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4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2: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梦》-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行侠梦
2019-09-22 22:29

【正文: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匮kuì中求善价,钗于奁lián内待时飞。】【甲戌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甲戌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有的版本是“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不管是“匮”还是“椟”都是用来盛放贵重物品的柜子或小箱子、小盒子。这又是作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写作手法,字面上理解为,精美玉放在盒子里等识货的人出个好价钱,精致的钗也放在盒子里等时机一到便飞出盒子展现它的美丽。
有的同学该问了,钗又不是无人机,怎么能飞起来呢?当然了,钗大多都是金银、翡翠、玳瑁、珍珠做成的,金钗、银钗、玉钗都常见,也有穷苦人家用荆条做成的荆钗,古人自谦,称老婆为“拙荆”,就是说老婆出身贫苦,挽束头发都用荆条,所以没有文化,目光短浅,比较笨拙。可见钗最轻的材质就是木头的,我承认就算古代有塑料制品,钗本身也飞不起来!但是钗的造型,大多是凤凰、孔雀、燕子,或者蜻蜓、蝴蝶等美而能飞的动物。因此,“钗于奁内待时飞”,没毛病。
这副对联隐藏着一个古代读书人都知道的典故,因为这个典故出自《论语》,是必修课。“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而是有许多机会他白白浪费了。徒弟们很不理解,子贡尊敬老师,才委婉的问:“一块美玉,是该把它藏在柜子里呢?还是该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古代君子佩玉,君子的品格像玉一样坚定而温润,因此用美玉来形容君子。子贡把孔子比喻为一块美玉,孔子明白他的意思,便告诉他:“卖掉,当然要卖掉!我是在等待识货的人。”孔子明确告诉徒弟,自己想入仕途有所作为,只是一方面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另一方面,时机不到,好东西不能卖个坏价钱,要等待合适的价钱再出售,自己有才华,也要等合适的机会再展示。
贾雨村吟诵“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就抒发了自己的想要步入仕途的雄心壮志,甄士隐听明白了,所以后文中,他夸贾雨村有理想、有抱负。
根据批语“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我们来看这幅对联,批书人认为作者高明,“玉”指林黛玉,“钗”指薛宝钗,上联“玉在匮中求善价”,紧接下联“钗于奁内待时飞”。我们现在写的价格的“价”是简体汉字,港澳台用繁体字,单立人旁边加个贾雨村的“贾”字,就是价格的“價”,而且汉语中贾雨村的“贾”跟价格的“價”是通假字,“玉在匮中求善价”这个“价”可以指贾雨村。“钗于奁内待时飞”更通透了,姓贾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这样来看,这幅对联就隐藏着,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在等待贾雨村的意思。如此看法,对不对呢?
我认为对,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里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们需要借助线索人物贾雨村登上《红楼梦》这个大舞台,所以她们才会“求善价”、“待时飞”。林黛玉不用说了,贾雨村是她的老师,还亲自护送她进了荣国府,贾雨村直接扶林黛玉上台。薛宝钗虽不是贾雨村亲自送进荣国府的,但薛蟠因为买香菱打死了冯渊,贾雨村讨好权贵,胡乱判案,薛家才得以安安稳稳的住进荣国府。如果贾雨村秉公执法,签发海捕文书捉拿薛蟠,薛宝钗母女二人必定为平息风波奔走劳苦,所以说贾雨村是间接的送薛宝钗上台。
另一条批语说:“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因为《红楼梦》手抄后流传,又印刷出版,版本太多,批语也不是同一位作者在同时期留下的,所以批语中也有前后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出现,我说一下我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按照这条批语的说法,“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玉”指贾宝玉,“钗”还是薛宝钗,贾宝玉待价而沽,没有碰到识货的伯乐,贾宝玉不被当时社会认可。薛宝钗恰恰顺应世俗,是封建社会大家族标配的淑女。“前用二玉合传”意思是我们前面读过的“木石前盟”,绛珠仙草要用眼泪报答神瑛侍者,就是甄士隐在梦中听到一僧一道说的“还泪神话”,二玉合传,就是林黛玉贾宝玉的感情纠葛,在前面通过甄士隐的梦已经埋下了伏笔。“今用二宝合传”意思是写到这里出现贾雨村的对联,“二宝合传”,通过贾雨村的嘴,为宝玉、宝钗的感情纠葛也埋下了伏笔。
“玉在匮中求善价”,“匮”与“闺阁”的“闺”谐音,贾宝玉周岁的时候“抓周”,面前的世间之物,贾宝玉只抓取“脂粉钗环”,暗写贾宝玉将来只钟情于闺阁之中,贾宝玉长大一点“最喜在内帷厮混”,公然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就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气逼人。”
如果说贾府是污浊的封建社会缩影,大观园无疑是清净之地、世外桃源。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倒影,也是女孩子们的乐园,贾宝玉更是身在闺中了。第五回中警幻仙姑送给贾宝玉两个字---“意淫”,说这二字绝非“皮肤淫滥”,“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这样的宝玉,就是封建时代一块隐藏于闺阁中的美玉,一位有超前思想的斗士,待价而沽,确实是“玉在匮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如果说,黛玉的人生目标是浪漫纯粹的为情而活,林黛玉是用眼泪来还债的,是精神追求,那么宝钗则是顺世而为,注重现实功利的,她懂得时机变通,“待时飞”用也她身上也恰如其分。
薛宝钗本来是要进宫选秀的,当然根据清朝顺治以后严格的选秀制度,她不参加选秀也不太可能,就算她不想参加,也必须要参加。薛宝钗父亲死的早,哥哥薛蟠偏又不稳妥,想保薛家继续富贵兴盛,要千方百计抱皇帝的大腿,这是她为家族做贡献能走的捷径。因此薛宝钗的修养非常好,她能压制自己的情绪,娘胎里带来一股热,她就服用“冷香丸”,用理智战胜冲动,圆滑隐忍,深明大义,稳重平和,恭顺体谅,勤奋简朴,还有些冷漠。薛宝钗这种性格,是她自己注重现实功利的反应。选秀没有成功,她又转向“金玉良缘”,不正是相机而动,待时而飞吗?
还有人把“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接解释为,林黛玉、薛宝钗在闺阁中都希望能顺利出嫁的。
还有人把“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接解释为,贾府破败后,贾宝玉在狱神庙受罪,是贾雨村救了他,薛宝钗为求贾雨村救宝玉,做了贾雨村的小妾。由于汉语谐音字太多,又有一词多义,种种解释各有千秋,也免不了牵强附会、凭空臆断,仁者见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4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2: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梦》-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行侠梦
2019-09-21 21:26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甲戌双行夹批: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lián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批书人说这是作者在《红楼梦》里留下的第一首诗,前面读过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第一首标题诗。作者借贾雨村的口留下的这首诗,属于“闺情”诗,就是写闺阁之中女子情感的诗,比如“泪浣香腮粉未乾,相思成病怯春寒。此情欲向琵琶诉,整得琵琶又倦弹”。
“闺情”是历代文人墨客所选择的重要题材,写“闺情”的文人多,留下的作品也多。“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香奁就闺中女子盛放香粉、梳子、镜子、首饰等物品的梳妆盒,用来代指闺阁,我国诗歌体裁中也有“香奁体”,就是专以妇女身边琐事为题材的诗,多为艳诗。这一句是说,后文还有很多香奁体闺情诗,批书人认为,雪芹写《石头记》也有留下自己诗词的目的。
看看这首诗写的怎么样,首联“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三生”咱们前几集说过了,前生、今生、来生,“三生”这个词语常常用来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三生愿”就是前生前世修来的缘分,今生今世结成了夫妻,来生来世再续姻缘的愿望。
“未卜三生愿”,能跟谁有缘结为夫妻,还无法预测,接着就“频添一段愁”,“愁”字用的好,表现了贾雨村心中的矛盾和苦闷。他盼望跟娇杏结合,想追求,但是又怀疑自己是自作多情,害怕娇杏拒绝,毕竟现在太穷,条件太差了。
男追女有三种情况:一,穷追不舍,得花钱。感情物质都投入,最容易成功。二,穷追,不舍得花钱。不舍得花钱也要花点儿,感情投入的多,物质投入的少,也能成功。三,穷,就这一个字,就不用“追”了。贾雨村是个势利之徒,很现实的,他能不愁吗?
但是,尽管如此,感情不是理智就能左右的。颔联“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贾雨村感到异常的烦闷,像所有坠入情网的人一样,他无奈的低下额头,脑海中却浮现出娇杏匆忙离开时那两次回头的情景。首联写自己“频添一段愁”,颔联写给他添愁的那个人。
颈联“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俦”就是伴侣的意思,交代自己的处境,贾雨村此时只在葫芦庙中安身,无家无业,一身破衣服,寒酸无比,自惭形秽,顾影自怜!风前月下,本该佳人相会,卿卿我我,比翼双飞。贾雨村心想我这样的条件,自己养不活自己,谁会看上我?谁会愿意做我的终身伴侣呢?情绪进入低谷。
尾联“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真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情绪高亢,充满希望和力量。神话传说里月宫中不但有嫦娥、玉兔、吴刚、桂树,还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就是蛤蟆,因此古人把月宫说成蟾宫,那么蟾光就是指月光。
唐代以后,便用“蟾宫折桂”来比喻科举考中进士。科举做官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最好的出路,只要通过考试当了官儿,便有了一切,飞黄腾达,荣华富贵,封妻荫子。贾雨村想到他有希望通过苦读,科举当官儿,一切都简单了,“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一扫胸中阴霾,“蟾光如有意”让他科举高中,他就“先上玉人楼”,开口表白,一个丫鬟断没有拒绝他的理由,也充满了自信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从《红楼梦》文本来看,贾雨村还算是一个重情的人,我是说爱情,他对娇杏绝对可以。但是,为了求官、保官、升官,他不惜出卖了自己恩人的女儿甄英莲,还有贾府被查抄的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除了对娇杏的初恋之情,贾雨村的感情世界再没有一丝光亮。把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写出了重感情,作者阅人无数,功力深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4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2: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梦》-姓贾名化字时飞,“穷酸书生”假语存
行侠梦
2019-09-18 20:49

