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妙玉===庄妙善太庙之中的通灵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8: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因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庄子因是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基本信息
书名
庄子因

作者
林云铭

类别
学术文化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1月


页数
400 页

定价
48 元

开本
32 开

ISBN
9787561788714

字数
300千字

内容简介

林云铭(1628~1697),字道昭,福建闽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著有《庄子因》六卷。近人钱穆云:"林云铭有《庄子因》。此书亦就文章家眼光解庄,不免俗冗。而颇能辨真伪,上承欧、归,下开惜抱,亦治庄之一途也。"

(原创)究竟是《庄子因》还是“庄子文”?
茗山书斋2020-03-15 16:46





究竟是《庄子因》还是“庄子文”?
整子


通行本《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记录的林黛玉一首绝句: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在《红楼梦》的诸种版本中,庚辰本、舒序本、蒙古王府本、戚蓼生序本,现在的通行本都作“庄子因”。
而程高本和甲辰本作“庄子文”。作为“庄子因”三字,使后人十分容易联想到林云铭的《庄子因》一书。
而“庄子文”只是一个通俗的诗文用语。指庄子这个所著的文章内容,指《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贾宝玉对《南华经》的《外篇·胠箧》一段的意念发挥续写。
如果是指“《庄子》文”,那么就是指对整本《庄子》或《南华经》的发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见贾宝玉仅仅是对《外篇·胠箧》一段的说法,因此,只能解释为一段的意念发挥续写,而不是对整本《庄子》的说法。所以说,如果是“庄子文”的话,应该就是“庄子之文”的断词。而不是“《庄子》文”。
林云铭(1628~1697),字道昭,福建闽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著有《庄子因》六卷。《庄子因》初刻本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林云铭在序中写道:“寅卯闽变,余家尽为逆氛毁夺,所注经书藏稿十余种,同作劫灰,而是书赖有锓板独存。”清初三藩之乱,使林氏书稿毁灭殆尽,而此书却因“锓板独存”而使之流传下来,洵不易之事。
如果作《庄子因》,显然说是吴梅村是作者就难以成立,时间对不上,除非确定就是后人改写。因此,有人以此提出质疑。而在梦稿本中原来作“庄子因”,钞本有被人用墨笔将“因”字划掉,而改作“文”字。说明此本被抄错。
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是这样记录:因命四儿剪灯烹茶,自己看一回《南华经》。正看至《外篇·胠箧》一则,其文曰。
这个记录说明的是原文记录为《南华经》,而不是《庄子》,因此可以确定“《庄子》文”或者“《庄子》因”的加指书名号的说法就不成立。
《南华经》的名字是唐朝以来改称的。《旧唐书·礼仪志》:“庄子号南华真人,文子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虚真人。改《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庚桑子》为《洞虚真经》。”
这个书名一直沿用到清朝。我们今天基本上直接使用《庄子》。
明清时候很少使用“《庄子》”这个书名。因此可以断定,“《庄子》因”或“《庄子》文”的说法再次不成立,只能是“庄子文”。由于古代人书写没有明确书名号给以表示,因此可以肯定推出,我们后人在混淆“《庄子》”和“庄子”二个词语的用法。前者指书名,后者指人物。不一样。
澄清上述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二首不同绝句抄录:
脂批本: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程高本:
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
这里不同之处有以下:
1,作践---剿袭
2,《庄子因》---庄子文
3,自己---自家
4,怪---诋
从语述体例上,我们可以轻易看出所谓脂批本用词的通俗特征。而程高本的用词明显是诗家笔迹。除却“庄子文”,剿袭,自家,诋的用词层面就非常讲究和高一层次的。
说“作践”这个词语用得就不对,宝玉只是续补,并没有改动原文来恶搞。因此“作践”的说法不成立。正确的用词是“剿袭”,意思是以己之私见来承续《南华经·胠箧》一段的后文。
自己,这个词语是用在即时发生的事件中的概念,同“见识”一词在逻辑在不搭配的。因为“见识”是指一个人知识沉淀,不管过去将来现在都有一定的关联。所以说,正确的说法是“自家”。
怪,有责怪和埋怨的意思。它所指的意义,指向他人是有确定性的对象的。“他人”在这里就相当于定语的用法。后文有省略,“他人的···”。
诋,是毁谤,丑化的意思。那么,它所指的意义,指向“他人”,直接作宾语性质。不是确定的对象,但有总结性的名词概念用法。因此,根据宝玉有针对性地说他人是谁吗?没有。所以进一步推出,这里只能用“诋”字。而不是用“怪”字。
接着说说“南华《庄子因》”和“《南华》庄子文”的区别。
如果是“《庄子因》”,那么“南华”并非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书名,即《南华经》。那么正确的写法是“《南华》《庄子因》”。也就是说,宝玉既作践《南华》,也作践《庄子因》。那么等于就是说,《庄子因》这里同《南华》并不发生直接关系。则,所谓的林云铭的《庄子因》不存在任何同《南华经》的逻辑通道。
所以说,不存在《庄子因》的说法。正确的说法“《南华》庄子文”。
《南华》已经是书名,这是确定的,那么后面的“庄子”即不可能指书名,而是指人名,否则就同语反复。
至于韵脚“因”或“文”和“人”是否合规,这二个字眼都没有问题。
再来仔细看一下脂批:
1,【庚辰(蒙府、甲辰)夹批:此上语本《庄子》。】
2,庚辰眉批:趁着酒兴不禁而续,是作者自站地步处,谓余何人耶,敢续《庄子》?
3,庚辰眉批: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其实这里的“《庄子》”正确写法,都是指“庄子”。
“《庄子》”的写法是错误的。
在第三个句子中,庚辰眉批: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正确的断句:
庚辰眉批: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通行本后人错读为:
庚辰眉批: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正是因为这个断句错误,结果林云铭《庄子因》就出来了,索隐到《庄子因》这本书上去了。
这里的“因”不是《庄子因》的“因”,而是“因数句”的“因”。
回到第二十一回原文:
宝玉往上房去后,谁知黛玉走来,见宝玉不在房中,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翻出昨儿的《庄子》来。看至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笔续书一绝云:
此处的《庄子》,应该也不是书名,而是“庄子”。因为“翻弄案上书”就是《南华经》这本书。不可能既写《南华经》,又写《庄子》。假使《庄子》成立,难道书桌上有二本书吗?一本是《南华经》的书?一本是《庄子》的书?
再说上文即已经提到:“续毕,掷笔就寝。头刚着枕便忽睡去,一夜竟不知所之,直至天明方醒。”说明宝玉续写了《胠箧》一段后,这本书还放在桌子上。因此,林黛玉过来就拿起这本翻看。而不是在众多的书中翻出《南华经》这本书来。
综上所述,原文是:
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
脂批本和通行本是错误的。

