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薛宝琴&流水空山有落霞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21: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里的琴人琴事(二)
“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里的琴人琴事(二)2022-03-15 17:43:42 来源: 安徽博物院  举报

分享至



蓝字
关注安徽博物院
古琴可以自弹自乐,还可以通过听琴来达到放松身心、交流情感的目的。在展览的第二空间“庭园风华”里,就展示了古代文人雅士以琴传情、以琴会友、举办雅集的场景,在这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董大与房琯的知音情
说起唐代的著名专业琴家,那大多都会绕不开董庭兰,董庭兰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说起高适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二首》),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位神秘的董大就是指董庭兰。
董庭兰生活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尤其擅长弹奏《胡笳》,与房琯、高适、李欣等不少文人交情深厚。董庭兰倾慕宰相房琯的赏识和高义,成为其门客,经常为房琯弹琴,二人传为一段知音佳话。时人崔珏写诗赞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席间咏琴客》)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这幅《房琯听琴图轴》,图绘在风景优美的花园中,双松傲立,树下胡子花白、盘坐于榻上者为房琯,旁侧抚琴者为董庭兰。侍女摇扇、童子烹茶,又有美妙的琴音可赏,正是人间大好时节。


房琯听琴图轴
清 长302cm,宽108cm
安徽博物院 藏
名媛的盛事
自古以来,古琴并非只是文人士子的专属,名门才媛、大家闺秀也多以习琴为尚,通过弹琴来抒发幽思、陶冶性情、增添生活之趣。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他是乾嘉时代的诗坛领袖,冲破世俗伦理偏见,广收闺阁才媛为弟子。乾隆壬子(1792)三月,袁枚至西湖宝石山庄,吴地的十三位女弟子前来请业,尤诏和汪恭受托以绘画形式实地记录了这场诗坛佳话,是为《随园湖楼请业图卷》由来。






尤诏、汪恭 随园湖楼请业图卷(局部)
清 长305cm,宽45cm
苏州博物馆 藏
画中女弟子吟诗作文,抚琴绘画,蕉叶题诗,姿态各异。其中正身弹琴者为常熟席佩兰。席佩兰(1760—1829),名蕊珠,字韵芬,擅画兰,自号佩兰。她是内阁中书席宝箴孙女,诗文天机清妙,为随园诸女弟子中排名第一。席佩兰以石为桌,淡然抚琴,桌上香炉青烟袅袅。听琴者有两人,旁边侧坐者为相国徐文穆的孙女徐裕馨,身后手持兰花者是皖江巡抚汪又新的女儿汪缵祖。这场名媛盛会因为这幅画而被永久定格。
《西厢记》里的琴音传情
《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戏名为“听琴”。张生在因老夫人赖婚而极度苦闷之际,采纳红娘的计策,于崔莺莺在花园月夜烧香之时,隔墙操琴一曲《凤求凰》。一个在墙内对月长吁,一个在墙外临风鼓琴,只能借着琴音传递情愫,这是《西厢记》里最优美动人的一幕。下图笔筒雕刻图案即为《西厢记》中的“听琴”场景。


竹雕西厢记听琴图笔筒
清 高15.5cm,径9cm
安徽博物院 藏
“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正在新馆热展中,小伙伴们可以在展览第三部分“庭园风华:琴同道合”里寻访这些琴人琴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21: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簪记 -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作品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玉簪记》是明代戏曲作家高濂创作的传奇剧本。

该剧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金兀术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曾向妙常挑逗,但为所拒。女贞观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亦来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一番曲折后,终于私自结合。事为观主觉察,乃逼必正赴试。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边,雇船赶上,哭诉别情。后潘生登第得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归家团聚。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玉簪记

作者
高濂


类别
传奇剧本

创作年代
明代

目录
1内容简介
2作品目录
3创作背景
4人物介绍
5作品鉴赏
6作品评价
7演出情况
8版本信息
9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开封府丞的女儿陈妙常,因避靖康之难,在途中与母亲相失,入金陵女贞观出家。观主的外甥潘必正应试落第,耻于还乡,来访观主,就借住在观中。潘必正见妙常貌美,随生爱慕之心,妙常也很留情,各以琴声诉心意,终成欢好。后被观主发现,对潘必正严加训诫,逼他早应会试,潘必正无奈只得乘舟而去。陈妙常不敢当面相送,便私雇小船追上,以玉簪赠潘,潘也以鸳鸯扇坠回赠,相泣而别。潘至京会试及第,做了官,始回金陵与陈妙常成婚。 [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目录
第一出标目        第八出 谈经        第十五出 破虏        第二十二出 促试        第二十九出 诳告
第二出 命试        第九出 会友        第十六出寄弄        第二十三出追别        第三十出 情见
第三出南侵        第十出手谈        第十七出 耽思        第二十四出占儿        第三十一出回观
第四出 遇难        第十一出闹会        第十八出叱谢        第二十五出奏策        第三十二出重效
第五出 投庵        第十二出下第        第十九出 词媾        第二十六出相宽        第三十三出 合庆
第六出 假宿        第十三出求配        第二十出 诡媒        第二十七出擢第       
第七出 依亲        第十四出幽情        第二十一出 姑阻        第二十八出 设计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古今女史》上载:“宋女真观尼陈妙常,姿色出众,诗文俊雅,张于湖授临江令,宿观中。见妙常,以词挑之,妙常亦以词拒之。后妙常与于湖故人潘法成私通融洽。潘密靠于湖,以计断为夫妇。”《玉簪记》大致取材于此。 [2]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玉簪记
玉簪记
陈娇莲(陈妙常)

