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原】义忠亲王老千岁忠顺王与北静王之争隋堤三月水溶溶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2 11: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锡宴宣劝
【作者】王同祖 【朝代】宋
中使传宣内裹来,辅臣拜饮九霞杯。
君王万岁三边静,寿域先从塞北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06: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林黛玉后来真的嫁给了北静王吗?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9-29 08:03:47)
标签: 北静王 林黛玉 贾宝玉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潇湘夜雨

有不少人认为,林黛玉在八十回后嫁给了北静王。理由是在第28回中,宝玉将琪官(蒋玉菡)送的“茜香罗”给了袭人,袭人最后嫁给了琪官;而北静王将一串鹡鸰香念珠送给宝玉,宝玉又想将这串念珠送给黛玉,所以黛玉最后会嫁给北静王。
林黛玉后来真的嫁给了北静王吗?

袭人最后嫁给了琪官这点不假。在第5回里,袭人的判词是“堪羡优怜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在第28回庚辰本有批语“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自‘闻曲’回以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也。”通过判词和批语可知,袭人最后嫁给了琪官,而宝玉跟宝钗成婚后,袭人有始有终地供奉宝玉。宝玉将琪官送的“茜香罗”给袭人,袭人接受了就可以认为是琪官和袭人成婚的伏笔。

然而,宝玉送念珠给黛玉这件事和宝玉给袭人“茜香罗”看似相似,其实是不相同的。黛玉并没有接受这串念珠,并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这样,“鹡鸰香念珠”就不是80回后黛玉嫁给北静王的伏笔。

除了拒绝这串念珠外,黛玉还拒绝了北静王送给宝玉的斗笠。

第53回有以下文字:

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在这里,黛玉又来了一句“我不要他”。

黛玉两次拒绝了北静王送给宝玉的礼物,并骂北静王为臭男人,黛玉后来怎么会嫁给北静王呢?作者在前八十回中为后文留下了诸多伏笔。然而,哪些是伏笔,哪些不是伏笔?我们要仔细分辨,决不能胡乱联系。

其实从北静王的名字“水溶”,我们也可以判断黛玉是否嫁给北静王。黛玉之所以葬花就是怕污水脏了花。在第23回,宝玉要把花扫起来撂在水里。林黛玉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可见在黛玉眼里“水”是又脏又臭的,这和黛玉骂北静王为臭男人异曲同工。
林黛玉后来真的嫁给了北静王吗?

《红楼梦》作者运用了易学的立意,北方属水。“水溶”是北静王,代表的是来自北方的清国势力。林黛玉代表朱明王朝,她骂北静王为臭男人就是在骂清国势力,黛玉是根本不会嫁给北静王的。而刘心武认为北静王原型是跟曹家有关系的永瑢,这样的解读毫不沾边。

之前拙文曾经论述过《红楼梦》里名字带“金”、“胡”字的都是指代清国势力。其实“水”字也是清国势力的指代,因为清属水。金改名为清,就是因为从五行上说,明是火德,水能克火。《红楼梦》庚辰本第14回中的情节:“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在此处有眉批:“牛,丑也。清属水,子也……”作者也暗示了以水代指清。

如果有的红迷依然感到不可理解的话,那么“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这句诗词就很明显了。朱楼指朱明王朝,水国指清国,悼念故国明朝的喻义不言自明。这种有明确指代的诗词在清初明遗民诗词中很常见。在清朝初期,因为统治者四海未平,尚顾不得搞文化专制。到了清中期,统治稳固以后便加强了文化专制,从而大兴文字狱。例如,徐骏因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诗句而被雍正斩立决。乾隆的宠臣沈德潜所创《咏黑牡丹》中的一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被指大逆不道。虽然沈德潜已死,却仍被“革其职,夺其名,扑其碑,毁其祠,碎其尸”。

由于受到文化断代教育和胡适派红学影响,明遗民诗词中“朱”、“月”、“水”、“风”等特殊指代,很多读者是不明就里的。我查了一下蔡义江编写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他对“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是这么解释的:朱楼即红楼,指富贵之家;水国,环海之地,岛国。全句的意思是憔悴流落于云雾山岚笼罩着的海岛水国,昨日红楼生活已成梦境。这就完全曲解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很多读者深受胡适派红学毒害,以为《红楼梦》写的是曹家事,这就根本无法理解《红楼梦》的真正思想内涵。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09: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锡宴宣劝
宋代 / 王同祖
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中使传宣内裹来,辅臣拜饮九霞杯。

君王万岁三边静,寿域先从塞北开。

上一篇:淳化五年秋八月二十四钜鹿魏野江东僧用晦赵下一篇:西江月·南国秋光过二
作者介绍[挑错/完善]
王同祖 : 王同祖,字与之,号花洲,金华(今属浙江)人,余嵘孙婿。幼年侍父宦游,弱冠入金陵幕府,时嘉熙二年。历朝散郎、大理寺主簿(刘克庄《龙学余尚书神道碑》),淳祐九年,通判建康府。...[详细]

王同祖的古诗你可能喜欢
雨意夏日金陵制幕即事时事感怀 其四京城元夕京口元日晚秋登楼 其二夏日金陵制幕即事 其四湖上早行西江月秋日金陵制幕书事秋日金陵制幕书事 其二湖上 其二明堂观礼杂咏十三首 其二 端门观习肆赦仪春日杂兴 其二郡圃观白莲郡圃观白莲 其四明堂观礼杂咏十三首·端门观习肆赦仪送刘方石归旴江 其一冬日金陵制幕书事 其四摸鱼儿内前雨意湖上时事感慨太乙宫即事午窗秋日金陵制幕书事秋闺观锡宴宣劝
王同祖的名句你可能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09: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锡宴宣劝
宋代 / 王同祖
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中使传宣内裹来,辅臣拜饮九霞杯。

君王万岁三边静,寿域先从塞北开。

上一篇:淳化五年秋八月二十四钜鹿魏野江东僧用晦赵下一篇:西江月·南国秋光过二
作者介绍[挑错/完善]
王同祖 : 王同祖,字与之,号花洲,金华(今属浙江)人,余嵘孙婿。幼年侍父宦游,弱冠入金陵幕府,时嘉熙二年。历朝散郎、大理寺主簿(刘克庄《龙学余尚书神道碑》),淳祐九年,通判建康府。...[详细]

王同祖的古诗你可能喜欢
雨意夏日金陵制幕即事时事感怀 其四京城元夕京口元日晚秋登楼 其二夏日金陵制幕即事 其四湖上早行西江月秋日金陵制幕书事秋日金陵制幕书事 其二湖上 其二明堂观礼杂咏十三首 其二 端门观习肆赦仪春日杂兴 其二郡圃观白莲郡圃观白莲 其四明堂观礼杂咏十三首·端门观习肆赦仪送刘方石归旴江 其一冬日金陵制幕书事 其四摸鱼儿内前雨意湖上时事感慨太乙宫即事午窗秋日金陵制幕书事秋闺观锡宴宣劝
王同祖的名句你可能喜欢
观锡宴宣劝
宋代 / 王同祖


古诗原文
[挑错/完善]
中使传宣内裹来,辅臣拜饮九霞杯。
君王万岁三边静,寿域先从塞北开。



作者介绍
[挑错/完善]
王同祖 : 王同祖,字与之,号花洲,金华(今属浙江)人,余嵘孙婿。幼年侍父宦游,弱冠入金陵幕府,时嘉熙二年。历朝散郎、大理寺主簿(刘克庄《龙学余尚书神道碑》),淳祐九年,通判建康府。...[详细]

王同祖的古诗
你可能喜欢



王同祖的名句
你可能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19: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第43回里贾宝玉跟贾母说:“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昨日没了,给他道恼去。”贾宝玉到底祭拜的是谁?

关注者
17
被浏览
31,500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10 个回答
默认排序
猫猫
猫猫
喜欢研究历史人文之类的
43 人赞同了该回答
当然是金钏儿。

第一,这章的题目是"不了情暂撮土为香"。说明拜祭的人是和宝玉有不了情的。

而为什么说金钏儿和宝玉有不了情呢。因为就在金钏儿死前,宝玉就和金钏儿说了,“我和太太讨了你,咱们在一处吧?”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等太太醒了,我就说。”

这里要注意了,一般来说,因为古代女子到年纪就跟丈夫了,并且奴隶的婚姻是主人安排的。所以成年女性奴隶如果给一个成年男性做贴身丫头的话,通常这也是通房丫头。特别是父母或者长辈给的。而且后面也说了,当年金钏儿已经到了许配小厮的年纪了。也就是说,这句话里贾宝玉说讨了金钏儿,不是指讨她做丫头,而是讨她做妾,两个人在一起的意思。

这也就是为什么袭人和宝玉有关系的缘故。"袭人自知贾母曾将他给了宝玉,也无可推托的,扭捏了半日,无奈何,只得和宝玉温存了一番。"

也是为什么晴雯会在袭人不方便的时候,睡宝玉房间外面的床的原因。因为袭人和晴雯都是老太太给的。身份和一般丫头不同。

所以王夫人要是把成年的丫头给自己成年的儿子的话,是给他做通房丫头,而不是一般送茶倒水。



第二,宝玉说水仙庵"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从书中可以得知,这水仙庵供的是洛神,而宝玉认为洛神是"曹子建的谎话"。曹子建就是曹植,而曹子建的谎话就是《洛神赋》。

而《洛神赋》的内容是曹植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其中长篇赞美了洛神形象美丽绝伦。比如,什么"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明眸善睐"等等现代常见的形容美人的句子,都是来源于《洛神赋》。

其中还重点讲述了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所以说水仙庵正合宝玉的心事,是因为他和金钏儿也是因为阻碍,不能结合。洛神也是女子而且是掉到水里死的。金钏儿也是。



第三,原文有,"命焙茗捧着炉出至后园中,拣一块干净地方儿,竟拣不出。焙茗道:“那井台上如何?”宝玉点头。一齐来至井台上,将炉放下,焙茗站过一旁。宝玉掏出香来焚上,含泪施了半礼,回身命收了去。焙茗答应,且不收,忙爬下磕了几个头,口内祝道:“...."