《红楼梦》文本:【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
我国古人有名有字,咱们在【我读《红楼梦》】的第一集里讨论过了,这里不再啰嗦。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别的称谓,叫作“别号”,简称“号”。一般都是自己给自己起“别号”,也有朋友帮忙起的。除供人称呼外,别号的实用性很强,多用于诗词、文章、书籍、字画等文艺作品或艺术加工品的署名,类似于现在的笔名、网名、品牌。因此,有别号的人,一般都是文化程度较高、文化底蕴深厚的人。
咱们前两集讨论了姓甄名费字士隐,作者没有交代他的别号,或者说作者根本没有帮他设计别号。但是贾雨村有,因为作者给贾雨村设定的文化水平比较高,开口诗词歌赋,下笔锦绣文章,这样以来他就更好的起到线索人物的作用。这样的贾雨村才能在第一回就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做了官。这样的贾雨村才能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迅速的丢官。
《红楼梦》第二回,作者安排丢了官的贾雨村赶快去做了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与冷子兴关于清浊之气的议论,正邪两赋的说法,都是贾雨村文化底蕴深厚的继续展示,不为让读者称赞贾雨村博学远见,而是为了铺垫后面情节,要让读者知道林黛玉的诗词厉害是有原因的。贾雨村是作者创作小说的工具,或者说是个特邀演员。
姓贾名化,批语说是“假话”,谎言。当官儿的说假话也正常,有时候不得不说,要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理解群众是不明真相的。
表字时飞,批语说是“实非”,实际的“实”,非常的“非”,实际并非如此。全是假话吗?不,真事隐了,表面上是假话,细细体会假中有真。
别号雨村,批语说“村言粗语”,用乡野农村里粗俗的语言来引出故事,这几条批语,是批书人针对作者“假语村言”的写作手法来说的,在认同的这三条批语基础上,我还有话要说。
文本中姓贾名化,这个“化”是变化的“化”,就有变化的意思,暗指假可以变化为真,古人名和字有很强的关联性,文本中他表字时飞,时机的“时”,飞翔的“飞”,变化有两种,往好的方向变还是往坏的方向变,要看准时机,时机一到,飞黄腾达。
第一集里咱们讲了,父母、长辈给孩子起名取字,都是希望孩子将来生活的好,姓贾名化字时飞,“时飞”这个字就是对于“化”这个名的补充,想让孩子时机一到就有飞黄腾达的变化,想让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别号雨村,预示着他选择的发展时机是不好的,是愚蠢的!
前两集,咱们讨论甄费甄士隐,说过“君子之道费而隐”,天下无道君子隐居赋闲,天下有道君子出来做官治国理天下,甄士隐是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才辞官回乡的,贾雨村却选择这样的时机挤破头皮去考试做官,丢官后又想方设法依附权贵,最终没有好结果。
身在官场的甄士隐主动退出,住在葫芦庙外,最终出了家。住在葫芦庙里的贾雨村,出了葫芦庙进入官场,去经历甄士隐经历过的那些黑暗,而且他比甄士隐更能变化,所以看似飞黄腾达了,再一变化还不如甄士隐。正如钱钟书先生写的《围城》,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4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2: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梦》-癞头和尚为什么说甄英莲“有命无运”?
行侠梦
2019-09-11 22:30

