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3: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十二钗判词解读3:香菱判词图谶解读,香菱为什么在副册?根并荷花一茎香,根并黛玉芙蓉?平生遭际实砍伤!自从两地生孤木,拆字法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金陵十二钗判词解读3:香菱判词图谶解读,香菱为什么在副册?根并荷花一茎香,根并黛玉芙蓉?平生遭际实砍伤!自从两地生孤木,拆字法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7】


12.3.3 香菱
副册:中等。公主、皇后等皇家人物。

香菱:

图:

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谶: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解读:

香菱有个特征很明显:莲子。

画中“莲枯藕败”,枯败的是二物:莲、藕。

“藕”明确,大家也都吃过。“莲”是什么?

《康熙字典》:“【爾雅·釋草】荷,芙蕖。其實蓮。”

荷是花,莲是实,实即子也,就是莲子。芙蕖,就是芙蓉,荷花。

显然,“莲”,不是很多人以为的“花”,而是“实”,是“莲子”。

《红楼梦》中,占花名占到“芙蓉”的,是黛玉。且前文已解:香菱这个“莲子”,正是芙蓉之子,黛玉崇祯四子之一,长平公主。

香菱的图谶,可验证其反面“真事隐”的人物,长平公主。

画中的“莲枯藕败”,对应谶语中的: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藕”是“根”,没有问题。枯败的“莲、藕”,不是“根并荷花”。

“莲”是下句“实堪伤”的“实”,莲子。

根并荷花一茎香:

“根并荷花”:此人的根,并芙蓉黛玉。“一茎香”:指出香菱。香菱乳名“英莲”,“莲枯藕败”的“莲”,是莲子,芙蓉之子,黛玉崇祯之子,也就是甄士隐崇祯帝之子,所以书中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

平生遭际实堪伤:

“实”,是莲子。“堪伤”,谐音“砍伤”。

砍伤的莲子,正是长平公主。甲申之难,崇祯帝死志已决,挥剑砍公主,断左臂,闷绝于地。并没死,抬到外公周奎家后被救活了。

“平生”的“平”,正是“长平”的“平”,指出了长平公主。

所以“莲枯藕败”和这两句谶语,从反面指出了芙蓉之子,根并黛玉,砍伤的长平公主。

枯、败是其悲惨结局,往下看: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两地生孤木”:下有甲戌脂批“拆字法”。明显是个“桂”字。

“返故乡”:回老家。有两个意思:回真的老家,还有“死”的委婉表达。魂归故里,就明确是“死亡”的意思了。“香”指出香菱。

上下句,有衔接关系、因果关系:自从“桂”,致使香菱“死”。

从这样的因果关系分析,这个“桂”,不宜解为“桂王”,应解为吴三桂。

“两地生孤木”的“拆字法”,也明显指出“三”、“桂”:

两地:两个“土”;孤木:一个“木”。

“土”、“木”加起来,是“桂”字。

两地的“两”,孤木的“一”,加起来是“三”。

所以这两句谶语衔接起来,指出“桂”是“三桂”,不是“桂王”。

结合图画,画中表达了三点:一株桂花,一池水涸,莲枯藕败。

所以这个“桂”,便是画中的“桂花”。前文解花袭人这个吴三桂时,解了“花袭人”的“花”,正是“桂花”。还有书中“桂花夏家”的夏金桂,反面也是吴三桂。这些前后解读,都能相互验证。

画中还有一点:一池水涸。在说“水”,“水”是满清关键字。

自从“桂”干了什么事,致使香菱“死”?

看历史便知。本文也多次说明:吴三桂守宁远,守山海关,就是守护宝玉、江山,抵挡外敌满清是其责任。这个汉奸不但把山海关卖给了满清,而且吴三桂的仪仗作前导,清兵在后,兵不血刃便骗取了京城。京城落入满清之手,京城里的长平公主,相当于丢给了满清。带领清兵盗取京城的是多尔衮,正是《红楼梦》中的薛蟠,所以书中写薛蟠抢了英莲,“葫芦案”是“胡虏案”。

第80回“香菱病入膏肓”,不堪夏金桂和薛蟠折磨,对月伤悲,气怒伤感,内外折挫,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不久就会死去。长平公主,是“四个朱子”中最先死去的,符合历史。

历史上满清为笼络民心,并没为难前朝公主,还令其完婚。嫁给驸马周显后,两人相敬如宾,也没经受折磨,但公主心伤父母惨死,国破家亡,饮食难进,忧思成疾,在满清占据京城一年多就去世了。

因此《红楼梦》中写香菱则有夫妻蕙、并蒂菱,香菱占花名也是“并蒂花”,诗句是“连理枝头花正开”,很明显是指公主新婚不久。而且宝玉郑重其事地埋葬夫妻蕙、并蒂菱,是长平公主葬礼之预演。

所以长平公主之死,与吴三桂卖国、满清占据京城有直接关系。因此画中的“莲枯藕败”之前,还有“桂花”吴三桂,和“水”为关键字的满清。或者说,自从“三桂”卖国给满清,致使香菱“死”。



香菱的莲子,芙蓉之子,是黛玉崇祯之子,在书中多处有验证:

宝玉生日,回目却既不提生日,也不提宝玉,却写“湘云醉眠芍药裀,香菱情解石榴裙”,强调湘云、香菱,芍药之因、解石榴裙。用湘云眠芍药,香菱她们斗草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宝玉拿出并蒂菱,提醒读者,芍药、牡丹、菱花不会同时开花,这是常识。而且香菱说宝玉“你瞧瞧这裙子”,“裙子的事,可别向你哥哥说才好”。反面这回一直在说“群子”的事,石榴“多子”,芍是“莲中子也”,芙蓉黛玉之子,即崇祯诸子。

这些在“湘云醉眠芍药”章节都详细解过,并已算出宝玉生日,三月十八,正是牡丹盛开之时,不会有芍药开花。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湘云醉眠芍药”?一是藏“老爷宾天”在三月十九这个日子。二是解出“芍”,莲子,指出湘云、香菱都是莲子,群子,黛玉崇祯诸子。

生日筵席摆在“芍药圃”中,三间小敞厅名“红香圃”。第一个射覆,便是香菱射,宝琴说“老”字,香菱射不着,这时谁来帮忙?湘云这个莲子,悄悄教香菱说“药”字。书中并没解释“药圃”,却在第二个射覆写成“两射一覆”,射、覆二字故意写反!用这么明显的错误提醒读者,前一个射覆未完,是“两射”,“药圃”再射一步,正是“芍”字,很明显,就是筵席所在的“芍药圃”。

“芍”字,才是作者真正要让读者射中的字谜,莲子。所以探春“射”人,是提醒读者“芍”这样的人。探春添一字“窗”,看窗,窗外是什么?芍药圃!所以探春说“两射一覆”,是要读者射第二步,射中“芍”字,则解此射覆之谜,则解“湘云醉眠芍药”之“因”。

“芍”字作“莲子”之义时,不读shao,而是“音的”,即“菂”,菂、芍两字同音同义。

看到“菂”,是否恍然大悟?一下明白了“藕官”祭“菂官”!

“菂官是小旦”,藕官是谁的丫头?黛玉!这是巧合?还是提醒?黛玉的“藕”官为“菂”官烧纸,宝玉说“原是林妹妹叫他来烧”,说读者“你没看真”。写的正是黛玉这个芙蓉,和“藕”、“莲”:

莲子,小旦:四个莲子中的小旦,只有长平公主。清明节烧纸,正是二月份公主葬礼后不久。

所以香菱向宝玉说“群子的事”时,香菱的小丫头臻儿走来说:“二姑娘等你说话呢。”

跟黛玉说湘云“榛子”一样,香菱的丫头“臻儿”,特意走来向读者提醒“二姑娘”:不就是“崇祯”的“二姑娘”长平公主嘛。

还有香菱学作诗,为什么舍近求远,由黛玉教香菱“作诗”?

黛玉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香菱说:“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重复强调拜黛玉“作师”!而且,“果然这样”?

古时拜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人不知。“师”字之后,隐了个“师父”的“父”字,黛玉崇祯,正是其父。

读者只要追问一步:香菱“作诗”,为什么不拜宝钗“作师”?答案就出来了。作者石头的代言人宝玉,特意用宝钗提醒过读者:

宝钗说“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臘字”,“冷烛无烟绿臘干”,把“蠟”字全故意错写为“臘”。“绿玉”成了“绿蠟”,“蠟”字是“虫鼠”。很明显:宝玉这个“玉”,被薛家宝钗为首的一群“虫鼠”偷了!在下回,宝玉和黛玉还特意给读者讲一群“耗子偷玉”的“笑话”。

宝玉说宝钗“一字师”,“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

宝玉这话,是明告诉读者:一字师,二字叫什么?师父!