宝玉的祭拜是在后院井台上祭拜。这是因为金钏儿是跳井自杀的缘故。

同样的,这里有一个细节,也就是虽然是祭拜,焙茗是给磕头了,但是宝玉祭拜的时候行的是半礼。半礼的意思就是祭拜的人的身份比被祭拜的人身份高。



第四,等宝玉水仙庵回来之后,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一见宝玉来了,便长出了一口气,砸着嘴儿说道:“嗳!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可就都反了。”宝玉陪笑道:“你猜我往那里去了?”玉钏儿把身一扭,也不理他,只管拭泪,宝玉只得怏怏的进去了。

玉钏儿是金钏儿的妹妹。她会记得金钏儿的生日。而她会说这些话是因为里面的人都在找宝玉的缘故。玉钏儿垂泪。宝玉赔笑让玉钏儿猜自己上哪里去,然后玉钏儿不理他就都可以解释了。

玉钏儿哭是因为想到姐姐了。宝玉赔笑是因为对她感到愧疚,让她猜自己上哪里去,是想说自己去祭祀金钏儿,想得到玉钏儿的原谅。玉钏儿不理他只管拭泪,是说明玉钏儿对宝玉还有怨恨。



第五,当日是王熙凤的生日,台上演的是《荆钗记》。《荆钗记》说的是钱玉莲拒绝巨富的婚姻,不愿改嫁,宁愿跳河自杀的故事。被救之后,和丈夫王十朋破镜重圆的故事。

后面说宝玉和姐妹一处坐着,同众人看演《荆钗记》,黛玉因看到《男祭》这出上,便和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上来做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宝钗不答。宝玉听了,却又发起呆来。

这里应该是林黛玉早就猜到了贾宝玉失踪是去拜祭金钏儿。她这么说,是不满宝玉兴师动众,自己跑去祭拜,而暗示宝玉,"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不用特别去什么地方。

我个人是认为林黛玉未必知道金钏儿的死和宝玉有关,所以觉得只不过是宝玉可怜金钏儿,在家里有重大活动,所有人都等着他的时候,特别跑到外面去拜祭一个丫头,有点小题大做。

而宝钗不语,是因为宝钗也猜到宝玉是去祭拜金钏儿了。宝钗在金钏儿死后,有看到王夫人训斥宝玉,看她来了就不说了。所以宝钗已经猜出金钏儿的死是和宝玉有关的。而她觉得宝玉于情于理都是应该去拜祭金钏儿的,所以她没有搭黛玉的话。不然宝玉在家里办宴会的时候搞失踪,宝钗应该会说两句。

很多人把金钏儿的死怪在王夫人的身上。其实如果从《荆钗记》的内容来看的话,这是在暗示宝玉的责任也很大。

因为在红楼梦原文里,金钏儿为什么被撵出去的原因是保密的。三十二回有这样的内容,"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说道:“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儿的投井死了!”袭人听得,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那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日不知为什么撵出去,在家里哭天抹泪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不着他,才有打水的人说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还只管乱着要救,那里中用了呢?”宝钗道:“这也奇了!”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宝钗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安慰。这里袭人自回去了。"

然后王夫人对宝钗说,金钏儿被撵,是打碎茶杯。

也就是说,金钏儿为什么被赶出去的原因一直是保密的。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这不单是金钏儿的名节,还牵涉到宝玉的名声和贾家的内斗。所以王夫人是不可能把这些原因到处说,而是随便找个借口把金钏儿赶回家的。

仆人被放回家,应该不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不要把回家和卖掉等同。

偷镯子的坠儿就是被卖掉的。但是放回家的话,红楼梦里的情节有,袭人的哥哥花自芳就想要把袭人买回来。而唱戏的十二个女孩子也有一半是愿意回家的。不愿意回家的是因为已经没有家人,或者父母已死回去还被卖了。

所以金钏儿被赶出去固然名声是不怎么好,但是别人也不过就是怀疑而已,不至于人人喊打。而且本来对奴隶来说,名节什么的也不是很讲究的。不然也不会有袭人和宝玉的事情,或者说晴雯是心比天高,生为下贱了。而比如平儿也不过就是一个丫头而已。

比如说,宝玉哥哥贾珠的通房丫头,估计就在他死后,被配给其他小厮了。

而根据玉钏儿那么不愿意原谅宝玉和《荆钗记》的暗示来看,金钏儿跳井死亡,非常有可能是金钏儿的家人想要逼她赶快嫁人。而宝玉在金钏儿被赶出去的时候,完全不给她和他家人任何暗示和消息。金钏儿没想到宝玉会那么绝情,才绝望得跳井自杀的。

关于玉钏儿的事后面还有一段,是宝玉被他父亲打伤后,玉钏儿还是不愿意原谅宝玉,然后宝玉和袭人两人骗她喝了一口汤,这个情节。应该是袭人帮助宝玉向玉钏儿道歉的意思。

编辑于 2021-04-19 12:23
​赞同 43​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疲惫的70后
疲惫的70后
标准农民
3 人赞同了该回答
表面肯定是祭拜金钏。

如果往深里探讨,也有祭拜王熙凤的意思。

前八十回宝玉共祭拜过两个人,一个金钏一个晴雯。

分别影射书中两个主角,黛玉与王熙凤。这两个人是作者用最多笔墨描写A角。

祭拜晴雯时脂砚斋有透露,是实祭黛玉。如果没有脂砚斋点拨,读者也能读出其中奥秘。芙蓉花神就是黛玉身份,这个在宝玉生日抽签时有交代。死因是因病疏于照料。黛玉最终病死是写的很明确的,这个刘姥姥是明说的,十七岁病死,香残燕子楼也是黛玉自己的谶语。疏于照料应该与菖苓假人参入药有关。

祭拜金钏是在王熙凤生日,金钏是被撵后投井而亡,因此在井边祭拜。但是,宝玉回来时唱的是荆钗记,黛玉与宝玉是心有灵犀的,知道宝玉出去的缘由,因此借黛玉之口点出凤姐最终被撵投江。“王十鹏不通,天下之水总归一源,非跑到江边祭拜”。

发布于 2021-04-15 12: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19: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钏生辰 |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
2016-10-02 09:00


金钏

九月初二·生辰

九月初二日,是金钏的生辰。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不了情暂撮土为香”,贾宝玉一大早没有去参加王熙凤的寿宴,而带着焙茗溜出家门,快马出城,说要找一个冷清的地方。到了荒郊野外,宝玉要了香和香炉。最后到水仙庵,宝玉将香炉放在后园井塞上,为一个受苦死去的女子静默祝祷。



这一天是一个投井自杀丫头的生日。“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当初金钏脱口而出的这一句话,一语成谶,成了她最终命运的写照。

第三十一回,湘云带了四个绛纹戒指:“袭人姐姐一个,鸳鸯姐姐一个,金钏儿姐姐一个,平儿姐姐一个。”一句话,不仅道出这位侯门养大的千金周全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四大丫鬟的身份。若按位序上来说,恐怕除了老太太跟前的鸳鸯,就数王夫人十年贴身婢女金钏为尊了。然而,这般得脸却早早做了贾府第一缕孤魂,却也着实令人惋惜。



金钏的正式出场,是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去后,周瑞家的回王夫人话找到梨香院时,与香菱一起出现的。她的第一个镜头便透着一些暖意:

……只见王夫人的丫鬟名金钏儿者,和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站在台阶坡上顽。见周瑞家的来了,便知有话回,因向内努嘴儿。……走出房门,见金钏仍在那里晒日阳儿。周瑞家的因问他道:“那香菱小丫头子,可就是常说临上京时买的,为他打人命官司的那个小丫头子么?”金钏道:“可不就是。”正说着,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周瑞家的便拉了他的手,细细的看了一会,因向金钏儿笑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金钏儿笑道:“我也是这么说呢。”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听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倒反为叹息伤感一回。