从“作践南华《庄子因》”说起 风干了忧伤hmsh 2018-03-18   |  2711阅读  |  1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讲到贾宝玉“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因命四儿剪灯烹茶,自己看一回《南华经》。正看至《外篇 ·胠箧》一则”,然后录下“绝圣弃智”那一段,并续写道:“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而当“宝玉往上房去后,谁知黛玉走来,见宝玉不在房中,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翻出昨儿的《庄子》来。看至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笔续书一绝云: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林黛玉这首诗中提到了“庄子因”,翻检《红楼梦》诸版本,其中庚辰本、舒序本、蒙古王府本、戚蓼生序本及有正本均作“庄子因”,而甲辰本作“庄子文”,梦稿本本作“庄子因”,却被人用墨笔将“因”字划掉,而改作“文”字,以余愚见,当作“因”字。《庄子因》是康熙间林云铭“注《庄》二十有七年”而编撰的一部注解《庄子》的名著,甲辰本之所以写成“庄子文”,盖不知有此书也;梦稿本将“因”改作“文”,亦可见校改者见识之孤陋。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作“庄子因”,但未将“庄子因”打上书名号,为直观起见,故不揣鄙陋,将林黛玉诗末句写作“作践南华《庄子因》”,以强调“庄子因”是一部书,而不是庄子的“文”。


有关庄子的书,在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尚有多种版本,而明版书亦不在少数,但曹雪芹为何借用林黛玉之笔只用《庄子因》而不用他本呢?我觉得原因有二,一是林云铭的《庄子因》刊刻于康熙二十七年,相对来说,流传比较广泛,收藏的人也不会太多,而宋明旧刻在当时多为文人学者的架上之物,收藏宋版、嘉靖版已成为风气,更有甚者得一佳刻还故弄玄虚“秘不示人”,试想,当时的曹雪芹贫困潦倒,想要看看明版书也是不易的,于是就退而求其次,用起了廉价且易得的康熙刻本《庄子因》;二是曹雪芹可能有明版旧刻,如文中写到“因命四儿剪灯烹茶,自己看一回《南华经》”,而此处的《南华经》极有可能就是明版,但为了配合林黛玉的诗,便用起《庄子因》,或是为了这首诗读起来更有韵味。当然,《庄子因》对了解《红楼梦》的创作年代也是大有裨益的。
《红楼梦》一书的艺术水平很高,自通行以来,旧时有为其痴迷者,有为其落泪者,有为其牵肠挂肚者,有为其自杀殉情者,此书之魅力,可谓无穷无尽。然而,当今之人对《红楼梦》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喜欢的钟情的将《红楼梦》视为千古难得之书,而厌恶的反感的却将《红楼梦》批得一无是处,尽是无聊文字云云,怪不得某作家说现在的人读不下去《红楼梦》是文人的耻辱。其实,我国的传统典籍,浩如烟海,四部横出,即使倾尽毕生精力也无法卒读,若仅拿小说《红楼梦》大谈其谈,未免难窥全豹。比如说《庄子因》吧,序言便说“古今能文之士,有不读庄者乎?既读有不赞其神奇工妙者乎”,林云铭以注《庄子》见长,故极力推崇《庄子》,这便与某作家推崇《红楼梦》是一个道理。当然,某作家推崇《红楼梦》的同时,也忧心着古代传统文化的式微,这点难能可贵。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大概人们总是会以自己的好恶而作评断,总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说其好便锦上添花,道其非便节外生枝,真正能做到“不偏不倚”者能有几人?孟子说“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若仅仅以读不读《红楼梦》为引以为耻的标杆,那么,不就应了孔子的那句“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庄子因》初刻本在康熙二十七年,凡六卷,卷前有林云铭自序,次凡例。林云铭在序中写道:“寅卯闽变,余家尽为逆氛毁夺,所注经书藏稿十余种,同作劫灰,而是书赖有锓板独存。”清初三藩之乱,使林氏书稿毁灭殆尽,而此书却因“锓板独存”而使之流传下来,洵不易之事。林云铭著述颇多,此外尚有《楚辞灯》、《古文析义》等。此康熙刻本《庄子因》当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所用的,而在此之前从未有此书名。此书字体与明万历间闵氏的套印本《庄子南华真经》相类,都是瘦长方字,或有继承关系。而其康熙刻本《楚辞灯》却和明毛氏汲古阁所刻的《十七史》、《十三经注疏》、《津逮秘书》时所用的扁方体字极似,可见毛氏创造出的这种扁方体字影响之深远。唐代以来的庄著,书名多冠以“南华”,《旧唐书·礼仪志》:“庄子号南华真人,文子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虚真人。改《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庚桑子》为《洞虚真经》。”如宋刻本《南华真经》、明万历孙大授刻本《南华真经副墨》、明四色套印本《南华经》、明天启刻本《南华发覆》等,故曹雪芹在《庄子因》之前所提到的《南华经》有可能是明刻本,或只是康熙刻本《庄子因》,只不过是曹雪芹将《南华经》和《庄子因》等而视之。魏晋玄学兴盛之时,时人多以老庄并举,还提出了一个“三玄”的说法,宋以后反映在刻书方面便是将《老子》和《庄子》或是将《老子》、《庄子》和《列子》等书合刻在一起,如明万历王元贞所刻的《庄子翼》和《老子翼》、明嘉靖顾春世德堂刻本《六子全书》等。然而,汉时多将“黄老”并称,罕有“庄老”或“老庄”并称之说。试举几例:《史记·孝武本纪》:“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史记·萧相国世家》:“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又《索隐》刘氏云“黄老之法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汉书·艺文志》:“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汉书·张冯汲黯传》:“黯学黄老言,治官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细苛。”吕思勉《经子解题》亦称:“夷考汉人之言,多以黄、老连称,罕以老、庄并举。”而在魏晋以后人的著述里,将“老庄”并称则随处可见。《庄子因》此书便未将老庄“看做一样”,这便是其书可称道之处。林云铭在《庄子杂说》里论道:“庄子另是一种学问,与老子同而异,与孔子异而同。今人把庄子和老子看做一样,与孔子看做二样,此大过也。”又道:“今人诵其文,只在字法句法上着意,全部问其旨之所在,此大过也。”黄永年先生也称:“其书虽与《老子》同列入道家,但和老子的宗旨并不一致。”关于《庄子》的宗旨及怎样去读,林氏说:“庄子旨近老氏,人皆知之,然其中或有类于儒者,或有类于禅教,合三氏之长者,方许读此书。”又:“《庄子》为解不一,或以老解,或以儒解,或以禅解,究竟牵强无当,不如还以《庄子》解之。”吕思勉《经子解题》在“老子”篇中指出:“《汉志》所谓道家者流,其学实当分二派:一切委心任运,乘化以待尽,此一派也,现存之书,《庄》《列》为其代表。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一派也,现存之书,以《老子》为最古。”


