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妙玉===庄妙善太庙之中的玉通灵&不求大士瓶中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09: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
出自唐代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百尺 一作:百丈)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游蜂 一作:啼花)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惟见 一作:唯见)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09: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量子根! 只有一个半人读懂了红楼梦 (十)
碗窑有约 2017-08-04   |  48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贾瑞因正照风月镜,是红楼梦的点睛之笔





       贾瑞因正照风月镜丧了性命。“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一语点破主题:滚滚红尘全是假象,大凡俗人以假当真最终只能落得个像贾瑞一样的可悲下场。正面是美女诱惑的红尘色相,反面是代表“好”和“了”的魂归太虚的死亡骷髅。大凡人物只有远离红尘诱惑,归于无相“空”才是王道。





  写到第十二回,疯跛道人、癞头和尚拢总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唱好了歌,把甑士隐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第二次说要化林黛玉去出家,她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第三次是要暗喻空境的白雪、白霜、白露水、白花、白糖十二钱给薛宝钗制冷香丸,去 治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


  最后贾瑞出场,曹雪芹干脆挑明:”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再联想太虚幻境那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对子,正应和了开篇的那句”万境归空。“”主旨在幻。”的写作密码



  附:一僧一道四次出场描写的情节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乾,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不下雨,可又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一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一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了,和了药,再加十二钱的蜂蜜,十二钱的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都未必这样巧呢。”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了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呢。”周瑞家的又问道:“这药有名子没有呢?”宝钗道:“有。这也是那和尚说下的,叫做‘冷香丸’。”周瑞家的听了,点头儿,因又说:“这病发了时到底觉怎么着?”宝钗道:“也不觉甚怎么著,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那贾瑞此时要命心胜,无药不吃,只是白花钱,不见效。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业之症。贾瑞偏生在内就听见了,直着声叫喊说:“快请进那位菩萨来救我!”一面叫,一面在枕上叩首。众人只得带了那道士进来。贾瑞一把拉住,连叫:“菩萨救我!”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说毕,佯常而去,众人苦留不住。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些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账,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嗳哟了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手里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了这句,就再不能说话了。


  旁边伏侍的贾瑞的众人,只见他先还拿着镜子照,落下来,仍睁开眼拾在手内,末后镜子落下来便不动了。众人上来看看,已没了气,身子底下冰凉渍湿一大滩精,这才忙着穿衣抬床。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0: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黛的木石姻缘为何无果?铁网山打围事件藏根源,数字十三是关键
2024-08-26 07:07·青溪话红楼

铁网山打围解密之三——宝黛恩仇(懿靖大贵妃)



红楼梦中木石姻缘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小说里时时提起此事,却终究没有个了局。宝黛姻缘为何如此波折?薛姨妈一段话暗藏玄机。



第五十七回因贾府女眷都去参加老太妃葬礼,薛姨妈这位无诰封的商人妇便承担起了照顾林黛玉的职责。



这一日,薛家母女同来潇湘馆,黛玉因说起邢岫烟和薛蝌订婚之事,引发了薛姨妈对姻缘的一番感慨,她说道:



薛姨妈道:“我的儿,你们女孩家那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接着薛姨妈又打起亲情牌,说自己疼爱林黛玉,直感动得黛玉认她做了干妈。这回薛姨妈更有了资格,便说要给宝玉黛玉做媒,她又道:



“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薛姨妈两段话,绝不是无缘而发。她说的“隔着国”“有世仇”的姻缘,正是暗示宝黛二人的木石前盟。



宝玉黛玉二人有世仇,这个说法恐怕令人大跌眼镜。原著中又是如何交待的呢?还要从铁网山打围之事说起。



前文说到,铁网山打围影射康熙十四年的布尔尼之变,这是一起冤案,《红楼梦》中用极其隐曲的方式暗示了真相。


四月初三四贾宝玉会见沈世兄,影射康熙帝和布尼尔弟兄见了面。布尼尔弟兄敢来面见康熙帝,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反叛之心。那么,他们带领军队入京是为什么呢?



是为祖母娜木钟、皇太极的懿靖大贵妃奔丧。



布尔尼的祖母懿靖大贵妃娜木钟是北元末代大汗林丹汗的遗孀,后来改嫁皇太极,清军入关时随军入京。



娜木钟于康熙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薨逝,皇家葬礼都有讲究,停灵时间比较长。



《红楼梦》中秦可卿葬礼影射皇家帝后等最高规格葬礼,懿靖大贵妃娜木钟是皇太极的平妻之一,按制享受太后级别葬礼。



上文说道,秦可卿这个艺术角色的功能之一是影射娜木钟的。秦可卿葬礼持续时间很长,停灵四十九日后才发丧。棺椁并没有直接入土,而是停放在家庙铁槛寺中。



梓宫寄放在家庙中,非常符合皇家规制。当年康熙帝的前两任皇后的梓宫都曾经停放在城北的巩华城内。懿靖大贵妃和孝诚皇后同年驾崩,她的梓宫要运往盛京,依此推测,她的棺椁极有可能也在巩华城停放过。



梓宫存放制度,给某些人提供了充分的时间谋划事端。


懿靖大贵妃于十一月底薨逝后,他们在此期间布置好机关策略,然后才发讣告给远在察哈尔的布尔尼等人,实施一个请君入瓮之计。



布尼尔弟兄于次年四月份进京,正是为奔丧而来,而不是攻打京城。他们带领的除了察哈尔部以外,还有娜木钟本人属地的族众和她娘家人。他们完全没有作战的准备,所以才会不堪一击。



康熙十三年年底,布尔尼的祖母懿靖大贵妃薨逝了。《红楼梦》中对懿靖大贵妃去世又是如何表述的呢?



这就要沿着小说中的草蛇灰线,穿越到第十一回和第十四回的秦可卿的去世之谜中去。



秦可卿从疑病到突然去世再到举行葬礼,一共用了六个连续章回,这在《红楼梦》中是少有的连贯故事。


《红楼梦》写作特点之一是建立了许多故事模型,这些模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类似的事件经过可以套用这个模型,这就使得该小说可以在时间上跨越百年历史。



秦可卿的故事正是这样的一种模型,清初几起重要的帝后妃嫔薨逝之谜,都可以套用秦可卿这个模版。青溪前期以康熙帝元后赫舍里氏为原型,进行了细致地解析,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影射康熙十三年赫舍里氏驾崩。



本篇文章中,套用秦可卿模型的历史人物是皇太极懿靖大贵妃娜木钟,娜木钟同样薨于康熙十三年。



小说中极力描述贾母对秦可卿赞许有加,贾母心中,秦可卿“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贾母如此满意秦可卿,因为秦可卿身上有着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秦可卿这个角色也就兼饰了贾母的原型。



贾母和秦可卿可以互为镜像,背面敷粉对写,二人共同影射懿靖大贵妃的遭遇。秦可卿之病,影射着娜木钟晚年的状况。



最初太医给秦可卿诊断,有人认为是喜脉。后来张友士坚定地说不是喜脉,因为在换医生的同时,秦可卿的原型人物也暗中转换了。张友士看病之人是老年的娜木钟,绝对不存在怀孕的可能。



根据康熙朝《奏销档》记载,进入康熙朝之后,懿靖大贵妃的身体逐渐衰弱。



康熙十年(1671年)病症开始明显,迁居宫外养病。



康熙十一年九月略微恢复之后,迁回宫廷居住。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七月二十八日,懿靖大贵妃的病情继续恶化,有下痢,口内生疮等症状。



九月二十日傍晚,懿靖大贵妃身体发热、呕吐、“心脏跳动的很是虚弱”。



至十一月初三日清晨,已经“心里昏乱”。



初七日,病危,内务府正式为她准备丧仪物品。



康熙帝于初十日随同孝惠章太后前往看视,二十日辰时懿靖大贵妃薨逝。



死后无谥,送盛京火葬,葬清昭陵妃园寝。


下面来看《红楼梦》中秦可卿病发过程:



