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1 07: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朱由检+翰林文魔//文林学海灵海林如海+九月初三日巳时】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022-06-12可可诗词网-秋天 https://www.kekeshici.com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

【意思】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露 水像珍珠,新月似弯弓。可怜:可爱。 真珠:即珍珠。

【提示】可怜,可爱。真珠,珍珠。两句的意思是: 九月 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绿草上的晶莹露珠活象粒粒珍 珠,天幕上的一弯新月,犹如一把弯弓。诗人写秋夜新月初 升时天上地下的美景,语言凝炼、清丽。

【鉴赏1】把“露”比作“珍珠”,把“月”比作“弓”,写出了九月清月照耀下露水的圆润晶莹和新月的玲珑秀美,烘托出了秋夜宁静和谐的气氛,并把诗人恬静愉悦的心情蕴含于其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语出白居易《卖炭翁》。用“衣正单”与“愿天寒”这样本来矛盾的东西统一在卖炭翁身上,从而深刻而真切地表现出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痛苦无奈的心态。前后映衬,扣人心弦。

【鉴赏2】九月初三的夜晚,岸边草木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圆润, 而天上初升的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弯弓。原诗后两句中的“九月初三 夜”,点明了具体时间,说明“露似珍珠月似弓”句描写的是残阳刚落而新 月初升的场景。诗人低头一看,便见草茎上有如珍珠一般的凝露。将露 水比喻为珍珠,不仅写出了露珠本身的圆润,也写出了露珠在新月映照下 的晶莹剔透之感。接着,诗人又仰头一望,便见初生的新月犹如一张弯弓 般高高悬挂在天幕上。诗人就在这一俯一仰中,将地上与天上的美景串 联起来,营造出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图画。同时,诗人寓情于景,直接抒 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夜晚露水似 珠,弯月高悬的景色。[例]九月初三 日。晚,见到月亮,我忽然记起白居易 的诗《暮江吟》云:“可怜九月初三夜,露 似珍珠月似弓。”看来这是记述秋夜和 新月的情景、情怀的。(郭风《夏历九月 笔录》)

【全诗】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①瑟瑟:按《通雅》说:“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明杨慎《升庵诗话》也说“瑟瑟”是一种碧色宝石名。这里即作碧色解,指水色碧绿。②可怜: 可爱。真珠: 珍珠。

【鉴赏】

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秋作者出守杭州途中所作。白居易于是年十月到杭州,据诗中“九月初三夜”一语,当是在途中见江上晚景即兴命笔。

这首诗直同一幅景色清新、色彩明丽的秋江风景画。诗中写薄暮时分,斜阳照在江上,水面映射出斑斓的光彩。这本是常见之景象,诗人之所以感到新奇,是因为这残阳映照下的江水显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颜色,一半泛红,一半澄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分外奇丽。作者正是及时捕捉住景象特征,准确地勾画了自然之美。“瑟瑟”,是一种碧色的宝石名称,《新唐书·于阗国传》载: “(德宗)求玉于于阗,得瑟瑟百斤。”这诗中正是以碧色宝石来形容江水的颜色。江流依山,半边背阴,照不到日光,色呈碧,半边照到阳光,色呈红,这正是斜阳落照中所特有的江上景象。“瑟瑟”,一般用来形容风声或表现萧瑟之意,明代杨慎和何良俊指出白居易此诗中的“瑟瑟”是以玉色比喻江水,这是对的;但他们又把这一比喻意思推及白居易的《琵琶行》,认为“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亦作碧色解,就失之穿凿了。

后两句写江月秋露,是入夜以后的情景。用“可怜”二字转折,表露了诗人对江上夜景的赞美,他深深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初三的一钩新月象弯弓,斜挂在天边,秋夜露重,露珠象珍珠一样凝结着,晶莹玲珑,天上的明月与地上的露珠交映,织成清澈明净的秋江夜景图,境界是那样幽静舒柔。从前两句到后两句,有一个观景的时间过程,第三句的“夜”字就表明了时间的推移。但不论是夕照西斜还是新月初见之时,江上都映现出动人的光色。全诗用白描手段,自然吟成。前后两句分写两景,又无割裂之感,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杨慎《升庵诗话》卷三)

《暮江吟》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二十四)

上二句写江天晚景入妙。后二句言一至深宵,新月如弓,正初三之夕。其时露气渐浓,如珠光的,正九月之时。夜色清幽,诵之觉凉生袖角。通首写景,惟第三句“可怜”二字,略见惆怅之思,如水清愁,不知其着处也。(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赏析】
这首诗大概写于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任杭州太守的旅途中。诗人通过对秋天傍晚江面上瑰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写了对美好自然景色无比陶醉的心情。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描绘画面;二是运用比喻。

这首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了两幅美好的图画。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一幅色彩浓丽的“江上夕照图”——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洒落在江面上。背阴的地方斜阳照射不到,江水平静,象是碧绿色的宝石,闪烁着青亮的光辉;向阳一半江水,被晚霞染成了红色。一半碧波粼粼,一半红光闪闪,红绿辉映,这景象多么奇丽可爱。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一幅“清秋月夜图”——九月初三的夜晚,凉风如水,晴澈的夜空中挂着一勾弯弓似的新月,夜露降落,晶莹的露珠儿比珍珠还要圆润。十分生动地展现出了秋天的江面上瑰丽、幽静的景色。

这首诗运用比喻非常成功,诗中的三个比喻不仅贴切自然,而且新颖生动。把青青的江水比作碧色的宝石,把秋夜的露珠比作晶莹的珍珠,把初三的新月比作弯弓,真是绘形绘色,别有情致。

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富有情味。他所运用的语言大都通俗平易,接近口语,但在很多作品中,白居易也十分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这首诗中的“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既容易理解,不觉晦涩,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显然经过了诗人的选择、提炼和艺术加工。这种优美、生动的“诗的语言”的运用,大大地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红楼梦》真的避讳“寅”字吗?2019年12月25日 23:41951浏览 · 36喜欢 · 18评论