书中多次有“师父”的提醒,比如另一个莲子妙玉的“师父”。

解读香菱,还有一点应特别注意:

香菱位于“副册”,比黛玉、元春、湘云、妙玉这些皇帝、皇子低一个等级,又比晴雯、袭人这些文武重臣高一个等级。

解出香菱是长平公主,也可推知:“金陵十二钗副册”中,都是公主、皇后等皇家人物。袁崇焕、袁可立等文武重臣,即便是帝师,也入不到“副册”,只能在“又副册”。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金陵十二钗判词解读2:袭人判词图谶解读,一簇鲜花,似桂如兰,是什么花?哪个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花气袭人知昼暖,为什么写错?
6 赞同 · 1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4-05 14: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3: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红楼梦:没王法的何婆子打进怡红院,宝玉吃了哑巴亏,众人喊来平叛将军
姜子说古书 2023-10-22 发表于上海  |  2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没王法的何婆子打进怡红院,宝玉吃了哑巴亏,众人喊来平叛将军!

  文/姜子说书

  西游世界里,有闹天宫欲夺玉皇大帝宝座的的孙行者,红楼世界里,也有一个在玉皇宝殿闹天宫搅乱乾坤者,何也?何婆也!

  《红楼梦》故事里,荣国府给贾元春准备的省亲别墅,小名“大观园”,以天下应大观,是写宗祠庙宇也,大名为“玉皇宝殿”,龙床就在怡红院。



  众人笑道:“你认得这是什么庙?”刘姥姥便抬头指那字道:“这不是'玉皇宝殿’四字?”

  你以为刘姥姥没见过世面,胡诌的吗?玉皇宝殿这四个字,其中至坚的玉,至贵的宝,都应在宝玉身上,就如林黛玉所问禅机:“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人人都晓得,玉最容易碎了,怎么黛玉反说天下至坚的话呢?因为这个玉,特指传国玉玺,引申为“奉天承运”的皇权,即天授的皇位,所谓得知甚正,天佑之,故曰“至坚”。

  宝玉道:“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姜子说过,作者用于贾元春身上的“行幸”、“接驾”、“有凤来仪”、“穿黄”等字眼,皆是帝王专用语,大观园就是皇宫,人间的天宫。这一点,毋庸置疑。



  正因为如此,春燕的母亲何婆打破女儿,春燕啼哭着往怡红院去了,何婆依旧追着赶着打,袭人说她此举是“不知王法”。

  却说春燕一直跑入院中,顶头遇见袭人往黛玉处去问安。春燕便一把抱住袭人,说:“姑娘救我!我娘又打我呢。”袭人见他娘来了,不免生气,便说道:“三日两头儿打了干的打亲的,还是买弄你女儿多,还是认真不知王法?”

  那婆子见他女儿奔到宝玉身边去,又见宝玉拉了春燕的手说:“别怕,有我呢。”春燕又一行哭,又一行说,把方才莺儿等事都说出来。

  看官听说,贾宝玉是怡红院的主子,但是,何婆子在怡红院闹事,他却不能怎么样,最后还是大丫鬟吩咐小丫头去喊平儿。



  麝月又向婆子及众人道:“怨不得这嫂子说我们管不着他们的事,我们虽无知错管了,如今请出一个管得着的人来管一管,嫂子就心服口服,也知道规矩了。”便回头叫小丫头子:“去把平儿给我们叫来!平儿不得闲就把林大娘叫了来。”

  《红楼梦》故事里,为啥许多婆子都不怕贾宝玉这样的主子,倒怕平儿这样一个丫鬟呢?因为平儿代表的是平叛的将军,她有权撵人,也有权决定打板子。

  众人笑道:“你当是那个平姑娘?是二奶奶屋里的平姑娘。他有情呢,你说两句;他一翻脸,嫂子你吃不了兜着走!”说话之间,只见小丫头子回来说:“平姑娘正有事,问我作什么,我告诉了他,他说:'既这样,且撵他出去,告诉了林大娘在角门外打他四十板子就是了。’”

  但是,末世之下,内忧外患,到处是造反者,有的是饥荒可打呢,平儿也有她的无奈。红楼世界的平儿,就像是大明王朝的胡宗宪,为难处甚多。



  平儿笑道:“'得饶人处且饶人’,得省的将就省些事也罢了。能去了几日,只听各处大小人儿都作起反来了,一处不了又一处,叫我不知管那一处的是。”

  就说这何婆子大闹大观园,也不是第一回,上一回她与干女儿芳官闹矛盾,袭人就说过芳官可恶,何婆不公,晴雯说得就更加直白了,何婆就是大观园的反叛者,是贼王,即李自成,而平儿正是朱明平叛者。

  晴雯因说:“都是芳官不省事,不知狂的什么也不是,会两出戏,倒象杀了贼王,擒了反叛来的。”袭人道:“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

  当然,芳官也不是什么正面人物,其原型为顺治,书中的赵姨娘原型也是李自成,贾环为家患,病马也,这也是芳官与赵姨娘相打的真正隐喻,芳官说两人八斤八两,都是奴才,夏婆子和赵姨娘等人也说芳官不是正头货,即满清不是正统之意。当然,夏婆子以及书中与所有姓夏的人物,诸如夏太监、夏金桂等人,也都是三房阵营。



  夏婆子道:“如今我想,趁着这几个小粉头儿恰不是正头货,得罪了他们也有限的,快把这两件事抓着理扎个筏子,我在旁作证据,你老把威风抖一抖,以后也好争别的礼。”芳官哪里禁得住这话,一行哭,一行说:“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呢!”

  《红楼梦》故事里,就在芳官与何婆子吵闹那回,作者还交代了一件事,那就是芳官把怡红院西洋钟的坠子弄坏了,芳官弄乱了时间,好似“不知哪朝哪代”之语,亦是搅乱乾坤、舆图换稿之寓。

  袭人笑道:“方才胡吵了一阵,也没留心听钟几下了。”晴雯道:“那劳什子又不知怎么了,又得去收拾。”说着,便拿过表来瞧了一瞧说:“略等半钟茶的工夫就是了。”小丫头去了。麝月笑道:“提起淘气,芳官也该打几下。昨儿是他摆弄了那坠子半日,就坏了。”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写芳官梳了头,露出碧青头皮来,当中分大顶,又自称小土番儿,贾宝玉称呼她为“雄奴”,芳官十分称心,这些话,都是作者在剧透。



  宝玉听了,喜出意外,忙笑道:“这却很好。我亦常见官员人等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既这等,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

  芳官是外患,刘姥姥和何婆子、赵姨娘等人就是内忧。这些人都是窃国大盗,自然是一些没王法的人。发生在大观园的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都是历史真事、大事件。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3: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引子: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原因和大背景是什么?怀字何意?归也;白茫茫大地是雪地,大地归金,所以悼玉;群芳髓,是华碎!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8】


12.4 红楼梦引子
“正册”的十二钗,与《红楼梦》曲十二支,有一一对应关系,故其图谶与词曲一起解析。

宝玉随了警幻来至后面,见到几个荷袂羽衣的仙子,如春花秋月,说“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说明警幻仙姑和这些仙子都与黛玉是同类人物,人以类聚。

警幻笑道:“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

警幻仙子这话,是说宝玉?还是说众姊妹?是说读者啊!说读者“尚未觉悟”,“或冀将来一悟”,是要读者“悟”!作者惯用此法。



宝玉闻到香,警幻说:“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为‘群芳髓’。”

香:花木之精,群芳碎。芳是华,即:华碎。

花、木都是朱明关键字,前文总结过明、清两个阵营的关键字。



宝玉又问茶,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

茶:千红一哭。

茶是茗,明。红,是朱。明朱一哭。



宝玉闻得酒香,又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蕤,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

酒:花、木、麟、凤,万艳同悲。

《礼记》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凤与龙同类,花、木是朱明关键字。



所以这香、茶、酒,都有很明显的“朱明”特征,综合起来看:

华碎,明朱哭,万千人同悲!

这是《红楼梦》曲十二支上演之前的大背景。

《红楼梦》,岂止是曲名?也是此书名。



又问演何词曲,警幻道:“就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

演《红楼梦》十二支:预演此书《红楼梦》,正是此书点睛处!

“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

“个中人”三字旁有甲戌侧批:“三字要紧!”

这句话至少能看到两个意思:

一是其中有“妙”。跟前文一直强调的、需要读者“悟”一致,即这些词曲不只是表面意思。否则一个识文断字之人,便能正常理解这些文字之意,有何“不知”的?

