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妙玉===庄妙善太庙之中的通灵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08: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洵真的写《辨奸论》来讽刺王安石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黑龙江波涛 2021-04-02   |  611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同为北宋中后期重要人物,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两人相差16岁,说是前后两代人,也不算为过。或许是巧合,王安石于庆历二年 (1042)中进士第四名,苏轼于嘉祐二年 (1057)获进士试第二,当时两人刚好都是二十出头,官场起步也相差了将近一代。论资排辈,王安石凭资历和声望始终能压苏轼一头。因此在两人官宦生涯早期,苏轼虽以才子出道,但也不过是新晋进士,同养望已久的王安石地位相差太远,正面交锋过手似乎并不容易。只是命运似乎不想如此两人交往平淡开场,早早替他们二人安排下了一场冲突大戏,而戏中穿针引线的主角,正是苏轼的父亲——苏明允苏洵。

苏洵真的写《辨奸论》来讽刺王安石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嘉祐元年 (1056)年五六月间,为了赴考,苏洵、苏轼和苏辙三苏父子进京,直到治平三年(1066)十年间,除了有两年为夫人奔丧回眉山,其他时间基本都待在汴京。年轻的苏氏兄弟进京是为博取功名,年长的父亲也没闲着,他在京城积极地与当时文坛宗师欧阳修建立联系,献上了自己 《洪范论》《史论》等大作。史载,欧阳修看过文章大为激赏,亲自写下 《荐布衣苏洵状》向朝廷推荐。文中欧阳修盛赞穷困潦倒了大半辈子的苏洵“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简而言之,就是夸奖苏洵文章写得好,言之有物,绝非空谈,朝廷应该录用他。有了欧阳修的认定,再加上两个儿子在嘉祐二年同时金榜题名,苏洵在汴京一举成名,成为首都文化圈争相交往的风云人物。很自然的,他会在京城社交中遇到另外一位万众瞩目的朝野风云儿,王安石。

然而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这两位汴京圈子里的新星从见面开始就如冰炭一般不对付。据同时代的方勺记载,老苏和王安石首次碰面是在欧阳修举办的家宴之上。当客人都走了之后,苏洵刻意留了下来,私下问欧阳修:“刚才宴席上有一个人,头发乱得像囚徒,脸脏得像在守灵,他是谁?”(“适座有囚首丧面者何人?”)欧阳修回答不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王介甫吗?怎么你没听说吗?苏洵正色回答说:“我看,此人以后必然变乱天下,如果他得志于朝廷,就算是聪明的君主也不免被他诳惑,内翰 (欧阳修时为翰林学士)为何还和他交往?”背后说完坏话还不够,苏洵回去还写了一篇雄文 《辨奸论》来讽刺王安石(亦有人认为作于嘉祐六年或八年),近乎指名道姓地攻击王安石:“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方勺特地注明,此事发生于王安石刚被授予馆职,而苏洵还没有获得官身之时。


苏洵进京时,王安石正在东京担任群牧司判官(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但一年又九个月后就外放知常州,后提点江南东路刑狱,直到嘉祐四年(1059)才返京。当年五月,他被授予地位尊崇的官职 (直集贤院),随后出任三司度支判官,而苏洵正是在次年八月授秘书省试校书郎。对照两人履历,此事当发生在嘉祐四、五年之间。同为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与苏洵父子为何水火不容?2018-04-11 04:30:02  举报

分享至



同为唐宋八大家,同朝为官,相见时却形同陌路,王安石与苏洵父子为何水火不容?他们之间有什么难言之隐或者恩怨纠葛?


王安石
作为宋神宗年间的宰相,改革家以及文学家,王安石的大名无人不知,王安石变法更是作为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历史事件。王安石少年英才,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算是天才少年读万卷诗书。长大一点,就和父亲一起游学各地,算是人生历练行万里路。 庆历二年,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开始为官,阅人无数。


王安石
与王安石同时期,还有一家人,在历史上赫赫有名,那就是苏门父子三人。苏洵,苏轼,苏辙同是唐宋八大家,可见人家基因很好,智商很高。苏轼一家,个个都是高智商的人,苏轼本人诗词书画样样皆通,而且造诣一流。他的书法作品《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诗词就不用说了,从小学时就学过他的诗词,还能不厉害。可以说,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粉丝最多的文人墨客了。


苏轼
但是,就是这样神宗年间,文坛和政坛的两个新秀却闹得很不愉快。王安石和苏洵更是水火不容,互相看不起对方,反唇相讥。苏洵一篇《辨奸论》把王安石骂的体无完肤,王安石几度贬谪苏轼到当时称为蛮夷之地的地方去做官。
在苏洵的《辨奸论》中,说王安石是:“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甚至,苏洵还说他是“误天下苍生者”。可见,苏洵对王安石不但并没有什么好感,反而厌恶至极。甚至在恩师欧阳修的生日party上,苏洵和王安石全程无交流,互相看不见对方,可见关系糟糕到极点。


苏东坡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由于政见解和主张不同,两人逐渐疏远。王安石改革每推进一步,苏东坡都要写诗文相讥讽,弄得王安石十分恼怒。后来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受牵连,罢相后的王安石却为当初反对自己的苏轼说了公道话,劝皇帝不杀文人,可见高风亮节。
于公,见解可以不同,于私,人品不能丢。这是王安石的高尚的个人人格,光这一点就难能可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08: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安石向苏洵提亲,苏小妹看完文章说:不可,他儿子不长寿
播报文章

咸鱼煲糖水
关注
2022-01-03 00:31
张家界旅游怎么按排?
张家界旅游怎么按排?
旅行社不告诉你的秘密,张家界旅游攻略全在这
旅行社不告诉你的秘密,张家界旅游攻略全在这
带孩子畅游张家界:湖南张家界旅游攻略亲子版
带孩子畅游张家界:湖南张家界旅游攻略亲子版



在中国古代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文人雅士,这些文人雅士,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故事。

今天,就来向大家介绍《三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中的一个片段:王安石替儿子向苏洵提亲,苏小妹看完王安石送去的文章说:那不可,他儿子不长寿。




眉山三杰苏家父子 爱女小妹绝世无双

北宋年间,在四川眉山有一个博学的名儒,姓苏,名洵,字允明,别号老泉,人称“苏老泉”、“老苏”。

苏洵膝下共有两男一女三个孩子,大儿子苏轼,是北宋大名鼎鼎的文学家、书画家;二儿子苏辙,是北宋时期的官员和文学家,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家还有一个女儿,人称“苏小妹”,聪明绝世无双,闻一知二,问十答十,资性过人十倍。

再加上整日里受父兄熏陶,耳濡目染之下,更是无事不知、无事不晓。十岁时,苏小妹随着父兄前往京城居住。

那年正值春日,院子里的绣球花开了,苏洵赏玩了一会不由得诗兴大发,遂回书房取出纸笔题诗:天巧玲珑玉一邱,迎眸烂熳总清幽。白云疑向枝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

尚未尽兴,门外小厮报说:“门前客到!”




苏洵为了不怠慢客人,只好匆匆放下笔,前去待客。苏小妹那时正在园内玩耍,见父亲匆忙而去,便溜到书房,看见了苏洵未写完的诗。

于是她提笔续道:瓣瓣折开蝴蝶翅,团团围就水晶球。假饶借得香风送,何羡梅花在陇头。

小小年纪,寥寥数笔,便将绣球花的花韵描写的淋漓尽致。

写完后,苏小妹将笔一放,蹦蹦跳跳的回闺房了。




苏洵待客完毕,亲自将客人送出门外,想起方才还有一首诗尚未完成,遂复转至书房。

正要提笔,却见四句之下,歪歪扭扭又续了四句,苏洵读罢,感觉词意俱美,观其笔墨,疑似出自女儿之手,遂将苏小妹唤过。

得到苏小妹肯定回答后,苏洵感叹道:“可惜是个女子!若是个男儿,可不又是制科中一个有名人物!”

自此,苏洵更加疼爱苏小妹了,任凭苏小妹凭喜好读书,从不督促其学习女红。




转眼,春去秋来,年复一年,苏小妹十六岁,长成了大姑娘。

苏洵看着出水芙蓉般的女儿,暗暗下决定,定要给女儿寻得天下最优秀的男子为配。

一日,当朝宰相王安石派人邀请苏洵到府上叙话,苏洵心内万般不情愿,但还是前去赴约。

原来,王安石初登及第时,虽然贤名在外,但是不太讲究个人卫生:不爱洗衣、洗脸,身上虱子无数。




苏洵当时厌恶王安石不讲卫生又不近人情,觉得王安石飞黄腾达之日一定会是个奸臣,便写了《辨奸论》讽刺王安石。

王安石得知后一度怀恨在心,但是眼见苏轼、苏辙二兄弟双双金榜题名,便劝说自己化干戈为玉帛,冤家宜解不宜结,与苏洵重新修好。

苏洵眼看着王安石步步青云,居于宰相之位,担心自己如果再跟王安石作对,会影响两个儿子的前程,也只得违心与王安石相交。

一来二去,两人反而经常喝酒聊天谈古论今。

荆公提亲取儿文卷 小妹批阅英年早逝

这日,苏洵再次前去赴约,觥筹交错间,王安石对苏洵说:“小儿王雱,读书只需读一遍,便能背诵。”

苏洵听后带着酒意回答:“谁家儿子读两遍!”

王安石答曰:“到是老夫失言,不该班门弄斧。”

苏洵又答:“不光是小儿读书只读一遍,小女读书也是只读一遍。”




王安石听后极为吃惊,答曰:“只知道二位令郎大才,却不知令爱也是,眉山的才气,全数都进到你苏家了。”

苏洵这才感到失言,心中暗自后悔,连忙以不胜酒力请辞。王安石却没有立刻让苏洵回家,而是命小童取来一卷文字,将其递给苏洵说道:“这是我儿子王雱的功课,请指点一二。”

苏洵接过,将其放在袖子里,唯唯而出。回家睡到半夜,酒气方才散去,想起与王安石吃酒时夸女儿的话,心中懊悔。

苏洵心如明镜,王安石表面是让自己指点王雱功课,实际上是意属苏小妹,想替其子王雱求亲。




苏洵虽表面跟王安石交好,但仍旧觉得王安石狂妄不羁,心内百般不愿意与王安石做亲家,但是一时之间又不知道如何推辞,一发愁,就到了天明。

晨鸡破晓,苏洵早早下了床,洗漱完毕后,拿着王雱的课业思来看去。

那王雱,也并非浪得虚名,课业篇篇锦绣,字字珠玑,苏洵心内便起了爱才之意。

然而爱女心切的苏洵并不想因为自己的意愿为难女儿,便想着将王雱的功课拿给女儿过目。倘若苏小妹自己喜欢,与那边结亲也罢,一切都看天意由女儿自己定夺。




想到此处,苏洵特地将课业上的名字隐去,对丫鬟说道:“这卷文字,是京城里少年名仕所呈,求我指点,但是我太忙没有时间,你将它拿给小姐批阅,小姐看完后,再拿回与我回话”。

丫鬟领命将卷交给苏小妹,并传达苏洵的嘱咐。苏小妹听是父亲之命,拿起笔从头到尾认真批阅。

片刻后,苏小妹感慨道:“好文字!此必聪明才子所作。但秀气泄尽,华而不实,恐非久长之器。”

说完便在卷上写道:“新奇藻丽,是其所长;含蓄雍容,是其所短。取巍科则有余,享大年则不足。”




意思就是,文章很好,但是辞藻堆砌过多,就显得臃肿,金榜题名有余,但是恐怕命短不。

写完,便让丫鬟将文卷交还给苏洵,苏洵接过一看,顿时大惊,呼曰:“这批语如何给王安石看!必定要出问题!”

