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天上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灵黛为晴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8 20: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魂黛为晴影【{绛珠草即湘妃竹//斑竹}】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93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绛珠草”究竟为何物?答案就在潇湘馆
2020-04-17 13:20
古籍名著中,植物修炼成精的例子颇多。比如《西游记》中的“松树十八公”、“柏树孤直公”,“桧树凌空子”等等,都是树精。《聊斋》中的“牡丹花仙”、“菊仙”等等,都是花精。这些植物精都有几个共同点:都已修炼成人形,虽有一定法力,但还没修炼成仙;都停留在凡间,与凡人纠缠不清;都明确指出了原型。

而《红楼梦》中的“绛珠仙子”却偏偏不走寻常路。她虽然也是植物修炼而成,可她和传统的植物精有三点不同:她一步到位,直接修炼成仙女;她一直在仙界太虚幻境,不和凡人发生感情纠葛,只对神瑛侍者心存感恩,直到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后,她才跟着下凡报恩;她的原型“绛珠草”,并没明确指出是何种植物。


陶慧敏饰演的“绛珠仙子”

关于“绛珠草”到底是何种植物,历来猜测不断。猜测越多,越让人觉得神奇。其实“绛珠草”并非神奇之物,潇湘馆就有很多,它就是竹子。

下文我就和大家探讨一下,为何说“绛珠草”是竹子?

绛珠草的两个特性
要弄明白“绛珠草”是什么植物,我们先得弄明白它的两个特性。

首先,“绛珠草”必然是一种草,而非树木花鸟等物。对于这一点,读者们理解基本一致。

其次,“绛珠草”的特点在于“绛珠”二字。《说文解字》中记载:“绛,大赤也。”可见“绛”就是大红色的意思。比如“绛脂”就是大红色的胭脂;“绛纱”就是大红色的纱帐。

“珠”的意思,很多人理解为果实。“绛珠”自然就是红色的果实了。

因此不少读者认为,“绛珠草”就是结着红色果实的草。比如红灵芝、人参、灯笼草,等等。只要是结着红色果实的草,都容易被认为是“绛珠草”。

但“珠”还有另外一种解法,那就是“泪珠”的意思。“绛珠”,意思就是红色的泪珠。红色的泪珠,其实就是血泪。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有一条批语说:“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可见脂砚斋也认为,“绛珠”指的就是血泪。

既然“绛珠”指的是血泪,那么我们只要找到既和血泪有关,又和林黛玉有关的草,“绛珠草”的神秘面纱就被揭开了。


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

和血泪有关的草
自然界中,结红色果实的草比比皆是,但和血泪有关的草,却只有竹子。虽然竹子枝干挺拔,和树木更类似,但实际上它属于禾草类植物。

竹子和血泪的故事,始于娥皇、女英和舜帝。

相传四千多年前,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帝为妃。姐妹俩虽出身于皇室,又贵为舜帝帝妃,但她们却从不骄矜奢靡,心里装着的都是百姓疾苦。而且她们和舜帝的感情都很深厚。

据说当时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条恶龙,盘踞于山洞中。九条恶龙常常去湘江戏水,导致洪水频繁爆发。附近百姓的房屋被冲塌,庄稼被冲毁。百姓为此苦不堪言,却又奈何不了恶龙。

舜帝得知此事后,每天寝食难安。最后舜帝下决心南巡,准备亲自收拾恶龙,还百姓安宁。舜帝出发前,娥皇和女英既担忧,又不舍。但为了百姓着想,二妃藏起忧愁和不舍,欢笑着送舜帝出发了。

谁知舜帝去了一年又一年,总不见回来。娥皇和女英忧心不已,思念不断。最后二人商议,与其在家中担忧,莫不如去南方寻找舜帝。

历经了千山万水,二妃终于来到九嶷山。她们翻遍了九嶷山,包括每个山村,每条小路,可始终不见舜帝踪影。

后来,二妃来到一个叫“三峰石”的地方。此处取名“三峰石”,是因为这里矗立着三块大石头,周边翠竹环绕,十分幽静。突然,二妃看见其间还有一座壮丽的珍珠坟墓,她们十分惊讶。

村民告诉二妃说:“这是舜帝的坟墓,他帮村民除去九条恶龙,让村民重享太平,可自己却累死在这。湘江的百姓就给他修了这座坟。三块石头,是舜帝灭恶龙时用的三齿耙变幻而成。坟上的珍珠,是一群仙鹤为感念舜帝,特意去南海衔回来的。”

二妃听后,悲痛欲绝,一直在这哭了九天九夜。她们眼泪都哭干了,以至哭出血泪来,最后一起死在了舜帝坟旁。

二妃的眼泪洒在坟旁竹子上,竹竿就落下了点点泪斑,有白的、紫的、还有血红的,这就是“湘妃竹”,又叫“斑竹”或“泪竹”。而这血红的斑点,就是二妃的血泪。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知,竹子是和血泪有关的草。


湘妃竹

和黛玉有关的草
那年端午节,元春给宝玉宝钗赐了同样的礼物,黛玉为此很伤心。宝玉为安慰她,就拿了自己的礼物给她拣。黛玉就说:“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

那么黛玉说的“草木之人”,到底是什么草木呢?答案就在三十七回。这一回中,探春倡议起诗社。正式起诗社前,诗翁们都给彼此取雅号。探春打趣黛玉说: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这个典故伏笔八十回后,宝玉会像舜帝一样远离家乡。黛玉误以为宝玉遭遇不测,悲痛得在潇湘馆整日哭泣,眼泪洒在竹子上。后来黛玉哭干了泪水,以至于哭出血泪来,最终泪尽而亡。

探春把黛玉比作娥皇女英,给她取雅号“潇湘妃子”,其实就明确指出了,竹子是和黛玉有关的草。

此外,大观园诸多院落中,唯有潇湘馆翠竹掩映,这也说明竹子特指黛玉。

可见,黛玉说的“草木之人”中的“草木”,其实就是指竹子。

从上文我们可知,竹子和血泪有关,也就是和“绛珠”有关;同时,竹子又和黛玉有关,黛玉前世由“绛珠草”修炼而成,那么竹子就和“绛珠草”有关。由这两点我们可以推测出,竹子就是“绛珠草”。



从黛玉的体态、处境、和品格,来进一步论证:竹子就是绛珠草
从外形上看,黛玉的体态就像竹子一样。
黛玉初进贾府时,曹雪芹通过宝玉的眼睛,描写了黛玉的体态: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所谓“罥烟眉”,指的就是像一缕青烟一样的眉毛。而竹林远远看上去,也好似一抹绿色的烟。宝玉给潇湘馆题的诗中就有一句:“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句中的“烟尚绿”,指的就是那片翠竹。

黛玉的点点泪光,就如湘妃竹上的斑点。

黛玉娴静时如娇花照水,就像那清雅脱俗、俊秀美丽的翠竹。

黛玉因体弱纤瘦,行动起来时,就如弱柳扶风般。而竹子随风飘舞的样子,也如弱柳扶风般。

可见从外形上看,黛玉的体态和竹子很像。



从处境上看,黛玉和潇湘馆的竹子也很像。
黛玉本是姑苏女,只因母亲早逝,才小小年纪远离家乡,来到北方外祖母家寄居。由南到北,黛玉多少会有些不习惯。

黛玉不仅是公侯之家小姐,而且还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在自己家时,日子自然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可进入贾府后,她就只能处处谨慎,时时小心,一切按照贾府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免错了规矩,被人小瞧了去。

何况贾府原比林家人口复杂许多,即便是下人们,也个个不好惹。那些个管家奶奶们,连王熙凤和探春都敢欺负,又哪里会把黛玉这个孤女放眼里?在这种环境中,黛玉感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倒也没什么稀奇。

脂砚斋在“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后留下评语:“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这句评语,其实就说出了黛玉在贾府的处境不易。

同样,竹子在贾府也生长不易。竹子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地区。在我国南方,竹子还能长得不错。而北方寒冷干燥,竹子不易生长。那么潇湘馆的那片竹林,岂不就和黛玉一样,“非生其地”么?