吴氏红学
粉丝:4040文章:117


关注


作者:玉玲珑
胡适红学认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是以曹家事为蓝本创作的,其中例举了第五十二回的一条批语作为“证据”之一,认为“自鸣钟已敲了四下”此样写法是由于避讳曹寅的“寅”字:
【文本】急的晴雯央道:“小祖宗!你只管睡罢。再熬上半夜,明儿把眼睛抠搂了,怎么处!”宝玉见他着急,只得胡乱睡下,仍睡不着,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庚辰双夹: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制度,避讳对象有帝王、长官、圣贤、长辈。尤其是避讳长辈,因与自己最贴近,不可能一时避讳一时又忘了。如司马迁为避讳其父司马谈,将《史记》中名“谈”的一律改了名,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后汉书》作者范晔同样将与其父名“泰”相同的人改名,如“郭泰”改为“郭太”;“郑泰”改为“郑太”。苏洵父亲名苏序,苏洵要么不给文章写序,要么将“序”写作“引”,苏轼则用“叙”来替代,等等。讳长辈之名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体现,黛玉就很注意避其母“贾敏”的名讳:
第二回文本: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
胡适红学根据这条带有按语性质的批语提到避讳“寅”字,认为这是曹寅之孙在避其祖父的名讳,故而没有直接点出“寅正初刻”,只用“敲了四下”来婉转表达时间。然而《红楼梦》实际上根本不避讳“寅”字,例如:
1. 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文本】: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
这里用“寅卯”直接点出时间。
2. 第十四回“林如海捐官扬州城”
【文本】:那凤姐必知今日人客不少,在家中歇宿一夜,至寅正,平儿便请起来梳洗。
这里同样用“寅正”直接点出时间。
3. 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文本】: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此处薛蟠提到唐寅的春宫画,又用“糖银果银”调侃“唐寅”二字。想来曹雪芹如果真是曹寅之孙,断不会如此开“寅”字玩笑。
4. 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文本】:天文生回说:“奶奶卒于今日正卯时,五日出不得,或是三日,或是七日方可。明日寅时入殓大吉。”
雪芹若真要避讳“寅”字,入殓时辰完全可以避开“寅时”。这里不仅不避开,还说“寅时入殓大吉”,不知“寅孙”落笔时究竟怎么想的?
所以《红楼梦》文本既然并不避讳“寅”字,则用那条批语来证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曹寅之孙不成立,何况曹雪芹与吴玉峰、孔梅溪一样都是化名。又有人狡辩说,《石头记》原本“寅”字缺笔,因此上述几段话面有“寅”字并不说明原本不避讳“寅”字。假如真是如此的话,那么试问一下,非得写“寅时入殓大吉”再缺笔避讳吗?不能改个时辰?作者都知道用“自鸣钟已敲了四下”代替“寅正初刻”。不知道曹寅知道后作何感想?还敢开“寅”字玩笑?按照这个说法,“自鸣钟已敲了四下”,也可以用“寅正初刻”来表示,再把“寅”字写成缺笔不就行了。避讳是不可避免出现情况下才避讳的,能避开当然是避开。既然根本不用避开,说明《红楼梦》不避讳“寅”字。其实作者“自鸣钟已敲了四下”此样写法是有用意的。下面我们再来详细分析一下这条批语。
首先,“自鸣钟已敲了四下”是对当时情境的描写。宝玉躺在床上,自鸣钟并不是怀表,不在自己眼前,通过听钟声响了几下来判断时间非常合理,并不是特意要避讳“寅”字才写成“敲了四下”。类似的情境描写如第六回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时:
【文本】: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甲戌双行夹批:细!是巳时。〗
“一连八九下”是从未见过世面的刘姥姥眼中耳中写来,若直言此时为何时,反倒失真。再如第五十一回晴雯要捉弄麝月:
【文本】:宝玉问:“头上可热?”晴雯嗽了两声,说道:“不相干,那里这么娇嫩起来了。”说着,只听外间房中十锦格上的自鸣钟当当两声,外间值宿的老嬷嬷嗽了两声,因说道:“姑娘们睡罢,明儿再说罢。”
宝玉他们在里间说话,也是听外间的自鸣钟响几下方知道时辰。这两处也都不是特意为了避讳“巳”或者“丑”而如此描写。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知《红楼梦》并不避讳“寅”字。但批书人却说这里避讳了“寅”,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文本上下文情境来看,作者描写“敲了四下”是如见如闻的生动场景再现,批书人这里可能领会错了作者之意。那么很可能批书人看到这里时由“敲了四下”勾起了与“寅”有关的事件的回忆,故而才有此批语。究竟是与“寅”有关的什么事件,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但一定不是胡适红学认为的为了避讳曹寅之“寅”。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1 09: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绛珠仙子生魂+】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秦可卿,贾宝玉,谁是绛珠仙子的生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1 12: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九月初三日巳时+319】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林黛玉因何九月初三日时没有祭奠林如海?
mtamgg2021.02.04浏览12次文化艺术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02.06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九月初二日,既是凤姐的生日,也是海棠社头一社正经的社日。这天一早,宝玉穿上素服,带上茗烟出城,到了水仙庵井口,奠祭金钏。宝玉回来时,林黛玉之言如下。

原文:林黛玉因看到“男祭”这出上,便和宝钗说道:“这王石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做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水总归一泉,不拘哪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原文: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

林黛玉九月初二日才说王石朋祭奠之事,绝不可能忘记九月初三日是什么日子。林如海假如真的死于九月初三日,林黛玉至少定会舀上一碗水祭奠一下。

九月初二日与九月初三日发生的事,作品在叙事的时间上是连惯的,写得特别清晰。九月初三日发生的事件如下:鲍二媳妇上吊死了;凤姐安慰受屈的平儿;众姊妹到凤姐处请他作监社御史;赖嬤嬤向诸姊妹哭诉赖尚荣捐官的事;赖大家的到凤姐屋里请捐官客宴;周瑞家的儿子被凤姐责罚四十棍;等等。可是,作品连一个字也没提及林黛玉。

九月初三日,是最特殊的日子。

张友士进京为儿子捐官,经冯紫英介绍,九月初三日午间,到宁国府论病细求源。作品设置这一时间非常细,如果不细读细算,就很难发现。九月初三日午间与九月初三日巳时,两个时间点吻合。

作者游戏笔墨,以“能断人生死”的张友士之言,实已道出秦可卿的死期。张友士开出秘方之后,宁国府主子便吩咐来升安排两日的筵席。接着,便是庆寿辰宁府排家宴。张友士的名字,出现一次就消失。

作品三次特写九月初三日,第一次和第三次,写了“捐官”之人,第二次写了“捐馆”之人。作者以九月初三日为接点,将张友士、贾敬、林如海之名同聚一点。

第十四回的回题里“林如海捐馆扬州城”之句,“捐馆”二字,按字面理解即可,林如海将馆邸捐了,将官职捐了,人却没死。作者编述一集以告天下,天下百姓有多少人知道“捐馆”是死亡的婉辞?

