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山 在拢翠庵品茶时,宝钗用的是“<分瓜>瓟斝”(音作颁袍假):“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元丰五年四月”,苏轼住在哪里呢? 《宋史·苏轼传》:“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据记载,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初春,苏轼在黄州贬所,寓居临皋亭,依东坡筑雪堂,自书“东坡雪堂”为匾额,并作《雪堂记》云:“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 说到“雪堂”,绘雪于四壁,不禁想到薛宝钗:姓“雪”,是个“雪堆的”美人儿。她住的屋子,亦如“雪洞”一般。 那“<分瓜>瓟斝”其实就是个葫芦器(也有一说是匏形器。无论是形还是质,总之与“葫芦”相关)。宋元时便有“葫芦提”的俗语,意即糊里糊涂。苏轼来黄州,正值“乌台诗案”之后。在我看来,此案便是一桩“葫芦案”。
据说,苏轼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这和晴雯的爆炭脾气也有几分相像。才气横溢,却性好讥诮,往往是“风流才子”的特征之一。在世人眼中,原是有些“轻薄”的。这一特点,往往成为招祸之媒。唐时刘禹锡因桃花诗被贬,便是一例。 凤姐评晴雯:“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长得好。论举止言语,他原轻薄些。”那王夫人素日最嫌“语薄言轻”者,为此晴雯不敢出头。还有金钏和四儿:前者被撵,是由几句调笑而来;后者被逐,则是因着一句“私自顽话”。 所谓“语薄言轻”,常见的释义是“语言轻薄;说话轻佻,不稳重”。在我看来,这是金钏、晴雯、四儿、芳官等人的共同之处,是其被逐的自身原因所在。这大约是伶俐型丫鬟常有的特点吧。她们首先是犯了王夫人的忌讳(恨嫌金钏晴雯这等“语薄言轻”的,喜欢袭人麝月这般“举止沉重”的),因而其相关的馋毁、告密等便颇见成效。 关于“乌台诗案”,要从三年前说起。元丰二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按惯例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其中有云:“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而“新进”一词,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这份谢表在政府公报上发表后,那些靠王安石势力飙升的“新进”之流(如李定、舒亶等人),不免有些恼羞成怒。 何正臣抓住《湖州谢上表》大做文章,说他蔑视朝廷,要求对苏轼“大明刑赏,以示天下”。舒亶和李定紧接着也上书朝廷,说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期创作了很多诗文。在这些诗文中,苏轼讥讽新法,指责皇帝,谩骂朝廷。舒亶在表章中说:“臣伏见湖州苏轼近谢上表,有讥切时事之言。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按轼怀怨天之心,造讪上之语,情理深害,事至暴白,虽万死不足以谢圣时,伏望陛下用治世的重典,付轼有司,论如大不恭,以戒天下之为人臣子者。不胜忠愤恳切之至。” 如此一来,苏轼似乎已经到了罪大恶极的地步,非死不可。书中宝玉说:“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见第77回)对于苏轼,亦可有此一问。 欧阳修去世后,苏轼继而成为当时的文坛盟主,其声望如日中天。他的遭人迫害,既有政治斗争的因素,亦是因其才名太盛。对于苏轼的遭遇,苏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按说,在保守派中,苏轼也不是头儿。可是,他却是那个最惹眼的。那晴雯在怡红院中、丫鬟群里也不是首领,却无疑是最招眼的。苏轼的诗文写得好,对方就从诗文入手。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一时间便成了他的“罪证”;而晴雯的美丽风流,亦成为王善保家的“毁谤”的入手点。才高貌美,本是优点,却为此而招致了“蛊虿之馋”。如宝玉所说:“想是她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好所误”。
苏轼的“乌台诗案”,说起来就是一场文字狱。“古之文人学者,因为没有民权的保障,在措词造句上,便发明出一种极其微妙难以捉摸的表现法,而阅读的学者也养成一种习惯,乐于寻求含义于字里行间之中”。“我认为对此案件的判断,完全要看我们对苏东坡的批评朝政如何解释。张方平和范镇正设法营救苏东坡,总括起来,他认为坦诚的批评与恶意的中伤显然有别。我们今天不能不认为那些诗是坦诚的批评,而御史们则认为是对朝廷和皇帝恶意的中伤。张方平指出,诗经是由孔子删订的,但是其中有很多对当时当政者的讽刺,而且邦有道,则坦诚的批评完全合法。在另一方面,倘若我们能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相信那些御史是由义愤而发,是深恨亲爱的君王受辱而弹劾,这也是一种看法。”(见林语堂《苏东坡传》) “乌台诗案”历时四、五个月。幸亏太后极力予以保护,神宗皇帝也看不出苏东坡有多大的罪,且爱惜他的文才,再加上一些朝臣的营救以及民间的呼声,苏东坡才算是保住了性命。而晴雯呢,就没有如此侥幸了:因着王夫人既有的成见,再加上王善保家的进谗,恐怕还有众婆子的毁谤,终致被逐,郁郁而终。在押解途中,苏轼甚至想过自杀。历此一案,其精神已濒于崩溃。 苏轼因文字而招祸,初时也难免缚手缚脚。可是,经过一番思悟,反而更加旷达洒脱。如《雪堂记》中所云:“始也抑吾之纵而鞭吾之口,终也释吾之缚而脱吾之鞿。”元丰五年,他写出了关于赤壁的一词二赋,才情恣肆,冠绝古今。书中的宝玉,在遭遇了晴雯之夭后,却愈见其才情,大约亦是此理了。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道:“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手边有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宋词选》。其中,苏词共选15首,其中就有5首写于“元丰五年”!这是苏轼事业上的低谷,却是他文学上的高峰:不仅丰产,而且高质。而写于此年的关于赤壁的一词二赋,则代表着他文学创作上的巅峰状态。此时的苏轼,可谓浴火重生、化蛹为蝶了。 苏轼两次游黄州赤壁,时间分别为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均是月圆之夜。从创作时间上看,均在“元丰五年四月”之后。三个月后,《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再过三个月,《后赤壁赋》诞生。看来,这就是苏轼在黄州“雪堂”中把玩“葫芦”后的“成果”了。 北宋唐庚《唐子西文录》:“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金圣叹云:“前赋是特地发明胸中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当年所游赤壁,其实并非当时真正的古战场。但因这一词二赋,黄州赤壁反倒更有名。 金圣叹在《前赤壁赋》一文前,有段评语:“游赤壁受用现今无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特借洞箫呜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又云:“此赋通篇只说风月。”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金圣叹批:先生此言,岂惟赋赤壁,直赋一生矣。】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金圣叹批:深思此二句,岂复止是风月哉?】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见《前赤壁赋》)“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见《临皋闲题》)“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见《点绛唇·闲倚胡床》)在苏州的拙政园中,有个“与谁同坐轩”,取的便是东坡词意。 黄州时期的苏轼,躬耕劳作,生活贫窘,有如刘姥姥一般。然而,他却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宝藏,那“<分瓜>瓟斝”不过是其中的一件而已。此时的苏轼,在精神上堪比王恺之富。 《石头记》亦名《风月宝鉴》。脂批说,此书表里皆有喻。这“风月”二字,在我看来,其意亦有表里。其里层的意思,大致与苏子笔下的风月相类吧。 曾经说过,所谓的“梅花雪”,其实就是眼泪。自古至今,有过多少这样的“葫芦案”,其中浸透了多少辛酸血泪?!这是翻过筋斗后的一番了悟。苏子和曹公,均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书就是个“宝葫芦”。这里面,装着沁人的仙茗,醉人的美酒(如同太虚幻境中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若能细心把玩,或能“得趣”。 赤壁,乃是曹公之困;而乌台,则是苏子之困。想当年,曹军被一场大火烧得几乎全军覆没;而苏轼呢,也是“被人放了一把邪火”(见第7回)。书中的甄家,被一场“葫芦”大火烧得干干净净。薛小妹的第一首怀古诗,便是《赤壁怀古》(见第51回)。这其中,恐怕也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吧。然而,经乌台一案,苏轼更加豪放旷达,写出了千古绝唱;而作者呢,在历尽辛酸后,亦用血泪凝成了这部旷世经典。
