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天上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灵黛为晴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2: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江仙·送王缄
[ 宋 ] 苏轼
原文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译文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注释
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柳永演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

凭:凭仗,烦请。

离觞:离杯,即离别的酒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2: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字令·香阁掩,泣残红


复制


完善

[清代]董元恺

xiāng



yǎn





cán

hóng




绿
yīn

nóng



huā

dàn

báo



yuè

méng

lóng



rén







yún

yǎo

yǎo



hèn

chōng

chōng



kōng

xiāng





huà

lóu

dōng





shí

féng



xiāo



yuǎn



jǐn

shū

tōng



wàn

bān

xīn



qiān

diǎn

lèi





shí

fēng




智能诗词翻译
作者简介

董元恺[清代]
清江苏长洲人,字舜民。顺治十七年举人。后遭诖误,际遇坎坷,故其词激昂哀怨。有《苍梧词》
该古诗《【三字令·香阁掩,泣残红】三字令·香阁掩,泣残红全诗及翻译》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d43ef43ac9d43e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2: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字令 其二 闺怨,集唐词清 · 董元恺香阁掩,泣残红。绿阴浓。花淡薄,月朦胧。人去去,云杳杳,恨忡忡。空相忆,画楼东。此时逢。消息远,锦书通。万般心,千点泪,一时封。
「清代」董元恺的二十首词作,值得品读! 暮云深 2022-04-18   |  57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董元恺(?——1687),字舜民,号子康,江苏武进人。清代词人。
顺治十七年举人,次年即罹“奏销案”被黜。故千端心曲,悉寓于词,结成《苍梧词》十二卷。

【浪淘沙·七夕】
新月一弓弯,乌鹊桥环。云軿缥缈度银湾。天上恐无莲漏滴,忘却更残。
莫为见时难,锦泪潸潸。有人犹自独凭阑。如果一年真一度,还胜人间。
【鹧鸪天·灯前花影】
醒写精神醉写容。柔枝无力倚帘栊。衬将皓月分肥瘦,笼得轻烟别淡浓。
青镜畔,碧纱中。兰膏烧彻转玲珑。欲教移入罗帏里,好把红缸照院东。
【满江红·寿天闲伯】
高柳鸣蝉,平芜外、绿萝晴色。要酌取、碧筒为寿,如松如柏。黄绮衣冠留姓氏,浮丘笑傲耽泉石。问白云、天上铸红颜,天闲客。
孤山耸,岚阴赤。横河涨,溪光碧。任飘飖紫府,摩挲铜狄。花扑玉缸前岁酿,桃开瑶海今年宝。正称觞、前席舞斑斓,芝兰室。
【行香子·湖滨即事】
青霭濛濛。碧浪溶溶。小桥环影漾晴空。数间茅屋,一带层峰。更几竿竹,几枝柳,几株松。
左呼欢伯,右抚孤桐。吟成残句付奚童。闲时泛棹,醉后支筇。有杏花烟,桃花雨,楝花风。
【青杏儿·独夜】
独自倚山楼。孤云晚、簟縠纹流。一天愁绪千行泪,丝丝点点,旧愁如雨,新雨如愁。
灯影怕凝眸。人影寂、衾影还留。雁声嘹呖蛩声怨,竹声凄切,泉声呜咽,齐到心头。

【一叶落·秋忆】
一叶落。伤漂泊。寸心万里阑干角。天边望断鸿,枝头问灵鹊。问灵鹊。几度浑如昨。
【字字双·欢情】
一枝容膝安复安。金风玉露寒复寒。连呼侬字欢复欢。欢情如月看复看。
【南乡子·西归道中】
残月下寒沙。北斗阑干南斗斜。千里不辞行路远,天涯。独自狂夫不忆家。
何处得停车。又见秦城换物华。白雪却嫌春色晚,飞花。深掩虚窗卧碧纱。
【玉团儿·咏猫】
深闺驯绕闲时节,卧花茵,香团白雪,爪住湘裙,回身欲捕,绣成双蝶。
春来更惹人怜惜,怪无端、鱼羹虚设。暗响金铃,乱翻鸳瓦,把人抛撒。
【一丛花·咏玫瑰花】
玉人晓起惜春残。花事正阑珊。卖花声送妆台畔,开篮处、艳紫浓殷。万朵氤氲,一枝芬郁,和露撚来看。
檀郎昨向鬓边安。镇日对红颜。从今揉得花魂碎,细匀入、湘摺罗纨。别样风流,馀香旖旎,犹拟傍云鬟。

【秋夜月·蛟桥月夜】
长桥月夜。拱南山,俯荆水,清辉平野。一望白空城郭,翠浮松槚。蟾镜启,彩虹落,烟波如画。潇洒偏照,孝侯祠下。
尽如卿者。蛟可屠,虎可射,人人虞夏。剩得阴房鬼火,灵旗飘瓦。蓼花飞,枫叶染,悲哉秋也。秋光长则,向杯中泻。
【早梅芳·咏青梅】
玉肌清,冰魂瘦。忽见浓阴覆。深深庭院,一树垂垂伴晴昼。枝头青子结,叶底繁英透。试凌波微展,小摘纤纤手。
缀如珠,匀似豆。曾撚妆台石。晶盘初荐,较前酸楚应非旧。盐和商相鼎,齿软吴姬口。问东风、并蒂犹存否。
【佳人醉·本事】
绣户轻绡低捲。翠帐春情难遣。正一樽引满。四肢微入,玉慵香软。倒镜红潮初晕,溜横波、粉腻桃花片。
鬓松钗亸。娇倚郎扶,憨嫌婢见,笑影流苏颤。春流浅。频携茗碗。好梦今宵未选。
【遐方怨·闺情】
闻折海棠看更撚,前欢休更思量。小钗横戴一枝芳。野芜平似剪,鸾镜掩休妆。
画堂昨夜西风过,银蟾影挂潇湘。欲凭危槛恨偏长。罗帷愁独入,红蜡泪飘香。
【玉楼春·春怨】
年年纵有春风便。楚竹离声为君变。点破繁华四五枝,零落胭脂两三片。
未解多情梦梁殿。几度相思不相见。为他人作嫁衣裳,粉泪凝珠滴红线。