《红楼梦》文本有这样一段,一僧一道【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
针对癞头和尚的这句话有一大段批语,【甲戌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批书人说的八个字说是指“有命无运,累及爹娘”,重点是“有命无运”,至于“累及爹娘”也许是癞头和尚吓唬甄士隐的。
命运简单的说就是宿命和运气,从命理学角度上来说,有两重含义,一是命,命是父母给的,是先天的,命一旦给定无法改变,有必然性。二是运,运是人所处的环境给的,是后天的,人生各阶段环境会有不同的变化,有偶然性。有命无运就是说,先天条件是很不错的,可惜没有运气,没有遇到合适的时间或空间来运作原本不错的命!
三岁的小女孩甄英莲都用上了“有命无运”这四个字,古代男权社会,男子有命无运的更多了。历史上也确实有太多的帝王将相、英雄好汉、忠臣孝子、仁人志士、词客骚人,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可惜有命无运!因此批书人说《红楼梦》可不是简单的只写儿女情长,还举了两个例子,“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
“武侯”是诸葛亮的封号,刘备临死前,在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可为国君,就请诸葛亮继续辅佐,如果刘禅昏庸无能,就请诸葛亮取而代之。诸葛亮忠心耿耿辅佐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后人称为“诸葛武侯”或者“武侯”。诸葛亮鞠躬尽瘁,前后六次北伐,最终累死在五丈原。有人说:“只因先主叮咛后,星落秋风五丈原”,武侯之恨就是当年刘备集团弱小他提出先三分天下,再谋求一统,可惜岁月不饶人,再有能力也没时间去完成统一大业。这就是“运”受到时间限制的结果。
“武穆”是岳飞的谥号,北宋末年,宋徽宗当朝。他老爹宋神宗死的早,宋徽宗小时候没有被当成接班人来培养,就是声色犬马,吃喝玩乐的浪荡皇子,接班的是他哥哥宋哲宗。宋哲宗死的更早,死的时候连儿子也没有,宋徽宗本来是个艺术家,突然就当了皇帝。金兵大军压接,他还沉醉于书画之间不理国政,干脆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破开封城,徽宗、钦宗皇帝爷俩一起被抓到草原上去了。
下一年,赵构(高宗)在河南商丘称帝,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南宋出了位抗金名将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善战,20岁投军,有用勇有谋,他想北伐收复失地,报仇雪耻,迎回徽、钦二帝。但是,南宋高宗赵构可不这么想啊,打赢了仗,把我爹和我哥都接回来,我这个皇帝算老几啊,岳飞这样有能力的主战派坚决不能用,还是状元出身的主和派秦桧好。再说了,养肥一只鹰有被啄瞎眼的危险,养肥一只鸽子随时可以烤着吃,赵构就用鸽派打压鹰派。
民间传说,岳飞、岳云等人是被秦桧夫妇杀害于当时的最高审判机关---杭州大理寺风波亭。杭州街上,一家卖早点的商贩得知消息气愤无比,就搓捏了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人们为了发泄愤怒,争相购买。随着顾客越来越多,店铺就简化制作工序,直接把两条面缠绕起来油炸,成为如今油条。秦桧的“桧”字有两个读音,“hui”或者“gui”,现在,还有些地方仍有把油条称为油炸桧或油炸鬼。
岳飞没能完成迎回二帝、报仇雪耻的理想,最终死在自己人手里,这就是“运”受到空间环境限制的结果。
因此,批书人才说“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每个人的职务、地位、责任、使命、理想不一样,但命理、命运、命数的差别不大,明白这些道理的人,就算因为有不能完成的目标而悔恨,也能自我宽慰原谅,最多感叹几声世事无常、造化弄人,时也,运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4
 楼主| 发表于 2024-3-19 18: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九月初三】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九月初三是个敏感时间,为何林如海和秦可卿全死在这天?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会有很多不经意的线索很重要。

比如,“十五”就是个敏感时间。甄士隐出场是七月十五,支助贾雨村是八月十五'丢女儿是正月十五,葫芦庙大火是三月十五。

而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尤其重要,成为贾府重要的兴亡伏笔。

说到事关“兴亡”的重要时间线,就不得不提一下“九月初三”,也就是林如海去世的那天。

曹雪芹有意将林如海安排于九月初三去世,绝对大有深意。




何况从时间来推算,秦可卿死的那天十有八九也是九月初三。

秦可卿“五七”正五那天,也就是葬礼第三十五天,贾琏派小厮兴儿回来报丧。

(第十四回)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儿请安。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服带几件去。”

林如海去世,贾琏操办葬礼,派昭儿回来时,已经是他和林黛玉一同由扬州护送林如海灵柩回苏州时候。

算上时间,林如海最少停七天,兴儿由南回来,大致要一个月左右路程。

再联系林如海死于九月初三上午的巳时,为九点到十一点。而秦可卿死的时间是夜里亥时,也是九点到十一点。两人一白一黑,一早一晚,恰好对应不是巧合。




可以据此推断出秦可卿的死亡时间就应该也是九月初三。也就是王熙凤生日的第二天。

林如海是皇帝钦点的探花郎,又被派做巡盐御史,算是皇帝培养的新臣。

贾府是太上皇老臣,是先皇肱骨的四王八公之二,为四大家族之首。

别看林如海与贾家是翁婿关系,实际上却分属皇帝与太上皇“新旧”两派。

林如海被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去接管和巡查的就是太上皇时安排的盐政问题。

根据后文贾宝玉给林黛玉讲述的“小耗子偷香芋”故事来看,林如海的死很显然存了问题。最可能是死于扬州盐课官员的迫害。




可见当时太上皇退位,新皇帝登基,权力交接过程中的残酷权力斗争现实。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九月初三”这个时间,才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有名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看似是吟咏“江景”,实际是白居易抨击朝政的体现。

这首诗大约是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 ,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写。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白居易目睹新旧两党纷争不断而大失所望,才自求外任去了杭州。后来有名的西湖白堤便由他而建。




牛李党争是唐代甚至历史上最有名的“朋党”之争,类似的还有王安石变法的新旧两党之争,明代的内阁党政、东林党争,索额图明珠党争等。

贾府所属的四王八公老臣,作为太上皇一党为旧。为世家贵族代表。

林如海所属的科举新臣,是皇帝亲信一党为新。为科举士人代表。

双方正好是“牛李党争”的利益相关方。林如海的死,也表明新党上台立足未稳,被旧党打压反扑的残酷现实。

从唐宪宗到唐宣宗,牛李两党走马灯一样祸害朝政。白居易的诗中,“残阳”和“新月”分别代表了“牛李”新旧两党。

而古代诗人所作诗词中,“日月”又常被做为帝王权力的象征。比如,“日边红杏倚云栽”的“日”就是指皇帝。

最有名的还要属李白所作《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之一》: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讲的是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灵武继位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双皇同朝如“日月”同天,就是“双悬日月照乾坤”。

