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魂黛为晴影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3: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红楼:林黛玉的原型竟是明朝崇祯帝?
原创2022-11-01 14:09·览文派
在前几期的“探红楼”中我已经讲了薛宝钗影射清太宗皇太极的推断,那么,作为宝钗“情敌”的黛玉,她的原型又是谁呢?


影视剧中的林黛玉

在讲黛玉原型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一点,那就是贾宝玉是影射传国玉玺,代表着最高政权。谁得到了贾宝玉,谁就得到了天下。黛玉、宝钗争贾宝玉,实际上是在争夺华夏政权。

那么,不言而喻,林黛玉应该就代表了明王朝,更具体来说,代表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


崇祯画像

有什么证据呢?

一、林黛玉是才貌双绝的美人。
以美人比国家,中国文学史上是有这个传统的。

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一个是北方的《诗经》,《诗经》有三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其中“比”就是类比的意思;另一大源头就是南方的楚辞,尤其是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里面有大量的比喻,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就是香草和美人。屈原尤爱用美人来比作他最挚爱的楚国或者楚王,用各种香草来比喻崇高的理想或高尚的品格。

而《红楼梦》也深受屈原的楚辞《离骚》的影响,比如在大观园里种植的各种奇花异草,其实就是屈原说的各种香草,你都能在屈原的作品里找到。


屈原画像

屈原把一生的爱都给了楚国,屈原也用世上最华丽的语言来描绘他最心爱的楚国,他笔下的美人无比美丽,无比圣洁,便代表了他心中的楚国是无比辉煌,无比神圣,容不得半点破坏和玷污。然而如此灿烂辉煌,如此光明圣洁的楚国,既然被野蛮的秦国毁灭了,怎么不让他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呢?

《红楼梦》作者作为明朝遗民,也和屈原一样经历了亡国之痛,看到大好的河山、灿烂的文明惨遭蹂躏,当然和屈原一样感同身受,并也借用楚辞的文学手法,用神仙美人来比作心目中的故国,用各种奇花异草来比作那些品行高贵、坚贞不屈的爱国人士。所以用神仙转世的林黛玉来象征大明王朝是完全说得通的。

二、绛珠仙草的秘密。
关于林黛玉的来历,《红楼梦》中写道:

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

绛珠草是红色的草木,而红色的草木就是赤心木,赤心木就暗示她原本姓朱。

《说文》中讲:

朱,赤心木,松柏属。

《山海经·大荒西经》又说:

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

传说朱姓的祖先就把朱木当做部落氏族的图腾,后来的人就以朱为姓,所以姓朱的朋友往往自称是赤心木传人。

三、林黛玉姓林的秘密。
林黛玉为什么姓林呢?这个问题看似废话,其实值得好好琢磨。

上面说了,绛珠草暗示林黛玉本姓朱,朱是赤心木,是一个木字;崇祯帝朱由检的检是木字旁,代表第二个,这刚好是两个木组成一个林字。

诡异的是朱由检这三个字,朱和检代表两棵木,而那中间的由看起来就像两木之间挂着的一个脑袋。

与林黛玉判词判画的描述几乎一致,两株枯木之间挂着一条玉带。

林姓的来源很多,其中一支是商朝比干的儿子,避难长林之山,后代就以林为姓氏。而且林黛玉和比干真有点关系。比干被民间尊为文曲星,又是圣人,而林黛玉则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的人,这不仅表示她比文曲星还聪明,还暗示她的身份比圣人还高一级,那在人间的话,只有帝王才比圣人等级高。


比干

四、林黛玉字号的秘密。
林黛玉表字颦颦,是宝玉送的,书中这样写道:

宝玉笑道: “我送妹妹一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道:“何处出典?”宝玉 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 尖若蹙,取这个字岂不美?”


贾宝玉的这个解释是杜撰的,真正能把黛玉和颦颦关联起来的是唐代李群玉的这首诗《黄陵庙》的最后一句:

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愁断隔湘川。

黄陵庙在今天湖南湘阴县,是纪念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之庙,也叫二妃庙。这二妃死后化作湘水之神,所以又被称作湘妃湘夫人,所以黛玉的号“潇湘妃子”就是指舜帝的二妃。

这两句诗里是包含了林黛玉的名字。犹似含颦望巡狩,就是说潇湘妃子紧锁眉头,苦苦盼望南巡的舜帝;九疑愁断隔湘川,只可惜舜帝已经驾崩,安葬在了青山如黛的九疑山,与两位妃子之间隔着漫漫的湘水群山。


林黛玉的字和号,最后都归结到舜帝和湘妃的传说这里。

两位妃子又是尧帝的女儿,所以也被称作帝子;同时帝子又是传说中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即炎帝。而炎帝,是以火德王。

巧的是,明朝从五行上讲也是火德。而贾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住在赤霞宫,也可以看作是火红色的宫殿。但我们说了,神瑛侍者他只是个侍者,没有资格自己住一个宫殿。所以赤霞宫真正的主人应该是他侍奉的那个人,也就是绛珠仙子。

如此看来,绛珠仙子林黛玉才是赤霞宫真正的主人,这也暗示了林黛玉的君王身份。

五、林黛玉性格的秘密。
林黛玉性格上有很多缺陷,比如她多愁善感爱哭,她生性多疑气量小,她孤傲自诩目无下尘,就是她那林怼怼的人设,其实也是她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知不觉就把人给得罪了,自己还不知道。这和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性格上还真有几分类似,明史评价崇祯皇帝:

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林黛玉也是生性多疑,又过于小心谨慎,为人太明察秋毫。之所以会成为林怼怼,就是因为他太过明察,同样一件事,他总能察觉到别人根本做梦都想不到的点。


对普通人来说,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皇帝来说,对手下总是明察秋毫,一点小事都用放大镜放大了看,就成了苛刻寡恩了。

林黛玉也爱使小性子不容人,但遇到事情只一味生闷气,而没有处理问题的办法,远不如薛宝钗待人周到,行事豁达,注定了林妹妹不是宝姐姐的对手。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也许是太过年轻,十五六岁就做了皇帝,以前也没有接受过帝王教育,缺乏政治手腕,只一味的意气用事,遇到事情就手足无措,昏招迭出。崇祯最后自杀也更多的是上气使性,不过是成就了“君王死社稷”的美名。

综上这么多证据,我认为可以断定,林黛玉就是影射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4: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母既然支持木石前缘,为何迟迟不给宝黛完婚?
where5
2021-11-07   |  39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图片

红楼梦以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斗争为主线,贾母是黛玉最大的保护伞,也是木石前盟最坚定的支持者。

但有个问题颇为蹊跷,她为什么久久不给宝黛二人完婚呢?

其实,这说到最根本上,就是曹雪芹故意制造的悬而不决。

既要让黛玉有保护伞,让黛玉名正言顺、占尽伦理人情,还要让她成为一出悲剧,那贾母就必须人为的出点错误。

否则,如果她行事果断、手腕强硬,对敌人毫不手软,务必荡平奸佞一统天下的话,那黛玉哪儿来的什么悲剧啊?没有了冲突,故事也就没了,书也不用写了,宝黛一见面全剧终。

当然,写书的需要是一回事,故事的逻辑又是一回事。

贾母一面极力保护甚至怂恿纵容着宝黛相爱,一面又长时间拖延着不敲定婚姻,其中必有原因。

贾母到底在想什么呢?作者没有明写,但却在点滴之间暗示出来了。

图片

01 兴儿之言
当众人都以为尤三姐中意宝玉时,兴儿对她说:

“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这段对话的背景可不是喝多了侃大山,而是为了婉拒尤三姐。意思是:你别惦记宝玉了,否则白白耽误了你。

试想,兴儿原本正要讨好新奶奶尤二姐,但凡有一丁点、哪怕一丢丢的希望,也不能如此当众打击尤三姐的面子。

图片

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宝黛的姻缘天经地义,在贾府众人心中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既然都板上钉钉了,告诉三姐便是为她好,显得自己忠心。

为什么板上钉钉呢?显然是贾母多年的苦心经营。

所以兴儿这句话里的文章可大了!既印证了尤三姐个人条件的优秀(倒是一对好的),又补写出贾母多年来对木石前盟的力挺,还交代了暂时不成婚的原因。

按他说的,原因有二:1、黛玉身体不佳;2、两人年龄小。

真是如此吗?细想这两条,感觉都诡异得很。

首先说年龄,45回金兰契时黛玉已经15岁,此时是66回,又过了一年。

所以黛玉16岁,宝玉17岁。在崇尚早婚的古代,这个年龄还算小吗?

若说身体有病,再过两三年就一定好了吗?这是什么道理,谁预订的啊?若是体质本就不行,压根不宜成婚,或者胜任不了贾府少奶奶角色的话,不应该早点另作打算吗,为什么又铁定了是她呢?

所以兴儿说的不婚理由,好似有理,又似无理,到底怎么回事呢?

02 贾母之言
书中宝玉唯一一次被提亲是在清虚观,贾母当时回复说:

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
张道士说的那个十五岁的姑娘,就是薛宝钗,资深红迷都知道的。证据众多,你要是不了解,参看《金钏悲剧为哪般?轻佻不是错,错在出场时间》

图片

因为提亲对象是宝钗,贾母一定会回绝。这是曹雪芹给她设定好的立场。

但因为要回绝,这句话就一定是托词吗?

不,恰恰相反,因为这话太像托词,反而不是托词,曹公喜欢考验人的逆向思维。其实这是真的!

【上回有和尚说了】,是哪回呢?她要表达的意思是“ 不久前 ”。

此时是29回,不久前真有和尚来过贾府!贾母指的和尚,就是25回为宝玉摩石治病的癞头和尚。

原来是癞头和尚说宝玉不宜早婚的。

贾母贾政这些人是否对此深信不疑呢?当然了!除了癞头和尚已展现过神奇的治疗效果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贾珠。

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后来一病而死。从这个履历表上,你看出点什么了吗?