出场便如画如描,“向内努嘴”,一副虑事的样子,又多少有些顽皮。从与周瑞家的几句对话可以想见,金钏儿与香菱独处时,必是细细的问了她过往的,对香菱的命运也时常感叹,或许还有同病相怜的意味。周瑞家的当着金钏夸小丫鬟的容貌,可金钏也不计较,反而随身应和。金钏在这里呈现了温婉的一面,于这一小小细节中窥探出金钏儿本性之善。



金钏再出现的时候,是元妃下了懿旨,让宝玉随众姊妹住进大观园。宝玉正开心,却突然被贾政叫了过去,“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

宝玉只得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可巧贾政在王夫人房中商议事情,金钏儿、彩云、彩霞、绣鸾、绣凤等众丫鬟都在廊檐底下站着呢,一见宝玉来,都抿着嘴笑。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的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

金钏说出这番话,其实是非常危险的。王夫人可以容忍下人们的隐私,她唯一容忍不了的,是把宝玉也牵扯上。所以说金钏天真烂漫也好,无所顾忌也罢,这般行事,落入王夫人的眼中,迟早是要出事的。



再到后来,除了若有若无的几次过场,再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是到了端午时节的午后:

王夫人在里间凉榻上睡着,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也乜斜着眼乱恍。宝玉轻轻的走到跟前,把他耳上带的坠子一摘,金钏儿睁开眼,见是宝玉。宝玉悄悄的笑道:“就困的这么着?”金钏抿嘴一笑,摆手令他出去,仍合上眼。宝玉见了他,就有些恋恋不舍的,悄悄的探头瞧瞧王夫人合着眼,便自己向身边荷包里带的香雪润津丹掏了出来,便向金钏儿口里一送。金钏儿并不睁眼,只管噙了。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的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去罢,我只守着你。”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去了。

巴掌扇在金钏儿脸上,话却似骂与所有“教坏”宝玉的人,可能包括后来的晴雯、四儿之流,但此时承担后果的却是金钏儿。听金钏儿自己哭道:

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

这句话信息很多。能居王夫人身边十年之久,从王夫人掌权到后来的“隐退”,金钏儿那算也是陪王夫人风雨里的过来人。这般长年处于权势边上,虽身份只属下人,但有年纪的婆子也是要让着些,小丫鬟更是不必说了。这样的优待久了,怕是金钏儿也自觉金贵,才往往不知顾忌。



当浑浑噩噩地走出去了,等待金钏的又会是什么呢?陪伴在王夫人身边的这十年,恰恰是金钏儿人生的养成期,她的骨子里头,怕是早早地已经刻进了“富贵”二字。此时撵出去,心里的落差如何承受?再让她去随便配个小子,或许真不如死了干净。“一见萧郎误终生”,亲历过富贵,便也很难再随便。这也是每一个园子里大小丫鬟最恐惧的事儿。也许在她们心里,都有一个姨娘的梦,再不好,也配一个有脸面的人物。这样活生生被撵,还是因为勾引爷们的事情出去的,换是其他丫鬟怕是也受不住,何况金钏原本也是个心气高的人呢。

金钏到底也是年轻丫鬟,归家后风言风语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她受不住便只能逃避。归家后的几天,金钏大概天天在非议中度过,或许还有家人的冷嘲热讽、王夫人无情和宝玉冷漠的折磨。这一回的回目叫“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本身性格上的“烈”,加上来自外部的“耻”,终于“金簪子掉进了井里头”,令人扼腕。



性格决定命运。金钏个性上的不知收敛,已经为她的悲剧埋下伏笔。她的不幸似乎是注定了的,但只两个人的反应让人寒心。王夫人与她十年主仆,便是阿猫阿狗也生了情,细品王夫人与宝钗之言,却不见有半分入骨的追思与歉意,倒颇有推脱之词:

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

而引发了这场悲剧的宝玉,竟是“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去了”。虽后来“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回说”,又有“不了情暂撮土为香”的祭奠,但也只做追思,无法挽回了。正如后面的晴雯之死,一篇《芙蓉女儿诔》写得叫人潸然泪下,然而斯人已去,当初不做挽救,也只好徒做祭奠了。



金钏儿死了,享尽十年富贵又尝遍闲言碎语。但她的死却没有给谁带来警醒。后来的晴雯、四儿、芳官等等,哪一个不是祸从口出,因为和宝玉牵扯上的闲言碎语,入了王夫人的眼中、耳中,没有落得个好下场。

但金钏的死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园子终究是要散的,能走的干干净净的,又有几个。



九月初二日,宝玉到水仙庵祭奠芳魂。但到底是黛玉灵秀,借着正演着的《荆钗记·男祭》一出,说:“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因此不妨也“舀一碗水”,为金钏儿静默祝祷。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

人赞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06: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赵佶 - 宋朝第八位皇帝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宋徽宗赵佶(1082.05.05-1135.06.05),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后来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匆匆禅让给太子赵桓,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并还说如"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人物关系
赵顼父亲 赵顼宋高宗儿子 宋高宗赵桓儿子 赵桓
基本信息
本名
赵佶

别称
道君皇帝、昏德公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汴京(今河南开封)

出生时间
1082年5月5日

去世时间
1135年6月5日


主要作品
《宋徽宗御制道德经解》、《书牡丹诗》、《池塘晚秋图》

主要成就
剿灭方腊农民起义;创立"瘦金体"

年号
建中靖国 崇宁 大观 重和 宣和等

庙号
徽宗

谥号
圣文仁德显孝皇帝

陵寝
永佑陵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为政举措
3艺术成就
4轶事典故
5人物评价
6家族成员
7陵寝墓地
8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期经历
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十月十日,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据说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徽宗,"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年仅25岁的宋哲宗病死,宰相章惇主张依礼、律,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否则当立长弟申王赵佖,但向太后(神宗皇后)以自己无子,神宗诸子皆庶子,排除患有目疾的赵佖后,主张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章惇指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并以宋神宗语驳斥反对派:"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 但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执政的支持下,立赵佶为帝。赵佶即位的第二年,向太后去世,改年号为"建中靖国"。这是赵佶统治政权的开始,在位共二十五年。

折叠腐朽统治
徽宗即位后,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太后在神宗时即是守旧派,当政后随即任命守旧派、韩琦长子韩忠彦为执政,不久又升任右相,左相章惇、执政蔡卞等相继受攻击,蔡卞首先被贬任知府;同时恢复被贬逐的守旧派官员的名位,守旧派官员接着相继上台。当年七月,向太后还政后不久,反对立徽宗为帝的左相章惇被罢相,韩忠彦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当时守旧派与变法派的斗争日趋激化,也有官员认为元佑、绍圣均有失误,应该消除偏见,调和矛盾。于是改次年为建中靖国,以示"本中和而立政","昭示朕志,永绥斯民"。 但是新旧党争不仅没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一月,邓洵武首创徽宗应绍述神宗之说,攻击左相韩忠彦并推荐蔡京为相,得到执政温益的支持,为徽宗所采纳,首先于同月末决定改明年为崇宁元年,明确宣示放弃调和政策,改为崇法熙宁变法。

蔡京是个政治投机者,王安石变法时拥护变法改革,元佑初又附和司马光积极推翻新法,绍圣初又积极附和新法,徽宗即位后不久受守旧派
宋徽宗像
宋徽宗像
攻击而被夺职提举宫观闲居杭州(今属浙江),结交赴杭收集书画的宦官童贯,蔡京以擅长书法逐渐受到可以称之为画家、书法家的宋徽宗的赏识,邓洵武、温益知道徽宗必将重用蔡京,在进呈绍述新法意见时都力荐蔡京,认为徽宗"必欲继志述事,非用蔡京不可"。[1] 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左相韩忠彦首先被贬任知府,蔡京升任执政。随后右相曾布也被贬任知州,蔡京升任右相,不久又升为左相,独相达三年之久。其后虽曾二次罢相,但又复相或以太师控制朝政,位在首相(徽宗改左仆射为太宰作首相,右仆射改称少宰为次相)之上。徽宗末年,致仕已多年的蔡京还以太师领三省事掌握朝政。徽宗时期始终是蔡京及其党羽的天下,他们打着绍述神宗改革的旗号,作为排斥异己打击反对者的幌子。

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贿赂公行,卖官鬻爵,"三千索("索"意与贯同),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巧立名目,增税加赋,搜刮民财。又如征收所谓经制钱,是"取量添酒钱及增一分税钱,头子、卖契等钱,敛之于细,而积之甚众"[2] 。苛捐杂税,积累了大量财富,"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3] 大兴土木,不仅在宫城之北建筑稍小于宫城的延福宫和规模更大的艮岳,还乘机利用搜刮的民财大修各自的豪华宅第。为了阻止其他官员的议论,诏书也不依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复核、上奏后颁行的正规途径,而是请徽宗亲书后即颁行,称为"御笔手诏",甚至请宦官杨球代书,号称"书杨",以达到他们任意胡作非为的目的。

