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随狂风去//曹雪芹朱统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2-8-20 11: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牛石慧(约1628—1707),南昌人,系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后裔,八大山人朱耷之弟。明末清初画家。







人物关系纠错




朱耷

哥哥

朱耷(1626年—约1705年),原名朱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2-8-20 18: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隔世追查,一次偶然的发现(新解红楼之二)



随狂风去

随狂风去​




137 人赞同了该文章




上文讲到,要在明末清初这段时期内,要比着葫芦画瓢,去寻找一个符合条件的僧人或道士,因为此人极有可能与《红楼梦》有重要关联。

只是明亡时候,烽烟四起、战乱频生,要隔着三百多年找这么一个人,谈何容易。作者君找了一段时间,便放弃了,委实线索太少,没甚头绪。

直到有一天,作者君在偶然情况下,看到一幅画,一首诗,一道灵光,如雷霆巨电般从我脑海中划过。

在正式讲解这一画一诗前,接下来的内容诸君暂且可看做是猜测,后文会逐步考证。

我所看到的这幅画,它的作者简历如下:

朱耷(1626–1705年),明皇族宗室,宁献王朱权九世孙,袭爵辅国中尉。1644大明灭亡,他正好十八岁,国破之下,他只好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做了出家人,一生颠沛流离。

此公还有另一个无人不晓的大号:八大山人,雪个和尚。

少年时王府锦衣玉食、倚红偎翠,十八岁经历改朝换代国破家亡,之后隐姓埋名颠沛流离。这位与贾宝玉之经历何其相像?

这还不够,八大山人还有个弟弟,这位弟弟也非常重要。

朱道明,又名牛石慧(1628——1707?),明清鼎革时和哥哥朱耷一起跑了,一样的隐姓埋名,也善画,画作署名牛石慧,这三字草书写成“生不拜君”(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此公也出家了,但不是和尚,而是当的道士,道号望云子。

眼熟么?诸位继续回忆,红楼书中那贯穿全文且拥有完整上帝视角神秘的一僧一道,一个癞和尚、一个跛道人,还有那首《好了歌》。

这两兄弟,一僧一道、亦僧亦道,书中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此“情僧”是谁,莫不是就是他的兄长八大山人雪个和尚?

空空道人是读了《石头记》后将书改为《情僧录》,这部书写的就是两兄弟少年时王府往事,贾宝玉原型主要有兄弟俩的经历,也参杂了宁藩三国八支中某些人物的经历揉合而成书。

有这等王孙公子经历作原型,贾宝玉的人物形象也能不丰满细腻吗。

红楼中祭祖时出现的宗祠,是皇家规制,贾府的形制,也是皇宫或王府的规格,这早就表明,贾宝玉原型就是宗室子弟。

有些拥护“曹学”的,强行解释为作者“笔误”或“写多了搞混了”,书中对贾府规制有大段大段的细节描写,难道是笔误?如果按“江宁曹家”解释,难不成正宗正白旗包衣江宁曹家还有谋朝篡位的野心?

今时今日,某个人穿上买的警服,都得判个“冒充警察罪”,何况以礼治国的明清,专管规制的礼部以及各地知府县令们又没眼瞎,“谋逆”“僭越”绝非说笑。

兄弟俩为前明宗室遗孤,一定会想方设法在书中暗示自身身份,这才是为何红楼中如此之多“皇室规制”描写的真正原因。

“八大山人”和“牛石慧”,八和牛字合起来,不就是一个“朱”字么。

红楼梦一僧一道的形象,红楼梦二十五回曾描写过。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有宝光;

破纳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一头疮。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注意最后一句,是说二人来自何方,猛一看说的是来自神仙处所蓬莱仙境,图样图森破,作者隐喻写法早已炉火纯青。

弱水,泛指浩浩汤汤的大江,“弱水西”,这说的就是江西!哥俩暗喻示意,我们在江西。

那么这兄弟俩跑出来后去了哪里呢?是江西吗?我这里不得不赞一下八大山人画作的收藏家们,他们早就把八大山人和他弟弟研究了个底掉。

这两人跑出来后,就隐居在江西南昌青云圃,对的,就是现在南昌的青云谱区,他们住所就是现在的八大山人纪念馆。

以上为其一,其二,葛仙山,佛道双圣地,宋代熊克有诗云:蓬莱何曾弱水隔,兜率有天才咫尺。而葛仙山正是在江西上饶,这诗大家可以找来看看,水准很高。

再看红楼原文: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从这两句诗用的“蓬莱弱水”的典故,也暗指江西。

书中这俩知晓一切的一僧一道,大约是朱耷兄弟二人的自喻,别忘了,他们隐姓埋名后,哥哥做的是和尚,弟弟当的是道士!