贾珠很优秀,很上进,但每样事都好像在争头名、争时间。他应该有很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但很可能正是这些东西把自己累死或委屈死了。

图片

如此优秀的儿子毁于一旦,势必给长辈留下惨痛的教训。其中之一就是,成长宜缓不宜急。

怎样才算缓呢?既然提到了贾珠不到二十娶妻生子,那二十肯定是个关卡,是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分界线。

SO,你现在明白了吗?贾母贾政这些人本就忌惮于贾珠的教训,加上癞头和尚的警告,大家就达成一项内部铁定法则:

宝玉必须要过了二十岁才能成婚。甚至为了不给他压力和不良影响,二十岁之前连说亲、订婚这些事全部免谈。

图片

03 相关证据
这个设想,绝非凭空而来,有很多证据来佐证。

1、78回王夫人撵走晴雯后,向贾母汇报,好一顿抹黑晴雯,同时狂赞袭人:

不过使他自己知道越发小心学好之意。且不明说者,一则宝玉年纪尚小,老爷知道了又恐说耽误了书;二则宝玉再自为已是跟前的人不敢劝他说他,反倒纵性起来.....
王夫人跟贾母说这些,毫无疑问跟钮祜禄甄嬛大封后宫一样,目的是为抬高自己的嫡系队员。她希望贾母认可袭人的身份,从此由地下化变为合法化。

但有意思的是,都到这个份上了,生米煮成熟饭又放凉了,还是没给袭人任何名份,连个通房都没给,别说姨娘了。

并非贾母故意阻拦,而是王夫人自己否定给名份。她的意见是只给工资。

图片

注意王夫人的话,上来先说【一则宝玉年纪尚小】,这时候宝玉都18岁了耶,还是小。难道她当着贾母,张口就说傻子话吗?

很显然,18岁的宝玉在这些长辈看来,确实是”小”,因为不到20呢!

【二则宝玉再自为已是跟前的人不敢劝他说他】,这不就是早婚早育的不良影响吗?

说来说去,核心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要等宝玉真正成人了、有历练了、成熟了,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

对于抹黑晴雯,贾母当即表示反对。但对后面这串分析,贾母却表示赞同。可见无论是宝玉娶妻还是纳妾,都必须过了20。在这个问题上,几个长辈倒是达成了一致意见。

早期王夫人也曾急功近利过,就在宝钗提亲那次。贾母搬出和尚的预言,顿时给她当头一棒,让她无话可说,但当时她心里绝对不服气。

不过和尚的话果然就是厉害!后来她终究还是怕了命,不敢再拿儿子来试验了。因为,就是宝钗提亲被拒后,王夫人发邪火搞死了金钏,引发宝玉被打!

宝玉差点一命呜呼,追本溯源就是因为张道士吃饱了撑的,搅和得天下大乱。详见《金钏悲剧为哪般?轻佻不是错,错在出场时间》

图片

就算不去掰扯其中的因果关系,起码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紧密相连,这边刚有人提亲,那边就差点殒命,难道还不应该有点后怕?
所以,不要以为王夫人那么乖,只因为贾母一句轻飘飘的托词'和尚说过...',就立马消停了。王薛联手打造金玉良缘费了那么多事,张牙舞爪地撒下铺天大网,这么轻易就撤军了?
当然不可能,贾母对王夫人的威慑力远没那么大。真正吓着她的,是神奇的命运!是命运让王薛无奈,就连元春都偃旗息鼓了。

癞头和尚必须负责帮助顽石渡劫。他若再不来帮,宝玉就被拿下了。而以他当时那个年龄,百分之百没有自省和觉悟的可能,如此就彻底糟蹋了他的灵性。

2、兴儿说:

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这个时候宝玉17岁,再过三二年,不多不少正好20岁。可见,贾府全家都知道这个秘密!大家都在等待这最后的三二年。

3、 凤姐和平儿筹谋家族大事:

平儿道:'可不是这话!将来还有三四位姑娘,还有两三个小爷,一位老太太,这几件大事未完呢。“

凤姐儿笑道:'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二姑娘是大老爷那边的,也不算。剩下三四个,满破着......

在这段话里,凤姐把未婚青年逐个盘点,而且话里有尊卑排列,顺序不是随意的。

图片

宝黛放在最前面,所谓【一娶一嫁】,清晰地表明是同时进行,意思是一场事能办完两人。假如不是一场事,以黛玉的年龄排序和收养身份,一定放在最后才补充说她。

宝黛的结婚费用,管家人都盘算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为什么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呢?难道贾母喜欢谁,谁就不用走官中账目了吗?于理不通。

其实此处是个非常重要的暗示:宝玉和黛玉必然是贾母私产的继承人!

反正贾母的钱都要给他们,再让他们使用官中的钱结婚,合适吗?好意思吗?凤姐当众揶揄贾母一心把私产留给宝玉,这也是贾府公开的秘密,人尽皆知的。

遗产安排跟孙媳妇的选择,看似两桩事,实则是一桩。贾母要把她一生积蓄留给她最爱的人,也要留给最值得信任的人。只有她选择的人,才能真正经营好这笔资产,以她的意志传承下去。

图片

04 小结
把这些问题看明白后,再回过头看兴儿的话,你才能恍然大悟。

宝玉必须到20岁才能谈论婚姻大事,这是个不成文的禁忌,也是宝黛长期不婚的最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次要原因,那就是如何跟王夫人达成妥协,让王夫人真正乐意接受黛玉。毕竟,未来还有一辈子的婆媳相处呢,并不是结个婚就万事大吉。

黛玉如果真的身体差到不能成婚,贾母不会强求,也不会耽误她的宝贝孙子。所以,她身体弱虽然是真的,但跟订婚、结婚都不冲突。

说她身体只是个托词,言外之意是要等等看,贾母正在争取某种东西,在筹谋某些事,在为黛玉积累着什么。对此凤姐知道,贾府很多人知道,连兴儿也知道。

可惜,后世读者误解众多。因为贾母没有及早给宝黛完婚,又因为一切都在暗中进行,人们看不懂,就说贾母不爱黛玉了,放弃黛玉了,看上了薛宝钗.....弄到最后,高鹗就把贾母凤姐都写成金玉良缘的成就者了。

你说贾母冤不冤?凤姐冤不冤?

那么,贾母到底在筹谋什么呢?为什么失败了呢?这跟金兰契的崩盘,息息相关。两者貌似无关,实则是一桩事。卓语将在下文继续为你解析。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黛钗一度亲如姐妹,为何后来漠然以对?金兰契因何悄悄崩盘了?
下一篇: 挤进四大家族未必是豪门贵胄,也可以是破落户 恶霸,原来皇商是误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下之风林黛玉
where5
2021-10-13   |  5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莲花

图片

在《红楼梦》中作者详细描写林黛玉,是在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她给人的印象是怯弱病态,而且“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看这段文本: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甲戌本侧批:为黛玉写照。众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甲戌本眉批:从众人目中写黛玉。◇草胎卉质,岂能胜物耶?想其衣裙皆不得不勉强支持者也。〗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笑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等到接下来贾宝玉出场见到林黛玉时,在贾宝玉眼里又强化了林黛玉的弱不禁风之态:“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于是,在人们的印象中林黛玉的形象就定型了,那就是:病病歪歪、弱不禁风。
图片

(谢道韫)

在第五回判词说林黛玉“堪怜咏絮才”,这是用谢道韫的典故来赞美林黛玉。谢道韫身出名门,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长女,宰相谢安的侄女,谢氏家族的才女。谢道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谢安在一个雪天和子侄们讨论可用何物比喻飞雪。谢安的侄子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谢道韫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们称许有文才女性的常用词语,这段事迹也被写进了《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以“咏絮之才”比喻林黛玉诗才过人比较好理解。林黛玉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父亲是五世列侯、前科探花,母亲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小姐。父母对她珍爱如宝,聘请了进士出身的贾雨村为老师教她读书识字。可以说林黛玉从小就耳濡目染儒家文化,判词说她“堪怜咏絮才”,曲子说她是“世外仙姝”、“阆苑仙葩”。在诗社中她的表现更是才华横溢,海棠社中评价她的诗是逸才仙品,风流别致;菊花社中说她的诗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推为魁首。葬花吟、柳絮词和《秋窗风雨夕》写的缠绵悲戚,不忍卒读,尤其是《葬花吟》凄楚感人,批书人甚至不能举笔下批。在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一节,黛玉也才思敏捷完全不输湘云和宝琴。并且她还是香菱学诗的指导老师,从文学理论上指出学诗要点,提出如果诗句立意好,可以“不以词害意”的观点,并推荐诗翁速成书目,划出重点,香菱在黛玉的教导下,由一个不知诗是何物的“傻丫头”到写出“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出色诗句的灵慧女子。
图片