可见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和竹子在潇湘馆一样,都“非生其地”,处境艰难。



从品格上看,黛玉和竹子还是很像。
黛玉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林家,浑身散发着书卷气。她的潇湘馆,也布置得不像女孩儿的闺房,倒像个公子哥的书房。刘姥姥曾赞潇湘馆说:“这竟比上等的书房还要好呢。”

黛玉尤其爱作诗,她作诗总是新雅不落俗套,并多次在诗社中夺魁。她身上凸显了文人的诸多品格,比如淡泊名利、虚怀若谷、正直有气节、清高不媚俗,等等。

黛玉身上的这些文人品格,恰好都是竹子的品格。

竹子常生于幽静之处,甚至空山野外,象征了淡泊名利;竹子外直中空,象征了胸襟宽广,虚怀若谷;竹子生而有节,且枝干修长挺拔,象征了正直有气节;竹子雨过而无尘,如芙蓉出淤泥而不染,象征了清高不媚俗。

人们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就是因为竹子品格高洁。因此,自古以来的文人都特别爱竹,他们咏竹、画竹,甚至举办竹林雅集。“竹林七贤”,“竹溪六逸”,就是文人举办的竹林雅集。

林黛玉骨子里就是一个文人,她身上也有着竹子的风骨和气质,她也十分喜爱竹子。因此,曹雪芹把她写成竹子的化身,再合适不过了。

总之,从体态、处境和品格上来说,林黛玉都像是竹子的化身。由此可见,她的前生“绛珠仙子”,就是竹子修炼而成。也就是说,竹子就是“绛珠草”。



结语:
“绛珠”二字,就是“血泪”的意思。从娥皇女英哭舜帝的典故,我们可知,竹子是和血泪有关的草。

同时,在大观园中,唯有林黛玉的潇湘馆遍植翠竹。黛玉也极爱竹子,她的体态、处境、和品格,都和竹子极为相似,她就像竹子的化身一般。

再者,娥皇女英哭舜帝的典故,也把黛玉和血泪以及斑竹联系起来了。

由以上三点可见,黛玉其实就是竹子的化身。也就是说,修炼成“绛珠仙子”的“绛珠草”,本质上就是竹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枉凝眉是啥意思
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5个回答#合辑# 机票是越早买越便宜吗?


心众眠5
推荐于2019-11-03 · TA获得超过7.6万个赞
关注



《枉凝眉》是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判曲。枉凝眉,意思是白白地皱眉头,命运就这样爱捉弄人,追悔、痛苦、叹息、遗憾,全都无用。

这首曲子写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的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

扩展资料

附《枉凝眉》原文: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意思是白白地、徒然,“凝眉”就是皱眉头,从题目看就是白费心思,天力难回。我们翻到《红楼梦》第3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宝黛初见,宝玉问黛玉的表字,黛玉说没有。

于是宝玉马上送了“颦颦”二字,并解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颦”的意思就是皱眉,“颦蹙”一 词就是皱着眉头,形容忧愁。

这不正合了“凝眉”的意思吗?十二钗,外加一个宝玉,与“凝眉”二字从形容到名字都暗暗相合如此贴切的只有林黛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枉凝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19: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被贾元春联合王夫人撵出贾家?修改“蓼汀花溆”饱含恶意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贾元春“不喜欢”林黛玉,不但从她端午节赐节礼体现出来。更由省亲当晚,她将贾宝玉认为“两全其妙”的红香绿玉,去掉“香玉”二字,改掉“绿玉”一词为怡红快绿体现。


元春省亲后,作者立即见缝插针借贾宝玉之口,讲述了“小耗子偷香芋”故事,小耗子最后说:

“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香玉就是林黛玉。

贾元春去掉香玉和绿玉,就是有眼不识真香玉,甚至是鼠目寸光。

而薛宝钗劝贾宝玉改“绿玉春犹卷”:

“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


彻底坐实贾元春对林黛玉的反对。

其实,修改“红香绿玉”只表明元春反对林黛玉,日后会“拆散”宝黛姻缘。但究竟如何拆散,却是省亲当晚,她的另一个举动折射。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贾元春除了修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之外,当晚她第一个修改的是“蓼汀花溆”。

(第十八回)且说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淑'二字便妥,何必'萝汀'?"

“蓼汀”是形容生长蓼草的水边沙洲,所指大观园蓼风轩,紫菱洲一带。

“花溆”也指水塘岸边。

二者只看表面,确实有点重复。但典故出处不同,贾宝玉若要形容的景致和意境就不同。

“蓼汀”出自唐代诗人罗业的《雁》诗: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


讲的是雁于水边沙洲里栖息繁衍,新雁长大后飞走的情景。

重点在沙洲的作用,大雁繁衍新雁,交接班传承之意。

沙洲指贾家。大雁结合预示姻缘,生儿育女,教育成才后一飞冲天。

繁衍和教育之能,家族壮大之本,是“蓼汀”的体现。

暗示宝黛姻缘最适合贾家。林黛玉最能够传承和教育好贾家未来子孙成才,一飞冲天。

花溆”出自唐代崔国辅《采莲曲》: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是指采莲的情景。

两者结合,将水边和池中景象全部囊括,并非只有水边没有池中,或者只写池中,不写水边。

元春的眼光和心胸,由此可知不如宝玉,狭隘了。

关键“蓼汀花溆”有“雁、莲、红蓼和一池水”,营造出的是和乐安逸景色。


大雁在水边汀洲上栖息繁衍,新雁长大后飞向远方,代表传承,代表家族壮大,代表成才。

可去掉“蓼汀”,就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使得大雁没有立足之地,自然就无法繁衍和教育后代,也就没有了新雁一飞冲天。

谁是“雁”?毫无疑问指向的是丫头名叫雪雁的林黛玉。

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才能为贾府培养出冲天的鸿雁和鸿鹄。

可惜贾元春去掉了“蓼汀”后,便预示林黛玉不但被她与贾宝玉拆散,更是在贾府没有立足之地,必须要离去。

后文林黛玉就是在蓼汀花溆,面对一塘残荷,说出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这句诗本意不重要,重点在被去掉了“蓼汀”花溆和李商隐这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的故事背景。

当时李商隐与林黛玉一样,寄居在舅舅崔戎家中,却因舅舅去世不得不离开崔家,天涯孤旅面对未知的人生。

他于路上借住在一处姓骆人家的水亭,夜里听闻窗外雨打枯荷之声,因思念表兄弟崔雍崔衮而作此诗。


林黛玉在“蓼溆”提到这首诗,便揭开了贾元春当初去掉“蓼汀”所作的伏笔,预示未来林黛玉将步李商隐后辙,也将被迫离开舅舅家中,天涯孤旅面对未知人生。

贾宝玉生日当天,林黛玉作了一首《折足雁》酒令,便呼应了“留得残荷听雨声”,如李商隐一般离去的心声。

果然,当晚群芳夜宴掣花签,预示众女儿的姻缘,林黛玉掣得芙蓉花签。

“莫怨东风当自嗟”,典出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以昭君出塞典故,预示林黛玉将会被远嫁异国为王妃,被贾元春、王夫人母女“撵”出贾府远嫁后死去。晴雯的经历和结局,也做了影射和证实。

《折足雁》酒令和“芙蓉花签”,一个雁,一个莲,恰与“蓼汀花溆”前后呼应。

如果不是贾元春和王夫人从中作梗,破坏宝黛姻缘,林黛玉也不用伤情离去,泪尽而亡。

“蓼汀”被去掉,林黛玉这只“折足雁”在贾府彻底没有立足之地,也只能“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但这还没有完,“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这里的“金玉”,预示林黛玉的离去给了薛宝钗机会,实现金玉良姻。