陈娇莲是个孤门弱女,经战乱,入空门成为道姑陈妙常,后与书生潘必正相爱,最终成为状元夫人。她不同身份的变化贯穿了整个故事,也是这“人生三部曲”展示了陈娇莲敢于冲破道教束缚、追求美好爱情的气度。娇莲是个二八少女,有青春、有美貌、有才情、有智慧,这决定了她不可能在空门中终老一生,道家的清规戒律不能压住她青春的跃动,所以在遇到才学相貌俱佳、风流倜傥的观主侄子潘必正后,就与之倾心相爱了。但妙常选择对象不是盲目的,她不是见人就爱,更不是良莠不分。张于湖也算温文尔雅,但他人过中年,又言语轻薄,根本引不起妙常的爱欲。至于那无赖王公子,更让妙常不屑一顾,只有书生潘必正才燃起妙常的熊熊爱火。一遇到爱情,所有的宗教礼法都统统抛弃了,妙常作为一个道姑,开始拘于道家戒律,后又;中破道家戒律,说明追求情爱是人之本性,不管是在俗世,还是在道观,爱情发生了,便是什么都阻挡不住,任何清规戒律都泯灭不了人性,泯灭不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婚姻的青春之心。

潘必正

潘必正是个多情的书生,他敢于去爱,不顾妙常道姑的身份,要娶她为妻,不是始乱终弃,而是以婚姻为目标,求长厢厮守:这是真性情之爱,也是此人物形象光辉之处。为了爱情他主动追求,虽然在姑母的逼迫下,无奈进京赶考.但此处并不见他像《墙头马上》裴少俊般的软弱,而是想办法留下来,甚至在妙常送他的时候,他想要妙常跟他一起走。面对爱情的阻力,他并不束手待缚,而是主动争取,最后考取功名,成功迎娶娇莲。堂堂状元在张二娘的茅舍中完成婚礼,也表现他不拘于礼法,敢破礼法的真性情。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作品主题
玉簪记 戏剧
玉簪记 戏剧
《玉簪记》中写的书生潘必正和道姑陈妙常的恋爱故事,在民间早有流传,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的小说戏剧很多,但这些小说戏剧大都立意不高,只是把潘必正和陈妙常的结合作为一件文人才女的风流韵事来描写。高濂的《玉簪记》基本情节沿自小说《张于湖传》,某些场面的处理也受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的影响,但它以陈、潘的爱情情节故事为主要线索,突出陈妙常青春的觉醒,着重描写了她为追求爱情,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宗教清规戒律的越轨行动,使这个形象脱离了色情描绘的庸俗趣味,蕴含着争取个性解放的新义,导致作品主题思想的升华。

《玉簪记》通过“尼姑思凡”这一题材,展现了崭新的时代意义。高濂生活的时代是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展,新的观念、新的意识猛烈冲击腐朽的思想与传统的时代。李贽提倡的“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明灯道古录》)的个性解放思想,像漫漫长夜的流星闪电,迅速划破长空,给黑暗社会注入强光,给青年男女莫大的激励。尼姑尚且不满空门禁钢,世俗青年男女不满封建礼教束缚,大胆追求人性欲望的势头就可想而知《玉簪记》所表现的正是作者所处时代的崭新的爱情观;观众从陈妙常的苦闷与追求中,不但看到明代“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道德教条的罪恶,同时也看到人们不甘束缚,要冲脱枷锁的强烈欲望,高濂通过陈妙常追求爱情的一系列喜剧性行动和爱情的胜利告诉观众,面对艰难与阻力,敢于大胆追求是实现爱情的正确途径,这种写法,比“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写法有更切实的意义。

折叠艺术特色
该剧置爱情主人公于艰难困境中进行刻画。为使一对青年男女相遇邂逅成为可能,戏一开场,作者便以金兵南犯,人们纷纷逃难展开一个动荡不安的背景。原先的宦门之女陈妙常,就是在这兵荒马乱的处境中与亲人失散的。由于孤身只影,陈妙常不得不遁入空门,投奔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潘必正一上场就是一个“两度长安空涮洒”(再次落第),“羞惭满面,难以回家”的哀伤者,他想到“久居武林,不是长策”,于是到女贞观投靠他的姑母:女贞观观主,一对互不相识的青年男女就在这种不幸的“哀境”中得以相处,得以相互了解,并产生爱情。如果没有这种兵荒马乱的背景和“两度长安”的不幸,陈妙常和潘必正的这段情缘就不可能发生:如果说陈妙常与潘必正的爱情发展是一个洋溢着喜剧性的艺术结构,那么,困于寺院、寄人篱下所构成的“哀境”,则成为反衬这一喜剧结构的背景。

该剧着重表现主人公悲喜交织,时喜时悲的喜剧性心理在传统观念中,佛寺、道观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净土”。然而,就存这块“净土”中发生了尼姑思凡的新奇事。这一选材与写法,跟一般闺阁佳人靠丫环递简搭线写法相比,实在别开生面,富有喜剧性潜能。作者不单纯表现人物的悲哀和处境的艰难,而是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以哀写乐,倍增其乐”艺术传统,着力表现爱情主人公逆境之中悲喜交织,时喜时悲的矛盾心理。