《庄子因》康熙二十七年刻本之后,有康熙五十五年刻本、嘉庆二年敦化堂刻本、光绪六年常州语本堂善书局刻本、民国二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如今,这些老本子已不易购求,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本《庄子因》,装帧素雅,当为治《庄》者所重。
喜欢本文的话,速速关注上面二维码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修复灵魂的一痤城

下一篇: 贵妃贾元春死于“宫斗”吗?且看与她有关的四个故事之《邯郸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8: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为了推荐福州学者林云铭的《庄子因》和《林四娘记》,曹雪芹也是拼了!
乡愁里的福州 2022-02-06   |  160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展开全文

《红楼梦》与林云铭的渊源

作者:孟丰敏

这篇文章要介绍的林云铭是福州市仓山区林浦村里七科八进士的林氏望族的名人。

林云铭(1628~1697),字道昭,生于明崇祯元年,幼年随父亲移居到乌山,家庭十分贫困,寒窗苦读多年,顺治十五年中进士,任徽州府通判,专管刑狱,著有《庄子因》六卷。林云铭的《楚辞灯》收入四库全书。乾隆年间,书籍列入四库馆的作家,其境界端正严整,集往古之大成。

林云铭为官九年间,因为不肯送礼讨好上司,上司诬告他,导致他三次被罢官,最后忍无可忍,拂袖辞职而去。回到福州后,又遭遇“寅卯闽变”即耿精忠反清,把他抓去囚禁两年,释放后,他就移居到了杭州,以卖文为生,卒于清康熙三十六年,葬在杭州。

林云铭是清初著名学者,喜言鬼神。 曹雪芹喜欢林云铭的著作《庄子因》。

康熙戊辰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60岁的林云铭写《庄子因》増序,说他经历了被耿精忠囚禁的大磨难,家里的藏书十几种都被烧毁,只有自己写了27年的书《庄子因》因为有刻板而尚存,所以重新写序推广。

他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安居在杭州,对人生的理解自然与众不同,而且发现当时世上注解《南华经》的书很多,可惜很多在他看来是歪解、曲解和误解。而有的人对字、句、段落都不太明白,要看懂庄子的《南华经》就更难了。


林云铭想解读《南华经》,就模仿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来写《庄子因》,说朱熹59岁到71岁之间才完成《大学章句》,他注解《庄子》27 年,自言“数十年寝食于庄,久已稔其大旨”,60岁的他对《南华经》颇有见地。他认为“读庄者实未尝读得庄,而赞之者亦未尝赞得神奇工妙处”。于是,为了让想读《南华经》的人不至于茫然,他又将《庄子因》重新作序推广出来,想起到一个普及知识的作用。

他把《南华经》的“内篇”“外篇”“杂篇”分为六大篇章来理论,每一篇都层层剖析。开篇《逍遥游》,他对游的理解便与众不同,认为是“心有天游”。

他喜谈论鬼神与宗教,个人认为他的书名《庄子因》当饱含有因果之论。清代的禅宗与六祖所在时开创的“不立文字”的禅宗已经大不一样,但依然严重影响明清两代中国文人的思想。因此,对老庄学说研究很深,生活在禅宗氛围浓厚的福州,又历经坎坷的林云铭的学问丰富,思想比较深刻,所写的诗文自然深得曹雪芹的共鸣,通过《红楼梦》来推崇他。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是通过林黛玉的题诗,提及林云铭的《庄子因》,二是用一整篇故事来改写林云铭的故事《林四娘记》阐述他和林云铭一样的鬼神论。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林黛玉赋诗讥讽贾宝玉: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林黛玉为何讥讽贾宝玉呢?在这一回里,袭人因为贾宝玉总是流连在林黛玉那边,忘了回来让袭人伺候梳洗了,吃醋不理宝玉。宝玉不知道袭人为何生气,也生闷气,靠读书打发时间。

他读了庄子的《南华经》里的《胠箧》:“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趁着酒兴,贾宝玉写道:“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袕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林黛玉第二天来看宝玉时,看贾宝玉“无端弄笔”写的这段话,就忍不住讥讽宝玉,觉得他作践了《庄子因》。

因为《胠箧》的意思是,庄子反对大家崇拜圣人,认为圣人也会为大窃贼(如谋杀齐国国君的田成子)守护财物,反对圣人喋喋不休的教诲,要求摧毁圣人的说法,人们才能获得智慧,共同讨论大道,否则完全按照圣人的一种学说来认识世界,真理只掌握在圣人一人手里,而世人对圣人学说的认识与解读又不同,世人就在辩论中迷惑不已,天下必大乱。

而贾宝玉写的那段话含义与庄子的意义相却甚远,但也就是酒后发牢骚。他已到了为情所困的年纪,既欣赏林黛玉的聪明,迷恋薛宝钗的仙姿,又烦恼于花袭人爱教育他的关爱。而她们三个不同的优点无法集中于一个人身上,使他又迷恋又困惑,带来了选择困难症和烦恼。他多么希望有一个女子是完美无缺的,至少她们差异少一点。或者她们都没有了这些优点,也就无法迷惑他,使他为情所困,所伤了。