正焦急时,王安石差人来询问苏洵昨日的文卷可批阅完毕,请苏洵到府上一叙。

苏洵手足无措,只能将卷面上苏小妹批阅之处用刀割去,重新换过,写上好批语,亲手交给了前来的差人。




差人接过卷收好,又向苏洵行礼说:“我家老爷还吩咐,有一件事问老大人,贵府小姐可曾许配人家?倘若未许,我家公子愿与小姐结秦晋之好。”

苏洵面无波澜,心内却大呼哀哉,答曰:“相府请亲,老夫岂敢不从。只是小女貌丑,怕是配不上公子,并不是我不愿意。”

差人听后领命,回到宰相府跟王安石复命。

王安石看到文卷被割换,顿时心如明镜,十分不满,但是又怕苏洵说苏小妹丑是真话,便不动声色,暗中派人详细打听,观其相貌。




无巧不成书,那日,苏小妹正与兄长苏东坡互相斗嘴。

苏小妹嘲笑苏东坡胡子多,苏东坡嘲笑苏小妹额头突出,还作诗云: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苏小妹不服,继续嘲笑苏东坡下巴长,苏东坡回嘴道:“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兄妹俩一来二去,全被王安石府内暗中偷听的差人听去。




差人回到相府交差,对王安石说:“苏小姐才调委实高绝,若论容貌,也只。”

王安石听后,才将提亲一事作罢。

其儿子王雱却不幸被苏小妹言重,虽十九岁就中了状元,没过几年就早早夭亡了,这是后话。




流传于世 苏家女儿三难夫婿

苏小妹除了拒绝宰相王安石的提亲,还曾上演一出三戏新郎的故事,颇受世人喜爱传阅。

话说,王安石向苏家提亲一事传遍了整个京城,苏小妹顿时上了京城的“娱乐头条”,一时间,茶余饭后,街头巷尾,谈论的皆是此事。

但世人不知细节,将事件篡改得神乎其神。一时间,苏小妹才高八斗、貌赛西施的言语无处不闻,求亲慕名者纷至沓来,不计其数。

苏洵有了上次的经验,仍旧让来人呈文卷上来,交与女儿亲自批阅。




苏小妹不疑有他,一一批之,在众多文卷中,有一文卷,署名秦观,苏小妹见他字写得不错,文章也流畅不俗,便在其文卷上写了四句: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

乍一看,这四句,是说秦观的文采虽好,但是不如哥哥苏轼和苏澈。

但知女莫若父,苏洵却从中看出了女儿的心思,纵观这些日子女儿批阅的文卷,没有一卷如此上心,苏洵知道,苏小妹是相中了这个秦观了。

于是他吩咐下人:秦观来时,快快通报,其余人都请他们离开吧。谁知呈卷请求批阅的众人中,讨的人日日络绎不绝,里边唯独没有秦观。




秦观,是扬州府高邮人,饱读诗书,生平最敬重的便是“二苏”。

听闻苏小妹才貌双全,心下慕之,便随众人呈卷批阅,但是他自身又有一股傲气,不愿意损了自己的名誉与众人一般日日前去叨扰,因此呈了文卷后,再未出现。

苏洵等了几日,见秦观仍旧不到,便派人前去秦家询问何意?

这让秦观很是惊喜得意,但又想到坊间也有传言苏小妹面貌丑陋的,一时间也拿不准苏小妹是美是丑。

为了让自己放心,秦观决定私下见苏小妹一面再做答复。

三月初一,是到寺庙烧香的日子,凡闺中女子均会去岳庙烧香。那日,秦观五更便起床,换了衣服改了头脸,打扮成游方道人模样前去岳庙前等候。

之所以这么早,是因为宋朝有规定,凡大户人家女眷入庙进香,得避人,只能一大早或者夜间。

秦观等候多时,见苏小妹轿子缓缓而来,秦观一个闪身避过,歇于庙中左廊。

苏小妹不疑有他,出轿上殿,秦观远远窥之,发现苏小妹虽然不至于像坊间传闻般忽美忽丑,却也清雅幽闲,全无俗韵。




“不知道她可如传言一般?”秦观暗自想道。

恰逢苏小妹已经上香完毕,正欲离开,道人打扮的秦观赶紧从左侧出来,以诗词刁难苏小妹。

苏小妹眼见是个游方道人,心中也无多想,一一对答如流,便上轿而去。秦观对苏小妹的才学甚是满意,便随小童呼声前往后院换衣服。

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不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秦观假扮游方道人考苏小妹的事,还是传到了苏小妹的耳朵里。苏小妹嘴角微微一笑,嘱咐丫鬟们不要再提。




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是日,秦观打扮精神上苏府提亲,苏洵应允。

秦观本意是尽早成婚,苏小妹得知后专门告诉苏洵:“不行,必须要简乌纱,才能洞房花烛。”

秦观无可奈何,只得依从苏小妹。三月,大比之期,秦观不负众望一举成名。

成名后,秦观前往苏府请求完婚,苏小妹允之,二人双双拜堂,待要洞房花烛时,秦观却怎么都无法推开苏小妹的房门了。




只见院中摆着一张小小的桌子,桌子上放着纸烟笔墨和三个信封,三个盏儿,这三个盏儿,一个是玉的,一个是银的,一个是瓦的。

桌旁有个身着青衣的丫鬟,秦观见之对丫鬟说:“劳烦你进去传言,新郎到了,怎么不开门呢?”

丫鬟答道:“小姐说了,桌子上的信封里有三个题目,答对了才能进房。”

秦观指着桌上的三个盏儿继续问:“那这些是什么意思?”

丫鬟答曰:“这三个盏儿,玉的里边盛的是酒,银的里边盛的是茶,瓦的里边盛水,小姐说了,三个题目都答对了,玉盏盛酒三杯与公子饮下,进入香房;答对两题,一题不中,饮尽银盏中茶解渴;要是三题都不中,喝了瓦盏内的淡水,罚在外厢房读书三个月。”




秦观听后自傲道:“别说三个题目,就是三百个我也不怕。”

丫鬟微微一笑,取出第一个信封递给秦观,秦观打开一看,只见上有诗四句:

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秦观暗自叹气:出来混,果然是要还的。诗中四句,暗含“化缘道人”“明明嘲我”之意,这分明是苏小妹再说他假扮化缘道人试探自己的事。




于是秦观取笔写道: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这四句,每句前一个字连起来,正应了苏小妹的“化缘道人”一问。

诗中口吻充满歉意,大致是:我不该心急啊,干嘛要去提前看你相貌呢,缘分来了自然就看到了啊,我当初怎么能这么莽撞呢,你就不要再生气了。

答毕,将信封交给丫鬟,丫鬟将信从窗缝内塞进去。




苏小妹看后心中满意,丫鬟又将第二封信递给秦观,只见信上写道:“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这首诗,是个猜典故的哑谜,秦观略略思索后,将每一句对应的答案:孙权、孔明、子思、姜太公依次写在信封上递与丫鬟。

第三个信封内则是个对联,上书:闭门推出窗前月

这一句,乍看简单,实则困难,若是对的寻常,显不出本事,需得巧妙,方尽人意。秦观沉思良久,眼见三更已过,仍旧不能对出,心中不免着急。

不远处,一人正隐于黑暗之中,看着在院中转圈的秦观。

那人不是别人,正是苏小妹的长兄——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那苏东坡,半夜睡不着,听闻妹夫秦观正在被考试,便前来看看情况。

苏东坡一到,就看见秦观在院中频频踱步,口中念念有词,仔细听之却是:“闭门推出窗前月”。

苏东坡想:“这定然是妹妹难为人了”。

苏东坡灵机一动,心中已有答案,本想告之秦观,又怕苏小妹发现,也怕伤妹夫面子,遂咳嗽一声,拿起一砖片,朝缸中扔去,缸中水被砖片一激,正好洒在秦观脸上。




秦观恍然大悟,赶紧提笔对道:投石冲开水底天。

少顷,苏小妹房门打开,新娘打扮的苏小妹手持银壶,亲自为秦观斟酒三杯,二人双双进入洞房。

真真是:苏小妹觅得良夫婿,秦少游抱得美人归。

参考文献:

《三言·苏小妹三难新郎》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08: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年行四首
王维王维〔唐代〕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丰盛产美酒价值万贯,出没都城长安的游侠多是少年。
相逢时意气相投,痛快豪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骠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
谁知道不能奔赴边疆从军的苦楚呢?纵然战死沙场,还留下侠骨芬芳。

一个人能以双手拉开雕有图画的铁弓,虽然有层层包围的敌人骑兵,但在他眼中却像身处无人之地一样。
侧身坐在马鞍上,从容调配好弓箭,箭射出去,敌方的许多头目纷纷落马。

朝廷君臣庆功大宴刚刚结束,就坐在高高云台上谈论战功。
天子亲临轩殿赐给他们以侯爵的印信,让这些将军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这组诗的第一首,写侠少的欢聚痛饮。

  “新丰美酒斗十千”。是说新丰出产的美酒十分名贵,一斗酒价值十千钱。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区东北新丰镇,古代那里盛产美酒。斗酒十千,使用这个数目字,目的在于强调酒的名贵,为下文的“咸阳游侠”作映衬。

