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天上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灵黛为晴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8: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与《风月宝鉴》啥关系?
快乐老年435 2015-11-12   |  324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与《风月宝鉴》啥关系?

宝玉、宝钗、黛玉三人的命运是红楼一梦,纠缠人心。

(一)

今天《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贾宝玉的前身,是女娲炼石补天用剩下来的一块顽石。它经过女娲的锻炼,性已通灵,能够各处行走,于是它到了警幻仙子之处,被仙子留在“赤霞宫”,名之为“神瑛侍者”。这位“侍者”又在西方灵河岸上,遇着一棵绛珠仙草,这又是林黛玉的前身……

对于这样一番惝恍迷离的情节,人们因为它是神话,通常都不去深思细想,其实,稍一留意,就有一个教人纳闷的地方。所有关于顽石的神话,从它“无才补天”,到它“幻形入世”,中间包括顽石化为通灵宝玉,通灵宝玉而仍为顽石,以至“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矛盾,等等,所有这些,思想上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结构上都是完全必要的。可是“神瑛侍者”是怎么一回事呢?凭空岔出一个警幻仙子,给顽石取上这么一个名字,这

究竟是什么意思?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结构上有什么必要呢?实在不容易使人想得清楚。

《红楼梦》与《风月宝鉴》啥关系?

其实,故事原来并不是这样的。试看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株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

原来这里只有一个神瑛侍者,并没有那块鼎鼎大名的顽石;同时也并没有什么警幻仙子,而那座赤瑕宫,看文义,原来就在西方灵河岸上,并不在什么警幻仙子之处,神瑛侍者当然也就与警幻仙子毫无关系。

到了程伟元第一次摆印本,即所谓程甲本,故事改成这样:

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就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

娲皇未用的那块顽石出现了,警幻仙子也出现了,赤霞宫从西方灵河岸上搬到警幻仙子之处了,“神瑛侍者”成了警幻仙子赐予那块顽石的名号了。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改动。但是,行文脉络仍然突出在西方灵河岸上,似乎这块顽石本来就在灵河岸上,偶然来到警幻仙子之处,虽已被收留,仍然不忘故处,常去行走。

《红楼梦》与《风月宝鉴》啥关系?

到了程伟元第二次摆印本,即所谓程乙本,又改成这样:

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到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

警幻仙子之处更突出了,而那个西方灵河岸上,只是神瑛侍者(顽石)常去行走之地,不是他的旧游之所了。

为什么这么一段情节,要这样一改再改?为什么一改再改之后,仍有令人纳闷的破绽?

只有一个解释:西方灵河岸上的神瑛侍者和警幻仙子之处的顽石,原是两回事,各不相干,经过勉强捏合像甲戌本那样,实在与前面顽石不相照应,程伟元感到必须加以衔接,于是一改再改。但总有不可掩饰的痕迹,终于便留下了令人细想起来不免纳闷的破绽。

这是不是纯粹凭空的假设呢?不,证据是有的。我们可

以证明:《红楼梦》是有几部内容不同,书名不同的初稿。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有这样的一段:

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云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曰《金陵十二钗》。

这里一口气提到三个人名、五个书名,而归结到最后的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儿女英雄传评话》首回也曾自叙该书有过几个不同的书名,鲁迅先生评云:“多立异名,摇曳见态,亦仍为《红楼梦》家数也。”(《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可见鲁迅先生对于《红楼梦》之所以要把本书的一些异名都写出来,看作是一种“摇曳见态”的艺术手法。但为什么要这样写出来,达到什么艺术效果,是一件事;所写的是否有事实根据,则是另一件事。鲁迅先生说《儿女英雄传评话》“多立异名”,显然是认为,那些异名,不过是为了达到“摇曳见态”的艺术效果,有意想出来的。至于《红楼梦》是不是相同的情况,鲁迅先生没有说,我们现在不妨加以探讨。


我们认为:《红楼梦》那些异名,并不只是为了“摇曳见态”而有意想出来的,它们事实上是存在过的。《石头记》首回把这些异名都写出来,一方面可以造成“摇曳见态”的艺术效果,一方面也是把实际情况向读者作一个交代。

《石头记》这一书名确实存在过,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用多说了。成问题的是,另外三个书名,《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情僧录》,是否确实存在过?以及几种异名之间的相互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我们现在有证据可以证明的,是《风月宝鉴》确有其书。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首回历叙本书异名那一段文字上,恰巧有一条朱笔批语: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新怀旧,故仍因之。

这当然是脂砚斋的批语,这不但证明了《风月宝鉴》的书名确曾存在,而且证明了那是曹雪芹旧时已经写成,并由其弟棠村作了序的另一部稿子。这里最重要之点是:题名《风月宝鉴》的那部成稿,是与今所见的《石头记》(更不说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不相同的另一部旧稿,《风月宝鉴》并不单纯是《石头记》或《红楼梦》的一个异名。

那么,那部《风月宝鉴》的下落怎样了呢?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书首凡例所载《红楼梦旨义》有云:

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者,皆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

把这段《旨义》和曹雪芹前面自述增删五次的书名对看,这里不提《情僧录》,否定了《金陵十二钗》,只保留了三个书名:《红楼梦》《风月宝鉴》《石头记》。这是什么缘故?可能因为《情僧录》就是《石头记》,只是同稿异名,别无其他意义。它提到《金陵十二钗》,但是却持一种否定态度,究竟是说这书名取得不好,还是什么别的意思,现在也无法弄清楚。但有一点是明白的,就是它只承认了《红楼梦》《风月宝鉴》《石头记》三个名称,而且明确叙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旨义》把《红楼梦》作为“总其全部之名”,这就是说,它与那另外两个书名,是一个总名与两个分支的关系。《风月宝鉴》是讲“戒妄动风月之情”的,而《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的。《风月宝鉴》固然是另一部旧稿,而这里所谓《石头记》也是指不包括许多“妄动风月之情”的故事、与今所见八十回本《石头记》不同的《石头记》。把这两个故事冶于一炉,就成了总名为《红楼梦》的一部大著作。曹雪芹的旧作《风月宝鉴》的下落,就是与原来那部《石头记》一起,被熔铸吸收在《红楼梦》中了。

现在就很清楚,那警幻仙子之处的顽石,是原来那部《石头记》的开头;而那西方灵河岸上的神瑛侍者,则是《风月宝鉴》的开头。到了《红楼梦》,便把二者捏合为一,而仍留下了那个令人细想起来不免纳闷的痕迹。

不仅如此,勉强捏合的痕迹还有一处。

今本《石头记》也好,《红楼梦》也好,它们的开头都是一样的,都是从娲皇氏用剩的一块顽石开始,由一僧一道作为引线,把这场故事发展开来。接着便转入甄士隐在书房中昼寝,梦见这两个人,从而说到灵河岸上一株绛珠草的原委。

这也是经不起细想的,既然故事是记载在这块顽石上的,又何必翻过来由甄士隐这一梦而重新开始呢?如果是要写甄士隐,则不须先叙石头和这篇议论,或者直接把这石头和这议论融化在甄士隐梦中,也未尝不可。为什么偏要重重叠叠来这样一个反复呢?


我们已经从甲戌本看到,一僧一道所说的故事中,本来只有那西方灵河岸上的神瑛侍者,并没有什么警幻仙子和顽石。既然西方灵河岸上的神瑛侍者原来只是《风月宝鉴》的开头,那么,这一僧一道,连同甄士隐的一梦,原来也只是《风月宝鉴》的开头。前面顽石的故事,才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的原来那部《石头记》的开头。后来把两个开头捏合起来,才会出现今天这样已经开头重又开头的现象。

(二)

那么,《红楼梦》中,哪些成分可能是从《风月宝鉴》中吸收来的呢?这就没有直接的证据,只能凭一些线索来推测。第一个线索是,故事内容是“戒妄动风月之情”的。第二个线索是,风格笔致与其他部分不大一样的,也就是多少有些“风月小说”味道的。第三个线索是,故事安排结构有

不衔接的痕迹的。

从这三个线索来推测,可能原属《风月宝鉴》的故事,

大致有这样一些。

一、凤姐和贾瑞的故事:这里直接出现了那面“风月宝鉴”,正是《红楼梦旨义》明白指出的所谓“点睛”之文,这故事接在凤姐去看可卿的病之后。第十四回张太医谈可卿的病:“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这是一般医生委婉的说法,也就是说这病到明年春分时节是一关口,也许到那时就要死的。作者这里这样写上,正是一个伏笔,显然预备她结束在明年春分时候。可是在增删的时候,又把《风月宝鉴》中贾瑞的一段故事插进来,因之把可卿之死延长了一年,使张太医的预言落了空。

这段里“贾瑞病倒,各种症候不上一年都添全了”句,苕溪渔隐的《痴人说梦》和蝶芗仙史评本《红楼梦》都说“旧钞本‘年’作‘月’”。所谓“旧钞本”不知何指,这样的旧钞本,至今我们也没有见过,恐怕他们都是感觉到凭空多一年的矛盾,便以意校改“一年”为“一月”,冀以弥缝这个漏洞,而托之于“旧钞本”罢了。如果知道贾瑞的故事是增删时从《风月宝鉴》移植过来的,这矛盾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秦可卿的故事:《红楼梦》曲子第十三支〔好事终〕说秦可卿“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似乎也是点明“风月”二字的“点睛”之文。她与贾珍的故事,即被删去的“天香楼”一段,虽已无从得知其详,但相信应该是《风月宝鉴》中的故事。至于她与宝玉的故事,却不好说,因为贾宝玉正是在她房中梦见警幻仙子,听到《红楼梦》曲的。不过在《风月宝鉴》里可能有相类的故事,因而某一部分被移植过来。例如写可卿房中铺陈摆设,绝不是一向贾府中有的,那种笔墨也与其他部分不同,有很浓的“风月小说”的味道。

三、贾琏的故事:包括尤二姐、鲍二家的和多姑娘儿的故事。贾琏和多姑娘儿这段故事,借巧姐出痘安排出来,我们把《红楼梦》这段情节仔细排比一下:

正月十五日,元妃省亲。

十六日,元妃见驾谢恩。

次日,袭人病。

次日,史湘云来。

次日,宝玉续《胠箧》篇。

次日,巧姐出痘。

×日,巧姐毒尽斑回。

××日后,巧姐痘痊,送神祭天祀祖。

二十一日,宝钗生日,贾母置酒。

按宝钗生日乃正月二十一日,书有明文,距元妃省亲不过五天。在这短短五天之内,又如何容纳得下巧姐出痘以至痊愈,另外还要加上“十二日后送了娘娘”这样一个全过程呢?

可见原来是宝玉续《胠箧》篇之后,便直接写宝钗生日,日数正符。偏偏作者把《风月宝鉴》多姑娘儿这段事插进来,遂致加长了时间,而发生这样的问题。

话石主人《红楼梦精义》说:“十五省新,失检。按宝钗生日是正月二十一日。生日在大姐儿喜事还愿后,喜事在省亲后。似宜改作元旦,时日方宽,且与元妃送灯谜合。”他看出问题来,但他不知为什么会有这种误差的缘故,遂主张把省亲事移前。殊不知就是这样改法,也容纳不下巧姐出痘这一回事。

四、秦钟的故事:秦钟当然是“情种”的借音。想这类借音如以“英莲”影“应怜”、“霍起”影“祸起”、“冯渊”影“逢冤”一类的写法,大概都是《风月宝鉴》上的。“秦钟”既影“情种”,自必与“风月”有关。而且《红楼梦》里如《茗烟闹书房》之香怜、玉爱,《得趣馒头庵》之智能,无不是“妄动风月之情”的事。

馒头庵即水月庵的故事的安排,还有一个漏洞。试想以铁槛寺的规模,以凤姐的地位与身份,难道布置不出一处为她们居住的地方?而故事偏偏安排她住到水月庵去,固然是为了老尼静虚说人情事,但从回目看,作者明明是预备《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的,并没安排在水月庵。那么可以想见其所以移到水月庵的缘故,主要是给“秦鲸卿得趣”而已。所以故事移了地点而回目没有改动,这也许是疏忽了罢?

