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贾瑞·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4: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当武陵源乱入红楼梦,大观园上演鬼故事,原来黛玉才是鬼
2021-02-22 21:33


题:当武陵源乱入红楼梦,大观园上演鬼故事,原来黛玉才是鬼!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前言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在《石头记》故事里,为了接驾,荣国府斥巨资修建了大观园。大观园初建成,贾珍等来回贾政,让贾政过目,是否还需改造,好题匾额对联。

贾政与众清客便商议定了,大家去逛逛,一同公拟,各举其长,优则存之,劣则删也,又命宝玉跟去。到了一处景致,竟好似乱入《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源”,所谓“秦人旧舍”。

众人道:“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个字。”贾政笑道:“又落实了,而且陈旧。”众人笑道:“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也罢了。”宝玉道:“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
在《桃花源记》中,武陵渔翁忽逢桃花林,又见林尽水源处,山有小口,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见一村落。



而家政众人入大观园,亦见迎门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人从此小径游去,逶迤进入山口,贾宝玉题曰“曲径通幽处”,继而便来到一处落花浮荡的村落,比之《桃花源记》,何如?

更巧合的是,《红楼梦》一篇故事,贾宝玉就曾经被林黛玉揶揄为渔翁,林黛玉正是出生于花朝节,并且因为林黛玉作了《桃花诗》,众人改海棠社为桃花社,是为“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众人笑说:“这会子还不起来,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湘云笑道:“一起诗社时是秋天,就不应发达。如今却好万物逢春,皆主生盛。况这首桃花诗又好,就把海棠社改作桃花社。”
看官听说,《桃花源记》里面的人因为避秦时乱来此绝境,而《红楼梦》里面第一个去世的重要人物便是秦氏,文中又无数次提及“末世”字眼,更有林四娘为国捐躯之文,可知作者笔下故事,恰是一个天倾地陷的时代。



为什么渔翁后来再也找不到这个桃花源了呢?因为这一切不过是渔翁的濒死体验,是渔翁做的一场大梦!桃花源里的人,原是秦人呀,东晋之人,又如何能够遇见秦朝的子民呢?除非是见鬼罢了!

有独有偶,《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上演的亦是前朝的景象,大观园便是太虚幻境,太虚幻境便是埋香冢,贾宝玉在太虚幻境薄命司看到的那些册子,不过是众女儿墓碑上的墓志铭罢了!贾宝玉便是那个梦入桃花源的渔翁呀!

“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一句总结了林黛玉和秦可卿一世的谶语,其实是对人物一生的回顾,是墓志铭呀!世人只见林黛玉葬花,却不知林黛玉原是花神,而宝玉不过是天门扫花人(元春省亲第三出《仙缘》之《邯郸梦》 )。



《桃花源记》里面的人不知有汉,恰似《红楼梦》里的那句“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大观园上演的是鬼故事,而薄命的林黛玉早已香消玉损,正所谓“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在《石头记》故事里,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的《风月宝鉴》,偏偏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反面如何?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些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
红楼一篇故事,看热闹的人看到的不过是招手的佳人,满目的桃花,看得懂门道的人,才晓得这分明是一篇悼文,“怀金悼玉”,“怀”者,现在时,犹如渔翁在东晋;“悼”者,已故之人,木石前盟。



怀旧之意,朱楼旧梦,昔人已去,前世见过,林黛玉早已仙逝,只是作者不以鬼呼之,而名之以“神仙(妹妹)”。前有武陵源,后有荣国公贾源。若听不懂《姽婳词》中的鬼吟哦,便读不懂“闺阁昭传”的《红楼梦》!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16: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文探奇】刘阮洞记-郑至道 高山仙人掌 2020-05-21   |  412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品READ读

刘阮洞记
刘阮洞,其传久矣。余窃邑于此,访于故老,往往不知其所在。比按图得之,以询护国寺僧介丰,乃曰:“洞居寺之东北二里斜行山谷,隐于榛莽间,人迹罕至。景祐中,先师明照大师常采药,见金桥跨水,光彩眩目,二女未笄,戏于水上,如刘阮所见。此水仙之洞府也。”
元祐二年春,乃凿山开道,立亭于其上,环亭夹道植桃数百本,所以追遗迹、续故事也。越明年三月十日丁丑,寺僧报桃花盛开,并以其景物之盛,求名焉。
余率县尉缙云郭仪彦文、 监征开封曹求得之来游。而黄岩县主簿西安王沔之彦楚与其弟宣德郎知金华县事汉之彦昭继至。乃相与幅巾杖藜,徜徉行歌。沿涧而上,观绿波之涟漪,听寒音之潺湲,微风过之,余音清远,飘飘然犹锵环佩而朝玉阙也,遂名之曰“鸣玉涧”。涧之东有坞,植桃数畦,花光射日,落英缤纷,点缀芳草,流红缥缈,随水而下。此昔人食桃轻举之地也,遂名之曰“桃花坞”。自坞以北行数百步,攒峰叠翠,左右回拥,中有涧流,随山曲折,而游人之道从之; 及水穷而道尽,则有潭,清澈渊澄,可鉴毛发,群山倒影,浮碧摇荡,中有洞门,潜通山底,其深不测,虽淫霖瀑注而不盈,大旱焦山而不涸。此寺僧见金桥之地也,遂名之曰“金桥潭”。潭之南浒,水浅见沙,中有盘石三,不没者数寸,可坐以饮; 自上流杯盘,随流荡漾,必经三石之间,俯而掇之,如在几案。此群仙会饮之地也,遂名之曰“会仙石”。据石之端,仰而视之,三峰鼎峙,峻极云汉,寒光袭人,虚碧相映,危崖荡花,红雨散乱。其东峰,则孤危峭拔,仪状奇伟,上有双石,如绾鬟髻,遂名之曰“双女峰”。其西峰,则壁立千寻,上连巨岳,朝阳方升,先得清照,遂名之曰“迎阳峰”。其中峰,则居中处焉,以双女、迎阳为之辅翼,群山之翠,合而有之,遂名之曰“合翠峰”。三峰之间,林麓疏旷,草石瑰异,左连琼台、双阙之山,右接石桥、合涧之水。采芝茹术,撷翠佩芳,杖履轻而白云随,笑语高而山谷应; 翛然而往,直欲跨双凫御清风,逍遥乎不死之乡,而不知尘境之卑蹙,涉世之有累也,遂名之曰“迷仙坞”。自坞以出,至于迎阳峰之下,有石偃于山腹,广袤数丈,寺僧因石址,结亭于其上,画桷雕楹,翚 飞鸟革,前临清泚,瓦影浮动,鱼跃圆波,光弄樽俎,浮杯之迹,顾指在目,遂名之曰“浮杯亭”。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岩端过雨,疏云溜日。余与诸君携茵席,挈壶觞,上登崔嵬,下弄清浅,流觞藉草,惟兴所适。山肴野蔌,具于临时,脍灵溪之鳞,茹金庭之蕨:无备具之劳也。挂衣长松,落帽幽石,带慵则披衣,履倦则跣足,解巾漉酒,玉山自颓,无衣冠之束也。意所欲饮,命樽注之,一引而尽,量穷则止,无钟鼓之节也。酒酣浩歌,声振林木,音无宫商,唯意所发。樵夫牧厮为之扪高崖、履危石、荷柯倚策而视之。彼乌知其刘氏之子、阮氏之孙,厌洞府之未广,而复为山间之游乎!
既而,夕阳西坠,暮烟四塞,洞天之景,恍若失之。于是寻云路,骋归骖,松月照人,金影破翠,遥闻鸡犬,乃悟人间。诸君皆遽然而惊,相顾而语:疑夫陵谷之更变,而子孙之迁易也。
作者简介
名山大川,往往伴随着一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山川之奇丽雄伟,是神话传说产生之土壤,而神话传说的奇思遐想,也使山川变得更加令人神往,两者相得而益彰。正由于如此,人们常常把一些本来并无多大关系的山水名胜与神话传说挂起钩来,使之蒙上一层若有若无的神奇色彩,而历代的文人学士,也往往喜欢把有关的神话传说写入到山水游记中去,显得更加瑰丽多姿。《幽明录》中关于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的故事,美丽动人,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思,于是人们便根据 《幽明录》中的记载,把天台山上一处奇异美妙的风景命名为“刘阮洞” (又名“桃源洞”),而宋代元祐年间的天台知县郑志道,更是关合种种传说,写出了一篇优美动人的游记:《刘阮洞记》。这篇游记,在当时颇负盛名,为众多的地方志所转载,而文中对山中景物的命名,也长期流传。刘阮洞的美景造就了这篇游记,而这篇游记反过来又给刘阮洞锦上添花,更加引人入胜。
“刘阮洞,其传久矣”。作者一开头便把刘阮洞和有关的传说联系起来了。数百年来,有关刘阮洞的传说夥矣,用“其传久矣”一句来概括,显得简洁、利索,而同时又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有关的种种传说、容量极大。但作者并未紧接着便言刘阮洞如何如何,而是轻轻来个转折,“访于故老,往往不知其所在”。传说久矣,而竟不知其究在何处,给刘阮洞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而“往往”两句,并不把话说死,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为下文刘阮洞的出现预留伏笔。读至此,不由得疑问,既然“不知其所在”,则这篇《刘阮洞记》又是记的何处? 这就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非要看下去不可了。于是作者借寺僧介丰之口说出:“景祐中,先师明照大师常采药,见金桥跨水,光彩眩目,二女未笄,戏于水上,如刘阮所见。此水仙之洞府也。”这里用旁人口里的传说来说出刘阮洞之所在,甚有分寸。显然作者对此也并非深信不疑,不过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罢了。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刘阮洞的具体所在竟还是凭一个传说来确定,写得又是闪烁其辞,是耶非耶?令人疑窦丛生而又兴味盎然,这就进一步激发了读者要弄清究竟的欲望。
但作者在此却来了个停顿,并不言刘阮洞究在何处,景色如何,而是说起开道、立亭、植桃诸事。这里故作小小顿笔,自然并非作者笔力枯竭,而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为下文的大力铺写预先蓄势。实际上,到这里为止,作者并无一笔关于刘阮洞之正面描写,而是左盘右旋,一波三折,这样既使得文气顿挫,摇曳生姿,又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理,可谓“将军欲以巧胜人,盘马弯弓惜不发”。这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藏头法”使整篇游记顿增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接着一大段,便是对山中景物的正面描写,这里虽采用了山水游记“移步换景”的传统写法,随着作者之游踪而展开铺写,但却并不像一般游记,每至一景,而后对这一景观进行一番摹写,而是采用了“先染后点”的手法,先对山水风物尽情铺叙,然后画龙点睛,以命名的方式点出其特色,这既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又使得行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在命名时,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形象而传神,“鸣玉涧”是突出一个“声”字,“余音清远,飘飘然犹锵环佩而朝玉阙也”。“双女峰”则是突出其“形”:“上有双石,如绾鬟髻。”“迎阳峰”从“时”着眼:“朝阳方升,先得清照”。“合翠峰”名之以“色”:“群山之翠,合而有之”。这种抓住特色,突出一点,不及其余的写法,使每一景物都有其独特的风姿,笔法也显得灵动变化。刘阮洞因传说而闻名,所以作者在命名时,也注意关合神话传说,以传说附会其景,使之平添了不少魅力。“桃花坞”:“植桃数畦,花光射日,落英缤纷,点缀芳草,流红缥缈,随水而下”。作者根据 《幽明录》中刘晨、阮肇“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了无登路。攀缘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的记载,指道:“此昔人食桃轻举之地也”。“会仙石”:“自上流杯盘,随流荡漾必经三石之间,俯而掇之,如在几案。”“曲觞流水”是古人的一种风尚,并无甚特异之处,作者却平中见奇,根据《幽明录》中刘晨、阮肇从流水中得神仙所饮之杯的事,以此处为“群仙会饮之地也。”也许作者并非真正确信此地实有此事,但这种似是而非,扑朔迷离的附会,却使本来无生命的山水“活”了起来,富有趣味和美感。诸景之中,最令人激赏的是“迷仙坞”,它既不是根据其地的形态声色,也不附会传说,而是将景与情融合起来,通过对景物的命名来表露自己的感情。“跨双凫御清风,逍遥乎不死之乡,而不知尘境之卑蹙,涉世之有累也。”以山水所激发起的人的思想感情来命名景物,似乎并不多见,但从艺术的角度讲,这几句情与景融为一体,诗情画意熔于一炉,做到了情与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 (王夫之 《姜斋诗话》) 的地步,实是极妙之笔。
作者描摹的景物十分广泛,峰、石、涧、潭、桥、坞、林、亭都写到了,粗看之下,似是无拘无束,信手写来,但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并非是见什么写什么,而是有选择地突出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而在这几景中,也不是平铺直叙,简单罗列,而是十分注意其主次轻重,高低远近,或反复渲染,或轻轻带过。“金桥潭”是寺僧见仙女之地,作者便加以详尽的描述,并突出其“淫霖瀑注而不盈,太旱焦山而不涸”的神奇之处。而对于“金桥潭”与“桃花坞”之间的涧流、小道,则一笔带过,并且其用意也在于烘托“金桥潭”,这样一主二宾,主从分明,显得很有层次。再如写“双女峰”、“迎阳峰”、“合翠峰”三峰时,先是总写:“三峰鼎峙,峻极云汉,寒光袭人,虚碧相映,危崖荡花,红雨散乱。”接着分别从“形”“时”“色”三个不同的角度分写三峰,突出其各自的特点,并指出三峰之间的关系:合翠峰“居中处焉,以双女、迎阳为辅翼”。然后又略述三峰间的景色:“三峰之间,林麓疏旷,草石瑰异,左连琼台、双阙之山,右接石桥合涧之水”。这样以三峰为一个单元,采用“合—分—合”的手法,避免了孤立静止的描述,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映衬和烘托,将一幅“三峰图”清清楚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行文至此,作者似不能再满足于作这名山胜景的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他已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大自然中了,“携茵席,挈壶觞,上登崔嵬,下弄清浅,流觞藉草,惟兴所适。”他兴致勃勃地描述了他及其同游诸君在天台山上游览的情景。寄情山水以自适,这是中国文人的传统,自孔子以还,莫不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雩,咏而归”作为人生一大乐事。作者这里由景生情,将自然山水与思想情趣揉合在一起,渲染了一种快乐而清新的环境气氛,抒发了作者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出尘绝世的人生态度,羡慕仙景自由自在的意愿。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作者这里对自己愉悦心情的渲染,实际上也是以虚写实,以此来烘托出天台山的风光是如何的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故此,这一段固是写情,但也能使人观其情而想见其景,看作是写景,也无不可。
这篇游记,在语言上也是颇有特色的,它骈散结合,将两种文体的长处都充分发挥出来了。一方面,它很注意语言的音乐美和结构美,全篇显得辞藻富丽,音节铿锵,对仗工稳,句调整齐。如“采芝茹术,撷翠佩芳。杖履轻而白云随,笑语高而山谷应”。两两相对,前一句句中又自对,显得十分工整,而且平仄也基本相应,在声律上亦有一种抑扬错综之美。再如“挂衣长松,落帽幽石,带慵则披衣,履倦则跣足”,“画桷雕楹,翬飞鸟革”,“鱼跃圆波,光弄樽俎”,等等,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美妙流畅,充分发挥了我国文字独特的形式美。另一方面,作者也竭力避免骈文所容易产生的呆板、堆砌的毛病,在叙述时基本上全用散文,并且往往在骈偶之中插入单行散句,显得灵活自如,颇见骨力。这种骈散结合,扬长避短的写法,使得全文词藻富丽精工而又凝练生动,句式既整饬严密而又错落有致,做到了内容充实与形式精美的统一。
郑至道,字保衡,莆田(今属福建)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三)。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知天台县,秩满因家天台。又知乐昌县。著有《琴堂谕俗编》、《锦囊》四集(《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已佚。事见清光绪《台州府志》卷六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16: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阮洞
- 360国学
《刘阮洞》宋·王沔之
流传晨肇隐无踪,搜发仙源属郑公。百尺灵泉清澈底,千寻苍玉势凌空。飘香故迹人虽到,采药巅崖路不通。二女深沉断消息,桃花依旧笑春风。
收起
《刘阮洞》宋·吴师正
天台春暖兰若馨,海榴喷血黄鸟鸣。风晴榴霁洞天晓,画屏有路游人行。刘郎阮郎剡溪客,结们穷幽绝人迹。洞口遥闻漱玉声,时有飘英点溪碧。扪萝涉水前攀缘,瞥见胜景层峦巅。夭桃瑶草蔓深谷,飞楼杰阁凌青烟。潭上金桥跨龙背,绰约双鸾饮潭水。初疑帝子别潇湘,珠佩珊珊移玉趾。环姿玮态踌躇久,熟视人间未尝有。罗幙深沈邀客留,胡麻为饭椒浆酒。问郎於此何当还,壶中景迥非尘寰。客惊遽返觅闾里,子孙虽在皆重玄。年华瞬息嗟浮世,往事分明如梦寐。相与回寻旧路非,乱山稠叠烟云蔽。我来蹑屐观遗踪,松阴坐久曾不逢。野僧相引下山宿,落霞斜日林梢红。
收起
《刘阮洞》宋·郑至道
采药归来世代赊,洞门方此扫烟霞。碧潭清泚弄明月,翠巘高低飘落花。芳草已迷当日路,白云空想旧人家。自惭不是浮觞侣,谩向山前醉帽斜。
收起
《刘阮洞》宋·王汉之
二女春游阆苑花,醉邀刘阮饭胡麻。仙衣忽逐笙箫去,空倚山头恨落霞。
《刘阮洞》宋·晁公为
桃花开已繁,溪水溅溅去。不见持杯人,自叹来何暮。
诗路天台┃《刘阮洞 二首》 北宋•王汉之 2022-02-05 01:20