作者费尽心思三次写九月初三日,就是将张友士、贾敬、林如海连到一个点上,隐写顺治皇帝。作者让张友士出现一次便消失,谁也不能给张友士作出已死的定论。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写贾敬的葬礼。原因:贾教的葬礼,隐写的是顺治皇帝的假死葬礼,顺治皇帝不愿被世人当成已死之人。

从贾瑞死到秦可卿死,作品所叙之事在不同时期,无法算出时间。但是,从这年冬底,贾琏带着林黛玉出发,至昭儿返回见王熙凤,作品叙事是具有连惯性的。作者刻意游戏笔墨与时间,不论怎么读,不论怎么算,林如海死于九月初三日,均无法成立。

《红楼梦》与江宁织造曹寅家族没有半毛钱关系。林董鄂妃的夭逝,福临的出家,成就了绝世情僧识通灵,一字化一泪著书《情僧录》。

第二十二回批语:【庚辰双行夹批: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庚辰双行夹批:先及宝钗,后及众人,皆一颦之祸流毒于众人。】。

《红楼梦》里面的人物以及事件,在这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小编在《红楼话题》发了不少贴子,摆出了无数的证据,有疑义者不妨可以看一下诸多证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1 14: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宝玉药方+】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贾宝玉用天价药方,揭穿宝钗真面目,4个细节:金玉良缘是假的?
播报文章

一百年都不许变
关注
2021-12-21 20:30

贾宝玉用天价药方,打脸宝钗:钓金龟婿的金玉良缘,竟是薛家谎言

贾宝玉被称绛洞花王,对如花的女孩们体贴入微,警幻仙姑送他“闺阁良友”的美誉。

但宝玉在读者心中也留下软弱、渣男的印象,金钏儿被王夫人掌掴,宝玉就“早一溜烟儿去了”,晴雯被病中拖出荣国府,宝玉只能“又不敢多言一句,多动一步”,林黛玉直接送他一句《西厢记》中的名言:“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自从薛宝钗进入荣国府,林黛玉就处处受欺负,在《葬花吟》中甚至凄惨地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黛玉面临如此多的风刀霜剑,宝玉除了会体贴安慰,似乎就没有为黛玉挡过任何风霜,粗看,宝玉确实是渣男,只会在内宅插科打诨。




但其实,如果你读懂《红楼梦》,就会发现宝玉的担当和体贴,他不仅是一个暖男,而且是黛玉的知己。

知己什么样?最好的爱情什么样?看第28回宝玉用一张天价药方,一人单挑王夫人和薛宝钗,揭穿金玉良缘的骗局。

天价药方:从死人墓里刨珍珠,让金玉良缘沦为笑柄。

王夫人问黛玉吃药的事,宝玉说他有一个药方,保管治林妹妹的病,啥药方呢:“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给妹妹配一料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

360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刘姥姥一个庄户人家一年的嚼用是20两,也就是说,宝玉的这个药方,需要一个普通庄户人家18年的用度。宝玉说这只是讲究,正经的药方要上千两银子。就是庄户人一家50年的嚼用。

宝玉这个药方堪称天价了吧?对于这个药方,王夫人说他是扯谎:“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宝玉半真半假地说,这个药方是真的,还说我说谎。那么宝玉的天价药方到底是真的吗?

1、说不清药名。

宝玉信誓旦旦地说这个药是真的,但却表示:“我这方子,比别个不同。这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

宝玉说的这药方,并没说是从哪里寻来的,哪个医生开的,从头至尾只说“我的方子”。

宝玉是个公子哥儿,可不是什么名医,他的方子,这也太随便了吧?

不知道开药的医生是谁就罢了,更可疑的是连药方的名字,一时也说不清,这显然就是宝玉信口胡诌了。

2、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可遇不可求。

这个药方里的配药,现实中几乎都见不到,什么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人形带叶参、头胎紫河车。




何首乌,长10年才得400克左右,这龟大的何首乌,有钱怕也买不到。千年的松树上的茯苓胆,哪里去找?人形带叶参,更是难求。

所以说,宝玉这个药方,根本就不切实际,哪怕有钱也很难买到,因为难在一个“巧”字上。

3、从花上掐下来的珍珠入药。

众人一听这药方,都说他撒谎胡诌子,偏这时王熙凤出来给宝玉做证说,薛蟠找她要过珍珠配药:“定要头上戴过的……我没法儿,把两枝珠花现拆了给他……”

用珍珠入药,已属罕见,还偏偏要人戴过的珍珠才行,更加让人不可思议。真不知凤姐儿和宝玉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4、古坟里的珍珠入药:谁敢吃?

对于王熙凤说薛蟠要戴过的珍珠入药,宝玉表示:“这不过是将就呢。正经按那方子:这珍珠、宝石,定要古坟里的,有那古时富贵人家妆裹的头面拿来,才好。”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这一看,宝玉绝对是在撒谎,哪里有用古坟里的珍珠入药的?即便有这,谁敢吃那埋在地下多少年的东西?

就连王夫人都说:“就是坟里有这个,人家死了几百年,如今翻尸盗骨的,做了药也不灵。”

宝玉胡诌了一个药方,这是很明显的。但他为何要撒谎胡诌一个药方呢?其实正是为了揭穿薛家金玉良缘的谎言。

所谓金玉良缘,是宝钗向荣国府放出的一个信息:说为给宝钗治病,一个秃头和尚给了一个药方,顺便还给了她两句吉利话儿,让刻在金项圈上戴着,碰到有玉的来配。

这两句吉利话是什么?“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和宝玉通灵宝玉上的字是一对儿:“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薛家说的这个药方和秃头和尚,贾家的人谁都没见过,并且细究之下可以发现,薛家的这个药方根本经不起推敲,稍加斟酌就知,薛家在撒谎,冷香丸不过是骗取宝玉婚约的一介谎言。。

金玉良言是假的,估计荣国府人人都知道,但荣国府是假礼假面惯了的,没人去戳穿,只有宝玉跳出来,直指金玉良缘是薛家的骗局。

对照宝钗的冷香丸,宝玉这个天价药方,实际就是以谎言戳穿谎言。

1、冷香丸来历不明,宝钗病情不明。

宝玉的天价药方说不清药名,而宝钗所说的冷香丸是治什么病的呢?原文中宝钗对周瑞家的说:“专治无名之症。”这病名,你说妙不妙?

