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并未理论,因问起昨日可有什么事情。袭人便回说:“二奶奶打发人叫了红玉去了。他原要等你来的,我想什么要紧,我就作了主,打发他去了。”宝玉道:“很是。我已知道了,不必等我罢了。”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说着命小丫头子来,将昨日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袭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甲戌侧批:金姑玉郎是这样写法。]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大奶奶、二奶奶他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老太太说了,明儿叫你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呢。”宝玉道:“自然要走一趟。”说着便叫紫绡来:“拿了这个到林姑娘那里去,就说是昨儿我得的,爱什么留下什么。”紫绡答应了,拿了去,不一时回来说:“林姑娘说了,昨儿也得了,二爷留着罢。”
李清照 《月满西楼》赏析
桥牌精确法 2012-03-22 | 125261阅读 | 27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李清照月满西楼赏析
[ 2008-7-24 12:28:00 | By: 水晶的心 ]
李清照 《月满西楼》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 ,“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原】端午节赐礼后,薛宝钗的一句话刺伤了元春的心,金玉良缘彻底凉凉 珍爱红楼梦 2020-11-06 | 74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都说宝钗懂世故,又善弄世故,但是,她却不懂得生活吧。 这不懂得生活,指的是她不知道如何真诚地与众人相处,弄得大家都不愿意理她。 还是先讲讲《面对黛玉的好,史湘云痛定思痛,短短一句话直接点破薛宝钗的不堪》这篇文章里所谈到的贾宝玉要为林黛玉配药的那件事吧。
当时,贾宝玉讲得挺用心,王夫人不相信,薛宝钗又不配合,故意撒谎说不知道贾宝玉所讲的那回事,弄得贾宝玉和林黛玉都非常难堪,在王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这样,薛宝钗自己是非常高兴,但是转眼间她就遭了报应。 因为这件事,宝黛之间又闹了别扭,黛玉要去贾母那里吃饭,贾宝玉见黛玉当时也羞了自己,心里不舒服,一时间就不想跟黛玉去。黛玉也觉得宝玉可恨,宝玉为什么要在那种场合谈论她的病,谈论为她配药的事,还说不圆转,就不等贾宝玉,自己径直去了。 薛宝钗自己制造了不和谐,这个时候却又装好人来劝和宝黛二人,分别劝他二人去迎合对方。谁知道宝黛二人都回了她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 试想,面对宝钗的“热心”,宝黛二人给出的答复完全一致,又是那么样的冷冰冰,他们二人懒得理的又何尝不是薛宝钗。是啊,一个人如此阴阳不定,让谁都觉得讨厌。宝黛也就只好用这种语气来下逐客令了。可惜薛宝钗太愚蠢,不自知,最后还是宝玉明说,让她去抹骨牌,她才惺惺地离开了。这样的宝钗是不是着实让人觉得可笑呢? 不止是宝黛,后来,元春对宝钗也会非常地失望吧(如果元春真的做出了那样的安排)。 端午节赐礼,元春派人从宫里给大家带来礼物,从那份安排可以看出,元春对薛宝钗可谓是垂爱有加啊。她们一心想着金玉良缘,元春就舍弃黛玉,直接给她和宝玉安排同样的礼物,可谓是非常明显地暗示了元春对金玉良缘的支持。真乃天大的恩赐啊。 谁知薛宝钗装作不好意思不说,还完全不知道感恩。且看她和王熙凤的一段对话你就知道了。
一时,凤姐来了,因说起初一日在清虚观打蘸的事来,遂约着宝钗、宝玉、黛玉等看戏去,宝钗却笑道:“罢罢,怪热的。什么没看过的戏,我不去了。” 薛宝钗啊,你真的是一个愚蠢的人吗?这哪里真的是去看戏啊,你就不知道元春的真正目的吗?是去打平安蘸,是去祈福啊。你就这么拒绝了,真是枉顾了元春送礼的一番心意。你这么一句话语,若传到了宫里,岂不是会让元春心寒吗?此后,金玉良缘一直难得有进展,彻底凉凉,自是薛宝钗说错了话,刺伤了元春之心的缘故。
这也就是真正的生活了。平常,纵然你算计着一切,表现得如何的好,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待人不真诚,不懂感恩,终究还是不能取得大家的信任,难以获得大家的喜爱。