  “咸阳游侠多少年”。意思是说:咸阳城里的游侠们多半是青春少年。咸阳,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秦朝时曾作国都,这里实际是以它代指唐朝京都长安。游侠,古时候称那种重义轻生死、勇于救人危难的人为游侠。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游侠都是英雄豪杰,倍受尊重和赞扬。作者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纵死犹闻侠骨香”,说即便侠客死了,他们的骨头也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少年行四首》是一组七言绝句。这四首诗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一群急人之难、豪侠任气的少年英雄,对游侠意气进行了热烈的礼赞,显示出盛唐社会游侠少年踔厉风发的精神面貌、生活道路和成长过程,表达了年轻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理想。组诗每一首都各自独立,各尽其妙,又可以合而观之,构成一组结构完整而严密的诗章。诗人用笔或实或虚,或显或隐,舒卷自如,不拘一格,呈现出雄浑劲健的风格,充溢着浪漫气息,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乐府诗集》卷六十六录此四首于《结客少年场行》之后。根据陈铁民《王维年谱》及组诗所反映的少年游戏精神面貌来看,这四首诗是王维早期创作的,应当作于安史之乱发生之前。
姽婳词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政与众幕友谈及恒王与林四娘故事,称其"风流隽逸,忠义感慨","最是千古佳谈",命贾兰、贾环和宝玉各吊一首。贾政所叙述的情节是作者利用了旧有明代传说史事而加工改缉的(参见附录)。"姽婳(音鬼画)"一词初见于宋玉《神女赋》,形容女子美好贞静,所以小说中说,加以"将军"二字更见奇妙。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姽婳词


  • 作者

    曹雪芹


  • 创作年代

    1791年



  • 作品出处

    红楼梦


  • 文学体裁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及注释折叠其一(贾兰)

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

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


折叠注释

"捐躯"二句--自从林四娘为报答恒王对她的恩宠而抛掉自己生命的那一天之后,青州地方的泥土也是香的了。"土亦香"各种脂本都一致,程高本作"土尚香",不对。"此日"并非"今天",而是指"捐躯"的"那一天",所以不该用"尚"字。诗句语法常与口语有别,这两句应如上面所解说的。青州,府名,在山东,明初改益都路置,治所在益都(今益都县)。


折叠其二(贾环)

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

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

自谓酬王德,讵能复寇仇?

谁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


折叠注释

1. 红粉、将军--皆指林四娘。上句是写恒王生前,下句是为恒王死后。意未休,心中愤恨不止。

2.讵能--怎能。戚序本、程高本作"谁能",连上句意,贾环说她本为道义上酬德,非真能有所作为,以"讵"字为是,从庚辰本。

3.谁题--程高本作"好题",戚序本作"诗题",从庚辰本。这两句中"风流"、"忠义"、"千古"等词,全搬用贾政称道林四娘的话。


折叠其三(贾宝玉)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绡。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

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陇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

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

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

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傍徨!


折叠注释

1."秾歌"二句--恒王对美女歌舞已引不起兴趣,倒对她们列队弄枪洋洋自得。

2.尘沙起--指发生战争。

3."叱咤"句--作者的友人敦诚《鹪鹩庵笔尘》:"吾宗紫幢居士《丽人诗》中有'脂香随语过'之句,较之'夜深私语口脂香'(按: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五十韵》中诗句。'夜深'原作'靥笑'。)尤觉艳媚无痕。"但小说中诗句并非沿袭。叱咤,呼喊,吆喝。

4.丁香结子--状如丁香花蕾的扣结。芙蓉绦,色如芙蓉的丝带。

5.战罢--习战结束。夜阑--夜深。

6.鲛绡--手帕。参见《题帕三绝句》注。

7.流寇--流窜的盗贼。亦常作为对农民起义军的诬蔑称呼。走--奔驰。山东--太行山以东。

8.强吞虎豹--即强吞如虎豹。

9.虎帐--军中主将所在的帐幕。

10.凘凘--水声。

11.不期--想不到。忠义明闺阁--即闺阁明忠义。

12.数谁行(音航)--要算哪一个。行,语助词,用于自称、人称各词之后。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辞》。

13.秦姬、赵女--泛指美女。古人常说秦国和燕、赵多佳人。秦、赵非实指。姬,古时妇人的美称。驱,率队进军。

14.血凝碧--《庄子·外物》:"苌弘死于属,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多以"碧血"说效忠死节者。

15.星驰--指使者快马如流星飞驰。

16.余意尚傍徨--尚有未能尽言的感慨留在心中不去。



折叠编辑本段鉴赏

《红楼梦》的第七十八回《姽婳词》,是一首悲壮,荡气回肠的旧体诗。至于从诗词角度去看《姽婳词》,书中贾政和清客们的评论已经告诉了我们应该怎么去欣赏。笔者觉得从全诗的意境,到行文风格,都与《长恨歌》有异曲同工之处,《姽婳词》可说是一篇简化版的《长恨歌》

《姽婳词》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恒王好武兼好色"至"脂痕粉渍污鲛鮹"。第二部分"明年流寇走山东"至"月冷黄沙鬼守尸",第三部分从"纷纷将士只保身"至"马践胭脂骨髓香";第四部分为"星驰时报入京师"至结尾。

《长恨歌》也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第三部分从"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第四部分是"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部分。这些也不详细说了,仅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

在清代,诗词已处于没落趋势,旧体诗赋更为明显。因此,即使完全抛开《红楼梦》这一部小说,《姽婳词》也是一篇当时非常难得的佳作。

《姽婳词》是令很多红学研究者兴奋的,这当然不是因为《姽婳词》的艺术成就。《姽婳词》的语言在全书的诗词歌赋中是最为尖锐的,特别是"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四句,更是从皇帝到文武百官狠狠地讽刺了一下子,这显然不合《脂评凡例》中 "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的说法,所以《姽婳词》也可以说是肯定有所隐喻的。他们认为《红楼梦》隐写了康、雍、乾三朝的一些政治斗争,而《姽婳词》尖锐地讥讽了当权的统治者,将全书"明言闺阁,实写政事"的意图暴露无遗 。

清代康熙之后,政治上转向黑暗,随着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斗争日益激化,农村中的夺粮、抗租和"抢田夺地"的斗争也此起彼伏,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条件虽则尚未成熟,但已在酝酿之中。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些对现实比较有清醒认识的人,开始担心像前代青州唐赛儿以至李自成那样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不久就会重新出现,哀叹没有人能"挽狂澜于既倒"。《姽婳词》正反映了这种深怀隐忧的没落阶级的思想情绪。

脂砚斋在小说写到"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时曾加批语,以为不能实看这些话,否则,"便呆矣",还说"此书全是如此,为混人也。"因而,有些研究红学和史学的同志认为,从史事看,林四娘应死于抗清,"非与义军为敌者"(周汝昌同志《红楼梦新证》第二三〇页 ),此诗实"与义军无关","对立面为侵扰青州之清军",这样写是为"避清帝爪牙之耳目",或者更肯定地认为"是指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清军在未入关前一次入侵明境山东青 州之事。(引自徐恭时同志一九七六年八月三十一日来信)。此说,不仅关系到作者对农民起义的政治立场问题,也关系到这位满族子弟会不会存在某些反满意识的问题。这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撇开隐写史实的深意探索不谈,还想再说几句有关小说人物形象的话。《姽婳词》这段情节在小说描述晴雯之死的过程中是强行 插入的,给人以一种仿佛是游离的、节外生枝的感觉。宝玉吊晴雯扑了空回来,就被叫去做吊林四娘的诗,做成《姽婳词》,作者连过渡的文字也不要,紧接着就让他撰写《芙蓉女儿诔》,这一切都显然是有用意的,那就是通过诗来暗示诔文中所包含的政治寄托。然而,把一个以生命去酬答平日恩宠的贵族姬妾与一个遭封建势力迫害而死的女奴放在一起写,以便作某种类比的意图,从阶级观点来看实在是有问题的。它同样清楚地表明了曹雪芹思想中所存在的深刻矛盾。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人物

《红楼梦》小说有咏林四娘事,彼亦实有其人。王渔洋《池北偶谈》云:"闽陈钥字绿崖,观察青州。一日,燕坐斋中,忽有小鬟年可十四五,姿首甚美,褰帘曰:'林四娘见。'逡巡间,四娘已至前万福,蛮髻朱衣,绣半臂,凤觜,腰佩双剑。自言'故衡王宫嫔也,生长金陵,衡王以千金聘妾入后宫,宠绝伦辈,不幸早死,殡于宫中。不数年国破,遂北去。妾魂魄犹恋故墟,今宫殿荒芜,聊欲假君亭馆延客,愿无疑焉。'自是日必一至。久之,设具宴陈,嘉肴旨酒,不异人世,亦不知从何至也。酒酣,叙述宫中旧事,悲不自胜,引节而歌,声甚哀怨,举坐沾衣罢酒。一日,告陈言当往终南山,自后遂绝。有诗一卷,其一云:'静锁深宫忆往年,楼台箾鼓遍烽烟。红颜力弱难为厉,黑海心悲只学禅。细读莲华千百偈,闲看贝叶两 三篇。梨园高唱兴亡事,君试听之亦惘然。'"是林四娘事甚奇,而云早死殡于宫中,则与小说家言不甚合,或传闻异词乎?考之《明史》,宪宗之子佑楎封衡王,就藩青州,其玄孙常謶万历二十四年袭封,不载所终。林四娘所云国破北去者,即斯人矣。

(俞樾《俞楼杂纂·壶东漫录》)

按: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尚有《林四娘》一篇,见张友鹤辑校"三会"本 ,里仁书局1982年版卷二286页。篇后附有清德州卢雅雨《山左诗钞》中一段文字,乃采自《池北偶谈》而稍异,兹不录。又有林西仲(云铭)《林四娘记》一文,因所记离曹雪芹小说所述情节甚远,亦不赘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芙蓉女儿诔
[ 清 ] 曹雪芹
原文
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通“又)”六载。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奇。

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姊娣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故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顑颔。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忳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

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委金钿于草莽,拾翠盒于尘埃。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

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孤衾有梦,空室无人。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露阶晚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萎。捉迷屏后,莲瓣无声;斗草庭前,兰芳枉待。抛残绣线,银笺彩缕谁裁?褶断冰丝,金斗御香未熨。

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陟芳园;今犯慈威,复拄杖而近抛孤柩。及闻蕙棺被燹,惭违共穴之盟;石椁成灾,愧迨同灰之诮。

尔乃西风古寺,淹滞青燐,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飒飒,蓬艾萧萧。隔雾圹以啼猿,绕烟塍而泣鬼。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馀衷,默默诉凭冷月。

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箝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在卿之尘缘虽浅,而玉之鄙意尤深。因蓄惓惓之思,不禁谆谆之问。

始知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死辖芙蓉。听小婢之言,似涉无稽;据浊玉之思,则深为有据。何也: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事虽殊其理则一也。故相物以配才,苟非其人,恶乃滥乎其位?始信上帝委托权衡,可谓至洽至协,庶不负其所秉赋也。因希其不昧之灵,或陟降于兹,特不揣鄙俗之词,有污慧听。乃歌而招之曰:

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以游乎穹窿耶?地何如是之茫茫兮,驾瑶象以降乎泉壤耶?望伞盖之陆离兮,抑箕尾之光耶?列羽葆而为前导兮,卫危虚于傍耶?驱丰隆以为庇从兮,望舒月以临耶?听车轨而伊轧兮,御鸾鹥以征耶?闻馥郁而薆然兮,纫蘅杜以为纕耶?炫裙裾之烁烁兮,镂明月以为珰耶?借葳蕤而成坛畤兮,檠莲焰以烛兰膏耶?文瓠瓟以为觯斝兮,漉醽醁以浮桂醑耶?瞻云气而凝盼兮,仿佛有所觇耶?俯窈窕而属耳兮,恍惚有所闻耶?期汗漫而无夭阏兮,忍捐弃予于尘埃耶?倩风廉之为余驱车兮,冀联辔而携归耶?余中心为之慨然兮,徒噭噭而何为耶?卿偃然而长寝兮,岂天运之变于斯耶?既窀穸且安稳兮,反其真而又奚化耶?余犹桎梏而悬附兮,灵格余以嗟来耶?来兮止兮,卿其来耶?