二是作者是“个中人”,在词曲中隐有深意,料到读者未必明白。

所以读者至少要知道,看到春花秋月、寻愁觅恨、情天情海等,只按表面意思理解,是不知其妙。但作者同时又非常希望读者能“明此调”,“或冀将来一悟”,所以各种提醒、引导。读者不明白不怕,相互探讨,考虑各种可能性,“未必”不能知。但不能只满足于表面“假语”,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理解为草,贻笑方家。



第一支〖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解读:

天地之初,谁是情种?表面看来,是说“情种”,只为风月情浓。上面刚解释过,情天情海,只是“假语”。只为风月,清风明月,即:

只为明、清!

在这无可奈何、伤怀寂寥的时日,以遣衷肠。

说明了作者谱写《红楼梦》时的状态。一是无可奈何,于事无补,并不能通过做某些事改天换地。二是伤怀,很明确。三是寂寥,已经过了作者通灵宝玉在前八十回那种繁花似锦的诗酒年华。四是愚衷,是作者的肺腑之言,不是无病呻吟,不是消遣娱乐。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直接告诉读者演此《红楼梦》的原因:怀金悼玉。

“怀金悼玉”是最容易、最普遍被表面理解的话,一般读者看到“怀金悼玉”,甚至没几个人去查下字典,怀念金、悼念玉,就完了。

甲戌脂批:“怀金悼玉,大有深意!”

“怀”字,《康熙字典》:

“【說文】念思也。从心褱聲。【論語】君子懷德。

又歸也。【書·大禹謨】黎民懷之。【註】歸之也。”

所以,“怀金悼玉”,还可理解为:归金,悼玉。

“金”:即便仅从正面看,也能看出,“金”是宣扬“金玉配”、“金簪雪里埋”的薛宝钗。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金”属性,非常明显。在红楼作者写书前的那个“末世”,“金”也是一个国名,由努尔哈赤创建,皇太极改“金”为“清”。这个“金”之所以著名,是因为结果:这个“金”后来盗取了京城,取代了朱明,坐拥了天下。

“玉”:则是薛宝钗对立面的林黛玉。与宝玉缘定三生,三生石畔,前生是绛珠仙草,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今生和宝玉情投意合,互为知己,却被薛宝钗横刀夺爱,最终香消玉殒。看“绛珠草一株”:五个字,三个“朱”。书中把林黛玉比作王明君,“明君”之意,路人皆知:明朝皇帝。

所以黛玉这个朱明皇帝,被薛宝钗为首的“金”国,“耗子偷玉”,盗取了京城,窃取了江山,正是“宝玉”这个“宝”,这个“玉玺”。“宝”、“玺”都是皇帝大印的称谓,秦始皇命名为“玺”,武则天改“玺”为“宝”,沿用至今。所以,“宝玉”就是“玉玺”,薛宝钗抢林黛玉的“宝玉”,抢的就是江山。

这是我们从“红楼梦引子”中能看到的反面之意,写《红楼梦》的大背景和原因:

华碎,明朱哭,万千人同悲!

演《红楼梦》,只为明、清!天下归了金国,伤悼朱明江山。

《红楼梦》这个引子和背景,非常重要!所以单独一节列出。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金陵十二钗判词解读3:香菱判词图谶解读,香菱为什么在副册?根并荷花一茎香,根并黛玉芙蓉?平生遭际实砍伤!自从两地生孤木,拆字法
2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4-05 14: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3: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4:黛玉《枉凝眉》解读,宝玉《终身误》解读;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典故;木石前盟的盟字,什么意思?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9】


(接上文,红楼梦引子解读)

12.5 宝玉
第二支〖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解读:

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薛,终不忘林:很明显是宝玉角度。

金玉良姻:是薛家宣扬的“金玉配”,薛宝钗的金项圈配通灵玉。

木石前盟:是三生石畔,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缘定三生。

玉、石,都指宝玉。

金,是薛宝钗代表的“金”国,后来改名为“清”,即满清。

木,是林黛玉,绛珠草,“绛珠”就是“红朱”,就是“朱”。

“盟”字,《康熙字典》:“【釋名】明也。告其事於神明也。”

俺只念木石前盟:俺只念木石前明!

前明:朱明亡了,作者是石头,是通灵宝玉,立场是“念前明”。

古人论五行,在前文关键字中总结过:金、水是满清的关键字,木、火是朱明的关键字。



空对着薛,终不忘林,这两句用典,是从明初高启的梅花诗: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变化而来。对比:

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

“山中高士”和“雪”完全照搬,让读者一眼便能看出,薛宝钗这个“雪”,原来是“雪满”!

林黛玉这个美人,原来是“林下美人”,原有“月明”!

很明显,背后隐了“雪满”、“月明”。

“满”、“明”才是用此典故之真意!薛宝钗之“满”、林黛玉之“明”,在《红楼梦》中都故意“真事隐”了!雪作为“满”的标识,月作为“明”的标识,在书中大量使用雪、月,不能直写“满”、“明”。

所以薛宝钗是“满”的代表人物,林黛玉是“明”的代表人物。

古人诗文中用典故,增加了内涵和韵味,表达之意含蓄不直说。尤其像苏东坡、李商隐这样的大家,用典极多,不懂典故你就读不懂人家的诗在说什么意思。读红楼也一样,不懂典故你就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意思。不懂典故的红楼读者,至少应知道自己有此短处,尽量多学习多了解,而不是无知无畏,一味指责别人的理解都“牵强”。例如此曲,把薛宝钗理解为“满”,把林黛玉理解为“明”。

齐眉举案:也是典故。

本是孟光给丈夫梁鸿送饭,举案齐眉,对丈夫尊敬。非常著名,后来成为夫妻相敬的成语。

在《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给读者说过“孟光接了梁鸿案”,宝玉说“这句最妙”,“这五个字”,是明显的错误提醒,要读者注意此“梁鸿孟光案”。因又涉及到《西厢记》,说来话长,以后再说。

曲中“齐眉举案”,和空对着薛,终不忘林,说明后来与“宝玉”成为夫妻的是“雪满”的薛宝钗,不是“月明”的林黛玉。所以宝玉叹不足,意难平,认为自己“终身误”。

金玉良姻,木石前盟,表面看是宝玉婚配,反面却写玉玺归属。

金是薛,是雪满,是清风,“宝玉”这个玉玺,最后归了满清。

木是林,是黛玉,是月明,和宝玉是“木石前盟”,表示前明。

所以红楼作者说,空对“雪满”,不忘“月明”,俺只念前明。

这与上一曲的“怀金悼玉”,解为“天下归金,悼念朱明”,前后一致,与前文所有解读,也都可相互验证。



12.6 黛玉
第三支〖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解读:

这曲著名的“枉凝眉”,奇缘、今生、又遇他:显然是黛玉角度。

阆苑,是仙人之花园。葩,“【說文】華也。”华就是花。

阆苑仙葩:就是黛玉,绛珠仙草,世外仙姝。

美玉无瑕:是黛玉心心念念的宝玉,纯净如玉,未受世俗污染。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便是“木石前盟”的木、石,在三生石畔,缘定三生,所以有“前生”之盟,所以下面说“缘”,说“今生又遇”。“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瑛”字,是“美石似玉”,赤瑕,“赤玉也”,就是“朱”玉。“绛珠”二字,也都是“朱”。

今生偏又遇着他:今生,黛玉又遇着宝玉,也证明不是无缘。

若说有缘,如何心事终虚化?黛玉的心事,是跟宝玉生死相依。既然有三生之“缘”,最终心愿却成空。“如何”终成空?是问己问天,也是问读者:“如何”成了空?无瑕美玉给读者讲过“耗子偷香玉”的“笑话”,是用反,是泪笔,是“哭话”:

黛玉的这个美玉,朱玉,被耗子偷了!

朱玉:朱明玉玺。

读者注意看薛家、宝钗干了什么?看这群耗子怎么偷玉?

枉自嗟,空牵挂,水中月,镜中花:都成空。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便是“绛珠还泪”!在“绛珠草一株”右侧,有甲戌本脂批:“点‘红’字。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

“绛珠仙子”黛玉还的泪,岂非“血泪”乎?

绛珠仙子说“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他是“赤瑕宫神瑛侍者”,是“朱玉”,朱明玉玺,大明江山。

在宝玉说“耗子偷香玉”的同一回,宝玉先对花袭人说“我化成烟”,即“玉化烟”,结合“花解语,玉生香”,“花袭人,知昼暖”,能看出:

昼暖,玉生烟:“日暖玉生烟”。

就能看到上句:“月明珠有泪”。----明朱有泪!

