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天上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灵黛为晴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0: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羲之 -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王羲之

别称
王右军、王会稽


逸少

所处时代
东晋


出生地
琅邪临沂(今属山东)

出生日期
321年

逝世日期
379年

主要作品
兰亭集序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历史评价
4亲属成员
5轶事典故
6主要作品
7艺术形象
8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王羲之真迹
王羲之真迹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折叠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折叠称病弃官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折叠会稽安逝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豆腐干豆腐右军祠于墓前。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1]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折叠造诣
王羲之字迹
王羲之字迹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图册资料 )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庾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萧衍:“①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②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虞龢:“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孙过庭:“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评子敬帖尾也。“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王羲之部分家族成员
成员

姓名

父亲

王旷

母亲

卫氏

叔父

王廙、王彬

堂伯父

王导(丞相)、王敦

五世祖

王览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竹扇题字
王羲之像
王羲之像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2]

折叠书成换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折叠巧补春联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折叠不避之字
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折叠道教情缘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 “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3]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王羲之作品列表
书体类别

作品

草书

《十七帖》

《初月帖》

《行穰帖》

《龙保帖》

《上虞帖》

《长风帖》

《贤士帖》

《飞白帖》

《平安帖》(草书)


行书

《姨母帖》

《快雪时晴帖》

《丧乱帖》

《兰亭集序》

《平安帖》(行书)

《何如帖》

《奉橘帖》

《孔侍中帖》

《寒切帖》

《远宦帖》

《二谢帖》

《雨后帖》

《秋月帖》

《都下帖》


楷书

《黄庭经》

《乐毅论》

《曹娥碑》         《佛遗教经》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形象
折叠影视形象
年份        电视剧/电影        饰演者        备注
1982        《笔中情》        王伯昭        原型之一
2005        《侠影仙踪》        狄龙       
2016        《书圣王羲之》        邬立朋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王羲之后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称病辞官,迁来金庭,晚年即在金庭养老,直至去世,也安葬在此。现有王氏后嗣于清代所建之家庙——金庭观,观右有一座古朴的石坊,横额上镌“王右军墓道”六字。穿石坊上行山谷,是一条依稀可辨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尽头处便是王羲之墓。

王羲之墓本身并不大,墓的制式与谢安墓相仿,也是青石条围沿一土堆,类似杭州岳飞墓。墓前有大碑,镌刻《兰庭序》全文,碑体有些风化斑驳,许多地方字迹洇漫,只能依稀辨识。倒是相关的墓园规模相当大,大得叫人惊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0: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邺水朱华典故?
Z9633263712021.11.20浏览159次生活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11.22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邺水朱华:邺为曹操封地,曹丕、曹植兄弟与曹操幕下文人在邺交游,曹植曾著《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朱华,即荷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0: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花木红楼】之拢翠庵 花木秾 2021-09-10   |  290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只见妙玉头带妙常髻[jì],身上穿一件月白素袖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执麈[zhǔ]尾念珠。跟着一个侍儿,飘飘拽拽的走来。
《红楼梦》中对于拢翠庵的描写初见于贾政游园时,曾提及“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封额)。
元妃省亲时,也写到“怱见山环佛寺,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并题一匾云'苦海慈航’”。(第十八回 “ 贾元春归省庆元宵”)
但以上两回均未提及寺名,直到第四十一回回目第一次出现“拢翠庵”之名。刘姥姥在贾母众人带领下游园,来到拢翠庵,妙玉招呼众人吃茶。妙玉把宝钗黛玉二人单独叫到耳房亲自烹茶,宝玉跟来一起品茶。
第五十回宝玉乞红梅提及拢翠庵,此后二十余回未曾提及拢翠庵。
直至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妙玉续诗。
......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第八十七回妙玉坐禅寂走火入邪魔,预示妙玉的悲惨结局。
第九十五回宝玉失玉,邢岫烟去栊翠庵请妙玉扶乩。
第一百一十二回,妙玉被劫。第一百一十五回,惜春看破红尘决计出家,入住拢翠庵。
拢翠庵在《红楼梦》中出现次数只有寥寥几次,但栊翠庵的先后两位主人妙玉和惜春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拢翠庵见证了书中两位重要女子的悲惨结局,其地位不容忽视。
拢翠庵本为佛门清净之地,却难逃世俗的羁绊,妙玉在此被强盗劫走,惜春看破红尘入住此地修行,这两件事为拢翠庵罩上了悲剧色彩。
妙玉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亲自入了空门,在玄墓蟠香寺出家,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  。从妙玉六岁那年起,邢岫烟与她做了十年邻居,只一墙之隔。她在蟠香寺修炼,岫烟家原寒素,赁的是她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她庙里去作伴,所认的字都是她教的。二人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
岫烟因家贫离开蟠香寺去别处投亲。妙玉也在十七岁那年随师父进京,西门外牟尼院住着。是年冬,师父圆寂。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因师父临寂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让她在京静居,等待结果,所以她未回乡,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翌年,贾府起造大观园,预备元春省亲。王夫人侫佛,被妙玉的佛学修为所折服,因而下帖请她进贾府,入住拢翠庵。翌年冬,岫烟进贾府,与迎春同住。