现在回过头来详解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一画一诗,真正的证据将展现在各位眼前。

朱耷有一副代表作,《古梅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八大画技臻于化境,用笔如神,同时是研究八大山人的重要素材之一,是八大山人画作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一副作品。


树的主干是空心的,周边光秃秃的几根枝桠,枝桠上寥寥点着几朵梅花。

这画寓意很深,主干凋零,枝桠光秃,这是对明王朝朱明皇族的深切怀念,形象生动,周边几朵梅花,寓意原本枝繁叶茂的朱明宗室,也就剩下自己这几个残缺之人了。

以画作论,此画水平极高,但我更关心的是他画上题的一首诗!

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

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

虽然早知八大山人写的诗大多古怪晦涩,但刚一看到这诗时,我还是一脸懵逼,大哥你究竟写的啥?除了最后一句我知道你想反清复明,其他几句你是几个意思?

苦思之下,某一天,我恍然大悟,这画,他是送给一个人的,这诗,是他写给一个人的。

此人是谁?

诗的第一句便说了:吴梅村!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汉族,江苏太仓人。

注意吴梅村的“别署”,大云道人!

据癸酉本持有者何莉莉所言,吴梅村老先生正是此书作者。

各种查典故出处后,我总算弄明白朱耷这诗想说什么。

第一句“分付梅花吴道人”,分付,通吩咐。我给你说啊吴梅村。

第二句“幽幽翟翟莫相亲”,幽幽,幽暗,此处是指北方幽燕之地,翟翟,念di,通“狄”,“幽幽翟翟”即“幽狄”,贬义,指满清。北方的满清,你可不要太亲近了。

第三句“南山之南北山北”,这又是一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宋代王炎曾有过相同的诗句,意思是好好当隐士,不要出仕。

第四句很明显朱耷告诉吴梅村,我们迟早要打回去的。

这诗,是在告诉吴梅村,不要去当清廷的官,好好做你的隐士,耐心等待革命的召唤。

八大山人与吴梅村,素有交情,吴梅村六十寿辰时,八大还送了一副亲笔画作《山水》以为贺礼。只是他们这段友谊,极其神秘,几乎不见于史料。

接下来说说他住的的地方,“青云圃”,这地方相当有名,有名到此地原为“天宁观”,然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名为“青云圃”都记载下来了。

话说这名字,诸位是否似曾相识?

是耳熟,青圃,“芹圃”也。

再有,朱耷除了号“八大山人”,也号“雪个”,其中取一“雪”字,青云圃取一“青”字通芹,合起来不就是“雪芹”么。

古代文人,别名常有从自家居处名称所来的惯例。

看到这里诸位大概是有些混乱了,没关系,我来推断梳理一下。

红楼最终成书应该一共历经三稿。

朱耷哥俩身为朱明宗室,少年时钟鸣鼎食,谁知大明就这么亡了,哥俩赶紧跑路,一个当了和尚,一个当了道士,隐姓埋名保命之余心中也充满了对大明的眷念。国仇家恨之下,两兄弟准备以自身和亲戚们的经历写部书,主题反清悼明,亦有借闺阁之言为掩护,为前朝修史之意。

俩人画画不错,也能舞文弄墨,但文字水平比之两榜进士们还差了不少,于是写了个初稿。这第一稿大约是个框架,内容应是兄弟两人的亲身经历为主。这一稿大约就是《风月宝鉴》。

