娘替张生和莺莺传手帕的典故表达情意。具体可以参考贾芸与小红的手帕缘分。

林黛玉体会出贾宝玉藏在手帕中的深意,才作了《题帕三绝》诗,分别讲了宝黛之情的缘起、发展和缘灭。

尤其第三首的意思基本与后文的《桃花行》契合。

碧月既然是来冲“散”众人玩闹。她来寻手帕,便证明其身上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离散”的重要线索。

循着这个角度再来看“碧月”这个丫头,就会发现她的名字不简单。

首先,碧月是唯一一次出场。李纨的丫头平时都是素云。

碧月与麝月二人又是《红楼梦》极为罕见的以“月”为名者。

晴雯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影射她被撵走与“月”有关。虽然这个月指麝月。但晴为黛影,林黛玉的离去却与“碧月”有关。

丫头碧月肯定没有这个能力,势必与“碧月”所隐喻的人有关。

其次,与麝月不同,碧月这个名字的隐喻极大。

碧者,天也。月者,帝王也。

碧月,其实可作帝王解释。


《红楼梦》里的日与月,都有帝王之隐喻。比如“日边红杏倚云栽”“双悬日月照乾坤”。林黛玉父亲林如海死于九月初三,也源于白居易的《暮江吟》,暗示新旧党争的惨烈(可考诗文背景):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红楼梦》最重要的代表灾祸的日子,更都发生在十五日:元宵节、中秋节、三月十五等等,表明月圆之夜所代表的皇权是灾祸之源。

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是林黛玉和贾探春嫁作王妃的伏笔。必然要帝王赐婚,灾祸来自皇帝。

林黛玉的芙蓉花签,又是昭君出塞故事,同样也是帝王赐婚远嫁异国,客死他乡之谶。

林黛玉的判词图画,是“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枯木”代表林黛玉,“玉带”代表皇权,说明林黛玉之死与皇权有关。


晴雯被撵走后不久死去,林黛玉远嫁离开贾府后不久也去世。可见黛玉之死为皇权所害也是事实……

如此一来,这段看似日常的怡红院清晨小事,当碧月过来寻找手帕后结束,实际代表宝黛钗三人姻缘的最终结局。

“碧月”所隐喻的皇权,将一切迎刃而解。

林黛玉被赐婚与贾探春远嫁海外异国为帝王妃,成了晴雯芳官被撵走的对照。

而贾宝玉后面迎娶薛宝钗,以麝月留到最后呼应。

因为这段故事铺垫,再看后面《桃花行》《柳絮词》和放风筝,就更好的理解了众人的宿命。

至于是不是,每人各有角度,权当君笺雅侃红楼“自洽”一笑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3-28 10:45・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00: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绛珠草林黛玉要报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恩下凡还眼泪,却为贾宝玉流了一世眼泪?

红楼梦
81% 知友推荐
· 3.4 万人评价
中国大陆 / 电视剧 · 剧情 · 爱情 / 1987-05-02 中国大陆上映 / 45 分钟




绛珠仙草林黛玉要报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恩,所以下凡还眼泪,但是她却为贾宝玉流了一世眼泪,那贾宝玉究竟是不是神瑛侍者?显示全部 ​

关注者
95
被浏览
72,910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
​1 条评论
​分享

31 个回答
默认排序
知乎用户Ziud7T
知乎用户Ziud7T
此号只是浏览,不再回答问题,并逐步删除相关答案,请勿关注
37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回答的第三第四部分是个人粗浅看法,还不成熟,欢迎大家指正,谢谢!

第一部分 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不同版本的差异,脂批本和程本有很大的不同。


1. 贾宝玉神瑛侍者和顽石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说法,最明显的是脂本和程高本两大系统,第一回中“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神话的叙述的不同,程本将“无材补天”的青埂顽石与“浇灌绛珠” 的神瑛侍者融为一体,在脂本中却明白的显示这是两回事,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差异,情节的模糊,还涉及到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不能不解释明白。

2. 在程甲本和程乙本中,这个神话的描述差异并不大,鉴于程甲本的影响比较大,我们选择程甲本中的描述。 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 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 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 就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 看见这株仙草可爱, 遂日以甘露灌溉… …” 在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程甲本赋予顽石各处游玩的能力,遂至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将其命名为神瑛侍者,得以浇灌绛珠仙草,这样的神话描述也比较清晰,但是,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顽石与神瑛侍者成为一个人,宝玉前身是顽石幻化的神瑛侍者,那么他落草时含玉而诞就明显不合理了,更不要说,茫茫大士为了“夹带” 顽石而搞的一个“ 小动作”,书中几处石兄关于世态人情评论了,当然,程本也有相关的改动,但是仍然难以周全。

3. 脂本系统各个版本虽有改动,但是大体的思路没有变化。

甲戌本:青埂顽石因补天不为所用而独自叹嗟, 适僧道谈论红尘, 石头听后, 动凡心, 请求帮助。僧道劝之, 不听, 遂施幻术变之为玉。又:赤霞宫神瑛侍者灌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绛珠草, 草幻为仙子。适神瑛侍者动凡心而下界, 仙子亦欲于尘世以还泪报德。僧遂趁机将石头夹带于中, 使之以镌字美玉的幻形随神瑛侍者下界, 贾宝玉遂衔玉而诞。

庚辰本:在“石遇僧道”这第一个神话中, 僧道来至青埂峰下,石头已自幻为玉。无僧道谈论红尘的内容。且僧主动提出要助之下凡历幻, 石头闻之, 喜:第二个神话“神瑛灌草”与甲戌本大致相同;

4. 脂本中对比程甲本的情节是这样描述的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

5. 脂本的大体思路上,顽石是一个神话系统,绛珠仙草还泪是一个系统,只是顽石幻化为通灵宝玉与神瑛侍者的今世贾宝玉同时出生,不同版本的差异只是关于僧道是否谈论红尘,石头是否主动请求僧道携带下凡,可以看出脂本逐步修改,但这只是小修小补,整体思路仍然清晰。

第二部分 既然程本的说法存在矛盾,很难解释明白,那么咱们探究一下脂本中的贾宝玉神瑛侍者和顽石关系。

先说我的个人观点,然后在通过相关的情节一点点解释。 从写作方法来看,曹公活用了话本中的说书人的评论教导之言,转而采用石头这样一个客观事物作为发言人,石本无性,超越人的视角狭窄,评述更加全面理性。情节上也融合在一起,远比脱离情节的插入式说教更有魅力。

神瑛侍者和顽石其实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二者统一于主人公贾宝玉这个角色,相互联系,顽石幻化为通灵宝玉,也是为了适应神瑛侍者的高贵身份。然而二者又是矛盾的,神瑛侍者是身体,顽石是心灵。神瑛侍者是物质的,顽石是精神的,神瑛侍者是社会的角色,社会规则,社会意识,顽石则是个人的角色,个人的情感,个体的意识。

整部小说其实是贾宝玉在二者的矛盾中煎熬,最终走向虚无。

第三部分 细读文本,选择有关情节证明观点。

1. 在原文(脂本)中,顽石出身于女娲补天,剩了一块未用,弃于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因为有了情,所以难以补天,即不能经天济世。“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从心底自觉不为世界所容,为多余之人。其本质是“情”和“多余”,这恰合宝玉重视真情,行为偏僻性乖张之说。

2. 还泪的神话系统是这样的,赤瑕宫神瑛侍者浇灌绛珠仙草,侍者出身高贵,下世为人也为富家公子哥,浇灌仙草,象征对于女孩的喜欢,为女孩奔走。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象征着神瑛侍者不是专门去找黛玉,而是自己羡慕人世间的繁华,所以宝玉开始对黛玉只是懵懂的喜欢,谈不上感情有多深,看见姐姐就忘了妹妹。而黛玉则明显只爱宝玉一个人,因为绛珠仙草下凡就是为了还债,而且黛玉是草木之人,精神和身体都是一致的,黛玉的精神是木,而宝玉的精神是顽石,这才有了木石前盟。 宝黛初见为什么都觉得以前见过呢,那是因为前世二人有过灌溉之恩。

3. 接下来是摔玉情节 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从这段可以体会出,通灵宝玉是“玉”,实际上隐喻的是背负家族重担。金玉姻缘也是家族责任的一部分。但是,本质又是顽石,补天所剩的多余的,宝玉在众姐妹中是多余的人,不被理解。林妹妹是有这样的真性情,但是,林妹妹只看到了通灵宝玉的表面,不了解其“假宝玉,真顽石”的实质,所以才说是稀罕物,自己草木之人,哪能有啊?宝玉的摔玉许多人认为是表明摆脱封建束缚的方式,然而我认为象征着成袭家族命运下对于自己独有的乖张性格的怀疑,想抛弃自己的本性,然而人抛弃了本性,只能是个植物人,所以贾母才说“那是你的命根子啊”,综合来看,此时的宝黛还是懵懂期,宝玉更多的是体现神瑛侍者的特点,只知通灵宝玉的表面,却不知道其实质。

4. 第二次摔玉是因为黛玉以金玉良缘刺激宝玉,摔玉表决心。 如今只述他们外面的形容。

那宝玉又听见他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话来,便赌气向颈上抓下通灵宝玉,咬牙恨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捞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没动。宝玉见没摔碎, 便回身找东西来砸。林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吧物件。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

二人闹着,紫鹃雪雁等忙来解劝。后来见宝玉下死力砸玉,忙上来夺,又夺不下来,见比往日闹的大了,少不得去叫袭人。

袭人忙赶了来,才夺了下来。宝玉冷笑道:“我砸我的东西,与你们什么相干!”