贾宝玉对于情的认识境界与庄子谈论的圣人如大盗,迷惑人心的思想境界,自然相差很远。林黛玉因此讥讽贾宝玉看了《庄子因》还不懂道理,说出这样愚蠢、幼稚的丑语怪话。

宝玉真的是愚蠢吗?我想不是,这是多数男人的通病,都想找一个完美的仙妻。林黛玉讥讽的也正是贾宝玉的这个见识,若真有这样完美的仙妻,凭他贾宝玉的条件配得起吗?否则你如何长久守住这个仙妻?当然,黛玉不知宝玉和袭人之间的矛盾,更不知道他是酒后的牢骚话。

曹雪芹也是看穿了世上男人的贪心,总想要一个完美的仙妻,所以三妻四妾也不够,最好把各种特点不同的美女都娶回家,就像家里有了百花园一般。然而,人与花又岂能相同呢!何况黛玉与薛宝钗、袭人、麝月,绝非等同。

无论如何,《庄子因》是解读庄子的书是清代注“庄”解“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曹雪芹是认真阅读了林云铭的《庄子因》,因此专门在此故事中,借林黛玉的诗来赞美林云铭。

可惜,今天很少人再读这本书,市面上也少见这本了不起的《庄子因》了。


曹雪芹还喜欢林云铭《损斋焚余》里的林四娘故事,但用自己的笔法重新进行了演绎。我们且看看,曹雪芹如何描写林四娘的。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讲的主要是晴雯病逝的前后。晴雯得了肺痨病,在当时就是药可治的绝症,而且会传染人。王夫人讨厌晴雯,就让人趁早把她赶出大观园。贾宝玉跟父亲去朝中回来,得了一些王公贵族的奖赏很高兴,但急着要去看晴雯,谁知她已经过世了。

聪明伶俐的丫头熟知宝玉的心思,就杜撰了晴雯生前的遗言,晴雯说不能等宝玉回来见最后一面,说“你们还不知道。我不是死,如今天上少了一位花神,玉皇敕命我去司主。我如今在未正二刻到任司花,宝玉须待未正三刻才到家,只少得一刻的工夫,不能见面。世上凡该死之人阎王勾取了过去,是差些小鬼来捉人魂魄。若要迟延一时半刻,不过烧些纸钱浇些浆饭,那鬼只顾抢钱去了,该死的人就可多待些个工夫。我这如今是有天上的神仙来召请,岂可捱得时刻!”

这样一说,宝玉本来就相信鬼神之说,所以十分相信,又问这个丫头,晴雯去天上做什么花神。那丫头看到园里的池塘正开着时令花朵——芙蓉,又骗他道:“他就是专管这芙蓉花的。”

宝玉听了这话,不但不为怪,亦且去悲而生喜,乃指芙蓉笑道:“此花也须得这样一个人去司掌。我就料定他那样的人必有一番事业做的。虽然超出苦海,从此不能相见,也免不得伤感思念。”因又想:“虽然临终未见,如今且去灵前一拜,也算尽这五六年的情常。”

此后,贾宝玉想去晴雯家祭拜她,谁料晴雯哥嫂无情贪财,得了王夫人给的火葬银两后早早就把晴雯送去火葬了。贾宝玉赶去时,扑了个空很失望伤感。这时,他父亲因为在朝中听了说了恒王与林四娘的忠义报恩的故事,就让贾环、贾兰、宝玉一起以《姽婳词》题目作诗词。

贾环和贾兰都适合走仕途,贾政因此就按照科举之路教育他们。他们以此为题写的诗歌就与考场上的八股文风格一样,没什么新意。宝玉不爱八股文,对仕途和功名毫无兴趣,只爱看杂书,所以作诗总有自己的创意。他反对用近体诗来写,觉得“此必是长篇歌行方合体的。”

他写的长篇歌很长,这里不全部引用,只从中摘几句: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个人以为这四句可说明这首诗的立意。尤其这芙蓉绦,与晴雯有关。这林四娘为了报恩恒王,其胆识与忠义精神胜过青州当时的所有文武官员和男子了!贾宝玉也就是借林四娘来赞誉晴雯。他觉得晴雯的个性,与这林四娘颇相似,也是因此作诗怀念她。

但仅仅这样写了还不够,他晚上又为晴雯写了一篇文章,名曰《芙蓉女儿诔》,又备了四样晴雯所喜之物,于夜月下命那小丫头捧至芙蓉花前。他先行礼毕,将那诔文挂于芙蓉枝上,泣涕念诵。

他的念诵词令人听来十分感伤,个人以为曹雪芹写就如此长篇肺腑之言,晴雯当有个原型人物,实在令曹雪芹常挂心间,借此晴雯来抒情。林四娘不过是个由头而已,主要是林云铭写林四娘故事后的评论,令曹雪芹十分有共鸣。纵观《红楼梦》都是说鬼神之事,满书都是佛教之轮回理论。林云铭写的《林四娘记》并非仅仅为了写故事,目的还是与鬼神之论有关。曹雪芹改编林云铭的林四娘故事,借此谈晴雯,也是为了阐述他的鬼神论、宗教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文化圈应该是很普遍的。

清初到清中叶,林四娘也是文化圈里的著名小说人物,在《红楼梦》创作前,已有许多作家在写或转载林云铭的林四娘故事,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王士祯的《池北偶谈》、陈维崧的《妇人集》、卢见曾的《国朝山左诗抄》、李澄中的《艮斋笔记》、安致远的《青社遗闻》、邱宗玉的《青社琐记》、王士碌的《燃脂集》等。戏剧家杨恩寿以林四娘故事编撰了六出昆曲大戏的文本《姽婳将军》。

林云铭写的《林四娘记》原文如何呢?