其一
二女春游阆苑花,醉邀刘阮饭胡麻。
仙衣忽逐笙箫去,空倚山头恨落霞。
其二
洞府门閒白日赊,碧潭清影照云霞。
弄珠人捧江皋佩,刻玉岩开阆苑花。
风月有情回俗驾,尘埃无处问仙家。
归来怅望金桥处,露滴桃源一径斜。
释义:
刘阮洞:在天台山白鹤桃源春晓景区的仙人洞即是传说中的刘阮洞。刘阮即东汉刘晨和阮肇的并称。相传永平年间,刘阮至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二仙女,蹉跎半年始归。时已入晋,子孙已过七代。后复入天台山寻访,旧踪渺然。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阆苑:阆风之苑,传说中仙人的住处。
唐•王勃《梓州郪县灵瑞寺浮图碑》:“玉楼星峙,稽阆苑之全模;金阙霞飞,得瀛洲之故事。”
元•李好古《张生煮海》:“你看那缥渺间十洲三岛,微茫处阆苑、蓬莱。”
清•王韬《淞滨琐话•药娘》:“二女有时靓妆炫服,凭朱栏而延伫,见者疑为阆苑神仙,缥缈天外。”
饭胡麻:胡麻即芝麻,相传汉•张骞得其种于西域,故名。
饭胡麻则典出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糁……”
《神农本草经》:“胡麻,一名巨胜。”
晋•葛洪《抱朴子•仙药》:“巨胜一名胡麻,饵服之不老,耐风湿补衰老也。”
《晋书•殷仲堪传》:“城内大饥,以胡麻为廪。”
《南史•刘虬传》:“罢官归家静处,常服鹿皮袷,断谷,饵术及胡麻。”
唐•王维《送孙秀才》:“山中无鲁酒,松下饭胡麻。”
笙箫:笙和箫,泛指管乐器。
唐•曹唐《小游仙诗》:“忽闻下界笙箫曲,斜倚红鸾笑不休。”
宋•张子野《清平乐》:“曲池斜度鸾桥,西园一片笙箫。”
落霞:晚霞。
南朝•梁•简文帝《登城》:“落霞乍续断,晚浪时回复。”
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文徵明《丁亥元日次才伯韵》:“即须作伴还乡去,沧海东头看落霞。”
清影:清朗的光影、月光。
三国•魏•曹植《公宴》:“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
唐•羊滔《游烂柯山》:“亘壑蹑丹虹,排云弄清影。”
宋•张先《相思儿令》:“愿教清影长相见,更乞取长圆。”
弄珠人:称美女子,典出汉皋二女事。
东汉•张衡《南都赋〉》:“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
李善注引《韩诗外传》:“ 郑交甫将南适楚,遵彼汉皋台下,乃遇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
唐•李白《岘山怀古》:“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 。”
清•尤侗《赠木续仙姬十绝句》:“试取冰弦弹一曲,江头愁杀弄珠人。”
江皋佩:又指“汉皋佩”,即汉皋珠。
相传周郑交甫于汉皋台下遇二女,二女解珠佩相赠。后因以为男女爱慕赠答的典实。典出《列仙传•江妃二女》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心摇汉皋佩,泪堕岘亭碑。”
风月:清风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
《宋书•始平孝敬王子鸾传》:“上痛爱不已,拟 汉武 《李夫人赋》,其词曰:‘……徙倚云日,裴回风月。’”
唐•吕岩《酹江月》:“倚天长啸,洞中无限风月。”
俗驾:世俗之人。驾,车驾,亦借指人。
金•房皞《送王升卿》:“我欲从君觅隐居,却恐山灵嫌俗驾。”
怅望:情绪落寞而有所想念、思念。
唐•杜甫《咏怀古迹》:“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唐•崔涂《鹦鹉洲即事》:“怅望春襟郁未开,重吟鹦鹉益堪哀。”
南朝•齐•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金桥:桃源春晓桃源坑是一处深峻的山谷,桃溪随山曲折,两岸峭壁参差,若陈列着一扇扇锦绣画屏,镜潭帘瀑映带其间,涉目成赏,有鸣玉涧、金桥潭、双女峰、朝阳峰、合翠峰、桃花坞、迷仙坞、会仙石、浮杯亭、惆怅溪等景点,无不充满诗情画意。
露滴:露水珠。
唐•赵彦昭《秋朝木芙蓉》:“平明露滴垂红脸,似有朝愁暮落时。”
宋•卢氏《凤栖梧•题泥溪驿》词:“钿带双垂金缕细,玉佩玎珰,露滴寒如水。”
桃源:在今浙江省天台县西北13公里上宝相村西北的桃源坑中,即天台十景之一的“桃源春晓”。
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路,误入桃源洞遇见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
由之所延伸而成的“刘阮遇仙的故事”而自晋以来,历代文人多以此为题材写出大量传世名篇。
王汉之(1057年——1132年)
字彦昭,号朝宗,系王介第三子。
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登进士甲科,初任秀州司户参军,调汝州教授,迁和州防御推官。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起知金华、渑池二县,人称王渑池。
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为鸿胪丞,知颍州、真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提举河东路常平,升任开封府推官。继而历任工、吏、礼三部员外郎,太常少卿。
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被荐为参详官,擢礼部侍郎,转户部,以显谟阁待制知瀛州。言:“自何承矩规塘泺之地屯田,东达于海。其后又修保塞五州为堤道,备种所宜木至三百万本,此中国万世之利也。今浸失其道,愿讲行之。”雄州归信、容城灾,两输户请蠲税,吏不听。汉之言:“雄州规小利,失大体,万一契丹蠲之,为朝廷羞。”
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方腊起义军攻入常山县境,一度占领章舍等地。
同年冬,汉之从汴京归理家事。因“录奏报御捕功”,加龙图阁直学士,又进延康殿学士。生平事迹见《北山小集·卷三四·王公行状》、《宋史·卷三四七》等有传。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十一月病卒,终年七十五岁。
朝庭因其调张叔夜收降宋江有功,赠尚书,封信安侯。著有《文集》三十卷,今已散佚。
刘阮传说(民间文学)
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刘阮传说,是流传于天台山一带关于刘晨、阮肇采药遇仙,与仙女结为姻缘的神话爱情故事。主要流传于浙江省天台县及嵊州、新昌、宁海等周边县市。东汉时起,“刘阮传说”就在天台民间口耳相传,后经文人的记叙而流传更广。除了民间口头相传,还衍生到民间戏剧、曲艺、工艺、美术等,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传,汉永平五年(公元62年),剡溪(今嵊州市)郎中刘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仙女搭救,并双双结为伉俪。仙女私自将天上仙药传于人间,而被镇为双女峰,刘阮二人修炼得道、悬壶济世,……。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东部,历史上就是“佛道双栖”的圣地,有着“仙山佛国”之誉。东汉时起,“刘阮传说”就在天台民间口耳相传,后经文人的记叙而流传更广。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刘晨阮肇》)、宋代的《太平广记》(《天台二女》(东晋干宝))都有记录。唐代以后,出现了民间口耳相传与文人采写创作相互并存、相互推动的态势,“刘阮传说”成了被中国古代文学引用最多的经典传说之一。除了民间口头相传,还衍生到民间戏剧、曲艺、工艺、美术等,有着广泛的影响。元代杂剧中就有以“刘阮传说”为题材的《刘阮误入桃源洞》(马致远)、《刘晨阮肇误入天台》(王子一)。
桃源春晓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阮传说》的发生地,桃源景区位于县城西北13公里上宝相村西北的桃源坑中。桃源坑中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记载了汉朝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故事。“桃源春晓”因此得名。
桃源坑是一处深峻的山谷,桃溪随山曲折,两岸峭壁参差,若陈列着一扇扇锦绣画屏,镜潭帘瀑映带其间,涉目成赏,有鸣玉涧、金桥潭、双女峰、朝阳峰、合翠峰、桃花坞、迷仙坞、会仙石、浮杯亭、惆怅溪等景点,无不充满诗情画意。
桃源以双女峰最为著名,北宋郑至道在《刘阮洞记》中首次点出:“其东峰则危峭拔,仪状奇传,上有双石,如绾码发髻,遂名之曰:双女峰。”
诚如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五步一峰转,十步一峰变;重重天堑形,幅幅屏风面。神光果离合,青红遽隐现。”循溪而上,绿水如湖绉舒展,泉声如佩环相叩,余韵清远。
北宋县令郑至道邀约同僚学士游憩时,给它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芳名,叫“鸣玉涧”,鸣玉涧之上的山坡隐有两个非常美丽的山洞,是刘阮遇仙故事的原型洞,名桃源洞。涧东平旷之处,桃花吐艳,落红飘拂,称“桃花坞”,相传是刘晨、阮肇成仙升天的地方。
摄影:文化超市摄影社 等
诗路天台┃《杜鹃花》 清 • 张联元
诗路天台┃《一行禅师塔》 清 • 袁枚
诗路天台┃《天台瀑布》 唐 • 曹松
诗路天台┃《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 宋 • 苏轼
诗路天台┃《寻天台山》 唐 • 孟浩然
诗路天台┃《秋晚历游台山》 清 • 释大经
诗路天台┃《寻张逸人山居》 唐•刘长卿
诗路天台┃《寒岩寺》 元末明初·张昱
诗路天台┃《桐柏观》 北宋·夏竦
诗路天台┃《赤城》 北宋·夏竦
诗路天台┃《天台道中》 北宋·夏竦
诗路天台┃《送人》 北宋·夏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17: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咸阳城东楼
播报
编辑
讨论99+
上传视频
唐代许浑诗作
一分钟了解咸阳城西楼晚眺
02:59
“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唐诗《咸阳城东楼》,诗名辩疑
10:35
诵读经典:《咸阳城东楼》许浑 | 君颂诗词
01:52
小白杨为您诵读《咸阳城东楼》(许浑)
01:45
古诗《咸阳城东楼》唐~许浑——情景诗画
01:04
绘图法记忆古诗词《咸阳城东楼》
03:24
诵读→古诗→咸阳城东楼
02:01
九上语文古诗词《咸阳城东楼》主题背景及全文赏析
02:33
小宝宝背古诗: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山雨欲来风满楼
01:25
《咸阳城东楼》许浑 九年级语文必修 镇中张志新朗读
01:06
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01:41
古诗:咸阳城东楼
00:44
收藏
1136
123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诗作。此诗用云、日、雨、风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作品名称咸阳城东楼
作品别名咸阳城西楼晚眺
出    处《全唐诗》
作    者许浑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5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咸阳城东楼⑴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⑵。
