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魂黛为晴影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18: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董贤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董贤(西汉历史人物)董贤(前22年—前1年),字圣卿,冯翊云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御史董恭之子,汉哀帝刘欣宠臣。初任太子舍人。绥和二年(前7年),汉哀帝即位,董贤升任为郎官。得宠日甚,任驸马都尉侍中,汉哀帝出门乘车就陪坐其旁,回来后侍奉左右,一月之内所得赏赐共达一万万钱,其富贵震动朝廷。后哀帝封董贤为高安侯,食邑一千户。不久,增封二千户。后代替丁明为大司马,董贤时年二十二岁,位列三公,百官靠董贤向哀帝奏事。元寿二年(前1年),哀帝去世。不久,王莽借助太皇太后王政君指使尚书弹劾董贤,又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下诏罢免董贤的大司马之职,当日董贤自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董贤

外文名
Dong Xian


圣卿

出生日期
公元前 23年

所处时代
西汉

逝世日期
前1年


民族族群
汉族

本 名
董贤

出生地
冯翊云阳

官 职
大司马

爵 位
高安侯

目录
1人物生平
2人物评价
3人物介绍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哀帝喜爱

董贤与汉哀帝

字圣卿,冯翊云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父亲董恭,担任御史时,起用董贤担任太子舍人。

绥和二年(前7年),汉哀帝刘欣即位,董贤随之升任为郎官。

建平二年(前5年),董贤在殿下传奏时,他因为人漂亮而沾沾自喜,汉哀帝望见后,对他的容貌很喜欢,于是招他上前与他谈话,升任黄门郎,由此开始受到宠幸。当问到他的父亲是云中侯董恭时,当日征召担任霸陵县令,升为光禄大夫。

得宠日甚,担任驸马都尉、侍中,汉哀帝出则陪同乘车,入则随侍左右,一月之内所得赏赐总共达一万万钱,其富贵震动朝廷。

恩宠至盛

董贤从早到晚侍立汉哀帝左右,汉哀帝赏赐董贤也各以千万来计算。汉哀帝升任董贤的父亲董恭担任少府,赐爵关内侯收其赋税而食,后又迁徙担任卫尉。汉哀帝又让董贤的岳父担任将作大匠,董贤的内弟担任执金吾。汉哀帝下诏令将作大匠替董贤在北阙下建造大房屋,其有前后殿并且门门相对,建筑极尽精巧华丽。董贤以下到董贤家的仆人都受到汉哀帝赏赐,赏及武库兵器、上方珍宝。选取物用时,上等的尽由董贤,而乘车所穿的衣服,其级别仅次于皇帝。

封侯掌权

建平四年(前3年)三月,汉哀帝想给董贤封侯但没有缘由。正好待诏孙宠、息夫躬等控告东平王刘云的妻子伍谒在祭祀时诉于鬼神,使其降祸于所憎恶之人,汉哀帝把这事委付给有关部门处理,都认了罪。汉哀帝这时命令孙宠、息夫躬通过董贤控告东平王这件事的,就因其功劳下诏封董贤为高安侯,息夫躬为宜陵侯,孙宠为方阳侯,食邑各一千户。不久,又增封董贤二千户。丞相王嘉心里怀疑东平王一事冤枉,非常讨厌息夫躬等人,并多次力谏汉哀帝,认为董贤扰乱了国家制度,王嘉最后因谈论此事下狱而死。八月,汉哀帝派中黄门到武库拿兵器,前后十次,送到董贤的住所。

元寿元年(前2年)三月,丞相王嘉因罪被杀,丁明非常同情他。汉哀帝更加器重董贤,想给予他最高职位,但丁明不满意,于是以诏令的形式数落了丁明的罪状,将其免官让其回家。同年十二月初六日,汉哀帝让董贤代替丁明担任大司马、卫将军。

孔光避让

元寿二年(前1年)正月,匈奴单于来朝,汉哀帝赐宴时召见使者,群臣在前面。匈奴单于对于董贤年轻感到惊疑,于是询问翻译,汉哀帝令翻译回答说:“大司马年轻,因非常有贤能担任官职。”匈奴单于于是起身拜见,恭贺汉朝获得贤臣。五月初二日,朝廷正式确定三公官名和各自的分工职掌。任命董贤为大司马;丞相孔光为大司徒;彭宣为大司空,封长平侯。

罢官自杀

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二十六日,汉哀帝驾崩。六月二十七日,王莽派谒者以太皇太后诏书的名义就在宫殿下给董贤下诏说:“自从董贤入宫以来,阴阳不调,灾害并至,平民遭罪。三公,是皇上最重要的辅臣,高安侯董贤不懂得事物道理,担任大司马不能令众人满意,不能用来击败敌人安抚边远地方。收回大司马印绶,令董贤罢官回家。”当日董贤与他的妻子都自杀。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刘欣:大司马年少,以大贤居位。

孔光:贤质性巧佞,翼奸以获封侯,父子专朝,兄弟并宠,多受赏赐,治第宅,造冢圹,放效无极,不异王制,费以万万计,国家为空虚。父子骄蹇,至不为使者礼。

班固:①贤亦性柔和便辟,善为媚以自固。②董贤之宠尤盛,父子并为公卿,可谓贵重人臣无二矣。然进不由道,位过其任,莫能有终,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者也。③高安侯贤未更事理,为大司马不合众心,非所以折冲绥远也。

丁耀亢:敝冠不加于足,屦新不加于顶,上下之殊分也。贤以倡优弄臣,僭位元僚,终自夷灭。使贤得为老丑庸钝之人,以斯役终,不亦善乎!非其器而盈之,求毁之道也。吾于贤何罪焉。

蔡东藩:董贤则以色见幸,且举妻妹而并进之,无惑乎其得君益甚,受宠益隆也。

博雅人物评:董贤得宠,骄奢淫逸,不知收敛,挥霍国库钱财数以万万计。[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董贤,字圣卿,今陕西泾阳西北人,生于公元前22年,死于公元前1年,御史董恭之子,西汉汉哀帝的男宠,公元前七年,汉哀帝继位,董贤升任为郎官,公元前5年,董贤十八岁的时候,被汉哀帝一眼看中成为了汉哀帝的男宠,与汉哀帝可以说是形影不离,睡则同榻,出则同车,可以说恩宠震动朝廷。[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0: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董贤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董贤(西汉历史人物)董贤(前22年—前1年),字圣卿,冯翊云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御史董恭之子,汉哀帝刘欣宠臣。初任太子舍人。绥和二年(前7年),汉哀帝即位,董贤升任为郎官。得宠日甚,任驸马都尉侍中,汉哀帝出门乘车就陪坐其旁,回来后侍奉左右,一月之内所得赏赐共达一万万钱,其富贵震动朝廷。后哀帝封董贤为高安侯,食邑一千户。不久,增封二千户。后代替丁明为大司马,董贤时年二十二岁,位列三公,百官靠董贤向哀帝奏事。元寿二年(前1年),哀帝去世。不久,王莽借助太皇太后王政君指使尚书弹劾董贤,又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下诏罢免董贤的大司马之职,当日董贤自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董贤

外文名
Dong Xian


圣卿

出生日期
公元前 23年

所处时代
西汉

逝世日期
前1年


民族族群
汉族

本 名
董贤

出生地
冯翊云阳

官 职
大司马

爵 位
高安侯

目录
1人物生平
2人物评价
3人物介绍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哀帝喜爱

董贤与汉哀帝

字圣卿,冯翊云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父亲董恭,担任御史时,起用董贤担任太子舍人。

绥和二年(前7年),汉哀帝刘欣即位,董贤随之升任为郎官。

建平二年(前5年),董贤在殿下传奏时,他因为人漂亮而沾沾自喜,汉哀帝望见后,对他的容貌很喜欢,于是招他上前与他谈话,升任黄门郎,由此开始受到宠幸。当问到他的父亲是云中侯董恭时,当日征召担任霸陵县令,升为光禄大夫。