【殢人娇·春雨】
无限春情,细雨丝丝如织。带瞑连阴天做黑。红尘紫陌,染就迷离色。阑干外、困柳欺花无力。
此际佳人,泪痕同湿。低飞燕子偏怜惜。乍眠还醒,往事难重忆。频怅望、芳草王孙消息。
【惜红衣·午日桃溪舟中】
有水有山,无花无酒。蒲根谁切,角黍空涎,雨湿征衫透。蓬窗萧瑟,两三个、鹭朋鸥友。怜否。痛饮新茶,半醉歌铜斗。
海榴深院,綵线虚悬,此际频回首。还忆去年时候,章江口。随意钗符艾虎,异地银筝红袖。总飘零,恰是,楚尾吴头如旧。
【西施·游西施山】
镜湖春水影溶溶。一棹小桥通。稽山回映处,石径碧玲珑。为想苎萝村畔,才离却,恰向土城中。
浣纱当日原无伴,偏邀郑旦相同。还堪笑、去笄填土孰为容。刚得教成歌舞如花艳,送入馆娃宫。
【月上海棠·送别】
杜鹃声里垂杨暮。恨匆匆、远送郎行处。握手临岐,欲将双泪啼为雨。留君住。博得片时欢聚。
片时无计堪留住。奈东风、反把郎吹去。妾靠东风,今朝却被东风误。落花飞絮。都是相思路。
【辘轳金井·小鬟雨汲】
垂垂碧柳,拂朱门、雨滴银塘芳草。鸦鬓初成,正临风娇小。临流窈窕。映秋水、远山眉绕。雾縠烟鬟,湘滨洛浦,辘轳春晓。
瘦影亭亭自照。尚怜卿未解,向卿微笑。清浅波纹,怕玉钗轻掉。罗裙半袅。试汲取、冷泉多少。皓腕频携,弓鞋半湿,丰姿偏好。

注:图片为吴静山的山水画作

[size=0.48]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红楼梦·葬花辞》欣赏

[size=0.3][size=0.3]2018-11-23 阅读2955










[size=0.34]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size=0.34]《葬花辞》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size=0.3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平韵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仄韵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平韵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平韵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仄韵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平韵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平韵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仄韵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平韵





[size=0.34]眼空蓄泪泪空垂, 暗洒闲抛更向谁?尺幅鲛绡劳惠赠, 为君那得不伤悲!——林黛玉题帕诗三首其一





[size=0.34]抛珠滚玉只偷潸, 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 任他点点与斑斑。——林黛玉题帕诗三首其二





[size=0.34]彩线难收面上珠, 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识香痕渍也无。——林黛玉题帕诗三首其三

[size=0.28]更新于 2018-11-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2: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杜兰香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杜兰香,仙女名。《墉城仙录》:"杜兰香者,有渔父于湘江之岸见啼声,四顾无人,唯一二岁女子,渔父怜而举之。十余岁,天姿奇伟,灵颜姝莹,天人也。忽有青童自空下,集其家,携女去,归升天。谓渔父曰:'我仙女也,有过,谪人间,今去矣。'其后降于洞庭包山张硕家。"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杜兰香

出处
《墉城仙录》


性别


属性
仙女

目录
1角色介绍
2角色经历
折叠编辑本段角色介绍
杜兰香:仙女名。《墉城仙录》:"杜兰香者,有渔父于湘江之岸见啼声,四顾无人,唯一二岁女子,渔父怜而举之。十余岁,天姿奇伟,灵颜姝莹,天人也。忽有青童自空下,集其家,携女去,归升天。谓渔父曰:'我仙女也,有过,谪人间,今去矣。'其后降于洞庭包山张硕家。

折叠编辑本段角色经历
《搜神记》:"汉时有杜兰香者,自称南康人氏,以建业四年春数诣张硕,言本为君作妻,情无旷远,以年命未合,其小乖,太岁东方卯当还求君。"《晋书·曹毗传》:"桂阳张硕为神女杜兰香所降,毗以二诗嘲之,并续《兰香》歌诗十篇。"曹毗《神女杜兰香传》:"杜兰香自云:'家昔在青草湖,风溺,大小尽没。香年三岁,西王母接而养之于昆仑之山,于今千岁矣。'"《太平御览》引《杜兰香别传》:"香降张硕,既成婚,香便去,绝不来。年余,硕忽见香乘车山际,硕不胜悲喜,香亦有悦色。言语顷时,硕欲登其车,其婢举手排硕,凝然山立。硕复于车前上车,奴攘臂排之,硕于是遂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2: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题龙阳县青草湖 - 元末明初诗人唐温如诗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题龙阳县青草湖》是元末明初诗人唐温如的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

全诗笔调十分地轻灵,写景记梦,虚实相间。构思之新颖独特,诗境之飘渺奇幻,是唐诗的上乘之作。而充溢在字里行间的那极富浪漫的色彩,也在后人的诗文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全唐诗》误唐温如为唐人,且诗题作《题龙阳县青草湖》,关于这个问题,陈永正先生一九八七年作了考订,其文章《〈全唐诗〉误收的一首七绝——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翔实可征。为什么将这首诗误入唐诗呢?除了文献的错乱原因,其中不可否定的因素应该是这首七绝具有唐诗的品格。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题龙阳县青草湖

作者
唐温如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创作年代
元末明初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作品鉴赏
4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③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④,满船清梦压星河。[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意境图
意境图
①龙阳县:即今湖南汉寿。

②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

③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④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折叠白话译文
秋风劲吹,洞庭湖水似乎衰老了许多,一夜愁思,湘君也应多了白发。

醉后忘却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倒影,清朗的梦中,我卧在天河上。[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此篇是元末明初诗人唐温如的作品。借助于这样的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读者所能体悟到的,是诗人特有的精神风貌。这首诗就像是他的一幅自画像,读过之后,诗人的精神风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诗题中的"龙阳县",即今湖南汉寿。"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诗题中说"青草湖",而诗中又写"洞庭",是两水相连相通的缘故。

这是一首极富艺术个性的纪游诗。一、二两句,诗人即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以虚幻的神话,传递出真实的感情。"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两句中一个"老"字不可轻易放过。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诗人悲秋之情隐隐而出。但他故意不用直说,而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发人深思。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够悲切的了。而此时萧瑟之秋景,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了。客观世界如此,诗人自己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自然尽在不言中了。一个"老"字,融情入景,真可谓达到神而化之的地步。

再看三、四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入夜时分,风停了,波静涛息,明亮的银河倒映在湖中。湖边客船上,诗人从白天到晚上,手不释杯,一觞一咏,怡然自乐,终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春水船如天上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感觉,渐渐地渗入了诗人的梦乡。他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船舷周围见到的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诗人将梦境写得如此美好,有如童话般地诱人。然而,"此曲只应天上有",梦醒时,留在心上的只是无边的怅惘。一、二句写悲秋,未必不伴随着生不逢时、有志难伸的感慨;后两句记梦,写出对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

