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妙玉===庄妙善太庙之中的玉通灵&不求大士瓶中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2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15: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神瑛侍者灌溉绛珠草的“甘露”,是从哪里得来的宝物?
2023-12-18 11:23:49 来源: 君笺雅侃红楼 辽宁  举报
1
分享至
细说红楼梦038:甘露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上回讲到赤瑕宫,“瑕”字对应玉上斑点,隐喻缺点或过失。赤瑕宫便有可能是西方佛门弟子思过之所。

神瑛侍者出于赤瑕宫,便注定他要受世间情困扰,才会对三生石畔因情而生血泪凝结的绛珠草心生怜悯。



☞细说红楼系列038,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神瑛侍者为了防止绛珠草枯萎,便用甘露常去灌溉。

绛珠草得了甘露滋养,得以久延岁月,为日后修炼人形化为女体打下基础。

如果没有甘露,绛珠草难以久长。更奢谈日后化为人形。

绛珠仙子实际是绛珠草与甘露二者合一。这里埋下个重要伏笔,后文再讲。

甘露既具备如此功效,如草木“长生不老丹”,究竟是什么呢?

甘露,初意为甘美的(露)水。



《老子》记载: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指适时而降的雨水。

雨水不是甘露,露水也不是甘露,水也不是甘露,必须要在最适合、恰当时机出现的“水”才可称甘露。

比如绛珠草需要滋养时,浇灌它的就是甘露。

“久旱逢甘露”,能够滋养万物的就叫甘露。

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乃者凤皇集泰山 、陈留 ,甘露降未央宫… …获蒙嘉瑞,赐兹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骄色。”

此处甘露为神仙食用的“天酒”。帝王仁,甘露降,代表太平瑞征。相传,普通人若有缘尝到一滴甘露,便能增加八百年阳寿。



所以,神瑛侍者才用甘露浇灌绛珠草为其延寿。

而甘露出现在西方佛门,便又与佛法有关。是梵语“Amṛta”的意译。喻为“佛法、涅槃”。

《法华经·药草喻品》:为大众说甘露净法,便指涅槃佛法。

于是,甘露便可解释为受无上佛法加持,具有涅槃重生之效,能滋养万物的神仙水。

甘露既有这般神奇功效,又是哪里来的呢?

我们还要回到《西游记》故事里。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的故事,曹雪芹肯定有借鉴《西游记》金蝉子转世重修为唐僧的故事设定。



唐僧师徒在五庄观毁了那棵人参果树,谁也无法救治,孙悟空无奈只得去南海求了观音菩萨帮忙。原文是如此描写:

菩萨道:“我这净瓶底的'甘露水',善治得仙树灵苗。”……菩萨将杨柳枝,蘸出瓶中甘露,把行者手心里画了一道起死回生的符字,教他放在树根之下,但看水出为度。
据说观音菩萨玉净瓶中甘露,乃拯救万千生灵的功德所化,号称三界中无物不能救治。



神瑛侍者浇灌绛珠草的甘露,十有八九就是此物。

由此又能证明茫茫大士的真身极有可能就是观音菩萨,也应了刘姥姥讲述观音送子的故事,贾宝玉正是茫茫大士送给贾府!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2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16: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绛珠草林黛玉要报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恩下凡还眼泪,却为贾宝玉流了一世眼泪?

红楼梦
81% 知友推荐
· 3.5 万人评价
中国大陆 / 电视剧 · 剧情 · 爱情 / 1987-05-02 中国大陆上映 / 45 分钟




绛珠仙草林黛玉要报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恩,所以下凡还眼泪,但是她却为贾宝玉流了一世眼泪,那贾宝玉究竟是不是神瑛侍者?显示全部 ​

关注者
95
被浏览
73,367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
​1 条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31 个回答
重生
重生
因为绛珠草影射的是长平公主,神瑛侍者指的是贾宝玉,贾宝玉又影射崇祯帝,绛珠草下世还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实指长平公主还崇祯帝的养育之恩,所以绛珠草林黛玉(长平公主)为贾宝玉(崇祯帝)流了一世的眼泪。

发布于 2022-03-26 13:03
​赞同​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更多回答
知乎用户Ziud7T
知乎用户Ziud7T
此号只是浏览,不再回答问题,并逐步删除相关答案,请勿关注
37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回答的第三第四部分是个人粗浅看法,还不成熟,欢迎大家指正,谢谢!

第一部分 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不同版本的差异,脂批本和程本有很大的不同。


1. 贾宝玉神瑛侍者和顽石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说法,最明显的是脂本和程高本两大系统,第一回中“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神话的叙述的不同,程本将“无材补天”的青埂顽石与“浇灌绛珠” 的神瑛侍者融为一体,在脂本中却明白的显示这是两回事,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差异,情节的模糊,还涉及到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不能不解释明白。

2. 在程甲本和程乙本中,这个神话的描述差异并不大,鉴于程甲本的影响比较大,我们选择程甲本中的描述。 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 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 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 就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 看见这株仙草可爱, 遂日以甘露灌溉… …” 在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程甲本赋予顽石各处游玩的能力,遂至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将其命名为神瑛侍者,得以浇灌绛珠仙草,这样的神话描述也比较清晰,但是,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顽石与神瑛侍者成为一个人,宝玉前身是顽石幻化的神瑛侍者,那么他落草时含玉而诞就明显不合理了,更不要说,茫茫大士为了“夹带” 顽石而搞的一个“ 小动作”,书中几处石兄关于世态人情评论了,当然,程本也有相关的改动,但是仍然难以周全。

3. 脂本系统各个版本虽有改动,但是大体的思路没有变化。

甲戌本:青埂顽石因补天不为所用而独自叹嗟, 适僧道谈论红尘, 石头听后, 动凡心, 请求帮助。僧道劝之, 不听, 遂施幻术变之为玉。又:赤霞宫神瑛侍者灌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绛珠草, 草幻为仙子。适神瑛侍者动凡心而下界, 仙子亦欲于尘世以还泪报德。僧遂趁机将石头夹带于中, 使之以镌字美玉的幻形随神瑛侍者下界, 贾宝玉遂衔玉而诞。

庚辰本:在“石遇僧道”这第一个神话中, 僧道来至青埂峰下,石头已自幻为玉。无僧道谈论红尘的内容。且僧主动提出要助之下凡历幻, 石头闻之, 喜:第二个神话“神瑛灌草”与甲戌本大致相同;

4. 脂本中对比程甲本的情节是这样描述的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

5. 脂本的大体思路上,顽石是一个神话系统,绛珠仙草还泪是一个系统,只是顽石幻化为通灵宝玉与神瑛侍者的今世贾宝玉同时出生,不同版本的差异只是关于僧道是否谈论红尘,石头是否主动请求僧道携带下凡,可以看出脂本逐步修改,但这只是小修小补,整体思路仍然清晰。

第二部分 既然程本的说法存在矛盾,很难解释明白,那么咱们探究一下脂本中的贾宝玉神瑛侍者和顽石关系。

先说我的个人观点,然后在通过相关的情节一点点解释。 从写作方法来看,曹公活用了话本中的说书人的评论教导之言,转而采用石头这样一个客观事物作为发言人,石本无性,超越人的视角狭窄,评述更加全面理性。情节上也融合在一起,远比脱离情节的插入式说教更有魅力。

神瑛侍者和顽石其实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二者统一于主人公贾宝玉这个角色,相互联系,顽石幻化为通灵宝玉,也是为了适应神瑛侍者的高贵身份。然而二者又是矛盾的,神瑛侍者是身体,顽石是心灵。神瑛侍者是物质的,顽石是精神的,神瑛侍者是社会的角色,社会规则,社会意识,顽石则是个人的角色,个人的情感,个体的意识。

整部小说其实是贾宝玉在二者的矛盾中煎熬,最终走向虚无。

第三部分 细读文本,选择有关情节证明观点。

1. 在原文(脂本)中,顽石出身于女娲补天,剩了一块未用,弃于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因为有了情,所以难以补天,即不能经天济世。“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从心底自觉不为世界所容,为多余之人。其本质是“情”和“多余”,这恰合宝玉重视真情,行为偏僻性乖张之说。

2. 还泪的神话系统是这样的,赤瑕宫神瑛侍者浇灌绛珠仙草,侍者出身高贵,下世为人也为富家公子哥,浇灌仙草,象征对于女孩的喜欢,为女孩奔走。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象征着神瑛侍者不是专门去找黛玉,而是自己羡慕人世间的繁华,所以宝玉开始对黛玉只是懵懂的喜欢,谈不上感情有多深,看见姐姐就忘了妹妹。而黛玉则明显只爱宝玉一个人,因为绛珠仙草下凡就是为了还债,而且黛玉是草木之人,精神和身体都是一致的,黛玉的精神是木,而宝玉的精神是顽石,这才有了木石前盟。 宝黛初见为什么都觉得以前见过呢,那是因为前世二人有过灌溉之恩。

3. 接下来是摔玉情节 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从这段可以体会出,通灵宝玉是“玉”,实际上隐喻的是背负家族重担。金玉姻缘也是家族责任的一部分。但是,本质又是顽石,补天所剩的多余的,宝玉在众姐妹中是多余的人,不被理解。林妹妹是有这样的真性情,但是,林妹妹只看到了通灵宝玉的表面,不了解其“假宝玉,真顽石”的实质,所以才说是稀罕物,自己草木之人,哪能有啊?宝玉的摔玉许多人认为是表明摆脱封建束缚的方式,然而我认为象征着成袭家族命运下对于自己独有的乖张性格的怀疑,想抛弃自己的本性,然而人抛弃了本性,只能是个植物人,所以贾母才说“那是你的命根子啊”,综合来看,此时的宝黛还是懵懂期,宝玉更多的是体现神瑛侍者的特点,只知通灵宝玉的表面,却不知道其实质。

4. 第二次摔玉是因为黛玉以金玉良缘刺激宝玉,摔玉表决心。 如今只述他们外面的形容。

那宝玉又听见他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话来,便赌气向颈上抓下通灵宝玉,咬牙恨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捞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没动。宝玉见没摔碎, 便回身找东西来砸。林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吧物件。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

二人闹着,紫鹃雪雁等忙来解劝。后来见宝玉下死力砸玉,忙上来夺,又夺不下来,见比往日闹的大了,少不得去叫袭人。

袭人忙赶了来,才夺了下来。宝玉冷笑道:“我砸我的东西,与你们什么相干!”