薛宝钗的懂世故,也就是只是看似懂世故。她小聪明有余,智慧不足,又好玩弄世故,到头只不过是一场悲剧,就自是在所难免了。 因此,懂得生活的人,才是真正懂世故的人。懂世故,更要懂生活。 主编:与心幽欢 微信号:hutashi1983 |
[url=]+关注[/url]
珍爱红楼梦
珍爱红楼梦微信公众号创办者,文史爱好者,教育工作者
共 2483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端午日赐衣
[ 唐 ] 杜甫
原文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译文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注释宫衣,指官服。被恩荣:指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 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
原创 红楼梦:元春端午赐礼宝玉和宝钗,她真的有权力给贾府赐婚吗? 2024-02-04 22:43 发布于:广东省
书中第二十八回中写到了元妃在端午赐礼之事,宫里赏赐的礼物,宝玉的和宝钗的是一样的,而黛玉的则和贾府三春的一样。宝玉见了觉得很奇怪,在他看来,应该是他的和林妹妹的一样才对,怎么反而和宝钗的一样呢? 这赏赐的礼物一样,是不是就暗示了元春已看中宝钗,选择她为宝玉的妻子人选?基于先前的金玉良缘的说法,很有此可能,至少贾府里面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就连老太太都要宝玉第二天进宫去谢恩。当然,谢恩是假,希望宝玉当面向元春问情况才是贾母的本意。 其实元春端午赐礼真的是代表赐婚的意思吗,元春作为皇帝的妃子,有没有权力为自己的弟弟——国公府的少爷贾宝玉赐婚呢?答案是没有的,元春本人是没有权力赐婚的,真要赐婚只能是她求得皇帝恩准,由皇帝正式来下旨赐婚贾薛两府。但是皇帝真的会下这样的旨意吗,当然不会。下面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为什么皇帝不会这样做。 1、元春是个不受宠的妃子,皇家不会看她的面子赐婚宝玉宝钗。元春十几岁进宫,宫中十多年一直为女史,不痒不痛的。后来却突然封妃,这是受宠的表现吗,并不是,这也称不上是好事,甚至可以说是大祸将至的预兆和提醒。 她进宫多年,在最美好的年华都从来没有得到过重视,又怎么可能人到中年时却一朝得宠,突然晋升为妃呢,这难保没有皇家的阴谋和考量在内。 元春封妃后,皇家恩准后宫可以省亲,这可能也是一种试探的手段,若贾府能看懂这招就该选择低调行事。但他们却被这天大的喜事蒙昏了头,不仅欣然请旨省亲,还为此大兴土木,建造大观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或许皇家也算准了贾府会如此,所以这也是掏空贾府财政的一种手段,并可以据此查明贾府的账目来源,是否存在贪污情况。 再看看元春省亲的时间,居然是大晚上的回来,且短短几个钟,然后又赶着凌晨回去。这时间真的充满诡异,贾府应该也没有想到,所以他们一大早就按制盛装打扮好了,不料从早等到午,再等到天将近黑了,才收到太监传来的消息说要晚上才到。 既然是皇家天恩,怎么却不给安排个好的时间,而是选择天黑以后的晚上回娘家呢?贾府兴师动众的,从满腔期待到惶惶不安,越等越不安的。就算不考虑贾府,就是元妃本人也累呀,大半夜的不在休息,却在归省,而凌晨又得匆匆赶回去不耽误第二天当差。这场景可不像是得宠的妃子,反倒像是在受惩罚的感觉。这对贾府是一又何尝不是一种打脸的做法,他们觉得皇妃省亲是莫大的荣誉,殊不知这是皇家的一种嘲弄和试探。 还有一个诡异的地方,就是省亲时元春全程都在流泪哭诉,这像是喜悦的样子吗?她口里说是在皇宫见不到亲人而思念,但实际上很有可能她清楚皇帝背后是什么意思,只是她没有办法说出来,说出来就是死啊,所以她只能流泪,只能含糊其辞,隐隐的提醒贾政要节俭不要繁荣太过了。这些都是在提醒贾府要适而可止,要看懂当前的形势。但贾府身陷其中,却是看不明白,终于导致了后面的抄家,一败涂地。 2、贾府代表的是旧王势力,元春若支持贾府就相当于反对新王势力,她的想法根本不会得到支持。贾府宁国公、荣国公当年因对先王有救命之恩,所以他们得以封为公爵,并沿袭子孙,贾府几代享尽了繁华富贵。 但是王权必定有交替,先王让位,新王继权,就必须培养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心腹。 昔日的四公八王,如今已经各自为政,有各自支持的党派。贾府和北静王府走得最近,而忠顺王府和贾府却是对手。忠顺王府不一定站在新王这边,他也许自有野心,但贾府若有点风吹草动,他们却很乐意落井下石的,毕竟不是自己一派的势力,能除去就绝不留着。 