徽宗初年,宦官杨戬先设"稻田务",开始在汝州(今属河南)立法,可以种稻的田土,收索民户田契,辗转追寻,直至无契可证,将超出原始田契的土地称为公田,种植户即作为佃户,须交纳公田钱,继而推广至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弥漫数百里的梁山泺(泊),是济州(今山东巨野)、郓州(今东平)数县沿湖渔民赖以生存之所,也被按船只强行收取赋税,逃税者按盗匪处罪。在李彦及其党羽的摧残之下,北方也是民不聊生,小规模起义不断发生。

折叠起义不断
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起义于河北路,同年十二月已发展为有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军,被称为"河北剧贼",北宋朝廷曾下诏进行招降。但宋江未受招安,而是于次年转战南下京东路,被称为"京东贼",活动于青、济、郓、濮(今山东鄄城北)诸州境内。这时南方的方腊举行起义,发展迅猛,亳州(今属安徽)知州、前执政侯蒙上书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4] "其后宋江移军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知州蒋圆假作同意起义军借道而袭击南下的宋江起义军,起义军遭受较大损失后,"北走龟蒙间" 。宣和三年(1121年)初,宋江起义军南下淮阳军(今江苏邳县南),朝廷派官军追击,起义军继续南下,进入淮南路楚州(今淮安)地区,又被称为"淮南盗"。起义军转而北上,途经沭阳时, 遭到县尉王师心邀击,略有损失。二月,在海州(今连云港市区西南部)为知州张叔夜"伏兵乘之,擒其副贼,(宋)江乃降"[5] 。

宋徽宗画像卷轴
宋徽宗画像卷轴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中规模最大的是方腊起义军。方腊是两浙路睦州(今浙江建德东北)青溪(今淳安西)西部山区的帮源洞(通峒,指山谷地区)漆园主(一作佣工), 屡遭"造作局"酷取,他利用包括明教(摩尼教)等各种秘密宗教组织起义,为里正发觉,遂杀里正而于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起义,次月即建立政权,首先攻占青溪县城。深受"花石纲"之害的两浙人民纷纷响应,起义军随即攻占睦州、歙州,消息传到首都开封,徽宗立即派亲信宦官、知枢密院事(最高军事长官)童贯统率数十万原准备攻辽的大军,迅速南下,而起义军差不多与此同时,已攻占两浙路首府杭州(今属浙江),方腊拒绝部属关于北上抢占江宁,控扼长江天险抗击官军渡江的建议,而是主力南下,先后攻占婺州、衢州、处州(今丽水西)等地。

北宋官军于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受命首先抢占江宁、润州。当正月下旬,北上的东路起义军围攻秀州(今浙江嘉兴)之际,东路官军也到达秀州,起义军在官军的内外夹击下退往杭州,二月中旬官军攻占杭州。北上的西路起义军,先后受挫于旌德、宁国、歙州。三、四月之际,官军又攻占衢州、婺州等地。四月中旬,方腊放弃青溪,退回西部山区帮源洞,帮源洞在东西两路官军的夹击下,激战数日后起义军战败,二十六日,方腊为官军小军官韩世忠所俘,起义失败。起义军的余部转战于浙东地区,至八月间,才最后失败。方腊被俘后被解往首都开封,于八月下旬被杀害。北宋朝廷虽然镇压了方腊起义,但并没有吸取教训,革新政局,而是更为黑暗腐败,其时距北宋被金灭掉不过5年左右。

折叠联金击辽
政和元年(1111年),郑允中、童贯使辽,辽人马植夜谒童贯献灭辽之策,受到童贯的重视,遂约马植归来,马植到宋首都开封童贯家后,上书给徽宗,献计宋派遣使臣自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属山东)渡海到辽东与女真结盟,共灭辽朝,可以夺取五代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深受徽宗赏识,赐马植姓名为李良嗣,后又赐姓赵。金朝建立后宋曾遣使渡海,但未能登陆而回。重和元年(1118年)马政使金口头表达宋金联合攻辽及燕、云地区归来,金遣散覩等人使宋商议结盟事务。宣和二年(1120年)宋遣赵良嗣、马政先后使金,金亦数次遣使来宋,双方议定夹攻辽朝,辽燕京由宋军攻取,金军进攻辽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等地,辽亡后燕云地区归宋朝,宋将原纳给辽朝的岁币转给金朝,史称"海上之盟"。

但是,由于宋军腐败,缺乏战斗力,数十万大军两次攻打辽南京(燕京),均被辽守军打败,辽南京还是由金军攻占。宋每年加付一百万贯钱为代税钱,随同每年的"岁币"交付给金朝,宣和五年(1123年)四月,金方将燕京及所属九州中的西部六州归宋。但燕京居民大部已被金俘往东北作奴隶,宋所得的只是"城市邱墟、狐狸穴处"残破不堪的一座空城 ,宋设燕山府路统治新得的燕京地区。云州(辽西京)地区,金太祖也表示在宋出犒军费给金的条件下归属宋朝。五月,金已许将朔(今属山西)、武(今山西神池)、蔚(今河北蔚县)三州先归宋,还没有来得及执行,就因同年六月金太祖病死而中止。

金太宗即位之初也是遵守盟约的。宣和六年(1124年),当时的主将宗翰、宗望都反对割山西地与宋,太宗还说:"是违先帝之命也,其速与之。[6]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宋兵部尚书孙傅把希望放在士兵郭京身上,郭京谎称身怀佛道二教之法术,妄以道门"六甲法"以及佛教"毗沙门天王法"破敌。但神兵大败,金兵分四路乘机攻入城内,金军攻占了汴京。宋钦宗遣使臣何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

折叠被掳北上
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底,金兵再次南下。十二月十五日,东京之战失利,金军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子钦宗赵桓为庶人。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底, 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
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
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
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接着,到金国都城后,被命令与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宇,意为金帝向太祖献俘。尔后,宋徽宗被金帝辱封为昏德公,关押于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后又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

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如:"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7] 靖康二年(1127年)七月,宋徽宗派臣子曹勋从金偷偷逃到南宋,行前交给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写着"你快来援救父母。"宋徽宗将这几个字出示给周围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宋徽宗哭着叮咛曹勋,切记要转告康王赵构"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说着取出白纱手帕拭泪,尔后将手帕也交给曹勋说:"让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国而哀痛泪下的情景。"[8]

金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金朝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到达五国城时,随行男女仅140余人。流放期间徽宗仍雅好写诗,读唐代李泌传,感触颇深。

折叠魂归故土
宋徽宗被囚禁了九年。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四月甲子日,宋徽宗终
宋徽宗
宋徽宗
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洛阳附近)。

金皇统元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为改善与南宋的关系,将死去的徽宗追封为天水郡王,将钦宗封为天水郡公。第一是提高了级别,原来封徽宗为二品昏德公,追封为天水郡王,升为一品,原封钦宗为三品重昏侯,现封为天水郡公,升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号中的侮辱含义。第三是以赵姓天水族望之郡作为封号,以示尊重。金皇统二年(1142年)八月乙酉日,宋金根据协议,将宋徽宗遗骸运回都城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立庙号为徽宗。

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绍兴和议》彻底完成所有手续。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韦贤妃同徽宗棺椁归宋。同年八月,十余辆牛车到达两浙,十月,南宋将徽宗暂葬于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名曰永固陵(后改名永佑陵)。

折叠编辑本段为政举措
折叠政治方面
宋徽宗即位后,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太后在神宗时即是守旧派,当政后随即任命守旧派、韩琦长子韩忠彦为执政,不久又升任右相,左相章惇、执政蔡卞等相继受攻击,蔡卞首先被贬任知府;同时恢复被贬逐的守旧派官员的名位,守旧派官员接着相继上台。当年七月,向太后还政后不久,反对立徽宗为帝的左相章惇被罢相,韩忠彦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当时守旧派与变法派的斗争日趋激化,也有官员认为元佑、绍圣均有失误,应该消除偏见,调和矛盾。于是改次年为建中靖国。但是新旧党争不仅没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一月,邓洵武首创徽宗应绍述神宗之说,攻击左相韩忠彦并推荐蔡京为相,得到执政温益的支持,为徽宗所采纳,首先于同月末决定改明年为崇宁元年,明确宣示放弃调和政策,改为崇法熙宁变法。

徽宗时期始终是蔡京及其党羽的天下,他们打着绍述神宗改革的旗号,作为排斥异己打击反对者的幌子。崇宁元年九月,首先把元佑及元符三年恢复旧法的文彦博、司马光等120人,称为元佑奸党、元符奸党,刻石于端礼门(文德殿南门)。又复查元符三年三月向太后执政时下诏求直言时应诏所上之书奏,被查者达582人。崇宁三年(1104)六月,又将元佑、元符党人与上书邪等者,删去一部分后合并为"元佑党籍",以司马光为首,共309人,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其中有与上述三项无关的改革派章惇、曾布等10余人。并刻石于文德殿门东壁及各州、府。