得宠日甚,担任驸马都尉、侍中,汉哀帝出则陪同乘车,入则随侍左右,一月之内所得赏赐总共达一万万钱,其富贵震动朝廷。

恩宠至盛

董贤从早到晚侍立汉哀帝左右,汉哀帝赏赐董贤也各以千万来计算。汉哀帝升任董贤的父亲董恭担任少府,赐爵关内侯收其赋税而食,后又迁徙担任卫尉。汉哀帝又让董贤的岳父担任将作大匠,董贤的内弟担任执金吾。汉哀帝下诏令将作大匠替董贤在北阙下建造大房屋,其有前后殿并且门门相对,建筑极尽精巧华丽。董贤以下到董贤家的仆人都受到汉哀帝赏赐,赏及武库兵器、上方珍宝。选取物用时,上等的尽由董贤,而乘车所穿的衣服,其级别仅次于皇帝。

封侯掌权

建平四年(前3年)三月,汉哀帝想给董贤封侯但没有缘由。正好待诏孙宠、息夫躬等控告东平王刘云的妻子伍谒在祭祀时诉于鬼神,使其降祸于所憎恶之人,汉哀帝把这事委付给有关部门处理,都认了罪。汉哀帝这时命令孙宠、息夫躬通过董贤控告东平王这件事的,就因其功劳下诏封董贤为高安侯,息夫躬为宜陵侯,孙宠为方阳侯,食邑各一千户。不久,又增封董贤二千户。丞相王嘉心里怀疑东平王一事冤枉,非常讨厌息夫躬等人,并多次力谏汉哀帝,认为董贤扰乱了国家制度,王嘉最后因谈论此事下狱而死。八月,汉哀帝派中黄门到武库拿兵器,前后十次,送到董贤的住所。

元寿元年(前2年)三月,丞相王嘉因罪被杀,丁明非常同情他。汉哀帝更加器重董贤,想给予他最高职位,但丁明不满意,于是以诏令的形式数落了丁明的罪状,将其免官让其回家。同年十二月初六日,汉哀帝让董贤代替丁明担任大司马、卫将军。

孔光避让

元寿二年(前1年)正月,匈奴单于来朝,汉哀帝赐宴时召见使者,群臣在前面。匈奴单于对于董贤年轻感到惊疑,于是询问翻译,汉哀帝令翻译回答说:“大司马年轻,因非常有贤能担任官职。”匈奴单于于是起身拜见,恭贺汉朝获得贤臣。五月初二日,朝廷正式确定三公官名和各自的分工职掌。任命董贤为大司马;丞相孔光为大司徒;彭宣为大司空,封长平侯。

罢官自杀

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二十六日,汉哀帝驾崩。六月二十七日,王莽派谒者以太皇太后诏书的名义就在宫殿下给董贤下诏说:“自从董贤入宫以来,阴阳不调,灾害并至,平民遭罪。三公,是皇上最重要的辅臣,高安侯董贤不懂得事物道理,担任大司马不能令众人满意,不能用来击败敌人安抚边远地方。收回大司马印绶,令董贤罢官回家。”当日董贤与他的妻子都自杀。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刘欣:大司马年少,以大贤居位。

孔光:贤质性巧佞,翼奸以获封侯,父子专朝,兄弟并宠,多受赏赐,治第宅,造冢圹,放效无极,不异王制,费以万万计,国家为空虚。父子骄蹇,至不为使者礼。

班固:①贤亦性柔和便辟,善为媚以自固。②董贤之宠尤盛,父子并为公卿,可谓贵重人臣无二矣。然进不由道,位过其任,莫能有终,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者也。③高安侯贤未更事理,为大司马不合众心,非所以折冲绥远也。

丁耀亢:敝冠不加于足,屦新不加于顶,上下之殊分也。贤以倡优弄臣,僭位元僚,终自夷灭。使贤得为老丑庸钝之人,以斯役终,不亦善乎!非其器而盈之,求毁之道也。吾于贤何罪焉。

蔡东藩:董贤则以色见幸,且举妻妹而并进之,无惑乎其得君益甚,受宠益隆也。

博雅人物评:董贤得宠,骄奢淫逸,不知收敛,挥霍国库钱财数以万万计。[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董贤,字圣卿,今陕西泾阳西北人,生于公元前22年,死于公元前1年,御史董恭之子,西汉汉哀帝的男宠,公元前七年,汉哀帝继位,董贤升任为郎官,公元前5年,董贤十八岁的时候,被汉哀帝一眼看中成为了汉哀帝的男宠,与汉哀帝可以说是形影不离,睡则同榻,出则同车,可以说恩宠震动朝廷。[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1: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古绝句十首(其七)》

《怀古绝句十首(其七)》

青冢怀古

薛宝琴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这是薛宝琴作的怀古诗灯谜的第七首。

这首诗借吟咏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封建统治阶层无“补天”之材、后继无人的悲慨。

青冢即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岸上。《大同府志》云:“塞草皆白,唯此草青,故名青冢。”“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王昭君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子,她对于促进民族和睦和民族融合起过很好的作用。但是,在以王昭君为创作对象的作品中,极少有从积极方面来颂扬昭君和亲的。文人学士笔下的王昭君已不是历史上的王昭君了,她成了汉元帝和朝臣们无力抵挡强大匈奴时抛出的牺牲品,成了一个被迫嫁给匈奴单于、命运悲惨的弱女子。文人们在吟咏王昭君的作品里,或把出塞看作是人生巨大的不幸,同情昭君的悲苦遭遇;或借昭君貌美而不得宠幸来慨叹自身的怀才不遇。薛宝琴的这首诗显然属于前一种。

前两句写昭君的愁怨。一眼望不到边的黑水河流不动了,好象在低声哭泣。在它旁边,满面愁容的昭君正在弹琵琶,曲调悲戚哀惋。“拨尽”二字,写昭君抑于胸中的哀愁全部通过琴声表达出来了,难怪黑水河也要为之哭泣。以黑河水为之不流写昭君愁怨,虽然夸张,却写出了愁怨之深。

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弱女子的不幸?后两句由叙述转为议论,感情激愤。笔锋直指汉朝皇帝和他的满朝文武,将他们比作樗栎(chu li)。樗栎即臭椿和柞树,古人认为这两种木材“大而无用”。这些人昏庸无能,用和亲的办法对付强敌,造成了昭君的悲剧命运。他们受到历代人们的讽刺,自己应该感到惭愧。

薛宝琴写这首《青冢怀古》,一则对王昭君的不幸表示同情,二则讽刺统治者的无能,二者都没有脱出历代文人吟咏的窠臼。北宋欧阳修《再和明妃曲》中,有“红颜胜人多薄命”的句子,充满了对昭君的同情;同时也对汉元帝提出了批评:“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然而这首诗对于全书的作者曹雪芹来说,意义则不同,他把历史和现实相比较、相联结,在诗中寄寓了更深一层的涵义。

曹雪芹清醒地认识到封建社会发展到他生长的时代已是日薄西山,他对封建统治面临崩溃的局面感到悲哀。第一句诗的意思,在宝琴眼里,是黑水河在为一个弱女子的凄惨命运悲泣,在曹雪芹的笔下,黑水河则是在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没落唱挽歌。他面对末世的到来,想到昔日的荣华富贵即将烟消云散,曾有的繁荣昌盛一去不返,感到无比悲哀。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种感伤的情怀无以排遣,“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王安石《明妃曲》),曹雪芹的心情,悲哀而又寂寞。

后两句借讽刺汉元帝和群臣的昏庸无能,表达了曹雪芹对封建统治阶层的不满和愤慨。

《红楼梦》第一回《石上偈》有句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曹雪芹借顽石自叹表明自己“补天”的愿望,希望能有人力挽封建大厦于即倒。然而在此封建末世,“汉家”(即掌握权力的贵族阶层)已失去了往日的进取精神。作为贾府统治阶层的贾赦、贾珍、贾琏之流,荒淫无耻,只顾自己花天酒地享乐,无心理家,更不要说治国;贾政是封建道德的捍卫者,也是迂腐无能之辈,对内管教子侄不力,外任竟被手下人骗得险些丢了乌纱。不仅如此,统治集团内部还要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大小官员贪赃枉法,欺下瞒上,官场污浊黑暗,贵族腐化堕落,这些人已无力承担“补天”重任,何况这个“天”崩溃之势已成,已没有补缀的希望了。曹雪芹只能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把对统治者的失望化作一腔悲愤。

