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天上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灵黛为晴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9: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诗画:最喜欢林黛玉新挂的《斗寒图》,好新奇贴切!
播报文章

搞笑雨欣侃蓝领
关注
2019-11-10 08:41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娥素女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初衣解诗: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成了一桩公案,因为这是她亲口振振有词说的。
在红楼梦第44回中,刘姥姥逛大观园时,贾母带着众姐妹到探春的秋爽斋闹了一会儿,然后姐妹们上船,在前往蘅芜苑的一段水路里,贾宝玉非常多情的说,这些破荷叶可恨,还不叫人拔了去,林黛玉却非常有声地说了一句,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就成了林黛玉不喜欢李义山的公案了。
害得连看红楼梦的粉丝都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林黛玉是真的不喜欢李商隐,你看她所有做的诗词,都刻意地避开了李商隐的那种绮丽,学的是李白,陶渊明一类的明朗天真。
另外一派是认为林黛玉的确喜欢李商隐的诗,因为这位早亡的诗人,身世坎坷,诗句动人,因为特别喜欢,林黛玉才在此时此境脱口而出。不喜欢只是一种托词。

两派的争斗也颇为有趣。因为大家都知道,但凡读古典文学,李商隐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山。偏偏林黛玉也厉害,说了不喜欢李商隐,只喜欢那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从头到尾却没有分毫褒贬。而这一个场景,却成为了红楼梦中经典的荷花说雨的场景,一向生僻的李商隐,今年因为红楼梦为广大的今人所知悉。
那么初衣也是闲闲地翻。翻到了第89回,却看到了一段奇异的文字。原来,这之后的某一年秋天,宝玉因为记起晴雯,而晴雯与去年已经死了,宝玉心里烦闷,去往潇湘馆,跨过了客厅,却看到小书房里新挂了一幅画。那画上画的是什么呢?
而这一句正是李商隐有名的《霜月》中的名句。

两次林妹妹脱口而出,都是李商隐的名句,可见她只喜欢李商隐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假的。因为这里还藏着她的私房货。那么这幅图画是哪里来的呢?黛玉说,昨日他们收拾屋子,我想起来拿出来叫他们挂上的。这个是林黛玉从姑苏的自己的林如海府地里带过来的。那么也就是说他因为喜欢这一幅字画,包括喜欢李商隐的诗,所以从姑苏老家将这些美好的珍藏一起带了过来。当然我们现在不知道她从老家还搬了多少珍奇异宝过来,想来都是她诗书世家,积累下来的书画。那么刘姥姥看见她的潇湘馆一屋子的书,这可不是贾老太太或贾府的馈赠,这是她不远万里,从老家搬过来的。
当然有人也考证,她顶多是带了一些随身的细软和书画,大宗的银子可全在贾琏手上,让贾家闷声发了几百万的财。
那么看到这里,我确定了,林黛玉不但是喜欢李商隐,而且是从小就喜欢。因为喜欢,才脱口而出他的诗句,喜欢着由他的诗衍生出来的画作。

那么李龙眠何人也。他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号龙眠居士。通过白描的手法,用线条勾勒人物的动静神态,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用笔非常的简练,却可以达到传神的地步。那么我们通过红楼梦描写中的这一幅简单的白描图,也非常了然地呈现了李商隐的霜月的意境。虽然说是仿李龙眠的手法,立意在先,可以说这幅《斗寒图》画达到了对《霜月》这首诗高度的概括。所以林黛玉才这么的喜欢。
那么谈起这幅《斗寒图》在潇湘馆的作用,我们知道潇湘馆是一个竹林茂密的三间小房,符合林黛玉本身的性格特征,而在秋冬之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看到了这幅《斗寒图》,衬托了林黛玉,在孤苦无依的境地下,用李商隐的《霜月》,做灵魂和情操的自勉。所以我也觉得非常的好,给人非常贴切而又非常新奇的感觉。

说起李商隐的《霜月》,其实也暗含了一个坚贞凄婉的爱情故事。李商隐选择最钟爱的一个女孩,因为现实的原因不能和李商隐相守,终生成为了修行的道姑,李商隐写这一首诗,一是表达了对那位女子的怀念,第二也是歌颂了女子的品德。而林黛玉以《斗寒图》来自托,恰恰也符合她本人的高清性格,和宝玉之间超现实的相知和自守。
所以我个人认为,林黛玉是非常喜欢李商隐的。有人说后40回不是曹雪芹所做,也许曹雪芹写就不会写李商隐。但是根据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这一段话应该是出现在较早的文本里,也就是说,林黛玉的设定,在这些细节上,应该还是曹雪芹的原意。
不管如何,在秋天里,林妹妹的墙上多了一幅《斗寒图》,不但宝玉觉得新,我也觉得,潇湘馆更有生机和雅意,打通了千百年来的诗魂与灵性。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红楼梦。
宋画中第一人——李龙眠 即李公麟,白描长卷《蓮社圖》全图欣赏 昵称32901809 2020-07-23   |  2048阅读  |  20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书画名家赏鉴”诚谢您的支持!!!祝吉祥、顺意......
李龙眠既李公麟,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江郡舒城县(今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

宋 李龍眠《蓮社圖》卷 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因图作是长卷形式,请把手机横过来观看。




































弘扬中华文化经典,传播中华书画艺术.......
向历代 艺术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9: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龙眠见三李
出自:元代·丁复《赠李明远》

拼音:[jīn][líng][lóng][mián][jiàn,xiàn][sān][lǐ]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

金陵龙眠见三李,琼林鹓雏哦二松。
名驹堕地亦千里,腾凤冲霄须九重。

查看原文

注释
【金陵】1.古邑名。今南京市的别称。战国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灭越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石城山)设金陵邑。 2.中晩唐人常以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 3.北魏拓跋珪陵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故盛乐城西北。 4.指四川铜陵山。
【龙眠】1.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别号。公麟致仕后,归老于龙眠山,自号龙眠居士。 2.指归隐林下。 3.山名。在安徽桐城西北,与舒城﹑六安接界。借指舒州。
【三李】1.北魏李诜﹑李灵﹑李遐的合称。 2.唐李德裕﹑宋李光﹑李纲先后贬官崖州(今广东省琼山海口等地),今海口市有五公祠,即祀三李与胡铨﹑赵鼎五人。 3.宋舒州李公麟﹑李元中工书画,李亮工工诗文,时人号为"龙眠三李"。 4.指唐代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9: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月葬花魂}】

霜月
[ 唐 ] 李商隐
原文 译文对照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
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作者介绍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
葬花吟 - 《红楼梦》中诗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诗词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葬花吟

  • 别名

    葬花词

  • 作者

    曹雪芹


  • 作品出处

    红楼梦

  •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 创作年代

    清代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程高通行本《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1,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2?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3。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甲戌本《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周汝昌校本《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4,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5。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我)知是谁6?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

1.榭(xiè):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2.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3.一抔(póu):意思是一捧之土。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

4.帘中女儿惜春莫:“帘中”与上句为顶针续麻格。“莫”,“暮”的古字。

5.洒上花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①娥皇女英在湘江哭,泣血染竹枝成斑。黛玉号“潇湘妃子”即用此典。②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案:周汝昌言:(花枝)谓花即泪染,非“空枝”之义。

6.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在第廿七回的《葬花吟》中打出的是“奴”,而在第廿八回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


折叠点评批语

脂砚斋【庚辰本回前序】《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文归源小引,故用在饯花日诸艳毕集之期。饯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

脂砚斋【甲戌本侧批】诗词歌赋,有如此章法写于书上者乎?