而《采莲曲》的“采莲”,又表明林黛玉这株“莲”被贾府所“采”,远嫁实际是为贾府做了最后的牺牲。

林黛玉牺牲姻缘,牺牲生命,报答了贾府的养育之恩,也算是有始有终。

而贾元春和王夫人母女,“有眼不识真香玉”,注定要为她们的“鼠目寸光”付出代价。

宝黛姻缘的原型,肯定借鉴了《孔雀东南飞》和《钗头凤》典故,王夫人一如焦仲卿母亲和陆游母亲,逼得儿子与致爱分别,逼得“儿媳妇”远嫁后死去,她也终究害了贾宝玉一生。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4-21 09:31・IP 属地江苏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20: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的谎言:要骗贾宝玉不曾读书,只认得几个字,你看懂了么?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林黛玉初入贾府,贾母询问黛玉读何书: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等到贾宝玉出场再问林黛玉是否读书时,她却变了说法。


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前后不过一会儿,林黛玉竟然言辞不一,对贾宝玉说了谎?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林黛玉和贾母说她读了《四书》,是实话实说。

古人的规矩是长辈见问绝不隐瞒。

贾母问话,林黛玉必须要如实答对。

林如海在林黛玉五岁多时,聘请贾雨村为西宾,教授女儿启蒙。

如今不过一年多,因母亲贾敏去世,林黛玉于二月初二辞别父亲进京,进贾府时估计在二月底,路上过了生日已是七岁。


尽管才只上学一年多,却已经“念了”《四书》。

注意这里的“念”是受教诲,且能贯通、理解《四书》的意思。基本上是全文“背诵”无虞了。

如果不能理解贯通,不能背诵,或者贾雨村没有教授完,林黛玉是不能说“念了”《四书》的。

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竟然“念了”《四书》,自然是极聪明厉害。

不过林黛玉对贾母说了实话,在回答表哥贾宝玉问话时,明显有所保留,原因有两个。

第一,贾宝玉与贾母不同,表哥问话不需要如实回答。

林黛玉说她上了一年学,也没说谎,些须认得几个字,则是谦逊。

同辈交往需要谦逊有礼,避免过于炫耀。

如果贾宝玉比她读书多,不免不以为然。

如果贾宝玉读书不如她,不免心生尴尬。


林黛玉选择有保留的与表哥答对,互相留下余地。毕竟她此时对表哥一无所知,若是唐突容易生嫌隙。

事实很快被验证,贾宝玉随后又询问林黛玉:“可也有玉没有?”林黛玉因没有领会而说没有,导致贾宝玉“发疯”将玉拽下来丢在了地上大闹一通。

结果林黛玉和贾宝玉哭了一双,就是“言语不谨慎”所致。

第二,林黛玉领会了贾母的教诲。

黛玉说完她念了《四书》后,又问姐妹们读什么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贾府这种豪门大族,怎么可能上学只为“认得几个字,不做睁眼瞎”!


贾母如此回答,也不是不认可女儿读书,否则就该像王熙凤不读书一样,不让孙女们去上学了。

她对黛玉说三春不过只“识得几个字”,是在告诉黛玉日后如何说话更得体。

那个年代女儿读书,普遍被认作“无用”。就像薛宝钗后面提到的“本分”。

男儿读书科举,辅国济民是本分。

女儿相夫教子,针线女红是本分。

女儿读书不是坏事,但不应该过于推崇和宣扬。

林黛玉读了《四书》,长辈问如实回答可以,但对外还要尽量委婉,以免被人误认为不“本分”。

所以,贾家女儿尽管都读书,都请先生上学,但从贾母嘴里说出来,就只是“认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


林黛玉初来贾府小心谨慎,“一句不肯多说,一步不肯多迈”,以她的聪慧当然听出贾母话中让她与人说话要“低调”的意思。

当贾宝玉再问,她就有样学样的随着贾母的话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与贾母之前说法如出一辙。

何谓“言传身教”?贾母亲身示范给了林黛玉,就是古代社会母女传承的根本。

那个时代的女儿教养,便是母亲手把手的教诲。

林黛玉的母亲死了,贾母将她接来教养,就是代行母亲职责。

林黛玉在家时,成长和教养由母亲负责。此后便受贾母熏陶。

她的思想、心胸、见识、行事和风采标准,更像荣国公诰命夫人贾母看齐,可是高标准。

日后有人想要“评价”林黛玉,只看贾母就八九不离十。这便是老年间女儿教养的评判。也是贾母接林黛玉来贾府的目的。

可惜林黛玉并没有在贾母跟前多久。贾元春的一道旨意让她随众去了大观园,导致贾母教诲中断,才有了后文读禁书,与贾宝玉“谈情”“喂酒”等事。


大观园中故事固然美好,却脱离当时的社会礼教,完全失控。

贾元春为了帮助王夫人争夺贾宝玉的监护权,不惜将众人安排进大观园,远离贾母长辈们身边,中断教养,最终“自食恶果”。

王夫人眼睁睁看着宝黛越走越近,尽管百般阻拦,破坏宝黛姻缘,促成金玉良姻,到底还是失去了儿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可笑的是,林黛玉七岁“念了”《四书》,贾宝玉十一二岁时,《四书》还不能完全背诵,还要贾政亲自吩咐贾代儒只让他背诵《四书》就好。

贾宝玉的房间一如女儿闺房,林黛玉的书房堪比上等书房。两相比较就知道谁高谁低。

王夫人不选这样的林黛玉,就是小耗子说其他耗子鼠目寸光,不识“盐课林老爷家的千金才是真香玉呢”。

王夫人有眼不识真香玉,“鼠目寸光”实锤。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4-19 11:03・IP 属地江苏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20: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三大冤案,几个奇冤惨剧只讲一件事:林黛玉被嫁作潇湘妃子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红楼梦》续书讲贾宝玉丢了玉,突然糊涂了。林黛玉病情恶化,贾母和凤姐筹谋“调包计”,用薛宝钗李代桃僵假冒黛玉与宝玉结了婚。

金玉婚礼当晚,林黛玉“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泪尽而亡。

这段描写不可谓不凄美,却与八十回前曹雪芹的原文线索彻底无关。

尤其是八十回前的三大冤案,早已演义出宝黛爱情悲剧的因果绝非是“调包计”。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红楼梦》三大冤案,分别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张金哥退婚案和石呆子失扇子案。本文就讲一讲它们与宝黛姻缘的关系。

一,“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这个案子涉及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被拐一案。

拐子将甄英莲养大培养好后带出来发卖给冯渊,却因冯渊不想“买卖”唐突了英莲,便约定三日后正式迎娶。

不想拐子贪心人卖两家,又把英莲卖给了薛蟠。导致冯家和薛家抢人冲突,薛蟠纵豪奴打死了冯渊抢走香菱。

这段故事的关键便在于“人物”的影射和故事的伏笔。

甄英莲随后被薛宝钗取名香菱,彻底从“小姐”沦落为丫头、小妾。

甄英莲与林黛玉、晴雯分列金陵十二钗三册之首,晴为黛影,香菱也是黛玉之影。甚至甄士隐一家三口便是宝黛钗三人经历和结局的缩影。


香菱先“丢失”后卖冯渊,与之有了三日婚约。

冯渊是谁?“逢冤”也。

贾元春省亲当晚,点的第一出戏名叫《豪宴》,出自《一捧雪》。脂砚斋批语[一捧雪伏贾家之败]。

《一捧雪》中的主人公叫莫怀古,被小人汤勤忘恩负义构陷,逢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一捧雪》影射贾府之败,“逢冤”的肯定是贾家,尤其指向了贾宝玉。

香菱既与冯渊有三日婚约,被薛蟠横插一脚抢夺了去,便暗示林黛玉和贾宝玉在有了婚约后,被人“抢”了去。

《红楼梦》中类似伏笔,是作者惯于作用的,可说比比皆是。

薛蟠字文龙,号“呆霸王”。他本人与林黛玉也有关系,后文一见黛玉而“酥倒”,奉若仙人。


薛蟠与林黛玉不可能有姻缘交集,但蟠、龙和霸王有帝王之意,如果结合潇湘妃子的名号,以及林黛玉的姻缘签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是昭君出塞的故事,便能够得出一个结论:

八十回后,贾宝玉和林黛玉到了“谈婚论嫁”,甚至不排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差最后定亲时发生了意外。姻缘被一个“帝王”横插一脚,导致林黛玉像香菱一样,被抢走做了潇湘妃子。