便知黛玉还泪:还的是“朱”泪!就是“血泪”。

便知红楼作者的“一把辛酸泪”,就是“血泪”,就是“明朱泪”。



前三曲,除了“红楼梦引子”,一曲是宝玉的“终身误”,一曲是黛玉的“枉凝眉”,并无薛宝钗之曲。“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图谶,也是十一个,并无薛宝钗的单独图谶。“正册”十二钗与《红楼梦》曲十二支有一一对应关系,唯独薛宝钗对应不上。在十二钗的图谶中,薛宝钗插入黛玉的图谶;在十二支词曲中,薛宝钗又插入宝玉之曲。

在图谶、词曲中,都没有薛宝钗的单独位置,这说明什么?说明薛宝钗是横插进来的,强行插入到黛玉、宝玉之中,是“三生之缘”的破坏者,是个外来的抢夺者,偷玉者。所以宝玉刚说完“耗子偷玉”,宝钗就来接茬,写道“耗子精宝钗撞来”!并强调“绿玉”改“绿蠟”的故典,一再告诉读者:薛家宝钗为首的“虫鼠”偷了“玉”。

所以,这注定是个悲剧。黛玉之泪,不是什么“行为艺术”,更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而是“宝玉”被耗子偷了,江山被“雪满”的薛家抢了,最后大地“白茫茫”了,成了“雪”地,“雪满”之地。

(黛玉判词,下文解读)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引子: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原因和大背景是什么?怀字何意?归也;白茫茫大地是雪地,大地归金,所以悼玉;群芳髓,是华碎!
2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4-17 10: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3: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7:元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二;三春怎及元春?元春之曲恨无常;眼睁睁,荡悠悠,是弓弦勒死!天伦呵,是叫谁?须要退步抽身早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2】 (接上文,元春判词图谶解读) 前面提出的“三春”、“四春”的问题: 惜春不是皇帝,南明四帝少一个。少探春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在隆武帝死后,按“兄终弟及”称帝的绍武帝。绍武跟永历相争,仅一月而亡,“次年改元绍武”的年号还没用就亡了,所以当时、后世都不大被承认。这也是很多人说南明三帝,…阅读全文​
​赞同 2​
​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红楼梦》判词解读6:元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一;为什么画着一张弓?谁被弓弦勒死?在榴花开的四月,虎兕相逢大梦归!二十年来辨是谁?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1】


12.8 元春
图: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一香橼。

谶:

二十年来辨是谁?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说明:

脂本有两个版本的异文:

一是“是非,虎兔”。

二是“是谁,虎兕”。己卯本、梦稿本。

没有“是非”、“虎兕”的版本。

己卯本显然已知“是非,虎兔”的版本存在,却仍坚持“是谁,虎兕”作为原文。并未涂抹“谁”、“兕”,只在“谁”右加“非”字,“兕”右加“兔”字。

解读:

元春的反面历史人物是永历帝,还是很明显,“弓”都画出来了!而且,弓上还勒着一个“香橼”,香橼、初春点出了元春,表示元春是弓弦勒死的。永历帝正是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的,太明显了!仅从正面读,很难解释,一个深居皇宫的妃子,怎么能被“弓弦”勒死?所以本文一直强调,应从反面解读。

元春的图谶、词曲,都与永历帝非常吻合。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一香橼。”

重复“弓”,弓上还勒着一个“香橼”。香橼属于南方特产,产于云南、两广、福建和缅甸、老挝、越南等地,北方没有,暗示永历帝生活的地点,和被俘、被杀之地。

注意这个香橼处于被弓弦勒着的状态,提醒永历帝被弓弦勒死:

永历在广东肇庆称帝,在李成栋追杀下逃到广西,后被李定国接到昆明。1659年正月,清兵占领昆明。永历小朝廷逃到中缅边界,进入缅甸,名存实亡。

1661年牛年,咒水之难,永历朝廷被灭,腊月被吴三桂俘获。1662年虎年,四月二十五日,在昆明,被吴三桂下令用弓弦勒死。所以谶语有“虎兕相逢大梦归”,是在牛年和虎年相逢的腊月被俘,在虎年被杀,大梦归。

榴花开处照宫闱:

榴花开处:“五月榴花红似火”,四五月份是榴花盛开之时。

如果问“黛玉葬花”葬的是什么花?很多读者会回答“桃花”,不对。书中写到黛玉两次葬花,一次是“三月中浣”,葬的是桃花;第二次是“四月二十六日”,就是“葬花吟”那天,通常说的“黛玉葬花”,便是指27回的“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葬的正是“石榴花”:

“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

这天是“四月二十六日”,书中写的日期非常明确。前一日黛玉便在怡红院门外,哭的“落花满地鸟惊飞”,宿鸟栖鸦都飞起远避,不忍再听。作者特意把黛玉这一哭,渲染得悲戚惊心!伤感动魄!

我们前文解过,黛玉哭、黛玉葬花,是因“扬州屠城”。四月二十五日夜,扬州城破,“四月二十六日”,是清兵屠城的第一日,所以“黛玉葬花”。

四月二十五日,也是永历帝被杀之日。黛玉哭,何尝不是为南明最后一个亡国之君?黛玉葬花,何尝不是因永历帝身死“华”灭?

《红楼梦》中的一石多鸟,随处可见,“黛玉葬花”,更不例外。

所以“榴花开处”正是永历帝的死日。“黛玉葬花”特意向读者提醒了“石榴花”。

怎么死的?“弓围”,弓弦勒死,所以是“照宫闱”。

“照”:永历帝庙号“昭宗”。

二十年来辨是谁?

1643年,位于衡州的桂王府被张献忠攻占,桂王父子开始逃亡。桂王朱常瀛死后,朱由榔承袭桂王。1646年,桂王朱由榔即皇帝位,不久清兵杀来,逃到广西,后到昆明,最后一直逃到缅甸,1661年被吴三桂所俘,1662年被杀:正是“二十年”。

一直到“虎兕相逢大梦归”,很好辨认,是谁?永历帝朱由榔。

三春争及初春景?

争及:怎及。

仅从12回到17回,便有多个“争”表示“怎”的例子:

“争奈父女之情”,“争奈事情繁杂”,“争奈车轻马快”,“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

三春怎及初春?初春指元春,脂批“显极”!

“三春”和“元春”是比较关系,那么:元春不在“三春”之数?元春加“三春”应是“四春”?

表面看来,没问题啊,贾府四位小姐,元迎探惜,正是“四春”。

但书中没有一个“四春”之词,“三春”倒是反复出现了七八次:

“勘破三春景不长”,“三春去后诸芳尽”,“三春事业付东风”。

有人说,“三春”都不懂,就是春季的三个月份,孟春、仲春、季春。不要这样看《红楼梦》好吗?《红楼梦》中,花是华,雪是满,风是清,月是明,“春”也不是表面看的“春天”!

从元春是永历,也能看出:这几个“春”是南明皇帝!

如果把南明四帝从弘光到永历,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来写,第一位小姐一看就是弘光,最小的小姐一看就是永历,岂不让人一眼看穿?如此呆板平庸,还是“红楼”笔法吗?还是“真事隐”的《红楼梦》吗?

至少《红楼梦》成功躲过了满清文字狱,直到现在绝大部分读者还看不出明末、南明、皇帝、亡国,就证明红楼作者的“真事隐”、用反等写作手法很成功,很巧妙,已超额达成作者预期。

我们从十二钗图谶的次序,就能看出作者“用反”:

元春永历帝,探春隆武帝,迎春弘光帝,看到没?顺序是反的!

惜春呢?南明皇帝中没有一个礼佛、出家的,惜春明显不是南明的哪个皇帝,所以贾府四春不是南明四帝呀?中招!“真事隐”成功。

十二钗的图谶、词曲的次序,为什么不按“元迎探惜”的顺序?看出了元春是永历,最小变最大,就知道是故意用反序、迷人眼了。

再看“元迎探惜”的贾府小姐排行,迎春弘光帝,探春隆武帝,元春永历帝应该出现在最小的惜春位置,原来是“用反”,最小变最大而已,跟“真假有无”的对联一样。

也容易看出,礼佛的惜春这个皇子,是为“同母弟”元春占位!