第 十 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

第一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第一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第一十五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小说从第十回开始展开叙述秦可卿之病,而历史上懿靖大贵妃的病也正是从康熙十年开始记载。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懿靖大贵妃于康熙十三年薨。第十四回秦可卿葬礼路祭,康熙十四年懿靖大贵妃梓宫运往盛京。第十五回秦钟秦业相继离世,秦家灭绝,康熙十五年娜木钟家族基本被剪除干净。



秦可卿故事的回目数,完美对应了懿靖大贵妃从病到去世、再到儿孙被剿灭的康熙纪年。


另外,资料中显示,懿靖大贵妃有痢疾症状,下痢是一种常见病,但是也是中毒的常见特征之一。大贵妃的病究竟是不是人为的呢?《红楼梦》第十一回穿插了一个小细节。



这一回是贾敬生日,本来贾母答应来赴宴的,可是最终却没来。贾珍尤氏询问贾母缺席的原因,王熙凤抢着说出来,原文写道:



凤姐儿未等王夫人开口,先说道:“老太太昨日还说要来着呢,因为晚上看着宝兄弟他们吃桃儿,老人家又嘴馋,吃了有大半个,五更天的时候就一连起来了两次,今日早晨略觉身子倦些。因叫我回大爷,今日断不能来了,说有好吃的要几样,还要很烂的。”



王熙凤说贾母不能来的原因是晚上吃桃子吃坏了肚子,闹了痢疾,还挺严重的。



脂砚斋在此处批注道:[此一问一答,即景生情,请教是真是假?非身经其事者,想不到,写不出。](蒙侧批)



脂砚斋的这段话,理解起来是有歧义的。总之,他在提醒读者考虑王熙凤话语的真假。究竟王熙凤只是为贾母不来随便找个借口搪塞?还是说贾母吃坏肚子是假,被人下毒是真?



结合懿靖大贵妃的症状,以及《红楼梦》中轻描淡写地笔触,青溪人为,作者是在暗写懿靖大贵妃的病是有人下毒导致的。



如果懿靖大贵妃被人下毒而患病,那下毒之人是谁呢?



必然是抢着答话的王熙凤。



一则别人不知情,二则王熙凤用来掩饰自己下毒的真相,又显示了自己的孝敬。


《红楼梦》中的艺术角色好比演员,她们的真身随着书中的故事情节自动转换对应原型,完成历史穿越。



秦可卿演绎娜木钟的故事里,王熙凤又是谁呢?那就是孝庄太后布木布泰。



布木布泰早早服侍在皇太极身边,可是当娜木钟等人归降皇太极后,娜木钟的地位却在布木布泰之上。娜木钟是西宫大福晋,而布木布泰是西宫侧福晋。娜木钟是布木布泰的顶头上司,不知道当时布木布泰是怎样接受这个现实的呢?



事实表明,布木布泰是最后的赢家,她的儿子福临登上了皇位,而娜木钟的儿子博木博果尔却在顺治十三年的时候去世了,死因不明。同年,娜木钟的女儿也不幸亡故,这种事实总难免令人想入非非。



娜木钟能够当上林丹汗的正宫娘娘,改嫁皇太极后,又列居西宫大福晋之位,仅次于正宫孝端文皇后,说明这个女人着实厉害。



满人以西为贵,至于东宫海兰珠被说成是皇太极的最爱,那或许只是某些人的谎话,意在掩盖娜木钟的光彩。



古代蒙古最尊重女性,大汗和娘娘都是共同理政。作为林丹汗的正宫娘娘,娜木钟定然是很有韬略的。而且,她在蒙古有自己的属地和族众,这意味着她有着强大的人力和财力作后盾,或许这也是皇太极对她青睐有加的原因之一。


娜木钟带领林丹汗部众归顺大清,她和皇太极结成秦晋之好。



皇太极在世的日子里,她定然是顺风顺水。可是好景不长,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里亥刻,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成为清除历史上的一桩悬案。



皇太极驾崩之后,娜木钟也迎来了霉运。



先是她的儿子博木博果尔错失皇位给福临,到了顺治十三年娜木钟一双子女相继而亡,康熙十三年她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对于娜木钟而言,不得不说“十三”真实个倒霉的数字。



可是对于另一个女人布木布泰,“十三”却是极为吉祥。



1625年,十三岁的木布木泰嫁给皇太极;十三年之后,她生下唯一的儿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帝。



又十三年之后的顺治八年,福临亲政,布木布泰被尊为昭圣慈寿皇太后。顺治十三年大寿之时,福临亲自作诗献寿;同年,娜木钟的儿子博木博果尔去世,而她的福晋董鄂氏被福临纳入宫中。



康熙十三年,娜木钟薨逝,压在布木布泰头上的这座山终于崩塌了,她成为后宫中独大的老太后。


《红楼梦》中十三这个数字总是反复出现,首先,通灵宝玉下凡人世间,十三年了就要“冤孽偿清好散场”。



另外,有两次作诗限韵都选中了十三。史湘云对于这个韵有着明显的不喜欢,她嫌此韵少。“韵”谐音“运”,指人的运气。



“元”即“年,”十三元的韵影射娜木钟和布木布泰各自的运气。每逢十三,娜木钟遭遇“霉运”;而布木布泰则总是吉星高照。



所谓的“运”只是一种掩饰,这背后隐藏的是阴谋和算计。娜木钟一家在清朝遭遇的种种不幸,并非是她倒霉运,而是为人所害。陷害娜木钟一族的背后主谋正是老庄布木布泰。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红楼梦》以绛珠草转世还泪报恩为假说,背后却是一场冤冤相报的悲剧,这正是脂砚斋时时提醒人们要“反读此书”的根源所在。



《红楼梦》中宝黛姻缘被称为“木石前盟”,“前盟”普遍理解为上一世的约定。其实,哪里有什么转世呢?那无非是曹公骗人的话罢了。“前盟”真正意义是前人即老一辈人做的约定,做出这一约定的人是谁呢?



应该是皇太极和娜木钟,也有可能是皇太极和林丹汗。


这个话头涉及到清初皇太极统一全国的策略,因为林丹汗留下的史料太少,无法知道他当年西迁的真相。



据红楼梦中的情节以及清初满蒙联姻的制度推测,或许当年皇太极和林丹汗之间有约定,他们联手征服大明,满蒙共坐江山。



可是,皇太极只是利用了林丹汗,在事成之前,先侵吞了林丹汗的地盘和人马。



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林丹汗和皇太极的后人之间,必然有着无法和解的血海深仇。或许,娜木钟等人最初一直被蒙在鼓里,当他们了解到真相之时,已经失去了找回公正的机会。



林丹汗死后,他的正宫娘娘娜木钟改嫁皇太极,这也算是林丹汗家族和皇太极家族的第一次联姻。



皇太极对娜木钟做出承诺,并以嫡公主许嫁林丹汗之子为表率。他们做出了以后子孙后代中男女婚嫁之约,良妃和康熙帝之间的婚约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林黛玉的原型是懿靖大贵妃娜木钟和林丹汗的孙女,贾宝玉的原型是孝庄布木布泰的孙子。皇太极的嫡公主马喀塔嫁给了林丹汗的儿子阿布鼐,而林丹汗的孙女嫁给皇太极的孙子正是这种联姻的延续。



明末清初之际,北元的林丹汗统领蒙古诸部落独称一国,后金诞生后,皇太极的女真部落也称一国。林丹汗当年败走青海,葬身草原。皇太极于崇祯八年(1635年)派多尔衮渡黄河,于四月二十八日,后金兵趁着大雾包围了额哲营帐,并派苏泰之弟南楚劝降。



林丹汗和皇太极之间,有着复杂的恩怨情仇。



正如薛姨妈所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原型之间,正是“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关系。


结语



懿靖大贵妃娜木钟被庄妃布木布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每逢关键的“十三”年出现,懿靖大贵妃都会遭受重创。最终在康熙十三年,娜木钟被害离世,她的子孙族人也相继被清除,遭受灭顶之灾。



然而,不是冤家不聚头,她们两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却并未结束。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原型分别是良妃和康熙帝,他们之间有婚约也有世仇。娜木钟的孙女良妃和布木布泰的孙子玄烨结成连理,诞育了八阿哥胤祀。风波诡谲的后位之争、夺嫡之战逐渐拉开了序幕。