从这段仍然可以看出宝黛对于通灵宝玉的本质仍然不清楚,只是重视其表面,所以才这么在乎金玉良缘,象征着二人的互相不理解,黛玉认为宝玉精神上是通灵宝玉,重视富贵根基,自己是草木之人,孤苦零落,却不知道宝玉心中是真顽石,更重视真感情,二人心里想的其实是一样的,只是现实的虚幻蒙蔽了双眼。

5. 通过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黛玉对于自己和宝玉心灵上的共鸣有了信心,所以,以后的章节宝玉没有摔过玉,宝黛吵架的次数明显变少了。宝玉这块石头和黛玉这根仙草终于达成了木石姻缘。

注意此处是“木石姻缘”,在小说的前八十回中,只有一次在红楼梦曲中提到“木石前盟”与其相对的是“金玉良姻”,着眼点应该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这个前世的约定,对于今世宝黛爱情的作用,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神瑛侍者也是“石头”,瑛就是有光泽的石头,所以木石前盟没有错误。

结合前面的判词,黛玉和宝钗是合一的,在判词中是一起的,在红楼梦曲中为何要分为两支曲子?宝玉的身体和心灵是分离的,在我看来,正是因为宝玉和黛玉精神上的共鸣需要单独提出来,宝玉的身体(神瑛侍者)在宝钗和黛玉之间纠缠,但是宝玉的精神(顽石)和黛玉这株仙草则是始终如一的,需要单独陈述的,这体现了曹公塑造人物的复杂性,从具体的身体升华到抽象的心灵,

后文还有宝玉的梦话,其中提到的也是“木石姻缘”,而不是“木石前盟”,

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曹公这样的文字差异应该有其深刻含义的,木石前盟只是促进了宝黛的初见,而顽石和仙草的“木石姻缘”才是宝黛爱情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人是精神的知己,所以黛玉死后宝玉不会自杀,因为哀莫大于心死,不过是一腔躯壳浑浑噩噩的活在人间。

6. 其他提到通灵宝玉的情节《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贾政问道:“你道友二人在那庙里焚修。”那僧笑道:“长官不须多话。[甲戌侧批:避俗套法。]因闻得府上人口不利,故特来医治。”贾政道:“倒有两个人中邪,不知你们有何符水?”那道人笑道:“你家现有希世奇珍,如何还问我们有符水?”贾政听这话有意思,心中便动了,因说道:“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祟,[庚辰侧批:点题。]谁知竟不灵验。”那僧道:“长官你哪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甲戌双行夹批:石皆能迷,可知其害不小。观者着眼,方可读《石头记》。]故不灵验了。[甲戌侧批:读书者观之。]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庚辰侧批:“只怕”二字,是不知此石肯听持诵否?]

宝玉之所以患病,根本原因是象征他精神的通灵宝玉被声色货利所迷,失去了情梗峰时的真性情。

宝玉是神瑛侍者,他看见姐姐忘了妹妹,和袭人初试云雨情,遵守封建规则,踢袭人发少爷脾气,是封建社会的人。

可是宝玉在精神上是通灵宝玉,潜意识是真顽石,和黛玉是精神知己,容忍晴雯撕扇,鄙视功名利禄,看不起文死谏,武死战。 两种身份在主人公身上矛盾存在,身与心的分离,所以丢失了通灵宝玉,宝二爷会失魂落魄,没有精神只剩躯壳。

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的错位,使得主人公处在煎熬之中,所以宝玉最终会寻求解脱,只是曹公把这种解脱方式选择了出家。

最后一部分,说说甄宝玉,这方面解释很多,包括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但是没有很严谨的证明,圆满的解释。我就提点个人看法吧!

甄宝玉这个角色很模糊,当然,这是指前八十回而言,后四十回对甄宝玉有很详细的描述,鉴于红学家们对于后四十回的态度,我们只能持怀疑的态度。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前八十回(准确说是七十八回),脂批也可以作为参考,这就涉及到甄家的作用,作者以甄士隐和贾雨村来寓意“真事隐”“假语存”,这是为了解决追踪摄迹实录真事,又因有所避忌而必须将真事隐去,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真事当然是指曹家“ 离合悲欢, 兴衰遭遇” 的实事,“ 隐去” 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用之的手段, “ 实录” 才是目的。

这点咱们从删去初稿中“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情节而将秦氏改写为病死, 却又在薄命司的册子中故意留下她悬梁自尽的图画和判词一样,不过是曲笔写曹家真事,却又留下蛛丝马迹,让读者自己体会。

金陵甄府和都中的贾府其实都是现实的曹家,作者在貌似两家的表面下,不忘隐晦的点出“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 又系世交, 两家来往极其亲热的” , 甄家不但也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宝玉, 而 “ 他令尊也曾下死答楚过几次, 无奈竟不能改” , 还有一个“ 溺爱不明” 的祖母, 居然也常常“ 因孙辱师责子” 等等。

写冷子兴说到“ 皇上因恤先臣… … 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 , 脂评就指出: “ 嫡真实事, 非妄拥也。”甄家是“ 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 。脂评或: “ 此衔无考, 亦因寓怀而设, 置而勿论”两者对比,贾府的官职批语往往说真有其事,甄府的官职却说是假的,其实都是曹家的真事的演绎,不过是真真假假,遮掩之法。

还有点明甄家接驾四次,借贾元春省亲写南巡,其实历史上,曹家才是康熙南巡南京接驾四次。

以此类推,甄家的宝玉应该也是这样的作用,甄宝玉和贾宝玉都和作者有密切的关系,当然不能简单的说作者就是原型,但是甄宝玉和贾宝玉却是一体的,故事是真中有假,人物也是假中有真。假的表面详述,真的侧面点醒,互为补足。

甲戌本第二回曾有这么两句脂批“士隐家一段小荣枯至此结住, 所谓“ 真不去, 假焉来” 也。”“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 故此处极力表明, 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写贾宝玉之文, 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第七十一回曾有这样的脂批,一提甄事。盖真事欲显, 假事将尽。,

特别要注意的是“真宝玉”不是“甄宝玉”,其实是暗示读者,这就是真实的人物,真正的宝玉。

前半部分详细写贾府,后半部分应该是详细写甄府,前半部分虚写甄宝玉,后半部分“甄宝玉”的笔墨肯定会加重。

元春省亲,却点了《仙缘》一出戏:脂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钟离权点醒吕岩,何尝不是甄宝玉送玉,贾宝玉顿悟,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一切不过是大梦一场,终究遁入空门。

《好了歌》说: “ 金满箱, 银满箱, 展眼乞丐人皆谤,脂评特指出是“ 甄玉、贾玉一千人”也可见后来要写到甄宝玉跟贾宝玉遭遇一样, “ 贫穷难耐凄凉” 和蒙受“ 世人诽谤” 的,其实曹公前半生养尊处优,后半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啊,北京西北郊的香山脚下,门巷薜萝,环堵蓬蒿,过着“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举家食粥酒常赊,一代文豪就此走过了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

编辑于 2017-11-26 23:34
​赞同 37​
​1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yunjian
yunjian
199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邀,这个问题实在是很典型,因为太多太多人受了周汝昌还错泪谬论的影响,并且误以为贾宝玉是补天蠢石,虽然贾宝玉时常被认为是“蠢物”,自己也常常自认拙物,但如果贾宝玉是补天蠢石,那么他脖子上挂的那一块是什么东西?小说一开始,明确写道:青埂峰顽石,被和尚大施幻术,缩成扇坠大小的美玉,并没有说顽石变成了一个年轻公子啊?(不要受程本系统影响,程本篡改了原文,将顽石等同于神瑛侍者,显然这是违背作者原意的,也是自相矛盾的),后来,小说告诉读者贾宝玉出生时嘴里挖出一块美玉,传述有序,非常明确,贾宝玉口中的美玉不就是指当初被和尚变成扇坠的补天遗石吗?

