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9: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真的是曹雪芹心中的桃花源吗?
原创写乎2019.2.20我要分享
作者:郝加献


(一)“天上人间诸景备”

就目前大众所认知的,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是最复杂的《红楼梦》的作者。

书中第一回,明确写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是汉族旗人,出生在南京,曹家是一个“百年望族”。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做过康熙的奶妈,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从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多年之久。

织造是专为宫廷采办丝织品和各种日用品的官职,官阶虽不高,但是非皇亲不能充任。因此,曹雪芹幼年在南京度过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


雍正年间,嗣父曹頫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頫被“枷号”,曹雪芹随同祖母,母亲等全家老少,由南京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开始了穷困潦倒的悲凉生活。这一年,曹雪芹刚虚岁14岁(有18岁之说)。

曹雪芹从赫赫扬扬的官宦世家,坠入“瓦灶绳床”的地步,特别是亲身经历了家庭衰败破产而饱尝人世间辛酸,极为痛苦,锥心刺骨。回味昔日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成为穷愁潦倒的曹雪芹的精神寄托,怀着切肤之痛,写下了这部不朽巨著。

《红楼梦》带有曹雪芹自传的性质,但又非完全意义的自传。“真事隐去,假语村焉”,文学创作的成分更多。特别是妙笔生花虚构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和一群生动活泼的青春女子。——著名学者白先勇先生说,大观园只存在曹雪芹的心中,是他的“心园”,他创造的人间“太虚幻境”。


贾家的大姑娘元春选上了皇妃,贾府欢腾一片,为了迎接元妃省亲,建造了一座仙境般(“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

省亲后,贾宝玉和贾府的姑娘们都住进了大观园。宝玉身边的姐妹们个个性格分明,她们结诗社,制灯谜,放风筝,开夜宴,品梅赏雪,踏青游园,生活在一个神话般的园子里。宝玉倚红偎翠,流连于群芳之间,不亦乐乎!

后来,元妃失势至死亡,没有了庇护的贾家事败,大观园群芳流散,宝玉看破红尘出家为僧,本来奢华富贵的宁荣二府,终于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二)“金陵十二钗正册”

《红楼梦》中关于宝玉,有“意淫”一说。事实上,红楼一梦,特别是仙境般的大观园更是曹雪芹的“自恋”“意淫”之作。

大观园群芳中,“金陵十二钗正册”是第一层次。元、迎、探、惜四春是宝玉的姐妹,李纨、王熙凤是宝玉的嫂子,巧姐是宝玉的侄女,秦可卿是宝玉的侄媳妇,均有直系或旁系关系。而钗、黛、湘云、妙玉则是她们之外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四个青春少女。

除宝钗尚有母亲外,黛玉、湘云、妙玉都是出身官宦人家,自幼父母双亡,——这不禁让人想到“文革”时的“八个样板戏”,男的无媳妇,女的无丈夫,而黛玉和妙玉又都是从小多病。这样她们就可以无牵无挂、理由充分、顺理成章地住进了大观园。

这不是巧合,这是曹公刻意设计的。


本人有四个章节分别对钗、黛、湘云、妙玉做了解读,认为曹公赋予了她们深刻的象征意义:林黛玉代表着诗意与理想,薛宝钗意味着现实,而妙玉是大雅,是超尘脱俗,那么史湘云则是大俗,是食人间烟火的名士风流。

解读她们的时候,我常常想到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小说中有“风月宝鉴”),又想到“脂批”的“影子说”。

这说明什么?这至少说明并不是曹公的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么四位风流绝代的女子,而是曹公按照他的理想,艺术创作出来的,以最终达到“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艺术效果。


(三)“无材可去补苍天”

贾宝玉是谁?贾宝玉是大荒山无稽崖下,女娲补天废弃的一块石头,“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于国于家无望”。

批书人脂砚斋就曾揭示了全书的本旨是:“无材可去补苍天。”(第一回甲戌本的侧批明确认定这七个字是“书之本旨”)。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受宝玉的祖宗宁荣二公的“剖腹深嘱”,警戒宝玉“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以求不“见弃于世道”,而结果宝玉却深负了警幻“一番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之言”,在迷津前没有“作速回头”,终于堕入了万丈深渊。

中国的古代文人失意后,一般退隐山林,独善其身,或玩世不恭,游戏人间,陶渊明创造了“桃花源”,更是成为了后世文人的精神家园。而曹公不仅仅是失意,而是人生遭遇了“忽喇喇似大厦倾”的重创,逃避残酷的现实,躲进自己的精神家园去疗伤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一座园子,仙境一般,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美轮美奂。曹公的桃花源不时在他的面前浮现。美女如云,良辰美景,赏心悦目。

于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之中,曹公不自觉地梦幻当年的安富尊荣、追求享乐,沉于“花柳繁华之地,富贵温柔之乡”而不能自拔。栊翠庵妙玉品茶,对茶具如数家珍,讥讽黛玉为“大俗人”,嘲弄宝玉“饮马饮骡”,那份高贵,那份自傲,那份得意,正是作者的自画像。

转瞬间,灰飞烟灭,“好了好了”,曹公耳畔回响着贾珍“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的绝望声音,悔恨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更叹当日在他之上的诸位裙钗,——小说中,元春,贾族的荣耀,贾家的保护伞,探春管理荣国府,“兴利除弊”,王熙凤脂粉英雄,杀伐决断,秦可卿死后托梦王熙凤“二事”……不禁羞愧难当,痛心不已,泪流满面。特别是在秦可卿的大治丧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曹公撕心裂肺的号哭——书中,宝玉的“万箭攒心”,“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等,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于是,有了这部最伟大而又是最复杂的《红楼梦》。


【作者简介】郝加献,北京密云人,自由撰稿人。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的创作。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征文优秀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9: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6073--【蘅芜苑原型桃花源+武陵别景+】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蘅芜苑:大观园里的桃花源,贾府的避难所

木石红楼
IP属地: 浙江
2020.06.16 17:08:04
字数 2,939
阅读 607
我看到网上有文章说,《红楼梦》里面,薛宝钗根本不是人,而是一个女鬼,她住的蘅芜苑,其实就是鬼屋。第一次看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我真的惊呆了,这些作者的脑洞也太大了吧,《红楼梦》都读出《聊斋》的味道了。

张莉饰演的薛宝钗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读《红楼梦》时,没有一点脑洞还真不行,谁让这书处处是隐语呢?就说这蘅芜苑吧,虽然我不认同它是鬼屋,但它确实非同寻常。

那么,蘅芜苑到底有多不寻常呢?从曹雪芹留下的几处线索看来,蘅芜苑其实是大观园里的桃花源,贾府被抄家后,它就成了贾家幸存者的避难所。

大观园蘅芜苑
线索一:蘅芜苑的原型就是桃花源。
我之所以说,蘅芜苑的原型是桃花源,是因为曹雪芹对蘅芜苑的描写,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如出一辙。

关于蘅芜苑的详细描写,在第十七回。当时大观园刚刚落成,贾政领着宝玉和清客们游园。走出稻香村,众人就往蘅芜苑去了。蘅芜苑的入口处,风景很特别,原文是这么写的:

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

要进入蘅芜苑,要么从山坡上绕过去,要么坐船,从石洞中进入。穿过石洞后,就能见到蘅芜苑了,里面开阔明朗,种满各种藤萝香草,生机勃勃,却又清幽雅静。

从一路花柳石泉,走到萝薜倒垂的“水帘石洞”,最后进入开阔明朗、清幽雅静的蘅芜苑。这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翻版。

蘅芜苑入口处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写到,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打渔为生的武陵人,无意中进入一个世外桃源。桃源里面一片太平气象,人人安居乐业。原来这里的人,都是祖上为躲避秦时战乱,才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关于桃花源的景色,陶渊明是这样描写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从一路花草林泉,走进一个小山洞,最后进入开阔平旷的桃花源。桃花源里有良田美屋,各种农作物和家禽,真是一个生机勃勃,却又与世隔绝的清幽之地。

大家仔细看看,蘅芜苑的描写,是不是和桃花源一个模子?