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记载,谢道韫居住在会稽,此地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韫请教。谢道韫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向莘莘学子们款款而谈。她虽然未曾设帐授徒,但受益的学子不计其数。孙恩之乱平息后,新任太守刘柳素拜访谢道韫,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能够与谢道韫相提并论的在当时只有同郡的张彤云,张彤云是张玄的妹妹,论家世自然不及谢家,论才情却差堪比拟,张彤云嫁到顾家。朱、张、顾、陆是江南的四大世家,张玄也常常自夸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谢道韫。有一个叫济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顾两家,有人问济尼,谢道韫与张彤云谁更好一些,济尼说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之后遂以“林下之风”称赞有才干,有才华,有诗韵,有风度,巾帼不让须眉的才女。“林下”本意是指魏晋时期名仕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竹林之下,喝酒、纵歌,吟诗作赋,不与当朝同流合污的高洁隐逸生活风气。用“林下之风”来称赞谢道韫,是说她也有竹林七贤似的超然物外、不同流俗,并且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品性。
谢道韫深受叔父谢安的薰陶,在不久之后的会稽城破时,就表现出临危不乱的豪雄气势,赢得一致称赞。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曾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做到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一年,海盗起家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书呆子气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设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每天闭门默祷,第二天对诸将佐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这样,由于毫无防备,贼兵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都被贼兵杀害。而谢道韫却举措镇定,命令婢仆执刀仗剑,组成一支小小的突击队伍,乘乱突围出城。她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来到大街,贼兵如潮水般涌来,她终于寡不敌众成为贼兵的俘虏。此时谢道韫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孙恩看到这个刚刚三岁的小孩儿,以为是王氏子孙,即命令左右将他杀死。谢道韫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
那么在性情行止上林黛玉具有谢道韫的“林下之风”吗?毕竟前八十回书中描写的黛玉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乍一看就是一个哭哭啼啼、病病歪歪,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女子形象。然而,林黛玉具有谢道韫那样“林下之风”也是有迹可寻。一是林姓和住所的设计。作者设计的很巧妙,她不仅姓林,当初正是爱潇湘馆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觉得比别处更觉幽静才选择住在那里。潇湘馆四周都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竹子,在诗社里她美号“潇湘妃子”也是以竹命名。二是超然物外的价值观。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贾政、薛宝钗、史湘云等人都会劝贾宝玉要读书考功名,要追随为官做宰的人,要多谈仕途经济,而贾宝玉却批驳诮谤读书上进的人,叫他们“禄蠹”,并说那些劝他考取功名的话是“混账话”,而夸奖林黛玉从来不说这样的话,并把黛玉视为知己。批书人也说“难怨世人谓之可杀,余却最喜。”林黛玉听到宝玉夸赞自己,内心也非常认可,书中写到“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林黛玉的老师是贾雨村,而贾雨村却是个是奸佞谄媚、趋炎附势、不择手段、不念恩情的“禄蠹”,批书人说他是“莽操遗容”。虽然师从贾雨村,但是林黛玉能够独善其身,不被其影响。当贾宝玉把北静王送的鹡鸰串珠当宝贝似的转送给她的时候,她不屑一顾,并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这和专在穿戴上下功夫的薛宝钗比较高下立现。三是文如其人。纵观林黛玉的诗词有风致高远、隐逸隽秀的,也有气势磅礴的。以菊花诗《咏菊》、《问菊》为例。《咏菊》中“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和《问菊》中“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高度赞扬古今隐逸诗人陶渊明,也隐喻林黛玉对仕宦生活的态度,和思想上追随靖节先生的向往之情。这些都与“林下之风”暗合,都是表现人物气节与思想境界的。再看这首谜语诗,“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和之前缠绵悱恻的诗词相比这首诗风格豪迈,表现了战马在战争中凶猛、骠勇主动出击的雄伟场面。这也从侧面表明一直以身体柔弱示人的林黛玉骨子里却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身体柔弱并不代表思想软弱、行为懦弱,试想有咏絮之才、林下之风的林黛玉在面对贾家遭遇不测的时候会怎样面对?她绝不会像李纨、迎春、惜春之辈选择逃避或任人宰割,而一定会指挥贾家抵抗外敌!在第七十三回,迎春的乳母赌博被贾母处罚,她的乳母还曾经把她的“攒珠累金凤”偷去典当,而迎春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对此林黛玉笑道:“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我们由此可以想见,如果贾府面临危难之际林黛玉不会置身事外的。
图片

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作者写了一段关于青州恒王之妾林四娘“风流隽逸,忠义慷慨”殒身国事、勇杀流寇的故事:
贾政乃道:“当日曾有一位王封曰恒王,出镇青州。这恒王最喜女色,且公余好武,因选了许多美女,日习武事。每公余辄开宴连日,令众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姬中有姓林行四者,姿色既冠,且武艺更精,皆呼为林四娘。恒王最得意,遂超拔林四娘统辖诸姬,又呼为'姽婳将军’。”众清客都称“妙极神奇。竟以'姽婳’下加'将军’二字,反更觉妩媚风流,真绝世奇文也。想这恒王也是千古第一风流人物了。”贾政笑道:“这话自然是如此,但更有可奇可叹之事。”众清客都愕然惊问道:“不知底下有何奇事?”贾政道:“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庚辰本夹批:妙!“赤眉”“黄巾”两时之事,今合而为一,盖云不过是此等众类,非特历历指明某赤某黄。若云不合两用便呆矣。此书全是如此,为混人也。〗恒王意为犬羊之恶,不足大举,因轻骑前剿。不意贼众颇有诡谲智术,两战不胜,恒王遂为众贼所戮。于是青州城内文武官员,各各皆谓:'王尚不胜,你我何为!’遂将有献城之举。林四娘得闻凶报,遂集聚众女将,发令说道:'你我皆向蒙王恩,戴天履地,不能报其万一。今王既殒身国事,我意亦当殒身于王。尔等有愿随者,即时同我前往;有不愿者,亦早各散。’众女将听他这样,都一齐说愿意。于是林四娘带领众人连夜出城,直杀至贼营里头。众贼不防,也被斩戮了几员首贼。然后大家见是不过几个女人,料不能济事,遂回戈倒兵,奋力一阵,把林四娘等一个不曾留下,倒作成了这林四娘的一片忠义之志。后来报至中都,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惊骇道奇。其后朝中自然又有人去剿灭,天兵一到,化为乌有,不必深论。只就林四娘一节,众位听了,可羡不可羡呢?”众幕友都叹道:“实在可羡可奇,实是个妙题,原该大家挽一挽才是。”
这段文字较前八十回其他文字比较,显得风格迥异,之前基本上写的都是闺友闺情、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到此回画风突变。贾政让贾宝玉、贾环、贾兰分别作诗缅怀姽婳将军林四娘。笔者摘录几句与其他红楼诗词做比较。贾兰写到“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而第三十七回贾宝玉的海棠诗中恰好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之句,批语是“妙在终不忘黛玉”。大家知道前文介绍黛玉时作者用了“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里“捧心西子玉为魂”说的是林黛玉,而此处的林四娘是“玉为肌骨”,作者正是拿林四娘来影射林黛玉。第五回中有“群芳髓”和“万艳同杯”之说,文本中写到“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而贾宝玉赞美林四娘的诗中有一句“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可以看出“群芳髓”是影射一批像林四娘那样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人,而后文中的林黛玉定不能是病死的结局,一定有更惊心动魄的情节。“万艳同杯”谐音“万艳同悲”,是拿万木之汁、麟髓之醅酿成,看来本为“草木之人”的林黛玉也是难逃大劫。
《红楼梦》作者在书开篇便写到自己潦倒半生、一事无成,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编述一记可使闺阁昭传,不能因自己不肖,使其泯灭。“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如果作者只是写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这样忏悔自己实在是没有格局。我们吴氏红学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用一喉二歌的写作手法,以家喻国隐写明末清初朱明王朝覆灭,悼明骂清的故事,明清交替的大明末世与之遥相呼应的“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的诗句才真的令补天未成、日夜哭嚎的作者振聋发聩,相形见绌吧。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林黛玉真是小性儿吗?
下一篇: 小议索隐——索隐与考证的科学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细细品读宝姐姐(2):好一个“比通灵”的双簧
where5
2021-10-13   |  19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玉玲珑

图片

《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展现了宝、黛、钗第一次三方会面的场景,宝玉的憨傻情真,黛玉的伶牙俐齿,宝钗的含而微露,在这一回演绎得淋漓尽致、字字珠玑,读之口齿噙香;掩卷遐思,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和大家就“比通灵”那段文字细细品读,感受一下宝姐姐那润物细无声般的点滴渗透。先回顾下这段情节: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图片

图片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甲戌本夹批:请诸公掩卷合目想其神理,想其坐立之势,想宝钗面上口中。真妙!〗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甲戌本夹批:又引出一个金项圈来,莺儿口中说出方妙。〗〖甲戌本眉批:恨颦儿不早来听此数语,若使彼闻之,不知又有何等妙论趣语以悦我等心臆。〗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甲戌本双行夹批:补出素日眼中虽见而实未留心。〗我也鉴赏鉴赏!”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
图片

图片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蒙府本侧批:云龙显影法,好看煞!〗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甲戌本侧批:妙神妙理,请观者自思。〗