同时水月庵关系到后来贾芹与一些小尼姑的事,也是属于“风月之情”一类的。

五、薛蟠的故事:薛蟠的故事,从抢香菱、打死冯渊开始,经过香怜、玉爱,“调情遭苦打”,直到酒店里争风打死人命,没有不是关系“妄动风月之情”的事;包括夏金桂、宝蟾和薛蝌的故事,也是道地的“风月故事”。

六、尤氏姊妹的故事:尤氏姊妹二人在《红楼梦》中,占了相当多的篇幅,当然二姐是个可怜人物,但三姐却不一样,有独特的性格,豪爽与机智,是在那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而不甘心于被玩弄、想突破樊笼的女性。但是显然她们两个不是《石头记》里的人物,而是一种“妄动风月之情”的人物。并且从三姐来说,她的故事完了,柳湘莲的故事也完了,可见这一组人物不是为《石头记》安排的,可以断定这些事是《风月宝鉴》中的文字。

七、妙玉的故事:这个高洁的女尼,住在大观园里,显出她独特的性格,不与世合,不随俗转,可是《坐禅寂走火入邪魔》,自是“妄动风月之情”所致。

八、傻大姐与司棋的故事:《石头记》中只能在蔷薇架下捡那只金晃晃的麒麟,却偏偏这里傻大姐捡着个花红柳绿的绣香囊,虽然两件是绝不相同的事,可是也是一种重复,应该不是一部书中所有而是归并来的。司棋的事当然也属于“风月之情”的一类。

今本《红楼梦》中可以推想来自《风月宝鉴》的成分,大致有以上这些。这些“风月故事”中的人物,薛蟠兄弟,金桂、宝蟾、香菱都是薛家的,柳湘莲是与薛蟠有关的,尤三姐又是与柳湘莲有关的,再推而广之,贾珍、贾琏是薛蟠的一伙,贾瑞也曾与薛蟠有暧昧关系,这样看来,说不定原来那部《风月宝鉴》竟是以薛家为主线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风月宝鉴》之所以从甄士隐一梦开头,更可以理解了,因为从甄士隐的女儿英莲,正好引出了薛蟠的故事。

以上这些“风月故事”,无论在《红楼梦》中,还是在本《石头记》中,毕竟都是占从属的、陪衬的地位。此外就都是“自譬石头所记”的故事,即原来那部《石头记》的故事,则是主要的地位。就也可以理解一个问题,今本《石头记》已经不是原来那部《石头记》,而是原来那部《石头记》和《风月宝鉴》的汇合。为什么它仍以《石头记》为题,而不以《风月宝鉴》为题?这就因为汇编两书初稿时,不是平列的,而是以原来那部《石头记》为主要基础的缘故。

摘自《细说红楼》,周绍良 著,北京出版社,2015年6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快乐老年435 > 《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冬日读红楼:杏花,还是玫瑰?
下一篇: 《红楼梦》,王熙凤与贾蓉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4: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登楼
[ 唐 ] 杜甫
原文 译文对照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译文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注释
客心:客居者之心。

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

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

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

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

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

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是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宠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

还:仍然。

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

梁父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父”通“甫”读三声fǔ 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8: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 林黛玉初来荣国府,为什么只能走西边角门进入?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细说红楼梦135:荣国府的西边角门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话说林黛玉从小就听母亲告诉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如今见了贾府接她的三等仆妇言行举止已经不凡,就更是谨小慎微,担心被人耻笑了去。


黛玉如此谨慎也是她的聪慧,毕竟此时林家与贾家差距巨大,无论身份地位还是规矩礼仪全都不同。多看少说,谨言慎行才不轻狂,也避免贻笑于人。

终于这日停船入京,早有贾府人安排轿子等候,黛玉上轿后便直奔贾府而去。

☞细说红楼系列135,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三回)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南京宁荣街上,贾雨村看到的是宁国府和荣国府。

京城没说叫宁荣街,但两府也占了大半条街,名敕造宁国府和敕造荣国府。

宁国府是长房,要在东侧,东为上。

荣国府是二房,要在西侧,西为下。

荣国府靠近宁国府一侧的墙上,应该还有一个黑漆大门洞开,那是贾赦的家。不提。

宁国府和荣国府,因为是皇帝下旨建造,所以叫敕造。


这种情况,可参考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南北二京的状况。除了紫禁城,王公贵族的府邸,也都是姚广孝奉旨督造的敕造。读书人知道作者借鉴了那段故事架空历史就可以,不用多做联想。

宁国府和荣国府的规制几乎相同,尽管荣国公要比宁国公爵高一等,相当于镇国公与辅国公的差别。两家府邸一样,都是“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


林黛玉进的是荣国府西边的角门,西为下,也是日常贾府人进出的门。至于正门,除非重大事情比如圣旨,贾府大的红白喜事和逢年过节才会打开外,基本是不开的。

林黛玉虽是客人,到底只是外孙女和外甥女,倒也如常去走西边角门。

而像贾琏、贾宝玉等贾家人日常进出,也走这个门,倒并非贾府有意怠慢。


抬轿子的轿夫,只能在大门处走进“一射之地”,大概一百多米距离就不让他们进了。改由小厮上来抬轿子进二门到一处院门外头,再退下请黛玉下轿,才是贾母的院子。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4-04 10:04・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23: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读【红楼梦】遇见黛玉与龄官
泊木沐 2018-09-23   |  178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 龚小红

仔细品读《红楼梦》,竟发现龄官与黛玉虽然身份地位天悬地隔,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优伶戏子,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不单在容貌形态上,更可贵的是灵魂追求上的一致性,真是可叹、可敬!

一、龄官与黛玉的容貌肖似

龄官何许人也?她是贾蔷下姑苏采买回来的十二个女戏子之一,这十二个女戏子组建成一个戏班子,住在贾府的梨香院里学戏,等贵妃省亲时为其唱戏。龄官在第十八回里元妃省亲之日第一次正式出场,作了四出戏后,因其演技唱功极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被贾妃点名表扬并赐给金盘糕点等物,又让其选作了两出戏。在这里曹公虽未明写龄官在这十二个女孩子里唱的是哪个角的戏,但是我们可以从曹公的字里行间做一个判断:贾妃要求龄官加演两出戏,领班的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

可见,戏中角色也是大有学问的,如果不懂戏中之角的人,便不大能读懂这段话。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到近代以来,便发展演变成四种基本类型即“生、旦、净、丑”。旦角是戏中的女性人物,细分之大概有正旦(扮演已婚女子)、老旦(扮演老年女性)、五旦(一般是扮演年已及笄的淑女,或待字闺阁的千金,故又称闺门旦,比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玉簪记》中的陈妙常、《西厢记》中的崔莺莺)、贴旦又称六旦(在戏中大多扮演村姑贫女、侍妾丫环等)、武旦(扮演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等。


“游园惊梦”出自《牡丹亭》,其中女主角杜丽娘是待字闺阁的千金小姐,故是五旦。“相约相骂”出自《钗钏记》,这是一部以丫鬟芸香为主角的戏,故是贴旦。龄官选择了“相约相骂”,可见龄官的本角并不是五旦,而是贴旦。对龄官的角色判断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后文里又提到了梨香院里的这些女孩子们,曹公并没有明确点出她们的名字,只是通过戏中的角色给予了暗示。比如在第二十二回,为了给薛宝钗作生日,贾母在她的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看戏,席散之后,贾母因为特别喜欢那扮小旦的和那扮小丑的,觉得她们演的很好,要看看二人。带进来后,问了年龄,方知小旦才十一岁,小丑九岁,贾母本就觉得她们可怜见的,又得知她们年龄小,愈发心疼,叹息了一回,除了赏些果肉,又另外打赏了两串钱。在戏曲里,小旦和贴旦是不分的,都是扮演侍妾丫鬟之类的角色,所以通过前面的判断可知这小旦便是龄官。而凤姐仔细看了这小旦龄官,便笑说:“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宝钗心里知道像黛玉,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看出来了像林妹妹,只是怕她因多心而怄气,只不敢说;倒是史湘云心直口快,笑说“倒像林姐姐的模样儿”。可见,在大观园中,大家都形成一个共同的认知,装扮后的龄官和黛玉还是有几分相像的。试问:若龄官脱去唱戏的那身行头,卸掉面上浓浓的戏妆,是否还与黛玉相像呢?


答案在第三十回里。当宝玉自觉无趣之时,在大观园里漫步,无意之中走到一处蔷薇花架下,看到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一根簪子在地下抠土,便好奇地留神细看之,“只见这女孩子眉蹙眼颦,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黛玉如何?曹公如此说:“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正因眉尖若蹙,故宝玉送表字“颦颦”;她“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大有西子清瘦袅娜之美。两相对比,确实如此。那眼前这个“大有林黛玉之态”的女孩是谁呢?此时的宝玉并不知晓,只觉得“象是那十二个学戏的女孩子之内的,却辨不出她是生旦净丑那一个角色来”。那么她到底是不是龄官呢?宝玉再仔细看,这女孩儿蹲在地上不是抠土,而是在痴痴地画着一个字“蔷”,这个字指向谁呢?读到这里的时候,读者跟书中的宝玉一样弄不清楚。等读到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宝玉因闻小旦龄官唱戏最好,特去梨香院找她,这才拨开之前的一切云雾,见到龄官再一细看,“原来就是那日蔷薇花下划蔷字那一个”。随后又见到了贾蔷,目睹了贾蔷和龄官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缠绵,才明白原来“蔷”就是贾蔷。蹲在蔷薇花架下的龄官,处于戏外的状态,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宝玉仍然觉得她“大有林黛玉之态”,这岂不更能说明龄官和黛玉形态容貌上的高度相似性?



二、龄官与黛玉的铮铮傲骨

艺术大师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傲骨是尊严、是气节、是不屈不挠的品格,正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龄官与黛玉都具有这样的风骨与风度,她们不向世俗献媚,追求人格高洁和精神独立。

记得北静王水溶与贾宝玉初会之时,水溶送给宝玉一串圣上亲赐的鹡鸰香念珠,作为初次见面的贺敬之礼。宝玉小心翼翼接过此念珠,如同得了宝贝一般珍视之。后来,宝玉见了黛玉,便将北静王所赠的这鹡鸰香串珍重取出,转赠给黛玉。正因为觉得这份礼物十分珍贵,才会“珍重取出”送给自己最喜欢的女孩子。然而林黛玉并不稀罕:“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可见,黛玉并没有把皇家王族、权臣显贵放在眼里,还骂他们是臭男人,是真正的“须眉浊物”。以黛玉孤洁清高之性情,定是要远离这些“须眉浊物”,保持独立和人格,以免被他们身上的龌龊气味所熏染。她与世俗权贵始终保持距离,坚持一种不合作的态度。曹公在这里只是点到为止。据甲戌双行夹批:“略一点黛玉性情,赶忙收住,正留为后文地步。”


这种不合作的态度,在第三十二回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贾宝玉与史湘云、袭人三人正聊天说笑,不想兴隆街的贾雨村来拜见了贾政之后定要见宝玉,毕竟宝玉是贾府未来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像贾雨村这样最喜攀龙附会之人怎会错过。于是政老爹遣人来叫宝玉,宝玉不敢不去,但宝玉原本烦俗,故十分抱怨。史湘云便在一旁劝解道:“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湘云劝诫宝玉要与世俗的权贵、为官做宰之人保持一种友好的关系,时不时的保持合作和联系,跟他们学一学怎么混迹官场,为自己谋得一个好的前程。宝玉听到这些与自己志趣不相投的话后,便毫不顾忌情面的说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湘云听得此话不知如何对答,十分尴尬。袭人忙解纠纷,安抚湘云,言及姑娘快别这样说,宝姑娘也曾这么说过,宝玉抬腿就走,不留情面,但是宝钗并没有因此赌气,若是林姑娘早就赌气不理他。袭人话音一落,宝玉立即反驳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黛玉确实从未说过这样的话,她从不劝宝玉与世俗权贵合作,因为她自己就是一种不合作、不谄媚的态度。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寥寥数语话便道尽了黛玉之气节傲骨。