其实,曹雪芹就是以桃花源为原型,来打造蘅芜苑的。他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暗示蘅芜苑像桃花源一样,是个避难所,好让贾家人落难后,能在此处避居。

酉阳桃花源
除了此处描写外,还有没有更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蘅芜苑是避难所呢?当然有了,且看看贾政的清客们怎么说。

线索二:曹雪芹借清客之口告诉读者,蘅芜苑将会是贾家的避难之所。
贾政游大观园这回,曹雪芹详细写了四个院落:潇湘馆、稻香村、怡红院、蘅芜苑。这四个院落都同等重要,但唯有蘅芜苑入口处的景色,曹雪芹详细描写了。其它三个院落入口处的景色,曹雪芹都是一笔带过。

曹雪芹详写蘅芜苑入口,就是要提醒读者,蘅芜苑的原型是桃花源,它是贾家未来的避难所。但此处描写甚是隐晦,读者即使反复读很多遍,也不一定就能看出曹公心意来。于是曹公干脆借清客们的话,直接告诉读者,蘅芜苑就是贾家避难的桃花源。

酉阳桃花源石洞
那么清客们到底说了什么话呢?请看下文。

看到蘅芜苑入口处的石洞时,贾政十分欣喜,他问清客们说,这个石洞该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清客们都不假思索地说:“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个字。”这话意思就是:这还用考虑吗,这分明就是“武陵源”啊。

所谓“武陵源”,指的就是《桃花源记》中,那个武陵人找到的避难地桃花源。

贾政听了“武陵源”三个字,表示不满意。贾政也是个读书人,当然知道“武陵源”是避难之地,所以肯定不会用这个不吉利的名字。

见贾政不喜,清客们又忙说:“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也罢了。”

桃花源里的人,祖上都是秦朝旧人,他们为了避战乱,才躲进桃花源。因此,“秦人旧舍”指的还是避难地桃花源。

果然,宝玉一听这名字,立刻就反驳说,“秦人旧舍”避难的意思就更显露了,如何能用这名字?于是,宝玉就给这个石洞题了“蓼汀花溆”四字,后来元春改成了“花溆”。

蘅芜苑
既然“武陵源”、“秦人旧舍”有避难之意,十分不吉利,那么曹公为何非要来这一出呢?就算为了突出宝玉的才华,也可以随便拟一个别的名字嘛。

这是因为,曹公担心前面写的太隐晦,怕读者看不懂,所以干脆借清客之口,直白地告诉读者,蘅芜苑就是“武陵源”、“秦人旧舍”,是大观园里的桃花源,是贾家将来的避难所。

除了景物描写,和名字伏笔外,有没有具体事件,能证明蘅芜苑是贾府避难所呢?还真有这么一件事,而且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无人不知。这件事就是——抄检大观园。


线索三:抄检大观园,伏笔贾府被抄家后,蘅芜苑成了避难所。
因为傻大姐捡了个绣春囊,王夫人就下令,让王熙凤领队,趁着夜深人静时,轰轰烈烈抄检起大观园来。

抄检到探春的秋爽斋时,探春反应十分激烈。她不等抄检队伍进门,就先领着丫头们,严阵以待。等王熙凤一进屋,她就开骂了: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

探春这番高瞻远瞩的话,正说明了这次抄检大观园,就是贾府将来被抄家的预演。

何况,“假(贾)作真(甄)时真亦假”,甄家其实就是贾家,既然甄家已经被抄家了,那么贾家自然也难逃一劫,早晚要被抄家。

抄完怡红院后,王熙凤就对王善保家的说,宝钗是亲戚,所以蘅芜苑不能抄。于是,蘅芜苑就躲过此劫了。

既然抄检大观园,是贾家被抄家的预演,那么蘅芜苑躲过大观园抄检,就预示了它会躲过贾府抄家,最后安然无恙幸存下来。

那么,曹公为何偏偏让蘅芜苑幸存呢?这是因为,曹公早就安排好了,要把蘅芜苑当避难所,让贾家落难后,宝钗等人能避居此处。

蘅芜苑内部阔朗,种满藤萝香草
此外还有两处细节,也伏笔了蘅芜苑是避难所。

一是宝玉给蘅芜苑题的对联:“吟成荳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开到荼蘼花事了,荼蘼花开过后,就意味着花季结束,所以荼蘼有完结的含义。蘅芜苑的荼蘼,和麝月抽到的荼蘼花签,意思一样,都代表大观园诸芳散尽,贾府荣华已逝。

“睡足荼蘼梦也香”,意思就是说:贾府败落后,宝钗在蘅芜苑睡得很好,梦也很香甜。

宝钗能在蘅芜苑安然入睡,可见蘅芜苑肯定没被查封。既然宝钗能住进蘅芜苑,肯定也还有其他贾家人,一同住在蘅芜苑,比如王夫人、平儿等人。想必是皇上体念荣国公的功劳,于是格外开恩,留下了蘅芜苑,以安顿宝钗等无辜者吧。

蘅芜苑对联
二是宝钗的判词,“金簪雪里埋”。

所谓“金簪雪里埋”,是指宝钗最后的结局。有读者认为,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宝钗最后死在冰天雪地中。但实际上,此句中的“雪”,指的是蘅芜苑,也就是说,宝钗死在蘅芜苑。

刘姥姥游大观园那回,众人进了宝钗的屋子,发现宝钗的屋子没有任何陈设,简朴得如雪洞一般。“金簪雪里埋”中的“雪”,指的就是宝钗这个雪洞一样的屋子。她应该一直住在蘅芜苑,直到最后死在雪洞般的屋里。

从上面这两点看来,贾府抄家的时候,蘅芜苑不仅幸存下来,而且宝钗一直在里面住。既然宝钗在蘅芜苑住,那么贾府那些幸存者们,很可能也在这里面住。

由此可见,贾家被抄后,蘅芜苑就成了贾府避居的地方。

宝钗卧室
总而言之,蘅芜苑的原型就是桃花源,贾家败落后,这里就成了宝钗等人的避难所。

虽说抄家后,宝钗等人的日子不会太好过,但从“睡足荼蘼梦也香”看来,蘅芜苑至少很安全清幽。

如此说来,蘅芜苑倒是一个乐园了,这么美好的地方,怎么可能是鬼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9: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树的树龄是怎么测出来的?
stwtony2022.10.27浏览95次其他分享举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0多万株和群生380多万株,其中5000年以上的古树有5株,均在陕西,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0多万株和群生380多万株,其中5000年以上的古树有5株,均在陕西,都是侧柏。 展开
1个回答
lovetuyoshi
2022.10.28
满意答案
古树是绿色活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保护古树是每个有责任的人都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我们见到的古树的树龄是如何测出来呢?主要有以下有几个方法:

1,文献追踪、访谈、实地勘测调查估测法

古树的树龄鉴定是有先后顺序的,通常是首先采用文献追踪法,通过查阅地方志、族谱、历史名人游记和其它历史文献资料,以获取相关的书面证据,推测出树木的年龄。结合实地考察和走访当地的老年人等,来推测树木的大致年龄来预估树龄。

然后结合古树的外观情况,比如生长状况,外观老化程度、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等进行相关的测量,综合分析后,推断其树龄。