据《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这首《青冢怀古》暗示了香菱的命运。她的“册子”上所画的“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的图景与诗的首句所写相合。香菱永别故乡亲人,身世寂寞孤凄,这又是第二层的意思。“汉家制度”的“汉”是“汉子”的意思,在这里当“丈夫”讲,指薛蟠。后两句是说薛蟠横暴而愚钝,是不成材的“樗栎”,应该永远受人嘲笑。

关于这首诗的谜底,徐凤仪《红楼梦偶得》云,“《青冢》似隐墨斗”。



上一篇:《怀古绝句十首(其三)》翟玉忠:中华政教基础——汉家制度
作者:[翟玉忠] 来源:[作者惠赐] 2019-11-15


中学历史教科书上说:汉初奉行“黄老哲学”,制定休养生息政策,清静无为。于是许多人将这种“清静无为”理解为自由放任、无所作为。直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埋没两千多年的黄老思想文献后,才为我们解开了诸多历史迷团。



原来,黄老哲学不等同于老庄哲学。正如冯友兰先生讲的,黄老哲学是齐法家的思想核心。司马迁说申子和韩非思想“归本于黄老”的真实意义也明了起来。《史记·儒林列传》称“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史记·商君列传》也称商鞅“少好刑名之学”,这是因为孝文帝和商鞅同是法家。进一步说,汉承秦制“承”的主要是齐地的法家思想和秦国的法律制度。



儒家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的过程是缓慢和渐进的。西汉直至孝景时还“不任儒者”。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一上台,他的老师名儒卫绾就上奏:“已经推荐上来的贤良之士,有的是提倡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学说的,扰乱国政,请全部废除。”武帝批准了该建议。(《汉书·武帝纪》原文: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丞相卫绾堵住了研治法家者入仕之道。当御史大夫、同出儒门的赵绾提出窦太后不应干涉朝政时,激怒了信奉黄老、握有实权的窦太后(武帝的爷爷汉文帝的皇后),她大骂这些儒生是装神闹鬼、只会骗人的术士新垣平,先是卫绾被免职,后来许多高级官员受牵连。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好儒的田蚡作了丞相,儒家得以登堂入室。《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了这一政治变化:“到窦太后去世,武安侯田蚡做了丞相,他废弃黄老、刑名家等百家学说,延请治经学的儒生数百人入朝为官,而公孙弘竟以精通《春秋》步步高升,从一介平民荣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封为平津侯。从此,天下学子莫不心驰神往,潜心钻研儒学了。”(原文: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尽管汉武帝开始任用儒生,但汉朝的法家治国理念并没有改变。史载汉武帝任用了大批正直廉洁的法家公务员为法吏,还让张汤修改法律,使法律更为完善。



直到汉宣帝刘询(前92~前49),法家思想仍是西汉的指导思想。汉元帝刘奭作太子时就好儒术,为人柔懦。他反对宣帝“用法太深”,建议任用儒生,宣帝因此严厉斥责了刘奭,一度准备让好法令的淮阳王刘钦作太子。



《汉书·元帝纪》载:(太子刘奭)性格柔顺仁慈,爱好儒家思想,看到宣帝所任用多是精通法制律令的官吏,又用刑名学派思想制约臣下,在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人因为犯有诽谤朝政罪被杀后,曾经趁陪待宣帝宴饮时从容指出:“陛下执法太重,应该任用儒生。”宣帝生气地说:“汉家本有自己的制度,就是霸道王道共用,怎么可以用德政教化天下,使用周朝的制度呢!况且俗儒不识时务,好是古非今,混淆名实,不知该遵循什么,怎能把国家委托给这些人呢?”他叹息道:“扰乱我汉家制度的是太子啊!”从此疏远太子而喜欢淮阳王刘钦,曾说:“淮阳王能明察事理,又好法令,应该做我的太子。”这时淮阳王之母张婕妤特受宣帝宠爱,宣帝有意要用淮阳王取代太子。然而因为宣帝在少年时曾依靠许氏,自己和太子都是从低微地位上来的,所以始终没有舍弃许氏母子。



不幸的是,宣帝的预言成了现实,他的犹豫不决成为灾难。



元帝上台后,立刻封没有任何功勋的孔子第13世孙孔霸为关内侯,赐食邑800户,号褒成君,给事中,加赐黄斤200斤,府邸一所。读经作官成为当时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径,儒生满朝,甚至执法也要“顺经术意”。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评价元帝广用儒生之事说:“自是以后,汉无刚正之士,遂举社稷以奉人,而自诩其敦厚朴让之多福。宣帝曰:‘乱我国家者,必太子也。’其言验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四·元帝二》)



汉宣帝死后41年,大儒王莽篡汉!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汉宣帝所说的“霸王道”不是指儒法并用或外儒内法。在西汉,黄老学派没有像孟子一样将“王道”与“霸道”对立起来,尽管它更崇尚以法治国的王道。



是我们为“汉家制度”正名的时候了,造就“强汉”的是齐法家,而不是“贵生、养生”的道家或“礼治、德治”的儒家。以刘邦为核心的汉代立国者为何会深受齐法家影响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包括萧何、曹参在内的西汉政治精英集团崛起于齐法家的中心传播地带——山东与江苏交界的沛县。



1973年齐法家经典《黄帝四经》出土后不久,学者们就发现,其中有大量的语句、段落与《国语·越语下》重出互见,思想内涵也较一致。古代越国的统治阶层者一直自称是黄帝之后,《吴越春秋》记载勾践的世系,是从黄帝开始:“黄帝-昌意-颛顼-鲧-禹-启-太康-仲庐-相-少康-无余……”然后下至勾践,所以他们崇拜黄帝是完全可能的。在后人辑的《范子计然》一书中,我们能明显看出越国重臣范蠡、计然的黄老思想。就是说,在公元前5世纪初,黄老之学已经传播到长江流域。



黄老对西汉治世思想的影响巨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乐毅—乐臣公为主线的乐氏家族。乐毅的先祖乐羊曾与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同时在魏国为官,深得魏文侯信任,战功显赫,于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06年)攻下了中山国。



史载少时“乐毅贤,好兵”,同商鞅一样,乐毅是战国著名改革家,却因为他曾于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联合秦、楚、韩、赵、魏五国共同伐齐,克齐72城,以兵家闻名于世,今人很少注意到乐毅的法家治国思想。



在乐毅辅佐燕昭王30年里(公元前311年乐毅赴燕,约在燕昭王死那年,公元前279年在燕惠王逼迫下流亡赵国),乐毅是如何主政的呢?燕昭王采纳乐毅建议,实行论功授爵授禄,制定严格的法律;改革吏制,设相国和将军,分掌政治、军事大权;全国分五郡,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由燕王任命——这些措施显然带有浓重的法家色彩!



“乐毅变法”的成就是明显的:使得长期大而弱的燕国民众殷富,国库充盈,士卒乐战,进入“战国七雄”之列;可惜的是,燕国的法家政治和魏国一样,没有能够持续下去,燕国很快就衰亡了。



汉高祖刘邦对乐毅十分敬仰,据《史记·乐毅列传》,刘邦经过原来赵国属地时还特地寻找乐毅的后人,当得知乐毅的孙子乐叔还在时,封他为乐卿(汉武功爵名——笔者注),封号华成君。



汉初乐毅的后人中还有同属法家的乐瑕公和乐臣公,他们在赵国将要被秦国灭掉时逃到齐国(乐毅死在赵国)。其中乐臣公长于研究黄老的学说,在齐国很有名气,人们称他为贤师。司马迁在《乐毅列传》的结尾简单记述了黄老之学的师承体系:“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这里的“曹相国”就是西汉名相,信奉黄老之学的曹参!



