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V哥掰谎//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3: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21 08:45
13934楼  


宝玉眉飞色舞地讲了半天,绕了一个大弯,最后是这样收尾的:

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其中的秘密?原来宝玉讲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黛玉就是“香玉”,那“香玉”又是指什么呢?应该说这里面包含的意思就多了,在这宝玉在讲这个故事前曾闻到黛玉身上有一股非常好闻的香气,书中是这样描写黛玉身上的味道的:

宝玉总未听见这些话,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笼着何物。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谁带什么香呢。”宝玉笑道:“既然如此,这香是从那里来的?”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摇头道:“未必。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子的香。”

黛玉身上的香气是自产的,不同于宝钗身上发出的冷香是吃药吃的。接紧着的描写宝玉非常喜欢闻黛玉身上的香气:

黛玉忙笑道:“好哥哥,我可不敢了。”宝玉笑道:“饶便饶你,只把袖子我闻一闻。”说着,便拉了袖子笼在面上,闻个不住。

我在前面的文章分析,黛玉身上发出来的是自然的香气,而黛玉又是花的化身,所以在《葬花吟》里才有“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词句,这样看来黛玉身上发出来的应该是象征着花香。而花在《红楼梦》中又是象征着“华夏”、“大明”、“汉人”,所以黛玉身上的香气应该象征着华夏之悠久历史,大明之光荣传统,汉人之优良风气。

我在前文中说过“玉”在书中又象征着大明,黛玉本身又影射着崇祯皇帝,名字中又有个“玉”字,所以她自然就是“香玉”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宝玉讲的“香玉”的故事实在是寓意深刻,是指大明之香,汉人之香,华夏之香,看来作者真的是将大明王朝夸成一朵花了,还花香四溢。而从表面的故事来看又可以是在讲黛玉的体香,这一明一暗真是恰到好处。我们再结合“茜香国女国王”,关键是体会一下“茜”和“香”二字,那就非常容易理解这其中的影射关系了,所以“茜香国”是暗指明朝,这个“女国王”自然就是黛玉的“传影”,因为《红楼梦》中将明末历史中的风云人物都隐写成一个个的女子,所以黛玉自然就成了“女国王”,这也更证明黛玉是在影射崇祯皇帝了,证据又增加了一个,实在是让人没想到。作者居然可以见缝插针,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在书中影射历史,而且恰到好处,可惜的是很难让人看出来。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3: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7.83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21 14:52
13950楼  


@V哥掰谎 13866楼 2014-08-21 12:23:47

有不少网友为我提供很重要的线索,要不说人多力量大呢,前些天有人发现一个证据,让我也很是欣喜,出现在第四十回里,刘姥姥进大观园,来到了潇湘馆,有这样一对段话: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 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应该说这里......

-----------------------------

@火影奈良鹿丸 13878楼 2014-08-21 14:28:45

方笑道:“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也就是说,黛玉的闺房比“上书房”还要好,而上书房是满清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

比满人读书的地方还要好的地方,那自然是汉人明人读书的地方了。

猥琐的撸猪,你要不要夸我两句。

-----------------------------

你很厉害,佩服,可不知道明朝的时候这个地方叫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3: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轮回的鱼

2014-08-21 15:59
13955楼  


@V哥掰谎 12419楼 2014-07-21 16:39:32

黛玉自谦自己身上发出的是“俗香”,那是一种什么香呢?在这里作者重点突出的一点就是黛玉自己身上自产的香气,并非跟宝钗一样因为吃了什么东西而发出的,也没有熏什么香,大家一定要好好想想,这是何意呢?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一下黛玉这个人,也就是说作者同样用了象征性的手法来用这种香味表现黛玉身上的某种特性,黛玉并不仅仅是在影射崇祯皇帝,或者说这是象征着黛玉和崇祯皇帝身上的某种特别的品质!在黛玉的《葬花......

-----------------------------

这样说有点渗人了,宝钗是食花之人,而黛玉是花的化身,这么说,黛玉其实也从侧面来说是被宝钗逼死的,即崇祯是被满清逼死的,但崇祯不是呗李自成逼死的么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21 16:10
13957楼  


作者只是简单地通过这个“茜香国女国王”从蒋玉菡的角度入手呼应了一下黛玉,努力做到让蒋玉菡与宝玉全面影射,作者真是神人呀!也就是说作者尽可能的为蒋玉菡找到与宝玉能够相互影射的地方,而且主要的几个关键的点进行呼应。其实蒋玉菡呼应宝玉的地方还不止如此,我会在《宝玉挨打》一文中介绍更多这方面的呼应情节,到时候大家肯定会更加赞叹作者的神奇的!