再看龄官,亦是如此!元妃省亲之日因龄官戏唱的极好,被点名要求加戏,领班的贾蔷便命令她唱“游园”、“惊梦”,但是龄官倔强地坚持己见,听从了自己的内心,另选了本角的戏,并没有屈服于贾蔷之命,虽是优伶戏子,身为下贱,但能坚持自我,人格独立,保持孤傲的本性,甚是可叹!还有宝玉到梨香院找龄官为他唱戏,一进梨香院的角门,在院内玩耍的宝官、玉官见宝玉来了,不仅笑脸相迎,而且连忙让座,都在极力讨好宝玉。可是在这一众中,并没有龄官,她在自己的房间里并没有出来,隔着窗户她肯定也听见了外面的吵嚷,也知道大观园里人见人爱的宝二爷来了,但并没有刻意跑出来在主子面前献好。倒是宝玉急着见她,快速走到她的房间,看到她独自倒在炕上,见到宝玉来了,龄官“文风不动”,这跟屋外的那些女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表现出龄官身上那种特立独行的个性。还有甚者,宝玉见龄官不理他,便进前来坐在龄官的身旁,赔笑央求她唱《袅晴丝》,不想龄官见他坐在自己旁边,忙抬身起来躲避,且正色说道:“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没想到在贾府里备受长辈呵护和丫鬟下人吹捧的宝玉竟遭到龄官如此弃厌,龄官带给宝玉的这种距离感,让宝玉第一次领悟到原来世人都是各人得各人的爱和眼泪。更为难得的是,在贾妃面前,皇家权威面前,龄官仍坚持自己,坚守内心,不为所动,不媚上。娘娘的面子都没有给,何况一个宝玉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因权贵,出卖自己的本心,摧眉折腰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呢?很显然,叫龄官与权贵合作,还得看心情。

可见,在龄官的骨子里有着和黛玉一样的傲骨与风度。高洁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从来都不分阶级,任何人都可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任何人都可以“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

三、龄官与黛玉的痴情忠贞

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一旦爱上了便觉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都渴望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使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辛酸,仍能不忘曾经的誓言:“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便是痴情忠贞了!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龄官一心一意只有一个贾蔷,黛玉一心一意只有一个宝玉!他们占据了她们情感世界的全部,成了彼此的牵挂,成了彼此的密友知音!当然,有的时候为了试探对方是否和自己一样的真心真情,龄官和黛玉也会任性地耍小性子,只因爱的太用心、太真切、太深沉,甚至可以为对方流尽眼泪,用泪水诠释着内心的真实!

龄官痴痴地蹲在地上画着“蔷”,在地上画了无数遍,在心底也重复了无数遍,她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等候着他的到来,这种热切的期盼填满心间,让龄官也忘记了自己,沉浸在思念的世界里,一个人的独白。可是真的等到了心上人,却又不知道如何自处,除了用嗔怪的方式引起对方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似乎别无他择。然而看似在责备和在耍小性,其实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着爱与情。

龄官的深情,一个旁观者宝玉都看在了眼里:贾蔷花了一两八钱买来雀儿笼子,本来是逗龄官开心的,还赔笑问龄官好不好玩?而龄官却赌气责怪他不该拿关在笼子里的雀打趣她们这些失去了自由关在大观园的“牢坑”里学戏的戏子们,贾蔷听了又是赔不是又是赌身立誓,对龄官的误解作出一番解释,并立即放了雀,拆了鸟笼。龄官明知道她爱的这个人在想尽办法让她快乐起来,她却一点都不高兴,还继续讲了难听的话:“今儿我咳嗽出两口血来,太太叫大夫来瞧,不替我细问问,你且弄这个来取笑儿。偏生我这没人管没人理的,又偏病。”说着又哭起来。这哭声里饱含着龄官思念的委屈,饱含着对贾蔷的关心的在乎,龄官自怜自伤式的诉苦就是要诉到贾蔷的心里去,并且用泪水软化着他的心,期待他能给自己更多的关爱。在爱情世界里的两个人,总是希望对方的心里装满了自己。贾蔷听到了龄官如此说,便立即要去请大夫,而龄官又叫:“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底下,你赌气去请了来我也不瞧。”贾蔷听如此说,只得又站住。你看,两个人从一见面,似乎都是不和谐的,似乎一直在纠缠着,在赌气,其实,这一切只是表象,双方的痴情才是真相,因为这是他们表达爱的特有方式,别人是无法参与的,不相关的两个人之间绝对不会有这种纠缠的。看到这里,不禁会有一种慨叹:在爱情里被纠缠被折磨也是一种享受,享受着对方痴痴的爱、忠贞的爱!其实,生活里需要一些波澜!龄官用折磨的方式证明对方对自己满满的心疼与爱,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同时,在内心激起的一丝丝涟漪也必升华了这份情感! 此时的龄官和贾蔷已经完全忘记了还有一个旁观者宝玉,眼前的一切让他看呆了看痴了,因为他从贾蔷身上看到了自己,从龄官的身上看到了黛玉,黛玉何尝不是如此?

第八回里,当黛玉探宝钗之时,见到了宝玉在宝钗这里,顿时心里不畅,并非黛玉太过敏感,本来“金玉”之说一直是她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看到宝玉和宝钗独处,难免心中生出一丝丝妒意和醋意。把子虚乌有的金玉之邪说放在心上,并非黛玉之本意,只因他太在乎宝玉了。第二十回里,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忽有丫鬟说“史湘云来了”,二人便一起到贾母处瞧湘云,黛玉早在贾母处,便问宝玉刚在那里,听他说在宝姐姐处,黛玉十分不悦,和宝玉争执了两句,于是赌气回房去了。宝玉怕她独自生闷气作践坏了身子,忙跟了过去,黛玉明明知道宝玉很在意她的情绪,却总是拿最难听的话“我作践坏了身子,我死,与你何干”来怄宝玉,二人正分解不开之时,谁知宝钗过来,推宝玉走了,只留下黛玉一人向窗前流泪。宝玉终究不放心,没两盏茶的功夫,又来了,黛玉见了,很是委屈难过,越发抽抽噎噎哭个不住,没等宝玉开口便说:“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吧!”黛玉总是拿死活之类最决绝的话来折磨着宝玉,如果不是爱之深切,断然说不出这样的话来的。所以古人有云:情深不寿,不是没有道理的,黛玉的病也是从这上面再无宁日,直至泪尽人亡。虽然每次宝玉都会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但是黛玉每次自伤苦痛都会留下挥之不去的痕迹,而且这痕迹只会越积越深。所以黛玉是用尽了生命去爱宝玉的,也难怪在警幻情榜上黛玉被评为“情情”。

读《红楼梦》,在第三十二回前,似乎总能频繁看到二人的争吵、纠缠和相互折磨,如果不是真正经历过这样的爱恋,真的很难理解这一切,而且还会误解和甚至讨厌黛玉的爱耍小性、爱哭泣,觉得她太小心眼了。可当你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才能真正读懂黛玉:原来黛玉一直活在情深的苦楚里。到底“一往情深深几许”,恐怕“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了。

在宝黛的世界里,总是隔着一个宝钗,这怎能不让黛玉多心,怎能让黛玉放心呢?何况贾妃在赏赐众人的端午节礼里,独宝玉和宝钗的一样,连皇家都在暗示着金玉良缘,又兼薛姨妈逢人便说自己女儿所佩金锁需要一个戴玉之人来婚配,这一切,大观园里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深爱着宝玉的黛玉又怎能置身事外?黛玉的爱情遇到了挫折和挑战,已经岌岌可危了,所以她才会一次次打起了爱情“保卫战”,但这并非有意为之的,而是一种情到深处的不自觉和不自已,最激烈的一次,竟气得宝玉狠命摔玉。虽然这次争吵最终以二人和好如初收场,但是黛玉也仿佛告诉了大观园里的所有人,她和宝玉是真心相爱的,没有人可以拆散他们。每每看到无父无母的黛玉以自己的柔弱之躯孤独而又勇敢的奋战着,我真是心疼不已,只恨不是曹公,改写结局。黛玉对宝玉的痴情忠贞是我读《红楼梦》得到的最大的感动。

在《红楼梦》里遇见黛玉与龄官,于我而言也是一种很深的缘分,因为她们身上的美好总会带给我很多的感动和精神上的支撑!美好高尚的灵魂总会折射在容颜上,让容颜焕发出无限的光彩,也难怪龄官与黛玉的容颜如此的相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16: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合德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赵合德(?—前7年),汉成帝刘骜宠妃,与姐姐赵飞燕(汉成帝第二任皇后)同侍皇帝,宠冠后宫,享尽荣华富贵十余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后自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赵合德

所处时代
西汉

逝世日期
公元前 7年


主要成就
专宠后宫

封 号
婕妤、昭仪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生平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赵合德与姐姐赵飞燕二人是中国历史上传奇和神话般的美女,各种史料中记载她们的事迹很多,评价大多为负面,认为她们是红颜祸水。

在姐姐赵飞燕得宠后,经由姐姐的关系,赵合德亦入宫随侍汉成帝刘骜,而赵合德虽然比不上姐姐的蛊惑手段,但她生得体态丰腴,玉肌冰肤,美艳妩媚,花容月貌,其丰满的身躯,状若含苞待放的蓓蕾;酷似粉装玉琢,着体便酥,恰好形对汉成帝另外一层强烈的补偿心理,较赵飞燕犹为娇艳妩媚,比赵飞燕更得汉成帝宠爱,在赵合德与汉成帝度过第一个迷人销魂之夜后,汉成帝欢畅无比,欲仙欲死,便赐名“温柔乡”曰:“我当终老是乡,不愿效武帝之求白云乡了”。

姐妹俩联手专宠后宫十余年,但她也和姐姐一样没有怀孕,无法生下一个儿子, 于是姐妹俩便疯狂残害汉成帝的子嗣,此时姐姐赵飞燕失宠,百般寂寞,而赵合德却独享雨露、专房固宠。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西汉成帝昭仪赵合德(前45年—前7年),其父冯万金是江都(今扬州)王府舍人,精通音乐。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之妹,汉成帝刘骜的宠妃。赵合德和姐姐原是阳阿公主家舞姬,后由姐姐赵飞燕引见给汉成帝,深得皇帝宠爱。与赵飞燕联手,成功迫使班婕妤退出争夺皇帝宠爱的斗争,使皇帝废掉许皇后,被封为昭仪,并助赵飞燕登上皇后宝座。后因与赵飞燕争宠,与其发生嫌隙。但两人为了将皇帝掌握,仍然在众多后宫及政治斗争中联合。[1]

参考资料
1.赵合德生平简介_赵合德与赵飞燕_赵合德与汉成帝...-趣历史...  . [2023-10-18]
赵飞燕 - 中国汉朝时期成帝皇后 锁定

赵飞燕(公元前45年-公元前1年),赵氏,号飞燕,《飞燕外传》称其名为赵宜主。史书并未记载其是哪里人,仅称其为长安宫人,出身平民之家,家境贫穷,选入宫中为家人子(即宫女),后在阳阿公主处学舞,为汉成帝刘骜第二任皇后

鸿嘉三年(前18年)封为婕妤。永始元年(前16年)六月封为皇后。绥和二年(前7年)汉成帝去世,太子刘欣即位为帝,即汉哀帝,尊为皇太后。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崩逝,被贬为孝成皇后。一个多月后被贬为庶人,下诏令其看守陵园,当日赵飞燕自杀身亡。

在中国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人物关系




基本信息
  • 本名

    赵氏

  • 别称

    宜主、赵婕妤、孝成赵皇后

  • 字号

    号飞燕

  • 所处时代

    西汉

  • 民族族群

    汉人

  • 出生时间

    公元前45年


  • 去世时间

    公元前1年

  • 主要作品

    《双凤离鸾曲》、《归风送远操》、掌上舞

  • 主要成就

    得宠晋为婕妤,其后立为皇后

  • 称号

    婕妤→皇后→太后→皇后→庶人

  • 性别






目录




折叠人物生平折叠早年生活

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赵飞燕出身于平民之家,家境贫穷。刚生时,父母不想养她,将其抛弃,三天不死,于是将其抱回养大。


