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史湘云·昙花一现韦陀泪【湘江水涸&云散高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3去古诗里寻觅“诗人与石头”的情缘:史湘云醉卧之石竟源自陶渊明千雨千江月2020-03-14 18:31





文:千雨千江月


导语:
雅石是风塑的精灵,是水造的灵魂,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时空散落的美,是诗、是画、是爱的真谛。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可见中国人对于石头,有着莫名难解的情愫与感怀。
石头里有文章、有故事、有历史,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关于石头的经典,源远流长。而文人与雅石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这也成为雅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很多文人与雅石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爱石、藏石成癖,把感情寄托在石头上,怡情明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趣闻逸事与优美诗篇。


一、"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陶渊明之"醉卧醒石"
东晋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辞官归田,有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五柳先生赏石,醉时卧,醒时观。明代林有麟撰《素园石谱》记载:"陶渊明所居东里有大石。陶渊明常醉眠其上,名之曰醒石。"
人生一世,黄粱一梦,对于五柳先生而言,醉有醉的智慧,醒有醒的洒脱。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有以下名段: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湘云醉卧"醒石",是《红楼梦》里最美的场景之一,塑造了湘云纯真美丽、憨态可掬的青春形象,正如黛玉所说云丫头这副模样,倒活画出一联唐诗来:"醉眼芳树下,半被落花埋。"
往昔如烟,醒石当空,佳人盈盈,云水遥遥,曹雪芹设计了湘云与醒石,就如其设计了黛玉与落花,她们都是最完美的组合。这瞬间,湘云竟成了五柳先生的知音,隔空重逢,隔空对吟,这一出,湘云就有了先生的风流。没有了”醒石“,《红楼梦》中就没有了湘云。


陶渊明一生屡次为官,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走上归田之路。此后经年,他洁身守志,独善其身,超然物外,寄情自然,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亲自下田耕作,也常常举杯痛饮,为此竟有了"醒石"的传说。
相传,陶渊明的菊丛中,有一块大石,长宽均有丈余。大诗人每逢贪杯,便蹒跚而来,坐卧其上,赏菊之余,诗兴大发,一首首千古传诵的诗篇就此诞生。
慢慢的,他感到这块石头能让其醒酒,能让其提神,又能赋予其涛涛不尽的灵感,于是爱之切,取名"醒石"。
陶渊明与醒石的情缘,常令后人艳羡,宋程师孟有诗云:
万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
微微晨光,浓浓翠色,朦胧诗人,静眠石上,进入梦乡,好一幅”村色入梦图“,怎不令人陶醉?陶渊明的这一段佳话,使得后人将他尊奉为"赏石祖师"。
诗人此举,醉酒卧石被赋予了独特意象,超然境界,内涵隽永,不论相忘尘世的清怀,还是才志难抒的压抑,都得以千古流传,令闻者慕然。
明人有醉石诗为证:
渊明醉此石,石亦醉渊明。千载无人会,山高风月情。石上醉痕在,石下醉源深。泉石晋时有,悠悠知诚心。似醉元非醉,永怀宗国屯。盼盼石上痕,相亲欲老舍。沉醉非关酒,深情石应领。脾脫当时人,懵腾谁复醒。


明林有麟《素园石谱》,也将这段故事记述其中:"陶渊明所居东里有大石 ,陶渊明常醉眠其上,名之曰醒石。"并凭借追思和想象,描绘出了一方"醒石"。此"醒石"自然非彼"醒石",但陶渊明遗留的传说,却凝聚成赏石文化中一抹独特的色彩,不断扩散,遗韵生温。
陈洪绶的《隐居十六观》册页,精选出十六个历史典故中颇具代表性的隐士行为,分别名曰:
访庄、酿桃、浇书、醒石喷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砚、寒沽、问月、谱泉囊幽、孤往、缥香、品梵
陶渊明的"醒石",便是这"十六观" 之一。在陈洪绶看来,石与书、墨、砚、菊、月、泉一样,皆可映射内心,无论移情的对象是什么,最终都是为了保持一个超凡的本我。这一切,构成了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殊语言和独特符号。


二、"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白居易之"与石对话"
三晋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朝历代文化名人辈出。赏石名家中,唐朝诗人白居易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他以石为题,写下许多千古绝唱,为弘扬中华赏石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白居易赏石代表作有《太湖石》《双石》《莲石》《问友琴石》等诸多诗篇,以及文论《太湖石记》等,成为"人石对话"的经典。


白居易收藏奇石种类颇多,他曾说"罢杭州得天竺石一,太湖石五买于家中。"从他的诗文中可知,他还藏有太湖双石、灵壁磬石、白莲石等。
作为诗人的白居易,赏玩奇石时,不但探究石头的形貌外在,更注重融入自己的精神寄托,引发人生感悟,并以此写成石诗、石记。他独特的关于石头的审美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品一:
《太湖石》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作品二:
《莲石》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遥知安置处,预想发荣时。领郡来何远,还乡去已迟。莫言千里别,岁晚有心期。
作品三:
《咏双石》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结从胚浑始,得自洞庭口。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担舁来郡内,洗刷去泥垢。孔黑烟痕深,罅青苔色厚。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一可支吾琴,一可贮吾酒。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五弦倚其左,一杯置其右。洼樽酌末空,玉山颓已久。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渐恐少年场,不容垂白叟。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咏双石》这首诗,将两块石头的来历、形状等写得尽善尽美,更为重要的是其中两句,为早期中华赏石理论做出了奠基贡献。
"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有赏石文化研究者认为,所谓以"怪且丑"为主要观点的"丑石观"来自于苏东坡、郑板桥。其实不然,苏东坡的"怪石供"和郑板桥的"石文而丑",均源自于白居易。
"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唐相牛僧儒有"与石为伍"、宋人米芾有"拜石为兄、为丈"之说,而都不及首先说出了"以石为友"这一名言的白居易。"最坚者石,最灵者人",白居易与"双石"结为"三友",托石寄情,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对后人的赏石文化影响颇深。


白居易不仅有许多赏石诗文,他的《太湖石记》更因反映唐代赏石盛况及文化水平,成为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赏石名作。
该文揭示了太湖石的奥妙,对太湖石的鉴赏价值给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高度评价,遗韵悠扬,影响深远。
篇中,他首先提出了"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而人们为何偏爱它呢?回答是:"古之达人,皆有所嗜……诚哉是言,适意而已"的观点。其次,他提出了"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的石种选择标准。
最重要的,他还告诉人们在唐代赏石家对奇石已有分等论级的品鉴方法,这种方法,开历史之先河,为后世效仿:
"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从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阴,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


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的时候,为当地的百姓做了很多的事情,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当他准备辞官归家时,看见桌子上面有杭州天竺山的石头,凝思半天,提笔写下一首诗。
此时刘禹锡来看他,看到书桌上的那首诗。对白居易说,不就是两块石头,你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徒增烦恼。白居易说石头是天竺山的,自己拿回来,那其他人也去拿,山上还能剩下什么风景呢?
白居易在杭州修缮堤坝,兴建水利,自掏腰包,解决民生疾苦。拿走两块石头都令其愧疚,为官之廉,有多少人能做到?