若夫鸿蒙而居,寂静以处,虽临于兹,余亦莫睹。搴烟萝而为步障,列苍蒲而森行伍。警柳眼之贪眠,释莲心之味苦。素女约于桂岩,宓妃迎于兰渚。弄玉吹笙,寒簧击敔。征嵩岳之妃,启骊山之姥。龟呈洛浦之灵,兽作咸池之舞。潜赤水兮龙吟,集珠林兮凤翥。爰格爰诚,匪簠匪莒。发轫乎霞城,还旌乎玄圃。既显微而若通,复氤氲而倏阻。离合兮烟云,空蒙兮雾雨。尘霾敛兮星高,溪山丽兮月午。何心意之忡忡,若寤寐之栩栩?余乃欷歔怅望,泣涕彷徨。人语兮寂历,天籁兮篔筜。鸟惊散而飞,鱼唼喋以响。志哀兮是祷,成礼兮期祥。呜呼哀哉!尚飨!

译文
千秋万岁太平年,芙蓉桂花飘香月,无可奈何伤怀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百花蕊为香,冰鲛縠为帛,取来沁芳亭泉水,敬上枫露茶一杯。这四件东西虽然微薄,姑且借此表示自己一番诚挚恳切的心意,将它放在白帝宫中管辖秋花之神芙蓉女儿的面前,而祭奠说:

我默默思念:姑娘自从降临这污浊的人世,至今已有十六年了。你先辈的籍贯和姓氏,都早已湮没,无从查考,而我能够与你在起居梳洗、饮食玩乐之中亲密无间地相处,仅仅只有五年八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啊!

回想姑娘当初活着的时候,你的品质,黄金美玉难以比喻其高贵;你的心地,晶冰白雪难以比喻其纯洁;你的神智,明星朗日难以比喻其光华;你的容貌,春花秋月难以比喻其娇美。姊妹们都爱慕你的娴雅,婆妈们都敬仰你的贤惠。

可是,谁能料到恶鸟仇恨高翔,雄鹰反而遭到网获;臭草妒忌芬芳,香兰竟然被人剪除。花儿原来就怯弱,怎么能对付狂风?柳枝本来就多愁,如何禁得起暴雨?一旦遭受恶毒的诽谤,随即得了不治之症。所以,樱桃般的嘴唇,褪去鲜红,而发出了呻吟的声音;甜杏似的脸庞,丧失芳香,而呈现出憔悴的病容。流言蜚语,产生于屏内幕后;荆棘毒草,爬满了门前窗口。哪里是自招罪愆而丧生,实在乃蒙受垢辱而致死。你是既怀着不尽的忧忿,又含着无穷的冤屈呵!高尚的品格,被人妒忌,闺女的愤恨恰似受打击被贬到长沙去的贾谊;刚烈的气节,遭到暗伤,姑娘的悲惨超过窃神土救洪灾被杀在羽野的鲧。独自怀着无限辛酸,有谁可怜不幸夭亡?你既像仙家的云彩那样消散,我又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踪迹?无法知道聚窟洲的去路,从哪里来不死的神香?没有仙筏能渡海到蓬莱,也得不到回生的妙药。

你眉毛上黛色如青烟缥缈,昨天还是我亲手描画;你手上的指环已玉质冰凉,如今又有谁把它焐暖?炉罐里的药渣依然留存,衣襟上的泪痕至今未干。镜已破碎,鸾鸟失偶,我满怀愁绪,不忍打开麝月的镜匣;梳亦化去,云龙飞升,折损檀云的梳齿,我便哀伤不已。你那镶嵌着金玉的珠花,被委弃在杂草丛中,翡翠发饰落在尘土里,被人拾走。鳷鹊楼人去楼空,七月七日牛女鹊桥相会的夜晚,你已不再向针眼中穿线乞巧;鸳鸯带空馀断缕,哪一个能够用五色的丝线再把它接续起来?

况且,正当秋天,五行属金,西方白帝,应时司令。孤单的被褥中虽然有梦,空寂的房子里已经无人。在种着梧桐树的台阶前,月色多么昏暗!你芬芳的魂魄和美丽的姿影一同逝去;在绣着芙蓉花的纱帐里,香气已经消散,你娇弱的喘息和细微的话语也都灭绝。一望无际的衰草,又何止芦苇苍茫!遍地凄凉的声音,无非是蟋蟀悲呜。点点夜露,洒在覆盖着青苔的阶石上,捣衣砧的声音不再穿过帘子进来;阵阵秋雨打在爬满了薜荔的墙垣上,也难听到隔壁院子里哀怨的笛声。你的名字尚在耳边,屋檐前的鹦鹉还在叫唤;你的生命行将结束,栏杆外的海棠就预先枯萎。过去,你躲在屏风后捉迷藏,现在,听不到你的脚步声了;从前,你去到庭院前斗草,如今,那些香草香花也白白等待你去采摘了!刺绣的线已经丢弃,还有谁来裁纸样、定颜色? 洁白的绢已经断裂,也无人去烧熨斗、燃香料了!

昨天,我奉严父之命,有事乘车远出家门,既来不及与你诀别;今天,我不管慈母会发怒,拄着杖前来吊唁,谁知你的灵柩又被人抬走。及至听到你的棺木被焚烧的消息,我顿时感到自己已违背了与你死同墓穴的誓盟。你的长眠之所竟遭受如此的灾祸,我深深惭愧曾对你说过要同化灰尘的旧话。

看那西风古寺旁,青燐徘徊不去;落日下的荒坟上,白骨散乱难收!听那楸树榆木飒飒作响,蓬草艾叶萧萧低吟!哀猿隔着雾腾腾的墓窟啼叫,冤鬼绕着烟蒙蒙的田塍啼哭。原来以为红绡帐里的公子,感情特别深厚,现在始信黄土堆中的姑娘,命运实在悲惨!我正如汝南王失去了碧玉,斑斑泪血只能向西风挥洒;又好比石季伦保不住绿珠,这默默衷情惟有对冷月倾诉。

啊!这本是鬼蜮阴谋制造的灾祸,哪里是老天妒忌我们的情谊!钳住长舌奴才的烂嘴,我的诛伐岂肯从宽!剖开凶狠妇人的黑心,我的愤恨也难消除!你在世上的缘分虽浅,而我对你的情意却深。因为我怀着一片痴情,难免就老是问个不停。

现在才知道天帝传下了旨意,封你为花宫待诏。活着时,你既与兰蕙为伴;死了后,就请你当芙蓉主人。听小丫头的话,似乎荒唐无稽,以我浊玉想来,实在颇有依据。为什么呢?从前唐代的叶法善就曾把李邕的魂魄从梦中摄走,叫他写碑文;诗人李贺也被天帝派人召去,请他给白玉楼作记。事情虽然不同,道理则是一样的。所以,什么事物都要找到能够与它相配的人,假如这个人不配管这件事,那岂不是用人太滥了吗?现在,我才相信天帝衡量一个人,把事情托付给他,可谓恰当妥善之极,将不至于辜负他的品性和才能。所以,我希望你不灭的灵魂能降临到这里。我特地不揣鄙陋粗俗,把这番话说给你听,并作一首歌来招唤你的灵魂,说:

天空为什么这样苍苍啊!是你驾着玉龙在天庭邀游吗?大地为什么这样茫茫啊!是你乘着象牙的车降临九泉之下吗?看那宝伞多么绚烂啊!是你所骑的箕星和尾星的光芒吗?排开装饰着羽毛的华盖在前开路啊!是危星和虚星卫护着你两旁吗?让云神随行作为侍从啊!你望着那赶月车的神来送你走吗?听车轴咿咿呀呀响啊!是你驾驭着鸾凤出游吗?闻到扑鼻的香气飘来啊!是你把杜蘅串联成佩带吗?衣裙是何等光彩夺目啊!是你把明月镂成了耳坠子吗?借繁茂的花叶作为祭坛啊!是你点燃了灯火烧着了香油吗?在葫芦上雕刻花纹作为饮器啊!是你在酌绿酒饮桂浆吗?抬眼望天上的烟云而凝视啊!我仿佛窥察到了什么;俯首向深远的地方而侧耳啊!我恍惚倾听到了什么。你和茫茫大士约会在无限遥远的地方吗?怎么就忍心把我抛弃在这尘世上呢!请风神为我赶车啊!你能带着我一起乘车而去吗?我的心里为此而感慨万分啊!白白地哀叹悲号有什么用呢?你静静地长眠不醒了啊!难道说天道变幻就是这样的吗?既然墓穴是如此安稳啊!你死后又何必要化仙而去呢?我至今还身受桎梏而成为这世上的累赘啊!你的神灵能有所感应而到我这里来吗?来呀,来了就别再去了啊!你还是到这儿来吧!