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梦境切合实境,船在天上与天在水中正相关合,显得真实可信;梦无形体,却说清梦满船,梦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把幻觉写得如此真切;从梦境的清酣,不难觉察出诗人对于摆脱尘嚣的愉悦,记梦而兼及感情,则又有暗中传神之妙。古代写梦的诗不少,但像这首诗这样清新奇丽而又含蓄丰富,却是并不多见的。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无一笔粘着,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诗人着意于真情实感的表现而并不拘守于形貌之似,因而写来不拘一格,超尘拔俗。无论写景叙梦,都有虚有实,惝恍迷离,诗境之缥缈奇幻,构思之新颖独特,为前人诗作所少见。[1]

折叠名家点评
"长久湮埋在沙砾中的明珠"--程千帆《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

反常合道,奇趣横生--李元洛《楚诗词艺术欣赏》[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南宋义士、词人唐珏在至元中与林景熙收拾宋陵遗骨,重新安葬,并植冬青为识。在乡里以诗知名,但所作传世不多。生平仅略见于《御选元诗》卷首《姓名爵里》 、《元诗选补遗》小传。[3]

参考资料
1.题龙阳县青草湖  . 古诗文网 . [2017-8-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23: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莽 - 西汉昭帝时期大臣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是为新太祖,也称建兴皇帝或新帝。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1日,王莽代汉建新,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后王莽改制遭失败,绿林赤眉起义爆发,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王莽

别称
王巨君

所处时代
西汉

出生地
魏郡元城


出生日期
公元前45年

逝世日期
公元23年10月6日

主要成就
建立新朝、推行新政、王莽改制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为政举措
3人物评价
4家族成员
5艺术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王莽生于汉初元四年(前45年),父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时,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论语》。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1]

折叠扶摇直上
公元前22年,王莽24岁入中枢开始做官,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书汉成帝,愿把自己封邑的一部分分给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荐王莽,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建始十一年(公元前22年)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后其叔父王商上书表示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当时朝中的许多知名人士都为王莽说好话,汉成帝也认为王莽很贤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即王莽30岁时,被封为新都侯(今河南新野),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侍卫近臣)。而王莽的伯叔父王凤、王商、王根相继为大司马辅政。汉成帝(刘骜)之世,王氏为侯者九人,为大司马者五人。王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朝野的名流都称赞歌颂王莽,他的名声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权在握的叔伯。

王莽的表兄、王太后的外甥淳于长发迹在先,地位超过了王莽,而且他善于阿谀奉承,又曾为汉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出过力,深受汉成帝信任,很快升为卫尉,掌管皇宫的禁卫,成为九卿之一。这时大司马王根准备退休,很多人认为淳于长应继任大司马。王莽为了扳到他仕途上的竞争对手,秘密地搜集了淳于长的罪行。然后王莽利用探望的机会告诉王根,淳于长暗中为接替担任大司马已做好了准备,他已经给不少人封官许愿了;同时又说出淳于长与被废皇后许氏私通之事。王根大怒,要他赶快向太后汇报,王太后让成帝罢免了淳于长,查清了他的罪行,在狱中将其杀死。

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举荐王莽代替大司马之位,在淳于长死后,王莽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王莽执政后,克己不倦,招聘贤良,所受赏赐和邑钱都用来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俭约。有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公元前7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他的外戚——他祖母定陶国傅太后与丁皇后的家族开始得势。王莽只得卸职隐居于封国(封地)新都,遂闭门不出,安分谨慎,其间他的二儿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严厉地责罚他,且逼王获自杀,得到世人好评。王莽隐居期新都期间,许多官吏和平民都为王莽被罢免鸣不平,要求他复出,汉哀帝只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后,但没有恢复其官职。

折叠大权在握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在皇帝驾崩后当天就起驾到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王太后于是下诏,要求朝中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群臣会意,于是纷纷举荐王莽,只有前将军何武与左将军公孙禄表示反对。两人于是互相推举对方,以示对王氏外戚专权的不满。不久后,王太后诏命王莽再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其后他拥立九岁的汉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务,得到朝野的拥戴。此后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渐暴露。他开始排斥异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赶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后拔擢依附顺从他的人,诛灭触犯怨恨他的人。王莽知道要维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强化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于是他主动巴结当时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后和朝野的敬重,但为人胆小怕事,过于谨慎。王莽于是一边主动接近和拉拢他,引荐他的女婿甄邯担任侍中兼奉车都尉,一边以王太后的名义逼迫孔光为自己宣传造势,利用孔光上奏的影响力充当自己排斥异己的工具。于是上奏弹劾何武与公孙禄,将他们免去官职。后又以各种罪名陆续罢免了中太仆史立、南郡太守毋将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内太守赵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剥夺了高昌侯董武、关内侯张由等的爵位。与此同时,王莽逐渐培植了自己的党羽,以其堂弟王舜、王邑为腹心,用自己的亲信甄丰、甄邯主管纠察弹劾,平晏管理机事事务。王莽平时表情严肃一本正经,当想要有所获取利益的时候,只须略微示意,他的党羽就会按他意思纷纷上奏,然后王莽就磕头哭泣,坚决推辞,从而对上以迷惑太后,对下向平民百姓掩盖自己的野心。

元始一年(公元1年),大臣们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与霍光一样,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封赏。王莽得知后,上书表示,他是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只奖励他们四人,以后再考虑他,并不顾太后多次诏令,坚决推辞。大臣们不断向太后建议,王莽在假意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但始终拒绝接受封给他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此外,王莽与其三大亲信升任“四辅”之位:王莽为太傅,领四辅之事;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位居三公上。“四辅”大权独揽,除封爵之事外,其余政事皆由“安汉公、四辅平决”。

王莽为了继续获取民心,先是建言应该首先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然后封赏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从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灾区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陈崇为宣传王莽,于是上表赞颂王莽的功德,说他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比。

折叠代汉建新
王莽担心汉平帝的外戚卫氏家族会瓜分他的权力,于是将平帝的母亲卫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国,禁止他们回到京师。王莽长子王宇怕平帝日后会怨恨报复,因此极力反对此事,但王莽又不听劝谏。王宇与其师吴章商议后,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变主意,于是命其妻舅吕宽持血酒撒于王莽的住宅大门,然后想以此为异像,劝说王莽将权力交给卫氏。但在实行程中被发觉,王莽一怒之下,把儿子王宇逮捕入狱后将其毒杀。然后借此机会诬陷罪名诛杀了外戚卫氏一族,牵连治罪地方上反对自己的豪强,逼杀了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等朝中政敌。事件中被杀者数以百计,海内震动。王莽为了消除负面影响,又令人把此事宣传为王莽“大义灭亲、奉公忘私”的壮举,甚至写成赞颂文章分发各地,让官吏百姓都能背诵这些文章,然后登记入官府档案,把这些文章当作《孝经》一样来教导世人。