林黛玉的《葬花吟》《五美吟》《桃花行》《柳絮词》这些诗文,《折足雁》酒令以及她说喜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是李商隐被迫离开舅舅家,踏上未知人生旅途时的境况,都证明林黛玉最终绝不可能死在贾府,而是“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像那个在潇湘馆放飞的美人风筝一样,一去不回。


二,张金哥退婚案

王熙凤在秦可卿出殡之时,受馒头庵净虚蛊惑,为三千两银子包揽诉讼处理了张金哥退婚案。这个故事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张金哥与未婚夫,最在退婚后一个上吊,一个投河,悲剧设定肯定出于《孔雀东南飞》。

只是刘兰芝是投河自尽,焦仲卿是上吊自尽,与张金哥和未婚夫相反。

而《孔雀东南飞》中,焦母贪慕权势富贵,也为儿子前程计,执意逼迫儿子休妻,便也与张金哥退婚案的故事主线脉络不差。

张金哥父亲同样因贪慕权势,想要女儿退婚再嫁,导致人财两空的悲剧。

其实,宝黛钗三人的姻缘原型,曹雪芹毫无疑问借鉴自《孔雀东南飞》《梁祝》和《钗头凤》故事。


这三个故事,在《红楼梦》里都有提到,张金哥案是一个,薛宝钗看到宝玉去了潇湘馆,追扑两只玉色大蝴蝶是一个,林黛玉不喜欢陆游诗,让香菱别学又是一个。

且三个典故的共同点,都是有情人被迫分离,女方再嫁后死去。也与香菱被抢走为妾死去对照,影射了林黛玉的远嫁。

王夫人就像那焦母和陆游母亲,强势导致儿子与挚爱分离不得长相守。

回到张金哥退婚案,分明指向的是宝黛姻缘破灭的“根源”,如《孔雀东南飞》一样是母亲从中作梗,姻缘悲剧的核心,是为富贵和儿子前程计。

其二,张金哥遭遇李衙内“横插一脚”骚扰,典出《水浒传》高衙内骚扰林冲妻子。

借由高俅与林冲关系的破裂和权力之争,影射长安知府与长安守备的权力之争。更暗示宝黛姻缘因贾府未来卷入权力斗争而失败。伏笔清晰而明确。

王熙凤的干预,对张金哥和未婚夫来说代表“无可抗力”,又与“葫芦案”中薛蟠所影射的帝王强势相呼应。

王熙凤是凤。

薛蟠是龙。


林黛玉最终被迫效仿昭君出塞,远嫁异国做了潇湘妃子,自然是皇帝和贤德妃贾元春下旨赐婚,才让贾府上下不得不顺从。

通过这两个冤案,基本还原了宝黛姻缘悲剧的真相。但要再加上石呆子失扇子案,就能更加清楚,甚至达到完美的闭环。

三,石呆子失扇子案

石呆子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怎么也没想到因家藏二十把扇子,引起贾赦“贪欲”,买卖不成被贾雨村陷害入狱,家破人亡不说,更被谋夺去所有扇子。

这个冤案是贾府亲自造成,贾雨村再一次在其中做了小人和不光彩的角色。

看完石呆子案始末,很容易能认出其故事典出《一捧雪》。

石呆子就像莫怀古一样,受奸人构陷谋夺“宝贝”而家破人亡。

《一捧雪》伏贾家之败,读书人参考“石呆子案”,可看到日后贾府之败。

扇子通“散”,是《红楼梦》里一以贯之的伏笔。

贾府家破人亡,自然树倒猢狲散。


但石呆子的扇子重点除了“散”的意思,更锁定在具体的人物之上。

石呆子,与冯渊、张金哥未婚夫一样,就影射“衔玉而生”的贾宝玉。

石呆子“失扇子”,指向的也是贾宝玉的姻缘之散。

这个案子的关键,不在于石呆子如何逢冤被害,而在被夺去的那二十把扇子。

原文也很有意思,曹雪芹借由平儿之口告诉薛宝钗,实际略去很多细节,却唯独对石呆子所珍重如性命的扇子种类如数家珍。

(第四十八回)平儿道:“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拿出这扇子略瞧了一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因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


湘妃,潇湘妃子,就是林黛玉。

麋鹿,蕉叶覆鹿的蕉下客,贾探春。

玉竹,贾宝玉或者林黛玉。

棕竹,踪迹,去向。棕竹生于南方,尤其东南亚一带最多。

贾雨村插手石呆子案,结合《一捧雪》故事来看,真正导致贾宝玉与林黛玉“失散”。

平儿将这个故事讲给薛宝钗听,也解释了[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正是贾雨村忘恩负义的出卖,导致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失散。再结合当初他背叛甄士隐,为前程牺牲甄英莲的葫芦案,就会发现贾雨村又接连出卖了恩人林如海的女儿和恩人贾政的女儿。谁帮他的结局,都一样。

但薛宝钗也正是等到贾雨村的“出手”,解决了林黛玉,才找到机会嫁给贾宝玉,并不存在“调包计”之说。


据此,石呆子失扇子案,张金哥退婚案,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便将贾宝玉“逢冤(冯渊)”被害,“失去”林黛玉做潇湘妃子的细节,全都讲解清楚。

三个案子一以贯之,互为伏笔,最终线索都指向贾宝玉和林黛玉被迫分离的悲剧结局。

关于贾探春的“乱入”,也有伏笔可查。

潇湘妃子是贾探春为林黛玉所取。典出尧帝女儿娥皇女英二女同嫁舜帝的典故。

贾探春的杏花签结合判词,也是远嫁异国为王妃,自然也是皇帝以贤德妃之妹赐婚。

所以,贾宝玉不只失去林黛玉导致她像刘兰芝一样外嫁后死去,更是同时失去了妹妹贾探春。

二女同嫁的归宿,根据薛宝琴当初分别送给林黛玉的水仙和贾探春的腊梅后,讲述的西海沿子真真国女儿作诗来看,就是盛产棕竹的西海沿子一带,大体是如今东南亚和南亚范畴。岂不正是回归了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


还有,贾宝玉和贾探春合作的《南柯子·柳絮》,也预示贾宝玉出家后寻踪找到妹妹探春,并在林黛玉坟前守墓余生。

贾探春: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贾宝玉: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贾宝玉的意思,并非与妹妹约定隔年再见,而是与林黛玉的约定!找到了探春,也就找到了黛玉。

至于薛宝钗“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便源于贾宝玉已经不在中原故国,也去了西方“取经”,只是他的经是“情”罢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4-19 11:01・IP 属地江苏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20: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早秋山中作
作者: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谿守故篱。岂厌尚平婚嫁早,
却嫌陶令去官迟。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知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52fceee85532.aspx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417篇诗文 ► 888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07: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并未理论,因问起昨日可有什么事情。袭人便回说:“二奶奶打发人叫了红玉去了。他原要等你来的,我想什么要紧,我就作了主,打发他去了。”宝玉道:“很是。我已知道了,不必等我罢了。”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说着命小丫头子来,将昨日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袭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甲戌侧批:金姑玉郎是这样写法。]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大奶奶、二奶奶他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老太太说了,明儿叫你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呢。”宝玉道:“自然要走一趟。”说着便叫紫绡来:“拿了这个到林姑娘那里去,就说是昨儿我得的,爱什么留下什么。”紫绡答应了,拿了去,不一时回来说:“林姑娘说了,昨儿也得了,二爷留着罢。”

李清照 《月满西楼》赏析
桥牌精确法 2012-03-22   |  125261阅读  |  27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李清照月满西楼赏析
[ 2008-7-24 12:28:00 | By: 水晶的心 ]