折叠舞者出身

年纪稍长后,赵飞燕以良家女子的身份进宫为宫女(并非勾栏或者奴婢),属于阳阿公主家,学习歌舞。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而得名"飞燕"。


折叠初见帝王
鸿嘉三年(前18年),汉成帝即位十多年,年已30岁,后宫却没有一个存活的皇子。一次微服外出游乐,来到阳阿公主府,阳阿公主把养在府中的良家女都叫出来,取悦汉成帝,赵飞燕勾人魂魄的眼神、清丽动人的歌喉、婀娜曼妙的舞姿,一下子就倾倒了成帝。汉成帝将她带回宫。赵飞燕使个欲擒故纵之计,一连拒绝成帝三夜召幸,激起成帝征服之心,夜夜临幸,再也离不开她。

后来听说她还有一个妹妹赵合德,长得非常漂亮,又温柔妩媚,连赵飞燕也自愧不如,便下令招入宫中,姐妹"俱为婕妤,贵倾后宫"。 成帝固宠赵氏姐妹,对其它妃嫔不屑一顾,对她们的宠爱逾越了礼制,班婕妤等人皆失宠。


折叠陷害皇后

许皇后姐姐蛊诅后宫有身孕的妃子被发觉,赵飞燕趁机告发许皇后等人蛊诅后宫女子,求己亲媚。太后得知后大怒,下令彻查,许皇后因此被废。之后汉成帝欲立赵飞燕为皇后,但太后王政君嫌弃她出身卑微不是侯门女,不同意,但其实王政君也是出身卑微的平民女。太后的外甥侍中淳于长为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一事来沟通。


折叠封妃立后

永始元年(前16年)四月,成帝先封赵飞燕的父亲赵临为成阳侯,改变她家卑微的身份。六月,封赵飞燕为皇后,封赵合德为昭仪,大赦天下。

赵飞燕成为了皇后,虽然获得了作为女人的最显赫地位,但成帝对她的宠爱却渐渐不如以往,成帝更为宠爱她的妹妹赵合德。

赵合德居住的宫殿-昭阳舍极尽奢华,中庭以彤红之色,殿内油漆一新。门限以黄铜襄饰,并涂上黄金。上殿的阶梯以白玉砌成,殿内壁上露出的如带一般的横木以金环装饰,同时嵌入蓝田玉壁、明珠、翠羽、其富丽奢侈,为诸宫之最,自有后宫以来,还从未有过如此奢华的宫殿。赵飞燕姐妹虽然相继专宠后宫十多年,但都同样没有子嗣, 《飞燕外传》中的解释是姐妹二人为驻颜却老使用息肌丸以致不孕。


折叠举荐立嗣

绥和元年(前8年),定陶王刘欣来长安,其祖母傅太后私下以许多金银珠宝、珍玩布帛贿赂赵飞燕姐妹,打通关节,在她们的帮助下,一直没有子嗣的汉成帝立侄子刘欣为太子。


折叠帝王去世

绥和二年(前7年)春,46岁的成帝死于赵合德床上,成帝一直身强体壮,从来不生病,去世前晚还很好,早晨起床穿衣,准备接见辞行的楚思王刘衍和梁王刘立,谁知刚刚穿上裤袜,衣服还没能披上身,就忽然身体僵直、口不能言,中风扑倒床,动弹不得,不久便去世。朝野震动,群臣声讨赵氏祸水。赵合德自杀身亡。


折叠尊为太后

太子刘欣作为养子即位,是为汉哀帝,他感念赵飞燕当初拥立之功,依礼法尊赵飞燕为皇太后,封皇太后的兄弟赵钦为新成侯、皇太后的侄儿赵䜣为成阳侯,赵氏一门两侯,地位显赫。


然而几个月后,司隶解光弹劾赵昭仪怂恿皇帝杀害许美人、中宫史曹宫所生皇子,称"赵昭仪倾乱圣朝,亲灭继嗣,家属当伏天诛"要求追究赵氏一族的罪过。 哀帝于是下令免去赵飞燕兄弟新城侯赵钦、侄儿成阳侯赵䜣的爵位,贬为庶人,家属被驱赶至辽西郡。议郎耿育上书为赵飞燕求情,对解光揭出的杀害皇子案持怀疑态度,痛斥其落井下石。

由于哀帝得继皇位乃赵飞燕大力促成,加上她与哀帝祖母傅太后关系密切,自然不再予以追究,赵飞燕总算能安下心来,保住了皇太后的位子,但这样一来被太皇太后王政君和王氏家族所仇恨。 期间,有大臣说赵昭仪罪甚大,家属要连坐,矛头直指赵飞燕,哀帝没有处理。


折叠被废自杀

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哀帝崩逝。与哀帝不睦的王氏外戚集团东山再起,哀帝宠臣和外戚遭到了严厉的打击,傅太后丁太后被挖坟,赵太后被废,独尊王政君。王莽挟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曰"前皇太后与昭仪俱侍帷幄,姊弟专宠锢寝,执贼乱之谋,残灭继嗣以危宗庙,悖天犯祖,无为天下母之义。贬皇太后为孝成皇后,徙居北宫。"一个月后又下诏将赵皇后和哀帝傅皇后一起贬为庶人,赶去看守自己丈夫的陵园,当天二人一同自杀,赵飞燕只比妹妹赵合德多活了六年。



折叠主要成就折叠政治

助汉哀帝登帝位

绥和元年(前8年),定陶王刘欣来长安,赵飞燕在成帝面前夸赞刘欣的才能,并提议册立刘欣为太子,这样,刘欣凭借个人表现,加上赵飞燕从旁协助,争储之路十分顺利。后来,汉成帝无子去世,21岁的刘欣顺利登上了皇位,即汉哀帝。


折叠艺术
创"踽步"及"掌上舞"

"赵后腰骨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踽步"是赵飞燕独创,其手如拈花颤动,身形似风轻移,可见其舞蹈功底深厚。赵飞燕还自创"掌上舞","掌上舞"又称"掌中舞"因舞蹈体态轻盈,仿佛可以置于掌中,故得名。此舞后成了赵飞燕的一个独有标志,亦可比喻女子舞姿轻盈。




折叠人物评价折叠史书评价

汉朝班固汉书》:诡矣祸福,刑于外戚,高后首命,吕宗颠覆。薄姬坠魏,宗文产德。窦后违意,考盘于代。王氏仄微,世武作嗣。子夫既兴,扇而不终。钩弋忧伤,孝昭以登。上官幼尊,类祃厥宗。史娣、王悼,身遇不祥,及宣飨国,二族后光。恭哀产元,夭而不遂。邛成乘序,履尊三世。飞燕之妖,祸成厥妹。丁、傅僭恣,自求凶害。中山无辜,乃丧冯、卫。惠张、景薄,武陈、宣霍,成许、袁傅,平王之作,事虽歆羡,非天所度。怨咎若兹,如何不恪!


折叠历代评价

唐朝徐凝: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唐朝李白: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鹔鹴换美酒,舞衣罢雕笼。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1]

唐朝李白: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披香殿前花始红,流芳发色绣户中。绣户中,相经过。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2]

唐朝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3]

北宋张耒:苦心膏沐不论赀,富贵人生各有时。直使中流畏仙去,君王何啻似婴儿。

南宋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4]

辽朝萧观音: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5]

近代萍寄生:赵飞燕留仙裙皱,天上宁无;襄城君堕马妆残,人间罕匹。[6]



折叠个人作品

归风送远操



折叠轶事典故折叠身轻如燕

赵飞燕别传》中记载赵飞燕家有彭祖方脉之书,擅长使用气术,长大后"纤便轻细,举止翩然",所以人们叫他飞燕。 她甚至能站在人的手掌之上扬袖飘舞。 身轻如燕即身体像赵飞燕一样轻,现在多指动作轻盈。


折叠留仙裙

《飞燕外传》中,赵飞燕体态极其轻盈,每当她纤腰款摆、迎风

飞舞时,就好像要乘风而去一般。一天她穿了一件云英紫裙来到太液池边,再笙歌鼓乐中翩翩起舞,突然间狂风大作,像风筝一样飘起来。于是成帝赶紧叫乐师们拉住赵飞燕的裙摆,免得他被风吹走。待风停时,发现赵飞燕的云英紫裙竟被抓得皱皱的,从此宫女们盛行穿折叠出褶皱的裙子,美名其曰"留仙裙"。

折叠息肌丸

《飞燕外传》中,赵飞燕为使肌肤雪白娇嫩,把一种秘方配制叫作息肌丸的药丸塞入肚脐。这种丸药是由麝香、高丽参、鹿茸等名贵药物制成的蜜丸,将其放入肚脐内,确实功效显着,用后可使人肤如凝脂,肌香甜蜜,肌肤胜雪,双眸似星,但该药之毒却会经久滞留积蓄在任督二脉内,令女人终生无法怀孕。皇宫药剂师上官妩曾教赵飞燕用羊花煮汤洗涤,可是已无法挽救。飞燕合德,悔不当初。


折叠诈托有孕

《赵飞燕别传》中,有描写赵飞燕因无法怀孕,而"欲为自利长久计"假装怀孕,多次从宫外买入刚出生的男婴冒充皇子但最终未能得逞,只好对汉成帝说自己生下一个儿子,但已夭折了。


折叠燕啄皇孙

《汉书》里记载成帝死后,司隶解光对赵合德杀害许美人及女官曹宫之子的

奏疏,其动机是想惩罚赵飞燕。但从奏疏中看出,赵飞燕并未参予这一罪行。而且奏疏也表明,成帝自己也脱不了干系,议郎耿育对此案也有质疑。然而外人眼中,赵氏姐妹被视为一体,班固的评论是"飞燕之妖,祸成厥妹",并将燕啄皇孙的童谣载入正史,这个典故也因此流传下来以致于失去了本意而成为后妃杀害皇族的一个典故。

折叠环肥燕瘦

环是指的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燕是指的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杨玉环很胖而赵飞燕很瘦,但都是著名的美女。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一诗中写道"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成语环肥燕瘦形容女子形态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也借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7]



折叠艺术形象折叠文学形象

汉·刘歆西京杂记

晋·王嘉《拾遗记


宋·秦醇赵飞燕别传

汉·伶玄《飞燕外传

明·艳艳生《昭阳趣史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折叠影视形象
1956年
《赵飞燕》
电影


1996年
电视剧
赵明明
2008年
《母仪天下》
电视剧


2015年
电视剧

易易紫(古代)

林珍娜(现代)





折叠史籍记载

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第六十七》[8]



折叠亲属成员折叠家世

父:赵临,因赵飞燕有宠于汉成帝被封为成阳侯。


折叠兄弟姐妹

妹妹:赵合德,汉成帝昭仪,正史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合德名字出自于《赵飞燕外传》。

兄弟:赵某,名不详,不知与飞燕谁大,但大于赵钦。其子赵欣袭爵成阳侯。赵欣后被贬为庶人,流放到辽西郡。

弟弟:赵钦,汉侍中驸马都尉、新成侯。后被贬为庶人,流放到辽西郡。


折叠配偶

刘骜,汉成帝。



折叠后世纪念

四美图

1909年在甘肃发现的南宋平阳木刻年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也称为《四美图》,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昭、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赵飞燕 - 宋代张耒诗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




宋代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的七言绝句。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赵飞燕


  • 创作年代

    宋代



  •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 作者

    张耒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赵飞燕

苦心膏沐不论赀,

富贵人生各有时。

直使中流畏仙去,

君王何啻似婴儿。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为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为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历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元佑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复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为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复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为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为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隐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16: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班婕妤唯一一个不受赵飞燕迫害的嫔妃,汉宫中完美也凄凉的女人
播报文章

风清云飞扬
关注
2022-01-10 12:55

“燕瘦环肥”,一说起赵飞燕,大家马上想起她身轻如燕,能作掌上舞。汉成帝曾为她建造了一座七宝避风台,要不然她都可以当作风筝放飞了……自宋朝理学兴起之后,赵飞燕便作为蛇蝎美人的妖姬形象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