太上皇如“残阳”。

皇帝如“新月”。

所以,“九月初三”的意义就点出了《红楼梦》中贾府所处的朝堂中,两个根深蒂固的矛盾。

一,太上皇与皇帝的“父子”矛盾,王公贵族,文武大臣需要“站队”。

二,贾家所处的王公贵族世家,与林如海代表的科举仕途上位寒门,新旧两党的利益再分配。

两个矛盾又合二为一。贾家为首的四王八公拥立在太上皇周围,与皇帝支持的新兴世纪发生了根本矛盾冲突,就造成了贾家日后被抄家的结局。

林如海死在九月初三白天,代表他被旧势力所害。

秦可卿死在九月初三夜里,代表贾家被新势力消灭。




贾家作为王朝老臣,对太上皇忠心,对新皇帝不忠不顺,是他们败亡的关键。

林如海之死,揭示双方矛盾激化。

秦可卿之死,成了贾府败亡导火索。

不光如此,贾政的书房名叫梦坡斋,提到的苏东坡。他外放学政去的海南,也是乌台诗案后苏东坡一贬再贬去的地方。贾家“白玉为堂金作马”的玉堂是苏轼的号。薛宝钗的“(分瓜bān)瓟斝”影射婚后结局,其上“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正是苏轼身为司马光旧党反对王安石变法新党,被冤枉的“乌台诗案”时间……

综上,“九月初三”,将白居易的《暮江吟》引出的“牛李党争”作为解开谜底的钥匙。将贾家当时所处两皇并立,新旧党争,利益再分配的事实表现出来。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发布于 2023-08-31 09:06・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4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08: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绛珠===通灵玉+甄士隐一面之缘+】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甄士隐影射朱由检===蠢物顽石===通灵宝玉?
绛珠===朱由检//朱明帝王?
绛珠===通灵宝玉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4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3: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张溥+人间万姓仰头看+】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张溥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清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选庶吉士,文学家。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两人相互砥砺,崇尚节气,切磋文理,立志改革世风日下的文坛。天启四年(1624年),二人在苏州创建复社。天启六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因此,“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的声势震动朝野。
   张溥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因此他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后改庶吉士。曾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叫做复社,兴复古学,进行文学与社会活动。复社表面是讲学"以文会友",实际是评议时政,并与贵族大官僚斗争的一个政治集团。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名声很大,复社影响甚广。《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案未结而溥已故世。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但他在提倡兴复古学的同时,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前、后七子单纯追求形式、模拟古人有所区别。
   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为"缙绅"所不能及。叙议相间,以对比手法反衬五人磊落胸襟,为传诵名篇。
   张溥著作有《七录斋集》。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时刻本。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于各集前均写有题辞。此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四库全书总目》说:"此编则元元本本,足资检核。"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注),将各集卷首题辞首次辑成一书,并加必要注释。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张溥著作的重要参考书。张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张溥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正。
   故居位于太仓市区西街,建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为三进组合式的院,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也是市博物馆所地,内设复社纪念堂、文物陈列馆、太仓名人馆、“四王”纪念馆等。
   张溥之死
   张溥之死,结束了晚明众多文人救国的白日梦,也是一场时代的悲喜剧。“读罢惊魂似梦里,千行清泪不成悲”“八月胥江浊浪奔,千人缟素为招魂”多少人为之失声痛哭,多少人因此惊惶无主。张溥是为了社稷死的:“南冠君子朔风前,慷慨西行倍可怜”,多少人含悲流泪悼念着“西行”的张溥。
   一介书生张溥,成长于晚明风雨飘摇的时代。他满怀一腔热血,继东林而起,联合正义之士,组织和主持文人团体复社,欲只手撑起明朝摇摇欲坠的天下。二十三岁时他在苏州创立应社,团结了吴中有抱负的文人;二十六岁愤而作《五人墓碑记》,风神摇曳,正气浩然,矛头直指腐败的明王朝的宦官和贪官;二十七岁入太学,目击朝纲不振,丑类猖狂,与北京文人结成燕台社,作檄文揭发阉党罪行;二十八岁又召集了尹山大会,在会上,张溥倡导合大江南北文人社团为复社,关心国家政事和民族兴亡。崇祯六年,三十二岁的张溥主盟召开著名的虎丘大会。“山左(西)、江左(西)、晋、楚、闽、浙以舟车至者数千人”。他站在千人石上登高一呼,群起响应,朝野震惊。

   在当时,复社成员发展几乎遍及国内,共三千零二十三人,著名的爱国文人陈子龙、夏允彝、侯岐曾、杨廷枢、顾炎武、归庄、陆世仪、瞿式耜、文震孟等都是社内中坚,苏州一带的文人入盟最多,他们有的在朝,有的在野,结成了浩荡洪大的政治力量。由于张溥等人的筹划和努力,当时的文人士气大振。一扫 “宁坐视社稷之沦胥,终不肯破除门户之角立” 的明时士习,打破门户之见,以国家为重,年轻的张溥在阉势熏天的日子里,不计危殆,挺身而出,振臂而呼,树起了以文会友的旗帜,来绾结天下士人的心。他匡扶正义的勇气,歆动天下。然而,这只是书生意气,他在幕后操纵朝政,反被高官大臣利用,聪明反被聪明误,抱着遗恨而死,年仅四十,留下了值得后人深思的无数问号。
   张溥生于苏州太仓。幼年时,家中财产被身为工部尚书的兄长张辅之凌夺、讼争,父亲张虚宇郁郁而死。张溥因为庶出(其父与婢女所生),家族中都看不起他,连家中的奴仆也讥笑他“塌蒲屦儿何能为”。但张溥不妄自菲薄,他洒血书壁,暗暗发誓要自强不息,与好友张采日夜在家苦读,并对经典不惮一而再、再而三地抄录、默诵,直到能够流利背诵为止。著名的“七录斋”的故事由此产生。 明天启四年,张溥与江南文人在苏州创立应社,人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又发展夏允彝、陈子龙、吴应箕等加入,以文会友,兼议朝政。他们崇尚气节,欲在明末的风云变幻中有所作为。应社诸人就是未来复社的骨干。
   苏州周顺昌被捕,五人奋起于平民百姓间,为周顺昌鸣不平,结果不屈而死。张溥在五人墓前,“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哀痛五人墓只是块无字石,便写下了著名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赞扬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这也是他自己的写照。事后他对张采说:“我们这些人应当为国事奉献自己的生命”。他在北京结燕台社、吴江结复社,都是“目击丑类猖狂,正绪衰歇”,忧国忧民,指出应对污浊的政治反抗,伸张正义。自复社建立后,他们更是连连发起驱逐阉党顾秉谦、阮大铖的行动。
   明末,朝廷中高官斗争激烈,大学士像车轮似的转换。复社兴起时,周延儒为首辅,他是张溥考取进士的宗师,复社中有许多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周便利用了这支力量。其实在周延儒的内心对东林党与复社均无好感,甚至还有些仇恨。后来,周延儒被罢官,温体仁当上了首辅。温早就对复社和张溥目为眼中钉,在他的授意下,其弟温育仁、吴炳等作了《绿牡丹传奇》,讥诮复社,故意挑衅。如今他一朝成为首辅,自然就快意恩仇了,不久就策动属下伺机陷害张溥、张采。 张溥会试中会魁,授庶吉士,为官守正不阿,不为权贵所容,“执政要人耿耿视”,温体仁等在皇上面前累进谗言,并与同党的刑部侍郎等指使人炮制出《复社首恶紊乱漕规逐官杀弁朋党蔑旨疏》,又托名制《复社十大罪檄》,说张溥以天如为名号是把自己比作天,并说复社欲倾覆宗社,并将自然界的风蝗之灾附会说是因复社招致。复社也不甘示弱,朝中有黄道周等大臣同情复社,复社又集“宇内名宿”,作《留都防乱公揭》揭露阉党,双方斗争激烈,几乎势均力敌。 不久,温体仁被多疑的崇祯帝罢官,后来又被赐死。时人《题壮悔堂集》有句云:“传奇最爱《桃花扇》,谁唱温家《绿牡丹》”,褒贬自见。张溥等复社成员累受挫折,误以为只要能推出他老师周延儒,就可以改变大局,于是全力推动这个老奸巨猾的大官复出。“太仓张溥为门户计,鸠金二十万赂要津,宜兴(指周延儒)得再召。”周延儒的东山再起,全靠张溥的幕后活动,正在这个时候,周延儒在江南把人家的妇女据为己有,被张溥抓住把柄。因此张溥就“以数事要(胁迫)之”,将话挑明:我动用了人力物力,您如果复出,必须改变以前的作为,这样才可以重新获得大家的信任。机不可失,老政客周延儒一口答应。

