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红叶飞。 [译文]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出典] 王勃 《山中》 注: 1、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2、注释: 滞:留滞。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 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3、译文: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4、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阁序》。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5、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陈邦炎)
6、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好的诗歌,真的是很难以用语言文字形容出来。就像陶渊明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王勃的诗歌,大部分都是清新自然,意境高超。文字简美、流畅。这也许是大多数天才诗人作品的特征吧! 这首诗歌一样精彩! 与上一首送别诗歌不同的是,这首开篇就将诗人内心之感情流露出来。一个“悲”字,“归”字,情感的阀门一经打开,便似有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之势,让读者自然也感到了一种情感的压抑。我读至他的这前两句,我的心便不由自主地在替诗人担忧、替他哀愁。而且急想知道诗人悲从何来?诗人何以归心似箭?然而,当我的眼光移向后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前两句那浓烈的情感、郁郁的乡愁,在这里瞬间化向了虚无,让人突然把捉不到了。然而掩卷而思,一种淡淡的情绪仍然悠悠地在心头缠绕。这就是王勃诗歌境界所在,也是大多数中国古代优秀诗人的境界所在。化浓烈的情感于淡然,所谓“曲终奏雅声”,“举重若轻”也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首诗景色描写也是很有特点的,“长江悲已滞”、“山山黄叶飞”,多么壮伟!多么唯美啊! 7、秋天的雨比较缠绵,不象夏季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它更象一个腼腆的姑娘,来也温柔去也留恋。撑着伞慢慢的走在湿湿的路上,不会因为雨太大而弄湿裤子,整个的空气里到处充满着浅浅的伤感。落叶、秋雨组成了一道美丽的秋景图。虽然是身在北方可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会不自觉的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也说不定在哪个悠长的雨巷中会寻着一个撑着油纸伞,哀怨又彷徨的姑娘。 秋天的雨给了我太多的回忆和遐想,故乡的秋也为我增添了不少的留恋和牵挂。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我爱秋天,但更爱家乡的秋天! 8、你默默躺在这儿,是寻风中的黄花,还是忆雨后的虫鸣;美丽过,辉煌过,永远是你温馨的歌谣;拼搏过,生活过,永远是你无憾的乐事;虽然,童年已随风而去——给落叶 又一个秋冬季节,梧桐树下黄叶飞坠,大地一片金黄。仿佛岁月更替的跫音,使人生出幽幽的感慨:山深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小时还读过一些有关落叶的诗句,如:“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虽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想见诗中的意境,目睹飘零的黄叶,便也感到有扑面的萧瑟。而记忆最深的,则是上小学时,学校操场边那株黄叶纷飞的银杏树:它孤傲地挺立在一座隆起的大土丘上,那布满刀刻般深纹的树皮,仿佛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而一柯柯粗壮的枝桠,就像庄稼汉健实的臂膀。春夏时节,银杏树密密地缀一树翠叶,如同撑开一把碧绿的巨伞,遮盖得大土丘不透一丝阳光。最叫人难忘的是秋季:寒霜普降,金风送爽,银杏树渐渐地由绿变黄,在艳阳的照耀下,犹如一位身披金甲的勇士。微风轻拂,那一树黄叶便不紧不慢地飘飘扬扬,给大土丘铺上一层厚厚的地毯。课余时节,我和小伙伴们在蓬松的落叶丛中摔滚打爬,尽情戏闹。直到上课的铃声响起,才恋恋不舍地离去。那时的我们,每年都期盼着秋天的到来,期盼那树下满地金黄的落叶。
后来我离开故乡,开始了求学谋职的人生之路。山重水复,地老天荒,隔不断的是浓浓的乡思,忘不了的是故乡的一草一木。而阅历的增长,生活的磨炼,使我更深切地懂得:绿色是生命之色。每一片小小的叶儿,都是赐福的使者。有了它们,才有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才有了生活中的欢歌笑语;每一片叶子从萌生到凋落,生命是如此短暂。但没有常绿的叶,却有常绿的树。正是无数的“短暂”,构筑成生命的永恒;每一片叶子又都是那样卑微和渺小,它们从不追求喧闹,也不希冀赞美,只是静静地缀在枝头,执著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待到五谷成熟、百果飘香,它们走完自己该走的路,做完自己该做的一切,满腔的心血已经耗尽,便无怨无悔地悄然落下。几度风雨,几回霜雪,又化作孕育新生命的泥土。“人生代代无穷已”,“生命之树常青”。一片小小的叶儿,不正是那长眠在大土丘之下的英烈,以及无数像他们一样,在故乡的土地上默默耕耘的人们的写照吗? 我爱落叶,我爱那如叶儿一样平凡而纯朴的父老乡亲!