忠顺王府也许先和新王联手,除去贾府这个政敌再自己壮大;也许没有忠顺王府的参与,只是新王想要对付贾府,但是不管哪一种,贾府都是不会被允许继续强大下去的。 新王要全面掌权,就必须清除全部的旧势力。所以元春的封妃不过是一种迷惑手段,待掌握了贾府的情况后,必然会乘机处理掉贾府。元春的富贵已不会长久,又怎么可能会为贾府的下一代赐婚,若皇帝赐婚则相当于公开表明态度,贾府仍是皇家信任和依靠的权臣。 但事实上皇家早已容不下贾府,这样的情况下,还给贾府赐婚,皇帝又不是傻子。那些做臣子的,哪一个的眼睛不是随着皇帝来转,皇帝的态度就决定了他们的态度,白白给贾府赐婚,增加他们的人气吗? 皇帝是不可能会给宝玉赐婚的,虽然薛家的根基不值一提,但他也犯不着去做这样的人情,元春又不是真正的宠妃。别说她不敢向皇上提出这样的想法,就算提出了也只会直接被驳回,甚至自己还落个不是。元春若是个懂事的,就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她一旦提出,更是加速了贾府走向败落,毕竟这也是给了皇家一个理由。 所以元春的端午节赐礼,若是真的,只能说是她的一厢情愿,是她想凭个人的力量影响贾府的选择,毕竟她是贾府在宫中的后台。但是这个赐礼,怎么看都更像是假的,有可能是王夫人做的手脚,或者王夫人授意元春这样做的,并不是为了真正的赐婚,她们都清楚让皇上下旨赐婚是不可能的。 只是借着元妃的意思,贾府可能会为了她转而考虑一下宝钗,大体抱着的是这样的心思吧,并不是真正的赐婚。因为元妃并没有权力来赐婚,她也没有能力让皇帝为了她来下这样的旨。这一切也像金玉良缘一样,不过也是个幌子而已,能成固然好,不成也就罢了。这就是端午赐礼的真相。
原创 细品贾元春端午节赐礼,隐藏了许多深意,不愧是贵妃娘娘 2020-06-24 07:01
在《红楼梦》中,端午节前夕,被困在那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的元春,早早地派人给贾府送了节礼。作为皇宫贵妃、荣府长女的元春,她赐给荣府的这份端午节礼物,实在是用心用情的。 一是彰显了等级分明。封建社会,礼制严谨,等级分明,在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体现的都非常明显。元春所处的皇宫更是礼制森严到极致的地方,她当然要时刻谨守严奉。 在端午节的赐礼中,元春遵循的首要原则便是等级高低。贾母作为贾府金字塔尖的人物,身份最为尊贵,她既是元春幼时直接的教养者,与元春感情深厚;又是官封的一品夫人。一品夫人是诰命夫人中级别最高的封号。所以,她的端午节礼单是这样的: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香如意一个,玛瑙枕一个,有六样之多,为赐礼之最。 接下来少了玛瑙枕的“五样礼”是贾政、王夫人和薛姨妈的;收到“四样礼”的是与元春情同母子、令元春牵肠挂肚的宝玉,以及元春的表妹宝钗、两位嫂嫂李纨和凤姐;收到“两样礼”的是黛玉和其他“三春”。 二是体现了因人而异。在端午节的赐礼中,元春显然不是完全的“例行公事”,也是特别用心的。 比如像送给贾母仅一份的玛瑙枕。玛瑙枕是古代石枕中的类属。玛瑙是一种玉髓矿石,性辛,味寒、无毒,具有药用价值。李时珍说玛瑙“主治目生障翳”,经常用玛瑙枕头,有利于凉血明目、促进睡眠之功效。 贾母作为老年人,睡眠质量肯定不会很好,枕上自己一手调教的贵妃孙女送的玛瑙枕,心情舒畅,势必能一觉到天亮。 比如,送给妹妹们的宫扇和红麝香珠。宫扇就是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看到的那种长柄圆绢扇,又叫团扇。过了端午,就是盛夏了,精美的团扇当然是姑娘小姐们必不可少的降温神器了。 红麝香珠是用麝香加上其它配料做成的红色珠子。早在宋代,宫廷中就将香珠作为夏令时节消夏避暑之物。 宋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记载:香出交趾,以泥香捏成小巴豆状,琉璃珠间之彩丝贯之,作道人数珠,入省地卖,南中妇人好带之 ”。 清代医案有雍正的避暑香珠之方,香药“共为细末,入前药汁内搅匀,作扣大串成”。香珠加以装饰后,供皇帝御用或作赏赐之用,在明清时期香珠也是端午时节的必备之物。 比如,送给李纨、凤姐两位嫂嫂的礼物是“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都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的。 纱罗可以做衣服;香袋是清代比较流行的饰物,即使在现代端午节仍然有给小孩子做香囊、带香囊的习俗。特别是那个锭子药,更是实用。 锭子药,就是做成锭子形状的药物,就是将几味中药材磨成细粉,再添加适当的粘合剂,制作而成。锭子药的种类很多,但它们最主要的功能都是避暑、除潮、解毒等。 