(节选自翟玉忠《道法中国: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的复兴》,该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好的时代,“汉家制度”与汉宣帝刘询的中正之治 2018-09-27 11:01

如果要在中国历史上找出一个标志性的朝代,我想很多人都会选择汉朝,汉朝的建立不仅打下了一个民族千年的基础,汉文化还持续对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相较历代而言,汉朝也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朝代,它同样有着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那么一个好的时代应该是怎样的呢,它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统治状态和社会环境?我想对外威武,对内宽厚,大概比较符合人民对一个民族的国家理想。
在中国历史上,外辱问题一直是历代躲不开的统治难题,外辱严重会导致统治紊乱,内治不稳,而统治者的威信和形象也会因此一落千丈,在政治上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最终的结果是,造成统治的失败。
“对外威武”,大概是有汉一朝给后人最直观的印象,从汉武帝始,“大汉天威”就成了中国对外的态度和代名词,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再没有任何的外族敢于轻辱中国之地与中国之人,而在“天威”下的汉人自信,也随着一次次对外的征伐累积和肯定,“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在这自信下表现出的天朝气度。那是一个伟大的朝代,整个中国都热血激昂,任何外辱都莫敢轻易侵犯。
但汉武帝时期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虽然汉武帝以其雄才大略,一举扭转了汉匈百年战争的劣势,并且四方征伐,将大片土地纳为汉土,却也因其穷兵黩武,造成民生疲惫,百姓不安,于是在汉武晚年,颁下了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罪己诏书《轮台之诏》,开始实行由外而内的统治之策,致力养民,宽和内治。
因为“对内宽厚”,于是在随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汉朝又一次迈向了鼎盛的巅峰。在汉宣帝刘询时期,汉朝真正实现了内外同治的政治理想,那是历史上一个最好的时代。对外,宾服四夷,对内,四海升平,民生富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汉朝的鼎盛?或许可以从汉宣帝刘询的口中得到答案:“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汉家自有制度,王霸杂之”,这正是从汉武帝以来,汉朝一直贯彻的统治方略。
何为“霸道”?战国以来,诸子百家创制了各种富国强兵之策,从农耕、军事、外交、律法、手工业等各方面推动和促进了各国的变法,成就了天下一统的契机,最终孕育了秦帝国的产生,在这改革变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文法吏和军功武人等事功型人才,而“汉承秦制”,也是基于这样的“霸道”基础之上。
依法治国是“霸道”的核心,但“霸道”却不仅仅只是对内的依法而治,早在春秋时期,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方针,也即是“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地”,从对外的征讨上树立中国的威望,以打击外夷来开拓自身的版图。
内外同治,才是“霸道”最终的理念,只是自秦以来,严刑苛法,致使民生凋敝,天下大乱,汉建以后,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在秦制的基础上实行了清静无为,予民休养的“黄老之法”,努力提升国力,到了汉武时期,又“重启霸道”,再次将中国的武功推向了一个历史巅峰。
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说到底,汉朝仍然是以法治国,只是为了不蹈秦亡的老路,又以“儒为法表”,在“霸道”外披上了一层“王道”的外衣,形成了自己的“汉家制度”。汉家制度的产生,才真正让汉朝成为了一个威凌四海的天朝上国,经过了几十年的融合,到了汉宣帝刘询时期,“王霸杂之”的治政方略,已经成为了治国的中正之道,将汉朝的统治推到了一个完满的时期。
“法治先行,德教随之”,是汉朝强盛的原因,而内外同治,秉行中正之道,却是汉宣帝刘询创下一个好时代的基础。对外雄武扬威,四夷宾服,对内政治宽厚,百姓安乐,不扬不抑,却积秉千古国威,这正是一个国家最理想的状态,正如《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班彪给汉光武皇帝刘秀的奏章中所言:“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1: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家和墨家有仇吗
jjgyr_8p..2013.07.26浏览184次历史话题分享举报
1个回答
fivecn
2013.07.27
满意答案
不是私仇,是理论对立,法家和墨家作为当时很有影响的学派,观点冲突,法家强调君权,压制儒生和侠客,也就是儒家和墨家,要把国家打造成战争机器,而墨家有自己的武器甚至军队,成员是游侠,对国君而言是不稳定因素,而且占据了强壮的青壮,而这些人是最好的兵员,商鞅变法时认为国家只需要农民和士兵,农民种地,士兵争霸,要压制不事生产而又可以妖言惑众的儒家以及拥有武力容易造成不稳定因素的墨家,墨家兼爱非攻,强调平等和游侠精神,反对法家的严刑峻法压制民间力量,并且拥有强大的武力和战争科技,甚至可以派出军队对抗国家或者刺杀国君。两者理论对立,所以争斗是有的,但是不是私仇,更像苏联和美国这种意识形态对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1: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要略】(88)汉家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2017-06-07 17:06
《汉书·元帝纪》载:继宣帝之位的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其为太子时“尝侍燕(宴)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这段记载,为了解汉代后期治国方针的演变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史家往往认为,从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的“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国方式,汉宣帝一语道出其中要诀。这一制度从汉宣帝以后,始终为后世所称颂和遵循。而且中国古代各皇朝的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借鉴“汉家制度”的经验,以强化其治权。



先秦时期,儒法对立。儒家崇“王道”,“为政以德”,教民以德,推崇以恪守德义的“士”、“君子”来治国的“人治”思想。而法家崇“霸道”,其所理想的行政人员,是那些服从权威、奉法行令的文吏。正如《论衡·程材》所云:“取儒生者,必轨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又《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犏也;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在荀子看来,君子与法是不可偏废的。法,即君子所行之法,君子,乃奉法之君子。所以,《东坡志林》卷五云:“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庶几其成功。”正是这种儒法相兼、儒生与文吏相表里的现象,使得汉武以后一直到昭宣时期的国家政治成为整个西汉时期最为顺畅、政治效率最高、社会最安定的一段时期。主要原因是这种政治结构使得社会管理具有了一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协调的可能。而汉后各个朝代,举凡把“法”、“儒”二者关系处理得很好的皇帝,一定是一位有“道”明君。可惜的是,后世大多数帝王并不能深刻领悟和把握这个道理,他们往往要么以皇权践踏法制,要么尊崇伪善之道,欺世盗名,最后给国家治理带来不可挽回的混乱局面。

《读史要略》简介:浓缩历史的精华,独辟历史的蹊径,还原历史的真相,探寻历史的原力。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读,一本帮助您们快速了解中国历史的书籍。



精装版:原价:128/套,上下册;

简装版:原价:98/套,上下册;

小编推荐价:八折包邮(偏远地区除外,如:新疆,西藏等地)!

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购书。关注公众号:历史的回望与远眺,回复《读史要略》,即可购买本书!

温馨提示:

阅读是一种成长,转载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所以赶紧分享朋友圈吧!

本文编辑:马静

编审:茹洋

版权声明:“北京信息网”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1326902575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1: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霸道与王道结合的汉家制度:一条彻底的吏治国家的道路
2016-05-14 16:35






陈胜吴广(资料图)

文 | 王敏

转自环球网(微信号:huanqiu-com),本文经网站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公元前211年,秦帝国已统一达十年之久。这一年,在帝国的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落下一块陨石。陨石上竟赫然刻着:始皇死而地分。借由这块天降之物,新帝国将要灭亡似乎已经是愚夫愚妇都知道的了,上苍既已降下诏令了,还有假吗?

陨石事件震惊了帝国的朝堂,御史们采取了果断的行动,在推问无效的情况下,根据帝国的连坐法,周边的潜在乱民被尽数诛灭。事件在表面上暂时告一段落。在这起准图谶事件中,皇帝应该会想起,五年前卢生出海后所献上的《录图书》,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亡秦者胡也”。当时,始皇帝唯一的心病只剩下胡人。

统一以来,皇帝已经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各方弹压,以对抗捏造出来的所谓天意背后真实的内忧外患。郡县制已经取代了封建。律法、度量、文字乃至车轨都被置于同一的标准之下。新的天命体现已经用帝号与五德建立起来,皇帝也履行了封禅的宗教责任。兵器被收集熔化重铸成金人放置在帝国的心脏。皇帝四处出巡,考察帝国的疆域。重农力耕作为被证明有效的政策,被推广到整个帝国的领域。法家已经被作为帝国的正统思想加以确立,号召全国“以吏为师”,学习律法。蒙恬的大军已经多次击败匈奴,长城与直道已经修建起来,有效的辅助帝国的进攻与防御。全国各地豪杰们被有条不紊地徙往咸阳。