折叠经济方面

徽宗初年,宦官杨戬先设"稻田务",开始在汝州(今属河南)立法,可以种稻的田土,收索民户田契,辗转追寻,直至无契可证,将超出原始田契的土地称为公田,种植户即作为佃户,须交纳公田钱,继而推广至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又设"营缮所",检括公田。后皆并为"西城所",所有荒地废田都作为公田,强令百姓承佃,交纳公田钱。宣和三年(1121)杨戬死后,宦官李彦继任,更为凶狠残暴,凡民间好田,指使他人诬告为荒田,田主虽有地契也无用,即括为公田,甚至鲁山(今属河南)全县的农田都被括为公田,原业主即作为佃户,许多投诉者受刑致死。弥漫数百里的梁山泺(泊),是济州(今山东巨野)、郓州(今东平)数县沿湖渔民赖以生存之所,也被按船只强行收取赋税,逃税者按盗匪处罪。

折叠文化政策
宗教政策
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10月10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他多次下诏搜访道书,设立经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间编成的《政和万寿道藏》是我国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他下令编写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传记。宋徽宗还亲自作《御注道德经》、《御注冲虚至德真经》和《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等书,使我国道籍研究有了完备的资料。[9]

俗语十道九医;黄老道家的著作《黄帝内经》既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而道家隐士与道家继承者道教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扮演了地方医疗机构的角色。宋徽宗在地方上大建宫观,他的一个想法就是把当时先进的医疗送到基层--是他作为道君皇帝的惠政之一。[9]

茶事发展
宋代是我国茶事演进的重要阶段,盛行点
书画作品节选
书画作品节选
茶、斗茶以及茶百戏等。宋徽宗精于茶艺,曾多次为臣下点茶,蔡京《太清楼侍宴记》记其"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据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还下诏北苑官焙制造、上供了大量名称优雅的贡茶,如玉清庆云、瑞云翔龙、浴雪呈祥等。

宋徽宗对中国茶事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为历代茶人所引用。关于该书书名,此书绪言中说:"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说:"至大观初今上亲制《茶论》二十篇"。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有著录:"《圣宋茶论》一卷,右徽宗御制"。《文献通考》沿录,可见此书原名《茶论》。由于晁公武是宋人,所以称宋帝所撰茶论为《圣宋茶论》。明初陶宗仪《说郛》收录了全文,因其所作年代为宋大观年间(1107一1110),遂改称《大观茶论》,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收录此书时沿用此书名,今仍之。《大观茶论》全书首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共二十目。对于地宜、采制、烹试、品质等,讨论相当切实。其中尤其是关于点茶的一篇,详细记录了宋代流行点茶这种代表性的茶艺,为后人了解宋代点茶提供了依据。

发展绘画
宋徽宗还发展了宫廷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培养了像王希孟、张择端、李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他组织编撰的《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是美术史研究中的珍贵史籍,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宋灭亡后,兴盛一时的徽宗宣和画院随之结束,一些画院画家经过辗转逃亡,逐渐集结于南宋的都城临安,先后被恢复在画院中的职务,成为南宋画院的骨干力量。李唐、刘宗古、杨士贤、李迪、李安忠、苏汉臣、朱锐、李从训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宋高宗虽然在政治上也是苟且偷安,但对于书画之事,仍十分重视,特别是后来他利用绘画为他的政治服务,组织画家进行创作。所以,南宋时绘画活动主要还是以画院为中心。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折叠创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赵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瘦金书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的《秾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宋徽宗瘦金书的杰作。

但是宋徽宗的书法存在着柔媚轻浮的缺点,这也许是时代和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所致,但他首创的瘦金体的独特的艺术个性,为后人竞相仿效。既以开创了一大流派的书体。
宋徽宗瘦金体作品
宋徽宗瘦金体作品

折叠诗书画印
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10]

赵佶于花鸟画尤为注意。《宣和画谱》记录了他收藏的花鸟画二千七百八十六件,占全部藏品的百分之四十四。可见其偏爱之深。《画继》记载赵佶曾写《筠庄纵鹤图》。历来关于赵佶的艺术成就,论者都以他的花鸟画为最高。赵佶艺术的独创性和对后代的影响力,也主要体现在他的花鸟画中。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物象意念安排的独特性。经营
书画作品
书画作品
位置为画家的总要,所以画面布置因题材内容繁简不同也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般的方法,这是人人皆能学习而得的;也有特殊的方法,这需要作者独出心裁,巧妙安排。赵佶花鸟画的构图,时有匠心独运之作。由此开启了南宋刘、李、马、夏在山水画构图方面的改革先声。

第二,写实技法的独特性。有一位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外国专家曾把赵佶花鸟画的写实技巧称为"魔术般的写实主义",因为它给人以"魔术般的诱惑力" 。北宋的绘画理论中以气韵为高的说法已不少见,但在赵佶时代,严格要求形神并举。"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 。形似以物趣胜,神似以天趣胜,最理想的境界是由形似达到神似。所谓写生的逼真,不但要有正确的形体,还必须富有活泼的精神。赵佶在创作实践中,一直是力求由形似达到神似的。传说赵佶画翎毛多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高出纸素,几欲活动。这正是为了由形似达到神似所作的技术性尝试。

第三,诗、书、画、印结合的独特性。赵佶的绘画尤其是花鸟画作品上,经常有御制诗题、款识、签押、印章。诗题一般题在属于精工富丽一路的画作上,如《芙蓉锦鸡图》轴,左下角秋菊一丛,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鸟锦鸡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戏飞的双蝶,顺着锦鸡的目光,导向右边空白处的诗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鬼管。"全图开合有序,诗发画未尽之意,画因诗更显圆满。这首诗题,实际上已巧妙地成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从中可以见出赵佶对诗画合一的大胆尝试和显著成就。画上的题字和签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体",秀劲的字体和工丽的画面,相映成趣。

总而言之,"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画继》) ,诗词书画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尤其是绘画方面,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能"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 。可以说,徽宗赵佶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拥有较高的艺术涵养和绘画才能,并真正称得上画家的皇帝。

折叠艺术主张
赵佶的艺术主张,强调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点。他用笔挺秀灵活,舒展自如,充满祥和的气氛。他注重写生,体物入微,以精细逼真著称,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眼睛,更加生动、栩栩如生,令人惊叹。赵佶的画取材于自然写实的物像,他构思巧妙,着重表现超时空的理想世界。这一特点打开了南宋刘松年、李蒿和夏圭在山水画构图方面的变革之门。他还强调形神并举的绘画意念。劳伦斯·西克曼在《中国的艺术和中国的建筑》一书中曾说,赵佶的画写实技巧以"魔术般的写实主义"给人以非凡的诱惑力。赵佶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创作时,常以诗题、款识、签押、印章巧妙地组合成画面的一部分。这成为元、明以后绘画派传统特征。
宋徽宗《瑞鹤图》
宋徽宗《瑞鹤图》

赵佶在位时,曾广泛收集历代文物书画,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让文臣分门别类,著书评论,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这些都对宋代的绘画艺术起到了推动和倡导作用。他还增加画院画师的俸禄,将画院列入科举制度中,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等诗句为题,考录画师,给画院注入"文人画"的气质。许多画师,如李唐、苏汉臣、米芾等,皆是由此脱颖而出,树誉艺坛。皇帝如此钟爱书画,文人雅客又怎能不趋之若鹜?北宋书法、宫廷画在此时发展到极致。

在书法上,赵佶起初学的是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揉各家
《池塘秋晚图》卷
《池塘秋晚图》卷
,取众人所长又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体",既有"天骨遒美,逸趣霭然"之感,又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如"屈铁断金"。特点是笔划瘦细而有弹性,尾钩锐利,运笔迅疾。字一般呈长形,张弛有度,有一种秀美雅致、舒畅洒脱的感觉,而且通篇法度严谨,一丝不苟。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此后尽管学习这种字体的人很多,但能得到其神韵的却寥若晨星,这足以见证赵佶的书法功力。相比之下,赵佶的诗词显得较为平庸,尤其是前期诗词,多为矫情之作,享乐情调十分明显。但在沦为亡国之君之后,他触景生情,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佳作,像"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读来让人心中隐隐作痛。

折叠收藏成就
宋徽宗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擅。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有词集《宋徽宗词》。 徽宗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书画,与驸马都尉王诜、宗室赵令穰等画家往来。即位以后,在书画方面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对于画院的重视和发展。