你住在混沌之中,处于寂静之境;即使降临到这里,也看不见你的踪影。我取女萝作为帘幕屏障,让菖蒲象仪仗一样排列两旁。还要警告柳眼不要贪睡,教那莲心不再味苦难当。素女邀约你在长满桂树的山间,宓妃迎接你在开遍兰花的洲边。弄玉为你吹笙,寒簧为你击敔;召来嵩岳灵妃,惊动骊山老母。灵龟象大禹治水时那样背着书从洛水跃出,百兽象听到了尧舜的咸池曲那样群起跳舞。潜伏在赤水中呵,龙在吟唱;栖息在珠林里呵,凤在飞翔。恭敬虔诚就能感动神灵,不必用祭器把门面装潢。

你从天上的霞城乘车动身,回到了昆仑山的玄圃仙境。既像彼此可以交往那么分明,又忽然被青云笼罩无法接近。人生离合呵,好比浮云轻烟聚散不定,神灵缥缈呵,却似薄雾细雨难以看清。尘埃阴霾已经消散呵,明星高悬;溪光山色多么美丽呵,月到中天。为什么我的心如此烦乱不安?仿佛是梦中景象在眼前展现。于是我慨然叹息,怅然四望,流泪哭泣,留连彷徨。

人们呵,早已进入梦乡;竹林呵,奏起天然乐章。只见那受惊的鸟儿四处飞散,只听得水面上鱼儿喋喋作响。我写下内心的悲哀呵,作为祈祷,举行这祭奠的仪式呵,期望吉祥。悲痛呵,请来将此香茗一尝!

注释
1 诔(lěi):谥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者。诔文: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相当于后世的致悼辞或哀悼死者的文章,也简称为“诔”。

2、维太平不易之元:诔这一文体的格式,开头应当先交代年月日。作者想脱去“伤时骂世”、“干涉朝廷”的罪名,免遭文字之祸,称小说“无朝代年纪可考”,不得已,才想出这样的名目。第十三回秦可卿的丧榜上书有“奉天永建太平之国”、十四回出殡的铭旌上也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等字样。表面上彷佛都是歌颂升平,放在具体事件、环境中,恰恰又成了绝妙的嘲讽。维,语助词。元,纪年。

3、蓉桂竞芳之月:指农历八月。

4、冰鲛之縠(hú):传说鲛人居南海中,如鱼,滴泪成珠,善机织,所织之绡,明洁如冰,暑天令人凉快,以此命名。縠,有皱纹的纱。“冰鲛之縠”与下文的“沁芳之泉”、“枫露之茗”都见于小说情节之中。

5、白帝:五行之说:古人以百物配五行(金、木、水、火、土)。如春天属木,其味为酸,其色为青,司时之神就叫青帝;秋天属金,其味为辛,其色为白,司时之神就叫白帝,等等。故下文有“金天属节,白帝司时”等语。抚司:管辖。

6、曩(nǎng):从前,以往。

7、“其为质”四句:仿效唐代诗人杜牧《李长吉歌诗叙》中语:“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

8、媖娴(yīng xián):美好文雅。媖,女子美好。娴,文雅。

9、“孰料”二句:诔文用了许多《楚辞》里的词语,大半都寄托着作者的爱憎。如“鹰鸷”用《离骚》的“鸷鸟(猛禽,鹰属)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圆)之能周(相合)兮,夫孰(怎能)异道而相安?”原为屈原表达与楚国贵族抗争的不屈精神;与此相反,“鸠鸩”之类恶鸟就表示那股黑暗势力,因为鸠多鸣,像人话多而不实;鸩传说羽毒,能杀人。其它如下文中作为香花的“茞兰”、“蘅杜”,作为恶草的“薋葹”,也表示这两种力量的对立。“顑颔”则表示屈原受到压抑而憔悴,“诼谣”则表示黑暗势力搞阴谋诡计。又如一些讲车仗仪卫的用语,像“玉虬”、“瑶象”和“丰隆”、“望舒”等,也都是美好的事物和明洁正道的神祇,用来表现屈原“志洁行芳”、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曹雪芹在此用以表现自己对叛逆的女奴与恶浊势力进行斗争的同情,同时又寄托着自己对当时现实黑暗政治的不满。罦罬(fú zhuó),捕鸟的网,这里是被网捕获的意思。

10、薋葹(cí shī):苍耳和蒺藜,泛指恶草。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

11、茝(chǎi)兰:香草。芟(shān):割草,引申为除去。鉏(chú):可编席的草。即“锄”。

12、蛊虿(gǔ chài):害人的毒虫,这里是阴谋毒害人的意思。蛊,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一起,使互相咬杀,最后剩下不死的叫蛊,以为可用来毒害人。虿,是古书中说的蝎子一类毒虫。

13、膏肓(huāng):心以下横膈膜以上的部分。古人以为病进入这个部位就无法医治(见《左传·成公十年》)。疚(jiù),疾病。

14、顑颔(kǎn hàn):因饥饿而面色干黄憔悴。

15、诼(zhuó)谣:造谣中伤。謑(xī)诟:嘲讽辱骂。

16、户牖(yǒu):门和窗户。牖,窗户。

17、“岂招尤”二句:程高本中此二句被删去。招尤则替,自招过失而受损害。替,废。攘诟,蒙受耻辱(语出《离骚》)。

18、忳(tún):忧郁。《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幽沉:指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怨恨。

19、罔屈:冤屈。罔,不直为罔。

20、长沙:指贾谊,汉文帝时著名政治家。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王侯权势,年纪很轻就担任朝廷里的重要职务。后来受到权贵排斥,被贬逐为长沙王太傅(辅佐官),33岁就郁郁而死。后人常称他贾长沙。

21、“直烈”二句:古代神话:禹的父亲鲧(gǔn)没有天帝的命令,就擅自拿息壤(一种可以生长不息的神土,能堵塞洪水)治洪水,天帝就叫祝融将他杀死在羽山的荒野(据《山海经·海内经》)。屈原在《离骚》中说“鲧婞(xìng,倔强)直以亡身兮”,大胆肯定了鲧的耿介正直。“直烈”正是用了屈原的话;也正因为鲧是男子,所以诔文引来与芙蓉女儿相比,以反衬“巾帼”遭遇之惨甚于男子,与上一句引贾谊同。小说的续补者传统观念很深,像历来极大多数封建士大夫一样,把窃神土救洪灾的鲧和头触不周山的共工这一类具有斗争性、反抗性的人物看作坏人,将原稿这一句改为“贞烈遭危,巾帼惨于雁塞”(程高本),换成王昭君出塞和亲事。这一改,不仅有碍文理,且在思想性上也削弱了原稿中的叛逆精神。

22、“洲迷”二句:传说西海中有聚窟洲,洲上有大树,香闻数百里,叫做返魂树,煎汁制丸,叫做振灵丸,或名却死香,能起死回生(见《十洲记》)。迷,迷失方向,不知去路。

23、“海失”二句:传说东海中蓬莱仙岛上有不死之药,秦代有个徐福,带了许多童男女入海寻找,一去就没有回来。槎,筏子,借作船义。又海上有浮灵槎泛天河事,乘槎游仙的传说,见于《博物志》:银河与海相通,居海岛者,年年八月定期可见有木筏从水上来去。有人便带了粮食,乘上木筏而去,结果碰到了牛郎织女。这里捏合而用之。

24、倩:请人替自己做事。

25、“镜分”二句:传说罽(jì)宾(汉代西域国名)王捉到鸾鸟一只,很喜欢,但养了三年它都不肯叫。听说鸟见了同类才鸣,就挂一面镜子让它照。鸾见影,悲鸣冲天,一奋而死。后多称镜为鸾镜(见《异苑》)。又兼用南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乐昌公主夫妻乱离中分别,各执破镜之半,后得以重逢团圆事(见《古今诗话》)。麝月,巧用丫头名,谐“射月”,同时指镜。奁(lián),女子盛梳妆用品的匣子。

26、“梳化”二句:晋人陶侃悬梭于壁,梭化龙飞去(见《异苑》)。这里可能是曹雪芹为切合晴雯、宝玉的情事而改梭为梳的。檀云,丫头名,也是巧用。檀云之齿,檀木梳的齿。麝月檀云,一奁一梳,皆物是人非之意。注:(檀云:首见第二十四回,贾宝玉的丫环。她的故事可能在作者早期增删《石头记》时即已略去,故作品仅第二十四回、三十四回、五十二回简单地提及她,但在宝玉的诗文中,却留下了这些故事的蛛丝马迹,第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这应该是宝玉、檀云、晴雯三人之间的一段小纠纷或小插曲,第二十三回《夏夜即事》:“室霭檀云品御香。”看来,初稿的二十三回之前,还有檀云焚香的故事。)

27、“委金”二句:谓人已死去,首饰都掉在地上。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钿(diàn),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翘(qiáo),古代妇女的发饰。

28、“楼空”二句:《荆楚岁时记》:“七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鳷鹊,汉武帝所建的楼观名,这里指华丽的楼阁。与“七夕之针”连在一起,可能由李贺《七夕》诗“鹊辞穿线月”联想而来,但鳷鹊与鹊不是同一种鸟。另:鳷鹊为汉章帝时条支国进贡的异鸟,王嘉《拾遗记·后汉》:“章帝永宁元年,条支国来贡异瑞,有鸟名鳷鹊,形高七尺,解人语。”

29、带断鸳鸯:比喻情人分离。可能用唐人张祜诗:“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

30、五丝之缕:指七夕所结之“彩缕”。又王嘉《拾遗记》:“因祗之国,其人善织,以五色丝内于口中,手引而结之,则成文锦。”晴雯工织,用此亦合。

31、蒹葭(jiān jiā):芦苇。《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了男主人公对女子的爱慕和想念。

32、不度寒砧:这里是说人已死去,不再有捣衣的砧声传来。度,传。寒砧,古代妇女每于秋夜捣衣,故称寒砧。砧,捣衣石。

33、怨笛:《晋书·向秀传》:向秀跟嵇康、吕安很友好。后嵇、吕被杀,向秀一次经过这两个人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声音嘹亮,向秀非常伤感,写了一篇《思旧赋》。后人称这个故事为“山阳闻笛”。又唐人小说《步飞烟传》里有“笛声空怨赵王伦”的诗句,说的是赵王因索取石崇家的吹笛美人绿珠未成而陷害石崇一家的事,诔文可能兼用此事。

34、鹦鹉:与下文中的海棠、捉迷、斗草等皆小说中情节,有的原不属晴雯,如鹦鹉写在潇湘馆,有的是广义的,如捉迷即可指晴雯偷听宝玉在麝月前议论她事。

35、银笺:白纸。与上句“抛残绣线”联系起来,当指刺绣所用的纸样。彩缕:庚辰本作“彩缮”,有误;程乙本作“彩袖”,当是臆改。今从戚序本。

36、“金斗”句:语用秦观《如梦令》“睡起熨沉香,玉腕不胜金斗”句。

37、柱杖:说自己带病前往,因哀痛所致。近抛:路虽近而不能保住的意思,与上句“远涉”为对。程乙本作“遣抛”,戚序本作“遽抛”,庚辰本缺字。今从乾隆抄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稿。