李清照 《月满西楼》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 ,“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原】端午节赐礼后,薛宝钗的一句话刺伤了元春的心,金玉良缘彻底凉凉 珍爱红楼梦 2020-11-06   |  74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都说宝钗懂世故,又善弄世故,但是,她却不懂得生活吧。
这不懂得生活,指的是她不知道如何真诚地与众人相处,弄得大家都不愿意理她。
还是先讲讲《面对黛玉的好,史湘云痛定思痛,短短一句话直接点破薛宝钗的不堪》这篇文章里所谈到的贾宝玉要为林黛玉配药的那件事吧。
当时,贾宝玉讲得挺用心,王夫人不相信,薛宝钗又不配合,故意撒谎说不知道贾宝玉所讲的那回事,弄得贾宝玉和林黛玉都非常难堪,在王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这样,薛宝钗自己是非常高兴,但是转眼间她就遭了报应。
因为这件事,宝黛之间又闹了别扭,黛玉要去贾母那里吃饭,贾宝玉见黛玉当时也羞了自己,心里不舒服,一时间就不想跟黛玉去。黛玉也觉得宝玉可恨,宝玉为什么要在那种场合谈论她的病,谈论为她配药的事,还说不圆转,就不等贾宝玉,自己径直去了。
薛宝钗自己制造了不和谐,这个时候却又装好人来劝和宝黛二人,分别劝他二人去迎合对方。谁知道宝黛二人都回了她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
试想,面对宝钗的“热心”,宝黛二人给出的答复完全一致,又是那么样的冷冰冰,他们二人懒得理的又何尝不是薛宝钗。是啊,一个人如此阴阳不定,让谁都觉得讨厌。宝黛也就只好用这种语气来下逐客令了。可惜薛宝钗太愚蠢,不自知,最后还是宝玉明说,让她去抹骨牌,她才惺惺地离开了。这样的宝钗是不是着实让人觉得可笑呢?
不止是宝黛,后来,元春对宝钗也会非常地失望吧(如果元春真的做出了那样的安排)。
端午节赐礼,元春派人从宫里给大家带来礼物,从那份安排可以看出,元春对薛宝钗可谓是垂爱有加啊。她们一心想着金玉良缘,元春就舍弃黛玉,直接给她和宝玉安排同样的礼物,可谓是非常明显地暗示了元春对金玉良缘的支持。真乃天大的恩赐啊。
谁知薛宝钗装作不好意思不说,还完全不知道感恩。且看她和王熙凤的一段对话你就知道了。
一时,凤姐来了,因说起初一日在清虚观打蘸的事来,遂约着宝钗、宝玉、黛玉等看戏去,宝钗却笑道:“罢罢,怪热的。什么没看过的戏,我不去了。”
薛宝钗啊,你真的是一个愚蠢的人吗?这哪里真的是去看戏啊,你就不知道元春的真正目的吗?是去打平安蘸,是去祈福啊。你就这么拒绝了,真是枉顾了元春送礼的一番心意。你这么一句话语,若传到了宫里,岂不是会让元春心寒吗?此后,金玉良缘一直难得有进展,彻底凉凉,自是薛宝钗说错了话,刺伤了元春之心的缘故。


这也就是真正的生活了。平常,纵然你算计着一切,表现得如何的好,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待人不真诚,不懂感恩,终究还是不能取得大家的信任,难以获得大家的喜爱。
薛宝钗的懂世故,也就是只是看似懂世故。她小聪明有余,智慧不足,又好玩弄世故,到头只不过是一场悲剧,就自是在所难免了。
因此,懂得生活的人,才是真正懂世故的人。懂世故,更要懂生活。
主编:与心幽欢  微信号:hutashi1983





[url=]+关注[/url]



珍爱红楼梦
珍爱红楼梦微信公众号创办者,文史爱好者,教育工作者
2483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端午日赐衣
[ 唐 ] 杜甫

原文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译文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注释

宫衣,指官服。被恩荣:指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

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
原创 红楼梦:元春端午赐礼宝玉和宝钗,她真的有权力给贾府赐婚吗? 2024-02-04 22:43 发布于:广东省


书中第二十八回中写到了元妃在端午赐礼之事,宫里赏赐的礼物,宝玉的和宝钗的是一样的,而黛玉的则和贾府三春的一样。宝玉见了觉得很奇怪,在他看来,应该是他的和林妹妹的一样才对,怎么反而和宝钗的一样呢?
这赏赐的礼物一样,是不是就暗示了元春已看中宝钗,选择她为宝玉的妻子人选?基于先前的金玉良缘的说法,很有此可能,至少贾府里面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就连老太太都要宝玉第二天进宫去谢恩。当然,谢恩是假,希望宝玉当面向元春问情况才是贾母的本意。
其实元春端午赐礼真的是代表赐婚的意思吗,元春作为皇帝的妃子,有没有权力为自己的弟弟——国公府的少爷贾宝玉赐婚呢?答案是没有的,元春本人是没有权力赐婚的,真要赐婚只能是她求得皇帝恩准,由皇帝正式来下旨赐婚贾薛两府。但是皇帝真的会下这样的旨意吗,当然不会。下面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为什么皇帝不会这样做。
1、元春是个不受宠的妃子,皇家不会看她的面子赐婚宝玉宝钗。
元春十几岁进宫,宫中十多年一直为女史,不痒不痛的。后来却突然封妃,这是受宠的表现吗,并不是,这也称不上是好事,甚至可以说是大祸将至的预兆和提醒。
她进宫多年,在最美好的年华都从来没有得到过重视,又怎么可能人到中年时却一朝得宠,突然晋升为妃呢,这难保没有皇家的阴谋和考量在内。
元春封妃后,皇家恩准后宫可以省亲,这可能也是一种试探的手段,若贾府能看懂这招就该选择低调行事。但他们却被这天大的喜事蒙昏了头,不仅欣然请旨省亲,还为此大兴土木,建造大观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或许皇家也算准了贾府会如此,所以这也是掏空贾府财政的一种手段,并可以据此查明贾府的账目来源,是否存在贪污情况。
再看看元春省亲的时间,居然是大晚上的回来,且短短几个钟,然后又赶着凌晨回去。这时间真的充满诡异,贾府应该也没有想到,所以他们一大早就按制盛装打扮好了,不料从早等到午,再等到天将近黑了,才收到太监传来的消息说要晚上才到。
既然是皇家天恩,怎么却不给安排个好的时间,而是选择天黑以后的晚上回娘家呢?贾府兴师动众的,从满腔期待到惶惶不安,越等越不安的。就算不考虑贾府,就是元妃本人也累呀,大半夜的不在休息,却在归省,而凌晨又得匆匆赶回去不耽误第二天当差。这场景可不像是得宠的妃子,反倒像是在受惩罚的感觉。这对贾府是一又何尝不是一种打脸的做法,他们觉得皇妃省亲是莫大的荣誉,殊不知这是皇家的一种嘲弄和试探。
还有一个诡异的地方,就是省亲时元春全程都在流泪哭诉,这像是喜悦的样子吗?她口里说是在皇宫见不到亲人而思念,但实际上很有可能她清楚皇帝背后是什么意思,只是她没有办法说出来,说出来就是死啊,所以她只能流泪,只能含糊其辞,隐隐的提醒贾政要节俭不要繁荣太过了。这些都是在提醒贾府要适而可止,要看懂当前的形势。但贾府身陷其中,却是看不明白,终于导致了后面的抄家,一败涂地。
2、贾府代表的是旧王势力,元春若支持贾府就相当于反对新王势力,她的想法根本不会得到支持。
贾府宁国公、荣国公当年因对先王有救命之恩,所以他们得以封为公爵,并沿袭子孙,贾府几代享尽了繁华富贵。
但是王权必定有交替,先王让位,新王继权,就必须培养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心腹。
昔日的四公八王,如今已经各自为政,有各自支持的党派。贾府和北静王府走得最近,而忠顺王府和贾府却是对手。忠顺王府不一定站在新王这边,他也许自有野心,但贾府若有点风吹草动,他们却很乐意落井下石的,毕竟不是自己一派的势力,能除去就绝不留着。
忠顺王府也许先和新王联手,除去贾府这个政敌再自己壮大;也许没有忠顺王府的参与,只是新王想要对付贾府,但是不管哪一种,贾府都是不会被允许继续强大下去的。
新王要全面掌权,就必须清除全部的旧势力。所以元春的封妃不过是一种迷惑手段,待掌握了贾府的情况后,必然会乘机处理掉贾府。元春的富贵已不会长久,又怎么可能会为贾府的下一代赐婚,若皇帝赐婚则相当于公开表明态度,贾府仍是皇家信任和依靠的权臣。
但事实上皇家早已容不下贾府,这样的情况下,还给贾府赐婚,皇帝又不是傻子。那些做臣子的,哪一个的眼睛不是随着皇帝来转,皇帝的态度就决定了他们的态度,白白给贾府赐婚,增加他们的人气吗?
皇帝是不可能会给宝玉赐婚的,虽然薛家的根基不值一提,但他也犯不着去做这样的人情,元春又不是真正的宠妃。别说她不敢向皇上提出这样的想法,就算提出了也只会直接被驳回,甚至自己还落个不是。元春若是个懂事的,就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她一旦提出,更是加速了贾府走向败落,毕竟这也是给了皇家一个理由。
所以元春的端午节赐礼,若是真的,只能说是她的一厢情愿,是她想凭个人的力量影响贾府的选择,毕竟她是贾府在宫中的后台。但是这个赐礼,怎么看都更像是假的,有可能是王夫人做的手脚,或者王夫人授意元春这样做的,并不是为了真正的赐婚,她们都清楚让皇上下旨赐婚是不可能的。
只是借着元妃的意思,贾府可能会为了她转而考虑一下宝钗,大体抱着的是这样的心思吧,并不是真正的赐婚。因为元妃并没有权力来赐婚,她也没有能力让皇帝为了她来下这样的旨。这一切也像金玉良缘一样,不过也是个幌子而已,能成固然好,不成也就罢了。这就是端午赐礼的真相。