妙玉美丽聪颖,心性高洁,却遭人嫉恨,举世难容;(王夫人:她既是宦家小姐,自然要傲些。贾宝玉:她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的目……她原不在这些人中算,她原是世人意外之人。邢岫烟:她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她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李纨: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惜春: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贾环: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她一日家捏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
她是佛家弟子,文学上却大爱庄子,感情上又尘缘未了,不洁不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意为人生无常、终须一死。妙玉自号“槛外人”,自勉蹈于铁槛之外,超越生死,超出名利场,与《庄子》“死生存亡之一体”“相忘以生,无所穷终”的思想同出而异名。妙玉赞“文是庄子的好”,故自号“畸人”,其要义在于特立独行,纯真无伪,通天道,远尘俗。)


她才华馥郁,品位高雅。栊翠庵品茶,刻画她茶艺精湛,中秋夜联诗,塑造她为“红楼诗仙”。宝玉丢失通灵宝玉,岫烟请妙玉扶乩。贾母病危,妙玉不请自来,探望病情。贾母出殡次日,妙玉被贼人掳走,宝玉悲伤叹惋。
拢翠庵是妙玉在大观园中的修行处,是专门为元妃省亲时所做法事的寺庙,是一所尼姑庵。对于建筑布局,书中并未展开描述,只是点到山门、东禅堂、耳房这三处。
第四十九回中,宝玉从怡红院去芦雪广,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就看见拢翠庵门前的红梅。这说明在怡红院和拢翠庵之间有一座山,宝玉从东南的怡红院出发,因山阻挡,是看不见拢翠庵的红梅的,拢翠庵在山的北边。宝玉在观赏红梅时,看到李纨打发的人出园请凤姐去,稻香村就在拢翠庵的北边一带,二者相近。第四十一回中,贾母从拢翠庵出来后,因觉身上乏倦便往稻香村来歇息,这也说明拢翠庵和稻香村距离相近。
第五十回中,贾母出了暖香坞的夹道东门,“一看四面”,望见了站在山坡上的宝琴——宝琴是去拢翠庵弄梅花去了。暖香坞的西边是藕香榭水池,宝琴站的山坡应位于暖香坞东边。那么,拢翠庵应位于暖香坞的东边一带。
拢翠庵院内植物景观亦不详,只在第41回说这里“花木繁盛”,唯一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庵内的红梅。见第49回道:“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拢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妙玉高傲雅洁、孤高自赏,连黛玉都被她称作“大俗人”,周围的人则说她“孤僻”、“怪诞”、“僧不僧、俗不俗”。正如她喜欢的梅花,梅花雅丽幽香,傲立于白雪中怒放,不与群花为伴,犹如空谷幽兰,清香高远。白雪犹如空门,槛外红梅怒放雪中,犹如妙玉超然尘外,卓尔不群,高洁雅致。
同时,鲜艳奔放的红梅也暗示了妙玉内心难舍尘缘,虽然身在佛门,却心在红尘,尤其和宝玉关系非同寻常。拢翠庵品茶,妙玉将自己平时喝茶的绿玉斗让宝玉用。她还不忘宝玉的生日,特地派人送来祝寿的帖子,含蓄的表现了对世俗情感的爱恋,可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妙玉:
香篆销金鼎,
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
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
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
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
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
木怪虎狼蹲。
赑厵朝光透,
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
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
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
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
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
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
烹茶更细论。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三十五韵之后十三韵






【花木红楼】之稻香村【花木红楼】之潇湘馆【花木红楼】之蘅芜苑【花木红楼】之秋爽斋【花木红楼】之芦雪庵【花木红楼】之怡红院【花木红楼】之菊花诗【花木红楼】之咏白海棠【花木红楼】之缀锦楼【花木红楼】之暖香坞





[url=]+关注[/url]



花木秾
88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09: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爱莲说
[ 宋 ] 周敦颐
原文 译文对照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1)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2)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之:的。

(4)可爱:值得怜爱。

(5)者:花。

(6)甚:很,非常。

(7)蕃:多。

(8)自:自从。

(9)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0)独:只,仅仅。

(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出:长出。

(13)淤(yū)泥:污泥。

(14)染:沾染(污秽)。

(15)濯(zhuó):洗涤。

(16)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7)妖:美丽而不端庄。

(18)通:贯通;通透。

(19)直:挺立的样子。

(20)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21)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22)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23)益:更加。

(24)清:清芬。

(25)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26)植:树立。

(27)可:只能。

(28)亵玩:玩弄。

(29)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30)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31)谓:认为。

(32)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33)盛:广。

(34)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35)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36)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37)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38)鲜(xiǎn):少。

(39)闻:听说。

(40)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1)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42)宜乎:当然(应该)。

(43)宜:当。

(44)众:众多。

作者介绍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世称濂溪先生。曾...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谚语,意思是指人不是草木,谁能没有感情。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 类别

    谚语







出处

《水浒传》一三回:"人非草木,岂不知泰山之恩,提携之力,感激不尽!'