桂王朱常瀛是万历帝最小的皇子,出生十天生母就死了,所以朱常瀛与同母兄惠王朱常润,都由万历皇后王喜姐抚养,二人是王皇后养子。因此在《红楼梦》的四春中,元春和惜春惠王朱常润都是嫡出,且都由“王夫人”抚养,都在贾母万历这个亲爹跟前长大。

惠王朱常润自幼皈依佛教,终日礼佛,便是书中的惜春,夹杂在“三春”之中,起到鱼目混珠的效果,也是为元春占位。

所以从四春的排行看,从惜春占位的特征看,从“王夫人”嫡出的角度看,元春身上都有桂王朱常瀛的身份。所以,元春这个角色,是朱由榔父子二人、两个桂王的结合。跟探春一样,属一角多人。

所以,元春归省,是“皇家规范”;省亲别墅,写“桂殿巍峨”;行宫正殿,写“桂殿兰宫妃子家”。重复强调“桂”殿。

(元春未完,下文继续)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5:林黛玉、薛宝钗判词图谶解读;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是什么字?可叹停机德是什么德?为什么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 赞同 · 1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4-19 09: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3: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8:探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为何画着两人放风筝?一只大船,一片大海,是什么海?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典故说什么?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3】


12.9 探春
图: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谶: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解读:

探春的反面人物,是隆武帝朱聿键与鲁王朱以海两个人的结合。

所以探春的图上画着“两人”放风筝,明确指出是“两人”。

70回写探春放风筝,两个凤凰带喜字,是两个人结婚,即两人结合,还是指出两个人。

探春的丫嬛“待书”,用了“双人”旁的“待”,也暗示“两人”。

隆武帝和鲁监国,两个政权并立、相争,唐王、鲁王也都属远支,所以探春也是“庶出”,与其弟贾环绍武帝,虽都生在贾政这个皇家“正”支,却是由赵姨娘所生。所以这种设计很巧妙:既“庶出”,又都是皇帝。

“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明显是朱以海。1646年夏,清兵过了钱塘江,朱以海只能离开绍兴,抛闪家园,向东逃往海上舟山。后来舟山根据地亦失,官员、家属死难,包括监国正妃,鲁监国只能向南逃往郑成功的海域。后来移住金门,放弃监国,退位归藩,但并没死。

“一片大海”,也暗示了“朱以海”的“海”。

前面画着“放风筝”的是“两人”,大海、大船上则“有一女子”,是一个人,朱以海,逃往海上。

所以谶语中是“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清明”不是节气,是朝代。相送者涕送江边,船中人掩面泣涕,逃往海上。最后辗转到了金门,两千多里,多年在浙江、福建东部沿海抗清,终放弃监国,所以是“千里东风一梦遥”。这个“东风”,是东夷、清风,是满清。这个梦,是鲁监国抗清复明之梦,正如朱以海墓志铭上所记:“王间关澥上,力图光复。虽末路养晦,而志未尝一日稍懈也。”

鲁监国是大海、大船远离,但人没死,所以并无“死”的谶语。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这句显然指隆武帝,朱聿键是南明最精明能干的皇帝,很突出。朱以海为人不够精明,作为监国,别人当面说什么都信,“闻一言,则信若蓍龟”,这是做领导的大忌。而且,“见后人则前人弃若弁毛,闻后言则前言视为冰炭。”所以“才自精明”显然不是鲁监国的特征。

“志自高”,从探春的言行也能看出,“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朱聿键承袭唐王后,在崇祯年间,清兵入塞,朱聿键就在南阳招兵买马,率军勤王,却被崇祯囚禁。弘光被俘后,潞王朱常淓惧怕清军,先是拒绝监国,后又投降满清。朱聿键不胜愤慨,舍我其谁?担纲称帝,志在复国。在郑芝龙偏安一隅,军阀们只图自保的情况下,隆武帝不愿安居后方,起驾往江西赣州,要到抗清前线,便于就近调集兵力,对清作战,收复江西北部。不料郑芝龙降清,清兵越过仙霞关,突然逼近,致使隆武帝在汀州遇难,意外被杀。所以《红楼梦》中探春理事那回,回目写“刁奴蓄险心”。

所以谶语写“运偏消”,指隆武帝虽有光复之志,又精明能干,却运偏消,意外被杀,政权消亡。运是运数,归之于天意,运数偏消,“消”,“灭也”,有“亡”之意。

“末世”,指一个历史阶段的末尾时期,指一个朝代的衰亡时期。出自《易·系辞》:“《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书中写“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书中多次出现唐寅,《红楼梦》在乾隆年间刻印。从唐寅到乾隆时期,只有一个“末世”,就是“明之末世”,不会是“清之末世”。顺治时入关、进京、平南,是清朝的开拓期,康雍乾又是清朝统治的上升期,不能说“末世”!

所以“生于末世”,只能是“明之末世”。

隆武帝称帝在先,而鲁王称监国已到七月份了,所以谶语前两句先写隆武帝,后两句才写鲁监国。但谶语整体,是把隆武帝和鲁监国二人合一,表面看起来是一个角色,精明志高,但生于末世,运气不好。然后“送你离开,千里之外,无声黑白,沉默年代。遥远相爱,天涯之外,生死难猜,一生等待。”

前面写元春,是“用反”,把小变大,为了“真事隐”,而且元春是朱由榔父子二人合一。探春也是把这两个相争的人物合为一个角色,图谶中的大海、大船、千里、远离,读者一看就不是精明能干、志自高的隆武帝,则不会把贾府小姐认成南明皇帝,也能起到把水搅浑、真事隐去的作用。



第五支〖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解读:

元迎探惜都是被满清所杀,但作者在四个曲子中没有从一个角度一味地写“死”,而是分别从死别、生离、作践、超脱等不同的角度,表现这个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

探春的曲名“分骨肉”,是从骨肉分离的角度来演。结合图谶中的大海、大船、千里、东风,从鲁监国逃亡海上奏起,一帆、路三千,所以这个血雨腥风的“风雨”路,是水路,千里之外,生死再难相见。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点明此曲主题,骨肉、家园,不得不抛下,远行。清兵杀来,鲁监国不得不舍弃家园,向东逃往海上。舟山被屠,文官、家属要么被杀,要么自尽,骨肉难再聚,阴阳永相隔。鲁监国不得不继续向南逃亡,飘零海上……

所以,这一路,血雨腥风,孤勇奋进,天涯海角,仍被追杀。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恐哭损残年”出现在“告爹娘”之前,是恐怕爹娘哭损残年,牵挂骨肉,所以说“休把儿悬念”。表达了骨肉远离之际的决绝之志:

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同元春“告爹娘”的“儿命入黄泉”相比,“休把儿悬念”显然具有勇决之气,义无反顾。但探春没叫“天伦”,所以无关“兄弟”。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表面看,穷通有定数,离合有缘由。反面看呢?

这句说的是“穷通”、“离合”。而“穷通”前的“自古”二字,引导读者可追溯一下“穷通”的典故。读《红楼梦》,典故的重要,前文多次强调,以后不再重申!

“穷通”,在古文中有两个名篇:

一是《庄子·让王》: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二是《吕氏春秋·高义》: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

然后讲了“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的故事。并说明:“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奇巧的是:“离合”在《吕氏春秋》中也有典故,而且,恰恰是引用了《庄子》里的故事。

《庄子·山木》讲了庄子遇到的故事:

庄子见大木枝叶盛茂,却无人砍伐,因为无用。后到了朋友家,朋友让童仆杀雁招待。童仆问:“一个能鸣,一个不能鸣,杀哪个?”主人说:“杀不能鸣者。” (注:雁就是鹅。野曰雁,家曰鹅。)

弟子问庄子:“山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然后庄子说了一车轱辘话,大意是只有“乘道德而浮游”才能免于难。并忽悠弟子说,这是“神农、黄帝之法则”。“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若按物、人的玩儿法呀,必定玩儿完。“唯道德之乡”,只有归于自然,才能解决问题。

《吕氏春秋·必己》中完整引用了庄子这个故事,山木、杀雁,包括“成则毁”、“合则离”的原话。

更巧的是,《庄子·山木》中有九个独立的故事,“山木不材”是第一个故事,后面居然有两个故事,都在讲孔子穷于陈蔡之事。而且,较《庄子·让王》中的开场白“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第七个故事甚至一字不差:“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然后与颜回论道,最后孔子说人应该顺应自然,“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第四个故事也仅一字之差:“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然后,大公任往吊之,说:“你快饿死了吧?”孔子回答:“是的。”然后两人讲论“不死之道”。

“穷通”、“离合”的典故,都涉及的是《庄子》和《吕氏春秋》,而且把“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重复了三次!

这些典故一直在说同一个人:孔子!

重复在说同一件事:“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

所以曲中写:“离合岂无缘?”

那么,反面看,“穷通”、“离合”是什么缘故?

孔子:鲁!

此曲咏叹的是,“鲁”王,“鲁”监国。

“七日不火食”:绝食!

鲁王朱以海并未绝食,这个“绝食”,说的是谁?