溪云初起日沉阁⑶,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⑷。
行人莫问当年事⑸,故国东来渭水流⑹。 [1-2]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⑴咸阳:旧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里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蒹,荻;葭,芦。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⑹“故国”句: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自东边而来。 [2-3] [5]
白话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仿佛家乡沙洲。
溪云突起红日沉落在寺阁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过客莫问当年兴亡之事,只见渭水一如既往向东奔流。 [3]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此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许浑任监察御史时。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3]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此诗写诗人登咸阳城阁楼眺望远方风景之所思所慨。诗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而历代流传以“咸阳城东楼”为题更为广泛。周汝昌主张“西楼”,理由是“一是醒豁,二是合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诗云“一上高城万里愁”。“一上高城”者,登上咸阳城的西门城楼也。许浑青年时代由家赴京应试,多次名落孙山,利用间隙一游咸阳,是很自然的事。“万里愁”,谓其离家之后,功名无望,不免忧愁也。离家既远,又数上不第,秋晚登临,自不免有岁月蹉跎,老大徒伤的慨叹。“万里愁”三字的具体含义应该说是很丰富的。下面接写远眺所见之景。时当初秋,蒹葭杨柳尚未凋枯,以致当诗人看到黄土高原上这一片绿色,竟恍惚有置身江南汀洲之感。一个“似”字,点明了这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这本是触景生情,融情入景之笔,巧妙地透露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这句并非实写,乃是虚实相间,以实引虚,实景与遐想之合耳。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云”句,许浑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这其实明白标出了作者所在的位置:他是在咸阳城的西门城楼上。这时,他朝西眺望,正面对着慈福寺阁,南望则不远处就是著名的磻溪,是两千年前太公望直钩垂钓处。“溪云初起”写的是袅袅暮烟。“日沉阁”是说夕晖已落于寺阁背后。这只有西边才能看到的景色。“山雨”句写的是诗人对于天气变化的细腻感觉,同样也是有现实依据的。这一句由于气韵生动而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一写景名句常被后人借用来形容晚唐时期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亦即赋予了它一种象征的意味。这也不能说完全脱离作者本意而牵强附会,这里既有引申、借用之意,但与诗人原意也绝非毫无瓜葛。一个诗人写登临览眺之诗,除应写出眼前景,最要紧的当然是写出他此时此地的内心感受。作为一个情操高尚的诗人,心中必不会只忍着一己之私,他会想得更远更深,会由个人的命运多舛想到国运的兴衰隆替。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诗人将视线移远,随那些惊惶于风雨欲来而急急归巢的鸟雀,俯视当初那繁华而今荒芜了的秦代宫苑;复利用听觉,从隐伏于黄叶间的秋蝉之哀声里,体味着强大一时的汉朝的衰亡。咸阳在秦汉时为首都所在,建有大批宫殿,后来又建有许多陵园。登咸阳城楼,触目便是古代遗迹,不由得诗人怀古伤今之幽思不油然沛然。诗人的情绪在这样的缅怀中达到最低沉悲壮之处。之所以如此,显然因为他并非仅仅在吊古,更重要的乃是在伤今;不仅仅是念己,而且是在忧国。从诗的字里行间,读者能够听出诗人对每况愈下的唐朝政局的由衷叹息。最初想列以“山雨欲来风满楼”借喻唐国势之衰者,恐怕就是有鉴于隐含在诗中的这种复杂情绪。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是作者自谓。历来诗人惯用这种自问自答、自譬自解的手法。既然历朝历代都有各自的黄金时代,而这时代也早像渭水东流那样远逝而去,“行人”如今看到大唐的衰危,就没有什么可以想不开的了。这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就是许浑在另一首诗中明白表述的“兴亡不可问,自古水东流”(《洛阳道中》)之意,是许浑在许多咏史怀古诗中所反复流露过的。这种情绪无疑显得消极頹唐,但却真实地吐出了诗人的心声,也深刻地反映了晚唐的时代特征。时至国势江河日下的晚唐,又是一个像许浑这样仕途蹭蹬的不遇之士,如果说出些气壮如牛的豪言壮语,反而会令人觉得虚伪造作。
最后两句有异文,一作“行人莫问前朝事,渭水寒光昼夜流”。如果说承接颈联的“秦苑”“汉宫”将“当年事”换成“前朝事”无甚大碍的话,那么,对句“渭水寒光昼夜流”,一是让人想起孔夫子的“逝者如斯”之叹,二是令人联想吕岩的名句“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三是可避免“欲来”与“东来”二词中“来”字的重复。又“寒光”另作“寒声”,虽说声、光均可形容渭水东流的状态,但“声”字作用于听觉,使画面有了立体感,似更胜于“光”字。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4-6]
名家点评
元·方回:一作“行人莫问前朝事,渭水寒光昼夜流”。尾句合用此十四字为佳。中四句与前诗(按指《骊山》诗)一同、皆装景而已。(《瀛奎律髓》) [7]
明·顾璘:此篇虽亦稍急,然下句均停,初学可入?(《批点唐音》) [7]
明·陆时雍:《凌歊台》《咸阳城东楼》,三四俱作仄调,以取轻俊,此其病与盛唐人好雄浑同。雄浑则气易不清,轻俊则格多不正,诗家要道,雅时中正。(《唐诗镜》) [7]
明·周珽:创识由眼锐,创局由腕活。可怪读唐律者,多横据“晚唐”二字在胸,致使用晦辈此等诗便用卑调概视,吹毛索瘢,徒烦饶舌。(《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7]
明·吴昌祺:拗句最为有致,然当时长安何至如此?诗人语多太过也。(《删订唐诗解》) [7]
明末清初·金圣叹:仲晦,东吴人。蒹葭杨柳、生性长习,醉中梦中,不忘失也。无端越在万里,久矣形神不亲。今日独上高城,忽地惊心入眼。二句七字,神理写绝。不知是咸阳西门,真有此景?不知是高城晚眺,忽地游魂?三四极写独上“独”字之苦,言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如此怕杀人之十四字中,却是万里外之一人,独立城头,可哭也!二句只是一景,有人乃言山雨句胜于溪云句,一何可笑(前四句下)。秦苑也,秦人其何在?吾徒见鸟下耳,然而日又夕矣。汉宫也,汉人其何在?吾徒闻蝉鸣耳,然而叶又黄矣。孔子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今人问前人,后人且将问今人,后人又复问后人,人生之暂如斯,而我优羁万里耶(后四句下)?(《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7]
明末清初·黄周星:如此凭吊,亦何可少!(《唐诗快》) [7]
明末清初·冯班:清妙。(《瀛奎律髓汇评》) [7]
清·陆次云:此等诗是最上乘。(《五朝诗善鸣集》) [7]
清·朱东岩:许公,吴人也。蒹葭杨梆,习见有素,怀想已深。无端于千里之外,独上高楼,忽地惊心入眼,人可愁也。三四皆晚眺时景色,亦皆晚眺时愁思,云初起,日沉阁,雨欲来,风满楼,如此光景,高城晚眺,见之大可怕人也。“秦苑”“汉宫”俱切咸阳……下一“夕”字、“秋”字,景况倍觉凄凉,感时怀古之意,岂能已乎!(《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 [7]
清·黄生:首尾全是思乡,却插入五六七三句纵横出入,全不碍手,唯老杜有此笔力。许,润州人,润州水乡,故有“似汀洲”语,犹言无端登水阁,有处似家山也。此时愁绪正在开里,况云起雨来,是增一倍凄切也。五六则尽其晚眺所至而极言之。(《唐诗摘钞》) [7]
清·何焯:惨淡满目、晚唐所处之会然也。(《唐三体诗评》)五六言秦亡于赵高,汉衰于石显,今何乃兼之也?(《瀛奎律髓汇评》) [7]
清·查慎行:吾于或《丁卯集》中只取“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语工于写景,而无板重之嫌。(《初白庵诗评》) [7]
清·王士禛:唐人拗体律诗……其一出句拗第几字,则偶句亦拗第几字,抑扬抗坠,读之如一片宫商,如许深“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搂”是也。(《分甘余话》) [7]
清·毛奇龄、王锡:只七字、写得到,惜上句景次不甚嘹亮,“楼”“阁”杂出不妥。(“山雨欲来”句下)。(《唐七律选》) [7]
清·屈复:次联名句,“阁”“楼”相犯,又重楼字。唐人往往有之,终是一病,在今日则不可。(《唐诗成法》) [7]
清·沈德潜:咸阳何地,而竟如汀洲耶?……恐落吊古套语,少陵怀古诗,每章各有结束。(《唐诗别裁》) [7]
清·薛雪:悠扬细腻之至。(《一瓢诗话》) [7]
清·宋宗元:荒凉如绘(“溪云初起”二句下)。即其写景运笔,足使人爱不忍释。(《网师园唐诗笺》) [7]
清·焦袁熹:三四可匹赵“残星”“长笛”一联。(《此木轩唐五言律七言律读本》) [7]
清·叶矫然:许浑“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刘沧“半夜秋风江色动,满山寒叶雨声来”,语意工妙相似,亦相敌。(《龙性堂诗话续集》) [7]
清·纪昀:若专摘此二句(按指“溪云初起”一联),原自不恶。(《瀛奎律髓汇评》) [7]
清·周咏棠:三四绘景生动,自是名句,但“楼”“阁”二字作对,殊觉草草。(《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7]
清·范大士:三四机神凑合。(《历代诗发》) [7]
清·姚鼐:“溪云”一联固警句,然必当是咸阳景色耶?大抵用晦诗,似先得句,而后加题附合者然,此其病也。(《五七言今体诗钞》) [7]
清·杨成栋:一片铿锵,如金铃千百齐鸣。(《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7]
近代·俞陛云:七句因云起而日沉,为诗心所易到。下句善状骤雨欲来,风先雨至之景,可谓绝妙好词(“溪云初起”二句下)。(《诗境浅说》) [7]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许浑(?—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遂为丹阳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20: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饮酒二十首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饮酒二十首》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饮酒二十首