从这段仍然可以看出宝黛对于通灵宝玉的本质仍然不清楚,只是重视其表面,所以才这么在乎金玉良缘,象征着二人的互相不理解,黛玉认为宝玉精神上是通灵宝玉,重视富贵根基,自己是草木之人,孤苦零落,却不知道宝玉心中是真顽石,更重视真感情,二人心里想的其实是一样的,只是现实的虚幻蒙蔽了双眼。

5. 通过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黛玉对于自己和宝玉心灵上的共鸣有了信心,所以,以后的章节宝玉没有摔过玉,宝黛吵架的次数明显变少了。宝玉这块石头和黛玉这根仙草终于达成了木石姻缘。

注意此处是“木石姻缘”,在小说的前八十回中,只有一次在红楼梦曲中提到“木石前盟”与其相对的是“金玉良姻”,着眼点应该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这个前世的约定,对于今世宝黛爱情的作用,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神瑛侍者也是“石头”,瑛就是有光泽的石头,所以木石前盟没有错误。

结合前面的判词,黛玉和宝钗是合一的,在判词中是一起的,在红楼梦曲中为何要分为两支曲子?宝玉的身体和心灵是分离的,在我看来,正是因为宝玉和黛玉精神上的共鸣需要单独提出来,宝玉的身体(神瑛侍者)在宝钗和黛玉之间纠缠,但是宝玉的精神(顽石)和黛玉这株仙草则是始终如一的,需要单独陈述的,这体现了曹公塑造人物的复杂性,从具体的身体升华到抽象的心灵,

后文还有宝玉的梦话,其中提到的也是“木石姻缘”,而不是“木石前盟”,

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曹公这样的文字差异应该有其深刻含义的,木石前盟只是促进了宝黛的初见,而顽石和仙草的“木石姻缘”才是宝黛爱情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人是精神的知己,所以黛玉死后宝玉不会自杀,因为哀莫大于心死,不过是一腔躯壳浑浑噩噩的活在人间。

6. 其他提到通灵宝玉的情节《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贾政问道:“你道友二人在那庙里焚修。”那僧笑道:“长官不须多话。[甲戌侧批:避俗套法。]因闻得府上人口不利,故特来医治。”贾政道:“倒有两个人中邪,不知你们有何符水?”那道人笑道:“你家现有希世奇珍,如何还问我们有符水?”贾政听这话有意思,心中便动了,因说道:“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祟,[庚辰侧批:点题。]谁知竟不灵验。”那僧道:“长官你哪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甲戌双行夹批:石皆能迷,可知其害不小。观者着眼,方可读《石头记》。]故不灵验了。[甲戌侧批:读书者观之。]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庚辰侧批:“只怕”二字,是不知此石肯听持诵否?]

宝玉之所以患病,根本原因是象征他精神的通灵宝玉被声色货利所迷,失去了情梗峰时的真性情。

宝玉是神瑛侍者,他看见姐姐忘了妹妹,和袭人初试云雨情,遵守封建规则,踢袭人发少爷脾气,是封建社会的人。

可是宝玉在精神上是通灵宝玉,潜意识是真顽石,和黛玉是精神知己,容忍晴雯撕扇,鄙视功名利禄,看不起文死谏,武死战。 两种身份在主人公身上矛盾存在,身与心的分离,所以丢失了通灵宝玉,宝二爷会失魂落魄,没有精神只剩躯壳。

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的错位,使得主人公处在煎熬之中,所以宝玉最终会寻求解脱,只是曹公把这种解脱方式选择了出家。

最后一部分,说说甄宝玉,这方面解释很多,包括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但是没有很严谨的证明,圆满的解释。我就提点个人看法吧!

甄宝玉这个角色很模糊,当然,这是指前八十回而言,后四十回对甄宝玉有很详细的描述,鉴于红学家们对于后四十回的态度,我们只能持怀疑的态度。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前八十回(准确说是七十八回),脂批也可以作为参考,这就涉及到甄家的作用,作者以甄士隐和贾雨村来寓意“真事隐”“假语存”,这是为了解决追踪摄迹实录真事,又因有所避忌而必须将真事隐去,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真事当然是指曹家“ 离合悲欢, 兴衰遭遇” 的实事,“ 隐去” 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用之的手段, “ 实录” 才是目的。

这点咱们从删去初稿中“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情节而将秦氏改写为病死, 却又在薄命司的册子中故意留下她悬梁自尽的图画和判词一样,不过是曲笔写曹家真事,却又留下蛛丝马迹,让读者自己体会。

金陵甄府和都中的贾府其实都是现实的曹家,作者在貌似两家的表面下,不忘隐晦的点出“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 又系世交, 两家来往极其亲热的” , 甄家不但也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宝玉, 而 “ 他令尊也曾下死答楚过几次, 无奈竟不能改” , 还有一个“ 溺爱不明” 的祖母, 居然也常常“ 因孙辱师责子” 等等。

写冷子兴说到“ 皇上因恤先臣… … 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 , 脂评就指出: “ 嫡真实事, 非妄拥也。”甄家是“ 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 。脂评或: “ 此衔无考, 亦因寓怀而设, 置而勿论”两者对比,贾府的官职批语往往说真有其事,甄府的官职却说是假的,其实都是曹家的真事的演绎,不过是真真假假,遮掩之法。

还有点明甄家接驾四次,借贾元春省亲写南巡,其实历史上,曹家才是康熙南巡南京接驾四次。

以此类推,甄家的宝玉应该也是这样的作用,甄宝玉和贾宝玉都和作者有密切的关系,当然不能简单的说作者就是原型,但是甄宝玉和贾宝玉却是一体的,故事是真中有假,人物也是假中有真。假的表面详述,真的侧面点醒,互为补足。

甲戌本第二回曾有这么两句脂批“士隐家一段小荣枯至此结住, 所谓“ 真不去, 假焉来” 也。”“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 故此处极力表明, 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写贾宝玉之文, 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第七十一回曾有这样的脂批,一提甄事。盖真事欲显, 假事将尽。,

特别要注意的是“真宝玉”不是“甄宝玉”,其实是暗示读者,这就是真实的人物,真正的宝玉。

前半部分详细写贾府,后半部分应该是详细写甄府,前半部分虚写甄宝玉,后半部分“甄宝玉”的笔墨肯定会加重。

元春省亲,却点了《仙缘》一出戏:脂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钟离权点醒吕岩,何尝不是甄宝玉送玉,贾宝玉顿悟,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一切不过是大梦一场,终究遁入空门。

《好了歌》说: “ 金满箱, 银满箱, 展眼乞丐人皆谤,脂评特指出是“ 甄玉、贾玉一千人”也可见后来要写到甄宝玉跟贾宝玉遭遇一样, “ 贫穷难耐凄凉” 和蒙受“ 世人诽谤” 的,其实曹公前半生养尊处优,后半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啊,北京西北郊的香山脚下,门巷薜萝,环堵蓬蒿,过着“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举家食粥酒常赊,一代文豪就此走过了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

编辑于 2017-11-26 23:34
​赞同 37​
​1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yunjian
yunjian
200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邀,这个问题实在是很典型,因为太多太多人受了周汝昌还错泪谬论的影响,并且误以为贾宝玉是补天蠢石,虽然贾宝玉时常被认为是“蠢物”,自己也常常自认拙物,但如果贾宝玉是补天蠢石,那么他脖子上挂的那一块是什么东西?小说一开始,明确写道:青埂峰顽石,被和尚大施幻术,缩成扇坠大小的美玉,并没有说顽石变成了一个年轻公子啊?(不要受程本系统影响,程本篡改了原文,将顽石等同于神瑛侍者,显然这是违背作者原意的,也是自相矛盾的),后来,小说告诉读者贾宝玉出生时嘴里挖出一块美玉,传述有序,非常明确,贾宝玉口中的美玉不就是指当初被和尚变成扇坠的补天遗石吗?

石头被变成美玉的时候,和尚给上面镌了几个字,等到宝钗问贾宝玉要过通灵宝玉来欣赏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玉上面的字,并且作者还在此处明说,薛宝钗手中的通灵宝玉正是青埂峰顽石的幻象。这还不够明确吗?

在贾宝玉被马道婆诅咒中邪的时候,僧道二人到来,说自己能除邪祟,和尚拿着通灵宝玉说了几句话: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庚辰侧批:正点题,大荒山手捧时语。】

这里的描述十分的明确,没有任何混淆的地方,和尚从贾政手中接过的是通灵宝玉,对着通灵宝玉说:青埂峰一别,这就是告诉我们贾宝玉脖子上挂的那块玉才是补天蠢石,且脂批也明说,这是大荒山手捧时语,告诉我们贾宝玉脖子上挂的玉才是青埂峰下补天遗石,而不是年轻公子贾宝玉,否则贾宝玉此时中了邪正躺在床上,和尚就应该指着昏迷过去的贾宝玉说“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啊!