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48岁,立长女王嬿为汉平帝刘衎的皇后(即孝平皇后,后来改封为黄皇室主);长子王宇因吕宽案,被王莽逼自杀,牵连数百人,王莽之同党即上书说,安汉公大义灭亲,公而忘私,作八篇诫书与孝经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书目。[2]

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王莽奏请建立明堂、辟雍、灵台等礼仪建筑和市(市场)、常满仓(国家仓库),为学者建造一万套住宅,网罗天下学者和有特殊本领的几千人至长安,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先是四十八万余民众,以及诸侯、王公、宗室上奏请求加赏于安汉公王莽,再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请求为王莽加九锡。于是朝廷赐予王莽象征至高无上礼遇的九命之锡。接着,王莽为了制造太平盛世的景象,先是派“风俗使者”八人到各地考察,回朝后大加赞颂天下太平,彰显王莽宣扬教化之功。其次通过重金引诱的政策,使匈奴等外族遣使来归顺朝贺,王莽遂成为人们心中治国平天下的贤良圣人。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病死。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遂立孺子婴(即刘婴)为皇太子,只有两岁,太皇太后据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改年号“摄政”

此时王莽51岁,值公元6年,年号称为居摄元年,次年,东郡太守翟义及槐里人赵明、霍鸿起兵反莽,声势浩大,王莽遂派王邑平息,称帝之心浮现。此时谶纬禅让之说盛行,符命、图书,层出不穷,如”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天告帝符,献者封侯”,王莽则大加利用,献符命的人,皆得丰厚赏赐,有名哀章之人,更献上金匮策书至汉高祖庙,大意言莽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衔,次日莽则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国号“新”,称始建国元年(农历公元8年腊月),王莽时年54岁。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计八年,中国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

王莽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几乎等同于皇帝,这引起了以刘氏宗室为主的反对派的反弹。首先是发难安众侯刘祟,居摄元年(公元6年)刘祟率领百余人进攻宛城,连城门也没有攻入就失败了。第二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起兵,拥立严乡侯刘信为皇帝,通告各地,长安以西二十三个县的“盗贼”赵明等也起来造反。王莽十分恐惧,饭也吃不下,日夜抱着孺子婴在宗庙祷告,又模仿《大诰》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自己摄位是临时的,将来一定要将皇位归还孺子婴。同时王莽不断调动大军镇压,攻灭翟义的部队。

待王莽扫清了这些障碍,各种符命祥瑞纷至沓来,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即新始祖,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称“始建国元年”。王莽在朝野的广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权位,开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折叠推行改制
由于汉末以来,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地方搜刮盘剥,再加上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政治危机愈演愈烈。王莽执政以来,为了获取民心,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政策,但也始终未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因此王莽当上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在始建国元年宣布的政策是:将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均不得买卖。其后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但由于这些政策只求名目复古,很多都是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在遭到激烈反对后,又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使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违反法令而受重罪处罚者不计其数,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项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因此导致天下各豪强和平民的不满。

王莽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境外政权也采取了一系列错误政策。他胁迫羌人“献”出青海湖一带的土地设立西海郡,以便与国内已有的北海郡(国)、南海郡、东海郡合起来凑全“四海”。为了使这块荒地像一个郡,必须强制移民,于是增加了五十条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万的罪犯,满足移民的需要。为了这个西海郡,王莽招来了最初的不满。他将原本臣服于汉朝的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统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为“侯”。又收回并损毁“匈奴单于玺”,改授予“新匈奴单于玺”;甚至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高句丽改名“下句丽”;各族因此拒绝臣服新朝。王莽又主动挑起了无谓的争端,轻率地决定动用武力,不仅导致边境冲突,还使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边疆,无法脱身,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边境战乱不绝。

折叠反莽浪潮
王莽掌权之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拥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王莽进京时曾召请新都相孔休,想任命他为国师,被孔休杜门谢绝。大司空彭宣、王崇,光禄大夫龚胜,太中大夫邴汉等也请求乞骸骨,谢官归里。以后,在他专权期间,一面大封其亲信,多达395人,一面将刘氏宗族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废黜,其代汉野心逐渐暴露。因此,刘氏宗族及贵族官僚相继起兵反抗是必然的。居摄元年(公元6年),安众侯刘崇率百余人攻宛,因人少失败。居摄二年(公元7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打出 为国讨贼,以安社稷 的旗号,起兵十余万,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三辅二十三县十余万人起而响应。王莽闻讯后,连忙派关东甲卒前往镇压,闹得首都周围十分紧张,直到第二年二月,才将翟义等人的反抗镇压下去。居摄三年(公元8年)九月,期门郎张充等六人密谋劫杀王莽,拥立楚王,事发后被诛杀。新朝建立后,反莽活动仍没有停止。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四月,徐乡侯刘快率数千人起兵。真定人刘都等密谋举兵造反,事泄被诛。这些反莽活动,开始十分微弱,且被相继镇压下去,但却表明,刘氏宗族及一部分地主官僚与王莽的矛盾已经开始激化。与此同时,下层普通百姓的反抗活动也此伏彼起,层出不穷。

王莽改制没有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土地兼并以及流民问题。相反,由于他兴师动众讨伐匈奴和周边少数民族,大兴土木,还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甚至造成成千上万的百姓死于非命。例如征句町时,王莽发吏民二十万,因 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三岁余死者数万人。人祸加上天灾,使土地荒芜,物价腾贵,米价由汉文帝时的每石数十钱涨至二千钱。

到王莽末年,更达到了每斛价值黄金一斤。天灾人祸迫使百姓流落他乡,人相食 的惨状史不绝书。面对这种现象,王莽无计可施,竟然异想天开,派人教流落关中的饥民“煮木为酪”。这种悲惨的生活,怎么能使百姓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呢!