宝钗一家来到贾府,“金玉良缘”的说法就弥散开来。“成日家说的这玉”——不经意间透露薛家母女的处心积虑,说是说玉,其实就是说人了。为了达到此目的,薛家母女各种使招儿,希望赢得贾府上下人等的认可,与宝玉套近乎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了。这一次又是十分难得的与宝玉独处的机会,如此良机岂能错过?于是主仆二人就唱了一出“双簧”。且听我一一道来:
宝玉衔玉而诞,玉上的字都是天然而有的,想必如此奇事宝钗家必然听闻。而金锁作为宝钗的贴身之物,如果宝钗自己不提,谁会知道这上面也有八个字?何况还跟通灵宝玉上面的八个字能对上呢!但是这话总不能从自己这个未出阁的姑娘口中说出来吧?于是平日里悉心调教的贴身丫头莺儿就派上用场了。
宝钗一边近距离细细鉴赏“通灵宝玉”,一边以暗示的口吻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原本按照预演,宝钗念第一遍时,莺儿就应该趁机说出这八个字和自己金锁上面的字是一对儿的话来,可是或许因第一次见到传说中莹润如酥的通灵宝玉以致看傻了眼,关键时刻莺儿竟然无动于衷!无奈宝钗只得又念了一遍,可莺儿还是傻愣愣梦游似的没任何反应。这下可急死宝钗了,莺儿这丫头是干什么吃的,枉费了我平日的一番教导!不得已只好自己提醒莺儿:“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甲戌本夹批:请诸公掩卷合目想其神理,想其坐立之势,想宝钗面上口中。真妙!〗这一当头棒喝总算让莺儿缓过了神听出了弦外之音,赶紧背台词:“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甲戌本眉批:恨颦儿不早来听此数语,若使彼闻之,不知又有何等妙论趣语以悦我等心臆。〗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甲戌本双行夹批:补出素日眼中虽见而实未留心。〗,我也鉴赏鉴赏!”宝钗总算长出一口气,宝玉一如宝钗事先情节设计般见饵就咬钩,剧情终于回到了宝钗掌控的轨道,于是欲擒故纵,继续吊宝玉的胃口:“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 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至此完美收官,得偿所愿,就差说宝钗与宝玉的人也是一对儿了,连批书人都忍不住调侃:〖甲戌双行夹批:余亦谓是一对,不知干支中四注八字可与卿亦对否?〗一环扣一环,层层铺垫,引人上钩,化被动为主动,如此心机,着实令人叹服!
那么薛家口中的“金玉良缘”到底如何呢?我们来看文本对此的描述:
第二十八回: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第八回: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甲戌本夹批:又引出一个金项圈来,莺儿口中说出方妙。〗
细心的读者或许发现了,“金玉良缘”一说在薛家各人的口中并不一致。薛姨妈的重点在“金”配“玉”,而莺儿则强调金项圈上的八个字与宝玉上的八个字是“一对儿”,并画蛇添足地引申:“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蒙侧批:云龙显影法,好看煞!〗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宝钗多敏锐的人啊,一看再由着莺儿嘴里乱跑火车,一家子苦心经营的秘密就得穿帮了,赶忙将这不懂事的丫头喝住支开——“嗔他不去倒茶”,内心估计忍不住惊呼“好险”并暗暗责备莺儿不识时务:“该你说话时跟个木头似的杵着,该你沉默时又自作聪明刹不住车。”压住内心的波澜后,颇具城府的宝姐姐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地转移话题,免得天资颇高的宝玉细想后发现破绽。
最后,我们再次梳理一下薛家精心炮制的金玉良缘有何耐人寻味之处。
1、薛姨妈说宝钗戴的金锁是和尚给的,但是莺儿却说和尚送的是八个字,只是“必须錾在金器上”,这里就自相矛盾了。
2、小说第三十五回薛蟠道:“妹妹的项圈我瞧瞧,只怕该炸一炸去了。”宝钗道:“黄澄澄的又炸他作什么?”“又”字说明之前已经炸过,如果真是和尚送的,经常翻新岂不怕失了灵气?所以金锁很显然是薛家自己叫人打造的,是个俗物,怎可与天然之宝玉相配?颇有长者风范的薛姨妈说谎了。
3、“金锁”是薛家自己打的,“八个字”是薛家自己拟的,“金玉良缘”也是薛家自己编的。一句话,以上都是假的。正所谓偷来的锣鼓打不得,薛姨妈也没法明目张胆地统一对外的宣传口径,何况有薛蟠这样嘴里没把门的主,知道的越多真相泄露的概率就越大。所以本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宗旨让家人各自去领会,而由薛姨妈作为对外信息发布的官方渠道。如此,本就无根的“金玉良缘”在各人口中愈加派生出了不同的说辞和版本。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从后文看,这一次的双簧戏显然效果并不理想。作为宝钗的心腹丫鬟,莺儿始终扮演着她夺取宝二奶奶宝座的得力助手和搭档,毕竟也事关她未来的利益。第三十五回,宝玉道:”宝姐姐也算疼你了。明儿宝姐姐出阁,少不得是你跟去了。”莺儿抿嘴一笑。宝玉笑道:“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倒在次。”看这广告打的,啧啧。可惜我们的宝玉一心只系林妹妹,宝玉那意思就是大爷我是无福消受啦,哈哈,一笑。那么薛家苦心经营的“金玉良缘”最终是否实现了呢?薛宝钗的命运终究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整理:雪砚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林黛玉吃了薛宝钗送的燕窝为啥病情加重?其中有何玄机?
下一篇: 林黛玉真是小性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真是小性儿吗?
where5
2021-10-13   |  23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正气歌声



在《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即便是最喜爱她的读者,都会承认她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毛病,那就是心胸狭隘、小性儿,对人对事爱挑剔,甚至很是刻薄,又常哭哭啼啼、吵吵闹闹等等;而宝钗则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得到了贾府上下的交口称赞。
并非只有读者有这样的感觉,书中的许多人物也是如此说她。比如史湘云就当着宝玉的面说林黛玉“小性儿、行动爱恼人,会辖治你”,宝玉的奶妈李嬷嬷也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所以当小红(红玉)与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薛宝钗的“金蝉脱壳”之计时,以为黛玉听到了她们的谈话,十分的紧张,坠儿吓得“半日不言语”,而红玉则说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她们对林黛玉这样的议论,确实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事实为依据的。比如黛玉冷言挑剔周瑞家送的宫花,因疑心而剪掉给宝玉做好一半的香囊,经常和宝玉吵吵闹闹,这些都是事实。这样一来,对黛玉的这种性格评价,似乎都成了一种众口一词、有理有据的定论了,而黛玉也成了尖酸刻薄、心胸狭隘的代名词了。
如今许多读者也有这样的看法,甚至有许多人都说林黛玉根本不值得同情,若是宝玉真娶了她,动不动三天两头闹别扭、吵吵闹闹的,这还怎么得了?所以还是娶宝钗要好一点,起码不至于这样。
这样的想法并非如今才有,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赵谦之曾在《章安杂说》中这样说道:
孙渔生亦曰:“以黛玉为妻有不好者数处:终年疾病,孤冷性格;使人左不是右不是。虽具有妙才,殊令人讨苦。”余笑谓:“何尝不是,但如此数者,则我自有林黛玉在,不必悬想《红楼梦》中人也。”渔生曰:“怪底君恶黛玉,原来曾吃过黛玉苦头的。”附作一笑。
虽然只是笑谈,还是能反映出不少当时人的想法的。如果黛玉真是这样一种性格的话,人们对她怜而远之倒也是无可厚非,但实际上,这其实是对黛玉的一种误会。
以上所说的一些事情,比如说黛玉对周瑞家的所送的宫花不满,认为“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其实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维护自尊心的表现。寄人篱下,父母双亡,从此成为孤儿,当然得分外敏感,生怕别人因此而小看自己;剪掉费了许多功夫才做好的香囊,是她误以为以前送给宝玉的荷包没有得到很好的珍惜,被小的们解去了(其实是藏在衣服的里面),这的确也很是伤自尊。这些所谓的“小性儿”的表现,其实是黛玉为了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为,和一般的心胸狭隘完全不是一回事。


而在许多不涉及其自身尊严的事情上,黛玉的为人处事,却是另一副景象。
比如香菱要学诗,只有黛玉很是热心、诲人不倦。整个贾府上下能诗者可谓多矣,但除了黛玉,可有谁具有这样的热心来?香菱学诗的篇章写得十分的生动,甚至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从这段故事中可以看出,黛玉待人诚恳有热心。
我们再来看这一段:
就有蘅芜苑的一个婆子,也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说:“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黛玉道:“回去说'费心’。”命他外头坐了吃茶。婆子笑道:“不吃茶了,我还有事呢。”黛玉笑道:“我也知道你们忙。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婆子笑道:“不瞒姑娘说,今年我大沾光儿了。横竖每夜各处有几个上夜的人,误了更也不好,不如会个夜局,又坐了更,又解闷儿。今儿又是我的头家,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了。”黛玉听说笑道:“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那婆子笑道:“又破费姑娘赏酒吃。”说着,磕了一个头,外面接了钱,打伞去了。(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黛玉能想到“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因而生怕耽误了她们的时间,并送几百钱给她们打酒吃。试问贾府上下,还会有谁像黛玉这样细心体察并真正关心过这些卑贱的老婆子呢?而偏偏众人认为“心胸狭隘”“尖酸刻薄”的黛玉做到了!这不正说明黛玉有着独有的善良心灵吗?
此外,黛玉对自己的丫环紫鹃甚好,对一向伶牙俐齿的晴雯也是“平日待她甚厚”。妙玉说她是一个大俗人,黛玉又何尝生气过?非但没有,反而对妙玉更为敬重了。试问,这是心胸狭隘的表现吗?
在和宝玉交往的过程中,黛玉的确有过哭哭啼啼、争吵斗气,甚至有时把宝玉气得脸色发黄、心灰意冷的地步,以至于紫鹃都看不下去了,说“宝玉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
但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两人恋情的初期,黛玉还不确定宝玉对自己的感情是否出于真心,尤其是薛家炮制出了“金玉良缘”之说,黛玉就更是有所顾忌了,害怕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


而偏偏那段时间宝玉和宝钗走得很近,因为宝钗的确是很美,宝玉也不得不为她的美貌而吸引。黛玉哭得最厉害的一次,“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后来,黛玉又有许多天不肯理宝玉。
这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那天晚上黛玉去找宝玉,敲怡红院的门,因为宝钗半夜三更还来找宝玉,害得大家都不能睡觉,气头上的晴雯给了她闭门羹,随即她又见到了宝玉和宝钗从屋里走出来。这让黛玉如何能不发火呢?而别的两人之间的争吵也都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是因为黛玉对宝玉用情很深,她捧出了一颗诚挚的心,也要求宝玉那样对她!这是一种自尊自爱的表现,是一种维护自身尊严的表现,是真性情的表现,与什么心胸狭隘、“小性儿”完全是两回事。
在两人感情进入默契期之后,黛玉就再也没有过这样的事情了。
在第四十五回中,一个刮风下雨的夜晚,宝玉又来看黛玉,两人交谈了许久,因为夜深了,黛玉很是感叹“谢你一天几次来看我,下雨还来”,所以催他快回去,宝玉于是告辞,书上是这样写的:
披蓑戴笠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什么吃,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黛玉笑道:“等我夜里想着了,明儿早起告诉你。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着没有?”有两个婆子答应:“有人,外面拿着伞点着灯笼呢。”黛玉笑道:“这个天点灯笼?”宝玉道:“不相干,是明瓦的,不怕雨。”黛玉听了,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了下来,命点一支小蜡来,递与宝玉,道:“这个又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命他们前头点着。这个又轻巧又亮,原是雨里自己拿着的,你自己手里拿着这个,岂不好?明儿再送来。就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宝玉听说,连忙接了过来,前头两个婆子打着伞提着明瓦灯,后头还有两个小丫鬟打着伞。宝玉便将这个灯递与一个小丫头捧着,宝玉扶着他的肩,一径去了。
就在宝玉要走的时候,黛玉问他有没有人跟着,又嫌他的灯不亮,把自己最好的给他,并批评他重物不重人,知道他“穿不惯木屐子”,又交待他灯笼应该怎么打,路上如何走,不厌其烦。这又是何等的温柔体贴、呵护备致啊!
而在宝玉挨打那一回的“大关键”处,黛玉来看宝玉,“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这与宝钗的一通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宝钗抬头一开口就指责宝玉“早听人一句,也不至于今日”,后来又责备宝玉“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从两人对宝玉的态度来看,谁是真性情,谁比较做作,不是一目了然吗?
由此看来,黛玉并非是什么小气刻薄,而恰恰是真性情,爱恨分明,用情至深,所以才会有许多令人误会的举动。不看清楚这些,就不会真正的懂得林黛玉其人。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细细品读宝姐姐(2):好一个“比通灵”的双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吃了薛宝钗送的燕窝为啥病情加重?其中有何玄机?
where5
2021-10-13   |  47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九峰真人 至真斋主