思考

《红楼梦》第十四、十五回作为秦可卿葬礼的收尾部分,又暗写了哪些娜木钟的身后事?良妃的真实命运如何?胤祀又为何与皇位无缘?一切秘密尽在《红楼梦》之中。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青溪邀您:

共话红楼,同解其中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0: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作者】黄公绍 【朝代】宋拼音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标签: 婉约情感怀人宋词三百首思归
译文 注释
年年春社的日子妇女们停下针线,孤单的她怎忍看见,双飞双栖的春燕?今日江城春色已过去大半,我独自还羁身于乱山深处,寂寞地伫立在小溪畔。
春衫穿破了谁给我补缀针线?点点行行的泪痕洒满春衫。落日时分我解鞍驻马在芳草萋萋的河岸,虽有花枝却无人佩戴,虽有美酒却无人劝酒把盏,纵然醉了也无人照管。
赏析
此词在《阳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编》等书中皆列入无名氏之作。唯《历代余》、《词林万选》题作黄公绍,唐圭璋先生认为此乃失考所致。这首词是思归怀人之作。它之所以由无名氏经过辗转而堂皇地列在著名词人的名下,说明它曾流传很广,并且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社日是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社与秋社,《统天万年历》云:“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这里指春社。每逢社日,妇女有停针线的习惯,《墨庄漫录》云:“唐宋妇人社日不用针线,谓之忌作。张籍诗亦云:“今朝社日停针线”,此即诗人所本。... 古诗文网>>
作者介绍
黄公绍,宋元之际邵武(今属福建)人,字直翁。咸淳进士。入元不仕,隐居樵溪。著《古今韵会》、以《说文》为本,参考宋元以前字书、韵书,集字书训诂之大成,原书已佚,其同时人熊忠所编《古今韵会举要》中,略能见其大概。另有《在轩集》。 百科详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7: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相思·其一
【作者】李白 【朝代】唐拼音 译文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标签: 情感唐诗三百首思念伤怀乐府
译文 注释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赏析
这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 古诗文网>>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 百科详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23: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是宋代词人柳永为怀念湘中故人所写的作品。

此词上阕开头“望处”二字统摄全篇。凭阑远望,但见秋景萧疏,花老,梧叶黄,烟水茫茫,故人不见,悲秋伤离之感充盈心头。下阕回忆昔日文期酒会、相聚之乐,慨叹今日相隔遥远,消息难通。最后“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回应开头“望处”。全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离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作者
柳永

作品出处
《全宋词》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北宋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玉蝴蝶⑴

望处雨收云断⑵,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⑶,堪动宋玉悲凉⑷。水风轻、蘋花渐老⑸,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⑹。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⑺,几孤风月⑻,屡变星霜⑼。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⑽!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⑾、空识归航⑿。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⒀。[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玉蝴蝶,词牌名。此调有小令及长调两体,小令为唐温庭筠所创,双调,上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一字;下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字,共四十一字。长调始于宋人柳永,又称为“玉蝴蝶慢”,双调,九十九字,平韵。亦有九十八字体。

⑵雨收云断:雨停云散。

⑶萧疏:清冷疏散,稀稀落落。堪:可以。

⑷宋玉悲凉:指宋玉《九辩》,引申为悲秋。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⑸蘋花:一种夏秋间开小白花的浮萍。

⑹遣情伤:令人伤感。遣:使得。

⑺文期酒会:文人们相约饮酒赋诗的聚会。期:约。

⑻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几:多少回。孤:通“辜”,辜负。风月:美好的风光景色。

⑼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星霜:星一年一周天,霜每年而降,因称一年为一星霜,亦以之喻年月也。

⑽潇湘:湘江的别称。这里指所思念的人居住的地方。

⑾暮天:傍晚时分。

⑿空:白白地。归航:返航的船。

⒀立尽斜阳:在傍晚西斜的太阳下立了很久,直到太阳落山。

折叠白话译文
我悄悄地倚栏凝望,雨已停歇,云已散去,目送着秋色消逝于天边。秋天的傍晚,景色萧瑟凄凉,真让人兴发宋玉悲秋之叹。轻风拂过水面,白蘋花渐渐衰残,凉月使露水凝住,梧桐树也禁不住月夜寒露的侵袭,叶子已片片枯黄。此情此景,不由人寂寞感伤。我的故朋旧友,不知你们都在何方?眼前所见只有一望无际的秋水,烟雾迷茫。

文人的雅集,纵情的欢宴,如今仍历历在目,令人难忘。离别后辜负了多少风月时光,斗转星移,都只为你我相距遥远,天各一方。海是如此之遥,山是如此之遥,相逢相会不知何处何年?让人感到凄苦彷徨。想那双双飞去的燕子,难以靠它给故友传音送信;企盼故友归来,遥指天际苍茫,辨识归来航船,谁知过尽千帆皆不是,也是枉自空等企望。我默默伫立,黯然相望,只见斜阳已尽,孤雁哀鸣声仍在天际飘荡。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词是作者为怀念湘中故人所作。[2]​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整体赏析
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离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望处雨收云断”,是写即目所见之景,可以看出远处天边风云变幻的痕迹,使清秋之景,显得更加疏朗。“凭阑悄悄”四字,写出了独自倚阑远望时的忧思。这种情怀,又落脚到“目送秋光”上。“悄悄”,忧愁的样子。面对向晚黄昏的萧疏秋景,很自然地会引起悲秋的感慨,想起千古悲秋之祖的诗人宋玉来。“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紧接上文,概括了这种感受。宋玉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柳永的心头,引起他的共鸣。他将万千的思绪按捺住,将视线由远及近,选取了最能表现秋天景物特征的东西,作精细的描写。“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两句,似乎是用特写镜头摄下的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面:只见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白苹花渐渐老了,秋天月寒露冷的时节,梧桐叶变黄了,正一叶叶地轻轻飘下。萧疏衰飒的秋夜,自然使人产生凄清沉寂之感。“轻”、“冷”二字,正写出了清秋季节的这种感受。“苹花渐老”,既是写眼前所见景物,也寄寓着词人寄迹江湖、华发渐增的感慨。“梧叶飘黄”的“黄”字用得好,突出了梧叶飘落的形象。“飘”者有声,“黄”者有色,“飘黄”二字,写得有声有色,“黄”字渲染了气氛,点缀了秋景。作者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为下文抒情作了充分的铺垫。“遣情伤”一句,由上文的景物描写中来,由景及情,词中是一转折。景物描写之后,词人引出“故人何在,烟水茫茫”两句,既承上启下,又统摄全篇,为全词的主旨。“烟水茫茫”是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阔大而浑厚,同时也是因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这里情与景是交织一起的。这几句短促凝重,大笔濡染,声情跌宕,苍莽横绝,为全篇之精华。

换头“难忘”二字唤起回忆,写怀念故人之情,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词人回忆起与朋友一起时的“文期酒会”,那赏心乐事,至今难忘。分离之后,已经物换星移、秋光几度,不知有多少良辰美景因无心观赏而白白地过去了。“几孤”,“屡变”,言离别之久,旨加强别后的怅惘。“海阔山遥”句,又从回忆转到眼前的思念。“潇湘”这里指友人所之地,因不知故人何,故云“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不能与思念中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是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的,以寓与友人欲通音讯,无人可托。盼友人归来,却又一次次的落空,故云“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句词思念友人的深沉、诚挚的感情表现得娓娓入情。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但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一个“空”字,把急盼友人归来的心情写活了。它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这里替对方着想,从对方着笔,从而折射出自己长年羁旅、怅惘不堪的留滞之情。

“黯相望”以下,笔锋转回自身。词人用断鸿的哀鸣,来衬托自己的孤独怅惘,可谓妙合无垠,声情凄婉。“立尽斜阳”四字,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夕阳残照之中,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回忆与思念之中。“立尽”二字言凭栏伫立之久,念远怀人之深,从而使羁旅不堪之苦言外自现。

柳永这首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脉络井然,有效地传达了诗人感情的律动。同时修辞上既不雕琢,又不轻率,而是俗中有雅,平中见奇,隽永有味,故能雅俗共赏。[2]