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各地百姓苦于新莽政权频繁的征发,相继弃城郭流亡为盗贼,其中并州(山西大部及河北、内蒙一部)等边境地区尤甚。天凤二年(公元15年),五原(今包头市西北)、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一带百姓不堪北征匈奴士卒的骚扰,数千人起而造反,捕盗将军孔仁经过一年多的围剿,才将盗贼平定下去。天凤四年(公元17年)以后, 天下愈愁,盗贼起,各地人民纷纷起而反抗。在这一年,瓜田仪在会稽长洲(江苏苏州)率众起义,坚持长达数年之久。同年,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妇女吕母为被县宰冤杀的儿子报仇,率众攻破县城,处死县宰,自称 将军 ,出没于海上,其势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吕母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农民起义的第一个女领袖。天凤五年(公元18年),东海(今山东郯城北)人力子都率众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数万人,活跃于徐州等地,王莽遣使者发郡国兵击之,不能克。在北方,也出现数十支起义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铜马部、青犊部、上江部、城头子路部等。在南方,有张霸在南郡(今湖北江陵东北)的起义、羊牧在江夏(今湖北云梦)的起义、秦丰在南郡的起义、王州公在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的起义。这些义军人数不等,少则数千,多则数万、数十万,其活动范围往往跨州连郡,活跃于广大地区。

在国都附近的“三辅”地区,小股起义也多得不可胜数。地皇二年(公元21年),三辅盗贼麻起,甚至在长安城中也有盗贼出没,王莽不得不置捕盗都尉官,令执法谒者追击长安中,建鸣鼓攻贼幡,而使者随其后 。

在当时遍布全国的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队伍,成为农民起义的主流,这就是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

折叠误传被杀
在王莽推行新政时,屡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出现,由于王莽改制不仅没能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剧烈动荡,国库也耗费殆尽无法拨款赈灾,造成了民众生存难以为继。因此于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及绿林大规模的反抗。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同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还有千余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伤略尽,也退至渐台。这时他的儿子、侍中王睦正想脱掉官服逃命。王邑将他喝住,父子俩一起守着王莽。最后随从王莽的千余人全部战死或者被杀。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问杜吴王莽的尸身在哪,杜吴告诉他在“室中西北陬间。”公宾就斩了王莽的首级,悬于宛市之中,数十个军士争相杀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尸体。 百姓们听说王莽的首级在宛市,‘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

新朝灭亡,王莽的头颅,被后来历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遭大火,遂被焚毁。

折叠编辑本段为政举措
折叠改制
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新朝遂告灭亡。

折叠内容
(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3)实行“五均六管”,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4)改革币制。

(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改官名、地名。

(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折叠措施
第一、王莽不切实际地废除了五铢钱,盲目推行各种新币制,使货币的流通和信用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使财政经济陷于瘫痪。王莽的币制改革本意是削弱豪强大族的经济实力,但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造成了民间物价的不稳定。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

第二、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汉末土地兼并带来的的危机,但严重损害了大地主豪强的利益,使他们开始厌恶王莽的统治。由于没有切实的强制措施,地主豪强多余的土地大多没有交出来,所以朝廷没有足够的土地分给应该受田的无地、少地农民,使他们也失去了信心。侥幸分到土地的人也不满意仅仅得到所有权不属于自己的“王田”。始建国四年(12年),王莽在朝野的压力下,宣布恢复土地自由买卖。

第三、禁止买卖奴婢并没有改变奴婢的身份,也未获得民众支持。实际上官僚地主暗中进行的土地和奴婢买卖并未停止,因而被处以重罪者的不计其数,更引起了他们的激烈的反对。三年后,王莽只得让步,于是土地和奴婢买卖合法恢复。

第四、为了抑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控制物价,改善财政,王莽在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实行五均六管(管通管)。所谓五均,即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城市设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各城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工商各业,向市中申报经营,由钱府按时征税。每季度的中月由司市官评定本地物价,称为市平。物价高于市平,司市官照市平出售;低于市平则听民买卖;五谷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滞销时,由司市官按本价收买。百姓因祭祀或丧葬无钱时,可向钱府借贷,不收利息,但分别应在十天或三个月内归还。因生产需要也可贷款,年利不超过十分之一。所谓六管,是由国家对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实行管制,不许私人经营;控制名山大泽,对采集者征税。

从五均六管政策的内容看,如果认真推行是可以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的。但五均的前提是政府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商品和货币,并且有强有力的管理手段。由于没有这两方面的条件,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贾来推行,反而给了他们搜刮百姓的机会,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垄断性经营。由国营对盐铁等实行统管统制,早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再次实施自然不会有好结果,而由国家控制名山大泽,实际只是给主管官员增加了财源。最终,国家没有增加收入,百姓却加重了负担,正当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也受到打击。

第五、王莽食古不化,认为改制后-切都要符合古义。于是掀起了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无论地名、官名、建筑名,几乎都进行了修改,而且还任意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职权。此后仍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最后又改还到原来的。官吏和百姓难以记住,所以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频繁的改名给正常的行政工作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厌恶。

折叠失败原因
第一、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如“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王莽着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但这一政策违背了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这就注定了它的失败。结果,既没有能力兑现无田者可按标准受田的承诺,又危及官僚大地主的特权利益。

再如币制改革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直接违反货币发展规律,徒增货币流通的障碍。

第二、改革过急过速,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会基础。

如王莽将奴婢改为“私属”,并禁止奴婢买卖,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但这项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对,因为禁止奴婢买卖,既触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

第三、王莽还采取行政手段,对不恰当的改革措施强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如币制改革中以小易大,以轻换重,所铸大泉,重不过12铢,只相当于五铢钱的2.4倍,却要当五铢钱50枚用,所铸重一铢的小泉,却要与五铢钱1枚相等。如此不合理比值的存在,就难以禁止盗铸私钱。王莽只得实行诸如“以私铸钱死”、“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等严刑酷法来强行禁止。但是,政策强制对于经济规律是无法抗拒的。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强制强化到何等程度,依旧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想当然的改革措施终究得不到贯彻,不切实际的乱改还引起社会的混乱。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见四方农民相继起义,王匡,廉丹等数战不利,知天下溃畔,事穷计迫,乃议遣风俗大夫司国宪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管之禁,即位以来诏令不便于民者皆收还之,事未及行而舂陵兵起,新朝灭亡。

新朝虽然短暂,但如同王莽给后代留下的对联"王子王孙万世为王,能文能武百般皆能"一样,只能模仿,不能超越.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但近代帝制结束之后,王莽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胡适认为他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3]

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败。

折叠古代
王莽通过禅让的方式代替汉朝成为皇帝,被古代多数封建儒士所否定。

班固在《汉书》中云: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岂所谓“在家必闻,在国必闻”,“色取仁而行违”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惹,以成篡盗之祸。推是言之,亦天时,非人力之致矣。及其窃位南面,处非所据,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以黄、虞复出也。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乱延蛮貉,犹未足逞其欲焉。是以四海之内,嚣然丧其乐生之心,中外愤怨,远近俱发,城池不守,支体分裂,遂令天下城邑为虚,丘垅发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昔秦燔《诗》、《书》以立私议,莽诵《六艺》以文奸言,同归殊途,俱用灭亡,皆炕龙绝气,非命之运,紫色蛙声,余分闰位,圣王之驱除云尔!咨尔贼臣,篡汉滔天,行骄夏癸,虐烈商辛。伪稽黄、虞,缪称典文,众怨神怒,恶复诛臻。百王之极,究其奸昏。