脂砚斋【靖藏本批】开生面,立新场,是书不止《红楼梦》一回,惟是回更生更新。且读去非阿颦断无是佳吟,非石断无是情聆赏。难为了作者,且愧杀古今小说家也,故留数语以慰之。余不见落花,玉何由至埋花冢;不至埋香冢,如何写《葬花吟》。丁亥夏,畸笏叟

脂砚斋【甲戌本回尾眉批】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想身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

脂砚斋【甲戌本回后批】......不因见落花,宝玉如何突至埋香冢?不至埋香冢,又如何写《葬花吟》?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

脂砚斋【蒙府本戚序本回后批】......心事将谁告,花飞动我悲。埋香吟哭后,日日敛双眉。


折叠白话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

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极为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

“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

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俞平伯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

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

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河北丰润,后迁至辽宁沈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自其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曹雪芹生于南京,系曹顒(一说曹頫)之子,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后因受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所牵连,雍正六(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晚年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贫病而卒。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3]







参考资料
  • 1.曹雪芹 著 周汝昌 校订 - 红楼梦(上) - 人民出版社 . 269.
  • 2.季学原 - 红楼梦诗歌精华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98.
  • 3.夏征农 等 - 辞海(缩印本)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68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10: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瑶池 - 李商隐诗词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瑶池》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

这首诗是借周穆王西游遇仙人西王母的神话,讥刺皇帝求仙的虚妄。全诗虚构了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来,暗示穆王已故的故事情节,显示了求仙妄想与死亡不可避免的对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瑶池

作者
李商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诗词

创作年代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作品鉴赏
4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瑶池》意境图
《瑶池》意境图
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⑴,

黄竹歌声动地哀⑵。

八骏日行三万里⑶,

穆王何事不重来?[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瑶池阿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绮窗:绘饰如绮之窗户。吕向注:“绮窗,雕画若绮也。”

⑵黄竹歌:逸诗,也作《黄竹诗》。《穆天子传》卷五:“丙辰,天子游黄台之丘,猎于苹泽,有阴雨,天子乃休。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词曰‘我祖黄竹,囗员閟寒’云云。”按此借《黄竹》哀歌以寓穆王之崩。

⑶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2]

折叠白话译文
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

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

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

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晚唐好几个皇帝迷信神仙之道,服食丹药,妄求长生,以至服金丹中毒死去。这首诗便是讽刺求仙之虚妄。[1]

这首诗就是根据西王母与周穆王相约见面的传说来构思的。作者抓住西王母希望穆王“复来”、穆王也许诺复来这一点,虚构了一个西王母盼望穆王归来的情节:西王母推开雕镂彩饰的窗户,眺望东方,却不见穆王的踪迹,只听见《黄竹歌》声哀动大地。首句是仙境的绮丽风光,次句是人间的凄楚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个对比兼含着两层意思:一是隐喻作歌之人已死,唯其歌声徒留人间,仙境虽美,怎奈无缘得去,暗含着对求仙的讽刺;一是用《黄竹歌》诗意,暗示人民在挨饿受冻,而统治者却在追求长生不死,希图永远享受,寄寓着对统治者求仙的斥责。

诗的末两句是写西王母不见穆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穆王所乘的八骏飞驰神速,一天能行三万里,如果要来,易如反掌,可是他为什么还没有如约前来呢?西王母盛情邀请穆王重来,穆王曾许诺重来,而且来也方便,乘上八骏瞬息就到,可是穆王却终究没有来,不言穆王已死而其死自明。然而,西王母却仍在开窗眺望殷切守候。这就表明西王母希望周穆王不死,可是这个希望终于落空了。即令仙人如西王母,也不能挽救周穆王于一死,则人间那些所谓长生不老之术,自然更是靠不住的了,不信求仙之虚妄而其虚妄自见。

讽刺求仙,本来是颇费议论的主题,但此诗却不着一字议论。作者的用意,完全融化在西王母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中,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构思极为巧妙。末句是西王母心中的问号,而不是由诗人直接提出的反诘之辞。因此,诗的讽刺虽然犀利尖刻,但表现方式却是委婉曲折的,不是直截了当的挖苦嘲笑。

纪昀评此诗说:“尽言尽意矣,而以诘问之词吞吐出之,故尽而未尽”(《李义山诗集辑评》)。正是由于末两句不作正面指斥,所以此诗于明白酣畅中又具含蓄蕴藉之致,读之觉余味无穷。叶燮称“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原诗》)。[3]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商隐雕像
李商隐雕像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4]​

参考资料
1.瑶池  . 古诗文网 . [2017-8-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3: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是冷月葬花魂还是冷月葬诗魂?
unpxfzrx2014.07.08浏览377次文学分享举报
1个回答
PleaseFore..
2014.07.08
满意答案
冷月葬‘花’魂还是葬‘诗’魂?《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秋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来到凹晶宫水塘边,两人对水观月,对吟出一首‘二十二韵五言排律诗’联句。估计能把整首联句背下来的人不多,但对于最后两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诗)魂”则肯定印象深刻,随口可‘偷’。因为它不但词句优美,其意更是耐人寻味,震撼心灵。可以说是整首联句中的极品之作。

但是,当我们阅读不同版本的时候,会发现林黛玉最后那一句,使用的是不同的两个字眼。有的版本用“冷月葬花魂”,而有的则用“冷月葬诗魂”。这是怎么回事?‘花’和‘诗’究竟哪一个才是原作呢?