                                    

不过这些方法都是预估树龄,可能会有很大的偏差,但在有些时候都是需要这些方法来估计的。

2,年轮测定鉴定法

简单说年轮测定鉴定法就是在树干上打眼,然后根据年轮进行树龄测定。具体的方法是使用树木专用的生长锥,在古树的树干胸径处钻洞取树芯,然后将用生长锥钻取的待测树木木芯样本晾干、固定和打磨,之后通过人工或树木年轮分析仪判断树木年轮,最后依据树木的年轮数目来推测树龄。



年轮

更精密一些的是年轮与直径回归进行进一步估测。利用本地区或者本气候区的森林资源数据库清查同树种的树干解析资料数据,或者利用同一区域同树种原木进行树干解析,可以获得相关树木的年轮和直径数据,建立年轮与直径回归模型,计算和推测古树年龄。



生长锥

年轮测定鉴定古树树龄是相对精确的方法,但是由于需要对古树进行破坏,所以需要谨慎选择,避免对古树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3,碳14精确测定法

众所周知考古学上普遍采用的碳14测定法,利用碳14的衰变来判断年龄,但这个方法其实也也需要在树木上打洞,并且也是有20年以上的误差的,且多数情况下用来测定已经死掉的古树。

4,CT扫描法

随着新的技术发展,利用CT扫描成为一种新的选择方法,通过射线扫描树干被检查部位的断面立体图像,再根据年轮数目来确定树木的年龄,但是这种方法也是有缺陷的,就是虽然不用对古树造成明显的物理伤害,但是射线会对树木的生长有影响,而且CT扫描的设备昂贵,进行测定成本也会很高。

5,基因测量鉴定法

从古树的树叶提取基因,再通过对基因链长短、基因排序等领域的研究和分析,建立这个树种的树龄基因模型曲线。这样就可以将树叶的基因数据代入模型,通过运算后就可以获得相对较为准确的树龄。



基因

6,针测仪测定法

这种方法也是对古树有损伤的鉴定树龄的方法,将针测仪的钻刺针,钻入古树,通过测量树木的钻入阻抗,仪器会输出古树生长状况波形图,由此来鉴定树木的年龄。

很多情况下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一种或者多种鉴定方法来对古树进行树龄测定,古树很有意义,对研究很多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因此大家一定要好好保护古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9: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蓼汀花溆是什么意思?元妃又为什么要改这一匾额?
2020年05月01日 15:562392浏览 · 38喜欢 · 11评论

祁门小谢
粉丝:1921文章:82
关注
要想知道蓼汀花溆是审美意思,得先看这个地方如何。

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众人都道:“好景,好景!”贾政道:“诸公题以何名?”众人道:“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个字。”贾政笑道:“又落实了,而且陈旧。”众人笑道:“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也罢了。”宝玉道:“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于是要进港洞时,又想起有船无船。贾珍道:“采莲船共四只,座船一只,如今尚未造成。”贾政笑道:“可惜不得入了。”贾珍道:“从山上盘道亦可进去。”说毕,在前导引,大家攀藤抚树过去。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
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大致是这样的:


这张图只是大致相似,按着书中形容,这个石洞上还有很多藤萝薜荔,可以将裸露的石头覆盖住,石洞背后的池边有柳树还有桃杏,花都是从那边吹落到水中的。

再看一下落花流水的感觉。

看到一个石洞,然后看到水上的桃花,你会不会想到《桃花源记》?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有桃花,有流水,有山洞,这分明就是桃花源记里的描述的地方嘛,所以大家觉得叫武陵源。

贾政觉得这个名字有点俗,而且太过于写实,一般命名都是要写意且清新的。然后有人扯到了秦人旧舍。武陵源里的人都是避秦时乱而待在里面不出来的,但正如宝玉所说,这是避乱,意义不好。

然后宝玉提出了蓼汀花溆。

蓼是一种长在水边的植物,长这样:


汀,就是水边的平地。

溆,同样指水边。

所以蓼汀花溆的意思就是,岸上的蓼花和水边的花瓣。

书中写元春看到这四个字之后的反应:

且说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

这个道理很简单,蓼花也是花,它也可以看做是水边的花瓣,所以花溆和蓼汀根本就是同样的意思,也就是说出现了无意义的重叠,完全可以吧蓼汀两个字删掉,并且删掉后没有改变“花溆”本身所蕴含的意思。

元春可以说是宝玉的老师,宝玉早期的蒙学是元春教导的,所以元春是以师长的眼光来点评宝玉的作品,并敏锐地指出了宝玉的问题。

我看回答有人提到了蓼汀花溆指向黛玉宝钗,还有刘文典的反切说法。我真的是觉得好笑,你要这么抠,就去把原文全都反切一遍,看看作者是不是藏了什么惊天秘密在里面,说不定结局都被你发现了呢。

如果你非要把钗黛往蓼汀花溆上扯,那我想问,花落水流红指向的是谁?强于污淖陷渠沟指向的是谁?

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和宝玉一起看见花溆的是谁?又是谁,那样得怜惜在意这些花?


那么蓼汀呢?

宝钗在菊花诗中写道:怅惘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我们知道出了蓼汀花溆之后过桥就是蘅芜苑,那么宝钗日常都是可以看见花溆蓼汀的,她甚至把红蓼写入自己的诗中。

我是不是可以说蓼汀指代的其实是宝钗?

所以这种关联非常主观,你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但这种解读真的有意义吗?

在我看来,元春改匾额就是因为花溆蓼汀重复了,花溆可以包含蓼汀,仅此而已。

-------丸--------

文:祁门小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9: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蓼汀花溆
翠竹藤萝书屋 2016-11-19   |  2622阅读  |  10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莎剧《哈姆莱特》第四幕第五场,发疯的奥菲丽亚报花名:“这是表示记忆的迷迭香;爱人,请你记着吧:这是表示思想的三色堇。这是给您的茴香和漏斗花;这是给您的芸香;这儿还留着一些给我自己;遇到礼拜天,我们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得别致一点。这儿是一枝雏菊;我想要给您几朵紫罗兰,可是我父亲一死,它们全都谢了……”

忘了是在雷蒙德·钱德勒的小说里,还是艾略特的诗剧里,或者别的书里,有人调侃宴会上的友伴,让他把西装领口的芸香插好。注解提到出处,却没解释有什么微妙含义。因此去翻查莎士比亚的原著,这段话从此就牢记在心里了。奥菲丽亚所说,不过是小女孩才会痴迷的花语。想来在剧中,她的年龄不会比朱丽叶大多少,顶多十六七岁吧。

人类亲近的花草虫鱼,从《诗经》和《楚辞》开始,被赋予一定的情感和伦理意义,历代沿袭,便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人对世界的拥有,一个具体的表现,是对事物的命名。命名不仅是主权的宣称,还是意义的规定,等于把万事万物都做了“阶级划分”。菊花高洁,牡丹富贵,可是贵族园林的菊花,多半丰硕艳丽,野径荒地的牡丹,十九瘦瘠不堪。

情感与伦理意义,和过分坐实的花语,本质上并无区别,就像预言和算命间的关系一样。作为一个对传统满怀敬意的人,我不能拒绝草木和节令约定俗成的附加意义,因此对于文学作品中的花语之类,一向青睐有加,比如《红楼梦》中的占花签,尽管丝毫不懂也没有兴趣去弄懂。

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体现着青春和爱情之美,方才十四岁,正是杜牧所说的豆蔻年华。奥菲丽亚稍大一些,但还是天真烂漫,她父亲说她,“you speak like a green girl”。“green girl”,朱生豪译为“不懂事的女孩子”,没有译出“green”的味道。《红楼梦》里的宝玉和一众女孩子,年纪也差不多,说起来,也都还是一群孩子。如此,书里的故事情节,才让我们觉得清新可喜,若都像哈姆莱特一样,已是而立之年,不就太装了吗?