折叠名家点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水风”二句善状萧疏晚景,且引起下文离思。“情伤”以下至结句黯然魂消,可抵江淹《别赋》,令人增《蒹葭》怀友之思。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柳永,宋代词人。字耆卿
柳永
柳永
,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8 07: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朗月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开头写孩提时代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最后表达为月亮的沦没而心中感到的忧愤不平之情。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作品名称古朗月行
作品别名朗月行
作    者李白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5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古朗月行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⑵。
又疑瑶台镜⑶,飞在青云端⑷。
仙人垂两足⑸,桂树何团团⑹。
白兔捣药成⑺,问言与谁餐⑻?
蟾蜍蚀圆影⑼,大明夜已残⑽。
羿昔落九乌⑾,天人清且安⑿。
阴精此沦惑⒀,去去不足观⒁。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⒂。 [1-2]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⑴朗月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六五收录此题,列于《杂曲歌辞》。
(2)呼作:称为。白玉盘:据应劭《汉官仪》,封禅滩有白玉盘。这里指晶莹剔透的白盘。
⑶疑:怀疑。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⑷青:一作“白”。
⑸仙人:古代传说,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月初生时,先看见仙人两只脚,月亮渐渐升起,就看见仙人全形,然后看见桂树。
⑹何:一作“作”。团团:圆圆的样子。一作“团圆”。
⑺“白兔”句:乐府古辞《董逃行》:“教敕凡吏受言,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药可得神仙。”
⑻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⑼蟾蜍:俗称癞蛤蟆。《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此诗中蟾蜍似另有所指。圆影:指月亮。
⑽大明:指月亮。
⑾羿(yì):中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乌:即三足乌,其羽赤色,代指太阳。《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
⑿天人:天上人间。
⒀阴精:月亮。《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沦惑:沉没,丧亡,指被蟾蜍吃掉。
⒁去去:远去,越去越远。为决绝之辞。
⒂凄怆:伤心之意。凄,一作“恻”。 [2-5]
白话译文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只把它称作白玉盘。
有时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镜,飞到了天上。
月中仙人垂着双脚,圆圆的桂树跟着出现。
那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又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月啃残缺了,皎洁的月亮因此晦暗。
后羿当初射下九个太阳,从此人间才安宁。
现在月亮已沉沦迷惑,走开吧没什么可看。
心怀忧虑而不忍走开,悲伤让人肝肠寸断! [5]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陈沆云:“忧禄山将叛时作。”(《诗比兴笺》)萧士赟云:“按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管士光认为,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前后。 [2-3]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前人与今人多谓此诗非一般的咏月之作,而是寄寓着政治局势,又谓此诗前半喻开元盛世,在诗人心目中如朗月在儿童心目中然;后半喻天宝后期,蟾蜍喻安禄山、杨国忠之类的权奸、宦官、边将,昏蔽其君,紊乱朝政,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然而诗人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 [4-8]
名家点评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卢仝《月蚀》诗,生于李白之《古朗月行》。李白《古朗月行》,生于《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数语。始则微辞含寄,终至破口发村,灵均氏亦何料到此!
明代胡震亨《李杜诗通》:曲始鲍照,叙闺阁玩赏。白则借自刺阴之太盛,思去之。或似指太真妃言。便觉可疑、可问。不待后语(首二句下)。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暗指贵妃能惑主听。(“蟾蜍”句下)与《古风》中“蟾蜍薄太清”篇同意,但《古风》指武惠妃,此指杨贵妃,各有主意也。
清代陈沆《诗比兴笺》:忧禄山将叛时作。月,后象;日,君象。禄山之祸兆于女宠,故言蟾蜍蚀月明,以喻宫闱之蛊惑,九乌无羿射,以见太阳之倾危,而究归诸阴精沦惑,则以明皇本英明之辟,若非沉溺色荒,何以安危乐亡而不悟耶?危急之际,忧愤之词。萧士赟谓禄山叛后所作者,亦误。
清代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先本咏月,后乃思及杨妃。胡前后不相顾?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云:起手点,趣(首二句下)。 [9]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10]
词条图册
代朗月行
原文

朗月出东山,照我绮窗前。
窗中多佳人,被服妖且妍。
靓妆坐帐裏,当户弄清弦。
鬓夺卫女迅,体绝飞燕先。
为君歌一曲,当作朗月篇。
酒至颜自解,声和心亦宣。
千金何足重,所存意气间。





作品简介
古诗《代朗月行》的作者是南北朝诗人鲍照,精彩诗句:千金何足重。所存意气间。








鲍照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14—466),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南桥镇),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9 08: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妙玉和邢岫烟,红楼梦隐藏的一个半南阳人
龍乡解红楼
龍乡解红楼
关注我,透视梳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事”,让你我同行。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妙玉出家的玄墓蟠香寺,本名邓尉山“天寿圣恩禅寺”,并且,因为地处光福镇境内,也称光福寺,又因本为万峰和尚所建而被称作万峰寺。所以,林之孝家的对妙玉的介绍,是对圣恩寺开山鼻祖万峰时蔚禅师平生经历的演绎,就理所当然了。


万峰禅师之所以在建立这座寺庙,是因为他出道时,师父千岩禅师对他说:“汝逢汝名所止。”意思是“你遇到有你名字的地方停下来就是”。当万峰游历到姑苏城东的邓尉山时,发现邓尉山的尉字与自己名字中“时蔚”的蔚读音相同,于是就在邓尉山南峰的玄墓山建起了这座寺庙。


因万峰是因为邓尉山留下的,也因为玄墓山本来就属于邓尉山的一个山峰,因而这座寺庙一直以来也被称作邓尉山圣恩禅寺。如此这般,作者是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利用声东击西的笔法,明写玄墓蟠香寺,实写邓尉山呢?


邓尉山是被称为“香雪海”的江南最著名的探梅圣地,而书中妙玉自称,“五年前在蟠香寺住着,采的梅花上的雪”,自当是邓尉山的梅花;宝玉又曾到栊翠庵“访妙玉乞红梅”,又是在把栊翠庵暗比作了邓尉山。由此可见,书中在利用多处引导在暗示我们,写玄墓蟠香寺为虚,写邓尉山才为实。


那么,作者苦心孤诣地暗写邓尉山的用心又是什么呢?

邓尉山除了梅花,另一个最亮眼的地方便是它名字的由来:相传,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光武帝时期做过太尉的邓禹曾经在此隐居而得名。


因为邓尉圣恩寺这座庙宇名,而有了红楼梦里妙玉这个名字;因为“汝逢汝名所止”,万峰时蔚方在邓尉山建立了圣恩禅寺;因为邓禹曾经隐居,才有了邓尉山这个名字,一切好象都与名字有关。而邓禹和他追随的光复刘汉王朝的刘秀,原本是南阳老乡。


那么,暗写邓尉山的用意是不是为了进一步指向南阳呢?对红楼梦的所有解读,都必须做到文本自证与互证。

邢岫烟这样向贾宝玉介绍自己与妙玉的关系:


“我和他(妙玉)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


试想,一个姑娘家租尚庙里的房子,还住了十年,算什么事呢?应该怎样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妙玉和邢岫烟的这种关系,又究竟代表什么呢?