帝国的制度似乎已经建立起来,“秦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下的帝国将跳出分封制下“战斗不休”的宿命轮回。商汤伐桀、武王伐纣的篡夺悲剧将不再上演。帝国将在新制度的维系下,获得内在的自信,并以强大统一的姿态对抗北胡南蛮,“传之无穷”。心满意固的皇帝,借李斯的手笔在全国各地立下石碑,歌颂这有史以来开天辟地的创举:“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陁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然而这还不够,因为现在在这块陨石上刻着的字昭示着在两个五年计划之后,这个国家中仍然潜伏着阴谋分子,他们懂得运用天意,擅长蛊惑人心,他们是旧六国的残余,失业的游士,甚至帝国的官僚。他们作为东方先进文化的代表,本能地抵制秦国的制度,视之为蛮夷残暴。他们妄图在皇帝死后颠覆已然确立的郡县制,重新恢复古旧的封建邦国,将天下再次带入“流血于野”的黑暗时代。新制度下的帝国的心病不再只是胡人,因为分裂的罗网正在帝国的各处编织。

种种突发事态似乎也正印证着这种不详,皇帝在博浪沙被铁椎狙击,“重百二十斤”,至今凶手尚未落网。卢生,皇帝曾尊赐甚厚的人竟公开诽谤皇帝,“以乱黔首”,被察觉后竟然出逃不知所踪。帝国的太子公开地为是古非今的儒家反对派说话,违背帝国独尊法家的既定政策,不得已发往边境进行锻炼。二号接班人胡亥虽然贴心,却缺少政治斗争才能,如果由他继承,恐怕不免会成为虎狼大臣的傀儡。而帝国的民众还未来得及更新一代人,“秦灭六国,父兄有天下,子弟为匹夫,当时人视之,实为变局而非常理”。

陨石预言着皇帝将死,而皇帝确实也在第二年驾崩,这似乎寓示着陨石刻字很有可能是熟悉皇帝身体状况的亲近臣子。不论如何,峣峣者易折,皇帝的性命已经走到尽头了,所有的这些问题是没时间加以解决了。公元201年,始皇帝崩于沙丘平台。秦帝国及其制度也开始跟着始皇帝一起被埋入骊山的地宫中。

败亡

历史自有其惯性。然惯性,并不代表大势,在三峡里,秦帝国若屈从惯性,未必不能如同三代,坐享数百年的国运。这方面,保守的儒生从来不会错,因为比起追求虚幻的未来,他们的世界更加真实,因此也更加坚固。建国初,丞相王綰就向皇帝建议,“分封同姓,加以镇之”。博士淳于越则主张“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不只是单纯对古旧的病态喜好,而是历史经验的运用,周王朝若不是分封羽翼加以镇压征伐,又如何能够对遍布着八百诸侯的华夏大地进行有效的控制。武王如果不是对商代乃至夏舜尧的王族后裔进行分封,又如何能够抚定旧势力的后裔遗民,使其互相牵制,防止叛乱。旧的形式产生旧的势力格局,旧的势力格局同样呼唤着旧的形式,它们相互增益,构成稳定的历史周期,这就叫轮回。因此,对于秦帝国的大胆举动,他们必定会认为“政治家过于自信,欲以一己之意见,强天下以必从,而不知其流弊之烈,为祸之深也”。

考察可以发现,封建制的天下是壁垒森严的天下,天子诸侯大夫,在差异化的层级之下,“小国寡民”,乃至“老死不相往来”,它们各自维持着自身的家族地域,并用武器输出忠诚获得保护。吏治国家的兴起则如同利维坦怪兽狂暴地摧毁了碎片化而又顽固的持续了上千年的家族式壁垒,整个新世界至此便处于低设防的状态下。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分封制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罗马是快进入帝国时代才发生起义,西欧直到“朕即国家”的君主制出现后才发生农民起义(当然很快被资本主义的起义代替)。集权式的国家是大规模的暴烈的社会起义的天然催化物。

于是在取消了旧有的熟悉的制度后,秦帝国就立刻面临了两个巨大的困境,旧势力的颠覆活动,和新结构的镇压。秦帝国的失败不只是暴政带来的,而恰恰是对纷乱的社会环境未能加以有效控制的结果。残暴而有力的始皇帝以超乎常人的力量与勤奋保持着对包括旧六国的余党,周制的拥护者,失业的游士,下层的黔首在内的一切蠢蠢欲动的力量的压制。但却始终未能彻底地消除危险。秦法在秦国本土行之上百年,所以民安而乐之,但一旦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问题便凸显了。商君初行律法时,秦人也曾血流漂杵,大抵没有在法律束缚下出生的一代人不能迅速地适应法度,等到适应了,不再有触犯的风险,便有“民便之”的情况,况且秦国改革时惠王为代表的旧势力尚在,因此实施中尚且显得不那么激进。等到秦统一六国后,要在旧贵族已经失势的六国中实行秦国的法律,问题便出现了。

另一方面,比起分封的镇压,新建起的集权制对旧六国土地的镇压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而作为旧制度残余物的秦帝国对山东诸国残民与其是当做新时代的臣民,毋宁说是作为旧战国时代的俘虏奴隶,是将来需要东伐镇压的对象。(按:秦迁豪杰十二万户于咸阳以备东伐)因此,秦帝国的弓弦虽然已经绷紧,律法比前世更加严酷,征发也越加频繁,却仍然面临着日用不足的困境,这种困境比后世单纯的乱世还多一层旧制度的反动。项梁为代表的旧势力即使杀人犯法尚可在帝国的边缘地区优哉游哉,闾左陇亩的陈胜们却因为遇雨失期当斩。这简直是“制造动乱之工厂”。终于,在始皇帝死后,无能的二世手上(如同慈禧死后的清贵族),帝国的弓弦嘎然松开,大坝在雨季还没过去之前被打开了,这个一只脚在新时代一只脚在旧时代的帝国就此分崩离析,历史进入人为鱼虾的时代。

在七国相争的历史上,六国也曾经合纵击败过秦军,乃至进军函谷关,但从来未曾能够真正进军秦国的心脏地区。但在帝国建立后的时代中,刘邦却能顺利地通过函谷关占领咸阳,这种结果差异折射出一种形势的迁移。帝国军队的理念仍然存留在旧的战国时期,这样的军队用来对抗六国的军队或许足够,但用来应付农民的起义则是不足的。同样,巨鹿大战中作壁上观的诸侯以及参战的项羽章邯与其说是开辟了新的战争时代,不如说是旧有时代的最后余烬,项羽坑杀秦国的降军与白起坑杀赵国的降卒并没有多大区别,项羽进入咸阳不同于后世的徐达进军大都,之前的秦军进入郢,在形式上更像是武王进入朝歌,这是一次问鼎的举动,又如同周朝初年的管蔡的叛乱。而章邯的东伐则像是周公对关东地区叛乱的平定。无论他们中的哪一方都没有认识到历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项羽与章邯的火并,沛公趁机进入咸阳,这件在形式上普通甚至粗陋的事件在中国乃至人类整个历史的意义上是何其具有美感,旧有的势力在火并之下,木尽火息,新的势力坚实地迈向了帝国的宝座。罗马帝制是凯撒与元老院同时毁灭后奥古斯都实现的,秦制的最终胜利也恰恰是通过秦国的毁灭而真正得以实现。这正印证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道理。

像新制度取代旧制度这样重大的事件便是以如此不醒目的方式发生着,它不像辕门徙木,破釜沉舟,远征埃及,发布《民法典》那样炫目,却更有力。事实上,重大变迁是绝不可能由辕门徙木式的政令颁布就能够实现的,那不过是一种对历史与民众的傲慢。变迁是在对旧有势力彻底的斩草除根后经过长期组织运转才能发生的。这种工作不是车裂商鞅的惠王及其继任者所能够完成的。旧世界的力量可以伪造出明治维新式的盛世,却绝对无法摆脱既定惯性的轨道。真正的变革不可能由与民众割裂的旧公族后裔实现,而必须是一个来自新世界的人,比如沛公,或者二战后占领日本的麦克阿瑟。变法强大后的秦国为灭亡六国而感到沾沾自喜时,却不知道自身也不过是新世界的祭品,是注定要准备好自己的人间宣言的。

汉制

“观汉祖之取天下也,遭秦世暴乱,不偕尺土之资,不权将相之柄,发迹泗亭,奋其智谋,羁英雄鞭驱天下。或以威服,或以德致,或以义成,或以权断,逆顺不常,霸王之道杂焉。”旧世界在自我的斗争中以旧世界常有的轨迹自相毁灭。新世界从沛公军至霸上开始。张苍后来把此十月定位岁首,颇能得事态之要。在甩掉一切旧有的包袱之后,华夏土地以新建的汉帝国的形式轻装上阵,这个帝国真正深化了此后沿用两千多年的吏治国家制度,因此后世常用意义上的秦制与其说是秦制,不如说是汉制。