他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
芙蓉锦鸡图
芙蓉锦鸡图
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画家。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考入后按身份分为"士流"和"杂流",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养,并不断进行考核。入画院者,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祗侯、供奉、画学生等名目。当时,画家的地位显著提高,在服饰和俸禄方面都比其他艺人为高。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加上作为书画家的徽宗对画院创作的指导和关怀,使得这一时期的画院创作最为繁荣。在他的指示下,皇家的收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且将宫内书画收藏编纂为《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宋徽宗本人的创作面目并不象他要求画院画家的那样工谨细丽,而是偏于粗犷的水墨画。传世作品中,有其签押的作品较多,但所画比较工细的,如《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雪江归棹图》(以上均藏于故宫博物院)、《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翠竹双雀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等作品皆被专家认定为是画院中高手代笔之作。只有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四禽图》卷和上海博物馆藏的《柳鸦图》卷被认定是他的亲笔,两画都是水墨纸本,笔法简朴,不尚铅华,而得自然之趣。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图》也属此类。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青楼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佶迷恋声色犬马,游戏踢球更是他的拿手好戏。赵佶身边有一名叫春兰的侍女,花容月貌,又精通文墨,是向太后特意送给他的,后来逐渐变成了他的玩物。但赵佶并不满足,他以亲王之尊,经常微服游幸青楼歌馆,寻花问柳,凡是京城中有名的妓女,几乎都与他有染,有时他还将喜欢的妓女乔装打扮带入王府中,长期据为己有。当上皇帝以后,徽宗禀性难移,无心于政务,继续过着糜烂生活。

内侍杨戬在徽宗面前夸耀另一刘氏有
宋代女子图
宋代女子图
倾国倾城之貌,不亚于王昭君,徽宗将其召入宫中。刘氏本是酒家之女,出身卑贱,但长得光艳风流。徽宗一见,魂不守舍,瞬间便将丧妃之痛遗忘殆尽。徽宗对刘氏大加宠爱,与她形影不离,若离了她,竟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刘氏天资颖悟,善于逢迎徽宗。还极善涂饰,每制一衣,款式新颖,装扮起来胜似天仙。不但徽宗喜欢,就连京城内外也竞相仿效。在徽宗看来,刘氏回眸一笑,六宫粉黛尽无颜色。道士林灵素见刘氏如此得宠,便曲意奉承,称刘氏为"九华玉真安妃",绘其像供奉于神霄帝君之左。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刘氏渐渐风韵不再,生性轻佻浮浪的徽宗欲再觅新欢。[11]

尽管后宫粉黛三千,佳丽如云,但徽宗对她们刻意造作之态感到索然无味,便微服出宫,寻找刺激。李师师,汴京人,本姓王,工匠之女,四岁丧父,遂入娼籍李家,后来成了名噪一时的京城名妓。她色艺双全,慷慨有侠名,号称"飞将军"。李师师既名冠汴京,徽宗自然不会放过她。自政和以后,徽宗经常乘坐小轿子,带领数名侍从,微服出宫,到李师师家过夜。为了寻欢作乐,徽宗专门设立行幸局专门负责出行事宜。荒唐的是,行幸局的官员还帮助徽宗撒谎,如当日不上朝,就说徽宗有排档(宫中宴饮);次日未归,就传旨称有疮痍(染病)。天子不惜九五之尊,游幸于青楼妓馆,并非光彩之事,所以徽宗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被他人发现;其实多数朝臣对此都心知肚明,但却不敢过问,致使徽宗更加放荡。秘书省正字曹辅曾经挺身而出,上疏规谏徽宗应爱惜龙体,以免贻笑后人。徽宗听后,勃然大怒,立即命王黼(fǔ)等人处理此事。这些人自然领会徽宗的意思,以曹辅诬蔑天子之罪论处,徽宗当即将曹辅发配郴州。[11]

折叠交好王诜
赵佶结交了一批与他臭味相投的朋友。他的挚友王诜(shēn),娶英宗之女魏国大长公主,封为驸马都尉。但王诜为人放荡,行为极不检点。虽然公主温柔贤淑,尽心侍奉公婆,而王诜却偏偏宠爱小妾,她们竟然多次顶撞公主。神宗为此曾两次将王诜贬官,但他却不思悔改,甚至在公主生病时,当着公主的面与小妾寻欢作乐。品行如此恶劣之人,却是赵佶的坐上宾。他们经常一起光顾京城内有名的妓馆--撷芳楼。王诜藏有名画《蜀葵图》,但只有其中半幅,他时常在赵佶面前提及此事,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赵佶便记于心,派人四处寻访,终于找到另外半幅画,就把王诜手中的那半幅也要了过去。王诜以为酷爱书画的赵佶要收藏这幅画,哪知赵佶却将两半幅画裱成一幅完整的画送给了他,于此可知二人之间的关系之深。

赵佶对王诜如此大方,王诜自然投桃报李。有一次,赵佶在皇宫遇到王诜,恰巧因为忘带篦(bì)子,便向王诜借篦子梳头。王诜把篦子递给他。赵佶见王诜的篦子做得极为精美,爱不释手,直夸篦子新奇可爱。王诜不失时机地说:"近日我做了两副篦子,有一副尚未用过,过会儿我派人给你送过去。"当晚,王诜便差府中小吏高俅去给赵佶送篦子。高俅到赵佶府中时,正逢赵佶在蹴鞠(cùjū),就在旁边观看等候。赵佶善踢蹴鞠,而高俅早年便是街头踢蹴鞠的行家,精于此技。见到赵佶踢得好时,高俅大声喝彩。赵佶便招呼高俅对踢。高俅使出浑身解数,陪赵佶踢球。赵佶玩得非常尽兴,便吩咐仆人向王诜传话,说要将篦子和送篦子的小吏一同留下。高俅日益受到赵佶的宠幸。后来,有些仆人跟赵佶讨赏,他居然说:"你们有他那样的脚吗?"赵佶之放浪形骸可见一斑。

折叠后宫生活
徽宗17岁成婚,娶德州刺史王藻之女,即位后,册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相貌平平,生性俭约,不会取悦徽宗,虽为正宫,但并不得宠。此时,徽宗宠幸的是郑、王二贵妃,二人本是向太后宫中的押班(内侍官名),生得眉清目秀,又善言辞。徽宗为藩王时,每到慈德宫请安,向太后总是命郑、王二人陪侍。二人小心谨慎,又善于奉承,颇得徽宗好感,时间一长,向太后有所觉察,及徽宗即位,便把二人赐给他。徽宗如愿以偿,甚为欢喜。据记载,郑氏"自入宫,好观书,章奏能自制,帝爱其才"。显而易见,郑氏不仅姿色出众,而且还能帮助徽宗处理奏章。因此,徽宗更偏爱郑氏。徽宗多次赐给郑氏情词艳曲,后来传出宫禁,广为流传。王皇后去世,徽宗于政和元年(1111)册封郑氏为皇后。 除了郑、王二氏之外,受宠爱的还有二刘贵妃、乔贵妃、韦贵妃等人。刘贵妃,出身寒微,却花容月貌,入宫即得到赵佶宠幸,由才人连升7级而至贵妃。然而,好景不长,升贵妃后不久即去世。刘贵妃曾亲手在庭院中种植了几株芭蕉,当时她说:"等这些芭蕉长大,恐怕我也看不着了。"在旁的侍从闻听此言,慌忙上奏徽宗,徽宗起初很不在意。谁知过了两天,刘贵妃病重,等徽宗前去探视时,刘贵妃已撒手而去。徽宗悲痛不已,特加四字谥号"明达懿文",将其生平事迹编成诗文,令乐府谱曲奏唱。

折叠三次河清
三国时期曹魏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事实是,出现"河清",显然与什么"圣人出"无关。大概谁也不会认为宋徽宗是个圣人,但他在位时,竟出现过三次"河清",皇帝和百官弹冠相庆,用各种形式来歌功颂德。

在黄河中下游,河水也有短时间变清的时候,即史书中作为祥瑞记下的"河清",并不是五百年乃至一千年才一遇。据地质学史专家李鄂荣先生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河清",有记载可查的便有43次,首见于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如从此时起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

根据《宋史》,宋徽宗在位年间的三次"河清",分别为:第一次,大观元年(1107年),"乾宁军、同州黄河清。"第二次,大观二年(1108年),"同州黄河清。",第三次,大观三年(1109年),"陕州、同州黄河清。"

大观元年(1107年)"乾宁军言黄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昼夜,诏以乾宁军为清州" 。"黄河清"被谱写成新曲流传 ,还在韩城建立记载这些祥瑞的"河渎碑"。此碑至今尚在。

可是立碑后仅仅15年,到了1127年,这个导致北宋亡国的宋徽宗,便和他的儿子宋钦宗一起被金兵俘虏,押到了金朝统治下的东北地区。

折叠出题作画
宋徽宗还亲自出题,留下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佳话:一日,赵佶踏春而归,雅兴正浓,便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在御花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画考。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许多画师虽有丹青妙手之誉,却面面相觑,无从下笔。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面沾着几片花瓣,但都表现不出"香"字来。独有一青年画匠奇思杰构,欣然命笔。画构思很巧妙: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踏花归来,马蹄还留有浓郁的馨香。宋徽宗俯身细览,抚掌大赞:"妙!妙!妙!"接着评道,"此画之妙,妙在立意妙而意境深。把无形的花'香',有形的跃然于纸上,令人感到香气扑鼻 !" 众画师一听,莫不惊服,皆自愧不如。