闲来捡起《红楼梦》翻看,本想只读后四十回的,不料往前一翻,就停不下来。翻到的,恰是宝玉生日的怡红夜宴。行酒令,抽花签,宝钗抽到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探春抽到杏花,“日边红杏倚云栽”;湘云抽到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麝月抽到酴醾,“开到酴醾花事了”……读罢,意犹未尽,继续回溯,读“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读到更多的花花草草,这其中,就有一种蓼花,那种在河畔的暮色里恍惚摇曳着的细小的红花。

红蓼红蓼
话说水边的植物,从小接触多,又特别喜欢的,首先要算红蓼和香蒲。香蒲植株粗壮,叶似芦苇,雌花大拇指粗细,棕红色,软软茸茸的,像只香烛,故而另有一个名字叫水烛。我在乡下识得这些草木,听到的都是土名。以后渐渐忘记了,多年后回忆起来,一直以为是菖蒲,因为菖蒲在古诗词里常见。

至于蓼花,比香蒲更不起眼,不仅水边有,一些较潮湿的地方也有,叶子细如韭叶,紫花小如米粒。蓼花的土名我忘不了,叫辣蓼子,因为揉了它的叶子后,不小心揉到眼睛,会把眼睛辣出泪来。

芦苇,菖蒲,水烛,荷花,菱,水芹菜,田字萍,我都觉得各有其妙。铺天盖地的水浮莲,水葫芦,却令人讨厌。它们千篇一律,没有个性,而又一呼百应,肆意疯长,把多半的水面都覆盖了,使人看不见轻波,看不见水下的游鱼,连那些纤长秀出的水草,本来可以在晴空下映出清爽的倒影的,也因它们的疯狂而变得萎靡了。

和以上两类不同,蓼花我是在多年暌违之后才想起它们别具风味的美的。我能回想起的情景不外是,在傍晚的河边,自春至秋,身后一望无际的油菜地,紫云英地,麦地,快要收割的稻子,其貌不扬的芝麻和花生,更加低矮的红薯藤,以及天晓得哪些种类的瓜果。昆虫里头,蝴蝶和蜜蜂早已消失了踪影,蚊蚋蠓虫之类,轻烟似地盘织、旋转和飘移在懒洋洋的微光里。如果坡地和岸边有比较高大的成丛的小灌木,就有大群的暗黄色的蜻蜓在上空飞舞,然后一只接一只地挂在枝条上。凑近了看,不是挂,更像是用前爪抱住叶梗或细茎。

这时候,临水的红蓼忽然变得鲜明起来。不是光线,是它颜色的味道,像是淡淡的苦涩,以及其他很专一的情绪,莫知所来,久久散不掉。红色这个系列,粉色是很容易让人觉得轻佻的。太淡的粉色疏朗了,却又在绿叶的映衬下,接近了白色。紫色必得其中的蓝色特别重,特别深,才有神秘的韵味。然而阳光不能太亮,太亮,就像久久直视一个人的脸,各种细节都太清晰。加了很多黑色的红,适于作某些较小的花的花萼,最好旁边有颜色亮丽的同类花相伴,如菊花。橙黄色是最无懈可击的颜色,可是它们的欢乐太直接,太肆无忌惮了,人很难持久地保持在这样的幸福中。蓼花的红,在暮色里,我觉得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就是“猩红”,尽管严格地说,它不是猩红。猩红屏风画折枝,就是这种感觉。把这种感觉往青春的朱丽叶那边联想一下,它又成了李贺笔下的鲤鱼尾的红,尽管蓼花的红也不是这种红。

如果蓼花有花语,在朱丽叶那里和在奥菲丽亚那里,含义是不一样的。《哈姆莱特》是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因为奥菲丽亚死于失恋,而朱丽叶死于爱情的欢乐和希望中;奥菲丽亚死于必然,朱丽叶则死于一个不幸出了差错的美好计划。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在《红楼梦》里,大观园题对额那一回,书里写道,贾政和众清客引带着宝玉,“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酴醾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出于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众人都道:“好景,好景!”贾政让清客们拟题,结果拟出来的,无非是什么“武陵源”,什么“秦人旧舍”。宝玉不满,说:“越发背谬了。‘秦人旧舍’是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的注解说,“蓼汀”当从唐代罗邺《雁》诗“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想来。罗邺诗的后两句是“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雁》二首借雁咏人,充满离愁别绪,宝玉说用桃花源避乱的典故不妥,他用蓼汀同样不妥,因为意境过于凄清。即使“蓼汀”一词并不是出自罗邺的诗,大观园要体现皇家恩典,要显示出世袭公府的繁华富贵,凄清肯定用不得。对此,在官场混得糊糊涂涂、对诗词又不甚经心的贾政,就远不如元春敏感。宝玉的品题,他假装不满地骂过之后,认可了。元春省亲,游园赏景,顺便检查宝玉的题对,看到“蓼汀花溆”四字,立刻就说:“‘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

元春删改“蓼汀花溆”,原因何在,学者有不少考辨。流传甚广的所谓刘文典先生的解释——花溆反切为薛,蓼汀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属意宝钗——纯是无稽之谈。大部分我们认为复杂的事,其实很简单。元春之所以删改“蓼汀花溆”,是因为这四个字有语病,似通而其实不通。古诗文中类似的四字语组极为常见,比如《岳阳楼记》中的“岸芷汀兰”,芷和兰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岸芷和汀兰可以对仗。但“蓼汀花溆”不同,花是大概念,蓼是花的一种,蓼汀不能对花溆。至于为什么删掉的是“蓼汀”而不是“花溆”,原因是“花溆”透着丰盛圆满之意。

《红楼梦》剧照《红楼梦》剧照
花语一事,可能小觑么?

蓼花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水边的蓼花,一般长得茂盛,枝条劲挺,花形也大得多。旱地上的,一般比较瘦小。不过我在纽约所见,情形不同,似乎各处路边都有,种类很多。有专供观赏的,花和叶的形状变得委婉多姿。凑近闻闻,花固然毫无气味,连叶子也没有。摘一片揉碎了,依然清淡如槐叶。陆游的诗说,数枝红蓼醉清秋,可见秋天蓼花盛开,也是颇有气象的,只不过从来没有像兰菊以清高,牡丹芍药以富贵,石榴桃花以吉祥象征那样,获得广泛认可的崇高地位。我对蓼花有特殊的感情,还因为童年的一件小事:还在柿子结成比板栗略大,青涩不可入口的时候,我们把它偷摘下来,装入小坛,注满淘米水,坛口塞一把蓼枝。封闭若干天,柿子涩苦尽除。果肉白色,吃起来粉粉的,什么味道都没有,但我们视为莫大的口福。

蓼的味道除了辛辣,还是苦涩的。古代传说有一种蓼虫,一辈子寄生于蓼上,满足于以蓼为食,不知迁移到其他甘美的植物如葵藿等上去,“终以困苦而癯瘦也”。故有习语说,蓼虫忘辛,蓼虫不知苦。这个典故原本是说蓼虫笨,榆木脑袋,不知审时度势,出谷迁乔,后来有人反倒佩服它的固执和坚韧,作种种联想,以至于将它比为落魄者,比为读书人,比为有理想而不惜为之吃苦的人,赵翼就把读书比作食蓼,王安石更有“蓼虫事业无余习,刍狗文章不更陈”的诗句。
蘅芜苑:大观园里的桃花源,贾府的避难所木石红楼关注IP属地: 浙江
2020.06.16 17:08:04字数 2,939阅读 607