根据刚才这段“香玉”的故事来看,我觉得第九回里的出现的“香怜”和“玉爱”二位,也应该与此有关,书中人物之间的联系实在太广泛了!这二位的名字中不是有“香”和“玉”二字吗?这太让人吃惊了吧?难道跟黛玉有某种联系?我相信会有很多朋友表示不可理解,甚至坚决反对,我在这里提出来,请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我相信这是符合作者一贯的写作思路的。

至少有一点我们都承认,“香怜”和“玉爱”这两二位的名字貌似随意取的,可仔细一想肯定与“香玉”的情节有关系,他们对象征“传国玉玺”的宝玉和秦钟眉来眼去就很有深意。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当成小孩儿的顽皮,但他们之间肯定是同性恋的关系,感觉这回里四个小男生要集体一起乱搞,场面一定会很火爆!而小说中对同性恋不但不排斥,反而跟异性恋同等对待,这几个人之间也应该象征着某种关于“香玉”与皇权关系的意思,这一点很让人意外,黛玉不也是对象征“传国玉玺”的宝玉有类似的恋情吗?那同性恋情也应该是类似的象征,在隐写的故事过程中这两种恋情区别应该不大。

那为什么非要给这二位取的外号中有“香”、“玉”二字呢?既然黛玉就是“香玉”,这不由得让人产生怀疑。我们看看书中第九回里是怎么描写秦钟和“香怜”的不幸遭遇的:

更有两个多情的小学生,只因生得妩媚风流,满学中都送了他两个外号,一号“香怜”,一号“玉爱”。虽都有窃慕之意,将不利于孺子之心,只是都惧薛蟠的威势,不敢来沾惹。如今宝、秦二人一来了,见了他两个,也不免缱绻羡慕,亦因知系薛蟠相知,故未敢轻举妄动。香、玉二人心中,也一般的留情与宝、秦。因此四人心中虽有情意,只未发迹。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不意偏又有几个滑贼看出形景来,都背后挤眉弄眼,或咳嗽扬声,这也非此一日。

本来四个小孩儿眉目传情,只能是“基情”,于是其中有二位暗递秋波,没想到引起一场风波,导致“天下大乱”的局面。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3: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22 08:47
13978楼  


四个小同学的关系发展很快,在第九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因此秦钟趁此和香怜挤眉弄眼,递暗号儿,二人假装出小恭,走至后院说体己话。

我就不明白我小的时候怎么就没有遇到这样的事呢?不但我自己没有,连我的同学身上我也没有看到,看来如果一个班里全是男生就可能不可避免地出现类似的问题,不知道少林寺里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我希望大家不要仅仅看到学堂中的同性恋关系,应该能透过现象看到其中的本质,别被作者给绕糊涂了,更不要觉得这样类比是不合适的,毕竟作者是为了隐写一段历史。

而秦钟和香怜刚说两句话就出事了,一个叫金荣的同学出来作梗,多半是出于忌妒,不然何苦无事生非、多此一举呢?结果让刚刚萌动的“爱情”被扼杀在摇篮中。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一语未了,只听背后咳嗽了一声。二人唬的忙回头看时,原来是窗友名金荣者。香怜本有些性急,羞怒相激,问他道:“你咳嗽什么?难道不许我两个说话不成?”

金荣这小子肯定是故意捣乱,为难秦钟和香怜二位“恋人”,还添油加醋,到处造谣,再加上这些同学中复杂的人事关系,所以引起一片大乱,搞得课堂上大家大打出手。而就冲“金荣”这个名字就知道他象征着满清,在这里有一条批语说得很明确:

〖蒙双行夹批:妙名,盖云有金自荣,廉耻何益哉?〗

看看,批书人都开始直接开骂了!金荣这样无理取闹很有象征意义,活生生把一对所谓同性“恋人”的好事给搅黄了,而秦钟也象征着“传国玉玺”,是正宗的“和氏璧”,影射着宝玉,所以这段情节是不是有点眼熟呢?宝玉跟象征着“香玉”的黛玉是一对恋人,而象征“金”的宝钗想尽办法来破坏,这是本书的核心故事。