而且这药方是谁开的呢?是一个秃头和尚,给的一个“海上方”,你说玄不玄?

宝玉的药方不知是谁开的,而宝钗的冷香丸是一个来历不明的和尚给的,并且是个“海上方”,海上方,在古代就是从海外传来的,或者指从海外仙山来的药方。




药是入口的东西,不知病情岂能开药?可见这冷香丸就是一个谎言。

2、雨水这日的雨,春分这日晒干原料:巧死个人。

“雨水这日的雨,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

冷香丸配药的原料虽不值钱,但难得在巧字上:一年才一个雨水节日,一个春分节日,。

如果雨水这日不下雨,或春分这日下雨了,都得不到这味药,可知这宝钗为了宣传冷香丸,也是很拼了,但可惜编的也太假了,一看就是谎言。

这就是为何宝玉的药方里,多次出现世间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什么龟大何首乌,人形带叶参……都是在讽刺冷香丸是编造的谎言。

3、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花蕊入药。

冷香丸里还有四样药,春天的白牡丹花蕊,夏天白荷花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冬天的白梅花花蕊,又要于次年春分日晒干。

无论什么花蕊,不当时晒干,两天就坏了烂了,而这冷香丸却能等到次年春分日晒干,不是扯谎是什么?

花蕊犹如花的灵魂,所以王熙凤也帮着宝玉胡诌,说薛蟠找她要头上戴的花上的珍珠。




王熙凤作为木石前盟的支持者,配合宝玉拆穿薛家,也算很给力了。

4、埋在花根地下的丸药:还能吃吗?

这冷香丸的保存方法很特别,宝钗说是:“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罐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

古代的储存技术令今人想象不到,但无论什么丸药,都要在干燥通风的条件下才能保存,而冷香丸却别出蹊径,偏偏是埋在地底下,这还不变成霉菌绿毛药丸?

所以宝玉说他的药方,要用坟墓里挖出来的珍珠才更好,就是指出冷香丸保存技术的不可思议。

总而言之,宝玉敢在王夫人和宝钗的面前戳破薛家骗局,目的就是点醒王夫人,为了给黛玉减轻风刀霜剑。

金刚丸菩萨散:告诫王夫人提防薛宝钗。

宝玉之所以说出这个天价药方,是因为王夫人私自给黛玉换药。




黛玉从会吃饭时就吃药,一生离不开药,但王夫人偏偏私自给她换药,毫不关心黛玉身体,只一味图便宜。

偏偏王夫人还忘了这药叫什么名字,说只记得“金刚”两个字。

宝玉手舞足蹈地说王夫人:“从来也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也自然有‘菩萨散’了。”

这时宝钗提示说叫“天王补心丹”,王夫人说道:“是这个药名,我也糊涂了。”

为何王夫人都不记得的药名,宝钗知道得清清楚楚,因为撺掇王夫人给黛玉换药的人,就是宝钗。

所以宝玉接口道:“太太到不糊涂,都是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

实际宝玉正是通过一料不存在的药方,提醒王夫人,金玉良缘根本不是什么天作之合的姻缘,而是薛家的骗局,王夫人是被薛家胡诌出来的菩萨、金刚、秃头和尚给骗了。

宝玉为何不明说,实际上就是王熙凤说的,“(薛蟠)还要了一块三尺大红库纱去,隔面子呢!”宝玉和王熙凤以谎言揪出谎言,还是在给薛家和王夫人留面子。

这样王夫人脸上也好看,不至于因为黛玉引起正面冲突,让王夫人更加给黛玉小鞋穿。

随后,黛玉去贾母处吃饭了,一向是黛玉跟屁虫的宝玉,偏偏一反常态“自己先跑到炕上坐了”,跟着王夫人一起吃斋,同时还很拽地对众人说:“理她(呢),过一会子就好了。”

宝玉为何故意表现出对黛玉的冷淡?不是他冷漠、白眼狼,而是太体贴,他怕自己对黛玉太好,引起王夫人对黛玉的反感,在王夫人面前疏远,才是保护黛玉最好的方法。

所以说,宝玉是情种,他的不关心,才是最好的爱护,天下有几人能做到如此知心和体贴?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2 13: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贾敏+林如海+汲深六经海,茹实百家林。】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挽黄提举震三章
[ 宋 ] 陈著
原文
文弊莫如今,独存师古心。

汲深六经海,茹实百家林。

公有传贤笔,私无谀墓金。

晚年北山北,谁识醒中吟。

作者介绍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挽黄提举震三章
[ 宋 ] 陈著

原文

江山古四明,独立表平生。

敏处经纶密,癯中气局宏。

鸿毛看势利,虎口见功名。

麾节那能究,东南天已倾。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2 13: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挽黄提举震三章
[ 宋 ] 陈著
原文
当年时事谁,咄咄赋归与。【咄咄西来东土】

同是无枝鹊,危如游釜鱼。

偷生盟世好,访远记山居。

已矣向谁恸,儿孙书满庐。

作者介绍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2 13: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贞儿用真情征服帝心,一生受宠,为什么后世要黑化她五百年?
播报文章
兴趣认证
潇湘子电影
关注
2024-02-17 20:10来自福建
妻子死死憋住了声音,把头埋在枕头里,她竟能高兴成这样...
妻子死死憋住了声音,把头埋在枕头里,她竟能高兴成这样...
为了留住女婿不走,40岁岳母一咬牙,竟做出荒唐决定...
为了留住女婿不走,40岁岳母一咬牙,竟做出荒唐决定...
“你真的太大了!”他附耳低喃“年纪大的会疼人”
“你真的太大了!”他附耳低喃“年纪大的会疼人”
       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而万贞儿与帝王之间的真情更是传颂千古。她以真挚的感情征服了帝王的心,一生都享受着皇宠的滋润,那么为何在后世的历史记载中,会对她进行负面的描绘,为何要对这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进行五百年的黑化?