我看到网上有文章说,《红楼梦》里面,薛宝钗根本不是人,而是一个女鬼,她住的蘅芜苑,其实就是鬼屋。第一次看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我真的惊呆了,这些作者的脑洞也太大了吧,《红楼梦》都读出《聊斋》的味道了。



张莉饰演的薛宝钗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读《红楼梦》时,没有一点脑洞还真不行,谁让这书处处是隐语呢?就说这蘅芜苑吧,虽然我不认同它是鬼屋,但它确实非同寻常。
那么,蘅芜苑到底有多不寻常呢?从曹雪芹留下的几处线索看来,蘅芜苑其实是大观园里的桃花源,贾府被抄家后,它就成了贾家幸存者的避难所。



大观园蘅芜苑

线索一:蘅芜苑的原型就是桃花源。
我之所以说,蘅芜苑的原型是桃花源,是因为曹雪芹对蘅芜苑的描写,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如出一辙。
关于蘅芜苑的详细描写,在第十七回。当时大观园刚刚落成,贾政领着宝玉和清客们游园。走出稻香村,众人就往蘅芜苑去了。蘅芜苑的入口处,风景很特别,原文是这么写的:
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
要进入蘅芜苑,要么从山坡上绕过去,要么坐船,从石洞中进入。穿过石洞后,就能见到蘅芜苑了,里面开阔明朗,种满各种藤萝香草,生机勃勃,却又清幽雅静。
从一路花柳石泉,走到萝薜倒垂的“水帘石洞”,最后进入开阔明朗、清幽雅静的蘅芜苑。这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翻版。



蘅芜苑入口处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写到,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打渔为生的武陵人,无意中进入一个世外桃源。桃源里面一片太平气象,人人安居乐业。原来这里的人,都是祖上为躲避秦时战乱,才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关于桃花源的景色,陶渊明是这样描写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从一路花草林泉,走进一个小山洞,最后进入开阔平旷的桃花源。桃花源里有良田美屋,各种农作物和家禽,真是一个生机勃勃,却又与世隔绝的清幽之地。
大家仔细看看,蘅芜苑的描写,是不是和桃花源一个模子?
其实,曹雪芹就是以桃花源为原型,来打造蘅芜苑的。他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暗示蘅芜苑像桃花源一样,是个避难所,好让贾家人落难后,能在此处避居。



酉阳桃花源

除了此处描写外,还有没有更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蘅芜苑是避难所呢?当然有了,且看看贾政的清客们怎么说。
线索二:曹雪芹借清客之口告诉读者,蘅芜苑将会是贾家的避难之所。
贾政游大观园这回,曹雪芹详细写了四个院落:潇湘馆、稻香村、怡红院、蘅芜苑。这四个院落都同等重要,但唯有蘅芜苑入口处的景色,曹雪芹详细描写了。其它三个院落入口处的景色,曹雪芹都是一笔带过。
曹雪芹详写蘅芜苑入口,就是要提醒读者,蘅芜苑的原型是桃花源,它是贾家未来的避难所。但此处描写甚是隐晦,读者即使反复读很多遍,也不一定就能看出曹公心意来。于是曹公干脆借清客们的话,直接告诉读者,蘅芜苑就是贾家避难的桃花源。



酉阳桃花源石洞

那么清客们到底说了什么话呢?请看下文。
看到蘅芜苑入口处的石洞时,贾政十分欣喜,他问清客们说,这个石洞该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清客们都不假思索地说:“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个字。”这话意思就是:这还用考虑吗,这分明就是“武陵源”啊。
所谓“武陵源”,指的就是《桃花源记》中,那个武陵人找到的避难地桃花源。
贾政听了“武陵源”三个字,表示不满意。贾政也是个读书人,当然知道“武陵源”是避难之地,所以肯定不会用这个不吉利的名字。
见贾政不喜,清客们又忙说:“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也罢了。”
桃花源里的人,祖上都是秦朝旧人,他们为了避战乱,才躲进桃花源。因此,“秦人旧舍”指的还是避难地桃花源。
果然,宝玉一听这名字,立刻就反驳说,“秦人旧舍”避难的意思就更显露了,如何能用这名字?于是,宝玉就给这个石洞题了“蓼汀花溆”四字,后来元春改成了“花溆”。



蘅芜苑

既然“武陵源”、“秦人旧舍”有避难之意,十分不吉利,那么曹公为何非要来这一出呢?就算为了突出宝玉的才华,也可以随便拟一个别的名字嘛。
这是因为,曹公担心前面写的太隐晦,怕读者看不懂,所以干脆借清客之口,直白地告诉读者,蘅芜苑就是“武陵源”、“秦人旧舍”,是大观园里的桃花源,是贾家将来的避难所。
除了景物描写,和名字伏笔外,有没有具体事件,能证明蘅芜苑是贾府避难所呢?还真有这么一件事,而且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无人不知。这件事就是——抄检大观园。




线索三:抄检大观园,伏笔贾府被抄家后,蘅芜苑成了避难所。
因为傻大姐捡了个绣春囊,王夫人就下令,让王熙凤领队,趁着夜深人静时,轰轰烈烈抄检起大观园来。
抄检到探春的秋爽斋时,探春反应十分激烈。她不等抄检队伍进门,就先领着丫头们,严阵以待。等王熙凤一进屋,她就开骂了: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
探春这番高瞻远瞩的话,正说明了这次抄检大观园,就是贾府将来被抄家的预演。
何况,“假(贾)作真(甄)时真亦假”,甄家其实就是贾家,既然甄家已经被抄家了,那么贾家自然也难逃一劫,早晚要被抄家。
抄完怡红院后,王熙凤就对王善保家的说,宝钗是亲戚,所以蘅芜苑不能抄。于是,蘅芜苑就躲过此劫了。
既然抄检大观园,是贾家被抄家的预演,那么蘅芜苑躲过大观园抄检,就预示了它会躲过贾府抄家,最后安然无恙幸存下来。
那么,曹公为何偏偏让蘅芜苑幸存呢?这是因为,曹公早就安排好了,要把蘅芜苑当避难所,让贾家落难后,宝钗等人能避居此处。



蘅芜苑内部阔朗,种满藤萝香草

此外还有两处细节,也伏笔了蘅芜苑是避难所。
一是宝玉给蘅芜苑题的对联:“吟成荳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开到荼蘼花事了,荼蘼花开过后,就意味着花季结束,所以荼蘼有完结的含义。蘅芜苑的荼蘼,和麝月抽到的荼蘼花签,意思一样,都代表大观园诸芳散尽,贾府荣华已逝。
“睡足荼蘼梦也香”,意思就是说:贾府败落后,宝钗在蘅芜苑睡得很好,梦也很香甜。
宝钗能在蘅芜苑安然入睡,可见蘅芜苑肯定没被查封。既然宝钗能住进蘅芜苑,肯定也还有其他贾家人,一同住在蘅芜苑,比如王夫人、平儿等人。想必是皇上体念荣国公的功劳,于是格外开恩,留下了蘅芜苑,以安顿宝钗等无辜者吧。



蘅芜苑对联

二是宝钗的判词,“金簪雪里埋”。
所谓“金簪雪里埋”,是指宝钗最后的结局。有读者认为,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宝钗最后死在冰天雪地中。但实际上,此句中的“雪”,指的是蘅芜苑,也就是说,宝钗死在蘅芜苑。
刘姥姥游大观园那回,众人进了宝钗的屋子,发现宝钗的屋子没有任何陈设,简朴得如雪洞一般。“金簪雪里埋”中的“雪”,指的就是宝钗这个雪洞一样的屋子。她应该一直住在蘅芜苑,直到最后死在雪洞般的屋里。
从上面这两点看来,贾府抄家的时候,蘅芜苑不仅幸存下来,而且宝钗一直在里面住。既然宝钗在蘅芜苑住,那么贾府那些幸存者们,很可能也在这里面住。
由此可见,贾家被抄后,蘅芜苑就成了贾府避居的地方。