作者
陶渊明

作品出处
陶渊明集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创作年代
东晋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饮酒二十首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倐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七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其九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其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其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其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其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1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其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其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其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其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1.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辄:就,总是。

5.诠(quán)次:选择和编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

7.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9.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

10.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11.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2.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13.云有报:说是有报应。指善报。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

14.苟:如果。何事:为什么。立言:树立格言。《史记·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絮行如此而饿死。”

15.“九十”句:《列子·天瑞》说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况:甚,更加。当年:指壮年。

16.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

17.道丧:道德沦丧。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将近。惜其情:吝惜陶渊明的感情,即只顾个人私欲。

18.世间名:指世俗间的虚名。

19.“所以”二句:所以重视自身,难道不是在一生之内?言外之意是,自苦其身而追求身后的空名又有何用!

20.复能几:又能有多久。几,几何,几多时。倏:迅速,极快。

21.鼎鼎:扰扰攘攘的样子,形容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态。此:指“世间名”。

22.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23.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24.厉响:谓鸣声激越。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25.值:遇。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26.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27.已:既。违:违弃,分离。

28.结庐: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9.尔:这样。

30.见(xiàn):同“现”,出现,显露。

31.日夕:傍晚。相与﹕相伴。

32.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33.行止:行为举止。端:种,类。

34.苟:如果。相形:互相比较。雷同:人云亦云,相同。毁誉:诋毁与称誉。

35.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达士:贤达之人。尔:那样。

36.咄(duō)咄:惊怪声。俗中愚:世俗中的愚蠢者。黄绮:夏黄公与绮里,代指“商山四皓”。

37.裛(yì):通“浥”,沾湿。掇(duō):采摘。英:花。

38.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此:指菊花。忘忧物:指酒。远:这里作动词,使远。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39.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40.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息:歇息,止息。趋:归向。

41.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轩:窗。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42.没:掩没。

43.凝霜:犹严霜。殄(tiān):灭绝,绝尽。异类:指除松以外的其它草木。卓然:高高挺立的样子。见:同“现”,显露。

44.连林:树木相连成林。众乃奇:大家才感到惊奇。乃,才。

45.壶:指酒壶。柯:树枝。远望时复为:即“时复为远望”的倒装句。意思是还时时向远处眺望。

46.何事:为什么。绁(xiè):拴,捆绑。尘羁:尘世的羁绊。犹言“尘网”。

47.倒裳(cháng):倒着衣服,忙着迎客,还不及穿好衣服。

48.好怀:好心肠。

49.乖:违背。

50.褴(lán)缕:无缘饰的破旧短单衣,泛指破烂的衣服。

51.尚同:同流合污。汩(gǔ):搅混。

52.禀气:天赋的气性。

53.纡(yū)辔(pèi):拉着车倒回去。

54.讵(jù):岂。

55.远游:指宦游于远地。东海隅(yú):东海附近。这里当指曲阿,在今江苏省丹阳县。

56.迥(jiōng):远。“风波”句:因遇风浪而被阻于中途。涂,同“途”。

57.然:如此,这样。为饥所驱:被饥饿所驱使。

58.倾身:竭尽全身力气;全力以赴。营:谋求。少许:一点点。

59.非名计:不是求取名誉的良策。息驾:停止车驾,指弃官。

60.颜生: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称为仁:被称为仁者;以仁德而著称。《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家语》:“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荣公:即荣启期,春秋时隐士。有道:指荣启期能安贫自乐。

61.屡空:指颜回生活贫困,食用经常空乏。

62.枯槁:本指草木枯萎,这里指贫困憔悴。

63.称(chèn)心:恰合心愿。固:必。

64.客:用人生如寄、似过客之意,代指短暂的人生。

65.裸葬:裸体埋葬。恶:不好。意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杨王孙所说的“以反吾真”的“真”。

66.长公:张挚,字长公,西汉人,曾“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史记·张释之列传》)。壮节:壮烈的气节。失时:指失去了从政的时机。

67.杜门:谓闭门不出。杜,堵塞,断绝。

68.仲理:指东汉杨伦。高风;高尚的品格、操守。兹:此,这里。

69.往:去。指出仕。已:止,停。指辞官归隐。狐疑:犹豫不决。

70.去去:这里有“且罢”、“罢了”的意思。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奚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奚,何。

71.摆落:摆脱。悠悠谈:指世俗妄议是非的悠谬之谈。余所之:我所去的地方,指隐居。之,往,到。

72.同止:在一起,同一处。取舍:采取和舍弃,选择。邈异境:境界截然不同。

73.领:领会,理解。

74.规规:浅陋拘泥的样子。兀(wù)傲:倔强而有锋芒。差(chā):比较,尚,略。颖:才能秀出,聪敏。

75.酣中客:正在畅饮的人。

76.故人:老朋友。挈(qiè)壶:提壶。壶指酒壶。相与至:结伴而来。

77.班荆:铺荆于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78.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79.“不觉”二句: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贵的呢?

80.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81.乏人工:缺少劳力帮手。

82.班班:显明的样子。《后汉书·赵壹传》:“余畏禁不敢班班显言。”

83.悠:久远。少至百:很少活到百岁。

84.委穷达:犹“委命”。委,听任。穷达,指穷达之命。素抱:平索的怀抱,即夙志。

85.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游好:游心,爱好。六经:六种儒家经典,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里泛指古代的经籍。

86.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时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岁。淹留:久留,指隐退无成:指在功名事业上无所成就。

87.竟:最终。抱:持,坚持。固穷节:穷困时固守节操,意即宁可穷困而不改其志。饱:饱经,饱受。更:经历。

88.弊庐:破旧的房屋。交:接。悲风:凄厉的风。没:掩没,覆盖。庭:庭院。

89.“披褐”二句:表现寒夜饥寒交迫的窘状,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所说“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之意。

90.孟公:东汉刘龚,字孟公。皇甫谧《高士传》载:“张仲蔚,平陵人。好诗赋,常居贫素,所处蓬蒿没人。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陶渊明在这里是以张仲蔚自比,但是慨叹陶渊明却没有刘龚那样的知音。翳(yì):遮蔽,隐没。此处有“郁闷”之意。

91.薰:香气。脱然:轻快的样子。萧艾:指杂草。

92.行行:走着不停。失故路:指出仕。失,迷失。故路,旧路,指隐居守节。任道:顺应自然之道。

93.“鸟尽”句:《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比喻统治者于功成后废弃或杀害给陶渊明出过力的人。

94.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学者。嗜(shì):喜欢,爱好。

95.时:常常。赖:依赖,依靠。好(hào)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问之人。载醪(láo):带着酒。祛所惑:解除疑惑问题。《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家素贫,耆(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96.是谘(zī):凡是所询问的。无不塞:无不得到满意的答复。塞,充实,充满。