作者特地在妙玉的茶杯上记下了这一年,也许正表明了他撰写此书前的状态。作者和苏轼,都是“翻过筋斗来的”(见第2回)。而他所撰此书,亦可与苏子的一词二赋相媲美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
[ 宋 ] 苏轼
原文 译文对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的倒文。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同“樽”,酒杯。 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
后赤壁赋
[ 宋 ] 苏轼
原文 译文对照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歌,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注释1.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2.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3.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4.木叶:树叶。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 5.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6.已而:过了一会儿。 7.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 8.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迫,逼近。 9.淞江之鲈(lú):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 10.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 11.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 12.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13.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须”通“需”。 14.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15.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 16.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曾,才,刚刚。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 17.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 18.履巉(chán)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 19.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20.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21.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虬,龙的一种。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 22.栖鹘(hú):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意为隼,鹰的一种。 23.俯冯(píng)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只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 24.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 25.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26.悄然:静默的样子。 27.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 28.留:停留。 29.反:同“返”。返回。 30.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 31.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32.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 33.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34.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缟,白。衣,上衣。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35.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如白居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 36.掠:擦过。 37.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 38.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翩仙,一作“蹁跹”。 39.揖予:向我拱手施礼。 40.俛:同“俯”,低头。 41.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 42.畴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昔,昨。 43.过我:从我这里经过。 44.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 45.顾:回头看。 46.寤:觉,醒。
[url=]译文[/url] [url=]注释[/url]
登上汝州城楼,看着眼前暗淡的黄昏景色,仿似身处边塞,耳边响起那熟悉的鼓角声,想到第一次登上此楼已是三十年前。 想到如今战火不熄灭,国家满目疮痍;满心惆怅不仅仅是因为这凋敝的秋天啊!
[url=]赏析[/url]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境界苍凉,寄意深远。的首句中,“黄昏鼓角”写的是目所见、耳所闻,“似边州”写的是心所感李益曾久佐戎幕,六出兵间,对边塞景物特别是军营中的鼓角声当然是非常熟悉的。这时,他登上汝州(州城在今河南临汝县)城楼,眼前展现的是暗淡的黄昏景色,耳边响起的是悲凉的鼓角声音,物与我会,情随景生,曾经对他如此熟悉的边塞生活重新浮上心头,不禁兴起了此时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像身在边州的感慨。这个感慨既有感于个人的身世,更包含有时代的内容,分量是极其沉重的。这里虽然只用“似边州”三字淡描一笔,但这三个字寄慨无穷,贯串全篇。... 古诗文网>>
作者介绍
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百科详情>>
元丰(1078年-1085年)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熙宁末年,宋神宗想改元,近臣拟了“美成”“丰亨”两个年号进呈宋神宗,宋神宗指着“美成”二字说:“羊大带戈,不可”。又指着“丰亨”中“亨”说:“为子不成,可去亨而加元”。于是就确定改元为“元丰”。
|