38、“及闻”四句:意谓宝玉不能与芙蓉女儿化烟化灰,对因此而将受到讥诮和非议感到惭愧。槥(huì)棺,棺材。槥,古代一种小棺材。燹(xiǎn):野火。引申为烧。共穴之盟,死当同葬的盟约。穴,墓穴。椁(guǒ),棺外的套棺。迨(dài),及。同灰,李白《长干行》:“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本谓夫妇爱情之坚贞。宝玉曾说过将来要和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一同化烟化灰。

39、尔乃:发语词。赋中常见,不能解作“你是”。下文“若夫”也是发语词。

40、淹滞青燐:青色的燐火缓缓飘动。骨中磷质遇到空气燃烧而发的光,从前人们误以为鬼火。

41、圹(kuàng):坟墓。

42、塍(chéng):田间的土埂。

43、汝南泪血:宝玉以汝南王自比,以汝南王爱妾刘碧玉比晴雯。《乐府诗集》有《碧玉歌》引《乐苑》曰:“《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以宠爱之甚,所以歌之。”梁元帝《采莲赋》:“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汝南、碧玉与石崇、绿珠同时并用,始于唐代王维《洛阳女儿行》:“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44、梓泽馀衷:用石崇、绿珠事。《晋书·石崇传》: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崇勃然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秀怒,矫诏(诈称皇帝的命令)收(捕)崇。崇正宴于楼上,介士(武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石崇有别馆在河阳的金谷,一名梓泽。作者同时人明义《题红楼梦》诗:“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也用石崇的典故。这除了有亲近的女子不能保全的思想外,尚能说明灾祸来临与政治有关,诔文正有着这方面的寄托。

45、蜮(yù):传说中水边的一种害人虫,能含了沙射人的影子,人被射后要害病。《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陆德明释文:“(蜮)状如鳖,三足,一名射工,俗呼之水弩。在水中含沙射人,一曰射人影。”这里指用阴谋诡计暗害人的人。

46、箝:同“钳”,夹住,引申为封闭。《庄子·胠箧》:“箝扬、墨之口。”诐(bì)奴:与下句的悍妇都指王善保家的和周瑞家的一伙迎上欺下、狗仗人势的奴才管家们。小说中曾写她们在王夫人前进谗言,“治倒了晴雯”。诐,奸邪而善辨,引申为弄舌。

47、惓(quán)惓:同“拳拳”,情意深厚的意思。

48、垂旌:用竿挑着旌旗,作为使者征召的信号。

49、待诏:本汉代官职名。这里是等待天帝的诏命,即供职的意思。

50、叶法善摄魂以撰碑:相传唐代的术士叶法善把当时有名的文人和书法家李邕的灵魂从梦中摄去,给他的祖父叶有道撰述并书写碑文,世称“追魂碑”(见《处州府志》)。

51、李长吉被诏而为记:李长吉,即李贺。唐代诗人李商隐作《李长吉小传》说,李贺死时,他家人见绯衣人驾赤虬来召李贺,说是天帝建成了白玉楼,叫他去写记文。还说天上比较快乐,不像人间悲苦,要李贺不必推辞。

52、陟降:陟是上升,降是下降。古籍里“陟降”一词往往只用偏义,或谓上升或谓下降。这里是降临的意思。

53、玉虬(qiú):白玉色的无角龙。后文的“鹥”(yī)是凤凰。屈原《离骚》:“驷玉虬以乘鹥兮。”穹窿:天看上去中间高,四方下垂像篷帐,所以称穹窿。

54、瑶象:指美玉和象牙制成的车子。屈原《离骚》:“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55、箕尾:箕星和尾星,和下文的虚、危都是属于二十八宿星座的名称。古代神话,商王的相叫傅说(悦),死后精神寄托于箕星和尾星之间,叫做“骑箕尾”(见《庄子·大宗师》)。这里隐指芙蓉女儿的灵魂。

56、丰隆:神话中的云神(一作雷神)。下句中的“望舒”为驾月车的神。后文的“云廉”即“飞廉”,是风神。《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又“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之“望”,在诔文中兼作动词用。

57、薆(ài):盛。

58、纫蘅杜以为纕(xiāng):把蘅、纕杜等香草串连起来作为身上的佩带。纕,佩带。《离骚》:“纫秋兰以为佩。”

59、珰:耳坠子。古乐府《焦仲卿妻》:“耳著明月珰。”

60、葳蕤(wēi ruí):花草茂盛的样子。畤(zhì):古时帝王祭天地五帝之所。

61、檠(qíng)莲焰:在灯台里点燃起莲花似的灯焰。檠,灯台。烛兰膏:烧香油。

62、瓟瓠(bó hú):葫芦之类瓜,硬壳可作酒器。程乙本作“瓠瓟”,今依脂本顺序。《广韵》:“瓟瓠可为饮器。”瓠,庚辰、戚序本作“匏”,这是“瓠”的别写。觯斝(zhì jiǎ):古代两种酒器名。

63、醽醁(líng lù):美酒名。

64、窈窕:深远貌。

65、汗漫:古代传说:有个叫卢敖的碰到名叫若士的仙人,向他请教,若士用“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的理由拒绝了他的请求(见《淮南子·道应训)。汗漫是一个拟名,寓有混混茫茫不可知见的意思。九垓,即九天。夭阏(è):亦作“夭遏”,阻挡。

66、窀穸(zhūn xī):墓穴。

67、反其真:返回到本源,指死(语出《庄子·大宗师》)。

68、悬附:“悬疣附赘”的简称,指瘤和瘾肉,是身体上多余的东西。《庄子·大宗师》:“彼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这是厌世主义的比喻。

69、灵:灵魂,指晴雯的灵魂。格:感通。嗟来:招唤灵魂到来的话。《庄子·大宗师》:“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桑户,人名,他的朋友招他的魂时这样说。

70、搴(qiān):拔取。

71、柳眼:柳叶细长如眼,所以这样说。

72、莲心:莲心味苦,古乐府中常喻男女思念之苦,并用“莲心”谐音“怜心”。

73、素女:神女名,善弹瑟(见《史记·封禅书》)。

74、宓(fú)妃:传说她是伏羲氏的女儿,淹死在洛水中,成了洛神。

75、弄玉吹笙: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笙,嫁与萧史,萧善吹箫,能作凤鸣,后引来凤凰,夫妻随凤化仙飞去(见汉代刘向《列仙传》及明代陈耀文《天中记》)。

76、寒簧:仙女名,偶因一笑下谪人间,后深海而复归月府(见明代叶绍袁《午梦堂集·续窈闻记》)。洪升《长生殿》借为月中仙子。敔(yǔ):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如一只伏着的老虎。

77、嵩岳之妃:指灵妃。《旧唐书·礼仪志》:武则天临朝时,“下制号嵩山为神岳,尊嵩山神为天中王,夫人为灵妃”。韩愈《谁氏子》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可知灵妃也是善于吹笙的。

78、骊山之姥(mǔ):《汉书·律历志》中说殷周时有骊山女子为天子,才艺出众,所以传闻后世。到了唐宋以后,就传为女仙,并尊称为“姥”或“老母”。又《搜神记》中说有个神妪叫成夫人,好音乐,每听到有人奏乐歌唱,便跳起舞来。所以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有“梦入神山教神妪”的诗句。这里可能是兼用两事。

79、“龟呈”句:古代传说,夏禹治水,洛水中有神龟背着文书来献给他(见《尚书·洪范》汉代孔安国传)。又传说黄帝东巡黄河,过洛水,黄河中的龙背了图来献,洛水中的乌龟背了书来献,上面都是赤文篆字(见《汉书·五行志》正义引刘向说)。

80、“兽作”句:舜时,夔作乐,百兽都一起跳舞(见《史记·五帝本纪》)。咸池,是尧的乐曲名,一说是黄帝的乐曲。

81、赤水:神话中地名。

82、珠林:也称珠树林、三株(又作“珠”)树,传说“树如柏,叶皆为珠”(见《山海经》)。凤翥(zhù):凤凰在飞翔。凤集珠林,见《异苑》。

83、爰格爰诚:这种句法,在《诗经》等古籍中屡见,在多数情况下,“爰”只能作连接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的语助词。格,在这里是感动的意思,如“格于皇天”。

84、匪簠(fǔ)匪筥(jǔ):意谓祭在心诚,不在供品。匪,通“非”。簠、筥,古代祭祀和宴会用的盛粮食的器皿。

85、发轫(rèn):启程,出发。轫,阻碍车轮转动的木棍,车发动时须抽去。霞城:神话以为元始天尊居紫云之阁,碧霞为城。后以碧霞城或霞城为神仙居处(见孙绰《游天台山赋序》)。

86、玄圃:亦作“县圃”,神仙居处,传说在昆仑山上。《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87、通:程乙本作“逋”,误。

88、氤氲(yīn yūn):烟云笼罩。

89、忡忡:忧愁的样子。

90、篔筜(yún dāng):一种长节的竹子。

91、唼喋(shà zhá):水鸟或水面上鱼儿争食的声音。

92、尚飨(xiǎng):古时祭文中的固定词,意谓望死者前来享用祭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09: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芙蓉诔》明诔晴雯,实悼黛玉
小説文学
2017-04-24 21:49
《红楼梦》中,宝玉的大丫鬟晴雯因生病被赶出大观园,后不久就离世。宝玉与晴雯素来玩在一处,关系很好,故此宝玉在晴雯死后为她作了一首《芙蓉诔》。诔(léi):谥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者。诔文: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

《芙蓉诔》表面上看是宝玉为晴雯写的悼文。为什么我要用“表面上”这个词呢?因为这篇悼文实际上是作者为悼黛玉所写,或者说这篇诔文不仅仅是写给晴雯的,同时也是写给黛玉的。
我之前曾经给大家介绍过,《红楼梦》正册十二钗里有几个是有影子人物的,晴雯是黛玉的影子人物,这个说法并非我一家之言。在《红楼梦》里也可以找到依据。
《红楼梦》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中大家抽签饮酒,黛玉抽中的签便是芙蓉,当时众人是怎么说的呢?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