第一个问题还不难回答,因为《红楼梦》本身是一部过录转抄著作。在过录转抄过程中又有不同流向。某一支流在早期过录时被窜改了,后人又一直沿续下去。便造成今天这个未解的字谜。第二个疑问却有点复杂,红学界里各有各的说法,至今仍未有定论。

说起‘花’‘诗’二字,也各具深意,各有妙处。先说‘花’字,自然让人们联想起芙蓉花的纯洁美丽和林黛玉二次葬花的情景来。‘葬花魂’确实也很合林黛玉‘花’的象征。再说‘诗’字,谁不为‘咏絮才’之灵巧和才华而惊叹叫绝啊?如果说林黛玉有着‘诗’一般的灵魂,毋宁说她就是‘诗’的化身。‘花’‘诗’二字,很难说谁优谁劣。不过,如果单从造句用字的工整和对仗角度来看,又似‘花’字更为贴切。‘鹤’对‘花’;‘影’对‘魂’。符合‘物对物’;‘实对实’;‘虚对虚’这一结构规则。但这并不说明‘花’就是原作,而‘诗’就是臆窜。虽然两个字都各有妙解,但总不能说这两个字都出自曹雪芹之笔,林黛玉之口啊。必定有一个是臆窜的。那么,到底能不能考据出它的原作呢?笔者认为是有可能的。

但凡文人骚客吟诗造句,赋联题额。大多或因即景特发灵感,又或在文前,或在文后,都会有引用典句的交代。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因为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这一美妙情景,才引发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来。回到《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宝玉所题的几处匾额:‘有凤来仪’;‘稻香村’;‘蘅芷清芬’及对联‘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靡梦也香’等句。都可以找到他引经索典或诱发思路的影子。再看史湘云的‘寒塘渡鹤影’,不也正是因为一鹤惊飞,而特发灵感吗?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林黛玉是在怎样情形下吟出最后一句呢?当湘云吟出那句‘寒塘渡鹤影’后:

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冷月葬花(诗)魂。

  从现场情景或联句中,我们似乎找不到诱发‘花’这一灵感的交代。相反,在这首联句里,起首还能看出几分中秋的气氛景象,之后便渐次往寻觅冷清下跌,最后更以一句“冷月葬诗魂”,那惊魂动魄,凄楚悲壮之音结束。正合归结大观园由盛转衰而落败的悲惨结局。因此,用‘诗’字则无需任何交代了,恰好表达此景此情之意。所以,笔者认为原作应该是‘诗’而非‘花’。



附加自辩:

1, 关于‘死’字改‘诗’字。赓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里面确实先抄一‘死’字,然后划掉,旁边添加‘诗’字。没错,这两个字近乎同音。其实这并不难辨明。谁会相信曹公原意会用个‘死’字呢?究竟谁错在先,不是不争自明了吗?
2, ‘花’字之所以更容易让人认同,一方面是表明词句用字的对仗工整性。二是与‘黛玉葬花’及黛玉的悲惨命运直接联系起来。这可以说是一种正面的,直觉的理解,一般人的第一反应也是这样。‘葬花魂’不论在何种情形下都能说得通,而‘葬诗魂’就不见得了。这恰恰说明是有人自作聪明,自以为比曹雪芹更高明的‘善意’之作,却没想到弄出许多是非来。试想一下,假如曹公当时用的是‘花’字的话,还会闹出‘死’字,然后又改作‘诗’字的怪事来吗?
3, 《红楼梦》的一大艺术特点是运用侧笔和曲笔,而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贯穿全书的灵魂。曹公的神妙之笔,在于大气话,小嘴说。这首联句,它是前后关联的,除了影射史湘云和林黛玉的命运结局外,更重要的一条是暗示大观园由盛而衰,最终也如同这首‘诗’一样被全部埋葬。所以,‘诗’字在这里用得绝妙,而放在他处却不一定好。
4, 附录林黛玉论‘诗’的一段话,实际上也是曹雪芹行文用句的宗旨:“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参阅第四十八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3: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提到的这几幅画,真的存在吗? 2019-02-22 14:56