为了巩固在后宫的地位,赵飞燕联合了妹妹赵合德,一起狐魅惑主。汉成帝早期还算得上一代有为君王,但自从赵氏姐妹入宫后,“从此君王不早朝”,汉成帝开始荒唐起来,最后由于纵欲过度,正值壮年就撒手人寰了。为了争得圣宠,赵氏姐妹进宫后不久,便开始迫害汉成帝的众多妃嫔。但是唯有一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躲过了赵氏姐妹的残害,保全其身。




她便是汉代历史上有名的贤妃——班婕妤。班家人才辈出,名垂青史为我们熟知的有经营西域名将班超,大文学家、史学家班固班昭。班婕妤便是他们的祖姑,她是这汉宫中最完美也悲凉的女人。她是汉成帝刘骜的妃子,西汉后期著名文学家著名才女,擅长词赋,有美德。她一生可谓著作等身,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




她17岁被选入汉成帝宫中,初为少使,级别并不高。刚进宫那会儿,班婕妤并没有受汉成帝待见,但是班氏有诗才,出落得亭亭玉立。慢慢的,汉成帝发现了她的才华。正是文学这对青年男女走到了一块并热恋了起来。班婕妤和汉成帝的爱情最初的多么的美好,正如她在《自悼赋》所写的“蒙圣皇之渥惠兮,当日月之圣明。扬光烈之翕赫兮,奉隆宠于增成”,但是班氏并没有独霸汉成帝的宠爱,而是经常规劝他要勤于政事,而且要时时对后妃们“雨露均施”,后宫才会安稳。




话说有一次汉成帝出行,班氏陪同在侧,汉成帝邀班婕妤同乘一车辇,但是她拒绝了,竟提醒汉成帝,“我听说,自古以来那些个有为的明君出入宫廷,陪伴在他们身边的都是些忠臣,只有昏聩的君主才会邀他的宠妃同坐一辆车马。”汉成帝表面对她大加赞赏,心里却有些不爽。




这件事传到皇太后王政君的耳中,太后赞扬道,“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内外兼修、聪明才智的班婕妤自然可以和樊姬相媲美,汉成帝却难以和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相提并论。人性总是特别容易堕落,特别是在能歌善舞、清丽动人的美女的淫惑下,汉成帝跟班婕妤的关系后来变得不像恋人关系,反倒像“师生关系”。赵飞燕入得宫中后,汉成帝魂儿都被勾走了,哪有什么时间去接受班氏的“进谏”。从此,汉成帝与班婕妤越走越远,就像班婕妤《团扇诗》所说的,“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她只是一把夏日出入君王怀袖的团扇,秋天到了,她只能无情的抛弃在一边,“恩情中道绝”,直至被汉成帝淡忘。




赵飞燕为彻底赢得汉成帝的欢心,有一次竟然捏造巫蛊事件,把班婕妤卷了进去。班婕妤在接受审问的时候,显得有理有节,可歌可颂。“巫蛊这个事情如果是真的,靠诅咒就能置人于死地,我死后下了地狱,我不也把自己搭了进去,地狱的阎罗不会放过我;如果是假的诅咒了也没有用,我又是何苦。反正这是跟我无关,谁爱做谁做去,我不做!”最终她躲过这一劫,为了远离赵氏姐妹的迫害,她只能申请服侍皇太后去了。




绥和二年3月,汉成帝刘骜在未央宫驾崩。汉成帝崩殂后,班婕妤便请求为汉成帝守陵,皇太后也就从了她。从此,陪伴她的只有陵墓中的石人石马。从此,一个接一个的白昼,一个接一个的夜晚无情地吞噬她的花样年华,她的余生在幽怖的陵墓园陵中走完……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16: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捣素赋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捣素赋》是西汉班婕妤的一首赋,从宫女的形美、声悲、情哀三个层次描写宫女捣素的片段,是一篇描写古代宫女命运和悲情的杰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捣素赋

创作年代
西汉


文学体裁


作者
班婕妤

目录
1作品原文
2作品译文
3作品简析
4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捣素赋

测平分以知岁,酌玉衡之初临。见禽华以麃色,听霜鹤之传音。伫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虽松梧之贞脆,岂荣雕其异心。

若乃广储悬月,晖水流请,桂露朝满,凉衿夕轻。燕姜含兰而未吐,赵女抽簧而绝声。改容饰而相命,卷霜帛而下庭。曳罗裙之绮靡,振珠佩之精明。

若乃盼睐生姿,动容多制,弱态含羞,妖风靡丽。皎若明魄之生崖,焕若荷华之昭晰;调铅无以玉其貌,凝朱不能异其唇;胜云霞之迩日,似桃李之向春。红黛相媚,绮徂流光,笑笑移妍,步步生芳。两靥如点,双眉如张。颓肌柔液,音性闲良。

于是投香杵,扣玟砧,择鸾声,争凤音。梧因虚而调远,柱由贞而响沉。散繁轻而浮捷,节疏亮而清深。含笙总筑,比玉兼金;不埙不篪,匪瑟匪琴。或旅环而舒郁,或相参而不杂,或将往而中还,或已离而复合。翔鸿为之徘徊,落英为之飒沓。调非常律,声无定本。任落手之参差,从风飚之远近。或连跃而更投,或暂舒而长卷。清寡鸾之命群,哀离鹤之归晚。苟是时也,钟期改听,伯牙驰琴,桑间绝响,濮上传音;萧史编管以拟吹,周王调笙以象吟。

若乃窈窕姝妙之年,幽闲贞专之性,符皎日之心,甘首疾之病,歌采绿之章,发东山之咏。望明月而抚心,对秋风而掩镜。阅绞练之初成,择玄黄之妙匹,准华裁于昔时,疑异形于今日;想娇奢之或至,许椒兰之多术,熏陋制止之无韵,虑蛾眉之为魄。怀百忧之盈抱,空千里兮吟泪。侈长袖于妍袄,缀半月于兰襟。表纤手于微缝,庶见迹而知心。计修路之遐敻, 怨芳菲之易泄。书既封而重题,笥已缄而更结。渐行客而无言,还空房而掩咽。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测算平分的月份可知岁月的转换,酌量北斗星的位置便知秋季来临。眼看笼里禽鸟羽毛美丽的颜色,耳听霜天长空传来秋雁的叫声。迎着秋风,在凭栏处久久观看,面对秋云飘浮沉落的瞬息变幻。在这秋日里,松树梧桐虽然一个坚贞而繁茂,一个柔弱而凋瘁,但它们的向往是一样的。

至于说到广阔秋夜里高高的明月,洒下的月光清如流水,满月上的桂树清晰可见,夜半的凉风下只觉得衣单身寒。燕地的歌女吟唱起美妙的歌声,赵地的艺妓吹奏起绝妙的乐曲。宫女们受命去化妆打扮,退出大厅把素装快快收藏。演出时个个拖着精美华丽的罗裙,摇动着闪闪发光的珠光玉佩。

至于说到她们左顾右盼的样子,举止仪容各显风采,姿态柔软,面带羞色,展尽妖娆的风韵。皎美的象明月升上了山崖,鲜艳的如骄阳下盛开的荷花。不擦香粉依然貌如美玉,不抹口红照样嘴唇鲜艳;化妆胜过旭日旁边的五彩云霞,又好似明媚阳光下迎春的桃李之花。红唇和黑眉相互生媚,丝织的腰带溢彩流光。一串串笑声传送着美妙的声音,一行行莲步飘洒出宜人的芳香。两个酒窝好似精心点就,一双蛾眉自如的上下伸展。滑润的肌肤流下晶莹的汗珠,音容和性情都娴雅优良。

于是姑娘们舞起捣衣的木棒,和谐的敲打精美的捣衣石,恰似鸾鸟的叫声,赛过凤凰的哀鸣。柔软的桐木乐器曲调幽远,坚固的支弦码子声音低沉。捣衣的声音轻巧疾速地飘浮回荡,节拍清亮又饱含凄冷的深情,时而像笙的独奏、时而似筝的合弹,还可与金玉乐器相比美;既不是陶制的吹奏乐器,也不是竹制的箫笛;既不是拨弦乐器,也不是抚弹瑶琴。时而回转荡漾舒展郁闷,时而相互交汇而不杂乱;时而将要离去又中途回还,时而已是别离又重新组合。飞翔的鸿雁听到了徘徊不去,盛开的鲜花闻之纷纷飘落。它的曲调不是常见的旋律,它的声音没有固定的本源。任凭起落的木棒长短不齐,伴从秋风的急缓有近有远。时而接连不断地挥舞敲打,时而暂且舒缓,时而长久疲倦。像离群的孤鸾凄凉的哀叫,像夜归的离鹤忧伤的悲鸣。如果在这个时候亲自听到,钟子期定会改弦不听,俞伯牙也要弃琴不弹。桑间的情歌无人再唱,濮上的情诗也会音转。箫史忙着编管摹拟吹奏,周王匆匆调笙模仿其声。

至于说到宫女们如花似玉的年华,既有典雅高洁用情专一的品性,也有夫妻恩爱白头到老的心愿。甘愿头脚生病能为丈夫减轻痛苦,天天唱着思念丈夫的《采绿》诗章,抒发不尽思念家园的《东山》之情。如今只能仰望明月,手捂郁闷的心胸。面对秋风掩起化妆的镜子。检验刚织好的成束丝绸时,又忍不住挑选几匹黑黄色的美丽衣料,想按照过去的尺寸裁减新衣,又担心现在的模样是否合身;每天幻想着娇奢的主人能够到来。想尽办法用花椒和兰草布置闺房,熏香的老办法已无法重现昔日的风韵,看着镜中的画眉连自己也感到羞愧。心中积满上百种忧愁顾虑,空想远方的亲人也只能伤心落泪。眼看着衣袖肥大、玉体消瘦下去,在前襟上点缀半个月亮用作遮掩。腰带上还特意留出伸手可进的小缝,一看见众多破绽就明白她们的用心。盘算着美好的前程还那么遥远漫长,只怨恨豆蔻年华就这么容易流逝。告老还乡的上书封了口又打开重写,收拾好的行装到夜里捆了又捆。出门后愧对过路的熟人默默无语,回到空荡荡的闺房忍不住掩面抽泣。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简析
这是一篇描写古代宫女命运和悲情的杰作。

捣素,是宫女生活的一个片断,即将制衣的白色生绢一类的衣料,用木棒捶打成柔软后,方可裁减缝制。

全赋可分三段。

首段写宫女的姿色之美。她们都是玉貌红颜,体态柔美,肌肤滑润,一笑生妍,行步带芳。作者用明月的皓白,荷花的艳丽,云霞的灿烂,桃李的鲜美,来比喻宫女的美貌佳丽,突出宫女红颜薄命的悲苦身世。赋文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悲凉,如霜鹤哀音,游动浮云,流水清凉,便是衬托宫女寂寞、凄冷的内心情境。

第二段用哀怨感人的捣素声传达宫女如泣如诉的心声。捣素声不是金玉乐器声,却有鸾声凤音之美;不是琴瑟笙箫,却能哀婉动人。飞鸿不前,落花缤纷,孤凤求群,离鹤思归,甚至连著名乐师听了也为之改弦弃琴、拟吹象吟,这些侧面的描写,形象地透视了宫女那动天地泣鬼神的心声。

第三段直接诉说宫女不行的遭遇。她们既有如花似玉的美貌,又有品德高洁的品性,更有用情专一、夫妻相亲相爱、共度人生百年的美好心愿。如果在宫外,她们都可望有美满的家庭,可她们一旦入选进宫,便终生禁闭,老死而终,豆蔻年华在冷宫幽居中消磨殆尽,同时与亲人生离死别,只能孤守空房,以泪洗面。

此赋的形美、声悲、情哀三个层面,婉曲多致,感人至深,显示出作者抒情手法的高明。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班婕妤