《情变》四回:"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和他从小耳鬓厮磨长大的,彼此情性,彼此都晓得。"



【草木之人】
【词语拼音】:c?o mù zhī rén
【词语意思】:指像草木一样无知的人。 比喻地位卑贱的人。 有时也用于自谦。
【词语出处】: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二八回:“因说道:'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近义词】:草木愚夫
【反义词】:高官显宦
【词语造句】:真正的茶人,心是有灵的,境是高远的,他们将自己视为草木之人,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合一。


类型:不限 场景 动植物 季节 节日 景色 目的 情感 人物 其他


采莲曲
[ 唐 ] 李白

原文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译文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注释

①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②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③袂:衣袖。全校:“一作袖。”

④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⑤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⑥踟蹰:徘徊。



采莲曲
[ 唐 ] 王昌龄

原文
译文对照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采莲曲
[ 唐 ] 白居易

原文
译文对照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

菱叶随着水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说话却低头羞涩微笑,哪想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注释

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

飐(zhǎn):摇曳。

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搔头:簪之别名。

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09: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天然体香之谜:绛珠仙子吃的蜜青果原型是北京香山巨石
一枝独秀2603 2021-02-08   |  657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林黛玉 的天然体香遗传自她的前世绛珠仙子,是仙子吃了带有奇特香气的蜜青果,这种香气在她体内转化产生了自己的体香。

那么蜜青果的原型是什么呢?据我研究,它的原型竟然不是植物,而是 香山 上的特大巨石——香炉峰。


俗话说:写作来源于生活。 曹雪芹 在北京香山下写《红楼梦》时,就是把他周围有趣的东西写入了小说中。

比如绛珠仙子的原型是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的青未了。青未了位于香山静翠湖东,山脊之上。是一座歇山式殿阁,殿外檐悬有乾隆御书“青未了”匾额。

原来这“青未了”是一处观赏风景的地方,站在厅中远眺,群峰苍翠,岱色无垠,可遥望 香炉峰 、香山寺等。


一、遥望香炉峰VS蜜青果

蜜青果的原型就是香炉峰。香炉峰是香山的主峰。顶峰有两块巨大的乳峰石,形如香炉,故名。

首先说“遥望”二字,遥望谐音为咬旺,有吃了之后身体健旺的意思,可见是一种延年益寿的食品。

蜜青果的原型是香炉峰,把“蜜青果”和“香炉峰”六个字拆开,重新组词能得到林黛玉奇香的故事。


(1)六字组词之一: 蜜香

蜜香谐音为迷香,可以理解为迷恋奇香。写贾宝玉一闻到此香就迷恋起来,辨认出此香从林黛玉的衣袖中传出,就拉着她的衣袖闻了又闻。

贾宝玉 闻过的香气品种多了去了,竟然也说不出这是什么香?追问林黛玉,最后她才说:“我有奇香。”


(2)六字组词之一:青香

青香谐音情香,情香的解释就比较复杂了。 薛宝钗 在贾宝玉面前夸耀自己的“冷香丸”奇特珍贵,听得贾宝玉啧啧称赞。

林黛玉知道了以后,心中不高兴,就找了个与贾宝玉亲近独处的机会,把自己的天然体香开放出来给他闻,更显自己的高贵不凡。


不过林黛玉平时能把奇香封闭在体内,不让它外漏,用到的时候才把它发放出来给宝玉闻,这等收放自如的本领,也和武林高手运气外发的本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三、六字组词之一:蜜炉

蜜炉谐音为秘露,可以解析为秘处透露之意。就是说林黛玉的天然体香不是从全身散发,而是从一个秘密的地方透露出来。目前可以确定的地点,就在她的腋下胳肢窝里。


四、六字组词之一:果峰

果峰谐音为裹缝,裹为裹体之衣,缝为衣缝之袖口。林黛玉的奇香就是从胳肢窝散发而出,顺着衣袖口缓缓飘了出来,就这么钻入了贾宝玉的鼻子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11: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为什么贾府的三等仆妇,就让林黛玉紧张如临大敌?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细说红楼梦134:林黛玉与三等仆妇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不提贾雨村得了贾政举荐,轻轻谋了个“复职候缺”,不久升任应天府去了。

且说林黛玉自从辞别父亲上船面对贾府的几个三等仆妇后,就开始“如临大敌”的模式。


尽管小女孩独自离家在外,肯定会有点紧张和面对未来的忐忑。但林黛玉的气度,被贾雨村都认为不同凡响。可是经过了林如海和贾敏的教养,并不是一般的七八岁的孩子可比。

但就是这样,在面对贾府的人时,她依旧还是很小心。

☞细说红楼系列134,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三回)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贾敏在世时,就告诉林黛玉“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注意这句话可不是否定,而是褒扬。

贾家为什么“与别家不同”?这个不同肯定是与林黛玉的认知不同。比如,她长大的林家,与母亲一起去应酬的父亲的同僚家,以及交好的世交之家……贾敏告诉女儿,这些人家全都不如外祖母家。源于贾府是荣国公世袭之家。