所以,既然贾宝玉并不是补天石,那么林黛玉什么时候为补天石流了一世眼泪了?正如题主所讲,宝黛初见时,互相都觉得以前见过,顽石来自青埂峰,而绛珠仙子之前在太虚幻境是跟神瑛侍者约定木石前盟,绛珠此前从未去过青埂峰,更没有见过补天石,补天石是直接被僧道携入红尘历幻,也并没有去过太虚幻境或者到过三生石畔,怎么会在第一次相见的时候互相都觉得熟悉曾经见过面呢?

脂批曾经评论过林黛玉对石头的态度:

【蒙: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

这里明确告诉我们,林黛玉的泪是为惜石而落,似乎是为了石头而落,但是却实际上是以惜人而及物的,因为惜那个人,才惜其石,只有惜其石才会惜其人,这最起码告诉我们,人是人,石是石,二者不是一回事,贾宝玉不是补天的蠢物。

这段脂批是评论贾宝玉摔了玉以后,林黛玉为此而哭泣的,脂批在这段情节后面又说:

“黛玉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甲戌侧批:总是体贴,不肯多事。蒙侧批: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

看到没有?脂批在正文中说林黛玉替贾宝玉爱惜天生带来的美玉,可是到了该章的蒙本回末诗,就变成了林黛玉惜其石了!换句话说,脂批将天生美玉等同于石头了,而且脂批说林黛玉是惜其石才惜其人,也就是说人和石不是一回事,那不就是明确说明,贾宝玉脖子上戴的通灵宝玉才是青埂峰顽石吗?

那么为什么贾宝玉被警幻仙子请入太虚幻境,幻境中的仙子看到贾宝玉都很嫌弃,还说原本是等待绛珠妹子的生魂来游玩,却带来一个“蠢物”呢?这是因为,贾宝玉去到了太虚幻境,他脖子上的玉也顺便跟他一道去了太虚幻境啊,仙子们口中的蠢物为何不能就是指他脖子上挂的那块玉呢?

至于为何会有还错泪之说,我下面的解释可以命名为《那些年无处安放的甄宝玉》

为何要这样命名呢?



因为如果说贾宝玉是神瑛侍者下凡,林黛玉是绛珠仙草下凡,看上去是很顺理成章的想法,但是与贾宝玉处处相似的甄宝玉看起来就是多余的了,也无法解释甄宝玉存在的意义, 而甄宝玉又似乎很神秘并且脂批经常说与甄家甄宝玉有关的都是大关键大过节,而周汝昌为了支持自己贾宝玉与史湘云最后成为一对的想法,自然要处理木石前盟的矛盾之处,因为如果贾宝玉与林黛玉有木石前盟,则贾宝玉日后与史湘云在一起就无法让人接受了,故而人为造出一个还错泪之说,认为林黛玉是给神瑛侍者还泪,可贾宝玉是青埂峰的顽石 ,并非真正的神瑛侍者下凡,而真正的神瑛侍者其实是甄宝玉,所以林黛玉还错了泪,所以她的爱情才无法圆满含恨而逝。这样的论调没有原著和脂批的任何暗示,如果还错泪,原著和脂批必然要有暗示性文字,相反脂批反而处处告诉我们林黛玉在正常的还泪,不是搞错了对象,还错了泪。并且周汝昌所力捧的史湘云同贾宝玉成婚一说的根据就是“金玉姻缘”,因为史湘云有金麒麟,而贾宝玉有玉,所以是金玉良缘,然而《终身误》里不是明说: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了吗?在对《红楼梦》创作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邯郸梦》里就有“再不想金玉拖身,再不想烟花故人”这样的戏词,可见从头到尾,贾宝玉都是要摆脱金玉姻缘的束缚的,他恨死金玉之论了,正是金玉之论害死了他的林妹妹,怎么会屈就金玉姻缘之说跟史湘云结合呢?他不是做梦都要反对金玉姻缘的吗?如果说因麒麟白首双星伏下贾宝玉与史湘云的未来结合的话,就与金玉姻缘相矛盾了,因为麒麟是一个公的,在宝玉手中,一个是母的,在湘云手中,俩麒麟都是金子做的,顶多算是金金姻缘,也不是金玉姻缘,并且,最后公的金麒麟不在宝玉手中了,经脂批透露,后来该麒麟到了卫若兰手里,所以顶多能推导出卫若兰与史湘云的缘分,是无法将麒麟伏白首双星跟贾宝玉和史湘云牵手到一起的。

周汝昌在自己的文中说:神瑛绛珠是“下世为人,”可知石头亦是下世为人,所以这顽石明明就是变成了贾宝玉本人!且认为,贾宝玉之所以处处跟甄宝玉相似是因为僧道二人之前在太虚幻境见过神瑛侍者,所以在带石头下凡的时候顺便将石头变成跟神瑛侍者长相一样的人,而真正的神瑛侍者正是甄宝玉,所以林黛玉认错了人,还错了泪,周汝昌的论点不但处处与前面的原文证据相矛盾,且无法自圆其说。周汝昌的还错泪之说都如此站不住脚,那他坚持的宝玉湘云最终结合,白首双星的论调又有几分可信度呢?

还错泪之说是因为无法安放甄宝玉存在的事实,为了给甄宝玉一个合理的存在理由才说他是神瑛侍者下凡,是林黛玉本该还泪的那个人。但是周汝昌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假设贾宝玉是补天遗石变化成人,冒充了神瑛侍者的凡人身份,所以贾宝玉处处跟甄宝玉相似,那么他如何解释,江南甄家的存在呢?江南的甄家与贾府就跟甄、贾宝玉的对应关系一样,也是处处相似,两家就好像是一家一般,难道补天遗石变成跟甄宝玉一样的时候,顺便把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也带下凡了?而且把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也顺便变成了跟甄宝玉他们家里处处一样?这是十分荒谬的。

其次,周汝昌完全没有注意到的是,甄宝玉也是有自己的妹妹的,在贾宝玉做梦梦到甄宝玉的时候,他见到甄宝玉的丫头对甄宝玉说你是不是也在为了你妹妹的病胡愁乱恨呢?如果说,林黛玉是绛珠下凡,本应该为了甄宝玉还泪,只不过认错了人,那么甄宝玉的那个你妹妹又是谁?她看起来多病含愁,甄宝玉的“你妹妹”若还泪,还给谁?难道要还给贾宝玉吗?其实就这个情节就能看出来,甄宝玉不缺还泪给他的人,他自有自己的妹妹给他还泪,无需贾府的林黛玉给他还泪,林黛玉也没有还错泪。



那么如果贾宝玉不是补天遗石,那么他又是谁呢?如果他真的是神瑛侍者下凡,甄宝玉又是谁?甄宝玉跟贾宝玉处处相似,但他们二人谁才是下凡的神瑛侍者呢?

我在《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应该是怎样的?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 回答里面详细分析了甄宝玉和贾宝玉的身份各是什么,我说贾宝玉是甄宝玉的镜中影子,贾府是甄府的镜中 影子,这面镜子就是风月宝鉴,甄宝玉的确是神瑛侍者下凡,但是与周汝昌的看法完全不一样,贾宝玉也是与神瑛侍者密切相关的,贾宝玉是神瑛侍者凡人身份的镜中影子,林黛玉是甄宝玉那个你妹妹的影子,《枉凝眉》中说,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水月与镜花一个是指贾宝玉,一个是指林黛玉,而水月镜花都是影子,真正下凡的绛珠是甄家甄宝玉的那个你妹妹,而林黛玉是绛珠仙草凡人身份的镜中影子。且贾宝玉做的灯谜谜底正是镜子。这就证明了贾宝玉,贾府中的一切人事物都是甄宝玉,甄府中一切人事物的影子的推论。至于还泪之说,清楚的很,水中月林黛玉还泪给镜中花贾宝玉,甄家的你妹妹还泪给甄宝玉。木石前盟中的石,还有贾宝玉做梦时冲口而出的:“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中的石都不是指补天遗石,而是指神瑛侍者,因为跟绛珠仙草定下木石前盟的是神瑛侍者,而不是青埂峰补天遗石,神瑛侍者本身也是石,是像美玉一般的石头,只不过这个石头来自于赤瑕神宫,而非青埂峰下,林黛玉从未还错泪。关于甄宝玉真实身份,贾宝玉与甄宝玉的关系的详细分析影响到了红楼梦整部书的总体结构和主题命意,是极为关键的设定,并且解释了《红楼梦》的真正结局的惊天真相,还是请到下面的链接里查看详情:

欢迎大家点击:《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应该是怎样的?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 看看我的回答(^_^),就能揭开世纪迷团——《红楼梦》原著真正大结局的真相



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云笺说红楼(yunjian_hlm),内有更多最新最奇的红楼解读和新书预售详情

编辑于 2017-11-24 21: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2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16: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被忽略的细节:神瑛侍者为何不让绛珠草枯萎,坚持甘露灌溉
2023-12-16 17:39:32 来源: 君笺雅侃红楼 辽宁  举报
1
分享至
细说红楼梦036:神瑛侍者与绛珠草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前文分析神瑛侍者的身份和原型,从三生石典故为和尚转世,茫茫大士为其忙前忙后看,他很可能是佛祖胁侍弟子阿难尊者。