(前48-2)西汉女辞赋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祖籍楼烦(今山西朔县宁武附近)人,是汉成帝的妃子。《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婕妤是汉代后宫嫔妃的称号,因其曾被立为婕妤,后人一直沿用这个称谓,以至其真实名字无从可考。后迁居长安延陵(今陕西西安)西郊。少有才学,善诗赋。成帝时入宫,初为少使,不久立为婕妤。乃是楚令尹子文的后人。她的父亲越骑校尉班况在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后期,驰骋疆场,建立过不少汗马功劳。她的兄弟班伯、班施、班稚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班稚的儿子班彪,孙子班固,孙女班昭,都是著名的史学家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17: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政君 - 西汉孝元皇后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王政君(前71年-1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郸大名人,王莽是其族侄),汉元帝刘奭皇后,汉成帝刘骜生母。她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其身居后位(包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时间长达61年(公元前49年—公元13年在位),仅次于清朝的孝惠章皇后(64年)。王莽篡汉时,王政君曾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还崩碎了一角,不久忧愤而亡,与汉元帝刘奭合葬渭陵。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王政君

所处时代
西汉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魏郡元城县

出生日期
公元前 71年(本始三年)

逝世日期
13年2月2日(始建国五年二月初三日)


主要成就
汉元帝皇后,汉成帝生母​

封号
太子妃、婕妤、皇后

尊号
皇太后、太皇太后

徽号
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王莽尊)

谥号
孝元皇后

陵墓
渭陵

目录
1生平经历
2人物评价
3家族世系
4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折叠早年经历
王政君是王禁之女,其母李氏是魏郡李家的长女。李氏本是王禁正妻,后因为她妒嫉诸妾,与王禁离异了,改嫁给河内郡的苟宾为妻。

李氏怀着王政君时,梦见月光照射到自己胸前。王政君长大后,性情温顺,学会了妇人之道。到十四、十五岁时貌美聪慧,原先许嫁一户人家,可男方突然死了,后来东平王纳她为妾,但还没入门东平王就死了,他的父亲觉得很奇怪,便派人为女儿占卜,占卜者说:“因她是梦月入怀的,所以此女贵不可言。”于是王禁让女儿学习各种才艺,在她十八岁时将她献入宫中为家人子。

王政君入宫后过了一年多,皇太子刘奭宠爱的司马良娣病故,良娣临死前说是有其他姬妾咒她于死,从此太子郁郁寡欢,又迁怒其他姬妾,不与她们接近。

汉宣帝刘询知道太子怨恨姬妾,便让皇后在后宫挑选适合的宫女送给太子。皇后挑了五个女子,其中包括王政君。当太子到皇宫时,对这五个女子兴致缺乏,但又不想违逆皇后的懿旨,便说:“其中有一个人可以。”这时因为王政君坐得最靠近太子,且打扮素雅,所以大家都以为太子就是属意王政君,遂将她送到太子宫,刘奭与王政君成了夫妻。太子原本已有姬妾十多人,但长年以来一直都没有人怀孕,而王政君成为太子妾室后,一夜之间王政君竟然怀孕了,这使宣帝非常高兴,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王政君分娩生下一个儿子,那年她二十一岁。汉宣帝亲自为皇孙命名为刘骜,字太孙,时时带在身边。

折叠母仪天下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汉宣帝驾崩,刘奭即位为帝,是为汉元帝。先封王政君为婕妤,三天之后升她为皇后。王政君自从生子以后,日益受到冷落;其子刘骜起初宽博谨慎,但后来喜好宴饮玩乐,元帝也觉得他没什么才干。此时傅婕妤(后为昭仪)很得宠爱,生下定陶王刘康,元帝想要立刘康做太子。王政君与其兄王凤、太子刘骜都为此感到恐惧,后来由史丹拥护,汉元帝也考量到皇后为人谨慎,太子又是汉宣帝以前所喜爱,因此决定不废太子。

折叠成为太后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驾崩,由刘骜即位为帝,是为汉成帝,尊母亲王政君为皇太后。当时以太后兄长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同母弟王崇为安成侯。后来又同日封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世称“五侯”,王氏权势大炽。王政君的生母李氏,早年与王禁离婚而改嫁苟宾,生苟参。苟宾死后,王政君让母亲再回去与王禁复缘。王政君又同情异父弟苟参,比之以汉武帝时的外戚田鼢,也想给苟参封侯爵,但被成帝拒绝,因此让他任侍中水衡都尉。王家一门族人借着太后的关系,在朝廷担任相当多的官职。

汉成帝即位多年,没有子嗣,身体又不好,于是趁定陶王刘康来朝时,请他留下来照顾他。汉成帝与王政君因为元帝生前喜爱刘康的关系,对他待遇也相当优厚,并不因为以前废立太子之事而有所嫌隙。然而,王政君之兄王凤却要求刘康回到封国,刘康只好离开。京兆尹王章看不过去,劝汉成帝不能再任用王凤,并推荐名声良好的中山王之舅冯野王。王凤得知后,称病不仕,并献上言辞甚哀的文字给成帝。王政君听闻此事后,为之垂泪,甚至不进御食。汉成帝也因为自幼倚赖王凤的关系,不忍废弃他,只好继续任用。王凤还职后,立刻诛杀王章,且从此更加嚣张。

王政君怜悯自己的小弟王曼因为早死而没有被封侯,而平阿侯王谭、成都侯王商等人多称赞王曼之子王莽,便追封王曼为新都哀侯,以王莽嗣侯位,并任命为大司马。后来汉成帝因为没有子嗣,定陶恭王也已经过世,定陶恭王之母傅昭仪贿赂王根,希望让定陶恭王之子刘欣继承帝位。后来王根果然保举刘欣继位,刘欣遂被立为太子。

折叠势力衰落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三月,酒色侵骨的汉成帝在赵合德的宫中暴死,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王政君成为太皇太后。面对“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的局面,汉哀帝着手排挤王氏外戚势力,强化皇权,他即位后便拔高自己祖母和母亲家族傅氏、丁氏的势力,封祖母傅昭仪为恭皇太后,母亲丁姬为恭皇后,食邑与王政君相等。王政君看到后非常不安,便要大司马王莽“乞骸骨”回家,哀帝没有批准王莽的辞呈。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等对王政君说:“皇帝听说太后下令贬斥王莽,非常伤心。大司马如果不复职,皇帝就不敢听政了。”于是王政君又令王莽复行视事。对王莽“乞骸骨”的处理似乎表现出哀帝对王氏的客气态度,实际上汉哀帝却深忌王氏骄横,所以起初对王家人颇为优待,日子一久,便渐渐疏远。

此后,汉哀帝与王氏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司隶校尉解光弹劾王根罪行,汉哀帝借机将王根逐出京师,并将王氏举荐的官吏悉数罢免。后有高昌侯董宏承风希旨,以《春秋》“母以子贵”之义请尊哀帝生母丁姬为帝太后。此议一出,便遭到大司马王莽、丞相孔光、左将军师丹等人的坚决反对。哀帝迫于压力,将董宏免为庶人。不久,未央宫举行宴会,内者令为傅昭仪设帷幄,坐于王政君旁。王莽呵斥道:“定陶太后不过是一个藩妾而已,怎能与至尊并坐!”遂撤去其座。但在汉哀帝的打击下,王氏仍难免衰落的命运,过了两年,汉哀帝还是尊傅昭仪为帝太太后,丁姬为帝太后,王莽则被贬逐新野,王氏势力跌落谷底。到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汉哀帝念王政君年事已高,才将王莽与平阿侯王仁召还京师,侍奉王政君。

折叠王氏擅权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二十六日夜,汉哀帝无子而亡。

王政君闻哀帝死讯后,迅速移驾未央宫,部署王氏子弟控制中枢。哀帝临终前将玉玺交给他的男宠大司马董贤,王政君听取王闳建议,派王闳威胁董贤交出玉玺,再交给王政君。王政君召见董贤,问他国丧该如何调度,董贤不能对,脱下帽子谢罪,王政君说:“新都侯王莽曾以大司马身份参与过成帝葬礼,知道该怎么办,我让王莽来帮帮你吧!”于是立即召王莽入宫,从董贤手中夺取兵权。随后董贤自杀,王政君所深恶痛绝的赵飞燕和哀帝傅皇后被逼死,已故傅昭仪和丁姬的陵墓也被扒开 ,哀帝所拔擢的傅、丁两家迅速被王氏铲除。王政君依然被尊为太皇太后,并以中山王刘衎为帝,是为汉平帝。

王莽相当懂得讨好王政君,先是上言、尊王政君姊妹王君侠为广恩君、王君力为广惠君、王君弟为广施君,并且都领汤沐邑,姊妹们遂日夜赞誉王莽的美德。王莽又知道王政君虽是妇人,却也讨厌待在深宫中,便举办许多可以让王政君外出的活动。就连王政君的侍女之子生病,王莽也前去亲自侍候。

元始五年(公元6年),汉平帝死后,孺子婴继位,众人请求王莽效法周公辅佐周成王故事。王政君认为不可,但无力阻止。王莽遂辅佐孺子婴,自称是摄皇帝,厌恶他的人很多。王政君听闻后说:“众人所见者略同,我虽是一妇人,也知道王莽这样做必定会给自己招来灾祸,这种行为万万不可。”但王莽又更以各种祥瑞之兆做为天命,自立为帝,并将这些符瑞告诉王政君,王政君大惊。

折叠掷玺责莽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便让安阳侯王舜去向太后索取玉玺。王政君怒骂:“你们父子一家承蒙汉家之力,才能世世代代都得到富贵,既没有报答他们,又在他人托孤之时,趁机夺取国家,完全不顾恩义之道。为人如此,真是猪狗不如,天子怎么会有你们这种兄弟!而且如果你们自以为得到天命而成为新皇帝,想要改变正朔服制,就应该自己做新的玉玺,流传万世,为何想要得到这个亡国的不祥玉玺?我不过是个汉家的老寡妇,随时都可能会死去,所以想要拿这颗玉玺陪葬,你们终究是得不到的!”王政君随即痛哭流涕起来,旁人也跟着垂泣。

王舜虽感到悲哀,但过了许久还是说:“臣等已经无话可说了,但王莽仍然一定要拿到传国玉玺,太皇太后您能到死都不拿出来吗?”王政君知道王莽是要威胁她,便将传国玉玺取出、砸到地上给王舜,为此传国玉玺还崩碎了一角,并说道:“我已经老死了,有你们这样的兄弟,我们王家是要灭族了!”王莽得到玉玺后非常高兴,在未央宫为王政君置酒设宴,大肆庆祝。

后来又改王政君称号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并说既然汉朝已灭,太皇太后不得再侍奉元帝,遂毁元帝庙,改为“文母篹食堂”。因为王政君还在世,不便称庙,便称为长寿宫。

王莽置酒请王政君到长寿宫。王政君前往,见元帝庙已被废弃,大惊。她哭着说:“这是汉家的宗庙,皆有神灵存在,是犯了什么罪让你毁掉!假设鬼神无知,修庙有什么用?如果有知,我原本是人家妃妾,怎能辱没先帝之庙来做为我用食的地方?!”她又私下向左右侍从说:“此人侮慢神灵,怎能长久得到上天保祐!”于是酒会不欢而散。

自从王莽篡位后,知道王政君怨恨自己,常常刻意讨好王政君,但王政君却越来越不高兴。

王莽将汉朝制度都改去,而汉朝本来穿黑貂衣,王莽就改为穿黄貂,又将汉正朔伏腊日也改去。但是王政君却命令自己的官属穿黑貂衣,并且在汉朝的正腊日时独自与左右一起相对酒食。

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王政君逝世,年八十四岁,与汉元帝刘奭合葬渭陵,王莽诏扬雄作诔文。[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班彪:“三代以来,《春秋》所记,王公国君,与其失世,稀不以女宠。汉兴,后妃之家吕、霍、上官,几危国者数矣。及王莽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飨国六十余载,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位号已移于天下,而元后卷卷犹握一玺,不欲以授莽,妇人之仁,悲夫!”