图上画的是“两人”,谶语说的也是两个人,这个“绝食”之人,正是隆武帝朱聿键。

隆武帝的死因,一直众说纷纭,流传的说法有绝食、射死、擒斩等。我们现在一般按《清实录》记载,博洛给清廷的奏报,是“擒斩”。但当时民间和南明最流行的说法,是“绝食而亡”。

显然,《红楼梦》中用了当时民间最流行的隆武帝“绝食而亡”。

“孔子穷于陈蔡”是著名的典故,甚至成了成语“陈蔡之厄”,读书人无人不知。而《庄子》的“让王”、“山木”等篇,以及《吕氏春秋·高义》等文,古时秀才,无人不晓。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这还是与爹娘、骨肉离别之心声。从今一别,天各一方,再无相见之日。抛家园,分骨肉,肝肠寸断。望泪眼,祈平安,各自保重!

奴去也,莫牵连:

去,既可表示生离,也可表示死别。

我去了,别再牵挂!

既有无可奈何,也有义无反顾。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7:元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二;三春怎及元春?元春之曲恨无常;眼睁睁,荡悠悠,是弓弦勒死!天伦呵,是叫谁?须要退步抽身早
2 赞同 · 5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4-20 10: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3: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9:湘云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一;湘江水逝楚云飞,孤标傲世偕谁隐?寒塘渡鹤影,是死了还是不见了?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4】


12.10 湘云
图:

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谶: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解读:

湘云的反面人物,是崇祯太子朱慈烺,在本文第二章便已解过。

看其图谶:

飞云,逝水。

水逝,云飞。

这个水,是湘水;这个云,是楚云。明显指出了“湘云”。

关于湘云为什么是湘、楚的问题,在下面词曲中一并解说。

这个水逝、云飞,怎么理解?是死了吗?

有人说“逝”字都出现了,显然是“逝世”了,就是死了。

不见得!

“逝”字本义,可不是“死”的意思。

“【說文】往也。【增韻】行也,去也。”

比如,《诗经·硕鼠》中的“逝将去女”。

再如,《楚辭·九歌》中的“将腾驾兮偕逝”。

“逝”字,都是“去”的意思。

所以,“逝世”也说“去世”,用的是“逝”字的本义,“去”。

后来,才引申为“亡”的意思。

比如,《汉书·司马迁传》中的“長逝者魂魄”。

那么,湘云图谶中的“逝”字,是“亡”?还是“去”?

看:水逝、云飞,跟“飞”字对偶,显然是“去”,不是“亡”。

去了,飞了。

前文我们解读湘云,结局是“隐了”,是“白首双星”之一,活到白头了,并未被满清杀害。“南北太子案”中的“太子”,都不是真太子,真正的太子从“一片石”战场逃脱,一直未出,后来“隐了”。

“菊花诗”中,湘云的三首菊花诗,两首都出现“三径”,甚至写了“潜度偷移三迳中”。“三径”是隐者家园,经过“潜度偷移”,后来“隐了”。

所以湘云问读者:“凭谁醉眼认朦胧?” 谁能认出这个“胧”?是月龙,明之龙。

黛玉接下来的菊花诗,“和云伴月不分明”,谜底正是“胧”字。后句“惊回故故恼蛩鸣”,显然用了岳飞《小重山》的典故,还是用典故来向读者说明“胧”字,太明显了:“月胧明”。

胧:是“月龙”,月是明,正是“明之龙”。

黛玉是“明君”,湘云是太子,太子是储君,都是“明之龙”。

为什么说黛玉是“明君”?都拿黛玉比“明妃”、“王明君”了,而且书中多次提到昭君,读者还看不到黛玉这个“明君”?

但对不熟悉典故、历史,还不愿去了解典故,只读正面宝黛爱情故事的读者,还真不明显,真看不到“明君”。

还有后句“衰草寒烟无限情”,黛玉几乎明说了是:六朝旧事、后庭遗曲,后庭花、亡国恨!

为什么黛玉的“衰草寒烟”是说“亡国恨”?还是读点诗词,看些典故吧,朋友们!这是读《红楼梦》的基本功,否则只能看热闹。

黛玉的“一从陶令平章后”,“忆旧还寻陶令盟”,也是重复强调陶渊明这个“隐士”,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黛玉的“孤标傲世偕谁隐?”是问菊,也是问读者:写谁隐?

还是写太子湘云隐!

在黛玉《问菊》之前,湘云的《对菊》有“数去更无君傲世”,其后的《供菊》还有“傲世也因同气味”,重复强调“傲世”。“傲世”的正是湘云,而非黛玉。

海棠诗已结束,湘云特地赶来,做东道邀一社,特意拟菊花题,菊花是“隐逸”花。湘云、黛玉、探春菊花诗中的“隐”,都在不遗余力地提醒读者:“隐”的是本次菊花诗的东道主,湘云,崇祯太子。

还有湘云的诗句“寒塘渡鹤影”,与黛玉的“冷月葬花魂”成联。“冷月葬花魂”显然是黛玉命运的写照,“寒塘渡鹤影”也是湘云的命运写照。“寒塘渡鹤”,留下的是影,鹤呢?不见了!不能说鹤死了。

湘云图谶:水逝、云飞,去了、飞了,不是死了,是消失了,不见了,正是“隐了”。

谶语,是将来应验的预言。与之前对湘云这些解读,也都一致。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富贵又如何?“强暴”之间,父母早离。

富贵,是在“父母违”之前。

湘云是太子,还有比“皇家”更“富贵”的吗?

对顽石、宝玉,这个代表皇权的玉玺,书中也多次用到“富贵”:

顽石听僧道“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

便求僧道,“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

那僧说,“然后携你到那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还有宝玉出场之词:“富贵不知乐业”。

所以,湘云、宝玉的“富贵”,贾史王家的“富贵”,可不是一般人家的“富贵”,而是玉玺投胎的“皇家富贵”。

“又何为”?因为父母早离。为什么?襁褓:强暴!

甲申之难,李自成军攻破京城,正是“强暴”。

乾坤突变,帝后横死,一夜之间,太子成为孤儿。

展眼吊斜晖:

转眼之间,夕阳西下。

日落,代表“明亡”。

湘江水逝楚云飞:

水逝、云飞,去了、飞了,前面解了:太子隐了。

水云,既喻湘云之飞逝,隐去;也是“云散高唐”的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在云水之间幻化,后面解词曲时一并说。

湘楚水云,正是《潇湘水云》,了解古曲的读者便知,《潇湘水云》是一首著名的琴曲,宋亡之后,数百年来广为流传。

《红楼梦》中,贾母特意提到过:“《玉簪记》的《琴挑》”。《琴挑》是戏曲名段,妙常“抱琴弹向月明中”,弹的琴曲名《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由南宋浙派琴家郭沔,创作于蒙古南侵之时,南宋灭亡前夕。“每欲望九嶷,为潇湘水云所蔽”,作者深感国事飘零,对山河残缺无限感慨,借水光云影,寄眷念之情。

这与红楼作者,何其相似?异族南侵,国家将亡,以词曲寄情。

这与崇祯太子,何其相类?清兵南侵,朱明将亡,以云水寄情。

还有,湘楚水云,潇湘水云,湘云之“湘”,来自“潇湘馆”和“潇湘妃子”,正是黛玉崇祯帝。

谶语的关键信息:

富贵,父母早离。

斜晖,水逝云飞。

也就是:

落日,湘云隐去。(明亡,太子隐去)



(湘云未完,下文继续)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8:探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为何画着两人放风筝?一只大船,一片大海,是什么海?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典故说什么?
3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4-21 17: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3: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10:湘云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二;纵居那绮罗丛,典故揭秘,一丛浅淡一丛深;庭烟敛夕棔,“明开夜合”的“棔”字,是湘云证据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5】


(接上文,湘云图谶解读)

第六支〖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解读: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谶语中已解,遭遇“强暴”,甲申之难,帝后父母,上吊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宋词中,“绮罗丛”很多。

比如柳永的《瑞鹧鸪》:“绮罗丛里,独逞讴吟。一曲阳春定价,何啻值千金。倾听处,王孙帝子,鹤盖成阴。”

比如贺铸的《画楼空》:“弦管闹,绮罗丛。月明中,不堪回首。双板桥东,罨画楼空。”

“绮罗丛”表面意思是:繁华处。

反面看,“绮罗丛”,和湘云的菊花诗“一丛浅淡一丛深”,两次三番在重复“丛”字。前文多次论证过,重复是《红楼梦》中一种很常见的写作方法,重复就是强调!这个“丛”字,其他人都没用到,在湘云处,却是多次重复强调,读者就要注意了。

“丛”字指出湘云是“丛帝”,是“望帝”黛玉的继承人。这些前文都解过,不再啰嗦,只简要概述结论。

宝玉对花袭人说“化成烟”,回目中提醒读者“花解语”、“玉生香”。宝玉化成烟是“玉生烟”,“花气袭人知昼暖”可解语,知“昼暖”,便知“日暖玉生烟”。李商隐这首诗无人不知,所以是个射覆,让读者射中“月明珠有泪”,就是:明朱有泪。

我们也就知道了,书中为什么把“花气袭人知骤暖”这样的名句,两次都错写为“昼暖”,是用错误提醒读者:日暖!