97.伐国:《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公问柳下惠:‘吾欲伐齐,如何?’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渊明用此典故代指国家的政治之事。

98.用其心:谓谨慎小心,仔细考虑。失:过失,失误。显默:显达与寂寞,指出仕与归隐。

99.畴昔:往昔,过去。

100.投耒:放下农具。这里指放弃农耕的生活。

101.将养:休息和调养。不得节:不得法。节,法度。馁(něi):饥饿。固缠己:谓陶渊明无法摆脱。

102.向立年:将近三十岁。渊明二十九岁始仕为江州祭酒,故曰“向立年”。志意多所耻:指内心为出仕而感到羞耻。志意:指志向心愿。

103.遂:于是。尽:完全使出,充分表现出来。介然分:耿介的本分。介然,坚固貌。”田里:田园,故居。

104.冉冉:渐渐。星气流:星宿节气运行变化,指时光流逝。亭亭:久远的样子。一纪:十二年。这里指诗人自归田到写作此诗时的十二年。

105.世路:即世道。廓悠悠:空阔遥远的样子。杨朱:战国时卫人。止:止步不前。

106.挥金事:《汉书·疏广传》载:汉宣帝时,疏广官至太子太傅、后辞归乡里,将皇帝赐予的黄金每天用来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挥金甚多。恃:依靠,凭借。这里有慰籍之意。

107.羲农:指伏羲氏、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去:离开。真:指真淳的社会风尚。

108.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鲁中叟:鲁国的老人,指孔子。弥缝:弥补,补救行事的闭失。

109.“凤鸟”句:凤鸟即凤凰。古人认为凤凰是祥瑞之鸟,如果凤凰出现,就预示将出现太平盛世。《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礼乐”句: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后经孔于的补救整理,“礼乐自此可得而述”,才又得以复兴。

110.洙泗:二水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县北。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辍(chuò):中止,停止。微响:犹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没而微言绝”。漂流:形容时光的流逝。逮(dài):至,到。狂秦:狂暴的秦朝。

111.“诗书”二句:指秦始皇焚书事。

112.区区:少,为数不多。诸老翁:指西汉初年传授经学的饱学长者,如伏生、申培、辕固生、韩婴等人。为事:指传授经学之事。

113.绝世:指汉代灭亡。六籍:指六经。亲:亲近。

114.驰车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不见”句:指没有像孔子那样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115.快饮:痛饮,畅饮。头上巾:这里特指作者所戴的漉酒巾。

116.多谬误:谓以上所说,多有错误不当之处。这实际上是反语,为愤激之言。

折叠白话译文
我家居无事且少欢笑,加之秋夜已越来越长,偶尔有好酒,便没有一晚不喝。对着自己的影子独自干杯,瞬间又醉了。酒醉之后,总要挥毫题写几句以自娱。于是,诗句渐渐增多,所写之辞没有加以选择,也无章法次序。姑且请旧友帮忙誊写并稍加编排,以此供欢笑罢了。

其一

衰荣没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邵先生瓜田中,难道像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的思想总是这样。乐观的人明白他会,我将不再怀疑。忽然给一杯酒,日夕畅饮着。

其二

据说积善有善报,夷叔饿死在西山。善恶如果不报应,为何还要立空言!荣公九十绳为带,饥寒更甚于壮年。不靠固穷守高节,声名百世怎流传。

其三

儒道衰微近千载,人人自私吝其情。有酒居然不肯饮,只顾世俗虚浮名。所以珍贵我自身,难道不是为此生?一生又能有多久,快似闪电令心惊。忙碌一生为名利,如此怎能有所成!

其四

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寒风强劲树木调,繁茂青松独不衰。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其五

住宅盖在人世间,清静却无车马喧。问我为何能如此?心超世外地显偏。自顾采菊东篱下,悠然无意见南山。山间雾气夕阳好,飞鸟结伴把巢还。此中当自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其六

行为举止千万种,谁是谁非无人晓。是非如果相比较,毁誉皆同坏与好。夏商周未多此事,贤士不曾随风倒。世俗愚者莫惊叹,且隐商山随四皓。

其七

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其八

青松生长在东园,众草杂树掩其姿。严霜摧调众草树,孤松挺立扬高枝。木连成林人不觉,后调独秀众惊奇。酒壶挂在寒树枝,时时远眺心神怡。人生如梦恍惚间,何必束缚在尘世!

其九

清早就听敲门声,不及整衣去开门。请问来者是何人?善良老农怀好心。携酒远道来问候,怪我与世相离分。破衣烂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贵身。举世同流以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深深感谢父老言,无奈天生不合群。仕途做官诚可学,违背初衷是迷心。姑且一同欢饮酒,决不返车往回奔!

其十

往昔出仕远行役,直到遥遥东海边。道路漫长无尽头,途中风浪时阻拦。谁使我来作远游?似为饥饿所驱遣。竭尽全力谋一饱,稍有即足用不完。恐怕此行毁名誉,弃官归隐心悠闲。

其十一

人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公有道心。颜回穷困且短命,荣公挨饿至终身。虽然留下身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贫。人死之后无所知,称心生前当自任。短暂人生虽保养,身死荣名皆不存。裸葬又有何不好?返归自然才是真。

其十二

张挚一度入仕途,壮烈气节不入俗。决意闭门与世绝,终身隐遁不再出。杨伦归去大泽中,高尚节操在此处。既一为官便当止,隐去何需再犹豫?罢了尚有何话说!世俗欺我已很久。摆脱世上荒谬论,请随我归去隐居。

其十三

两人常常在一起,志趣心境不同类。一人每天独昏醉,一人清醒常年岁。醒者醉者相视笑,对话互相不领会。浅陋拘泥多愚蠢,自然放纵较聪慧。转告正在畅饮者,日落秉烛当欢醉。

其十四

老友赏识我志趣,相约携酒到一起。荆柴铺地松下坐,酒过数巡已酣醉。父老相杂乱言语,行杯饮酒失次第。不觉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贵?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其十五

贫居无奈缺人力,灌木丛生住宅荒。但见翱翔飞鸟在,无人来往甚凄凉。无穷宇宙多久远,人世难活百岁长。岁月相催人渐老,已白鬓发似秋霜。我如不是任穷达,违背夙怀才悲伤。

其十六

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爱好在六经。行年渐至四十岁,长久隐居无所成,最终抱定固穷节,饱受饥饿与冷,屋风凄厉,荒草掩没前院庭。披衣坐守漫长夜,盼望晨鸡叫天明。没有知音在身边,向谁倾诉我衷情。

其十七

幽兰生长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风。清风轻快习习至,杂草香兰自分明。前行迷失我旧途,顺应自然或可通。既然醒悟应归去,当心鸟尽弃良弓。

其十八

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陶渊明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陶渊明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陶渊明攻伐别国的计谋,陶渊明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其十九

昔日苦于长饥饿,抛开农具去为官。休息调养不得法,饥饿严寒将我缠。那时年近三十岁,内心为之甚羞惭。坚贞气节当保全,归去终老在田园。日月运转光阴逝,归来己整十二年。世道空旷且辽远,杨朱临歧哭不前。家贫虽无挥金乐,浊酒足慰我心田。

其二十

伏羲神农已遥远,世间少有人朴真。鲁国孔子心急切,补救阙失使其淳。虽未遇得太平世,恢复礼乐面貌新。礼乐之乡微言绝,日月迁延至于秦。诗书典籍有何罪?顿时被焚成灰尘。汉初几位老儒生,传授经学很殷勤。汉代灭亡至于今,无人再与六经亲。世人奔走为名利,治世之道无问津。如若不将酒痛饮,空负头上漉巾。但恨此言多谬误,望君愿谅醉乡人。[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且易招来杀身之祸,他痛感世道的险恶,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年(405年),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躬自劳作。由于社会的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许多敢于批评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动辄被无辜杀戮。因此,当时文人们惧谈政治,尽是躲开政治,有的以游山玩水,隐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学清谈等方式来表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统治者猜忌,以招来人身伤害。横祸难料的黑暗现实造成的这种畸形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影响破落贵族出身的陶渊明。他从二十九岁第一次出仕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解去彭泽令,前后几仕几隐,实际做官时间不到三年,他的理想火花就这样在黑暗现实里稍纵即逝。因此,他借“醉人”的语言,指责黑暗社会,揭露政治危机,鄙弃虚伪世俗。

组诗《饮酒二十首》前有小序,这是研究陶渊明的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资料。“闲居寡欢”、“顾影独尽”,可见诗人是在极度孤寂、痛苦的心境下写《饮酒》诗的。“纸墨遂多,辞无让次”,可见这中间有个由少到多,逐渐积累的过程,并非一时所作,而是诗人把他平时积聚在胸中的所想所感,借“既醉之后”这个最恰当的时机抒发出来的。

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年)说、元兴三年甲辰(404年)说、义熙十年甲寅(414年)说、义熙二年丙午(406年)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年)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说。[2]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整体赏析
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虽冠以“饮酒”之名,却纳入了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

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这类诗篇在《饮酒》诗中约占半数。这个事实雄辩地说明,陶渊明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忘情于现实。《饮酒》诗的第一首,就抒发了他对动荡不安、变幻莫测的政局的无限感慨。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共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筋酒,日夕欢相持从表面工看,诗人是在感叹时序的变迁推移、人事的荣枯浮沉,骨子里却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和隐忧,梁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说“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这是很有见地的。陶渊明生活在乱世。他是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在他生活的那段时间里,东京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此起彼伏,从来没有停息过。这时,以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内乱起家的新军阀刘裕,独揽东晋的军政大权,正虎耽耽地欲代晋自立。在晋宋易代前夕,陶渊明思绪万千,感慨极多,但又无力改变这充满刀光剑影的局势,于是,只好以酒消愁了,“忽与一筋酒,日夕欢相持”。在《饮酒》诗中,陶渊明不仅对时局表示了自己的忧虑和关切,社会现实的昏暗、道德风气的败坏,也使诗人感到愤慨不安这些也就成了他在诗中一再遣责的对象。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第二首“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报,何事空立言。”他埋怨社会的善恶不报、赏罚不明。第六首的“雷共同誉毁”、第七首的“众草没其姿”,他指责社会的是非不分、贤愚倒置此外,像第三首的“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第十二首的“世俗之相欺”、第十七首的“鸟尽废良弓”等等,也都是针贬时弊的。他的这种愤世疾俗、猖介不阿的品格是超乎流俗之上的,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疾恶如仇、修身洁行,其思想感情、斗争精神是有共同之处的。这两位诗人虽然所处的时代、阶级地位不同,各自的情况也不完全一样,一个坚持革新政治而为守旧势力所不容,一个不愿与世俗为伍而弃官闲居。但他们不屈服、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高洁的人格却是一致的,也是一脉相承的。在陶集中,陶渊明虽然很少提到屈原的名字,但他受到屈原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十分深刻的。这不仅表现在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上,还表现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与其说陶诗“其源出于应豫”,倒不如说在某些方面较多地得力于《楚辞》,似乎更符合实际情况。在《饮酒》诗第十二首中,陶渊明更集中地批判了那些趋炎附势、名利熏心的封建士大夫文人。“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史,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侏泅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减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驱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诗人感叹羲农时代那种淳朴自然的社会风气已一去不复返,赞美为使社会归朴返淳而席不暇暖的孔子,以及为六经而勤奋讲学的汉儒伏生、田生等人,同时也痛斥了现实社会中的无行文人,他们置儒学于不顾,都在贪婪音进、依附新贵,再也没有一个像孔子那样问津的人了。结尾四句突然说起饮酒,以掩饰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愤满情绪。对于那些无耻文人,诗人是深深厌恶的,但他又不得不表面上与之应酬。在第十三首诗里,就表现了这样一种矛盾情况,诗人尽管与那些人同席饮酒,但由于思想志趣不同,常常是貌合神离、话不投机。他们自称为“醒”者,陶渊明也就以“醉”者的姿态出现,作醉人醉语,给对方来一个“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醉”者和“醒”者是这样的不协调,显得十分幽默风趣、滑稽可笑。“世人言醉时是醒时语”,真正的醒者,不是那些自称为“醒”者的人,而是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何偿有丝毫醉意他头脑清醒,关注社会现实,只不过是用“醉”眼看世界罢了。