贾母活着,贾府的礼仪、规矩和标准就是荣国公诰命夫人的标准。这比较别说是如今七品巡盐御史的仕宦,就是一二品的尚书和侍郎也是不如。

因为官员权力在大,也是个打工人,如何比得了贵族的地位和标准!尤其是荣国公的地位和标准。


唐代以后到明末,乃至清初,国公的品级都与郡王不差仿佛甚至齐平,这就是贾府门第之高,之豪。别说此时七品之家的林家,就是当初的四代列侯林家,也是远远不如。

不止是公与侯的差别,还是宗室爵位与功臣爵位的差距。更是盛世与末世的差距。

起码在贾敏出嫁时,贾府依旧是王朝一等一的豪门。

即便如今略弱一筹,仍旧有贾母国公夫人撑着场面,规矩和风范肯定不倒。

林黛玉细看来接她的几个三等仆妇,就知道不同凡响,因此而时刻提醒自己要小心。


尤其是来了贾府后,更是谨言慎行,绝不多言多行,时刻紧张应对。就怕被人“笑话了去”。

林黛玉的紧张感,并不是她对陌生环境的不自在,而是与秦可卿嫁入宁国府后,身份、环境的不对等和不适应造成。

此时的林家对比贾府,已经差的太多。林黛玉要想不被人笑话,只能不出错。拿刘姥姥进荣国府比较有些夸张。但实际贾府让林黛玉不认识、不懂得、不知道的东西很多。


林黛玉出身再好,不如母亲贾敏。

林如海再是探花郎,贾母父亲直接就是尚书令,却还不如宁荣二宫。

巡盐御史时天下十三道御史之一,明代和清初只是七品,不如贾政,更不如荣国公世袭一等爵的贾赦太多。

何况仕宦与贵族,还有着身份的巨大差距。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4-03 09:47・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11: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懂林黛玉到贾府当天,所有人的反应,就明白谁亲谁疏谁得加小心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林黛玉母亲死后,被父亲林如海送进京城贾府,交给外祖母教养。她也成了林如海出任巡盐御史后,林家四口唯一逃得性命之人。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便注定黛玉至此成为贾府养女,与林家仅有父亲的血缘牵绊。林如海一死,她与林家就再无关系。


林黛玉初入荣国府肯定有点紧张和拘谨。原文写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林黛玉的不自如,源于她从小的生活环境与荣国公府的巨大差距。好在她就像贾雨村评价那样:“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

名门之后、大家闺秀的修养,气度自是不凡。

林黛玉从小被父母教养的好,才能不过七岁年纪在贾府进退自如,答对得体。

而她初来贾府,众人在她的眼中第一印象,便是作者借她之眼所呈现的众生相,可谓精彩纷呈。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第三回)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丫头们对林黛玉是好奇,也是欢迎的。像贾家这种大家族人多却也无聊,来个新人就是大事。


那个年代亲戚来往是非常有意思的事,年轻孩子们尤其是个“盼望”。丫头们年纪不大喜欢热闹,倒也真心期盼林黛玉的到来。

这几个丫头可能各房都有,一见林黛玉来了争先恐后打帘子,嘴里头喊着向主子报信,就像那廊檐下笼子中的鸟儿一样,抢着争宠,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第三回)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丫头们一喊“林姑娘来了”,贾母急忙被人搀着迎出来,这是除了南安太妃、北静王妃这样来做客的贵人之外唯一的一次。

无论是薛姨妈还是王子腾夫人、刘姥姥、李婶娘这些人到来,贾母都是稳坐不动。

论辈分她是长辈老祖宗,论身份她是荣国公诰命夫人,王朝最顶级的诰命贵妇,还有谁能让她主动出迎呢。

可贾母迎出来见林黛玉,并不是为一个外孙女,而是在迎她那个早逝的女儿留下的唯一血脉。迎她那个注定再见不到的女儿。


贾母的急忙出迎,是痛彻心扉的丧女之痛,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绝望。

她一把将黛玉搂在怀中,是一个老年母亲最后一次拥抱她的女儿,也是一个外祖母第一次拥抱外孙女。

当年她将金尊玉贵的“心肝肉儿”女儿穿上嫁衣送出贾府,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她等不回来那个一手养大的宝贝心肝肉儿。

贾母哭,哭的是她那薄命的女儿贾敏,哭的是骨肉亲情的剜心之痛。

她见林黛玉,既有对失去女儿的悲痛,也有对失去母亲的外孙女的心疼。

那么千娇百媚的女儿离去,如今只回来了一个幼弱的外孙女,怎不让贾母肝肠脆断,痛哭不绝。

贾母一哭,谁人不哭?哪怕这屋子里很多人,对曾经那位姑奶奶千金大小姐都不认识,可谁又能不随着贾母哭?

这一哭,哭的还是逝去的贾敏。

(第三回)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所谓“不足之症”即民间常说的先天不足,泛指各种虚证。

林黛玉身体娇弱,一看就知道。众人一见便提起,是为转移贾母悲伤之意,也是借对林黛玉的关心适当表现重视,在贾母跟前卖乖。

不过这种事别人说不得,基本是邢夫人和王夫人才好说。

林黛玉也知道自家病情不能隐瞒,便干脆和盘托出,方便日后外祖母和舅舅帮忙医治调理。这是大家闺秀才有的落落大方,不在要紧事儿上拘泥和隐瞒。

(第三回)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王熙凤在三春之后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别人哭她却笑,体现出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事风格。

当天注定是不可避免的悲伤,如果凤姐哭着或者悄无声息的从外进来,势必还要引起大范围的悲伤。而她与姑妈贾敏也着实没什么感情,太伤心反而太做作。

她笑着出场,既能冲淡悲伤氛围,也好让众人将精神转移到她身上,是作为荣国府嫡长孙媳妇,管家媳妇在祖婆婆、婆婆和众家人身边的立场。

别人都好伤心,她却要收着,毕竟有比伤心更重要的事需要她来处理。


所以,王熙凤不管是姗姗来迟,还是先笑后悲,都证明她是一个有能力掌控全场的人物。她一出场,所有人都随着她的情绪被调动,“悲伤”成了被淡化的符号,日子终究还要继续过下去。她就像那个指路明灯。