夏言(1482年-1548年)《申议天地分祭疏》有云:“用《周礼》误天下者,王莽、刘歆、苏绰、王安石也。”

霍韬(1487年-1540年)《与夏公谨书》有云:“王莽之学,一传而得宇文泰,再传而得王安石。然而安石惟能行泉府一法而已矣。盖泉府之政,即桑弘羊均输之政也。安石行焉,遂致元丰熙宁棼棼如也,犹不如宇文泰焉。宇文泰为大蒙宰,尽行《周官》之法,其嗣遂为周天王,然犹不如王莽。法行《周官》,身为宰衡,遂上兼舜禹而宅帝位。故曰:敢用《周礼》王莽其上也,宇文泰其次也,王安石其下也。”

杨慎(1488年-1559年)说:“以乡愿窃相位胡广也,以乡愿窃天位王莽也。”

折叠近代
胡适他开始为王莽平反:“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他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斩台上,……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

像胡适一样,也有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

翦伯赞认为“王莽不失为中国史上最有胆识的最聪明的一位政治家。”王莽改制“要将当时矛盾百出的社会经济制度加以改良”。(《中国史纲》)何兹全说:“王莽是个改良主义者,在政策上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同时又照顾了一般人民的利益的。比起当时黑暗的统治者来,王莽当然是比较进步的。”(《王莽》,《光明日报》1951年3月10日)葛承雍认为“作为改革家的王莽”,“是当时统治集团中一个独具卓识的人物”。“我们以西汉末年社会的实际条件。来衡量王莽的改革措施,不能不承认大多数是有进步意义的,而且切中时弊。”(《王莽的悲剧》,《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韩玉德也认为,“王莽是一位饱读古文经,坚持以经治国的大经学家,大政治家”。(《关于王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齐鲁学刊》1983年第1期)

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则指出,从王莽登位后发出的一系列诏书中看到,王莽的政策根本脱离了当时的实际环境,亦缺乏适当的用人安排。他在《中国大历史》里语带讽刺的评论王莽:“他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

傅乐成在其著作中国通史中则评论他说,王莽具有超人的智力、辩才和威严,但也有重大的缺点,诸如过度的自信,一味的复古以及猜疑部下等。王莽的行为看来有些伪,也有些愚,但西汉的伪风并不始于王莽,他不过承袭此风而扩充之,结果以伪获得名声并篡位之后,得意之余,乃至无往而不伪。他有他的政治理想,其新法是为整个西汉政治作一通盘的改革,但因缺乏政治才能又迷信复古,事事行之以伪,才会看来令人有愚的感觉。王莽是实际政治的失败者,也是复古思想的殉道者,他在政治舞台上所表现的一切,虽然最后都归幻灭,但实在是不平凡的。

史学家吕思勉也认为以汉朝为出发点的历史评价不公,即将王莽的优点全部用一个“伪”字掩盖。王莽本身博学,礼贤下士,孝敬母亲及寡居的嫂嫂,地位越高而对人越谦虚,而且自己与自己家人的生活始终接近清贫,甚至王莽的妻子因为穿着朴素出门迎客被认为是仆佣。吕思勉认为凡是作伪之人,必然是有所图的,而王莽代汉称帝所图达到之后却并无改变,一生作为如一,又如何能称其为伪?更重要的是,王莽改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在西汉及以前,凡是谈论政治的人大多对社会现状进行攻击要求改革,至东汉及以后,玄学、佛学先后兴起,都强调适应社会,而不再追求改革。王莽的行事,诸如恢复井田等,其实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从先秦以来仁人志士的公意,无论成败,都应由抱有此类见解的人士共负,而不是王莽一人之责。

史学家韩复智认为王莽的经济改革对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他在《两汉经济问题症结》中提到王莽推行的经济措施“除变更币制外,可谓都切中时弊,真正兼顾到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两方面。”其说法是基于王莽一方面把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平均分配给人民。另一方面,他强制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生产,以改善农民生活。其次,他实行五均六筦,不仅防止资本家的兼并和农民遭受重利盘剥,并且扶助小商人的经营,用来救济农民。但同时变更币制的经济措施却令通货膨胀的情况恶化和币制混乱,而贫穷的人民更加未能在拉阔了的贫富差距下受惠。连富裕的商人亦都破产。虽然如此,王莽的社会经济改革仍然得到韩复智的正面评价。

剑桥大学史学家崔瑞德及鲁惟一在《剑桥中国秦汉史》表示王莽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他不能升为摄皇帝。又他代汉建立新朝,孺子刘婴受到了他不寻常的宽待,虽然被废但没有被杀且能过著隐居的生活。而王莽也将孙女嫁给刘婴。在始建国元年爆发了两次原刘氏皇室的起事,王莽很快就派员镇压并牢牢地控制汉室政府,在长安建都。

也有一些人对王莽的评价持谨慎态度。如范文澜说:“王莽是企图解决问题的一人”。(《中国通史》第二册)胡寄窗认为“王莽既不是一味模仿前人的抄袭者,也不是一个想把历史拉向后退的复古者”,“他绝不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也不是什么改良主义者,王莽只是一个对经济问题具有一定观察力的封建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册)萧立岩说:“王莽在中国历史并不是一个很坏的皇帝。”(《略论王莽及其改制》,《齐鲁学刊》1981年第6期)

但从另一角度看,王莽也是书生式政治家。王莽登位后推行之新政,大抵都是为了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如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都是不停回复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可是古今风俗不同,环境各异,源于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时合宜。而这些新政都是违反了历史规律,所以推行失败,自属历史必然。所以这个角度看,王莽是一个事事复古,脱离现实的政治家,就正如史家钱穆所言:“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

中国传统历史学强调忠君、家天下等理念,对王莽的评价普遍不高,一般都认为他只是一位“伪君子”,众口一辞的千古罪人。东汉朝修订的《汉书》就把王莽列作“逆臣”一类,可见一斑。而后世评价也大抵是受到了后汉时代史家所影响。事实上王莽本身是篡汉而取得帝位,而同时也是汉朝宗室所灭,从汉朝政权来看,王莽被视作“逆臣贼子”,并不奇怪。而他在取得帝位前的种种行径,更被视为王莽作为“逆臣贼子”的理据,如他杀了汉平帝而立了孺子婴为皇帝。