“瑛”指像玉的美石和光彩。

神瑛侍者与三生石、女娲补天石确有前世今生的瓜葛。

他也因此常来三生石畔,就见到了那株绛珠草。

☞细说红楼系列036,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前文讲到绛珠草时,提到三生石代表“情”,灵河为“迷津”。

世俗弟子修行堪破功名利禄而达彼岸后,尚须挥慧剑斩情丝,在三生石畔将一切世间情剥落,才得修成正果。



而被斩断的情缘汇聚在三生石畔,便如“血泪”凝聚,因情而化为一株绛珠草。

(第一回)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灌溉……”
这里再多提一个著名佛教典故。据《释迦谱卷第二·释迦姨母大爱道出家记第十四》:

沐浴涂香好衣庄严。而人复以好花香珍宝,为步瑶持与其女,岂不爱乐头首受之。今佛所教敕八敬法者,我亦欢心愿以首顶受之。尔时大爱道便出家,受大戒为比丘尼。
佛祖姨母大爱道说动阿难尊者,恳请佛祖同意其出家,为世间第一比丘尼。



阿难尊者与比丘尼最为亲近,与贾宝玉亲近尊重女儿因缘相近。

文殊菩萨曾赞叹阿难尊者的庄严、多闻:“相如秋满月,眼似青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再次印证神瑛侍者,极可能原型便是阿难尊者。

闲言少叙,绛珠草由情而化,血泪凝结,虽不凡,到底只是一株岁月有限的草木。

神瑛侍者怜其为世间情所化之唯一,不忍枯灭,用甘露灌溉,使其久延岁月,便是缘起。

注意这甘露对草木具有大滋补,相当于仙丹,可知其大热、大补的本性。



茫茫大士没说神瑛侍者为何灌溉绛珠草。但从三生石为情之始,绛珠草如血泪之名,也能大致推断出以上故事。

神瑛侍者的行为,很难说是对绛珠草喜爱,当为怜悯世间之“情苦”。

不想一念生,则成心魔,势必沾染因果,承担羁绊。

绛珠草本是多情化身,为草木时还不影响。一旦化身为人,怎不对神瑛侍者产生情孽?



有此因果纠缠,才要下凡历劫斩断。

可惜神瑛侍者本怜悯“情苦”,却不得不重演那三生石畔断情化为血泪之事,着实是一段残忍故事。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2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16: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2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18: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鉴赏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苏轼简介
苏轼的诗词曲代表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2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18: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妙玉说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是何意?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4个回答#热议# 为什么有人显老,有人显年轻?
米格说娱乐 高粉答主
2019-06-05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关注
过去封建贵族家庭或者是富豪人家会被称做门槛高,这个门槛高不光是一个形容词,是真高,体现住宅的气派。而且最有钱和最有势的人,他的门槛要包铁皮,有的家希望自己的铁门槛可以存在一千年。

就算你这个铁门槛能够存在一千年,你能活一千岁吗?纵是真的有千年铁门槛,到头来还不是一掊净土掩风流,只落的一个土馒头(坟头)!

出自——清朝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香菱、芳官等斗草,两人玩到地上,香菱裙子弄脏了水湿,其裙为宝琴所赠;宝玉教袭人给她换一件,香菱临走不叫把裙子事说与薛蟠。林之孝家的查夜,催促快睡,宝玉答应了。林之孝家走后,丫头们请来了姑娘们,大家宴聚玩耍,时已二更,薛姨妈派人接黛玉。

姑娘们走后,宝玉与丫头又玩到四更。第二日早,袭人向平儿夸昨晚“热闹非常”。妙玉下帖祝寿,署名槛外人,岫烟说宝玉应署“槛内人”。贾敬死,尤氏理丧,尤老娘母女三人到宁府着家,贾蓉戏二姨。



扩展资料:

妙玉,《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苏州人氏,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居士。她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自小在玄墓蟠香寺出家为尼。贾府建造大观园,妙玉入住栊翠庵。她在贾母、王夫人面前从容自若,不卑不亢。

在大观园的日子里,她与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惜春、邢岫烟结下友谊;她美丽聪颖,心性高洁,却遭人嫉恨,举世难容;她是佛家弟子,文学上却大爱庄子,感情上又尘缘未了,不洁不空;她才华馥郁,品位高雅,栊翠庵品茶,刻画她茶艺精湛,中秋夜联诗,塑造她为“红楼诗仙”。

宝玉丢失通灵宝玉,岫烟请妙玉扶乩。贾母病危,妙玉不请自来,探望病情。贾母出殡次日,妙玉被贼人掳走,宝玉悲伤叹惋。再后来,贾府传闻她在海边遇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妙玉

18    评论 分享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2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20: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江月
宋-陈妙常
松舍清灯闪闪,云堂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

未睡先愁不稳。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

强将津液咽凡心。争奈凡心转甚。

形式: 词 词牌: 西江月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禅修僧人的夜晚景象。"松舍清灯闪闪"写出了僧人在松木建造的小屋中,灯火微弱而明亮,营造出一种清寂的氛围。"云堂钟鼓沉沉"则暗示了远处寺庙中的钟声和鼓声低沉而深沉,与周围的宁静形成对比,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修行生活的规律。

"黄昏独自展孤衾"进一步描绘了僧人独自一人,面对孤寂的床铺,预示着夜晚的来临和内心的孤独。"未睡先愁不稳"表达了他对于能否保持禅定的忧虑,担心思绪难以平静。

"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揭示了修行者在静思中内心波动,欲望如火难以抑制,显示出修行道路的艰难和内心的挣扎。"强将津液咽凡心"以生动的比喻,形容他试图通过压抑情感来平息欲望,但"凡心转甚"却揭示出这种努力并未奏效,反而加深了他的困扰。

整体来看,这首《西江月》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僧人在修行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展现了禅修者与自我欲望的斗争,以及对心灵平静的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2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21: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玉阶怨
作者: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注解
1、罗袜:丝织品做的袜子。
2、却下:还下。
3、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译文
玉砌的台阶已滋生了白露,
夜深伫立露水侵湿了罗袜。
我只好入室垂下水晶帘子,
独自隔帘仰望玲珑的秋月。

赏析
乐府《玉阶怨》多咏被幽禁宫女之幽怨的乐曲。诗虽以“怨”标题,却不露“怨”字,。首二句写独立玉阶,露侵罗袜,更深夜浓,久待落空,怨情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b90660e3e492.aspx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1129篇诗文 ► 5980条名句
玉阶怨 - 南齐诗人谢朓的乐府诗《玉阶怨》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诗词




《玉阶怨》是南朝齐代诗人谢朓所作的一首宫怨诗。

此诗借班婕妤的哀怨,表达出所有被封建君王遗弃的妇女共同的哀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玉阶怨

  • 作者

    谢朓

  • 作品出处

    《乐府诗集》


  • 文学体裁

    乐府诗

  • 创作年代

    南朝齐代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玉阶怨①

夕殿下珠帘②,流萤飞复息③。

长夜缝罗衣④,思君此何极⑤。[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作品注释

① 玉阶:皇宫的石阶。

② 夕殿:傍晚的宫殿。

③ 流萤:萤火虫。息:停止。

④ 罗:一种丝织品。

⑤ 何极:哪有尽头。


折叠作品译文

夜殿窗外的帘儿已垂下,她隔帘久立,见那帘外的流萤闪闪;它们飞着飞着,直至夜深而息。

长夜漫漫,不寐的她仍在独自缝制罗衣,心中幽深的思念哪有尽头。[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汉成帝时,赵飞燕得幸,班婕妤失宠。班婕妤进见皇帝不得,担心自己地位不保,退而写下《纨扇诗》及《自悼赋》,情词凄怆。谢朓所作的《玉阶怨》,是受晋代陆机《班婕妤》的启发,谢朓以班婕妤的故事制题,写下《玉阶怨》一诗。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作品赏析

首句点明地点是宫殿,时问是傍晚。“夕殿下珠帘”,写出了日夕时分冷宫偏殿的幽凄情景。“殿”字照应题名“玉阶”,交代出宫中的特定环境。“夕”字点出当时正是暮色降临之时。黄昏本是一天之中最令人惆怅的时候,对于宫嫔们来说,又是决定她们今夜有无机缘得到君王恩宠的时刻。然而殿门的珠帘已悄悄放下。这意味着君王的履迹不会再经过这里,那一晚又将是一个和愁苦度过的不寐之夜。首句既是以富丽之笔写清冷之景,又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不幸处境。截取深宫夜景的一隅,令人从全诗展示的画面中体味抒情主人公的命运和愁思,显得兴象玲珑,意致深婉。

诗的第二句“流萤飞复息”,以动景烘托环境之静,让读者沉浸在一片寂静的气氛中。点点闪烁的萤火在串串晶莹的珠帘外飘流,不但融和成清幽的意境,而且使华美的殿宇和凄清的氛围形成对照,令人想到被幽禁在这里的女子纵然能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也无法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更何况她们处在被冷落、遭遗弃的境遇之中。其次,萤火虫多在夏秋之交出现。流萤飞舞是初秋夜景的特征,这就进一步点明时令,补足了首句的意思。流萤透露出秋的消息,难免会使本来就无限怨怅的主人公更觉惊心,又添一层时不待人、朱颜将凋的忧虑。同时,“飞复息”三字还暗示了人从日夕到夜半久久不能入眠的漫长过程。连流萤都停息了飞舞,那么珠帘内的人也该安歇了,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三句“长夜缝罗衣”的主人公。