二、表现诗人高洁坚贞的人格和操守。这类诗多般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如第八首:“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在中国古代诗文里,自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句至理名言问世后,青松多被用来象征高尚的品格和气节,相沿成习,至今未复。陶渊明继承了这一传统表现手法,也常常在其诗文中以青松自比。如《和郭主簿二首》中的“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归去来辞》中的“抚孤松而盘桓”等。上面引的这首诗也是这样。诗的前四句正是诗人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它那不畏严寒,卓然屹立的形象正是诗人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的写照。钟嵘在评论陶渊明诗歌创作时说“每观其文,想其人德。”此外,陶渊明还以幽兰自喻,第十七首中有这样的句子“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他要像幽兰一样自始至终保持芳洁的品质,决不像萧艾那样见风使舵、随波逐梳。在这里幽兰和萧艾对举,与前首诗青松和众草同提一样,是含有批判在森严的门阀制度统治下埋没人才、颠倒是非的黑暗现实这个意思在内的。虽然这种批判的意义不像鲍照《拟行路难》中的一些诗歌那样慷慨陈词、悲愤激切,’但它毕竟还是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里不少正直文人怀才不遇、饮恨终生的艰难处境。

三、表现诗人归隐到底,决不半途而废的决心。怎样才能保持高尚坚贞的品格,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呢?在陶渊明看来,只有远离官场、归隐田园,才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途径。在《饮酒》诗中,有不少诗篇是反映他这种思想状况的。首先,诗人认真而又痛苦地回忆了他所走过来的人生道路。他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仁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第十六首)“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竟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纪。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第十九首)诗人在青少年时代,是一个朝气蓬勃,尊奉六经、胸怀济世大志的人。在宦海里几经周旋以后,他的理想破灭了。这使他很痛苦,但又不愿逐流世俗,于是“终使归田里”,走上了辞官归隐的道路。所谓“志竟多所耻”、“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是针对当时黑暗、混浊的社会现实而发的,也透露了他“逃禄归耕”的部分真实原因。

其次,在归田后,陶渊明不仅要排除社会舆论的袭击,而且还要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陶渊明的弃官归田,为囿于世俗之见的人所不理解,曾招来不少非议和讥笑。他在《祭从弟敬远文》里就谈到了这点:“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敛策归来,尔知我意。常愿携手,置彼众议。”面对着来自世俗的非议和讥笑,诗人的态度是“置彼众议”,走自己认定的路。在《饮酒》诗里,他不仅愤怒地指出“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而且表示要“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陶渊明这种置非议和讥笑于度外,毅然“息驾归闲居”,并且要一直隐居下去的思想和行为,是需要有点勇气和胆识的。关于这个时期的生活,诗人是这样描写的:“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踪。”(第十五首)由于家境清贫,人手缺乏,自己的住宅也呈现出一片荒芜冷落的景象。这种贫困的生活在第十六首中写得更具体,更形象:“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没有饱经饥寒煎熬的人,是无法写出这样的语言来的。陶渊明不愧为生活中的强者,贫穷窘困不但没有把他压垮,反而把他磨炼得更加坚强。“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一些好心人出于对诗人的关心,也曾劝他出仕,他拒绝了。“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软,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玄监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泊其泥。深感父老言,察气寡所谐。纤髻诚可学,违己诅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诗中的“田父”,可能实有其人,也可能是诗人假托以寄意。对“田父”的好心,陶渊明是感激的。但要他出仕,诗人是不能接受的。

再次,陶渊明不肯与世俗共浮沉,而要固守穷节,这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持他呢?通观《陶渊明集》,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点,就是从历代高隐先贤那里获得了精神力量。这一点很重要,不容忽视。他在《饮酒》诗中之所以反复提到商山四浩、伯夷叔齐、孔子颜回、荣启期以及汉朝的杨一伦、张挚等,其原因也就在这里。在上述人物里,有的是著名的隐士,有的是儒学的始祖,有的是安贫乐道的典范。他们都是陶渊明衷心景仰崇拜的人物。有时,诗人为他们钓高风亮节大唱赞歌:“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第十二首)有时诗人又为他们的坎坷际遇大鸣不平:“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宫不获年,长饥至于老。”(第十一首)陶渊明抬出历史上的亡灵,除了赞美膜拜之外,是另有深意的。赞美他们就是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的充分肯定,就是“觉今是而昨非”这一思想认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同情他们,是为了抒发他壮志不酬,终身坎坷的不平之气,是他长期郁积在胸的怨愤情绪的自然流露。这种情况倘若证之以陶渊明的其他诗文,也就更清楚了。比如写于比《饮酒》诗稍后两三年的《咏贫士》七首。在这组诗里,第一、二首纯属自咏,他把自己比喻为无所傍依、不见“余晖”的孤云,借以抒发他那闲居田园,孤独苦闷的情怀。此下五首分咏六位贫士,歌颂他们贫贱志不移的高尚气节。对此,邱嘉穗曾作了颇为精辟的论述,他说“余尝玩公此下数诗,皆不过借古人事作一影子说起,便为设身处地,以自己身分准见古人心事,使人读之若咏古人,又若咏自己,不可得分,此盖于叙事后,以议论行之,不必沽沽故实也。”自咏与分咏并列,又总归在《咏贫士》诗题下,并且还“以自己身分推见古人心事”,很明显,陶渊明‘咏古人”,实在也就是“咏自己”总之诗人从这些高隐先贤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得到了安慰、寄托,获得了鼓舞自己归贻到底,决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力量。“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这就是他的结论。

四、反映诗人闲居的田园生活情趣和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在《饮酒》诗中,陶渊明多处表现了他闲居田园的生活情趣,最典型的当首推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又忘言。”这是一首历来为人称道,看法又有分歧的诗。从艺术上看,它以质朴、平淡的语言,神韵飞动的气势,描绘出一种以情为主、融情于景的深远意境。在诗人的笔下,大自然充满盎然生机,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满足。从思想内容看,它十分鲜明地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采菊赏景的生活情趣,以及在大自然的启迪下所领悟到的人生真意。在艺术上大家的看法是统一的,分岐点主要表现在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上。历代陶渊明论者,他们往往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和陶集中其它几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认为陶渊明“浑身静穆”、“悠然自得”,并进而得出他是一位超然尘世的“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的结论。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一结论之不符合实际情况,首先就在于它对陶渊明的作品缺乏历史的、全面的考察。无可讳言,在陶渊明的身上,在他的创作中,的确有“静穆”、“悠然”的一面,闲居田园的生活情趣也时有表现。这也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他毕竟既不是“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也不是“农民诗人”,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归田后,他虽然参加了一些轻微的农事劳动,有较多的机会接近下层劳动人民,对他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思想上的距离也较前有了缩短,但陶渊明并没有脱胎换骨,始终还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陶渊明,在其作品里表现出一些心闲意远的思想志趣,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任何一位著名的作家、诗人一样,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作品,积极的和消极的东西常常是并存的。陶渊明当然也是如此。不能因为他有消极的一面,就全盘否定。其实陶渊明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志趣,终究是非本质、非主流的,本质的、主流的东西则是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批判,对理想的追求和人生的艰苦探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纯洁友情的歌颂,是对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坚持归隐的决心和高尚人格的赞美。而他的农事诗则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艰难处境,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内容,是陶渊明作品中本质的、主流的东西。

其次,这一结论也不完全符合这首《饮酒》诗的实际情况。苏轼说:“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语句间求之。”这段话给这首诗作了很好的注脚。陶渊明在采菊之际,心本闲。偶见南山薄暮之景,景与意会,情与景融,便悠然忘情,神游物外。不过,这种悠然的心境也仅仅是他瞬间的思想活动,是不可能持续很久的。它在陶集中并不多见,在《饮酒》诗中,严格地说也只有这么一首。就是在这一瞬间的悠然之中,诗人还提到了“车马喧”。这说明尘世的喧扰、纷乱尚未从诗人的思想中排除净尽,还在不断地敲击着他的心扉,使他不得宁静,以致常常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而且这悠然心境的获得,正是他摆脱尘世的羁绊、弃官闲居的结果。总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这首诗,表现了他归隐田园的生活情趣,有“静穆”“悠然”的一面,但于尘世亦未能忘情和冷漠。看到前者而否定后者,固然是错误的;而看到后者而忽视前者,同样是不正确的。“对于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哨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陶渊明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了这种时代流行“病”的传染,而在其创作中表现出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消极颓废的思想情绪。在《饮酒》诗中,他感叹人生短暂:“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第三首)“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第十五首)人有生死,这是自然界的规律。陶渊明是重生不惧死的,他倒比较达观,这从他的《拟挽歌辞三首》可以看出。对于生,他是重视的,他认为人生的短促,如白驹之过隙,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哀怨忧伤。既然人生是这样的短促,一纵即逝,那么怎样才能使这有限的人生得以延续或者变得充实而有价值呢?他是不相信炼丹修仙那一套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陶渊明看来,只有及时行乐,才能弥补人生短促的不足。他讥笑那些名利场中的人,“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名是身后物,陶渊明是不介意的,要紧的是“称心”,只要能“称心”,即使生前枯槁,死后裸葬也没关系。当然,他所说的“称心”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及时行乐是其主要的一面。·陶渊明的这种消极颓废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是《饮酒》诗中与民主性的精华并存的封建性糟粕,并且这种精华与糟粕有时又处于交织状态,积极的成分里蕴藏着消极的因素,消极的思想也流露出可取的东西。

前面把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分成四个方面,那是为了行文的方便,事实上要复杂得多。因此在探讨《饮酒》诗的思想内容时,应该持审慎的态度,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个现象:诗和酒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有诗以来,酒便踏进了诗歌领域,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关系更见密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经有了群饮失仪的生动描写。在《楚辞》里,也有以酒娱神的精彩场面。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酒在诗中的比重加大了,饮酒成了人们抒发感慨、排忧遣闷的方式或手段,出现了像阮籍、陶渊明这样一些饮酒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素以豪饮名世,被人们称之为“酒仙”,给后人留下了斗酒诗百篇的佳话,其名篇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唐代其他诗人也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饮酒诗篇。宋以后,以酒入诗者虽然不乏其人,但盛况终不如以前,而在作为诗的重要形式的词里,却大有起色。这大约跟“诗言志,词抒情”的传统观念有关,像饮酒之类的生活小事,是不能入诗的。否则就要受到批评,被认为是“以词为诗”,这样以来,也只好让位于词了。