潘生下第,满目哀伤,抵女贞观后意外发现一位“修容光彩,艳丽夺人”的陈妙常,并热情地得到她的抚慰,于是潘生感到“山云一片带愁飞”,禁不住由衷的喜悦。尤其当陈妙常主动约他品茶,茶座上潘生大胆挑情的时候,不管是情男还是痴女,以往的哀愁早已抛在九霄云外。这是“以哀写乐,一倍增其乐”的开始。两相见面,互诉情肠,给他们的寂寞生活带来无比欢乐,但面对现实,陈妙常深知自己的处境,于是喜得越快,愁便更多。一首《潇湘水云》曲,抒发了妙常心中的几多忧恨,几多凄楚。没想到,就在妙常边弹边叹的时候,潘生突然进来,妙常不觉一惊,转眼便觉得格外光明,浑身喜悦。喜又有什么用,陈妙常毕竟是尼姑,潘必正毕竟寄人篱下,更主要的是两人还不清楚对方心里藏着什么。于是,潘生弹一首《无妻曲》进行挑逗。陈妙常听后明其用意,接着和了一首抒发“空门孤冷”的《广寒散》。分明是男有情女有意,当潘生彻底亮出心底之爱时,陈妙常突然说要告到观主处。潘生毕竟是个精明人,即时当面“一跪”(既是求义是拜),于是立即赢得“旦扶起科”这喜剧性极强的举动。就在观众为之捧腹的时候,潘生也来个假作告辞。陈妙常听后生怕赎罪不够,赶快说:“潘相公,花阴深处,仔细行走。”潘生深知此话的分量,于是急回首,以“借一灯行”作借口,企图得寸进尺、顺水推舟。没想到,陈姑娘并不放肆,急急转身把门关。门关以后,妙常又懊悔得很,于是只好躲在帘内细声而又深情地呼“潘郎,潘郎!……”这一连串时喜时哀,时真时假,对比性极强的动作出现,怎不令人绝倒。剧情发展至此,潘生完全清楚妙常的心底,但由于相思过度,终于病倒了。从此开始,剧情转入新的哀境,新的哀境一旦出现,又意味着新的大喜即将到来。

作者通过《耽思》、《叱谢》、《词媾》三出戏,极写情人心中的困苦和哀伤,以及他们在困扰中逐渐冲脱封建枷锁和寺院清规的束缚,终于在这“圣洁清幽”的女贞观里自作自主,“成就了凤友鸾交”,“鸾交”之后潘生立即遭到驱逐。于是,较之以往更为痛苦的情境出现了。《玉簪记》就是在这种一哀一喜,一喜一哀,环环相扣的强烈对比中,推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沉思,令人愉悦的喜剧场面,最后潘生高中,女贞观里重会玉簪,“哀境”完全变成了喜境,作者苦心经营的“以哀写乐”的目的完全达到。 [3]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评价
祁彪佳:“摘其字句,可以唾玉生香。”

折叠编辑本段演出情况
该剧于1996年8月11日,由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首演于逸夫舞台。剧本改编薛允璜,导演胡越、童薇薇,作曲朱立熹,唱腔设计陈钧,舞美设计顾大良、谢同妙、浦立,灯光设计金长烈,服装设计张豫美。钱惠丽饰潘必正,陈颖饰陈妙常,胡敏华、章海灵饰法成,裴燕饰王公子。这台古典抒情喜剧的演出,剧场效果热烈,海内外观众给予广泛好评,北京《戏剧电影报》上的评介文章,称赞该剧“新方陈酿别有味”。尤其是钱惠丽的表演,借鉴学习川剧的喜剧手法之后,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舞台上三大块推移平台的艺术处理,也是个相当成功的创造。《剧本》月刊1997年5月号发表了《玉簪记》文学剧本,1999年6月,《中国戏剧》(总第505期)发表了胡越写的“越剧《玉簪记》导演札记”一文。 [4]

折叠编辑本段版本信息
《玉簪记》自问世以来,明清两代刻本不少。这些版本多分藏各处,或流落海外,得见非易。文献记载中有以下版本:

明万历间继志斋刻本,二卷,国图藏。插图见周芜《中国版画史图录》《金陵古版画》。《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之影印,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黄裳校注本即以此本为底本,用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本为校本,插图亦采自此本。黄裳在后记中提到“这里用的底本即是继志斋本。因为它是较早的、近于原本的一个本子。其他的一些明本,都是极难得见、几乎是孤本的秘笈的本子,无从一一借校,现在就用汲古阁本进行校勘。因为汲古阁本在明代诸本刊行最晚,是经过一些细密的校订后后的比较完整的本子。”可见《玉簪记》明代诸刻本流传稀少之一斑。

明万历间文林阁刻本,二卷。与鄙藏本同版。民国时藏北平图书馆,于四九年与中央图书馆书齐携至台湾,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后转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即当今海内外公藏著录唯一的一部。见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特藏书目。

明万历间长春堂刻本,二卷,傅惜华旧藏,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又见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插图见傅惜华《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

明万历间刻白绵纸印本,二卷,首标作:《三会贞文庵玉簪记》,藏者未详。

明万历间世德堂刻本,二卷,日本长泽规矩也(注一)藏。长泽规矩也上世纪二十年代来中国访书,以五十圆的价格购于琉璃厂路南“保古斋”。购前书曾为徐森玉、赵万里看过,二人均有意购藏,尚在偕价中,售者私下为多卖钱,被长泽氏捷足先登,致事后误传抢了赵氏的书,起了龌龊,长泽请了桥本向徐森玉解释也无济于事。见长泽规矩也文《中华民国书林一瞥》。

明万历间黄德时还雅斋刻本,二卷,白绵纸印本,郑振铎旧藏,现藏国图。郑氏得此书颇费曲折,前后历时达三十年,得后曾为之作长跋。附录于后,可见郑振铎先生爱书之真性情。见《西谛书话》。

明万历间萧腾鸿刻本,二卷,傅惜华旧藏,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插图见傅惜华《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观化轩刻本,二卷,上海图书馆藏。见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

明末新都青藜馆刻李卓吾评本,前南洋中学藏。

明崇祯间苏州宁致堂刻本,二卷,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此本收入《传奇四十种》内。

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二卷。封面题作:“玉簪记定本”。

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所收本。题:《重校玉簪记》,系重刊万历间文林阁刻本,首叶题:“绣刻玉簪记定本”,无图。