《林四娘记》

作者:林云铭

       晋江陈公宝钥,号绿厓。康熙二年,任山东青州道佥事。夜辄闻传桶有敲击声,问之,则寂无应者。其仆不胜扰,持枪往伺,欲刺之。是夜但闻怒詈声,已而推中门突入,则见有鬼,青面獠牙,赤体挺立,头及屋檐。仆震骇,失枪仆地。陈急出,诃之曰:“此朝廷公署,汝何方妖魅,敢擅至此?”鬼笑曰:“闻尊仆欲见刺,特来受枪耳。”陈怒,思檄兵格之。甫起念,鬼又笑曰:“檄兵格我,计何疏也?”陈愈怒。迟明,调标兵二十名守门。抵夜,鬼却从墙角出,长仅三尺许,头大如轮,口张如箕,双眸开合有光,媻跚于地,冷气袭人。兵大呼发炮矢,炮火不燃。检韔中矢,又无一存者。鬼反持弓回射,矢如雨集,俱向众兵头面掠过,亦不之伤。兵惧奔溃。

  陈又延神巫作法驱遣,夜宿署中。时腊月严寒,陈甫就寝,鬼直诣巫卧所,攫去衾毡衣裤。巫窘急呼救。陈不得已,出为哀祈。鬼笑曰:“闻此神巫乃有法者也,技止此乎?”遂掷还所攫。次日,神巫惭惧,辞去。自后署中飞炮掷瓦,晨昏不宁。或见墙覆栋崩,急避之,仍无他故。陈患焉。

  嗣余有同年友刘望龄赴都,取道青州,询知其故,谓陈曰:“君自取患耳!天下之理,有阳则有阴。若不急于驱遣,亦未扰扰至此。”语未竟,鬼出谢之。刘视其狞恶可畏,劝令改易颜面,鬼即辞入暗室中。少选复出,则一国色丽人,云鬟靓妆,袅袅婷婷而至。衣皆鲛绡雾縠,亦无缝缀之迹,香气飘扬,莫可名状。自称为林四娘,有一仆名实道,一婢名东姑,皆有影无形。唯四娘则与生人了无异相也。陈日与欢饮赋诗,亲狎备至,唯不及乱而已。凡署中文牒,多出其手,遇久年疑狱,则为廉访始末,陈一讯皆服。观风试士,衡文甲乙悉当,名誉大振。

  先是陈需次燕邸,贷京商二千缗。商急索,不能应,议偿其半,不允。四娘出责之曰:“陈公岂负债者?顾一时力不及耳。若必取盈,陷其图利败检,于汝安乎?我鬼也,不从吾言,力能祸汝!”京商素不信鬼,笑曰:“汝乃丽人,以鬼怖我?若果鬼也,当知我在京庐舍职业。”四娘曰:“庐舍职业,何难详道?汝近日于某处行一负心之事,说出恐就死耳。”京商大骇,辞去。陈密叩商所为,终不泄,其隐人之恶如此。

  性耽吟咏,所著诗,多感慨凄楚之音,人不忍读。凡吾闽有访陈者,必与狎饮。临别则赠诗,其中度词,日后多验。有一士人悦其姿容,偶起淫念。四娘怒曰:“此獠何得无礼?”喝令杖责。士人歘然(xū rán忽然)仆地,号痛求哀,两臂杖痕周匝。举坐为之请,乃呼婢东姑持药饮之,了无痛苦,仍与欢饮如初。

  陈叩其为神始末,答曰:“我莆田人也,故明崇祯年间,父为江宁府库官,逋帑下狱。我与表兄某悉力营救,同卧起半载,实无私情。父出狱,而疑不释。我因投缳以明无他,烈魂不散耳。与君有桑梓之谊而来,非偶然也。”计在署十有八月而别,别后陈每思慕不置。康熙六年,陈补任江南驿传道,为余述其事,属记之。

  林子曰:《左氏传》言涉鬼神,后儒病其诬。余窃疑天下大矣,二百四十余年中,岂无一二人出于见闻所不及乎?今陈公绿厓,正士也,非能造言语者。且吾乡士人,往往有亲见之者。王龙溪云:神怪之事,圣人不语。力与乱明明是有,怪与神岂得云无?鬼能见形预人事,不可谓非神怪矣。然强魄暂留人间,终归变灭,不能久存。是在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外,非可以常理推究,言有言无,皆惑也。此圣人所以不语也夫?

张山来曰:先君明季时客楚抚军署中,宾客杂遝,室无空虚。旁有园,扃鐍甚固。先君谓众客曰:“曷不迁入此中,俾稍稍舒眉乎?”或答曰:“此内有鬼,是以未敢耳。”因询其状,乃知前抚军有女,及笄而死,遂葬此中。每际清风明月,辄见形于回廊曲槛间,徘徊徙倚,如不胜情。人惧其为祟,故常扃之。先君大喜曰:“审若是,是故我所祷祀而求者也!”遂请独居其内,日以二小童给侍,夜则遣去,冀有所遇,而卒无见闻。事载《天山楼随笔》。今林四娘独能变现若此,则又何也?岂必无罪而冤死者乃能为厉耶?

从这篇文章可见,林云铭是听了自己朋友晋江人陈宝钥亲口所讲述的故事,因为认为陈公是正人君子,不会胡乱编造故事,因此记录下来。他还说福州的文人士子也有亲历神异之事者。最后说朋友张山告诉他,张山父亲寄宿在湖南将军办公大院时,听说办公楼旁的花园里有一个前任将军的女儿变成女鬼。张山父亲就想见识一下女鬼,一到晚上就独自呆在花园里,结果至死也没有遇见。林云铭因此发出灵魂疑问,林四娘为何会变成鬼,难道是冤死的缘故吗?

众多写林四娘的作者中,林云铭年纪最大,比1640年出生的蒲松龄年长,而且从他的讲述口吻,可见他不是为了写故事而编撰,只是在记录身边的灵异怪事,并且认为神怪的事完全可能发生在人间,因此拿林四娘作为例子来证明。此后,蒲松龄则用了这个故事来创作。

曹雪芹既然崇拜福州学者林云铭,自然对他写的《林四娘记》故事也十分赞赏,因此刻意改编到自己的《红楼梦》里来,又附以晴雯成芙蓉花神的故事来说明他对鬼神论的理解,以及对像晴雯、林四娘这样耿直、忠义女英雄的赞赏。

可惜,今天已无人知道清代著名福州学者林云铭及其《庄子因》,更不知道曹雪芹与之渊源。福州明至清,著名学者涌现不断,只可惜缺少宣传,因此被埋没历史中。我特撰此文以增加大家对海滨邹鲁之福州的了解。

《金瓶梅》和《红楼梦》都是佛经。西门庆被救赎去参禅,是谁的功劳?