综上可知,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诗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以酒入诗者中,陶渊明是位突出的人物。他一生写了许多饮酒诗。可以这样说,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据统计,在他现存的一百四十二篇诗文中,说到饮酒的共有五十六篇,约占其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他的《饮酒》诗,包括诗前小序、说到饮酒的也有十首。饮酒诗在陶集中的确不算少了,即使不能说是绝后的也应该是空前的。前人说“渊明之诗,篇篇有酒”。白居易也说陶渊明的诗“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这些话虽然不免有夸大失实,甚至曲解的地方,但他们毕竟看到了陶集中有大量饮酒诗这个基本事实。陶渊明的好友颜延之写的《陶徵士诔》也说他“性乐酒得”。《宋书》本传对陶渊明好饮的传闻趣事,有尤为详尽的记载。萧统的《陶渊明传》也有类似的记载,文字略有出入,意思却是一致的。陶渊明对自己的嗜酒,也是直认不讳的。他在自传性质的《五柳先生传》里,就曾经这样说过:“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在《归去来辞·序》里也说:“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在谋求差使时,酒也成了他首先想到的一个方面。《饮酒》诗前的小序又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可见酒在他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伴随着诗人度过了不同寻常的岁月。陶渊明似乎也意识到了酗酒的危害性,曾决定戒酒。大约终因决心不大而毫无成效,只得作罢。陶渊明何以嗜酒成癖呢?这固然跟他的个人爱好以及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颓废思想有直接的关系,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他尽可以大饮特饮,就不必在《饮酒》诗中闪灼其辞、欲言又止。这里面一定有难言之隐。要揭开这个秘密,首先必须从他所处的时代去考察。鲁迅说:“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在这晋宋易代之际,政治形势是更加险恶了,刘裕为篡夺帝位在加紧实行高压政策,以清除异己,壮大自己的力量。据《通鉴》记载,晋安帝义熙八年,刘裕矫诏杀死充州刺史刘藩、尚书左仆射谢混,又引兵袭荆州,刘毅兵败自缢而死。次年,又杀诸葛长民及弟黎民、幼民以及从弟秀之。义熙十一年,率兵攻伐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司马休之兵败而降后秦。面对着这腥风血雨的现实,陶渊明感到惶惑恐惧,这正如他后来在《感士不遇赋》里所说的那样“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山疑疑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就成了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历史的教训陶渊明是记忆犹新的。怎样才能全身远祸,这不能不成为他考虑的一个主要间题。弃官归田,是他早已迈出的第一步,但是光凭这一点,陶渊明也知道,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谨小慎微,守口如瓶,不减否朝政人事。当然,也应该看到,陶渊明的隐居田园并非仅仅是为了全身远祸,还是有他的积极意义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诗人的这种动机。然而,作为一个正直的诗人,在社会的种种不平和邪恶现象的面前,是不能视而不见、置若周闻的。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复杂了,一方面他要全身远祸,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于世事无动于衷,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陶渊明从阮籍醉酒避祸的这些事实得到启迪,于是便借饮酒和饮酒诗的形式来抒发感慨,表示自己对现实的态度,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即便说错了,那也只是酒后失言,可以求得别人的谅解。这就是陶渊明嗜酒、大量写饮酒诗的主要原因。

叶梦得说“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于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萧统也说“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这是深中肯綮的。陶渊明避免世俗祸患的心理,在陶集中是时有表露的,在《饮酒二十首》里,也是很明显的,而且用心颇为良苦。诗前小序中有这样几句话“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意思是说,写诗的时间是在酒醉后,写诗的目的是为“自娱”,且博故人“欢笑”,并无其它用意。这里,诗人首先就亮出“醉”的幌子,为掩护自己退却作好准备。此外,小序中还有所谓“辞无诠次”之说,这也是障眼法,是诗人采取的又一保安措施。既然是“辞无诠次”,那就意味着根本不存在什么事后润饰整理的问题了,一切保持着它们的原貌,这样,也就更减少了一层危险。事实上,《饮酒》诗决非杂乱无章、“辞无诠次”,它是经过诗人精心筛选、编次的,是一个有首有尾、内容复杂的艺术整体。吴落说:“《饮酒二十首》,起曰‘日夕欢相持’,结曰’君当恕醉人’,遥作章法。”“遥作章法”,就是首尾照应,结构完整的意思,这决不是酒后杂咏,逐次积累而一听其自然所能办得到的。反映这种心理最明显的,莫过于《饮酒》诗的第十八首:“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醛祛所惑。筋来为之尽,是诸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子云是汉朝著名辞赋家杨雄的字,他无意仕进,自甘淡泊,埋头著述他曾写了《解嘲》一文,流露出对腐败朝政的某些不满情绪,同时表明自己“默默者存”、“自守者全”的处世态度。陶渊明以杨雄自况,是完全切合他此时此刻的心境的。诗人在和“好事人”饮酒时,有问必答,答必祛惑,可是并未因此而放松其戒备之心。一旦话题涉及到像“伐国”这类敏感的政治问题时,他立即襟若寒蝉、如履薄冰,而“不肯言”了。可见险恶的政治环境在这位正直诗人的心灵上投下了多么浓厚的阴影。陶渊明之所以嗜酒,还在于他把饮酒作为解决思想矛盾、求得安慰超脱的灵丹妙药,而大量写饮酒诗,则是他这一无可奈何的心情在其创作上的反映,是他赋闲田园后的生活实录。

通过这些饮酒诗,后人可以清楚地把握到诗人的思想脉膊。陶渊明的一生,是矛盾痛苦的一生。壮志末酬的苦闷,岁月虚掷的感慨,时局多变的惶惑,劳苦生活的煎熬,无时不在折磨着诗人。他不甘寂寞,但又看不到出路。他想尽情地发泄内心的孤愤,却又顾虑重重。于是,他借酒消愁,以期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把自己从矛盾痛苦中解脱出来。在《饮酒》诗中,有好几首把饮酒活动安排在诗的结句,这是值得深思的,它表明诗人是在情绪最激动,矛盾斗争最尖锐,思想最痛苦的时候陡然关住感情的闸门,而转入饮酒的,并企图凭借酒的力量来调整一下情绪,缓和一下矛盾,减轻一点痛苦。在醉意朦胧中,他似乎又恢复了常态,变得超然旷达起来。这是什么样的超然旷达呢?如果透过覆盖在它表面的轻纱薄雾,看到的却是难言的苦痛、无声的挣扎。因此,可以断言,陶渊明喝的决不是什么开心畅怀之酒,而是一杯杯难以下喉的苦酒,是心灵的麻醉剂。喝这样的酒,与其说是寻欢作乐求得超脱,倒不如说是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这正是陶渊明的悲剧所在。

折叠名家点评
宋代苏轼《东坡题跋·题渊明饮酒诗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多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

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罹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

元代刘履《选诗补注》卷五:“靖节退归之后,世变日甚,姑每得酒,饮必尽醉,赋诗以自娱。此昌黎韩氏所谓‘有托而逃焉’者也。”

明代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妙在题是饮酒,只当感遇诗、杂诗,所以为远。”

清代王夫之《古诗评选》:“《饮酒二十首》,犹为泛滥。如此情至、理至、气至之作,定为杰作!世人不知其好也。”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弥缝’二字,该尽孔子一生。‘为事诚殷勤’五字,道尽汉儒训诂。末段忽然接入饮酒,此正是古人神化处。晋人诗,旷达者征引老庄,繁缛者征引班扬,而陶公专用《论语》。汉人以下,宋儒以前,可推圣门弟子者,渊明也。康乐亦善用经语,而逊其无痕。”[3]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23: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绛唇·桃源 - 北宋词人秦观词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点绛唇·桃源》是北宋词人秦观的一首词作。

此词是写秦观在遭受一连串政治打击,经受了人间种种坎坷之后,抒发他厌倦现实黑暗世界,向往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表现他 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点绛唇·桃源

作者
秦观

作品出处
《书韵楼丛刊 东坡乐府》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北宋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点绛唇·桃源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①,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②。不记来时路。[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①尘缘:佛教名词。佛经中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作 "六尘"。以心攀缘六尘,遂被六尘牵累,故名。

②乱红:落花。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折叠白话译文
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绍圣元年(1094),"穷凶稔悉"的新党章惇被起用为相。他握政伊始,即广兴党籍,大肆打击元佑时旧党的大小在朝之臣,苏轼、黄庭坚等皆遭贬谪,秦观也未能幸免。他始由国史院编修贬为杭州通判,途中再贬为监处州(今浙江丽水县)酒税。绍圣三年,又被削秩徙放到郴州(今湖南郴州市)。这一连串巨大的打击使得秦观陷入一种蒙受压抑而不能自拔的浓重悲哀之中。这首《点绛唇·桃源》作于词人贬居郴州时。[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字赏析
《点绛唇·桃源》插画
《点绛唇·桃源》插画
上片"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是词人神志清爽后的抱恨之言。尘缘,本为佛教名词。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秦观在这儿是借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类。假如自己不出来求仕为宦,就不至于有此时的迁谪之祸,这就是"尘缘相误"。而此刻身受官府羁绊,即使想找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远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这就是"无计花间住"。

下片"烟水茫茫"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烟水茫茫",则前途渺遥可知;"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乱红如雨",就是说美好事物正在横遭摧折。这四种景象并集一起,凝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词人虽无片言只语关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满纸面。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陶潜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处处作了标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个结句正暗应了题目和开头,道出了词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表达了他"抽身退步悔已迟"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绪。

这首词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于无端遭受打击,导致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并由此产生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但有的评论者认为句句都有暗寓,这只能是一种猜测。此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迷离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观在艺术上喜欢朦胧美的一种手法而已。[1]

折叠名家点评
明代的沈际飞云:"如画。"(《草堂诗馀正集》)

近代学者 俞陛云云:"作此题隐括本意,凡手皆能。此词擅胜处,在笔轻而韵秀。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唐五代两宋词选释》)[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秦观雕像
秦观雕像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3]

参考资料
1.点绛唇·桃源  . 古诗文网 . [2017-8-26]
2.汝东. - 秦观词版画插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0年 .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23: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歌子·玉漏迢迢尽
[ 宋 ] 秦观
原文
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

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译文
漏壶中的水渐渐滴尽了,星空变得黯然,银河淡淡地横在天上。我从梦中醒来,可因昨夜醉酒,现在尚未完全清醒。邻家公鸡的报晓声阵阵传人耳中,仿佛在催促我们起床,可我们两情缝络,万般不舍,是那样害怕天亮。

我迷惑这一切是真实的还是在梦中,可看看我的臂上,赫然留着她的胭脂和香粉的痕迹,余香袅袅;我的襟袖上尚有几点她滴落的泪痕,才知道这不是虚幻。从窗户望出去,远处的水边有几点灯火闪烁,接着又隐约听到有行人在走动。西边的天际,一钩残月和几颗寥落的晨星在相依相伴,闪着黔淡的光辉。

注释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此词有单调双调。此词有版本也题作“赠陶心儿”。

玉漏:即报更滴漏之声。

银潢(huáng):银河。

梦回:梦醒。 宿酒:隔夜之酒。

妆:指梳妆所施脂粉。“臂上”句:此处指晨起别情。

三星:参星。

作者介绍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23: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阮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南朝宋刘义庆小说《幽明录》中人物刘晨、阮肇二人的合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刘阮