87版《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所描绘的贾府,是一个富裕尊贵的大家族。在古代,如何体现一个家族既富有,又不俗气呢?那就是家中时常挂有名家的书画作品啦。(现在似乎也是这样吧)
在《红楼梦》的第五回、第四十回、第五十回、第八十九回里,分别提到了四幅画:
唐伯虎《海棠春睡图》
米芾《烟雨图》
仇英《双艳图》
仿李公麟《斗寒图》
凭借着敏锐的嗅觉,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些画真的存在吗?
下面就来一一揭晓答案。
1
唐伯虎《海棠春睡图》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描写秦可卿的卧室:
贾宝玉“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说起唐伯虎,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星爷演的唐伯虎了。
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剧照
真实的唐伯虎可能没有星爷这么帅气...但他依旧是明代的风流才子,其名为唐寅,字伯虎,生于公元1470年3月6日,卒于公元1524年1月7日。在唐伯虎的相关史料记载中,并未提及《海棠春睡图》这一幅画。也就是说,这很可能是曹雪芹先生虚构的一幅画。
版画 唐伯虎像 《古名贤传三种》卷七
《海棠春睡图》是虚构的,但是海棠春睡这一典故,是有迹可循的。
根据宋代释惠洪的《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李登至沉香亭,召见杨贵妃。而杨贵妃于时卯醉未醒,于是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唐明皇见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便笑道:“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唐明皇把醉态的杨贵妃比喻成未睡足的海棠花,着实精妙,让我们隔着时空都能领略杨贵妃的美貌。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是一位绝代佳人。曹雪芹先生在她的闺房中设置这样一幅画,想必是暗示我们,秦可卿拥有贵妃之风韵。
很有意思的是,在新版红楼梦电视剧里,还原了这一场景,我看了只想说三个字——辣眼睛!
新版《红楼梦》剧照
这个姿势,以及这个颜色...唐伯虎的棺材板估计都要按不住了吧。
虽然唐伯虎没有画过《海棠春睡图》,但是唐伯虎也根据《冷斋夜话》所记载的典故,曾画过一幅《海棠美人图》,并题了一首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可惜的是,这幅《海棠美人图》也尚未被发现。不过我们可以从另一幅唐伯虎的画作中,体会《红楼梦》中所提到的《海棠春睡图》,应该是什么样的。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绢本设色 纵124.7cm,
横63.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王蜀宫妓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不久前曾展出过。画上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后宫中的几位宫女,她们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几位宫女头戴金莲花冠,身着云霞彩饰的道衣,打扮成王衍最喜欢的样子。
她们面施胭脂,额头、鼻尖、下颚三处分别施以白粉,为唐伯虎的“三白”画法。再看宫女的体貌丰润中不失娟秀,情态端庄而又娇媚。
看到这幅画过后,我们可以再试着想象出《海棠春睡图》中贵妃的样貌了。
有趣的是,在《红楼梦》中,还有一处提到过唐伯虎。
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薛蟠提到自己“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等他写出来,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
什么鬼?唐伯虎画春宫图?!
不,你没看错,曹雪芹先生就是这样写的。在艺术史上,唐伯虎似乎也真有画过春宫图,清代许多春宫图上还有唐寅的题款。更有传言说《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其实也是他。
不管流言是否为真,至少这说明了两点,一是唐伯虎的确风流,二是唐伯虎画艺超然,假托他的名字,这些画就能卖个好价钱。
2
米芾《烟雨图》
继唐伯虎之后,在《红楼梦》中出现的第二位画家是米襄阳。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写道:
凤姐儿等人来到探春房中,看到“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米襄阳,即北宋的米芾。因他是湖北襄阳人,所以也称米襄阳。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北宋四家”,这四位大家,都以书法著名。
米芾《临沂使君帖》纸本 纵31.4厘米,
横25.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米芾的书写风格就能看出来,米芾不讲究精细描摹,而是追求一种意境——“不取工细,意似便已”。这也是北宋大部分文人的艺术追求。
《红楼梦》中提到的米芾《烟雨图》,其实也无法找到确切的作品与之对应,但这幅作品的名字,却道出了米芾画作的特点——烟雨时节,云雾缭绕。
的确,在米芾的画中,往往云雾弥漫,意境飘渺。米芾的儿子米友仁继承并发展了米芾的绘画风格,他们父子二人所创作的山水画,通常被称为“米氏云山”。
宋 米友仁《云山图》纸本
纵27.6cm,横57cm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虽然米芾的画作未见流传,但是米友仁有几幅画作传世。例如上方这幅《云山图》,从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米氏云山”的特点。想来《红楼梦》里,探春房中所挂的《烟雨图》,应当也是此种意境。
探春虽然是贾政与妾室赵姨娘所生,为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但是她从小就呆在贾母身边,受到极好的教育,不仅精明能干,而且工诗善书,意趣高雅。在她的房中挂一幅北宋文人的水墨画,十分符合探春高雅的趣味。
3
仇英《双艳图》
《红楼梦》中提到两位明代的画家,除了唐伯虎,另一个就是仇英。虽然仇英现在的名气没有唐伯虎大,但是仇英跟唐伯虎,还有沈周、文徵明并称为“明四家”。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写道:
薛宝钗的妹妹薛宝琴披着贾母送的凫靥(yè)裘,站在山坡上等宝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贾母见了说:“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
凫靥裘十分珍贵,由野鸭面部两颊附近的毛皮制作而成。在日光照耀之下,光彩照人,璀璨生辉。
清代福亭《闻见瓣香录》丁集中记载:“鸭头裘,熟鸭头绿毛皮缝为裘,翠光闪烁,艳丽异常,达官多为马褂,于马上衣之,遇雨不濡,但不暖,外耀而已。”
87版《红楼梦》剧照
原著中的宝琴应身披翠绿色的凫靥裘,
与宝玉一红一绿相衬。
仇十洲指的就是仇英。仇英虽然擅长人物画,尤其是仕女图,但是他却未曾画过《双艳图》。
仇英是一位职业画家,他的画功非常了得,不论山水或是人物,水墨、白描,或是设色,都十分擅长。他笔下的仕女,圆转流美,华而不俗。
贾母一干人口中所说的“双艳”,指的是宝琴与她身后的红梅。将宝琴与红梅并称为双艳,可见宝琴身姿卓绝,堪比红梅,也可看出贾母对宝琴的喜爱。
《汉宫春晓图》是仇英最著名的仕女画,我们可以通过它遥想一下贾母屋中所挂的《双艳图》。
明 仇英《汉宫春晓图》绢本设色 纵30.6cm,
横57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这幅画中,仇英再现了汉代宫女的生活情景,描绘后宫佳丽百态,共画有一百一十五人。
画中的人物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有的在梳妆打扮,有的在读书下棋,还有的在观画、插花、弹唱、折枝等等,充分体现了汉代宫廷的浮华生活。
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
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
仇英的画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他真的很会用色。就算是浓丽重彩,也没有庸俗之气。想必这也是贾母喜爱仇英的原因之一吧。
4
仿李公麟《斗寒图》
前面讲了秦可卿、探春、贾母房中的三幅画,到了第八十九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中,终于写到林黛玉房中的画儿了。(此回乃高鹗后续,非曹雪芹所作)
贾宝玉在林黛玉房中看到一幅新挂的画,上面画着一个嫦娥,带着一个侍者;又一个女仙,也有一个侍者,捧着一个长长儿的衣囊似的,二人身边略有些云护,别无点缀。全仿李龙眠白描笔意,上有“斗寒图”三字,用八分书(隶书的一种)写着。贾宝玉看到这幅画,问道:“是什么出处?”黛玉笑道:“岂不闻‘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即嫦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宝玉听了道:“是啊,这个实在新奇雅致。却好此时拿出来挂。”
新版《红楼梦》剧照
林黛玉口中所讲的这句诗,出自李商隐的《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幅《斗寒图》应是黛玉仿李龙眠笔意所作。
李龙眠是谁呢?就是北宋的著名画家李公麟。
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他十分擅长画鞍马、佛像、人物和山水,尤其是他的白描风格,被后来无数大家学习和敬仰。
什么是白描?在绘画上,白描是指仅仅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并且不加修饰与渲染,正所谓“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我们可以看一下李公麟画的马。
宋 李公麟 《五马图》之照夜白 全卷纵29.3厘米,
横22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白描的画法,对运笔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匀称有力,其中还得富于变化。整幅画不设色,只由墨色的线条构成,给人的感觉十分清雅。林黛玉本身是个清冷的人,“斗寒”,意味着不惧霜雪,这也完全符合了黛玉的品质。
87版《红楼梦》剧照
5
懂画的曹雪芹
讲到这里,不难发现,虽然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里提到的这几幅画并非真实存在,但却都是依据画家的风格所想象出来的,并非凭空捏造。不得不承认,曹雪芹先生的艺术史知识很扎实啊。
除了以上几幅画,在《红楼梦》里,还出现了其他的画作,只是没有写明画家,加上画作本身也不存在,所以就没有列出来供大家欣赏。
87版《红楼梦》剧照
另外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描写惜春画大观园行乐图时,更是将一些绘画技法与理论信手拈来。
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馀香》中,宝钗给惜春提建议时,说到画面的整体安排:
“……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图样。……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
另外说到用纸,宝玉说让惜春用雪浪纸,宝钗立刻阻止:
“我说你不中用。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搜;拿了画这个,又不托色,又难滃,画也不好,纸也可惜。”
不仅如此,宝钗还直接说出需要哪些画笔和颜料:
“头号排笔四枝,二号排笔四枝,三号排笔四枝,大染四枝,中染四枝,小粱四枝,大南蟹爪十枝,小蟹爪十枝,须眉十枝,大着色二十枝,小着色二十枝,开面十枝,柳条二十枝,箭头朱四两,南赭四两,石黄四两,石青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匣,胭脂十片,大赤飞金二百帖,青金二百帖,广匀胶四两,净矾四两。”
除了这些,宝钗还说了一堆调治颜料的工具,以及如何调治颜料的方法、注意事项。大家看了可能觉得宝钗是个懂画之人,可是,宝钗说的这些话,都是曹雪芹先生写出来的呀。
与其说宝钗懂画,不如说是曹雪芹先生懂画。
而且了解《红楼梦》的人会发现,曹雪芹先生不仅懂画,诗词歌赋、园林建筑等等,他几乎全懂。他就像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真神人也。
87版《红楼梦》剧照
张爱玲曾经说,平生有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很多人应该都跟她想的一样。不管怎么说,《红楼梦》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文字中所传达出的悲与喜,远远要比电视剧的演绎深刻得多。
最后,给大家推荐脂砚斋点评版《红楼梦》,可以一边读小说,一边看古人写的吐槽,绝对能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4: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全诗是什么?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1个回答#热议# 发烧为什么不能用酒精擦身体来退烧?
知道爱生活 高能答主
2022-02-10 · 用力答题,不用力生活
关注
全诗只有这两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出自红楼梦。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出自《红楼梦》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的联诗。“寒塘渡鹤影”为史湘云所作的上句,“冷月葬花魂”是林黛玉所对的下句。此联诗结构奇巧,意境凄美,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数百年来为世人所推崇,奉为经典名句。