秦只是确定了各项制度设计的表层工作,汉则真正赋予了吏治制度以内里灵魂。

汉代的治法,无论是黄老或内儒外法又或者纯任儒学,这些情形都是当时人就能清楚看见的,作为后世的观测者,如果只知道当时人即能知道的事实,那么这种肤浅是缺乏对事实的敏感度的结果,它带来的困境就是对大变革时代的巨大隐线的视而不见,把一些更加深刻的东西归因为少数统治者变成窦太后,汉武帝,元帝等少数人的偏好。形势殊异,重要的不是具体地措施,而是措施所勾勒出来的整体的脉络局势。

对汉家制度的真正最有价值的论述来自中兴明主的汉宣帝。宣帝的太子即汉元帝认为宣帝用刑过于严厉,建议他多任用儒生,汉宣帝勃然作色,汉家自有自己的法度,是霸道和王道的结合,为何要单独重视德行教化,仿效周朝的制度呢,况且普通的儒生不知道时事,喜欢以古非今,让人困惑形而上的名实,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哪里值得委以重任。汉宣帝甚至断言使将来使汉家衰败的就是汉元帝。

汉宣帝的话有这样几层意思,汉家制度是霸道和王道的结合,这种制度是从始贯穿的,并不是汉宣帝自己创立的,道德教化不应该忽视但必须有限度,周朝的制度不合于现在的社会实际,汉家的治理注重实际而不是庙论,儒生缺少行政能力应当慎用。总结可以看出,汉家走的是一条彻底地吏治国家的道路,这是秦制的延续,而非周制的复辟,表面上的黄老儒家法家都只是点缀和手段而已。开国时的分封用儒不过是策略上的以退为进,在这种稳健的政策下,吏治国家真正稳固。

新建的帝国以反对秦制而立家,因此即使行为上采取了比秦制更加严酷的手法,也能够至少在一段时期内避免道义的谴责,而等这种谴责终于不可避免时,帝国已经掌握了控制与镇压的手段,这种隐蔽的政治套路发生的十分隐蔽,却为新帝国提供了生存之本。

秦帝国时异常顽固、反对新制度的儒家知识分子在汉代成了新制度的狂热辩护者,他们提出的“大一统”“天人合一”等名词远远超出了秦帝国时正统法家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思想并不决定位置,而是位置决定思想。这些新兴的儒家知识分子,更像是纵横家的游士们,他们爱好功成名就远远甚于他们所拥有的手段。公孙弘、儿宽、张汤、尹隽这般人,他们都凭借着政事练达显贵其时,而熟悉儒家的理论体系则是政事练达的重要指标。他们弥补了赤裸裸的法家国家的道德困境,使得任何政治斗争的变迁都获得了合理化的解释,并以此对君主的权威进行限制,在这些情况下,儒家异化成吏治国家的儒家,支撑了此后几千年的体系。

想第一时间收到国家人文历史微信的读者们,国历君来告诉你们新技能!进入国历官微首页后,点击右上方人型图标,在新页面中滑开“置顶公众号”选项(见下图),从此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国历君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1: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说赵飞燕、赵合德哪些事是真实的?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8个回答#热议# 普通体检能查出癌症吗?
利利浅侃 高粉答主
2021-01-12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关注
她不过是汉朝后宫中一位求上进的女员工,她本可以一辈子嫁一人生一子,然后慢慢的老去。但历史偏偏选择了平凡的她,让她妖艳一时,但落幕时却极尽悲哀。一,寒门贵女,平民之女与皇帝的邂逅
2065年前,汉朝帝都长安城里的一户平民之家新添了一个女孩儿。家里添丁进口本是件喜乐之事,但这个新生命的降临并没有给这个平凡的家庭带来多少欢喜,反而因之多了几分忧愁。家境本就窘迫又多了个孩子多了张嘴,对于已经有了几个孩子的贫寒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这名女婴刚出生便被父母遗弃了。

女婴像垃圾一样被扔了出去,可是三天过去了,这名女婴并没有就此死去。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女婴的父母这才又把她抱了回去抚养长大。女婴长大后出落的亭亭玉立,后来被送进了汉朝的后宫成了一名宫女,这或许是当时大多数贫寒家庭女子共同的出路吧。





女婴来到汉朝的后宫,后来有幸去了阳阿公主的府中学习歌舞。在阳阿公主府中,她结识了当时的皇帝汉成帝刘骜。因为她的美貌,更因为她曼妙的歌舞,之后她被汉成帝带回了后宫封为了嫔妃,再后来更是一跃而上成了皇后。她就是汉成帝的第二任皇后赵飞燕,因为生得太美,又是一位荒于酒色的帝王的女人,因而被后世男人诬为淫惑皇帝的代表性人物。

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早就对古代史书中所谓的妖女淫妇有了辩证的看待。如果说皇帝的后宫是一个职场,那么赵飞燕只不过是一位比较求上进的女员工罢了,也许她曾经为了后位和许皇后有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甚至也造成了两个孩子的死亡。但帝国的盛衰跟一个女人的关系真的不大,帝王的荣辱更不是一个女人所能掌握的。

赵飞燕本来只是阳阿公主拿来取悦汉成帝的,但谁料年轻的皇帝多看了赵飞燕几眼,从此便倾国倾城了。《汉书》中记载“上见飞燕而说之,召入宫,大幸”。一个大幸,足见当时汉成帝对赵飞燕有多着迷。赵飞燕还有个妹妹,史书中称其为赵合德,在赵飞燕之后也被召入了汉宫。自从这姐妹俩来到了汉宫,汉朝的后宫似乎成了专为她们所设的场所。

不过吸引汉成帝的是美色,他跟赵飞燕姐妹间应该是不存在爱情的。赵飞燕生了一副好皮囊不是她的错,汉成帝的爱美之心也没有错,怪只怪一个是帝王,一个是来自平民家庭的美丽女子。当这两者碰到了一处,诸多是是非非便生了出来。





二、位尊后宫,落幕时极尽悲哀
公元前16年,赵飞燕被立为皇后,赵合德被封为昭仪。赵飞燕虽然获得了一个女人最高的地位,但汉成帝却变得越来越宠爱赵合德,为了表达爱意甚至为赵合德修建了一座旷古决绝的宫殿。不过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间应该不存在争风吃醋的情况,最起码一向贬低赵氏姐妹的史书中没有记载。

汉成帝的后宫佳丽不少,但是终其一生也未能留下一个子嗣。所以最后汉成帝不得不将自己的侄子定陶王刘欣立为了太子,而刘欣得以成为太子,赵飞燕帮了不少忙。不过赵飞燕帮助刘欣成为太子,刘欣的祖母傅太后也没少花了金银珠宝、珍玩布帛。

公元前7年,汉成帝刘骜死在了赵合德的床上。汉成帝死后太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汉成帝、汉哀帝在时赵家这门外戚没少得了皇家的恩宠。但是汉成帝、汉哀帝相继去世后,赵家很快便被以前的旧外戚王家打的七零八落。汉哀帝去世后不久,他的皇后傅氏以及赵飞燕就由皇太后被贬为了皇后,一个多月后又被贬为了庶人,被赶到了各自丈夫的陵园去守陵。





被赶到丈夫陵墓的那天,赵飞燕便自杀了。她在汉朝的后宫待了整整十六年,这十六年中她虽然过得荣华富贵,做过皇后也做过皇太后,但也是通过自己的实力争取的。只不过在她的竞争者眼中,在那些冠冕堂皇的男人眼中,赵飞燕的富贵来得轻巧了些,让她们妒忌让他们发狂。

三、帝国的盛衰和帝王的荣辱怎么能怪到女人的头上呢?
如果老天没有给赵飞燕好看的皮囊,她也进不了汉朝的后宫,如果没有进汉朝的后宫或许她只是一位平凡的女子,一辈子嫁一人生一子然后慢慢的老去。但事实并非如此,历史选择了平凡的她,让她妖艳一时,但落幕时却极尽悲哀。

古代非正常死亡被认为横死,横死是不吉祥的。赵飞燕最终的下场确实悲哀了许多,如果她没有进汉宫,那么诸多是非和最后的悲哀或许都可避免,她以及她的妹妹也都不用背负千年的骂名了。而千古美人千古恨,历史的罪过岂能让一个女子承担呢?