明刻清印本《新刻重会女贞观玉簪记大全》,二卷,上海图书馆藏。

清康熙间内府抄本,二卷,国图藏,残存下卷。

清乾隆十年(1745年)抄本,怀宁曹氏旧藏,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清乾隆间修文堂辑印《六合同春》所收本,二卷,据萧腾鸿本重印,国图、北京大学图书馆均藏。

附:国图藏黄德时还雅斋本郑振铎书跋。

新镌女贞观重会玉簪记二卷明高濂撰明刊本二册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高濂字深甫,号瑞南,浙江杭州人。明代戏曲作家。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大约生活在明万历年间,作传奇《玉簪记》、《节孝记》两种及《雅尚斋诗草》初二集、《芳芷栖词》二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22: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乐享汇第24期:昆曲赏析——《玉簪记》
2017-10-26 15:22
乐享汇第24期

乐享汇第24期

昆曲赏析——《玉簪记》



“长清短清,云心水心,琴声怨声,少年心性”——《玉簪记》,一曲至情至性的人性礼赞

❂ 【活动基本信息】

活动时间:10月28日14:30-17:00

报名时间:10月21日9:00-10月28日12:00

活动地点:广州图书馆负一层1号报告厅

活动形式:嘉宾介绍和现场演出

报名对象:6岁以上读者

❂ 【玉簪记简介】

《玉簪记》是明代戏曲作家高濂的传世之作,被誉为中国五大喜剧之一,也是昆曲的经典剧目,长演不衰。《玉簪记》文辞典雅优美,音韵铿锵,细腻流丽,回味无穷。明代戏剧评论家祁彪佳赞其 “唾玉生香”,在音乐与文辞上,是历来公认的合和双美、两擅其极之作。

《玉簪记》讲述了南宋时期书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冲破封建礼教与清规束缚,追求自由,并终获幸福爱情的故事。剧中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腐朽礼教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在人性复苏、妇女解放方面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22: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辟的台词,可以流传几千年 2019-07-31 18:00

作为生活调料之一,电视剧,尤其是古装剧,陪伴我们度过了很长的时光。特别是碰到喜欢的剧时,我们还会反复三刷、四刷。
作为古代版“电视剧”,戏曲也同样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趣调料,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人喜闻乐见。
昆曲《牡丹亭》上本演出 国家大剧院供图 (摄影苏岩)
但是今人对戏曲和电视剧的态度却有些不同。
当我们翻阅着戏曲剧本,诸如《桃花扇》、《长生殿》这样的书时,很是习以为常,可换到电视剧时,我们却很少想到把剧中的台词打印出来,以便自己细细品味。
其实,戏曲书里的大部分内容,也还是台词:
《桃花扇》康熙刻本
既然戏曲中的台词可以单独拎出来欣赏,电视剧应该也可以,那为什么人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呢?
秘密,就藏在台词的功底之中。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就借林黛玉之口点了出来:“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戏曲场面
在《红楼梦》里面,“平素不爱凑热闹看戏”的林黛玉,偶然听到几句戏曲中的词,当即被深深吸引,还产生了一番极其丰富的精神体验:
黛玉先是听到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她的心起了波澜,于是便“止住步侧耳细听”。
这一止步,她又听到了很美的句子,“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再听,便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已经美到了极致,有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直让人心神摇荡。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最终黛玉“如醉如痴”,差点儿站不住,反复细嚼词中滋味,甚至于“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当时的戏曲台词,多由学识深厚的文人所写,比如著名诗人、文学家、戏曲家汤显祖。有的更被专家学者评为“抒情诗巅峰”,好比如林黛玉听到的这一段,就叫做《游园惊梦》。
它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很多人只听过《惊梦》,却没听《牡丹亭》。往后四百年中,《惊梦》也在被不断地演绎,直到现代,我们手机里还出了一个《惊梦》的跨次元国风解迷游戏,评价也特别高,满分5.0,它达到了4.8分。玩家的评价中,前三名出现最多的词,依次是“惊艳”“唯美”“感伤”,竟然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心境亦十分相似。
梅兰芳、俞振飞先生演绎的昆曲电影《游园惊梦》剧照
通过有限的、文学功底深厚的戏曲台词,我们能得到无限的情感体验,这正是文本得以脱离戏曲本身,成为经典名句、名段的原因。戏曲慢慢也成了“文学”中的一种,品读古典戏曲文学,更是一种公认的高雅情趣。
不过,喜欢读,更要会读。戏曲文学文辞优美,波澜起伏,生旦净末丑,角色性格不同,文辞亦是千变万化,再加上戏曲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有时实在令人难以摸透。
因此,我们中读团队请到了一位在戏曲文学领域堪称重鼎的教授——郑培凯先生,倾尽他毕生研究,为我们讲透自古以来最为经典的十余部戏曲文学著作。
这些著作中,有情感浓烈胜过《人鬼情未了》的《牡丹亭》,当中杜丽娘由生入死、由死入生,为爱情一往无前的气魄,更能洒我们胸中块垒;
还有神鬼莫测,奇幻过《格列佛游记》的《南柯记》,当中淳于棼廿年浮沉,都作一梦,庄周梦蝶的空空之境界,在人们心里刻下了一缕对仙风道骨的向往。
更多至雅、至上的情结,或英雄壮志、乱世离愁,或百姓之音、寻常纠葛,我们也能在这些著作中一窥风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07: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实甫《西厢记》"酬韵","琴心"解读
来自 维普网
 喜欢 0
阅读量:355
作者:邓黛
摘要:西厢一剧,情而已矣.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说:"西厢记必须与美人并作读之,与美人并作读之者,验其缠绵多情也."王实甫《西厢记》(以下简称"王西厢")中写情之缠绵动人者,除了第四本第三折的"哭宴"外,莫过于第一本第三折"酬韵"和第二本第四折"琴心".历来研究者多关注"哭宴",而对于"酬韵","琴心"二折则少有文章论及.故下文就其在'情"的描写上的特色作简要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6: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历来被人传颂,有何内涵?
诗词漫游记2022-12-31 20:13河北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历来被人传颂,有何内涵?