近代仍有不少史学家对王莽持否定态度。李鼎芳说:“王莽和他的党羽是一个地主贵族大商人集团”,“王莽是一个政治投机家,是以改良主义、复古主义作掩护来进行其政治投机勾当的”,“决不能算是一个改良主义者”。“王莽曾经实行过一系列违反历史发展的所谓改制,这是想把历史拉回头的复古行径。”(《论王莽》,《新史学通讯》1954年第7期)李晴说王莽是个手段毒辣的“伪君子”(《东方的吉诃德老爷——王莽》,《人物》1950年第9期)。张志哲等人认为王莽改制“是西汉外戚政治的一个产物”,“根本不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纯粹是出于谋王夺国、逞欲显威的政治野心”。他们将其改革内容概括为四种情况:第一,无关国计民生,毫无实际意义的;第二,倒行逆施,违反历史规律的;第三,实际办不到、行不通的;第四,与民争利、夺民生计的。并据此认为“王莽根本不是一个什么有胆识的改革家,而是十足的皇帝迷,……王莽又是一个好大喜功的野心家”,“一个可耻的政治角色”,“典型的伪君子”(《王莽与刘秀》,《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郭廷康等人则说王莽是“复辟奴隶制的总代表”,“王莽的‘托古改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奴隶主阶级复辟事件。”(《论王莽的托古改制》,《文史哲》1976年第1期)。郭沫若《中国史稿》称王莽改制为“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朱绍侯主编的大专教材《中国古代史》写道:王莽“采取了一系列反动措施,造成了经济混乱和政治不安,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和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8 16: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宫曲
[ 唐 ] 徐凝
原文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译文
晶莹如水的珠帘里月光皎洁,晃动着美女的身姿,赵家飞燕在昭阳宫侍奉君王。

欢乐歌舞后箫声中止,三十六宫清冷下来,宫女们感到秋夜的漫长。

注释
水色帘:珠帘,因晶莹如水,故称。

玉霜:白色的霜。一说指女子美好的容貌。流玉霜:谓月光皎洁如霜,流泻于地。

赵家飞燕:即赵飞燕,为汉成帝妃子名,住在昭阳殿。

昭阳:汉宫殿名,成帝时赵飞燕居之。唐人宫怨诗中常用汉宫以指代唐代宫殿。

掌中舞:在人掌上跳舞。相传赵飞燕可作掌上舞蹈。

箫声绝:洞箫发出的旋律停了下来。

三十六宫:许多的宫殿。三十六,不是确数。

秋夜长:秋天夜晚时间长,也指人在寂寞之时,感到时间长。

作者介绍

徐凝
徐凝,唐代诗人,浙江睦州分水人,生卒年均不详,与诤友张佑(792?-853?)年岁相当,与白居易、元稹同时而稍晚。元和间(806-820)有诗名。明人扬基《眉庵集》卷五"长短句体"赋诗云:"李白雄豪妙绝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8 17: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题桃花
[ 明 ] 陈道复
原文
春光何烂漫,桃花发满溪。武陵香万树,宁不放人题。

作者介绍

陈道复
明代画家。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改字复甫,号白阳山人,汉族,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诸生。尝从文徴明学书画,工花卉,亦画山水,书工行草;画擅写意花卉,淡墨浅色,风格疏爽,后人以与徐渭并称为青藤、白阳,有《白阳集》。

题桃花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url=]编辑分类[/url]

《题桃花》是清代诗人八大山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在八大山人快五十岁的时候,他与胡亦堂相交时所作。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题桃花


  • 创作年代

    清代


  • 作品出处

    《四库总目》



  • 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 作者

    八大山人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题桃花(1)

天下艳花王(2),图中推贵客(3)。

不遇老花师(4),安得花顷刻(5)。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此题桃花,俗有"人走桃花运"和"人面桃花"之说,此二意在该诗当中,大有深意焉。

(2)艳花王:桃花逢春最早开,出众绿而独见桃花之红艳,诱人无比,故诗人说"艳花王"。

(2)图中:指诗人所画的《桃花》册页。推贵客:桃花并不是名贵的花品种,但却将桃花推崇为此册的贵客。此一句的伏笔,是在为诗人下面要表达的隐喻做准备。

(3)不遇:没有,不碰上。花师:指园丁。桃树如果每年没有园丁的修剪,其花开得并不旺盛和艳丽,故诗人在此特作重点说明。

(4)顷刻:短时间,瞬间。桃花开放的时间虽很短暂,但经过修剪的桃花,照样有"顷刻"的红火和妍丽。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八大山人快五十岁的时候,他与胡亦堂相交时所作,这也是八大山人自遁入佛门后与世俗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从诗的客观内容来考察,诗人希冀别人赏识的心理是显而易见的。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诗是题在《墨花图卷》之一的《桃花》旁,这对于极善于用画的内容来表达自己隐喻意义的八大山人来说,也决不会是随便和轻率的。往往在艳极一时后而"化作春泥"的桃花,不仅其体容弱质,且在世俗间多蒙轻薄之毁。结合胡亦堂在《梦川亭诗集》中《咏瑞香花诗》的考察,八大山人在临川的目的就是"为得一女子"(见《永丰县志》),而诗人在此时写桃花的命运,这就给"人走桃花运"和"人面桃花"带来了必然的新说。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八大山人(1626-1705),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末清初人,杰出画家。原名朱耷,又名朱道朗,字雪个,又字个山、道朗、个山驴、朗月、刃庵、传綮、破云樵者、人屋、驴屋和因是僧号良月,一生所用名号多达五十五个,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的文号,他从59岁用"八大山人"号,一直到去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8 17: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题桃花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编辑分类
《题桃花》是清代诗人八大山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在八大山人快五十岁的时候,他与胡亦堂相交时所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题桃花

创作年代
清代

作品出处
《四库总目》


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作者
八大山人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题桃花(1)

天下艳花王(2),图中推贵客(3)。

不遇老花师(4),安得花顷刻(5)。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此题桃花,俗有"人走桃花运"和"人面桃花"之说,此二意在该诗当中,大有深意焉。