三、"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苏东坡之"力争仇池石"
唐代好石风盛,宋代更炽,苏东坡可谓一位典型的嗜石成癖者。苏轼好奇石,鉴赏力极高,经他赏识的奇石,往往成为珍品。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所到之处均与雅石为伍,得意失意,视作知己,曾为仇池石、雪浪石等名石的所有者,写下许多咏石诗文。


湖口(今江西九江)人李正臣,藏有一块一尺五寸高、有九峰的奇石,苏轼十分喜爱,一见沉沦,因其形似安徽九华山,故作《壶中九华诗并引》:
《壶中九华》前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虚处处通。念我仙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作为艺术大师的苏东坡,擅用奇石创造意境,极具诗情画意。东坡先生玩石,以石为主,辅以植物、水系、器物,建构景致,营造情趣。
山东蓬莱阁下,有千丈石壁,常有碎石掉落,经过海浪拍击,形成状若珠玑的圆白石。苏东坡获数百枚,因其喜好道教,故以菖蒲相配,表达对神仙的崇敬,颇有意义。另外,沉香石是一种化石,苏东坡用化松石与之相伴,放在案上,与砚相配,十分雅致。他有《沉香石》诗云:
壁立孤峰倚砚长,共疑沉水得顽苍。欲随楚客纫兰佩,谁信吴儿是木肠。山下曾逢化松石,玉中还有辟邪香。早知百和俱灰烬,未信人言弱胜刚。


作为大文豪的苏东坡,喜爱用诗意化的名字来给奇石命名,并赋诗赞美。
他有《雪浪斋铭引》云:"予于中山后圃,得黑石,白脉,如蜀孙位、孙知微所画石间奔流,尽水之变。又得白石曲阳,为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石以雪浪斋。"
又作《雪浪石》诗,对雪浪石进行赞美: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千峰左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公不见雷斧痕。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
诗人通过想象,对雪浪石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也表现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与热爱。
苏东坡每获奇石,都要请朋友欣赏,朋友有奇石,也请他观赏,奇石成为他们友好的纽带,创作的题材,灵感的来源。
他曾为此作下《杨康公有石状如醉道士为赋此诗》:
楚山固多猿,青者黠而寿,化为狂道士,山谷恣腾蹂。误入华阳洞,窃饮茅君酒。君命囚岩间,岩石为械杻。松根络其足,藤蔓附其肘。苍苔眯其目,丛棘哽其口。三年化为石,坚瘦敌琼玖。无复号云声,空余舞杯手。樵夫见之笑,抱卖易升斗。杨公海中仙,世俗那得友?海边逢姑射,一笑微俯首。胡不载之归,用此顽且丑?求诗记其异,本末得细剖。吾言岂妄云,得之亡是叟。
东坡先生为人清廉,从不私相授受,但对于来自大自然、象征友谊的奇石,却来者不拒。
他一生两次赴任杭州,第二次离任时,友人惠净和尚以丑石相赠,先生大悦,作下《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而下,天竺师以丑石赠行,作三绝句》:
(其一)当年衫鬓两青青,强说重临慰别情。衰鬓只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话来生。(其二)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其三)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


苏东坡在任扬州知州时,表弟程德孺送给他两石,一白一绿,东坡先生看到绿石后,十分有眼缘,不觉想起了自己在颍州任上所做之梦。
梦中,他被人引至一官府,榜书"仇池",此地山川幽远,环境清奇,人称道教十六洞天之一小有洞天(王屋洞)的余脉。
杜甫在《秦州杂诗》中曾经有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
仕途不顺的苏东坡看到这块奇石,便想到了颍州之梦,心生归隐之意,便将绿石取名为仇池石,视之为"希代之宝",作《双石》记之:
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嵋。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苏东坡通过玩石,陶冶性灵,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抒发感情,达到了玩石的巅峰境界,也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厌倦红尘的归隐之意。
朋友们看到仇池石和《双石》诗后,纷纷唱和,秦观有诗云:"信为小仇池,气象宛然足。连岩下空洞,鼎涨彭亨腹。双峰照清涟,春眉镜中蹙。……尤物足移人,不必珠与玉。……惟诗落人间,如传置邮速。"
后来仇池石被驸马都尉王诜借去赏玩,意在取夺,苏东坡一口气写了好几首长诗,巧与周旋,强调"守子不贪宝,完我无瑕玉",并提出以王诜珍藏的唐代韩斡《二马图》作为交换。这件事闹得满城沸沸扬扬,最终得以物归原主。
苏东坡所咏佳句,赋予了仇池石深刻的内涵,所谓"顽石本无根,诗家增盛名!"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东坡遇赦北归,于常州仙逝,物在人亡,"仇池石"终被酷爱奇石的宋徽宗获取。


结语:
古代大诗人们喜欢奇石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千奇百怪,富于想象;标新立异,不落俗流;情之所至,与石为友;磊落坚贞,彰显气节。
一首首咏石诗,极富抒情与浪漫色彩,是诗人借石之口,赞美石的美好品性;是诗人借石之口,叙述自己与石的别样情缘;是诗人借石之口,表达自己对待生活的极致态度。
陶渊明、白居易、苏东坡,这一位位大诗人,满腹经典,穿越古今,从晋花、唐风、宋雨中走来,带着情怀,带着节操,带着梦想,辉映着他们的爱石,述说着一段段衷曲。
与石之性格、风骨何其相似,也许这就是他们与奇石的绝世情缘吧?


作者简介:千雨千江月,生于风花雪月,长于濛濛烟雨,居于满城繁花。酷爱散文、诗歌、赏析,在时光书笺中,品茶,品书,品乐,品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所作的一首诗。该诗表现出了灵澈上人的孤寂、执著之风,表达诗人对他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

作者
刘长卿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词语注释
3作品译文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①。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②。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注释
①沃州:山名,在浙江新昌县东。相传晋高僧支遁曾隐居于此。

②闭关:闭门谢客。佛教中,信徒在一定期限内(一般为七日)闭居一室,止妄修道;亦称闭关。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禅客无心拄杖归去,沃州深山草堂闲居。

身随鞋走脚踏残雪,手补寒衣入住旧屋。

青溪树边一人独依,人间白日空照寰宇。

友人不堪别后相忆,禅客只管修道山水。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该禅客既以无边智慧入解脱林,则随意自在,杖锡出入往还均是无心。既是无心,那么回归也是身随敝履而去。履随身是常理,人为有情履为无情;身随履是反常,反常中寓有随缘无心之深意矣。手绽寒衣,表现出中国禅僧之不同于印度僧人的自立风格。上人归则归去,他在青溪边高树下得到了皈依之所,可是,因他的离去,人间寂寥,连一轮白日也感到了冷落。而不管友人对他如何相思相忆,上人只管离去,消失在他那一片云木苍苍的境界中,这又表现出上人孤寂的风度。上人的一切本是无心、随缘,可世人也许会感到他的执著,这便是入道与未入道之区别。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09-约785年),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及第,曾任长州县尉,遭贬后出。唐肃宗至德(756-758)年间,曾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被人诬陷,下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狱,后贬为潘州(今广东省茂名市)南巴尉,移陆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一生不得志,写诗抒政治失意,写自然景物简括鲜明,五绝、七律成就较高,自称"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其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疲兵篇》、《送李中丞归襄州》等 。

搜索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苏轼这首宋词共10句,自己没写一句,全是抄的,为何却被奉为经典
解忧文史2020-02-12 09:30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如果说生命像浪花般绽放,那么苏轼便是那最波涛汹涌的一卷,是那最桀骜不驯的一朵,又是那激荡最高的那一泓。苏轼的名字,就是一座用诗情画意铸就的丰碑。
浮巧轻媚抛云外,文如行云流水间。
苏轼的词倾荡磊落,如天地奇观;苏轼的人光明磊落,如缥缈孤鸿。他是清楚洁白的,有一说一,遇到好的就赞美,遇到不平就贬评,凡事不藏着掖着,因而他的一生才在流浪中度过。
正因为为人刚正不阿,所以在作品里苏轼也不会弄虚作假,要么就不抄,如果要抄袭,那就通篇抄!


天下文章一大抄,其实在文化圈抄并不是稀罕新闻,尤其是古文化圈,原创追溯起来非常不便,所以抄便成了不少人生存的工具。但是这种抄必须是低调而隐秘的,不能四处宣扬。
然而苏轼同学却不一样,他抄起来无休无止,且抄完了还异常高调,直放狂言:看,这就是我抄的!下面我们就欣赏一下苏轼是如何将“抄”的艺术发挥到极致的。
《南乡子·集句》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乍读之下,这首词倒没什么特别之处,清冷幽远,很符合苏轼的风格。可是读到最后一句“一寸相思一寸灰”时,不禁眉头一皱,发现事情不妙:这不是咱们无题情诗鼻祖李商隐的句子吗?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逐一查找,竟然发现了了不得的秘密:这首词共有10句,原来每一句出自苏轼的手笔,全是他抄别人的!不禁感叹,这位千年之前的惊世奇才的脑洞之大,有才人真会玩!
“怅望送春杯。”
《惜春》唐·杜牧
春半年已除,其馀强为有。
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
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
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苏轼第一句摘自杜牧《惜春》颔联的一句,意为:惆怅地望着手中这杯送春之酒。既指出自己在饮酒,又表达了伤春的主题。
“渐老逢春能几回。”
《漫兴九首·其四》唐·杜甫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
《竹林寺别友人》唐·许浑
骚人吟罢起乡愁,暗觉年华似水流。
花满谢城伤共别,蝉鸣萧寺喜同游。
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
明日分襟又何处,江南江北路悠悠。
苏轼将许浑诗句中的“伤”换成了“愁”,又将“伤”移花接木,造出了“伤怀”二字。