林黛玉与贾宝玉有前世之缘“木石前盟”,贾宝玉深爱着林黛玉,林黛玉只专情于贾宝玉,贾家的老祖宗贾母也默许宝黛婚姻,贾府大管家王熙凤对贾母的态度心领神会,调侃林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在贾府可以说是无人不知,阖府上下也大都认为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是迟早的事情。精明的薛宝钗当然也不会不知道,然而她还是横插一杠子,千方百计破坏宝黛关系,用镀金的假金锁勾引贾宝玉,说金锁与通灵玉正好是一对儿。薛姨妈到处散布谣言说“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薛宝钗见一双玉色蝴蝶翩翩飞舞,就追着扑打,这其实是在暗示薛宝钗要破坏宝黛婚姻。可是很多读书不求甚解的红迷,包括一些画家却很欣赏“宝钗扑蝶”的画面。一些痴迷薛宝钗的男士甚至扬言:“娶妻就娶薛宝钗”。他们对薛宝钗偷听小红、坠儿私房话而嫁祸于林黛玉视而不见,对薛宝钗恶毒诅咒林黛玉“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也只当做玩笑语。林黛玉跟贾宝玉有特殊关系,经常去怡红院看贾宝玉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宝钗之副袭人却不高兴,在王夫人面前进谗言,甚至建议贾宝玉搬出大观园。而薛宝钗三更半夜的经常去怡红院,袭人却乐见其行。一天中午,贾宝玉晾着白肚子睡中觉,袭人还故意溜走给薛宝钗提供机会,让薛宝钗像妻子那样坐在酣睡的贾宝玉身边绣鸳鸯兜肚。贾宝玉在梦中喊出“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前盟!”也不能动摇薛宝钗要做宝二奶奶的决心。
图片

当然,不论我们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薛宝钗表面伪善,内心歹毒的真实面目,都不能动摇喜欢薛宝钗的那些红迷的执着。他们会经常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薛宝钗给林黛玉送燕窝一事,来为薛宝钗辩护。那么好吧,我们就来说说燕窝这件事。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首先从林黛玉身体不佳,引出薛宝钗送林黛玉燕窝一事。书中写道:
这日宝钗来望他,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宝钗点头道:“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黛玉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说话之间,已咳嗽了两三次。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大家要注意,通过薛宝钗之口说出的这个细节:林黛玉的病请了好几个太医都不见效,薛宝钗建议再请一个高明的医生来。林黛玉对自己的病能否治好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薛宝钗也深知林黛玉的病是“气血两亏”,吃什么都不能“添养精神气血”。肉桂既能振奋脾阳,又能通利血脉,常用于久病体弱、气衰血少之症。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能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虚咳喘促、眩晕头痛、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肉桂可以和人参同吃,两种药材都具有滋补的作用。可以说,太医给林黛玉的药是对症的,只是对林黛玉的病效果不大。薛宝钗说人参肉桂太多了,虽然人参肉桂可以益气补神,但也不宜太热。薛宝钗建议先“平肝健胃”,道理是:“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薛宝钗对太医给林黛玉吃的“人参肉桂”药方评价是很有道理的,她针对林黛玉的病症提出的建议非常专业,由此也可以看出薛宝钗具有很高的中医药造诣。在太医无法治疗林黛玉的病,林黛玉也感到绝望的时候,薛宝钗适时提出让林黛玉吃冰糖燕窝合情合理。
图片

薛宝钗如此关心林黛玉,把林黛玉感动得不得了,立马转变了以往对薛宝钗的态度,向薛宝钗倾诉肺腑之言:“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薛宝钗一听林黛玉如此说,就趁机奉送燕窝:“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随后薛宝钗就打发婆子送来了上等燕窝,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婆子说:“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林黛玉还给了婆子几百钱小费。
我们要记住这个细节:薛宝钗给林黛玉的不是前文说的燕窝和“冰糖”,而是燕窝外加“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接下来我们就看燕窝的疗效吧。
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第一次写到了林黛玉服用燕窝以后的症状:
宝玉因让诸姊妹先行,自己落后。黛玉便又叫住他问道:“袭人到底多早晚回来。”宝玉道:“自然等送了殡才来呢。”黛玉还有话说,又不曾出口,出了一回神,便说道:“你去罢。”宝玉也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日再说罢。”一面下了阶矶,低头正欲迈步,复又忙回身问道:“如今的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黛玉道:“昨儿夜里好了,只嗽两遍,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再不能睡了。”
“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一个铁打的汉子,一天只睡一个更次,怕也耐不了几天,林黛玉弱不禁风也受如此煎熬,大家想过没有,林黛玉在吃薛宝钗送的燕窝以前身体不是这样的吧?薛宝钗送的燕窝如此效果,大家怎么看呢?我们继续阅读下去:
图片

宝玉又笑道:“正是有句要紧的话,这会子才想起来。”一面说,一面便挨过身来,悄悄道:“我想宝姐姐送你的燕窝──”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问:“姑娘这两天好?”黛玉便知他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黛玉忙陪笑让坐,说:“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自走来。”又忙命倒茶,一面又使眼色与宝玉。宝玉会意,便走了出来。
“我想宝姐姐送你的燕窝──”宝玉的“一语未了”,欲言又止,正是隐去了真话,要读者去想燕窝是否有问题,如若身体爽快,赵姨娘之问,林黛玉必回答病情大好!高明的作者采用“假语存”作为文字出现,咽下去的话是“真事隐”。我们是否猜到了,贾宝玉发现薛宝钗送给林黛玉的燕窝有问题?
我们再看燕窝故事的进展。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有一段关于燕窝的情节:
紫鹃听说,忙放下针线,又嘱咐雪雁好生听叫:“若问我,答应我就来。”说着,便出了潇湘馆,一径来寻宝玉,走至宝玉跟前,含笑说道:“我不过说了那两句话,为的是大家好,你就赌气跑了这风地里来哭,作出病来唬我。”宝玉忙笑道:“谁赌气了!我因为听你说的有理,我想你们既这样说,自然别人也是这样说,将来渐渐的都不理我了,我所以想着自己伤心。”紫鹃也便挨他坐着。宝玉笑道:“方才对面说话你尚走开,这会子如何又来挨我坐着?”紫鹃道:“你都忘了?几日前你们姊妹两个正说话,赵姨娘一头走了进来,──我才听见他不在家,所以我来问你。正是前日你和他才说了一句'燕窝’就歇住了,总没提起,我正想着问你。”
从第四十五回开始写燕窝,第五十二回宝玉说了半截话,作者就不交代了。直到第五十七回作者依然用吞吞吐吐的写作手法,重复着,唠叨着那个燕窝。贾宝玉和紫鹃是林黛玉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深知林黛玉的病情,最关心燕窝对林黛玉病情的疗效。那天贾宝玉询问燕窝的事情被赵姨娘的到来给截断了,慧紫鹃此番追着来问贾宝玉那咽下去的半截话。如果燕窝对林黛玉的病不重要,作者为啥总是时断时续地提起?其实,作者这婆婆妈妈的写作手法是在反复暗示读者深思,以注意下文燕窝事件发生重大变化。书中接着写道:
宝玉道:“也没什么要紧。不过我想着宝姐姐也是客中,既吃燕窝,又不可间断,若只管和他要,也太托实。虽不便和太太要,我已经在老太太跟前略露了个风声,只怕老太太和凤姐姐说了。我告诉他的,竟没告诉完了他。如今我听见一日给你们一两燕窝,这也就完了。”紫鹃道:“原来是你说了,这又多谢你费心。我们正疑惑,老太太怎么忽然想起来叫人每一日送一两燕窝来呢?这就是了。”宝玉笑道:“这要天天吃惯了,吃上三二年就好了。”
看到没有?林黛玉吃的薛宝钗送的燕窝被换成老太太给的燕窝了,所以贾宝玉自信地说“吃上三二年就好了。”在这里,贾宝玉说的话非常得体,聪明的他虽然发现薛宝钗送的燕窝有问题,却不说出来,而是悄悄地把燕窝换了。在换成老太太的燕窝以后,作者又描写了林黛玉病情和精神的转折。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用雪雁的话说出林黛玉病情好转:
将过了沁芳桥,只见雪雁领着两个老婆子,手中都拿着菱藕瓜果之类。宝玉忙问雪雁道:“你们姑娘从来不吃这些凉东西的,拿这些瓜果何用?不是要请那位姑娘奶奶么?”雪雁笑道:“我告诉你,可不许你对姑娘说去。”宝玉点头应允。雪雁便命两个婆子:“先将瓜果送去交与紫鹃姐姐。他要问我,你就说我做什么呢,就来。”那婆子答应着去了。雪雁方说道:“我们姑娘这两日方觉身上好些了。”
书中接着写贾宝玉进潇湘馆看林黛玉:
进了潇湘馆院门看时,只见炉袅残烟,奠余玉醴。紫鹃正看着人往里搬桌子,收陈设呢。宝玉便知已经祭完了,走入屋内,只见黛玉面向里歪着,病体恹恹,大有不胜之态。紫鹃连忙说道:“宝二爷来了。”黛玉方慢慢的起来,含笑让坐。宝玉道:“妹妹这两天可大好些了?气色倒觉静些,只是为何又伤心了?”黛玉道:“可是你没的说了,好好的我多早晚又伤心了?”
林黛玉显然是身体好转了,也有精神嗔怪调侃贾宝玉了。前面有雪雁说:“我们姑娘这两日方觉身上好些了。”后面紫鹃也说:“姑娘才身上好些,宝二爷又来怄气了,到底是怎么样?”至此,历经很多回目燕窝事件才告结束。在此期间,穿插了很多故事,但是高明的作者总是若隐若现地、很巧妙地照应燕窝事件的始末。
图片