后面晴雯死后,有个小丫头怕宝玉伤心自责,便编故事骗宝玉说晴雯做了芙蓉花的花神,宝玉信以为真才有了这首芙蓉诔。还有一个细节群芳夜宴中晴雯是没有掣签的,原因就是这次掣签的签文暗示的是红楼中每个人最后的命运,而晴雯和黛玉的命运是重的,且不久之后就死了,所以作者就没有安排晴雯的签文。
回到正题,上面讲到《芙蓉诔》并非宝玉悼晴雯,实际上是作者悼黛玉。原因就是宝玉作完芙蓉诔之后,被黛玉偷听到,黛玉就和宝玉讨论起这篇诔文的用词。

本来,宝玉为晴雯写的《芙蓉诔》中的句子是“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两句,用在宝玉对晴雯身上,恰恰合适。偏黛玉听到,说是“未免熟滥些”,要将“红绡”换成“茜纱”。
宝玉和黛玉两人斟酌了一会儿,最后,宝玉念出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一句来。当着黛玉的面,用了“我”“卿”的字样,这就变成了诔黛玉了。

宝玉这个人一向心思细腻,但是一到黛玉身上,宝玉就有些大条,当宝玉念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还不自知的时候,黛玉是意识到这篇诔文竟然变成了诔自己的了,原文黛玉是这样的反应:“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
我想如果是在曹公的笔下,黛玉死后,宝玉定会在某个时刻望着池中破败的芙蓉,想起自己茜纱窗下无缘的爱人林妹妹吧!
红楼梦中“汝南泪血”典出这里! 2017-12-29 10:08

近日在潘家园淘得一本《全像古今小说》,偶读第十六卷《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看到汝州南城张劭,因重友情重信义,在重阳节于好友范巨卿墓前自刎一幕。突然心里一动,“汝南泪血”在脑海中浮现出来。这不是《红楼梦》中《芙蓉女儿诔》中的词句吗?翻出《红楼梦》来,找出相关的那一联。正是。不但这个词句贴,整个一联都十分的切合!
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晴雯
诔文中这一联是“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
可一看注释,“汝南”、“ 梓泽”说的都不是这个事儿。放在文中让人觉得莫明其妙。不用说是注释者没看过这个故事,只用“汝南”,“梓泽”两个词查的典故词典,再意会的。
看完这个话本,你会发现,这里不但 “汝南”贴合,“泪血”、“洒向西风”、“梓泽”、“诉凭冷月”。句句词词贴合。话本里分别有“结拜兄弟重阳节备鸡黍月下苦等默默思念”,“出殡日汝南伯号淘哭泣拔刀自刎血洒西风”场景。多个意象扣合,互相关联。
这样解释后,在情感表现上也更自然、准确,层层递进,一气哈成。不像原注释那样支离而不知所云。
回到《红楼梦》中宝玉悼睛雯的情景,这样解释更是贴切,自然。只有忠义高尚的友情才值得这样的唱与咏。对,宝玉更看重的是与晴雯的兄弟般的知音与友情,远胜过汝南王及石崇的妻妾情。
实际上《红楼梦》的作者是明着引用这个故事的,除了这两联的多个词语都是实指的情节以外,连《芙蓉女儿诔》的文体形式上都是套用化用话本上的汝南伯祭范巨卿的祭文。您没看出来吗?
如“维……年月日,(言者)XX,谨以……致祭于……之前曰:……。呜呼哀哉!尚飨。”
《古今小说》就是《喻事明言》的初刻本,是太通俗的书了,这书上的故事也都该家喻户晓的吧,遇到用典应先到这里寻一圈才是近路。可我们的红学家们都到远处找去了。
多查几个版本的《红楼梦》,没有一个联系到这个话本故事的。
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和1981年四卷本。本条没有注释。
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庚辰本,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本条注释为“汝南”指汝南王与其妾刘碧玉故事。 “梓泽”是石崇别馆,指石崇与绿珠故事。
红楼梦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诸本互校,蔡义江校注本。本条注释为“汝南”是宝玉自比汝南王,把睛雯比成刘碧玉。但详情已不可知。“梓泽”是石崇别馆别名,指石崇与绿珠事。
再看评解《芙蓉女儿诔》的。北京人民出版社的蔡义江著《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一书,译成“我正如汝南王失去了碧玉,斑斑泪血只能向西风挥洒;又好比石季伦保不住绿珠,这默默衷情惟有对冷月倾诉。”
台湾蒋勋讲《红楼梦》说到这两句时,我记得昨天看到他也是理解成汝南王和石崇。想核实一下,一时又下不到电子版了。本有一套纸质版的,可书在老家。--明天看清再细说吧。
晴雯补裘
连环画中的晴雯

范张鸡黍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四○七引谢承 《后汉书》曰:“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春别京师,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以秋为期。至九月十五日,杀鸡作黍,二亲笑曰:‘山阳去此几千里,何必至?’元伯曰:‘巨卿信士,不失期者。’言未绝而巨卿果到。升堂拜母,饮尽欢而别。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商子微晨夜省视,元伯临终叹曰:‘恨不见死友。’寻卒,式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吾死,当以某日葬,永归黄泉。子不我忘,岂能相及?’式觉而悲,驰往赴之,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未届而丧已发,引 至圹将窆(bian),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也?’妻曰:‘亡者有遗恨,必待范先生耳。’停柩移时,见有素车白马哭而来,母曰:‘必巨卿也。’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 死生异路,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皆挥涕。式执绋引,柩乃前进。式留止冢次,修坟树而退。” (文参 《文选·范云 〈赠张徐州稷〉诗》注引谢承 《后汉书》 补)。《后汉书·范式传》亦载。
释义用法 后汉范式、张劭二人是好友,两人从京师还家时,相约两年后范式去拜访张劭,张劭至期即杀鸡作饭,而范式果如期而至,彼此尽欢。后张劭病重,临终以不得见范式为恨。范式梦见张劭来与他诀别,连忙驱素车白马赶往张家吊丧,张劭的棺木等范式来了才肯前进。后以此典形容友情真挚、诚信,可称生死之交; 也以“鸡黍”等称款待友人的饭食; 亦用以吊唁亡友。
用典形式
【鸡黍】 南朝梁·范云:“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宋 ·苏轼:“君来辄馆我,未觉鸡黍窄。”宋·陆游:“欲怀鸡黍病为重,千里关河阻临穴。”金·元好问:“鸡黍成前约,干戈有此宵。”
【范张】 明 ·陈子龙:“范张未毕平生语,泪洒南枝恨有余。”
【范黍】 唐·白居易:“酿糯岂劳吹范黍,撇刍何暇漉陶巾。”
【素车】 唐 ·杜甫:“素车犹恸哭,宝剑欲高悬。”
【巨卿哭】 唐·杜牧:“巨卿哭处云空断,阿鹜归来月正明。”
【鸡黍约】 宋·范成大:“寂寥鸡黍约,望眼一潸然。”宋 ·苏轼:“君归赴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
【鸡黍恨】 唐·鱼玄机:“雁鱼空有信,鸡黍恨无期。”
【鸡黍期】 唐 ·高适:“款曲鸡黍期,酸辛别离袂。”宋 ·黄庭坚:“人间鸡黍期,天上德星聚。”
【千里论交】 宋·苏轼:“千里论交一言足,与君盖亦不须倾。”
【元伯相葬】 唐·元稹:“元伯来相葬,山涛誓抚孤。”
【白马故人】 唐·骆宾王:“青乌 新兆去,白马故人来。”
【白马悲送】 宋·王安石:“白马有悲送,赤车非古行。”
【死结生交】 明 ·徐渭:“赏音博物推华焕,死结生交有范张。”
【杀鸡为黍】 宋·苏轼:“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幽明永隔】 宋·王安石:“幽明永隔休炊黍,真俗相妨久绝弦。”
【素车白马】 清·秋瑾:“素车白马难为继,斗酒只鸡徒自嗟。”
【升堂他日约】 宋·苏轼:“尚有升堂他日约,岂知负土一阡新。”
【只鸡平生约】 清·黄景仁:“只鸡久负平生约,一剑空怀国士恩。”
【死梦寻范式】 明 ·徐渭:“生刍解识徐家物,死梦应寻范式来。”
【张范善终始】 唐·王昌龄:“张范善终始,吾等岂不慕?”
【范张千里约】 清·吴伟业:“范张千里约,重补入晴川。”

下一篇:范睢绨袍

上一篇:饭颗嘲杜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09: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死生交范张鸡黍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简介:元杂剧作家大名(开州)的宫天挺的《死生交范张鸡黍》,取材于《后汉书·独行列传》中的《范式传》。 情节:死生交范张鸡黍 写东汉山阳人范式与汝阳张劭友善,结为生死之交。 范式跋涉千里赴张劭家登堂拜母,张家以鸡黍相待。约定来年张劭去山阳范式家,同样以鸡黍相待。不料,张劭不久即病故。托梦与范式,并告知他的死讯和下葬日期。范式千里迢迢,赶至张家,为张劭主丧下葬,并为之守墓百日。后经第五伦的推荐,官拜御史中丞。
目录
1简介
2情节
3作者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范张鸡黍》,全名《死生交范张鸡黍》,取材于《后汉书·独行列传》中的《范式传》。

折叠编辑本段情节
《范张鸡黍》既歌颂了范式和张劭之间重然诺、守信义和死生不渝的交谊;同时也鞭挞、谴责了王韬的卑劣行径。特别是剧中通过范式的口,抨击了当时那些身为"朝贵",占据"要津"的所谓"栋梁之材",不过是一些"害军民聚敛之臣"而已;"都是些装肥羊法酒人皮囤,一个个智无四两,肉重千斤"的窝囊废。正是这些人凭借各种关系而官居高位,使贤士们仕进无门。曲文情词激愤,痛快淋漓,入木三分。借汉代人物之口,倾吐出元代文人久积于胸中的不平之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
宫天挺,字大用,大名开州(今河北省大名县)人。生卒年不详。他历任学官,还做过钓台书院山长。曾被权豪诬陷,事虽最后辨明,但再也未被起用,客死常州。宫天挺擅长诗文词曲。作有杂剧六种。今存《范张鸡黍》、《钓鱼台》两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09: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范张鸡黍
2024-03-21可可诗词网-古诗词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四○七引谢承 《后汉书》曰:“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春别京师,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以秋为期。至九月十五日,杀鸡作黍,二亲笑曰:‘山阳去此几千里,何必至?’元伯曰:‘巨卿信士,不失期者。’言未绝而巨卿果到。升堂拜母,饮尽欢而别。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商子微晨夜省视,元伯临终叹曰:‘恨不见死友。’寻卒,式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吾死,当以某日葬,永归黄泉。子不我忘,岂能相及?’式觉而悲,驰往赴之,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未届而丧已发,引 至圹将窆(bian),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也?’妻曰:‘亡者有遗恨,必待范先生耳。’停柩移时,见有素车白马哭而来,母曰:‘必巨卿也。’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 死生异路,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皆挥涕。式执绋引,柩乃前进。式留止冢次,修坟树而退。” (文参 《文选·范云 〈赠张徐州稷〉诗》注引谢承 《后汉书》 补)。《后汉书·范式传》亦载。