石头被变成美玉的时候,和尚给上面镌了几个字,等到宝钗问贾宝玉要过通灵宝玉来欣赏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玉上面的字,并且作者还在此处明说,薛宝钗手中的通灵宝玉正是青埂峰顽石的幻象。这还不够明确吗?

在贾宝玉被马道婆诅咒中邪的时候,僧道二人到来,说自己能除邪祟,和尚拿着通灵宝玉说了几句话: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庚辰侧批:正点题,大荒山手捧时语。】

这里的描述十分的明确,没有任何混淆的地方,和尚从贾政手中接过的是通灵宝玉,对着通灵宝玉说:青埂峰一别,这就是告诉我们贾宝玉脖子上挂的那块玉才是补天蠢石,且脂批也明说,这是大荒山手捧时语,告诉我们贾宝玉脖子上挂的玉才是青埂峰下补天遗石,而不是年轻公子贾宝玉,否则贾宝玉此时中了邪正躺在床上,和尚就应该指着昏迷过去的贾宝玉说“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啊!

所以,既然贾宝玉并不是补天石,那么林黛玉什么时候为补天石流了一世眼泪了?正如题主所讲,宝黛初见时,互相都觉得以前见过,顽石来自青埂峰,而绛珠仙子之前在太虚幻境是跟神瑛侍者约定木石前盟,绛珠此前从未去过青埂峰,更没有见过补天石,补天石是直接被僧道携入红尘历幻,也并没有去过太虚幻境或者到过三生石畔,怎么会在第一次相见的时候互相都觉得熟悉曾经见过面呢?

脂批曾经评论过林黛玉对石头的态度:

【蒙: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

这里明确告诉我们,林黛玉的泪是为惜石而落,似乎是为了石头而落,但是却实际上是以惜人而及物的,因为惜那个人,才惜其石,只有惜其石才会惜其人,这最起码告诉我们,人是人,石是石,二者不是一回事,贾宝玉不是补天的蠢物。

这段脂批是评论贾宝玉摔了玉以后,林黛玉为此而哭泣的,脂批在这段情节后面又说:

“黛玉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甲戌侧批:总是体贴,不肯多事。蒙侧批: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

看到没有?脂批在正文中说林黛玉替贾宝玉爱惜天生带来的美玉,可是到了该章的蒙本回末诗,就变成了林黛玉惜其石了!换句话说,脂批将天生美玉等同于石头了,而且脂批说林黛玉是惜其石才惜其人,也就是说人和石不是一回事,那不就是明确说明,贾宝玉脖子上戴的通灵宝玉才是青埂峰顽石吗?

那么为什么贾宝玉被警幻仙子请入太虚幻境,幻境中的仙子看到贾宝玉都很嫌弃,还说原本是等待绛珠妹子的生魂来游玩,却带来一个“蠢物”呢?这是因为,贾宝玉去到了太虚幻境,他脖子上的玉也顺便跟他一道去了太虚幻境啊,仙子们口中的蠢物为何不能就是指他脖子上挂的那块玉呢?

至于为何会有还错泪之说,我下面的解释可以命名为《那些年无处安放的甄宝玉》

为何要这样命名呢?



因为如果说贾宝玉是神瑛侍者下凡,林黛玉是绛珠仙草下凡,看上去是很顺理成章的想法,但是与贾宝玉处处相似的甄宝玉看起来就是多余的了,也无法解释甄宝玉存在的意义, 而甄宝玉又似乎很神秘并且脂批经常说与甄家甄宝玉有关的都是大关键大过节,而周汝昌为了支持自己贾宝玉与史湘云最后成为一对的想法,自然要处理木石前盟的矛盾之处,因为如果贾宝玉与林黛玉有木石前盟,则贾宝玉日后与史湘云在一起就无法让人接受了,故而人为造出一个还错泪之说,认为林黛玉是给神瑛侍者还泪,可贾宝玉是青埂峰的顽石 ,并非真正的神瑛侍者下凡,而真正的神瑛侍者其实是甄宝玉,所以林黛玉还错了泪,所以她的爱情才无法圆满含恨而逝。这样的论调没有原著和脂批的任何暗示,如果还错泪,原著和脂批必然要有暗示性文字,相反脂批反而处处告诉我们林黛玉在正常的还泪,不是搞错了对象,还错了泪。并且周汝昌所力捧的史湘云同贾宝玉成婚一说的根据就是“金玉姻缘”,因为史湘云有金麒麟,而贾宝玉有玉,所以是金玉良缘,然而《终身误》里不是明说: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了吗?在对《红楼梦》创作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邯郸梦》里就有“再不想金玉拖身,再不想烟花故人”这样的戏词,可见从头到尾,贾宝玉都是要摆脱金玉姻缘的束缚的,他恨死金玉之论了,正是金玉之论害死了他的林妹妹,怎么会屈就金玉姻缘之说跟史湘云结合呢?他不是做梦都要反对金玉姻缘的吗?如果说因麒麟白首双星伏下贾宝玉与史湘云的未来结合的话,就与金玉姻缘相矛盾了,因为麒麟是一个公的,在宝玉手中,一个是母的,在湘云手中,俩麒麟都是金子做的,顶多算是金金姻缘,也不是金玉姻缘,并且,最后公的金麒麟不在宝玉手中了,经脂批透露,后来该麒麟到了卫若兰手里,所以顶多能推导出卫若兰与史湘云的缘分,是无法将麒麟伏白首双星跟贾宝玉和史湘云牵手到一起的。

周汝昌在自己的文中说:神瑛绛珠是“下世为人,”可知石头亦是下世为人,所以这顽石明明就是变成了贾宝玉本人!且认为,贾宝玉之所以处处跟甄宝玉相似是因为僧道二人之前在太虚幻境见过神瑛侍者,所以在带石头下凡的时候顺便将石头变成跟神瑛侍者长相一样的人,而真正的神瑛侍者正是甄宝玉,所以林黛玉认错了人,还错了泪,周汝昌的论点不但处处与前面的原文证据相矛盾,且无法自圆其说。周汝昌的还错泪之说都如此站不住脚,那他坚持的宝玉湘云最终结合,白首双星的论调又有几分可信度呢?

还错泪之说是因为无法安放甄宝玉存在的事实,为了给甄宝玉一个合理的存在理由才说他是神瑛侍者下凡,是林黛玉本该还泪的那个人。但是周汝昌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假设贾宝玉是补天遗石变化成人,冒充了神瑛侍者的凡人身份,所以贾宝玉处处跟甄宝玉相似,那么他如何解释,江南甄家的存在呢?江南的甄家与贾府就跟甄、贾宝玉的对应关系一样,也是处处相似,两家就好像是一家一般,难道补天遗石变成跟甄宝玉一样的时候,顺便把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也带下凡了?而且把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也顺便变成了跟甄宝玉他们家里处处一样?这是十分荒谬的。

其次,周汝昌完全没有注意到的是,甄宝玉也是有自己的妹妹的,在贾宝玉做梦梦到甄宝玉的时候,他见到甄宝玉的丫头对甄宝玉说你是不是也在为了你妹妹的病胡愁乱恨呢?如果说,林黛玉是绛珠下凡,本应该为了甄宝玉还泪,只不过认错了人,那么甄宝玉的那个你妹妹又是谁?她看起来多病含愁,甄宝玉的“你妹妹”若还泪,还给谁?难道要还给贾宝玉吗?其实就这个情节就能看出来,甄宝玉不缺还泪给他的人,他自有自己的妹妹给他还泪,无需贾府的林黛玉给他还泪,林黛玉也没有还错泪。



那么如果贾宝玉不是补天遗石,那么他又是谁呢?如果他真的是神瑛侍者下凡,甄宝玉又是谁?甄宝玉跟贾宝玉处处相似,但他们二人谁才是下凡的神瑛侍者呢?