清朝的皇宫里,每年都要制作锭子药,甚至,锭子药的赏赐还被当做年例定下来。从《光绪十八年奉旨传合紫金锭档案》中可以看到,光绪皇帝曾要求把紫金锭做成“莲蓬子镯子”的样子,并且对于每个的重量都有明确要求。 李纨和凤姐都是有小孩子的人,小孩子比较容易生病,锭子药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常备之物。 三是暗含了深层含义。当然,元春的端午节赐礼不仅是因人而异,而且是别有用意的。“红谜”们历来把元春的端午节赐礼看成元春支持“二宝”联姻的一次暗示。 在端午节的赐礼中,元春特别地把宝玉和宝钗的礼物安排的一模一样: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扇、珠是端午节赐礼的“基础款”,“二宝”多出的是凤尾罗和芙蓉簟。 凤尾罗是有凤尾花纹的绫罗绸缎,质地非常轻薄,应该是类同与贾母所描述的“软烟罗”,是上等的丝质物,可制成夏日用的薄被,其在古代常隐指鸳鸯被。 芙蓉簟是古人使用的精细凉席,一般都是竹蔑编制或者苇编,铺床凉爽宜人。李清照的经典词作《一剪梅》中的首句就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芙蓉簟与玉簟是一样的,此首词就是描写夫妻之情的。“二宝”特别款的礼物都的确是都指向了婚配的意涵。 当然,支持“二宝”联姻到底是元春“独立的意思表达”,还是他人授意的呢?文本中并没有提及,她真的不喜欢黛玉吗?非也。在元宵节省亲之中,有一明一暗两处显示了元春对黛玉的态度。 所谓“明处”,指的是她对黛玉诗作的夸奖,“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 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即使黛玉“作弊”为宝玉作的一首《杏帘在望》,元春也赞赏为“前三首之冠”。 所谓“暗处”,隐含在她对龄官的态度上。龄官献唱之后,元春非常欣赏,单独赏赐了糕点等食物,而且意犹未尽,“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 即便是执拗的龄官“违谕”只作本角之戏,元春的态度也是“甚喜”,还叮嘱贾蔷,“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 好生教习”,还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 龄官是《红楼梦》中黛玉多个“副本”之一,元春对龄官的态度,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隐射了对黛玉的态度。 在端午节赐礼中对宝、黛、钗的区别对待,一则可能是王夫人私下授意,二则可能元春也进行了一番权衡考虑。即使她喜欢赏识黛玉,在宝玉的婚配问题上,她首先要考虑的是荣府的“宝二奶奶”,而并非宝玉的人生伴侣。 前者着眼的是荣府全局,后者却只是限于宝玉一人,身在高处的元春当然是以大局为重。显然,作为宝玉的人生伴侣,与宝玉“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的黛玉是合适人选;作为荣府的“宝二奶奶”,宝钗就比黛玉合适的多。 大家族的“宝二奶奶”会面临怎样的局面,“琏二奶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天天丢下笆儿弄扫帚”的节奏,连“脂粉队里的英雄”凤姐身体上也被累到小产,精神上也被婆婆邢夫施威当众下不来台,委屈到偷偷哭泣。那么黛玉“娇袭一身之病”的体格和“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性格,如何能应付了这样繁重复杂的局面呢? 宝钗虽然也是天生体内带有一种“热毒”,但是却是偶发的,而且有“神药”冷香丸可控,身体基本是无虞的。在性格方面,宝钗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到荣府没几日,“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在凤姐抱病期间,王夫人就让宝钗与李纨、探春一起打理家事,宝钗综合能力的得到众人认可。在与探春共同理家期间,宝钗也是尽职尽责,可圈可点之处甚多。 