诗的第三句,“长夜”顶住“飞复息”,点出已到夜深,又不露痕迹地将笔锋从帘外的飞萤转到帘内的人影。此处着意选择自缝罗衣这一细节,还包含着希望邀得君王恩宠的一层深意。如果主人公是一个从未得到过恩幸的宫女,她穿着精心缝制的罗衣,或者能有偶然的机会引起君王的眷顾。那么,她在罗衣里缝入的便是借此改变命运的一丝幻想,这就愈见出她处境的可怜。谢诗之妙却在它没有点明主人公究竟是由于哪一类原因被冷落的,唯其如此,才给人留下了较大的想象余地,也才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概括出所有深宫女子共同的不幸命运。“长夜缝罗衣”的动作暗含着主人公希求获宠的幻想。

诗的第四句,“思君此何极”就是她内心愁思的直接流露了。但从诗中所表现的今夜的情景来看,“此何极”又与“长夜”相应,夜有多长,思也就有多长。对于一个不寐的女子来说,这长夜似乎是没有尽头的,因此她的愁思也是无尽无极的。这种思本身就意味着怨。寓怨于思,含而不露。


折叠名家点评

张玉榖:“这首作品“能于景中含情,故言情一句便醒”。

沈德潜:“这首诗题为“玉阶怨”,而全篇不着一个怨字,虽不着一个怨字,字里行间却无不流露出怨意。所以读之,渊然泠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谢朓(464~499),南朝齐代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刘宋王朝亲重,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与谢灵运同族,经历有些类似,时与谢灵运对举,亦称小谢,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初任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后在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因告发岳父王敬则谋反事受赏,举为尚书吏部郎。后被诬陷死于狱中。现存诗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明人辑有《谢宣城集》,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3]






参考资料
  • 1.玉阶怨·夕殿下珠帘 . 古诗文网 . [2017-9-7]
  • 2.刘永生 - 两晋南北朝诗选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1997年05月 . 172.


班婕妤

陆机〔魏晋〕

婕妤去辞宠,淹留终不见。
寄情在玉阶,托意惟团扇。
春苔暗阶除,秋草芜高殿。
黄昏履綦绝,愁来空雨面。




[url=][/url]
[url=][/url]





陆机 [url=][/url]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孙吴灭亡后出仕晋朝司马氏政权,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132篇诗文 ► 187条名句





班婕妤《怨歌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怨歌行

汉乐府民歌

班婕妤

新裂②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③夺炎热.

弃捐④箧笥⑤中,恩情中道绝。

【注释】

①选自《相和歌.楚调曲》。②“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③飙:biāo急风。

④捐:抛弃。⑤箧笥:qièsì箱子。

①这一篇旧以为班婕妤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

②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

③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

④皎:译作“鲜”。

⑤团圆:译作“团团”。

⑥秋节:泛指秋季。

⑦飙:biāo急风。

⑧捐:抛弃。

⑨箧笥:qiè sì箱子。

翻译】:

舞袖刚刚被撕裂了,手臂洁白得如秋天的明月。最美的时光,莫过于出出入入都在君怀里,那微风轻拂发的感觉真的很幸福。现在常常担心中秋过后,天气转凉,穿上大衣以后,不能再和君这样耳鬓思磨,情也会这样渐渐变淡变没了。

【赏析】

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

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近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琴歌二首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阅读训练

(1)“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这一句诗有何寓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是怎样抒情的?请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以团扇比喻女子,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可随时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2分)表达了女子蒙受恩宠时的满足,同时也说明女子只不过是供男子的欢娱之物,表达了女子被玩弄的悲哀和辛酸。(2分)

(2)运用比喻、象征的艺术手法,语义双关。“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喻爱恋炽热。(2分)团扇在夏季受主人宠爱,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表达了女子担心好景不长,朝不虑夕的心理。(2分)



- 360国学

班婕妤明·胡应麟
长门秋已到,昭阳欢未终。绿苔积永巷,黄叶闭深宫。啼红祗自惜,捣素为谁工。惟将旧团扇,寂寂对西风。

收起


班婕妤明·江源
长信鸾音远,昭阳舞袖长。薄躯甘自弃,隆宠竟难忘。敢效前鱼泣,徒悲画扇藏。自辞同辈后,君莫忌专房。

收起


班婕妤魏晋·陆机
婕妤去辞宠。淹留终不见。寄情在玉阶。托意惟团扇。春苔暗阶除。秋草芜高殿。黄昏履綦绝。愁来空雨面。

收起


班婕妤(一作婕妤怨)》唐·刘方平
夕殿别君王,宫深月似霜。人幽在长信,萤出向昭阳。露浥红兰湿,秋凋碧树伤。惟当合欢扇,从此箧中藏。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 唐 ] 李白

原文
译文对照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译文

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

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



注释

⑴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杜阳杂编》说:“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为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 词。”后来,《菩萨蛮》便成了词人用以填词的词牌。但据《教坊记》 载开元年间已有此曲名。到底孰是,今不可考。

⑵平林:平原上的林木。《·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 毛 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漠漠:迷蒙貌。烟如织:暮烟浓密。

⑶伤心:极甚之辞。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⑷暝色:夜色。

⑸玉阶:玉砌的台阶。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⑹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谢眺《秋夜》诗:“夜夜空伫立。”

⑺归:一作“回”。

⑻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更”一作“连”。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2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21: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潘江陆海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潘江陆海,汉语成语,拼音是pān jiāng lù hǎi,意思是形容人诗文方面的才华横溢。出自《诗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潘江陆海

出处
《诗品》

拼音
pān jiāng lù hǎi


近义词
陆海潘江

注音
ㄆㄢ ㄐㄧㄤ ㄌㄨˋ ㄏㄞˇ

目录
1成语出处
2成语用法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陆(陆机)才如海,潘(潘岳)才如江。"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用法
作宾语;比喻有文才的人。

示例

密纬(钱密纬)肆力于辞赋,潘江陆海,沾丐一时。 ★清·钱谦益《〈钱集之遗稿〉序》
“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是什么意思?点点云中鹤关注IP属地: 天津
12023.04.12 00:07:18字数 875阅读 654



“陆才如海,潘才如江”出自钟嵘《诗品》卷上:
益寿轻华,故以潘为胜;翰林笃论,故叹陆为深。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意思是说陆机的才华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潘岳的才华像长江一样滔滔不绝。后来,“陆海潘江”也就成了人们比喻文才的专用成语,如唐时王勃《滕王阁序》有云:“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即用此典。
陆机 (261—303),字士衡,吴郡 (今江苏苏州)人。为东南望族之后,祖父陆逊为三国时期东吴丞相,父亲陆抗也为大司马。受此影响,陆机十九岁就能“领父兵为牙门将”,他的人生理想也是像祖父和父亲一样随军杀敌。
可是晋灭了东吴,陆机遂退居故里闭门著述,期间著成《文赋》、《辨亡论》,一时声名鹊起。后来出仕于晋,先后供职于多人幕下,为贾谧门下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一。
他在多次政治动乱中凭借一身才气幸免于难,“八王之乱”时被成都王司马颖收留并委以重职,后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时兵败被杀,终年四十三岁。陆机才冠当世,诗、文、赋都卓有成就,尤其是其诗歌创作反映了太康诗坛的繁缛雕绘的风气,多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追求华美典雅的词藻,大量使用排偶,描写繁复详尽。
陆机的代表作为《拟古诗》十二首,基本上都是模拟《古诗十九首》而成,是典型的太康诗歌。
潘岳 (247? —300),字安仁,荥阳中牟 (今河南开封附近)人。少时聪慧,人称“神童”。
潘岳是一位美男子,据说曾经在洛阳的大道上被众多女子围观。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郎、杨府主簿等职,亦为“二十四友”之一,后被小人孙秀以谋反罪栽赃杀害。
他性情浮躁,颇爱张扬才气。当际遇不佳时,就愤愤不平,自命清高;当面对权贵时,却竭力阿谀奉承。
据说有次拜会权臣贾谧,人家的车子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他还望尘而拜,长跪不起,而在《闲情赋》中却说自己是如何的淡泊名利、宁愿过闲情逸致的隐逸生活,人格与文格明显背道而驰。
潘岳的代表作为《悼亡诗》,诗中深切悼念亡妻杨氏,感情低回哀婉、感人肺腑,“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悼亡诗》其一)、“空床委清尘,室虚来悲风”(其二)更是细腻而又深刻地表现出了那种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悲凉和空虚。

西晋太康文学之潘才如江(1)而今又到落花处关注IP属地: 山西
52020.06.15 19:32:42字数 4,572阅读 1,181



西晋太康文学之潘才如江




    潘岳(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即潘安,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汉族,河南荥阳中牟(今河南郑州中牟大潘庄)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
 潘安即西晋文学家潘岳,有“河阳一县花”之称,是为数不多的用花来比喻其样貌的美男子之一。是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之首。虽说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潘安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几尺,他的美貌却是件毋庸置疑的事情,因为在那时候他就已经有了一批死忠的“粉丝”了。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相关的成语与典故有“掷果盈车”、“河阳一县花”、“金谷俊游”、“潘杨之好”、“连壁接茵”等。潘安,君生颀长而白晳,如花一般俊美精致的五官对于中国人对于男子的审美影响之大,已经变成一种千年形成的标准。潘安成为花样美男的代称,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成语典故:
      掷果盈车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潘安人长得很美,驾车走在街上,连老妇人为之着迷,用水果往潘安的车里丢,都将车丢满了。
   白发悲秋  潘安三十二岁仕途不顺、妻女病亡使他那密云般乌黑的秀发添了几缕银丝,当时正值秋天他借古人宋玉、贾谊悲秋的典故写下了《秋兴赋》,后因以“潘鬓”谓中年鬓发初白。 唐李德裕《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越吟因病感,潘鬓入秋悲。”明·无名氏 《石榴花·题情》套曲:“我为他只落得心焦无聊,这离情怎消,谩赢得潘鬓沈腰。”