原创 细品贾元春端午节赐礼,隐藏了许多深意,不愧是贵妃娘娘 2020-06-24 07:01

在《红楼梦》中,端午节前夕,被困在那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的元春,早早地派人给贾府送了节礼。作为皇宫贵妃、荣府长女的元春,她赐给荣府的这份端午节礼物,实在是用心用情的。
一是彰显了等级分明。封建社会,礼制严谨,等级分明,在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体现的都非常明显。元春所处的皇宫更是礼制森严到极致的地方,她当然要时刻谨守严奉。
在端午节的赐礼中,元春遵循的首要原则便是等级高低。贾母作为贾府金字塔尖的人物,身份最为尊贵,她既是元春幼时直接的教养者,与元春感情深厚;又是官封的一品夫人。一品夫人是诰命夫人中级别最高的封号。所以,她的端午节礼单是这样的: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香如意一个,玛瑙枕一个,有六样之多,为赐礼之最。
接下来少了玛瑙枕的“五样礼”是贾政、王夫人和薛姨妈的;收到“四样礼”的是与元春情同母子、令元春牵肠挂肚的宝玉,以及元春的表妹宝钗、两位嫂嫂李纨和凤姐;收到“两样礼”的是黛玉和其他“三春”。
二是体现了因人而异。在端午节的赐礼中,元春显然不是完全的“例行公事”,也是特别用心的。
比如像送给贾母仅一份的玛瑙枕。玛瑙枕是古代石枕中的类属。玛瑙是一种玉髓矿石,性辛,味寒、无毒,具有药用价值。李时珍说玛瑙“主治目生障翳”,经常用玛瑙枕头,有利于凉血明目、促进睡眠之功效。
贾母作为老年人,睡眠质量肯定不会很好,枕上自己一手调教的贵妃孙女送的玛瑙枕,心情舒畅,势必能一觉到天亮。
比如,送给妹妹们的宫扇和红麝香珠。宫扇就是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看到的那种长柄圆绢扇,又叫团扇。过了端午,就是盛夏了,精美的团扇当然是姑娘小姐们必不可少的降温神器了。
红麝香珠是用麝香加上其它配料做成的红色珠子。早在宋代,宫廷中就将香珠作为夏令时节消夏避暑之物。
宋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记载:香出交趾,以泥香捏成小巴豆状,琉璃珠间之彩丝贯之,作道人数珠,入省地卖,南中妇人好带之 ”。
清代医案有雍正的避暑香珠之方,香药“共为细末,入前药汁内搅匀,作扣大串成”。香珠加以装饰后,供皇帝御用或作赏赐之用,在明清时期香珠也是端午时节的必备之物。
比如,送给李纨、凤姐两位嫂嫂的礼物是“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都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的。
纱罗可以做衣服;香袋是清代比较流行的饰物,即使在现代端午节仍然有给小孩子做香囊、带香囊的习俗。特别是那个锭子药,更是实用。
锭子药,就是做成锭子形状的药物,就是将几味中药材磨成细粉,再添加适当的粘合剂,制作而成。锭子药的种类很多,但它们最主要的功能都是避暑、除潮、解毒等。
清朝的皇宫里,每年都要制作锭子药,甚至,锭子药的赏赐还被当做年例定下来。从《光绪十八年奉旨传合紫金锭档案》中可以看到,光绪皇帝曾要求把紫金锭做成“莲蓬子镯子”的样子,并且对于每个的重量都有明确要求。
李纨和凤姐都是有小孩子的人,小孩子比较容易生病,锭子药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常备之物。
三是暗含了深层含义。当然,元春的端午节赐礼不仅是因人而异,而且是别有用意的。“红谜”们历来把元春的端午节赐礼看成元春支持“二宝”联姻的一次暗示。
在端午节的赐礼中,元春特别地把宝玉和宝钗的礼物安排的一模一样: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扇、珠是端午节赐礼的“基础款”,“二宝”多出的是凤尾罗和芙蓉簟。
凤尾罗是有凤尾花纹的绫罗绸缎,质地非常轻薄,应该是类同与贾母所描述的“软烟罗”,是上等的丝质物,可制成夏日用的薄被,其在古代常隐指鸳鸯被。
芙蓉簟是古人使用的精细凉席,一般都是竹蔑编制或者苇编,铺床凉爽宜人。李清照的经典词作《一剪梅》中的首句就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芙蓉簟与玉簟是一样的,此首词就是描写夫妻之情的。“二宝”特别款的礼物都的确是都指向了婚配的意涵。
当然,支持“二宝”联姻到底是元春“独立的意思表达”,还是他人授意的呢?文本中并没有提及,她真的不喜欢黛玉吗?非也。在元宵节省亲之中,有一明一暗两处显示了元春对黛玉的态度。
所谓“明处”,指的是她对黛玉诗作的夸奖,“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 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即使黛玉“作弊”为宝玉作的一首《杏帘在望》,元春也赞赏为“前三首之冠”。
所谓“暗处”,隐含在她对龄官的态度上。龄官献唱之后,元春非常欣赏,单独赏赐了糕点等食物,而且意犹未尽,“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
即便是执拗的龄官“违谕”只作本角之戏,元春的态度也是“甚喜”,还叮嘱贾蔷,“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 好生教习”,还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
龄官是《红楼梦》中黛玉多个“副本”之一,元春对龄官的态度,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隐射了对黛玉的态度。
在端午节赐礼中对宝、黛、钗的区别对待,一则可能是王夫人私下授意,二则可能元春也进行了一番权衡考虑。即使她喜欢赏识黛玉,在宝玉的婚配问题上,她首先要考虑的是荣府的“宝二奶奶”,而并非宝玉的人生伴侣。
前者着眼的是荣府全局,后者却只是限于宝玉一人,身在高处的元春当然是以大局为重。显然,作为宝玉的人生伴侣,与宝玉“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的黛玉是合适人选;作为荣府的“宝二奶奶”,宝钗就比黛玉合适的多。
大家族的“宝二奶奶”会面临怎样的局面,“琏二奶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天天丢下笆儿弄扫帚”的节奏,连“脂粉队里的英雄”凤姐身体上也被累到小产,精神上也被婆婆邢夫施威当众下不来台,委屈到偷偷哭泣。那么黛玉“娇袭一身之病”的体格和“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性格,如何能应付了这样繁重复杂的局面呢?
宝钗虽然也是天生体内带有一种“热毒”,但是却是偶发的,而且有“神药”冷香丸可控,身体基本是无虞的。在性格方面,宝钗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到荣府没几日,“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在凤姐抱病期间,王夫人就让宝钗与李纨、探春一起打理家事,宝钗综合能力的得到众人认可。在与探春共同理家期间,宝钗也是尽职尽责,可圈可点之处甚多。
综合起来看,元春的这次端午节礼,不仅仅是节日例行赏赐那么简单,她不仅等级分明,因人而异地进行了赏赐,每样礼物都符合被赏赐人的身份、地位,更是在宝玉姻缘一事上,首次公开表明了态度,让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这两条红楼梦里最重要的感情线索,浮出水面,进而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作者:温暖前行,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庶动清风,以增美德——端午节说扇 2020-06-24 20:00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书成了现代人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午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为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纪念我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荷包等传统民俗活动,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宫廷贵族的文化中,还有端午节送扇子的传统习俗,这是一个已经具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儒家文化传统。
“端午”之时正值仲夏,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此时为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自然气温也达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天气热了,五毒自然活跃起来。“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此时驱邪避毒是很重要的,在喝雄黄酒的同时,“采艾草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及辟邪”是真正的生活必须。
天热了,驱邪避毒固然重要,但找凉快可能才是端午开始人们最想做的事。在古代没有空调、没有电扇,找凉快只有靠扇子。在所有人都开始找凉快的时候,送扇子便成了自然而然之事,端午赠扇慢慢地就成了习惯。
端午节送扇子是从唐太宗开始提倡的。
北宋时期的宰相、历史学家王溥所著的《唐会要》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的五月初五,有赠送礼物的习俗,唐太宗亲笔写了两幅书法扇,送给长孙无忌和杨师道两位重臣。唐太宗说,选择这样的礼物,是因为扇子可以“庶动清风,以增美德”。以清风、仁风代称扇子,或以扇子指代清风、仁风。唐太宗的想法来源于东晋“谢安赠扇”的典故。
到了宋代,端午赠扇成为官方风俗;至明代,逢端午,朝廷赐京官扇。
万历本《大明会典》记载“凡每岁端午节,文武百官俱赐扇,并五彩寿缕。若大臣及经筵官,或别赐扇并彩绦、艾虎等物,各以品级为等。”
端午赠扇蔚然成风。君赠臣扇,以鼓励仁道,是把扇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一个象征和符号,这样的文化内涵远远超越了避暑、驱邪的含义。
因为季节时令的关系,端午节的礼物往往和避暑、驱邪有关。端午扇又有“避瘟扇”的称谓。并且衍生出了“辟邪”“清凉”“扬仁风”等丰富的内涵。其文化内涵从高雅、文艺转而为通俗、实用。
端午节送扇子的传统习俗直到清代宫廷都是很流行的。道光年间内务府如意馆的一份呈稿记载,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的五月初三,懋勤殿交折扇十二柄,由如意馆画师数人分画扇面,并从库中领取朱砂、雄黄等材料。可见在清宫旧例里,扇子确实是端午节的时令之物。
正值端午佳节来临之际为大家推荐—— Fegve 钛合金扇
Fegve钛合金扇打破了以往采用竹、木、纸、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以及棕榈叶、槟榔叶、麦秆、蒲草等材料的束缚,整个龙骨钛由合金制成。(钛作为应用于航天、军事、医学的核心材料,轻盈坚固、耐温耐蚀、无磁无锈,具备良好的亲生物性,用于制作折扇,不仅让折扇极易保存,并且异常坚固。)
为了达到媲美竹扇的手感,Fegve钛合金扇在传统竹制折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使用时的握姿,科学分析和测试,对钛大扇骨的不同部位边缘,采用不同的曲面过渡,使得无论开启还是闭合,均舒适滑顺。
钛扇不仅弄扇风,把玩哦,在特殊情况下,防身自保一级棒。
不信?来看!
所谓:一挥,武动乾坤;一划,身姿婀娜;一摇,峰回路转,妙趣横生!
好扇子Fegve造!
心动不如行动,
各位看官,
您的扇子到啦!
请查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07: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荼蘼架
贡奎贡奎〔元代〕