我在《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应该是怎样的?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 回答里面详细分析了甄宝玉和贾宝玉的身份各是什么,我说贾宝玉是甄宝玉的镜中影子,贾府是甄府的镜中 影子,这面镜子就是风月宝鉴,甄宝玉的确是神瑛侍者下凡,但是与周汝昌的看法完全不一样,贾宝玉也是与神瑛侍者密切相关的,贾宝玉是神瑛侍者凡人身份的镜中影子,林黛玉是甄宝玉那个你妹妹的影子,《枉凝眉》中说,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水月与镜花一个是指贾宝玉,一个是指林黛玉,而水月镜花都是影子,真正下凡的绛珠是甄家甄宝玉的那个你妹妹,而林黛玉是绛珠仙草凡人身份的镜中影子。且贾宝玉做的灯谜谜底正是镜子。这就证明了贾宝玉,贾府中的一切人事物都是甄宝玉,甄府中一切人事物的影子的推论。至于还泪之说,清楚的很,水中月林黛玉还泪给镜中花贾宝玉,甄家的你妹妹还泪给甄宝玉。木石前盟中的石,还有贾宝玉做梦时冲口而出的:“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中的石都不是指补天遗石,而是指神瑛侍者,因为跟绛珠仙草定下木石前盟的是神瑛侍者,而不是青埂峰补天遗石,神瑛侍者本身也是石,是像美玉一般的石头,只不过这个石头来自于赤瑕神宫,而非青埂峰下,林黛玉从未还错泪。关于甄宝玉真实身份,贾宝玉与甄宝玉的关系的详细分析影响到了红楼梦整部书的总体结构和主题命意,是极为关键的设定,并且解释了《红楼梦》的真正结局的惊天真相,还是请到下面的链接里查看详情:

欢迎大家点击:《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应该是怎样的?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 看看我的回答(^_^),就能揭开世纪迷团——《红楼梦》原著真正大结局的真相



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云笺说红楼(yunjian_hlm),内有更多最新最奇的红楼解读和新书预售详情

编辑于 2017-11-24 21:20
​赞同 199​
​79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某鱼鱼鱼
某鱼鱼鱼​
一个年轻的童书编辑,职业毁名著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高赞回答合理。简单来说,补天遗石是那块通灵宝玉,书里说得很明白。神瑛侍者是贾宝玉或者甄宝玉,没明说。如果神瑛侍者是甄宝玉,那黛玉就还错泪了。

编辑于 2017-11-24 20:06
​赞同 1​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logo
文心一言
广告​
不感兴趣
知乎广告介绍
任何学科问题在文心一言面前都不堪一击
遇到难题不再怕,文心一言来解答,让你在学习的道路上畅通无阻,勇往直前!查看详情
妧妧
妧妧​
社会上的事少打听
18 人赞同了该回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整本书是一个“破除执念”的过程,绛珠仙子的执念是报答甘露之恩,所以警幻要让她错付,以此来告诉她还泪还是不还都不要执着。

顽石的执念是自己无才补天,不能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尊重和地位。所以要让他下一趟世,让他明白繁华的背后不过是虚无,你有才还是无才都是一样的痛苦。

而神瑛侍者呢?他本也没有对什么东西太过执着,或者说他的执念并不深,下凡历劫也只是凡心偶炽一时兴起而已,所以他早早参透了警幻对他的告诫,变成了一个“规规矩矩”的年轻人。

曹先生让顽石和绛珠这两个“执念深重”的人相遇,不过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世界终究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放下执念才能得到灵魂的解脱。

编辑于 2017-12-05 00:23
​赞同 18​
​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左小龙
左小龙​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宝玉是神瑛侍者,他脖子上的通灵宝玉才是补天石。

补天石想去温柔富贵乡体验一番,才被扯进了这段公案。换句话说,他是宝黛前世今生的见证者,而非主角。

举例说明,宝玉秦钟那一夜,背景是可卿出殡,住在城外,凤姐怕通灵宝玉遗失,便将其放在自己身边,所以书上说宝玉秦钟到底如何算账,未见真切,不敢乱写。可知石头仅仅是一个旁观者,只是随着宝玉经历一番而已。

发布于 2017-11-26 22:13
​赞同 1​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胜玉
胜玉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石头记录的故事,后来又回到青梗下。书里也提过因为石头被收起来,所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虽然是幻笔,但是,宝玉是神瑛侍者转世,他口里含的是石头。书中明确写过。

发布于 2017-11-25 13:47
​赞同 1​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粥中仙
粥中仙​
平常岁月,诗书年华
因为真正的感情世界里,没有权衡多少的算计,只有“情,不知从何而起”的无怨无悔;是我付出多少都甘之如饴,得到多少都如珠如宝,却莫名会患得患失的惶惑。宝黛之间,就是如此。绛珠神瑛的灌露前缘,今生的泪尽之情,情生情动,缘起缘尽,债焉?缘焉?

发布于 2022-03-25 14:49
​赞同​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晨屿
晨屿
金融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贾宝玉不是神瑛侍者。贾宝玉(假宝玉)只是神瑛。神瑛的侍者是薛宝钗。

理解红楼梦,一定要读原著。林黛玉进贾府,贾宝玉还没出场,作者先批判他于国于家无望的废物。明着预告了谁跟宝玉在一起,都不可能得到幸福。

林黛玉还泪给神瑛侍者(薛宝钗),不是把泪水交给薛宝钗,而是替薛宝钗流泪。

梦境可卿,鲜艳妩媚似宝钗,风流袅娜似黛玉。

如果绛珠仙子不下凡,那就没有林黛玉进贾府,贾宝玉就见不到林黛玉。贾宝玉的第一次春梦,就只有薛宝钗的身影。那时就是薛宝钗,要面对贾宝玉招蜂引蝶,不管家事,那就变成一开始就是宝钗因为宝玉这个于国于家无望的人流泪。

发布于 2022-01-17 20:29
​赞同 1​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海的深处
海的深处​
律师执业证书持证人
《红楼梦》书中,林黛玉是女一号,一副弱不禁风的身子,还多愁善感,不时泪眼婆娑。书中给出黛玉爱哭的理由是,为报灌溉之德,“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即所谓还泪说。

从本书一声而两歌,隐写明末史角度分析,林黛玉泪多当另有隐情。来看黛玉哭泣的两个经典场景:

第二十三回,

“唱道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 倒也十分感慨缠绵 便止住步侧耳细听 又听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 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之句 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 花落水流红 闲愁万种之句 都一时想起来 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 不觉心痛神痴 眼中落泪 正没个开交......正是 妆晨绣夜心无矣 对月临风恨有之”
细看此处戏文与诗词,可以发现背后的隐意:原先的壮美河山,已遍是家园破败,这无可奈何之时,江山已经易主。清兵打过长江,故国故都不存,国君也被俘。清兵生性残暴,屠戮苍生。遗民心若死灰,唯剩对满清的仇恨。

句中,“姹紫嫣红”喻大明景色美好,“紫”“红”突出“朱”字;

"水流花谢两无情"出自唐代崔涂的《春夕》,为引出下一句,“送尽东风过楚城”,即清军跨过了长江;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此脍炙人口的句子,出自亡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此处借喻故国故都不在、天子成为俘虏;

“花落水流红 ”指的是众多被屠者的血,使流水呈现红色。《西厢记》中,那句完整戏文是“花落水流红 闲愁万种 无语怨东风”,故意被漏掉的“无语怨东风”是不写之写,以免过于明显,“东风”明显指满清;

“对月临风恨有之”中的“月”与“风”显然出自“清风明月”中,整句意思跃然纸上。

再看看黛玉葬花那天究竟发生了何事。第二十七回,

“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 两手抱着膝 眼睛含着泪 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 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一宿无话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 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尚古风俗 凡交芒种节的这日 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 言芒种一过 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 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 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 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 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 都系了这些事物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柳让 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此处隐写:壬寅年四月二十五日定昏时分,永历帝被害,这天是中华亡国的日子,国人纷纷祭奠悼念。

“玉”在书中有时喻帝王,此处指永历帝;“二更天”指黄昏后的定昏时分,此时已夜深人静。因惧怕昆明居民知晓,吴三桂选择此时对永历帝下手。有记载称,壬寅年(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命人勒死永历帝后,又命昆明知县聂联甲领衙役搬柴薪将尸体焚化,次日,清兵至火化处拾取大骨携回作证。为何次日才拾取大骨,答案只能是前日夜深不好辨别;

“一宿无”指天上一颗星宿陨落,在古代,民间认为帝王逝去意味着天上一颗星会陨落。

透过作者布设的迷魂阵,仔细分析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才觉得作者要说的是四月二十五日。“原来这日”“芒种”明确表达出这日乃“亡中”日。

“设摆各色物”、“祭”、“花纸(枝)轿马”、“干旄旌幢”这种公开的祭奠是因“中华(众花)退位”,是为“亡中(芒种)节”。在四月二十五日这天,永历帝遇难,标志着明朝正式覆亡,也是最后的汉人王朝覆亡的日子!