“何况清丝急管催。”
《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其三》唐·刘禹锡
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
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
“吟断望乡台。”
《晋昌晚归马上赠》唐·李商隐
西北朝天路,登临思上才。
城闲烟草遍,村暗雨云回。
人岂无端别,猿应有意哀。
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
“万里归心独上来。”
《冬日登越王台怀旧》唐·许浑
月沉高岫宿云开,万里归心独上来。
河畔雪飞扬子宅,海边花盛越王台。
泷分桂岭鱼难过,瘴近衡峰雁却回。
乡信渐稀人渐老,只应频看一枝梅。


“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唐·杜牧
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
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
夜凉溪馆留僧话,风定苏潭看月生。
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
徘徊就是闲着回事干来回踱步,这与“愿为闲客此闲行”是一回事儿。
“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唐·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由此可见,这整首词是苏轼一字不落囊括了前人的优秀作品,没有一点原创的成分。但是这首词却被后人称赞不已,堪称苏轼的最牛改编,这是为什么?


我们要知道苏轼是全能型人才,他的诗词纵横恣肆,他的散文清新豪健,他的书画栩栩飘逸。如此有才气的人怎会低下高昂的头颅去抄呢?这说明,苏轼的抄是有意为之。
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刚刚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苏轼,黄州是他一生的梦魇,那段时光是他人生最为灰暗的日子。苏轼便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写下这首独特的词,非常符合他当下的境遇、身世、心态,丝毫不觉违和,反而信手拈来,仿若己出,充满着苏轼专属的生命活力,甚为绝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名士自风流,唯大英雄能本色 ——史湘云人物分析

柒侠传
IP属地: 河南
0.122
2019.02.16 12:18:12
字数 636
阅读 2,273
田恬707




易中天在《品红楼梦》中曾借用书中的原句,为史湘云作了一幅对联——“真名士自风流,唯大英雄能本色”,横批“霁月光风”。   这幅对联把史湘云这个人物的基本性格和思想境界的勾勒出来了。就是这样一个直爽率真、乐观洒脱的史湘云,博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的喜爱。

比起大观园中的其他丫鬟小姐,史湘云的做派中有一种古代文人的乐观与洒脱。警幻仙曲对湘云的形容是“英豪阔大宽宏量”,“霁月光风耀玉堂”。《红楼梦》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一幅桃红绸被,只齐胸盖着,那一弯雪白的膀子摞在被外,上面明显两个金镯子。”比起黛玉略显娇弱的睡姿,我们不难看出湘云的自然与豪爽。

最能体现史湘云的性格的事莫过于她醉卧芍药丛。史湘云饮酒作诗,吃醉了图凉快,倒在院子一块青石板上睡着了。只见她“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女儿家自然的憨态毕露无疑。此时的她无繁琐的首饰点缀,反而展现了最为难得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和其豪爽洒脱的个性。




这份豪爽洒脱并非因为史湘云没有经历过苦难。相反史湘云幼时便父母双亡,常常会为了补贴家用,半夜三更仍在做针线活。这也正是史湘云性格的可贵之处——即使是面对苦难,她也会用乐观的方式面对。

身世坎坷却乐观洒脱的史湘云,在后期嫁与才貌双全的卫若兰。然而好景不长,卫若兰病死,史湘云早早成为了一名寡妇,独守空房。这样一个美好自然的生命最终也走向悲剧的道路。这可能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在这“吃人”的封建制度下,纵有才情,但只要是女儿身,就逃不过“万艳同悲”的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湖石
[ 唐 ] 白居易
原文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

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赏石千古第一文《太湖石记》 华民 2022-07-25 发布于吉林  |  146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赏石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因为历朝历代文化名人的赏玩和传播,使得中华赏石艺术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若论文人雅士的赏石之风,晋代陶渊明醉卧“醒石”之上可谓是开创了先河。但赏石之风盛行乃始于唐朝,就赏石文化名人而言,诗人白居易和他的《太湖石记》可以说是最杰出的代表。
《太湖石记》作为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阐述太湖石的收藏、鉴赏方法以及理论的散文,在我国赏石文化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
全文第一段:
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昔故友李生约有云:苟适吾志,其用则多。诚哉是言,适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之矣。
“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而我们为何偏爱它呢?白居易回答:古之达人,皆有所嗜,诚哉是言,适意而已。适意,即是称心合意。
因为,赏石能够合适我们的志趣,所以喜欢石头。这句话,可谓是道出了历代文人雅士嗜石的原因。
那么,赏石如何适意?
白居易的回答是: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这句话更是精辟的概括了赏石的真正意义:
奇石是缩景的艺术,把大自然的山岳、洞壑缩成一拳,这是空间上的思考,而在时间的维度上,千里一瞬、坐而得知,说明奇石能使我们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精神享受。
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
后世评论《太湖石记》堪称《石经》,其不仅对太湖石的形态作了细致的描述,还对奇石的功能做了高度概括,特别是对牛曾儒的赏石甲乙丙丁的分级评论进行了描述,可以说是在科学和文化的角度上对奇石进行了剖析。
今天我们再看这篇文章,会发现《太湖石记》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还是一篇代表了唐宋赏石文化最高水平的论文,当真是我国赏石文化的奠基之作!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你看到奇石的美,却不知得到它的过程还有血和泪

下一篇: 以石养石 是商业做派,还是真正的收藏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云
拼音:
shuǐ yún
注音:ㄕㄨㄟˇ ㄩㄣˊ

结构:水(独体结构)云(独体结构)

水云的意思
词语解释:
水和云。多指水云相接之景。

水上方的云。

指hao86.com将要下雨的云。

引证解释:
⒈ 水和云。多指水云相接之景。


唐戎昱《湘南曲》:“虞帝南游不復还,翠蛾幽怨水云间。”
唐杨汉公《明月楼》诗:“吴兴城闕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
南唐李煜《玉楼春》词:“笙簫吹断水云开,重按《霓裳》歌遍彻。”
清邵锦潮《蒹葭》诗:“伊人不可即,悵望水云边。”

⒉ 水上方的云。


《淮南子·览冥训》:“水云鱼鳞。”
高诱注:“水气出云似鱼鳞。”

⒊ 指将要下雨的云。


茅盾《脱险杂记·太平凡的故事》:“雨渐小渐止,但满山水云,随时会变成雨下来。”
该汉语词典《水云是什么意思|水云的解释是什么》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8431d43ac98431d/

湘南曲唐 · 戎昱


虞帝南游不复还,
翠蛾幽怨水云间。
昨夜月明湘浦宿,
闺中珂珮度空山。

明月楼

杨汉公〔唐代〕

吴兴城阙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
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




[url=][/url]
[url=][/url]





杨汉公 [url=][/url]

杨汉公,字用义,唐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境)人。杨虞卿胞弟。大和九年(835)受杨虞卿案的株连,降为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境)刺史。后历任湖(今浙江省吴兴县境)、亳(今安徽省亳县境)、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三州刺史,旋升浙江观察使,转任户部侍郎,又任荆南节度使,回朝任工部尚书。被人弹劾他在任荆南节度使期间有贪赃行为,被降为秘书监。不久又转任国子祭酒。中元年(847) ,唐宣宗即位后,提升他为同州刺史。杨汉公出任同州刺史,复升任宣武军节度使,后改任天平(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军节度使,死于任所。子筹、范,仕亦显。► 2篇诗文




[url=][/url]





猜您喜欢



梁甫吟

李白〔唐代〕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屼当安之。




[url=][/url]






书怀

杜牧〔唐代〕

满眼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鬓丝何。
只言旋老转无事,欲到中年事更多。




[url=][/url]






哭孟浩然

王维〔唐代〕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南唐国主·李煜《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閒,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赏析]