此稿交给了吴梅村(榜眼学历),梅村心中依然怀明,进行增删修改。吴梅村当时组织了个慎交社,这慎交社可是大有来头,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都是此社中人,我这里列举的几个名字,在现代研究中,都是有人曾提出是红楼作者(重点是提出者都能或多或少找到些证据)。

吴梅村接下这活,感觉工作量巨大,就召集了几个稳妥可靠之人,共同完成了这部巨作的二稿,这部二稿就是《吴氏石头记》,我们今天看到的癸酉本。

二稿主要是对中心思想、架构情节等基础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以及初步精炼了文字和诗词,至少达到了明代普通话本的水平。

所以才有癸酉本108回结尾处批语:“本书至此告一段落,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

受谁之托?受朱耷兄弟之托!并且注明,“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之言语。

癸酉本虽然架构清晰,前后呼应,但还不够完善洗炼,文字也颇为粗俗,吴梅村等人继续一边增删修改,写好一部分,便送给朱耷哥俩点评批注,哥俩也给予更多的亲身经历以及细节反馈,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双方共同不断完善此书。于是便出现了脂批,由于改好一批再批注一批,所以脂批才会出现壬午年、丁亥年等等年份集中批注的现象。

这修改的第三稿,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通行本前八十回。第三稿时,为力求精益求,改稿人精洗炼情节和文字诗词。同时不少人也将自身经历给融入进去,否则很难想象,一个贾府,居然发生如此多的事件,全书五百多个人物也刻画的栩栩如生。多人努力之下,红楼遂成一代奇书。

随着年华老去,当初参与此工程的人逐步凋零,才有畸笏叟于批注中大叹:“...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我不知诸位读书有没有感觉,尤其是通行本前八十回,确有多人著述的痕迹在内,比如写书中人物亡去,有形写的,也有细细实写的,明显风格迥异。

至于曹雪芹之署名,雪芹二字前面已有解释,再说说为何姓“曹”?

杜甫有诗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曹者,尔等、吾辈之意,这名字,其实告诉了大家,这是雪个和尚牵头,我们(几位挚友)共同创作的。

随着几位著书之人相继故去,此书第三稿止步八十回,癸酉本后面二十八回再也无人可批阅增删,已写好的前八十回,此时也终于流传于世!

另外说个小细节,个人认为,纳兰性德也是有一定程度参与的。

至于吴梅村为何要接这大工程,恐怕一是确为悼明,二是愤清,三是兄弟二人身份,明朝宗室遗孤,如果天下真的反了清,复了明,这二人怕不是有机会做皇帝的。

以上,关于八大山人和牛石慧,诸位可多去查点资料了解一下,这两位,是相当之有骨气。八大山人之印章,是“三月十九”的变体字,这一天,正是崇祯皇帝煤山上吊死的那一日。

我谓之:气节!


画成以后,八大前后三次题诗,每次题诗时间都不同,可见这幅画的意义对朱耷本人,也是极其重要的,否则不会题诗三次之多。

第一次题诗是“分付梅花吴道人”这首,前面已有解析;

而第二次题诗全文为:

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

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

后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时间落款:壬小春又题。

嗯,这诗的水平如何暂且不提,不想黑八大,我们还是就诗论诗吧。

这首题诗,牺牲了不少研究八大学者的脑细胞,诗句没头没脑的写在那,根本不知道他在说啥。

但又不能视而不见,这诗一定有所指,不然八大山人不可能“壬小春又题”,这事一定对朱耷非常重要,他才又在此画上加了这么一首。

我直接告诉你结果吧,历代以来,探究八大的专家和粉丝们,还真没弄明白他在说什么,大家都很懵逼。

第三四句学者们是搞明白了的,因为三四句讲的是两个典故。一个是郑思肖的典故,此公是南宋人,南宋灭亡后,坐着躺着都面朝崖山方向,他擅长画墨兰,但他的画从来不画根部与泥土,画的是无根之兰,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土地都被蛮夷夺去了,何曾有土”,硬汉啊,我只能写一个大大的服!