(第三回)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

王夫人作为荣国府的女主人,未来是林黛玉的监护人。因为王凤姐管家,她便不安排外甥女的一应琐事。

但王熙凤显然在给姑母安放表现的台阶,故意提到了“找缎子”的事。无论是不是真有,都让王夫人在贾母和黛玉跟前展现“暖心”安排,让找布料来给黛玉做新衣裳,既实际又实用。

不过她第一时间张口并非直接吩咐,而是凤姐提醒后才说做衣裳,也透露出舅母终究是面子情,为未来她与黛玉的关系伏笔。

而且王熙凤和王夫人之间一直说的“缎子”当然指绸缎,可绸子做衣裳合适,缎子却是做被褥的料子,这“缎子”二字的使用,其实是对后文影射。

“缎子”,断子也。王夫人最终会因为林黛玉,而失去儿子贾宝玉。

(第三回)当下茶果已撤,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母舅。时贾赦之妻邢氏忙亦起身,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贾母笑道:“正是呢,你也去罢,不必过来了。”邢夫人答应了一声“是”字,遂带了黛玉与王夫人作辞,大家送至穿堂前。


大舅母邢夫人的家与二舅母王夫人的家同在一个大院,却是独门独户并不相连,是敕造荣国府旧花园隔断出来的一个独立门户,供荣国公世袭一等爵(镇国)将军贾赦居住。

只这一点就证明荣国府如今两房分治,一分为二的继承情况。

爵位在长房手里,爵产却在二房手里。

所以,贾母跟着二儿子住,王熙凤来这边管家是借调,林黛玉的监护权归二舅舅贾政夫妇。大舅舅贾赦夫妇与她就只有亲情。

所以,邢夫人表现的更像是个舅母,只是亲热处感情,双方没有利害关系,更加自然。

林黛玉去见舅舅,是依据当时的礼节必须要走的流程。但因为她是女儿,哪怕只有七岁,在男尊女卑的时代,也注定舅舅不可能接见她。如果是男孩,哪怕再小几岁,舅舅也要亲自接见,这就是当时的世俗礼法。

等她绕了一圈回来,吃过了晚饭,才最终见到了那个命中的“天魔星”贾宝玉。

(第三回)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宝玉明知今儿表妹来家里,他却选择去庙里进香还愿而不在家等待。好容易回来不第一时间厮见却来而复去又再进来,显然是故意做作。

看似展现的是大家公子风范,实际与他个人性格并不符合。随后他怒摔通灵宝玉,让林黛玉见识了什么才叫“混世魔王”,才是他的真面目。

贾宝玉的表现只为让林黛玉过目不忘,也确实达到了效果,更是将林黛玉惹得哭起来,算是还泪的第一哭。

小儿女的表现不多赘述,但是夜里袭人过来劝慰林黛玉,将贾府大丫头的体贴和周到展现出来,实际也是为两年多后薛宝钗的出场铺垫。

这里要注意袭人这个人物的双重属性。

袭人本名珍珠,贾宝玉因她本姓花,改名为袭人。由金玉改作了草木。


袭人家本是小商户,遭难后被卖给贾府做奴才,跟了贾宝玉。性格与品德与薛宝钗如出一辙,实为“袭为钗副”。

可袭人姓花,是草木人,她的生日又是二月十二,与林黛玉同一天,说明他还是个“袭为黛影”的人物。

袭人一半像宝钗,得到王夫人支持,予贾宝玉做妾。

袭人又一般像黛玉,最终半途而废,外嫁蒋玉菡,便影射黛玉外嫁为潇湘妃子。

以上,便是林黛玉来贾府第一天的“众生相”,贾母是真正的伤心,其他人则是“老演员”陪着演戏,真正与林黛玉和贾母同悲的,几乎没有。大家各自的盘算和未来的隐喻,已经埋下伏笔。就不多赘述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4-02 10:32・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11: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确认!林黛玉是原配,薛宝钗是续弦!一切机密都在刘姥姥的故事里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8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贾宝玉没有和林黛玉结成连理,最终娶了薛宝钗为妻,抛开《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内容,只依靠[终身误]曲子、金玉良姻说法和刘姥姥雪下抽柴故事等伏笔,就已经再清楚不过。

尽管根据八十回前线索,可以肯定不会出现续书“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这种“调包计”的无厘头内容,但薛宝钗如何嫁给贾宝玉,还是很让人关注。


[终身误]的内容指出先有黛玉后有宝钗。贾宝玉一开始不接受宝钗为妻,却如梁洪一样被妻子举案齐眉感动,体验到了婚姻生活的美满,却又遗憾不是与黛玉携手,是为意难平。

贾宝玉的“美中不足”前提是“美”,注定他在心中接纳了薛宝钗,肯定没有“调包计”那种不可原谅的事发生。

既然出现问题,君笺雅侃红楼认为就要本着在原文中寻找线索和伏笔的原则,相信曹雪芹肯定不让人失望。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关于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的伏笔有好几处,且每一个都证据确凿。

首先,“金玉良姻”。

原文就是“金玉良姻”不是“金玉良缘”。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注定没有结果。与薛宝钗的“金玉良姻”结成现实婚姻。

“姻”就是婚姻,缘则未必能成“姻缘”。


所以贾宝玉梦中说的:“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注定不能兼顾和实现。

读书人也大可不必理会通灵宝玉和金锁的隐喻。

其次,(分瓜bān)瓟斝

(第四十一回)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bān)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