如果我们把邓尉山背后指向的南阳;把妙玉用酒器请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品茶这种“鹊巢鸠占”隐含的,1645年弘光政权灭亡后,满清八旗在“九曲黄河之南,侵占的土地涉及十个布政使司,大约一百二十个左右的州府”结合起,妙玉和邢岫烟背后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也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了:


弘光帝朱由崧被多铎掳走后,明朝一些大臣希望刚从监狱里出来的南阳唐王朱聿键,当象他老乡刘秀光复刘汉王朝一样,来光复朱明王朝,因而推举朱聿键于1645年七月在福州称帝,仿光武年号建立了南明第二个政权,年号“隆武”。在此期间,朱聿键最相信最倚重之人,是他的旧相识、曾在南阳任职三年的何腾蛟。


何腾蛟字云从,为贵州黎平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而出岫”之句,邢岫烟这个名字也便是由此演化而来。自1636何腾蛟在南阳去唐王朱聿键相识,至1646年隆武帝在汀州被俘自缢,正好是十年时间。

何腾蛟虽然在南阳作官只有三年,但传说他在南阳却留下了后人。几年前在网上曾看到一个来自南阳镇平何庄寻亲的贴子,自称是何腾蛟后人。因此,也可以说何腾蛟是半个南阳人。

发布于 2024-09-27 05:32・IP 属地浙江
红楼梦
红楼梦(小说)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9 17: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梁落燕泥
- 360国学
《空梁落燕泥》明·皇甫汸
金闺春色早,玉关芳信赊。人归翻后燕,泪尽每先花。户暗香泥积,梁低舞影斜。不作双飞去,东邻王谢家。
收起
《空梁落燕泥》唐·顾况
卷幕参差燕,常衔浊水泥。为黏珠履迹,未等画梁齐。旧点痕犹浅,新巢缉尚低。不缘频上落,那得此飞栖。
收起
《空梁落燕泥》元·周巽
空梁巢紫燕,长日落香泥。点污琴书满,飞来帘幕低。双归寻旧垒,对舞向中闺。尘迹无人扫,黄昏深院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9 17: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梁落燕泥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空梁落燕泥》是唐代诗人赵嘏的诗词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空梁落燕泥

创作年代



文学体裁
诗词

作者
赵嘏

目录
1作者
2诗词正文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
唐赵嘏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正文
春至今朝燕,花时伴独啼。

飞斜珠箔隔,语近画梁低。

帷卷闲窥户,床空暗落泥。

谁能长对此,双去复双栖。
薛安都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薛安都(410年~469年),字休达,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南北朝时期刘宋、北魏名将。

薛安都出身河东薛氏 ,骁勇善战。初仕北魏,屡建军功,授雍秦二州都统。与同族薛永宗起兵反魏,失败投奔刘宋,授扬武将军、北弘农太守。元嘉北伐时,随柳元景攻克陕城。受累于东线、中线的兵败,全军退回。参与平定刘劭、刘义宣、臧质、鲁爽等人的叛乱。

前废帝刘子业在位时期,出任平北将军、徐州刺史。宋明帝刘彧在位时期,起兵参与刘子勋之乱。后来,投靠北魏,并与孔伯恭追破刘宋军队。授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河东郡公。

北魏皇兴三年(公元469年),薛安都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河东郡王,谥号为康。







基本信息
  • 本名

    薛安都

  • 休达

  • 所处时代

    南朝宋

  • 出生地

    河东汾阴(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


  • 出生日期

    410年

  • 逝世日期

    469年

  • 主要成就

    参加元嘉北伐;讨伐刘劭;斩杀鲁爽;大破张永、沈攸之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折叠早期事迹

薛安都年轻时以骁勇著称,精通骑射,经常结交游侠,哥哥们常担心为此引来祸事。薛安都便与兄长分家,另寻住处,家中财物分毫不取,与他有交情之人都争相馈赠。

后来,薛安都帮助北魏秦州刺史北贺汨平定胡人白龙子的叛乱,被北魏封为雍秦二州都统,总管二州事务。


折叠南投宋朝

公元444年(元嘉二十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被柔然击败。薛安都与族人薛永宗趁机起兵,薛安都袭取弘农。445年(元嘉二十二年),北地人盖吴起兵反魏,薛安都便与他联合。不久,拓跋焘亲自率军平定薛永宗,诛灭其族,又进击盖吴。薛安都知道两军兵力悬殊,便丢弃弘农,南下投奔宋朝。

公元446年(元嘉二十三年),薛安都到建康面见宋文帝刘义隆,请求返回北方招集义兵。宋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赐他锦缎一百匹、杂缯三百匹。但是,薛安都打算再袭弘农,发现北魏已经增加防卫,城池难以攻破,而且盖吴起义也已被平定,于是退回上洛。不久,武陵王刘骏任命他为扬武将军、北弘农(今河南省陕县)太守。后来,北魏逐渐强盛,薛安都便返回襄阳。


折叠参与北伐

450年(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发动北伐,薛安都被任命为建武将军,与柳元景、庞法起、曾方平(宋书作鲁方平)等出兵关陕。不久,庞法起等人攻破卢氏,又夺取弘农,生擒北魏弘农太守李初古拔。随即,薛安都留守弘农,庞法起则进兵潼关

同年十一月,薛安都与庞法起会合,围攻陕城。当时,北魏洛州刺史张是连提率兵救援,薛安都在城南与魏军交战。魏军派突骑出击,宋军抵挡不住。薛安都大怒,摘下头盔,解开盔甲,只穿一件两当衫,怒目横矛,单马冲阵,如此冲杀四次,杀敌无数。这时,鲁元保也率军赶到,魏军方才退兵。柳元景又派柳元怙率兵前来,因为天色已晚,魏军毫无察觉。

次日,薛安都又在城西南列阵。曾方平对薛安都道:"如今前有劲敌,后有坚城,这是我们死战的时候了。你若不进军,我就杀了你;我若不进军,你就杀了我。"薛安都道:"你说的没错。"于是与魏军交战。这时,柳元怙也率军从南门杀出,鼓噪前行,魏军大惊。此战,薛安都奋勇出击,从早上一直战到太阳偏西,鲜血把肘部都凝固住了,所用长矛也折断了,终于击溃魏军,斩杀张是连提。不久,宋军攻克陕城。

这时,东路军的王玄谟等人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溃,中路军的梁坦等人又被北魏永昌王拓跋仁击溃 。宋文帝因王玄谟兵败,魏军逼近长江,便命柳元景回军。柳元景命薛安都断后,率军返回襄阳。不久,薛安都被任命为后军行参军。

452年(元嘉二十九年),薛安都被任命为行征北参军、建武将军。八月,鲁爽进兵虎牢关。薛安都随柳元景参战,随即占据虎牢,并约期渡河攻蒲坂。这时,鲁爽退兵。薛安都便随柳元景返回襄阳,仍旧讨伐西阳五水蛮


折叠讨平叛乱
  • 平定刘劭之乱

453年(元嘉三十年),皇太子刘劭弑杀宋文帝篡位,武陵王刘骏起兵讨伐刘劭。薛安都被任命为参军事、宁朔将军,率领马军,与柳元景一同出兵。薛安都抵达朱雀航后,怒骂贼将皇甫安民道:"逆贼刘劭弑杀君父,你们还要侍候他?"不久,刘骏在新亭即位,是为宋孝武帝,任命薛安都为右军将军。

五月,薛安都率部攻入南掖门,与臧质在太极殿会合,一同生擒刘劭,因功被封为南乡县男。后来,薛安都因严正刚直被免除官职。

  • 平定刘义宣之乱

454年(孝建元年),薛安都被任命为左军将军。二月,豫州刺史鲁爽、荆州刺史刘义宣、江州刺史臧质一同起兵叛乱。薛安都与冗从仆射胡子反、龙骧将军宗越戍守历阳,鲁爽则派部将郑德玄戍守大岘。郑德玄派前锋杨胡率军向历阳。薛安都派宗越及历阳太守程天祚击破杨胡,斩杀杨胡与及其副将。郑德玄又派其司马梁严屯驻岘东,薛安都派幢主周文恭击破梁严,叛军诸路皆败,故不敢再进兵。不久,孝武帝令薛安都留下三百人守卫历阳,自己渡江返回采石矶,被任命为辅国将军、竟陵内史。

四月,鲁爽命弟弟鲁瑜屯兵小岘,自己则驻守大岘。薛安都率八千步骑再次渡江,与历阳太守张幼绪一起讨伐鲁爽。这时,臧质久不进军,孝武帝便命沈庆之渡江统率三军。鲁爽见粮草不足,便率军撤退,自己亲自断后,沈庆之则命薛安都率轻兵追击。

不久,薛安都在小岘追上鲁爽,部将谭金首先进攻,却难以破阵。薛安都望见鲁爽,策马大呼,提矛直刺。鲁爽此时正"饮酒过醉",被薛安都刺于马下,然后被薛安都的副将范双斩首。鲁爽当世骁将,熟习战阵,世间的人都称鲁爽为万人敌。而薛安都却单骑直入,斩鲁爽而回。当时人都认为,关羽斩颜良也不能比过此事(薛安都斩鲁爽的事迹)。薛安都因此进爵为侯,增食邑五百户,并同之前的一千户仍旧。