“梅以韵胜,以格高”,而与兰、竹、菊并列四君子,并以独俏寒枝、凌寒飘香的神韵和风骨而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历代文学作品中,运用梅花意象来传情写意的作品数不胜数,梅诗梅词,至宋代尤为盛行,单《全宋诗》中的咏梅诗就多达4700多首。


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林逋的《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咏梅绝唱”,宋代人无出其右。


不过到了明代,我认为有一句倒是可以相媲美——“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它出自明代诗人高启之手。




高启,是明初十才子之一,出生于富贵之家却父母双亡,但他少年机警,过目不忘,尤好诗歌。


他的诗歌成就推动了明代诗歌的发展,被后人尊为“明初诗人之冠”,又被清代诗人赵翼推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


高启的梅花诗独树一帜,飘逸超群,他笔下的梅花颇有仙风道骨,卓尔不群之美。


《咏梅九首》(其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高启的梅花诗中,以《梅花九首》最为著名,其中又以第一首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最为世人传颂。




作者在这两句里各用了一个典故。


前句,是“袁安高卧”的故事。


袁安,是东汉汝南汝阳人,汉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史书中说,袁安为官,以身作则,并以严明著称,属下吏人畏而受之。


《后汉书·袁安传》记载:


袁安未出仕之前,某年冬天他客居洛阳,积雪盈丈,给百姓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这一天,洛阳令查访雪情,来到袁安宅前,见别家门前雪已除,有路可通,出门谋食,唯独袁安门前被大雪封堵。


洛阳令于是命人除雪入户,却见袁安僵卧于床,奄奄一息,于是便问他为何不出门乞食?


袁安回答说:“大雪天人人又饿又冻,我怎么可以去麻烦别人呢?”


(古人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卧雪情操,扬风惠政”。)


洛阳令听了袁安的话十分感动,于是举为孝廉,从此袁安走上了仕途。


(孝廉,是东汉时求仕者的必经之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若以功名比较,相当于明清时的“举人”。)


“袁安高卧”,后来成为虽贫但不折腰示人的一种美称。




后句也用了一个典故,指隋朝赵师雄夜晚酒醉遇梅花仙子的传奇。


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一个梅花传说:


隋开皇中,赵师雄在游浮罗山时留宿山中,夜里梦见与一位衣着朴素的女子饮酒。


女子的身上芳气袭人,她身后跟着绿衣童子不时地欢歌笑语。


天亮时分,赵师雄从梦中惊醒,却发现自己睡在一棵梅花树下,树上有翠鸟鸣啼,暗道,也许自己遇到的是梅仙,而那童子大概就是枝头的翠鸟了。


此后,诗人就爱将梅花比作“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


这是由于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态,有清冷淡雅的美,使人不由得将其看作是“客来惊起晓妆匀”的女子,是忽然发现的惊心动魄的“空谷佳人”。




在山寒水瘦、天地荒寂的冬天,雪给大地以纯粹,月予世界以清明,而一枝梅绽放,那是比雪与月更有情味的美丽。


回看这两句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第一句是雪天的梅姿,强调的梅之清高,第二句是月下的梅姿,突出的是梅之秀美,而且一“卧”一“来”,有静有动。诗句清丽,情致高远,难怪会成为传诵千古的绝句。




关于这句诗,还有一个历史小故事。1961年,伟人写下《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当时,他恰好读到“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不知道此诗的作者和出处,于是让秘书和身边的人帮忙查找,当时还没有网络,找到此诗的作者着实是费了一番功夫。


伟人特别喜欢这句颇有仙风的诗句,并在自己的咏梅词边,手书加注道: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正是高启的这首咏梅诗,给了伟人灵感和启迪,大雪飘飞里,高启的美傲立于枝头,向天地展示它的洁白无瑕。


它孤傲高洁、淡泊自爱,它比陆游那支驿路断桥边的野梅花,多了些孤高,少了些自哀自怨。


读了高启的这句诗,怕是心里再也容不下别的咏梅诗了吧!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黄庭坚写下一首千古名篇,八句诗包含八个典故,惊艳了后世千年
苏轼临终一首诗总结自己的一生,英雄末路,满是自嘲,两句很出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6: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解读,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雪地
长安昭阳王
2024-07-13 11:53
陕西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28】

(接上文,秦可卿判词解读)

12.18 收尾
第十四支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岂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解读:

从收尾曲“歌毕,还要歌副曲”,可见这“红楼梦十二曲”,加上“引子”和“收尾”,是对应“十二钗正册”之曲,宜用正册十二钗来解读这些曲词。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为官的: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断葫芦案,最终家业凋零。

富贵的:甄士隐,“富贵风流之地”的“望族”,后来金银散尽。

故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故曰“贾雨村”、“甄士隐”云云。

反面看呢?假语村言的假府,宁荣两府,史家王家,金陵甄家;真事隐去的朱玉玺家,朱明皇家,富贵官家,全都凋零,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巧姐。幸娘亲,积得阴功。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反面是崇祯皇子,永王。死里逃生,是永王从战场逃脱,辗转流离,逃到江南,一路上遇到很多人的帮助,才能逃出生天。

无情的,分明报应:

书中最“无情”的人,便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及其代表的“雪满”,满清这些人。或者是“中山狼,无情兽”的孙家,反面还是满清。

这些“无情人”、“无情兽”,有什么分明报应?