第二十九回张道士说了句颇有深意的话,“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其实是说:前一日是不见了明王的日子。

“遮天”喻不见了“日月(“明”字)”。

这个日子还特殊在,它是“扬州十日”清军破城日,随后的十天里,几十万士民被屠殆尽。

在这个敏感日子,宝玉独不见黛玉,

“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 锦重重的落了一地”,“便把那花兜了起来”,“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 将及到了花冢 犹未转过山坡 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 一行数落着 哭的好不伤感”。
由此可知,宝玉、黛玉葬花于香冢,是在掩埋被清兵屠杀的汉家儿女,同时,祭众花就是祭中华。

回看第一回,在言及还一生的眼泪前,那僧还说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 饥则食蜜青果为膳 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 故甚至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句中明明是在说:恨比天高,仇深似海,终日只想着“灭清国”,只因此仇未得报,五脏之内郁结之气绵绵不尽。恐怕这才是黛玉爱哭的根由吧!

“蜜青果”乃是“灭清国”的近似音;“愁”为“仇”的谐音;“酬报”是取“报仇”二字;“灌溉”指水进到田里,清属水,喻满清入主中原;“之德”这里取反义“之祸”。

可见,黛玉爱哭,是哭中华亡国山河破碎,哭汉家儿女遭无情屠杀,更是替作者哭此仇今生无望得报。

编辑于 2022-10-29 13:04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赞同​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重生
重生
因为绛珠草影射的是长平公主,神瑛侍者指的是贾宝玉,贾宝玉又影射崇祯帝,绛珠草下世还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实指长平公主还崇祯帝的养育之恩,所以绛珠草林黛玉(长平公主)为贾宝玉(崇祯帝)流了一世的眼泪。

发布于 2022-03-26 13:03
​赞同​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流照君
流照君
没什么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去看古本,神瑛侍者是贾宝玉,补天石是通灵宝玉,林黛玉没还错泪

有一回是贾宝玉做梦梦到了甄家园子,跟贾家不管是景物还是人物都一样一样的,关键的一句甄宝玉在塌上叹气,旁边人就问他是不是又为妹妹的病担心呢,虽说贾宝玉是做梦,但作者是通过梦境来告诉我们甄家的情况,所以甄家宝玉也有一个林妹妹,这怎么能说甄宝玉才是真的神瑛侍者而贾宝玉是假的林妹妹应该还泪给甄宝玉呢?要这样说那把甄家那个妹妹放哪呢?

所以从任何角度说林黛玉都没还错泪

发布于 2017-11-25 08:52
​赞同 2​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hormones
hormones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都不清楚神瑛侍者的转世到底是谁

现在对神瑛侍者的转世猜测有各种各样的版本 而且我觉得说的都挺有道理的 有说贾宝玉的 有说甄宝玉的 又说宝钗的 还有说北静王的

我觉得神瑛侍者是宝玉 虽然这是大众最认可的说法 但是我的想法跟他们不一样

那天我舍友突然问我 贾宝玉又不是能当官的人 又花心 天天惹林黛玉生气 为什么林黛玉还喜欢他 难道就是因为他有钱吗

我突然就想 贾宝玉确实没啥好的 那为啥林妹妹为他死去活来的

突然头上的小灯泡一闪 眼前一亮 还泪啊 报恩啊 这是最无法反驳的说法了吧 还不是因为神瑛侍者是宝玉么

这个回答就当是开个玩笑 因为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古人的喜恶 这是对原著的不尊重 曹雪芹的笔下确有暗喻以及字谜之类的东西 可是想的太过复杂太刁钻容易走火入魔 就比如说说枉凝眉是写史湘云和妙玉的 说秦可卿是废太子女儿的 真是让我有盗梦空间的感觉

发布于 2019-09-13 15:32
​赞同 1​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logo
Kimi
广告​
不感兴趣
知乎广告介绍
不会现在还有人加班做PPT吧?
AI不会让你失业,会用AI的人才会让你失业,用Kimi做PPT,又好又快,早下班神器谁用谁知道查看详情
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
More than beans and rice.
3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个人认为这个没有那么需要故作玄虚的,脂批中多次有通灵宝玉被袭人藏于枕下,被宝钗托于掌中时被问感受如何的戏谑之语,明明白白就是青埂峰下顽石。下凡也明确说明是裹挟而去,借机历世而已。


石头是通灵宝玉,乃物

宝玉是神瑛侍者,乃人

皆因通行本高鹗续书一段中改为石头游历,被封为神瑛侍者,侍者灌溉绛珠仙草的改动引起。

因石头想到那昌明隆盛之地体验一番,恰逢神瑛侍者要下凡历练,便跟了侍者下凡,并以旁观者角度历经一世并记录下来。

同时绛珠仙草也跟了下凡还灌溉之恩,来了了一桩风流孽债。

编辑于 2017-11-24 23:05
​赞同 3​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九渊
九渊
克莱尔大学保安处处长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能不能把第一回看完在来问这个问题呢?

开篇交代的非常清楚。石之美者为玉,通灵宝玉是经过女娲补天之前锻造过的,所以通了灵。他只是被戴在贾府小名叫做宝玉的一位公子胸前。

神瑛侍者因为凡心炽,所以投胎贾府,是贾政的二公子,小名唤作宝玉。

绛珠仙草因为受到神瑛侍者的灌溉,所以欲报恩情,听得神瑛下凡投胎,所以她也下凡投胎,欲以一生之泪报答神瑛侍者。

期间发生的故事,被贾宝玉戴得通灵宝玉完整的记录下来,就镌刻在通灵宝玉之上。故而也叫石头记!

看原著 看原著 看原著

重要话看来说三遍才有效

编辑于 2017-11-25 14:59
​赞同 1​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南有乔木
南有乔木​
我一直认为贾宝玉就是神瑛侍者的,女娲补天的那个石兄,在凡间其实就是随贾宝玉一起出生的那个宝玉。从后来的道士和尚给贾宝玉几次治病时对着石头说什么 自大荒山无稽崖一别……等语可见通灵宝玉才是补天石。所以黛玉确实是还泪于神瑛侍者吧……

编辑于 2017-12-08 07:53
​赞同​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一如应
一如应
【15】神瑛绛珠:从无相布施到情缘纠葛(悼红轩)
417 播放
编辑于 2024-03-29 01:28· 158 次播放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赞同​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李冰如
李冰如​
梦想如果没有被嘲笑的理由,就没有实现它的价值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很多很多年以后,老和尚死了!走的时候面带微笑,似乎从梦里找到了解脱。

没人知道他每日疯疯癫癫说的是什么话。往日身边的孩提也从来不尊敬他,爬到他身上揪他的胡子,跟他玩耍。

如今他竟突然仙去,孩子们还有些纳闷儿。

只听说老和尚从前是个富贵人家的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好日子。后来家中衰败,金银也都散尽了。老的老,死的死,他渐渐的也就断了亲情。

“他终于解脱了!”

跟着老和尚很久的小沙弥撇了一眼歪在塌上好似睡着了一般的老和尚,深深叹了一口气,摇摇头便离开了。

底下议论纷纷的小孩子倒是真的伤心了!围在老和尚屋下哭天抹泪的啜泣了很久……

他从来不正经念经,端坐的时候放声打鼾,时间长了连他师父都说他是顽石一个,无可救药。

左不过是个躲债的人,腌臜过日子罢了。

可就偏偏这样一个没有什么本事的老和尚,却得了很多粉颜信众!外人只道:这老和尚心不诚,没有个出家人的模样,死了也必定成不了佛!

可看老和尚这故去的相貌,怎么到越看越有份仙风道骨的滋味儿在其中,难道他真成了佛?

事情还是要从老和尚离世的前一天说起……

奇就奇在这么多年,他痴痴念念的人还能再梦里相见一回。

第二天醒来他却滔滔不绝的精神着,别人只当他说玩笑话。把那些天宫啊,仙境啊!全归于一个痴梦。

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怎么偏偏他日日惦念也没有梦见这姑娘。

其实还是有些缘分的,前儿一个孩子扔给他一个石头,给额头砸出一道血痕,他竟躲也不躲,还说这是仙童对他的点化,吓得小孩子们都跑到了门后躲着。

小沙弥要帮他包扎头上的伤口,他死也不肯。握着手里那颗石籽儿说:这原本该是他娘胎里待着的东西。只是多年前丢了,那时家人正逢磨难,也便来不及细找。

外人只道老和尚丢了玉,便迷了心智或是神仙的惩罚,他家才糟了秧。

其实他早笃定了出家的念头……

他终于晚上就去了天宫……这回梦见了!