班固:“元后娠母,月精见表。遭成之逸,政自诸舅。阳平作威,诛加卿宰。成都煌煌,假我明光。曲阳歊歊,亦朱其堂。新都亢极,作乱以亡。”

扬雄:“太阴之精,沙麓之灵,作合于汉,配元生成,著其协于元城。”

王夫之:“亡西汉者,元后之罪通于天矣。论者徒见其吝玺不予、流涕汉庙、用汉伏腊而怜之,妇人小不忍之仁,恶足以盖其亡汉之大憝哉!今有杀人者,流涕袒免而抚其尸曰:吾弗忍也,而孰听之?……老妖(指王政君)不死,日蚀月齕,以殄汉而必亡之,久矣。故曰:罪通于天也。”

蔡东藩:“孝元皇后,无傅太后之骄恣,又无赵氏姊妹之淫荒,亦可谓母后中之贤者。乃过宠王莽,使其罔上行私,得窃国柄,是则失之愚柔,非失之骄淫也。莽知元后之易与,故设为种种欺媚,牢笼元后于股掌之中。迨弑平帝而元后不察,迎孺子而元后不争,称摄皇帝、假皇帝而元后不问,徒怀藏一传国玺,不欲遽给,果何益耶?要之妇人当国,暂则危,久则亡。元后享年八十有余,历汉四世,不自速毙,宜乎汉之致亡也。”[2]

折叠编辑本段家族世系
源于姚姓,出自古帝王虞舜姚姓之后齐王田和后裔,属于以王侯身份为氏。舜以姚为姓,其后子孙即以父姓为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王莽封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王莽、王政君都出于此脉。[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17: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奭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刘奭(前74年-前33年),即汉元帝(前49年-前33年在位),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西汉第十一位皇帝。

刘奭出生几个月后,汉宣帝即位为帝。两年后,其母许平君被霍光妻子霍显毒死。地节三年(前67年)四月,刘奭被立为太子 。黄龙元年(前49年)十月,汉宣帝驾崩,皇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

汉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少好儒术,为人柔懦 。在位期间,因为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

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在长安未央宫病死 ,终年42岁,在位16年,葬于渭陵。

人物关系
刘兴儿子 刘兴平都公主女儿 平都公主刘询父亲 刘询刘嚣弟弟 刘嚣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刘奭

别称
汉元帝

所处时代
西汉

出生地
长安(今陕西西安)

出生日期
前74年

逝世日期
前33年


主要成就
平灭郅支,和亲匈奴

在位
前49年-前33年

谥号
孝元皇帝

庙号
高宗

陵寝
渭陵

目录
1生平经历
2为政举措
3历史评价
4轶事典故
5家族成员
6史籍记载
7后世纪念
8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折叠柔仁好儒
汉元帝刘奭,生于元平元年(前74年),汉宣帝刘询的长子,母亲是恭哀皇后许平君。刘奭出生后数月,其父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八岁的刘奭被宣帝立为太子。

史书上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当他还是皇太子时,眼看着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动不动就用刑罚惩治下属,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仅仅因为“刺讥辞语“就被杀害,很不以为然。一天乘着陪父亲用餐时,委婉地说:“陛下使用刑罚略有点过分了,应该多多重用儒生。 “汉宣帝刘询顿时变了脸色,厉声说:“汉朝自有汉朝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像周代那样单纯地使用所谓的'德政'呢?更何况那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变化,最喜好厚古薄今,连'名'与'实'之间的区别都分不清,怎能交给他们以治理国家的重任! “说完了这番话,汉宣帝又长叹一声道:“乱我家者,太子也!“鉴于对已故许皇后的感恩与报答,他最终没有更换太子,这是刘奭的一大幸运。[2]

折叠继承帝位
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第二年(前48年)改年号为“初元“。

汉元帝在位期间汉朝比较强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豪强地主兼并之风盛行,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2]

折叠自废武功
宣帝临终前,已为元帝安排“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

元帝的信任与支持,让萧望之等儒臣看到改弦更张推行仁政的希望,但这只是昙花一现。元帝对两位师傅特别信任,儒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致使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与萧望之产生嫌隙,权力斗争的阴影随即笼罩着朝廷。
萧望之
萧望之
史高与宦官里外呼应,反对萧望之的改革主张。萧望之忧虑外戚放纵、宦官擅权,于是向元帝建议: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元帝初即位,由于性情柔弱缺乏主见,不敢做出调整,议论久而不决。萧望之提出此动议,却招致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嫉恨,于是他们与史、许两姓外戚联手,共同对付萧望之,只用两个回合,就将萧望之逼死。

萧望之饮鸩自杀,元帝非常震惊,为之痛哭流涕,责怪弘恭、石显等人害死自己的贤傅。但他却没有惩治逼死师傅的幕后推手,只是口头责问弘恭、石显等人,使其“免冠谢“而已,事后对他们宠信如故。从萧望之死,能看出元帝政治上短视与低能,空怀匡正理想,而缺乏战略眼光与政治谋略。毫无疑问,元帝若要推行新政有所作为,必须将儒臣作为主要依靠力量。元帝放纵宦官逼死萧望之,放逐其他儒臣,无异于自废武功,自断臂膀。

折叠威权旁落
外戚、儒臣、宦官三种势力角逐,宦官成为大赢家。萧望之死后不久,中书令弘恭当年病死,石显继任中书令。此后,中枢权力急剧失衡,向石显一方倾斜。出于对石显的信任及自身健康原因,元帝将朝政全部委托他处理,事无大小,都由他汇报决断。于是石显威权日盛,贵幸倾朝,公卿以下无不畏惧他。石显俨然一言九鼎,“重足一迹“。元帝虽为天子,权柄却握在石显手中,一切听任石显说了算。

元帝特别宠信宦官,主要基于一种天真的想法,认为宦官没有家室,不会缔结“外党“。但这是一种错觉,石显之流其实颇擅长“结党“,他不仅与宫廷太监结为“内党“,而且勾结史丹、许嘉等外戚,并拉拢那些见风使舵的匡衡、贡禹、五鹿充宗等儒臣,结为“外党“;内外呼应,兴风作浪,党同伐异。易学大师京房曾提醒元帝不要宠信佞臣,元帝却执迷不悟,依然听任石显专权;京房触怒石显,很快被逐出朝廷,随后又因“非谤政治“而被处死。

石显擅权期间,纲纪紊乱,吏治腐败。王昭君因为不愿出钱行贿,画师便将她丑化,不得不出塞远嫁匈奴。昭君出塞让元帝惊悟国政混乱,然而对于宦官危害国家,他始终未能悟察。司马光评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1] “说白了,元帝太好糊弄,居然让石显玩弄于股掌之间。宦官石显的专权,实际上正是汉元帝纵容的结果。在帝制时代,大权旁落乃为君之大忌,尤其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必须善用最高权力施展抱负。

折叠中年去世
竟宁元年(前33年)五月,汉元帝在长安未央宫去世,终年四十二岁。葬于渭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12里处)。死后庙号高宗,谥号孝元皇帝。太子刘骜登基,是为汉成帝。[2]

折叠编辑本段为政举措
折叠改革陵制
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十月,汉元帝下令西汉帝王诸陵依其地界分属三辅管理,此前诸陵总属太常管理。又以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诏令不要重新建立县邑和迁徙国民。

折叠汉匈和谐
宣帝时期,随着汉朝国力的增强,匈奴力量一再削弱,汉匈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权力之争,初有“五单于争立“,互相不容,屠戮兼并,西汉“单于天降“瓦当最后形成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的对立。在汉元帝期间,在汉匈关系上出现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陈汤平灭郅支,一件是昭君出塞。

平灭郅支

汉元帝刚即位的时候,匈奴郅支单于自以为与汉朝距离遥远,加之怨恨汉朝支持他的仇敌呼韩邪单于,就有与汉绝交之意
陈汤
陈汤
,并与康居王勾结起来,在都赖水(今恒逻斯河)畔兴建了一座郅支城(今江布尔),作为自己进一步扩张势力的基地。郅支将势力向汉西域发展,直接威胁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建昭三年(前36年),新一任西域太守对匈奴发动攻击,获得大胜。至此,汉朝最后消灭了虎视西域的敌对势力。以后近40年,西域维持着和平状态,丝绸之路也畅通无阻。陈汤为官虽有不少劣迹,但他矫诏兴兵、平灭郅支的功绩应当肯定。

和亲匈奴

郅支被杀之后,呼韩邪单于既为消灭政敌而高兴,又畏惧汉朝的威力。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长安朝汉,并表示愿娶汉女为阏氏。元帝也愿意用婚姻的形式巩固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就以宫女王嫱配他为阏氏。

汉元帝认为这次政治联姻可使“边陲长无兵革之事“,特意把年号改为“竟宁“,意即边境安宁之意。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宁胡“意即“匈奴得到昭君,国家就安宁了“。从此,汉匈长期战争状态宣告结束,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汉代出塞和亲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金枝玉叶的宗室公主。但她们的为人行事,很快都随着历史的长河流逝了,唯独“良家子“出身的昭君却流芳千古,人们怀念不已。1963年,董必武作了一首咏昭君的诗,镌刻在昭君墓前的石碑上:“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不仅肯定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也肯定了汉元帝的历史眼光。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汉宣帝刘询:乱我家者,太子也![2]

班固:壮大,柔仁好儒。臣外祖兄弟为元帝侍中,语臣曰: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2]

刘渊: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贼臣王莽,滔天篡逆。[3]

司马光:忠臣之事君也,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孝元践位之初,虚心以问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缓。然则优游不断,谗佞用权,当时之大患也,而禹不以为言;恭谨节俭,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言之,何哉?使禹之智不足以知,乌得为贤。知而不言,为罪愈大矣。““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夫恭、显之谮诉望之,其邪说诡计,诚有所不能辨也。至于始疑望之不肯就狱,恭、显以为必无忧。已而果自杀,则恭、显之欺亦明矣。在中智之君,孰不感动奋发以厎邪臣之罚!孝元则不然。虽涕泣不食以伤望之,而终不能诛恭、显,才得其免冠谢而已。如此,则奸臣安所惩乎!是使恭、显得肆其邪心而无复忌惮者也。[4]

洪迈:孝元之优柔不断,权移於阍寺,汉业遂衰。

王夫之:汉之亡。非元帝之咎也,帝弱而寡断,然而无所伤于天下,石显仅逞于异己,而恶不及于民,国之元气未斵焉。故曰:非元帝之咎也。[5]

蔡东藩:若元帝之优柔寡断,徒受制于宦官外戚而已。虎父生犬子,吾于汉宣元亦云。[6]

毛泽东:前汉自元帝始即每况愈下。汉元帝好儒学,掘斥名、法,抛弃了他父亲的一套统治方法,但优柔寡断,是非不分。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多才多艺
刘奭多才多艺,能写一手漂亮的篆书,至于弹琴鼓瑟、吹箫度曲、辨音协律等等,无不穷极其妙,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他太过拘谨,优柔寡断,信用宦官弘恭、石显等,统治期间,自然灾害不断,社会危机日深,土地兼并之风盛行,昭宣二帝的中兴之业就此开始衰败。

折叠不幸婚姻
汉元帝还是皇太子时,最宠爱的姬妾是司马良娣。不幸的是,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司马良娣一病而逝,临终前她悲伤地对刘奭说:“我的死并非寿数已尽,而是其她那些良娣、良人们嫉妒我,轮番诅咒的结果啊!“那一年刘奭才25岁,对这话深信不疑。司马良娣死后,刘奭伤痛欲绝,大病一场,病好以后也一直闷闷不乐,而且痛恨那些姬妾,一个也不肯见面。时间一长,连汉宣帝也知道儿子仇视自己的姬妾,为了帮助儿子从痛苦中解脱,就命令王皇后挑选几个出身良家、年轻貌美的宫女去服侍皇太子,以求博得太子的欢心。

王皇后挑选了王政君等五人,乘太子来拜见宣帝时,叫人悄悄地问太子:“这几个宫女怎么样?“太子由于思念司马良娣,对她们一个也不感兴趣,然而既是皇后派人询问,只得勉强答道:“其中一个还可以吧。“当时王政君坐得离太子很近,又独独穿了一件与众不同的、镶着绛色边缘的掖衣,那人以为是指她,就禀告了王皇后。王皇后立即令人将王政君送进太中,当上了太子妃,不久生下儿子刘骜,这就是后来的汉成帝。堂堂大汉王国的皇太子,能够如此钟情于一个“良娣“,令人顿生怜悯之情;而他最心爱的这个“良娣“却又不幸早逝,使“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刘奭几乎对所有美女都丧失了兴趣,也是一种不幸。