广告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

       一、宫女之女成为命运共同体
       公元1453年,大明宣德九年。这一年,万贵这位小小椽吏因为牵连入狱,判处发配边疆。临行前,他将自己4岁大的女儿万贞儿托付给亲戚,送入京城宫中,寄希望女儿能得到好归宿。
       对万贵来说,这只是权宜之计。万贞儿将来若得宠,自己回京也可沾光。哪知这个小女孩成了命运共同体,她的一生,将与一个叫朱见深的男孩息息相关。万贞儿入宫后幸运地得到了孙太后的赏识。这个温柔睿智的老人对她极为赏识,将她视如己出。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到了十七八岁时,万贞儿已经出落成了一个美貌动人、温婉大方的少女。有一天,孙太后命她前去陪伴养育皇室最小的孩子——两岁大的朱见深。
       这个孩子生来复杂,他是太子朱祁镇的次子,本不应在皇位继承顺序中。然而太子被敌国俘虏,处境堪忧,于是朱见深被立为备胎,过继给先帝当养子,成为储君。
       但是皇位对于幼小的他而言,远非福音。朱见深生性内向,又失去母爱,整日郁郁寡欢。这个需要关爱的孩子,让万贞儿心中升起了母爱。


广告
“我真的服了,饶了我吧!”表姐大汗淋漓,瘫软在地,苦苦哀求
×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万贞儿游走在权力中心十余年,对其中的潜规则了如指掌。她渐渐转变成这个孤单男孩的依靠,扮演起母亲、姐姐甚至朋友的角色。
       时光荏苒,转眼间朱见深已经十二岁,还是个腼腆内向的孩子。这一年,先帝英宗复辟,他被废黜太子之位,沦为秦王。对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子而言,这无疑是噩耗。然而朱见深并未像其他被废太子一样陷入绝境,因为他有万贞儿这颗定心丸。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万贞儿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继续陪伴在朱见深身边。她化解他的不安,用温暖驱散他的寒意,朱见深也渐渐褪去了儿时的别扭,变得开朗起来。
       他们度过了十年匪夷所思的岁月,一起长大,心意相通。即使万贞儿要比朱见深大上十七岁,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人间的情谊。直到那一年,先帝英宗被俘,靖难之再起,朱见深被册立为帝


广告
为了留住女婿不走,40岁岳母一咬牙,竟做出荒唐决定...
×

       二、深宫恩宠难挡非议
       1464年,朱见深继位为明宪宗。自小生活在深宫的他,对外界的政治完全一无所知。登基之初,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从小陪伴在身边二十余年的万贞儿。如今的万贞儿早已三十出头,正值风华。
       朱见深第一个政令,就是要册封万贞儿为皇后。他心心念念的,只有报答万贞儿这些年来的养育之恩。然而,万贞儿的出身让这一举动遇到极大阻力。那些老臣们极力反对,他们认为一个小小宫女的女儿,怎能配得上皇后的宝座。



       朱见深情真意切,丝毫不为所动。只是在各方压力下,万贞儿还是让位于出身名门的王氏。她被封为贵妃,名正言顺地成为后宫第一人。这并没有让非议平息,反而更有隐忧。朱见深实在太宠爱万贞儿,两人的感情似乎超越了君臣和兄妹。
       但朱见深已经习惯了万贞儿的存在,像空气和阳光一样融入他的生命。他们度过每个清晨和夜晚,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各自处理政事,然后汇报给对方......每个时刻都有对方的身影。这份超越常理的感情,外人很难理解。但它给两个失去家人的灵魂带来慰藉,比任何东西都让人心安。


广告
老中医:“痔疮”别再乱割了,白开水+它,肛门肉球一干二净!
×

       三、深宫孤鹤双双去世
       1467年,万贵妃为成化帝生下一子。这是两人爱情的结晶,孩子的降生让他们欣喜若狂。然而好景不长,才一岁的皇子就因病去世了。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成为两人心中永远的痛。
       之后虽有其他妃嫔怀孕,但都不得善终。这让野史中产生了万贵妃嫉妒残害后宫之子的传言。其实,朱见深深爱万贵妃,必会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的感受。若真有类似情况,他断不能坐视不管。这些传言恐怕也是后世臆测罢了。



       即使失去了孩子,成化帝和万贵妃的感情丝毫没有削减。在后人眼中难以理解的深情厚谊,成就他们超越世俗的爱情。直到1487年,万贵妃病逝了。她的离去让这位中年皇帝崩溃,五十三岁的他垂泪不已,大喊着“我命不久矣”,随后也离开了人世
       这样的末路,无异于孤独终老的深宫老鹤。但至少,他们在一生中曾经拥有过彼此。那份超越一切的情谊,成为千古佳话,流传千古


广告
“臭小子,你怎么能这样呢~”我是你领导,温柔点....
×

       四、为何抹黑?真相尚存疑点
       那么,为何后人要如此丑化万贵妃的形象?她真的是野心女人,还是权力中心中的无奈之人?我们寻找线索。成化帝驾崩后,其子孝宗朱祐樘继位。据记载,万贵妃请他赴宴,他拒不应邀,并说其有毒。
       这似乎证实了她残害皇子的行径。然而我们发现,朱祐樘年幼时也曾受万贵妃抚养过。登基后,他也一直维护万贵妃的地位。这说明朱祐樘并非与万贵妃势不两立。那么,《宪宗实录》中的记载真实性就变得值得怀疑了。它很可能受某些政治因素影响,而非事实。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或许,历史的真相永远难以显示在阳光下。它往往掩藏在胜利者的叙事里,被扭曲利用。对万贵妃而言,她与朱见深相依为命、白头到老,已是千古佳话。什么是真相,又有谁说得清呢?



       结语
       历史对女性向来严苛,妖魔化手段层出不穷。我们难免要怀疑,那些所谓“祸水”,真的拥有改变历史的力量吗?还是她们只是权力斗争中的替罪羊?无论真相如何,至少她们也曾鲜活地活过——爱恨纠葛,与世间万物无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2 14: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赠从弟·其三
刘桢刘桢〔两汉〕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凤凰在南岳集结,他们在枯败的竹林处徘徊不前。
我的心不气馁,奋力的展翅凌驾于高空之上。
我岂能不常常刻苦学习努力练习,我把和黄雀为伍当作耻辱。
什么时候才有杰出人物的降临,就要等到我面见君主。