出处
幽明录

代指
刘晨、阮肇


相关典故
刘阮遇仙

历史记载
晋书等

类型
神仙故事中人物

目录
1人物介绍
2原文
3二人记载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二人俱东汉剡县人,永平年间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二女子,留居半年辞归。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后又离乡,不知所终。

这是一则极幽美的神仙故事,对后世诗词、小说、戏曲影响甚深,刘郎、阮郎、刘阮等词语已成为诗文中的典故。故事通过美好仙境的描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群雄割据、战争仍频、充满罪恶和种种艰难困苦的现实世界的厌恶和鄙弃,政治色彩是浓厚的。同时,从中可以看到,即使是超凡入圣的仙女,也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求。

刘阮遇仙:《幽明录》所记的这一故事已成了后来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典故。

后用为游仙或男女幽会的典故。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
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掺,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

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其家铜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岨,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欣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

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折叠注释
永平五年;即公元六二年。

剡(shan扇)县:今浙江省嵊州市,新昌县。

天台山:狭义的指现在浙江省天台县境内北面的群山。天台山不是因为天台县而叫天台山,而是天台县因为天台山主峰在县境内才命名为天台县。广义的天台山指现在绍兴地区与台州地区两地区之间的群山,包括现在绍兴市新昌县的天姥山。天姥山是指刘阮遇仙的天台山部分。

谷皮:楮(Chu楚,桑科,亦名构木)树的皮,它的纤维可以织布,也可以作纸浆。

绝岩邃涧:陡峭的山峰,幽深的涧水。涧,山间流水的沟。

盥(guan贯):浇水洗手。

胡麻:芝麻。

糁(san伞):饭粒。

捉:拿。

向:刚才。

如似有旧:似曾相识。旧,旧识,旧时相识的人。

绛罗帐:红丝绸的帐子。绛,大红色。

山岨:山里险峻难行的地方。岨,戴土的石山。

琼实:精美的果实。这里指上文刘阮两人所吃的桃子。

虚弊:指身体虚弱疲惫。

脯(fu府):干肉。

宿福所牵:前生的福气把你牵引到这儿来的。

罪牵句:罪孽牵缠着你不放(指一定要回尘世),叫我有什么办法呢。

晋太元八年:即公元三八三年。太元,晋武帝年号。

折叠诗句
唐吕岩 《七言》:"曾随 刘 阮 醉 桃源 ,未省人间欠酒钱。"

后蜀顾夐 《甘州子》词:"曾如 刘 阮 访仙踪,深洞客,此时逢。"

明 陆采 《明珠记·赘苹》:"忽成 刘 阮 约,如入武陵村。"

《宦海》第五回:"画眉窗下,孔雀屏前, 天台 之 刘 阮 重来。"

唐 司空图 《游仙》诗之二:" 刘郎 相约事难谐,雨散云飞自此乖。"

后蜀 顾夐 《虞美人》词:"此时恨不驾鸾皇,访 刘郎 。"

清 无名氏 《后会仙记》:" 刘郎 曾否访仙山,柳色青春正可攀。"

唐刘长卿 《过白鹤观寻岑秀才不遇》诗:"应向 桃源 里,教他唤 阮郎 。"

明 叶宪祖 《鸾鎞记·鎞订》:"难摆脱情魔障,肯向人间魅 阮郎 。"

清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配他公子千金体,年年不放 阮郎 归,买宅 桃叶 春水。"

折叠编辑本段二人记载
刘伶﹑阮籍的并称。刘阮,魏晋时人,以纵酒放达著称。

折叠刘伶
《晋书 列传十九-- 刘伶传》

《晋书列传十九-- 刘伶传》载其'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

细宇宙齐万物为心。澹默少言,不妄交游,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尝渴甚,求酒于其妻。妻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善!吾不能自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从之。伶跪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仍引酒御肉,隗然复醉。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曰:"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世说新语 任诞第二十三》《刘伶醉酒》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折叠阮籍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诣都亭奏记曰:"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辟书始下,而下走为首。昔子夏在于西河之上,而文侯拥彗。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7 00: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阮今何处?绝来书!
出自五代李珣的《女冠子·春山夜静》

春山夜静,愁闻洞天疏磬。玉堂虚,细雾垂珠佩,轻烟曳翠裾。
对花情脉脉,望月步徐徐。刘阮今何处?绝来书!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山的夜笼罩着静寂,更害怕听见那稀疏的钟磬声。空荡荡的庵堂里,相伴她身边的,只有念珠上飘绕的薄雾,绿襟上缭绕的烟絮。
她含情脉脉地望着花儿,在徘徊的漫步中望着月儿。刘郎啊,你到底在哪儿,为什么会断了书信呢?

注释
洞天:仙人所住处,多于山洞,道家称之为洞天。
玉堂:仙人所居之堂。晋庚阐《游仙诗》:“神岳竦丹霄,玉堂临雪岭。”
刘阮:刘晨、阮肇二人。泛指所思念的情郎。
绝来书:意思是刘阮一去,连信也未见寄来。


简析
  这首词虽写的是女道士,但她也是美丽、多情,还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对爱情也是渴求的。整首词通过春山夜景的描绘,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从侧面披露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病态现象。
李珣(855-930),五代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少有时名,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妹舜弦为王衍昭仪,他尝以秀才预宾贡。又通医理,兼卖香药,可见他还不脱波斯人本色。蜀亡,遂亦不仕他姓。珣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五十四首,(见《唐五代词》)多感慨之音。)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eefd4b27d3da.aspx
李珣
李珣
李珣(855-930),五代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少有时名,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妹舜弦为王衍昭仪,他尝以秀才预宾贡。又通医理,兼卖香药,可见他还不脱波斯人本色。蜀亡,遂亦不仕他姓。珣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五十四首,(见《唐五代词》)多感慨之音。)► 44篇诗文 ► 70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7 00: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诗读:最美最仙碧桃花,灵风正满碧桃枝
武汉九歌
2020-03-13   |  218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十八年来堕世间,瑶池归梦碧桃闲。

如何汉殿穿针夜,又向窗中觑阿环。”唐朝李商隐曼倩辞

“十二楼前再拜辞,灵风正满碧桃枝。

壶中若是有天地,又像壶中伤别离。”唐朝李商隐诗人《赠白道者》


桃树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历史,因为我们从猴子吃桃子,就可以约略想见,在远古的时候还在森林的时候,桃树和人类共生,不可分割。中国对桃树的崇拜,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这种所需养料极少,而给予人类太多的果树,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为先民所崇拜。

一颗古老的桃树,是上天给予的丰盛粮库。桃花开时,云霞万端,怎么不让人生出仙意和遥想?

人们幻想着吃一颗桃子,就永远不觉得饥饿,神仙之说是对照着人类的饥荒。可以不吃饭,而永久的生存。


最初天上的桃树和人间并无两样。但一定果实饱满。它栽种在王母的宫廷后院,吃到的人可以长生。但中国古老的故事有一种奇特的美,在靠近天庭的高山,必有桃树,那是天庭与人间的联系,仿佛神仙另一处后花园。于是传奇故事就来了,汉朝的刘晨阮肇,不意间进入了天台山吃到了桃果。于是为了证明他们成仙,他们下山后,人间已经经历了七代。

桃树在漫长的人工种植中,变异产生了很多品种。其中有一种不再是单瓣的花朵,而是重重叠叠的花瓣,比单瓣的桃花更加艳丽多姿。色彩有雪白有粉红有猩红。这是自然的遗传和变异,但人间既然有如此的美丽,必然也是上天的杰作。所以毫不意外,这种珍惜的品种自然归功到天庭。


“碧桃”之所以区别桃花,乃是花色的繁复。但之所以用“碧”,只是历来对神仙天庭的崇敬,碧霄之上的桃花。除开白色的花朵,这个碧和桃花真实的色彩并不相关。但是它引申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深邃和幽美。

这是“碧桃花”的来历。


虽然这种繁复的花朵,在汉朝甚至之前就已经有,但是大量的繁殖并且异化是在唐朝之后。

桃花作为连接,人间天上一种特殊的花木,有着浓烈的宗教色彩。它遍植道教风气浓厚的唐朝的宫廷,道馆,深山,以“碧桃”这样的品种为最好。因为花开得不单薄且有仙意。这其中除了花事绚烂,也有结果的品种,物以稀贵,自然是珍奇,至于口感,未必比农民的桃果更为甜美。但想长生的人自然甘之如饴。

也更衍生出天庭的碧桃花必然更加的美,果实更加的甜。所谓王母蟠桃之宴。

以上是对“碧桃花”的来历以及神话的厘清。


李商隐,16岁的时候进入道观。可以说他对道教投入了最初的青春和热情,而且对于道教以及神话典故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从文字和精神境界来讲,上天入地,都难不住他。那么再写关于东方朔的诗时,他是这样写碧桃。

“瑶池归梦碧桃闲。”说东方朔,是天上的星宿,本应该回到瑶池边上,去共无限的碧桃花开。干是不甘寂寞的他,却还好奇人间的一切,在本该回到天上的时候,被人间的微妙的悲欢所流连。

其实这也是李商隐对碧桃花的态度,碧桃花好,永生的寂寞。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这是唐朝诗人高瞻的《上高侍郎》。这是将碧桃花的仙美滋润写的传神。那碧桃花就是在天上,用最纯净的仙露浇灌。“碧桃和露”成为了碧桃花最美到姿态。不过你要是在烟雨中看见碧桃花,你也会折服那种大气妩媚。

高瞻写这首诗,是用仙意来代替了现实。在唐朝,能够靠近宫廷最近的通路,就是科举。每三年进士及第,那一批新人登上了仕途,享受着朝廷极好的待遇,未来前途似锦。而高瞻此时显然是落了地,但是他没有灰心,向上层人物投书的时候,他写下“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来表达他对新科进士们的祝福和自己不卑不亢的态度。


但是我们普通人对,”天上碧桃“和“日边红杏”,直接是来自于《红楼梦》对探春夜宴的签词。预示探春姑娘成为王妃远嫁她乡。无论是用碧桃花还是用红杏树,都是对探春姑娘最好的表达。


那么回到唐朝李商隐的另一首关于碧桃花的诗,极其有风致之美。李商隐,并没有真的成为道士,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他成为了唐朝的进士,走上了仕途。虽然霜风雨雪,比修仙更加的辛苦,但是为现实所困顿的他无路可退。

这是写的一首留别道士的诗。写出了他最后对道士修仙生涯的留恋和对故人离别的伤感。

我在修道的楼前,郑重的拜别了你。此时窗外“灵风正满碧桃枝”。都说修道,山中日月小,壶里天地长。可是我到底不是无情的人,就算是修行到了可以任意乾坤的地步,我也会伤感与离别吧。


这就是李商隐的清醒。他喜欢灵风满碧桃的仙美,但是他更看重他所热爱的人生,哪怕在中间充满了坎坷和别离。那是最真实的人生啊。他的确是用真实的人生,告别了最美最仙的寂寞。但是最美最仙的寂寞感,一直沉浸在他的内心,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李商隐。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2:58 , Processed in 1.4816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