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熊绎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熊绎为鬻熊的曾孙,后被周成王封为子爵,建立楚国。前1042年~前1006年在位,在位37年。
熊绎僻在荆山(近湖北省保康县龙坪镇),率部族居江上楚蛮之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天子。
周初,周成王盟会诸侯,熊绎出使受到冷遇。熊绎回来后告之群臣,立志发愤图强,发展生产,扩大疆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熊绎到熊渠,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
熊绎曾与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晋国第二代君主晋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事周成王。周成王分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熊绎却无分。春秋时代的公元前530年,楚灵王仍然提起此事。
基本信息
本名
熊绎
别称
楚熊绎
所处时代
西周
民族族群
华夏族(汉族别称)
出生地
丹阳
主要成就
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
前任
熊狂
继任
楚熊艾
在位时间
前1042年~前1006年
目录
1史书记载
2世系
熊绎,芈姓,熊氏,名绎,熊狂之子,祝融氏分支鬻熊一支的后裔。周成王时代,成王感念其曾祖父鬻熊的功劳,于是便把熊绎封为楚君,赐"子男"田地。熊绎子熊艾继任为楚君。
熊绎曾参加岐阳之会(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管理置茅缩酒,并与鲜卑酋长一起"守燎"。后来周成王分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熊绎却无分。
熊绎受到冷遇后,便回来后告之群臣,立志发愤图强,发展生产,扩大疆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熊绎到熊渠,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熊绎僻在荆山(近湖北省保康县龙坪镇),率部族居江上楚蛮之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天子。正是这种荜路蓝缕的精神成为楚国强盛的立国之本,也成为中华民族史上艰苦创业的典范。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进入湖北省内,也是楚国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认。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当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湖北省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熊绎及其后代是江汉流域最早的开发者,他们的创业历史是艰苦卓绝的。
《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荆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蚧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中两次言及到"筚路蓝缕",皆指楚国熊绎至熊仪(若敖)、熊胸(蚧冒)等十余代君王。可见楚国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都过着艰苦奋斗的穷日子。国君带领臣民跋涉山林,开辟疆土,甘苦与共。
楚熊绎在位三十七年(乙亥,公元前1006年),熊绎子死,其儿子熊艾继为楚君。
折叠编辑本段世系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又名卷章)-吴回(祝融)-陆终-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季姓、熊姓、芈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国始祖):
①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称-老童(又名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熊绎(熊狂长子)-熊艾。
②吴回(祝融)-陆终-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屈紃(熊狂次子)
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楚国故都”,荆州城 小华回顾历史 2020-12-10 18:34
历史上荆州曾是楚国都城。荆州沙市曾作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也是新中国初期中国中部仅次于武汉的最大城市,繁荣一时。 历史沿革 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集中地之一。相传禹划九州,始有荆州。在古代,荆、楚指同一地区,荆、楚的字义,本是同一种树木的名称。据史书记载,荆楚作为地,先是称荆,后才称楚。商代,荆州之地的楚,作为方国列入商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周朝封楚国先君熊绎于丹阳,国号为荆。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荆为楚。 据考古发现,早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在荆州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冶炼技术、锻铸铁技术、丝织刺绣技术和漆器工艺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老庄哲学、楚辞文学和音乐舞蹈,也都登上了古代世界文明的殿堂。楚故都纪南城及其周围,有楚城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大型石墓800多处,其中包括18个楚王的墓葬。三国时期,诸葛亮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 荆州自古地灵人杰,素有“唯楚有才”之誉。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曾在此任职20余年,唐代“茶圣”陆羽,明朝“宰相之杰”张居正,当代文学家曹禺、欧阳山等,都是荆州人。 荆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蜀、吴为夺取荆州,不仅留下了“刘备借荆州”、 “关公大意失荆州”等许多动人的故事,而且留下了大量的三国遗址。主要有江陵的关公点将台、马跑泉,洪湖的曹操湾、乌林寨,监利的子龙岗、华容道,石首的绣林镇、刘郎浦,公安的孙夫人城等。荆州城有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历经2000多年,古貌尤存。特别是始建于五代十国的古城垣,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好,为我国南方所仅有,在全国也为数不多。城内有建于唐代的开元观、玄妙观,建于明代的太晖观,建于清代的文庙、关庙和铁女寺,有建于现代的三国公园、盆景园、碑苑等。钟祥境内的明显陵,即嘉靖皇帝父母的合葬墓,既是中南地区唯一的明代帝王墓,也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 现状:一个被遗忘的城市 网上最容易搜索到的,是一些同乡论坛。各个论坛上加jīng的都是同样的几篇文章,写沙市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凋敝,那些在外乡的沙市人都热烈地讨论着自己家乡的发展。这种热情的极端表现,是彼此的憎恨,他们之间有清晰的分野,沙市和荆州虽然已经并市都属于荆州,但沙市人从来不对外声称自己是荆州人,论坛里点击率最高的是一篇名为《沙市,请将荆州抛弃》的文章。 1990年代之前,荆州和沙市是长江沿岸的两个城市。荆州虽然声名显赫,但经济落后。沙市在清朝末年时,就已经成为了棉花、粮食的转运交易中心,乃至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之时,日本人点名要求在沙市开埠。此后十年间,沙市成为湖北最发达的新兴城市,有“小汉口”之称。建国后,沙市之于湖北,如同上海之于全国,经济地位特殊,沙市之上,甚至没有“地区行政公署”的管辖,相当于湖北的直辖市。有几篇文章提到,1980年代,沙市在全国城市经济发展排名中居于第六,我没有看到关于这个排名的原始资料,但沙市人显然深信不疑,而且至今对此念念不忘。 1990年代中期,沙市逐渐开始衰落。 很多沙市人把衰落的原因归结于和“穷亲戚”的合并,1994年,沙市和荆州合并组建荆沙市。“荆沙市,在国内一说出去都没人知道,还得不停跟人家解释。”沙市人陈震宇说。没多久,新的城市改名为荆州市,沙市成为下面的一个区。 现在荆州的经济在湖北省排在了倒数几位,不要说武汉、宜昌,连襄樊、孝感都不如,所以被很多人称为“被遗弃的故都”。 也许是荆州、沙市各自的特sè鲜明,而无论是从宜昌还是武汉的长途客车,都有到荆州的,也有到沙市的,所以我以为,荆州和沙市中间有一段距离。 荆州,本身就是一个显赫的名字,在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 —江陵,因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闻名于世。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有34代帝王曾在那里建都。从春秋开始,荆州就是中国南方最大最繁华的都会,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里,这个名字反复被提及,三国里的“刘备借荆州”,唐宋时期李白、杜甫、苏轼等人顺长江而下,弃船登陆荆州进入中原之地。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荆州、沙市没有能抓住这个历史的机遇,顺应历史潮流来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更为可悲的是不进则退,却不幸成了一个落伍者,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人沉浸在往日的辉煌及所谓历史悠久的陶醉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