这样看来金荣应该是宝钗的一个“低级别”的“传影”,之所以说是“低级别”是因为不是太象。闹学堂一回,看着象是一帮小孩儿打架,可其中的人物帮派分得很清楚,我觉得是在影射明末天下大乱的意思,只是隐写得过于隐了,不太容易让人看得太清楚。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作者无端在这里写这样一场大闹学堂呢?所以我感觉“香怜”和“玉爱”二位名字中有“香玉”,说明他们应该是黛玉的某种“低级别”“传影”,有点太另类了,难以让所有人都相信;秦钟和宝玉又互相影射,而“金荣”又是宝钗的“传影”,这里将宝、黛、钗三人的关系改头面在秦钟、香怜和金荣身上提前变着花样演绎了一遍,让人佩服得张口结舌,但也让绝大多数人莫名其妙,而且多半会觉得难以置信,天底下真的有这样怪异的写作手法吗?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暂且看看see  2019-08-02 23:40
wow,这里终于再一次震惊了。秦钟香怜,金荣与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3: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22 11:58
13985楼  


其实书中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作者经常会把一些后面发生的故事在前面改头换面地用另一个情节提前上演一遍,成为一个的重要的伏笔,只要大家留心,总能挖掘到。其实大家仔细想就能悟出一些来,比如作者用宝玉祭典晴雯之死来暗伏黛玉后回的死,相信黛玉死后也会有宝玉类似的祭典并且读长篇诔文的情节。

作者的手法确实非常高明,书中怡红院里有象征着满清的袭人和麝月与象征着大明的晴雯之间的明争暗斗,而贾府里又有象征着满清的宝钗与象征着大明的黛玉的明争暗斗,而最终是满清与大明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些一层一层的影射非常有趣,都处于象也不象之间,但居然都能演绎出动人的儿女情常的故事来,作者可真够邪门的,看似思维灵乱,但高超而又古怪,类似的不少写法也为有我们研究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大闹学堂的情节中,跳出了茗烟这个宝玉的小厮,生猛异常,大有玩命的架式,这又象征什么呢?“茗烟”这个名字的谐音是“明朝化烟”,有明亡之意,也象征着明朝的遗民对满清的愤恨。有人曾认为“茗烟”的谐间是“明阉”,如果是这样就解释不了他为什么在这一回大闹学堂,太监这样闹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在有的《石头记》的钞本里他又改叫作“焙茗”了,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两个版本,而“焙茗”应该是谐音“悲明”,应该是为大明之亡而悲痛之意,总之与明亡有关系。他虽然在不同版本中有两个名字,但意思却惊人的一致。

茗烟在学堂之挺身而出,应该说他是怀着民族仇、阶级恨,将自己一腔“明亡之恨”一起发泄在金荣的身上,他大骂道:“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骂得痛快淋漓,而且接下来骂了很多粗话,不堪入耳,在这样的学堂上骂出来实在是有辱斯文,结果金荣气黄了脸,也让我们嘡目结舌,作者在这里太写实了,让我们感觉仿佛就在现场一样。

茗烟是个给人印象非常深的小厮,作者找了个机会通过他的嘴大骂满清,算是出了一口恶气。清初的时候汉人们真挺可怜的,骂满清也只能这样拐弯没脚,感觉骂了跟没骂也差不多,反正很少有人能看懂,“红学家”自然就更看不懂了,因为早有人说中国的“红学家”本质上是反“红学”的。

这样看来居然在第九回里这些看似让人莫名其妙的情节中居然暗含着这么多内容,而且作者充分使用了“传影”的写作手法,将历史努力隐写得都让人几乎看不出来了,但我们跳出这些乱七八遭的表面故事,却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的深意来。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白云白又白  2017-01-21 08:46
评论 V哥掰谎:打着红旗反红旗!!!