本句取意于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及苏轼《后赤壁赋》“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一段。以“鹤影”隐湘云将来孤居形景恰好,作者曾描写她长得“鹤势螂形”。且本句意境清奇,以一个渡字写出了鹤的飘逸以及环境的冷清。实为难得之巧句。所以黛玉才会只想出下句,连出题都忘了。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12    评论 分享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5: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博文通过手机撰写(手机访问sina.cn) 红楼梦随笔(六)仙杖香挑芍药花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07-09-09 15:19:49)
标签: 红楼梦研究        分类: 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随笔(六)仙杖香挑芍药花
红楼梦随笔(六)仙杖香挑芍药花
   "仙杖香挑芍药花",这句话,不是我的发明,而是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林黛玉所应答的一句话。我把它移来作本文的题目,是因为这句话正形象地点明了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四十回"牙牌令",林黛玉拢共说了四句话,我把它抄录如下:

鸳鸯:左边一个"天";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
鸳鸯: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鸳鸯:剩了"二六"八点齐;黛玉:双瞻玉座引朝仪。
鸳鸯:凑成"篮子"好"采花";黛玉:仙杖香挑芍药花。

黛玉所说四句话,围绕爱情与红娘做文章,而隐藏其中的男女主角是谁呢?是湘云与宝玉。--此话从何而来?从"双瞻玉座引朝仪"而来。"双瞻"指的是黛玉、湘云;"玉座"指的是宝玉。曹雪芹改"御"为 "玉",是将宝玉推上皇上宝座。如此一来,"双瞻玉座引朝仪",隐义很明确,是指黛玉、湘云这一对娥皇、女英,共同侍奉"舜帝"贾宝玉。但,宝湘姻缘发生时,黛玉已去世,故"双瞻玉座引朝仪",在此特定情景下,仅指湘云一人而已。--当然,我们不妨把它看作黛、湘合二为一,此更符合曹公心意。(注:"双瞻玉座引朝仪",引自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诗: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那么,充当宝湘姻缘的红娘是指谁呢?是指妙玉。我们看"仙杖香挑芍药花",此"芍药花",实为双关,它既指爱情,又指湘云。我们肯定记得,湘云在宝玉生日那天,喝得酩酊大醉,最终"醉眠芍药裀"。我们解读到此,应该很清楚了,是"仙杖"挑起了宝湘姻缘。"仙杖",在红楼梦里,唯妙玉才配。(注:芍药花,代表爱情,典出《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我上面所言,牵强么?其实一点都不牵强。我们看薛宝琴十首怀古诗之九: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这首诗,说的是贾芸、小红及妙玉,共同为宝湘姻缘充当了红娘。诗中"小红",指《西厢记》里的红娘,但也是指红楼梦里的小红,即林红玉。根据脂批,我们知道林红玉与贾芸后结为夫妇。林红玉,在红楼梦中,影射过林黛玉;贾芸,在红楼梦中,认宝玉为父。而象征宝湘姻缘的海棠花,正是贾芸送给贾宝玉的。我们再根据脂批"小红狱神庙慰宝玉","贾芸仗义探庵"等线索,可确认贾芸、小红夫妇,为宝湘姻缘四处奔走,充当红娘。(三十一回,回目标明《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我们知道红楼梦结尾,类似洪昇《长生殿》。洪昇《长生殿》,结尾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中秋重圆;而红楼梦结尾处,是贾宝玉与黛玉、湘云中秋重圆。绾合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白首双星是牛郞、织女,而绾合宝湘姻缘的白首双星,在红楼梦中,是贾芸、小红!)

那么,这又关妙玉何事?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薛宝琴十首怀古诗之九,恰摊在了妙玉身上,题目"蒲东寺怀古",正为点妙玉。故所以,诗中"小红",就不单是指贾芸、小红,还应包括妙玉。--事实上,妙玉充当宝湘姻缘的红娘,乃千真万确。我们看洪昇《长生殿》,帮助唐明皇与杨贵妃中秋重圆的,不仅有牛郞、织女,还有人间道士杨通幽;在红楼梦里,杨通幽的角色,正好由妙玉承担。(均是道家,岂是巧合?)--当然,妙玉为宝湘姻缘充当红娘,除了 "蒲东寺怀古"及"仙杖香挑芍药花",其它还有,我们将会在下面陆续谈到。

说到这儿,读者肯定会提出一个问题,即你怎么知道薛宝琴十首怀古诗,是隐藏着金陵十二钗各自命运的?薛宝琴,在红楼梦中,算是一个什么样的特殊角色呢?要我说,薛宝琴在红楼梦里,实是梅花女神,我们通过她,可探知金陵十二钗各自的命运,乃至贾府的最终灭亡。

薛宝琴为梅花女神,证据有三。

一、她一上场,美若天仙,光彩夺目。贾府上上下下,无人不爱她,特别是贾母,把宝玉都没有资格享用的凫靥裘给了宝琴,后又夸披着凫靥裘、站在雪坡上遥等众人的薛宝琴,在身后丫环怀抱的一瓶红梅映衬下,极其美丽,连仇十洲的《艳雪图》都赶她不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贾母欲将薛宝琴许配宝玉,--当然,这是作者虚晃一枪,因为薛宝琴已有人家,但这"虚晃一枪",却绝不"虚晃",它充分表明了贾母对薛宝琴的喜爱。试问,在红楼梦里众姐妹,哪一个能得到贾母如此之喜爱?!薛宝琴,不是梅花女神又能是谁?!