9、立冬了,天气便转凉。风,一阵紧似一阵,吹遍苍茫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在曾经绿阴婆娑的枝头,树叶纷纷落下,碧云天,黄叶地,满眼风起叶飞扬。
就这么一厢情愿地飘零,落叶动了声色。仔仔细细地听,叶片亲吻大地的啧啧声已敲打在心上,没有人能割断落叶对大地的无限依恋,落叶的归属是早就注定了的,大地用它宽阔的胸怀接纳从春到夏再到秋走过来的叶子。不要固执地以为落叶是了无生气的黄脸婆,其实,俯首捡起一片落叶,分明看到它清晰的脉络和临风的姿态,昨天的叶子有过青春,有过郁郁葱葱的风采,它的绿意装点了单调的世界,也抚慰了我们寂寥的心灵,所以,即使凋零了,叶子还绿在心里。
现在,落叶不再有往日枝头上的招摇,而是沉默着坠地,沉默是金啊!虽然风餐露宿,但集日月之精华,纳天地之灵气,叶子染上了炫目的金黄。走向大地的那一刻,落叶缤纷,跳起金色的舞蹈。“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从《诗经?国风》里飘来,落叶走过千年的蹉跎岁月,洗涤尘埃,荡摇浮世,却把坦白的襟怀无怨无悔地吟唱。
愁绪满腹的王勃在《山中》表达“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幽怨,也许正是片片落叶唤起了一个在外漂泊游子似箭的归心,树高千尺,总是要叶落归根。而屈原大夫放浪形骸,行吟泽畔,才有了《九歌?湘夫人》中别样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感叹……这样的表白是不是对落叶过分了些?一样的落叶,不一样的情怀。落叶无语,生命有情,感动于落叶耀眼的点点滴滴,灿烂的时光就流淌着生命的色彩。
走在大街上,阔大的法桐叶子旁若无人地轻轻落下,甚至能看到它晃晃悠悠的弧线,如果长长的街道是未成曲调的五线谱,那么这落叶就是自由跳荡的金色的音符,或许不会有人多么的在意落叶是否歌唱以及它的存在,事实上落叶在这个季节里一直不停地手舞之、足蹈之,且舞且歌,唱出毫无觉察的天籁之声,天知道,地知道,大树知道。落下,是为了来年的复苏,死死生生,生生不息。落叶不是无情物,唤得东风春又回。
那天,走进一片小树林,是意杨。枝头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叶片寥若晨星地悬挂着,当然不见鸟儿,地上则铺满了金黄,踏着,很松软,就象踏上一方硕大的地毯。抬望眼,少了叶子的小树林空荡荡的,好象这里原本是个家,家里的人已倾巢而出,我有些伤感,徒增了对叶子的牵挂。这么寂寞地走着,脚下的沙沙声到底提醒了我,叶子还在啊,只不过是玩皮的叶子们一不小心从枝头滑落罢了。是的,落叶正静静地躺在地上,悄无声息,或许它们累了吧,该歇息了。我凝视落叶的静美,不愿惊动它们的酣睡,挥挥手,留下一片期待!
风吹萚兮,一唱一和。落叶固然没有轰轰烈烈,却在浅吟低唱中打开了冬的门扉。走进冬天的门槛,我们将看到一如叶子飘落那样纷飞的雪花。雪花开了,心就醉了。那时,雪压枝头下正孕育生机一片,小小的叶子萌动着,它会悄悄地,悄悄地爬上来……
10、处黄叶冷风、凋敝衰败的景象之中,作为感情动物的人,不能免俗地会涌起去国怀乡、感时恨别之叹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傍晚秋高风大,漫山黄叶纷飞,怎不加深王勃的思归之念?!“碧云天,黄叶地”,“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离情别绪,真是跃然纸上。于这西风瑟瑟、黄叶纷飞的时令,鳏寡孤独者更感凄凉,而我也得在下班时带点吃食回家,我是最不愿在这样的天气里让自己产生一点点饥馑的感觉。 时移事易,不可逆转。生命的绿色随着时光流水的淘洗,终有一天会变成片片凋零的黄叶。“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修练到这种境界的,实属不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燮能将树之黄叶枯枝尽行去掉,而开创出二月花般的艳丽清新,当是他从艺多年的深刻感悟,真是难能可贵,非凡夫俗子可比。
是的,冬天来了,春天也就离我们不远了;黄叶落尽,正是在蕴孕着一次新的生命的勃发。于这寒冷里,我们大可以穿得暖暖的,在心里营造出一片暖暖的希望,等待着春的来临。 11、四季应该各自有着独特的颜色。 春天的主色调是红(紫是红的派生色),姹紫嫣红,万紫千红总是与春相伴,密不可分。清代诗人张维屏在春天来临之前,就深刻感受到了无限生计和绚丽多彩,他在《新雷》一诗中写道: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大哲学家朱熹在泗水之畔踏青寻芳时则高唱“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即使春姑娘要回婆家时(我们这个世界应该是她的娘家,因为一年之中她只在这儿住四分之一的时间),大自然依然红得如醉如痴,如颠如狂,有韩退之的诗为证:草树知春不久归,万般红紫斗芳菲。 春去后,绿肥红瘦,夏季的颜色——绿逐渐赢得了这个世界。布谷声中田间漫步,不由人想起南宋诗人翁卷的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人间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林荫水畔消暑纳凉时,耳边仿佛会响起唐人高骈的浅吟低唱: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秋天是什么颜色呢?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就能给出答案——金秋。秋日的果园,柿子是金黄的,梨子是浅黄的,苹果是红黄相融的;秋日的田畴,玉米是金灿灿的,谷穗是黄油油的,稻麦是黄澄澄的,如果农家还收获了白生生的棉花,那院里正是金玉满堂,一派美好无比的丰收景象。还有,秋风中飘落的木叶也是黄的,让人想起王勃的诗句: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虽然冬季并非天天下雪,但一谈起冬就会想到雪,冬的主色调自然而然就是雪花之白。如果你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所有关于冬天的诗词中都飘拂着雪花的影子,诗词如是,散文亦不例外,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曾经动情地写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 从春到夏,由夏至秋,自秋入冬,颜色一直在变幻,先是红色,再成绿色,继之为黄,最后变白,正是从绚烂归于平淡,从最美归于最真,一如我们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