宝钗卧室

总而言之,蘅芜苑的原型就是桃花源,贾家败落后,这里就成了宝钗等人的避难所。
虽说抄家后,宝钗等人的日子不会太好过,但从“睡足荼蘼梦也香”看来,蘅芜苑至少很安全清幽。
如此说来,蘅芜苑倒是一个乐园了,这么美好的地方,怎么可能是鬼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0: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入桃花源:她果然是大观园心机女,一梦醒来,已入桃花源中
2021-07-22 12:44·广林子
#跟着名著读诗词#之《#红楼梦#》-068

<花名签˙#袭人#>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1226~1289)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魏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我说红楼梦#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花袭人:‘又副册’第二位,宝玉丫鬟之首。原名珍珠(程乙本作“蕊珠”)。 柔媚姣俏,细挑身材,容长脸面,

花袭人:《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位,宝玉丫鬟之首。原名珍珠(程乙本作“蕊珠”)。

柔媚姣俏,细挑身材,容长脸面,模样儿虽比晴雯略次一等,但行事儿大方,说话儿和气,里头带着刚硬要强..

评: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着道是:桃红又是一年春。注云:“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

花朝节,百花的生日——二月十二。

谢枋得(1226~1289):南宋进士,江西信州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4: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探春的海棠社,黛玉的桃花社,分别有何深意?
播报文章

搞笑社会趣闻新发现
关注
2020-03-08 09:23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探春“偶然起个念头”,想要结个社,于是给大观园的每位主子发了个贴子,“谁知一招皆到”。时值仲秋,正好贾芸给宝玉送来两盆白海棠,大家就以“海棠”为题,咏了一回诗,“海棠社”就此顺利成立。
探春这偶然所起的念头,伴随大观园的姐妹们度过了好几个寒暑,诗社办得内生水起,不但有完整的组织结构,还有严格的社规,再加上王熙凤的赞助,俨然一个像模像样的社团。诗社每期所出的诗,都可以出诗刊了。

然而,到了第七十回,因黛玉有感而发的一首《桃花行》,让荒废了一年的诗社“鼓舞另立”,改"海棠社"为"桃花社",推黛玉为社主,作者曹雪芹用回目称之为“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通常来说,破旧立新是因为旧的东西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必须破除。但是,探春兴起的海棠社,并无任何不妥之处,黛玉新兴的桃花社,也并无新鲜血液注入,为何要废海棠社立桃花社?作者如此安排有何深意?
要解答这个疑问,需要了解诗社在全书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探春和黛玉二人的成长变化。
亲情淡漠,是大家族的一大特点,其中有嫡庶分明的原因,也有分开抚育的原因。普通人家,孩子们吃住都在一起,虽然打打闹闹不断,但彼此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深厚的感情。大家族则与之相反,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有奶娘,不由亲娘喂养。稍微长大一点,就会有教养嬷嬷,负责对孩子的言行举止进行教育。再大一点,就各自另院别居,彼此间的交集更少了,只剩下礼节性的问候。如果再涉及到长幼嫡庶的利益分配,就会出现勾心斗角,再无亲情可言了。
因此,对此感受最深的探春发出了“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慨叹,同时向往小家庭亲情浓厚、彼此和睦的氛围。正是因为探春有此心思,她才起意要用一种方式,“或竖词坛,或开吟社”,把姐妹们凝聚到一起,促进情感交流,让孤独寂寞的人在这个社团里找到温暖。

贾府四春,都不是亲姐妹,长姐元春为王夫人所生,且年龄长了几个妹妹很多,自然无法和妹妹们培养感情。
二姑娘迎春是庶出,亲娘早已不在,嫡母邢夫人只顾着自己“克啬”,对庶女不闻不问,只有迎春让她脸上无光时,才跑过来责怪。
三姑娘探春也是庶出,其亲娘是不讨喜的赵姨娘,为此,探春要比别人活得更为艰难。虽然王夫人看重她,但赵姨娘经常出来作妖,让倔强且好强的探春凭空生出很多烦恼。
四姑娘惜春倒是嫡出,但也因为亲娘早逝,亲爹出家修道,哥哥嫂子也顾不上这个年幼的妹妹,把她丢进荣府就再也不管了。
从林家进入贾府的黛玉,填补了元春的位置,成了“我们家四个女孩”之一。但她从进入贾府的那天起,就注定无法和贾家姑娘建立感情,因为贾母把她的“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这就人为地把黛玉和三春隔离起来,当然谈不上培养感情了。

搬进大观园后,姐妹间因地理距离更远了,也就在心理上更疏远了:黛玉“孤高自许”,只和宝玉打得火热;迎春生性懦弱,“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自然不会主动去串门;惜春敏感而孤僻,害怕宁府的那些脏事影响到她,因此尽量远离人群。寄居的宝钗更是“不关己事不张口”,如无必要,她也只以贞静自守为宜。唯有探春勇敢而执着,也有着满腔热情,但也不好有事没事就往姐妹们屋里钻吧?
因此,大观园的姐妹们需要有一个由头,名正言顺地聚在一起,彼此增进了解,培养感情。
诗社就是最好的由头: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进来。宝钗、黛玉、探春会作诗,就担当诗作者;李纨是大嫂,身负小姑子的管束之责,且“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是当之无愧的社长;迎春和惜春不会作诗,便出任副社长,“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于是,一个诗社,把大家都凝聚到了一起,各司其职,每个人都能从参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曹雪芹对诗社所赋予的深意:一个家庭,凝聚力很重要,贾府的“树倒猢狲散”,正是因为缺乏凝聚力,各自为政,没有为家族出力的共同目标。
“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之一。贾府的男儿,在“安富尊荣”的同时,做出各种蝇营狗苟上不了台面的事。相比之下,被关在后院的姑娘们,即使无能力改变贾府的现状,也坚决不愿意同流合污。更为强烈的对比是:男儿们都在各怀鬼胎谋私利的同时,姑娘们却在后院成立了一个诗社,凝聚到了一起。
这一散一聚的对比,更加能突出“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的主旨。但是,作者为何把成立诗社的重任放在探春身上?从兴趣来说,探春志存高远,志不在诗,对作诗更有兴趣的是黛玉;从身份来说,她只是庶女,人微言轻;从地位来说,她只是三姑娘,上面有大嫂李纨和二姐迎春,怎么说也轮不到她。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黛玉和李纨都比探春更有理由发起诗社。这正是作者的匠心之处:探春是个不走寻常路的人,她从来不会让自己受身份地位和兴趣所局限。只要能达到为家族作贡献、为家人谋幸福的目的,可以不拘一格。

因此,探春即使只是庶出的身份,即使有一个人人厌弃的亲娘,她依然努力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广受敬重的豪杰式的女子。她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平则鸣,从来不会顾忌个人得失。比如迎春被乳母婆媳欺负,只有探春肯站出来为迎春撑腰;王夫人抄检大观园,王熙凤、尤氏、李纨都觉得不妥,但唯有探春以直接对抗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暂代管理期间,探春没有敷衍了事,而是敢于拿王熙凤、李纨、宝玉开刀,不怕得罪人,大兴除弊革新之事。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家族兴盛、家人幸福,为此不惜自我牺牲,包括远嫁和亲,为家族赢得喘息之机。
正是出于对探春这个人物形象的多方面塑造,作者把兴办诗社的重任赋予她,也唯有她,才有心也有力把这件事办好,从而让姐妹们度过了几年快乐时光。
办得风生水起的海棠社,为何会荒废一年?主要是因为探春的精力转向了更实用的后院管理。这个管理团队,由探春、李纨、宝钗组成,三人都是诗社的主力成员,精力都被家务管理给牵扯了,自然无暇顾及诗社了。
这样一来,姐妹们又重新回到散落的局面。
谁也想不到,在荒废一年之后,诗社会因黛玉而重建。那么,黛玉有何德何能与探春比肩,起到凝聚姐妹的作用?作者为何把重建诗社的重大使命赋予黛玉?