那么薛宝钗给林黛玉送的燕窝有问题吗?燕窝没问题,燕窝具有“滋阴润肺,化痰止咳,益气补中,去燥润肤,养胃壮脾”等作用,对治疗林黛玉的病大有好处。问题出在“洁粉梅片雪花洋糖”上。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林黛玉的病情。在前八十回中有三处描写了林黛玉的身体情况。
第二回,“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要辞馆别图。林如海意欲令女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旧症”指经历时间很长、时犯时愈的病。林黛玉才几岁就有旧症,显然是天生的疾病。
第三回,“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为何不治好了?’黛玉道:'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不足之症即民间常说的先天不足,泛指各种虚证。虚证是指人的正气虚弱不足,又分气虚、血虚,气虚可发展为阳虚,血虚可发展为阴虚,有些病人可气血皆虚或阴阳皆虚。气虚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心悸、脉虚弱等。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舌色淡、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疲倦乏力或手足麻木,脉细弱等。人参养荣丸的“荣”指血液循环。从林黛玉吃的药来看她气血两亏。
第三十二回,林黛玉自己说:“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林黛玉“气弱血亏”是肯定的。那么“劳怯之症”是什么意思呢?《松崖医径》卷下云:“劳怯者,多由气体虚弱,劳伤心肾,则阴虚而生内热所致。”也就是阴虚内热性质的虚劳病证。《中医药学名词》:“虚劳病是指以阴阳、气血、脏腑虚损为主要表现的虚衰性疾病。”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虚劳病证的范围。造成虚劳病的病因病机:1、禀赋薄弱,体质不强;2、烦劳过度,损及五脏;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有很多人认为林黛玉得的是肺痨病,这是错误认识。肺痨病以咳嗽、咯痰、咳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且具有传染性。而虚劳病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一般不传染。我们从林黛玉的病症和贾府上下不忌与她接触来看,她的病不是肺痨病。
图片

图片

“洁粉梅片雪花洋糖”,是一种白色的拌有冰片在内的粉末糖。洋糖就是白糖。梅片,又称龙脑冰片、冰片,是龙脑香树脂加工品,呈半透明块状、片状和颗粒状的结晶,因为以白色为佳,又称“洁粉雪花”。冰片不能用水煎煮,而是研末或入丸、散状吞服。据《本草纲目》记载,冰片能“疗喉痹,脑痛,鼻息,齿痛……通诸窍,散郁火,消肿止痛”。但是冰片不能过度和长期食用。《本草经疏》云:“气血虚者忌服。”气血虚的人长期服用会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肝、脾大,可使中枢神经兴奋,引起惊厥、意识丧失、痉挛,严重时可致呼吸衰竭而死亡。书中并未交代林黛玉是怎么服用“洁粉梅片雪花洋糖”的,薛宝钗事先也未说明,这体现出作者行文的诡秘和高超。我们猜测林黛玉是先把燕窝煮熟,最后撒上“洁粉梅片雪花洋糖”。也有人认为既然薛宝钗无所不通,林黛玉也是无所不通,她会知道“洁粉梅片雪花洋糖”对她的身体有严重的副作用。林黛玉出身于诗礼之家,这种家庭是禁止子女看杂书的。她六岁进贾府,除了喜欢看杂书的贾宝玉给她看了《西厢记》等,我们没有看到林黛玉有旁学杂收毫无禁忌的描写,倒是博学的薛宝钗自己透露了小时候毫无禁忌的情况。
由燕窝事件的始末,我们进一步看清了薛宝钗的本质,她送燕窝一方面在场面上想讨好贾母,因为贾母喜欢林黛玉,薛宝钗表面上对林黛玉好,就会赢得更多的好感和亲近;另一方面,她采取这种见不得阳光的手段,使得林黛玉病情恶化,甚至害死林黛玉,为她的宝二奶奶之路清除障碍。真可谓用心险恶。可惜,薛宝钗的阴险手段被精明的贾宝玉识破了,贾宝玉及时换了燕窝,那个“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肯定也被弃用了。同时也使贾宝玉认识到了燕窝对治疗林黛玉病症的好作用。这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吧。
(本文中药资料由药剂师刘力华提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死亡之谜大揭秘
where5
2021-10-13   |  34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潇湘夜雨

图片

由于《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传世,书中大部分人物的结局都还没有交代就戛然而止了,特别是林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是广大《红楼梦》爱好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程高本后四十回关于黛玉的结局,写的是王熙凤的调包计,让宝玉和宝钗成婚。黛玉病重,焚稿断痴情,悲痛至极而死。这段故事尽管有的情节写得还算不错,比如焚稿断痴情一节,但却严重违背了作者本意。通过前八十回可以看出,宝玉和黛玉的婚事是贾府上下都知道的事,特别是贾母更是心疼自己的外孙女,希望宝玉和黛玉能够成婚。而程高本写的调包计却是经过贾母同意的,可以说是程高本一大败笔。
而刘心武认为黛玉最后是沉湖而死的,但这个说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第二十三回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宝玉笑道:“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可见黛玉葬花的原因就是怕污水脏了花,自己那么高洁又怎么会沉湖而死呢?《葬花吟》里有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更说明黛玉不会沉湖而死。
图片

那么林黛玉的真实结局到底是什么?《红楼梦》第五回预示了人物的结局,我们看看第五回是怎么写的:
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很多人都认为判词中的“玉带林中挂”只是暗示了林黛玉的名字而已。但判词是预示人物结局的,这点通过其他人的判词也能看出这一点来。并且甲戌本、戚序本、蒙府本在“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下有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皆非生其地”是死地的意思,可见这句“玉带林中挂”预示了林黛玉的结局!那么通过这句判词能想象到的林黛玉的结局是什么呢?不要想得太复杂,其实很简单,林黛玉是在树上上吊而死的。
《红楼梦》中伏笔很多,那么关于林黛玉的结局,作者是否也留下了伏笔呢?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有以下文字:
黛玉一听此言,李妈妈乃是经过的老妪,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红楼梦》无闲笔,这句“拿绳子来勒死我”就是黛玉死时状况的伏笔,这也证明了黛玉最后是自缢而死。
而《葬花吟》也是预示了黛玉的结局。“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自比花,也预示着她会在树上上吊而死。
图片

《红楼梦》写的并不是什么曹家事,而是借贾府之败隐喻了明朝灭亡的过程,而《红楼梦》全书的高潮黛玉自缢而死影射的正是明朝灭亡的标志性事件崇祯上吊。也正因为《红楼梦》后文的影射太过于明显,为了躲避文字狱之害,后文才不宜流传下来。那么贾府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导致黛玉自缢的悲惨结局呢?肯定不会是抄家那么简单。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文章,会给你答案。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一些风物的特殊寓意是解读思想内涵的关键
where5
2021-10-13   |  2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九峰真人

图片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是高度的民族主义,由于构思的巧妙和写作手法的隐蔽,自抄本传播以来,一些人看不懂她的思想内涵。清朝被推翻以后,尤其是受胡适红学的影响,广大读者更是失去了对本书思想内涵的敏感和认知,形成今天附庸风雅的胡适派官方红学。一些红学家钻进一个包衣奴才家族,牵强附会地考证与对应曹家事,把改朝换代国仇家恨的宏大主题与民族主义情结,狭隘猥琐地解读为一个家族的兴衰史。
《红楼梦》既然是小说,他就不是天书,不管作者把主旨设计得多么隐蔽,我们可以看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播明遗民思想。作者既然要传播明遗民思想,那么,对于小说中绝大多数隐藏的秘密,读者只要抓住特殊的写作手法就能准确破译。
细心的读者在读《红楼梦》时会发现,作者关于环境或者风物方面的描写,有着非常鲜明的爱憎感情。
例如写月,典型的句子是林黛玉的诗句“口齿噙香对月吟”。大家不要简单认为这仅仅是写菊花的,即便是写菊花,看看“对月”是怎样的情怀,想象一下口齿噙香的少女形象,想象这样无限深情地仰望明月,你总不会说作者是憎恨月色吧。
同样,我们看作者写风,总是带着一些幽怨或者消极的态度,不管哪里写风总是带来一阵凄凉与忧思。比如第63回一个象牙签,内容是“风露清愁”,这实际就是表达“刻骨”地感受“风露清愁”。这么深刻的文字,你只要来回多读几遍,一喉二歌的意思就彰显出内涵了。即便还不能感悟风所“露”出的是“清”,也能体会到作者对风的感情色彩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了吧。
书中大量的事物,作者都给予鲜明的褒贬感情,这不就是写作规律吗?
知道了这种写作规律,我们就可以把作品中的事物,褒贬或者爱憎分成两类,我常常叫做两个阵营。
一、作者憎恶的阵营:
事物:風、金、水、瓦。
季节:秋、冬、霜、露、凉。
感觉:愁、芬。
动物:犬、羊、兔鶻、蟹、鹤。
植物:松、兰、蕙、蘅芜、葫芦。
颜色:碧、青、黑、绿、幽、水、桂。
方位:东、北、东北。
字:满、刘、钱、达。
二、作者喜爱的阵营:
月、玉、柳、红、朱、赤(红色的各种称呼都是)、香、三春、南、东南、西南、梅花、 荷花(芙蓉)、桃花、柳絮、海棠、菊花、茗茶。
其实根据书中对事物的爱憎感情色彩,把书中的人物也可以划分两大阵营。这个问题以后会专门讲到。
《红楼梦》的起点是《风月宝鉴》。然而,很多人却误以为是“风花雪月”的故事。大家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宝鉴就是一段历史。作者写一段历史就在这表面的风花雪月之中,划分出爱憎两大阵营,我们只要深入揣摩作者的用意就能破解出来。
登泰山途中有一著名的 “虫二”石刻,这是告诉游客,那里正是“风月无边”的地方,游客在此都领会到古人的文字游戏无处不在。而《红楼梦》正是利用变化无常的文字游戏,抒发明遗民激愤的思想感受,其中这“风月”二字就是被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图片