(分瓜bān)瓟斝上的伏笔更重要。

妙玉请喝体己茶,宝钗、黛玉和宝玉同品“五年梅花雪水”,就是对宝黛钗三人姻缘的影射和伏笔。

五年梅花雪水,雪水指薛宝钗,梅花结合贾母和薛姨妈刚才的梅花酒令,指薛宝钗无疑。五年也是薛家来贾家的具体时间,与“元丰五年”呼应。

林黛玉不认识五年梅花雪水,被妙玉说成大俗人,实际是点醒她不要因一己之私就品不出薛宝钗的好。

林黛玉被一语惊醒梦中人,马上与薛宝钗冰释前嫌。


(分瓜bān)瓟斝,字面意思指薛家来贾府攀附为“分瓜”牟利。其上有两段文字,各有隐喻伏笔。

“晋王恺珍玩”,借晋武帝的舅舅王恺,隐喻金玉良姻背后的真正策划者,是舅舅王家对贾府“分瓜”牟利,暗示借联姻行吞噬的“母蝗虫”之策!

“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借苏轼的乌台诗案暗示贾家之败源于新旧党争,小人背后构陷的逢冤。

而宋神宗元丰年号为八年。此时的五年则预示了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的时间还剩三年。到八十回结束时只剩下一年。贾家抄家倒计时也已经开始。

其实,妙玉也给了贾宝玉最后一次机会,就是拿“绿玉斗”给他喝茶。

“绿玉”就是黛玉,青山为黛。

“红香绿玉”和“绿玉春犹卷”都是贾宝玉的选择,也都被他放弃。

如果他不顾世俗之眼,用了妙玉的绿玉斗喝茶,他与黛玉还有机会。可惜他最终依旧放弃了。


最后,雪下抽柴故事

刘姥姥给贾家人讲了三个故事:雪下抽柴,观音送子,茗玉小姐,分别影射宝黛钗三人。

“雪下抽柴”故事,就是隐喻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的一些细节。

(第三十九回)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子裙儿……”

“老寿星”往往预示“不寿”。与后面贾母八旬之庆“南安太妃来拜寿”一样,是贾母寿终正寝之谶。

有雪,肯定预示薛宝钗。

她孤身一人“抽柴”,也是薛家将金玉良姻视作分贾家之利的现实。

薛宝钗判词图画“又有一堆雪,雪下埋着一股金簪”,则是她背负薛家举家压力的体现,印证了雪下抽柴。

“大红袄和白绫裙子”,古人的外衣不可能这么穿,且“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也不像。

古代“梳头”代表结婚,大红袄与之对应。预示金玉良姻成功。

白绫裙子则与老寿星对应,又代表贾母之死。

推测贾宝玉娶薛宝钗,就像薛宝琴出嫁是为“痰症”母亲“冲喜”一样,是在贾母病入膏肓之际的应急举措。属于人伦大节的范畴。


可“小姑娘”又暗示薛宝钗婚后是姑娘而不是媳妇,就只有一个可能,婚礼当晚贾母去世,贾宝玉守丧一年不能与薛宝钗圆房。

以上都是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成就金玉良姻的伏笔。不久后贾府抄家,众人落难,从“(分瓜bān)瓟斝”也得以体现。

那么,贾宝玉同意娶薛宝钗是为了人伦大节,当时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可以从下面几个线索来看:

贾母寿庆,南安太妃来见姑娘。

贾探春给林黛玉取号潇湘妃子,是娥皇女英二女同嫁典故。

林黛玉的芙蓉花签是昭君出塞故事,与贾探春的杏花签是远嫁异国为王妃之谶如出一辙。

推测林黛玉和贾探春被赐婚二女同嫁,让贾母寝食难安而病入膏肓,贾宝玉不得不接受现实,迎娶薛宝钗为贾母冲喜。

原文对此也有伏笔,我们再梳理一下。

一,金陵十二钗三册之首,林黛玉、香菱和晴雯互为影射。

香菱被卖给冯渊有三日婚约,却被薛蟠横插一脚抢走,影射林黛玉的被迫外嫁,且之前与贾宝玉已有婚约。


葫芦案是贾雨村给处理的。日后石呆子扇子案,也是借《一捧雪》的故事梗概,影射贾宝玉失去林黛玉的原因。

石呆子失去的二十把扇子:湘妃(潇湘妃子)、棕竹(在南亚东南亚最多,预示远嫁西海沿子)、麋鹿(蕉叶覆鹿影射蕉下客贾探春)、玉竹(林黛玉或者贾宝玉)。

石呆子被贾雨村害得家破人亡,结合葫芦案,预示日后贾宝玉被贾雨村所害,与林黛玉和贾探春“失散(扇)”,导致二女同嫁。

贾雨村插手导致林黛玉被解决,也是[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之谶。

薛宝钗等到贾雨村出手“送走”林黛玉,才在贾母病入膏肓时得以嫁给贾宝玉为妻。

二,根据香菱与冯渊的三日姻缘,林黛玉和贾宝玉在八十回后肯定定亲。贾宝玉自己也认定林黛玉是她的正妻原配。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给怡红院题额“红香绿玉”,实为宝黛姻缘之说。

贾政当初问“依你如何”,贾宝玉说“若依我题红香绿玉才两全其妙”,贾政嘴里说“不好、不好”,事实却是同意了。与他评价潇湘馆“若能月下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此一生”也有了对照。证明贾政同意宝黛姻缘。