注释
凤皇:即凤凰。
厌:通“餍(yàn)”,满足的意思。
紫氛:高空,云霄。
黄雀:比喻俗士或以闲散自适者。
来仪:谓凤凰来舞而有容仪,古人以为瑞应。


赏析
  这首诗咏的是“凤凰”。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说文》),生长在南方“丹穴山”中。《大戴礼记》说它是“羽虫”之“长”,所以栖、食也与凡鸟不同:“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诗经·大雅·卷阿》郑玄笺)。这就是此诗开头所说的“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之意。诗人之歌咏凤凰,不仅因为它有此神奇的习性,更瞩意于它那绝世高蹈的怀抱:“于心有不厌(足),奋翅凌紫氛。”——它根本鄙弃“鸟为食亡”之俗,不满足于“竹实”之食,而要奋展巨翼,掠过九霄的紫霞,高远地飞翔!后一句以凤凰凌空“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2 14: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行
播报
编辑
讨论99+
上传视频
名著《红楼梦》中诗歌展开3个同名词条
一分钟读懂桃花行
00:50
收藏
281
19
《桃花行》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七言古诗,是《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所作,后多有仿写作品。这首诗以非常低沉的笔调,通过鲜艳明媚的桃花和孤独悲伤的人多方映衬、反复对比,塑造了一个孤独、忧愁、哀怨、伤感的少女形象。这首诗是作者对命薄如桃花的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自己的痛苦,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是由一个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达到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 [1]
作品名称桃花行
作    者曹雪芹
创作年代清代
作品出处《红楼梦》第七十回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词句注释
3白话译文
4创作背景
5作品鉴赏
▪整体鉴赏
▪名家点评
6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词句注释
播报
编辑
桃花帘外东风软:“帘外桃花东风软”的倒装。帘:用布、竹、苇等做成遮门窗的用具。东风:即春风。东风软,即春风徐徐吹来,轻柔和软。
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内桃花晨妆懒”的倒装。桃花指人,即黛玉自己。晨妆懒:早晨由于伤春而没有情绪梳妆打扮。
人与桃花隔不远:即人和桃花相隔不远。隔:间隔,距离。李白《江行寄远》诗:“疾风知片帆,日暮千里隔。”
东风有意揭帘栊:即春风像故意掀开帘栊的一角。栊:窗上的棂木或窗户。帘栊即门帘或窗帘。
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欲看帘内之人,但帘不卷,所以看不清楚。窥:观看。仍旧也作一仍旧贯,即照旧行事。《论语·先进》:“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外的桃花开得依然很艳。瘦:肌肉不丰满,指病态、愁容。
花解怜人花也愁:花若能懂得同情人,它也会发愁。解:懂得,知道。
隔帘消息:指帘外桃花与帘内少女互相怜惜的情绪。消息:音讯。隔帘的消息只有春风送递。
庭前春色倍伤情:这句是说看到庭前春色使人倍加伤感。伤:悲伤。伤情,即忧思之感。
闲苔院落:庭院里长满了荒凉的青苔。凭栏人向东风泣,
茜裙偷傍桃花立: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此句指身着红色衣裙,悄悄地倚着桃树而立。茜裙:茜纱裙,红色的裙子,这里是指穿着茜纱裙的人。唐《李群玉诗集·黄陵庙之二》:“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儿女茜裙新。”茜是一种根可作红色染料的植物,这里指红纱。偷:即悄悄的。
桃花桃叶乱纷纷:指东风吹得桃花桃叶分散披离。纷纷:杂乱貌。
花绽新红叶凝碧:花儿刚红,叶儿已成碧绿色。花绽:花已饱满裂开。北周庹信《庾子山集·杏花》诗:“春色才盈野,枝枝绽翠英。”叶凝碧:桃叶颜色碧绿。
雾裹烟封一万株:千万桃树盛开花朵,看上去就像被裹在一片红色的烟雾中。程高本改“雾裹”为“树树”,“树树烟封一株”语颤不词?雾裹烟封:桃花盛开时,像被一层朦胧的烟雾笼罩。
烘楼照壁:火红的桃花颜色反映到楼阁和墙壁上,或指桃花颜色很红,烘托得楼房和墙壁十分美丽。因桃花鲜红如火,所以用“烘”“照”。
天机烧破鸳鸯锦:天机:天上织女的织机;鸳鸯锦:带有鸳鸯图案的丝织物。传说天上有仙女以天机织云锦,这是说桃花如红色云锦烧破落于地面。“烧”“鸳鸯(表示喜兆的图案)”皆示红色。
春酣欲醒移珊枕:春梦长酣,睡眠欲醒,移动一下红珊瑚枕,即不忍晨兴之意。春酣:春梦沉酣。亦说酒酣,以醉颜喻红色。珊枕:珊瑚枕,即珊瑚做的枕头,或因张宪诗“珊瑚枕暖人初醉”而用其词。
金盆:铜盆。
香泉影蘸胭脂冷:手隐没在有香味的泉水中,觉得有些冷。香泉影蘸:面影映在清凉的泉水中。影蘸:即蘸着有影,指洗脸。“影”,程高本误为“饮”。北齐卢士琛妻崔氏有才学,春日以桃花拌和雪给儿子洗脸,并念道:“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后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
胭脂:在此指涂了胭脂的脸。
花之颜色人之泪:承上句意,鲜红的胭脂与什么相似。全句意是:花的红颜色像愁人的血泪。人之泪:人的泪像胭脂一样红,是说流出的是血泪。相传杨贵妃选入宫中,与父母告别时,哭泣面流血泪。
泪自长流花自媚: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若将愁人的血泪与花相比,泪水总是常流,桃花总是明媚。
泪干春尽花憔悴: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泪水流干,春色也消逝,花儿也随之枯萎。憔悴:瘦弱萎靡,也泛指受折磨、困苦。屈原《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桔槁。”
花飞人倦易黄昏: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此句指花瓣飘落,人也疲倦,黄昏迅速来临。
杜宇:即杜鹃乌,也叫子规,过去有“杜鹃啼血”的说法,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又说它的叫声很像说“不如归去”,所以后人称杜鹃为杜宇。《十三州志》:“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日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一称杜主。晋左思《蜀都赋》: “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字之魂。”
寂寞帘栊空月痕:寂静的窗棂上只留下月儿的光痕。寂寞:寂静。
白话译文
逐句全译
播报
编辑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绽开东风柔柔地吹拂,帘内的少女无心梳妆情绪慵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帘外的桃花和帘内的人儿,人与桃花相隔并不遥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东风有意要揭起窗帘,桃花想要看看佳人帘子却不肯卷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桃花依旧在帘外盛开,帘里的人儿却比桃花还要清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花儿如果懂得怜爱佳人的话它也会忧愁,风儿把她们互相怜惜的心思透过帘子传递。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东风穿过了斑竹作的帘子,桃花开满了庭院,庭前的明媚春光只是让人倍增伤感。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青苔长满了院子,门几虚掩,落日下一个人独自靠在栏杆边。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凭栏的人儿在东风里暗暗哭泣,穿着红色的纱裙悄悄地站到桃花旁边。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桃花桃叶相互交杂乱纷纷的,花儿吐出了新红叶儿翠绿如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成千上万的桃树如同被裹在一层红色的烟雾里,如火似荼的桃花映红了楼台,照红了墙壁模糊一片。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织女的织机上烧破了鸳鸯锦被掉落在地,春梦正酣要移走了珊瑚枕才能醒来。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侍女用金盆送了水进来,面容的倒影蘸在清冷的泉水中。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胭脂的颜色这么鲜艳有什么能和它相似呢?只有那桃花的颜色和人的眼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如果将人泪和桃花相比的话,泪水任它长流桃花仍然妩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含泪去观赏桃花泪水容易干枯,眼泪干了春光已尽花儿也凋萎。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凋谢的桃花遮掩着面容憔悴的人,桃花飞去人也疲倦天色已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杜鹃一声啼叫春色已尽,只有那寂静的窗帘上空空地照着月痕。