看永历亡国之前,皇太极这些入关的兄弟子侄,带领清兵疯狂屠杀的“无情兽”,少有寿终正寝,大都短命而死。像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豪格、硕塞、尼堪、博洛、满达海等这些屠夫,无一善终。

欠命的,命已还:

王熙凤欠命。反面是冰山、雌凤、凡鸟揭示的魏忠贤,一手遮天,草菅人命太多了。崇祯登基后,被贬去凤阳守皇陵,在“哭向金陵”途中,求生不得,半夜里上吊自杀,“命已还”。

薛蟠打死人的葫芦案,是“胡虏案”。上面刚说到,这些入关的侵略者、屠杀者,大都短命而死。比如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兄弟,比如皇太极的儿子豪格、硕塞,和那个做了满清顺治皇帝的小福临,以及“清初理政三王”尼堪、博洛、满达海,都是“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黛玉,绛珠还泪,还的是“朱泪”。

“绛珠”,是红色之珠,是“血泪”。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黛玉的“泪洒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是杜鹃啼血!

黛玉的“泪干春尽花憔悴”,“一声杜宇春归尽”,还是杜鹃啼血!

杜鹃何以“啼血”?

望帝失国而死,其魄化为杜鹃,日夜悲啼,泪尽继以血。

书中的林黛玉,反面便是这个失国而死、化为杜鹃、泪尽啼血的“望帝”——明末亡国的崇祯皇帝!

作为提醒,黛玉的首席丫嬛名“紫鹃”,是“朱”色系的“杜鹃”。

“望帝春心托杜鹃”,无人不晓,下一句呢?

“沧海月明珠有泪” —— 明朱有泪!

所以,绛珠还泪。

冤冤相报岂非轻?

冤冤相报,确实很严重:

李自成攻破京城,次年便死于非命。

张献忠“这个老砍头的”,被皇太极长子豪格射死。

两年后豪格便被多尔衮陷害幽禁,惨死狱中。

两年后多尔衮就坠马而死,死后还被顺治毁墓掘尸。

顺治也二十出头就染天花而死。

还有那个屠扬州的恶魔多铎,屠城五年后也染天花而死。

冤冤相报谁能躲?

分离聚合皆前定:

探春反面的隆武帝和鲁监国,千里东风一梦遥,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欲知命短问前生:

“淫丧”的秦可卿,是书中第一个死的十二钗正册人物,命短。而且用了“亲王”的棺木,葬礼是国葬规模,宝玉也穿孝服,这些仅从正面明显解释不通。反面看,正是“淫丧”的短命皇帝,朱常洛。

同上句“分离聚合皆前定”一样是宿命论,“问前生”也是佛教因果报应的观点。佛教因果论认为,一切皆由因缘聚散,因缘生灭,因果报应,善因乐果,恶因苦果。

“前生”我们看不到,如果只论生前的因果:因为淫,所以丧。秦可卿的特征是“淫丧”,短命皇帝朱常洛也是,人称“一月天子”。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李纨,因子得福,老来富贵。气昂昂头带簪缨,威赫赫爵位高登。

在贾府“树倒猢狲散”的情况下,为什么唯独这对儿孤儿寡母能“侥幸”富贵?

反面是孝庄。嫁给皇太极时,只不过是个侧福晋,次年皇太极便继承汗位。皇太极称帝后,册封为庄妃,生下小福临。皇太极死后,在众多儿子中,偏偏是这个排行第九的六岁小福临继位,“真侥幸”。

次年,这对儿孤儿寡母便被多尔衮接到北京城,坐享皇帝、太后的富贵,“真侥幸”。

在贾府破败后,儿子贾兰继承了贾府遗产。反面看,是满清顺治承继了“亡朱”。所以贾珠亡了,在亡珠处,嫁接了这对儿孤儿寡母。红楼作者这种绝妙构思和框架设计,令人拍案叫绝!

看破的,遁入空门:

惜春、妙玉。

“遁入空门”,就善终了吗?

“生关死劫谁能躲?”反面看,更是血淋淋:

妙玉的曲词“风尘肮脏违心愿”,“无瑕白玉遭泥陷”,“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在反面,也指明了“肮脏在风尘”,“虽藏难蔽身”。妙玉这个崇祯皇子,定王,最终还是被满清搜捕斩杀。

惜春反面的惠王朱常润呢?最终也是被满清斩杀。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惜春“将那三春看破”,看破了什么?“勘破三春景不长”!

元春、迎春,春景不长,枉送性命。一个“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一个“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反面看,元春永历帝,迎春弘光帝,都是被满清用弓弦勒死的,所以曲中都有“荡悠悠”,是脖子被勒、临死之前的惨状。看元春的图谶,“弓”都画出来了,很明显:“只见画着一张弓”。

所以元春梦里相告:“须要退步抽身早”。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食尽鸟投林”,留下了什么?“白茫茫大地”。

白茫茫大地:显然是“雪”地。最终,大地归了薛家,满清。

这也是《红楼梦》十二曲用“飞鸟各投林”作为“收尾”的原因,《红楼梦》最后的镜头,是“白茫茫大地”,是“雪”地,薛家满清之地。这样的结局、收尾,完全符合作者写书之前的那个“末世”的历史。

点击看上一文:《红楼梦》判词解读22:秦可卿判词图谶曲词解读,情既相逢必主淫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12: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竟和薛宝琴、邢岫烟、平儿同生日,才惊觉贾家彻底没了希望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贾宝玉生日当天,没想到竟与平儿、薛宝琴和邢岫烟同辰。注意这四人身具的隐喻,就明白曹雪芹如此安排的巧用心思。

贾宝玉是荣国府第四代继承人。

薛宝琴影射薛宝钗,代表金玉良姻。

邢岫烟性格人物与林黛玉互为影射,代表木石姻缘。

平儿则代表王熙凤和贾琏,为荣国府长房代言。


这么一梳理几人关系,就明白曹雪芹选中几人同辰,要借生日围绕两个主题展开伏笔:

一,宝黛钗三人的姻缘结果,对荣国府未来的影响。

二,王熙凤和贾琏夫妻关系,对荣国府传承的影响。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王熙凤元宵节后流产失去一个男胎,又患上下红之症不好。身为荣国府嫡长孙媳妇没有儿子,与丈夫贾琏的关系也日渐紧张。这次生日后不久,贾琏便偷娶尤二姐,结果尤二姐腹中孩子被打掉后吞金自尽,凤姐与贾琏夫妻反目。长房接连失去两个“男胎”,传承面临最严重的危机。


而平儿第二天在榆荫堂回席时,尤氏又带着携鸳佩凤二妾一同过来,酒宴未曾吃完,就传来贾敬殡天的噩耗。贾家算正式步入败亡的终局。

回头再看这两回作者的有心布局,就会发现一个细思极恐的设计:贾家已没有未来的“希望”。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姻缘注定不成,也就没有子嗣延续的可能。

贾宝玉和薛宝钗虽成婚。可根据刘姥姥“雪下抽柴”故事影射,二人婚姻当晚贾母去世,孙子要守孝一年不得圆房,直到贾府抄家,贾宝玉离家而去,薛宝钗都是完璧之身没有孩子。


而尤氏没有孩子,携鸳佩凤两妾名字的“鸳与凤”都是雄鸟,作者明显是写她们与王熙凤一样难产育,贾蓉两任妻子又都没留下一儿半女,平儿又被王熙凤阻止与贾琏生育……如此一来,宁国府、荣国府未来的三房继承人竟然都没有儿子。还怎么福荫子孙?

榆荫堂,谐音“余荫”,意思是祖宗留下富贵,子孙绵延承荫福德。可问题是得有子孙才是。

曹雪芹安排贾宝玉和薛宝琴、邢岫烟、平儿四人同一天生日,借宝黛钗姻缘纠缠,王熙凤贾琏的婚姻悲剧,隐喻贾府传承堪忧,后继无人的现实。这个“人”不是指人才,而就是子孙男丁之意。恐怕从宁国府的贾蓉,到荣国府的贾琏、贾宝玉,都将以“无子”终结,导致传承断绝。


我的观点与续书写平儿为贾琏生下儿子,薛宝钗为贾宝玉留下“遗腹子”不同。荣国府的未来,实际是落到如今不在主桌的李纨贾兰母子,和没机会参加宴会的贾环身上才是。

之所以导致贾家“后继无人”,各支原因不同。但对于荣国府二房贾宝玉这一支来看,当天宴会选择的场地叫“红香圃”与“红香绿玉”作前后呼应,就揭开了原因。

当初贾元春因不喜“红香绿玉”,将之改成“怡红快绿”。薛宝钗更提醒贾宝玉,将“绿玉春犹卷”改成“绿蜡春犹卷”,去掉的“绿玉”就是林黛玉。


“红香圃”只有红香,没有绿玉,注定林黛玉要离开贾府远嫁而去。读书人有上帝视角,知道薛宝钗虽嫁入贾府,却以贾宝玉离家出家为终结,他们一脉并没有留下子嗣,传承断绝。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不看前后文的线索,只说“红香圃生日宴”上的伏笔,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后,为什么会没有留下子嗣?以曹雪芹落笔的习惯,当天肯定还有伏笔。之前讲了《折足雁》酒令和“芙蓉花签”。下面就要讲一讲设覆酒令和“牡丹花签”等线索。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9-03 10:39・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12: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琴一来,再看贾母对林黛玉的安排,才知道什么叫外祖母的真爱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薛宝琴一来,贾母喜欢的不得了。不但逼着王夫人认下作了干女儿,更是哪都不让安排,只叫跟着自己住。一时间薛宝琴的风头都盖过宝玉和黛玉,成为贾府上下的“红人”。


薛宝琴确实出色,不光容貌才情不输钗黛、湘云,更因她自幼随着父母游历天下,广见世面,甚至还出国去到了西海沿子。在那个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代,林黛玉、薛宝钗能够从南到北走一趟都叫见了世面,薛宝琴的眼界之开阔冠绝群芳,也因此她的风采压倒他人,受贾母喜爱无可厚非。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不过,贾母的“爱”出于真心是一方面。还有一层也毋庸讳言,是贾母有意借宝琴“有话说”。

薛宝琴当为薛宝钗作影。曹雪芹很多对宝钗的不写之写,要通过薛宝琴表现出来。一如香菱、妙玉、邢岫烟等人之于林黛玉,互为影射对照。与“晴为黛影、袭为钗副”的单方面影射不同。


贾母如此疼爱薛宝琴,不可避免让人拿薛宝钗作比较。贾母越疼宝琴,越对宝钗显平淡。厚此薄彼的意思,自然有让有心人会意会,也就达到老太太“不宣”的用意。

看懂贾母用心,再看她安排王夫人认下薛宝琴作女儿,放在身边自己养活这两件事,就能明白几点深意。

一,薛家女儿再好,可作贾家女儿,却不可作贾家媳妇。贾母以薛宝琴含沙射影薛宝钗,顺便还点了支持金玉良姻的王夫人。

二,薛宝琴是待嫁“新娘”,身份敏感。薛姨妈应该趁机请辞离去以避嫌。哪有让一个别人家的“准新娘”住在贾家的道理?可薛姨妈不走,贾母就要周全安排。


让王夫人认作女儿,薛宝琴就有了住在贾府的“身份”,传出去也不怕好说不好听。留在身边自己养,便将待嫁新娘“看住”,进出来往都有贾母的人跟着,也不怕流言蜚语生事。以荣国公诰命夫人的身份“背书”。

如此,既周全贾府名声,保全薛宝琴名誉,对梅家也好交代。顺便还提升了薛宝琴的“身份”,让她在梅家能够挺直腰板好做媳妇。

三,贾母对薛宝琴的疼爱直接而无保留。全然不像林黛玉初来时,除了多给个丫头紫鹃外,其他与三春一样。


贾府人多势利眼,“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林黛玉就对薛宝钗说过:“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

贾母真心爱护林黛玉,才不特别照顾引人妒忌,这是“真爱”。反观对薛宝琴的“珍爱”并无顾及,随心所欲。可谓“爱”真“情”未“切”!