红楼梦的黛玉和宝钗,长大了啥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枉凝眉》的歌词
qhtftf99a2013.07.19浏览1757次音乐分享举报
还有好多红楼梦的词,曲等等
1个回答
DOT_MAN
2013.07.19
满意答案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
终虚话
啊.......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
能有
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
秋流到冬
春流到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城见杜鹃花
作者: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释
  ①蜀国:四川。

  ②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③宣城:今安徽宣城。 

  ④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⑤三春:指春季。

  ⑥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译文
  曾经在蜀国见到过杜鹃鸟,在宣城又见到了杜鹃花。杜鹃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伤心欲绝。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赏析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b90660e3e492.aspx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1129篇诗文 ► 5980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鹤楼最著名的三首诗学085922023.05.14· 上海浏览828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heel2771262024.09.19 · 上海


推荐答案
黄鹤楼最为人所熟知的三首诗是《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黄鹤楼》。
1、《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离去,此处只留下了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归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空中悠然自得。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诗人李白
老朋友在西边辞别黄鹤楼,烟花三月的时节前往扬州。
孤帆的影子在碧蓝的天空中渐渐远去,只见长江水在天际流淌。

3、《望黄鹤楼》唐代诗人李白
向东望去,黄鹤山雄伟壮丽,耸立在半空中。四面环绕着白云,主峰在红日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壮观。
岩峦如同巨大的拱门,峰嶂幽深而神秘。传说中有许多仙人在此学习飞行之术。
一旦前往蓬莱仙境,千年以来只剩下空荡荡的石室。炼丹的炉灶已生满烟尘,玉潭深处隐藏着清澈宁静。
古老的大地遗留下的草木,庭院中寒冷的老芝术,我羡慕那些能攀登山峰的人,也希望自己能保持闲适的生活。
遍观奇景名山,但这座山岭是无法比拟的。将心寄托于青松,永远领悟到过客的情感。

关于黄鹤楼名称的由来:
1、因仙说
有两种说法与仙人有关。一种是曾经有仙人骑鹤经过这里,因此得名。另一种是曾经有道士在辛氏酒楼的墙上画了一只会跳舞的黄鹤,使得酒楼生意兴隆;十年后道士再次到来,用笛声召唤黄鹤,乘鹤飞走,辛氏于是出资建造了这座楼,命名为黄鹤楼。
2、因山说
历代考证表明,黄鹤楼的名字来源于它建在黄鹄山上;古代“鹄”与“鹤”二字发音相似,可以通用,因此得名“黄鹤楼”。黄鹤楼吸引了历代众多文学家、诗人登临题诗作文,仅在旧志中收录的诗文就有近400多篇(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江上吟
【作者】李白 【朝代】唐拼音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标签: 自由生活关于屈原
译文 注释
在木兰为桨沙棠为舟的船上,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分别坐两头。船中载着千斛美酒和美艳的歌妓,任凭它在江中随波逐流。天上的仙人也要等待黄鹤才能在太空翱翔,我这个海客则是坦荡无忧的与白鸥嬉游。屈原的词赋至今仍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而楚王曾建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我诗兴浓烈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诗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功名富贵若能常在,汉水恐怕就要西北倒流了。
赏析
诗题一作“江上游”,大约是李白三四十岁客游江夏时所作。这首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
唐汝询讲这首诗的主题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乐也”(《唐诗解》卷十三)。虽然讲得不够全面、准确,但他指出诗人因有感于“世途迫隘”的现实而吟出这诗,则是很中肯的。读着《江上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远游》:“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
这首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虽是江上之游的即景,但并非如实的记叙,而是经... 诗词名句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渡荆门送别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渡荆门送别

作者
李白


文学体裁
诗词

创作年代
唐代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⑴

渡远荆门外⑵,来从楚国游⑶。[1]

山随平野尽⑷,江入大荒流⑸。【{大荒山!}】

月下飞天镜⑹,云生结海楼⑺。【{慈照}】

仍怜故乡水⑻,万里送行舟⑼。【{孤舟一叶水横流}】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大荒山}】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折叠白话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3]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思想内容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折叠赏析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折叠名家点评
《升庵诗话》:太白《渡金(荆)门》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寓怀乡之意。

《诗薮》:“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

《唐诗解》:此自蜀入楚,渡荆门而赋,其形胜如此。

《唐诗镜》:诗太近人,其病有二,浅而近人者,率也;易而近人者,俗也。如《荆门送别》诗,便不免此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三四雄壮,好形胜。

《唐诗评选》:明丽杲如初日。结二语,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泛滥钻研者,正由思穷于本分耳。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丁龙友曰:胡元瑞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壮语也;子美诗“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语,骨力过之。予谓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包举宇宙气象。

《石洲诗话》:太白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少陵云:“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此等句皆适与手会,无意相合,固不必谓相为倚傍,亦不容区分优劣也。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三、四写形势,确不可易,复尔苍亮。五、六亦是平旷所见,语复警异。观此结,太白允是蜀人,语亦有情,未经人道。

《唐诗近体》:炼句雄阔,与杜匹敌(“山随”二句下)。

《唐宋诗举要》:语言倜傥,太白本色。

《诗境浅说》:太白天才超绝,用笔若风樯阵马,一片神行。……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惟收句见送别本意。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昔人诗文,每有此格。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四句虽江行皆见之景,而壮健与上句相埒。后顾则群山渐远,前望则一片混茫也。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李白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参考资料
1.渡荆门送别  . 古诗文 . [2017-8-5]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出自唐代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自己会“文章”(诗歌),可那时候,人不会因为文章好而著名。当个小官,却又不得不退休。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并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漂泊无依的孤寂,却正是对社会的评价,那个时候,那皇城,如此之大,却无他容身之处,辗转来到成都,却因为严武的离世,被迫离开,因为无重用他的人,无他的伯乐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如此,全诗也从侧面烘托了当时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及,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6篇诗文 ► 2727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平调·其三
【作者】李白 【朝代】唐拼音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标签: 写人乐府写花
译文 注释
名花和绝色美人交相辉映,总是让君王满面带笑看个不停。 君王的无限春愁也随之一扫而光,在沉香亭北优雅的倚靠着栏杆。
赏析
这首诗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 古诗文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平调词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清平调词》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是组诗作品,共三首。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清平调词

别名
清平调、清平词、清平调三首、清平词三首、清平调词三首

作者
李白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乐府

创作年代
盛唐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清平调词三首⑴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1]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2]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3]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清平调词
清平调词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释,一作“识”。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折叠白话译文
清平调词
清平调词
                                             其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整体赏析
清平调词词意图
清平调词词意图
在这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有人据此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但这种说法遭到很多学者反对。这些学者认为: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有明显的抑古尊今之意。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折叠名家点评
总评