前面两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在《红楼梦》中显然也有照应:

黛玉的《菊梦》,“和云伴月不分明”的下句,便是“登仙非慕庄生蝶”。“庄生蝶”已点明了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

宝玉看《庄子》,续《庄子》,黛玉也续了“作践南华庄子因”。前文解过,黛玉“可巧翻出昨儿的《庄子》来”,是黛玉把答案直接给读者翻出来了:这一回一直说的是宝玉的“四颗珠子”,四个朱子,崇祯四子。崇祯四子正是“庄子”,即“庄之子”,黛玉正是“庄”,“庄生蝶”的“庄”,“庄烈帝”的“庄”。黛玉崇祯帝的《本纪》,在史书上的篇名,便是《庄烈帝》。

还有,宝钗扑蝶!

宝钗刚看到宝玉进了潇湘馆,便“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蹁跹,十分有趣”。

为什么十分有趣?看看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到底是“玉色蝴蝶”?还是“彩蝶”?明显又是故意写错!错误提醒读者:注意“蝴蝶”,“一双玉色蝴蝶”!

中国人都知道“梁祝化蝶”的故事,这“一双玉色蝴蝶”,容易看出是喻宝玉、黛玉二玉,所以宝钗“扑蝶”,是“扑打二玉”。

中国人也都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至今,这仍然是个可以探讨的哲学问题。什么是真?什么是幻?人为什么做梦?《黑客帝国》的真、幻之境,为什么让人细思极恐?

这本书的书名,偏偏又叫作红楼“梦”,所以读者容易看到黛玉诗句“庄生蝶”的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我们也就知道了,宝玉的第一小厮茗烟,黛玉的第一丫嬛紫鹃,名字原来都取自这首《锦瑟》。而且,茗烟是“明”烟,紫鹃是“紫”色的杜鹃,紫色、红色都是“朱”色系。所以,从小厮、丫嬛之名,便能看出二玉的“朱”、“明”属性。

这个“望帝”是谁?显然不是紫鹃,正是黛玉这个皇帝。

黛玉的皇帝特征非常明显,书中把黛玉比“明妃”、“王明君”,谁都能看出,“明君”是明朝皇帝。而且黛玉住大观园主位,潇湘馆,是“竹宫”,天子所居!

《三辅黄图·甘泉宫》中载:“竹宫,甘泉祠宫也,以竹为宫,天子居中。”

《汉书·礼乐志》也有记载:“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

明末钱谦益的《田国戚奉诏进香岱岳》诗:“天子竹宫亲望拜,贵妃椒室自焚香。”

“望帝”的继承人是谁?丛帝。

也只有太子朱慈烺,才能作为黛玉崇祯帝的继承人,“丛帝”。

丛帝有个独一无二的特征,在《红楼梦》中有明显证据:

丛帝鳖灵是一个鳖精修成,每天夜里都要到井边的一棵夜合树下会情人。

76回凹晶馆联诗,湘云说“庭烟剑夕棔”,故意把“敛”错写成“剑”,还是错误提醒读者的手法。黛玉为什么叫妙?并说“棔字,亏你想得出”!

然后湘云三次重复提醒读者“查一查”:“要查一查”,“宝姐姐说不用查”,“到底查了一查”。

“这就是如今俗叫作‘明开夜合’的”。

太明显了!是让读者“查一查”这个“棔”字。

棔:就是合欢树,夜间叶子成对儿相合,所以也叫合昏、合棔、夜合。这里却写了个俗叫法“明开夜合”。

明开:开明帝。

夜合:夜合树。

作者让读者“查一查”:查出神话中,丛帝鳖灵每晚“夜合树”下会情人。丛帝,正是“开明帝”。

所以说,“棔”字,“明开夜合”,前后文对“棔”字的各种提醒和强调,再没法用巧合来解释了。这可作为湘云是“丛帝”的证据。

(湘云未完,下文继续)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9:湘云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一;湘江水逝楚云飞,孤标傲世偕谁隐?寒塘渡鹤影,是死了还是不见了?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1 赞同 · 1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4-22 14: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11:湘云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三,乐中悲;云散高唐的典故,水涸湘江的结局;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6】


(接上文,湘云曲词解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幸而生来宽宏大量,从没把“儿女私情”放在心上,胸襟洒脱,就像雨后明月照耀宫殿。

玉堂:宫殿。

宋玉《风赋》:“然后倘佯中庭,北上玉堂,躋於罗帷,经於洞房,迺得为大王之风也。”

《韩非子·守道》:“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

刘向的《九叹·逢纷》:“芙蓉盖而菱华车兮,紫贝闕而玉堂。”

还有杜甫的:“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李商隐的《菊花》诗:“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玉堂”是宫殿,也就可见“白玉为堂”的贾家(典故出自汉诗“白玉为君堂”),“君”家,是什么人家?皇帝家!

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明月照耀的风光。用来比喻胸襟开阔。

出处是黄庭坚的《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英豪阔大、宽宏大量,说的是此人性格、心胸。

霁月光风,说的还是胸怀洒落。

注意,为什么要用“宫殿”作比喻?什么人能看到明月照耀宫殿?皇家之人。

说这个皇家之人,胸怀洒落,从未把“儿女私情”放在心上。

相较于湘云,谁把“儿女私情萦心上”?林黛玉。

林黛玉反面是崇祯帝,放在心上的是“儿女私情”吗?既然读此书的反面,“儿女私情”显然并非男女之情,宝玉是玉玺,代表皇权。

所以,这个皇家之人,崇祯太子,不放在心上的,正是“皇权”。这也解释了在崇祯帝亡后的几十年中,崇祯太子一直“隐”而不出,红楼作者认为太子不是一心要当皇帝。

第一句就是“父母叹双亡”,身遭此难,不愿再蹈父皇之覆辙,所以无心皇位,只想平安度日,宁愿隐去,这也很容易理解。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配了个才貌双全之人,得了个地久天长,也抵得过幼年坎坷。

仙郎:青年仙人,年青才俊。也是尚书省各部郎中之称。

比如韩愈的诗句:“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戴叔伦的《织女词》:“凤梭停织鹊无音,梦忆仙郎夜夜心。”

尤其是李白的《赠史郎中》:

凤凰丹禁里,衔出紫泥书。
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馀。
仙郎久为别,客舍问何如。
涸辙思流水,浮云失旧居。
多惭华省贵,不以逐臣疏。
复如竹林下,叨陪芳宴初。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
这几句告诉读者:太子配了个才貌双全之人,得了个地久天长。很明显,湘云配的这个才貌双全之人,不是宝玉。对宝玉、玉玺,湘云并不放在心上。而是跟这个才貌仙人,一起地久天长了。

这也跟前文对湘云这个太子的解读一致,太子隐了,活到白头了。

所以曲中说“博得个地久天长”,而且说抵得过父母双亡的坎坷。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云散、水涸,水逝、云飞,在图谶中解读过,是消失了,不见了,太子“隐了”。

“云散高唐”,是用宋玉的《高唐赋》典故,“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是把湘云比作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在云水之间幻化,变化无穷。

巫山神女,在中国神话中,是赤帝之女瑶姬。在《红楼梦》中,“赤帝”是朱明之帝,“白帝”是满清皇帝。赤帝五行属火,是炎帝神农,对应季节为夏,华人自认为炎黄子孙。白帝五行属金,对应季节为秋,宝钗“欲偿白帝凭清洁”,便是凭“清”,报答“白帝”。

前文在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也解读过《史记》中记载的“赤帝子斩白帝子”的典故。

所以巫山神女是赤帝之女,对应湘云为朱明帝之子,很明显。

《水经注》收录的丛帝鄨令之事:“荆人鄨令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令至汶山下,复生,起见望帝。”“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峡而蜀水不流,帝使令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

这是蜀地最早的地方志《本蜀论》中记载的古蜀国历史和传说,《水经注》中有收录。望帝时,因巫山峡窄,蜀水流不出去,形成水患。鄨令为相,望帝使鄨令凿巫峡通水,蜀地才得陆处。望帝禅位于鄨令,号曰开明,便是丛帝,即开明帝。

因巫山峡窄,蜀水不流,丛帝凿通巫山,才有蜀之陆地。“巫山”是巫山神女和丛帝鄨令之间的线索,通过“云散高唐”,和湘云说的“明开夜合”的“棔”字,把巫山神女、赤帝之子,和丛帝、望帝衔接起来了。让读者能看出湘云这个丛帝,望帝的继承人,崇祯太子。

注意,这里写的很清楚,“荆人鄨令死”,“荆人求之不得”,丛帝是“荆人”。

为什么写湘云是“湘江水逝楚云飞”?“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湘云跟楚地、湘江有什么关系?因为,丛帝来自荆楚!