赵佶曾用"深山藏古寺"为题来考画院学生。第一个学生画了整个寺院,以及寺院四周的崇山峻岭。第二个学生画了古寺的一角,背景上画了山峦起伏的密林。第三个学生没有画古寺,只画了深山阴谷中的一条石径,尽头一个和尚在溪边打水,大树掩没不知寺院在何处?"深山藏古寺"着意在"藏"字上做文章,给人以"画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享受。"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绘画讲究藏得自然,藏得巧妙,藏得有诗情画意的意境。[12]

折叠收藏名画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也和这位书画皇帝不无干系。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12]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章惇:"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宋史》记载:"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遂与石晋重贵同科,岂得诿诸数哉?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况宣、政之为宋,承熙、丰、绍圣椓丧之馀,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书史会要》评价说:"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
元代脱脱撰《宋史》的《徽宗纪》,不由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据明人《良斋杂说》记载:"李后主亡国,最为可怜,宋徽 宗其后身也"。
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评点知识分子型皇帝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13]
折叠编辑本段家族成员
折叠父母
父亲:宋神宗赵顼
母亲:钦慈皇后陈氏
折叠后妃
皇后(5人)

惠恭皇后王氏,元丰七年(1084年)生于东京汴梁,大观二年(1108年)病死,葬于裕陵西侧。
显肃皇后郑氏,元丰三年(1080年)生于开封,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薨于五国城,享年52岁。
明达皇后大刘氏(追封),政和三年秋薨,追封皇后,谥明达。
明节皇后小刘氏(追封),宣和三年即1121年薨,享年34岁。
显仁皇后韦氏(追封)韦氏,元丰三年(1080年)生,大观元年五月二十一日(1107年6月13日)生皇九子康王赵构,宋高宗即位后被遥尊为"宣和皇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薨,享年80岁,谥"显仁"。
贵妃(4位)

懿肃贵妃王氏,政和七年(1117年)薨,谥懿肃。
贵妃乔氏(1086-?)
贵妃崔氏(1092-?)
德妃王氏(1093-?)
嫔妃

淑仪金弄玉(1110-?)
淑容裴月里嫦娥(1109-?)
淑容陈娇子(1109-?)
充仪申观音(1109-?)
充仪左宝琴(1107-?)
充容刘新刘娘(1108-?)
充容秦怀珊(1099-?)
充媛席珠珠,初封美人(1108-?)
充媛奚巧芳(1104-?)
贵仪金秋月(1109-?)
贵仪朱桂林(1089-?)
昭仪朱素辉(1110-?)
昭容李珠媛(1109-?)
昭容王三宝奴(1104-?)
昭媛郑媚娘(1107-?)
修仪陆娇奴(1107-?)
修仪蒋敬身(1087-?)
修容黄宝琴:琅琊夫人(1108-?)
修容毛朱英(1096-?)
修媛陈大和(1100-?)
顺仪曹柔(1096-?)
顺容徐散花(1107-?)
顺容周镜秋(1103-?)
婉仪林月姊(1105-?)
婉容王月宫(1099-?)
婉容任金奴(1107-?)
婉容阎宝瑟(1109-?)
据《开封府状》统计,靖康之难时,徽宗有封号的妃嫔及女官共143人,无封号的宫女多达504人。

折叠子女


宋徽宗共有32子,其中有25位活到了成年。

长子:赵桓(1100.5.23-1156):即宋钦宗,北宋末代皇帝,母显恭皇后王氏
次子:赵柽:早殇,封衮王,母显肃皇后郑氏
第三子:赵楷(1101-?):封郓王,母懿肃贵妃王氏
第四子:赵楫:早殇,封荆王
第五子:赵枢(1102-?):封肃王
第六子:赵杞(1104-?):封景王
第七子:赵栩(1106-?):封济王
第八子:赵棫(1107-?):封益王,母贵妃刘氏
第九子:赵构(1107.6.13-1187.11.9):封康王,即宋高宗,南宋创建者,母韦贤妃
第十子:赵材(1108-?):早殇,封邠王
第十一子:赵模(1108-?):封祁王,母贵妃刘氏
第十二子:赵植(1108-?):封莘王,母懿肃贵妃王氏
第十三子:赵朴(1109-?):封仪王
第十四子:赵棣(1109-?):封徐王
第十五子:赵㮙(㮙:木字旁加一个"咢",读è,此字今已销亡,1110-?):封沂王
第十六子:赵栱:早殇,封郓王
第十七子:赵栻(1111-?):封和王
第十八子:赵榛(1111-?):封信王,母贵妃刘氏
第十九子:赵椿:早殇,封汉王
第二十子:赵梧(1112-?):也作"赵屋",封安康郡王
第二十一子:赵楗(1113-?):封广平郡王
第二十二子:赵机(1113-?):早殇,封陈国公,母懿肃贵妃王氏
第二十三子:赵梃(1113-?):封相国公
第二十四子:赵樾(1115-?):封瀛国公
第二十五子:赵柍(1115-?):封建安郡王,母贵妃刘氏
第二十六子:赵椅(1118-?):封嘉国公,母贵妃刘氏
第二十七子:赵栋(1119-?):封温国公
第二十八子:赵楒(1120-?):封英国公,母贵妃刘氏
第二十九子:赵桐(1121-?):封仪国公
第三十子:赵柄(1122-?):封昌国公
第三十一子:赵枞(1123-?):封润国公
第三十二子:赵相(1125-?):封韩国公
第三十三子:赵极
第三十四子:赵柱
第三十五子:赵檀
第三十六子:不详
第三十七子:不详
第三十八子:不详


政和三年,公主改称为帝姬。宋徽宗还有34女(见《宋史》和《靖康稗史笺证》中《开封府状》《宋俘记》《呻吟语》《青宫译语》等):

嘉德帝姬赵玉盘(1100-1140):母显肃皇后郑氏,初嫁左卫将军曾夤,靖康之变后,为金宋王完颜宗磐妾,完颜宗磐被金熙宗诛杀后,嘉德帝姬没入宫中侍金熙宗,死于天眷三年十二月,后追封夫人。
荣德帝姬赵金奴(1103-?):母显恭皇后王氏,靖康之变时25岁,初嫁左卫将军曹晟。靖康之变后,为金完颜昌之妾,完颜昌为金熙宗诛杀后,荣德帝姬入宫中侍金熙宗。
安德帝姬赵金罗(1106-1127):母显肃皇后郑氏,靖康之变后为金之都统完颜阇母所占,于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即被折磨死于完颜阇母寨。
茂德帝姬赵福金(1106-1128):靖康之变时22岁,初嫁宣和殿待制蔡鞗,茂德帝姬容貌最美,因而为金人指名索要,为第一批送入金营者。茂德帝姬先为完颜宗望所占,又为完颜希尹所占。第二年,即天会六年八月即被折磨死于完颜希尹寨。
成德帝姬赵瑚儿(1110-?):母显肃皇后郑氏,初嫁向子房,入金后入洗衣院。
洵德帝姬赵富金(1110-?):初嫁田丕,靖康之变后,为金珍珠大王完颜设也马之妾,设也马即国相完颜宗翰之子。
显德帝姬赵巧云(1111-?):初嫁刘文彦,入金后入洗衣院。此后未见其出洗衣院之记载。
顺德帝姬赵缨络(1111-?):母懿肃贵妃王氏。初嫁向子扆,靖康之变后,为完颜宗翰所占,后离开完颜宗翰寨去五国城,为金东路都统习古国王按打曷所拘,很快死于按打曷寨中。
仪福帝姬赵圆珠(1111-?):未嫁,靖康之变后,为四皇子完颜宗弼所占。
柔福帝姬赵多富(1111-1142):母懿肃贵妃王氏。靖康之变后先为完颜宗望所得,北上时又为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所占,间且为千户国禄所占,入金后,为金太宗吴乞买所占,旬入洗衣院,后又为完颜宗贤带归,最后完颜宗贤将其嫁于徐还。1130年逃回宋。1142年被宋高宗赵构生母韦氏指为假冒被赵构诛杀。
保福帝姬赵仙郎(1112-1127):未嫁,靖康之变后,同年三月七日被折磨死于刘家寺。
仁福帝姬赵香云(1112-1127):未嫁,靖康之变后,同年二月二十五日被折磨死于刘家寺。
惠福帝姬赵珠珠(1112-?):未嫁,靖康之变后,为宝山大王完颜斜保妾。
永福帝姬赵佛保(1112-?):未嫁,入金后入洗衣院。此后未见其出洗衣院之记载。
贤福帝姬赵金儿(1112-1127):未嫁,靖康之变后,同年二月二十八日被折磨死于刘家寺。
宁福帝姬赵串珠(1114-?):未嫁,靖康之变后,为兖王完颜宗隽之妾,完颜宗隽被金熙宗诛杀后,宁福帝姬入宫中侍金熙宗。
和福帝姬赵金珠(1116-?):母贵妃刘氏。入金时候尚幼。
令福帝姬赵金印(1118-?):入金时候尚幼。
华福帝姬赵赛月(1119-?):入金时候尚幼,长大后入金宫侍金熙宗。
庆福帝姬赵金姑(1121-?):入金时候尚幼,长大后入金宫侍金熙宗。
纯福帝姬赵金铃(1124-?):入金时候尚幼,长大后先为完颜设也马之妾,后被遣嫁王成棣。
顺庆公主。薨,追封益国。及改帝姬号,追封顺淑。
寿淑帝姬:政和三年逝于宋。母显肃皇后郑氏,初封寿庆公主。薨,追封豫国。及改帝姬号,追封寿淑。
惠淑帝姬:政和三年逝于宋。母懿肃贵妃王氏。
安庆公主,改封隆福。薨,追封蜀国。及改帝姬号,追封安淑。
崇德帝姬:宣和二年薨于宋。初封和庆公主,改封崇福。寻改帝姬号。下嫁左卫将军曹湜。再封崇德。
康淑帝姬:政和三年逝于宋。母懿肃贵妃王氏。
荣淑帝姬:政和三年逝于宋。母显肃皇后郑氏。
保淑帝姬:政和三年逝于宋。
折叠编辑本段陵寝墓地
永佑陵是中国宋朝皇帝宋徽宗的陵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17公里皋埠镇牌口村攒宫茶场内,元朝时陵墓被盗,封土已不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06: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皇帝绝境中写下一词,技压群雄,成为《宋词三百首》开卷之作
2022年07月30日 12:47 解忧文史