那晚老和尚笑着入睡,九霄云宫上鹤声翩翩。迎面就撞上一个小仙娥!

“我这么大的人你都看不见么?”小仙娥的口气有些凌厉。

老和尚定睛一看,这姑娘眼熟!红衣细腰,杏眼樱唇,手摇折纸扇,步步升莲。

“这位姐姐哪里人?”他痴痴的眼神儿竟在撞上之后不会移了,“可曾到过红楼?”

“呸!谁是你姐姐!”

小仙娥动了气,转身就走。

老和尚想来自己也是冒失了,如今自己已经是骷髅一副,如何能与仙娥这般人物是旧相识呢。

他拍拍自己的脑门儿,自责一句:“罪过,罪过!”

刚想跟仙娥道句歉意,可发现小仙娥早就走远了。

老和尚找了几条长廊也不见踪迹,到是累的趴在湖边大喘气。

正巧蝴蝶飞过,在水面点了下倒影里的面庞,老和尚这才察觉,自己已经是旧年的模样。

当年那个公子哥儿的面庞,叫他自己看着都贪恋,更何况是那些女人们!

不自觉的,老和尚伸手舀了一捧水,喝了下去……

微风拂过,屋角的风铃清脆悦耳,远处走来一雪一样的姑娘。

“姑娘可曾记得我?”老和尚撞着胆子赶着问。

雪一样的姑娘没有回头,自顾自的在云间走着,眼睛里满满的晶莹。

“你跟我妹妹一样,总爱掉眼泪,叫我心疼不已!”

老和尚碎碎念。

没想到不诚心的话却顺着风吹到了姑娘耳中,她掩面拾去眼角的泪珠,说道:“这是我欠你的最后一颗泪,如今终于还尽了。你我这回两清了!”

“如何就两清了?原是我欠你的情!还没有还,如何两清?”他急了,转身就去质问。

“你喝的就是……”

姑娘话都没有说完,老和尚竟簌簌的哭了起来。

想来这也是多年他的疑惑,小时候这般亲昵,都化作凡间俗事了。

姑娘眉间若蹙,笑的淡然。

“好哥哥,这么多年你也该放下了。”姑娘从袖口掏出一块通灵宝玉送到了老和尚的手里,她说道,“我本是绛珠仙草一枚,当年蒙受你的浇灌之恩才到人家与你一同历劫,如今功德圆满这玉自当奉还。你我可不就是两清了?”

哦~原来这玉还真是他原有之物。

老和尚没有说话,低头见这玉……

“你是……林妹妹!”

老和尚小声的说。

姑娘小声的答:“嗯!”

他也不知道姑娘听没有听到,更没有听到姑娘的答应。

如此情缘终是断了,老和尚多年的心结也就此结了。

从通灵宝玉物归原主以后,一切似乎也都回归到了原点。

老和尚想跟上姑娘的步伐,却越是努力越是落的天差地别。渐渐的竟又撞上了最开始的小仙娥!

“我说你怎么回事儿?”小仙娥瞪了一眼,虽是生气的模样,嘴角却上扬。

“抱歉抱歉!失礼了!”老和尚弯着腰作揖赔礼,好认真的模样……

呆瓜!

小仙娥笑了,丢下一把折扇又飘走了。

“幼年时,我撕毁了你的折扇,此物便做是赔偿吧!”

老和尚望着远处的人影,心中振振有词……她莫不是……晴雯!

一夜仙游过后,解了困惑也回馈赠物,老和尚满足的好不欢喜。

次日老和尚微笑的离开了人事,带着他的携玉一同尘归尘,土归土。从此仙佛两路,别过!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李冰如】查阅更多文章)

发布于 2023-08-02 13:28
​赞同 1​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大力神羊
大力神羊
如果人性有灵,我愿把它安放在红楼的梦靥里,慰籍心灵
“恩情山海债”绛珠香草(朱元璋)投胎入世在大明末世为崇祯。

“唯有泪堪还。”。

编辑于 2022-01-15 01:02
​赞同​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知乎用户64tyPo
知乎用户64tyPo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谈一下我的看法,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子,而绛珠仙子的前世就是绛珠仙草,这就是黛玉的三生三世,绛珠仙草得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修成女体,幻化为绛珠仙子,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历练,临行前已在警幻仙姑处挂号,绛珠仙子因为灌溉之恩未报,向警幻仙姑说,她愿意下凡,用一生的眼泪,去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这种以泪报恩,是绛珠仙子自愿的,并不是某些人胡扯的什么带有宿气。至于,绛珠仙子有没有还错眼泪,我个人认为,没有,宝玉的前世就是神瑛侍者,而宝玉脖子上的那块通灵宝玉,才是大荒山,青埂峰下那块弃而未用的顽石的幻象,我在B站看过红学大师马瑞芳老师2017年2月25号做客文化之旅《曹雪芹的红楼密码》节目,马老师在节目里提到,所谓的通灵宝玉,其实就是曹雪芹本人,曹公借着还泪说之名,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四大家族没落,用悲剧的形式,撕开给大家看,有些朋友说红楼梦批判的是封建制度,但是,曹公原著里并没有交代任何朝代,曹公要批判的是人性丑陋,拐子丧尽天良,门子人性泯灭,雨村见利忘义,这才是曹公所要批判的真正意义。

发布于 2023-06-29 07:26
​赞同 1​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皑渴丝
皑渴丝
谢邀

我更想知道黛玉在遇见宝玉之前哭的那些是还给谁的……

发布于 2022-01-12 20:36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00: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固若金汤 - 汉语成语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固若金汤(拼音:gù ruò jīn tā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

"固若金汤"的原义是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比喻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固若金汤

拼音
gù ruò jīn tāng

近义词
铜墙铁壁、坚如磐石

反义词
不堪一击、一触即溃


注音字母
ㄍㄨˋ ㄖㄨㄛˋ ㄐㄧㄣ ㄊㄤ

成语出处
《汉书·蒯通传》

语法结构
偏正式

语法属性
作谓语、定语、补语

目录
1成语出处
2成语故事
3成语寓意
4成语运用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

后人据此提取出成语"固若金汤"。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派武臣进攻赵地。自武臣率兵往北攻打赵地以后,一路披荆斩棘,所到之处,豪杰纷纷响应,起义军占领了赵国的大部分地区。武臣自己也被加封为武信君。这时,武臣率军攻打到了范阳城,范阳令徐公也准备誓死保城,到处修建防御工事,准备抵抗到底。

当时,范阳城里有一个口才好的辩士名叫蒯通,得知武臣已经兵临城下了,就去拜见徐公。他张口就向徐公致哀,然后又向他道贺,弄得徐公莫名其妙,连忙问他这样做的缘故。蒯通说:"大人当范阳令十多年来,杀戮抢夺,逼得人民妻离子散,弄得百姓对你怨声载道,只因先前有严厉的秦法在为你挡灾阻祸,百姓才对你无可奈何。天下大乱,秦法不管用了,百姓还不把你剥皮剔骨以报普日之仇,但大人若听小人的话就不会死,而且还会富贵。"那范阳令听,就赶紧让他给自己出主意。

蒯通就启程去求见武臣。武臣此时正在招揽四方豪杰,非常愿意接见他。蒯通对武臣说:"您来到这里, 肯定是要先战胜范阳令然后才能占领范阳城,这未免太费事了。我有一个计策,可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您得到范阳城,而且只要一纸檄文,就能让您得到几千里土地。不知您是否想听。"武臣一听就急忙问道: "有如此妙计,怎么会不愿听呢。"蒯通说:"范阳令听说您要去攻城,正在整顿兵马,守城力保,但他是个非常怕死、贪恋官位的人。他之所以到如今还一直不肯归降, 实在是因为您先前打下十个城县后, 把守城的官吏都给杀掉了。他觉得投降是死,守城也是死,而且范阳城固若金汤,料您一时也难强攻下来。退一步想,就算范阳的人民恨死了范阳令,起义杀死他,也未必会愿意投靠武信君您,说不定会拼死守城不降的。为您设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赦免范阳令,给他一个侯印,他喜得富贵,自然会愿意开城投降了,而范阳城的人民也不敢随便杀他,这范阳城您不就唾手可得了。您还可以用豪华的车辆去接范阳令,让他乘坐此车到附近的守城去巡游一番。 附近城县的官员就都知道投降大人后不但不会被杀头,还有荣华富贵可以享受,那他们一定会很快向您投降。这样,您不需花费任何力气就可以得到天下,不用战争就使四方臣服。这就是我所说的用一纸檄文可定天下的妙计。武臣听完蒯通的计策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按照他的计策行事。果然,在范阳令投降后不久,附近几百里的守城官吏也都纷纷向武臣投降了。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寓意
蒯通巧用计谋,不动一兵一卒就帮助武臣攻下几座城池。这样的人比项羽这类猛将更可怕,项羽杀人用的是刀,而蒯通杀人用的是脑子。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因此只要人们加强自身的修养,就会像坚固的城墙一样抵御住各种侵袭。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固若金汤"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比喻防守严密,无懈可击。