我以前写有《大晏词的欣赏》一文(见《迦陵论词丛稿》),曾经将诗人试分为理性之诗人与纯情之诗人二类。以为理性之诗人其感情乃如“一面平湖”,“虽然受风时亦复縠绉千叠,投石下亦复盘涡百转,然而却无论如何总也不能使之失去其含敛静止,盈盈脉脉的一份风度”。此一类型之诗人,应以晏殊为代表。至于南唐后主李煜,则恰好是另一类型,属于纯情之诗人的最好的代表。这一类型的诗人之感情,不像盈盈脉脉的平湖,而却像滔滔滚滚的江水,只是一味地奔腾倾泻而下,既没有平湖的边岸的节制,也没有平湖的淳蓄不变的风度。这一条倾泻的江水,其姿态乃是随物赋形的,常因四周环境之不同而时时有着变异。经过蜿蜓的涧曲,它自会发为撩人情意的潺湲,经过陡峭的山壁,它也自会发为震人心魄的长号,以最任纵最纯真的感情来反映一切的遭遇,这原是纯情诗人所具有的明显的特色。李煜之亡国前与亡国后的作品,其内容与风格尽管有明显的差异,而却同样是这一种任纵与纯真的表现,这是欣赏李煜词所当具备的最重要的一点认识。

这首《玉楼春》,无疑的乃是后主在亡国以前的作品,通篇写夜晚宫中的歌舞宴乐之盛,其间并没有什么高远深刻的思致情意可求,然而其纯真任纵的本质,奔放自然的笔法,所表现的俊逸神飞之致,则仍然是无人可及的。《人间词话》有一段评语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这一段评语是极为切当的。飞卿之词精艳绝人,其美全在于辞藻字句之间,所以说是“句秀也”;端己则字句不似飞卿之浓丽照人,而其劲健深切足以移人之处,乃全在于一种潜在的骨力,所以说是“骨秀也”;至于后主则不假辞藻之美,不见着力之迹,全以奔放自然之笔写纯真任纵之情,却自然表现有一种俊逸神飞之致,所以说是“神秀也”。这一首《玉楼春》,就是写得极为俊逸神飞的一首小词。

先看第一句“晚妆初了明肌雪”,此七字不仅写出了晚妆初罢的宫娥之明丽,也写出了后主面对这些明艳照人之宫娥的一片飞扬的意兴。先说 “晚妆”,有的本子或作 “晓妆”,然而如果作 “晓妆” 则与下半阕踏月而归的时间、景色不合,而且 “晓妆” 实在不及 “晚妆”之更为动人。一则,“晓妆”乃是为了适合白昼的光线而作的化妆,虽然也染黛施朱,然而一般说来则大多是以较为淡雅的色调为主的; 而 “晚妆”则是为了适合灯烛的光线而作的化妆,朱唇黛眉的描绘,都不免较之 “晓妆”要更为色泽浓丽,所以只用 “晚妆”二字,已可令人想见其光艳之照人。再则,“晓妆”之后或者尚不免有一些人间事务之有待料理,而 “晚妆”则往往乃是专为饮宴、歌舞而作的化妆,所以用“晚妆”二字,还可以令人联想到宴乐之盛况,是则仅此二字已足透露后主飞扬之意兴矣。再继之以 “初了”二字,“初了”者,是化妆初罢之意,乃是女子化妆之后最为匀整明丽的时刻,所以乃更继之以 “明肌雪”三字,则是说其如雪之肌肤乃更为光采明艳矣。看后主此七字之愈写愈健,其意兴乃一发而不可遏。

继之以次句之 “春殿嫔娥鱼贯列”,则写宫娥之众,“春殿”二字足见时节与地点之美,“鱼贯列”三字则不仅写出了嫔娥之众多,而且写出了嫔娥队伍之整齐,舞队之行列已是俨然可想。再加之以下面“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 《霓裳》歌遍彻”两句,歌舞乃正式登场矣。“凤箫”一作 “笙箫”,笙、箫是分别为二种乐器,凤箫则是一种乐器,按箫有名凤凰箫者,比竹为之,参差如凤翼,凤箫或当指此。总之,凤箫二字所予人之直觉感受乃是精美而奢丽的乐器,与本词所写之耽溺奢靡之享乐生活,其情调恰相吻合,如作“笙箫”反不免驳杂之感。再则,如作 “笙”字,则此句前三句 “笙”、“箫”、“吹” 皆为平声,音调上便不免过于平直无变化,如作 “凤箫”,则 “凤”字仄,“箫”字平,“吹”字平,“断”字仄,在本句平仄之格律中虽然第二与第四两字必须守律,然而第一与第三两字之平仄则不必完全守律者也,后主以平仄间用,极得抑扬之致,且“仄平平仄”乃词曲中常用之句式。故私意以为作 “凤箫”较佳。“凤箫”下继言 “吹断”,“断”字,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 云 “断,犹尽也,煞也”,是 “吹断” 乃尽兴吹至极致之意。再继之以 “水云閒”,“閒”一作 “闲”,又作 “间”,此字自当为闲”字之通假, 至于“间”字, 如果认为乃“间”字之同义字,亦原无不可,但 “间”字多作中间之意,则 “水云间” 乃指凤箫之声吹断, 其音飘荡于水云之间之义, 似亦有可取者, 但“闲”字有悠闲之意, 作 “水云闲”则一方面写所见之云水闲飏之致, 一方面又与前面之 “凤箫吹断”相应, 是箫声乃直欲与水云同其飘荡闲飏矣。 故私意以为作 “闲” 字更佳。

再继之以 “重按 《霓裳》歌遍彻”,“按” 者,乃按奏之意,“重按”者,乃 “重奏”、“更奏”、“再奏”之意,是不仅吹断凤箫,且更重奏《霓裳》之曲也。“吹”而曰 “吹断”,“按”而曰 “重按”,此等用字皆可见后主之任纵与耽溺,而且据马令《南唐书》载:“唐之盛时,《霓裳羽衣》最为大曲, 罹乱, 瞽师旷职, 其音遂绝。 后主独得其谱,乐工曹生亦善琵琶,按谱粗得其声,而未尽善也。(大周)后辄变易讹谬,颇去哇淫,繁手新音,清越可听。”后主与大周后皆精音律,情爱复笃,何况《霓裳羽衣》又是唐玄宗时代最著名的大曲,又经过后主与周后的发现和亲自整理,则当日后主于宫中演奏此曲之时,其欢愉耽乐之情,当然更非一般寻常歌舞宴乐之比,故不仅“按”之不足而曰“重按”,且更继之以“歌遍彻”也。遍、彻,皆为大曲名目。按大曲有所谓排遍、正遍、袞遍、延遍诸曲,其长者可有数十遍之多,至于彻,则《宋元戏曲史》云“彻者,入破之末一遍也”,曲至入破则高亢而急促, 六一词 《玉楼春》有 “重头歌韵响铮鏦, 入破舞腰红乱旋”之句,可见入破以后曲调之亢急,则后主此句所云“歌遍彻”者,其歌曲之长、之久以及其音调之高亢急促,皆在此三字表露无遗,而后主之耽享纵逸之情亦可想见矣。

下半阕首句“临风谁更飘香屑”,据传后主宫中设有主香宫女,掌焚香及飘香之事,“焚香”易解,至于此句所云“飘香屑”者,盖宫女持香料之粉屑散布各处,则宫中处处有香气之弥漫矣。至于“临风”二字,一作 “临春”,郑骞 《词选》 云: “临春,南唐宫中阁名,然作‘临风’ 则与 ‘飘’ 字有呼应,似可并存。”可是,郑骞所选用的却仍然是“风”字,作“临风”实更为活泼有致,且临风而飘香,则香气之飘散乃更为广远弥漫,不见飘香之宫女,而已遥闻香气之喷鼻,故后主乃于此句中更着以 “谁更”二字,曰 “谁” 者,正是闻其香而不见其人的口吻,恰好把临风飘散的意味写出,至于 “谁”字下又着以一 “更”字,则乃是 “更加” 之意,当与上半阕合看。盖后主于此词之上半阕,已曾写出其所欣赏者: 有目所见之 “明肌雪” 与 “鱼贯列” 的宫娥,有耳所听之 “吹断” 的 “凤箫” 和 “重按” 的 《霓裳》,而此处乃 “更”有鼻所闻之 “临风”的 “飘香”,故着一 “更”字,正极力写出耳目五官之多方面的享受,何况继之还有下面的 “醉拍阑干情味切”一句,“醉”字又写出了口所饮之另一种受用,真所谓极色、声、香、味之娱,其意兴之飞扬,一节较之一节更为高起,遂不觉其神驰心醉,手拍阑干,完全耽溺于如此深切的情味之中矣。