清平调词
清平调词
《松窗杂录》:(开元中,玄宗、杨贵妃于沉香亭赏牡丹)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云想衣裳花想容……”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颔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龟年常话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大异于他学士。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太白《清平调》三章,语语藻艳,字字葩流,美中带刺,不专事纤巧。家澹斋有谓:以是诗,合得是语,所谓破空截石、旱地擒鱼者。近《诗归》选极富,何故独不收?吾所不解。

《唐诗摘钞》:三首皆咏妃子,而以“花”旁映之,其命意自有宾主。或谓衬首咏人,次首咏花,三首合咏,非知诗者也。太白七绝以自然为宗,语趣俱若天意为诗,偶然而已。后人极力用意,愈不可到,固当推为天才。

《诗辩坻》:太白《清平调词》“云想衣裳花想容”,二“想”字已落填词纤境“若非”,“会向”,居然滑调。“一枝浓艳”、“君王带笑”,了无高趣,“小石”*之坦涂耳。此君七绝之豪,此三章殊不厌人意。

《古欢堂杂著》:少陵《秋兴八首》,青莲《清平词》三章,脍炙千古矣。余三十年来读之,愈知其未易到。

《原诗》:李白天才自然,出类拔萃,然千古与杜甫齐名,则犹有间。盖白之得此者,非以才得之,乃以气得之也。……如白《清平调》三首,亦平平宫艳体耳,然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无论懦夫于此战栗趑趄万状,秦舞阳壮士不能不色变于秦皇殿上,则气未有不先馁者,宁睱见其才乎?观白挥洒万乘之前,无异长安市上醉眠时,此何如气也!

《唐诗选胜直解》:《清平调》三首章法最妙。第一首赋妃子之色,二首赋名花之丽,三首合名花、妃子夹写之,情境已尽于此,使人再续不得。所以为妙。

《唐诗别裁》:三章合花与人言之,风流旖旎,绝世丰神。或谓首章咏妃子,次章咏花,三章合咏,殊见执滞。

其一

《碧鸡漫志》:《松窗杂录》云:开元中,禁中初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手捧擅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焉用旧词为?命龟年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白承诏赋词,龟年以进。上命梨园弟子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张君房《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

《唐诗绝句类选》:蒋仲舒曰:“想”、“想”,妙,难以形容也。次句下得陡然,令人不知。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想”字妙,得恍惚之致。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声响调高,神彩焕发,喉间有寒酸气者读不得。

《唐诗摘钞》:二“想”字是咏妃后语。

《而庵说唐诗》:“春风拂槛露华浓”,此句须略重。花上风拂,喻妃子之摇曳;露浓,喻君恩之郑重。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琦按蔡君谟书此诗,以“云想”作“叶想”,近世吴舒凫遵之,且云“叶想衣裳花想容”,与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俱从梁简文“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脱出。而李用二“想”字,化实为虚,尤见新颖,不知何人误作“云”字,而解者附会《楚辞》“青云衣兮白霓裳”,甚觉无谓云云。不知改“云”作“叶”,便同嚼蜡,索然无味矣。此必君谟一时落笔之误,非有意点金成铁,若谓太白原本是“叶”字,则更大谬不然。

《唐诗笺注》:此首咏太真,着二“想”字妙。次句人接不出,却映花说,是“想”之魂。“春风拂槛”想其绰约,“露华浓”想其芳艳,脱胎烘染,化工笔也。

《诗法易简录》:三首人皆知合花与人言之,而不知意实重在人,不在花也,故以“花想容”三字领起。“春风拂槛露华浓”,乃花最鲜艳、最风韵之时,则其容之美为何如?说花处即是说人,故下二句极赞其人。

《填词杂说》:“云想衣裳花想容”,此太白佳境。柳屯田:“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大畏唐突,尤见温存,又可悟翻旧换新之法。

《雨村词话》:李调元云:太白词有“云想衣裳花想容”,已成绝唱。韦庄效之“金似衣裳玉似身”,尚堪入目,而向子湮“花容仪,柳想腰”之句,毫无生色,徒生厌憎。

《李太白诗醇》:清便宛转,别自成风调。谢云:褒美中以寓箴规之意。严沧浪曰:想望缥缈,不得以熟目忽之。

其二

《唐诗直解》:结妙有风致。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巫山妖梦,昭阳祸水,微文隐讽,风人之旨。

《唐诗摘钞》:首句承“花想容”来,言妃之美,惟花可比,彼巫山神女,徒成梦幻,岂非“枉断肠”乎!必求其似,惟汉宫飞燕,倚其新装,或庶几耳。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力士之谮恶矣,萧氏所解则尤甚。而揆之太白起草之时,则安有是哉!巫山云雨、汉宫飞燕,唐人用之已为数见不鲜之典实。若如二子之说,巫山一事只可以喻聚淫之艳冶,飞燕一事只可以喻微贱之宫娃,外此皆非所宜言,何三唐诸子初不以此为忌耶?古来《新台》、《艾豭》诸作,言而无忌者,大抵出自野人之口,若《清平调》是奉诏而作,非其比也。乃敢以宫闱暗昧之事,君上所讳言者而微辞隐喻之,将蕲君知之耶,亦不蕲君知之耶?如其不知,言亦何益?如其知之,是批龙之逆鳞而履虎尾也。非至愚极妄之人,当不为此。

《唐诗笺注》:此首亦咏太真,却竞以花比起,接上首来。

《诗法易简录》:仍承“花想容”言之,以“一枝”作指实之笔,紧承前首。三、四句作转,言如花之容,虽世非常有,而现有此人,实如一枝名花,俨然在前也。两首一气相生,次首即承前首作转。如此空灵飞动之笔,非谪仙孰能有之?