这又是一个有力证据:湘云是丛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又说是运数应当,不必悲伤。

书中多次说到“运数”,这是明末亡国后当时人们的普遍观点,认为明朝“运数已尽”,新朝当兴。所以很多人认为满清是趁火打劫,巧偷了大明江山,得国太易。

父母双亡,坎坷形状,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些都是“运数”。对任何人来说,亲人离世都是锥心之痛,更何况还是遭遇“强暴”,横死惨亡;还有云散高唐,为当世所不容,不能承继父业,甚至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平凡生活,只能潜度偷移,逃离家园,隐遁世外……

这是何等之痛!何等之悲!

所以,湘云之曲,名“乐中悲”。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10:湘云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二;纵居那绮罗丛,典故揭秘,一丛浅淡一丛深;庭烟敛夕棔,“明开夜合”的“棔”字,是湘云证据
1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4-24 11: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4: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12:妙玉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一;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揭秘,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可怜金玉质的典故,终陷淖泥中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7】


12.11 妙玉
图:

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谶: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解读:

妙玉前文解过,是崇祯嫡子,太子亲弟,定王。

所以能在十二钗中排名如此靠前,甚至排在贾府小姐迎春弘光帝之前,紧随湘云这个崇祯太子之后。

在“栊翠庵品茶”中,通过妙玉的茶盘、成窑茶盅,和“老君眉”茶,妙玉为读者指出了刘姥姥这个“李自成”的姓名。而且,通过妙玉的古董茶具,给薛宝钗的“[分瓜]瓟斝”,给林黛玉的“杏犀[喬皿]”,给宝玉的“绿玉斗”作例子,用诗经“齿如瓠犀”的典故,妙玉又为读者指出了薛宝钗这个瓟是“胡虏”,以及妙玉为黛玉崇祯之“子”。“瓠犀”就是“葫芦子”。

然后,妙玉又拿出了一个“蟠虬”、“竹根的大[台皿]出来”。竹根,是“朱根”,指出妙玉是“朱姓”。“蟠”是屈、伏,表示潜藏状态,“虬”是“龍子有角者”,指出妙玉是潜藏的龙子!与“犀”是黛玉崇祯之子相符,可相互验证。

76回中秋夜,骨肉团圆之时,妙玉加入黛玉、湘云父子之列,并一起联诗,就比较容易看出,妙玉与黛玉、湘云的骨肉关系。

恰恰在湘云的“寒塘渡鹤影”,和黛玉的“冷月葬花魂”之后,妙玉联的是“香篆销金鼎”。与“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指出湘云、黛玉二人的命运一样,“香篆销金鼎”也指出了妙玉的命运,是“香销金鼎”,亡于“金国”,即满清。

计六奇《明季南略》中的“三皇子纪”,还有时人陆圻的《纤言》,前面也全文引用了,并解读过,这个“三皇子”正是定王。潜藏民间,后在满清抓捕下,不得不削发为僧,号云庵,或称一鑑,或称起云。后来被小人为赏金出卖,被满清抓捕、斩杀。

妙玉的“槛外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书中故意把“唐”写到“五代”之后,用如此明显的错误提醒读者,谜底是:“一鑑”。铁门檻,把檻的木,换成铁的,正是“鑑”字。

“一鑑”是三皇子定王出家后的名号,还有“云庵”、“起云”。

这个“一鑑”,是定王独一无二的证据!而且写“五代、唐、宋”这样明显的错误。跟湘云的“棔”字证据一样,确凿无疑,无可辩驳。

书中这样的证据,才能称得上“铁证”。



图谶中,美玉落入泥中,终陷淖泥中,是个比喻,在词曲中说明了:“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玉遭泥陷,是“好一似”,跟湘云的“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一样,是比喻,比喻雨后明月照宫殿。

那么,是把什么比喻为“玉遭泥陷”呢?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既然这个比喻如此重要,在图、谶、曲中都重复出现,是最重要的、表示此人结局的句子,那么我们就要非常重视、精准解读,不能猜,或者解个大概意思。所以在后面词曲中,一并解读。

欲洁何曾洁:

想要洁净,结果却不洁净。不洁净是什么?肮脏!

看来还是说“风尘肮脏”。

如果只按表面意思理解,比如:尘世肮脏、丑恶,所以妙玉入了空门,想要在佛国净土修炼,最终想得超脱。结果却不遂人愿,最终还是陷于尘世肮脏,如美玉陷于污泥之中。如此之类,凡此种种。

这样的“解读”,不叫解读,这叫没看懂。如果只在这样的层面读《红楼梦》,充其量只是小学生认字的程度,连门都没找到。就像红楼作者在书中写的一个人物作警示,贾瑞,拿着个“风月宝鉴”,只照正面看美女,不看反面的骷髅。把王熙凤只看成表面的美女,却不知此人反面的骷髅是什么。甚至不知道“《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又曰《石头记》,又名曰《金陵十二钗》。贾瑞照的镜子名“风月宝鉴”,正是此书之名《风月宝鉴》!

真人在把《风月宝鉴》送给贾瑞照看的时候,是怎么叮嘱的?

“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

还要红楼作者怎样说?才能明白要照看《风月宝鉴》的反面!

只看正面,就跟贾瑞一样,即便看到精尽人亡,看的也只是美女,表面意思,假语村言,不是这本书真正要告诉读者的“真事隐”。

所以此书要读反面!尤其是解读《金陵十二钗》的图谶词曲,只照正面理解,永远是贾瑞看美女----门外汉,结果是死路一条。

所以这句不能按表面,理解为不洁、肮脏之类的意思。在后面词曲中,才能找到门路和书中指引,精准解读。

云空未必空:

表面看:说空,未必空。

比如,妙玉给宝玉用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斟茶,是对宝玉有情。还说“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作为修行之人,不仅说狂话,而且贪恋“古玩奇珍”,都不符合空门中人的“空”,所以说“未必空”。

或者说此人结局,不洁,也未空,等等都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

反面看呢?看反面和看正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在于看美女,还是看骷髅!如果仅仅停留在看妙玉这个美女,宝玉这个俊男,以及男女之情,吃茶等等,都是看正面。

看反面是看妙玉这个美女背后的骷髅,即死人,历史人物之事。

看妙玉反面的历史人物,三皇子,定王:

云空,不空:空不空差别在什么?“云”!

《三皇子纪》中:“削发为僧,号云庵,或称一鑑,或称起云。”

跟书中明确指出“一鑑”一样,“云”也是定王身在空门的称号:云庵、起云之“云”。

未必空,没能空,定王后来被满清抓捕后,以假皇子的罪名杀害。

可怜金玉质:

“金玉质”,也是用典,朱熹的诗“端溪有潜虬,孕此金玉质”。

明清文人奉朱熹为宗,朱熹的《四书集注》更是钦定的教科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所以朱熹的诗,明清文人并不陌生。

哪里孕此“金玉质”?是“端溪有潜虬”。

哪里有“潜虬”?是“端溪”。

“端溪”是端溪砚,即端砚,中国名砚,砚中上品。

砚台里有“潜虬”,所以文章、书画中才能“孕此金玉质”。

这也是朱熹这句诗的含义,借砚台有“潜虬”,赞书画“金玉质”。这就是中国古时文人的含蓄,不直接赞这画好,认为这样说话太露骨,太直白,没水平。而是追求意境,追求含蓄的美,说是砚台里藏龙,所以这书画是“金玉质”。

把这句诗放在《红楼梦》的语境中,放在妙玉的图谶中:砚台里潜藏龙子,所以文章中(图谶中)孕此“金玉质”。

“潜虬”:潜,是潜伏,潜藏。虬,是“龍子有角者”。

“有潜虬”,正是“金玉质”在上联中的对应字。

“潜虬”,不就是《红楼梦》中写妙玉时的“蟠虬”嘛。

妙玉拿出“蟠虬”、“竹根”的大[台皿]出来,前文解过妙玉是“朱姓”、“蟠虬”,潜藏的龙子。

所以这里的“金玉质”,一是指出妙玉之“玉”,玉陷淖泥中。二是用射覆手法,指出反面有“潜虬”,“蟠虬”,潜藏的龙子。

终陷淖泥中:

即玉遭泥陷,在下面词曲中解。

(妙玉未完,下文继续)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11:湘云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三,乐中悲;云散高唐的典故,水涸湘江的结局;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1 赞同 · 1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4-26 1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3:42 , Processed in 0.0634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