这是读懂黛玉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明白了黛玉重建诗社的意义,便能明白作者偏爱黛玉的原因。
在众多读者心中,黛玉是柔弱无依的,身体弱,心性也弱,把人生依赖在贾母和宝玉身上,敏感而脆弱。
前期的黛玉确实是这样,但这样的黛玉后期不复存在。自从与宝钗互剖心迹义结金兰后,黛玉犹如睡狮猛醒,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也明白了自己可以让人生更有意义。
黛玉的价值就在于她“心较比干多一窍”,有着比别人更为聪慧的天赋,同时,她饱读诗书,才高八斗。这两大优势如果利用起来,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
因此,黛玉不但写出了关注女性命运的《五美吟》,而且开始关注贾府的财务问题,焦虑贾府“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还在王熙凤把尤二姐赚入大观园时,为尤二姐的命运担忧。
前期的黛玉,何曾关注过自己和宝玉以外的人?何曾在意过别人的喜怒哀乐?这种脱胎换骨式的改变,使得她步元春、探春后尘,成为了贾府第三个为家族打算的女子。
因此,在探春无暇顾及诗社之时,黛玉把诗社重建起来就顺理成章了。在诗社成员中,也唯有黛玉能接探春的班,继续起着凝聚姐妹的作用。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探春和黛玉都是有志者,有心去做,就能成事。
无论是担忧尤二姐,还是关注天下女子,或者焦虑贾府的财务危机,黛玉都无法付诸行动。她唯一能身体力行去做的,就是重建诗社。这就说明,黛玉不是空想家,不是只停留在理论上,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理论变为实践,就像探春把管家的理论变成实践一样。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贾府没有败落,如果黛玉没有早夭,再给她多一点时间,她会成长为探春一样的实干家。

这也说明,后期成长了的黛玉,已经不再有寄人篱下之感,而是让心正式回归,认可自己是贾府的一员,可以名正言顺地为贾府打算。
不过,还有一个疑问,黛玉既然是重建诗社,完全没有必要把诗社的名都改了,海棠社办得好好的,为何要改成桃花社?
这又是作者有意为之。
探春发起海棠社是在仲秋,探春是贾府第三春,贾府四春分别代表一年四季,所以才有“三春去后诸芳尽”,贾府因抄家导致诸芳离散,正是发生在探春出嫁之后。因此,探春是秋天的象征。
秋天的白海棠,虽接近冬天,但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能在西风肃杀中绽放,这很符合探春的特性——逆风翻盘,也符合贾府当时的现状——因元春封妃而重新焕发生机。
黛玉重建桃花社则在暮春,看似春色满园,其实到了桃花凋零、柳絮飘飞的时节。桃花很符合黛玉的特性——柔弱无力,也符合贾府当时的现状——贾府因元春封妃所焕发的生机即将萎靡,摧毁贾府的狂风暴雨即将来临。
因此,黛玉重启的诗社不再具备探春的海棠之性,无论是黛玉的身体状况,还是诗社所赖以生存的贾府环境,都不再允许诗社发展下去。
黛玉的身体是什么状况?“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撇开“还泪”的唯心论,仅从科学角度来分析,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是水,如果一个人连眼泪都没了,说明已经衰竭到了极点。

这是黛玉主观状态下的有心无力。
还有客观状态下的有心无力,就是诗社所面临的贾府环境:原定次日开社,不想“次日乃是探春的寿日”,“少不得都要陪他在老太太,太太跟前顽笑一日,如何能得闲空儿”,“因此改至初五”。还没等到初五,外出公干的贾政又写信回来,“说六月中准进京”,众人为帮宝玉完成应付贾政检查的作业,只得又将诗社搁下。再往后,就是贾母的八十大寿,王熙凤累出了血山崩,然后是贾母查赌,王夫人抄检大观园,贾府的岁月静好,再也回不来了,又哪有一个清静的环境给姐妹们作风雅之诗?
这便是作者赋予黛玉和桃花社的深意:从小处来看,黛玉在前期消耗太过,后期想做点事来实现人生价值,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大处来看,黛玉的雄起,已经无用武之地,时势造就英雄,黛玉没有赶上成就她的时势,只能遗憾离世了。
因此,桃花社在立社之初,姐姐们只做了一回《柳絮词》,就再无后续了。而《柳絮词》,正是贾府破败、姐妹们离散的象征。
自我消耗是痛,生不逢时有心无力更是痛,黛玉是如此,宝玉也是如此,作者曹雪芹何尝不是如此?
《红楼梦》|从低头看自己,到抬头看世界,林黛玉的伟大在于觉醒
《红楼梦》|薛宝钗是功利之人吗?一首柳絮词,读懂她的青云志
《红楼梦》|抄检大观园后,探春为何要赶走宝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5: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的《桃花行》诗,是一场相隔万里,阴阳两世的悲剧前奏
播报文章

娄敷话谈历史
关注
2021-03-27 08:31

林黛玉因为一首《桃花行》诗,重建了大观园诗社改名为桃花社。不过桃花社的主题却是做了一曲《柳絮词》。从《桃花行》到《柳絮词》,别离是这一次诗社的主题。

《桃花行》原文很长,十七行,三十四句。“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歌行一体,与乐府相近,它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采用五、七杂言古体,形式富于变化。
歌、行、引亦或称曲,吟,谣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源于汉魏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比方《短歌行》《琵琶行》《长干行》。
《桃花行》是林黛玉创作的著名诗篇,以桃花喻人抒情,将林黛玉心中婉转、缠绵、凄苦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不过,《桃花行》诗不能简单将之看作一种“行”体抒情诗。她除了体裁是“行”之外,本身也有字面意思,抒发“别离远行”之意。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大量采用伏笔预设情节,很多虚实结合的设计隐藏着重要情节,需要理解字面背后的意思。比方潇湘馆、蘅芜苑,潇湘妃子,贾史王薛等。
但也有很多设定就是字面意思,只需要字面简单考虑,而不需要过度探求背后深意。比方紫薇舍人薛公,就不是什么中书舍人,而是皇帝登基前的潜邸家仆出身。比方[悲愁喜乐]酒令,冯紫英的顺序是[喜乐悲愁],就是史湘云的[乐中悲]曲子对照。《桃花行》诗,同样除了是“行”体诗歌,还有桃花即将远离之意。
《桃花行》写于三月暮春,桃花将尽之时。林黛玉以花喻人,写出桃花将别与人缠绵不舍之意。花与人相映到花与人交融,寓情于景,借花自喻薄命,慨叹即将远离之意。《桃花行》预示林黛玉即将离开贾府而去。