二、薛宝琴的《红梅花》诗:"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将自己定位于梅花女神,毫无疑问。诗中,"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隐义是指宝钗撤离贾府,而此时,林黛玉已去世。"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隐义是指薛宝钗独守空房,而此时,妙玉正在为宝湘姻缘而努力。

附:"红袖",典出白居易《宅西有流水墙下构小楼偶题五绝句》:《霓裳》奏罢唱《梁州》,红袖斜翻翠黛愁。我们从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红袖"实是宝钗专利品。因为白居易诗中,"翠黛"正好指黛玉。查"翠黛",乃古代女子用螺黛,--即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眉,故称眉为"翠黛"。(见辞海"翠黛"条)。红楼梦第三回,正写宝玉送黛玉"颦颦"两字,并解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故,红袖斜翻翠黛愁,红袖指宝钗,翠黛指黛玉。可想而知,宝钗与宝玉成婚,宝钗欣喜若狂,而黛玉,岂能不发愁!(尽管林已去世)。--当然,这不过是曹雪芹巧借白居易诗句,为红楼梦增色、增趣而已。然而,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与"红袖"相对应的"翠袖",却是湘云专利品。因为"翠袖",典出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我们看杜甫《佳人》诗,活脱脱就是落难后的史湘云。故二十三回宝玉的"冬夜即事":"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翠袖"指湘云,"公子"指宝玉。二十三回"冬夜即事",隐义所写,正是宝湘在黛玉、妙玉去世后的当年冬季成婚,诗中画面,实写宝湘新婚之夜,心事重重,夜不能寐。("梨花满地不闻茑,"正写宝钗此时不在宝玉身边,在另处守寡)。

我在这里顺便指出,甲戌本"凡例诗":"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诗中"红袖",理所当然指宝钗;"情痴",理所当然指黛玉。这不仅因为"红袖"乃宝钗专利,事实上,"情痴抱恨长",点黛玉死亡,极其明确。

红袖专指宝钗,这一点,仅作者心里清楚,故我们可断定,甲戌本"凡例诗",乃雪芹亲笔。如果我们进一步探究,则可判定整个"凡例",乃雪芹所作。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因为薛宝琴是梅花女神,故薛宝琴的红梅花诗,牵涉自己并不多,而牵涉薛宝钗、林黛玉、妙玉以及湘云,反而多些。至于刑岫烟、李纹的梅花诗,其中当然应有她们各自的身世命运,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作为薛宝琴梅花诗的陪衬而存在的。

三、薛宝琴为梅花女神,最明显的暗示在七十回,我们看薛宝琴所作的《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上述这首词,很明显,宝琴不是说自己,而是说贾府。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得开一点,即可看出,所谓"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绝不单指江南的甄府、江北的贾府,而是指整个封建帝国的彻底崩溃与灭亡。

引人注目的当是"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因为此诗句,不单指贾府三年春光,犹如一场黄粱美梦,更是指薛宝琴,实为梅花女神。诗句典出"梦断罗浮"典故。《龙城录》记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梦见梅花化为"淡妆素服"的美人与之欢宴、歌舞,然赵师雄从梅花树下一梦醒来,只见"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

另外,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偏偏薛宝琴混迹其间,此可为我们论证薛宝琴乃梅花女神作佐证。(薛宝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实乃"旁观冷眼人",她见证了贾府由盛至衰的全过程)。

那么,我们经论证后确认薛宝琴乃红楼梦里的梅花女神,意义何在呢?要我说,意义可实在是太大了。因为我们据此可以知道,薛宝琴在红楼梦里的一切诗、词、谜乃至她的某些行为、话语,都直接关联着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乃至整个贾府命运。

红楼梦五十回、五十一回,出现了暖香坞春灯谜及薛宝琴十首怀古诗。须知,这"春灯谜"、怀古诗,与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红楼梦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预告。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即可知道,五十回春灯谜中,湘云所作谜语"溪壑分离......,"预告宝湘成婚后,游戏红尘,最终后事难继;而宝钗之谜,隐寓玉钗没有夫妻实事,又隐寓宝玉弃钗为僧;宝玉之谜,直射宝玉"登仙",其中"鸾音鹤信",分指已经死去的黛玉、湘云;"琅玕节",据我考证,当指七夕节。换言之,"甄宝玉送玉",当发生在七夕节以后,贾府被抄,当在中秋节前,宝玉登仙,时在中秋佳节。最后一个黛玉谜,是说黛玉死亡。从谜语内容看,黛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为宝玉的性命安危担惊受怕而泪尽夭亡。("騄駬何劳缚紫绳?驰骋逐堑势狰狞",可证宝玉身在战场;"主人指示风雷动",可证林黛玉身受王夫人等人的诬陷)。

接下来,我们要说薛宝琴十首怀古诗了。因为我们确认了薛宝琴是梅花女神,又确认了五十回、五十一回春灯谜、怀古诗,本质与二十二回春灯谜一样,则我们可知,薛宝琴十首怀古诗,内容隐寓贾府命运及金陵十二钗。(除去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因为此三人,最终结局,已在五十回作了交代,故五十一回,不必重复)。

薛宝琴十首怀古诗,第一首,隐寓贾府犹如曹操兵败,在战火中一败涂地,全军覆没。--此实含有贾府最终被抄之意。其余九首,依次分别指元春、李纨、王熙凤、贾巧姐、贾迎春、贾探春、秦可卿、妙玉、贾惜春。--详细解读,请读者参阅拙文《红楼梦漫谈之九·谈薛宝琴十首怀古诗》。

我们在前面已经详细解读了"蒲东寺怀古",说明妙玉卷进了宝湘情事,并为宝湘姻缘充当红娘。黛玉"牙牌令"中"仙杖香挑芍药花",更明点妙玉为宝湘姻缘作嫁衣,那么,身为当事人的湘云"牙牌令"又是怎样的呢?湘云第一句,"双悬日月照乾坤",此是说贾环在贾府里称王称霸,而贾宝玉此时已流落在狱神庙。(请注意,狱神庙是庙而决非监狱)。从根本上来讲,贾府继承人理当是贾宝玉。然而,贾宝玉在黛玉逝后,"情极之毒",弃钗为僧。如此一来,贾环在贾府里掌起权来。如果我们把贾宝玉看作是真皇上,则贾环毫无疑问为假皇上,所以,"双悬日月照乾坤",用在贾宝玉、贾环身上,完全是合适的,而不必去扯到红楼梦书外去。(把"双悬日月照乾坤",扯到红楼梦书外去,乃是现代索隐家们最感兴趣的一件事。)

宝玉是真皇上,黛玉"牙牌令"中说得很清楚,即"双瞻玉座引朝仪"。--事实上,在红楼梦许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出贾宝玉的"皇上"身份。(详情请见拙文《红楼梦漫谈十一·真假合一红楼梦》)。