推测八十回后贾母和贾政做主,给宝黛二人订婚,媒人就是扬言要做媒的薛姨妈。

(第五十七回)薛姨妈道:“前日我说定了邢姑娘,老太太还取笑说:‘我原要说他的人,谁知他的人没到手,倒被他说了我们一个去了。’虽是玩话,细想来倒也有些意思。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无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我想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得那样,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这处伏笔若结合香菱与冯渊的关系,就能断定宝黛订婚是必然。


三,先有薛姨妈提议要“做媒”的伏笔,随后就有了“杏子阴假凤泣虚凰”的梨香院三官故事,都能证明宝黛二人定亲之事。

(第五十八回)“菂官儿一死,他就哭的死去活来的,到如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也是那样,就问他:‘为什么得了新的就把旧的忘了?’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藕官、菂官和蕊官的假凤虚凰故事,不但影射“黛死钗嫁”,还证明林黛玉与贾宝玉定亲在前,贾宝玉娶薛宝钗如续弦在后。

“续弦”不能随便讲,必须林黛玉与贾宝玉有“夫妻”之缘,才能够认定。也证明二人确实有了婚约,只因意外导致不能婚配、无果而终。

“人伦大节”更呼应雪下抽柴故事中,贾母死前,贾宝玉娶薛宝钗的伏笔。

贾宝玉能够同意娶薛宝钗的前提,肯定是以续弦之礼。以薛宝钗的身份,续弦嫁给贾宝玉也最合适。

从邢夫人、尤氏、许氏几人,证明续弦不为贾府希望,也是不久后抄家的证明。既然没有希望,不如破而后立。

四,提起薛宝钗是续弦,还要从袭人这个人物的双重属性来说。

袭人本名珍珠,贾宝玉因她本姓花,改名为袭人。由金玉改作了草木。


袭人家本是小商户,遭难后被卖给贾府做奴才,跟了贾宝玉。性格与品德与薛宝钗如出一辙,实为“袭为钗副”。

可袭人姓花,是草木人,她的生日又是二月十二,与林黛玉同一天,说明他还是个“袭为黛影”的人物。

袭人一半像宝钗,得到王夫人支持,予贾宝玉做妾。

袭人又一般像黛玉最终半途而废,外嫁蒋玉菡,便影射黛玉外嫁为潇湘妃子。

其实,王夫人同意袭人与贾宝玉的姻缘,何尝不能影射林黛玉与贾宝玉定亲之事?只是因为意外强势介入而不得不分离罢了。

第三十六回,袭人给贾宝玉绣鸳鸯肚兜,就是“夫妻”才有的亲密。

可袭人最终离开,薛宝钗接续她绣鸳鸯肚兜。袭人离去,是后面外嫁蒋玉菡伏笔。而袭人外嫁又影射林黛玉外嫁,岂不就说明薛宝钗接续的其实是林黛玉为贾宝玉妻子,实为续弦!

当然,以上是通过原文的诸多伏笔,进行的梳理和推演,属于君笺雅侃红楼的“自洽”,通与不同,见仁见智。欢迎多交流。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4-02 10:28・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11: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林如海交代女儿林黛玉的话,暗示他必死的结局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132:父女诀别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文讲到林如海安排林黛玉“出月初二”进京,结合冷子兴年底回家的话能推测“出月初二”是二月初二。


这个日期对林黛玉来说很重要,与二月十二生日,二月廿二进大观园入潇湘馆,分别是她出生、离家、生情的开始,都与哭有关。可见是曹雪芹的有意设计。

林如海与贾雨村交代完,便是与女儿话别,而他的这番话堪称“遗言”一般,要特别注意。

☞细说红楼系列132,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三回)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这段描写中,有很多奇怪的地方。

一,贾母为什么要执意接林黛玉进京,坚决不让她跟在父亲身旁?

尽管林黛玉跟着贾母受教养是加分。可寄人篱下如何比得在家?贾母又为何非要替林家养孩子?

从贾母直接派人来接看,林如海与岳母商量好,主观送女儿进京才是真。

二,林如海是前科探花,科举高中不到五年,数十年寒窗,如今只身为七品巡盐御史,他的仕途才刚开始。


而他也不过四十出头,在官场还是年轻人,如何不续弦,还把女儿送走,导致家不像家,父女分离?

古人做官,家中势必要有女人主持。连酷爱男风的冯渊,都知道到了年纪,家中要买个妾操持。王夫人母亲死了,也是她跟着父亲在京做官,主持家务和应酬,林如海为什么放弃续弦?

三,就算不续弦,林家嫡脉只有林如海,没有儿子将难以为继,他如何向祖宗交代?

林如海虽嫡脉单传,原文讲的是林家“支庶不盛”,也就是一代、二代、三代、四代林侯除了嫡子之外,庶子很少。但不是没有。


这些人对林黛玉来说有些出了五服,但对林如海却都尚在五服以内。根据明清的《户律》继承法来看,只要死者有五服以内的血缘,就可为继承人承祧嫡长房,女儿不得继承。

林如海完全不安排继子,也相当于放弃了林黛玉的照顾和遗产分配,对林家未来更是彻底撒手不管……能如此消极,说明他彼时已心存死志。

结合他两年后捐馆扬州城,死在巡盐御史任上,也知道他是送走女儿后,打定主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是什么让他着急送走女儿,郑重托付贾雨村护送,还心存死志?从后文小耗子偷香芋影射的“扬州盐课贪腐大案”来看,此时林如海身边危机四伏。