释义用法 后汉范式、张劭二人是好友,两人从京师还家时,相约两年后范式去拜访张劭,张劭至期即杀鸡作饭,而范式果如期而至,彼此尽欢。后张劭病重,临终以不得见范式为恨。范式梦见张劭来与他诀别,连忙驱素车白马赶往张家吊丧,张劭的棺木等范式来了才肯前进。后以此典形容友情真挚、诚信,可称生死之交; 也以“鸡黍”等称款待友人的饭食; 亦用以吊唁亡友。

用典形式

【鸡黍】 南朝梁·范云:“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宋 ·苏轼:“君来辄馆我,未觉鸡黍窄。”宋·陆游:“欲怀鸡黍病为重,千里关河阻临穴。”金·元好问:“鸡黍成前约,干戈有此宵。”

【范张】 明 ·陈子龙:“范张未毕平生语,泪洒南枝恨有余。”

【范黍】 唐·白居易:“酿糯岂劳吹范黍,撇刍何暇漉陶巾。”

【素车】 唐 ·杜甫:“素车犹恸哭,宝剑欲高悬。”

【巨卿哭】 唐·杜牧:“巨卿哭处云空断,阿鹜归来月正明。”

【鸡黍约】 宋·范成大:“寂寥鸡黍约,望眼一潸然。”宋 ·苏轼:“君归赴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

【鸡黍恨】 唐·鱼玄机:“雁鱼空有信,鸡黍恨无期。”

【鸡黍期】 唐 ·高适:“款曲鸡黍期,酸辛别离袂。”宋 ·黄庭坚:“人间鸡黍期,天上德星聚。”

【千里论交】 宋·苏轼:“千里论交一言足,与君盖亦不须倾。”

【元伯相葬】 唐·元稹:“元伯来相葬,山涛誓抚孤。”

【白马故人】 唐·骆宾王:“青乌 新兆去,白马故人来。”

【白马悲送】 宋·王安石:“白马有悲送,赤车非古行。”

【死结生交】 明 ·徐渭:“赏音博物推华焕,死结生交有范张。”

【杀鸡为黍】 宋·苏轼:“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幽明永隔】 宋·王安石:“幽明永隔休炊黍,真俗相妨久绝弦。”

【素车白马】 清·秋瑾:“素车白马难为继,斗酒只鸡徒自嗟。”

【升堂他日约】 宋·苏轼:“尚有升堂他日约,岂知负土一阡新。”

【只鸡平生约】 清·黄景仁:“只鸡久负平生约,一剑空怀国士恩。”

【死梦寻范式】 明 ·徐渭:“生刍解识徐家物,死梦应寻范式来。”

【张范善终始】 唐·王昌龄:“张范善终始,吾等岂不慕?”

【范张千里约】 清·吴伟业:“范张千里约,重补入晴川。”

下一篇:范睢绨袍
上一篇:饭颗嘲杜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20: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坐敬亭山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独坐敬亭山

作者
李白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创作年代
盛唐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语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2]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的句志。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4)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折叠作品译文
许多鸟高高地飞得没有踪影,天上孤单的白云也独自悠闲自在地飘去。诗人和敬亭山互相不满足地看着,只有高大的敬亭山能理解他此时的寂寞。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独坐敬亭山作者李白
独坐敬亭山作者李白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3]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753年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753年,而是作于761年的可能性更大。因为:

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如果这首诗写于753年,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诗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经常与诗朋文友“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他用如花妙笔将宣城描绘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但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冲动,他沉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有诗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众鸟高飞尽”的伤感呢?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对敬亭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应是看了多次,而不会是初次相看,所谓“不厌其烦”、“好书不厌百回看”便是这个道理。由此推测,李白这首诗不太可能是753年初次来宣城时所作,而应是在多次登临敬亭山后所发出的感慨。

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和背景。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思想内容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折叠赏析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3]

折叠名家评价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这首诗“传‘独坐’之神”。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李诗直解》:“此独坐而有目中无人之景也。”

宋顾乐《万首唐人绝句选评》:“命意之高不待言,气格亦内外俱作,五绝中有数之作。”

王尧衢《唐诗合解》卷四:首句──“此为‘独’字写照。众鸟世间名利之辈,今皆得意而尽去。”次句──“此……‘孤云’喻世间高隐一流,虽与世相忘,尚有云来之迹。”末二句──“此二句才是'独'字,鸟飞云去,眼前并无别物,唯看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亦似看着我,两相无厌,悠然清静,心目开朗,于敬亭山之外,尚安有堪为晤对哉?深得‘独坐’之神。”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
李白
李白
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参考资料
1.独坐敬亭山  . 古诗文 . [2015-3-9]
2.《独坐敬亭山》  . 诗词名句 . [2017-7-28]
3.诗意画及注译析等资料来源:古典诗文名篇诗意赏析朗读系统   . 在线汉语大字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20: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夜歌四十二首·其一
[ 魏晋 ] 佚名
原文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

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译文
我在日落时分出门,反复斟酌着如何打扮。

将自己装扮得很艳丽,身上的香气飘出很远。

注释
瞻瞩:观看;注视;看视。

冶容:女子修饰得很妖媚;艳丽的容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20: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路难 - 李白诗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三首七言古诗,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杂曲歌辞》调名,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全诗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行路难

别名
行路难三首

作者
李白


作品出处
《李白集校注》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唐代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行路难

【其一】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xiū)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 值)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sè)川,将登太行(háng)雪满山。(一说: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qí)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jì)沧海。[1]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zhì)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yèjū)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wěi),拥篲(huì)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yíng)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其三】

有耳莫洗颍(yǐng)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行路难篆文
行路难篆文
(jué)。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yǔn)身。

子胥(xū)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tuō)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lì)讵(jù)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语句注释
(1)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2)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3)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4)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6)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安:哪里。

(7)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当。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过。

(8)社:古二十五家为一社。雉:野鸡。

(9)弹剑:战国时齐公子孟尝君门下食客冯谖曾屡次弹剑作歌怨己不如意。

(10)贾生:洛阳贾谊,曾上书汉文帝,劝其改制兴礼,受时大臣反对。

(11)拥篲:燕昭王亲自扫路,恐灰尘飞扬,用衣袖挡帚以礼迎贤士。

折节:一作“折腰”。

(12)归去来:指隐居。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13)首阳蕨:《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14)含光混世贵无名: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高士传》:巢父谓许由曰:“何不隐汝形,藏汝光?”

(15)自古贤达人:鲍照《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功成不退皆殒身:《史记·蔡泽列传》:“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吴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践终负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祸至于身?”

(16)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又见《国语·吴语》。

(17)陆机雄才岂自保:《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因宦人诬陷而被杀害于军中,临终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李斯税驾苦不早:李斯,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后被杀。《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喟然叹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索引》:“税驾,犹解驾,言休息也。”

(18)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这两句还是写陆机和李斯。《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太平御览》卷九二六:《史记》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门,不可得矣。”

(19)秋风忽忆江东行:这句写张翰。《晋书·张翰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或谓之曰:‘卿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折叠作品译文
【其一】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其二】

人生道路如此宽广,唯独我没有出路。

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

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是不合我心意的。

当年淮阴市人讥笑韩信怯懦无能,汉朝公卿大臣嫉妒贾谊才能超群。

你看,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剧辛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来报效君主。

然而燕昭王早就死了,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

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

【其三】

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收
行路难
行路难
养采薇而食.

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

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

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

(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的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

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

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公元744年(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裴斐《太白乐府举隅》从之。郁贤皓《李白选集》以为“作年莫考”。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其一】

行路难
行路难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此诗多写世道艰难,表达了离愁别绪。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开头与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赋的手法,从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写起,起得比较平。这一首,一开头就陡起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
行路难
行路难
下子喷发出来。亦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后来孟郊写了“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的诗句,可能受了此诗的启发,但气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够和它相比的,还是李白自己的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种胸襟才能写得出。不过,《蜀道难》用徒步上青天来比喻蜀道的艰难,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带山川的艰险,却并不感到文意上有过多的埋伏。而这一首,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照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就让人感到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这样,这个警句的开头就引起了人们对下文的注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两句一组。“羞逐”两句是写自己的不愿意。唐代上层社会喜欢拿斗鸡进行游戏或赌博。唐玄宗曾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当时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的民谣。如果要去学斗鸡,是可以交接一些纨绔子弟,在仕途上打开一点后门的。但李白对此嗤之以鼻。所以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这两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所说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个意思。都是说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那么,去和那些达官贵人交往呢?“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曳裾王门”,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权贵之门。“弹剑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此时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象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这两句是写他的不称意。“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韩信未得志时,在淮阴曾受到一些市井无赖们的嘲笑和侮辱。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的忌妒、反对,后来竟遭贬逐。李白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燕昭王对于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时,昭王“拥篲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唐玄宗这时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
行路难
行路难
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对“行路难”作具体描写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么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难,归去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这两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其三】

此篇纯言退意,与第一篇心情有异。通篇以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此篇用典频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论表达出至为复杂的心情。首先对许由、伯夷与叔齐的弃世提出非议,可见前两首所说的“济沧海”“归去来”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着又对伍员、屈原、陆机、李斯之殒身政治表示不满。弃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济世又深感世情险恶,两边都不是他原意选择的出路。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行路难”才有别于鲍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剧性。不用说,诗中引用历史教训也出于现实感受。

如果说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宫廷的腐败,此首则在揭露宫廷政治的黑暗和险恶,两方面都是诗人在长安宫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辞官的理由。最后他对及时身退的张翰表示赞赏,正如前两首的结尾一样,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下的强自宽解,也是对现实表示抗议的激愤之词。“且乐生前一杯酒”,犹如“直挂云帆济沧海”,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忧愤的两大法宝。但他还说过“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举杯消愁愁更愁”,无论仙与酒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态度始终是积极的。这种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积极态度,既是李白悲剧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诗歌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2]

参考资料
1.行路难  . 古诗文网 . [2014-5-5]
2.李白简介  .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 [2014-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0-18 16:51 , Processed in 0.0634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