西汉王朝在汉宣帝时达到了鼎盛,但他的后继者汉元帝却迅速将这个鼎盛的王朝带向了下坡路。汉元帝以后的历任帝王无一个能力挽狂澜的,一代更比一代弱,最终西汉被王莽取代。帝国的盛衰和帝王的荣辱怎么能怪到女人的头上呢?

如果女人说赵飞燕魅主,那完全因为嫉妒;如果男人说赵飞燕惑乱君心,那完全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赵飞燕不过是汉朝后宫中一个上进心强了点的女员工,她美丽善歌舞,而且还有一定的文学造诣。她本可以平凡的老去,但是历史偏让她艳丽的凋零,留给大地一片残红,留给岁月一段哀伤。

69    评论(4) 分享 举报收起
五星以耀星2636
推荐于2019-09-22 · TA获得超过188万个赞
关注
这两姐妹是双胞胎,一个纤瘦一个丰腴,一个刚愎一个理智,一个乖戾一个温柔。早年,飞燕还醉心于一个打鸟的毛头小子,是合德及时地制止了这段爱情———“我们是要飞黄腾达的,别给那些小情小爱误事啦”。这时候,赵飞燕从一个老虔婆那里听说有一种香精可以永葆青春。为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美好前景,飞燕合德两姐妹开始钻进炼丹室里调配香水。
  这种香精后来被命名为“息肌丸”,塞到肚脐眼里融化到体内,会使人肌肤胜雪,双眸似星。后世盗墓者久闻大名,把配方从她们的坟里挖出来了,可惜已风化了一部分,只能看到基本成分是麝香。据说这张配方还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走一路流传,有几座建筑物修建时,灰泥中掺入了麝香,过了一千年,当太阳照进来,仍然能使整个大厅散发着阵阵幽香。约瑟芬皇后听闻以后,梳妆室里也依葫芦画瓢地弥漫着麝香,让对皮毛过敏的拿破仑闻得浑身发痒。
  这两个美女因此漂亮得让人魂飞魄散。两人当上了阳阿公主府上的舞伎,又先后被汉成帝带进宫里。赵飞燕看见皇帝时假装处女,吓得浑身哆嗦,让皇帝又怜又爱。而合德则是一个理智的铁石心肠,她要嫁给皇帝,来换取调制延年益寿的丹药的大笔科研经费。
  赵氏姐妹入宫以后极受汉成帝宠爱,两人迅速调整为同盟,飞燕当上了皇后,合德也当上了昭仪。不过,“息肌丸”最大的缺陷就是会破坏生殖系统,永远不能生育。皇宫药剂师上官妩教赵飞燕煮汤洗涤,可是已无法挽救。飞燕合德,百密一疏,悔不当初。于是合德坚持要得到皇帝刘骜一人所有的宠爱。凡是和刘骜有染的女人一律处死,嫔妃生的孩子逼着皇帝下令杀死;她指东皇帝绝不敢向西,她要星星皇帝不敢给月亮。而飞燕则干脆装怀孕避开皇帝老儿,一车一车地往皇后寝宫里运帅哥。那时的咸阳城,14岁以上40岁以下的男人,没有没跟飞燕上过床的,出了门啊,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他们有个称号,叫做“青年近卫军”。
  全咸阳的人都知道,皇帝也知道,不过,凡是有人告密说皇后,皇帝就把告状人杀了。也罢,眼不见为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48    评论 分享 举报收起
彩虹巧克力糖豆 活跃答主
2021-01-29 · 每天开心快乐暴富暴美
关注
史书中的赵飞燕是一个特别美丽会跳舞的女子,并没有电视剧中描写的那么夸张,我觉得电视剧毕竟为了剧情,可能会有些夸大。
1    评论 分享 举报
说历史那事
2018-08-27
关注
历史 中国古代史 西汉 赵飞燕 赵合德赵飞燕与赵合德:为何成了魅惑皇帝的代表?揭秘赵氏姐妹的上位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2: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作者】周紫芝 【朝代】宋拼音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标签: 情感怀人婉约宋词三百首离别宋词精选场景
译文 注释
我独自守一盏残灯,灯已快要燃尽,天乍凉,秋气充塞罗帷和银屏,三更雨点点洒上梧桐,一叶叶、一声声,都是离别的哀音。
那时,我和她相对调弄宝瑟,拨动炉中温馨的沉水香,同声齐唱《鹧鸪词》,曾是多么欢欣。如今,孤寂地在这西楼,当此风雨凄凄的暗夜,不听清歌也悲泪难禁。
赏析
孙竞称周紫芝的《竹坡词》“清丽婉曲”。这首《鹧鸪天》可以安得上这个评语。词中以今昔对比、悲喜交杂、委婉曲折而又缠绵含蓄的手法写雨夜怀人的别情。上片首两句写室内一灯荧荧,灯油将尽而灯光转为暗红,虽说是乍凉天气未寒时,但那凄清的气氛已充溢在画屏帏幕之间。这里从词人的视觉转到身上的感觉,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渲染托出。
“梧桐”二句,写出词人的听觉,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此系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词意:“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词直接写雨声,间接写人,这首词亦复如此。这秋... 古诗文网>>
这首词写秋夜怀人,回环婉曲,情景相生,而吐语天成,毫无着力痕迹。词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怀念的对象是一位歌女 ,因久别相思而为之“泪垂”。孙竞评周词曰:“清丽婉曲。”移评此词,亦可谓中肯之语。
上片首句“一点残红欲尽时 ”,写夜静更阑,孤灯将灭的景象。不说孤灯残烛,而说“一点残红”,盖油将尽则焰色暗红,形象更为具体。写灯,则灯畔有人;写残,则灯欲尽而夜已深;注意到“残红欲尽”,则夜深而人尚无眠,都可想见。到下句“乍凉秋气满屏帏”,则从感觉凉气满屏帏这一点上进一步把“人”写出来了。“乍凉”是对“秋气 ”的修饰词,虽然是从人的... 诗词名句网>>
作者介绍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学家。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城市)人。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
红楼梦赏析(十二):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color=var(--GBK03A)]川妈Annie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微信公众号:LED显示屏厂家Annie 关注个人成长及儿童





​关注她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上一集讲到了赵姨娘嫉妒王熙凤、贾宝玉这两个贾府的头牌红人,马道婆协同她用巫术“挟制”(治死)这两人,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被贾母啐了一口。今天我们来看电视剧第十二集: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这集的主题是芒种节贾府的女儿们(包括主子和重要丫鬟)和宝玉一起祭花送神,所有人欢快地享受在青春王国中。