西园检春事,积雨断馀红。荼蘼压高架,皎皎晚日烘。

翠蔓点残雪,清香度微风。幽人对之坐,莹然此心同。

徘徊不忍去,片月来高空。宛如万玉娥,素袖舞云中。

珠玑露颗缀,翠佩烟光笼。爱花不受折,枝柔刺盈丛。

携酒醉其下,慰此良夜终。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贡奎(1269—1329),字仲章,号云林子。宣城(今属安徽)人。生于元世祖至元六年,卒于文宗天历二年,年六十一岁,追封广陵郡侯,谥文靖。贡奎著有《云林小稿》《听雪斋记》《青山漫吟》《倦游集》《豫章稿》《上元新录》《南州纪行》等120卷。今惟存云林集六卷,附录一卷传于世,见《四库总目》。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aee217c545c1.aspx
贡奎
贡奎
贡奎(1269—1329),字仲章,号云林子。宣城(今属安徽)人。生于元世祖至元六年,卒于文宗天历二年,年六十一岁,追封广陵郡侯,谥文靖。贡奎著有《云林小稿》《听雪斋记》《青山漫吟》《倦游集》《豫章稿》《上元新录》《南州纪行》等120卷。今惟存云林集六卷,附录一卷传于世,见《四库总目》。► 153篇诗文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猜您喜欢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元代·佚名《梧叶儿·嘲谎人》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d214b07bd56c.aspx
背诵赏析注释译文
梧叶儿·嘲谎人

佚名佚名〔元代〕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收藏下载详情完善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元代·舒頔《小重山·端午》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2c31c71415ea.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小重山·端午

舒頔舒頔〔元代〕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09: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枉凝眉
〖打印内容〗作者:曹雪芹时间:2023-06-19 01:06:56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注释

1.阆苑(langyuan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仙葩(趴)——仙花。“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4.“一个枉自”二句——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指黛玉),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离家、流落他乡事。这一突然打击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的景象。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6.“想眼中”几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秋流到冬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后人所删。有人以为此处无“尽”字更妥,笔者以为不然。即使从句式的音节上看,亦当有。

说明

这首曲子写宝、黛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的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

赏析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与续书中所写的完全不一样,在第八十回后的原稿中,黛玉之死与婚姻问题无关,她既不是死于外祖母及其周围的人对她的冷淡厌弃,或者在给宝玉娶媳妇时选了宝钗,也不是由于误会宝玉对她的薄幸变心(如果说这种误会曾经有过的话,也早已成为过去)。黛玉的“泪尽”,原因更重大、深刻、真实得多,那就是后来发生了对全书主题和主线起决定作用的大变故——脂批称之为“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的“贾家之败”(见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批),它包括着获罪、“抄没、狱神庙诸事”(庚辰本第二十七回批)。这个突然飞来的横祸降于贾府,落到了宝玉等人的头上,也给了黛玉致命的一击。宝玉被迫出走,黛玉痛惜忧忿却无能为力,她为宝玉的不幸而不幸,因宝玉的受苦而受苦,她日夜悲啼,毫不顾惜自己,终至将她衰弱的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感情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

黛玉之死非续书所写那样,证据甚多。第二十五回中凤姐一次当众与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她还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众人听了一齐笑起来,黛玉红了脸,不言语,连李纨都说:“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对于这段描写,读过作者全稿、已知人物将来结局的脂砚斋是怎样批的呢?他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对?]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甲戌本)庚辰本作“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谓]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作者自己对宝黛之成为配偶是否怀疑,看书人、批书人如何预料,我们都不必去管它,问题是这里说:“贾府上下诸人”“皆信定”宝玉、黛玉将来“是一段好夫妻”。试问:续书中施“调包计”的贾母、凤姐(还有以为作主的应是贾政、王夫人),他们在不在“贾府上下诸人”内?倘原稿也象续书那样写法,脂砚斋会不会说那样的话?可见,“岂其不然”——说二玉不能成夫妻,正是出于“贾府上下诸人”始料未及的原因。在上一首写宝钗的曲子中同时写了宝玉不忘死去的黛玉,在这一首写黛玉的曲子中只写了宝玉“空劳牵挂”,竟无一字涉及宝钗,这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因为宝钗的终身寂寞与黛玉有关,黛玉的枉自悲愁与宝钗无关。