第十八回,贾元春修改“蓼汀花溆”,“蓼汀”出自唐代诗人罗业的《雁》诗,说得是大雁停留繁育的沙洲。“雁”就是林黛玉代指,她的丫头叫雪雁,她有《折足雁》酒令……贾元春去掉“蓼汀”,是贾家不再是林黛玉的容身之处,林黛玉因为贾元春的原因像“折足雁”一样离开远走天涯。她在《葬花吟》也说“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桃花行》在桃花凋谢之时,唱出林黛玉即将远行的结果。而“桃花”是袭人的花签。
群芳夜宴掣花签,袭人得“桃花签”,预示她与贾宝玉有缘无分,最终嫁给蒋玉菡。袭人与林黛玉同是二月十二日生日,“袭为钗副”的说法并不准确。袭人前半生类似薛宝钗,后半生则类似林黛玉。她与晴雯不同,更像秦可卿“兼美”宝钗和黛玉。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桃花签的袭人外嫁他人,《桃花行》对照桃花签,说的是“外嫁”他人故事。林黛玉的结局,从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看,效仿昭君出塞,离开贾家远嫁异国而去,客死异乡。《桃花行》既是寓意她远行,也是寓意她不久人世。这是一。
二,潇湘妃子,本是娥皇女英二女同嫁一夫故事,是贾探春取给林黛玉的名号。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众人都作《柳絮词》,贾探春与贾宝玉合作一首,林黛玉读作一首都是别离词。预示远离。
三,《柳絮词》之后,众人放风筝,同样是别离之意。贾探春的凤凰风筝,缠住另一个凤凰风筝,被一个双喜字风筝裹挟而去,是二女同嫁的意思。

林黛玉芙蓉花签指出她将效仿昭君出塞,远嫁异国为妃,贾探春也有远嫁异国为王妃的判词。结合《桃花行》,证明林黛玉不久就要远离贾府,踏上不归之路。
四,七十回结束,马上就是贾母生日描写,南安太妃要看姑娘,很多人以为只看中了贾探春,殊不知还有林黛玉。不知道贾母当时将林黛玉也叫出来一起,有没有知道最后结果?
有意思的是《柳絮词》是史湘云最先作出。史湘云往往是贾母的“代言人”。湘云的柳絮词引出探春和黛玉的离情别意。与贾母生日南安太妃老姑娘,相中探春、黛玉类似。宝钗、宝琴的“柳絮词”就没有别离之意,与《桃花行》不类。

从《桃花行》到柳絮词,放风筝再到贾母生日南安太妃见姑娘……一系列线索,都指向林黛玉终将远离贾府和贾宝玉。贾宝玉也终将像石呆·子“失扇子(失散)”一样失去“湘妃(潇湘妃子)、麋鹿(贾探春)”。
林黛玉绝不可能委身他人。外嫁后很快死去,反而成全了贾探春“日边红杏倚云栽”。林黛玉的《桃花行》,其实是一场相隔万里,阴阳两世的悲剧前奏。
文|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收藏,文章每日持续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5: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桃花行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桃花行》,即是桃花诗,原系唐乐曲名,据唐武平一《景龙文馆记》载,唐中宗景龙四年春,宴桃花园,群臣毕从,学士李矫等各献桃花诗,中宗令宫女歌之,辞即清宛,歌乃妙绝。其中十二篇入乐府,号曰《桃花行》。这里作者借用旧题。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歌,全诗情境融洽,构思奇巧,对比鲜明,使诗的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语言清爽,语势流畅,读来如行云流水,体味一下,却又感柔肠百转,感人至深。在《桃花行》里表达的情感,属于黛玉自己的情感要远比《葬花吟》要来得浓,来得重。

《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红楼梦·桃花行

外文名称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类别
诗词


来源
《红楼梦》

对象
林黛玉

作者
曹雪芹

目录
1诗词
2说明
3注释
4鉴赏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
桃花行(第七十回)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折叠编辑本段说明
海棠诗社建立后只做了几次诗,大观园中变故迭起,诗社一散就是一年。现在,大家看了黛玉这首诗,提起兴来,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但这已是夕阳晚景了。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
1.闲苔院落--庭院里长满荒苔。

2.茜裙--茜纱裙。茜是一种根可作红色染料的植物,这里指红纱。

3."雾裹"句 --千万桃树盛开花朵,看上去就像被裹住在一片红色的烟雾中。程高本改"雾裹"为"树树","树树烟封一万株"语颇不词。

4.烘楼照壁--因桃花鲜红如火,所以用"烘"、"照"。

5."天机"句--传说天上有仙女以天机织云锦。这是说桃花如红色云锦烧破落于地面。"烧"、"鸳鸯(表示喜兆的图案)"皆示红色。

6.春酣--春天酣睡。亦说酒酣,以醉颜喻红色。珊枕,珊瑚枕。或因张宪诗"珊瑚枕暖人初醉"而用其词。

7.影蘸--即蘸着有影,指洗脸。"影",程高本误为"饮"。北齐卢士琛妻崔氏有才学,春日以桃花拌和雪给儿子洗脸,并念道:"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后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

8.何相类--什么东西与它相像。

9.人之泪--指血泪。

10.杜宇--即杜鹃,也叫子规,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

折叠编辑本段鉴赏
1、《桃花行》与《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 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第二十七回脂批)《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2、《桃花行》与《葬花吟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相近,同为歌形体。歌行是古典诗的一种体裁,汉人或称歌,或称行,唐人因之,也通称歌行。关于歌行体的特点,前人看法亦不一。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认为"体如行书曰歌,放情曰歌,兼之为歌行。"徐师曾《文体明辨序目》也道"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为歌行。"他们将"放情"作为歌体形的重要特色。在《红楼梦》中,长篇歌行共有四首,其中林黛玉共占四首,另外一首为贾宝玉的《姽婳行》。曹雪芹这样安排,大概是因为歌行体"放情"的特征,与林黛玉、贾宝玉最为契合吧

《桃花行》虽然作于春暖花开之时,却充满了哀音。此诗的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六句一换韵,或四句一换韵。

《桃花行》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从诗的开始到"烘楼照壁红模糊"。写桃花盛开的景象。花事缤纷,如同一场春梦。而后半部分,从"天机烧破鸳鸯锦"到结尾,写春梦化为虚无,桃花与诗人将同归于凋谢、憔悴的命运。

诗的前半部分,将桃花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对照着来写,而以"帘"作为两者之间的屏障。"帘"似卷非卷,隐喻未曾挑开的"心扉"。桃花与诗人之间那微妙的关系,正是黛玉与宝玉感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一个"软"字与一个"懒"字,点明了两者各怀心事。宝玉、黛玉朝夕相处,在彼此试探之后,终于"隔帘消息风吹透"。但是,心扉虽然打开,人却不能朝夕相伴,只能"茜裙偷傍桃花立"。诗人的心事,如同春天的桃花桃叶一样,不断疯长,最后发展到"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这壮丽的景象,代表着诗人对爱情的美好幻想。

诗的后半部分,则陡转直下。"天机烧破鸳鸯锦",既是承接前半部分而来,桃花漫天盛开的景象,又可以理解成朝霞满天,为晨起梳妆作铺垫。诗人从甜美的春梦中醒来,在富丽堂皇的金盆中和泪梳妆。鲜艳的胭脂,让诗人联想到泪水和桃花的花瓣。诗人以泪眼观桃花,桃花犹自不觉。待桃花发觉时,诗人泪已流尽,春天逝去,桃花也随之憔悴。全诗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结束,含蓄地预示了诗人之死。"一声杜宇春归尽",写杜鹃声中群芳散尽,隐含了大观园中所有女儿的悲剧。"寂寞帘栊空月痕",写人去楼空,与"风透湘帘花满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诗形象地描绘了宝、黛爱情的历程,并表达了黛玉对未来的不详预感,难怪宝玉看罢此诗,竟要滚下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5: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桃之夭夭//逃之夭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3:32 , Processed in 0.2010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