老子婆娑自歌谁答  2017-03-14 17:14
楼主~香怜玉爱和黛玉确实有影射关系,那一回姊弟逢五鬼里,有一段,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躁皮…………忽一眼瞥见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3: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22 16:18
13988楼  


几十年前有个普通读者发现了《红楼梦》有每九回一个段落的特点,后来被一些“红学家”所采纳,但也引“红学家”内部也激烈的斗争,一位专家在跟我谈及此事的时候表示强烈的不屑!足可以让人窥见这些专家内相互内斗的嘴脸。其实专家也是普通的人,甚至他们心灵比你我更脆弱,这跟我们以前想象之中的专家、学者形象是有天壤之别的。

我在介绍宝钗的文章中多次提及书中的九回一个段落的特点,第九回自然是第一个九回这一段落的结尾,我们从第一个九回段落中看到是对贾家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主要人物一个个分别出场展示自己的个性,并对人物关系进行了疏理,理清了各个阵营的情况,最后用大闹学堂的故事把大明和满清两个阵营的关系拐弯抹角地展示了出来,甚至第九回打群架的情节也有些八十回以后天下大乱的故事情节的缩影,这是个纲领性的、具寓意的情节,只是我们一直无法意识到,也就是说《红楼梦》中确实没有闲笔。

通过前面这些例子,我们已经对“主副”和“传影”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传影”组合的人物可能差别特别大,比如年龄、地位、性别差别会非常大的,大到让人难以想象,都是互相影射的这种神奇笔法,但作者的手法还远不止于此,因为作者的思维极其灵活多变,让人防不胜防。

其实还有一个类型的“传影”,与面前介绍的也有一些区别,出现在第二十二回里,这回写了凤姐与贾琏商量如何给宝钗过生日,是这样说的:

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贾琏道:“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凤姐道:“大生日料理,不过是有一定的则例在那里。如今他这生日,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今儿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 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我原也这么想定了。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贾琏道:“既如此,比林妹妹的多增些。”凤姐道:“我也这们想着,所以讨你的口气。我若私自添了东西,你又怪我不告诉明白你了。”贾琏笑道:“罢,罢,这空头情我不领。你不盘察我就够了,我还怪你!”说着,一径去了,不在话下。

感觉这段写得有些多余,貌似两个人再谈给宝钗过生日,但我感觉也似乎告诉了我们作者的一些写作方法。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纯小纯纯纯纯纯  2019-05-04 11:24
我自己的想法,如果贾母影射的是在位时间最久的万历,万历十五年,努尔哈赤颁布国政,自称“淑勒贝勒”,建三城,可以说是后金最初的雏形。书中这一年贾母要给宝钗过生日,意思是告诉薛家,宝钗都十五了,你家可以搬走了,该干嘛干嘛。表面故事我也一直觉得贾母对薛家就是客套,她不喜欢薛家的。

V哥掰谎  楼主: 2019-05-04 13:36
评论 纯小纯纯纯纯纯: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3: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23 07:56
14005楼  


在凤姐与贾琏谈论宝钗生日之后,紧接着出现一条批语说得非常有意思:

〖庚:一段题纲写得如见如闻,且不失前篇惧内之旨。最奇者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也,不闻为作生辰,却去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此书通部皆用此法,瞒过多少见者,余故云“不写而写”是也。〗

感觉这里是说作者高明的写作手法,而且还瞒过了很多读者,我们能不能拨云见雾呢?这条批语也就是说因为黛玉与宝钗两个人在贾府居住多年,按道理来说应该分别写出两个人是如何过生日的,但因为相比较而言两个人都是贾家的客人,也都是亲戚在这里长住,又都是姑表亲,年龄也都差不多,这样看来这两个人的生日的前前后后差别应该不太大。

所以作者觉得写了一个人过生日的大致过程,我们就可以从中体会到另一个人的生日也应该基本如此,于是这作者索性就只写一个,而不用再费事写另一个,从而省去很多笔墨,不然一个人一个人的介绍过类似的生日,那就真成了流水帐了,读起来让人感觉索然无味,其实可以说这就是所谓“不写之写”的本质原因。

这让人感觉有点象现在搞软件开发的一种想法,比如有两个程序的功能差不多,如果分别写两次就太麻烦了,所以现在都是只写一次,通过传入不同的参数而重复使用,这就是比较先进的编程思想,可见《红楼梦》的作者已经具备了软件开发人员的思想!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会对书中的不少写法有了进一步全新的认识。所以作者的这种写法很巧妙,也很实用,效果非常好。