接下来一句,"闲花落地听无声",此当寓假皇上贾环最终没有好下场,他在贾府被抄后,遭到削职为民的处分。--当然,这已接近红楼梦尾声了。

湘云"牙牌令"第三句是什么呢?--"日边红杏倚云栽"。这又很明显,是把宝玉比附皇上,把自己比附红杏。因为史湘云是嫁给贾宝玉的,故"日边红杏倚云栽",我们不难理解。(此处与六十三回中探春所抽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用意相同。探春"得贵婿",嫁给海外王妃;湘云"得贵婿",嫁给贾宝玉)。

最后一句,"御园却被鸟衔出,"这是说成熟的樱桃被鸟衔出大观园。谁是"樱桃"呢?很明显,是指宝湘姻缘,具体到人,当然是史湘云。我们肯定记得,在二十三回宝玉的"秋夜即事"中,"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史湘云在衰败后的大观园里,形单影只,无比凄惶。("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这诗句,可证宝玉此时已经出家为僧。而"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可证小红、妙玉均是宝湘姻缘的红娘。所以,我在《红楼梦探佚之二·从史湘云嫁宝玉说开去》一文中指出宝玉的"秋夜即事",隐寓宝湘情事在秋天展开。)

史湘云家被抄,事在贾府被抄之前,这不仅有史料依据,更有红楼梦文本依据。试想,史家如果没被抄,湘云岂能在宝玉出家为僧后,流落在贾府的大观园里?从"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里,我们可推知,落单后的史湘云居住在妙玉的栊翠庵里,故雪芹佚稿里有"贾芸仗义探庵"之情节,也因此有妙玉为宝湘姻缘作红娘之情节。

我们说湘云住在妙玉的栊翠庵里,其实并非完全靠以上蛛丝马迹之揣测。七十六回,黛湘中秋联诗告一段落后,是妙玉在黛湘联诗后续了十三韵。而所续内容,实是妙玉梦境里的真实反映。所谓"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此不仅是孤僻的妙玉的感受,也是孤单的湘云的感受。(嫠妇指宝钗,侍儿隐湘云)。在关系到宝湘姻缘的"海棠诗"里,湘云吟出"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的诗句。这诗句,湘云居然把自己与妙玉比喻为青女与素娥,此极为关键的暗示,我们岂能轻易放过?(李商隐"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我们再看金陵十二钗的排列次序。1、黛玉、宝钗。2、元春、探春。3、湘云、妙玉。4、迎春、惜春。5、凤姐、巧姐。6、李纨、秦可卿。

我们从上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排列次序,是每两个人为一对。我简要说明如下:黛、钗,分别是木石姻缘、金玉姻缘的女角,故她俩为一对。元春、探春,一个是中华皇后,一个是海外王妃,故她俩为对。湘云、妙玉是青女与素娥的关系,妙玉为宝湘姻缘保驾护航,故湘云、妙玉成一对。迎春、惜春,一个是"无情",后嫁给了无情兽孙绍祖,一个是"矢孤介",后出家为尼。红楼梦里,经常拿她俩"开涮"。凤姐、巧姐,母女俩为对,身世命运,紧密相连,故无可置疑。最后,李纨极贞,可卿"极淫",作者把她俩作为对比,成其一对。

湘云与妙玉,是青女与素娥的关系。故史湘云嫁宝玉,铁板钉钉,乃曹雪芹固有构思。

或有读者要问,妙玉为素娥,证据何在?1、五十回,"宝玉乞红梅":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此明把妙玉比嫦娥。2、三十七回,黛玉海棠诗: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诗中,"月窟仙人"正指妙玉,"秋闺怨女"指宝钗。脂批写明:虚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从脂批揭示中,我们可知,"秋闺怨女",一语双关。即既是写黛玉,也是写宝钗。至于"月窟仙人缝缟袂",隐义是指妙玉缝合宝湘姻缘。

3、湘云"海棠诗":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神仙"是指妙玉,"玉一盆"是指宝湘姻缘。紧接而来的下一句说得更明白: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意即妙玉帮助宝湘成就姻缘,与"倩女离魂"典故毫不关联。把话说透了,是说宝湘姻缘乃是真真切切的事实上的婚姻,不比"倩女离魂"姻缘之虚。

4、湘云"海棠诗":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诗中"嫦娥",是指妙玉。因湘云追寻宝玉,一时难以实现,故"幽情欲向嫦娥诉"。--看到这儿,或许有个别网友一头雾水,我在此当稍作解释。

根据"御园却被鸟衔出",我们可知湘云困在大观园后,一时无法解脱,或许是王夫人对湘云的严密监视所造成的局面吧,我们不去做过多猜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有一个时期,湘云被困在大观园,无法与宝玉见面,是"春燕"丫头或别的什么人的帮助,湘云才逃离大观园。为什么我要说春燕丫头帮助?因为春燕是宝玉房中丫头,而且聪明乖觉。他母亲何婆受人唆使责打春燕后,平儿告诉林大娘在角门外打他四十板子。其中"林大娘",大有深意。另外,我们肯定记得,二十七回,黛玉离开瀟湘馆外出葬花时,特吩咐紫鹃"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把狮子镇住。"--或许,有读者会认为此有过于穿凿之嫌。但我却认为,我们不宜轻易否定雪芹的伏笔之意。(我们可以推想一下,什么鸟可以口含樱桃?唯有春燕为最。北宋晏殊有诗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此诗里,恰点明宝玉见到春燕、湘云后的心境。--如此看来,宝玉房中丫头名曰"春燕",并非巧合。)

六十四回,有黛玉"五美吟"。其中"红拂"比附湘云。所谓"尸居馀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正是指湘云英明远见,能及时看破贾府将来必然灭亡而主动逃离贾府,追寻宝玉。(五美吟中,西施比附黛玉,指黛玉沦为战争牺牲品;虞姬比附元春,指出元春如虞姬一般,直接死于战争;明妃比附探春,指出探春远嫁海外当王妃;绿珠比附宝钗,指出宝钗虽有"顽福",得到宝玉,而宝玉并不爱她。但宝钗虽然得不到宝玉的爱情,却仍对宝玉一往情深,她宁可为宝玉而死,愿为宝玉"同归慰寂寥"。--此与一般红楼梦研究者的观点大相径庭。说实在话,雪芹笔下的宝钗决不是什么奸诈坏人,她得不到宝玉的爱情,只不过是她与宝玉的思想分岐实在太大的缘故。宝玉虽然抛弃了她,但对她的"晶莹雪"品格,永远怀有感念之情。)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我们现在还是回到四十回"牙牌令"。通过我们对黛玉、湘云的"牙牌令"隐义挖掘,我们可知黛玉、湘云的牙牌令,相互关联,相互呼应,而主要内容,围绕宝湘姻缘以及妙玉当红娘。

那么,薛姨妈和薛宝钗"牙牌令",又含有什么隐义呢?很明显,均隐寓宝玉弃钗为僧后,宝钗终身守寡,孤苦伶仃。--详细解说,我觉得无此必要了,聪明的读者一看便知,我何苦罗嗦,招人厌烦?