我们选择书中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深入解读之后,大家就豁然开朗了。首先看“风”字。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就是第63回群芳夜宴中,林黛玉抽了一个签——风露清愁。这是刻在骨头上的字,他的深刻性不容质疑。这明确告诉我们,风是显露清愁的。换句话说,清就是用风来隐藏的。这就是所谓真事隐,隐就是隐去“清”字,存了一个假字“风”。“风露清愁”这句顺便就把“愁”字和“清”关联起来。
关于“风”字,简化字很难完全表现作者在全文中的构思和巧妙辱骂。大家都知道一个字谜“虫入凤窝鸟飞去”,这个字就是一个風字,风字里有一个讨厌的虫,红楼梦中多处渲染毛毛虫,这实际是作者在说风的核心就是虫。清就是个虫子,大火烧过的毛毛虫,灰头土脸令人作呕。清人的皇帝就是毛虫窝里的皇帝,因此作者还用母蝗虫来讽刺和辱骂清人皇帝。小说中的蝗灾不是蝗虫的灾害,而是改朝换代后,毛毛虫皇帝带给汉人的灾难。
那么“月”字呢?“月”字是“明”字的半边,以月代明正是把明清两个朝代巧妙地幻化为风月两个事物。
如果我们用一喉二歌去解读小说的一些诗句,就会恍然大悟,比如:“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大家也许觉得“月不分明”被断章取义了,实际在古代文章没有标点的情况下,人们阅读时需要反复揣摩断句,因此“月不分明”也就在反复揣摩中心有灵犀了。
在读通行本的时候,很多人读不到作者用“明”字做的文字游戏。比如,大家观察一下“晴”字,就是因为有这个明字藏在字中,小说在几个地方都借以表达悼明感情。因为通行本的篡改而把这个晴字给改为清,或者作者直接要表明是“清”的时候,被用“晴”字反改,正好颠倒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抹掉一喉二歌的创作技巧。
在清朝曾经发生过“清风不识字”文字狱案。清代文字狱的兴起,并非完全的空穴来风,文人文字游戏确实在政治言论上,对清朝统治秩序产生严重的威胁。大家熟知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造成了文字狱。在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曾经讲过这个故事,说是江南一个无辜的书生,看到书本被风吹得翻动,就来了灵感写下“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诗句,导致被杀。其实这个案件并非如此简单。当事人徐骏其实不是简单的书生,而是第八名进士出身,因为他在奏折中玩文字游戏故意用“狴下”,借以羞辱或者贬低雍正皇帝,雍正隐忍贬他为庶民。徐骏回乡之后,并未就此噤若寒蝉,在明知有人监控的情况下,依然我行我素,写下了“清风不识字”名句,连同他的诗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作为证据被捕。事发后,他一开始还慷慨陈词,极力申辩,当过堂要用刑时,他立马全部承认了诗句影射的事实,最终他被处死。他的父亲徐乾学留下的江南最大的藏书楼“传是楼”也被付之一炬。“风”、“月”,在清初明遗民的笔下有着不谋而合的影射含义和目的。
搞明白风月的用意,再想想历史被称为宝鉴,《石头记》是一部怎样的书,大家该重新解读了。如果可以翻译的话,风、月就直接可以翻译为清、明。《风月宝鉴》也就成了明清历史。这样,小说的名字就揭示了故事的内涵,大家对作品的思想内涵也就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
图片

有红友问,我看小说是写金玉故事呢,怎么就成了明清历史了?有些字我不用解释,例如,“满”、“金”直接就可以代替清,清就是由金演化而来的,入关前曾经叫金。我一直说《红楼梦》作者是悼明骂清,那么作者怎样用金骂清的呢?
在小说中最直接的地方是闹学堂一回,作者直接模仿泼妇骂街:“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书中金荣、金寡妇、金鸳鸯是什么东西就在一个“姓”上联系到了一起。
刘姥姥也不例外。繁体字的“刘”是“劉”,卯字本身就含有一个刀字,又有部首是立刀,是带着两把刀的金字。这是杀戮汉人象征的代表。历史上能代表清人的是谁?大家可以在全部清人中自己选出一个代表来。由“劉”字我们可以联想到书中作者反复骂的字:钱。钱的繁体字是“銭”,是一金字加两把戈,和劉是异路同归。因此作者在书中骂钱处不是对钱而骂,而是声东击西。例如,“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錢,没有不了的。”又如,“岂无一名手题撰,竟用小儿一戏之辞苟且搪塞?真似暴发新荣之家,滥使银錢。”
如果说钱字不是骂清的,那么我们看看程高本中高鹗的删改就明白了。在第四回“自谓花上几个臭錢”处,高鹗删除一个“臭”字。又如,第75回删去“便是活佛神仙,没了錢势,就不去理他”和“怨不的他们把錢当命,多少世宦大家出身的,若提起錢势二字,连骨肉都不认了”等重要内容。高鹗删改是看到了錢字的危险,而今人用简化字就很难领会其意了。
只要我们把作者赋予读者的一些风物的特殊寓意搞明白了,《红楼梦》这部书隐含的思想内涵也就不难理解了。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崇舜现象及深入解读
where5
2021-10-13   |  6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山水间

《红楼梦》中多次提及“舜”,前八十回中至少六处正文提及,两处批语提及,一处间接提及。


图片


正文直接提及的第一处在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第二处是在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甲戌侧批:忽接入此句,不知何意,似属于无谓。)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甲戌侧批:既知舜巡又说热闹,此妇人女子口头也。)我偏没造化赶上。”(甲戌侧批:不用忙,往后看。)第三处是在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芦雪广联句时,李纨联句:“欲志今朝乐”,李绮收了一句道:“凭诗祝舜尧。”第四处是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识宝钗小惠全大体》中。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第五、第六处提到舜是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宝玉听了,喜出意外,忙笑道:“这却很好。我亦常见官员人等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既这等,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批语中第一次提到“舜”是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对面高起着宣坛,僧道对坛榜文,榜上大书:世袭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御前侍卫龙禁尉贾门秦氏恭人之四大部州至中之地,奉天承运太平之国,(庚辰本眉批:奇文。若明指一州名,似落《西游》之套,故曰至中之地,不待言可知是光天化日、仁风德雨之下矣。不云国名更妙,可知是尧街舜巷、衣冠礼义之乡矣。直与第一回呼应相接。)第二次是在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芙蓉女儿诔》:“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庚双夹:鲧刚直自命,舜殛于羽山。《离骚》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


此外间接提及“舜”处是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戚序本、甲辰本、“夜拟”为“长拟”)中。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庚辰双行夹批:妙极趣极!所谓“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看因一谑便勾出一美号来,何等妙文哉!另一花样。)娥皇女英姐妹同嫁舜为妻,因此此处间接提及舜。

直接提及的第一处(尧舜禹汤)、第三处(祝尧舜)、第四处(尧舜之词)和第五处(尧舜时)时是尧舜并提的,视尧舜作为“大仁者”代表和上古五帝时代“圣君”代表而提及的。第二处(仿舜巡)提及大舜即“太祖防舜巡”的施政故事,景仰之情溢于言表。第六处(大舜之正裔)则毋庸置疑是作书者借宝玉之口表达自己作为大舜正宗子孙的骄傲和自豪。批语中的“尧街舜巷”也是尧舜并提,指代“大仁圣君”治下理想社会图景,而“舜殛(鲧)于羽山”的故事引用更体现作书人心目中“舜”作为帝王的威严。相映成趣的是通过探春给林黛玉起的海棠诗社别号而提及舜,在这里舜不仅仅是令人景仰、仿效、自豪的古帝王,更是与女主角有婚姻关系的角色。综合《红楼梦》提及舜的不寻常次数和方式以及提及的正面价值指数判断,可以说《红楼梦》客观存在崇舜现象。


《红楼梦》崇舜现象长期被忽视,查知网数据库中也根本没有相关论文,但这个现象其实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本文试结合文史列举三点略作初探:

一是崇舜现象体现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值得进一步探讨。


图片


崇舜是中华文化特有现象。“尧、舜、禹、汤、周、召、文、武、孔、孟”在中国人(特别是儒家)语境中,几乎就是中华道统的代名词。尧舜更是圣贤与帝王的完美合一,中华圣君的象征。例如杜甫表达的毕生政治理想就要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见《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体现《红楼梦》一书生成的大文化背景是纯粹中华本土的。如果结合《红楼梦》采摘“女娲补天”、“地陷东南”等诸夏特有神话作叙事框架,用正邪二气相感生人等诸夏特有人生哲学解释人物性格命运等事实来看,更可明白《红楼梦》的哲学文化底蕴是纯粹中华的甚至是汉民族的,除佛教文化外,基本没有掺杂或融合多少异域或异族的文化,比如满族人崇拜的佛库伦、蒙古人崇拜的阿兰果火,苗族人崇拜的蝴蝶妈妈等都没有丝毫体现。再联系与《红楼梦》稍早甚至可能同时代的《水浒传》、《西游记》甚至是《金瓶梅》来看,他们在文学手法、创意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却是兼容、类似甚至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中国原生汉文学作品,不像元代文学(例如北曲)那样蒙汉杂糅,也没有历代少数汉化文人作品中不自觉地透露出的本民族原生哲学、价值观、宗教观,或创世观。