当时,王玄谟在梁山抵抗刘义宣、臧质,薛安都便率骑军协助,命部将吕兴寿袭击叛军芜湖营寨,杀敌甚众。刘义宣派刘湛之和臧质攻打王玄谟,王玄谟命诸军反击,又命薛安都率骑兵从叛军右阵突入。谭金三次冲入敌阵,趁机命骑兵突击,众将随后踏进。这时,叛军骑军从芜湖出发,想来会战,但见薛安都兵势庞大,便藏在山后不敢过来。薛安都又击破叛军东南阵脚,大败叛军,薛安都的队主刘元儒斩杀刘湛之。战后,薛安都被封为太子左卫率。


折叠出镇徐州

457年(大明元年),魏军攻打无盐,东平太守刘胡出战不利。孝武帝命薛安都率领马军与东阳太守沈法系率领的水军一同前往彭城,接受徐州刺史申坦指挥。临行前,孝武帝告诫二将道:"敌军如果可以赶上,便可尽力消灭他们。如果敌军逃走,可以渡过黄河耀威而回。"等到二将到达彭城,魏军已经退走,申坦便回军讨伐任城荆榛群盗。但是,薛安都在行动时,引起群盗警觉,使得群盗逃散。而当时正逢天旱,人马尽皆疲惫,难以追击,因此无功而回。薛安都、沈法系都被罢免官职,以白衣身份兼领原职。

458年(大明二年),薛安都官复原职,改封武昌县侯,又加领散骑常侍。463年(大明七年),薛安都又加征虏将军。而这时,他担任太子左卫率已经十年了,一直没能转换官职。

464年(大明八年),孝武帝驾崩,太子刘子业继位,是为前废帝。薛安都改任右卫将军,加给事中。465年(景和元年),薛安都出任使持节、前将军、兖州刺史。不久,又改任平北将军、徐州刺史。


折叠响应子勋

同年十二月,宋明帝继位,进封薛安都为安北将军,赐鼓吹一部。薛安都不接受任命,起兵响应晋安王刘子勋,并通知从子左将军薛索儿、右卫将军柳光世。

466年(泰始二年),薛索儿、柳光世携带薛安都的家眷逃出京城,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分别派刘弥之、傅灵越率兵响应薛安都,一同拥立刘子勋为帝。当时,济阴太守申阐在睢陵响应朝廷,薛索儿率傅灵越等前去讨伐,薛安都又命裴祖隆驻守下邳。刘弥之到下邳后,改变主意归顺朝廷,袭击裴祖隆。薛索儿听闻刘弥之倒戈,舍弃睢陵奔赴下邳,擒杀刘弥之。

当时,明帝任命申令孙为徐州刺史,以代替薛安都。但是申令孙到淮阳后,却投降薛索儿。薛索儿命申令孙劝降申阐,又把二人杀死,然后率军渡过淮河,并掠夺百姓以补充军粮。明帝派萧道成率张永、垣山宝、萧顺之等将北伐彭城。

同年五月,萧道成等驻军平原,击败薛索儿,薛索儿退守石梁,萧道成又命赵昙之、吕湛之进击,薛索儿所部溃散,薛索儿逃奔乐平县,被申令孙的儿子申孝叔斩杀。薛安都的儿子薛道智、大将范双逃到合肥,向南汝阴太守裴季请降。


折叠投降北魏

同年九月,刘子勋之乱被平定,薛安都派毕众爱、王焕到建康向宋明帝投诚,上表道:"臣在上国苟且偷生,深受孝武皇帝厚恩,常想报答,因此在刘子勋起事时,响应于他。如今天命归于陛下,我愿率领部队,绑缚自己,等待陛下的惩罚。我以前的罪行,完全由陛下任意处理。"同时,之前奉薛安都之命驻守下邳的柳光世也率部众归降。

宋明帝见叛乱已经平定,便想在淮北炫耀军威,不顾蔡兴宗、萧道成的劝谏,命张永、沈攸之率领重兵前去迎接薛安都。薛安都认为自己已经归顺,而皇帝派重兵前来是要追究自己的罪行,便遣使者联系北魏,请求援兵。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见薛安都求援,召集群臣商议。群臣都认为:"昔日世祖皇帝常有灭亡宋国的想法,所以亲自率兵南征。如今宋国内乱,薛安都遣使求降,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们应该接受。"这时,薛安都又以儿子薛道次为质子,再次请求援兵。拓跋弘便派镇东大将军、博陵公尉元,城阳公孔伯恭率兵一万赴援,同时任命薛安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徐、南、北兖、青、冀五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河东公。

十二月,尉元抵达彭城,这时,薛安都又后悔投降,密谋叛变。结果,密谋被尉元知晓,薛安都便施以重贿,将罪责推诿给女婿裴祖隆。尉元将裴祖隆斩首,保住了薛安都。

张永、沈攸之被迫退兵。薛安都、孔伯恭率兵追击刘宋军队,在吕梁之东大破宋军,魏军斩首数万级,宋军伏尸六十余里,死者相枕,张永、沈攸之单骑逃脱。


折叠入魏去世

468年(北魏皇兴二年),薛安都到平城朝见献文帝,被待以上客之礼,又获赐宅邸,兄弟子侄尽皆封侯,门生故吏全部录用。

469年(北魏皇兴三年),薛安都去世,时年六十岁,追赠假黄钺、秦州刺史、河东王,谥号康。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全宋文》收录有其文一篇:《奉启书归款》。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薛安都一生充满跌宕起伏,先叛魏归宋、后来又叛宋投魏,作战勇猛,先后参与元嘉北伐、讨伐元凶、讨伐刘义宣、藏质、鲁爽的联合叛乱。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折叠梦见中兴

薛安都从征关陕时,在臼口梦到自己仰头看天,发现天门大开,醒来后对身边人道:"你们看见天门开了吗?"后来,薛安都随刘骏平定刘劭之乱,叹道:"我曾梦到天门大开,难道这是中兴的征兆吗?"


折叠被劝止杀

薛安都的从弟薛道生,以军功为大司马参军。犯了罪,被秣陵令庾淑之鞭打。薛安都大怒,乘马率领数十人,令左右执槊,想去杀了庾淑之。薛安都行至朱雀航,遇到了柳元景。柳元景远远地问薛安都:"薛公想去哪里?"薛安都策马到车后说:"小子庾淑之鞭打我的从弟,现在我要去杀了他。"柳元景知道劝不住薛安都,于是骗薛安都说:"小子庾淑之做事不恰当,你快去吧,快点。"薛安都调转马头,柳元景又追上薛安都说:"我另有话对你说。"要薛安都下马进入车里。

薛安都进到车里,柳元景谴责薛安都:"你的从弟虽位居官职,但他的言行举止却与卑微的人无区别,虽然现在他任有官职,庾淑之怎么知道呢?况且犯了罪,理应处罚,你为朝廷勋臣,最好奉公守法,为何这么任性放肆,还想在京城杀人呢?不但法律不容,皇上也没有理由宽恕你啊。"于是最后柳元景与薛安都一起乘车回去。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傅灵越:薛公举兵淮北,威震天下,不能专任智勇,委付子侄,致败之由,实在于此。

魏收:薛安都一武夫耳,虽轻于去就,实启东南。事窘图变,而竟保宠秩,优矣!

沈约:《春秋》列国大夫得罪,皆先致其邑而后去,唯邾、莒三臣,书以叛人之目,盖重地也。安都勤王之略,义阙于藩屏,以地外奔,罪同于三叛。《诗》云:"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其此之谓乎?