从这个角度来说,宝钗和黛玉两个人在过生日的上面也算是一种“传影”,但这个“传影”是个临时的,也可以根据刚才那条批语里说的称其为是一种“不写之写”的写作手法,只是在这种特别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而且两个人的情节应该是可以类比的,所以作者也就只写一个人就够了,相当于把两个人相似的情况一起都写了出来。这样看来,在二十二回还有条批语就解得通了:

〖庚眉: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丁亥夏。畸笏叟。〗

也就是说甄宝玉和贾宝玉两个人之间是固定的“传影”关系,两个人之间的影射关系贯穿全书,从来没有改变。而在过生日的问题上宝钗和黛玉两个人是临时的“传影”关系,这一点与甄宝玉和贾宝玉的关系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宝钗和黛玉两个人只在这一时刻是互相影射的,等生日过完了,这种临时的“传影”关系就没有了。所以大家一定不要不看书中这个情节的具体故事背景,如果只从这条批语出发,以为宝钗和黛玉是在影射同一个历史原型,那就大错特错了。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4: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23 15:08
14011楼  


表面上看是作者想偷个懒,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写作手法,可以让故事不枯燥,突出重点,而且使小说显得更出彩。在第四十二回里有一条相当奇怪的批语一直让很多人困惑不解,现在按着我这个思路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庚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代王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应该说很多人因为这条批语才把《石头记》当成了天书,感觉实在是太不好理解了,这里是说猛一看怎么看怎么感觉是说黛玉和宝钗看上去是两个人,而实际上是一个人,而且还说是“幻笔”,这一回就把二人合二为一了,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所以很多人对这条批语困惑不解,以为黛玉和宝钗本质上看是就是一个人呢,只不过作者故意写成两个人,如果真是这样理解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按照我刚才的说法,也就是说宝钗和黛玉二人在本回中就是一种临时的“传影”关系,这种相互的影射只限于此一回,过了就失效了,可千万别把她们两个当成一个人来看待。因为这样的“不写之写”的手法可以兼顾两个角色的类似情况,这样写可以让读者看着不枯燥而已,也很灵活,毕竟书中的故事很多,类似的就不要重复写了。

如果不这么理解,那这事就麻烦了,以为真的是所谓的“钗黛合一”,这怎么可能呢?两个人一个象征着大明的崇祯皇帝,另一个象征着满清,这两个怎么能合二为一呢?所以作者使用了“传影”和“不写之写”的手法而已,而从这条批语中可以看到在黛玉死的时候也应该会有类似的情况。

除了黛玉和宝钗两个人的生日这样写以外,其他人的生日往往会有很大的区别,原因就是人物的身份和背景差异大,而且能发挥出更新鲜的故事来,所以作者的手法很灵活,我们一定也不要死板才好。比如我们再看宝玉的生日也与别人的相差很大,所以书中重要进行了介绍,让我们感觉与宝钗的生日没有任何雷同的地方,不具可比性。白天大家大吃大喝、大玩大乐,还举办了集体生日派队,而晚上还为宝玉单独开夜宴,玩得非常尽兴。所以遇到这些特别的生日,作者肯定要抓机会大书特书。而且前八十回表面故事中至少进行了好几年,可也只为宝玉过这一次生日,试想如果年年都过,书中年年描写,那确实给人感觉很倒胃口。

除非每一次能演绎出各种精彩的情节来,所以作者只有过这一次生活,就可以让大家体会到宝玉每个生日都是类似的。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4: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23 17:11
14013楼  


再比如在第四十三、四十四回里写了凤姐的生日,而且还发生很多精彩的故事,凤姐喝醉了,撞到贾琏与人在家偷情,于是大闹起来,贾琏持宝剑要杀凤姐,前前后后闹出很多有料情节,所以这样的生日肯定不能与别人合并描写了,书中强调的更多的是精彩分成的故事,而不会是一笔一笔地记流水帐。这些写作手法很真值得我们借鉴,在这部分有一条批语说得很确切,可以证据我的这一猜测:

〖庚双夹:看他写与宝钗作生日,后又偏写与凤姐作生日。阿凤何人也,岂不为彼之华诞大用一回笔墨哉?只是亏他如何想来。特写于宝钗之后,较姊妹胜而有余;于贾母之前,较诸父母相去不远。一部书中若一个一个只管写过生日,复成何文哉?故起用宝钗,盛用阿凤,终用贾母,各有妙文,各有妙景。余者诸人或一笔不写,或偶因一语带过,或丰或简,其情当理合,不表可知。岂必谆谆死笔按数而写众人之生日哉?迥不犯宝钗。〗