崇舜小现象,体现的是《红楼梦》生成的历史大背景、文化大归宿,这一点对正确理解《红楼梦》有前提性意义,不可不重视。

二是崇舜现象很可能透露《红楼梦》真正作者的族属信息。

“大舜之正裔”这个概念很稀见。我们一般说“炎黄子孙”,很少只追溯到大舜。作书者让贾宝玉以“大舜之正裔”自居并自豪,并没有把自己排除在外的意思,从心理学上分析,该信息是与个人族属信息高度相关的。

查大舜的后裔,一般认为包括“妫汭五姓”即虞、姚、胡、陈、田五姓。当代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1982年由香港至孝笃亲公所发起,前身为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认可联宗的还有袁、孙、陆、车、王等共十多姓人。据此推测,《红楼梦》创作集团中应该有上述姓氏中某一个或几个。


有人因为“大舜之正裔”这段话不符合包衣曹雪芹的身份和口气,认为比较突兀,猜测是后人乱加的。但考察各种版本,这段话都是有的,而且文本并无差异,可见是作者的原文。

“大舜之正裔”一语,将《红楼梦》作书者自认为是汉族人、或华夏人的潜意识表露无遗。这个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或者线索,值得重视。将来进一步的考证,在明代遗民中考证出一个更加符合条件的作书人来,也未可知。

在上述姓氏中, 创作集团有“胡”姓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在《红楼梦》中,姓胡的都不是好角色,比如金荣的母亲胡氏、给晴雯看病的胡庸医等,中国人讲究孝敬,多次自我嘲弄自己的姓氏是违情悖理的,并且作者如此设置的原因是将胡视为胡虏之义,作者明显是心理上排斥胡虏的。

三是崇舜现象对理解《红楼梦》参照系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崇舜现象是《红楼梦》家国本事的探索参照。以“太祖仿舜巡”为例,以前胡适等认为:这个说的就是康熙南巡,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雪芹就是根据他们祖上接驾来写的,或者说不经意间透露的史实,进一步说,这就是曹雪芹写自家事的铁证。但这个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我们查考历史,可知舜巡是大舜当政时创兴的一种施政制度。大舜的巡狩是制度化的,五年一次巡狩,考察诸侯的政绩,明定赏罚。这个巡狩制度后来为周天子继承下来,巡狩也就变成是指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例如《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在后世明确继承这个制度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仿舜巡”创立了明代独具特色的巡按御史制度。据《明史·职官志》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明代选择代天子巡狩的巡按御史,特意选用一些新科进士(七品小官),以便发挥他们年轻气盛,干劲足,进入官场时间短,没有多少官场关系网,办事不枉法,且对于官场的潜规则不熟悉,看不上眼,遇到事情顾虑少的长处,以求政通如水。


康熙南巡则是在其平定三藩,击败沙俄,收复台湾,稳定了国内形势之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起,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六次下江南巡视。他在谕旨中自称:“朕廑念河防,屡行亲阅,凡自昔河道之源流,治河之得失,按图考绩,靡不周知。”当然除了河防外,他南巡还有察访江南的吏治民情,笼络团结汉族士大夫的目的。他南巡时礼拜明孝陵、大禹陵,选用一批江南汉族士子就是明证。康熙南巡不是制度化的,这点与舜巡完全不同。康熙南巡时勤于公事,不讲排场,巡访所需费用及供应物品,大多数出自内务府开销。

不管是舜巡、明太祖的仿舜巡,还是康熙南巡,都是严肃的国政行动,不是图热闹,也不是奢靡炫富。参照《红楼梦》文本中在王熙凤说“热闹”二字后甲戌侧批:“既知舜巡又说热闹,此妇人女子口头也。”可以会心一笑。文本分明是讲的国家大事,妇女女子(当然还有不少的读书人)只是当热闹看,当家事看,确实可笑了!这个地方值得警醒、借鉴。

其次,崇舜现象是《红楼梦》人物设定的理解参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凭什么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却是“欲洁何曾洁”?
下一篇: 惯性思维毒害《红楼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6: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红楼:林黛玉的原型竟是明朝崇祯帝?
原创2022-11-01 14:09·览文派
在前几期的“探红楼”中我已经讲了薛宝钗影射清太宗皇太极的推断,那么,作为宝钗“情敌”的黛玉,她的原型又是谁呢?


影视剧中的林黛玉

在讲黛玉原型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一点,那就是贾宝玉是影射传国玉玺,代表着最高政权。谁得到了贾宝玉,谁就得到了天下。黛玉、宝钗争贾宝玉,实际上是在争夺华夏政权。

那么,不言而喻,林黛玉应该就代表了明王朝,更具体来说,代表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


崇祯画像

有什么证据呢?

一、林黛玉是才貌双绝的美人。
以美人比国家,中国文学史上是有这个传统的。

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一个是北方的《诗经》,《诗经》有三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其中“比”就是类比的意思;另一大源头就是南方的楚辞,尤其是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里面有大量的比喻,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就是香草和美人。屈原尤爱用美人来比作他最挚爱的楚国或者楚王,用各种香草来比喻崇高的理想或高尚的品格。

而《红楼梦》也深受屈原的楚辞《离骚》的影响,比如在大观园里种植的各种奇花异草,其实就是屈原说的各种香草,你都能在屈原的作品里找到。


屈原画像

屈原把一生的爱都给了楚国,屈原也用世上最华丽的语言来描绘他最心爱的楚国,他笔下的美人无比美丽,无比圣洁,便代表了他心中的楚国是无比辉煌,无比神圣,容不得半点破坏和玷污。然而如此灿烂辉煌,如此光明圣洁的楚国,既然被野蛮的秦国毁灭了,怎么不让他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呢?

《红楼梦》作者作为明朝遗民,也和屈原一样经历了亡国之痛,看到大好的河山、灿烂的文明惨遭蹂躏,当然和屈原一样感同身受,并也借用楚辞的文学手法,用神仙美人来比作心目中的故国,用各种奇花异草来比作那些品行高贵、坚贞不屈的爱国人士。所以用神仙转世的林黛玉来象征大明王朝是完全说得通的。

二、绛珠仙草的秘密。
关于林黛玉的来历,《红楼梦》中写道:

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

绛珠草是红色的草木,而红色的草木就是赤心木,赤心木就暗示她原本姓朱。

《说文》中讲:

朱,赤心木,松柏属。

《山海经·大荒西经》又说:

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

传说朱姓的祖先就把朱木当做部落氏族的图腾,后来的人就以朱为姓,所以姓朱的朋友往往自称是赤心木传人。

三、林黛玉姓林的秘密。
林黛玉为什么姓林呢?这个问题看似废话,其实值得好好琢磨。

上面说了,绛珠草暗示林黛玉本姓朱,朱是赤心木,是一个木字;崇祯帝朱由检的检是木字旁,代表第二个,这刚好是两个木组成一个林字。

诡异的是朱由检这三个字,朱和检代表两棵木,而那中间的由看起来就像两木之间挂着的一个脑袋。

与林黛玉判词判画的描述几乎一致,两株枯木之间挂着一条玉带。

林姓的来源很多,其中一支是商朝比干的儿子,避难长林之山,后代就以林为姓氏。而且林黛玉和比干真有点关系。比干被民间尊为文曲星,又是圣人,而林黛玉则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的人,这不仅表示她比文曲星还聪明,还暗示她的身份比圣人还高一级,那在人间的话,只有帝王才比圣人等级高。


比干

四、林黛玉字号的秘密。
林黛玉表字颦颦,是宝玉送的,书中这样写道:

宝玉笑道: “我送妹妹一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道:“何处出典?”宝玉 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 尖若蹙,取这个字岂不美?”


贾宝玉的这个解释是杜撰的,真正能把黛玉和颦颦关联起来的是唐代李群玉的这首诗《黄陵庙》的最后一句:

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愁断隔湘川。

黄陵庙在今天湖南湘阴县,是纪念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之庙,也叫二妃庙。这二妃死后化作湘水之神,所以又被称作湘妃湘夫人,所以黛玉的号“潇湘妃子”就是指舜帝的二妃。

这两句诗里是包含了林黛玉的名字。犹似含颦望巡狩,就是说潇湘妃子紧锁眉头,苦苦盼望南巡的舜帝;九疑愁断隔湘川,只可惜舜帝已经驾崩,安葬在了青山如黛的九疑山,与两位妃子之间隔着漫漫的湘水群山。


林黛玉的字和号,最后都归结到舜帝和湘妃的传说这里。

两位妃子又是尧帝的女儿,所以也被称作帝子;同时帝子又是传说中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即炎帝。而炎帝,是以火德王。

巧的是,明朝从五行上讲也是火德。而贾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住在赤霞宫,也可以看作是火红色的宫殿。但我们说了,神瑛侍者他只是个侍者,没有资格自己住一个宫殿。所以赤霞宫真正的主人应该是他侍奉的那个人,也就是绛珠仙子。

如此看来,绛珠仙子林黛玉才是赤霞宫真正的主人,这也暗示了林黛玉的君王身份。

五、林黛玉性格的秘密。
林黛玉性格上有很多缺陷,比如她多愁善感爱哭,她生性多疑气量小,她孤傲自诩目无下尘,就是她那林怼怼的人设,其实也是她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知不觉就把人给得罪了,自己还不知道。这和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性格上还真有几分类似,明史评价崇祯皇帝:

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林黛玉也是生性多疑,又过于小心谨慎,为人太明察秋毫。之所以会成为林怼怼,就是因为他太过明察,同样一件事,他总能察觉到别人根本做梦都想不到的点。


对普通人来说,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皇帝来说,对手下总是明察秋毫,一点小事都用放大镜放大了看,就成了苛刻寡恩了。

林黛玉也爱使小性子不容人,但遇到事情只一味生闷气,而没有处理问题的办法,远不如薛宝钗待人周到,行事豁达,注定了林妹妹不是宝姐姐的对手。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也许是太过年轻,十五六岁就做了皇帝,以前也没有接受过帝王教育,缺乏政治手腕,只一味的意气用事,遇到事情就手足无措,昏招迭出。崇祯最后自杀也更多的是上气使性,不过是成就了“君王死社稷”的美名。

综上这么多证据,我认为可以断定,林黛玉就是影射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0-18 12:33 , Processed in 0.0642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