李延寿:凶人之济其身业,非世乱其莫由焉。鲁爽以乱世之请,而行之于平日,其取败也宜哉。安都自致奔亡,亦为幸矣。

蔡东藩:陈宪、薛安都,一善守,一善战,将将或不足,将兵则固属有余。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 父亲

薛广,东晋上党太守。

  • 子女

薛道标,随薛安都降魏,历任平州刺史、相州刺史、秦州刺史,袭爵河东王。

薛道异,随薛安都降魏,早死,赠宁西将军、秦州刺史、安邑侯。

薛道次,被薛安都送到北魏为质子,历任秦州刺史、光禄大夫,赐爵安邑侯,进封河南公。

薛道智,随薛安都起兵,后投降南汝阴太守裴季之。

薛伯令,在薛安都降魏后,肆虐梁州、雍州,被南阳太守张敬儿、新野太守刘攘兵擒杀。

薛环龙,在薛安都降魏后,肆虐梁州、雍州,被南阳太守张敬儿、新野太守刘攘兵擒杀。

薛真龙。


葬花吟 - 《红楼梦》中诗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诗词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葬花吟

  • 别名

    葬花词

  • 作者

    曹雪芹


  • 作品出处

    红楼梦

  •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 创作年代

    清代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程高通行本《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1,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2?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3。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甲戌本《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周汝昌校本《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4,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5。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我)知是谁6?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

1.榭(xiè):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2.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3.一抔(póu):意思是一捧之土。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

4.帘中女儿惜春莫:“帘中”与上句为顶针续麻格。“莫”,“暮”的古字。

5.洒上花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①娥皇女英在湘江哭,泣血染竹枝成斑。黛玉号“潇湘妃子”即用此典。②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案:周汝昌言:(花枝)谓花即泪染,非“空枝”之义。

6.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在第廿七回的《葬花吟》中打出的是“奴”,而在第廿八回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


折叠点评批语

脂砚斋【庚辰本回前序】《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文归源小引,故用在饯花日诸艳毕集之期。饯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

脂砚斋【甲戌本侧批】诗词歌赋,有如此章法写于书上者乎?

脂砚斋【靖藏本批】开生面,立新场,是书不止《红楼梦》一回,惟是回更生更新。且读去非阿颦断无是佳吟,非石断无是情聆赏。难为了作者,且愧杀古今小说家也,故留数语以慰之。余不见落花,玉何由至埋花冢;不至埋香冢,如何写《葬花吟》。丁亥夏,畸笏叟

脂砚斋【甲戌本回尾眉批】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想身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

脂砚斋【甲戌本回后批】......不因见落花,宝玉如何突至埋香冢?不至埋香冢,又如何写《葬花吟》?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

脂砚斋【蒙府本戚序本回后批】......心事将谁告,花飞动我悲。埋香吟哭后,日日敛双眉。


折叠白话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

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极为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

“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

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俞平伯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

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

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河北丰润,后迁至辽宁沈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自其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曹雪芹生于南京,系曹顒(一说曹頫)之子,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后因受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所牵连,雍正六(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晚年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贫病而卒。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3]







参考资料


好了歌解注 - 红楼梦插曲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文学作品相关


[url=]编辑分类[/url]

好了歌解注,又称“好了歌解”或“好了歌注”,《好了歌》是出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首七言古诗,由该书的主要人物跛足道人创作。跛足道人唱《好了歌》是要启发甄士隐“觉悟”,而甄士隐是聪明的读书人,而且有了家破人亡的经历,一听就懂了,接着就为《好了歌》作了这篇解注,进一步申发了《好了歌》的思想。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好了歌解注

  • 别名

    好了歌解、好了歌注

  • 创作年代

    清代


  • 作品出处

    《红楼梦》

  • 文学体裁

  • 作者

    曹雪芹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诗歌原文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1);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2)。

蛛丝儿结满雕梁(3),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4)。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5)。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6);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7)!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8);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9)。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10)![1]



折叠编辑本段诗歌注释

(1)陋室:简陋的屋子。笏(hù)满床:形容家里人做大官的多。

笏,古时礼制君臣朝见时臣子拿的用以指画或记事的板子。

(2)场:演出场所。

(3)雕梁:雕过花的屋梁,指代豪华的房屋。

(4)红绡(xiāo):指红色薄绸。

(5)谤:指责,毁谤。

(6)方:方法,良方。强梁:强横凶暴,是指强盗、暴徒。

(7)择膏粱:选择富贵人家子弟为婚姻对象。膏粱,本指精美的食品,引申为富贵之家。膏,肥肉。粱,细粮。烟花巷:妓院。烟花,旧时娼妓的代称。

(8)纱帽:乌纱帽,古时候的官吏所戴的帽子,这里是官职的代称。锁枷:旧时囚系罪人的刑具。

(9)紫蟒:紫色的蟒袍,古代大官所穿的官服。

(10)为他人作嫁衣裳:比喻为别人做事自己没得到好处[1]



折叠编辑本段诗歌鉴赏

这篇解注比《好了歌》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冷峭无情。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又突然富贵了;年轻的突然衰老了,活着的又突然死掉了——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想教训儿子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当强盗;想使女儿当个贵妇,可她偏偏沦为娼妓;想在官阶上越爬越高,可是偏偏成了囚徒——命运难以捉摸,谁也逃脱不了它的摆布。可是世上的人们仍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像个乱哄哄的戏台,闹个没完。这就是《好了歌》解注的基本思想。它同《好了歌》一样,同属愤世嫉俗的产物。由于它处处作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阴忽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哭,加上通俗流畅,迭富有致,就使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对于当时封建社会名利场中的人物,无异于一盆透顶醒心的冷水;对于今天的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也有某种认识意义。

写出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写出了人的荣辱兴衰是如此的变幻无常,今为座上宾,明为阶下囚,你方唱罢我登场,描写出来的社会风云变幻莫测;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人生苦在不知足;忙碌一世,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这首《好了歌》解注,在全书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险恶气氛,也是对全书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一种概括和预示。这种概括和预示,是就其整体而言的,不好说哪一句是专指哪个或哪几个人物。如有人以为“转眼乞丐人皆谤”指的是甄宝玉和贾宝玉;“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指的是贾雨村等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指的贾雨村、贾赦等人;“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指的是贾兰、贾菌等人,等等。乍看似乎有点像,其实未必是作者的意图。既然是概括地预示全书内容,有些像是自然的,但如简单地把每句和书中人物一一对应起来,就无法解释通。如以为“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指的是柳湘莲,有什么根据?书中根本没有写柳湘莲之父是谁,也没写如何教子有方,也没有其它预示说柳湘莲要当强盗,怎么能证实就是指的柳湘莲?更有人据此说柳湘莲参加了农民起义等等,就近乎痴人说梦了。持上述看法的研究者,依据的是“甲戌本”脂批。脂砚斋批语对研究《红楼梦》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但也不可尽信和迷信。脂批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肯定不是出自一人一时,错讹之处很多,因此有取也要有弃,与《红楼梦》原书显然悖谬的地方;就不应该盲目信从。

《好了歌注》中所说的种种荣枯悲欢,是有小说的具体情节为依据的。如歌的开头,就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败亡结局作了预示;还有一边送丧,一边寻欢之类的丑事,书中也屡有不鲜。但要句句落实某人某事是困难的,因为有些话带有普遍性,指浓粉香,一变而为两鬓如霜,便是自然规律。它可能是对大观圆中一些女儿的概括描写;倘说白首孀居,则有指薛宝钗、史湘云的可能。此外,小说八十回以后的原稿已佚,所以也难对其所指,下确切的断语。但线索还是有的。比如甲戌本的批语(它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指出,沦为乞丐的是“甄玉(甄宝玉)、贾玉(贾宝玉)一干人”。这与原燕京大学藏七十八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十九回脂砚斋批语说贾宝玉后来“寒冬噎酸齑(jī,腌菜),雪夜围破毡”是一致的。但由此又知甄宝玉的命运也与之相似,可见贾(假)甄(真)密切相关。“蓬窗”换作“绿纱”的,脂砚斋批语说是“雨村一干新荣暴发之家”,又说戴枷锁的也是“贾赦、雨村一干人”,那么他们后来因贪财作恶而获罪的线索就更加清楚了。穿紫袍的,说是“贾兰,贾菌一干人”,贾兰的官运可从后面李纨册子中的判词和曲子是得到印证;贾菌的腾达,则是他人后续四十回所根本未曾提到的。