《唐诗合选详解》:梅禹金云;萧(士赞)注谓神女刺明皇之聚麀,飞燕讥贵妃之微贱,亦太白醉中应诏,想不到此,但巫山妖梦、昭阳祸水,微文隐意,风人之旨。

《李太白诗醇》:驰思泉涌,敷藻云浮,而却得诗祸!人世遭遇,总出意表,可谓奇矣。谢云:以巫山娇梦,昭阳祸水入调,盖微讽之也。

其三

《唐诗直解》:四出媚态,不以刻意工,亦非刻意所能工。

《诗薮》:“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解释东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崔鲁、李白同咏玉环事,崔则意极精工,李则语由信笔,然不堪并论者,直是气象不同。

《唐诗解》:太白于极欢之际,加一“恨”字,意甚不浅。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三诗俱铄金石,此篇更胜。字字得沉香亭真境。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同敬曰:“带笑”字下得有情,第三句描贵妃心事。

《唐诗摘钞》:释恨即从“带笑”来。本无恨可释,而云然者,即《左传》(野太子申生):“君非姬氏(指鲡姬),居不安,食不饱”之意。

《增订唐诗摘钞》:婉腻动人,“解释”句情多韵多。

《古唐诗合解》:此章方写唐皇同妃子同赏木芍药。

《唐诗别裁》:本岂释天户之愁恨,托以“春风”,措词微婉。

《诗法易简录》:此首乃实赋其事而结归明皇也。只“两相欢”三字,直写出美人绝代风神,并写得花亦栩栩欲活,所谓诗中有魂,第三句承次句,末句应首句,章法最佳。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旖旎动人。锦心绣口。

《唐人绝句精华》:第三首总结,点明名花、妃子皆能长邀帝宠者,以能“舞释存风无限恨”也。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参考资料
1.杂曲歌辞 其一 清平调(唐·李白)  . 搜韵网 . [2015-5-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路难 - 李白诗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三首七言古诗,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杂曲歌辞》调名,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全诗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行路难

别名
行路难三首

作者
李白


作品出处
《李白集校注》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唐代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行路难

【其一】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xiū)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 值)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sè)川,将登太行(háng)雪满山。(一说: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qí)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jì)沧海。[1]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zhì)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yèjū)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wěi),拥篲(huì)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yíng)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其三】

有耳莫洗颍(yǐng)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行路难篆文
行路难篆文
(jué)。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yǔn)身。

子胥(xū)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tuō)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lì)讵(jù)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语句注释
(1)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2)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3)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4)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6)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安:哪里。

(7)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当。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过。

(8)社:古二十五家为一社。雉:野鸡。

(9)弹剑:战国时齐公子孟尝君门下食客冯谖曾屡次弹剑作歌怨己不如意。

(10)贾生:洛阳贾谊,曾上书汉文帝,劝其改制兴礼,受时大臣反对。

(11)拥篲:燕昭王亲自扫路,恐灰尘飞扬,用衣袖挡帚以礼迎贤士。

折节:一作“折腰”。

(12)归去来:指隐居。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13)首阳蕨:《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14)含光混世贵无名: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高士传》:巢父谓许由曰:“何不隐汝形,藏汝光?”

(15)自古贤达人:鲍照《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功成不退皆殒身:《史记·蔡泽列传》:“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吴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践终负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祸至于身?”

(16)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又见《国语·吴语》。

(17)陆机雄才岂自保:《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因宦人诬陷而被杀害于军中,临终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李斯税驾苦不早:李斯,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后被杀。《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喟然叹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索引》:“税驾,犹解驾,言休息也。”

(18)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这两句还是写陆机和李斯。《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太平御览》卷九二六:《史记》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门,不可得矣。”

(19)秋风忽忆江东行:这句写张翰。《晋书·张翰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或谓之曰:‘卿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折叠作品译文
【其一】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其二】

人生道路如此宽广,唯独我没有出路。

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

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是不合我心意的。

当年淮阴市人讥笑韩信怯懦无能,汉朝公卿大臣嫉妒贾谊才能超群。

你看,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剧辛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来报效君主。

然而燕昭王早就死了,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

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

【其三】

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收
行路难
行路难
养采薇而食.

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

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

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

(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的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

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

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公元744年(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裴斐《太白乐府举隅》从之。郁贤皓《李白选集》以为“作年莫考”。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其一】

行路难
行路难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此诗多写世道艰难,表达了离愁别绪。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开头与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赋的手法,从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写起,起得比较平。这一首,一开头就陡起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
行路难
行路难
下子喷发出来。亦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后来孟郊写了“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的诗句,可能受了此诗的启发,但气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够和它相比的,还是李白自己的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种胸襟才能写得出。不过,《蜀道难》用徒步上青天来比喻蜀道的艰难,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带山川的艰险,却并不感到文意上有过多的埋伏。而这一首,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照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就让人感到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这样,这个警句的开头就引起了人们对下文的注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两句一组。“羞逐”两句是写自己的不愿意。唐代上层社会喜欢拿斗鸡进行游戏或赌博。唐玄宗曾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当时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的民谣。如果要去学斗鸡,是可以交接一些纨绔子弟,在仕途上打开一点后门的。但李白对此嗤之以鼻。所以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这两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所说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个意思。都是说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那么,去和那些达官贵人交往呢?“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曳裾王门”,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权贵之门。“弹剑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此时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象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这两句是写他的不称意。“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韩信未得志时,在淮阴曾受到一些市井无赖们的嘲笑和侮辱。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的忌妒、反对,后来竟遭贬逐。李白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燕昭王对于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时,昭王“拥篲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唐玄宗这时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
行路难
行路难
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对“行路难”作具体描写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么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难,归去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这两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其三】

此篇纯言退意,与第一篇心情有异。通篇以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此篇用典频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论表达出至为复杂的心情。首先对许由、伯夷与叔齐的弃世提出非议,可见前两首所说的“济沧海”“归去来”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着又对伍员、屈原、陆机、李斯之殒身政治表示不满。弃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济世又深感世情险恶,两边都不是他原意选择的出路。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行路难”才有别于鲍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剧性。不用说,诗中引用历史教训也出于现实感受。

如果说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宫廷的腐败,此首则在揭露宫廷政治的黑暗和险恶,两方面都是诗人在长安宫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辞官的理由。最后他对及时身退的张翰表示赞赏,正如前两首的结尾一样,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下的强自宽解,也是对现实表示抗议的激愤之词。“且乐生前一杯酒”,犹如“直挂云帆济沧海”,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忧愤的两大法宝。但他还说过“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举杯消愁愁更愁”,无论仙与酒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态度始终是积极的。这种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积极态度,既是李白悲剧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诗歌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2]

参考资料
1.行路难  . 古诗文网 . [2014-5-5]
2.李白简介  .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 [2014-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0-18 16:55 , Processed in 0.0664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