   周延儒重新当上了首辅,朝政也确实有所更新。张溥兴奋异常,与复社同仁研究了改革国事现状的许多主张,到处议论朝政,还把自己的建议写成二册,呈给周延儒,大家都沉浸在喜洋洋的氛围中,觉得大有作为的时机来临了。孰料乐极生悲,书生意气哪敌得了政客绵里藏针的狠毒。当他兴冲冲返回太仓家中,当夜就腹部剧痛不已,一命归西,死得实在离奇。由于人为的历史遮蔽,真相迷蒙湮没。好友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并挥泪题诗,诗中也隐约留下了对其死因的怀疑。计六奇《明季北略》上则较确定地说,是吴昌时用一剂药送张溥入九泉的。周延儒的复出,张、吴两人同是划策建功的人,但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吴昌时把大权握在手中,不愿张溥尝鼎一脔,就出此毒计。当然,吴昌时的背后还能看到周延儒狞笑的影子。
   张溥少年得志,锋芒毕露,不但对这个老师的某些行为看不上眼,而且经常要他按照复社的意思做事,因此周延儒对这个学生恨之入骨,只是为了利用才虚与委蛇,哪里肯真正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呢?
   周延儒是个贪钱又贪色的人。不妨回头看看发生在此前的一件事。东洞庭山富室有一个死了丈夫的少妇,耐不住寂寞,勾通外人自嫁自。那富家当然不愿意,告到县里,娶亲的害怕,不得已将少妇盛妆送给了周延儒。周“一见宠悦”,当时恰值朝廷发表他重为首辅,他溺于美色,拖延着不肯进京出仕。张溥就拿了县里的捕单找到周延儒,也不管什么师生之礼,把捕单朝他面前一掷,周延儒不由大怒,张溥不买他的账:“这不过是小事一桩,您用不着发这么大的火。如果您现在不肯出山,将来恐怕会有比这更坏的事情。”这老滑头一听,马上变了脸,对张溥说:“没有您这番话,我看不到这一点。”竟然将学生也恭恭敬敬称您了。于是就带着那个少妇走马上任。这一出似乎是“小事”,怨毒却结得极深,无形中为张溥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线。
   周延儒上任伊始,起用了一些人,也罢了一些人的官职,作过些“好事”。这使张溥、张采等人有些得意,天真地认为周延儒以前仇恨东林党,现在知道错了,就可以引导他走上正路,真以为周延儒一夕之间就变成了正人君子。待到张溥一死,这些读书人才知道了政治的凶险。周同谷的《霜猿集》有关张溥之死,有“故人昨夜魂游岱,相国方言好做官”的诗句,诗后有注:“张西铭(即张溥)讣音至,延儒惊起曰:‘天如奈何遽死!’既而曰:‘天如死,吾方好做官’。客曰:‘庶常(指张溥)吾道干城,公何出此言?’延儒乃出一册示客曰:‘此者天如所欲杀之人也,我如何能杀尽?’”在周延儒眼中,张溥实在是个碍手碍脚的人物。张溥将自己一展鸿图的希望寄托在周延儒的出山,而周延儒则把自己为所欲为的希望寄托在张溥的死亡,这真是悲剧的点睛之笔。
   张溥一死,全国性的复社顿时失去了领袖。周延儒的身边就被吴昌时辈包围了,他们开始为所欲为,最后不但自己丢了性命,也促使了明朝的加速灭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7588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4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3: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赐假归娶与虎丘大会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时间:2022-05-0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赐假归娶与虎丘大会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正当吴伟业得罪了温体仁、蔡亦琛,温、蔡一党伺机报复,伟业处境危险的时候,崇祯帝批准了他回家娶妻的请求,并“赐驰节还里门”。他把崇祯帝在试卷题字夸奖和赐假归娶看做是旷世之恩,铭刻在心,终其身念念不忘。妻子郁氏,是吴地的名门大姓。这期间,只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值得一记,这就是发生在崇祯六年的虎丘大会。虎丘大会以后,复社的势力更大了。
赐假归娶与虎丘大会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正当吴伟业得罪了温体仁、蔡亦琛,温、蔡一党伺机报复,伟业处境危险的时候,崇祯帝批准了他回家娶妻的请求,并“赐驰节还里门”。[31]他以少年高第,又获钦赐归娶,“大登科后小登科”,占尽无限风光,难怪张溥在给他的送别诗中说“天下好事皆归子”[32]了。他的际遇令天下士子艳羡不已,知名度大大提高,他本人也感到无比荣耀、喜悦和激动。他把崇祯帝在试卷题字夸奖和赐假归娶看做是旷世之恩,铭刻在心,终其身念念不忘。

吴伟业离开京师在崇祯四年八月之后不久。他从这一年三月任翰林院编修,至获假而归,初次立朝仅仅五个月。

他抵家大约已是冬天了。他的归来给家人带来了欢乐,祖母汤氏无限疼爱地看着差不多一年不见的孙子,关心地打听他在京中的生活,笑得合不拢嘴。[33]他讲述了这一年的经历与见闻,特别还讲了归家路上途经苏州拜见远房伯姑的情况,引起祖母、父亲和伯父深深的感慨。[34]

崇祯五年春,吴伟业成婚。妻子郁氏,是吴地的名门大姓。据说,婚礼那天,太仓城热闹非凡,前来致贺的人络绎不绝,晚上灯火夹市,灿如白昼。祖母汤氏自谓活了七十四岁从没见过这样的盛事。[35]婚礼前后,许多知交和有名的文人写诗文祝贺,可惜有些散失,有些只剩下只言片语,惟有明末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的两首七律《吴骏公归娶》完整地流传下来。其一云:

诏容归娶主恩私,何羡盈门百辆时。顾影彩鸾窥宝镜,衔书青鸟下瑶池。侍儿烛引燃藜火,宰相衣传补衮丝。珍重千秋惇史笔,多情莫恋画双眉。(www.guayunfan.com)其二云:

年少朱衣马上郎,春闱第一姓名香。泥金报入黄金屋,种玉人归白玉堂。北面谢恩才合卺,东方待晓正催妆。词臣何以酬明主,愿进关雎窈窕章。[36]

由这两首诗,既可以看出婚礼的隆重、吴伟业的春风得意,又可以看出像陈继儒这样的老一辈文人对吴伟业所寄予的厚望了,希望他莫要眷恋家室,要珍重词臣的地位,尽到“千秋史笔”的责任。

婚礼结束后直到崇祯七年秋,吴伟业过了三年悠闲的日子。这期间,只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值得一记,这就是发生在崇祯六年的虎丘大会。

崇祯五年的冬天,张溥请假葬父,由京城回到太仓。第二年春,他又一次组织了全国复社的盛大聚会。这一次的规模更大,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原因一是金陵大会之后又过了三年,复社成员更多了。人们看到,这几年,复社中人不少中了举人,中了进士,尤其是张溥门人吴伟业,二十才出头便连夺会元、榜眼,又“钦赐归娶,天下荣之”。因此都认为出于张溥师门者必能早登龙门。当张溥尚在京城时,大江南北就有许多士子相继来到太仓,到张溥宅中行定师弟礼,向京城遥拜,将姓名登录在复社簿籍上而后去。等到张溥自京城而归,途中每天都有士人携文章拜见。及至回到家中,“四远学徒群集,”[37]“海内学者争及门,屦常满”。[38]原因之二是这次大会的筹备更加充分,组织更加细致。张溥先期发出传单,与各地社长相约,连山东、山西、江西、湖广、福建等遥远之地都通知到了,各地乘船乘车而至者数千人。大会地点定在了苏州虎丘。开会那天,人多得山上云岩寺的大雄宝殿容不下,生公台、千人石都鳞次栉比布满了坐席,熙熙攘攘,往来如织。游人聚观,无不诧叹,认为是明朝开国以来近三百年未曾有过的景象。[39]

吴伟业肯定参加了这次大会。张溥自然是大会的中心人物,而吴伟业的地位也非前两次大会可比,第一次他还只是一个生员,第二次刚刚中举,可这一次他却是已经“联捷会元、鼎甲”,并且以一个朝廷官员的身份来参加了。他成为会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虎丘大会以后,复社的势力更大了。据说张溥的弟子多达七千人;[40]又说杭州、吴兴之间为水乡,士大夫家所备行船,船灯上都书写着“复社”二字,后来人皆效仿,几乎满郡如此。[41]张溥对于及门弟子不遗余力地给予提携与鼓吹,经他奖掖而成名者数十百人,朝廷所派考试童生和生员的学政往往以张溥的评论作为取舍标准。[42]甚至有人谣传省试、会试,天子徒然任命了主考官,中试者的名单以及名次,张溥实际上都编排已定,主考、房师不是张溥的弟子,就是复社中人,只等张溥一句话而揭榜。[43]话越说越神,攀附复社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人人争欲入社,而做父兄的没有不乐意让子弟入社的。然而这样一来,也就难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了,不少嗜名躁进、钻营奔竞之徒也窜入了复社之中。[44]有些人的行为不仅不能给复社增色,反而败坏其名,让人侧目而视了。

复社势力的膨胀招惹来与之作对的大官僚阶层更深的警惧和嫉恨,而那些被复社拒之门外的士子和地方官吏也心怀不满和怨望,两股势力气味相投,很轻易地就会一拍即合,一有时机,他们便将合力给复社以致命的一击。

吴伟业回朝之后,所面临的正是这样一种风雨欲来的凶险的局势。

[1] 《梅村家藏稿》卷五七《与子暻疏》:“应童子试,四举而后入彀。”顾湄《吴梅村先生行状》:“年二十,补诸生。”又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崇祯元年戊辰,二十岁。陈学院岁试,入州庠。”

[2] 张溥《七录斋集·五经征文序》。

[3] 张溥《七录斋集·五经征文序》。

[4] 朱倓《明季南应社考》。

[5] 张采有《周礼合解》一八卷;杨廷枢有《易论》一卷;杨彝有《四书大全节要》和《四书说约》二十卷(《四书说约》与顾梦麟合撰);顾梦麟有《诗经说约》二八卷、《四书十一经通考》二十卷、《重订说约》二十卷;张溥有《周易注疏大全合纂》六八卷、《尚书注疏大全合纂》、《诗经注疏大全合纂》三四卷、《春秋三书》三二卷、《四书注疏大全合纂》三七卷、《十三经诂释》等等。

[6] 见《明史》卷二六七《徐汧传》和徐鼒《小腆纪传》卷四九《杨廷枢传》。

[7] 计东《改亭集》卷十《上太仓吴祭酒书》:“大江以南主应社者,张受先、西铭、介生、维斗,大江以北主应社者万道吉、刘宗伯、沈眉生。娄东有应社十子,吴郡有应社十三子。”

[8] 见《梅村家藏稿》卷二四《复社纪事》和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

[9] 同上。

[10] 见张采《知畏堂集·文存》卷八《庶常天如张公行状》、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一及张鉴《冬青馆甲集》卷六《书复社姓氏录后》。

[11]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

[12]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复社声气遍天下,俱以两张为宗,四方称谓不敢以字,天如曰西张,居近西也;受先曰南张,居近南也。及门弟子则曰南张先生、西张先生,后则曰两张夫子。溥亦以阙里自拟。于是好事者指社长赵自新、王家颖、张谊、蔡伸为四配;门人吕云孚、周肇、吴伟业、孙以敬、金达盛、许焕、周群、许国杰(按当为吴国杰)、穆云桂、胡周鼒为十哲;溥之昆弟十人:张浚、张源、张王治、张撙、张涟、张泳、张哲先、张漼、张涛、张应京为十常侍;又有依托门下,效奔走、展财币者,若黄、若曹、若陈、若赵、若陶,则名五狗。”