但是林黛玉除外,她不去赏花嬉戏,而是去埋香冢(也就是埋葬花)、泣残红。

她是怎样的心境去埋香冢?又是怎样泣残红的?
先说背景:时值春天,万物复苏,富家公子宝玉病后初愈,没有父亲贾政的阴影,更不用时时被逼迫看书,他每天都享受在姹紫嫣红开遍的春色中,尤其是这鲜妍明媚的花儿,让宝玉流连忘返。
上图:宝玉看手中半是鲜艳半是枯萎的花儿
与此同时,宝玉的灵魂伴侣黛玉也时时对着花儿陷入沉思。
宝玉和黛玉都爱花,但是他们两人有不同的心境。
宝玉是赏花羡慕花,也就是珍惜青春,珍惜当下。
但是黛玉不同,她看到鲜妍明媚的鲜花就会不自觉联想到花儿凋谢后的场景,此时再美的鲜花,三两天后就是残花败柳,走向毁灭。
宝玉是活在当下的,黛玉则是叹息未来的。
上图:黛玉对着花儿陷入沉思
这一天,宝玉来黛玉房间打卡,他无意听到了黛玉在念一句话:每日间情丝睡昏昏。这么一句充满情愫的表白,让宝玉觉得神清气爽,特有兴致。
宝玉就俏皮地说:把你家好茶泡一碗来尝尝。
紫娟答:我们这里没有好茶,要好的只有等袭人来了。
黛玉(对紫娟):别理他,先去舀水给我洗脸。
紫娟(对黛玉):他是客,自然要先给他倒茶。宝玉看到黛玉的丫鬟紫娟娇俏可爱,和黛玉情同姐妹,让他想到了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和丫鬟红娘。
上图:黛玉的丫鬟紫娟,两人情同姐妹
宝玉此时忘情地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大家可以自行搜索这句话的出处和意思)
听了宝玉的话,黛玉变了脸色。她严肃起来,忿忿地说:二哥哥,你在说什么?
宝玉意识到冒犯了黛玉,想转移话题,黛玉不给他机会,生气地指责:如今心兴的,在外面听了村话,也拿我来取笑,看了混账书,也说给我听,我成了爷们解闷的啦。
宝玉急得直跺脚,不论他怎么求神拜佛地自辩都无济于事,只好说: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千万别说出去。
上图:宝玉黛玉亲密无间
上图:宝玉忘情,冒犯了黛玉
纵观宝玉和黛玉的互动,他们一方面两小无猜、亲密无间,经常一起说体己话、贴心话。但是另一方面,温馨和谐中经常马上变调,气氛从欢快陡然直转,变成纠结、争吵和误解。
这种辩证矛盾的关系贯穿宝黛的生活始终。这就是爱到极致容易生出嫌隙,容易鸡蛋里挑骨头。
宝黛正在焦灼的时候,宝玉的首席大丫头袭人过来拉走宝玉,宝玉以为是父亲找他,没想到是薛蟠找他过生日趴。
上图:薛蟠解释找宝玉的原因
宝玉走了,黛玉的心也跟着走了,他担心宝玉父亲会不会难为宝玉。
黛玉的心在宝玉身上,她的身体不自觉走到宝玉住的怡红院,等宝玉回来。
等到天黑了,黛玉想宝玉应该回了,去敲门,却吃了晴雯的闭门羹。
黛玉说:是我,还不开吗?
晴雯答:凭是谁,宝二爷都说不让进。
以黛玉的小心眼,吃了闭门羹,不论别人有心无心的拒绝,她都要思量好久,反刍好久。
这时,黛玉听到宝钗的声音,宝钗关心地说:宝兄弟,以后要少喝酒。
宝玉回道:谢谢姐姐。
宝玉和宝钗的对答,俨然一对相互体贴的情侣。
上图:宝钗从宝玉房走出来
不让我进来,原来是家里有贵客了,这个贵客还是情敌宝钗,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对比,怎不让黛玉悲伤。
上图:黛玉躲在树后看着宝钗从宝玉房开心走出来,一脸失落和悲痛
回房的黛玉就把自己的心境写了下来
黛玉写的是什么?
她写的是《葬花吟》,写得如此林黛玉(这里指“林黛玉”风格),让所有红迷,尤其是敏感的女性红迷为之动容,我就是其中一个。
跟着电视剧剧情,听着音乐,看着相关画面,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个荡气回肠的《葬花吟》





























葬花吟》有点长,我就不写下来了,我最喜欢的几句话是: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时空在变,唯有情不变。
曹雪芹在400年前通过黛玉这个形象,写出了一个有才有貌但情感细腻的女子,她的《葬花吟》和其他诗句(比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都是几百年经久不衰。
我们现代人很少像林黛玉那种时时深度思考人生,所以我们活得忙忙碌碌,但又不知道为何忙忙碌碌,如何不那么忙忙碌碌。
林黛玉通过她的深度思考和长期一个人对着花儿自怜,她体会到了深刻的爱和深刻的孤独,并且领悟到至深的爱中必定隐藏最恒久的孤独。
所以我很认同张德芬的一句话:我们终将遇见爱和孤独。
写在后面的话:这集除了黛玉的《葬花吟》,还涉及下面三个重要点剧情:
1.小红和坠儿谈心事,被捕蝶的宝钗无意听到,之后发生了什么?
2.小红偶遇王熙凤,位居低位的小红是如何被王熙凤赏识,并成功“攀上高枝”的?
3.薛蟠的生日趴上,这些富贵人家的公子哥有何娱乐项目?
我会分三篇文章单独详细展开。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2-03-12 13:30
西溪子
[ 唐 ] 李珣

原文

金缕翠钿浮动,妆罢小窗圆梦。日高时,春已老,

人来到。满地落花慵扫。无语倚屏风,泣残红。

马上见时如梦,认得脸波相送。柳堤长,无限意,

夕阳里。醉把金鞭欲坠。归去想娇娆,暗魂销。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李珣

李珣(公元855-930年),五代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人物简介宾贡李珣,字德润,本蜀中土生波斯也。少小苦心,屡称宾贡。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尹校书鹗者,锦城烟月之士...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2: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分疏狂七分懒,话说微时管仲,尚有一分惫赖
朝代:当代 作者:莫德光 所属诗词:金缕曲·龙太移加国寄音带来答此 更新时间:2021-05-05
倚枕听音带。
觉一生,人欠欠人,难清宿债。
二分疏狂七分懒,话说微时管仲,尚有一分惫赖。
叹息行行行愈远,远臻黑土流沙外。
更十倍,昭君塞。
秋娘老去尘缘在。
抱琵琶,太古城秋,登场还再。
人世风波原叵测,莫问去留成败。
但投袂,还他一快。
箫鼓喧喧呼利是,众生徒,黯黯思龙太。
向北天,将年拜。
作者莫德光简介
莫德光
?-1999.1.3,湖北人,香港著名书法家。
莫德光的诗词全集: 《泣残红》 《踏莎行》 《浪淘沙》 《临江仙·悼亡》 《踏莎行》 《浣溪沙·乌溪沙营大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2: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苏轼悼念亡妻有“江城子”,一首“临江仙”更写尽他天涯孤客之感
2019-01-23 21:48
苏轼悼念妻子最精彩的诗句,莫过于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史上最有名气的悼亡词之一,记录了苏轼的个人生活,也记录了人世间生离死别的深沉情感。



尤其在那首宋词当中,“尘满面,鬓如霜”的词人夜里梦到对方,“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实在是让我们感慨。生离死别是每个人都逃不脱的命运,即便是这个诗词史上活得最潇洒的人,面对死亡依然不能够从容。



写那首宋词的时候,苏轼的原配妻子王弗已经去世了十年之久。恰恰在那十年,苏轼的人生经历了一段黑暗。也正是因为这一段痛苦的经历,才让苏轼倍觉人生孤单。写于同一时期的另外一首词,以“临江仙”作为词牌名,更深刻的表达出了对于妻子的悼亡,而且还写进了他自己天涯孤客之感。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这首宋词的题目是《临江仙·送王缄》,题目当中的王缄是苏轼原配妻子的弟弟。妻子去世十年以后,王缄有一次来拜访苏轼。在他乡遇到旧人,让苏轼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遥远的记忆当中。



所以在这时候宋词当中,他因为看到对方而想起了故乡;也因为看到对方,想起了曾经两厢厮守的妻子;更因为看到对方而激起了自己天涯孤客的悲凉感受。

开篇就写因为对方的到来而让自己的思绪回到了从前。“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过去的一切历历在目,那就让对方带走自己对于故乡的思念吧,“凭将清泪洒江阳”。在外这么多年,苏轼又岂能不知道故乡之好?但是人生飘零,并非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活。



下片一开始写苏轼如今生活的不得意。“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因为总是在生活中遭遇困苦,因为总是哀叹生活的忧虑,所以对于今天的即将离别,苏轼坦然承认自己并不会太过悲伤。这是劝导对方多喝点离别之酒,“殷勤且更尽离觞”,尽地主之谊。



最后的十个字是这首宋词的点睛之笔。“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和苏轼很多其他的宋词一样,这两句也把他的思绪放到了对于人生的思考之上。身躯就如同旅社一般,只不过是自己灵魂所寄居的地方。哪里才是真正的故乡呢?



苏轼在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当中表达了对于亡妻的深沉情感,在这一首宋词当中更是借亡妻弟弟表达对于故乡的思念,表达对于故人的追思,更表达出对于自己当前天涯孤客之悲的感伤。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0-18 12:22 , Processed in 0.0621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