综合起来看,元春的这次端午节礼,不仅仅是节日例行赏赐那么简单,她不仅等级分明,因人而异地进行了赏赐,每样礼物都符合被赏赐人的身份、地位,更是在宝玉姻缘一事上,首次公开表明了态度,让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这两条红楼梦里最重要的感情线索,浮出水面,进而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作者:温暖前行,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庶动清风,以增美德——端午节说扇 2020-06-24 20:00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书成了现代人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午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为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纪念我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荷包等传统民俗活动,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宫廷贵族的文化中,还有端午节送扇子的传统习俗,这是一个已经具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儒家文化传统。 “端午”之时正值仲夏,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此时为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自然气温也达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天气热了,五毒自然活跃起来。“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此时驱邪避毒是很重要的,在喝雄黄酒的同时,“采艾草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及辟邪”是真正的生活必须。 天热了,驱邪避毒固然重要,但找凉快可能才是端午开始人们最想做的事。在古代没有空调、没有电扇,找凉快只有靠扇子。在所有人都开始找凉快的时候,送扇子便成了自然而然之事,端午赠扇慢慢地就成了习惯。 端午节送扇子是从唐太宗开始提倡的。 北宋时期的宰相、历史学家王溥所著的《唐会要》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的五月初五,有赠送礼物的习俗,唐太宗亲笔写了两幅书法扇,送给长孙无忌和杨师道两位重臣。唐太宗说,选择这样的礼物,是因为扇子可以“庶动清风,以增美德”。以清风、仁风代称扇子,或以扇子指代清风、仁风。唐太宗的想法来源于东晋“谢安赠扇”的典故。 到了宋代,端午赠扇成为官方风俗;至明代,逢端午,朝廷赐京官扇。 万历本《大明会典》记载“凡每岁端午节,文武百官俱赐扇,并五彩寿缕。若大臣及经筵官,或别赐扇并彩绦、艾虎等物,各以品级为等。” 端午赠扇蔚然成风。君赠臣扇,以鼓励仁道,是把扇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一个象征和符号,这样的文化内涵远远超越了避暑、驱邪的含义。 因为季节时令的关系,端午节的礼物往往和避暑、驱邪有关。端午扇又有“避瘟扇”的称谓。并且衍生出了“辟邪”“清凉”“扬仁风”等丰富的内涵。其文化内涵从高雅、文艺转而为通俗、实用。 端午节送扇子的传统习俗直到清代宫廷都是很流行的。道光年间内务府如意馆的一份呈稿记载,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的五月初三,懋勤殿交折扇十二柄,由如意馆画师数人分画扇面,并从库中领取朱砂、雄黄等材料。可见在清宫旧例里,扇子确实是端午节的时令之物。 正值端午佳节来临之际为大家推荐—— Fegve 钛合金扇 Fegve钛合金扇打破了以往采用竹、木、纸、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以及棕榈叶、槟榔叶、麦秆、蒲草等材料的束缚,整个龙骨钛由合金制成。(钛作为应用于航天、军事、医学的核心材料,轻盈坚固、耐温耐蚀、无磁无锈,具备良好的亲生物性,用于制作折扇,不仅让折扇极易保存,并且异常坚固。) 为了达到媲美竹扇的手感,Fegve钛合金扇在传统竹制折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使用时的握姿,科学分析和测试,对钛大扇骨的不同部位边缘,采用不同的曲面过渡,使得无论开启还是闭合,均舒适滑顺。 钛扇不仅弄扇风,把玩哦,在特殊情况下,防身自保一级棒。 不信?来看! 所谓:一挥,武动乾坤;一划,身姿婀娜;一摇,峰回路转,妙趣横生! 好扇子Fegve造! 心动不如行动, 各位看官, 您的扇子到啦! 请查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