(白话译文参考资料来源: [3])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曹雪芹将《桃花行》写于第七十回,出于林黛玉之手,以花喻人,诗情缠绵凄切。《桃花行》的创作正值“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此时,离《葬花吟》的写作已有时日,在“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三十七回)后,众姐妹只做了几回诗,又经历了大观园的种种变故,“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五十六回),无暇顾及诗社,“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恰逢黛玉作此《桃花行》一首,众人见“这首桃花诗又好”,建议“就把海棠社改做桃花社”。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贾府已不同往昔,距离“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七十四回)的由盛而衰已经相去不远了。在时令上来说虽然是“万物逢春”,对黛玉所处的贾府来说却是夕阳晚景。机敏如黛玉,或许对贾府的这一切变化早有所洞察,又孤苦无依如黛玉,也只能以笔宣泄自己的情感,以花寄托自己的身世飘零,除此之外,在复杂而严酷的家庭斗争中,黛玉别无他法。 [4]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鉴赏
《桃花行》是继《葬花吟》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宝琴让他猜是谁做的,宝玉一猜就中:“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开玩笑地骗他说是自己作的,宝玉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宝琴又用杜工部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以上《红楼梦》中的原文在各版本中语句可能会有所出入)。
《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就是明显的预言。只待“一声杜宇春归尽”,群芳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憔悴,而最早凋零的就是黛玉。
黛玉寄住在贾府,“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她这样一个具有叛逆思想的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会感到极大伤悲痛苦和压抑。《桃花行》一诗,以深沉的感情,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林黛玉内心的忧伤、痛苦。通过以灿烂鲜艳的桃花与寂寞孤单的人的反复的多方面的对比、烘托,而塑造了一个满怀忧虑、怨恨而又无力自拔的贵族少女的自我形象。林黛玉以花自喻,抒发了内心深底的无限感慨。“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是她自我的哭诉与写照。宝玉与黛玉有共同的叛逆思想基础,所以宝玉一看就知道“自然是潇湘妃子的稿子了”。诗中表现了黛玉的苦闷,一是由于她过着令人窒息的生活,感到了未来的不幸,发出了哀音;另一方面,是她思想矛盾的反映,她要冲破束缚,又没有力量撕破罗网,因而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苦闷和忧郁,让人给予她无限的同情。
《桃花行》与《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第二十七回脂批)。《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2]
这首桃花诗可以分为三段,开头十句为第一段。诗歌的开头即展现出一幅“帘外桃花帘内人”的对比鲜明的生活画面。帘外春风软吹(柔和的吹),桃花盛开,帘人内却是“晨妆懒”,“比桃花瘦”,有着无限的愁苦。“人与桃花隔不远”,更显出这一对比的强烈,突出了帘内人儿的惨苦。帘外桃花帘内人,仅只一帘之隔,隔帘春天的消息已被春风吹透,而帘内却没有丝毫春天的气息;春风、桃花亦不是无情物,“东风有意揭帘栊”,花亦“欲窥人”,但帘偏就“不卷”,于是,帘便成了一种象征,一种阻隔帘内人享受春之幸福温馨势力的象征。“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透过诗句,不难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由幸福的新生活的向往,对于阻碍她追求自由幸福的封建正统势力的抗议。诗中的花与人是在对比中出现的,但是,在感情形态上,花与人却又存在着联系的纽带。“花解怜人花亦愁”,是说花如果懂得怜悯人的话(花若有情),花也要为人发愁。这就为后文花人交融作了感情上的铺垫。
在花与人的强烈对比中,可以看到了一个孤独伤感的观花人形象。观花人即是帘内人,她是在桃花盛开、一片春色的烘托下凸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里诗对环境的渲染,已由远及近,写到了院落庭前。帘外处处是春色,令帘内人触景伤情。在落日斜照里,凭栏而立的观花人就是一袭剪影,伶俜孑立,格外孤独。诗歌用重笔表现了观花人的伤悲:“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形神兼备,既写出了观花人可怜且可叹的形体之态,更见出观花人的神伤。接下来四句,是观花人眼中的景物,它们是对观花人神伤有力的反衬。花红叶碧,生机勃勃,千树万树盛开的桃花,如烟似雾,笼罩了一切,映红了阁楼照亮了墙壁,花红得那么热烈,在观花人眼中,自然是值得羡慕的,然而此时此刻,却又令人如此神伤。前有“凭栏人向东风泣”之句,泪眼看花,自然是红得一片模糊。诗句中“红模糊”三字,既是花红繁盛的形容,也是人精神恍惚,泪眼观物造成的印象,最是含蓄,也最是传神,深婉的表现了观花人的忧伤悲苦。
完成由花人相映到花人交融的过程,写出帘内人向花寻求慰藉、解脱的感情流程,以及对于这种愿望最终仍难免要落空的痛苦心情。在这一段中先垫上一句:“天机烧破鸳鸯锦”,将两段有机地联系起来。“天机烧破鸳鸯锦”即“烧破天机鸳鸯锦”之意。天机,为天上织女的织机。烧,极为形象地写出盛开桃花之红,花红似火。这还是上一段“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的意境。与花红热烈成鲜明反照的是人的情懒意怠。诗中时间的流程也是值得读者留意的。诗的开头写到帘内人“晨妆懒”,还是早晨。诗的中间写到“斜日栏杆人自凭”,已是时过中午,日已偏斜。这里写到侍女送水来,接着后文又写到“花飞人倦易黄昏”,这已是黄昏时刻了。诗从时间流程上也反映了人物阴郁缠绵的心境。处于这种心境的人自然是“见花溅泪,见月伤怀”,任何一件事都可能触发她那忧伤的情怀的。诗从洗脸这一生活细节上又展开了描写。处在特有心境的人,从洗脸的泉水倒映中看到自己脸上残存的胭脂,便展开了联想,“胭脂鲜艳何相类”,把胭脂、花的颜色、人之泪三者巧妙的扭合在一起,人之泪之所以能和红色的事物联结在一起,当然存在着某种联系。不是说这泪真是红色的,但在愁人的感情世界中,这泪也不是一般的泪,是泣血的泪。至此,作者就把自己的命运与桃花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了,达到了花人交融的境界。但是,正如俗话所说,桃花命薄。这也就是说,人与桃花都不会有好的命运,而作者是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她尽管说“泪自长流花自媚”,花在眼前尽管还是明媚媚人的,但到春尽之时,泪流干了,花也就憔悴了。这就是“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意思。同病相怜,“憔悴花遮憔悴人”,然而,黄昏无情,结局必然就是“花飞人倦”,“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诗的结尾四句已纯是“哀音”了。黛玉寓情于景,杜宇悲鸣,春已归尽,花也谢去,人去楼空,帘栊寂寞,空余月痕,这是一个注满黛玉悲伤情思意绪的悲凉凄楚的意境。这样的一个结尾隐喻了黛玉夭亡的悲惨结局,这样的“伤悼之句”就连那“尘世浊玉”的宝玉看了都要“滚下泪来”,便是读者看了,也是要深受其悲切情怀的强烈感染的。
《桃花行》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歌,全诗情境融洽,构思奇巧,对比鲜明,使诗的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语言清爽,语势流畅,读来如行云流水,体味一下,却又感柔肠百转,感人至深。在《桃花行》里表达的情感,属于黛玉自己的情感要远比《葬花词》要来得浓,来得重。《桃花行》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在它的形象中,始终活跃着一个灵魂,这就是黛玉的个性。黛玉见月落泪,对月感怀,正是“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的表现。她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寄人篱下,浸泡于悲与愁的泪水之中,对于爱情理想愈来愈信心不足,对自己的命运前途感到愈来愈难把握,面对大好的春光与盛开的桃花便触发了她的心事,如此的情与景会,意与象通,于是在桃花身上,便寄托了要冲破牢笼享受春光的向往,也凝结了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深重的忧伤痛哀,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也正是这个原因,宝玉一看,便知是黛玉之作,尽管有人故意自充作者,也丝毫动摇不了他的判断。他说的好,其“声调口气”都是林妹妹的,也是因为林妹妹“曾经离丧”,故能作此“哀音”。 [5]
名家点评
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这首诗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艺术风格,都是别具特征的,是别人的作品无法混淆的。 [6]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期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十三岁迁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家产抄没。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左右迁居北京西郊黄叶村(现为曹雪芹纪念馆),“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贫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凉。最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能诗善画。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唐代诗人李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2 19: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慧娘+慧绣璎珞+】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如何解读《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提到的“慧娘”和她的绣品“慧纹”?