至于最后二句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则明明乃是歌罢、酒阑之后归去时的情景,而后主却依然写得如此意味盎然,余兴未已。“莫放烛花红”者,是不许从者点燃红烛之意。以 “红烛”之光焰的美好,而却不许从者点燃,只因为 “待踏马蹄清夜月”的缘故。“待”者,要也,只是为了要以马蹄踏着满路的月色归去,所以连美丽的红烛也不许点燃了。后主真是一个最懂得生活之情趣的人。而且“踏马蹄”三字写得极为传神,一则,“踏”字无论在声音或意义上都可以使人联想到马蹄得得的声音; 再则,不曰 “马蹄踏”而曰 “踏马蹄”,则可以予读者以双重之感受,是不仅用马蹄去踏,而且踏在马蹄之下的乃是如此清夜的一片月色,且恍闻有得得之蹄声入耳矣。这种纯真任纵的抒写,带给了读者极其真切的感受。通篇以奔放自然之笔,表现一种全无反省和节制的完全耽溺于享乐中的遄飞的意兴,既没有艰深的字面需要解说,也没有深微的情意可供阐述,其佳处极难以话语言传,而却是写得极为俊逸神飞的一首小词。这一首词,可以做为后主亡国以前早期作品的一篇代表。


明神宗·朱翊钧《画眉山龙王庙碑诗》

於赫②龙王!不显其光;上下帝旁,嘘翕无方。为雷为霆,为云为雨;有开必先,靡求不与。我求伊何③?黍稷稻粱; 尔与伊何?千仓万箱。眉山之下,龙王之宇; 迄用康年④,谷我士女⑤。

[注释]

①原诗有序: 画眉山龙王庙在都城西一, 其地故有泉潭, 相传以为龙之所居,即其旁为庙,祀龙王焉。成化壬展(1472),宪宗纯皇帝祷雨有应,新其庙而勒辞子丰碑。万历十有三年(1585),春夏不雨,麦稼焦枯。以五月往祷于庙,浃旬之间,嘉澍(shu,及时的雨)屡霈,郊野霑足,三农忭舞。爱出内帑金钱重增葺之,为之记而糸以铭诗。

②於赫: 赞叹词,“於”读作wu

③我求伊何:伊,助词,无义。整句意为 “我祈求的是什么?”

④迄用康年:“迄”通乞,给予。《诗经·周颂·臣工》:“明昭上帝,迄用康年。”《诗集传》:“明昭之上帝,又将赐我新會以年年也。”

⑤谷我士女: 谷,养育; 士女,成年男女。《诗经·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系,以谷我士女。”

[赏析]

《画眉山龙王庙碑诗》是明神宗朱翊钧作于万历十三年(1585)的一首四言碑铭,据诗序可知,它是作者为了纪念求雨有验而作的称道龙王功德的颂歌。 自古以来, 水旱的威胁对处于农耕社会的国人影响甚大, 因此先民很早就建立起对风伯雨师、 水神旱的原始信仰, 祷神祈雨的仪式成了国家的盛典。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中华夏族的图腾·龙成了世间雨水的主宰神,四海龙王统治着水族,而河龙王、湖龙王、井龙王遍布各地,相应地各类龙王庙也纷纷建立,画眉山龙王庙也得以立于帝京西郊了。不论是民间还是官府对向龙王祈雨的仪典一直是很重视的,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贵为人中之龙的天子,在能 “为云为雨”的龙王面前也不得不俯首称臣了。

全诗十六句,可分四层。开首两句“於赫龙王,不显其光”,一声赞叹:“龙王啊龙王!像晴空里的一个霹雳,渲染出龙王那无穷的威势;威势何在?在于“不显其光”,大显其神威。不,同丕,大也。接下两句进一步说明:“上下帝旁,嘘翕无方。”龙王您腾飞于皇都的上空,但您的喷云吐雨的事人们却无从把握。句中 “嘘翕”意为呼吸吐纳,暗指龙王的纵风行雨,传说龙王打个喷嚏就会造成一场暴雨。第二层继续申说龙王的灵异,并称颂他的顺遂人愿。龙王能 “为雷为霆,为云为雨”。但万钧的雷霆既能打死为非作歹的恶人,也会误伤善类,同样云雨的不时也能给人们带来水涝和旱灾。好在此庙所祭祀的龙王是个福佑人间的善神,他对人们是“有开必先,求不与”。只要我们开口陈说,提出要求,龙王都会把它当作首要的事情去处理,没有不答应的。平淡的诗句中包含着对龙王的深厚感激之情。诗的第三层用两个设问句承前文宣示龙王的功德,将作者对本庙龙王的赞美感激之情向前推进了一步。既然龙王对我们是有求必应,那么我们祈求的是什么呢? 当然是风调雨顺的年景,是旱时的甘霖,因为这意味着“千仓万箱”“稷稻粱”的收成! 龙王适时下雨,也就给了我们“千仓万箱”的“黍稷稻粱”。这里互文修辞手法的运用,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最后一层,诗作紧扣诗题,点出祀祷求雨的所在,并提出作者美好的希望。读这四句诗,我们好像看到这位虔诚的人间君主祈雨后回宫路上,又一次驻輦回望那 “眉山之下”巍峨挺拔熠熠闪光的龙王庙, 双手合十于胸前,心中默默祷告龙王赐给丰年,佑我子民的身影。

神宗在位前期,张居正主持朝政,推行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和边防,清丈全国土地,并任用潘季驯总理河漕,国势渐强。写作这首诗时,虽张已死,并被追夺官秩,但申时行、潘季驯、戚继光、海瑞等获用,还能支撑大局,加上神宗刚亲政不久,对国运还是比较重视的,因此他在祷雨后写的这首诗还能在礼赞龙王,乞祐丰年的言词内显出他对民瘼的关心,表达的感情相当真切。诗用四言体,古朴、质实,这比较适合于碑铭; 化用 《诗经》原句入诗,切合诗义,既体现了作者效法古代先王勤政为民的用心,也给诗篇映上一层古雅的色泽。四层诗每层一转韵,读来给人以活泼轻快的感觉。当然比起魏武帝慷慨苍凉的四言诗篇,它未免逊色,但在衰暮的明代诗林中,明神宗二十三岁时作的这首应景诗能够写得言之有物也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
[ 唐 ] 李翱
原文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译文
药山的高僧身形像飞鹤一般,经常在大片松林下研读经书。

我去拜访,高僧没有多说什么,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之上,水在瓶中”。

高僧选了一处幽静的地方居住,非常惬意,这里幽静的常年见不到人影。

有时高僧会登上孤峰山顶,在皎洁的月光下伴着云彩长啸一声。

注释
函:指的是木头盒子,匣子。

经:经书。

无馀:没有剩下。

青霄:一本作“青天”。

作者介绍

李翱
李翱(772~841),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是西凉王李暠的后代。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李翱是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曾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他曾从韩愈学古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子启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16世孙。宋国的始祖。微子启乃是时姓的祖先。周文王见微子启很忠心,就分地给微子启,微子启就带商后裔。到宋国定居,不知过了多少代。微子启的后人,一个叫“来”的人。被封到一个叫时的地方。 所以来的后人就定姓为时,这就是时姓的来源。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微子启