儿子死了,妻子死了,女儿走了,他是不是终于一身轻松可以放手一搏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4-01 11:04・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14: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夫人说:“你林妹妹是个多心的”,这话可笑不可笑?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金钏儿死后,王夫人伤心的不行。全忘了当时金钏儿那么苦求她给留一丝脸面,如今后悔也是不能。

金钏儿被撵肯定是她自身有问题,不应该在主人跟前与贾宝玉言来语去的轻浮。但真正的错误是贾宝玉的调戏和勾引。王夫人对此视而不见,迁怒丫头发泄对儿子错误的愤怒和惶恐,根本就是掩耳盗铃的错上加错。


金钏儿被撵本也不至于死。可她受贾宝玉连累,回家后就不免引人造谣诟谇。后面贾环告诉贾政,说赵姨娘告诉他金钏儿是被贾宝玉在太太房中强奸不遂后投井死去,这种污言秽语让金钏儿怎么活?

所以,王夫人母子的错才是“杀死”金钏儿的主因。都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用来形容金钏儿再不为过。

金钏儿死了,王夫人后悔伤心也是肯定。人非草木,金钏儿伺候她那么多年总是有感情的。且尽管丫头如宠物,到底也是一条命,因她的“过失”而死也是心中难安。等薛宝钗闻讯赶去后,就见王夫人在那伤心也是事情。

不过,王夫人至此还有两个行事让人诟谇,说明她的为人和性格有大问题。


首先,金钏儿因贾宝玉而死,她竟然全不惩戒,只是数落几句就完了。只想着给金钏儿家一笔赏赐,就将儿子的错一笔揭过。难怪曹雪芹也“看不下去”,随后就借一个老姆姆讽刺她:

“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

老姆姆又聋又哑,岂不就是王夫人眼盲心盲的体现?得“慈母”如此,又如何教养出好儿子!贾宝玉变坏,就是从贾元春下旨让他搬进大观园开始。而没有彻底变成“薛蟠”,实在是从小随着贾母,不让王夫人插手之功。

其次,王夫人赏赐了金钏儿父母五十两银子,在奴才中是很多的。毕竟赵姨娘兄弟赵国基死了按照规矩也只给二十两银子。

可赵国基是得病死了,金钏儿是自尽而死。一条活生生的命,哪里是五十两银子能买的?王夫人也觉得不够,便想着赏赐几套好衣服作为装裹。


古人讲究死后的哀荣。可以穷着生,却必须富着死。厚葬之风由此而来。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吩咐鸳鸯给了她两套没穿的好衣服,实际就有为她日后装裹的意思。并不是真给刘姥姥活着穿的。

金钏儿死了,肯定也要重做寿衣,但奴才的衣服怎么比得了主子的好?王夫人便想着要赐她几套衣服作为装裹,也算死后的体面哀荣,实际也是她想要减轻心中对负疚感而已。

可好衣服费时费工,可不像寿衣随便做,一天就能得。金钏儿死后最多也就停三天,时间来不及。王夫人便想着家里几个姑娘·们的衣服,看有没有新的拿去送金钏儿就完事。见宝钗来了,就把这个话儿说给她听。

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么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他。要是别的丫头,赏他几两银子也就完了,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口里说着,不觉泪下。”


王夫人的话里话外很有问题,不但体现出她的真实想法,还有几个意思让人觉得不是滋味:

一,金钏儿是投井自尽,贾环说的是“那井里淹死了一个丫头,我看见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这种情况普通衣服如何装裹?别说林黛玉的,就是薛宝钗的也无法穿,只有新做才是。显然王夫人只想着赏赐了事,只为自己心安。

二,王夫人对薛宝钗提起这件事,实际就是想让薛宝钗主动拿衣服来救急。全不想着忌讳不忌讳。薛宝钗听了王夫人这个话,无论愿意不愿意,也只能拿出衣服来给金钏儿穿。

三,王夫人故意拿林黛玉的衣服说事,完全没有必要。一来林黛玉的衣服是做生日用的,本就不可能拿去装裹,既然知道不行为什么还要故意说出来?何况明明生日衣服不能装裹,又扯什么林黛玉是个“有心的”?难道林黛玉无心,她就能把做生日的衣服拿去给死人装裹?别说二人身材本不合适,金钏儿泡那样儿了,赐过去几件不合适的衣服怎么穿?到事后穿不上,扣不上,主人赏赐还不得不穿,真要形同裸着“过去”,这是什么心思?


其实王夫人借林黛玉说事也不难理解她的用心,便有故意让薛宝钗替她解决难题,以林黛玉“有心的”侧面隐喻自己对她不满意。希望薛宝钗识大体,自会得到她的支持。

事已至此,最核心的两件事,一个是让金钏儿消停的“走”,一个是让贾宝玉受到教训,王夫人一件也不做,尽干一些玩弄心术之事,可见她的教养和素质有多可怕。


而古人讲究子女受母系传承。王夫人、薛姨妈姐妹受相同教育,势必影响贾元春和薛宝钗的教养和思想。由王夫人的行事,也就不难理解贾母为什么从小就让贾宝玉跟着她,又坚决反对薛宝钗的金玉良姻了。

有其母必有其女,贾元春被小耗子偷香芋故事讽刺“鼠目寸光”,薛宝钗就算强,也改变不了思想内核受到母亲的影响。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17:33 , Processed in 0.0722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