另一个“采薇”的典故出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也是不忘故国的著名人物,这个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注意,伯夷叔齐也是两兄弟,两人也同是商末的宗室子弟。

很明显三四句是朱耷身为明朝逃亡宗室,以这两个典故来自勉,这是研究八大的专家们所公认的。

问题出在第一二句“得本还时末已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既无典故可依,作者也没给出提示。

八大专家们研究来研究去,只知道朱耷在说一件事,一件与他密切相关的事,一件对他意义重大的事。但究竟是什么事,那就是卖虾的不拿秤——抓瞎了。

话说,如果不是因为探索红楼梦作者顺藤摸瓜到八大山人,我看到此诗估计也是会傻眼的。

但是!如果根据本文前述内容中推测判断的红楼创作过程,解读此诗却轻而易举。

诗句含义,按字面意思理解就行!

“得本还时末也非”,什么叫“得本还时”?自然是多年前交给他人增删修改的初本,现在完成交付返回了,画家兼诗人感觉很开心,特别题诗一首以为纪念。

“末也非”三字,意思为世事变幻、沧海桑田,现在却不是当年的那个末世了。

“曾无地瘦与天肥”,这句有点难度,“与”是“给予”意思。“地瘦”指大明百姓,“天肥”指大明皇族。

连起来理解,意思是:前朝从没有盘剥百姓夺百姓财富来维持皇族阶层的奢靡生活。

从历史观来看,朱耷这话有点不太地道,明宗室子弟至明末已有十余万人,明末财政破产与宗室问题有重大关联。

红楼书中,贾府用度之奢华、支出之庞大、乌进孝庄子上“进贡清单”之触目惊心,这无一不是盘剥百姓而来。

所以,这第二句是朱耷在为皇室宗族辩解。

而红楼书中,事实上有大量描写,在客观上体现了贾府盘剥百姓过重,这些搜刮来的财富,也确实让贾府一帮公子小姐甚至家奴们维持着奢靡的生活。

红楼此书,要读三遍!

一读看到的是两情相悦、恨天情海,是宝黛生离死别之下的痛彻心扉,是对癸酉本中宝钗色诱贾雨村的不甘与愤怒,对宝钗代入感很强的,估计会感觉到被深深冒犯,笑;

二读看到的是国仇家恨,看到的是明末清初的“白骨如山”,是改朝换代下的国破家亡,是对华夏衣冠、汉家江山的难以忘怀,是宝玉原型后来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时,立意更高一层。

三读之前,先读《甲申三百年祭》,再读红楼,你看到的是三百年治乱循环,看到的是深深隐藏于文字与诗赋之下的血泪控诉与批判,创作者们可能本意并非如此,但在他们如实描写明末贾府与底层百姓的世间百态时,客观上就向我们展现了这一切。

三读就有三悟,如果每次只读不悟,那依然是“读上红楼千百遍,泪泣红楼如初恋”,被深锁在男女情爱的桎梏中而已。

说了点题外话,主要讲讲自己读红楼的些许感受,有感而发。

言归正传,朱耷《古梅图》上题的第二首诗,意思便是如此,第一句表达了收到反馈回来的红楼增删本子的欣喜之情,又感叹了一下沧海桑田,第二句辩解了一番,表示国破非我罪,我等宗室并未压迫剥削百姓,第三四句继续表决心,并以古之贤人自勉。

再说一下这第二首诗后的落款,出现了五个字“壬小春又题”。

是否眼熟?脂批中“壬午”二字频率很高。壬午和壬小春是否同一年?恐怕有这个可能。可惜题字上只有壬小春三字,无法确证就是壬午年,叹叹!

最后,谈一谈八大山人弟弟“牛石慧”这个名字,其实我要说的就一句话:

“石慧”者,通灵宝玉也!


八大山人与牛石慧兄弟二人,与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有何关联?荣宁二府的真正原型是什么?为何荣国府是次子贾政掌权,堂堂荣国府竟是不顾礼法“废长立幼”?

请看下节,荣禧堂之谜及荣宁二府原型探索!

(特别提醒:本专栏中不少内容为开创性学术观点,转载、引用本专栏中内容或观点,务必由创作者本人直接同意,并注明转载引用内容出处,版权保护,人人有责)

编辑于 2020-10-10 14: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3:17 , Processed in 1.3658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