折叠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朝汉时向汉元帝求亲,元帝以宫女王嫱配他为妻。王嫱,字昭君,西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昭君虽然仪容雅丽,举止端庄,但因未受皇帝封诰,所以在后宫的地位极其卑微,不受重视。如同当时绝大多数宫女一样,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但当历史提供机会时,她主动请行,自愿远嫁匈奴。在临行前举行的欢送仪式上,元帝见昭君丰容靓妆,光彩照人,顾影徘徊,竦动左右,不禁大为悔恨,很想把她留下,但又不便失信,只得让她随呼韩邪出塞而去。

昭君的事迹在正史记载中仅有几十个字,但在稗官野史中的记载却非常多,而且更富于传奇色彩。《西京杂记》中有这样一段传说:“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由于画工毛延寿的卑劣行径,误了昭君的青春,害得她背井离乡,远嫁异域。

折叠编辑本段家族成员
折叠父母
父:汉宣帝刘询。

母:恭哀皇后许平君。

折叠后妃
孝元皇后王政君,生汉成帝刘骜。

昭仪傅氏(傅昭仪、定陶太后),生平都公主、定陶恭王刘康。

昭仪冯媛(中山太后),生中山孝王刘兴。

婕妤卫氏(卫婕妤),生平阳公主。

司马良娣(元帝未登基时薨)。

折叠子女


汉成帝刘骜,母王皇后。

定陶恭王刘康,母傅昭仪。

中山孝王刘兴,母冯昭仪。



平都公主,母傅昭仪。

平阳公主,母卫婕妤。

颍邑公主。

折叠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班固《汉书·卷九·元帝纪》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八》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渭陵位于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是汉元帝刘奭的陵寝。
渭陵
渭陵

陵冢为覆斗形,底部周长640米,高27.5米。陵西北500米处有王皇后墓。陵东北500米处有28座陪葬墓,排列有序,东西4行,每行7座,俗称“二十八宿“。南边一组陪葬墓原先可能有7座,又叫“七妃冢“。现存陪葬墓18座,主要陪葬者有王凤、王莽妻和冯奉世等。1996年在陵北500米处出土了一批玉器文物,有玉马、玉狮、 玉熊、玉辟邪、玉鹰和玉俑头等。[7]

1956年,渭陵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渭陵北375米,有孝元王皇后合葬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2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18: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欣 - 西汉第十三位皇帝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刘欣(前25年-前1年  ),西汉第十三位皇帝,在位7年。他是汉元帝刘奭之孙,汉成帝刘骜之侄,定陶恭王刘康之子,母丁姬,  年幼时的刘欣承袭了父位成为定陶王。由于伯父汉成帝无子嗣,在考察了中山王刘兴和定陶王刘欣后,选中了人品及学识更优越的刘欣于绥和元年(前8年)立为太子。绥和二年(前7年),汉成帝病逝,刘欣即位为帝,改元建平。  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刘欣驾崩,时年二十五岁,谥号孝哀皇帝,葬于义陵。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刘欣

政权
汉朝(汉代)

前任
刘骜

继任
刘衎

出生日期
公元前25年


去世日期
公元前1年8月15日

陵墓
义陵

民族
汉族

年号
太初元将、元寿

谥号
孝哀皇帝

目录
1生平经历
2执政举措
3历史评价
4轶事典故
5家族成员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折叠承袭父位
刘欣,生于汉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   ,是汉元帝刘奭的孙子,定陶恭王刘康之子,母为丁姬。 阳朔二年(前23年),在父亲去世后,刘欣袭封定陶王的王位。后来一直由祖母傅太后(傅昭仪)亲自抚养长大。

折叠展露锋芒
由于刘欣的伯父汉成帝刘骜无子嗣,此时定陶王刘欣和中山王刘兴成了太子候选人。

成年后的刘欣知识渊博,爱好文辞法律。元延四年(前13年),刘欣与刘兴同时入朝。中山王只由傅陪同,而定陶王则把傅、相、中尉都带来了。成帝奇怪,就询问定陶王,他回答说:“汉朝法令规定:诸侯王朝见天子,可以由王国中官秩在二千石的官员陪同。傅、相、中尉都是国中二千石的官员,因此让他们全都来了。”成帝又命令他背诵《诗经》,他不仅能熟练地背诵,而且还能解释。另一天,成帝问中山王刘兴说:“你只由师傅一人陪同前来,有什么法令根据?”刘兴不能回答。命他背诵《尚书》,又背不下去。成帝赐饮食与他共餐,成帝已用完餐,他还在吃,吃饱才罢休。吃完起身下去,袜带松开了,他还不知道。成帝因此认为刘兴没有能力,而认为刘欣贤能,屡次称赞他的才干。

折叠立为太子
此时定陶王的祖母傅太后陪同来朝,私下馈赠成帝所宠爱的赵昭仪和皇上的舅舅骠骑将军王根,暗地为定陶王谋求太子之位。而赵昭仪和王根等人见皇上没有后嗣,也正想勾结起来作长久之计,就都极力称赞

定陶王,劝成帝立他为太子。成帝也很欣赏定陶王才能。第二年,就召定陶王刘欣进京立为皇太子。

折叠继位登基
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汉成帝病故  。四月初四日,太子刘欣继皇帝位。是为汉哀帝。尊成帝母亲皇太后为太皇太后,成帝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下诏尊定陶恭王为恭皇。五月,立妃傅氏为皇后,母以子贵,于是尊祖母傅太后为恭皇太后,母丁姬为恭皇后。此时,外戚王莽与傅太后意见不合,辞去了大司马一职。

折叠宠幸男宠
哀帝即位之初,亲自厉行节俭,减省各项费用,政事由自己裁决处理,朝廷上下一致希望能天下大治。但由于祖母傅太后的干政,使汉哀帝办起事来力不从心,结果导致权力外移,朝风日坏。后来把精力放在专宠董贤上。

董贤原担任太子舍人。哀帝继位,董贤由太子从属升为郎官。长相美貌喜人,深得刘欣宠爱。二人经常同车同卧。董贤的妻子不仅能自由出人宫廷,父亲封侯,其他亲属也纷纷封官,甚至家仆都得到了赏赐。而董贤本人,也封为大司马。刘欣不仅给董贤在宫外附近建了一座豪府邸,甚至在义陵旁也为其建筑墓园。

折叠英年早逝
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哀帝驾崩于未央宫,年仅二十五岁。后葬于义陵  ,谥号为孝哀皇帝。

折叠编辑本段执政举措
折叠政治
整治外戚王氏专权:一方面消弱王氏家族的权力,另一方面又提高他们物质待遇。但同时又把祖母傅家和母亲丁家的外戚引入朝堂,最终铲除外戚并不彻底。

设于齐国的三服官以及其他主管皇家服装的官署,由于绮罗的纺织刺绣,十分艰难,因而全部停止不再制作和向京师运送;废除二千石官员可以保荐子弟当官的任子令以及诽谤诋欺法;掖庭宫女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令其出宫嫁人;官奴婢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免除奴婢身份,成为庶民;增加官秩在三百石以下的官吏的俸禄。主持考察的官吏残暴酷虐的,发现后即时免职。有关官员不得加重或赦免以前已作处置的旧案。博士弟子父母死,赐与归家三年的服丧期。

元寿二年(前1年)五月,正三公官分职。大司马卫将军董贤为大司马,丞相孔光为大司徒,御史大夫彭宣为大司空,封长平侯。正司直、司隶,创置司寇职,但未作最后确定。六月,哀帝驾崩于未央宫。

折叠经济
从诸侯王开始,诸侯王、列侯、公主占田各定限额。各王、列侯能在其封国占有的田地,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在各县道占有的田地,关内侯、吏民占有的田地,都不得超过三十顷。各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年六十以上、十岁以下,不在此数额之中。商人都不允许占田、为吏,犯者按法论处。凡是占田与畜奴婢超过限额的,都没收入县官。但这些措施都遭到了权臣的反对,最终这条措施没实施下去。

折叠文化
汉哀帝刚继位,认为乐府的音乐都是不正经的乐歌,便下令约束乐府,裁了一半多乐工。

哀帝曾命令刘秀负责审核校对儒学《五经》。刘秀于是汇总群书,编成七略上奏,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折叠民族
建平二年(前5年),乌孙王国的卑爰侵犯劫掠匈奴西部边境地区,匈奴单于派兵还击,杀死数百人,卑爰大为恐慌,派遣儿子趋逯到匈奴充当人质。汉朝得知后,派使节到匈奴责备单于,命令单于将人质归还卑爰。单于接受诏令,把趋逯送回。

建平四年(前2年),匈奴单于上书汉朝,请求明年朝见。当时哀帝正患病在身,想暂且拒绝。但在黄门郎扬雄劝说下,为了维护关系,同意了单于朝见,并厚赏了郎扬雄。当时正好单于也生病了,将朝见推迟一年。

元寿二年(前1年),匈奴单于以及乌孙大昆弥伊秩靡都到长安朝见,汉朝认为很荣耀。这时西域共有五十个王国,自译长到将、相、侯、王,都佩带汉朝颁赐的印信、绶带,共有三百七十六人。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对于汉哀帝刘欣,有众多历史学家对其做出了评价。比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经评价汉哀帝说:“哀帝即位之初,亲自厉行节俭,减省各项费用,政事由自己裁决处理,朝廷上下一致希望能天下大治。”班固对哀帝也表示惋惜,在《汉书》中评价到:“汉哀帝从为藩王到被立为太子,文辞博敏,幼有善闻。目睹汉成帝时爵禄尽入王家,权柄转入外戚之手,所以哀帝执政屡诛大臣,意图加强主威,以武帝、宣帝为法。生性不爱声色,有时看看手持角力的武戏。即位时身患瘘痹之疾,以后逐渐加重去世了。”近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在《秦汉史》中也有说到:“哀帝一方面在消弱王氏干政的权力,但无奈又把傅家和丁家的外戚引入朝堂,朝中没有得力的大臣,国政还在被王氏握在手中。”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再授命说
当年,成帝在位时,齐人甘忠可假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说汉朝正逢天地的一次大终结,应当重新受命于天。并把这些传授给渤海人夏贺良等。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哀帝疾病缠身,而且没有子嗣。夏贺良跑来告诉他,这是上天对陛下的警告,只有更改纪年、国号,方可一改衰颓的国运。汉哀帝听信夏贺良之言,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还把计时漏器的刻度改为一百二十度。但过了一个月后,哀帝的病情仍未好转,四方反而传来了天灾频繁的消息,夏贺良等人还想胡乱变更国家政事,被大臣们反对。不过汉哀帝这次没听信,他赶紧取消“陈圣刘太平皇帝”的称号,恢复了原本的年号,并处死了夏贺良。此前,汉哀帝连各地宗庙都给废了,于是,他不得不下诏恢复全国各地的700多座宗庙,并且在京城每日每夜地请求祖先原谅,一年内就祷告了三万七千次。

折叠断袖之癖
后期刘欣宠幸男宠董贤,经常和他形影不离地呆在一起,同卧同坐。有一次午休的时候,汉哀帝先睡醒了,他想要翻身起床,却发现睡在一边的董贤将自己的衣袖压在了身下。不愿惊醒董贤的汉哀帝,竟然拿出剪刀将自己的衣袖剪断。所以后世就有了“断袖之癖”的典故,这一典故,常用来形容男人之间的暧昧关系。

折叠编辑本段家族成员
祖父母

祖父:汉元帝刘奭

祖母:昭仪傅氏(傅昭仪)

父母

父亲:定陶恭王刘康

母亲:丁姬

后妃

皇后:傅氏,傅昭仪堂弟孔乡侯傅晏之女。

昭仪:董氏,董贤之妹。[1]

参考资料
1.钱时撰 - 两汉笔记卷12 - 商务印书馆 , 1935 .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17:04 , Processed in 0.1033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