以续书所写《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与此曲的后半对照,竟无一语能合。续作者为了在安排他自以为相当巧妙的情节时不至于遇到任何困难,就先使宝、黛这两个性情“乖僻”、不好对付的逆判者,变成可以任人摆布的木偶人:一个无意中听说一句“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就在“急怒”之下迷了“本性”;一个莫名其妙地失了玉便成了“疯颠”。于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不推让,只是对着脸傻笑起来”(第九十回),然后各自走开。这样,就以“一个傻笑,一个也傻笑”代替了“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写黛玉死时,有“吐血”,有“晕倒”,有“喘气”,有“发狠”,有“回光返照”,有“浑身发冷”,有“两眼一翻”……就是没有流泪。倒是宝玉后来流了不少眼泪。这样,就使曲子的末句也非改写不可了。但是,说也奇怪,黛玉刚死,宝玉便“病势一天好似一天”(这时再不必担心他会执拗、反抗、向黛玉表白、使续作者为难了,倒是一直让他傻下去文章不好做),于是就让他到灵柩前去痛哭一场。到容许他清醒的时候,他什么都想起来了:“宝玉一到,想起未病之先(原文如此),来到这里,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想起从前何等亲密,今日死别,怎不更加伤感!……哭得死去活来”(第九十八回)。这就是所谓“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然而,这样就使人更加糊涂了:难道曲子末几句是说宝玉的?难道黛玉所欠的“泪债”早偿过了头,现在反而要宝玉找还给她?她归离恨天如何向警幻交帐呢?难道能把宝玉的眼泪也算在内?倘若说宝玉的“牵挂”是指他婚后终不忘黛玉,那末另一个又如何还能“嗟呀”呢?倘若说曲子的末句是指黛玉平日总爱哭,那末她来到贾家已经多年,怎么说她的眼泪流不到一年就要流光呢?何况,我们也未见黛玉接连不断地天天流泪呀!八十回以前,她眼泪流得最多的也还是因为宝玉被贾政打得半死、吃了大苦头的那一次。那一次黛玉为宝玉整天“抛珠滚玉”地流泪,正是为后来流更多的眼泪伏下的重要一笔。

曹雪芹写黛玉“还泪”的原意,在第三回脂批中说得最清楚。宝、黛初见时,一个因对方没有通灵玉而狠命摔玉,骂这玉“连人之高低不择”,一个则因之而流泪,说“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这里脂批说:“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应如些非伤感,还甘露水也。”指出了黛玉这种“体帖”、“知己”的心思和痛惜其自毁而引咎自责的落泪,就是“还债”。戚序本保存的一条脂评更点出它对整个悲剧的象征意义:“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情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乎!”

所谓“离恨”,实即愁恨、怨恨、憾恨。石头有被弃置的憾恨,黛玉也有被收养的身世之感,但她的泪偏“不自惜”而落,作为宝玉的“知己”,这种“千方百计为之惜”,就是“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的原因,也即所谓“春恨秋悲皆自惹”。这说得还不清楚吗?批书者若未读过八十回以后的原稿,是无从这样说的。眼泪“至死不干”,正合曲中之所言;自身“万苦不怨”,才称得上真正的“报德”。袭人劝黛玉说:“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清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脂批说:“后百十回(原稿回数)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这就更无疑地证明黛玉最后是为宝玉“不自惜”的“这种行止”所闯的祸而流尽眼泪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宝玉才终身不能忘怀他唯一的“知己”。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借阅过曹雪芹抄本《红楼梦》的明义来,他为小说题过二十首绝句,末首说:“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就算明义看到的也只是八十回的本子,但他也完全有可能从作者或其亲友中打听到后半部情节的梗概,我们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难明白,诗中用获罪被拘因而不能保全“青蛾红粉”的石崇的典故,指的是什么了。此类证据还很多。

总之,《红楼梦》的情节发展根本没有落入“梁祝”故事的窠臼,更不是要表现什么“三角”关系。它始终是把悲剧的产生与封建大家族败落的原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原稿中,描写这种风雨骤至的大变故的发生必然是惊心动魄的一幕,而作者倾注了最大热情的宝、黛这两个人物的精神面貌,定会在这场可怕的狂风暴雨的雷电闪光中被照亮,其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决不亚于作者描写睛雯的“抱屈夭风流”和宝玉的“杜撰芙蓉诔”,因为写晴雯之死的字只不过是为了写黛玉之死的更重要的文字罢了。这一点,脂批说,“试观《证前缘》(原稿写黛玉之死)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然而可惜,我们已不能看到这样的精彩的文字了!这部伟大的小说成了残稿,这实在是我国文学史上无可弥补的损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0: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经典诗词:《枉凝眉》赏析
fsffjwfkw 2017-08-30   |  466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

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枉凝眉 陈力 原唱)



《枉凝眉》二胡演奏:胡红







经典《红楼梦》主题曲:古筝弹唱 枉凝眉





《红楼梦曲》十二支,加上前面的引子和后面的尾声,其实共有十四支曲子。中间十二曲分咏金陵十二钗,暗寓各人的身世结局和对她们的评论。曲子同《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一样,为了解人物历史、情节发展以及四大家族的彻底覆灭提供了重要线索。曲子是太虚幻境后宫十二个仙女奉警幻仙姑之命“轻敲板,款按银筝”唱给宝玉听的。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注释
1.阆苑(làngyuàn)——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仙葩(pā)——仙花。“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仙葩、美玉:分别指黛玉与宝玉。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4. 一个枉自嗟呀(jiē yā),一个空劳牵挂——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指黛玉),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离家、流落他乡事。这一突然打击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的景象。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的景象。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6.“想眼中”几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秋流到冬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后人所删。



赏析

《枉凝眉》(“戚序本”作“枉凝眸”)本是“红楼梦”书中第五回十二支曲中第三首的名字。这首曲是专门咏叹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

宝黛的爱情因变故而破灭,黛玉历劫还泪,泪尽而逝。曲名中“凝眉”,即蹙颦、皱眉。黛玉“眉尖若蹙”,又名颦儿,故曲名《枉凝眉》,即妄自蹙眉妄自愁之意,可是悲愁有何用?只是“枉自嗟呀”!


第五回乃是书中预言之笔,对于整部书起到很大的驾驭作用。《枉凝眉》预示黛玉将因“心事终虚化”而泪尽而逝。





那一僧一道对顽石说的“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是大有深意的,宝黛爱情的幻灭就是一条注脚。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整天为她牵肠挂肚;她心里只有他,他心里只有她——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张生还可跳过粉墙去同莺莺幽会,杜丽娘还可在梦里同柳梦梅结成夫妻,宝玉和黛玉最终连这点幸运也没有。



封建道德观念在贵族之家就是天条,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最终隔断了他们的缘分。黛玉这个多情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棵柔嫩的小草在“风刀霜剑”凌逼之下枯槁了。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始终伴随着痛苦和烦冤,最终还是一场虚幻,“命运”把他们大大地捉弄了一场。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不仅使作者为之“泪尽”,二百年后的今天仍是人们谈论不尽的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1: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枉凝眉是啥意思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5个回答#合辑# 机票是越早买越便宜吗?
心众眠5
推荐于2019-11-03 · TA获得超过7.6万个赞
关注
《枉凝眉》是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判曲。枉凝眉,意思是白白地皱眉头,命运就这样爱捉弄人,追悔、痛苦、叹息、遗憾,全都无用。
这首曲子写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的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



扩展资料

附《枉凝眉》原文: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意思是白白地、徒然,“凝眉”就是皱眉头,从题目看就是白费心思,天力难回。我们翻到《红楼梦》第3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宝黛初见,宝玉问黛玉的表字,黛玉说没有。

于是宝玉马上送了“颦颦”二字,并解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颦”的意思就是皱眉,“颦蹙”一 词就是皱着眉头,形容忧愁。

这不正合了“凝眉”的意思吗?十二钗,外加一个宝玉,与“凝眉”二字从形容到名字都暗暗相合如此贴切的只有林黛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枉凝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8:20 , Processed in 0.0746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