每每提及喜爱舞文弄墨的天子,尤其是擅写宋词的皇帝,南唐后主李煜必称清新婉约的急先锋,他的春花秋月未了,他的一江春水东流,他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他的朝来寒雨晚来风,都将其轻柔地推入了花间词坛,从此李煜这个名字被雕刻于悲伤深处,桃李春风,人间万难,对后世影响深远。或许正是这位国君强大的感染力,宋朝迎来了词的高峰,风花雪月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覆盖到社会各级阶层,堪称“全民宋词”: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赏词,文人个个写词,百姓个个唱词。



在这些个爱词的皇帝之中,宋徽宗必须是毫无争议的领头羊,他不仅精于绘画、工于书法,更对宋词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李煜之境遇近乎如出一辙,总是在国破家亡之后,他的文字才真正脱离艳俗,浮现真谛,读来催人泪下。正如元代大将脱脱所言:“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靖康之耻发生前,赵佶的头衔有很多,画家、词人、书法家、青楼天子;但靖康之耻之后,他就只剩下“宋朝皇帝”这一个称谓。因为只有这时,宋徽宗才真正认识到了,他多年持有却始终忽略的身份是皇帝。于是,在被金兵押解北上的途中,他心中泛起无限悔意,涌生万千感慨,同时又对接下来的生活感到十分迷茫,心头本就五味杂陈,此时又突然遇见了盛开的杏花,宋徽宗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离恨,挥笔写下一首千古名作。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稻香村杏帘在望}】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蕊珠//宝珠}】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李纨字宮裁}】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此时的宋徽宗正以阶下囚的身份赶赴北国,但他起笔不言此情此景,反由杏花展开,为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优势呢?我们来看:杏那热烈的花瓣,好似一叠叠绸缎冰清玉洁,被能工巧匠裁剪得恰当得体,然后再经过胭脂淡淡粉饰过一般,新式的靓妆,香艳之中又满溢清香,简直羞杀了天上的宫女!



宋徽宗把杏花捧上了天,几乎将杏花描述成了百花之祖,而且既然能羞杀天女,那么就明确表示其不是凡间之花,那么已是天涯沦落人的宋徽宗为何还有闲情雅致如此吹捧杏花呢?俗话说,站得越高摔得越狠,而宋徽宗这一招正是如此,他先将杏花美化成高贵而典雅的象征,然后笔锋直下,言“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风雨摧残后的杏花极易凋谢、黯淡无色,这不正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吗?前后巨大的反差,更凸显了宋徽宗横遭大难的悲苦命运。



杏花是宋徽宗对自身命运的真切隐喻,经过上片的悲情渲染,下片中他不再遮遮掩掩,直接将镜头调转到自己:纵然有万般离恨,可这双行的燕儿哪里知道人世的痛苦,距离故都千里万里,我怎会不念不想?有时候希望在梦里偷偷地回去,可惜忧愁得彻夜难眠,想做梦也做不成!细细读来,宋徽宗的绝望如在眼前。梦本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昔日高高在上的天子只希求在虚无中获得一些快乐,然而却连梦也做不成了,最后这一点点希望的火焰已然熄灭,正是绝望也。



这首词被收录进《宋词三百首》,并被编排在开卷的位置,其用意显而易见。其一,宋徽宗之文采的确超凡,宋词本就是哀婉清愁的集合体,而宋徽宗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令人叹惋的凄惨境遇,恰恰是词的精髓所在;其二,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拥有一切时碌碌无为,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其开卷之益旨在奉劝诸位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生莫蹉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9: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作者】张先 【朝代】宋拼音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标签: 相思情感
译文 注释
在高楼上眺望而伤感,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心上人,这样的事何时才能结束呢?看来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爱情更为强烈的了!离愁别恨正牵连着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更何况东陌之上,垂柳已是飞絮蒙蒙了呢。我眼前还浮现着你的马儿嘶鸣着,越跑越远,一路不断扬起灰尘的情景,情郎啊,你叫我到哪里寻找你的踪迹呢?
池水溶溶,一对鸳鸯在戏水,这水南北可通,时见有小船往来。雕梁画栋的楼阁上梯子已经撤去,黄昏以后,依然还是独个儿面对帘栊,望着斜照在它上面的冷冷清清的月亮。怀着深深的怨恨,我反复思量,我的命运竟然不如桃花杏花,它们倒还能嫁给东风,随风而去呢。
作者介绍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百科详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9: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
出自宋代谢逸的《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
译文杏花村馆酒旗迎风。江水溶溶,落红轻扬。

注释杏花村馆:即杏花村驿馆。酒旗风:使酒旗摆动的和风。溶溶:指河水荡漾、缓缓流动的样子。飏:意为飞扬,此指飘散的样子。残红:喻指凋残的花。

赏析此句语言清丽疏隽,描绘了一幅暮春村野的图画,展露出淡淡的惆怅情绪。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原文
谢逸谢逸《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杏花村馆酒旗迎风。江水溶溶,落红轻扬。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岸杨柳绿荫浓。遥望江南山色远,人影不见。
惟有芳草连碧空。楼外夕阳晚烟笼。粉香四溢淡眉峰。记得去年,与你相见画屏中。今夜关山万千重,千里外,素光明月与君共。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也有称《江神子》。
“杏花村馆”:即杏花村驿馆。据说位于湖北麻城岐亭镇。“酒旗风”──使酒旗摆动的和风。
“溶溶”:指河水荡漾、缓缓流动的样子。飏:意为飞扬,此指飘散的样子。“残红”:喻指凋残的花。
“野渡”:村野渡口。
“望断”:指一直望到看不见。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词的主题是怀人,于忆旧中抒写相思之情。首先从空间着笔,展开一个立体空间境界。杏花村馆的酒旗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清清的流水,静静地淌着。花,已经谢了,春风吹过,卷起阵阵残红。这是暮春村野,也是作者所处的具体环境。这一切都显示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在作者的心态上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惆怅色彩。杏花村与酒连在一起,出自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来酒店多以杏花村为名。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野渡”句用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野渡舟横”显出了环境的凄幽荒凉。而一见到“杨柳绿阴浓”,又不免给词人增添了一丝丝离愁。杨柳往往与离愁别恨联在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一年的暮春时节,在黄州属地一个叫杏花村的驿馆中,词人谢逸独自一人在驿馆外闲游散步。面对着美丽的江南风景,词人不禁想起昔日相恋的情人,一种无法压抑的情感充溢在作者心中。于是词人回到驿馆,向负责杂役的人要来笔墨,在墙壁上挥毫题写了这首《江神子》。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简析
  《江城子·杏花村馆酒旗风》是一首游子怀人之作。它与同类作品相比,感情没有那么凄凉、哀伤,相反,所选用的语言、意向,有一种明快清新的感觉。上片写景。溪边柳荫浓郁,落红轻扬,酒馆酒旗迎风,渡口小舟闲放,远山空蒙,碧草连天,一派清幽典雅的江南景象;下片怀人,词人由眼前美景,回想起昔日恋人。这里并未正面描写人物的相貌,而是采用借代手法,用胭脂香、娥眉淡来表现所忆之人的美貌。结尾又回到现实,借明月表达无尽相思。全词风格清丽疏隽,写景抒怀,自然天成,笔尽而意不尽。
谢逸(1068-1113),字无逸,号溪堂。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与其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97181d61f53c.aspx
谢逸
谢逸
谢逸(1068-1113),字无逸,号溪堂。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与其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 322篇诗文 ► 78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2:01 , Processed in 1.5276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