国籍
中国


民族
华夏族

目录
1概述
2文献记载
3主要经历
4宋姓始祖
5孔子远祖
6微子墓
7微子祠
折叠编辑本段概述
微子启
微子启

关于微子启其人,《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得非常详细:微子开(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故改“启”为“开”),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庶兄。纣王即位后,统治黑暗,不务国政,淫佚奢侈,微子多次进谏,纣都不听。等到祖伊因周西伯姬昌修行德政,国势强盛,微子担忧灾祸降临殷朝,便又来奉告纣王。纣王却说:“我生有命,决定于天,周西伯又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微子估计纣王最终也不能接受劝谏,想要一死了之,或离开纣王,自己又无法决断,便去询问太师、少师:“殷朝已经没有清明的政治,不能很好地治理四方。我们的祖先在上世贡献了才力,取得了成功,而纣王现在却一味沉湎于酒色,听信妇人之言,扰乱败坏汤王的德政。殷朝上下都热衷于草野盗窃、犯法作乱,卿士们也互相效仿,违法乱纪,使得人人有罪,自然他们的爵禄也就无法继续下去。朝廷既乱,百姓便各起于四方,互为仇敌,天下失去了谐和的局面。现在,殷朝的国典丧失了!这就如同想要渡河而找不到渡口、看不到边际一样,找不到出路。殷朝的灭亡,已指日可待了。”微子又说:“太师、少师,我将何去何从呢?我们殷朝还能保住吗?现在你们无意告诫我,我将陷于不义,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太师、少师说:“王子啊,天帝降临灾祸灭亡殷朝,纣王竟然上不畏天、下不畏民,又不采纳长者老者的意见。现在殷人竟然违背和诬秽神癨的意旨。今天,假如真能救治殷朝,国家治理好了,即使自己牺牲,也终不悔恨。但假如自己死了,国家还是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离去。”于是,微子离开了殷朝。

微子启
微子启

纣王荒淫无度,微子启数次劝谏,纣王不听,微子转而与太师、少师讨论如何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太师、少师从殷民族的未来出发,劝其逃亡。 <尚书·微子>的记载与此大致类似,但关于三人的谈话更详细、更清楚:微子说:“父师、少师呀,我们的国家将要灭亡了,天下正在大乱。过去,我们的祖先成汤建立了国家,而现在我们作为子孙,却沉溺于酒色,败坏祖先的大德。现在,殷国上下没有一个不盗窃犯科的,就连卿士们也互相效仿,违法乱纪。做坏事的人,竟然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平民百姓自然就会起来反抗,互为仇敌。现在的殷国就要灭亡了,就如同要渡过大河,却找不到渡口、看不到边际一样,找不到出路。殷朝的灭亡,已指日可待了。”又说:“父师、少师呀,我就要走了,我要率领一家老小逃到外边去了。现在你们无意告诫我,我将陷于不义,那么我又该怎么办呢?”父师、少师说:“王子啊,上天将降灾祸,要灭亡殷朝。而纣王竟然还沉湎于酒色,上不畏天、下不畏民。他为所欲为,不听长者老者的劝告。现在殷人竟公然盗食祭祀用的牺牲,也受不到惩罚。上天已经看到了殷人用杀人和树敌的手段聚敛财富,已经看到所有的罪行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了,但我们却没有一个人能明确告诉他。上天将要降灾祸于殷了,我们将与国家一起接受失败。商朝将要灭亡了,我们做臣子的也是没有办法呀。您快离开这里吧,王子,您本来是应该立为王的,您要是不离开这里,殷国将来就没有人祭祀了。各人找各人的出路吧,每人都应该选择一条对得起先王的路。我们是不愿意离开这里的。”

最终的结果是,父师、少师选择了留下,与殷共存亡。微子启则选择了离开。与之相关的另两个人物是,箕子仍然劝谏纣王,纣王不听,箕子乃佯装疯狂,被贬为家奴;而比干冒死直谏,结果被纣王剖心而死。

微子离开纣王之后,投奔了西伯姬昌。

周武王伐纣克殷后,微子便手持祭器来到军门,袒胸露肉,两手绑在背后,让人牵着羊(犒劳周师),拿着茅,跪在地上前行向武王谢罪求告。茅草是祭祀时沾酒用的,交出茅草,表示交出祭祀权,真心投降。于是武王就释放了微子,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武王死后,成王继位,之后发生了管叔、蔡叔之乱。周公平定管、蔡之乱后,大封诸侯,封微子启于宋地,建立宋国,以代殷后,并作《微子之命》来告诫他。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只告诉我们,微子启本来就仁义贤能,代替武庚后,殷的遗民百姓十分爱戴他。但并没有记下《微子之命》的内容。倒是若干年后,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周成王说:“你是殷王的长子,考察古代,只有能尊崇有德之人,向贤者学习,完全继承先王,修先王之礼法,为国家做事,才能与国家一样美好,永世无穷。你的祖先成汤,能和圣人一样伟大,上天保佑他,让他做了天子。他对人民宽厚,把有害于人民的事情都除去了,在当时,他的功劳很大,他的德行一直传到他的后裔。你应当按照你的祖先的办法去做。你过去也有好的名声,做事谨慎,孝顺父母,对神与人都十分尊敬。我表扬你做的好事,希望永远不会忘记你做的好事。上天按时享受你的祭祀,下民也很和好。因此,让你居上公之位,到东方去作国君。你要谨慎啊!到那里去宣布你的教化,对于你所担任的职务,要十分谨慎。一切按照过去的规定去办,保卫周王室。发扬你祖宗的事业,把下民管理好。永远保持君位,辅助我一人。你的后世,代代受你的保护,万国以你为榜样。使我周朝永远不厌恶你。高兴地去吧,不要违背我的命令!”

由于<古文尚书>被后来的学者们判定为梅氏伪作,所以这段话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事实上,这段话也没有谈到具体的史实,只是把《孔子世家》和《尚书》的史实加以发挥罢了。因而,我们不妨可以把这段话看作是晋代人的一种观点、一种态度,即在晋代人看来,周王对微子启的要求和期望就是这样。结合上述的史实看,这倒是很合乎情理的。

微子启身为人臣,在国家即将灭亡时,虽然没有像父(太)师、少师那样选择与国家共存亡,也没有像箕子、比干那样犯颜直谏,但由于纣王暴虐无道,后人对微子启的评价也还是很高的。在周武王伐纣之后,微子又投降了商朝的敌人,按一般常情来说,这是不对的。但是纣王从来都是被当作暴虐之君,而周文、武王却是仁义之师,所以微子的降周也被称作是仁者之举。孔子从来不以“仁”字轻易许人,但孔子说“殷有三仁”,说的就是微子启、箕子和比干。在孔子看来,他们三人的做法尽管不同,但都是符合“仁”的要求的。

折叠编辑本段文献记载
微子启
微子启

《史记·宋世家》 ,微子启本来是商王帝乙首子(大儿子),纣的庶兄。周成王时周公奉命平三监之乱,“乃命微子开(启)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开(启)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同书《三代世表》也说仲衍是“启弟”。 <世家>的记载可与几种古籍对照。《吕氏春秋·当务》说:“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仲衍系启之弟,同《史记》一致。

<礼记·檀弓>记鲁国子服伯子语,说到“微子舍其孙裌而立衍也”,郑玄注:“微子适(嫡)子死,立其弟衍,殷礼也。”《孔子家语·本姓》也说微子启“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微子后,故号微仲。”都是讲微子启之子先死,由弟衍继位,这与殷礼兄终弟及相合。

<汉书·古今人表>说法则有一点不同,在“宋微中(仲)”下注为“启子”,这个异说曾为少数学者,如宋代的苏辙、明代的包尔庚所采用,清初阎若璩还力辩仲衍是微子启次子,但《人表》只是孤证,恐难信据。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经历
关于微子启其人,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得非常详细:微子开(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故改“启”为“开”),

微子启
微子启

始封于微(今山东梁山县西北,济宁市微山县一带),又称微子启,原为太子,是殷纣王帝辛的哥哥,本应继承帝位,但帝乙却废他而立辛嗣。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看到商纣王荒淫暴虐,多行不义。微子启曾多次劝谏,无济于事。这时西方的周族由于西伯昌(周文王)勤修德政而强大起来,微子启很为商朝担忧,就把这个消息告诉商纣王。商纣王却狂妄地说:“我做天子是上承天命,西伯又能把我怎么样?”微子启见商纣王实在无可理喻,便出走了。周武王灭商以后,微子启带着让族人商朝宗庙祭器,抬着棺木,捆绑起自己的双手,表示是罪人,跪着去见周武王,要求保全商族的香火。周武王答应了,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殷虚(今河南安阳小屯),又命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帮助武庚监管商族遗民。可是武庚一直梦想恢复商朝的统治,所以等周武王一死,周武王子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少,由武王弟周公旦掌管政事,武庚乘机和管叔、蔡叔串通起来,起兵反叛。周公调动大军,经过三年的持续战斗,取得彻底胜利,杀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周公平息了叛乱之后,见微子启忠心顺从周朝,就把商朝旧都商丘一带封给他建立宋国,让他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宗祀。微子启仁慈贤明,一向得到商民的拥护。在他的治理下,商民渐渐习惯了周人的统治,没有再出过什么乱子。宋国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为公爵。微子启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以后世代相传,共传36代,历时700多年。公元前286年,齐湣王联合魏、楚两国,灭掉宋国,三分其地。亡国后的宋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因商朝王族为子姓,所以,郑樵《通志·氏族略》说: “宋氏,子姓,商之裔也。武王克商,封纣子武庚以绍商。武庚与管、蔡作乱,成王诛之,立纣庶兄微子启为宋公,以备三恪,都商丘……微子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至宋君偃,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乃与齐、魏为敌……于是诸侯目之为桀宋,齐湣王与魏、楚灭之而三分其地。” 宋国灭亡后,其遗民除在故地生息繁衍外,有一部分人因任官、游学、经商、战乱等原因,不断向四面八方播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一些著名的人物。