[13] 见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

[14] 见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

[15] 同上注,并参见《梅村家藏稿》卷三六《彭燕又五十寿序》和李辅中《万年少先生年谱》。

[16] 见《梅村家藏稿》卷三六《彭燕又五十寿序》。

[17] 见《万年少先生年谱》。

[18] 张溥《七录斋集·五经征文序》。

[19] 见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所引李继贞《萍槎年谱》。

[20] 张溥《七录斋集·五经征文序》。

[21] 见《梅村家藏稿》卷五七《与子暻疏》。

[22] 张溥《七录斋集·五经征文序》。

[23] 见谈迁《国榷》卷九一。

[24] 见《梅村家藏稿》卷五五《制科一》。

[25] 见陈廷敬《吴梅村先生墓表》。

[26] 黄与坚《愿学斋文集》卷三八《内阁中书舍人王君墓志铭》。

[27] 见《太仓十子诗选》王昊《硕园集》。

[28] 见吴伟业《绥寇纪略》卷一《渑池渡》。

[29] 《明史》卷三○八《温体仁传》。

[30] 见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

[31] 张溥《七录斋集·古文近稿》卷二《寿吴年伯汤太夫人寿序》。

[32] 《七录斋集·诗稿》卷一《送吴骏公归娶》。

[33] 《梅村家藏稿》卷五七《与子暻疏》:“应童子试,四举而后入彀。”顾湄《吴梅村先生行状》:“年二十,补诸生。”又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崇祯元年戊辰,二十岁。陈学院岁试,入州庠。”

[34] 见《梅村家藏稿》卷五十《先伯祖玉田公墓表》。

[35] 《梅村家藏稿》卷五七《与子暻疏》:“应童子试,四举而后入彀。”顾湄《吴梅村先生行状》:“年二十,补诸生。”又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崇祯元年戊辰,二十岁。陈学院岁试,入州庠。”

[36] 见《陈眉公先生全集》卷三一。

[37] 见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

[38] 张采《知畏堂集·文存》卷八《庶常天如张公行状》。

[39] 计东《改亭集》卷十《上太仓吴祭酒书》:“大江以南主应社者,张受先、西铭、介生、维斗,大江以北主应社者万道吉、刘宗伯、沈眉生。娄东有应社十子,吴郡有应社十三子。”

[40] 周同谷《霜猿集》有诗云:“娄东月旦品时贤,社谱门生有七千。天子徒劳分座主,两闱名姓已成编。”自注:“娄东张庶常溥,举复社附东林,一时奔竞者多归之,门生有七千人焉。春秋两闱,天子徒然分遣座主,而孰元孰魁,孰先孰后,庶常已编定无遗人矣。座主房师,非门下士,即东林党人,待庶常以揭榜,大为孤寒之患。童生府录一名,值银一百二十两,皆为党人壅塞也。”(见蒋逸雪《张溥年谱》所引)

[41] 见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

[42] 见《梅村家藏稿》卷二四《复社纪事》。

[43] 见张采《知畏堂集·文存》卷八《庶常天如张公行状》、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一及张鉴《冬青馆甲集》卷六《书复社姓氏录后》。

[44] 见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4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3: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明睿(1585年-1671年),字太虚,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基本信息
本名
李明睿

所处时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江西南昌

出生日期
1585

逝世日期
1671

人物经历

万历十三年(1585年)出生,天启年间进士,李邦华、吕大器推荐,任"左中允"。敬嚷霸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李明睿劝崇祯放弃北京,尽快谅删灶南迁,皇帝告诉他:"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李明睿说:"天命微密,当内断圣组道笑腿心,勿致噬脐之忧。"并请崇祯勿犹豫,尽快决断。判再蒸崇祯一直有意迁都,三月初四日,崇祯对众臣说:"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朕将何往?又功朕局乘影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陈演反对"南迁",并示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明亡后,蓄养多妓宙杠,有八面观音和驼淋颂套四面观音,后为给事高安所得,以奉吴三桂。康熙十年(1671年),与吴伟业同年去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4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8: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演是崇祯时期演技最好的一位内阁首辅
播报文章

奥森网络真宜
关注
2021-08-05 13:46

张四知接任了大明首辅之位,但由于他德行和能力俱有亏,所以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没完没了的弹劾,搞得他头都大了。


基本上,张四知张首辅每天的主要工作不是处理内阁事务,而是集中精力处理弹劾自己的奏折。必要时,他还得向崇祯帝上疏自辩,而将朝政事务通通延后处置。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三个月,无论是崇祯皇帝还是张四知,二人都已经疲于应付,已经累得够呛。可是,言官们却没有累,他们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继续进行着铺天盖地的弹劾。
没办法,尽管张四知非常舍不得自己的首辅之位,但“惹不起,躲得起”的道理他还是懂的,于是只好上疏请辞。而早已精疲力尽的崇祯也很快就批准了他的辞呈,或许,张四知辞职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张四知离开内阁后,崇祯召回了之前的首辅周延儒。可惜,周延儒这次出山也无济于事,他本人更因为在督战中欺君罔上而殒命,成为第一个因为欺君而被赐死的首辅。
周延儒之后,陈演接替他而成为了明朝的第六十五位内阁首辅。


陈演(1581年——1644年),字发圣,号赞皇,四川井研(今四川省乐山市)人。他的才质非常平庸,但是为人却阴险刻薄,一贯弄权乱政排斥异己,甚至到了睚眦必报的程度,最后被李自成斩杀。
陈演在出仕以前的记录无以考证,只知道他在1622年才考中进士。四十一岁的进士虽依然耀眼,毕竟明朝的科举考试绝非易事,不像我们现在考个大学这么so easy。可是,要比起绝大多数首辅来,这个年龄显得有些大了,之前的很多人在此时都已经入阁了。
幸好,陈演的成绩还算不错,通过了庶吉士的学习后,他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得以待在北京继续熬资历,而不必从基层一步步做起。
当时的天启朝,皇帝是不管事的,忙于锛凿斧锯,忙于木工事业;朝臣是不管事的,忙于勾心斗角,忙于朋党之争;而所有的军政大事,皆由魏忠贤魏公公拍板,他真的是当之无愧的“九千岁”。
年龄不小但却初出茅庐的陈演,深知自己的能力也有限,必须寻找强大的靠山才能出头。于是,他先后向最大的两股势力阉党和东林党抛出媚眼,可惜两边都看不上他。这下!陈演可就悲剧了。
之前的好多首辅都是主动选择两不相帮,不涉党争。而他,只能是被动选择两不相帮,不涉党争,只得老老实实的蜷缩在编修的位子上装孙子,踅摸机会的出现。


木匠皇帝朱由校在稀里糊涂的当了七年皇帝后驾崩了,信王朱由检继位登基,史称崇祯皇帝。在他即位后,立即就重用东林党人,着手对魏忠贤的阉党展开清算工作,但凡与魏忠贤有瓜葛的朝臣,一律问罪下狱,有的还被砍头或流放。
一波操作下来,崇祯帝终于发现自己矫枉过正了。因为随着阉党的彻底败落,造成了东林党的一家独大,他们完全把持了朝政,成为了新的祸乱源头。
为了平衡朝局,崇祯又开始起用一些没有朋党背景的官员任职。由于陈演既不是阉党,也不是东林党,所以他不牵涉朋党。得益于此,崇祯对他倒是比较放心,升任陈演担任了翰林院的掌院学士。
真的是既可笑又可悲,被东林党和阉党都瞧不上的废物陈演,竟然成为了崇祯心目中不涉党争的忠直之臣,不断被委以重任。
而陈演,也真的是人如其名,像演员一样善于演戏。在阉党面前,他可以饰演孙子;在东林党面前,他可以饰演清流;在朝臣面前,他可以饰演铮臣;而在崇祯面前,他又可以饰演忠臣。
就这样,陈演的仕途开始顺风顺水,到1638年时已经升任了礼部右侍郎,并且还继续协理詹事府。看来,陈演员的角色扮演很成功,所有人都对他很满意。据《明史·陈演传》记载:
演庸才寡学,工结纳。
凭着过硬的演员功底,陈演再接再厉不断晋升。而且,他摸准了崇祯帝急于求成和好大喜功的秉性,时而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时而又谏言谏策、忧国忧民,终于成为了崇祯皇帝的心腹近臣。