  花县令  潘安做河阳县令时,,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令满县栽桃花,浇花息讼甚得百姓遗爱。后遂用“河阳一县花、花县”等代称潘安,或喻地方之美或地方官善于治理。而这也是中国最早“花样美男”的出处。庾信《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李白《赠崔秋浦三首》之三:“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村。”《桃花扇》“家近洛阳之县,不愿栽花”,该典故常用来形容为人潇洒、风流(注意不是男女的风流)。
  金谷俊游  当时西晋开国第一开国功臣贾充的外孙贾谧权势滔天,贾谧喜好文学,开阁延宾。渤海石崇、欧阳建、荥阳潘岳、吴国陆机、陆云、齐国左思、中山刘舆刘琨等皆傅会于谧,号曰二十四友,其他人不得参与。这二十四个人占了当时文坛的十分之七。他们经常在巨富石崇的金谷园里饮宴作诗,故称之为“金谷二十四友”。  西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二九一年)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要前往长安,石崇与众人在洛阳之河阳县金谷别墅设宴相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人聚会,后人称之为“金谷宴集”,这次聚会和石崇所作的《金谷诗序》,后人王羲之效仿于是有了“兰亭雅集”和《兰亭集序》。“金谷宴集”中“”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是酒宴上罚酒的鼻祖。
  拙政园  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苏州拙政园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
  望尘而拜  《晋书·潘岳传》中记载“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翻译过来就是,潘岳性格浮躁,趋于势力,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总是等到贾谧出门,看到飞起的尘土就开始下拜。
  潘杨之好  潘岳在政治和为官方面也颇有建树,而其对妻子杨氏的忠一和深情,他和妻子杨氏12岁订婚,相爱终身.杨氏在潘岳32岁时逝世,他为她写的悼亡词情谊真挚,缠绵无尽,并未再娶。更成为千古佳话,有“潘杨之好”的评价。
        潘安不仅长得美,而且还颇有文采。《晋书》中说潘安“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总角辨惠,文藻清艳”。他一生写过许多好诗赋,其《西征赋》、《秋兴赋》、《寡妇赋》、《闲居赋》、《悼亡诗》等都是诗赋中的名篇,至今仍为文学史家所重视。流传后世的有《潘黄门集》。
   潘安早年得到司空太尉赏识,荐举为秀才。在潘安20来岁时,晋武帝司马炎一天来了兴趣,下乡耕田作秀。这场作秀引得当时文人纷纷作诗拍马屁,结果潘岳作了一首《藉田赋》,辞藻清艳,声震朝野,遭人嫉恨,于是被排挤出朝廷。
      赋闲十年后,潘岳终于被重新录用。当了河阳(河南孟州)县令,颇有政绩。在当县令期间,他不失文人的风雅,在河阳县遍种桃树,时人号称“一县花”。不过,本台记者采访时,潘安故里的老人称,潘岳最爱的当是棠棣花。
      公元296年,潘安回到京城做官,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活动,贾谧是史上著名的丑皇后贾南风的侄子。虽然这二十四人中鱼目混杂,后来将其归之为“政治集团”,但在当时实际上是文化人自发形成的小圈子,陆机、陆云以及大名鼎鼎的富翁石崇都位列其中。
      贾谧很欣赏潘安的才华,上朝的文辞多出自潘安之手。后来,因为贾南风不会生子,为达到长期左右朝政大权的目的,准备谋害太子。不幸,潘安被牵连其中。
      具体过程大致推测如此:某天晚上,贾后派人将太子灌醉,哄他抄写一篇草书。太子醉得一塌糊涂,就照着笔画乱抄一遍。然后,太子的墨宝被改头换面,进行技术处理,最后竟成了一篇有谋反之意的文章。而潘安充当的角色,正是对太子文章进行处理。文化人潘安可能从未想到这有什么后果,或许就算想到了,也不得不为之。结果是,贾后很快败亡,司马伦发动兵变入宫,尽诛贾后党羽,潘安当然势在难免。
   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潘安在洛阳被杀,并“夷三族”,时年53岁。




     文学作品中常用“陆才如海,潘才如江”(如《滕王阁序》)来形容陆机与潘安,是魏晋第一流的文学家。潘安诗歌名列钟嵘《二十四诗品》上品,潘安亦是西晋著名文学、政治团体“金谷园二十四友”之首,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闲居赋》、《秋兴赋》、也很知名在小说中常以“貌若潘安”来形容一个人文采风流并且容貌出众。特指男性。在汉魏晋那个时代,赋写得好是文人最高的成就,潘安的《秋兴赋》、《闲居赋》、《藉田赋》文字优美,富有感情,是那个时代顶峰。潘安、陆机是西晋作品流传下来最多的文学家,可见后世对他们的推崇。潘岳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情,读者句句能体味到他内心所想,潘岳的感情细腻,多愁善感这也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一般男性文学家的作品这样的风格不多。
下附其诗文:
                            秋兴赋
  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此焉游处。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遑卮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其辞曰:
  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憀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彼四戚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
  野有归燕,隰有翔隼。游氛朝兴,槁叶夕殒。于是乃屏轻箑,释纤絺,藉莞箬,御袷衣。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月朣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耀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宵耿介而不寐兮,独辗转于华省。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伏首而自省。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仰群俊之逸轨兮,攀云汉以游骋。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讵识其躁静。
  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于容迹兮,殆不践而获底。阙侧足以及泉兮,虽猴猿而不履。龟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绿水。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澼澼。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悠哉游哉,聊以卒岁。
                            闲居赋
  岳读《汲黯传》至司马安四至九卿,而良史书之,题以巧宦之目,未曾不慨然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巧诚为之,拙亦宜然。顾常以为士之生也,非至圣无轨微妙玄通者,则必立功立事,效当年之用。是以资忠履信以进德,修辞立诚以居业。仆少窃乡曲之誉,忝司空太尉之命,所奉之主,即太宰鲁武公其人也。举秀才为郎。逮事世祖武皇帝,为河阳、怀令,尚书郎,廷尉平。今天子谅闇之际,领太傅主簿,府主诛,除名为民。俄而复官,除长安令。迁博士,未召拜,亲疾,辄去官免。阅自弱冠涉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职,迁者三而已矣。虽通塞有遇,抑亦拙之效也。昔通人和长舆之论余也。固曰:“拙于用多。”称多者,吾岂敢;言拙,则信而有徵。方今俊乂在官,百工惟时,拙者可以绝意乎宠荣之事矣。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而屑屑从斗筲之役乎?于是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乃作《闲居赋》以歌事遂情焉。其辞曰:
  遨坟素之长圃,步先哲之高衢。虽吾颜之云厚,犹内愧于宁蘧。有道余不仕,无道吾不愚。何巧智之不足,而拙艰之有余也!于是退而闲居,于洛之涘。身齐逸民,名缀下士。背京沂伊,面郊后市。浮梁黝以迳度,灵台杰其高峙。窥天文之秘奥,睹人事之终始。其西则有元戎禁营,玄幕绿徽,溪子巨黍,异絭同归,炮石雷骇,激矢虫虻飞,以先启行,耀我皇威。其东则有明堂辟雍,清穆敝闲,环林萦映,圆海回泉,聿追孝以严父。宗文考以配天,秪圣敬以明顺,养更老以崇年。若乃背冬涉春,阴谢阳施,天子有事于柴燎,以郊祖而展义,张钧天之广乐,备千乘之万骑,服枨枨以齐玄,管啾啾而并吹,煌煌乎,隐隐乎,兹礼容之壮观,而王制之巨丽也。两学齐列,双宇如一,右延国胄,左纳良逸。祁祁生徒,济济儒术,或升之堂,或入之室。教无常师,道在则是。胡髦士投绂,名王怀玺,训若风行,应犹草靡。此里仁所以为美,孟母所以三徙也。
  爰定我居,筑室穿池,长杨映沼,芳枳树樆,游鳞瀺灂,菡萏敷披,竹木蓊蔼,灵果参差。张公大谷之梨,溧侯乌椑之柿,周文弱枝之枣,房陵朱仲之李,靡不毕植。三桃表樱胡之别,二柰耀丹白之色,石榴蒲桃之珍,磊落蔓延乎其侧。梅杏郁棣之属,繁荣藻丽之饰,华实照烂,言所不能极也。菜则葱韭蒜芋,青笋紫姜,堇荠甘旨,蓼荾芬芳,蘘荷依阴,时藿向阳,绿葵含露,白薤负霜。
  于是凛秋暑退,熙春寒往,微雨新晴,六合清朗。太夫人乃御版舆,升轻轩,远览王畿,近周家园。体以行和,药以劳宣,常膳载加,旧疴有痊。于是席长筵,列孙子,柳垂荫,车洁轨,陆摘紫房,水挂赪鲤,或宴于林,或禊于汜。昆弟斑白,儿童稚齿,称万寿以献觞,咸一惧而一喜。寿觞举,慈颜和,浮杯乐饮,绿竹骈罗,顿足起舞,抗音高歌,人生安乐,孰知其他。退求已而自省,信用薄而才劣。奉周任之格言,敢陈力而就列。几陋身之不保,而奚拟乎明哲,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
        杨氏七哀诗
漼如叶落树,邈若雨绝天。
雨绝有归云,叶落何时连。
山气冒冈岭,长风鼓松柏。
堂虚闻鸟声,室暗如日夕。
昼愁奄逮昏,夜思忽终昔。
展转独悲穷,泣下沾枕席。
人居天地间,飘若远行客。
先后讵能几,谁能弊金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2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09: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这首词是北宋词人晏殊(存疑)所作,写的是暮春朱楼望归人的生活小景。