运用示例
现代作家高阳《胭脂井》:"大沽口的炮台,如能得他允许保护,固若金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09: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典故赏心乐事 乐事难并 四美难并 一时四美 二并四具 四并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昭明文选》卷三十续〈诗庚·杂拟上·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并序〉~432~
建安末,余时在邺宫,朝游夕宴,究欢愉之极。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诸彦,共尽之矣。古来此娱,书籍未见,何者?楚襄王时有宋玉、唐景,梁孝王时有邹、枚、严、马,游者美矣,而其主不文;汉武帝徐乐诸才,备应对之能,而雄猜多忌,岂获晤言之适?不诬方将,庶必贤于今日尔。岁月如流,零落将尽,撰文怀人,感往增怆。
《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一〈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846~2~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淩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盼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滕王阁序 - 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滕王阁序


  • 别名

    滕王阁诗序


  • 作者

    王勃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fān)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 )戟(j ǐ)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wéi)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yǎn)骖騑(cān 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 )渚(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yū)其骇瞩。闾(lǘ)阎(yán) 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dì)眄(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é zhé)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苏教版为“晨”)捧袂(mèi),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苏教版为“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zǐ) 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语句注释

第一段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豫章: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为汉豫章郡治。唐代宗当政之后,为了避讳唐代宗的名(李豫),“豫章故郡”被篡改为“南昌故郡”。所以现在滕王阁内的石碑以及苏轼的手书都作“南昌故郡”。

故:以前的。

洪都: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

〔2〕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衡:衡山,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

庐:庐山,此代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3〕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襟:以……为襟。因豫章在三江上游,如衣之襟,故称。

三江:太湖的支流松江、娄江、东江,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河。

带:以……为带。五湖在豫章周围,如衣束身,故称。

五湖: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又一说指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在鄱阳湖周围,与鄱阳湖相连。以此借为南方大湖的总称。

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引:连接。

瓯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境内有瓯江。

〔4〕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物华天宝:地上的宝物焕发为天上的宝气。(新课改课下注释为:“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

龙光射斗牛之墟:龙光,指宝剑的光辉。牛、斗,星宿名。墟、域,所在之处。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5〕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杰:俊杰。灵:灵秀。

徐孺:徐孺子的省称。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

〔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雄:雄伟。州:大洲。

雾列:雾,像雾一样,名词作状语。喻浓密、繁盛,雾列形容繁华。“星”的用法同“雾”

采:“采”同“寀”,官员,这里指人才。

〔7〕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枕:占据,地处。尽:都是。

东南之美: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诗经-尔雅-释地》:“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华山之金石。”会稽就是今天的绍兴,后用“东箭南金” 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

〔8〕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都督:掌管督察诸州军事的官员,唐代分上、中、下三等。

阎公:阎伯屿,时任洪州都督。

雅望:崇高声望。

棨戟:外有赤黑色缯作套的木戟,古代大官出行时用。这里代指仪仗。

遥临:远道来临。

〔9〕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宇文新州:复姓宇文的新州(在今广东境内)刺史,名未详。

懿范:好榜样。

襜帷:车上的帷幕,这里代指车马。

暂驻:暂时停留。

〔10〕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十旬休假:唐制,十日为一旬,遇旬日则官员休沐,称为“旬休”。

胜友:才华出众的友人

〔1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腾蛟起凤: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

孟学士:名未详。学士是朝廷掌管文学撰著的官员。

词宗:文坛宗主。也可能是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

〔12〕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紫电清霜:《古今注》:“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剑六,二曰紫电。”《西京杂记》:“高祖(刘邦)斩白蛇剑,刃上常带霜雪。”《春秋繁露》亦记其事。

王将军:王姓的将军,名未详。

武库:武器库。也可能是指西晋军事家杜预,即杜武库。

〔13〕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作宰:王勃之父担任交趾县的县令。

路出名区:(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第二段

〔1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在。又有一说此字为语气词,不译。

序:时序(春夏秋冬)

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

〔15〕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潦水:雨后的积水。

尽:渗透

〔16〕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俨:“俨”通“严”,整齐的样子。(新课改上译为使动,使....整齐)

骖騑:驾车的马匹。

上路:高高的道路。

访:看

崇阿:高大的山陵。

〔17〕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临、得:到。

帝子、天人:都指滕王李元婴。有版本为“得仙人之旧馆”。

长洲:滕王阁前赣江中的沙洲。

旧馆:指滕王阁

〔18〕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层:重叠。上:上达。

飞阁流丹:飞檐涂饰红漆。有版本为“飞阁翔丹”。(新课改上对“流丹”给出的注解是:朱红的漆彩鲜艳欲滴)

飞阁:架空建筑的阁道

流:形容彩画鲜艳欲滴

丹:丹漆,泛指彩绘

临:从高处往下探望。

〔19〕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鹤汀凫渚:鹤所栖息的水边平地,野鸭聚处的小洲。

汀:水边平地

凫:野鸭

渚:水中小洲

萦回:曲折

即冈峦之体势:依着山岗的形式(而高低起伏)。

桂,兰:两种名贵的树,形容宫殿的华丽,讲究

第三段

〔20〕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披:开

绣闼:绘饰华美的门。

雕甍:雕饰华美的屋脊。

旷:辽阔

盈视:极目远望,满眼都是

纡:迂回曲折

骇瞩:对所见的景物感到惊骇。

〔2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闾阎:里门,这里代指房屋。

扑:满

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舸:船《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弥:满。

青雀黄龙:船的装饰形状,船头作鸟头型,龙头型。

舳:船尾把舵处,这里代指船只。

〔2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销:“销”通“消”,消散。

霁:雨过天晴

彩:日光。

区:天空。

彻:通贯。

〔2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好似齐飞。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句式上下句相对,而

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日本遣唐使抄写版为:“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版有研究价值。

最早实出自“夫麟风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

一说,“霞”为一种小飞蛾,"落“的意思为孤单,孤单的飞蛾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自有一种孤寂之情。

(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变霞鹜》)

〔2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穷:穷尽,引申为“直到”。

彭蠡:古代大泽,即今鄱阳湖。

衡阳:今属湖南省,境内有回雁峰,相传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返。

断:止

浦:水边、岸边。

第四段

〔25〕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登高望远,胸怀顿时舒畅,超逸的兴致迅速升起。

遥:远望。襟:胸襟。甫:顿时。畅:舒畅。

兴:兴致。遄:迅速。

〔26〕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爽籁:清脆的排箫音乐。籁,管子参差不齐的排箫。

遏:阻止,引申为“停止”。

白云遏:形容音响优美,能驻行云。《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7〕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睢园绿竹:睢园,即汉梁孝王菟园,梁孝王曾在园中聚集文人饮酒赋诗。《水经注》:“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凌:超过。

彭泽:县名,在今江西湖口县东,此代指陶潜。陶潜,即陶渊明,曾官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樽:酒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有酒盈樽”之句。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今日盛宴好比当年梁园雅集,大家酒量也胜过陶渊明。

邺水:在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邺下是曹魏兴起的地方,三曹常在此雅集作诗。曹植在此作《公宴诗》。

朱华:荷花。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光照临川之笔:临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代指即谢灵运。谢灵运曾任临川内史,《宋书》本传称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28〕四美具,二难并。

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另一说,四美:音乐、饮食、文章、言语之美。刘琨《答卢谌诗》:“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

二难:指贤主、嘉宾难得。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王勃说“二难并”活用谢文,良辰、美景为时地方面的条件,归为一类;赏心、悦目为人事方面的条件,归为一类。

〔29〕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睇眄:看。

中天:长天。

穷睇眄于中天:极目远望天空

〔30〕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宇宙:喻指天地。《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来今曰‘宙’。”

迥:大

盈虚:消长,指变化。

数:定数,命运。

识盈虚之有数:知道万事万物的消长兴衰是有定数的。

〔31〕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吴会(kuài):古代绍兴的别称,绍兴古称吴会、会稽,是三吴之首(吴会、吴郡、吴兴),唐代绍兴是国际大都市,与长安齐名。同时期的诗人宋之问也有意思相近的一首诗:”薄游京都日,遥羡稽山名“。

意思:夕阳西下,远望长安城,极目远眺,云雾中的吴会(绍兴)若隐若现。东西南北,极目四望,实则是“极目四想”:由日落想到长安,由云海想到绍兴,由南方而想到大海,由北辰而想到天柱、北极。世界阔大,宇宙无边,在这阔大无边的世界宇宙面前,人生是那么的渺小。在此世界宇宙面前,何人能不感叹人生?