其他,如贾母、刘姥姥"牙牌令",因与本文主题牵涉不多,关系不大,故一概省略。

文章写到此,暂告一段落,不当之处,望广大红友们批评、指正。最后,让我谢谢读者,谢谢大家。

王根福 冯玉伟

2007年7月中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5: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婆媳,王政君与赵飞燕的关系好吗?
作为婆媳,王政君与赵飞燕的关系好吗?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11个回答#热议# 普通体检能查出癌症吗?
cTTxs
2019-07-19 · 吉大数学小行家
关注
王政君是汉成帝刘骜的母亲,她本是阳平侯的次女,名门之后,大家闺秀。赵飞燕是刘骜的宠妃,是舞姬出身,身份低微。王政君从内心深处就不喜欢赵飞燕,二人又是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赵飞燕入宫后,汉成帝对她宠爱非常。之后,赵飞燕又把自己的妹妹赵合德带进了宫中,姐妹二人宠冠后宫,这让王政君更加讨厌赵飞燕。
不久之后,汉成帝一心想立赵飞燕为皇后,作为太后的王政君自然是不能同意的,且赵飞燕又出身低贱。汉成帝封赵飞燕的父亲为侯,又苦苦哀求王政君,王政君最终无奈答应了。为了汉成帝刘骜不再为赵飞燕多生事端,王政君表面上对赵飞燕很是和善,但是内心依旧是十分讨厌她。



赵飞燕姐妹为了得到汉成帝的宠爱,保持自己的容颜,服用了一种药物,以至于不能生有子嗣。也因此,后宫中嫔妃一旦怀有子嗣,都会被这两姐妹害死。再加上之前,赵飞燕害死许皇后,陷害班婕妤,王政君对她们姐妹二人的厌恶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可偏偏刘骜又十分喜欢她们,王政君无可奈何,最终深居宫中,落得一个眼不见心不烦。



汉成帝去世后,汉哀帝继位,王政君封为太皇太后,赵飞燕封为皇太后。没了汉成帝的保护,王政君终于可以对赵飞燕下手了。王政君授意掌握实权的外戚王莽,先是贬赵飞燕为皇后,后又贬她为庶人,去为汉成帝守墓。

283    评论(3) 分享 举报收起
百度网友3b56a68
2019-07-18 · TA获得超过812个赞
关注
不好,王政君嫌赵 飞燕出身低贱,在汉哀帝去世后,在王政君的示意下,王莽让汉平帝将赵飞燕贬为庶人,并让她去陵园为汉成帝守墓。终究赵飞燕败在了王政君手中。
2    评论 分享 举报
橘瓜
2019-07-17 · TA获得超过1.5万个赞
关注
并不好,婆媳之间的关系一直都不算太好,而言据传言,他们两个是仇人的关系,更加水火不容了,只是表面平和罢了。
1    评论 分享 举报
爱我是小仙女i
2019-07-18 · TA获得超过848个赞
关注
肯定不好,自古以来婆媳矛盾便是不可调解的,像这种出在后宫之中的肯定利益关系很大,都是面和心不合
4    评论 分享 举报
luu阳光的luu
2019-07-17 · TA获得超过3005个赞
关注
他们的关系并不好啊,表面上是婆媳,其实内地里是有队权利进行过很多的争斗的,所以关系很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6: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王昭君与赵飞燕是同一个时代的
生活这件小事啊
2018-12-09 23:20
王昭君、赵飞燕,一个是美名远扬的和亲宫女,一个是臭名昭著的蛇蝎美人,一直以为她俩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关系,可是昨日听书,竟然发现两人是生于同一时代的。王昭君生于公元前52年,卒于公元前19年,赵飞燕生于公元前45年,卒于公元前1年。当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照匈奴的收继婚制度,王昭君需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昭君没法接受这一习俗,只好写信求助于当时的汉成帝,可是汉成帝忙于宠幸赵飞燕,哪里顾得上这位远嫁他乡的女子呢,于是给了一个“从胡俗”的敕令。为此,昭君只得把满腹的委屈吞进肚里了。


一边是昭君为了汉匈的睦邻友好,背井离乡,牺牲个人幸福,一边是却是汉成帝的穷奢极欲,赵飞燕的祸乱后宫,这让人情何以堪呢?王昭君也是聪明人,在二嫁丈夫死后,要让她再次嫁给丈夫的弟弟的时候,她抗议了,也成功了。因为她明白,汉匈之间的实力差距可以让她有这个资本。

当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时,呼韩邪单于是处于被其哥哥打败,想向汉朝借力的劣势地位,所以面对以宫女假作公主和亲的事实,也是敢怒而不敢言,因此昭君嫁过去之后,单于对她还是很尊敬的。第一次改嫁时,昭君咨询了汉帝,却得到那样的回答。因此这次面对同样的问题,她不问了,她聪明地自作主张了,因为她的身份毕竟是汉朝和亲公主,而且以汉朝当时的实力,匈奴也是不敢怎么样的。

其实昭君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当初在汉宫时,因为宫女众多,所以汉元帝只好通过画师的画作,来选取侍寝的美女。因为昭君不愿意贿赂画师,所以就被故意画丑,因此一直被冷受落。所以,当获知单于请求和亲时,她想:与其老死在宫中,不如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她自愿和亲,因此留下了一段佳话。

但是那些画师就惨了,看到有“平沙落雁”之姿的昭君,汉元帝后悔了,可惜诺言已出,追悔莫已,只能杀画工以解心中郁结。但是不能不说,这汉元帝是昏庸的,欧阳修曾写诗云:“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这话说得很是一针见血,眼前之事尚能被蒙蔽,那如何治得了天下呢?

汉元帝如此,其子汉成帝亦是如此。外面,将军百战死,青年女子为了家国,远嫁他乡,内里,君王醉生梦死,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把汉成帝迷得神魂颠倒。一直在想为何,同为女子,同生在一个年代,也同是平民出身,为何两人的见识却如此不同呢?也许跟性格跟经历有关吧。赵飞燕出生时就差点被扔掉,后来进入公主府学舞,学舞的目的也是讨好权贵,所以她后来以色侍君,祸乱朝纲。而昭君生来就满身傲气,不愿以色侍君,满脑子民族大义,虽然后来单于死,请求归汉不得,但是为了大局,还是再嫁其儿子,终身为了匈汉和平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0:20 , Processed in 2.0589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