(2)艳花王:桃花逢春最早开,出众绿而独见桃花之红艳,诱人无比,故诗人说"艳花王"。

(2)图中:指诗人所画的《桃花》册页。推贵客:桃花并不是名贵的花品种,但却将桃花推崇为此册的贵客。此一句的伏笔,是在为诗人下面要表达的隐喻做准备。

(3)不遇:没有,不碰上。花师:指园丁。桃树如果每年没有园丁的修剪,其花开得并不旺盛和艳丽,故诗人在此特作重点说明。

(4)顷刻:短时间,瞬间。桃花开放的时间虽很短暂,但经过修剪的桃花,照样有"顷刻"的红火和妍丽。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八大山人快五十岁的时候,他与胡亦堂相交时所作,这也是八大山人自遁入佛门后与世俗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从诗的客观内容来考察,诗人希冀别人赏识的心理是显而易见的。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诗是题在《墨花图卷》之一的《桃花》旁,这对于极善于用画的内容来表达自己隐喻意义的八大山人来说,也决不会是随便和轻率的。往往在艳极一时后而"化作春泥"的桃花,不仅其体容弱质,且在世俗间多蒙轻薄之毁。结合胡亦堂在《梦川亭诗集》中《咏瑞香花诗》的考察,八大山人在临川的目的就是"为得一女子"(见《永丰县志》),而诗人在此时写桃花的命运,这就给"人走桃花运"和"人面桃花"带来了必然的新说。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八大山人(1626-1705),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末清初人,杰出画家。原名朱耷,又名朱道朗,字雪个,又字个山、道朗、个山驴、朗月、刃庵、传綮、破云樵者、人屋、驴屋和因是僧号良月,一生所用名号多达五十五个,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的文号,他从59岁用"八大山人"号,一直到去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3: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的大名找到了,作者笔法太厉害
原创2022-06-18 11:00·遇见外星人
通读《红楼梦》,找不到贾宝玉的大名,作者还偏偏通过人物对话,提醒读者:贾宝玉有大名。作者不仅没有透出贾宝玉的大名,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大名一样没有提及。宝黛钗三个人物,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作者为他们设计名字、对话、一举一动,一定倾注了大量心血,不可能没考虑过他们的大名。作者之所以没说出他们的大名,肯定有不便说出的原因,但《红楼梦》有严密的文本逻辑,这些没有明示的信息是可以推理获得的。

在往期的文章中,我已经分析了贾宝玉的大名叫贾璋,薛宝钗的大名叫薛蟒,今天来剖析一下林黛玉的大名。

黛玉,顾名思义,黑色的玉。黑色的玉,在古代,常见的是岫玉,所以古人也常以岫玉作为黑玉的代名词。故而揣测,作者为林黛玉设计的大名叫林岫。黄梅戏中唱到“天下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这里也把林黛玉和“岫”字联系在一起,不知是巧合还是内有乾坤。


林岫这个名字靠谱不靠谱,如何能证明这就是作者的构思?下面,我将详细论述其中的道理。

红楼梦的背景是“末世”,书中引用了《山海经》共工撞倒不周山引起天破大洞的故事,暗示这个末世是天下末世,是王朝的末世,而不是某一家族的末世。红楼梦中描写了很多明朝和清朝的故事,所以这个末世毫无疑问指向明清易代。

贾宝玉含玉而生,暗喻传国玉玺,国家权力。所以,红楼梦中的钗黛爱情故事,其实暗喻的是争夺皇权的斗争。林黛玉代表的大明,最后输给了薛宝钗代表的大清,金玉良缘(暗喻篡位)打败了木石前盟(暗喻传位),这就是红楼梦爱情故事的隐喻。这里,林黛玉影射了末代皇帝朱由检。明朝末年,朱由检的天破了,却无力补天,《红楼梦》第一回,称之为“无用的石头”。


林黛玉影射朱由检的文本信息非常多,这里简单列举几条。

1 林黛玉是绛珠仙草,珠与朱同音,绛色为红色,也叫朱色。林黛玉的潇湘馆种了许多竹子,竹与朱同音。这些暗示林黛玉与朱的关系。

2 鸳鸯三宣牙牌令,林黛玉抽到天牌,暗示崇高身份。林黛玉有一个丫鬟叫紫鹃,字义为吐血的杜鹃,这里借用了杜宇王典故,把黛玉比作古蜀王杜宇。林黛玉的经典台词“比圣旨还快”,也暗示了其身份。林黛玉吃的药叫“天王补心丹”,暗示其天王身份。木石前盟,暗喻传国玉玺本该属于她,继承皇位的隐喻。

3林黛玉爱哭、多愁、多疑、自恋,历史上的朱由检也是这样的人。林黛玉十七岁而亡,崇祯执政十七年而死。

4林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正是朱由检的死亡方式。林黛玉曾对紫鹃说:“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黛玉,黑色的玉,不正是煤山之玉吗?1644年春夏之交,崇祯自缢身亡,而黛玉第一次葬花的时间,也是在春夏之交。

5林黛玉的题帕诗,更是藏着朱由检和崇祯。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第二句“镇日无心镇日闲”,重复用了两个“镇”字,即“重镇”,谐音“崇祯”。第一句,抛珠滚玉,珠字滚走玉字,是“朱”字。第三句,枕上袖边难拂拭,想象一下枕上脸上、袖上都是泪,枕脸袖边,拆出 “由”字和“检”字。

6林黛玉爱说“真真”(崇祯)两个字。林黛玉说史湘云“真真你是糊涂人”。林黛玉对贾宝玉说:“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

7林黛玉小心眼,爱吃醋,但对于贾宝玉吃姑娘口上的胭脂却不嫉妒。因为,贾宝玉是传国玉玺,是皇帝的印章,每天接触的就是印泥。贾宝玉吃胭脂,就是林黛玉在用印章,当然就不会嫉妒。

书中还有许多文本暗示,不再一一列举。


林黛玉之所以叫林岫,主要原因是岫中藏着“由”字。绛珠,竹子,提供了姓的信息。林,提示人物是“木”字辈(大明朱家用金木水火土起名)。再加上一个“由”字,人物的指向就非常确定了。作者显然怕提示太明显,会招致灭顶之灾,故而始终不提林黛玉的大名。

《红楼梦》采用“真事隐”的写法,很多信息故意写得模糊,但是作者采用千皴万染的手法,也就是说,用增加信息量的办法,来弥补碍语造成的障碍。所以在《红楼梦》中,一条结论往往能得到很多文本的支持。反过来说,少量文本支持的结论,很可能是我们误读了。

举报
评论 17

玛雅公民
8
我总觉得《红楼梦》写的是明朝末年的事,不是清朝的事,作者绝对不是曹雪芹,他敢把自己的真实名字挂出来,这是要灭九族的。曹雪芹只是一个化名或者笔名。清朝曹家家谱里 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

回复
·
2022年06月19日

遇见外星人
作者

言之有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11:19 , Processed in 0.0576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