上片写主人公午醉醒来、心事凝重。院内帘外风轻燕语、柳絮乱飞、花落青苔的暮春景象,反衬出人的孤寂。下片承上写主人公心潮难平、倚楼望远。全词按照时间顺序,由午到晚,融情入景,情景交错。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

作者
欧阳修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北宋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

帘幕风轻双语燕。醉后醒来,柳絮飞撩乱①。心事②一春犹③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④闲倚⑤遍。薄雨浓云,抵死⑥遮人面。消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⑦远。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①撩乱:纷乱,同“缭乱”。皎然《古别离》:“使我归梦兮撩乱。”

②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待的事。谢眺《新亭清别范零陵云诗》:“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③犹:还,仍。

④百尺朱楼:朱楼即红楼,富家女子所居,“百尺”形如其高。

⑤倚(yǐ):靠。

⑥抵死:总是,老是。

⑦平波:平缓而广漠的水流。

折叠白话译文
帘幕在微风的吹拂下,款款摆动,燕子轻语呢喃,像是交流着情话。酒醉醒来,柳絮随风纷飞凌乱。整整一个春天,心里所想的情人至今仍未见。长满青苔的庭院,连晚开的花儿都凋落殆尽了。

在百尺高楼之上,将所有的栏杆倚遍,但那细雨和浓云,总是将视线遮拦。还不知道情人早晚归来的确切消息,只能望着斜阳映照水流,流向远方。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晚春的景象令词人惜暮春思远人,于是创作了这首伤春怀远的作品。

但也有记载这首词的作者是欧阳修,“醉后”作“午后”,“余花”作“红英”,词的最后两句作“羌管不须吹别怨,无肠更为新声断”。作者是否为晏殊,尚有疑问,学术界较支持作者为晏殊的说法。[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怀远之作。

上片主要是写主人公伤春怀人的悲愁和由此引发的纷乱心绪。开篇三句写闺妇触目所见之景,以景起情:晚春的和风轻轻地吹动着帘幕,燕子双双在檐廊的巢上啾啾话语。如此的良辰美景,愈加勾起了对远方恋人的深切怀念,以至主人公借酒浇愁。然而,愁而饮,饮而醉,碎而睡,一觉醒来,只见庭院的柳絮随风舞。“双语燕”在手法上用的是反衬,即以乐景写哀情,以成对燕儿的亲切话语,对照闺妇块然独处的孤独和凄冷。一个“醉”字,展示了主人公忧愁之深。两句合起来,写出了主人公所处的季节(晚春)、时间(午后)、地点(闺房)和眼前的景物(燕、柳),描绘出一幅暮春时节的风物图画,明里写景,暗里抒情,写物亦人。“心事”一句,明点出闺妇的心态。整整一个春天,在孤单、愁寂中度过,心里想的是什么,自己也说不清。“犹未见”与柳絮的“飞撩乱”相呼应,用的是陪衬,即以哀景写哀情,沸沸扬扬的柳絮在风中飘飞与闺妇思念情人的纷乱心绪是极相吻合的。“余花”句,进一步点染了暮春时节的浓重氛围。长满青苔的庭院,连晚开的花儿都凋落殆尽了。然而,花落人不在,燕语人不归,春老红残,香消色减,青春飞逝,衬托出主人公的悲伤。整个上片,以景语为主,景语与情语互见,物象与心绪交融,反衬与陪衬杂用。特别是最后一句,写得情味隽永,深曲委婉,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

下片通过对景的拓展来达到对情的深化,进一步从视野的被阻隔来表现相思之无极。“过片”三句,写闺妇为相思所折磨,禁不住登楼望远,以从“天际识归舟”中求得一丝半缕精神上的安慰。可是,展现在她面前的是如烟的春雨和布满浓云的灰黯的天空,眼前的一切都被严严实实地遮盖了,什么也看不见。“百尺”句,勾勒出闺妇倚楼怅望的痴情形象,朱楼而“百尺”,状楼之高,望之远。“闲倚遍”,言登楼之频繁,盼归之殷切,怀人之情深,惆怅之浓重。“薄雨”句,再次点明季节的特征。“抵死”句,说视线被阻,世事多艰,难如人意。主人公不能“望尽天涯路”,而是“抵死遮人面”,望而不能,盼而难求,足见“天地终无情”,其愁苦之深可想而知。由于主人公盼归不能,音信又断,所以就只能是“消息未知归早晚”,游人什么时候回来,无处得知。末句“斜阳只送平波远”,写得极为疏淡、含蓄,具有丰富的表现层次:一说闺妇登楼倚望从薄雨之日到斜阳之时,景观的变换暗示盼归持久;二说游子取水路而归;三说闺妇等待心爱之人而每每落空,终究失望;四说闺妇盼归的离情愁绪如悠悠江水,“无穷无尽”、“欲断更流”。

本词全篇写得语浅情深,词约意浓,反映了封建社会痴情男女悲欢聚散的人生苦难。全词通过暮春景象的描写,表现了闺妇对游子的殷殷思念之情和盼归不能的惆怅、幽怨的心绪。通篇写得淡雅、含蓄、和婉,体现了晏词的一贯风格。

折叠名家点评
(清)黄蓼园《蓼园词选》:按“心事”二句,言心事未见有春意恰人处,而春已阑矣。“消息”二句,言春归未知早晚,而斜照“平波”,已是送春归模样矣。确是暮春。看此词似有寄托,不独因时即事已也。

(清)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殆有寄慨,非作月露泛辞。韩魏公咏雪诗“老松擎重玉龙寒”,隐然以天下为己任。公之词,其亦有忧盛危明之意乎?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斜阳只送平波远”,又“春来依旧生芳草”,淡语之有致者也。[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晏殊
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其词多写四季景物、男女恋情、诗酒优游、离愁别恨,文词典雅华丽,雍容华贵,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淡雅,含蓄委婉。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今存《珠玉词》一卷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3]

参考资料
1.(宋)欧阳修 - 欧阳修集编年笺注 7 - 巴蜀书社 . 225...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 宋 ] 晏殊

原文
译文对照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碧树:绿树。

⑺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
查看百科>>

12首双燕诗词:清风明月好时光 天涯心语1 2020-03-09   |  154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双燕》
唐代:杜甫
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
应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
养子风尘际,来时道路长。
今秋天地在,吾亦离殊方。

《双燕》
宋代:范成大
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
莫教惊得去,留取隔帘看。

《双燕离》
唐代:李白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
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
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空。
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
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
此诗为寓言诗,写雌雄双燕历尽艰险,生死不渝的“爱情”。一对恩爱燕子相依相伴,快乐幸福,不料一场大火降临,雄燕不幸身亡,雌燕憔悴伤心,回旋不去,非常伤感,凄切而动人。

《燕诗示刘叟》
唐代: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根据题目可知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一位孩子独自远走高飞的刘姓老汉。诗作透过双燕辛劳抚育幼燕的经过,要深刻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采桑子》
宋代: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燕归梁》
宋代:晏殊
双燕归飞绕画堂。似留恋虹梁。
清风明月好时光。更何况、绮筵张。
云衫侍女,频倾寿酒,加意动笙簧。
人人心在玉炉香。庆佳会、祝延长。
此词为祝寿词,是作者参加寿宴时献上的祝词。燕子双双归来,围绕画堂翻飞,好像在留恋如彩虹艳丽的雕梁。此时有清风和明月相伴,正是美好的时光,更何况还有盛大的宴会呢?