〔32〕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南溟:南方的大海。事见《庄子·逍遥游》。

天柱:传说中昆仑山高耸入天的铜柱。《神异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北辰:北极星,比喻国君。《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3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险关和高山。

悲:同情。

失路:仕途不遇。

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34〕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帝阍:天帝的守门人。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此处借指皇帝的宫门

奉宣室,代指入朝做官。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汉文帝复召他回长安,于宣室中问鬼神之事。宣室,汉未央宫正殿,为皇帝召见大臣议事之处。

第五段

〔35〕嗟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命途:命运

齐(qí):整齐,平坦,与......一致。

不齐:就是坎坷,坑坑洼洼。王勃是指自己的仕途之路不是很顺利,怀才不遇。后有“时运不济”一词乃出自于此,实乃后人误以为是通假字而杜撰之,以讹传讹,何可胜道!《礼记·学记》便有“大时不齐”一词!

冯唐易老:冯唐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不被重用,汉武帝时被举荐,已是九十多岁。《史记·冯唐列传》:“(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李广难封: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次与匈奴作战,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获封爵。 

〔3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屈贾谊于长沙:贾谊在汉文帝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圣主:指汉文帝,泛指圣明的君主。

梁鸿:东汉人,作《五噫歌》讽刺朝廷,因此得罪汉章帝,避居齐鲁、吴中

明时:指汉章帝时代,泛指圣明的时代。

〔37〕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机:“机”通“几”,预兆,细微的征兆。《易·系辞下》:“君子见几(机)而作。”

达人知命:通达事理的人。《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3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当益壮:年纪虽大,但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坠:坠落,引申为“放弃”。

青云之志:《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

〔39〕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酌贪泉而觉爽:贪泉,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饮此水会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据《晋书·吴隐之

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伯)夷(叔)齐饮,终当不易心。”

处涸辙:干涸的车辙,比喻困厄的处境。《庄子·外物》有鲋鱼处涸辙的故事。

〔40〕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语意本《庄子·逍遥游》。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引申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1〕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孟尝:据《后汉书·孟尝传》,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桓帝时,虽有人屡次荐举,终不见用。

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不满世事,佯装狂放,常驾车出游,路不通时就痛哭而返。《晋书·阮籍传》: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第六段

〔4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衣带下垂的长度,指幼小。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微命:即“一命”,周朝官阶制度是从一命到九命,一命是最低级的官职。

一介:一个。

〔43〕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终军:据《汉书·终军传》,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武帝时出使南越,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时仅二十余岁

等:相同,用作动词。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称“弱冠”。

投笔:事见《后汉书·班超传》,用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宗悫:据《宋书·宗悫传》,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年少时向叔父自述志向,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因战功受封。

〔44〕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簪笏:冠簪、手版。官吏用物,这里代指官职地位。

百龄:百年,犹“一生”。

奉晨昏:侍奉父母。《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昏定而晨省。”

〔45〕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非谢家之宝树:指谢玄,比喻好子弟。《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接孟氏之芳邻:“接”通“结”,结交。见刘向《列女传·母仪篇》。据说孟轲的母亲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最后定居于学宫附近。

〔46〕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鲤,孔鲤,孔子之子。趋庭,受父亲教诲。《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孔)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捧袂:举起双袖,表示恭敬的姿势。

喜托龙门:《后汉书·李膺传》:“膺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47〕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杨意,杨得意的省称。凌云,指司马相如作《大人赋》。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经蜀人杨得意引荐,方能入朝见汉武帝。又云:“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

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钟期,钟子期的省称。《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第七段

〔48〕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胜:名胜。不:不能。常:长存。难:难以。再:再次遇到。

兰亭:位于中国绍兴。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与群贤宴集于此,行修禊礼,祓除不祥。

梓泽:即晋·石崇的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

〔49〕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临别赠言:临别时赠送正言以互相勉励,在此指本文。

〔50〕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下一篇小序,在此指本文。

一言均赋:每人都写一首诗。

四韵俱成:(我的)四韵一起写好了。四韵,八句四韵诗,指王勃此时写下的《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51〕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这里形容各宾客的文采。


折叠译文

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腰带,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里地上物产的精华,乃是天的宝物,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世说新语记载,太守陈蕃赏识徐孺子,专门为其在家中设置榻,当徐孺子来的时候,就将榻放下来,徐孺子走了就将床吊起来,此处应该是称赞滕王阁的东道主欣赏才俊,也有夸赞宾客的成分)。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杰出的人才像星星一样多。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各地有才华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阎都督公,(使)打着仪仗(的高人)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让)驾着车马(的雅士)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文章的辞彩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青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我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整齐地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息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高低起伏)像冈峦的样子。

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有不少官宦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上传来歌唱声,到了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山南面的水边。

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却难得。放眼远望半空中,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定数。远望长安在夕阳下,遥看绍兴在云海间。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雄关高山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

唉!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我,地位低下,一个书生。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不敢说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要像孔鲤那样趋庭有礼,对答如流;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好像登上龙门一样。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唉!名胜的地方不能长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遇。当年兰亭宴饮集会的盛况已成为陈迹了,繁华的金谷园也成为荒丘废墟。临别赠言,作为有幸参加这次盛宴的纪念;登高作赋,那就指望在座的诸公了。冒昧给大家献丑,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请各位像潘江、陆机那样,展现如江似海的文才吧。

壮美的滕王阁俯临着江边的沙渚,

佩玉鸣,鸾铃响,歌舞已经结束。

雕花的栋梁晨光中缭绕着南浦的白云,

彩绘的朱帘暮霭里卷收起西山的阵雨。

闲云投影深潭,每日里悠悠飘游,

人物换,时光移,已过了几度春秋。

楼阁中游乐的滕王如今又在哪里?

栏杆外大江水却依然寂寞地奔流![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间,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关于《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艺术特色

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游玩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

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亦颇见为文之功底。以第五段为例说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精彩语句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登高临远,意心飞扬,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是本文的文眼。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由人生的离别引发人生遇合的感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滕王阁序》写景四大特点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青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折叠赏析

结构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人觉得自然。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折叠名家点评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勃文章迈捷,下笔则成,尤好著书,撰《周易发挥》五卷及《次论》等书数部,勃亡后,并多遗失。有文集三十卷。勃聪警绝众,于推步历算尤精,尝作《大唐千岁历》。(《旧唐书·文苑传》)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其失。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新唐书·文艺传》)[3]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6]

《滕王阁序》让高举反骈旗帜的文学家韩愈读了之后也大为赞赏,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 也。[7]

韩愈作《新修滕王阁记》曰:“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亦欲往一观而读之。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相关折叠滕王阁

南昌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它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为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天下扬名,故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另有阆中滕王阁,是唐滕王阆中滕王阁颐神洞元婴镇守阆中时所建,同时建有玉台观,清以来合称滕王阁。建国后仅存部分台基及数间破屋,但岩有颐神、慈氏二洞及摩崖题刻保存完好。洞内有南宋人题记,洞外有明邵元书杜甫滕王亭子诗及杨瞻撰书颐神古洞诗四首。


折叠名句另解

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惟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雾、鹜音近,正伪难分。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4]


折叠悬案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国现行流通版《滕王阁序》的“孤鹜”,一只野鸭,“孤鹜”必须成群才齐飞,单独不可能齐飞,该处成了一直困扰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的文坛悬案。王勃写《滕王阁序》之后第26年流入日本的唐钞本,其内容与中国版有四分之一的不同,如“豫章故郡”与“南昌故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然这个悬案只是一家之言,更普遍的理解是:齐飞的是“落霞”和“孤鹜”,正如一色的是“秋水”和“长天”,孤鹜与落霞“齐”飞,这正是作者用“齐”衬“孤”的意境。[5]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23:06 , Processed in 0.1016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