罗衣叠雪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6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觉得慧纹也好,大观园那幅画也好,其实都是作者的一番苦心自喻。这两样都是映射《红楼梦》这本书本身,所以贾母命惜春画的那幅画,在前80回是无论如何画不完的。
慧纹有三分之一是贾府自留的,未传于世。红楼梦亦有三分之一未传于世。
慧纹用的大红纱,就像红楼梦本身的颜色。上面的花卉就是书中诸位女子,黛玉是芙蓉,宝钗是牡丹,湘云是芍药,探春是杏花,元春是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书中女子也不似庸脂俗粉……其字迹与笔草无异,红楼梦写法自是与众不同。
慧娘和宝琴(薛琴~雪芹)差不多,都有作者的影子。慧纹映射的是“回文锦”,所以脂砚斋经常会说“盘盘旋旋,奇奇怪怪”,又说书里暗藏玄机。
这个就是回纹锦的特征,“回纹锦”又叫“璇玑图”,有多种解读方法。《红楼梦》也是不同的人,读来感受理解不同。
慧纹的出处应该就是前秦有位女子姓苏,名蕙,字若兰,秦州刺史窦滔之妻。
大家记不记得,书中几次提到蕙香、夫妻蕙、并蒂秋蕙,都跟这位苏蕙娘名字重叠上了,而且宝玉还要故意发议论:什么蕙香兰气的……生怕大家注意不到似的。再加上卫若兰(卫可能只是宝玉分身之一),还有姑苏的林黛玉。这位苏蕙娘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回纹锦”,就是用不同颜色丝线绣制的织锦《璇玑图》。很多人都读过无名氏的《九张机》:
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织成一段,回纹锦字,将去寄呈伊。
这首九张机,其实跟《红楼梦》开篇,石头上那首诗,异曲同工: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题帕三绝那段文字,很多人不明白宝玉送林黛玉几块旧手帕,什么意思。其实也是接近慧纹,所谓:横也丝(思)来竖也丝(思)。
宝玉的旧帕子,黛玉题上诗,就似回纹锦了。黛玉反复烧诗稿,我觉得寓意就是作者烧掉了部分作品。这后40回怕是确实找不到了,已经被烧了。
下面是世传回纹锦的示意图:
慧娘的慧纹,稀罕物,贾府将2/3进上了,自留1/3,其实《红楼梦》才是稀罕物,虽未直接进上,实际上在皇族中颇有声名,合了作者之意。毕竟慈禧太后都喜欢得很,愿意以贾母自居,还命人将《红楼梦》的画,画在自己宫里。
慧娘有部分等于作者自喻。可以一窺作者身份:出自大家,擅长书画……
宝琴有部分在映射作者。琴,一映射“秦”(前秦,秦州刺史);二则寓意: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其实秦可卿出场,脂批也在点这个: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
第七回前诗: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
这种作者的私藏夹带,往往有个特征,去掉完全不影响主干剧情,但他会一本正经的讲一段。就像宝琴的10首怀古诗,这么多首诗,写完不带给迷底的。


编辑于 2024-01-04 17: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22:25 , Processed in 0.0676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