折叠编辑本段宋姓始祖
宋氏始于微子启

微子名启,微是封地(今山东省梁山县西北一带),子是姓,故称之为微子启。他是先商帝乙的长子,殷商最后一个帝王———殷纣王的兄长。据说,微子贤明仁德,颇具王者风范。帝乙曾有将王朝传于他之意,但太史不允,因为当时有规: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而微子启出生时其母尚未被立为正妃。帝乙死后,按规立三子辛为王,史称商纣王。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暴虐嗜杀,导致众叛亲离,国势日衰。微子启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屡次进谏,不被采纳。后来,微子启出走,箕子装疯被殷纣王囚禁,比干因再三直谏而被剖腹挖心。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灭商。微子启赤身携带祭器到武王营门前,请求武王保留商族的后裔。武王应允。武王死后,他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及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被周公旦所灭。微子启没有参与叛乱。平叛后,周武王的儿子成王封微子启到商族的发祥地商丘,封国号为宋,爵位为公,成王特准其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

微子启仁爱贤良,深受殷商遗民的爱戴。微子启死后,埋葬在宋城外(今商丘古城西南约12公里处青岗寺),陵墓前立有一块明代万历四十年的石碑,正面刻有“殷微子之墓”5个大字。宋国历传26世32君,在公元前286年,被齐、楚、魏所灭。

对于宋氏起源,很多史书有记载, <元和姓纂>中说:“宋,子姓。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周武王封于宋……子孙以国为氏。”而宋氏族谱记述得更加详细,据《古宋族谱》记载:“自周朝定鼎,封微子于宋,以祀商殷,以公为爵,建立宋国,以国为姓,为宋氏之始。由此可见,宋开国国君微子启乃宋氏始祖。宋氏传续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对于微子启的封地宋国即商丘之说,有很多佐证。《春秋释地》记载:“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国睢阳是也。”《汉书·地理志下》记载:“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阳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墟也。”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记载:“(周)封微子启于阏伯之墟,今商丘,故宋都也。”

民间有“宋戴一家,宋孔同祖”一说。据《史记·孔子世家》索引《孔子家语》云:“孔子,宋微子之后。”据中国宋氏文化研究会、中国宋氏商丘慈善理事会会长宋孝祥说,据考证,孔子是微子启的二弟微仲衍的第十五世孙。我市夏邑县即是孔子祖籍地。东周时期,孔子为宣扬他的儒家思想,周游列国,途经宋国时都要祭祀其祖先。正因如此,在商丘附近才保留了那么多与孔子有关的遗迹,如商丘县的文雅台,永城市芒山镇夫子山南麓的孔夫子避雨处、晒书台、夫子庙,夏邑县孔子还乡祠等。

折叠编辑本段孔子远祖
微子启
微子启

《史记·孔子世家》开篇即说:“(孔子)其先宋人也。”宋国的始祖是微子启。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代最后一个王纣王的庶兄,子姓。孔子自然也就是商人的后裔了。商代的开创者是商汤,为古之圣人,孔子自然也就是圣人的后裔了。

微子启既然是孔子的远祖,写孔子家族的历史,首先就要从微子启谈起。

据《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的母亲为妾时生微子启,后来其母被扶正,生帝纣。帝乙立纣为王,封微子启为卿士。《史记集解》引孔安国的话说:“微,畿内国名;子,爵也。”由此我们知道,微是启所封国名,子是爵名,启是其本名。《史记·宋微子世家》作微子开,是为了避汉景帝刘启之讳。

微子启被封的微国,到底在何处?有人认为在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十五里的微子镇,有人说在河南商丘一带,也有人认为在原山东寿张县西北的故微乡,说法不一。因皆无确凿的史料根据,故不好肯定。

宋国立国700多年,公元前286年被齐国灭掉。微子启的后人以国为姓,称宋氏。据考,宋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西河郡(今山西离石县),一说居京兆郡(今陕西长安以东)。

折叠编辑本段微子墓
微子启
微子启

在微山岛西北部的一个小山上,此山海拔91.6米,山虽不高,却是全岛的最高点,这山因微子墓而得名,湖又因山取名,县也因山而冠名。 微子,名启,是殷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母庶兄,孔子及宋襄公之祖。因反对纣王的暴政而出走,周成王时受封于宋,死后葬于宋国留邑(留县治,今微山岛西湖内)东山上,即今微山岛上。现在,该墓为山东省重点保护单位。

主建筑有正殿,偏殿,碑亭等,已形成了仿古建筑群。拜台上方砖铺地,上置供案宝鼎;正殿内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高 3.5 米的微子塑像栩栩如生给人以扑面古风。 微子墓呈圆形,高10米,底径7.5米。墓前有石碑4幢。墓上翠柏丛丛,滴翠凝绿。

折叠编辑本段微子祠
微子启
微子启

微子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古城西南十二公里的青岗寺村。宋氏祠祀源出于商殷王朝的大庙。周建宋国后,其祠庙在都城之外的皇林中,以沿袭商殷祭祀的各项制度。唐代文人贾至,来到宋州居官,在他的《微子庙碑颂》中写道:“皇帝(唐玄宗)二十有一载,予作吏于宋,思其先圣遗事,求于故老与人,则得君庙存焉。盛衰纷纶,年纪超忽,乔木老矣,灵异俨然……”明代倪岳《重修微子庙碑》云:“旧归德儒学东偏,故有祠一所,自宋、元以来,祀殷上公微子,岁久祠坏,祀亦废缺。盖自赵宋,以王业所基建诸墓侧,后徙城内西南隅。国朝景泰间,知州席贵移植学东,后圯于水。天顺间知州蒋魁重建于学内之东偏,即今祠所在……”据族谱记载:微子墓周有古柏四株,墓前有碑与石器,碑前有拜殿三楹,内设牌位和祭器。拜殿东有微子庙,大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前有庙门三间,殿内有微子塑像与三十二公的牌位,并有全套祭奠设备。四周有高大的围墙与宽敞的庭院。庙东侧是寺院,其僧人是管理庙院和负责祭祀微子的事宜,并有庙田八十余亩。宋、元以后祠庙迁移至城中,明嘉靖六年,提学副使肖鸣凤,改祠庙于今城西北隅。清康熙二十年,知府胡国佐重修,有记,石碑尚存,祠庙毁于20世纪50年代初。

2002年,微子后裔爱国华侨、慈善家宋良浩先生捐资四百万元人民币重修微子祠。新建大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祠堂庙门三间,殿内有微子塑像。东院建有先贤堂三间,堂前有东、西碑廊各七间,后又展厅五间,东西会客厅各三间。西院是微子墓陵园,微子墓前有明万历四十年归德知府郑三俊书丹的“殷微子之墓”碑亭,两边神道有石像生。如今的微子祠为睢阳区政府和商丘宋氏文化研究会共同管理,并且免费对外开放。

微子与微子启、微子衍是什么关系
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4个回答#热议# 上班途中天气原因受伤算工伤吗?