在崇祯帝朱由检又一次扩充阁员时,陈演被授予了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的职位,成功入阁参预机务。凭借扎实的演技,陈演竟然很快就入阁成为了大明朝的阁臣。
此刻,陈演的演技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更加“全身心投入到演出”。他敏锐地发现,崇祯开始越来越提防东林党的一家独大,开始有意扶持后宫的宦官参政涉政。于是,陈演迅速与宦官开始勾结,积极刺探崇祯帝的所思所想。据《明史·陈演传》记载:
初入馆,即与内侍通。中官探得帝所欲问数事,密授演,条对独称旨。
被陈演和宦官联手蒙蔽的崇祯帝,不仅懵然不知,甚至还以为自己终于觅得了忠臣和能臣,不断对其加以重用。
1642年,作为阁臣的陈演被崇祯派往山东巡视地方,一面平息流寇的作乱,一面部署满清的防务。巡视期间,陈演继续着自己高超的演技,不断高调重复崇祯皇帝的主张,那就是对于流寇严惩不贷,对于满清死战不和。至于说,如何去剿匪,如何去御敌,他却只字不提。
即便如此,他在回京后还是赢得了崇祯的赞赏,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兼户部尚书,改任武英殿大学士,成为了仅次于首辅周延儒的次辅。
1643年,第二次执掌内阁的周延儒已经老迈昏庸,竟然在督师抗击清军时故意谎报军情,甚至假传捷报邀功。


许久没有喜讯的崇祯皇帝,被这个假消息蒙骗得喜出望外。欣喜若狂之下,他又是对周延儒亲降手敕,又是御赐蟒袍,更加特旨加封其太师头衔。“太师”这个至高荣耀,只有死后的首辅才有资格被追封,可见,当时的崇祯皇帝该有多么的狂喜。
身为次辅的陈演,自然没有放弃这个扳倒周延儒的机会,很快就上疏进行弹劾。他在指出周延儒一系列罪状的同时,还指责他“欺君罔上,祸乱朝纲”。
周延儒悲剧了!崇祯之前有多高兴,此刻就有多愤恨,他很快下旨逮捕首辅周延儒并在随后赐死。之后,因为举报有功,陈演接替周延儒担任了新的内阁首辅,同时成为了崇祯最为倚重的大臣。据《明史·陈演传》记载:
自延儒罢后,帝最倚信演。台省附延儒者,尽趋演门。


到了1644年初,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势不可挡,他们甚至东渡黄河进入到了山西境内,直逼京师而来。面对如此危局,群臣都建议立即召回吴三桂的关宁铁骑驰援北京,甚至还要做好南迁南京的准备。
而崇祯皇帝,对此也是一筹莫展,举棋不定,每天都是议而不决。和稀泥和了半辈子的陈演,第一次旗帜鲜明地发表了自己的主张,说服崇祯死守北京。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关外的满清才是大明的第一隐患,李自成的农民军乌合之众,所以坚称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不能撤回京城。
就在明廷上下犹豫和徘徊之际,李自成的农民军却却一刻没有停歇,已经攻克了山西的大同和宣城等地。至此,明朝也彻底丧失了回撤吴三桂以剿灭李自成的最后时机。据《明史·陈演传》记载:
及李自成陷陕西,逼山西,廷议撤宁远吴三桂兵入守山海关,策应京师。帝意亦然之,演持不可。后帝决计行之,三桂始用海船渡辽民入关,往返者再,而贼已陷宣、大矣。


这下,群臣激愤不已,而崇祯皇帝也后悔晚矣,如果不是陈演的一再阻挠,或许吴三桂早已调回了京师勤王,或许早已击退了李自成。向来推责诿过的崇祯自然要寻找替罪羊,而无疑陈演是最合适的人选。
平生演了一辈子的戏,陈演这次却彻底演砸了。在廷议中,他还想为自己辩白,却被崇祯帝当场赶出了大殿,再不听他诡辩。
认清形势后,陈演为了保命,只得上疏乞罪并提出辞职,灰溜溜地准备回乡避祸。据《明史·陈演传》记载:
演惧不自安,引疾求罢。诏许之,赐道里费五十金,彩币四表里,乘传行。
下岗后的陈演,立即开始打包行李准备返回四川老家。结果,还没等他离京出城呢,北京就被李自成攻陷了,而自己的前老板崇祯皇帝也绝望地吊死在了煤山上,明朝至此宣告灭亡。


攻入北京城后,李自成很快就抓获了陈演这个前任首辅。本来,他们还以为陈演尽管能力差点,但还算为官清廉,为了安抚民心,避免造成过多的恐慌,很快就将他释放了,甚至还准备授予官职让陈演二次就业。
不过,做贼心虚的陈演,竟然私下向李自成的心腹大将刘宗敏行贿。更夸张的是,他在崇祯时期非常抠门,每次捐银也就数百两,如今一次行贿就出手四万两白银,还美其名曰是为义军“助饷”。
这下,不仅刘宗敏开眼了,就连李自成也是大跌眼镜,原来陈老头是一个隐形富豪,之前没少搜刮民脂民膏啊。他们也没有客气,很快就查抄了陈演的府邸,这下傻眼了,真的是送礼送出来的祸事。
结果,在陈家的院子里挖出地窖,里面堆满了金银珠宝,就像金山银山似的。陈演没办法,只得表示自己愿意全部捐赠给农民军,只求饶恕自己的小命。
可惜,他又错了!李自成没有朱由检那么好骗,陈演还是被下狱了。随着满清多尔衮的逼近,李自成决心全力与清军决战。为了防止这帮前明的遗臣们报复,为了稳固北京的局势,李自成还是下令将陈演等一干遗臣全都处决了。据《明史·陈演传》记载:
自成将东御三桂,虑诸大臣为后患,尽杀之。演亦遇害。


就这样,陈演随着崇祯皇帝的脚步,也在不久后随他而去,一同为朱明王朝殉葬了。
对于陈演这个历史人物,后世对他诟病之处甚多。虽然没有列入奸臣传,但张廷玉在《明史》中还是这样评价道:
演为人既庸且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20:27 , Processed in 0.3001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