有两条脂批,内容上让读者有点莫名其妙,即批“两鬓又成霜”为“黛玉、晴雯一干人”,说“日后作强梁”是“柳湘莲一干人”。这些都是已知结局的。表面上看,林黛玉能够长寿,晴雯死而复生,柳湘莲又重新还俗,但这是不可能的。其实,前者是批语抄错了位置,应属下一句,指她们都成了“黄土陇头”的“白骨”;后者则是将第六十六回中作者描写在外浪迹萍踪的柳湘莲所用的隐笔加以揭明。有这样一段文字:“薛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奇事:我同伙计贩了货物,自春于起身往回里走,一路平安。谁知前日到了平安州界,遇一伙强盗,已将东西动去,不想柳二弟从那边来了,方把贼人赶散,夺回货物,还救了我们性命。我谢他又不受,所以我们结拜了生死弟兄。’……”这段话颇有含混之处。比如说“柳二弟从那边来了”,读者终究不知他是从何而来的;而且他一来,居然毋需挥拳动武,就能“把贼人赶散”,他的身份也是有点可疑。就算他这几年“惧祸走他乡”是在江湖行侠(书中对他在干什么行当,讳莫如深),“侠”实际上却也是“强梁”(《庄子·山木》:“从其强梁。”吕惠卿注:“多力也。”)可见,脂砚斋批语在提示人物情节上都不是随便说的。

有一条脂批很容易忽略它提供情节线索的价值。即批:“蛛丝儿结满雕梁”为“潇湘馆、紫(绛)芸轩等处。”表面上仿佛与“陋室空堂”两句同义,都说贾府败落。细加推究,所指又不尽相同。否则的话,完全可以说“宁荣二府”、“大观园”,或者“蘅芜院”、“藕香榭”等处。后世学者根据多方面线索得出结论:贾府获罪,贾宝玉离家(或为避祸)在外淹留不归,时在秋天。此后,他的居室绛芸轩也是人去室空。林黛玉因经不起这个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忧忿不已,病势加重,挨到次年春残花落时节,她就泪尽“证前缘”了。潇湘馆于是也就成了空馆。“一别秋风又一年”,贾宝玉回到大观园时,林黛玉已死了半年光景了。原先“凤尾森森,龙呤细细”的潇湘馆,如今只见“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砚斋批语指出佚稿中的文字),怡红院也是满目“红稀绿瘦”(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的凄惨景象,而两处室内则是“蛛丝儿结满雕梁”。所以贾宝玉才要“对境悼颦儿”(庚辰本第七十九回批语)了。

此外,也有歌中虽无脂砚斋批语,但后世读者仍能从别处提示中了解情节,如择佳婿而流落烟花巷的,当是史湘云。至于既无脂批,又难寻线索的话,如“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之类,读者就不必勉强去坐实了。因为,即使不作如此推求,也并不妨碍读者对这两首歌的精神实质的理解。



折叠编辑本段延伸阅读
好了歌












唐多令·柳絮
[ 清 ] 曹雪芹

原文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注释

①粉堕:形容柳絮飘落。百花洲:指百花盛开处。

②燕子楼:相传是唐代女子关盼盼所居之处。这里泛指女子所居的“绣楼”。

③缱绻:情意深挚,难舍难分。

④说风流:意即空有风流之名。

⑤“嫁与东风”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无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无人同情。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 (一说辽阳 ),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 ,曹颙之子(一说曹頫...

毛泽东主席与柳亚子先生诗文唱和轶事
2018-01-31 10:46:59
作者:姚老庚
浏览次数:784
【字号 [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url=]打印[/url]投稿纠错【收藏】论坛
分享到:0

    理解柳诗和毛诗都很有裨益,二来是有助于把握柳亚子、毛泽东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境界。柳亚子毕竟是一个旧文人,自然会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毛泽东对待诗友发“牢骚”,既表现了诗人的含蓄机敏,又展示了政治家的宽容大度。他没有纠缠于柳亚子究竟为什么牢骚郁闷,更没有半点歧视排斥之意。毛泽东深知,柳亚子社会声望很高,是对中国革命有过贡献的党外民主人士,虽然还留有旧知识分子的毛病,但主流是爱国的,是能和中国共产党精诚合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读来如望霁月,如沐春风。
    毛泽东的诚恳态度和宽阔胸怀使柳亚子深受感动,他又写诗一首,内有“东道恩深敢淡忘,中原龙战血玄黄”等句,表示对毛泽东知遇之恩的感戴之情。1949年5月5日,是孙中山就职非常大总统纪念日,毛泽东偕柳亚子到香山谒孙中山衣冠冢并合影留念,随后接柳亚子到家中共进午餐,作陪的有朱德总司令和秘书田家英。大家谈诗论政,极为高兴。散席的时候,柳亚子拿出随身带去的《羿楼纪念册》,请毛泽东和朱德题词。毛泽东写了一首联句诗: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池塘生春草”出自南北朝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空梁落燕泥”出自隋代诗人薛道衡的《昔昔盐》;“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代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四句诗而集三人之句,读来却不见一点斧凿痕迹,犹出一人之手,浑然天成。毛泽东的集句诗,既充分表达了冬天已逝,春天即将到来的情景,更表达了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喜悦和兴奋。
    1950年10月3日晚上,柳亚子在怀仁堂观看演出后所作,并呈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读后兴致勃勃地作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诗:“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两个人一起一合,交替吟咏,彼此相配,十分融洽,使人仿佛感到是昔日士家子弟在私塾学馆背诵古人诗文时的抑扬顿挫之声,特别是尾音的悠长婉转,更是绵 绵不绝而萦绕耳畔。 这样一组“唱和”诗,婉约和豪放并蓄,看了让人流连忘返。柳亚子他一生书写的7000多首爱国诗作,歌颂共产党,歌颂新中国,并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其诗作像故居门前那条漫溢着灵气的小河一样,永远流淌着……
    毛泽东和柳亚子是近现代中国诗坛上的双子星。一个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政治家,一个是具有政治家气质的诗人。他们之间思想的表达,心灵的沟通,往往借助于诗词的唱和。他们仿佛心有灵犀,很多复杂的问题,无需过多的言谈,不必过多的文字叙述,一唱一和之间就达成了共识。
    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网络整理


池塘生春草
[ 宋 ] 杨公远

原文

燕寝凝香梦更清,梦回得句快吟情。

可怜人化辽天鹤,池上年年草自生。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杨公远

杨公远(一二二七~?)(生年据本集卷上《生朝(己巳)》“初度今朝四二年”、卷下《初度(丙戌)》“今朝六十从头起”推定),字叔明,号野趣居士,歙(今安徽歙县)人。善诗工画。终生未仕,以诗画游士大夫间。有《野趣有声画》二卷。事见本集卷首宋...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出自南北朝谢灵运的《登池上楼

译文池塘边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

注释塘:堤岸。

赏析此句语言清丽,描写了春天的风光,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可见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





[url=][/url]




原文[url=][/url]

谢灵运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译文及注释[url=][/url]

译文
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的幽闲多么的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传远啊!
愧不能像飞鸿那样飞上云霄以施展抱负,也无法像深潜水中的虬龙,隐退沉潜于川谷。
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
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着光秃秃的树木。
(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
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
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
(不知不觉)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赏析[url=][/url]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太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诗一开头即由此下笔:“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创作背景[url=][/url]
  此当作于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初春。谢灵运在宋武帝永初三年(422)被逐出京都,这一年的七八月至次年(景平元年)七八月间担任偏僻的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太守。来永嘉后的第一个冬天,他长久卧病,至次年初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有感而写下《登池上楼》这一名篇。

参考资料:
1、河边拙.读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中文自学指导,1994,02.


简析[url=][/url]
  《登池上楼》抒写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可爱,抒发了自己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和进退失据的无奈情绪,最终显露出归隐的愿望。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八句为第一层,抒发诗人官场失意的牢骚;中八句为第二层,描绘其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后六句为第三层,表达了他怀人思归的情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显示出生意盎然的景象,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





谢灵运 [url=][/url]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146篇诗文 ► 256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4 01:14 , Processed in 0.0989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