伊剑生
推荐于2019-02-19 · 超过1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关注



商王帝乙生三子:长子微子启;次子微子衍;三子殷寿
微子启与微子衍为庶子,遂立三子为王 也就是封神榜立的商纣王

微子就是微子启 他见纣王无道,屡次规劝,纣王不喜,不听劝谏。微子启不愿亡国,只好把商朝祖先的牌位全部带走,离开了商纣王,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祭器自缚与武王,封为卿士,成王时为了不绝殷商祭祀,封地商丘 准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 国号为宋,爵位为公 成为宋国国君、始祖
微子衍在武王灭商后 不知所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脂砚斋的七字评语,暗示了史湘云的命运,不会嫁给贾宝玉
江山携手 2019-04-21   |  674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林黛玉是被自己的聪明所误,贾宝玉才是被多情误,薛宝钗则是被博识所悟,至于史湘云则是被自爱所误,而脂砚斋的批语则是总结了史湘云等人的误了一生的原因。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湘云是自爱所误的批语,而接下来我们会从三个方面去分析一下这个批语。


第一个方面,湘云怎么自爱?在判词和判曲之中,史湘云都是排在元春、探春之后的,可以看到她的地位重要。而在80回之后,史湘云肯定是有重头戏的,只不过80回之后就是高鹗先生的作品,我们没能够看到曹雪芹先生的原作是怎么想的,所以我们只好回到前面去看一看她有哪些自爱的表现,在行动方面就可以表现出来她的自爱了。

史湘云还在襁褓里面的时候,她的父亲和母亲都死了,叔叔婶婶对她又不好。她在家里面每天都要做针线活,做到半夜三更。不过她从来没有对贾母透露出来一点委屈,哪怕是对最喜欢她的贾母也不说话,只是和宝钗提到了几句罢了。她绝对不会因为家里的情况不好而去讨好贾家的那些亲戚,她乐观善良,生性豁达,自尊自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而在诗词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她的自爱,我们要知道在小说中的诗都表现了作诗人的心境和性格,并且暗藏着作诗人之后的结局。史湘云的诗也能够暴露她的品性,她的咏菊诗就表现了自己喜欢高洁的品性,在夫妻离散之后不会再寻偶的自爱。

第二点是湘云到底误什么?为什么这个批语暗示了她不会嫁给贾宝玉呢?也不会忍辱为妓。小说31回,脂砚斋的批语是这样的:“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在卫家被抄家之后,史湘云从此孤苦无依,无家可归,不过她喜洁高贵,不愿意再寻偶,所以也不会再嫁贾宝玉,更不可能成为妓女。


第三点白首双星到底说的是谁?我们都知道史湘云有个麒麟,贾宝玉在清虚观里面又得到了一个麒麟,他准备送给史湘云,没有想到他把麒麟给弄丢了,倒是被史湘云给捡了回去。所以才有人说“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就是说史湘云最后会嫁给贾宝玉,二人成了白首双星。只不过按理来说,从我们上面的推断来看,这样的猜测应该是半对半错的,白首双星的意思是二人的确会在一起,但并不是表示因为夫妻在一起,两个人很有可能会是一直以兄妹关系白头到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和翠缕的阴阳论折射出哪些隐情?其中一件,暗示了她的命运
2020-10-10 22:49:41

网易号: 小轶旅行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有段湘云和翠缕主仆阴阳论的文字描写十分有趣。端午节次日,湘云带着丫鬟翠缕来到贾府,拜见完长辈,就前往大观园,湘云最想见的就是宝玉,她打发了身边的丫鬟奶妈,就留翠缕伺候。在去往怡红院的途中,主仆二人关系十分密切,宛如姊妹,彼此间说话也是随心所欲,翠缕更是信口开河,二人关于阴阳二气的谈论颇有意思,她们的谈话看似云淡风轻,实际上却暗含着很重要的事件。


1.石榴巧喻元春有喜

翠缕说:“他们那边有棵石榴,接连四五枝,真是楼子上起楼子,这也难为他长。”

湘云道:“花草也是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

翠缕不以为然:“我不信这话。若说同人一样,我怎么不见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


湘云听见翠缕这么说,忍不住笑了,湘云道:“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好说。这叫人怎么好答言?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

就像是元春,生在大年初一,冷子兴曾说过:“王夫人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


翠缕提到的那颗楼子上起楼子的石榴树,正合元春判词中的榴花相契合。元春判词有一句: 榴花开处照宫闱。元春生得时辰奇,是贵人的吉兆。楼子上起楼子,是说元春运势旺,恩宠不断,阴阳交汇,元春定有喜。
翠缕对于湘云的解释还是不明白,湘云又拿日、月、水、火讲给她听,湘云道:“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听了湘云这样一番解释,翠缕算是听明白了些,她笑道:“是了,是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翠缕很高兴弄明白了这么个大道理,仍意犹未尽,又拿蠓虫儿,花草儿,砖瓦石头来辨阴阳。这还不够.


2. 金麒麟暗喻湘云命运

可又想不起个什么来,猛低头就看见湘云宫绦上系的金麒麟,便提起来问道:“姑娘,这个难道也有阴阳?”

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怎么没有呢!”翠缕道:“这是公的,到底是母的呢?”这个小丫头真有意思,真想打破砂锅问到底,那湘云的这个金麒麟到底是公还是母的呢?湘云也说不出来,翠缕还是兴致不减,竟然说着说着就说到了人身上。


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湘云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

翠缕虽然挨了骂,但那也不是责骂,只是湘云觉得翠缕的话有些过了,不应该是女孩子该说的的,特别是和她这个大家闺秀谈论这样的话题。不过,从中二人聊天中,也了可以看出她们平时背地里也是天南地北地瞎侃,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了湘云这样性格开朗,多才多艺的主子,翠缕也就很开朗,因此说话也就很放肆。


她们边走边说,刚到蔷薇架下,湘云就瞧见了那里有个东西,说道:“你瞧那是谁掉的首饰,金晃晃在那里。”翠缕听了,忙赶上拾在手里攥着,笑道:“可分出阴阳来了。”说着,先拿史湘云的麒麟瞧。湘云要他拣的瞧,翠缕只管不放手,笑道:“是件宝贝,姑娘瞧不得。这是从那里来的?好奇怪!我从来在这里没见有人有这个。”湘云笑道:“拿来我看。”翠缕将手一撒,笑道:“请看。”湘云举目一验,却是文彩辉煌的一个金麒麟,比自己佩的又大又有文彩。


这真的是很巧,湘云发现了这个金碧辉煌的金麒麟。其实,这个金麒麟,就是清虚观打醮张道士进送给宝玉的。上面说到丫鬟翠缕追问湘云的金麒麟有没有“阴阳”,本来麒麟就如同凤凰一样,是分雌雄的,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在翠缕捡到宝玉掉落的金麒麟的那一刻就看明白了,湘云的那只麒麟是雌性的。显然宝玉那只又大又有文采的金麒麟是雄性的,难道这两个是一对?


因此,湘云伸手擎在掌上,只是默默不语,正自出神,其实内心已经起了波澜,这难道是命运的启示?只是她现在还不明白,她捡到的这个雄性的金麒麟预示着谁?

宝玉肯定是不可能了,因为湘云已经定亲了,现在的宝玉已经钟情于黛玉,这只雄麒麟本来宝玉是打算送给湘云的,却因失而复得,反倒没了送她的意思,而是伸手拿了回来。这便预示着他和湘云的擦肩而过。

3.宝玉湘云的结局

到了八十回后,宝玉将这只雄性金麒麟,送给了好友,随父外任回京的卫家公子卫若兰,一次和冯紫英等人射圃,幼时好友重逢,宝玉无以为赠,便以金麒麟相送,这原本是宝玉要送给湘云的。

待到湘云和若兰成亲之时,湘云看到若兰所配那只雄性金麒麟,方知是宝玉所送,方悟这里面的玄机,乃知这个当初捡到的金麒麟就已经定下了她和若兰的姻缘。


后来,卫若兰不明不白亡故,据刘心武考证,卫若兰很有可能是和冯紫英一起参加“月派”的活动,最终丧命。从湘云判词中也可得出史湘云是与卫若兰成了亲的,她的婚姻一度很美满,只是好景不长。不知何故,金麒麟后又回到了宝玉的身上,故又有宝玉、湘云再度重逢之场景。据红学大家周汝昌考证,给曹雪芹批书的脂砚斋就是书中的史湘云,是她最后陪伴曹雪芹度过苦难时光,这也就是说,宝玉的原型就是曹雪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5 03:17 , Processed in 0.0766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