后面贾母八旬之庆时,留下家里两个支派孙女喜鸾和四姐住在大观园。她尚且吩咐鸳鸯去嘱咐不叫下人们势利眼委屈了她们。可到薛宝琴这里,尽管也派琥珀进去吩咐,却是放任她任意而为不受拘束。


这其中的微妙区别,细琢磨就能发现贾母的心意差别。薛宝琴是别人家的孩子,可劲儿喜欢过后自会离去,不用呵护。“自家”孩子才要悉心呵护照顾。而她老人家对薛宝琴的真正“看法”,通过一件凫靥裘,彻底表露出来。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9-02 11:02・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13: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家败亡征兆:平儿设宴榆荫堂,为什么贾府四个媳妇都没有孩子?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第六十二回贾宝玉过生日,正巧平儿、薛宝琴和邢岫烟也是那一天。贾探春于是在红香圃设宴,单请他们四个寿星。

第二天,平儿便张罗在大观园的榆荫堂请客,于是这一天比前一天又多了人,也更热闹。

可也就是这场宴会没开完便突然传来噩耗:贾敬殡天了!


贾敬之死对贾家的意义是致命的。只因他的死承接了第五十五回老太妃生病到薨逝,以及王熙凤流产失去儿子。

《红楼梦》有个分水岭,贾府兴亡也有个转折,就落在了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宴后。

第五十五回一开始,老太妃生病到薨逝,代表的是从宁荣二公之后,贾家这伙老臣与皇室的最后关系断裂。

宁荣二公当年的功绩,至此彻底失去最后见证人。

王熙凤作为荣国府嫡长孙媳妇流产,失去的还是个儿子。尤氏作为贾家嫡长孙媳妇又谎称“产育”,实际还是指流产,代表贾家嫡长的绝灭无人。


此番贾敬再死,相当于贾家彻底开启崩塌模式,进入到末日的旭辉中。

就在贾敬死亡消息传来前,大观园众人就在榆荫堂中欢庆生辰,既是乐极生悲的写照,颇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悲哀,同时又有深刻的寓意。

首先,“榆荫堂”很有说法。

榆荫堂就是“余荫堂”,代表的是祖宗留下的余荫。

贾家这些人能够有如今的富贵和享乐,正因为宁荣二公当初用命换来的荣华富贵的“福荫”。

而“余荫”看似荣耀,实际却颇为讽刺,意思偏贬义。

子孙无能才会享受祖宗“余荫”,如果子孙有志气,能够为家族添砖加瓦,哪里用享受祖宗的余荫庇佑。


而“余荫”终有尽时,也凸显出末世征兆。

榆荫堂此时出现,背后还有两个重点。

第一,榆荫堂之后贾敬之死,代表余荫开始崩塌,贾家不能长久。

第二,余荫需要有子孙才可以享有。可从尤氏到王熙凤,全都没有儿子。

平儿这次请客,尤氏带着携鸳、佩凤两个妾过来参加,也是都不生的,子孙断绝又谈何余荫?

其次,余荫面对子嗣不盛。

贾府末世难以为继的征兆,除了财政方面,便是子嗣问题。

宁国府从贾敬开始三代单传,到了贾蓉的两任妻子秦可卿和许氏,全都没有孩子。


如今贾敬之死,带出一个可怕的后果预兆,贾珍和贾蓉两父子未来的生存堪忧。

如果从贾元春的死反推,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结合脂砚斋批语《长生殿》伏贾元春之死,可知贾家最后遭遇的是一场类似“马嵬驿之变”的变故。

贾元春像杨贵妃一样被赐缢死。她的堂兄贾珍父子就像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那样被杀。贾家也如杨家一样彻底败亡。

宁国府如此,荣国府嫡长房贾琏如今无子,王熙凤才流产,更悍妒不许贾琏纳妾生子,嫡长一脉岌岌可危。

言归正传,还说平儿设宴的榆荫堂。

需要注意尤氏带来的贾珍二妾:携鸳和佩凤,她们的名字很有讲究。

鸳鸯和凤凰都是雌雄之属,鸳和凤都是雄鸟,

所以王熙凤的名字其实是男人的名字。古代男子取名为凤的很多。


王熙凤无子,曹雪芹借她这名字也有了暗示。

同理,携鸳、佩凤皆为雄名也注定无子。她二人当着贾宝玉开玩笑更证明了这点。

(第六十三回)偕鸳又说:“笑软了,怎么打呢。掉下来栽出你的黄子来。”佩凤便赶着他打。

“黄子”就是子嗣、小儿的意思。刘姥姥骂板儿“下作黄子”便是如此。

榆荫堂中,尤氏带着贾府的三个妾,背后赘着一个王熙凤,全都没有儿子,又哪里来的“余荫”?

至于贾宝玉和女儿们都尚未婚配,可是就没有未来了。

曹雪芹写平儿设宴榆荫堂意思,是暗示贾家此时未来已绝,贾敬一死便只等着绝灭无人,彻底没有了希望。

当然,贾家之败,败的是宁荣二公之贾家。作为腐朽的一族,需要破而后立。

终究贾家人不绝就还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机会。

他们这种大族,真正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就不再赘述了。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9-01 20:09・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20:51 , Processed in 0.0577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