《蝶恋花》
宋代:秦观
晓日窥轩双燕语,
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
屈指艳阳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
流水落花无问处,
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
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
词人借女子之口写出,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对春天离去的依依不舍和惆怅之情,也可看作是作者写一位闺中女子看到春天的离去联想到自己的青春也一去不返的愁苦之情。

《少年游·润州作》
宋代: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此时寂寞之人甚至羡慕双栖燕子,因为燕子都有姮娥怜爱。

《清平乐》
五代: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雨后初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这时正是燕子成对成对最为活跃的时候。

《虞美人·寄公度》
宋代: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上片写景,分飞双燕暗喻别离之苦。下片抒情,用陆凯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全词借景寓情,情感真挚,格调悲沉。

《清平乐》
宋代: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词章通过主人公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冷清索寞的意境,这一意境中抒发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
《双双燕·咏燕》
宋代: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
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
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作为一首咏燕词,此词获得了前人最高的评价。它成功刻画了燕子双栖双宿恩爱羡人的优美形象,把燕子拟人化的同时,描写它们的动态与神情,又处处力求符合燕子的特征,达到了形神俱似的地步。


二十首《双双燕》词作,值得品读! 暮云深  2022-04-18   |  233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双双燕,词牌名,由南宋词人史达祖创调。此调以《双双燕·咏燕》为正体代表,双调九十八字,前段九句五仄韵,后段十句七仄韵。另有双调九十八字,前段九句四仄韵,后段十句七仄韵一种变体。

双双燕·咏燕
【宋代】 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双双燕·小桃谢后
【宋代】 吴文英
小桃谢后,双双燕,飞来几家庭户。轻烟晓暝,湘水暮云遥度,帘外余寒未卷,共斜入、红楼深处。相将占得雕梁,似约韶光留住。
堪举。翩翩翠羽。杨柳岸,泥香半和梅雨。落花风软,戏促乱红飞舞。多少呢喃意绪。尽日向、流莺分诉。还过短墙,谁会万千言语。
双双燕·春山
【宋代】 丘处机
春烟淡荡,青山媚,行云乱飘空界。花光石润,秀出洞天奇怪。户牖平高万丈,尽耳目、临风一快。多生浩劫尘情,旷朗浑无纤芥。
堪爱。逍遥自在。疏枷锁,抛离业根冤债。风邻月伴,道合水晶天籁。无限峥嵘胜景,尽赐与、山堂教卖。千圣宝珠,酬价问君谁解。
双双燕·循环日月
【元代】 王吉昌
循环日月,春秋变荣枯,几多相缀。唐朝汉阙,楚苑秦宫兴替。爱海沦流何定,尽荡荡、无生淹滞。惊回浩劫尘情,返照推穷根蒂。
明慧。通三抱一。真心运乾坤,坎离相济。氤氲结括,紫蕴素华藩卫。珠孕玄冥焕赫。显魄炼、云英蝉蜕。出入杳冥。无碍混通三际。
双双燕·满城社雨
【清代】 张惠言
满城社雨,又唤起无家,一年新恨。花轻柳重,隔断红楼芳径。旧垒谁家曾识,更生怕、主人相问。商量多少雕檐,还是差池不定。
谁省、去年春静。直数到今年,丝魂絮影。前身应是,一片落红残粉。不住呢喃交讯,又惹得、莺儿闲听。输于池上鸳鸯,日日阑前双暝。

双双燕·为陈敬如题《燕燕楼图》
【清代】 何振岱
柔风倦日,正开遍棠梨,零花谁主。伤春有客,爱听素禽低语。忙煞双飞燕侣。惯掌上、回身娇舞。有人洒酒花前,署作奁台香史。
眉妩。筝床暗睹。认旧宅新巢,锦书红缕。分明相识,漫记赵家院宇。为语楼前茂树。莫遮断、珠帘疏处。直饶自在回旋,趁取朝朝暮暮。
双双燕·为王阮亭题余氏女子绣柳毅为洞庭龙女传书图
【清代】 董以宁
马蹄惊处,见牧羊龙女,风鬟雨鬓。手持双鲤,嘱向书生传信。还把鲛绡微揾,似欲拭、泪珠相赆。休言别语殷勤,绣不出来声韵。
垂问。依稀若应,宛斜睇双眸,将人细认。还宫奏乐,筵畔料还低瞬。日后终谐姻分,笑濯锦、小儿空聘。此时此际如何,愿得神丝再翻。
双双燕·咏燕,次史梅溪韵
【清代】 吴湖帆
听双燕语,正春湿蒲塘,画桥风冷。冲烟掠水,社客去来肩并。回看缃桃露井。纵倚暖、偎寒莫定。烘晴髻束宫妆,冒雨钗分芳影。
幽径。泥融羽润。共陌上衔花,惯生娇俊。交飞帘底,屏息小窗窥暝。何似双栖梦稳。系心眼、巢梁归信。凝想盼盼楼头,啧啧艳伊玉凭。
双双燕·渗金艇子
【清代】 李慈铭
渗金艇子,趁青幔风前,载愁容与。山光鬓影,同斗镜中眉妩。才听柔声雁橹,已渐入、菱歌深处。多情晼晚红霞,半带寒烟汀渚。
延伫,蘅皋日暮。托浅浅微波,暗通心愫。沅江香歇,来共水荭花语。消得斜阳几度,又撩乱、天边孤鹜。何时约定红栏,看足五湖风雨。
双双燕·咏燕
【清代】 周之琦
柳塘杏苑,认当日轻盈,汉宫姝丽。斜风一剪,弄影爱寻罗绮。久住芹泥旧垒,又贪说、乌衣门第。终朝絮语呢喃,那识投怀深意。
前事。吾庐曾寄。待小院开帘,更将春至。翩翩何许,惯向玉楼凝睇。王谢雕梁任倚,但秋社、光阴能几。从他锦字传笺,空惹故人清泪。

双双燕·又黄昏了
【清代】 俞士彪
又黄昏了,怕败叶惊窗,饥虫闹砌。客馆无人,早把重门深闭。听着谯楼画角,已先自、安排憔悴。枕前多少乡魂,遥隔吴江秋水。
坐久寒侵双臂。但斜背孤灯,自熏罗被。晓风残月,恋着愁人行旅。笑我满怀归思。全不为、莼羹鲈脍。肠断此际情悰,纵有征鸿难寄。
双双燕·旧王谢巷
【清代】 蒋敦复
旧王谢巷,讶不似乌衣,一襟红冷。翩然淡素,鸦点夕阳难并。今夜月明露井。恁寂寂、花阴不定。黄昏剪破春愁,十二珠帘无影。
香径。苔痕碧润。记扶上秋千,玉人娇俊。瑶台归去,一路絮飞烟暝。休唤梨云梦稳。道不妒、双栖谁信。肠断罨画楼西,日暮缟衣独凭。
双双燕·秋燕,用梅溪韵
【清代】 樊增祥
谢家院落,甚青女来时,玳梁霜冷。秋蛾敛绿,约略远山相并。莫睇琴床砚井。听颤掣、花铃不定。朱门昼锁斜阳,满院参差帘影。
秋径。相逢楚润。叹人与花枝,不如前俊。铜驼巷陌,一霎鲤风吹暝。归去沙平水稳。可捎得、莫愁家信。玉雁飞回,无那画楼闲凭。
双双燕·忽然萦绕
【清代】 蒋士铨
忽然萦绕,似飞絮沾泥,落花依草。凭肩握手,著处粉围香袅。又浴向清华沼,学睡醒宛央偎靠。恁般匿笑回身,背面教郎看饱。
谁遣,离情相搅,要镜里藏春,雪中留爪。丹青现影,长贮春云容貌。十七年来何处,怕也似徐娘已老。赚将词客痴魂,展卷一齐销了。
双双燕·本意,用史梅溪韵
【清代】 顾贞观
单衣小立,正秋雨槐花,鬓丝吹冷。镜函如水,长忆画眉人并。残叶暗飘金井。问燕子、归期未定。伤心社日辞巢,不是隔年双影。
香径。芹泥犹润。只一缕红丝,误他娇俊。几多恩怨,絮辙杏梁烟暝。传语别来安稳。待二十四番风信。那时重试清狂,肯放雕栏独凭。

双双燕·和梅溪韵
【清代】 薛时雨
星移物换,盼昔游门巷,社前春冷。空梁泥落何处,倚楼人并。又是桃开露井。问旧主、萍踪未定。可怜遍地蓬蒿,孤负蹁跹双影。
幽径。沾衣雨润。想子弟风流,洒然清俊。穿花掠水,容易夕阳烟暝。把香巢寄稳。莫负了、今年风信。有人海国相思,妆罢画阑自凭。
双双燕·燕兮来也
【清代】 黄之隽
予携度儿来粤,节届立秋矣。燕子方营巢于寓室之楣,怜而赋此
燕兮来也,伴客子天涯,共栖官舍。高凉心性,避却画梁雕榭。只爱閒房静雅。便一寸、楣痕相借。窥帘软语呢喃,恰与吟声撩惹。
聊且。秋泥补罅。纵垒就新巢,已违春社。人家雏早,试翼竞飞花下。偏汝才营半瓦。愧多少、堂前王谢。相逢一样衰迟,脉脉雨窗灯夜。
双双燕·除夕,和梦窗韵
【清代】 杨玉衔
避嚣守岁,有檐竹临风,夜深敲户。沈檀自爇,翠缕拂帘千度。东壁欢呼博簺,好春在、红楼深处。萧然斗室琴书,独被牢愁羁住。
慵举。依梁倦羽。芳讯报初番,酿寒花雨。九衢灯火,一任燕莺歌舞。多少痴呆意绪,待持向、东君分诉。薄酒不温,空负啭年莺语。
双双燕·见燕子营巢有感
【清代】 曹贞吉
旧年社日,向聚燕台边,送君归去。杏花开罢,迟日园林春暮。又栩栩梁间住。听一片、呢喃相诉。不嫌僦舍荒凉,来伴京尘凄楚。
柳絮。池塘何处。看玉剪交飞,乱冲花雨。主人谢客,辛苦旧巢将护。莫待新雏成羽。更去傍、红楼朱户。且自掠水衔泥,睡足一庭香雾。
双双燕·题佟汇白中丞伯仲渔樵图
【清代】 宋琬
皤然二老,似江左风流,惠连康乐。纶竿七尺,雨笠风蓑同著。长啸东临海若,携手入、天台采药。从公看弈仙家,拚取斧柯遗却。
行脚。苍岩翠壑。笑肩拍洪崖,弟酬兄酢。山中留客,童子一双驯鹤。休恋烟霞高卧,看早晚、蒲轮西洛。须倩妙手长康,重画麒麟高阁。

声明:图片从网上**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19:39 , Processed in 0.0988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