也就是说作者挑了几个典型的生日来写,其他人的生日一笔不写,这样我们的脑子中对其他类似情况人的生日也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手法,对“不写之写”有了新的认识。

也就是说临时“传影”中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分支叫“不写之写”,而这种写作方式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不仅是刚刚介绍的这些,一般往往是说有的时候随便的一两句话,虽然没有明写,但可以让人展开丰富的联想,体会到一种没写出来的但又仿佛亲见过的感觉,这也是一种非常高超的手法,给了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让人感觉文字灵活多变,而且还孕涵的内容丰富。

比如在第四十五回里,有这样一种对话:

婆子笑道:“不吃茶了,我还有事呢。”黛玉笑道:“我也知道你们忙。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婆子笑道:“不瞒姑娘说,今年我大沾光儿了。横竖每夜各处有几个上夜的人,误了更也不好,不如会个夜局,又坐了更,又解闷儿。今儿又是我的头家,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了。”〖庚双夹:几句闲话将潭潭大宅夜间所有之事描写一尽。虽诺大一园,且值秋冬之夜,岂不寥落哉?今用老妪数语,更写得每夜深人定之后,各处灯光灿烂、人烟簇集,柳陌之上、花巷之中,或提灯同酒,或寒月烹茶者,竟仍有络绎人迹不绝,不但不见寥落,且觉更胜于日间繁华矣。此是大宅妙景,不可不写出,又伏下后文,且又衬出后文之冷落。此闲话中写出,正是不写之写也。脂砚斋评。〗

这里的批语对此解释得非常到位,这个婆子一句“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了”,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园内婆子们开赌局而呼来喊去的热闹场面。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8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4: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24 09:38
14022楼  


作者并没有写出来,但我们却能够体会到这种氛围来!但作者也只是用了几个字,就能让我们联想出这么多情景,这应该是诗人作诗的某种意境,或者也是画家的一种写意的手法,实在是高明。这好象与我们中学时学的“通感”或“移觉”的味道有几分相似,出自朱自清的那句把花香形容成为“仿佛远处高渺茫的歌声似的”。

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写法:

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丫头们简单的两句话,一下子能让人立刻联想到黛玉到之前,贾家人一直在积极准备,谈论她家庭的情况,让小厮们去大门外等候她的到来,有消息及时汇报,四处打听,甚至打扫她的新住址,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我们居然能通过刚才那句话“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一下子想象出来,这些话中传递了远多于文字中描写的信息,这就是这种写法的魅力。

在第三十二回里,袭人对湘云说了一段话,也有类似的味道在里面:

袭人斟了茶来与史湘云吃,一面笑道:“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袭人道:“这会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害臊了?”

袭人一句话就让人联想到两个少女当年说私房话的情景。估计当年袭人与湘云两个人大概就是聊以后两个人嫁谁,是不是共侍一夫之类的。作者虽然没有将这个情景写出来,但能让我们体会到两个小女孩儿当年说这些话的样子,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过在第三十二回里两个女孩儿也就十几岁,那十年前两个人才几岁,甚至湘云五岁都未必到,袭人可能大一些,也不过七八岁,两个这么大点儿的女童居然就说这样的话?是不是有些太早熟了呢?所以这个情节有点太夸张了,书中的年龄有错乱的情况,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我在后面的文章中有专门的分析。另外在第三十九回里,有这样一段:

那小厮笑道:“这会子也好早晚了,我妈病了,等着我去请大夫。好姑娘,我讨半日假可使的?”平儿道:“你们倒好,都商议定了,一天一个告假,又不回奶奶,只和我胡缠。前儿住儿去了,二爷偏生叫他,叫不着,我应起来了,还说我作了情。你今儿又来了。”〖庚双夹:分明几回没写到贾琏,今忽闲中一语便补得贾琏这边天天热闹,令人却如看见听见一般。所谓不写之写也。刘姥姥眼中耳中又一番识面,奇妙之甚!〗

这里的批语已经将这里的“不写之写”分析得很清楚了。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6 05:02 , Processed in 0.0602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